第一篇:二年级数学上册《倍的认识》教案冀教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倍的认识》教案冀教
版
教学目的:、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及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操作,初步理解“倍”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师:刚才我们说的多少是表示两种数量差的关系,除了这两种数量的关系外还有一种新的关系,那就是倍,这节我们就来研究这种新的关系“倍”(板书题:倍的认识)。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2倍的探究
三、巩固练习
、画一画
师: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我们的新朋友“倍”。一个数里有几个相同的另一个数,这个数就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现在我来考考大家,老师拍几下,大家就画它的2倍,你们准备好了吗?
师:画的时候要听清指挥的要求。来!预备,开始!
师拍两下。
师:你画了几个?怎么才能画的更快?
2、拍一拍
师:我们今天一起认识了一位新朋友“倍”,对于他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没有
师:老师真高兴大家学的这么认真。现在,老师要把掌声送给你们,听,老师拍了几下?(师拍3下)
生:3下
师:请你们也用掌声表扬一下自己吧!请注意,你们拍的数量是老师的3倍。
生:齐拍
师:你们拍了几下?怎样算的?
生:9下,3×3=9
师:掌声里都有“倍”的知识,可见“倍”的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后请同学们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用倍的知识来解决的问题,把它记录下来。
四、后巩固
习做81页习题1,师摆出三个红色花片,问:谁能给老师摆出红色花片的倍数?师板书,黄色花片是红色花片的()倍。生自己摆完后填写括号里的内容。
2,3,4。
五、后总结
同学们,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今天我们学习了“倍的认识”,又认识了一种数与数的关系,学会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学是一门数与数的科学,数学当中还有好多种关系等着我们去发现呢!
第二篇:二年级数学上册 米的认识教案 冀教版
测量
第二课时 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冀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5页。教学目标:
1.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认识长度单位“米”。
2.体会米的含义,知道厘米、米之间的关系;能以米、厘米为单位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3.进一步体会测量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感。教学重点:
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教学难点:
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教具准备:
米尺,三角板。教学过程: 一 复习准备
1.提问
(1)量物体的长度用什么工具?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厘米呢?3厘米呢?
(用手指比长度更加直观地加深了“厘米”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2)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应注意什么?指两名学生量纸条的长度。(3)现在我请一位同学量讲台桌的长。(学生用自己的刻度尺量,很不方便)。
因此,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如操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通常用米作单位。(板书课题)二 学习新课
1.认识米
出示米尺,这是一把米尺,观察它的刻度都是以10厘米为单位。让学生观察自己带的1米长的卷尺。
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教师用1米的直尺,量一量从地面到讲台桌的什么地方是1米,让学
生观察1米有多高。再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一条线段,让学生观察。
让学生用自己的卷尺,把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两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你的身高比1米高,还是不到1米。
(让学生多用自己的身体比一下,体会1米的长度是多少,比较直观。去掉尺子,直接比出1米的长度,学生对“米”的长度就建立起了一个直观的观念。)
以小组为单位,量出1米,2米,„„给大家看。2.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厘米,1厘米有多长呢?同学们用两手比一下,教师在黑板1米长的线段的上面并排画出1厘米。1米有多长呢?同学们用两手比一下,那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出示折尺,伸直正好是1米,与1米的直尺相比,一样长。看一看这把尺上有多少厘米。所以1米里面有100厘米;请同学们看看你的卷尺。
3.用卷尺量较长的距离
出示卷尺,并说明量比较长的距离,一般用卷尺,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由学生拿住一端,对齐物体一端,尺子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读出准确的长度。三 巩固反馈
1.两人互量身高,米 厘米。
2.以4人小组为单位,分工量下面的长度:前面黑板的长,后面黑板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3.在()里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
教室长6()黑板长2()小明身高124()课桌长50()
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体会米的含义吗?知道厘米、米之间的关系了吗?会用“米”为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了吗?
第三篇:二年级数学上册 厘米的认识教案 冀教版
测 量 第一课时:厘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冀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3页。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2.体会用厘米的含义,会用厘米作长度单位测量物品的长度。
3.在测量、交流的活动中,体会测量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教学准备:
直尺、同样长的小棒一包、整根铅笔、每人三张纸条、新橡皮等。教学过程: 一 复习准备
提问:谁能说一说你的课桌面有多长?
同学们可能不知所措,无从回答,教师提示,可以用你有的东西比一比,学生可能用铅笔、小棒、手指,也有的同学会用尺子去比,交流比的结果时,有的同学可能说3支铅笔那么长,8根小棒那么长,有的同学用尺子量,也不知怎么说明长度。
叙述:你们说得都对,但为什么数都不一样啊?
(使学生体会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表达的就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从而体会到统一测量工具。)
这样说起来就很不方便。因此,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尺子)刚才有同学用尺子来量课桌的长,但不知道用什么单位表示它有多长。今天我们就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厘米”做单位。(板书课题)二 学习新课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叙述:请同学们拿出尺子,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是1厘米,请同学们用尺子和图钉的长比一比,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
教师将1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
请学生用尺子比一比自己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看看你的尺子,说一说: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到哪儿是3厘米长?你的尺子一共有多少厘米?
(观察尺子,让学生亲历“厘米”这一长度单位。)2.学习用厘米量。测量橡皮的长度。
叙述:量橡皮时,把尺子“0”刻度对准橡皮的左端,再看橡皮的右端对着几,橡皮就长几厘米,正好对着“5”,说明橡皮长5厘米。
学生动手操作
(1)请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三张纸条拿出来,量一量,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2)拿出一支新铅笔,先估计一下它的长度,再用尺子量。
如果让我们量削尖的铅笔的长度,笔尖不能靠近尺子的刻度,怎样量出它的长度呢?(取整厘米数)
实际量一量,从而得出可以借助三角板量。三 巩固反馈
1.基本练习
(1)每人拿出一根绳子,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2)完成练习题1。(3)完成练习题2。2.发展性练习
如果有些东西的两头都不能靠尺子的刻度,怎样量出它的长度呢?如量1角币的最宽的地方长多少?由学生量一量,可以互相想办法,全班交流。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了解“厘米”的含义了吗?会用“厘米”作长度单位测量物体了吗?
第四篇: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倍的认识》教案
教学内容: 义教课程标准(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76页例2、3。教材分析: “倍的认识”是第六单元“表内乘法
(二)”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完7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掌握了“倍”知识,为今后利用乘法口诀解决“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及“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等数学问题打下基础。设计了3个例题:先用摆图形的实例,说明“什么是一个数的几倍”;再用摆物与推想,说明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该怎样计算;最后用现实情景,结合线段图,教学怎样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学目标: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倍”的概念,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3、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并能用这个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倍”的概念
第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实物操作,由“份”自然过渡到“倍”。
(1)大家看,(出示实物)老师这里有2个苹果,有几个梨?(6个)请小朋友用数学眼睛观察苹果的梨的数量,说出你的发现。
(2)你还想用怎样的方式把这些梨和苹果的数量介绍给大家呀?
(学生可能会有这样几种说法:梨比苹果多2个
2、梨是苹果的3份等)。(3)为什么说梨是苹果的3份?请说说你的想法。(4)你为什么要把两个做为一份啊?
(5)教师小结:正因为苹果有2个,所以我们就把2个做为一份,这样呢,2个一份,梨就是苹果的3份。梨是苹果的3份,我就可以说梨是苹果的3倍。(板书:倍)(出示课件:有6个梨,2个苹果,动态地展示分的过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利用等分的经验进行苹果和梨两种数量之间的比较,抓住了“倍”的形成过程,沟通了“倍”和“份”之间的联系。在学生的探索交流活动中,“倍”是花熟蒂落自然成。】
2、直观感受,加深“倍”的认识。(1)(出示课件:图上画有小红有3支铅笔,小明有6支铅笔)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2)那你知道小明铅笔的支数是小红铅笔支数的几倍吗?为什么?你能分给我们看看吗?(学生解释完了后动态地展示分的过程)【设计意图:】关注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具体现实的数学活动中,体会“倍”的意义,通过“分一分”和“说一说”,深化认识和理解。)第二、动手摆摆,学会计算。
1、下面我们动手摆一摆好吗?请大家拿出学具袋里的小红花和小黄花。先在第一行摆4朵红花,在第二行摆2朵黄花,摆完后请你想一想红花是黄花的几倍?为什么?
2、刚才我们摆了4朵红花,2朵黄花,通过摆一摆,我们知道了红花是黄花的2倍,你还能通过怎样的方式得到红花是黄花的两倍?(板书算式:4÷2=2)
3、请大家第一行摆4朵红花,第二行摆事12朵黄花,你能告诉我谁是谁的几倍吗?为什么?你能列出算式吗?
4、请大家在第一行摆3朵红花,第二行摆9朵黄花,请问谁是谁的几倍啊?为什么?你能列出算式吗?
5、请大家从第一行拿出一朵红花放到第二行,这时你看谁是谁的几倍啊?为什么?你能列出算式吗?
【设计意图】由直观操作获得“倍”数,到利用算式算出“倍”数,这是学生构建数学模型的过程,是学生进行方法的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把黄花和红花混合,引导学生深化数学思维,适时、到位。)
第三、开放活动一:在直观图形中找倍数关系。
1、出示图:这幅图上告诉大家每种花各有几朵啊?那红花是黄花的几倍啊?为什么?你知道应该怎样列算式吗?
2、这里提供了这么多的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还能提出谁是谁的几倍吗?能直接列出算式吗?
第四、开放活动二:在图与数的结合中找倍数关系。
1、(展示图片)图上画了什么?各种动物各有几只?请大家认真看图,数好了以后把它填在书上好吗?
2、那你能告诉我谁是谁的几倍吗?
如:鸡的只数是鸭的3倍,也就是9是3的3倍等。第五、开放活动三:在数字卡片中找倍数关系。
1、(出示24和6两张卡片)你能告诉我谁是谁的几倍吗?
2、(出示3和12两张卡片)谁能说谁是谁的几倍呢?
3、(出示一张12的卡片)老师现在只给你一张卡片,另一个数你自己来想,你能告诉我谁是谁的几倍吗?
第六、开放活动四:在实践生活中找倍数关系。
师:其实在实践生活中很多地方也要用到倍数关系,比如我们身边有很多的物体,象电脑、电视等,你能找出生活中的倍数关系吗? 第七、全课小结。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请大家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去发现生活中更多倍的知识。
【设计意图】提供开放的活动材料,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必要的思想方法和基本技能,获得应用知识、方法、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创造性地用“倍”去观察解决两个量相比较的结果,能够让学生理解更透彻,应用更灵活。练习设计力争“大气”而有序,呈现了这样的顺序:在直观有序的图形中找倍数关系——在图和数的结合中找倍数关系——在纯粹的数字之间找倍数关系——从数学中的倍数关系过渡到生活中的倍数关系,适应了学生发展的需要。)
第五篇:二年级数学上册 倍的认识教案 北京版(范文)
倍的认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动手操作中理解“倍”的含义。
2.能力目标:通过圈一圈、摆一摆、画一画等活动巩固对“倍”的理解。3.情感目标:培养大家勤于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理解“倍”的含义。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算练习。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主题图:指名说图意。
2.公鸡与小鸡进行比较:公鸡有2只为一份,动手摆一摆,小鸡的只数有这样的几份。3.指名汇报,师小结:小鸡的只数有这样的4分,也就是有4个2只,那么,小鸡的只数是公鸡的4倍。
4.学生独立摆一摆,说一说:
母鸡有()只,小鸡有()个()只,小鸡的只数是母鸡的()倍。5.师小结。
三、练一练:
1.圈一圈,填一填。2.摆一摆,说一说。3.画一画:
第一排画几个三角,第二排的个数是第一排的3倍。
四、作业:练习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应用倍的知识,通过看线段图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应用倍的知识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一个数的()倍是()。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情景图:同学们种树,指名读题,理解题意。2.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师适时提问指导:“种柳树的棵数是杨树的3倍”是什么意思?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
4.试一试:看线段图解决实际问题。出示线段图,指名说图意,独立思考完成,全班交流。
三、巩固练习:(独立完成,再交流)
图文式应用题:
1.白天鹅5只,黑天鹅的只数是白天鹅的3倍,黑天鹅有多少只? 2.圆珠笔2元,钢笔的价钱是圆珠笔的6倍,钢笔多少元? 对话式应用题:
1.篮球有6个,足球的个数是篮球的2倍,足球有几个? 2.小熊猫有4个,大熊猫的只数是小熊猫的3倍,大熊猫有机只? 情景题:
跳高的有3人,跑步的人数是跳高的4倍,跑步的有几人?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巩固“倍”的概念,使学生能运用“倍”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巩固“倍”的概念,使学生能运用“倍”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二、小车坐4人,大车坐的是小车人数的4倍。大车坐几人?
自己读题,列式解答,订正。
三、80页4题6题:看图对话理解题意,独立完成,订正。
四、80页5题:看线段图,指名说图意,独立完成,订正。
五、开放题:第79页2题,看图解答。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多指名说)
六、动脑筋:分一分。
有12个,使其中一部分是另一部分的几倍,你有多少种分法?
(动手摆一摆、分一分)
七、作业:课堂练习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