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乘法》教案
《认识乘法》
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第16页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结合具体情境和问题,经历由加法算式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
2、了解乘法的意义,认识“×”,会读、写乘法算式,会把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3、通过生动有趣的情境图,激发学生学习乘法的兴趣。过程和方法:通过前面学过的连加知识学习新知识,并通过练习会把加法算式改为乘法算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和探究的兴趣。教学重点:
了解乘法的意义。会把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教学难点:
理解乘法的意义,由加法算式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和减法,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算法,就是乘法,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认识乘法)
二、新授
1、教学例1。出示例1图。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游乐场吗? 生:去过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幅游乐场的画,同学们观察一下,他们在玩什么呢?
生:玩坐小火车、跳绳和碰碰车。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情境图,你能从图中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生:有6个人在跳绳,有8个人在玩碰碰车,有20个人在坐小火车。
师:你们观察的真细心,你能根据上面的信息提出一些用加法能解决的数学问题,并列式解答吗?
小组内讨论并汇报:
(1)一共有多少人跳绳?3+3=6(人)
(2)一共有多少人玩碰碰车?2+2+2+2=8(人)(3)一共有多少人坐小火车?4+4+4+4+4=20(人)(老师随机板书算式)
2、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发现数的特点
师:现在我们看一看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点?把自己的发现说给大家听,好吗?
生:每个算式的加数都是相同的。
师生共同总结:每个算式中所有的加数都是相同的。像这样的加法算式,我们叫它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师:你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吗? 生:5+5+5=15 6+6+6+6=24 ……
师:像这样加数相同的连加算式还可以写出很多很多,有的加数的个数实在太多,比如15个4,写起来,计算起来都很麻烦,所以我们今天就来学一种简便的方法——乘法。
3、引导学生认识乘法算式
(1)如:一共有多少人坐小火车?4+4+4+4+4=20 表示几个几相加,得几?
(2)老师说明:5个4相加得20,还可以用乘法计算,写成5×4=20,像这样的算式,是乘法算式,这个符号(“指×”)叫乘号(板书:乘号),可以这样写(示范写“×”)。5和4都叫做乘数,20叫做积。(板书)
(3)5个4相加得20,不仅可以写成5×4=20,还可以写成4×5=20。
(4)5×4=20读作:5乘4等于20,4×5=20读作:4乘5等于20。(板书)
(5)师:你们能试着把其他两个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吗? 学生互相讨论并汇报。师:写一个连加算式,并改写成乘法算式。
4、引导比较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哪种方法简便呢?
师总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加法计算,也可以用乘法计算,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三、简单应用
1、我会读
4×5 6×3 5×2 2×4
2、我会改
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9+9 7+7+7+7+7
3、看图列式 课件出示练习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五、板书设计
认识乘法
1、一共有多少人跳绳?
3+3=6 3×2=6或2×3=6
2、一共有多少人玩碰碰车? +2+2+2=8 4×2=8或2×4=8
3、一共有多少人坐小火车? 4+4+4+4+4=20 5×4=20 读作:5乘4等于20 或
4×5=20 读作:4乘5等于20
第二篇: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乘法》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乘法》教案
教学目标:
经历把几个几相加表示成乘法算式的学习过程,初步认识“几个几”和惩罚的含义;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读会写乘法算式;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2经历算式分类、由“几个几”的实物抽象成乘法算式的过程,初步形成几个几的观念,体验加法与乘法的联系,感受乘法算式的简便,发展观察、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3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感受乘法来自实际生活中的一种现象,对数学相关的生活现象产生一定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几个几”和乘法含义
教学难点:
乘法含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
谈话:小朋友们,今天,周老师想带领大家一起到动物学校去瞧一瞧,想去吗?诶,我们来到动物学校的大门口,大门关着,是不是?原来呀,要想进入动物学校,还得先过大门这一关,这些加法算式,你会算吗?请你选一道你喜欢的算式来算一算,谁先来?
谈话:都算对了,怎么门还没开呀?
出示小猴说:在这些算式里还藏着一个小秘密呢!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指出:这些算式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加数不相同的连加算式,另一类是加数相同的连加算式。今天咱们就来研究这些加数相同的连加算式。
(我在这个环节设计了算式分类这个细节,让学生通过把算式分类,使学生对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有一个初步的感知,为接下来的形成几个几的观念作一个铺垫,还培养了学生的分类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新知
认识“几个几”
谈话:终于,门,开了。这个动物学校可真美丽!在这个动物学校里你看到了几种小动物?(生:小兔子和小鸡)
谈话:我们先来观察小兔子,把小鸡先藏起来!
提问:小兔子是怎么排列的?(生:每堆2只,有3堆)(2只2只的排列)
引导:小兔子是几只几只的在一起?有几个这样的2只?我们一起来数一数,1个2只,2个2只,3个2只。
提问:一共有这样的几个2只?谁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生:一共有这样的3个2只)
提问:你能帮周老师算一算一共有多少只兔子吗?怎么列算式?(生:2+2+2=6只)
追问:同学们,这是几个2相加得多少?(板书:3个2相加得6)
说明:3个2相加得6,兔子有6只。
提问:我们再来看小鸡,小鸡是怎样排列的?(每堆3只,有4堆)
提问:那小鸡是几只几只的在一起的呢?请小朋友来说一说有几个这样的3只?你来数给我们看看?全班再来一起数一数(1个3,2个3,3个3,4个3)
提问:小鸡一共有这样的几个3只?
提问:那你会列算式吗?(生:3+3+3+3=12只)
追问:这里又是几个3相加得多少呢?(板书:4个3相加得12)
说明:4个3相加得12,小鸡有12只。
总结:观察我们刚写的两道算式,每道算式里的加数都是相同的。第一道算式可以简单地说成“3个2相加”,第二道算式可以说成“4个3相加”,以后碰到像这样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都可以简单地说成“几个几相加”
(设计说明:在这个环节,我通过让学生观察兔子和小鸡的排列,理解3个2的实际意义
——兔子每堆2只,有3堆。接着让学生观察3个2相加的算式。这样的设计,从具体到抽象,有利于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几个几相加”的意义)
2教学“试一试”
谈话:下面,就请小朋友用小棒来摆一摆几个几。请先听清楚老师的要求,再动手摆一摆。
活动一:
谈话:请你拿出两根小棒,举起来让我看一看,这就是1个2。将它摆在桌子上,算作一堆,现在请你照样子,摆堆。请同学上来摆一摆。
谈话: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这里一共有几个几?(个2)
提问:谁能列出一道加法算式?这是几个几相加得多少呀?
活动二:
谈话:下面请你自己动手摆3个4。请一位同学上来摆一摆。
谈话: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这里有几个几?
提问:你会列算式吗?这是几个几相加得多少呀?
活动三:
要求:下面老师想请同学们自己来摆几个几。摆之前,先想清楚每堆摆几根,摆这样的几堆。摆好后同桌两人互相说一说,你摆的是几个几。想好了吗?想好了就开始吧!
谈话:请一位同学上来摆一摆。你来介绍一下你摆的是几个几?你会用算式来表示吗?简单地说,就是几个几相加得数是多少呀?
谈话:我们在摆的时候呀,小猴它也在摆,看!它摆的是什么?(花片)咱们一起来看一看,小猴它摆了几个几呀?你是怎么看的?有没有不一样的看法?(生:横着看,它摆了3个。竖着看它摆了个3。)你会用算式表示吗?(++=1、3+3+3+3+3=1)也就是几个几相加得多少?(3个相加的1。个3相加得1)
提问:咦,为什么他们的得数都是1呀?(花片的总数不变)
(设计说明:摆小棒我设计了三个环节。首先,说明摆几堆,每堆摆几根。提出具体的要求,让学生再次感受到几个几的实际意义。接下来,要求学生摆3个4,将具体的要求加以抽象,让学生思考后摆。最后,让学生自己想“几个几”并摆一摆。这个教学环节中,通过学生动手摆,对“几个几”“几个几相加”的意义有循序渐进的实质性理解。)
3教学“例2”
谈话:小猴看咱们班小朋友都这么聪明,想继续邀请咱们去动物学校的电脑室去看看,想去吗?
出示:电脑教室1
谈话:这就是电脑教室1了,仔细观察,这里的电脑室怎么排列的呀?一张桌子上有几台电脑?有几张桌子?(每张桌子上有2台电脑,有4张桌子)
提问:谁来数一数,这里有几个几?你会列算式吗?(2+2+2+2=8)
出示:电脑教室2
提问:这里又是几个几相加呀?(8个2相加)
追问:你会列算式吗?
出示:电脑教室3
谈话:哇!这里的电脑更多了!有100个2呢!你们来报算式,周老师来写好吗?呀!黑板都写不下了,让老师来想想有没有什么好方法,同学们也一起帮老师想一想好吗?哦,有同学想到了乘法,你真的和周老师想到一块去了!今天这节咱们就来认识乘法。
指出:像这样的加数相同的连加算式就可以写成乘法算式。4个2,就可以直接写成4乘2等于8,或者2乘4等于8
咱们一起来把这两道乘法算式来读一读,齐读,预备齐。
指出: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一样,各部分都是有名称的。这个符号叫做乘号,等号前面的两个数都叫做乘数,等号后面的数叫做积。
改写成乘法算式:你能把这道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吗?它的乘数是谁?它的积是谁?
对比:看这是我们用加法写的,这是用乘法写的。你觉得乘法怎么样?(写得很快,简便)
指出:像这样几个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咱们就可以写成乘法算式。像这样几个几相加得多少的算式,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比较简便。
(设计说明:逐步出示3张图,随着电脑数量的不断变多,可以让学生产生强烈的主动学习乘法的愿望,激发想学生学习乘法的热情。)
4设计游戏,巩固应用
小朋友们表现的都太精彩了。来玩一个游戏好吗?
听清楚游戏规则:老师击鼓,同学们闭上眼睛,仔细听,老师每次敲几下,敲了几个几。同时思考,要知道一共敲了多少下,用加法怎么列算式,用乘法怎么写算式。准备好了吗?
三、回顾整理
小朋友们,我们今天这节,学习的是什么知识呀?(几个几、用乘法来表示加数相同的连加算式)
其实我们生活中也用到乘法,从今天起小朋友们啊就多了一双乘法的眼睛。你能找到你身边的乘法吗?周老师先来举个例子怎么样?一只手有根手指,两只手那就是几个呀?(2个)你会用乘法来表示吗?如果是两个小朋友呢?现在有几个啦?(4个)你会用乘法来表示吗?希望小朋友能用乘法的眼光去看待我们生活中的事物。今天这节就上到这里!
第三篇:二年级数学上册 乘法的初步认识练习教案 冀教版
乘法的初步认识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感悟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类推和迁移,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和加法的关系,能根据加法算式写出乘法算式,能根据情境图写出乘法算式。2.使学生认识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正确读、写乘法算式。3.初步学会利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
利用小组合作,交流巩固知识。情感与态度
在练习中体会成功的快乐。教学重、难点:
采用多种方式巩固乘法的意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认识了一种新的运算,是什么?(板书出来)你对乘法有了哪些了解呢?这节课我们来练习有关乘法的知识。
二、基本训练
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4+4+4= 6+6+6+6= 2+2+2+2+2= 学生独立做后订正。
把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的改写出来。3+3+3+2= 5+5+5+5+5= 2+2+2+2= 4+4+4-4= 先自己做,同桌间说说自己的想法。
三、专项训练 开火车读乘法算式。2×3 7×5 6×4 9×1 8×3 3×4 1.学生读乘法算式,注意不要把乘读作乘以。2.43页2题。
让学生看图,独立做,师巡视。学生看图独立填空,汇报自己的想法。3.写出乘法算式,再读出来。
4个2相加 5个3相加 2和6相乘 4.填空:
(1)3个8相加,和是()。
(2)一个因数是8,另一个因数是3,积是()。5.综合练习:
P43第3题,小组交流,全班展示。
四、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表现得都非常好,还有什么问题吗? 2
第四篇:二年级数学上册 米的认识教案 冀教版
测量
第二课时 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冀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5页。教学目标:
1.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认识长度单位“米”。
2.体会米的含义,知道厘米、米之间的关系;能以米、厘米为单位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3.进一步体会测量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感。教学重点:
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教学难点:
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教具准备:
米尺,三角板。教学过程: 一 复习准备
1.提问
(1)量物体的长度用什么工具?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厘米呢?3厘米呢?
(用手指比长度更加直观地加深了“厘米”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2)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应注意什么?指两名学生量纸条的长度。(3)现在我请一位同学量讲台桌的长。(学生用自己的刻度尺量,很不方便)。
因此,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如操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通常用米作单位。(板书课题)二 学习新课
1.认识米
出示米尺,这是一把米尺,观察它的刻度都是以10厘米为单位。让学生观察自己带的1米长的卷尺。
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教师用1米的直尺,量一量从地面到讲台桌的什么地方是1米,让学
生观察1米有多高。再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一条线段,让学生观察。
让学生用自己的卷尺,把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两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你的身高比1米高,还是不到1米。
(让学生多用自己的身体比一下,体会1米的长度是多少,比较直观。去掉尺子,直接比出1米的长度,学生对“米”的长度就建立起了一个直观的观念。)
以小组为单位,量出1米,2米,„„给大家看。2.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厘米,1厘米有多长呢?同学们用两手比一下,教师在黑板1米长的线段的上面并排画出1厘米。1米有多长呢?同学们用两手比一下,那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出示折尺,伸直正好是1米,与1米的直尺相比,一样长。看一看这把尺上有多少厘米。所以1米里面有100厘米;请同学们看看你的卷尺。
3.用卷尺量较长的距离
出示卷尺,并说明量比较长的距离,一般用卷尺,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由学生拿住一端,对齐物体一端,尺子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读出准确的长度。三 巩固反馈
1.两人互量身高,米 厘米。
2.以4人小组为单位,分工量下面的长度:前面黑板的长,后面黑板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3.在()里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
教室长6()黑板长2()小明身高124()课桌长50()
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体会米的含义吗?知道厘米、米之间的关系了吗?会用“米”为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了吗?
第五篇:二年级数学上册 厘米的认识教案 冀教版
测 量 第一课时:厘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冀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3页。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2.体会用厘米的含义,会用厘米作长度单位测量物品的长度。
3.在测量、交流的活动中,体会测量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教学准备:
直尺、同样长的小棒一包、整根铅笔、每人三张纸条、新橡皮等。教学过程: 一 复习准备
提问:谁能说一说你的课桌面有多长?
同学们可能不知所措,无从回答,教师提示,可以用你有的东西比一比,学生可能用铅笔、小棒、手指,也有的同学会用尺子去比,交流比的结果时,有的同学可能说3支铅笔那么长,8根小棒那么长,有的同学用尺子量,也不知怎么说明长度。
叙述:你们说得都对,但为什么数都不一样啊?
(使学生体会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表达的就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从而体会到统一测量工具。)
这样说起来就很不方便。因此,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尺子)刚才有同学用尺子来量课桌的长,但不知道用什么单位表示它有多长。今天我们就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厘米”做单位。(板书课题)二 学习新课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叙述:请同学们拿出尺子,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是1厘米,请同学们用尺子和图钉的长比一比,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
教师将1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
请学生用尺子比一比自己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看看你的尺子,说一说: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到哪儿是3厘米长?你的尺子一共有多少厘米?
(观察尺子,让学生亲历“厘米”这一长度单位。)2.学习用厘米量。测量橡皮的长度。
叙述:量橡皮时,把尺子“0”刻度对准橡皮的左端,再看橡皮的右端对着几,橡皮就长几厘米,正好对着“5”,说明橡皮长5厘米。
学生动手操作
(1)请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三张纸条拿出来,量一量,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2)拿出一支新铅笔,先估计一下它的长度,再用尺子量。
如果让我们量削尖的铅笔的长度,笔尖不能靠近尺子的刻度,怎样量出它的长度呢?(取整厘米数)
实际量一量,从而得出可以借助三角板量。三 巩固反馈
1.基本练习
(1)每人拿出一根绳子,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2)完成练习题1。(3)完成练习题2。2.发展性练习
如果有些东西的两头都不能靠尺子的刻度,怎样量出它的长度呢?如量1角币的最宽的地方长多少?由学生量一量,可以互相想办法,全班交流。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了解“厘米”的含义了吗?会用“厘米”作长度单位测量物体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