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二年级数学认识乘法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3:35: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冀教版二年级数学认识乘法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冀教版二年级数学认识乘法教学设计》。

第一篇:冀教版二年级数学认识乘法教学设计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认识乘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课本第16~19的“表内乘法”中的第一课时“认识乘法”。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乘法的意义,认识×,会读、会写乘法算式,会把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过程与方法:

结合具体情景和问题,经历由加法算式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乘法的兴趣。重点和难点: 重点:知道乘法的意义,了解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加法计算,也可以用乘法计算。

难点: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看图列加法算式

〔教师板书2+2+2+2=8

4+4+4+4+4=20 3+3=6〕

二、观察算式,探索新知

1、请同学们仔细地观察这些算式,有没有新的发现?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每个算式中的加数都相同。

教师小结:这几个算式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每个算式中的加数都是相同的,象这样的连加算式我们都叫他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2、引导学生在练习本上写一个这样的连加算式,全班交流自己写得算式。出示萝卜图:同学们试着列算式。(让学生体会到写20个5相加在一起很麻烦)老师有一种很神奇的办法可以在三秒钟内用算式表示出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乘法。〔板书课题:认识乘法〕

3、乘法既然是一种新的计算方法,他肯定就有一种新的运算符号。〔教师拿出加号模型,向右旋转变成×〕并贴在黑板上。

出示算式

4+4+4+4+4=20 引导学生观察这个算式的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相同的加数呢?

把这个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4×5=20或5×4=20。〔板书4×5=20读作:4乘5等于20 5×4=20读作:5乘4等于 20 指名让学生读。

引导学生把其他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4、启发学生观察比较连加算式和乘法算式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三、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按要求摆花片:5个5个的摆,摆三组,一共用多少个画片?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教师注意关注学生的列式情况,如有的学生列加法算式,要引导他改写成乘法算式。

四、聪明宝宝闯三关

用游戏的方法引导学生做课后的练习题。

五、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加法计算,也可以用乘法计算,但是,用乘法计算比较简单。写乘法算式时,我们要明确相同的加数是几,有几个这样的加数,然后在中间写上乘号。读乘法算式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读。

第二篇: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杨彩莲

◆教学内容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科书3、4页,认识厘米并测量。

◆教学提示

“厘米”是一个生活中常用的长度单位,本节课“认识厘米”是在上一节“要得到统一的结果,就要用统一的测量单位”的基础上学习的。教学中要借助直尺和实际的物品,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学会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会用厘米做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经历体会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估测物体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重点、难点

重点:结合组直尺和实际物品,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学会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几厘米。◆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直尺、图钉 学生准备:直尺、橡皮、铅笔、图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回顾上节课的知识,回答问题:要想准确表示物体的长度,获得统一的结果,应该怎么办?

2.观察直尺,你都看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对上节课知识的回顾,引入这节课的统一的长度单位,通过对直尺的观察,对直尺产生初步的印象。

(二)探究新知

一、情境引入,揭示课题

1、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可能用到数学知识,比如有这样的问题:我们想知道这支笔有多长?操场的跑道一圈有多长?拿笔时手离笔尖的距离有多长?……

2、像这样的问题你能说吗?试试

3、我们说了这么多问题,都和什么有关呢?对,都和长度有关,实际在生活中我们遇到的树有多高?水有多深?房间有多宽?这些问题实际上也都是在说一个物体的长度呢。

4、你们想知道它们究竟有多长吗?该怎么解决呢?用什么量呢?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认识尺子:

你们都有吗?拿出来仔细观察,你都看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汇报。

课件展示尺子刻度、数字、0刻度、cm 1厘米=1cm 师:厘米是一个表示长度的单位,是国际上统一的长度单位之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它。(板书:认识厘米)

3、认识1厘米的长度:

在国际上我们就规定从0到1之间这么长的距离为1厘米,仔细看这个长度,记住它!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问题,调动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回顾,同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述1厘米有多长,学生可以通过举例来说明,比如,图钉的长是1厘米,我的拇指宽是1厘米等,帮助学生对1厘米形成了一个感性的认识,有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

4、在你自己的尺子中找一找从哪到哪也是1厘米? 你能用一句话概括的说从哪到哪就是一厘米? 看来你们已经发现了尺子中的秘密了。

用你的手在尺子上比划出一厘米的长,看一看,举起手来,这是多长? 闭上眼睛,用心体会一下,把这个长度记在脑子里!

用手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在身边或自己的身上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大约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差不多)

大家用大约这个词用的很好,当我们量出的长度不是非常准确的时候,多一点,少一点的我们都要说大约是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自我学习和发现,让学生找到测量中最容易出现的错误,有助于学生在日后的测量中有效的规避这种错误的做法。

4、认识几厘米

① 在我们的尺子上,大家能很快的找到了1厘米,那么除了1厘米,你还能找到几厘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反馈:你找的是几厘米,谁愿意到前面来指着说一说。

别的同学找出的2厘米在哪呢?-------不管是从1—2还是从3—5,这些都是2厘米长。

② 我来说几个,请你看一看这是几厘米:0—

3、0—

5、0—6,这么快,你们是一厘米1厘米数出来的吗?那用什么好方法? ③ 这就是尺子上标有数字的目的,0刻度是起跑线,从0开始,跑到几就是几厘米。(真是一个好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直观的讲授,使学生对知识产生牢固的认识,并对厘米这个概念印象深刻,然后拓展延伸,教会学生找到2、3、4厘米,用手比一比,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对长度有一个自我的感受和体会,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厘米。

三、展示点拨

如果给你一个物品,你能准确的量出它的长度吗?试一试。学生测量自己的橡皮有多长 师巡视

有多长,你是怎么量的?(投影演示)

反馈:你们看她量的好吗?好在哪?你们量的这么准,这么快,是因为你们找到了一个好的测量起点。

小结:看来,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我们首先都要找到一个便于我们测量的起点。

看来你们已经能运用尺子准确的测量出线段的长度了,学生测量一支铅笔的长度。

汇报结果,并展示自己是怎么测量的。

(三)巩固新知

教材4页,练一练1、2、3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结果

(四)达标反馈

习题:1.要准确表示物品的长度,就要使用统一的()测量。2.生活中有很多长度为1厘米的物体,比如()、()。3.1厘米1厘米的数,数()次是5厘米。4.你的大拇指的宽度大约是()。5.量物体的长度,如果物体的一端对着直尺的1厘米处,另一端对着8厘米处,那么,这个物体的长度是()厘米。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1厘米是多长? 那么2厘米,3厘米,4厘米呢?

如何准确测量物体的长度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知识的反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布置作业 1.计算

13厘米-9厘米=()厘米 38厘米-7厘米=()厘米 20厘米+9厘米=()厘米 15厘米+8厘米=()厘米 2.先估算,再测量

数学书厚约()厘米,实际厚是()厘米。你的手掌宽约()厘米,实际宽是()厘米。3.判断

一块橡皮的厚度是10厘米。()一张桌子的高度是16厘米()4.解决问题

一条彩带长26厘米,第一次用去4厘米,第二次用去14厘米,一共用去多少厘米?

◆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

1、认识厘米

直尺上的“0” 表示起点,测量物体长度从“0”开始。厘米可以用“cm”表示。

2、认识、感受1厘米

(1)食指的宽度约是1厘米。

(2)直尺上从刻度0到1,2到3,......都是1厘米。

量法: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刻度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第三篇:(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认识方向》教学设计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认识方向》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教材尊重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注重引起学生反思,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主动建构方位知识,并且在运用知识、服务生活环节中,设计了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加深对方位的认识。

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在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方位,已能辨别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但学生的这些知识仅仅停留在经验的层面上,因此从东、南、西、北的方位,拓展到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的方位是必要的。在自主探究、运用知识环节,注重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充分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中,获得成功愉快的情感体验。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全过程。为此,我在设计本节课教学时,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发现,尝试说一说,激励学生自得自悟,并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认识东、南、西、北的基础上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能结合具体的情境,依据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来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数学思考:让学生在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具准备:课件一套、指南针、正方形纸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如果你外出旅游,迷失了方向怎么办?(生答略)

2、你们的方法很好,谢谢你们!你能指出教室的哪一面是北吗?借助指南针我们全体起立,伸出右手指一指,北面在哪儿?南面呢?西面、东面呢?

二、做游戏,辨认方向。

1、让学生一齐依次指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师说出方向,学生指出相应方向。

3、贴卡片。师手中有四张分别写着东南西北的卡片,让四名学生任抽其中一张卡片贴到相应的墙壁上,其他同学做裁判。

4、游戏。把学生分成四组,分别面向不同方向,然后听口令做游戏。(1)面向东的同学请站起来;(2)面向西的同学请拍拍手;(3)面向南的同学请举手;(4)面向北的同学请挥挥手;(5)依次听口令坐下。

(设计意图,贴卡片和做游戏都是用学生乐意做的方式看学生对方向的辨认速度和巩固对方向的辨认,在游戏进行的顺序上渗透方向的相对性和固定性)。

5、体验方向的固定性、相对性。

(1)给一个方向,指出其它三个方向。

认真听老师说话的规则。师示范:老师面向东,那么我的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我说对了吗?让同学们按规则说一说,再面向另一个方向说一说。

(2)师要求同桌面对面而坐,按刚才的规则说给同桌听。(3)指名按以上规则说一说。

(4)不看着这四个方向,给出一个方向,说出其它三个方向。

师:老师把你的眼睛捂住,不让你看着周围的事物给出一个方向,你还能像刚才那样说一说吗?谁愿意和老师合作表演?喜欢这个游戏的可课下和你的小伙伴玩一玩,注意别把眼睛捂疼了。

(三)、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真棒!老师被一个有关方向的问题难住了,请大伙帮帮忙,行吗? 师:我好朋友有一个可爱的女儿也在上二年级,一天,我碰到她,她说:“阿姨,我搬新家了,我好开心,你知道现在我家在学校哪边吗?”我说:“我也替你高兴,那你家在学校哪边啊?”她是这样说的:“我每天早晨迎着太阳去上学。”咦!她家在学校哪边呢?

(四)、课后练习。

1、有一个学生告诉我他每天早晨背着太阳来学校,傍晚放学对着太阳回家去。他说的对吗?

2、一次我去邢台,下车后迷失了方向,我看看时间正好12点,我一抬头,太阳正向我微笑,我一下子找到了东西南北。同学们,猜猜我是怎么做到的?

(五)、评价、自我评价。

1、我们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有什么想法和大家分享一下好吗?

2、太阳公公常常给我们指明方向,自然界还有许多事物能告诉我们方向(如:北极星、树的年轮„„),课下同学们再搜集一下自然界的哪些事物还能告诉我们方向?他们是怎么告诉我们方向的?(六)板书: 认识方向:

东、南、西、北。

教学完本课,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创设情境非常重要。本课教学,通过有效的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的兴趣。对于“如果你外出如何辨别方向?

2、教师设计要富有特色。本课教学,教师首先采用“扶”的教学方法,接着是“半扶”,最后是“放”的教学方法,有效的做到了知识的迁移,教师的教学水到渠成。

第四篇:冀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角的认识教学设计

角的认识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直观认识角,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口的大小有关,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在一年级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动手操作等活动来直观地认识角。

教材首先展示了一幅街景图,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角,并让学生初步认识角。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图中找角,让学生说一说看到的角。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来说一说生活中还见过哪些角。

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空间,让他们能够更进一步地认识角、了解角,教材又设计了“折一折”“练一练”“做一做”“比一比”等几个小活动。其中,“折一折”这个活动可以促进学生对角的整体把握,在头脑中形成角的直观形象;“练一练”,让学生标出图形中的角,帮助学生加深对角的认识;“做一做”,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口的大小有关;“比一比”这个活动是为了让学生对角的特征有更深刻的认识。课堂实录

(一)活动导入,初步感知

师:同学们,数学王国的朋友们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他们还给同学们带来了一道有趣的题目。(多媒体课件出示:长方形、圆、三角形、椭圆、正方形这五个图形小精灵依次在美妙的音乐声中走出来。课件配音:同学们,我们都藏在你们小组中的信封里,小组合作,先找到我们,再把我们分成2组。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师:谁来说说你们组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一组,它们都有尖尖的角;圆和椭圆一组,它们都没有尖尖的角。

师:有不同的分法吗?

生:(摇头)同意第一小组的分法。

师:点击相应的图形,把课件中的图形小精灵分成两组。

(课件配音:同学们,角也是我们数学王国中的一名重要成员,你们愿意来认识它吗?)

生:(异口同声)愿意。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认识角。)

(二)学习探究,加深理解

1.感知角

师:同学们,从你学具袋里的图形中找到一个角,你来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生1:这儿是尖尖的,这两边滑滑的、平平的。

生2:这儿有些刺手,这两边直直的。

„„

师:(边演示角,边说)噢,原来角给我们的感觉是这样的:尖尖的,直直的。

2.找生活中的角

师:在我们上学的路上有没有角呢?(多媒体课件出示:书64页的情境图。)谁愿意来指一指?

(生纷纷上台,指主题图中的角。)

师:在我们的生活周围到处存在着角,你还能从教室中找到角吗?

生:(异口同声)能。

师:谁来说一说?

生1:黑板的四周有四个角。

生2:桌子的四周都有角。

„„

师:把你们找到的角说给同桌听。

3.创造角

师:同学们真是太棒了,找到了这么多角。现在看桌子上的圆形纸片,它上面有角吗?

生:(摇头)没有。

师:你能想办法利用这张纸片来创造一些角吗?

生:能。

师:那就快快开始吧!

师:谁来展示一下你创造的角?

(学生纷纷在实物投影机上边展示边说。)

生1:这是我折出来的角。

生2:我画了3个角。

生3:这是我剪出来的角。

„„

师:同学们很了不起,都能创造角了!下面,老师也要来创造角了,仔细看。

师:老师是用什么方法创造的?

生:画的。

4.介绍顶点和边

师:大家看!这尖尖的一点叫作角的顶点,这两条直直的线叫作角的边。

5.游戏

师:同学们的表现可真棒呀!现在让我们继续擦亮自己的慧眼,来辨一辨“真假孙悟空”。(多媒体课件出示:画面加相应的配音。)

师:先看这个,是真是假?(师点击其中的一个孙悟空图形,出现相应的图形。)

生:假。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这个图形上没有角。

师:擦亮慧眼,看一看,这个孙悟空是谁变的呢?(师点击该图形,出现“猪八戒”。)

生:(欢呼)猪八戒!

师:再看这个,真还是假?

生:真。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点击该图,出现一个摇头晃脑的孙悟空图。)

师:继续看,这个是真还是假?一起说。

生:真。

(师点击该图,出现一个摇头晃脑的孙悟空图。)

师:接着看,是真是假?

生:假。

师:谁变的呢?请看。(师点击该图形,出现“二郎神”。)

生:(欢呼)二郎神!

师:一起看这一个。

生:真。

(师点击该图,出现一个摇头晃脑的孙悟空图。)

师:仔细看,真还是假?

生:假。

师:谁变的?

生:(欢呼)白骨精!

师:祝贺你们,每人都有一双慧眼!

6.角的标记

师:同学们,为了更清楚地表示各个角,我们还可以给角标上标记,怎样做呢?听智慧老人来告诉大家。(多媒体课件出示:画面加配音。)闪动角的相关部分,出示角的标记,智慧老人讲解:小朋友,仔细看!这是表示角的符号。同时,为了区分不同的角,我们通常在这个符号的后面注明一个数字或字母。例如,我们在这个角符号的后面再加注数字1,我们就可以把它记作∠1,就读作角1;如果还有一个角,我们就可以记作∠2,读作角2。你们记住了吗? 生:记住了。

7.标出图形中的角

师:小组中的答题纸上有不同的图形,选择你喜欢的一张,用智慧老人告诉我们的方法,把这个图形中的角标出来。

(生动手做。)

师:谁来展示一下你做的?

生1:我选择的图形是五角星,找到了10个角。

生2:我选择的是第二个图形,找到了8个角。

生3:我在第三个图形中找到18个角。

„„

(三)实践操作,巩固知识

1.做活动角

师:同学们刚才的表现可真出色呀!我们已经认识了角,下面我们动手来做一个角。每人从学具袋里拿两根硬纸条和一个图钉,用它们来做一个角。用图钉时要小心,不要扎破手指。开始!

(学生动手做角。)

师:把你做的角举起来展示一下。

师:下面我们要来动脑筋了。看老师的这个角,你能调整手中的角,使它比这个角大吗?

生:能。

师:做好后举起来。

师:来,我们俩来比一比。(和一个学生合作)

师:想一想你是怎样使角变大变小的。

师:我们再来比一比。(与一个学生合作)

师:想一想你是怎样使角变大变小的。

生1:把两根纸条往外拉,角就大;往里推,角就小。

生2:把两条边向外拉,角就大:向里推,角就小。

„„

师:对,把角的两边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把角的两边合拢得越小,角就越小。

2.小实验

师:同学们,既然角有大有小,下面同桌合作,找出三角尺中最小的角。

师:你来指一指你们找到的角。

师:小组合作,把每把三角尺上这个最小的角放在一起比较一下,你们会发现什么?

(小组交流、讨论。)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

生:每把三角尺上的这个角都一样大。

师:大家都同意吗?

生:同意。

师:你上来展示一下你们是怎样比较的。

生:把它们的顶点先对齐,让它们的一条边重合,我们发现另一条边也重合了。

师:小组继续合作,用放大镜看三角尺上这个最小的角,你们又会发现什么?把你们的发现填写在这张实验记录单上。

变不变

角两边的长短□ 角两边的长短□

角的大小□ 角的大小□

师:谁来汇报你们组的成果?

生1:角两边的长短变了,角的大小变了。

生2:角两边的长短变了,角的大小没变。

师:我们都同意角两边的长短发生了变化,那角的大小到底变没变?想一想可以怎样来验证。

生1:可以折一个一样大小的角,放在放大镜上面量一量。

生2:我有一种更简单的方法,直接用另一把三角尺上的这个角放在放大镜上面量就可以了。

„„

师:刚才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验证的好方法,下面请小组再来合作,选择你喜欢的方法来验证一下。

师:我们刚才验证的结果是角的大小变没变?

生:没变。

师:下面请小组把这张实验报告单订正好。

师:同学们,再来看这张实验报告单,通过刚才的实验,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原先以为用放大镜来看角,角肯定变大了,现在知道角的大小不变。

生2:角两边的长短变了,角的大小没有变。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这个实验,你们能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生1:角两边的长短变了,角的大小没有变。

生2:角两边的长短和角的大小并没有关系。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认识了角。

生2:我会创造角了。

生3:我知道了角各部分的名称。

生3:我知道角两边的长短和角的大小并没有关系。

„„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入新课时,多媒体课件播放了数学王国的朋友们来到了课堂上这一段动画,马上吸引了学生的目光,引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了更好地巩固和运用知识,我设计了小游戏――真假孙悟空,在进行这个环节时,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学生巩固知识既高兴又轻松。

同时,我在教学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做活动角这个环节,在引导学生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时,应让他们充分比较角的大小,使每个人都亲身经历比较的过程,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案例点评〗

《标准》反复强调学习“空间与图形”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应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本案例中,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和学生熟悉的事物进行观察、操作和实验探究。其中,有两点处理得比较恰当。一是利用多种资源,在“激发学生兴趣”上下功夫,课堂一开始,利用动画课件――“图形小精灵”激情导入,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课堂上有关角的新知识“顶点”“边”“角的标记”等,教师适时地让“智慧老人”来讲解;尤其是设计的“真假孙悟空”游戏,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参与欲望,使得常规的练习变得生动有趣,效果极佳。二是教师在扎扎实实地组织学生“探究学习”。关于“角的大小与角的长短无关”内容的学习是比较难的,处理不好往往会使学生处于“一时明白,过时遗忘”或“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本案例中,教师结合学生的已有技能,引入了“用放大镜探究角”的实验,引导学生经历了一次探究活动,虽然本次探究实验还不是很充分,结论得出的还有些困难,但这种思路和做法是十分值得提倡的,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逐步培养出能力,必将终生受益。

第五篇:二年级数学《乘法的认识》单元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乘法的认识》单元教学设计模板

及规划思维导图

一、主题学习概述

1、使学生在现实情景中,经历把几个相同的连加表示成乘法算式的学习过程,初步认识乘法的含义,初步体会乘法与加法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读、写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通过加法算出简单乘法算式的积。

2、使学生经历从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并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和交流等活动,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3、使学生在初步认识乘法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进一步培养学习数学的习惯,增强与同伴合作意识。

二、主题学习目标(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让学生经历几个相同的数相加还可以用乘法计算的学习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地写、读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通过加法算得乘式的积。

2、使学生在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求几个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并根据数学问题列乘法算式的活动中,培养有条理地思考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中知道,进行有益的活动有益身体健康,在小组合作活动中能与其他同学积极配合和合作。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在数学学习中找到乐趣,获得成就感。

三、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1、让学生经历几个相同的数相加还可以用乘法计算的学习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地写、读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通过加法算得乘式的积。

2、使学生在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求几个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并根据数学问题列乘法算式的活动中,培养有条理地思考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专题划分

专题一:认识乘法。

专题二:认识乘法(练习一)

专题一 认识乘法

所需课时

一、专题一概述

1课时

1、使学生在现实情景中,经历把几个相同的连加表示成乘法算式的学习过程,初步认识乘法的含义,初步体会乘法与加法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读、写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通过加法算出简单乘法算式的积。

2、使学生经历从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并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和交流等活动,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二、本专题学习目标

经历把几个相同的连加表示成乘法算式的学习过程,初步认识乘法的含义,初步体会乘法与加法的联系和区别;

三、本专题问题设计 认识乘法

四、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信息化资源 DVD光盘

常规资源 教材,图片

五、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班班通设备)

六、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和减法,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算法,这就是乘法,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

(二)新授

1、教学例1。(1)出示例1图

(2)提问:图中几处有小白兔?每处有几只?一共有几个2只?求一共有多少只小白兔怎样算?

板书:2+2+2=6(只)

图中几处有小鸡?每处有几只?一共有几个3只?求一共有多少只小鸡,怎样算? 板书:3+3+3+3+=12(只)

(3)老师指着算式提问:

这两个算式里加数分别都是几?是几个几相加?的多少?

(4)小结:求小白兔一共有多少只?就是求3各只一共是多少,可以永各连加来算。求小鸡一共有多少只,就是4个3只一共是多少,可以用4个3连加来算。

2、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1)

先让学生看图数一数有几个几,然后摆,边摆边说1个2,2个2……最后填在书上。第2题

让学生直接摆出3个4根,然后指着小棒4个4个地数一数,最后填一填。

(三)认识乘法

1、教学例2 出示例2图

观察图,并说一说:你能求出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吗?可以列成怎样的算式?它表示几个几相加?(板书 :4个2)

(2)、认识乘法

老师说明:像这样几个相同的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板书课题:认识乘法)

4个2相加得8,还可以用乘数计算,写成2×2=8,像2×4=8这样的算式,是乘法算式,这个符号(“指×”)叫乘号(板书:乘号),可以这样写(示范写“×”)。“2×4”和2乘4”。

(4)4个2相加得8,不仅可以写成2×4=8,还可以写成4×2=8,谁会读这个算式); 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一样,各部分都是有名称的,谁先来说说加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答老师板书:2 + 2 + 2 + 2 = 8

(加数)(加数)(加数)(加数)(和)

老师说明:在乘法算式中,等号前面的数叫乘数,等号后面的数叫积。板书:4 × = 8

(乘数)(乘数)(积)

同桌同学互说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谁能说说2×4=8这一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5)老师小结:求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就是4个2相加是多少,不仅可以用加法计算,而且可以用乘法计算,可以写成“2×4=8”或“4×2=8”,读作:“2乘4”,4乘2“,等号前面的叫成熟,等号后面的叫积。

2、教学第2页“试一试“

学生观察图,数一数有几个4,并填一填。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解答,老师巡视,了解学生解题情况,辅导有困)难的学生,集体交流。讨论;求4个5的和是多少,哪种写法比较简便?

(四)完成“想想做做“

1、完成“想想做做”1(1)出示第1小题图,提问:1盒有多少枝?有几盒?求一共有多少枝,就是几个几? 学生填空独立完成

(2)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集体交流时着重提问这道题是求是几个几朵?

2、完成“想一想做做”2 用圆片摆一摆,每堆摆2个,摆4堆,指名回答,摆了几个几? 学生独立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两道乘法算式,集体交流。

(2)用圆片摆一摆,每堆摆4个,摆2堆,指名回答:摆了几个几? 学生独立写出加法和乘法算式,集体交流。

3、完成“想想做做”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读出乘法算式,再说出乘数和积各是什么。同桌同学先互说,再指名口答。

4、完成“想想做做”4

下载冀教版二年级数学认识乘法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冀教版二年级数学认识乘法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二年级数学认识乘法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认识乘法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认识乘法教学反思1 这节课我设计了如下几个环节:一、在导入阶段,我出示游乐园主题图来创设情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乘法》教案

    《认识乘法》 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第16页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1、结合具体情境和问题,经历由加法算式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 2、了解乘法的意义,认识“×......

    二年级数学上册 乘法的初步认识练习教案 冀教版

    乘法的初步认识练习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引导学生感悟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类推和迁移,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和加法的关系,能根据加法算式写出乘法算式,能根据情境图......

    冀教版数学四年级《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

    冀教版四年级《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冀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第85—8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问题,经历了解“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了解“平均数”......

    2017冀教版数学四上《认识角》教学设计

    认识角1 教学内容: 角的表示、角的度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角的表示方法,会读角。 2.认识量角器的构造,知道读量角器的度数的方法。 3.会用量角器度量角。 能力目标: 培养......

    二年级数学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设计者:明 莉 第一部分:教学目标设计 课程标准要求:知识技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数学思考:学会独立思考,......

    二年级数学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设计者:明 莉 第一部分:教学目标设计 课程标准要求:知识技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数......

    二年级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合集5篇)

    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的含义,初步掌握乘法算式读法和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教学重点: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的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