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数学四年级《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0:16: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冀教版数学四年级《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冀教版数学四年级《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

第一篇:冀教版数学四年级《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

冀教版四年级《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冀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第85—86页。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问题,经历了解“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能运用生活经验对“平均数”作出解释。

3、体会求“平均数”在现实问题中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教学难点:能运用生活经验对“平均数”作出解释。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课间活动吗?在课间活动中你喜欢做哪些游戏?是怎样组织的? 学生可能会说:

生1:我喜欢玩跳绳,我们4人一组,我们组跳的最多。生2:我喜欢玩呼拉圈,我们两人一组,我们组我转得最多。师:同学们在课间活动中玩的真开心,!老师特意拍了张照片,你看!他们在做什么游戏呀?(踢毽子!)好玩吗?老师把咱们班这两组同学踢毽子的情况记录了下来,你们看!(课件出示统计表)师:从这里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学生可能会说出很多: 生:第一组王艺丹踢了8个,穆德芳踢了7个,赵丹宁踢了6个,郭帅成踢了7个。生:第二组„„

二、讨论交流,探究新知。

师:刚才你们从表中了解到这么多数学信息,真了不起!你想通过这些信息知道哪些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如:

生1:第一组一共踢了多少个?第二组一共踢了多少个? 生2:哪一组的成绩好?(板书)

师:你提的问题特别有价值,你们认为那一组的成绩好? 生3:第二组成绩好,因为第二组有踢毽子冠军。

生:我不同意他的观点,一个人的成绩好,并不代表全组的人都好。生:我认为第二组的成绩好,因为第二组比第一组多踢两个。生4:我不同意,因为第一组人少,第二组人多,人数不一样,比总数不公平。

师:看来比总数、有头球冠军都不行,都有矛盾冲突。那么大家在思考一下怎样比才公平呢?

学生可能说到:把每个组踢的总数平均一下,比较每组平均成绩就公平了。

师:你从哪知道平均成绩?(期末老师说过我们班的平均成绩是多少)求每组的平均成绩就是求什么?(每组平均每人踢了多少个?板书)师:你们同意他的意见吗?那就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先商量一下怎样求出每组平均每人踢毽子的个数,然后再算一算,看哪个组合作得最愉快!

教师巡视,注意了解学生的计算方法,对学困生进行指导。(在合作接近尾声时,让学生将自己的方法写在黑板上,并写上组名。)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方法:

1.分步:(解题思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2.综合算式:(找小组同学讲出解题思路)

(蓝兔)第一组:8+7+6+7=28(个)(虹猫)第一组:(8+7+6+7)÷4 28÷4=7(个)(4表示什么 ?7个是什么?)第二组:9+8+5+3+5=30(个)30÷5=6(个)第二组:(9+8+5+3+5)÷5 师:仔细观察这两组的解题方法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共同点? 生:不同点:一个是分步计算,一个是列综合算式。生:相同点:都是用总个数除以每组的人数。

师:我们在解决问题时,如果没有特殊要求,分步综合都可以。现在谁能大声说出那组的成绩好? 生:第一组!

师:通过踢毽子这个游戏,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要求每组的平均成绩,应用这组的总个数除以每组的人数。生:要知道哪组的成绩好应比较每组踢的平均个数。师:看来这个数的作用真不小呢,他能反映出每组的整体水平!(用手指板书)谁来给每组平均每人踢得个数起一个名字?

生:平均踢的个数„„(很好!能不能再简捷一点?和我们的名字一样两个字或三个字?)

生:平均数。(非常好,那我们就把平均每人踢得个数叫平均数。)板书:平均数

师:刚才我们用“平均数”这个新朋友解决了哪组成绩好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还经常遇到求平均数的问题。看,这是我班环保小卫士统计的他家一周内丢弃塑料袋的情况。(课件出示)

师:请你们帮他算一算,他们家平均每天丢弃几个塑料袋?自己独立试一试,有困难的可以找同桌帮忙。

师:把你计算的方法和结果和大家交流一下。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方法:

生1:先算出一星期丢弃塑料袋的总个数,再除以7。(实物投影)

分步:1+3+2+3+2+6+4=21(个)综合算式(1+3+2+3+2+6+4)÷7 21÷7=3(个)(7表示什么?)=21÷7 =3(个)

答:平均每天丢弃3个塑料袋。

师:你们同意他的解题思路吗?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快就求出了他每天丢弃3个塑料袋。我们的好朋友蓝灵鼠听说大家在研究平均数,特意赶来向我们请教一个它一直很糊涂的问题。你看!(求出的“3个”是实际每天丢弃的塑料袋个数吗?)小组讨论一下帮蓝灵鼠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可能有两种认识:

生:我认为“3个”就是实际每天丢弃塑料袋的个数(教师可以让学生再次观察表格,明确“3个”不是实际数)。

生:我认为“3个”不是每天实际丢弃的个数,而是平均每天丢弃塑料袋的个数。它是一个“平均数”。

师:平均数“3个”和实际每天丢弃的塑料袋个数比较可能会怎样?你能举个例子说说吗?(适时激励表扬)生:实际丢的个数有的比平均数多,有的比平均数少。(如果学生不能说出教师给予提示)

师:蓝灵鼠听了大家的解释满意吗?一起了解一下!

师:我们算出了平均每天丢弃3个塑料袋,照这样计算,请想一想我们班有80个同学,那么80个家庭一天一共丢弃多少个塑料袋?算一算一周丢弃多少个塑料袋? 学生算完后,交流计算结果。

师:通过刚才的计算,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可能说:

生:那就会到处都是塑料袋,我想对丢弃塑料袋的人说:“请不要随意丢弃塑料袋了。”

生:塑料袋满天飞。„„

师:有了我们这些环保小卫士的努力,相信我们的环境会变得越来越好!

三、动手实践,理解新知。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做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装筷子游戏。请各组派代表准备好杯子,按老师的要求做。

师:仔细观察装好的筷子,你发现了什么? 生:杯中筷子的根数不一样。生:„„

师:如果要使纸杯中的筷子一样多,可以怎样做?小组合作,先商量一下,然后再试一试,看哪个小组的方案最有创意。学生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况:

(1)把铅笔都取出来,用刚学过的求平均数的方法计算,先求纸杯中共有多少根铅笔,再求平均每个纸杯放几根。(必须出现)

分步:3+4+2+5+1=15(根)综合:(3+4+2+5+1)÷5 15÷5=3(根)=15÷5 =3(根)师:你真聪明,能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我们为她鼓掌!

(2)把所有的小棒收到一起,再一根一根的分次放到纸杯里。(3)先算出平均数,再移多补少。把多的移到少的中,使每个纸杯中都是3个。(你的方法更有创意,你真棒!)

师:刚才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看来求平均数的方法不只一个。其实,解决同一个问题会用不同的解决方法,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和自己的需要灵活选择,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开拓出新的天地!

四、走进生活,应用新知。

师:同学们,平均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用处,为了更好的认识这个新朋友,我们一起来了解下面的信息,课本86页练一练1、2题。

五、深入生活,拓展应用。

屏幕出示画面

师配以画外音: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穿过了一片土地,平均水深120厘米,你们看。谁来了?小明来了!我的身高可是140厘米,不会游泳,如果我在这条河里面玩耍,会有危险吗?

师:听了同学们的劝告,小明一定不会在河里玩耍了。(德育教育)

六、回顾总结,畅谈收获。

好的同学们,不知不觉,就要下课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希望同学们的每一节课多能收获多多,快乐多多!

七、课间游戏,体验应用。

师:课下作业,课后,请同学们自由结合小组,进行一次拍球比赛,比一比哪组的成绩好。规则如下:

1.以小组为单位,在室外进行。2.每人拍3次,记录最好成绩。3.计算出小组同学的平均成绩。

师: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下节课我们选出优胜组,大课间给大家表演!好了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第二篇:四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

四年级《平均数》教学设计

田心小学 杨乐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并能灵活运用方法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喜欢游戏吗?那我们来玩一个记忆挑战的游戏!比赛规定:1:每三秒呈现10个数字,看看每次可以记住几个数字: 2:三秒过后,校对并记录下来。

师:我们班谁的记忆力最厉害,请他到前面记录。全班帮他校对怎么样?不要提醒哦,游戏继续进行。

全班收集数据、记录在表格里。游戏结束。师: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评价

师:那知道他能记住几个数字吗?

二、互动交流,探求新知

问题1:他能记住几个数字呢?(两人一组开始讨论1分钟)

生汇报交流结果

师:你的意思是算出记住个数的平均数,就能判断他们记住数字的水平。问题2:那怎么能求出记住数字的平均数呢? 同桌合作交流完成:

1:利用作业纸用箭头在图上移一移,也可以动笔算一算,求出淘气记住数字个数的平均数。

第三篇:四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

四年级《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9~51页。【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并能灵活运用方法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过程】

一、设疑引欲,提出问题

师:体育课上,同学们在进行套圈比赛,一起来看看。比赛分男生一组,女生一组,规定每人套15个圈。

师:(出示前三轮比赛成绩)这是前三轮比赛的结果,你觉得哪组套得更准些?为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师:比赛继续进行。(课件继续出示)现在哪个组套得更准些呢?(„„)我觉得女生组套得更准些。因为她们套中的个数多呀!

(学生讨论、交流)

师:由于人数不相等,这次比套中的总个数就显得不公平。那你有什么好办法呢?(比每人套中的个数)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1、师(出示男生套圈统计图):不计算,你认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几个?你是怎么想的?小组里互相讨论讨论

2、移多补少,平均数的意义。

师:指名汇报,显示移多补少的过程,结果:男生平均每人套中7个

师:数学上,像这样从多的里面移一些补给少的,使得每个数都一样多。这一过程就叫“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少)

师:这里的“7”是什么意思?是指“王宇”套中的个数吗?

师:道理讲得很清楚。

(2)师:下面请大家自己算一算女生组的平均数 师:谁来说说你的方法。(10+4+7+5+4=30(个))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指着30)30个表示什么? 师:(指板书)为什么这里用总数除以的是5而不是4? 师:解释得真好。

师:同学们,在这次比赛中,两个组的人数不同,实际每人套中的个数也不完全相同,看哪一组套得准,我们比的是什么?(指板书的课题)师:其实,无论是刚才的移多补少,还是现在的先求和再均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

生:使原来几个不相同的数变得同样多。师:这样的方法你都会了吗?

三、拓展练习,深入理解

1、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能用我们刚刚学习的方法,得出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笔吗?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交流

指出: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灵活选择合适的方法解题。

2、刚才我们知道了,超出平均数的部分和不到平均数的部分一样多。把握了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巧妙地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师出示如下三张纸条,如图9)师:老师大概估计了一下,觉得这三张纸条的平均长度大约是10厘米。不计算,你能根据平均数的特点,大概地判断一下,老师的这一估计对吗? 生:我觉得不对。因为第二张纸条比10厘米只长了2厘米,而另两张纸条比10厘米一共短了5厘米,不相等。所以,它们的平均长度不可能是10厘米。

师:照你看来,它们的平均长度会比10厘米长还是短? 生:

师:它们的平均长度到底是多少,还是赶紧口算一下吧。

指名汇报

师:老师想把第三条纸条变一变。你觉得,当把它变成多少的时候,它们的平均数是10?(11)你是怎么想的?

师:你觉得,当把它变成多少的时候,它们的平均数是8?(5)你是怎么想的? 师:现在,请大家观察下面的三幅图,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

米。小明的选择是安全的。冬冬呢?这里的“平均水深110厘米”什么意思?(生:„„)想看看这个池塘水底下的真实情形吗?

5、师:看来,认识了平均数,对于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还真有不少帮助呢。当然,如果不了解平均数,闹起笑话来,那也很麻烦。这不,前两天,老师从网上了解了这么一份资料: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2010年我国男性人口平均寿命约为72岁;女性约为78岁

师:可别小看这一数据哦。10年前,中国男性的平均寿命大约是69岁。比较一下,发现了什么? 生:中国男性的平均寿命比原来长了。

师:是呀,平均寿命变长了,当然值得高兴喽。可是,一位71岁的老伯伯看了这份资料后,不但不高兴,反而还有点难过。你知道为什么吗? 师:你们懂不懂平均数?那你们打算怎么劝劝他? 师:想了解女性的平均预期寿命吗?有谁愿意大胆地猜猜看?

(师呈现相关资料:中国女性的平均寿命大约是78岁)师:发现了什么? 生:女性的平均寿命要比男性长。

师:既然这样,那么,如果有一对60多岁的老夫妻,是不是意味着,老奶奶的寿命一定会比老爷爷长? 生:不一定!生:虽然女性的平均寿命比男性长,但并不是说每个女性的寿命都会比男性长。万一这老爷爷特别长寿,那么,他完全有可能比老奶奶活得更长些。

师:说得真好!平均数的知识生活中随处可见。希望我们同学们做个有心人,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问题。最后,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些实际的平均数据。

第四篇:四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

涞源一小城关校区 杨海燕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90-94页内容。【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动手操作、观察、讨论等活动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3.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体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成功的愉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幻灯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出平均数

1.谈话

师:同学们,我们班哪位同学的身高最高? 师:那你的身高呢?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预设学生会想到“移多补少”和“数据的总和÷份数”的方法。

(3)汇报交流,理解平均数的两种方法

师:刚才老师在下面看同学们做,我发现有些同学是用两种方法做的,我们先来看第一种。(展示学生练习纸)

师:你是怎么想到用这种方法的?

师:他是把多的同学移给少的,这样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就怎么样了?

生:同样多。

师:刚才他们都是通过把多的瓶子移出来,补给少的同学,让每个同学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就叫“移多补少法”(板书:移多补少)

师:现在我们再来看一遍课件演示。师:现在每个人的矿泉水瓶同样多吗? 生:同样多。

师:那同样多是多少个呢? 生:13个。

师:13就是他们收集瓶子数量的什么? 生:平均数。

师:谁还愿意交流?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我是用求总和÷人数的方法 14+12+11+15=52(个)

生2:13这个平均数并不是每个人收集的实际数量,发现实际每个人收集的数量

师:那么现在你能给平均数取一个范围吗? 2.教学例2,体会平均数的作用(1)承上启下,调动学生参与热情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体育小组的活动--踢毽比赛,对于比赛而言,你最想知道什么?

师:今天老师就聘请你来当裁判,希望你能公平公正地裁决。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请同学们独立思考。(2)学生独自解决问题,教师讲解

师:现在谁能说一说你是怎么解决的?

师:现在老师请两位同学上台板演。

三、联系实际,巩固所学

师:同学们不仅认识了平均数,还知道了平均数的算法,下面我们就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1.(课件出示)2014年小刚家各季度用水量情况统计图,求小刚家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

2.(课件出示)冬冬来到小河边,小河里平均水深110厘米,他的身高是140厘米,他下水游泳不会有危险,对吗?为什么?你有什么话想对冬冬说的吗?

3.(课件出示)卡拉OK小歌手,出示7位评委打分的分数,求6

第五篇: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 认识平均数|冀教版

第1

课时

授课内容:《

认识平均数》

综合目标预设

课时目标:

1、通过实例,感受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运用生活经验对“平均数”做出解释。

2、初步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课时重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平均数,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5个笔筒,15支铅笔。

学具:练习本

教学过程预设

共案

个案

环节预设

师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课后反思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5分钟)

师:今天老师第一次来到我们王官庄小学,见到我们四年级同学。我很高兴,也特意为大家准备了小小的见面礼物,现在请每组的小组长代表本小组来领一下礼物。第一小组有优先选择权,开始你的选择。其他小组成员对选择结果满意吗?

学生可能会说:满意或不满意。

请不满意的组员说一下理由。

生1:不公平,你给每个小朋友的礼物不一样,有多有少,少的自然不高兴。

教师评价:你为我解决了一个大难题,我额外送你一个礼物——代表奥城小学的绿星卡,并为你们小组加上宝贵的一分,其他同学也要努力,在这节课的最后我们会评选两个优胜小组,颁发团队卡,大家要加油啊!现在开始我们这一节课的学习——认识平均数。(出示学习目标)

用学生感兴趣的情景引入新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学习新课做好知识和心理的双重准备。

二、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5分钟)

(3分钟)

(3分钟)

(10分钟)

5分钟

自学课本85页例21、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

师:看课本85页例2从表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生1:一组参加比赛的有4人,2组参加比赛的有5人。

生2:刘杰投中的最多,投中了9个。

生3:王丽投中的最少,投中了3个。

.....评价:同学们观察的真是仔细发现了这么多的信息。火眼金睛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生1:一组一共投进多少个球?

8+7+6+7

生2;二组一共投进多少个球?

9+8+5+3+5

生3张华比王云多投进几个球?

........(这是一个有深度的问题)或(老师有一个问题谁来帮我解答)

师:哪个小组成绩好?你的理由是什么?(先独立思考再对子交流)

生1:一组成绩好,理由.....师:同意吗?为什么?

生2:二组成绩好,理由.....师:同意吗?为什么

......师小结:每个小组参赛人数不同,所以比总数是不公平的。

算一算,每组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球再比较?

2、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汇报)

(1)

移多补少......(2)

先总后分

一组(8+7+6+7)÷4=7(个)

师:8+7+6+7指的是什么?

师:为什么要除以4?

师总结:7就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二组(9+8+5+3+5)÷5=6(个)

师::9+8+5+3+5指的是什么?

师:为什么要除以5?

师总结:6就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平均数=总数÷总分数

7>6所以一组成绩好些

师: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优化方法)

生:移多补少:比较直观、数据较小、容易理解。

公式

生:算一算,数字较大或较多时用简单。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独立完成课本86页例3兔博士提出的问题。

生板书:(1+3+2+3+2+6+4)÷7=3(个)

师:议一议“3个”是每天实际丢弃塑料袋的个数吗?

师小结:平均数是通过把多的部分移给少的部分,使大家都相等而得到的,是我们计算的结果,不一定实实在在存在,它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每一个数字都可以影响平均数的大小,有些比平均数大,有些比平均数小。

4、生活中的平均数(幻灯片)

自学打分5

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汇报总结,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平均数产生的需要。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堂清检测

四、3分钟

课堂小结

1、第一关,明辨是非

2、独立完成练一练中的1、2题。

3、问题讨论“小军会不会有危险?”

师::你觉得这节课自己学得怎么样,给自己打个分,最高分10分。(学生商量打分,小组内记录下来。)能求出我们班同学这节课表现的平均分吗?

通过巩固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利用生活中的数学,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给自己的学习表现打分,体现了让学生自主评价的理念,也加深了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又巩固了求平均数的方法,还将知识巧妙延伸到了课外,让学生体会到课尽却意未了。)

平均数

移多补少法

先总后分法

总数÷份数=平均数

下载冀教版数学四年级《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冀教版数学四年级《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