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 (施丹丹)(范文)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平均数》教学设计
晋江市第十实验小学 执教者:施丹丹
指导老师:谢天赐
【教材分析】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
【学情分析】
由于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容易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设计理念】
由于平均数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我尽量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法,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
在学法指导上,我重视观察法、比较法、发现法和讨论法等应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并相信自己有能力找到获取新知的途径。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并能灵活运用方法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设疑引欲,提出问题
师:淘气班体育课上,进行套圈比赛,我们一起来看看。比赛分男生一组,女生一组,规定每人套15个圈。
个“6”,你是怎样理解的?是不是每个女生实际都套中6个,实际是怎样的?看着屏幕一起来说说。(根据学生回答,课件演示女生比平均数多和少的直条)
师:平均数会比这里最大的数大吗? 师:会比最小的数小吗?
师:对了,平均数是通过把多的部分移给少的部分,使大家都相等而得到的数,所以它在最小数和最大数之间。其实,这是平均数的又一个重要特点。利用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大概地估计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3、探索计算方法
(1)师:除了移多补少的方法,你还有其他方法求出平均数吗?(学生汇报)
师:好办法,给这种方法也取个名字:求和均分。师:能列出算式吗?(6+9+7+6=28(个))
师:28表示什么?谁来说一说。(男生组套中的总个数)师:为什么要除以4?(男生有4人)师:道理讲得很清楚。
(2)师:下面请大家自己算一算女生组的平均数 师:谁来说说你的方法。(10+4+7+5+4=30(个))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指着30)30个表示什么? 师:(指板书)为什么这里用总数除以的是5而不是4? 师:解释得真好。
师:同学们,在这次比赛中,两个组的人数不同,实际每人套中的个数也不完全相同,看哪一组好,我们比的是什么?(指板书的课题)师:其实,无论是刚才的移多补少,还是现在的先求和再均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求平均数。
师:这样的方法你都会了吗?
三、拓展练习,深入理解
1、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能用我们刚刚学习的方法,得出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笔吗?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交流
第二篇:四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
四年级《平均数》教学设计
田心小学 杨乐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并能灵活运用方法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喜欢游戏吗?那我们来玩一个记忆挑战的游戏!比赛规定:1:每三秒呈现10个数字,看看每次可以记住几个数字: 2:三秒过后,校对并记录下来。
师:我们班谁的记忆力最厉害,请他到前面记录。全班帮他校对怎么样?不要提醒哦,游戏继续进行。
全班收集数据、记录在表格里。游戏结束。师: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评价
师:那知道他能记住几个数字吗?
二、互动交流,探求新知
问题1:他能记住几个数字呢?(两人一组开始讨论1分钟)
生汇报交流结果
师:你的意思是算出记住个数的平均数,就能判断他们记住数字的水平。问题2:那怎么能求出记住数字的平均数呢? 同桌合作交流完成:
1:利用作业纸用箭头在图上移一移,也可以动笔算一算,求出淘气记住数字个数的平均数。
第三篇:四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
四年级《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9~51页。【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并能灵活运用方法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过程】
一、设疑引欲,提出问题
师:体育课上,同学们在进行套圈比赛,一起来看看。比赛分男生一组,女生一组,规定每人套15个圈。
师:(出示前三轮比赛成绩)这是前三轮比赛的结果,你觉得哪组套得更准些?为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师:比赛继续进行。(课件继续出示)现在哪个组套得更准些呢?(„„)我觉得女生组套得更准些。因为她们套中的个数多呀!
(学生讨论、交流)
师:由于人数不相等,这次比套中的总个数就显得不公平。那你有什么好办法呢?(比每人套中的个数)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1、师(出示男生套圈统计图):不计算,你认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几个?你是怎么想的?小组里互相讨论讨论
2、移多补少,平均数的意义。
师:指名汇报,显示移多补少的过程,结果:男生平均每人套中7个
师:数学上,像这样从多的里面移一些补给少的,使得每个数都一样多。这一过程就叫“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少)
师:这里的“7”是什么意思?是指“王宇”套中的个数吗?
师:道理讲得很清楚。
(2)师:下面请大家自己算一算女生组的平均数 师:谁来说说你的方法。(10+4+7+5+4=30(个))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指着30)30个表示什么? 师:(指板书)为什么这里用总数除以的是5而不是4? 师:解释得真好。
师:同学们,在这次比赛中,两个组的人数不同,实际每人套中的个数也不完全相同,看哪一组套得准,我们比的是什么?(指板书的课题)师:其实,无论是刚才的移多补少,还是现在的先求和再均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
生:使原来几个不相同的数变得同样多。师:这样的方法你都会了吗?
三、拓展练习,深入理解
1、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能用我们刚刚学习的方法,得出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笔吗?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交流
指出: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灵活选择合适的方法解题。
2、刚才我们知道了,超出平均数的部分和不到平均数的部分一样多。把握了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巧妙地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师出示如下三张纸条,如图9)师:老师大概估计了一下,觉得这三张纸条的平均长度大约是10厘米。不计算,你能根据平均数的特点,大概地判断一下,老师的这一估计对吗? 生:我觉得不对。因为第二张纸条比10厘米只长了2厘米,而另两张纸条比10厘米一共短了5厘米,不相等。所以,它们的平均长度不可能是10厘米。
师:照你看来,它们的平均长度会比10厘米长还是短? 生:
师:它们的平均长度到底是多少,还是赶紧口算一下吧。
指名汇报
师:老师想把第三条纸条变一变。你觉得,当把它变成多少的时候,它们的平均数是10?(11)你是怎么想的?
师:你觉得,当把它变成多少的时候,它们的平均数是8?(5)你是怎么想的? 师:现在,请大家观察下面的三幅图,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
米。小明的选择是安全的。冬冬呢?这里的“平均水深110厘米”什么意思?(生:„„)想看看这个池塘水底下的真实情形吗?
5、师:看来,认识了平均数,对于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还真有不少帮助呢。当然,如果不了解平均数,闹起笑话来,那也很麻烦。这不,前两天,老师从网上了解了这么一份资料: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2010年我国男性人口平均寿命约为72岁;女性约为78岁
师:可别小看这一数据哦。10年前,中国男性的平均寿命大约是69岁。比较一下,发现了什么? 生:中国男性的平均寿命比原来长了。
师:是呀,平均寿命变长了,当然值得高兴喽。可是,一位71岁的老伯伯看了这份资料后,不但不高兴,反而还有点难过。你知道为什么吗? 师:你们懂不懂平均数?那你们打算怎么劝劝他? 师:想了解女性的平均预期寿命吗?有谁愿意大胆地猜猜看?
(师呈现相关资料:中国女性的平均寿命大约是78岁)师:发现了什么? 生:女性的平均寿命要比男性长。
师:既然这样,那么,如果有一对60多岁的老夫妻,是不是意味着,老奶奶的寿命一定会比老爷爷长? 生:不一定!生:虽然女性的平均寿命比男性长,但并不是说每个女性的寿命都会比男性长。万一这老爷爷特别长寿,那么,他完全有可能比老奶奶活得更长些。
师:说得真好!平均数的知识生活中随处可见。希望我们同学们做个有心人,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问题。最后,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些实际的平均数据。
第四篇:四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
涞源一小城关校区 杨海燕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90-94页内容。【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动手操作、观察、讨论等活动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3.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体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成功的愉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幻灯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出平均数
1.谈话
师:同学们,我们班哪位同学的身高最高? 师:那你的身高呢?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预设学生会想到“移多补少”和“数据的总和÷份数”的方法。
(3)汇报交流,理解平均数的两种方法
师:刚才老师在下面看同学们做,我发现有些同学是用两种方法做的,我们先来看第一种。(展示学生练习纸)
师:你是怎么想到用这种方法的?
师:他是把多的同学移给少的,这样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就怎么样了?
生:同样多。
师:刚才他们都是通过把多的瓶子移出来,补给少的同学,让每个同学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就叫“移多补少法”(板书:移多补少)
师:现在我们再来看一遍课件演示。师:现在每个人的矿泉水瓶同样多吗? 生:同样多。
师:那同样多是多少个呢? 生:13个。
师:13就是他们收集瓶子数量的什么? 生:平均数。
师:谁还愿意交流?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我是用求总和÷人数的方法 14+12+11+15=52(个)
生2:13这个平均数并不是每个人收集的实际数量,发现实际每个人收集的数量
师:那么现在你能给平均数取一个范围吗? 2.教学例2,体会平均数的作用(1)承上启下,调动学生参与热情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体育小组的活动--踢毽比赛,对于比赛而言,你最想知道什么?
师:今天老师就聘请你来当裁判,希望你能公平公正地裁决。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请同学们独立思考。(2)学生独自解决问题,教师讲解
师:现在谁能说一说你是怎么解决的?
师:现在老师请两位同学上台板演。
三、联系实际,巩固所学
师:同学们不仅认识了平均数,还知道了平均数的算法,下面我们就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1.(课件出示)2014年小刚家各季度用水量情况统计图,求小刚家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
2.(课件出示)冬冬来到小河边,小河里平均水深110厘米,他的身高是140厘米,他下水游泳不会有危险,对吗?为什么?你有什么话想对冬冬说的吗?
3.(课件出示)卡拉OK小歌手,出示7位评委打分的分数,求6
第五篇: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
关索中心小学四年级(3)班
教学内容:数学书第90页例1,练习二十二第1题。教学目标 :
(一)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三)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四)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渗透环境保护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PPT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引入。出示图片,向学生渗透法制教育,引入教学内容。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
问:看到这个课题,你想通过这节课学习到哪些知识?
2.理解含义:为了保护环境,这个环保小队的同学利用业余时间收集矿泉水瓶,做环保小卫士。仔细观察统计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根据统计图提出什么问题?
(1)小红比小兰多收集多少个瓶子?(2)小明再给小亮几瓶,他俩的瓶子就一样多?(3)他们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 你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你怎样才能让他们的瓶子数量一样多呢? 学生汇报交流。
小结1:求平均数实际就是把多的补给少的,在数学上叫做“移多补少”。
小结2:求平均数也可以采用计算的方法,用他们一共收集的矿泉水瓶个数总和除以人数,得到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14+12+11+15)÷4=13(个)。(注
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解决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掌握“移多补少”以及“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数学方法。)
3.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刚才我们通过移多补少和计算,求出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矿泉水瓶,看这个平均数13,它是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 引导学生体会13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小结:平均收集13个矿泉水瓶,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数量,是一个“虚拟”的数,反映了这组收集矿泉水瓶数的情况。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或什么事情中遇到或用到过平均数吗?举例说一说。
三、知识应用
1.判断。
(1)某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元。()
(2)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会超过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不到160厘米。()
(3)小明所在的1班学生平均身高1.4米,小强所在的2班平均身高1.5米。小明一定比小强矮。()【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感受平均数的特点: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比数据中最大数小,比最小数大。
2.选择。
小明家平均每月用水()吨。
A.(16+24+36+27)÷365
B.(16+24+36+27)÷12 C.(16+24+36+27)÷4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再看看开始想解决的问题:(1)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2)怎样计算平均数?(3)平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现在能解决了吗?
(五)、作业:练习二十二第1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