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学二年级冀教版教案
第八单元 探索乐园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
2、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合作的良好习惯,并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难点:初步培养有序思考问题的方法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揭题示标:
1、导入:同学们一定照过相吧,今天小明和他的爸爸、妈妈也去照相馆照了一次全家合影,你们知道他们可能照了几张不同的照片吗?
2、出示学习目标:通过学习,我能解决简单事物的排列问题。
二、学习指导
学习指导要在老师的指引、带领下分步完成。
认真看课本89页,认真观察情景图,先思考后讨论以下问题:
1、先思考,猜测一下可能照几张照片,然后三个学生自由结组站一站,边站边说怎么站的。说出照片上每个人的位置。
2、先和同桌说说有关乒乓球比赛的知识。思考如果两个小朋友打乒乓球,结果可能有几种?(用“假如××得第一”来表达)
3.如果3个小朋友进行乒乓球比赛,如果聪聪第一,会有几种结果?小强第一呢?亮亮第一呢?结果可能有几种?(用“假如××得第一”来表达)
(学生根据教师引导先进行自研,后进行对子交流,汇报展示。)
三、自研共探
师口述自研指导,生认真看课本89页内容,认真观察情景图,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1、先思考,猜测一下可能照几张照片,然后三个学生自由结组站一站,边站边说怎么站的。说出照片上每个人的位置。
(学生自研后,对子交流,抽生提问,集体订正,师进行总结。)
2、先和同桌说说有关乒乓球比赛的知识。思考如果两个小朋友打乒乓球,结果可能有几种?(用“假如××得第一”来表达)
(学生自研后,对子交流,抽生提问,集体订正,师进行总结。)
3、如果3个小朋友进行乒乓球比赛,结果可能有几种?怎样做才能保证不重复不遗漏。(用“假如××得第一”来表达)
(学生自研后,对子交流,抽生提问,集体订正,师进行总结。)
四、学情展示 第一关:“算一算” 用1、2、3三个数字,组成三位数,1在最高位能组成 个三位数;2在最高位能组成 个三位数;3在最高位能组成 个三位数;所以一共能组成 个三位数。
第二关:“文字游戏“
试试用这三个字能排列出那些不同的句子?
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排法?
(过渡语:恭喜同学们闯关成功,让我们为在闯关中表现突出的小组颁发“优秀小组“流动红旗吧!)
五、归纳总结:
同学们,说说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在排列的过程中,要注意做到有顺序的记录,这样才能保证不重复、不遗漏。
六.巩固提升
如果聪聪一家邀请你一起照相,能照多少张4人合影?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排一排。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91 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能用一个相等的量去代换另一个量,初步体验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2、在丰富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3、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等量代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应用价值,体验学习的乐趣,增强自信心。
1、先思考,猜测一下可能照几张照片,然后三个学生自由结组站一站,边站边说怎么站的。说出照片上每个人的位置。
(学生自研后,对子交流,抽生提问,集体订正,师进行总结。)
2、先和同桌说说有关乒乓球比赛的知识。思考如果两个小朋友打乒乓球,结果可能有几种?(用“假如××得第一”来表达)
(学生自研后,对子交流,抽生提问,集体订正,师进行总结。)
3、如果3个小朋友进行乒乓球比赛,结果可能有几种?怎样做才能保证不重复不遗漏。(用“假如××得第一”来表达)
(学生自研后,对子交流,抽生提问,集体订正,师进行总结。)
四、学情展示 第一关:“算一算” 用1、2、3三个数字,组成三位数,1在最高位能组成 个三位数;2在最高位能组成 个三位数;3在最高位能组成 个三位数;所以一共能组成 个三位数。
第二关:“文字游戏“
试试用这三个字能排列出那些不同的句子?
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排法?
(过渡语:恭喜同学们闯关成功,让我们为在闯关中表现突出的小组颁发“优秀小组“流动红旗吧!)
五、归纳总结:
同学们,说说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在排列的过程中,要注意做到有顺序的记录,这样才能保证不重复、不遗漏。
六.巩固提升
如果聪聪一家邀请你一起照相,能照多少张4人合影?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排一排。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91 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能用一个相等的量去代换另一个量,初步体验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2、在丰富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3、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等量代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应用价值,体验学习的乐趣,增强自信心。
教学难点:
将等量代换的思想灵活地运用于解决问题中去。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揭题示标:
1、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吗?
我们一起来看看曹冲是用什么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出示课 件:《曹冲称象》的片段)
2、为什么曹冲称出了石头的重量也就知道了大象的重量呢? 简单介绍天平(播放课件)请大家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你怎么知道的?当天平平衡时,左右两边的物体一样重,所以西瓜重4千克。那么在这里呢,这个西瓜的重量和4千克砝码间,他们其实就是一种等量的关系。(板书:等量关系)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等量代换。
2、出示学习目标:通过学习我能能用一个相等的量去代换另一个量,初步体验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二、学习指导
学习指导要在老师的指引、带领下分步完成。
认真看课本91页,认真观察情景图,先思考后讨论以下问题:
1、仔细观察第(1)副图和第(2)副图,你发现了什么?请你根据下面的天平图推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仔细观察第下面这副图,一个西瓜重3千克,请你根据下面的天平图推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根据教师引导先进行自研,后进行对子交流,汇报展示。)
三、自研共探
师口述自研指导,生认真看课本30页内容,认真观察情景图,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1、仔细观察第(1)副图和第(2)副图,你发现了什么?请你根据下面的天平图推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自研后,对子交流,抽生提问,集体订正,师进行总结。)
2、仔细观察第下面这副图,一个西瓜重3千克,请你根据下面的天平图推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学生自研后,对子交流,抽生提问,集体订正,师进行总结。)
四、学情展示 第一关:“算一算”
1壶水的重量=2瓶水的重量 1瓶水的重量=4杯水的重量
那么,1壶水的重量=()杯水的重量 第二关:“做一做“课件
1个苹果换2个橘子,1个橘子换6块糖,想一想,1个苹果可以换多少块糖?
1头牛换4头猪,1头猪换3只羊,1只羊换10只兔,想一想,1头牛能换多少只兔子?
第三关:“说一说“课件 1只鸡和1只鸭,谁重一些?
(过渡语:恭喜同学们闯关成功,让我们为在闯关中表现突出的孩子们贴上展示之星、评价之星和补充之星吧。)
五、归纳总结:
同学们,说说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 六.巩固提升 远古时候的等量代换
用4个番薯可以换2棵大白菜。用8棵大白菜可以换2斤米。用2只鸡可以换10斤米。
老爷爷:我今天带了一只鸡,可以换些什么呢?85
教学反思:
第二篇:二年级数学上册 测量活动教案 冀教版
测量活动
教学目标:
1.经历合作测量身体某些部位的活动过程。
2.了解自己身上的数据,能用手拃、步长等做标准估测物品的长度。
3.感受数学与人们的密切联系,培养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和估测能力。
教学重、难点:
能用手拃、步长等做标准估测物品的长度。
教学准备:
直尺、米尺等测量工具。
教学过程:
量一量
1.教师在教室里走一走,注意要走教室的长和宽,然后说出教室大概有多长、多宽。问:老师没有用尺子量,那是怎么知道教室的长和宽的呢?
2.学生发言。
3.讲解:在生活中,我们并不是每时每刻都随身带着尺子,在需要量长度的时候,就可以用事先测量好的长度来估计物体的长度。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你身体上的数据。
4.提出要求:
(1)两个同学合作量。
(2)量自己的一拃长、鞋长、身高、步长、两臂侧平举的长。
(3)量完一样在书中填一样。
5.学生测量。
6.交流测量方法和结果。
7.用测得的结果估测课桌面的宽、老师办公室的长、宽。
课堂小结:
学生自己通过合作了解了自己身上的数据,能用手拃、步长等做标准估测物品的长度。在此过程中他们能够感受数学与人们的密切联系,培养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和估测能力。
第三篇:二年级数学上册 加减混合教案 冀教版
加减混合
教学目标:
1.掌握不带小括号或带小括号的加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2.用竖式正确计算加减混合两步式题,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观察、比较、分析能力,养成认真审题、书写工整和格式规范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
掌握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两步式题。教学难点:
用竖式计算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两步式题。教学手段:
投影片、有条件的可采用多媒体设。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演示加连减的竖式计算(投影片演示,或用多媒体设备演示)
师:我们上节课学习了连加、连减两步式题竖式的计算方法。下面就请大家来看两道题目的计算过程。[演示动画“连加”]
(1)演示54+26+15=的计算过程
(2)问(演示完54+26+15=的计算过程后):哪一种计算方法最简便,为什么?
(3)演示90-58-24=的计算过程
(4)问(演示完90-58-24=的计算过程后):在计算这道题时要注意点什么?
[1.在用竖式计算90-58这一步时,要注意十位上有退位;2.计算第二步时,如果能够口算,就不用写竖式了.]
2.复习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演示动画“加减混合”]
(1)开始演示动画“加减混合”,准备进行观察对比。
(2)复习各种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问:这几组题目各有什么特点?说一说每一组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3)演示动画“加减混合”,印证学生的回答。
二、新授
1.教学例
3、例4
(1)出示例3和例4两道例题
(2)问:谁来说说,这两道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3)问:说一说,这两道题与我们上节课已经学习的连加和连减的两步式题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区别:1.上节课学习的题目不是连加就是连减,题目中的运算符号都相同.2.上节课学习的题目都不带小括号.
联系:1.今天学习的题目跟上节课学习的题目都要写竖式计算.2.我们能向上节课一样,想出不同的竖式的写法。]
(4)学生独立试做例3和例4(教师行间巡视,随时请不同做法的学生到黑板上板演。)
(5)在学生们试做的两种方法中,对比,择优.引导学生选择省时省力的算法。
(6)问:例4有没有简便写法?为什么?
(7)师:谁来说一说,做像今天这样的题目时,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 1.抄数的时候要仔细,不要因为把数抄错出现计算错误;
2.在竖式计算过程中,要注意看清运算符号;
3.在计算之前要先想一想,这道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运算顺序错了,题目就该算错了。]
2.对比小结
问:这节课学习例3和例4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点?[1.例3不带小括号,例4带小括号;2.从根本上来说,这两道题的运算顺序不同]
3.巩固练习
56+24-30=
67-34+39=
32+(55-46)=
76-(13+42)=
要求:做题速度比较快的学生可以按顺序将四道题目依次做完,做题速度比较慢的学生可以从每个做一做里任选一道题计算出结果。
4.归纳质疑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
(2)还有什么不明百或是需要说明的问题吗?
(3)除了同学们想出的方法以外,谁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解决今天学习的题目吗?
(4)今天学习的题目,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例子?
第四篇:冀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一、学生分析
二年级共有学生31人,其中男生15人,女生16人,其中,优生占70%,中等生占20%,差生占10%。这些学生活泼好动,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教育,他们懂得了怎样团结同学,尊重老师,热爱劳动和自觉遵守课堂纪律。本学期要针对优生、中等生和困难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充分发挥优等生的优势,使他们更上一层楼。同时做好困难生的辅导转化工作,使他们尽快成为优等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目标
(一)总目标
1、知道乘法的含义合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的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2、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直角和角;能辨别直角、锐角、钝角。
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是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熟练的用乘法口诀求商。
4、能辨认不同方向和辨别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并能根据一个方向辨认其余方向;会看路线图。
5、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并能按不同的类别分类整理。
6、了解并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计算。
7、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8、养成认真完成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9、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各单元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 观察物体
1、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第二单元 加减混合运算
1、使学生掌握在算式里有加(减)法的运算顺序。
2、加强训练,使学生牢固记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及其他数学知识。第三单元 表内乘法
(一)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
2、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口诀是怎么得来的。熟记1-5的乘法口诀。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第四单元 角的认识
1、结合生活情景几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用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锐角、钝角,并能辨别各种角。第五单元 表内除法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和除法的关系。
2、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各部分名称,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和除法之间的关系。
3、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第六单元 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并能按照要求分类整理。
2、通过对学生的身边有趣的事例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七单元 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
(二)1、经理编制6-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6-9乘法口诀的来源。
2、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书籍6-9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计算。
3、会用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编制口诀,初步学会运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
5、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都会写除法算式。
6、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运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7、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渐掌握算题技巧。第八单元 探索乐园
通过学生自己探索,掌握简单的图形和数字排列规律。
三、教学措施
1、结合教材特点,对学生加强政治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的兴趣。
2、教师应认真学习新课程改编,根据内容要求认真钻研教材,备好每一节课,联系教学实际写出切实可行的教案。
3、积极参加角研究活动,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学习教学大纲要求,较强扩展,创新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掌握叫法,提高学习质量。
4、加强学生的辅导,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核算题的技能和技巧。
5、引导学生在数学科中主动的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时安排
1、观察物体
(一)4课时
2、加减混合运算
12课时
3、表内乘法
(一)4课时 4角的认识
课时
5、表内除法
(一);
15课时
6、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
4课时
7、表内乘法和除法
(二);
15课时
8、探索乐园;
6课时
9、总复习
5课时
第五篇:二年级数学上册 米的认识教案 冀教版
测量
第二课时 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冀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5页。教学目标:
1.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认识长度单位“米”。
2.体会米的含义,知道厘米、米之间的关系;能以米、厘米为单位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3.进一步体会测量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感。教学重点:
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教学难点:
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教具准备:
米尺,三角板。教学过程: 一 复习准备
1.提问
(1)量物体的长度用什么工具?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厘米呢?3厘米呢?
(用手指比长度更加直观地加深了“厘米”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2)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应注意什么?指两名学生量纸条的长度。(3)现在我请一位同学量讲台桌的长。(学生用自己的刻度尺量,很不方便)。
因此,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如操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通常用米作单位。(板书课题)二 学习新课
1.认识米
出示米尺,这是一把米尺,观察它的刻度都是以10厘米为单位。让学生观察自己带的1米长的卷尺。
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教师用1米的直尺,量一量从地面到讲台桌的什么地方是1米,让学
生观察1米有多高。再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一条线段,让学生观察。
让学生用自己的卷尺,把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两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你的身高比1米高,还是不到1米。
(让学生多用自己的身体比一下,体会1米的长度是多少,比较直观。去掉尺子,直接比出1米的长度,学生对“米”的长度就建立起了一个直观的观念。)
以小组为单位,量出1米,2米,„„给大家看。2.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厘米,1厘米有多长呢?同学们用两手比一下,教师在黑板1米长的线段的上面并排画出1厘米。1米有多长呢?同学们用两手比一下,那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出示折尺,伸直正好是1米,与1米的直尺相比,一样长。看一看这把尺上有多少厘米。所以1米里面有100厘米;请同学们看看你的卷尺。
3.用卷尺量较长的距离
出示卷尺,并说明量比较长的距离,一般用卷尺,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由学生拿住一端,对齐物体一端,尺子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读出准确的长度。三 巩固反馈
1.两人互量身高,米 厘米。
2.以4人小组为单位,分工量下面的长度:前面黑板的长,后面黑板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3.在()里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
教室长6()黑板长2()小明身高124()课桌长50()
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体会米的含义吗?知道厘米、米之间的关系了吗?会用“米”为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