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学案例
科
目
数学
课
题
倍的认识
执教教师
教学内容
倍的认识
学情与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掌握表内乘法德基础上进行研究。“倍”是由两个数量相比较而产生的,是两个量比较的结果,以一个量为标准,另一个量有这样相同的几份就是它的几倍。可见,“1份数”在“倍的认识”中具有重要性与关键性。只要“1份的个数”确定了,另一个量就是这样的几个几。因此,沟通“倍”与“几个几”之间的联系是掌握“倍”这一概念的关键。要在理解几个几的含义的基础上,用几个几来理解“倍”,使“倍”和几个几之间融会贯通。
设计理念
(一)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在说、圈、摆、做等活动中建立倍的概念,注重学生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二)倍”是由两个数量相比较而产生的,是两个量比较的结果,以一个量为标准,另一个量有这样相同的几份就是它的几倍,沟通与前面所学知识的联系,注重知识迁移。
教学目标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倍的含义。
2.通过比,圈,摆,说,估等活动,利用多种表征方式充分感知“倍”,建立倍的概念。
3.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和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倍”的概念。
2.会比较说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教学资源
课件、习题卡、数学宝盒、圆片、习题卡等
教学环
节
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调查班上男女生人数,并比一比。
介绍今天男生女生将pk,比比谁的表现更好。
宝盒解密,激趣导入
冯老师这有一个宝盒,宝盒里面藏了一个数学的奥秘,想知道吗?
1.向宝盒内放入一个黄圆,拿出3个红圆,放进1个,拿出几个1?
2.如果放进2个黄圆,会拿出来几个?6个,你是怎么想的?
3.揭示课题:红圆片的个数和黄圆片比,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以怎么说呢?这就是藏在宝盒里的秘密。
设计意图:倍”是由两个数量相比较而产生的,是两个量比较的结果,以一个量为标准,另一个量有这样相同的几份就是它的几倍。因此,沟通“倍”与“几个几”之间的联系是掌握“倍”这一概念的关键。通过宝盒的未知性神秘性激发学生兴趣,同时理解几个几的含义,用几个几来理解“倍”,从而建立倍的概念,为后面做铺垫。
二、自主探究,建构概念
1.观察比较,初步感知
(1)师:
有2个,我把他圈起来看作一份,板书
2个
第二行
有3个2。我们就可以说的个数是的3倍。(定义概念)
(2)
学生表达
谁能向冯老师这样说一说?
同学之间互相说一说。
2.动手操作,熟练运用
(1)如果,红色圆片再增加几个,你还能找出它们的倍数关系吗?
同学们拿出习题卡,第1页,圈一圈,再说一说:“红圆片的个数黄圆片的几倍”?
同学们很不错。如果,红圆片的个数再增加一些,你还能找出它们的倍数关系吗?
(2)
课件分别出示
7倍
10倍
50倍
师:现在,红圆片的个数是黄圆片的几倍?(7倍)
师:又多来了几个,现在呢?(10倍)
师:红圆片越来越多,现在呢?(50倍)
师:你回答得真快!难道,你发现了什么诀窍?
师:只要黄圆片的个数一份不变,红圆片“有这样的几份”,就是黄圆片的“几倍”。
小结:第一份2个,红圆片有几个这样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倍。
(3)认识1倍
课件
说一说:第一行:
第二行:
第二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1倍.小结:红圆片和黄圆片同样多,我们就可以说红圆片的个数是黄圆片的1倍
设计意图:通过比一比,圈一圈,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利用多种表征方式充分感知“倍”,建立倍的概念。让孩子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在动手操作中深化概念。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做一做:50页做一做
强调1份量:
蓝圆片一直都是12个,可为什么一会儿是4倍,一会儿是两倍呢?
小结:要看是和谁比,确定谁是标准量,把它的个数看成1份。
2.估一估
长跳绳的长度大约是短跳绳的几倍?
3小组合作,利用信封里的学具创造一个“倍”。
回顾总结,分享收获
1.小朋友们,我们的课堂已接近尾声,今天我们男女生比赛的情况怎么样呢?(一组得4朵红花,一组得2朵)谁能用你学过的知识来描述一下比赛情况?
生1:男生的红花比女生多2朵;男生胜利。
生2:男生的红花是女生的2倍。
同学们真不错,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我们可以比多少,还可以用倍来描述他们的关系。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宝盒里的哪些数学奥秘?
设计意图:小结孩子们课堂比赛的结果,通过提问,孩子们不自觉地将两个数进行比较,同时会出现:比多少、用倍来描述两种情况,进而从宏观上进行总结,沟通与前面所学知识的联系,深化知识。
板书设计:
倍的认识的个数是的3倍的个数是的2倍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