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1

时间:2019-05-12 16:33: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心理学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心理学1》。

第一篇:教育心理学1

教育心理学A 模 拟 题 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一般认为,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著《教育心

理学》开始,该书出版的年份是

】 A.1913 B.1903 C.1923 D.1879 2.-般认为,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是从1903年《教育心理学》的出版开始,该书的作者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 【 】 A.詹姆士 B.桑代克 C.斯金纳 D.布鲁纳

3.皮亚杰认为,11至15岁的儿童认知发展属于的阶段是 【 】 A.思维准备 B.思维 C.感觉运动 D.抽象思维 4.学校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最核心的理论是 【 】 A.智力理论 B.动机理论 C.学习理论 D.认知理论

5.垂直迁移和水平迁移分类的最初提出者是

】 A.加涅 B.华生 C.布鲁纳 D.斯金纳

6.加涅关于学习的八种阶梯类型中,最高层次的学习是【 】 A.刺激反应联结 B.信号 C.概念学习D.问题解决

7.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可以由低到高分为四种水平,其中最高水平是 【 】 A.解释的理解 B.字面理解 C.批判性理解 D.创造性理解

8.以词的声音表象、动觉表象为支柱而进行智力活动的阶段,称作【 】 A.活动定向 B.内部言语 C.有声的外部言语 D.无声的外部言语 9 问题解决的最后一个阶段是 【 】 A.分析问题 B.提出假设 C.发现问题 D.检验假设.10.一个人把对某人的感情转移到另一个人身上的心理现象,叫【 】 A.认同 B.移植 C.投射 D.回归

11.在心理学中,最早明确强调内部心理结构并以此来解释学习过程的心理学流

派是 【 】

A.行为主义 B.精神分析 C.格式塔学派 D.认知心理学

12.刺激一反应联结学习理论最初的代表人物是【 】 A.桑代克 B.华生 C.斯金纳 D.布鲁纳

13.以下思维活动中,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最早关注的研究是【 】 A.求异思维 B.求同思维 C.发散思维 D.聚合思维

14.最早提出迁移概念的心理学家是 【 】 A.华生 B.桑代克 C.布鲁纳 D.斯金纳

15.提出需要层次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 】 A.弗洛姆 B.罗杰斯 C.马斯洛 D.弗洛伊德

16.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是 【 】 A.生存需要 B.归属需要 C.尊重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17.一般来说,认知风格中场依存性者更感兴趣的学科是 【 】 A.文学 B.数学 C.化学 D.物理

18.一般来说,认知风格中场独立性者更感兴趣的学科是 【 】 A.文学 B.数学

C.历史 D.法律

19.在技能形成过程中,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这叫做 【 】 A.高原现象 B.倒退现象 C.抑制现象 D.顶峰现象 20.教学过程中的测量,主要借助的方法是 【 】 A.测验 B.观察 C.访谈 D.实验

二、判断改错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 5分)判断正误,在题后的括号内,正确的划上√”,错误的划上“×”,并改正错误。2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序列是学与教而不是教与学。(√)22.学校教育心理学以教师的教学过程的研究为核心。(×)将“以教师的教学过程”改成“以学生的学习过程”

23.正式学生群体可称之为学生集体。(√)

24.学生积极性可以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情绪状态和意志状态三方面加以考察。

(×)

学生积极性可以从学生注意水平、情绪状态和意志状态三方面加以考察。25.阿Q精神是认同作用的一个典型。(√)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26.迁移

27.有意义学习

28.组织者

29.创造性思维

30.上位学习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奥苏贝尔对有意义学习条件的认识。答: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学习材料必须要具备逻辑意义;

2.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备适当的知识基础; 3.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32.简述克服遗忘的主要方法。

1,注意营养和健康,防止大脑创伤和心理障碍

2,加强记忆信心提供愉快的学习经验

3,提倡理解基础上的记忆 4,复习5,过度学习6,记忆术

33.简述人本主义的教学原则。答:人本主义的教学原则有:

1.教学更注重于情感发展而不是知识的获得; 2.强调发展自我观念;

3.强调交往; 4.强调发展价值观。34.简述教学目标的心理功能。答:1.启动功能

2.导向功能 3.激励功能 4.聚合功能

35.简述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1.分析教学对象; 2.制定教学目标; 3.选用教学方法; 4.开展教学评价。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6.如何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答:1.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内在动机; 2.问题的难易应适合学生的学习能力;

3.指导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创设必要的问题情境;

4.提供较充裕的时间和适当的自由;

5.鼓励学生验证答案,提供解决问题的机会。37.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1)加强学习目的教育,发挥目标激励作用

(2)引起心理上的不确定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通过获得成功的机会和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4)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利用学习反馈和学习评定

(6)利用学习竞赛和奖惩激发学习动机

(7)与学生签订学习协议

(8)在课堂教学中可供教师选用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技巧

第二篇:教育心理学1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起源

(1)古代思想起源

 孔子: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柏拉图:知识即回忆。

 亚里士多德:人的记忆遵循三条联想律:相似律、相对律和邻近律。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起源

(1)古代思想起源

 孔子: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柏拉图:知识即回忆。

 亚里士多德:人的记忆遵循三条联想律:相似律、相对律和邻近律

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教育心理的思想

 1.关于环境和教育对儿童心理成长的作用的论述

 2.关于强调学习的重要性的论述

 3.关于强调积极思考和刻苦钻研的论述

 4.关于学习要循序渐进的论述

 5.关于要运用启发式教学的论述

1.关于环境和教育对儿童心理成长的作用的论述

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

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土,所

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荀子·劝学》)

2.关于强调学习的重要性的论述

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 “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论衡·实知篇》)

3.关于强调积极思考和刻苦钻研的论述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 “思而得之则深。”(郑玄《郑志》)

 “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

4.关于学习要循序渐进的论述

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

(《礼记·学记》

 “先易后难而渐入。”(《郑玄《郑志》)

5.关于要运用启发式教学的论述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

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礼记·学记》)

 “循循善诱。”(《论语·子罕》)

(2)近代思想起源

 十七世纪,英国的洛克提出白板说。(强调外在环境的作用)

 十七世纪,捷克的夸美纽斯首次提出儿童学习能力存在年龄差异。

 十八世纪中叶,卢梭出版《爱弥尔》,提倡自然教育和情感教育。

十八、十九世纪,瑞士的裴斯泰洛齐倡导教育的心理学化;德国的赫尔巴特首次

提出将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艾宾浩斯研究学习与记忆。

 十九世纪,不少学者试图用心理学的观点来论证教育过程,把心理学知识通过推论

移植于教育,对实际的教育心理学问题很少专门研究。

一、教育心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 1、19世纪政治、经济与教育的发展

资本主义繁荣发展,义务教育制度,最重要的是有人提出“教育要心理化”的观点

 2、19世纪心理科学的发展

心理实验与心理测量

二、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及早期著作

 三个著名人物及其所代表的趋势:

赫尔巴特----五阶段教学法

梅伊曼----实验教育学运动

桑代克----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约翰.菲力德利赫.赫尔巴特(1776-1841)是近代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出生在一个律师家庭,从小受到了严格的家庭教育,同时也广泛接受了各种新的思想。1806年著《普通教育》,并在哥尼斯堡大学创办第一所教育研究所。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

明了——给学生明确地讲授新知识;

 联想——新知识要与旧知识建立联系;

 系统——作出概括和结论;

 方法——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

赫尔巴特五阶段教学法

预备——唤起学生的原有有关观念和吸引学生的注意;

 呈现——教师清晰地讲授新教材;

 联系——使新旧知识形成联系;

 统合——帮助学生进行抽象和概括,形成新的统觉团;

 应用——以适当方法应用新知识。

实验教育学运动

 梅伊曼:德国教育理论家,“实验教育学运动”的倡导者。

 在梅伊曼的著作中,把教育学分为研究教育目的的普通教育学和研究儿童身心发展

及教育方法的实验教育学。

实验教育学主要研究

(1)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同成人身心发展的差异,使教材、教法心理学化; (2)儿童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个性禀赋的差异,使教育活动个性化;

(3)儿童学习与疲劳,即儿童在完成学校及家庭作业时身心的疲劳程度,研究怎

样创造在学习上费力少而收效多的条件,使学习“经济化”;

(4)有关学校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桑代克(Edward.Thorndike 1874—1949)美国心理学家,动物心理学的开创者,心理学联结主义的建立者和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一系列学习的定律,包括练习律和效果律等。1912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17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E.L.Thorndike)对教育心理学的创建作出突出贡献

 1903年,桑代克写成《教育心理学》一书,尔后发展成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学大纲》。

这一著作奠定了西方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

 桑代克最突出的贡献:创建了一个完整的教育心理学体系,使教育心理学正式作为

一门独立的学科,从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与教育学中分生出来。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一、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1)詹姆士:《与教师的谈话》强调兴趣和行为的重要性

(2)霍尔:把发展心理学作为教育心理学的基础

(3)卡特尔:注重个别差异的研究

(4)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桑代克

1913—1914《教育心理学》,人类的本性,学习心理学,个别差异

二、苏联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1)20世纪30年代前,用普心研究中获得的材料,去解释学校中的实际问题。

(2)30年代后,探讨理论观点

▲ 维果斯基的“内化说”,“最近发展区”“中介性学习”

(3)40-50年代,学科心理学得到发展

(4)60年代,注重实际问题,开展儿童发展实验,发展的自己理论。

三、中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1、1908年,译制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2、1924年,廖世承编写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3、20世纪20-30年代,追随西方,翻译和介绍多本教科书4、50年代,学习苏联5、60-70年代,中断研究

6、改革开放后,空前繁荣。80年,潘菽

教育心理学发展至今大致经历的四个时期

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

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

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1)作为独立学科的初创时期(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前)

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用准确、精密的数量化方法研究和解决有关学习问题。1903年

出版《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有比较独立的体系,正式确立了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地位,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教育心理学领域中逐步形成两种对立的学习理论流派:行为主义和格式塔学派。

(2)发展时期(二十年代到五十年代末)

 此阶段,吸取儿童心理学、学科心理学和心理测量方面的研究成果,大大扩展了自

己的内容。

 20C30S,盛行测量运动,学科心理学发展很快。

 20C40S,有关儿童的个性和社会适应以及生理卫生问题进入教育心理学领域

 20C50S,程序教学和机器教学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 在美国,学习理论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研究领域。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占据主导地

位。但内容体系差异大,教育心理学还没有成为一门成熟的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

(3)成熟时期(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

 20C60S认知心理学的兴起,教育心理学从行为范式转到认知范式。

 加涅系统总结已有学习研究的成果,区分了不同的学习类型及各类型学习的内外部

条件。

 奥苏伯尔用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系统阐述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条件和机制。

 布鲁纳等人重视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教育实际的结合,强调为学习教育服务,发起了

课程改革运动。

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

 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的发展,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围绕着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条

件和效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 20C80S,多媒体计算机问世,使计算机辅助教学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 20世界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内容趋于集中,大多数是围绕有效教

和学而开展,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 西方教育心理学比较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各理论流派间分歧越来越小,认知学习

理论逐渐进入发展与兴盛的时期,发展起了认知结构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出现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之间相互吸引,相互补充的局面。心理学中出现了另一种思潮—人本主义,以及后来的建构主义。

 教育心理学的体系越来越完善,内容越来越丰富。

布鲁纳于1994年对教育心理学自80年代以来的发展进行总结

 主动性(强调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并对自身的心理活动进行更多的控制);  反思性(从个体内部强调知识的获得和建构,到研究元认知和自我调节学习);  合作性(强调共享教学中的人类资源,重视合作学习,交互式学习和同伴辅导);  社会文化性(强调社会文化对学习的影响)这正是新课程改革所需要的一些理念。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现状

一、主要成就▲

二、存在的问题▲

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传统的教学观念

传统学生观: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 强调教师的教

 •传统教师观:传道、授业、解惑者

 强调知识的传授

 • 传统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

 感知─理解─巩固─应用

仓鼠威利

 乔治很生气。当他星期五把喷水壶放在窗台上的时候,里面盛满了水。现在喷水壶

里面几乎什么都没有了,在上科学课前他没有时间到洗手间打水浇植物了。科学课一开始,乔治就举手发言,抱怨水不见了。

“是谁用了我的水?”他问道。“是不是有人把它喝了?还是有人把它撒了?”班级

里谁也没有碰那把喷水壶,于是W小姐问学生们他们认为水跑到哪里去了。

玛丽有一个看法。如果别人没有动它,那一定是他们的宠物仓鼠威利夜里从笼

子里跑了出来把水喝光了。全班同学决定检验玛丽的看法对不对。

 他们决定把喷水壶盖上,这样威利就不会喝到水了。孩子们执行了他们的研究计划,第二天早晨他们发现水位没有下降。孩子们现在证明了他们的解释是有道理的。W小姐让孩子们考虑一下是否有与这一观察结果一致的其他解释方法。他们

能够肯定威利夜里从笼子里跑出来了吗?孩子们对此很有把握。

W小姐问,“你们凭什么肯定 ?” 孩子们就想出了一个妙主意来让她相信,威

利会从笼子里跑出来。他们把笼子放在沙盘中间,将沙抹平。过了几天几夜之后,孩子们看到沙上没有脚印,水位也没有变化。此时孩子们又下结论说,威利夜里没有出来。

 “且慢!”卡西纳说。“威利为什么要从笼子里跑出来呢?威利可以看见水是盖着的。”

于是全班同学决定把笼子放在沙盘的中央并且把喷水壶的盖子拿掉。水位又下降了,然而砂子上却没有留下脚印。现在孩子们放弃了关于水失踪原因的最初想法。W小姐乘机给同学们更多的接触水消失现象的机会。

按照W小姐的建议,他们把一个广口水容器放置在窗台上,同学们每天用纸

条测定和记录水位。他们把这些纸条标上日期后贴在一张大纸上构成一个直方图。几天之后,孩子们察觉到了一个模式:水位一直在降低,但是每天降低的高度

是不一样的。

 经过一番对“不一样”的讨论之后,帕特里克想起,他的母亲想弄干家里的衣服时,就把它们放入烘干机中。帕特里克注意到衣服在烘干机中被加热,当他的母亲没有设定烘干机上的刻度盘时,衣服只是转来转去,干得就慢。帕特里克认为,温度较高时水就消失得较快。

基于他们利用纸条测定水位变化和寻找变化模式的经验,学生们和W小姐计

划进行另外一次研究,以弄清是否温度高时水消失得快。

两项新的研究丰富了学生们对于水的消失的经验:一项研究是关于容器未覆

盖部分的大小如何影响水消失的速率 ;另一项研究是看用一把扇子在水容器上扇动是否会使水消失得更快。

与传统教学相比

 • 教师的教学有哪些不同?

 • 学生的学习有哪些不同?

 • 教育是科学还是艺术?

(一)教师的教学有哪些不同?

 “探究—研讨”教学法

 让儿童通过具体的客观现实来学习;让他们处理现实材料,控制、支配现实材料,而这些现实材料又是精心设计的;然后在小组里分别谈出他们已经形成的各种各样感性认识,集中起来形成极为丰满的完整形象;这又导致每个小组向前发展去解释他们在用现实材料作业时所观察到的现象,从而形成一个近乎真实的模型,最后,引起他们去作出能被现实检验的假设。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敏锐地静观事态的发展。

美国哈佛大学(Harvard)大学的兰本达(Brenda Lansdown)教授经多年理论与实践研究之后提出的小学科学教育的方法体系

 这种教学法强调知识来源于实践,儿童们必须通过探究实际存在的事物收集数据和

资料;它还强调儿童对实际事物的感知不仅仅是个人的经验,而是共同的。因此,每个观察者必须向其他观察者学习,儿童们通过交流各自的发现共同建立起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它是一种“在老师指导下运用实物材料,发挥集体智慧进行学习的方法。”

“探究——研讨”教学法的两大教学优势

 一是具备“探究性学习”的核心观点。

 二有利于师生互动的师生观。

1.具备“探究性学习”的核心观点

“探究——研讨”教学法强调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儿童的“经历”和“体验”,注重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心灵自由,强调儿童的主动性、创造性及教师的指导作用,学习方式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只是辅导者、合作者。

2.确立有利于师生互动的师生观

“探究——研讨”教学法中的“研讨”强调“探究”基础上师生的共同讨论,而兰本达认为探究中教师采用“不干涉政策是一条基本规则”,但教师随时准备好在儿童感情危机时给予帮助;不能让儿童在探究时失去心理上的安全感。她认为在研讨中,“教师的基本作用是创造出一种利于学习的情境。要建立起一种儿童喜欢的气氛而使学习行为具有广泛的自由。”她也十分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要求教师创设一种平等、自由、和谐的师生氛围,树立一个促进儿童自主发展的辅导者、引导者的教师形象。

(二)学生的学习有哪些不同?

第三篇:教育心理学学习心得1

课堂反思

在这一次的课堂上,老师通过让我们对自己的亲身经历进行回顾的方式以达到进一步了解人的生理成长(包括大脑的发育、身高和体重的增长、生理机能的改变等)和心理发展(包括认知与语言的发展、人格和社会性的发展等),我觉得这不仅是了解我们自己的一个方式更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式,很值得作为师范生的我们学习。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也许对生理成长的发现更多于心理发展。因为生理毕竟是外在的,我们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看到、意识到,比如身高、体重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大家所关注的。而心理则是需要自己慢慢的去发现,去了解,当然认知、语言也是很容易发现的,比如刚生下来的婴儿只会哭,不会说话,而随着她慢慢的长大,就会说很多话,从低级语言到高级语言,都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而人格和社会性则需要在长时间的磨练和不断在生活中体验以及与人交往等过程中体现,不是有一句话说得好: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就是对人格与社会性的最佳阐释。

在本堂课中,我也对自己在生理、语言、认知、社会性四方面的发展做了一个深刻的总结。首先来说,生理上的成长是最明显的,无论身高还是体重,都呈现出了不断上升直至平稳的趋势,从生下来是只有几斤到现在的一百来斤,从几十厘米到现在的一百多厘米,这一切的一切都要多亏爸妈对我的付出。记得小时候挑食,爸妈就会想办法让我多吃饭;有时候觉得长胖了,穿衣服不好看,就想要减肥,而爸妈此时就会说:胖点好,才健康。很多时候想起这些画面,真的觉得很温暖。像大多数人一样,我刚出生的时候也只会哭,可是现在都出落成一个大学生,这一切都离不开父母和老师对我的教导。记得小时候不爱学习,老师不是严厉的惩罚而是细心的引导;调皮了,老师也只是用眼神示意。真的很感谢他们所做的一切。随着不断长大,经验丰富了,从调皮捣蛋变得文静沉默,从依靠爸妈变成独立自主,从孤身一人到一大堆的知心朋友…总之,无论是性格,还是自我意识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不仅是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也是自己对过去的不断反思,在这不断的反思中,才能让我的心理得到发展。有人说生命就是在不断的探索中实现精彩,也许这是对的,生理成长和心理发展都是延续生命的组成部分,我们只有不断让这两部分平衡的发展,才能实现体现出生命的价值。

通过这堂课,不仅让我回味了二十年来的成长经历,也让我明白了生理成长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性,我们只有不断的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才能更好的了解自己,甚至去了解别人,了解你的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教育他们。

第四篇:教育心理学(课业考勤)1

陕西省中小学教师资格教育基础理论知识考试

《中学教育心理学》试卷(历年真题)

一、单选题(每题 1 分,共 20 分)

1、如何完成各种活动的技能属于(B)A.陈述性知识 B.程序性知识 C.技能性知识 D.策略性知识

2、工作记忆保留信息的时间一般是(A)A.10-20 秒 B.1-2 秒 C.1 分钟以内 D.1 分钟以上

3、后续学习材料对先前学习材料的影响被称作(B)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痕迹消退 D.迁移

4、一类事物的最佳代表,也就是某个概念的典型例证,称之为(B)A.表象 B.原型 C.经验 D.概念

5、(B)是让你把不熟悉的问题与你总能解决的熟悉问题相比较,用熟悉的解题方法来解决新问题。A.试误法 B.类推法 C.手段——目的分析 D.简化

6、解决问题的最高表现形式是(C)A.获得规则 B.理解概念 C.创造性 D.知识迁移

7、概念图、图表、层级图、群集策略、纲要法等属于(B)A.精加工策略 B.组织策略 C.元认知策略 D.复述策略

8、在维纳的归因模式中,运气属于(B)A.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 B.外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 C.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 D.外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9、(A)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的个体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

A.习得性无助

B.挫折效应

C.自我效能感

D.消极归因

10、(A)发展的最高水平是形成形成道德信念。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1、关于道德与品德关系的说法,最全面的是(D)

A.二者相互区别

B.二者相互联系

C.二者相互独立

D.二者密切联系又相互区别

12、智商 25-50,心理年龄最多可达 6 岁,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儿童属于(B)

A.轻度智力落后

B.中度智力落后

C.重度智力落后

D.严重智力落后

13、最近发展区的提出者是(A)

A.维果斯基

B.洛伦兹

C.赞可夫

D.皮亚杰

14、下列合作学习的各种模式中,哪种是为阅读和作文教学设计的(D)

A.学生小组

B.成绩分钟

C.小组辅助教学

D.合作性综合阅读和作文

15、教学前阶段实施的评价是(A)

A.准备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标准参照评价

16、对教师威信的形成起决定作用的是(D)

A.社会对教师的态度

B.家长对教师的态度

C.学生对教师的态度

D.教师本身的条件

17、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包括(B)

A.对学习潜能的推测和对个性发展的推测

B.对学习潜能的推测和对品德发展的推测

C.对记忆潜能的推测和对个性发展的推测

D.对记忆潜能的推测和对品德发展的推测

18、(C)是指问题的解答速度较慢但错误较少的类型。

A.场独立型

B.场依存型

C.沉思型

D.冲动型

1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

A.教学评价的依据是教学目标

B.教学评价常常通过测量收集资料

C.教学评价不可以通过一些非测量的方法

D.教学评价是对学习者在教学活动中所发生的变化进行测量

20、道德两难故事法是(D)的实验研究中运用的一种方法。

A.皮亚杰

B.斯陶布

C.章志光

D.柯尔伯格

二、双选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

1、安德森认为,陈述性知识是以(B)和(C)。

A.产生式

B.命题

C.命题网络

D.产生式系统

2、影响课堂上概念学习的主要因素有概念的定义特征、(A)、(C)和讲授概念的方式。

A.概念间的联系

B.外延

C.原形

D.内涵

3、学习策略的类型主要有(C)、元认知策略和(D)。

A.归纳策略

B.演绎策略

C.认知策略

D.资源管理策略

4、学生的学习动机可疑划分为(B)和(D)两个范畴。

A.需要动机

B.内部动机

C.本能动机

D.外部动机

5、构成道德心理成分包括:道德认识、(C)、(D)和道德行为。

A.道德观念

B.道德标准

C.道德情感

D.道德意志

6、马杰指出,行为目标要包括(B)、行为发生的条件及(D)三个要素

A.行为的意义

B.可观察的行为

C.行为的目的D.行为的标准

7、认知方式分为(A)和(B)。A.场依存B.场独立.C.场稳定D.场活跃

8、自学辅导教学的课堂模式可疑概括为(C)、阅读、练习、反馈、(D)五个环节。A.讨论B.概括C.启发D.小结

9、评价使用的测验来源不同可以分为(A)和(B)。A.标准化测验B.教师自编测验C.心理测验D.学业成绩测验

10、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包括(B)和(D)。A.自我效能感B.一般交易效能感C.集体效能感D.个人教学效能感

三、判断题(每题 1 分,共 10 分)(F)

1、知道如何解剖动物属于陈述性知识。(T)

2、问题解决是指排除障碍、由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过程。(T)

3、元认知策略是指个体为实现最佳的认知效果对自己的认知活动所进行的调节和控制。(F)

4、学习动机的强度与学习效率之间是简单的直线关系。(T)

5、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属于后习俗水平。(F)

6、学校的教学目标就是单一的基础知识或基本技能。(T)

7、学习准备是学生的内部条件,是学习的起点。(F)

8、讲授法可以无条件的使用。(T)

9、教学评价的依据是教学目标。(F)

10、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是一成不变的。

四、简答题(4选3,每题 6 分,共 18 分)

1、怎样理解教学目标的含义?

2、如何激发与维持外来动机?

3、学生经常会将注意力集中于具有哪些特点的信息?

4、有效组织复习的条件和方法有哪些?

五、论述题(12 分)道德行为训练包括哪些内容?举例说明如何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训练。

六、案例分析(20 分)张三同学酷爱体育活动,每天放学后便在户外玩球。家庭作业总是不能完成。他感到非常苦恼。如果你是他的老师,该怎样帮助他改变现状?请说明你的设计方案及依据的原理。

第五篇: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1

1、学习与教学活动的过程包括(ABCE)A学习过程B教学过程C评价过程D反馈过程E反思过程

2、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ABCE)A目的更明确,B持久性明显发展,C精确性提高,D方法更科学 E概括性更强。3、智力群体差异包括(ABC)A性别差异B年龄差异C种族差异D志向差异E学习风格差异

5、知识的表征形式(ABCD)A命题网络B产生式系统C图式D认知结构

6、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ABCDE)A问题的特征B已有的知识经验C定势与功能固着D智力水平、E情绪状态 7、抑郁症的表现(AB)A焦虑B情绪消极C消极认识D动机缺失E躯体疲劳

8、下列属于元认知策略的有(ABE)A计划策略B监视策略C 学习时间策D监控策略E调节策略

9、一个7岁儿童的智力年龄是8岁,则他的比率智商是(C)A70 B80 C114 D100 E125

10、与学习直接相关的动机是(ABC)A内部学习动机B外部学习动机C认知内驱力D自我提高内驱力E附属内驱力。11、学习动机是由哪些方面构成的(AB)A学习需要B诱因C家长赞许D教师认

14、练习曲线规律(ABCDE)A开始进步快B中间有一个高原期C后期进步慢D总趋势是进步E有时出现暂时退步 15、态度的核心成份(B)A认知成分B情感成分C意志成分D行为成分

16、有结构问题的特征(AB)A问题的明确性B解法的确定性C问题不明确性C解法的开放性 17、学习某材料,10次正好记住,那么学习多少次效果最好呢?(D)A8次B10次C12次D15次E20次

18、学习策略由(ACD)策略构成A、认知策略 B、计划策略 C、元认知策略 D、资源管理策略

19、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有(BCD)A、变通性 B、认知性 C、目的性 D、序列性。

20、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属于(B)A、行为主义观点 B、人本主义观点 C、认知观点 D、建构主义观点

21、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有(ABCD)A、不平衡性 B、差异性 C、定向性和顺序性 D、连续性和阶段性

22、操作技能的特点是(ACD)A、展开性 B、简缩性 C、外显性 D、客观性

23、心智技能的形成分为(ABCD)几个阶段。A、原型定向 B原型固化 C、原型操作 D、原型内化

25、我国心理学家对学习的分类是(ACD)A、知识的学习B、认知策略的学习C、技能的学习D、行为规范的学习

26、常用的直观形式有(ABCD)A、情景直观 B、实物直观 C、模象直观 D、言语直观

26、BCD27、“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一种__B__的教学技术。()

A、强调直观教学 B、强调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适当知识联系C、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D、引导学生的发现行为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什么规律的科学(C)

A.基本教育规律B.基本教学规律C.基本心理规律D.基本身心规律

2.按照智力测验的标准,智力超常儿童的智商最低临界值应是(B)A.130B.140C.150D.160

3.“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裨性的联系”属于(C)

A.接受学习B.发现学习C.意义学习D.机械学习

4.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D)A.自我了解B.自我实现C.自我行动D.自我临近

6.智力的性别差异的研究结果表明,男女智力的总体水平是(B)A.女优于男B.大致相等C.男优于女D.中国人相等,外国人不相等

7.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特征属于(A)A.概念学习B.意义学习C.命题学习D.符号学习

9.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之后,其他与该条件相类似的刺激也会诱发其条件反应。这是条件刺激的(D)

A.一般化B.具体化C.分化D.泛化

10.在操作技能形成的哪个阶段,动觉控制起主导作用(C)A.操作模仿B.操作整合C.操作熟练D.操作定向

11.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C)A.形象思维B.抽象思维C.发散思维D.聚合思维

12.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D)A.生活焦虑B.择友焦虑C.缺钱焦虑D.考试焦虑

13.发现学习是属于(A)A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B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C个别化的教学策略 D交互式的教学策略

14.引起和维持个休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个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叫做(C)A.注意B.需要C.动机D.兴趣

15.人的健康不仅要有健康的身体,还要有(C)A.健康的人格B.健康的习惯C.健康的心理D.健康的生活

17.学习策略中的认知策略可分为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B)

A.计划策略B.组织策略C.调节策略D.监视策略

18.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过程,叫做(D)

A.发现问题B.理解问题C.问题检验D.问题解决

20.如果将期末考试结果的解释视为总结性评价,那么对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测验的解释就是(A)

A.形成性评价B.定性评价C.定量评价D.考查性评价

2、在教学中不断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属性,以便突出本质属性的方法称为(C)A、变化B、改变C、变式D、突出

4、教育心理学普遍认为西方第一本《教育心理学》出版于(A)A、1903B、1913C、1914D、19005、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三阶段是(B)A、社会自我B、心理自我C、生理自我D、精神自我7、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提出假设,然后验证假设并做出结论的教学策略是(C)

A、合作学习B、发现学习C、情境学习D、指导学习

8学习“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这种学习属于(D)A、词汇学习B、符号学习C、概念学习D、命题学习

9、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常用于(B)A、发现学习B、接受学习C、个别化学习D、掌握学习

13、下列哪项属于认知的实例(C)A、学生在考试之后能准确的预测自己的分数B、学生在学习中能举一反三

C、学生在阅读时遇到难点停下来思考,或回到前面重新阅读D、利用复述策略记忆

14、数学教师在教应用题时,一再强调要学习看清题目,必要时可以画一些示意图,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B)

A、牢记住题目内容B、很好地完成对心理问题地表征C、有效地监控解题过程D、熟练地使用计算技能

15、如果一个家长想用看电视作为强化物奖励儿童认真按时完成作业得行为,最合适得安排应该是(D)

A、让儿童看完电视以后立即督促他完成作业B、规定每周看电视得适当时

C、惩罚孩子过分喜欢看的行为D、只有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后才能看电视

下载教育心理学1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心理学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心理学上课反思1

    教育心理学反思之课程内容(西学与国学自我见解) 09级生科2班曾维宇(40908057) 当我拿到《教育心理学》时,我翻看了一下目录。翻着翻着突然脑里冒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书上没有我们......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1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填空)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2010年简答题) 五要素:......

    教育心理学实习报告1

    实习报告学校:安徽农业大学 学号:09156060 专业:应用心理系 姓名:吕文韬一、实习目的: 了解当前小学生的意志发展特点,观察他们的行为模式以及上课状况,充分将在课堂上所学到的只是......

    心理学1

    心理学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干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所......

    心理学1

    现代心理学诞生于1879年。 心理活动的基本形式是指心理过程。 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派指信息加工学派。 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属于无意识的心理现象。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

    心理学1

    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意识:能为个体所清晰察觉的心理活动 无意识: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个体心理:指个人具有的或在......

    教育心理学精华汇总

    教育心理学填空题汇总 1,教育心理学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1.1) 2,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3,所谓心理发展,是......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