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本站推荐)

时间:2019-05-12 16:38: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平面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本站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平面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本站推荐)》。

第一篇:平面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本站推荐)

平面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

本文以平面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作为基本的理论基础,讨论了平面设计教学中存在评判角度不完善、教学技能的单一性、实践与理论的衔接性差方面的问题和原因,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平面设计;课程教学;教育教学

一、平面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评判角度不完善

高校对平面设计基础教学目前的评价方法主要有平均值法和任课教师为住的评价法。两种评价方法在某种程度上都遵照了教育测量的规律和原则,但具体实施过程中却有着不少问题。单一的平均方法或者任课教师主导方法都不能适宜平面构成课程科学评价的需要,评价者应当建立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多维评价模式并且有意识地关照课堂过程,收集有关学生学习的多种资料,在动态中系统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教学技能过分强调单一身份

当前的平面设计教育也像工业品生产一样,不同的“生产线”生产不同“产品”,再现出学生的知识结构过于狭窄单一,严重不适应社会对创新发展的需要。平面设计基础教育主要是培养设计创造型人才,人的综合素质直接决定着平面设计的水准,而人的综合素质靠单一的“生产线”是不可能完成的。平面设计教育不仅要培养创新型的平面设计师,更要培养大量的复合型人才,即那些不仅精通本专业知识,而且平面设计视野宽阔,对相关学科的知识都能有所涉猎,对其它人文知识有浓厚兴趣的人才。复合型人才适应了社会要求面方的现状,适应人才就业的趋势,多元的知识结构与专业技能的互补性相得益彰,会使他们在多种岗位上大显身手,起着“以一代多”的作用。

(三)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衔接性差

平面设计的理论与工作实践相结合是课程教学改革中重中之重。因为,传统的平面设计实践课程主要在课堂中练习以及实验室体会,往往忽略平面设计在社会实践中重要环节,学生做实验课程相当少,无法满足学生实训需要,基本上达不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来,从而与社会实际需要存在了脱节,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对平面设计的要求。因此,平面设计在实践工作中需要选择对口的工厂、企业或者设计单位之间进行合作,从而进行模拟或实际设计工作来增加学生的实践课时,使得课堂上的一些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让学生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体会到课堂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转化的过程。

二、平面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

(一)传统的平面设计教学内容与方法对学生的影响

传统的设计教学循守着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模式,没有根据培养什么样的设计人才,来设置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先理论,后实践”,这不符合平面设计的原则。我们应该把大学四年的各门课程认真分析一下,看一看学生能够学到多少有用的东西?这种脱离实际的教育思想对我们经济技术造成的无机形的负面影响

难以估量。工业设计专业的基本目的是培养能够设计大量新产品的人,以满足学生和企业需要。如果我们学校培养的人不会设计东西,学生一毕业就可能失业,我们的学校最终会被社会淘汰。为了企业生存,也为了学生的生存,我们必须进行改革。

(二)学生个人缺乏实践性追求,导致平面设计创新意识的薄弱

有大部分学生对平面设计存在着片面理解。简单的认为设计的好坏在于艺术性,在于好看;认为能画好几张招贴就是能力,能很好的表达设计思想就是素质。从而导致忽视消费者、忽视市场的想象。以致于毕业生在走向社会以后,才发现理想中的设计与现实之间的距离竞回是这么远;才发现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存在着很大差距。这种差距就是学生缺少实践性的观点,缺乏实践性追求。缺少对市场的把握,这种心态导致学生与社会脱节,使自己丧失了与生俱来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笔者认为在高校平面设计基础教学过程中,应该锻炼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实践,投入到市场中去。并不断的加强市场调研、设计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课管理,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忽视市场的态度,提高学生对市场的把握能力。加强实践性及创新意识。

三、完善平面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途径

(一)教学思维观念

平面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创新首先需要考虑的是怎么样教与怎么样学的问题。当前平面设计教学的发展,传承了国外设计教育的理论体系,从国外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对平面设计教学有启发性意义的内容那就是“教学”、“研究”与“实践”三位一体的现代化平面设计教学模式。我国的平面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更是如此,每个学生都有一套对平面设计课程的信息解读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尊重学生个体的同时还需要充分的调动学习生的主动性。教师教学的目标不仅是教师对课程知识独白、传递信息的过程,而且还需要与学生们一起探索、和研究,让学生达成建构知识过程,形成自己的意识观念,培养学生们的综合素质。

(二)充实平面设计的教学内容

完善平面设计的灵活多元化教学方法,首先建立在大课程的基础之上,以小课题形式出现,把书本中一些单一的小知识点联系起来。教师可以针对平面设计课程内重点知识内容进行科学的课题设计,根据学生们各自的特点和兴趣爱好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学;可以针对书本的知识模块内容的某一小部内容提出在一定范围内的多种具体条件;教师还可以根据书本设计出新课题、性质、方式等要素后,由学生们再进行方法选择、题材选择和媒介选择等。这种课题的设计还可以体现出横跨多门课程内容,同时也反映出课程范畴之内的某些专题内容。如相关元素与形态、结构与平面色彩、材料与色彩等平面设计课题。这些课题是在对平面设计原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知识内容的整合与挖掘后,并结合其它与之相联系的学科内容,进行可操作性设计。

(三)完善教学方式及手段

平面设计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师生们需要以循序渐进教与学方法共同深入探讨问题,具体地表现在:计划、理解、分享、行动、反思、再思考、修正等的各环节中。课题教学设计需要在开阔的视域中寻找具有独特的切入点,其设计内容需要体现在平面设计的意识上。平面设计的课题启示和方法要做到三多化即是:多元化、多维化、多样化的。为消化平面设计课程的重点知识点,教师可以从各个方面的客观对象、平面设计作品、主观意象、形式语言中获得启发,还可以从

相近学科中借鉴有益教学经验,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们在一种积极的、分散的思维中进行愉悦地学习习近平面设计的内容。如:在课题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学生们身边的一些实例着手,并充分利用相关学科对平面设计的事件进行合理的分析,使之产生联想与共鸣。学习者可以根据不同的课题内容运行相应的设计手法完成。如观察、摄影、速写、色彩、平面图形的制作、图式资料收集、分析鉴赏等。

结论

综上所述,文中针对平面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需要改变教学思维观念、充实平面设计的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式及手段。所以对于平面设计人才的培养,除了强调多才多艺外,还需要把目光放得更远些,即是强调学生对平面设计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以及能驾驭设计知识的能力,从而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应用型平面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邝卫国.张雄.艺术设计基础课教学方法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2009 [2]周宗明.图形创意[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王爱民.平面设计技巧[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第二篇:浅谈钢琴基础课程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浅谈钢琴基础课程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摘 要:根据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学前教育专业要实施全面的启蒙教育,且艺术领域具有单独的教育目标、内容和要求等实施方面的条例。在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大纲中,钢琴基础课程是作为一门必不可少的专业必修课。笔者从事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基础课程教学,对于学教专业学生学习这门课程总结了一些问题和想法,希望能带给同专业的同学和爱好者一些启发和帮助。

关键词:钢琴基础课程;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 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8-0206-01

一、钢琴课程学习存在的问题

1.五线谱识谱问题。学习钢琴之前,就要学习如何正确的识谱。在钢琴基础课程的第一节课上,老师便会讲述五线谱的概念及方法,同时五线谱上记录了所有我们需要注意的音乐信息。而在笔者的教学工作中,发现时常会有学生无视它们的存在,例如连线、顿音以及强弱等表情术语。最让笔者感到头疼的是,假如在对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进行讲解而有所中断,那么短暂停顿后将会发现音乐又从第一个小节开始。

2.节奏问题。音乐可以没有曲调,但不能没有节奏。节奏的存在,促使音乐的存在和进行。在进行钢琴基础课程里的节奏训练以前,学习乐理和视唱练耳这两门课程中能对节奏有初步的认识并打下基础。笔者在节奏训练的这个教学模块中,能明显发现部分学生对音符所占时值并不清楚,或是部分学生隐约记得但需要很长时间的回想,另一种情况是知道音符时值的多少,但没有正确的打节拍,只是跟随着自己的感觉一个一个的音符打节拍,两种情况的出现都会影响节奏的正确进行。

3.完整性问题。时常会在学生弹曲交作业的期间,笔者从一名听众的角度不能常常享受到音乐传达的愉悦,而在内心留有一丝缺憾。每当出现这样的感受时,不难发现的是由于学生在弹奏曲目时没有具备完整性的问题。这样的情况有:在一段旋律自然流淌时,忽然性发生中断,并在中断处不停的重复,这样无法给听众带来满足感;以小节为单位,每一个小节都要有规律性的进行休息,这样的方式几乎不能称为演奏。

4.对作品深入理解问题。钢琴只是表现音乐的一种乐器,而音乐却与许多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音乐作品的学习中,除了作品乐谱上的知识,还需去了解作曲者的生平,作曲者是在什么背景下所创作以及作品的风格与特征。如果没有研究过作品的作者以及作品所要表达的风格和特征,就不能在演奏中很好的表达出作品的思想和情感。一个没有思想和情感的作品表达不出音乐中旋律和和声所蕴含的内涵,这样的演奏也不会给你的听众带来心动。

二、加强钢琴基础课程教学的有效对策

1.钢琴基础课程教学目标要明确。笔者从事教学的学校为高职院校,从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所招生的学生情况来看,几乎都是在入校前没有接触过正式音乐学习的。在这种零基础的条件下,我们既要向专业培养大纲看齐,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着手制定钢琴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在对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基础课程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教学目标与音乐教育专业区分开来,前者是面对幼儿启蒙教育,应注重对幼儿音乐课的基础知识教学和伴奏歌曲的培养,后者较之前者的课程学习应更具深入的“专业性”。

2.教材的选用。钢琴的诞生以及其艺术的发展至今已有3个世纪,市面上随处搜罗的书籍和资料浩如烟海,不能每一本教材都能用于课堂上一一教学。笔者认为,学琴就像建房一样,是需要打下坚实的地基才能一层一层的向上叠加,那就不难发现坚实的地基是尤为重要的。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看,课程设置的课时和岗位所需的用途,决定了教材的选用应该注重基础性和实用性。基础方面的教材应该选用《哈农指法练习》和《车尔尼599练习曲》,搭配《巴斯蒂安成人钢琴教程》充满趣味的小乐曲,并能通过这些乐曲认识到和声简单运用,为即兴创编课程学习做好铺垫。

3.教学内容具有渗透和延伸性。音乐本身并不具备确切的含义,它带给人们的更多的是情感的享受与满足。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同,呈现在对音乐修养方面也具有差异性,即面对同一音乐作品的理解和表现会出现不同反映。笔者认为在课堂的教学上,不能采用单一的直叙、灌输方面,应更多的结合和声和中西方音乐史等音乐知识。通过与其他课程的相结合,使得钢琴基础这门课程起到德育和审美的渗透能力。应遵循学生为主体的地位,对于他们的学习给予更多的尊重和鼓励,使学生在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里,发挥更多的潜能和学习热情。

4.教师师资的不断提高。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要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素质教育的培养与实施需要依靠教师的教学才能实现,一个稳定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现钢琴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要保障。在现代高职院校教师队伍里,除了具备教师应遵守的教师良好职业道德,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较强的组织教学能力以外,更应善于去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要经常组织教师们相互之间听课和培训,还需鼓励教师自主学习和培训进修,不断提高教师课程教学的能力和素质。

总的来说,钢琴基础课程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具有重要意义。音乐的美,不是简单旋律哼唱,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认同和赞美。只有通过自身的学习后,才能更深入的认识音乐、感受音乐、进一步到享受音乐。笔者相信,学生们只有通过自己的学习和经历,才能更好地在未来岗位上发光发热。

参考文献:

[1]金英.试论钢琴教学中对演奏“完整性”问题的关照[J].黄河之声,2009(03).

第三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如今,有计算机知识,且能较熟练地操作计算机,已成为现代化人才的必备条件。本文试结合现代教学理论和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对我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一、提出问题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学生的计算机技能不断提高,近年来,无论从教学状况还是从教学效果来看,都出现了以下几方面的新问题:

(一)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目前,很多城市的中学已普遍开设了电脑课,来自这些地区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这部分学生在入学前就具备了计算机基本知识。这样,来自城市的学生,计算机基础就普遍高于来自农村或者山区的学生。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给计算机教师教学的实施也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二)教学模式更新不彻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法发挥一直以来,学校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学生则始终是一种被动学习的姿态,这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特别是像计算机 这样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技术课程,如果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不起来,则教学任务将无法实施。

二、提出对策 中职生综合素质既包括了能力素质,也包括了知识素质。而中职教育主要是体现在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上,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所以,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如何建立一种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以学生为主载的新型教学模式。就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而言,其培养目标应该是使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能熟练运用各种 应用软件,并使用计算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同时,取得计算机技能鉴定证书。要达到这一目标,需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在学生中施行分层次教学 针对新生入学时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的现实情况,我们在教学中 可采取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的方法。

(二)变满堂灌为“探究性”学习针对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我们需要借鉴最新的现代教育理论研究来指导教学。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过程中要 以学生为中心,起引导作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中获取知识、学会方法,在探究性的学习过程中形成并完善认知结构。

(三)教学过程中还应注重如下问题

1.使用项目教学法教学,增添学生学习动力

2.使用情景教学法,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态度比如,在讲用 word 文档编排艺术小报的课程前,教师可先向同学 们展示一份已完成的艺术小报,让学生产生自己制作艺术小报的想 法。然后教师再进行简单讲解,即创设了任务学习的情境,使学生对学习本身或过程感兴趣。

3.积极交流讨论,组织协作学习

4.效果评价,实现教学目标的完成

5.使用其他方法保证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1)使用多媒体技术,保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以前单一的、枯燥的课堂教 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2)提供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 学校应该以学习者为中心,为学生创造理想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在一点一滴的实践中逐渐提高。

6.注重实践,调整和完善教学任务 目前,一些院校在人才培养中片面强调学科教学,注重理论 而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中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不能简单地照搬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而应认真地开展 市场调研,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和就业状况以及本校的专业 特色来确定教学目标、内容和任务,自编或选用合适的教材,使教 材更贴人才培养目标。强化学生技能训练。

三、实践的效果 按照改革思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很多方面都有了变化,主要表现在:

(一)突出了学习者的主体作用 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对象,而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他们 可以自主地选择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还可以经教师指导后再学习。而基础不太好的学生,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课程任务。既解决了学习起点不

一、学生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的问题,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的角色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中心,而是“授 之以渔”,教会学生如何掌握学习的方法,提供给学生符合教学内 容要求的情景。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启发者、指导者和帮助者。

(三)学生团队合作和协作精神得到了提高 采取协作交流的方式授课,老师点评和同学互评结合,可以使班上每一位学生对同一问题有多方面、较深入的认识,有助于思考能 力、交往能力的培养,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养成。

四、结束语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应紧紧围绕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为立足点,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更新观念,适应新的教育环境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第四篇:助产专业助产学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与对策

助产专业助产学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与对策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以及人们对生殖健康、优生、优育、优教等观念的认识不断提高,国内助产专业人才需求在持续增长。但是由于我国高等助产教育起步晚,在教学中缺乏相关助产专业知识,技能操作更是欠缺。本文以长沙卫生职业学院助产专业助产学课程教学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长沙卫生职业学院乃至业内助产专业更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助产专业 助产学 课程教学 对策

助产专业旨在培养能够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事临床助产、护理、母婴保健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与普通护理专业学生相比,助产专业的助产学教学应符合职业需要,体现出特色,使其更具实用性和专业化。近年来,随着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以及人们对生殖健康、优生、优育、优教等观念的认识不断提高,国内助产专业人才需求在持续增长。但是我国助产专业人员非常缺乏,各大医院、社区服务中心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助产专业人员,适合岗位需求的高素质助产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完善的助产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一般资料

长沙卫生职业学院是一所由长沙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公办专科层次的普通高等学校,其前身是创办于1958年的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长沙市卫生学校。助产专业隶属于临床医技系,由原来长沙卫校临床学科部发展而来。截至2014年,助产专业已经有十多届助产专业学生的教学实际经验。但是教学与临床脱节、所学知识不能满足岗位需求、专科不专、前期见习过少等弊端逐步凸显,引起学校和教师重视,在极力寻求改进方案。助产专业助产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材与专业需求匹配度不高

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资料,是专业化人才培养的知识源泉。但我国的高等助产教育处于起步阶段,缺乏专业性配套教材。现有教材《助产学》不仅与助产工作需求存在差距,也滞后于临床发展。在教材中或简略或缺失助产科常用的如产褥感染患者、妊娠合并症患者的护理操作;而有些内容如受精以及受精卵发育、传输和着床等在助产工作中很少用到,若用大量的时间来学习和训练则造成精力和资源的很大浪费。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电子病历出现、各种一次性助产用品推广以及产后大出血手术技术的更新等,使教学赶不上临床助产发展步伐。甚至出现了学员不认识临床使用的普通电子设备等现象,严重违背了学以致用的教学宗旨。

2.2 教学模式难以体现专业特色

由于我国助产专业起步较晚,目前对专业的相关岗位职能和定位并不清晰。相关部门明确要求助产从业人员首先必须具备护士的专业技术,即必须通过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为注册护士,很多助产士都是由护士转岗而来。因此,很多人会忽略助产士和护士的本质区别,从而导致助产士队伍的护士化比较严重、很难实现助产士真正的专业化教学。以长沙卫生职业学院为例,助产专业和护士专业的助产学采用相同的教学计划、大纲,完全一致的课堂教学和实训项目,这种教学模式既不能满足专业之间的差异性需求,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了很多困惑,不利于专业思维的培养,知识结构和操作技能也不能很好地适应助产工作岗位。

2.3 高职类院校助产教学模式单

一、枯燥

教学模式单

一、枯燥是我国各层次教学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受到几千年“师傅传授”教学模式的影响,单

一、枯燥是我国助产教学的一大弊端,高职类院校更是如此。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基本担任了教学的全部角色,作为旁听者的学生很难有效的融入到教学环境之中,而只能一味的机械模仿和记忆。一潭死水式的助产教学课堂加上高职学生薄弱的文化基础,使得职业类院校助产教学雪上加霜。助产专业助产学教学改善对策

3.1 根据产业需求调整教学内容

在现有教材知识框架中,通过增删、合并部分内容及调整侧重点等,使教学迎合助产职业需求。如增加助产发展史、助产士日、助产士的工作性质对护理技术的要求,学唱《助产士之歌》,让学生初步了解自己的专业;在传统教学中隔离技术主要针对传染病区,而我们则以产房隔离要求作为教学重点和切入点,从产房的地理位置、设施要求、人员管理等方面展开学习;在清洁护理章节中,将床上擦浴改为自学看录像,增加了会阴护理和坐浴。

3.2 转变教学模式

首先从培养专业化的教师队伍着手,将助产专业的基础护理教师独立出来,深入妇产科调研、学习;重编符合专业要求的教学大纲、计划和教学案例,经反复修改后形成一系列教学资料,并采用符合专业特色的教学模式,如产科案例导入法、情境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等。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引导,将基础助产知识融于助产工作过程中,让学生所学知识更具实用性和专业性。

3.3 助产教学过程中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使学生有效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是职业类院校老师在开展教学前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针对基础薄弱的职业类学生,教师可以通过通俗易懂的教学模式,将笑话、名人趣事以及当地的风俗习惯有效的融入到课堂中来。譬如,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好一个简短的专业相关笑话。在课堂上,首先让同学们一起将课文读一遍,然后让每个学生讲出这个故事的隐含意义并写在纸上,然后再同桌互换,根据老师公布的答案,每位同学给手头上的内容打分。分数最高的同学首先得到老师的口头或物质奖励,并且由该同学分享他对这篇短文的理解,让其他同学从学生的角度去掌握分析思路。总结

近年来,我国助产专业人员非常缺乏,各大医院、社区服务中心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助产专业人员。但是,适合岗位需求的高素质助产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完善的助产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本文通过对助产专业助产学课程的设计与调整,并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实施改进,以期为国内助产专业教学奠定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莫选荣,罗心静.探讨助产专业特色的基础护理教学方法[J].护理管理杂志,2011,11(1):46-47.[2] 魏碧蓉.我国高等医学助产专业教育历史、现状与展望[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1): 13-14.[3] 邓开玉等.高职高专院校助产专业实训课程体系的构建设想 [J].中华护理教育,2015,12(2):149-152.

第五篇: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绪论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信息、网络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信息素养是新时代人才所要具备的最基础的素质,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政府和教育部门要求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我国教育部于2000年11月14日印发的《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已经将信息技术列入全国中小学必修课程。于是,各级学校开始对信息技术教育给予重视,不断增加投入、增加课时。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提高他们获取、处理、发布、应用信息的能力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目前普通初中的评价制度并没有根本的改变,普通初中实际开设的信息技术课,普遍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将从自己的实习及自我的教学经验出发简要谈谈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探索适应于教学的教学策略,更好解决已出现的问题,推进教学制度,避免更多教师走弯路,趋利避害,使信息技术更好地发展。

二、信息技术课的出现及其意义

信息技术课是伴随着计算机产业的形成而出现的。计算机产业是个大产业,计算机技术已经应用到军事、宇航、工业、银行、服务等大多数领域里。可以说计算机的普及和发展程度代表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由此可见信息技术课的设置是非常有必要的,它的重要性甚至不低于其他的基础学科。

现在初中的计算机课被命名为“信息技术课”,就是说这是一门学习怎样接受信息、分享信息、发送信息的学科。而现在计算机课大多数时间都是在讲计算机的使用和计算机技术的掌握,信息只是计算机科学的一小部分内容。

信息技术课融知识与技能为一体,成为中学生的必修课,其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力。由于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和计算机自身的性质,决定了它有着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动手操作是本学科一个最大的特点,在整个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目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很多人认识仍然不够明确。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不能顾喜不顾忧,更应该看到它所存在的问题。由于这门课程目前还尚未形成自己较为成熟的教学体系。学校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管理中无法可依,教师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无章可循,不知该教什么,设备不完善,教学课时不足,教学模式单一,这一系列问题具体如下:

(一)学校对信息技术教育不够重视,认识不够明确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近些年来各学校也相继开设了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知道由于这门新兴的课程在初中普及的时间还不长,有些学校领导及教师缺乏现代教育意识,思想观念还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他们还是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中考的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不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的建设,部分学校机房设备较为简陋。也有学校为了迎接评估、评优,专搞“形象工程”,花大价钱够买各种硬件设备,但在平时这些也只是摆设而已,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由于他们的不够重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阻碍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也影响着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和体系结构。

(二)初中信息技术课教什么?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也是一个争论很多的问题。很多学校都不知道信息技术课应该教什么。主要分为两方面: 1.由于条件不同,教学内容有差异

由于缺乏明确的要求和相对统一的教材,加上各个学校的硬件条件的限制,各个学校课程的设置都不一样,选择的教学内容差异很大。就是在一个学校里同一年级教师所教的内容也有差异,有的侧重于理论知识教学,重点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基本结构和计算机语言方面、程序设计的教育。有的侧重于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计算机这个“工具”,重点对学生进行计算机操作和应用方面的教育,把计算机看作一个辅助工具,掌握使用这一工具的方法和要领。有的二者兼而有之。如何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实际,选择既适应现有的硬件条件、又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的内容,确定好教什么,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2.由于教学课时不足,教学内容取舍困难

根据国家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规定,《信息技术》课程在初中阶段的总教学课时应为68学时。但目前不少学校安排《信息技术》课程开设一年且每周课时仅为一节,除去期中、期末复习停课和节假日休息,实际教学课时大约在30~35学时左右,与国家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规定相差甚远。我曾实习的学校就严重存在此问题,由于教学课时严重不足,教师在制定和执行课程教学计划时捉襟见肘,无所适从。如果按照教材的章节教学,教学内容只能完成一半;如果不按照教材的章节教学,又该讲些什么内容呢?有人主张学生喜欢什么就讲什么,但学生的兴趣喜好不一,知识程度不一,又该如何取舍呢?有的教师干脆让学生自学,以至于造成“放羊式”教学现象时有发生。

(三)硬件设备匮乏

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县镇以下的农村中小学一共有53万所,占中小学总数的 88%;在校学生1.6亿,占中小学总数的81%。这些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施与城市相比存在着严重不足,据2001年底统计,北京 14.87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上海16.7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而云南186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贵州118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甘肃93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西部农村乡镇以下的许多学校几乎没有计算机.。在有限的条件下,学生的信息工具、信息技术使用技能较差,绝大多数学生只会计算机的开关、文件存取、简单文字处理等基本操作,尚不具备使用计算机网络的能力,更不可能从网络上获得学习资源。总之,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施的严重不足,致使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举步维艰。有许多学校甚至不太重视它,它的发展与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受到了资金、技术、师资、观念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因此,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仍不容乐观,(四)教学模式单一,课堂教学枯燥无味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崭新的课程,与中小学已经开设过的《微机》课程相比,二者在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上都有根本的区别。《微机》课程是把计算机作为课程的唯一学习对象进行学习,而《信息技术》课程则是把计算机作为课程学习的工具来掌握。目前,不少学校的教师对这两门课程的教学不加区分,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一味地采取“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看”的教学“套路”,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学习无兴趣。

(五)信息技术老师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各初中学校由于受人员编制、教育经费等方面的约束,很多专业方面的教师数量不足。由于信息技术课程课时较少,又没有升学的压力,领导对该学科普遍认识不足,缺乏重视。许多学校几乎没有配备专业的信息技术课教师,多数教师是改行任教。即使是信息技术专业毕业的教师,由于在学校课时少、工资低,待遇不高,造成教师敬业精神不够,一旦有机会就会另求发展,致使专业队伍不稳定。信息技术专业教师质量不高、培训机会较少,大多数也没有受过正规信息专业的培训。有不少教师只具备基本的电脑常识,而应用软件的使用、课件制作等不能达标,基本的网络知识甚少。这样的师资状况,是难以胜任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工作。

(六)学生信息技能存在较大差异,教师教学任务难度大

由于信息技术课教材从小学到初中的连接不紧密,出现重复的内容较多,再加上课时设置不足等原因,使教师在教学中不好安排教学内容,导致各学校、各阶段教师安排的教学内容不同。由于学生以前所接受的信息技术课内容都不一样,致使学生年级越高,信息技术能力的个体差异就越大。就比如我所在学校的学生,他们来自榆林的各个城区和农村,由于在小学阶段所接受的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学习的信息技术课内容不同,在进入初中后,当信息技术课上教师讲授同一内容时,有的来自城市中心的学生,接受信息技术课的能力就强些。由于以前的接触,他们对老师讲的内容能很快接受;但是一些来自农村的学生,由于基础较差,他们明显就表现出接受和掌握计算机的能力较差,教师讲授的内容接受较慢,甚至无法理解。有的学生表示以前小学根本不重视信息技术课,上机操作时间较少或没有,几乎没怎么用过电脑,有的学生甚至没听过电脑,而好一点的学校虽然接触了这门课,但是当碰上期末考试,开会等情况时,这些课就被占用了。学生的基础能力不一样,也就是认知水平不一,使得教师难以开展教学活动,这就导致了教师在教学任务中的难度加大。

四、对策

根据以上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来看,这些都将影响和阻碍着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针对当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对策如下: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和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从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等方面进行改革。学校领导与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现代教育信息化意识,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加快推进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一方面要实现观念的转变,要把信息技术从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工具,要把信息化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载体,信息技术的应用要和日常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各学校应当使《信息技术》课程列入学校的正式考试科目,并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考核标准和较为健全的考核制度,从而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学生对这门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师生信息素养能力。确保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顺利开展,力争把我国的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推进到一个新水平。(二)选择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

1.坚持正确的教学方向

据统计,有3.1%的学生希望信息技术课的内容能更贴近实际生活、更实用一些;45.7%的学生认为操作性和理论性应兼备,只有5.8%的学生认为理论性应更强。可见,学生门都希望能从信息技术课学到一些更具操作性和实用性、更贴近生活的知识。因此教师应从实际出发,介绍一些现代信息技术的成果产品以及它们的使用方法,介绍现代科技的现状和这一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那么,信息技术课究竟该教些什么呢?2000年,教育部颁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明却提出,信息技术课程是要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激发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掌握处理信息的能力。信息技术课应该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实效性、灵活性和实用性。我们应根据这门课程本身的性质和内在的规律以及学生的认知心理来选择学习内容。初中应侧重于基础教育,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基本结构和计算机语言方面的教育,以使他们了解计算机的工作系统,为将来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应着重对学生进行计算机操作和应用方面的教育,把计算机看作一个辅助工具,掌握使用这一工具的方法和要领,侧重于如何使用计算机这个“工具”,以便将来进入高中、大学或工作岗位时,对那时的学习环境和工作环境、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有一个超前的基础教育。因为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程度的迅速提高,几年之后,在学习、工作中一定会被广泛应用。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要有超前意识,让学生接触到代表计算机操作系统发展方向的操作环境并掌握几种最常用的应用软件。再一方面应用到信息的特征,就如我们学校,有多数学生不知道 modem是什么;基本上超过半数以上的学生却知道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等这些信息产品,只是都没用过,很希望能知道其简单的操作方法,并能实际操作一下。这些说明学生有极强的了解新科技及其产品的愿望,希望和这个信息时代有更多实际的接触。因此,教材和教师所教的内容决不能只局限于一些系统的计算机知识,而更应为学生创造更多从各个角度了解信息技术和这个信息时代的机会,并安排更多与此相关的学习内容。2.解决教学课时不足,教学内容取舍困难的方法(1)教学内容系列化、学习进度统一化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要起到承上启下作用,它是小学阶段的自然延伸,又是初中学生认知能力和发展需求的恰当表达,更是高中阶段学习的前期准备。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应系列化,各学习阶段应紧密衔接。教学内容应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在小学、初中、高中各阶段应分别配备相统一的教材,统一安排学习进度和学习内容,使得各地区、各学段的学生个体信息技能的差异性减小到最低。在小学依旧开设计算机基础课,进行计算机入门教育,学习打字、绘图等基本技能和掌握简单的计算机操作、访问因特网等等;在初中阶段,开设计算机应用课程,讲授常见的办公(字、表处理)、多媒体、网络(网页制作)软件、计算机病毒防治等方面的知识;到高中开设信息技术课时,学生就已经具备了比较全面的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讲授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硬件结构及软件系统、信息技术基础及信息处理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发展与应用等方面的知识。这样,就实现了从计算机教育到信息技术教育,使信息技术必修课变成“小学→初中→高中”系列化的课程。

(2)“两课”有机整合,提高学习效率

研究性学习是国家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实验修订稿)》中综合实验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倡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然后主动地去查阅资料,获取相关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最后用板报、网页、多媒体报告等形式展示成果。可见,研究性学习过程的各个阶段都需要运用信息技术,我认为:可以考虑将《信息技术》课程与《研究性学习》课程合并,有机整合,统一安排学习进度和学习内容。这样一方面可以根据研究性学习的需要取舍《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解决《信息技术》课程课时不足的矛盾;另一方面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又会为《信息技术》课程提供大量活生生的具体实例,使学生们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普及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前提,农村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必须调动政府、教育部门、社会等多方面力量筹措资金增添信息设备,保证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我认为各级政府应对偏远贫困的农村地区出台一些扶持政策。例如:对偏远贫困的农村弱势学校可实施特殊补助经费策略,并明确补助原则和相应政策、审批制度,还要确保策略的可持续性。目的是使专项资金最大限度地用于对弱势学校的援助,增添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常规设备配备和设备更新、软件配备、设备维修等费用,以提高学校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积极性。同时,鼓励社会力量、特别是一些优秀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为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做出贡献。可制定包括通过减税等有效措施来鼓励企业捐赠的政策。总之,要广开思路、多开渠道,搞好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中学不可能像城市发达地区中小学一样普遍建立校园网,应该从农村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制定自己的“校校通”工程规划。例如:条件较好的县城中小学可先建立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然后逐步扩展为校园网;条件差一点的学校,大多数的县和县以下的中学及乡镇中学应普遍建立卫星地面接收站与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联通。

(四)教学方法多样化,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自学能力

如果总是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在短时间内可能效果不错,但长期下来,学生便会慢慢地失去兴趣。信息技术课一般采用“任务驱动”模式教学,开始先由教师确定学习任务,然后教师讲解、演示或学生自己看书学习,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鼓励好生辅导差生。在此基础上,再由教师点拨关键点、演示重点内容。有时,让学生上台操作,边操作边做解释,教师适当补充,这样的效果很好。另外,将书本中的例题和练习相结合,提出典型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讨论,然后由小组派代表上台来讲解和演示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加强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经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积极求知的诱因,集中注意力的重要因素,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时,便能主动参与教学。课堂教学可设置一种情境,或通过任务驱动模式来到教学效果,应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适时给予学生启示,以此来实现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使课堂达到充满生命与活力的目的。计算机学科中有些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作为老师应化繁为简,将深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可巧用生活中的实例,用形象的比喻法导入教学最容易被学生接受。还可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改变传统教学的单一模式,将数据、文字、图像、声音有机的融为一体,制成课件展示给学生,这样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激情,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可以在课堂上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很好的应用了发现学习模式,学生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可在探讨中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中学的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应更多地侧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计算机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主动自学能力,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培养学生合作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五)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

不管采取什么类型的教学模式,教师都起着很重要的角色。教师素质决定着教育水平,信息时代召唤高素质的教师。在信息技术构建的新型学习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具备教师一般的基本素质,还要具备作为信息时代的新型教师所应有的素质。信息技术课程是一个年轻、充满活力与朝气的学科,它的发展、更新速度非常之快,所以信息技术教师要定期充电,对已有的知识和教学能力水平进行升级提高,这样才能跟得上信息时代发展的步伐。各地区学校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更应采取相应激励政策,吸纳具有高水平计算机知识的专业人员到学校去。并对在职中学教师定期进行信息技术培训,通过培训学习给教师创造一种学习信息技术的氛围和紧迫感,增强意识,然后自觉地能动地研究信息技术课程,掌握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手段,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从而有效推进学校信息技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六)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达到共同进步 面对学生之间信息技能的差异,每个教师都会碰到这种难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应该在备课的过程中更全面地考虑到课堂中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更为充分地准备工作,从而实现从统一规格的教学模式向个性化教学模式的转变。在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方法。根据学生技术掌握的情况,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让所有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的发展。在具体教学过程将学生按程度分组,采用异步教学,一部分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一步一步完成课堂任务,另一部分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课前布置的更高层次的任务,并且可以让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更高的学习目标。这种方法,可以让一窍不通的学生开开窍,对信息技术产生兴趣,让学习缓慢的学生加快速度,达到教学进度的基本要求;同时,也能帮助那些基础好悟性高的学生找到切合自己实际的学习目标。

五、结论

综上所述,我总结了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解决对策,供大家借鉴,以便在教学中能够扬长避短。信息技术课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和特殊性,我们应结合学生的认知心理来选择对培养学生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有益的教学内容,采取真正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各种现代教学媒体在教学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面对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教育者应不拘泥于传统的办学、教学思想,努力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新路子、新方法。当然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很多困难与挑战,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者不断努力,以学生为立足点,以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为目的,因材施教,教给他们勇于面对和挑战这个信息时代的勇气和本领。

参考文献

[1]李艺.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M],2005,6.[2]浅析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EB/OL].http:

//www.xiexiebang.com

[3]江北战,明章,毛昕,韩凝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问题解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3,5,(196): 33-34.[4]曲桂丽.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东北师大教育信息中心,2004.6:1.[5]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示范大学出版社第一版,2001,5.[6]徐继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与分析.[EB/OL].www.xiexiebang.com.[7]明缘.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EB/OL].http://www.xiexiebang.com.[8]罗弈,韩柏.新时期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J].职业技术学院,2004,(19):54.

下载平面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本站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平面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本站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模版]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目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不能顾喜不顾忧,更应该看到它所......

    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问题与对策

    《有效教学——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培训心得 赫章县民族中学:项维 课堂教学中,只有努力地满足学生的认知活动,才能让学生爱学、好学、乐学,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然......

    素描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素描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素描产生于西方,后传入我国,素描是造型艺术的基础,学习素描绘画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观察力、创造力和绘描能力。从最初的印象来说,素描可以简单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与革新策略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与革新策略 【摘要】科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促使计算机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优化至关重要。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属于基础......

    浅议会计基础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议会计基础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云桂铁路广西段1标财务部 朱海飞 会计工作是一项社会经济治理工作,必须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而会计基础工作又是会计工作......

    论刑侦基础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

    论刑侦基础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治安形势的变化,尤其是在信息时代,便利的交通和信息的快速传递,智能型犯罪、利用科技手段犯罪率的上升,使刑侦基础工作面临......

    物理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

    物理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 问题与困惑之一:"优秀生吃不饱、中等生吃不好、后进生吃不了"的现象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传统教育教学理念在很大程度上还在影响着教育教学工作,教师习......

    浅析民族地区《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对策

    浅析民族地区《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改和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近些年我国义务教育获得了飞速的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化和义务教育的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