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校园景观环境的文化内涵

时间:2019-05-12 16:39: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高校校园景观环境的文化内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高校校园景观环境的文化内涵》。

第一篇:论高校校园景观环境的文化内涵

论高校校园景观环境的文化内涵

大学校园作为青年人学习、生活、成长的地方,不仅具有使用功能,而且作为物质存在的实物教材对学生还能起到重要的精神层面上的作用。正如美国斯坦福大学第一任校长约旦(Jordan)在他的开学献辞中说到的:“长长的连廊和庄重的列柱也将是对学生教育的一部分。四方院中每块石头都能教导人们要知道体面和诚实。”而一提起大学校园中的景观,人们的脑海里总会立即浮现出如诗如画的画面:精妙的园林、清澈的湖泊、典雅的建筑……。在新世纪,校园景观渐渐上升为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成为了莘莘学子选择大学的一个重要标准。广义的校园景观既包括人文、自然等静态景观,又包括师生们在校园里演绎的种种动态的生活现象。这一静一动,其最大特点就是在学校这个地域范围内存在,并且含有强烈的育人意向性,是教育与空间紧密结合的产物。通过宏观层次的总体规划和空间布局,中间层次的建筑造型和景观形态,以及微观层次的文化设施、形象标识等去物化和表述学校长期形成和积淀下来的人文精神和价值内涵,使其为学生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塑造优秀的品格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现已成为学校环境建设的主要目标和评判的重要标准。

一、校园景观环境应寻求自然与人文的紧密结合

校园景观环境是多种景观元素与和人结合,具有一定的秩序、模式和结构。校园的建筑园林、绿化工程、生活设施、教学设备以及这些要素的相互组合,皆蕴含着巨大的潜在教育意义。良好的校园景观能给人一种精神感召,陶冶人的情操,制造一种整体的环境氛围,构成一种整体的育人气氛,为广大师生的学习生活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流的校园景观,可与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学术水平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使走进校园的你不由自主地被那独特的氛围所感染,而首当其冲的就是点缀校园的自然景观:路旁成荫的树木、碧绿如茵的草地、房前屋后的山石,北京大学的湖光塔影、清华大学的荷塘月色、中山大学的树影婆娑、武汉大学的山水相宜、厦门大学的滨海风光……这些或是自然生成或是人工巧琢而成的校园景观,是自然和谐的美景,净化了空气,美化了校园,同时也陶冶了性情。

同时自然与人文景观的有机结合,又将大学的文化氛围推入了新的境界,而这其中最主要的便是校园建筑。这些建筑或是体现地域特征、或是展现民俗风情、或是沿袭历史传统、或是尽露前沿锋芒,是优美环境的画龙点睛之笔,是校园文化的经典之作。优秀的校园建筑既实现了建筑功能与环境的统一,使人产生多种美的感受,又用建筑组群形成的和谐韵律以及与道路、树林相融合的空间序列,体现了建筑特有的人文关怀。

洛阳大学新校区设计中,设计师就试图让人深切地体会到两者结合的力量。在校园建筑端庄、古典的立面下,是严整的秩序,漫步其中学生们深深感到扑面而来的书卷气。四栋教学楼和图书馆通过连廊联结在一起,在增加合堂教室的同时,不仅方便了师生在教学区与图书馆间的活动,还把图书馆、教学楼A、B、C、D有机的连成一体,从空中看构成一把钥匙的形状,寓意为“开启智慧的金钥匙”,成为校园景观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它也是丰富的、变化的、宜人的多场景的综合:楼梯上下、大台阶与花坛旁、过街楼上下,都是校园“蒙太

奇式”的生活片断。同时校园环境对开放、自由、人文的“场所精神”的体现不仅仅停留在所谓空间关系、功能、结构组织的层面上,而是在开放的同时也具备一定的空间私密性,有其内在秩序而在空间层次上展现其丰富的变化(图1)。

图1 洛阳大学校园景观中的辟雍碑与教学楼连廊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环境,人文的和自然的,不论学校大小。关键在于我们用心去体会、去感受。

二、校园景观环境应作为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

校园文化建设是教育部三个规划之一,也是一个学校文化长期沉淀、积累的体现。除了建筑实体外,外部景观空间作为校园中最有活力的地方,是校园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在校园道路上偶遇,在大树下读书聊天,在草地上弹吉他唱歌,在水边沉思,在球场上挥洒汗水……,这一切都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创造丰富的校园生活。

比如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园景观规划中,为了体现“立足地方,以人为本,崇尚品味,办出特色”的办学理念,在结合顺德的城市空间和地区风格的基础上,发挥高校校园文化优势,突出高品味的休闲、校园文化甚至旅游观光功能,以及“以人为本”、“生态体系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创造高品质的亚热带校园文化景观。保留地域文化固有的风格,与城市景观紧密结合,在不同区域,不同节点等主要视觉焦点进行重点设计,形成多组景观群和景观兴奋点,有效地利用外部空间营造精湛、统一的景观,真正地让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具有自身文化特点高职院校(图2)。

图2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文化广场与智慧门

校园环境的美化和建设是一项包括社会学、美学、心理学、建筑学、教育学在内的综合性学科,其最高层面的价值在于在满足环境基本使用功能前提下的文化素质教育价值。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对学生施以经常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濡染和熏陶。从美学角度分析,对环境美化的过程就是对环境中与人们息息相关的各种美的潜在客体进行精神化再创造的过程,进行对其文化价值挖掘和升华的过程。校园环境是承载大学文化精神,展现其美的意境的客体,审美是学生和校园环境沟通的语言。通过审美,学生得以解读校园环境中蕴涵的精神,校园环境又通过美的可感性、可愉悦性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加深着生命的体验,传递着大学文化精神的韵律。因此,可以说,校园环境的美化和建设是校园文化精神的物化形态,它构筑并丰富着校园的审美空间,为大学生的审美提供了客观的物质条件,使其通过直观感受、耳濡目染、审美训练和自我陶冶,形成特有的思维模式、心理定势、生活哲学和处事方法。因此,可以说,校园环境美化和建设的过程就是对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

三、校园景观环境的文化意义探究

大学校园环境是一个城市环境的缩影,又是城市环境最精华的所在。它既是满足人类“可居”需要的物质产品,又是满足人们“可赏”需要的精神产品,具有其独特的美学个性和艺术规律,是技术和艺术、实用和审美的统一。但应注意的是,校园环境在体现其审美特性时,重要的是通过综合运用其艺术语言,结合学校的自然和人文背景,充分发挥环境的抽象性、象征性特点,表现出大学作为科学殿堂的一种神圣、崇高且震撼人心的科学美,一种与环境相和谐的自然美,一种展示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艺术美。使大学文化精神在校园环境中得以流露,得以涵养。这是校园环境美化和建设的重要方向。

在校园环境美化的总体规划设计中,几乎不可能不考虑公共环境部分的重要性。它蕴涵着社会美,同时又兼容和扩延着科学美、自然美和艺术美等多种其它美的形式。它呈现出的是大学文化精神所倡导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具体地说,是人与人相互包容、尊重、合作、团结、互助的群体精神,是自尊、自立、自重、自强的独立精神,是公平、公正、守约、诚信的道德精神。把这种中国大学优秀的文化精神体现出来,校园公共环境是理想的载体。通过拓宽建设理念,精心策划,校园公共环境可以别具特色地让我们的大学校园处处洋溢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气息,留存下历史的自豪和科学的感召。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学子对学校几栋现代建筑围起来的精致的小型广场与其上的建筑小品情有独钟,更不必说那带有一种严肃的沧桑感的古老建筑。漫步在校园中俯仰可见的极具艺术感染力的景观和大师雕塑等建筑小品……无不激励着学校学生践行“自强、笃实、求源、创新”的承诺.四、校园景观环境应注重其建设的品位与内涵

在古典美学领域,“品味”一直是核心范畴之一,其含义极丰富。西方古典美学认为, 品味是主体经由想象而产生的辨识美丑善恶之能力, 它既有因时代、民族和个体差异不同而导致的相对性, 又有源于主体内在一致“自然本性”的一致性。康德指出, 品味乃是一种理性的判断力, 是人类先天普遍共有的“感觉力”。总的看来, 品味作为一个整合的概念, 标志着主体的某种审美品鉴能力和判断力,它不仅体现在生产主体的行为之中, 同时它还广泛地反映在接受主体和流通主体等更加广阔的领域里。根据上述解释, 大学既是社会中一种“主体”或“生产主体”, 它必然就有自己内在的价值观和精神取向;因此, 大学应该是有“品味”可言的。正是大学的教师、学生的工作方式、精神风貌、建筑风格、制度文化决定了大学品味的高低,而这其中校园的景观环境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文化是在大学校园这一生态环境下, 由一定数量的个体行为形成的一种共存文化现象。它以一定的方式表达出来, 反映“大学人”这一社会群体的特有的生活状态和独特的文化心态。大学的品味不仅体现在知识生产、传授、流通的主体教师、学生身上, 还广泛地体现在学校管理、后勤等方面, 它无时不在, 无所不在。

大学校园良好的景观文化氛围对学生形成共同的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它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对人的精神世界产生影响。风景优美的校园、古朴典雅的建筑、博学的师长、高雅丰富的校园活动等等, 这些因素的教育影响或许是缓慢的、不经意的, 但却能够持久地影响人的精神世界。一些著名大学的实践证明, 高品味的大学文化对大学生人格的完善和智

慧的增长大有助益, 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会更加持久、深刻。

五、启示与思考

在跨入新世纪的今天,在对人才素质要求更为苛刻的今天,校园建筑设计中的文化职能的体现不应再被忽视了。校园环境的美化和建设工作是学校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能仅仅意识到它的基本物质保障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而忽略了其文化素质教育价值。虽然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但校园精神是一个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精神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专业课程所无法比拟的。高等院校的文化品位主要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来提升。健康、向上、丰富、有序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个性品格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

第二篇:论校园的景观文化

论校园的景观文化

乔宗富

现代课程理论把文化环境、学校的物质环境等具有潜移默化作用的因素称为隐性课程。不管我们是否关注和利用,这种课程育人的影响时时都在发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物质文化是一种直观性文化,它直接表现出师生所处的文化氛围,如校园布局、建筑装饰、教学设施、环境卫生等。强化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特别是学校的景观文化建设,既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教育、教学活动场所,也为塑造学生的品质提供文化影响。

事实上,我们大多数人的一生至少要经历十多年的校园生活。学校的建筑形态、场所氛围以及环境品质必须,也必然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优美的校园环境令人心旷神怡,陶冶情操,有益身心,增强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意识,有利于改善和提高教学质量。正所谓人创造环境,环境又培育人。因此,校园景观文化的建设就应该成为学校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校园景观文化的含义

从一般的意义上讲,景观是一种物质和精神的展示。它通过视廊、节点、边界、路径、地标、景区、各种空间、主要视点等相关设计元素,运用借景、组景、透景、隔景等设计手法,将天、水、气、山、地、绿引入校园,形成布局紧凑,张驰有致,富于节奏感、韵律感,简洁大方而又丰富多变、引人入胜的校园空间效果。而所谓校园的景观文化是指为满足知识经济的时代要求,在校园的规划设计中,以环境品质的提升为目标,以人本主义为立足点,实现校园环境、功能、经济、技术的优化,创造一个有序的、有文化品味的、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环境。

校园景观文化的意义包括下列内容。其一是环境品质。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及人类自我价值的膨胀导致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而自然主义的复归及公众环境意识的增强使得国家、公民对环境的要求深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校园景观的设计正是与高速发展的社会对环境品质的要求及公民对环境质量的要求相适应,这也是保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表现。其二是人本主义。以人为本体现在教育理念上,就是关注人的行为模式、注重人的行为心理、尊重人的精神世界。校园景观文化强调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感受到自然的亲和与人文的魅力。其三是设计的互动。校园景观文化强调环境的改良和设计的互动,这意味着学校各类成员的协作与参与,能够体现各类使用者的利益。与此同时,人本主义得以贯彻,也使校园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达到和谐与统一。其四是校园环境、功能、经济、技术的优化。在校园价值的各关联要素中,不能厚此薄彼,而应彼此协调发展、互为补充,从而追求校园建设的和谐。

二、校园景观文化的功能

校园景观文化的主旨是以人为本。就是说,校园环境各要素应以人本主义为价值原则来组织,使学校环境真正尊重人、关心人、塑造人。校园建设中所创造的人工景观必须与保留、改造的自然景观相呼应、协调,形成完整的大景观构架,即天人合一。无论社会环境如何变迁,校园环境都应该永远给学生提供一方宁静的心灵净土。在学校空间环境组织中,要以人性为尺度来设置相应设施,创造出适合人活动的环境空间,使环境关爱人。这便是人与环境亲和的一种表现,也使人、自然、环境达到和谐。

1.校园景观文化追求人本。校园的特点是学生相对单纯——年龄、文化背景同质化显著;使用规律比较简单——教育、食堂、宿舍三点一线;组成的元素较为完整——象个社区,一应俱全。校园的建筑、景观环境都必须以使用者为主体,以他们的行为作为模数和参照,形成完善、安全、舒适的,供师生学习、交流、聚散、步行休闲、文化娱乐、运动锻炼的生活和学习系统。比如说,校园景观设计的出发点不应是繁复的人工堆砌,清新的空气远比人工景观造型本身更有实用价值,大量供氧植物的配置令空气清新,使学生不 易因缺氧而贪睡和疲惫,保持清醒的头脑。在校园四周应尽可能以高大植物加以围合,以植物墙遮挡校园外喧哗的社会环境,以利于内外空间的划分。学生在自修疲惫时以凝望绿篱可调节身心。坐在校园内部小游园的座椅上晨读是学生的最爱,如果所看到的是广阔天空自然为最佳选择。复习疲惫时凝望天空少顷是舒目良方,广阔的天空对疏解疲劳有神有神奇的妙用。校园空间分割要合理,中心区轮廓明显,方位标志突出,道踟直达便捷,色彩对比强烈,视线通透、聚焦。户外的学习空间幽雅、安静,用植物围合成半封闭空间,有可停可歇的坐凳、亭廊、花架等设施,夜晚照明效果好。景观尺度要舒适、安全、方便管理。所有室外设施必须符合学生的尺度和行为模式,不影响室内采光通风。校园内的建筑小品应适宜大众使用,不宜采用小尺度的私家园林造园手法,宜开敞不宜封闭,应简洁避免细碎繁琐。校园交通主、次干道应该分明。由于使用者定期更换,来访者众多,建立识别特征(易于辨认、找路)、结构特征(方向、主次等)、景观特征(主楼、雕塑、主广场等)、标识系统(指示路牌、建筑物标牌、公厕等公共设施标牌)也是必需的。

2.校园景观文化应寓教于乐。校园景观文化应使人心情愉悦,激发人的精神,这其实是一种文化潜力。比如水边宜建生态性驳岸,可设缓坡草地深入水中,水深处搭建平台、桥梁,利于师生进入水域地段,以满足人的亲水性。可以在草坪、花园中铺设一段步石,便于师生观赏花卉和植物;步石道旁,也可以设一块湖石,既能起到导向做用,同时湖石线条浑圆流畅,洞穴透空玲巧,作为孤赏石,也是可为一观的景点。“园可无山,不可无石”、“石配树而化,树配石而坚”,一块好的湖石,自是为景观增添雄壮之势。

3.校园景观文化应体现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在其发展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校园作为学校的物质财富之一,其环境本身是文化的一种表现。校园景观文化从校园的自然环境和历史出发,继承并改善校园的物质环境,对校园特色的形成有一定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学校文化。校园环境又是学校文化的载体,它提供了空间场所,记载了历史沧桑,展现了学校精神,孕育了学校文化。因此,校园景观文化对于反映与展示学校文化有着重要作用。校园景观环境应能体现各种人文精神,能最大限度地强化激励学生、教师职工的内在精神特质,潜移默化,感染人的情绪,提高人的道德品质、艺术修养,完善人格,保持学校蓬勃向上。要充分利用校区内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建筑环境,创建风格浓郁的环境特色。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历史,将这些历史反映到校园环境中,在学校扩建和改建中,尤要注意保留具有历史意义的空间场所和建设实体,并让新的空间和实体与原有空间和实体相呼应,利用反映校史的建筑、雕塑、碑刻、纪念性环境,如杰出人物、教育家、有巨大成就的校友的雕像、纪念园、纪念林、壁画、纪念亭、展示廊、小品等来突出文化内涵和传统精神,激励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学校精神。在设计中加入能反映现代学校办学宗旨、鼓励学生向科学高峰勇敢攀登的现代精神,体现学校前进的朝气,可使用一些抽象的、现代感较强的材料制作雕塑或标志物。

4.校园景观文化还强调文脉。文脉是指“特定空间范围内的个别环境因素与环境整体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连续性,即和谐的对话关系”,是环境艺术追求的目标之一。校园景观文化既要注重学校文化,尊重校园历史,通过环境再创造,协调新旧景观,形成有机的校园整体。这对于联络校友感情、空出校园的特色、创造校园品牌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要强调景观文化和建筑文化的和谐。具体的说,景观环境规划应在校园总体规划指导下进行设计,应是校园总体规划的延伸和拓展。要与校园建筑应有机结合,融成一体,追求建筑“长”在自然环境中的意境。内外空间应该互相交流,绿地可局部伸入建筑群内,延伸至室内空间。要制造一些通透性好的半开敞的“灰空间”,如门厅、门廊、廊架、亭阁、平台等。在硬质景

观(广场、硬地、铺装等)中可以采用与建筑物相同或类似的建筑材料,作为建筑的延伸处理。原有山林坡地、水面应尽量让其自然融入校园环境中,使绿色楔入校园环境,自然景观延伸到人工景观中。

5.校园景观文化注意到校园特点。一方面校园景观子系统必须在上一级系统宏观控制基础上,运用统一的设计语言,统一的色彩体系,保持自身的完整性与整体性,强调不同层面、不同区域景观设计的统一性,将各种序列空间合理组织好。另一方面又考虑到不同功能区域的特点。校园从构成形式角度可分为全集中型、主集中型、分散型区域等。校园的环境空间包括校前区、入口大门、功能各异的广场、建筑群、人行道与车行道、山地、水面、绿地、运动场、屋顶平台、屋顶花园等等,其中广场、建筑群等是流线中的“亮点”,吸引学生停留、驻足,并由点带线,引导整个流线。通过道路、广场、绿地等环境元素组织、协调、沟通、运作,对各种功能进行梳理,供学生学习、交流、生活、运动、游戏、劳动。线、点、面的结合讲求丰富、变化,避免横平竖直式布局,而由各种美观多变的曲线、直线相结合,正向、斜向相搭配,产生丰富的景观视觉效果,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教学区的设计理念应能将学生喧闹的心趋向平静,在校园步道上收好心,到了教室将心完全沉浸在所学的内容上,从而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总之,校园景观文化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一定的艺术水平,具有较高水平的思想内涵,要提倡人文优先、张扬传统文脉,更要融入现代精神。

(乔宗富盐城市第四中学

第三篇: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1]摘要: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而大学作为知识的集中地,是保存、传承、传播和创造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高校校园文化是一种育人文化,同时也是微观组织文化和管理文化,是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的综合表现。校园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和不竭动力,是学校的精神和灵魂。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能提升学校的品位与声誉,并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关键词:校园文化、以人为本、精神文化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的精神、校园传统、价值理念和校园作风的综合体现,是高校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校园文化以独具特色的校园物质环境为依托,以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为主导,以全校上下全体师生为参与主体的校园精神、制度准则以及围绕教学科研、学习生活和文化娱乐展开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高校校园文化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可分为如下四个层级,即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第一层是物质文化,它是浅层次的校园文化,主要包括建筑特色、人文景观、体育设施等校园物质环境;第二层是行为文化,主要是师生员工围绕教学科研、学习生活和文化娱乐展开的各种活动;第三层是制度文化,主要指校纪校规、道德准则与行为准则,包括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社团活动制度等,它是中层次的校园文化;第四层是精神文化,它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和灵魂所在,主要体现于学风、教风和校风。每个层次都是校园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方面,校园文化建设应该紧紧围绕四个层次展开,深入每个层次进行规划和建设。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要建设既体现高校特色又符合时代特征的高校校园,就必须意识到目前我国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意识到大学精神的缺失、学风、教风等方面的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导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职能只能局限在学生管理上。目前,部分高校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教师和一些管理干部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活动的组织开展,认为校园文化建设与己无关或关系不大。这就在无形中把校园文化建设的职能局限在学生管理层面,而校园文化建设“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学生管理部门的工作。

(二)忽视深层建设,导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注重物质文化、轻视精神文化。近年来许多高校尽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作了不少努力,但往往忽视了深层的文化建设,不能处理好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的关系,使得媚俗文化、模仿文化、荒诞文化在校园内流传,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本末倒置和不同步的现象。校园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挖掘其中的精神文化。

(三)目标不明确,导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盲目性。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本应以形成学校精神和接受学校精神熏陶为宗旨,要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中发挥作用。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目标不明确,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创造力;导致校园文化建设未能与人文教育教育整合,无法承载人文教育责任;导致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科建设、专业教育脱节。

三、建设高校校园文化的对策

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学风和教风,大力加强大学生素质文化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艺术和娱乐活动,把教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

[2]化活动之中。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要从软硬件两个方面着手,硬件方面包括校园的建筑设

计、校园景观和美化绿化等物化形态的东西;软件方面主要指学校的传统等。

(一)硬件方面

1、校园建筑规划和建设

文化是孕育建筑的土壤,正是由于文化土壤的培育,才使建筑有了“记忆中的活力”,而不是那种“瞬间的活力”,文化的自身积淀和发展使建筑的内在精神和外在风格得以延续。因此,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立体的绘画。校园群体建筑是一个学校文化品位的主要物质载体和历史传统的象征,因而应当具有比其他建筑类型更高的审美价值、人文含量和教育功能。校园主体建筑尤其应当在“文”与“雅”上下功夫,使之具有良好的文化品格,从而鲜明地体现学校的文化品位与人文精神。

2、校园的绿化

校园环境既是学生休憩、活动、学习的场所,也是校园人文精神的体现,反映了校园文化品位及师生的精神面貌。

校园绿化首先要做到全覆盖,不留死角。各种绿化带、花圃、草坪应星罗棋布般分布在校园内,做到从校门口到校园每一个角落,处处绿树环绕,鲜花娇艳,碧草如茵,与校园建筑相映成趣。另外,校园绿化强调植物的合理配置及校园生态的多样性,目的是使绿化空间表现出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做到“远近高低各不同”,“浓妆淡抹总相宜”。

在校园的绿化上,不要急功近利,要秉承“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精神,要选择追求卓越,坚持宁缺毋滥。应尽可能多栽种一些生命期长的名贵树木,若干年后,其本身就是一种历史、一种文化。因为古树以其优美的形态、丰富的人文内涵,被人们尊称为“凝固的诗,动感的画”。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对古树含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人们尊敬它、崇拜它。以古树为题材的神话传说、人物事迹、历史典故、诗歌及绘画作品构成了我国丰富的人文资源,它与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在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校园绿化还要追求绿化和建筑以及校园雕塑、雕像的完美结合。表现校训、校园文化精神的雕塑、纪念雕像、碑刻等要注重与整体校园建筑风格的配合,并与校园的其他环境因素有机融合、相得益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应该把整体布局与零星点缀协调起来,使实体象征与抽象隐喻相结合,形成一种意象共存、富有人文精神的校园建筑文化。

(二)软件方面

1、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高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建设全员参与的高校校园文化。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塑造什么样的人,校园文化对于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作用,这种作用是无形的、持久的。因此,高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在重视硬件建设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以校园文化为核心的“软件”建设。要充分认识到建设好校园文化是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具体表现,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发展战略中去考虑,充分重视校园文化对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制定正确的制度政策,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体性,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真正树立起校园文化全员共建的意识。

2、将办学传统与现代元素相融合,建设个性鲜明、品位高雅的高校校园文化。放眼全球,凡让广大学子心驰神往的高校,都是具有独特魅力的高校,如注重学术的牛津大学、倡导实践的麻省理工大学等。校园文化建设一定要和高校自身特点、办学传统、历史渊源相结合,在此基础上,融入现代文化元素,突出特色,避免千篇一律的趋同建设。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因校制宜,充分挖掘学校现有潜力,不可盲目攀比。要做到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协调发展,在物质文化中突出精神文化,加强学术性、创造性和娱乐性的统一,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层次水平。

3、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建设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高校校园文化。科学精神包括求实精神、批判精神、创新精神、独立自由精神、宽容精神、超功利精神等;人文精神包括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心理素养、人生态度、道德修养、爱国情怀、价值观、人生观等。我国高等学校要造就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应该是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的和谐型人才。高等学校在培养大学生求真、务实、严谨的科学精神的同时,必须重

视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为大学生才能和智力的发挥提供长久的动力支持。通过将培养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要求纳入专业培养目标、以通识教育课程为基础构建与专业培养目标有关的人文和科学教育课程体系、切实提升教师的人文与科学素养、开设人文方面的课程和讲座等多种途径和形式,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四、高校文化建设的意义

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建设健康的高校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大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社会竞争能力的提高,对于开发学生智力、扩大学生视野、培养创新型的人才也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其高尚的道德品质是极为重要的。

当代大学生,他们的社会地位、知识水平及年龄心理特征,都使他们向往高尚的文化生活,寻求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形成高雅的文化生活氛围。高尚的文化生活,必然是向上的充满青春活力的,有理想的追求也有时代的气息。因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把娱乐学生的身心、陶冶其性情、潜移其品性、培养其情操、塑造其灵魂,作为指导思想,在种种校园文化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逐步孕育一种民族的爱国主义的文化氛围,一种崇尚英雄献身为国的氛围,一种勤俭为民艰苦创业人民利益至上的氛围,使校园内充溢高尚的文化学术气氛,并以之去抗御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一所大学,若能把学生的学业与校园文化活动妥善地结合起来,便会有力地推动校园内的精神文明建设。我们的学生,尽管智力爱好性格情趣有异,但共同的文化活动,往往能产生极大的凝聚力与荣誉感,使校园内生活得更为和谐轻松,更为活跃高雅,青春的活力便得以高度发挥,个性爱好也得到发展。校园的文化活动是自发的也是自觉的,是受社会生活影响也受自我心灵主宰的,是无处不在的也是高雅与庸俗不断斗争的,是充满现代意识的也反映大学生复杂心态的,是心灵的自然袒露也充满创造力的,是受着时代文化潮流影响的也是苦乐兼备的。可以说,这文化也是个染色质,会把人的灵魂染成不同的颜色。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高尚的品质情操,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能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掌握更多的生存与竞争的本领,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今社会,竞争与发展是同步的。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竞争便是知识与本领的竞争。一个大学生对社会的贡献,主要地就是看其竞争能力的大小,促进社会发展的能力如何。在大学期间学的文化科学知识,只是竞争的一个资本,而多种能力的培养就有助于知识的应用。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技能的培养,使理论与实践得以结合。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扩大视野,个人特长得以发展,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大学校园的文化建设,还能促进身心健康,对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校园文化的表现是复杂的,各种意识形态纷呈不已,良莠相杂。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不同的观念与不同的生活形式,表现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不同。崇高与卑劣,高雅与庸俗,常常能表现出人的人格,于某些环境也表现出国格。倘若在大学期间形成了错误的观念,在一生中是不易改变的,其影响社会也是长久的。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胡锦涛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第四篇: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及其作用

文章编制

扣扣:一**一六五三九八二

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及其作用

摘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高校特有的富有校园文化气息和健康生活气息的大众文化,它具有健身性、竞争性、互动性、教育性、娱乐性等众多特征,也发挥着促进师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优良品格、排解疏导心理压力、提高体育教学水平、提升学校素质教育的水平等作用,必须大力加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关键词:高校;校园体育文化; 特征; 作用

前言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高校师生接触最为熟悉,最有活力和最具参与性的一种文化之一。它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又是体育文化的缩影;它对一所高校的校风、学风都起着巨大的推进作用,综合地反映了一个高校体育建设成绩和发展水平。

一、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与体育文化有机结合的产物,是高校师生在校园这一特定的环境中,为实现高校培养和造就合格人才的目标而实施、传播的与身心健康直接相关的以身体活动为主要载体的精神文化现象。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反作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具有较高的品味和层次,是高校特有的富有校园文化气息和健康生活气息的大众文化,它是以师生的体育价值观为核心,以实施健康第一的高校体育目标为主要目的,是以大学生群体为主体的体育行为方式、思维形式和活动方式,主要有校园体育课程、体育课外活动、体育艺术活动、校园体育竞赛活动、体育欣赏活动等具体表现方式和活动形式。

一般来说,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由三个部分组成,即高校体育精神文化层、高校体育制度文化层、高校体育物质文化层。精神文化层面处于主导地位,反映出高校体育文化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意识等主要内容,体育健康价值观是其核心,持续渗透时间长,对学生影响久远,是一所高校向心力与凝聚力的象征;制度文化层面是联系两者的纽带,为物质层面更好的利用开发,精神层面的更好挖掘提供制度保障;物质文化层面是基础,是客观物质保障,它体现出高校体育文化的底蕴,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滋润作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三个层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缺一不可。文章编制

扣扣:一**一六五三九八二

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

(一)健身性。高校体育是通过人体运动的方式进行的,因此,健身性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最本质特点之一。在高校体育活动中,无论是体育课还是课外活动,无论是传播运动技术还是讲授健身知识,都是为了增强体质,增进心理健康;因此,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有很强的健身性。通过体育文化活动,可以使参与者获得身体机理的健康,更重要的是让参与者产生自主性、独立性、积极向上勇于挑战的精神和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以及公正的态度、集体协作的精神、开朗活泼的性格,进而使个性健康而全面发展,并具有更加积极的个人性格与心理素质,成为一个真正的全方位的自我和谐的人。

(二)竞争性。竞争性是体育的灵魂,没有竞争就没有超越,就没有创新和发展。体育的竞争是指在运动场上,两个以上的个人或集体在统一规则下,争夺统一目标的活动,先得者为胜,不得者为败。它不仅比身体、比技术、比经验,而且比思想、比意志、比作风和拼搏精神,是一种全面的抗衡和竞争,对参加者的各个方面都是种严峻的考验。从某种意义上说,竞技体育是人类竞争的典范。适者生存是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已被广泛证明的真理,要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就必须学会竞争,并在竞争中取胜。高校体育文化活动让师生在竞赛中较量体力、智力、心理,在公正、准确、平等的基础上展开拼搏,体味到竞争的剧烈性和残酷性,增强竞争意识,在激烈的竞争中学会运用技术和技巧,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战胜对手,战胜自我和超越自我。

(三)互动性。校园体育文化是典型的开放系统,它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十分频繁,不仅具有青年文化的特点,同时又时刻反映着社会文化的变迁,并不断地吸收和表现社会时尚的体育文化特征,反映社会体育知识、体育科技、体育经济等方面的最新变化。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环境是由学校与学校、系与系、学校与社会等一个个体育文化圈组成的,没有这些体育文化圈,就没有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作为高等院校的教师和学生,尽管他们有其一定的独立性,但是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和交流,院系与专业之间也需要互相协调和合作。

(四)教育性。现代教育强调终身教育,终身体育作为一种新思想,是受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体育功能的完善和人们生活观念、行 2 文章编制

扣扣:一**一六五三九八二

为的变化而产生的。当代社会人们对体育的需求日益高涨;科学锻炼、终身受益,已形成一股社会体育的新潮流。因此,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应以终身体育为主线,以大学生终身受益为出发点,立足现在,着眼未来,将大学生的个体行为纳入终身体育行为,拓宽高校体育培养目标的内涵,在培养学生个体行为的基础上发展体育特长,使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知识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有利于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普及与提高。还有就是通过各类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示范和教育,能让参与者学会各种卫生保健知识,培养和提高了在运动时的自我保护的保健能力。

(五)娱乐性。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创始人顾拜旦在他的《体育颂》中这样写道:“体育,你就是乐趣,想起你,内心充满欢喜,血液循环加剧,思路更加开阔,条理更加清晰,你使忧伤的人散心解闷,你可使快乐的人生活更加甜蜜。这段名言道出了体育娱乐性的真谛。现代体育由于其技术的高难性,造型的艺术性,配合默契性和技术动作的直观性,很容易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使它成为现代人闲暇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起到丰富社会文化生活,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作用。同时,现代体育运动使健、力、美高度统一起来,和谐的旋律、明快的节奏、默契的配合,表现出抒情诗般的艺术造型使人们在欣赏体育比赛时有福欣赏优美的舞蹈、线条明快的雕塑等其他艺术形式一样产生美的享受。另一方面,人们通过参加体育活动在完成各种复杂练习与对手斗志拼搏,征服自然和人类自身设置的障碍后,得到一种美妙的快感,使人产生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作用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体育文化的一部分,其具备了体育文化的一切功能,但是以高校学生为主体的校园文化里,它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功能与作用。

(一)有利于促进师生身心健康。世界卫生组织(WH0)对健康所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指身体无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也将健康定义为“使个体长期适应环境的身体,情绪,精神以及社会方面的能力。依据这两个权威定义来看,健康不仅仅是指躯体的健康,更重要的是心理健康。高校师生进行体育活动的目的是追求健康,“身心俱健”是高校师生从事体育运动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体育运动不仅能改善和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而且能保持清晰的思维,良好的记忆能力;人们在体育锻炼 文章编制

扣扣:一**一六五三九八二 的过程中,能使自身的血液循环加快,心脏功能提高,呼吸系统的功能改善,促进骨骼肌肉的生长。体育运动还可以增进健康心理素质,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如师生在心情不好时,可以通过体育活动来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从而也达到了调节心情的目的,这对师生身心健康发展是有利的。所以说,校园体育文化为其主体——“广大师生员工”体质发展或保持,以及健康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服务,它是校园体育文化最基本的作用。

(二)有利于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以及相互关爱、相互信任等优良品格。校园体育文化的培养目标与学校总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更重要的是高校通过组织体育文化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困难的思想品质,是体育活动独特的教育功能;可以说校园体育文化在育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功能。当前的高校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身上具有较明显的时代烙印,从小家长的娇惯和纵容使很多孩子或多或少养成了一些任性、孤立、自私、甚至没有爱心等不良习惯。这些不良习惯的存在也注定了许多学生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要想克服这些困难,就必须在加强对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的同时,注意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帮助其树立崇高的体育道德,使他们的人格精神在体育活动中不断得到优化和完善。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训练、竞赛以及其他各种体育文化活动,传授体育技能,促进学生体育知识、观念和健康水平的提高。通过体育活动,特别是开展团体运动,能让团队中每一个队员在共同的目标下一起体验成功与失败,享受快乐的同时体会辛酸,这种特有的氛围使得每个学生都愿意敞开自己的心扉,建立起彼此间的相互信任、理解、关爱,懂得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就是在帮助自己。

(三)有利于排解、疏导心理压力。在高校生活的每个学生和老师,都背负着繁重的教学和学习任务,他们都必须要进行适当的放松,师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运动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我喜欢的体育项目。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固有的刺激性、竞争性、娱乐性,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丰富了精神生活,体验到激动的情绪,感到心情舒畅,精力旺盛。同时,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注重身体的直接参与,师生的直接身体参与在其课外体育活动中得以完全实现,通过所营造出的欢快的精神氛围,消除了学生心理上和情绪上的自我干扰和相互摩擦,减少精神内耗,而和 4 文章编制

扣扣:一**一六五三九八二

谐而融洽的师生关系也能使大学生情绪保持相对的稳定,也保证了学生的智力活动正常进行。

(四)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学水平。教育是以培养多方面、多层次的人才为目标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作为教育一线的体育教师也应具有多方面的素质。体育教师只有职业技能精湛,才能给学生做出表率,并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还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特别是自身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的提高。体育教师只有刻苦钻研,将体育技能与体育文化有效结合,使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才会使学生对体育学习和自我身体锻炼情绪高、信心足、兴趣浓,其心理才能健康。体育注重身体的直接参与,学生的直接身体参与在其课外体育活动中得以完全实现;因此,可以认为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好坏是关系到能否真正实施健康教育的关键价值所在。

(五)有利于提升学校素质教育的水平。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和校园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了高校的校文化群;它与其他课堂教学共同担负着育人的责任,在培养学生素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所体育风气良好的高校,它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拓展训练、竞赛和课外俱乐部等活动内容而形成一种有意义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丰富多彩、健康活跃的校园体育文化可以弥补其他领域教学的不足,也为学生个性充分展现创造了理想的环境和条件,从而有利于学生发现、培养、发挥自己的兴趣爱好、优势和特长,增强自信心和社会活动能力,养成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

四、大力加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已成为当前高校营造校园文化,构建和谐校园的一种有效措施。由于历史和传统文化及人们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影响,很少把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从建设学校文化的角度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进行整体构思和施行,尤其是没有把体育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传授给学生,使得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在高校教育中难以获得应有的地位。主要表现为:首先是深层体育精神文化贫乏,尽管大学生对体育精神文化的需求目益增加,但现行大学体育教育却与他们的需求是不同步的,需求与现实的脱节急需解决。其次是体育制度文化层限制较广,误区也很多,目前沉闷,乏味的体育教学及考试评分制度较大地限制了体育活动朝个性化方向充分发展,不少体育课外活动都 文章编制

扣扣:一**一六五三九八二

流于形式。再次是高校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层建设滞后,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人数的激增,加上土地资源的限制及经费投入的不足,许多高校体育场地器材建设显得相对滞后,已满足不了时代的发展和师生开展体育活动的需求。基于上述原因,我们必须采取各项措施,大力加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一)加强宣传与引导,积极营造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大力宣传强身健体的思想,增强师生体育意识,组织学生收看各种大型体育赛事,开阔视野,激发体育兴趣,提高体育欣赏能力;组织各种体育知识讲座,邀请体育名人来访,推动体育活动开展;利用校园网、广播站、文化栏等形式宣传普及体育知识、营造体育文化气氛、吸引更多学生加入到体育队伍中来、积极创造校园体育文化的大气候。高校应结合实际积极组织开展系列活动和体育竞赛,强调突出参与性、实效性和创新性;使大学生切身的感受到参与健身、体验运动所带来的欢乐和进步,进而养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健身的习惯。

(二)加强体育教学改革,推进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仍受传统思想观念影响,这首先体现在课堂体育被普遍重视,课外体育被忽视,两者之间协调配合不够,没有很好形成合力;其次,校内体育很难实现与社会体育的有机结合,无法落实学生的终身体育。在我国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动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中心将逐步转向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以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和终身体育教育上来。要弥补目前高校体育工作的不足,必须加强体育教学改革,关键是要找到一个各项体育工作的共同基础,一条贯穿体育工作的主线,这就是高校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三)加强体育设施建设,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提供物质保证。近年来,随着高校的大幅度扩招,体育场地、设施等建设相对滞后突现出来,高校体育设施不足已成为制约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首要因素。如果没有这些物质基础作保证,体育文化建设就是一句空话。必须摈弃重智育轻体育的传统理念,加大对体育基础建设的投资,一方面要加强先进的体育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强现有体育场地的利用和管理,充分发挥设施的功能,强调建设与利用并重,使广大师生享受体育活动的空间,体验体育锻炼带来的健康和快乐,促进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四)加强联系实际,建设独具特色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由于各个学校的 6 文章编制

扣扣:一**一六五三九八二

地理位置、气候、学校体育场馆、体育教学设施、学校的类型、学生的来源、师生结构的不同形成了体育群体意识的差异,这些差异决定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差异。因此,在建设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过程中,要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引导教职工和学生开展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校园体育文化。在建设有学校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的过程中,注重体育文化的主旋律,提倡体育活动形式的多样性,体育工作的创新性,长期不懈努力定能产生良好效果,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杨德银,龚德贵.校园体育文化建设[J].体育学刊,2001(3).

[2]王邦虎主编.校园文化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78—93.

[3]王明勇.论形体训练在健美操中的作用[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 [4]刘伟,王殿国.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探讨[J].辽宁体育科技,2004(1). [5]何晓丽.试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质态层次结构[J].体育教学与研究2007(48). [6]蔡立彬.大学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初探[J].中国高教研究,2005(6). [7]易剑东.体育文化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154—176.

[8] 韩景军.加强体育教学中的意志品质培养,提高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5(1):93-96.[9] 高菘,张鑫.我国体育专业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思考[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 24(2):40-41.[10] 孙成武,刘万芳.高等学校应如何面对扩招后的毕业生就业[J].辽宁教育研究,2003,(4): 22-24.[11] 龚建勋.浅谈大学生就业难的出路[J].教育发展研究,2001,21(11):92-93.[12] 李帆.从当前大学生就业供需矛盾分析就业观念的转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4):129-131.[13] 黄勇.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设[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3,20(3):107-108.[14] 罗锐,景进安.大学生就业危机及应对策略[J].经济师,2005,(1):108-110.[15] 封喜桃.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26(6):90-93.

第五篇:论秘书的文化内涵

【摘 要】秘书职业历史悠久。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这个群体既是文化的记录者、传播者,又是文化的传承者、创造者,同时他们 又是社会群体中有较高文化素养的阶层。因为这些原因,秘书职业也就成为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社会执业门类。

【关键词】秘书; 史官; 创造;文化内涵

秘书职业在中国的形成历史悠久,远在上古三代时期,政府中的重要官员——史官即为履行秘书职能的文职人员。他们职掌天文、历法、记注,负责文书撰写与档案及国家典籍的整理、保管。后代各级政府中的文秘人员及现代意义上的秘书职业,即由此发端而来。所以,秘书工作在中国是经历了几千年文化积淀并浓缩着高度人文精神的、具有厚重文化内涵的职业。本文以下对此问题拟予简要论述。

一、秘书是文化的记录者、传播者

从现有资料看,中国最早的秘书当是活动在天子、诸侯身边的史官。许慎《说文》云:“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1江永《周礼疑义举要》认为“中”是“簿书”,即今之案卷。由此可见,“史”的本意即手持简策记事的官员。《礼记•玉藻》说:“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汉书•艺文志》也说:“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左、右史的分工虽有不同说法,但两处文献却都说明在我国远古时代,史官的职能有所区别,他们的工作是分为记言、记事两部分这个事实。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秦赵“渑池之会”中,秦王要赵王为自己击缶,赵王照办。这时“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但当蔺相如要求秦王为赵鼓瑟时,秦王不干,后在蔺相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的要挟下才勉为鼓瑟。这时蔺相如也“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2这个史实也再次验证了史官确实就是活动在最高行政首脑身边的文秘人员。

中国古代的文秘人员是历史文化的记录者、传播者。甲骨卜辞一般被认为就是最早的中国历史的文字形式记录,这是商代后期的统治者刻在占卜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它们也是史官保存下来的重要历史档案。除甲骨卜辞外,商代的铜器铭文也被认为是正式史著的源头,它们出自政府高级文秘人员之手也当是不争的事实。在西周铜器铭文中,除了“某人作某器”一类简单记载外,比较常见的是记君上(主要是周王)的任命、赏赐或记功表德的文字,另外,也出现一些较特殊的记事铭文。如记诉讼胜利的铭文,记土地交易和勘定田界的铭文等。从铭文所涉及内容看,有关于奴隶制度、土地制度、宗族制度、分封制度、军事制度、官制、周人与周围各族的关系以及其他重要问题的大量史料,甚至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如武王克商、成王东征、昭王南征等也都有反映。那么这样的文字,不是出自学问渊博、擅长写作的文秘人员之手又能是谁呢?裘锡圭先生认为西周铜器铭文的全盛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铭文篇幅加长,一是铭文内容丰富。不仅百字以上的铜器铭文西周时期已很多见,二、三百字以上的也不乏其例。尤其详细记录周王对毛公诰命之辞的毛公鼎铭,是已发现的商、周铜器铭文中最长的一篇,文字多达498个。这样的历史文献,如果不是由专业的文秘人员承当撰写,简直是无法想象的。

所以,中国历史上的史官,包括其他各类活动在执政者身边的文职人员,实际上都承担着秘书工作的重任,他们记录着历史,传播着文化。“六经皆史”,以先秦经典来看,“六经”中的《尚书》和《诗经》就保存了不少周人活动的历史记录,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六经中的诗、书、易等,其语言都相当生活化,有的甚至就是当时的口语。那么在那个文字书写权为少数人占有的年代,这些经典原始资料形成,就不能不说与文秘人员的撰写与积累无关了。《尚书》是后来封建社会历代帝王、文秘人员奉为圭臬的经典,它更当是那个时代的文秘人员的杰作。以《尚书•周书》为例,它可以说就是周人政治活动在文献上的反映。周书不仅记录了西周征服东土、加强对殷民统治的历史进程,也记载了西周初建时为巩固统治,当政者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事实。然而它的文字却是极为生活化的,如《周书》中的《酒诰》记载周人总结出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为政者如果沉湎于酗酒,就会走上殷末酗酒成风以致政治败亡之路;《无逸》篇中,周公反复告诉成王“君子所其无逸”的道理。观其行文风格,无疑却都是当时文秘人员对最高统治者讲话的记录与加工。

所以,秘书这个执业群体,从历史的纵向角度考察,他们确实是文化的记录者与传播者,同时,在政治层阶内,他们的地位一般也比较高。李斯在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虽然当了宰相,但是也作了许多秘书工作。秦始皇的许多诏令,包括记载秦始皇巡行天下、展示其功德的碑志、石刻、铭文等,都出自其手笔。司 马迁接受宫刑以后升任汉武帝身边的中书令,这也是个高级文秘的岗位,但他却是在这个位子上最终完成了巨著《史记》。现代社会中,秘书群体往往也是未来领导的后备队伍,这既是历史传统的延续,也当然和他们工作的重要性质分不开。

二、秘书是文化的创造者

研究中国文化发展史,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就是中国历史上,举凡那些在政治领域有影响、而在文化上又卓有建树的学人、知识分子,却大都当过秘书。如老子,作过“周守藏室之史”;3屈原,曾“为楚怀王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4在这个岗位上,他实际也干了不少秘书的工作;贾谊,二十多岁即被汉文帝召为博士,屡获超迁,“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5这说明他也曾是皇帝的高级文秘;其他如王安石、苏轼等都曾干过秘书工作。如苏轼在北宋元祐年间知制诰,为垂帘听政的高太后撰写过一道又一道诏令。王安石在宋仁宗时代也曾知制诰三年,为他后来的厉行政治体制改革积累了经验。而上述这些人又都是文化领域卓有建树的大家。

所以,用历史的眼光看,秘书不仅自己本身是文化人,同时他们也是文化的创作者,这既是他们职业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其所处岗位所性质决定的。从现代秘书职业来看,秘书在领导者身边工作,是领导的参谋和助手,其职责是为领导服务,实际也是在间接推动着本领域各项工作的向前推进,特别是一些高级秘书,他们的思考、经验、智慧往往就是领导人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秘书做到了与领导在思想上进行交流和沟通,在工作上的紧密配合与协调,那么,不仅领导决策更能走向科学化,工作的开展也会更加有效。从这个角度看,现代秘书不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者,不是对物质、精神文化的创造人又是什么呢?文字是文化的主要载体,文化的创造更离不开文字的应用,而文字的书写——书法,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翻开一部中国书法史,则可以看到,古代中国的秘书们身兼书法家的确实比比皆是。三国时期的钟繇,楷书定型的奠基者,同时也是魏国著名的秘书人物。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曾担任过秘书职务,他的《兰亭亭》闻名于世,其子王献之曾任州主簿、秘书郎,也是著名书法家。唐代的虞世南,善文章,其书法为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北宋四大书法家米蔡苏黄,一般就曾是秘书执业人员。所以,从秘书多为书法家这个角度,也可以看到他们在文化创造中的贡献。

三、秘书有较高的文化素养

秘书职业的文化内涵还体现在:这个群体一般都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与修养养,并体现出如下文化精神:首先是善于思考,富有谋略。因为处在决策层边缘,秘书工作的好坏,实质上也会对全局产生深远影响。所以大多数秘书,一般都能做到忠于职守。如郭嘉为曹操文职人员与操论天下事,曹操赞其才,并断言:“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官渡大战前,他分析双方力量及战争条件,断言袁绍必败。袁绍被攻灭后,他又从曹操讨袁谭、袁尚,先后从征十一年,运筹策划,屡建奇功。荀攸也曾因曹操仰其才名而任军机,从征张绣、吕布、袁绍等,出奇策十二,最成功的设计是剿平了吕布。周恩来身边的秘书也是这样,周总理曾告诫身边的秘书人员对各部门报告、情况等,他要求秘书先阅读‘吃透精神,然后把文件提炼成几百字后再给他批阅,签字’。他对秘书的要求是:你们在我这里,就要能够站在我的角度考虑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试想,如果秘书们不善于思考、不勤于动脑,那么周恩来这样的交代也就是没有必要的。

其次,知识广博、视野开阔。历史上有建树的秘书人无一不是知识广博、视野开阔者。屈原、贾谊、白居易、左雄、苏轼、苏辙等是文学家;刘向、高士奇、赵翼等是史学家;梁鹊、王羲之,明代沈度等是书法家;程邈、耶律突吕不、窦尔德尼等是本民族文字的创制、发展者等。而现代秘书工作更是综合了各领域、各学科的知识点,如哲学、美学、历史、文艺等学科领域,秘书工作往往都会涉及到。没有广博的知识,开阔的知识视野,实很难承担秘书工作。

第三,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现代秘书侧身领导者中间,既是领导者下级,又是领导者某种程度上的代表和体现,充当沟通上下、联络各方的中介,其地位特殊,角色重要,所以,优良的道德品格实为其从业的内在要求,文化素养培养其道德情操,道德与文化,对秘书人员来说不可分割。秘书也讲求无私奉献。从传统文化角度看,古代士大夫“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及“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 之”等等思想,都是现代秘术人员培养道德情操取之不尽的源泉。历史上无数志士仁人身体力行,造福社会,显示了公而忘私,默默奉献的精神,处在统治者身边的秘书们也不例外。他们中不少人谦和诚信,讲道义,勤俭廉洁,后来成为老百姓心目中的清官谏臣。这和他们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分不开的。

总之,历史的看,秘书不仅是文化的记录着、传播者、创造者,他们也是一个有较高文化修养的群体。秘书职业的文化内涵就主要体现于以上这些方面。

四、秘书本身就是文化人

秘书是文化人, 这是秘书职业的内在要求秘书在领导者身边工作, 是领导者的参谋和助手,其职责是为领导者服务, 其中最主要最重要的是智力上的服务, 特别是一些高级秘书更是领导者的智囊人物。秘书要能够与领导者在思想上进行交流和沟通, 本身就应该具备相当的学识水平。历史上有很多才华横滋的文化人因富于文采和思想而被皇帝或地方官员选拔或聘任为秘书人员。他们之所以受到器重其原因就在于他们不但能够在思想层面上与领导者进行交流和沟通, 而且在幕后以卓越的才干辅助领导者取得了非凡的政绩, 因此他们之中的许多人成为名臣和著名的政治家。我们知道, 毛泽东主席的秘书胡乔木、田家英本来就是专家学者,来到毛泽东身边后“ 受毛泽东的感染, 读书成为他们和毛泽东的共同爱好” , 他们“ 与毛泽东如切如磋、亲密无间” , 这是胡乔木成为“ 中共中央一支笔” , 田家英成为“ 毛泽东的得力助手”、“ 高参” 的重要原因。

当然, 我们不能要求每个秘书人员都能成为专家学者, 但至少应该成为一个文化人。当前在我们的秘书队伍中, 多数人的学力层次比较高, 没有大专以上文凭的不多。但并不是有了较高学力就是文化人。有些大学毕业生在应聘秘书职位时, 连一份简单的请柬都不会起草, 在一些简单的用语上也出错有些秘书人员尽管有高学力, 但连起码的人文知识都不知道, 缺乏起码的人文素质。有的社会学者感叹说, 这种人是仅仅懂得现代技术而缺乏人文素养的“ 野蛮人”。领导者是一个地方或一个单位的管理者, 其职责涉及一个地方或单位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秘书要为领导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真正起到参谋助手的作用, 就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这就要求秘书人员除了具有较高的学力和相应的专业知识外, 还要多学点哲学、美学、历史、文艺学等方面的知识, 多读点中外文学名著,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文化素养, 提高审美水平, 提高观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做一个名副其实的文化人。秘书人员具备了较高的文化素养, 就能够更好地适应领导工作的需要, 为领导决策提供高层次的服务。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卷三(下),中华书局1963年影印本,第65页。2.司马迁《史记》,岳麓书社2001年版,第483页。

3.《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岳麓书社2001年版,第388页。4.同上,第496页。5.同上,第498页。

下载论高校校园景观环境的文化内涵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高校校园景观环境的文化内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秘书职业的文化内涵

    论秘书职业的文化内涵【摘 要】秘书职业历史悠久。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这个群体既是文化的记录者、传播者,又是文化的传承者、创造者,同时他们又是社会群体中有较高文化素养的......

    论中国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

    论中国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 论中国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 ........................................................................................................... 1......

    论浙商文化的丰富内涵大全

    论浙商文化的丰富内涵 ————以娃哈哈集团为案例 摘要:浙商文化是一种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的商人文化。浙商文化既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又带有浙江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的气息......

    文化内涵

    第一章医院简介三原县中医医院成立于1978年,由原城关地段医院易建而成。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国家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是我县唯一一所以中医特色见长......

    提升文化内涵 创建和谐校园

    提升文化内涵 打造和谐校园 ---------和谐的音符 学校是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的机构,理应担负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任,建设和谐校园。和谐校园,就是把学校建设成最适宜学生成长......

    论篮球运动的文化内涵(共5则范文)

    论篮球运动的文化内涵 金赛英 (浙江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摘要:体育的文化内涵是各种运动形式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体育文化的研究过程中,对篮球运动项目文化 内涵的研......

    论旅游文化的概念与内涵

    论旅游文化的概念与内涵 http:// 2008-3-18 济南日报关键词:旅游文化 概念 内涵摘要:论旅游文化的概念与内涵旅游文化是旅游学的基本概念之一,是旅游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但在旅......

    高校内涵建设

    健全现代大学制度,促进高校内涵发展 民盟江苏省委员会“十一五”期间,全省各级各类教育都得到了优先、快速发展,教育的整体水平始终位居全国前列。高校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开始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