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秘书职业的文化内涵

时间:2019-05-14 17:24: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秘书职业的文化内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秘书职业的文化内涵》。

第一篇:论秘书职业的文化内涵

论秘书职业的文化内涵

【摘 要】秘书职业历史悠久。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这个群体既是文化的记录者、传播者,又是文化的传承者、创造者,同时他们又是社会群体中有较高文化素养的阶层。因为这些原因秘书职业也就成为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社会执业门类。

【关键词】秘书; 史官; 创造;文化内涵

秘书职业在中国的形成历史悠久,远在上古三代时期,政府中的重要官员——史官即为履行秘书职能的文职人员。他们职掌天文、历法、记注,负责文书撰写与档案及国家典籍的整理、保管。后代各级政府中的文秘人员及现代意义上的秘书职业,即由此发端而来。所以,秘书工作在中国是经历了几千年文化积淀并浓缩着高度人文精神的、具有厚重文化内涵的职业。本文以下对此问题拟予简要论述。

一、秘书是文化的记录者、传播者

从现有资料看,中国最早的秘书当是活动在天子、诸侯身边的史官。许慎《说文》云:“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江永《周礼疑义举要》认为“中”是“簿书”,即今之案卷。由此可见,“史”的本意即手持简策记事的官员。《礼记•玉藻》说:“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汉书•艺文志》也说:“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左、右史的分工虽有不同说法,但两处文献却都说明在我国远古时代,史官的职能有所区别,他们的工作是分为记言、记事两部分这个事实。这些史实都验证了史官确实就是活动在最高行政首脑身边的文秘人员。

中国古代的文秘人员是历史文化的记录者、传播者。甲骨卜辞一般被认为就是最早的中国历史的文字形式记录,这是商代后期的统治者刻在占卜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它们也是史官保存下来的重要历史档案。除甲骨卜辞外,商代的铜器铭文也被认为是正式史著的源头,它们出自政府高级文秘人员之手也当是不争的事实。在西周铜器铭文中,除了“某人作某器”一类简单记载外,比较常见的是记君上(主要是周王)的任命、赏赐或记功表德的文字,另外,也出现一些较特殊的记事铭文。如记诉讼胜利的铭文,记土地交易和勘定田界的铭文等。从铭文所涉及内容看,有关于奴隶制度、土地制度、宗族制度、分封制度、军事制度、官制、周人与周围各族的关系以及其他重要问题的大量史料,甚至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裘锡圭先生认为西周铜器铭文的全盛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铭文篇幅加长,一是铭文内容丰富。不仅百字以上的铜器铭文西周时期已很多见,二、三百字以上的也不乏其例。尤其详细记录周王对毛公诰命之辞的毛公鼎铭,是已发现的商、周铜器铭文中最长的一篇,文字多达498个。这样的历史文献,如果不是由专业的文秘人员承当撰写,简直是无法想象的。所以,中国历史上的史官,包括其他各类活动在执政者身边的文职人员,实际上都承担着秘书工作的重任,他们记录着历史,传播着文化。

二、秘书是文化的创造者

研究中国文化发展史,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就是中国历史上,凡那些在政治领域有影响、而在文化上又卓有建树的学人、知识分子,大都当过秘书。如老子,作过“周守藏室之史”;屈原,曾“为楚怀王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在这个岗位上,他实际也干了不少秘书的工作;其他如王安石、苏轼等都曾干过秘书工作。苏轼在北宋元祐年间知制诰,为垂帘听政的高太后撰写过一道又一道诏令。王安石在宋仁宗时代也曾知制诰三年,为他后来的厉行政治体制改革积累了经验。而上述这些人又都是文化领域卓有建树的大家。所以,用历史的眼光看,秘书不仅自己本身是文化人,同时他们也是文化的创作者,这既是他们职业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其所处岗位所性质决定的。从现代秘书职业来看,秘书在领导者身边工作,是领导的参谋和助手,其职责是为领导服务,实际也是在间接推动着本领域各项工作的向前推进,特别是一些高级秘书,他们的思考、经验、智慧往往就是领导人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秘书做到了与领导在思想上进行交流和沟通,在工作上的紧密配合与协调,那么,不仅领导决策更能走向科学化,工作的开展也会更加有效。从这个角度看,现代秘书不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者,不是对物质、精神文化的创造人又是什么呢?秘书人员要做好谋划工作,必须谋在全局,要有全局观念、大局意识、战略眼光,正所谓“身在卒位,胸为帅谋”,要有开阔胸襟,宽广视野,时刻关注大局,认真研究大事,准确把握大势,时时处处站在全局的高度来分析研究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供领导参考;必须谋在长远,所谓“风物长宜放眼量”,秘书人员既要善解当务之急,更要善谋长久之计,既要理琐事、查细节,又要谋大势、谋全盘,做到超前预见、未雨绸缪、临危不乱;必须谋在实处、谋在有效,不能纸上谈兵,而要实事求是,符合客观实际,提出的对策建议切实可行,并且能出实效。

文字是文化的主要载体,文化的创造更离不开文字的应用,而文字的书写——书法,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翻开一部中国书法史,则可以看到,古代中国的秘书们身兼书法家的确实比比皆

是。三国时期的钟繇,楷书定型的奠基者,同时也是魏国著名的秘书人物。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曾担任过秘书职务,他的《兰亭亭》闻名于世,其子王献之曾任州主簿、秘书郎,也是著名书法家。唐代的虞世南,善文章,其书法为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北宋四大书法家米蔡苏黄,一般就曾是秘书执业人员。所以,从秘书多为书法家这个角度,也可以看到他们在文化创造中的贡献。

三、秘书有较高的文化素养

秘书职业的文化内涵还体现在:这个群体一般都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与修养,并体现出如下文化精神:首先是善于思考,富有谋略。因为处在决策层边缘,秘书工作的好坏,实质上也会对全局产生深远影响。所以大多数秘书,一般都能做到忠于职守。周恩来身边的秘书也是这样,周总理曾告诫身边的秘书人员对各部门报告、情况等,他要求秘书先阅读‘吃透精神,然后把文件提炼成几百字后再给他批阅,签字’。他对秘书的要求是:你们在我这里,就要能够站在我的角度考虑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试想,如果秘书们不善于思考、不勤于动脑,那么周恩来这样的交代也就是没有必要的。其次,知识广博、视野开阔。历史上有建树的秘书人无一不是知识广博、视野开阔者。屈原、贾谊、白居易、左雄、苏轼、苏辙等是文学家;刘向、高士奇、赵翼等是史学家;梁鹊、王羲之,明代沈度等是书法家;程邈、耶律突吕不、窦尔德尼等是本民族文字的创制、发展者等。而现代秘书工作更是综合了各领域、各学科的知识点,如哲学、美学、历史、文艺等学科领域,秘书工作往往都会涉及到。没有广博的知识,开阔的知识视野,实很难承担秘书工作。第三,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现代秘书侧身领导者中间,既是领导者下级,又是领导者某种程度上的代表和体现,充当沟通上下、联络各方的中介,其地位特殊,角色重要,所以,优良的道德品格实为其从业的内在要求,文化素养培养其道德情操,道德与文化,对秘书人员来说不可分割。秘书也讲求无私奉献。从传统文化角度看,古代士大夫“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及“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等思想,都是现代秘术人员培养道德情操取之不尽的源泉。历史上无数志士仁人身体力行,造福社会,显示了公而忘私,默默奉献的精神,处在统治者身边的秘书们也不例外。他们中不少人谦和诚信,讲道义,勤俭廉洁,后来成为老百姓心目中的清官谏臣。这和他们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分不开的。

四、平衡是世间的普遍规律,从宇宙、自然、社会、经济到领导班子、人们自身都无一例外,秘书工作尤其如此。秘书是联系领导与外界的中枢,是及时传达领导指示、反映下情信息的桥梁。搞好各方面的协调、促进各种关系的平衡,是秘书人员的职责所在,也是秘书工作的难点所在和秘书人员的水平所在。秘书工作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必须把握好平衡,领导与领导之间、上级与下级之间,人与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这件事与那件事之间、这句话和那句话之间等等,都必须考虑到平衡协调。平衡了,工作就做好了;不平衡,必然要出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平衡学是秘书学的极为重要的内容。秘书人员必须学会协调的技巧、掌握平衡的艺术,做好理顺关系、上下沟通、左右逢源、促进和谐的工作。秘书要协调各方、平衡内外,必须敬德修身,注重自身的品行修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天下为公,始终把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不搀杂个人好恶,不夹带个人私利;必须正确把握自身角色定位,参谋不决策、服务不代替;必须贵和尚中,心态讲平和,处世讲和气,关系讲和顺,结果讲和美;必须求真务实,客观公允,当老实人,讲老实活,做老实事,是非分明,公道正派。

五、秘书文化是服务文化。秘书工作的方方面面,说到底就是一个服务,为领导服务、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有政务性服务,也有事务性服务。因此,秘书文化也是一种服务文化。秘书人员的服务,必须是全身心的,不分大小,不论巨细,不论繁简,尽心竭力,全心投入,一丝不苟,追求卓越,务求完美;必须埋头苦干、甘为人梯,甘当幕后英雄,既要有甘做小事、琐事,且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的耐力,又要有默默无闻、“为他人做嫁衣裳”的定力,不图虚名,不骛虚声,能吃苦耐劳,能澹泊名利,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必须能小中见大、拙中见智,判得明轻重,分得清缓急,善于观察、敏于思维、见微知著、勤于实践.总之,历史的看,秘书不仅是文化的记录着、传播者、创造者,他们也是一个有较高文化修养的群体。秘书职业的文化内涵就主要体现于以上这些方面。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卷三(下),中华书局1963年影印本,第65页。

2.司马迁《史记》,岳麓书社2001年版,第483页。

3.《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岳麓书社2001年版,第388页。

4.同上,第496页。

第二篇:论秘书的文化内涵

【摘 要】秘书职业历史悠久。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这个群体既是文化的记录者、传播者,又是文化的传承者、创造者,同时他们 又是社会群体中有较高文化素养的阶层。因为这些原因,秘书职业也就成为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社会执业门类。

【关键词】秘书; 史官; 创造;文化内涵

秘书职业在中国的形成历史悠久,远在上古三代时期,政府中的重要官员——史官即为履行秘书职能的文职人员。他们职掌天文、历法、记注,负责文书撰写与档案及国家典籍的整理、保管。后代各级政府中的文秘人员及现代意义上的秘书职业,即由此发端而来。所以,秘书工作在中国是经历了几千年文化积淀并浓缩着高度人文精神的、具有厚重文化内涵的职业。本文以下对此问题拟予简要论述。

一、秘书是文化的记录者、传播者

从现有资料看,中国最早的秘书当是活动在天子、诸侯身边的史官。许慎《说文》云:“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1江永《周礼疑义举要》认为“中”是“簿书”,即今之案卷。由此可见,“史”的本意即手持简策记事的官员。《礼记•玉藻》说:“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汉书•艺文志》也说:“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左、右史的分工虽有不同说法,但两处文献却都说明在我国远古时代,史官的职能有所区别,他们的工作是分为记言、记事两部分这个事实。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秦赵“渑池之会”中,秦王要赵王为自己击缶,赵王照办。这时“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但当蔺相如要求秦王为赵鼓瑟时,秦王不干,后在蔺相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的要挟下才勉为鼓瑟。这时蔺相如也“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2这个史实也再次验证了史官确实就是活动在最高行政首脑身边的文秘人员。

中国古代的文秘人员是历史文化的记录者、传播者。甲骨卜辞一般被认为就是最早的中国历史的文字形式记录,这是商代后期的统治者刻在占卜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它们也是史官保存下来的重要历史档案。除甲骨卜辞外,商代的铜器铭文也被认为是正式史著的源头,它们出自政府高级文秘人员之手也当是不争的事实。在西周铜器铭文中,除了“某人作某器”一类简单记载外,比较常见的是记君上(主要是周王)的任命、赏赐或记功表德的文字,另外,也出现一些较特殊的记事铭文。如记诉讼胜利的铭文,记土地交易和勘定田界的铭文等。从铭文所涉及内容看,有关于奴隶制度、土地制度、宗族制度、分封制度、军事制度、官制、周人与周围各族的关系以及其他重要问题的大量史料,甚至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如武王克商、成王东征、昭王南征等也都有反映。那么这样的文字,不是出自学问渊博、擅长写作的文秘人员之手又能是谁呢?裘锡圭先生认为西周铜器铭文的全盛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铭文篇幅加长,一是铭文内容丰富。不仅百字以上的铜器铭文西周时期已很多见,二、三百字以上的也不乏其例。尤其详细记录周王对毛公诰命之辞的毛公鼎铭,是已发现的商、周铜器铭文中最长的一篇,文字多达498个。这样的历史文献,如果不是由专业的文秘人员承当撰写,简直是无法想象的。

所以,中国历史上的史官,包括其他各类活动在执政者身边的文职人员,实际上都承担着秘书工作的重任,他们记录着历史,传播着文化。“六经皆史”,以先秦经典来看,“六经”中的《尚书》和《诗经》就保存了不少周人活动的历史记录,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六经中的诗、书、易等,其语言都相当生活化,有的甚至就是当时的口语。那么在那个文字书写权为少数人占有的年代,这些经典原始资料形成,就不能不说与文秘人员的撰写与积累无关了。《尚书》是后来封建社会历代帝王、文秘人员奉为圭臬的经典,它更当是那个时代的文秘人员的杰作。以《尚书•周书》为例,它可以说就是周人政治活动在文献上的反映。周书不仅记录了西周征服东土、加强对殷民统治的历史进程,也记载了西周初建时为巩固统治,当政者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事实。然而它的文字却是极为生活化的,如《周书》中的《酒诰》记载周人总结出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为政者如果沉湎于酗酒,就会走上殷末酗酒成风以致政治败亡之路;《无逸》篇中,周公反复告诉成王“君子所其无逸”的道理。观其行文风格,无疑却都是当时文秘人员对最高统治者讲话的记录与加工。

所以,秘书这个执业群体,从历史的纵向角度考察,他们确实是文化的记录者与传播者,同时,在政治层阶内,他们的地位一般也比较高。李斯在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虽然当了宰相,但是也作了许多秘书工作。秦始皇的许多诏令,包括记载秦始皇巡行天下、展示其功德的碑志、石刻、铭文等,都出自其手笔。司 马迁接受宫刑以后升任汉武帝身边的中书令,这也是个高级文秘的岗位,但他却是在这个位子上最终完成了巨著《史记》。现代社会中,秘书群体往往也是未来领导的后备队伍,这既是历史传统的延续,也当然和他们工作的重要性质分不开。

二、秘书是文化的创造者

研究中国文化发展史,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就是中国历史上,举凡那些在政治领域有影响、而在文化上又卓有建树的学人、知识分子,却大都当过秘书。如老子,作过“周守藏室之史”;3屈原,曾“为楚怀王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4在这个岗位上,他实际也干了不少秘书的工作;贾谊,二十多岁即被汉文帝召为博士,屡获超迁,“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5这说明他也曾是皇帝的高级文秘;其他如王安石、苏轼等都曾干过秘书工作。如苏轼在北宋元祐年间知制诰,为垂帘听政的高太后撰写过一道又一道诏令。王安石在宋仁宗时代也曾知制诰三年,为他后来的厉行政治体制改革积累了经验。而上述这些人又都是文化领域卓有建树的大家。

所以,用历史的眼光看,秘书不仅自己本身是文化人,同时他们也是文化的创作者,这既是他们职业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其所处岗位所性质决定的。从现代秘书职业来看,秘书在领导者身边工作,是领导的参谋和助手,其职责是为领导服务,实际也是在间接推动着本领域各项工作的向前推进,特别是一些高级秘书,他们的思考、经验、智慧往往就是领导人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秘书做到了与领导在思想上进行交流和沟通,在工作上的紧密配合与协调,那么,不仅领导决策更能走向科学化,工作的开展也会更加有效。从这个角度看,现代秘书不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者,不是对物质、精神文化的创造人又是什么呢?文字是文化的主要载体,文化的创造更离不开文字的应用,而文字的书写——书法,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翻开一部中国书法史,则可以看到,古代中国的秘书们身兼书法家的确实比比皆是。三国时期的钟繇,楷书定型的奠基者,同时也是魏国著名的秘书人物。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曾担任过秘书职务,他的《兰亭亭》闻名于世,其子王献之曾任州主簿、秘书郎,也是著名书法家。唐代的虞世南,善文章,其书法为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北宋四大书法家米蔡苏黄,一般就曾是秘书执业人员。所以,从秘书多为书法家这个角度,也可以看到他们在文化创造中的贡献。

三、秘书有较高的文化素养

秘书职业的文化内涵还体现在:这个群体一般都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与修养养,并体现出如下文化精神:首先是善于思考,富有谋略。因为处在决策层边缘,秘书工作的好坏,实质上也会对全局产生深远影响。所以大多数秘书,一般都能做到忠于职守。如郭嘉为曹操文职人员与操论天下事,曹操赞其才,并断言:“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官渡大战前,他分析双方力量及战争条件,断言袁绍必败。袁绍被攻灭后,他又从曹操讨袁谭、袁尚,先后从征十一年,运筹策划,屡建奇功。荀攸也曾因曹操仰其才名而任军机,从征张绣、吕布、袁绍等,出奇策十二,最成功的设计是剿平了吕布。周恩来身边的秘书也是这样,周总理曾告诫身边的秘书人员对各部门报告、情况等,他要求秘书先阅读‘吃透精神,然后把文件提炼成几百字后再给他批阅,签字’。他对秘书的要求是:你们在我这里,就要能够站在我的角度考虑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试想,如果秘书们不善于思考、不勤于动脑,那么周恩来这样的交代也就是没有必要的。

其次,知识广博、视野开阔。历史上有建树的秘书人无一不是知识广博、视野开阔者。屈原、贾谊、白居易、左雄、苏轼、苏辙等是文学家;刘向、高士奇、赵翼等是史学家;梁鹊、王羲之,明代沈度等是书法家;程邈、耶律突吕不、窦尔德尼等是本民族文字的创制、发展者等。而现代秘书工作更是综合了各领域、各学科的知识点,如哲学、美学、历史、文艺等学科领域,秘书工作往往都会涉及到。没有广博的知识,开阔的知识视野,实很难承担秘书工作。

第三,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现代秘书侧身领导者中间,既是领导者下级,又是领导者某种程度上的代表和体现,充当沟通上下、联络各方的中介,其地位特殊,角色重要,所以,优良的道德品格实为其从业的内在要求,文化素养培养其道德情操,道德与文化,对秘书人员来说不可分割。秘书也讲求无私奉献。从传统文化角度看,古代士大夫“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及“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 之”等等思想,都是现代秘术人员培养道德情操取之不尽的源泉。历史上无数志士仁人身体力行,造福社会,显示了公而忘私,默默奉献的精神,处在统治者身边的秘书们也不例外。他们中不少人谦和诚信,讲道义,勤俭廉洁,后来成为老百姓心目中的清官谏臣。这和他们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分不开的。

总之,历史的看,秘书不仅是文化的记录着、传播者、创造者,他们也是一个有较高文化修养的群体。秘书职业的文化内涵就主要体现于以上这些方面。

四、秘书本身就是文化人

秘书是文化人, 这是秘书职业的内在要求秘书在领导者身边工作, 是领导者的参谋和助手,其职责是为领导者服务, 其中最主要最重要的是智力上的服务, 特别是一些高级秘书更是领导者的智囊人物。秘书要能够与领导者在思想上进行交流和沟通, 本身就应该具备相当的学识水平。历史上有很多才华横滋的文化人因富于文采和思想而被皇帝或地方官员选拔或聘任为秘书人员。他们之所以受到器重其原因就在于他们不但能够在思想层面上与领导者进行交流和沟通, 而且在幕后以卓越的才干辅助领导者取得了非凡的政绩, 因此他们之中的许多人成为名臣和著名的政治家。我们知道, 毛泽东主席的秘书胡乔木、田家英本来就是专家学者,来到毛泽东身边后“ 受毛泽东的感染, 读书成为他们和毛泽东的共同爱好” , 他们“ 与毛泽东如切如磋、亲密无间” , 这是胡乔木成为“ 中共中央一支笔” , 田家英成为“ 毛泽东的得力助手”、“ 高参” 的重要原因。

当然, 我们不能要求每个秘书人员都能成为专家学者, 但至少应该成为一个文化人。当前在我们的秘书队伍中, 多数人的学力层次比较高, 没有大专以上文凭的不多。但并不是有了较高学力就是文化人。有些大学毕业生在应聘秘书职位时, 连一份简单的请柬都不会起草, 在一些简单的用语上也出错有些秘书人员尽管有高学力, 但连起码的人文知识都不知道, 缺乏起码的人文素质。有的社会学者感叹说, 这种人是仅仅懂得现代技术而缺乏人文素养的“ 野蛮人”。领导者是一个地方或一个单位的管理者, 其职责涉及一个地方或单位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秘书要为领导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真正起到参谋助手的作用, 就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这就要求秘书人员除了具有较高的学力和相应的专业知识外, 还要多学点哲学、美学、历史、文艺学等方面的知识, 多读点中外文学名著,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文化素养, 提高审美水平, 提高观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做一个名副其实的文化人。秘书人员具备了较高的文化素养, 就能够更好地适应领导工作的需要, 为领导决策提供高层次的服务。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卷三(下),中华书局1963年影印本,第65页。2.司马迁《史记》,岳麓书社2001年版,第483页。

3.《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岳麓书社2001年版,第388页。4.同上,第496页。5.同上,第498页。

第三篇:秘书职业的年龄论(范文)

秘书这个字眼在最近几年人才市场中频频出现,秘书职位的空缺也是层出不穷,其需求连续多年在招聘排行榜上位居前列。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繁荣,特别是三资企业在中国的发展,这种势头将会有增无减,同时也给社会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秘书作为一门学科,实用价值很高,它的培训包括语

秘书这个字眼在最近几年人才市场中频频出现,秘书职位的空缺也是层出不穷,其需求连续多年在招聘排行榜上位居前列。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繁荣,特别是三资企业在中国的发展,这种势头将会有增无减,同时也给社会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

秘书作为一门学科,实用价值很高,它的培训包括语言能力、文字处理能力、计算机应用水平、公关能力、文档管理、协调能力等,作为专业院校注重培养缩合素质和风度。而在实际商业活动中,人们对秘书的了解并不十分全面,社会上对这一职业的褒贬也不一。

从实际工作角度来解释秘书职位的重要看来十分必要,像秘书的分工、职责、权限、利益与其所在部门、公司规模、公司影响力都密不可分。

一般来说,初级秘书应包括公司前台接待、电话接线生、部门事务助理等,他们的职责一般比较单一,事件技术含量较低,薪金相对低一些,在职者的年龄一般不超过25岁。这也是在人才市场常常见到他们身影的原因之一。

中级秘书包括部门经理秘书、经理助理等处于中层管理者左右的秘书、中小公司的经理秘书,他们的权力和责任相对大一些,处理各种事件的能力要求也高一些,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的能力要求更高一些,并要有很好的协调能力,薪水自然也高一些。这些人的年龄一般在25~35岁左右,他们不轻易跳槽,更关心发展机会。

高级秘书则包括跨国公司首脑秘书、董事会秘书、地区总裁秘书等,这是处于高级领导层的要职,他们的领导力、协调能力、管理能力都需要多年甚至十几年的培养和修炼,很多人持有外国护照,年龄也偏大,这是秘书职位的顶点。到此时才能真正领悟秘书工作的全部内涵,而此时在任的高级秘书并没有几个是从初级、中级做到现在,绝大部分曾转行做过管理工作,因此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

在猎头公司接到的客户定单中,包括一些高级秘书职位,其要求几近苛刻。我们不妨先看看一家美资在华企业的高级秘书在职位描述: 亚太区总裁秘书:

(1)35至42岁,职业女性;

(2)长期外资企业经历,至少8年外企高级秘书经验;

(3)非常流利的英语、熟悉计算机操作;

(4)良好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判断能力和预见能力……

在长达8项的条款中,我们仅摘录了其中4条,而正是这4条就已经把很多人拒之门外,因为在中国,这样的职业女性凤毛麟角。

首先,在人们眼时,秘书的工作太简单、太程式化,似乎可归纳为“收发打存”,更被人们普遍认为是吃“青春饭”。一位女性在秘书职位干上一年两年,即便在很好的外企公司,她也会千方百计地要求转工,要么做人事、行政,要么做市场、销售,去实现别人眼中的人生价值。所以在中国的外企公司里,能找到一个从事秘书工作3年以上的职业秘书已经很难了,传统观念阻碍中国女性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职业秘书。

再说外语条件,目前大陆40岁左右的知识女性,除了在国家外事机构工作的人员外,很多人不具备良好的外语能力,而在机关工作的人又缺乏在外企公司工作的经验。与之相对,在欧美国家,秘书意味着一种职业。高级总裁或是高级部门的秘书职位,大都是一些40多岁、有教养、有经验的职业女性在支撑,她们的特殊地位,足以令部门经理和公司其他员工尊而敬之。

除了一般秘书工作,她们的沟通、协调、预见和判断力都必须很强,在公司顶层能站住脚,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而有一点不能忘记的是,这些女性也是从“青春饭”开始的,是一步步

走上来的。

猎头公司在中国内地找高级秘书很费周折的事实,告诉那些工作处于动荡之中、正到处投递简历和总是不断转工的人们,特别是女性一族,虽然转工会给你带来机会和新的成功,但秘书工作绝对是一个可以有所作为的职业。

为什么不争做一名有教养、有经验、有能力、有地位的高级秘书呢?有朝一日,你真的做到一家大公司的顶级秘书,鸟瞰公司左右,40岁的你会高兴地说:“我成功了!”你会感叹,秘书不是一碗“青春饭”,而是足可以令任何人羡慕的职业。

第四篇:论秘书的文化素养

论文题目:论秘书的文化素养

二○一三年五月二十五日

目 录

·摘 要 ·关键词 ·正 文

一、秘书文化素养

(一)文化素养的含义

(二)提高秘书文化素养的重要性

二、秘书文化素养的现状

(一)文化基础薄弱,语言表达能力不足

(二)知识结构不足,审美能力不高

(三)写作意志薄弱,公文质量不高

三、培养秘书文化素养的途径

(一)博览群书,提高文化底蕴

(二)勤于动笔,提高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论秘书的文化素养

文秘1018班 26号 宋秋丽

[摘 要]作为一名秘书,其文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秘书工作质量的高低,针对现阶段秘书文化素养不高,普遍存在文化基础薄弱,知识结构不足和公文写作质量不高等问题,提出提高文化素养对策。

[关键词]文化素养;秘书;现状

一、秘书文化素养

(一)文化素养的含义

文化素养是用优势文化中的习语、隐喻和非正式内容流利交谈的能力。从熟悉的街道路标,到历史出处的知识,再到理解最近的俚语,文化素养需要理解文化的相互影响并作出反应。而秘书文化素养可以理解为秘书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以及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的历练和修习。我认为包括以下几点内容:一是,秘书理解传统并认识意义,要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对事物要有一定的洞察力、辨别力、概括力、欣赏力;二是秘书文化是千百年来秘书精神的积淀。秘书是文化人,要有真才实学、真知灼见,做好上传下达,沟通协调等工作;三是秘书要珍视个人价值,拒斥对秘书的物化、兽化、简单化、机械化。四是重视道德修养,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具有包容性。

(二)提高秘书文化素养的重要性

何坦野《秘书文化论》“秘书绝不能患文化贫乏症”这是作者开篇就提出的至理名言。作为一名秘书,其文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秘书工作质量的高低。历练秘书文化素养可以提高秘书的说话艺术水平,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做好人际交往与沟通等。下面有一个小例子:

王珣,后任主簿(秘书)不仅文章写得漂亮,而且应变能力极强。他刚到桓温身边充当属吏时,有一次向桓温报告工作,当他拜伏在官署之下等待谒见时,桓温故意和他开个玩笑:派人偷走了他的报告文本。桓温这样做的用意是考察一下他的文字功夫和应变能力,看他在紧急状况下能否沉着冷静、应付自如。王珣发觉后一点也不慌张,非常镇静地要来纸笔,当即在刺史官署里写了一份报告呈给桓温。这两份报告虽然意思完全一样,但补写的这份与原先那份没有一个字相同。王珣不仅顺利地通过了桓温的突击“考试”,而且博得了桓温的赏识和器重。

一、秘书文化素养的现状

(二)文化基础薄弱,语言表达能力不足

屈原在长篇哲理诗《天问》里一口气提出了个问题,涉及天文、地理、哲学、历史乃至神话传说等诸多方面,其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想象力让人震撼。苏轼《琴诗》“若言弦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通过对假设句和反问句,揭示了人们做任何事情都有赖于主体与客体的统一这样在中国近代史上就有这么一件事,腐朽的清朝政府曾向德国借款修胶济铁路,双方签订的条约中有一款规定:沿线铁路左右里内煤铁等矿德国有权开采。这里的所谓里,原意是指铁路左右共里。因为语言表达不准确,模棱两可,被德国人钻了空子,被说成是左右各里。清政府白白将里的开采权“拱手”送给了德国人,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因此,注意恰如其分地使用语言,对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准确无误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是极为重要的。秘书人员提高语言素质,是当好领导助手,搞好服务工作的重要基础。

(二)知识结构不足,审美能力不高 1.秘书知识结构需要不断完善

新时期的秘书要具备“一专多能”的知识结构,这是当代提高秘书工作科学化水平和行政效能的需要。在文化知识结构上秘书应当是“杂家”。所谓“杂家”,在古代是九流之一,与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农家相提并论。这里借用“杂家”这个词来说明秘书须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结构。近年来,许多企业在招聘秘书一职时,不一定只限于招文秘、汉语言文学类专业,其他自然科学专业,例如:物理、数学、化工、计算机技术、机械等专业人员皆可。因为这类人员有些不但掌握自然科学知识,而且文书工作表现突出,语言表达及攻关能力较强,还有些外语水平较高,搜集资料与处理信息能力较强,完全胜任秘书一职。为领导决策提供较好的辅助,减轻领导负担,提高工作效率。所以,广博知识结构也是现代秘书必具的素质之一。一个普遍的哲学道理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秘书,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关键。

2.秘书审美能力不高

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一些文学知识和艺术知识非常欠缺,不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文学的文化属性,是通过艺术画面反映现实生活体现出来的,因此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观念、衣食住行等等的描写,无形中伴随着愉悦渗透在秘书的脑海中。从推销的角度看,两个推销员的仪表、仪态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会完全不同。显然,这是美在起作用。文秘人员不仅要懂得美的效应,自觉地追求美、运用美,而且要正确地判断美、把握美,真正理解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有一个正确的、健康的审美观念。文秘人员不一定要弄懂或者研究有关美的本质的理论,但是应该学会在平时的审美活动和工作实际中理解美的基本特性和品质。

(三)写作意志薄弱,公文质量不高 1.秘书写作意志薄弱

秘书写作是受命写作,要受到组织意志、领导意图、公文格式等制约,它的特珠性决定了秘书人员要在写作中发挥才干,化被动为主动,才能真正发挥公文应有的效用。从写作主体看,任何写作行为的产生都有其动因。如文学创作是因社会生活中的人、事、物或是某一现象等刺激了写作者,引起他们的创作灵感和欲望的一种行为,其创作驱动力来自于内部。现在很多秘书不愿写文章,一听要写文章,就头痛,“横眉冷对方格纸,俯首咬碎钢笔头”。其中关键是胸无点墨,言之无物。

2.公文质量不高

现在多用网络办公,要求写公文要快,为此,要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才能熟练地掌握公文写作规范、格式、流程。

邓小平同志在从事秘书工作或领导秘书工作的几十年中,在这方面为我们树立一个光辉的榜样。一次,他看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纲后说:“我看了起草小组的提纲,感到铺得太宽了。要避免叙述性的写法,要写得集中一些。对重要问题要加以论断,论断性的语言要多些,当然要准确”。同年,在看了《决议》讨论稿之后,小平同志又对中央负责人说:“决议讨论稿的篇幅还是太长,要压缩。可以不说的去掉,该说的就可以更突出”。

三、培养秘书文化素养的途径

(一)博览群书,提高文化底蕴

经典的文学作品有着深厚的人文意蕴,能够陶冶情操,升华思想。余秋雨说过,阅读经典是课外阅读的最高境界,也是一个成熟的阅读者必须经历的一段生命历程。荀子在《劝学》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平时阅读大量的国内外经典著作,才能提高文化底蕴。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传承历史,蕴义深远,辉煌壮丽,不可不读。《诗经》、诸子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五千年文化的精髓,应该有所涉猎。《史记》、《汉书》以至二十四史都该有所了解。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杰克伦敦的小说、莎士比亚的戏剧、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美国现实主义文学,这些都应该作为秘书阅读的首选。鲁迅、郭沫若、茅盾等我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一些优秀的外国现当代作品都应该是秘书人员所必读的。只有这样,我们工作起来才能有足够的营养,说话、写文章才能够言而有据、言之成理、底气十足。

(二)勤于动笔,提高写作能力

常言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纸上谈兵终觉浅”公文写作业如此。多写多练是提高办公室秘书写作能力水平的必经之路,不能跨越。一是要把发现的有价值的内容记下来,把思考的东西及时记下来,有时是灵感突至,更要善于抓住。二是要勤写作、创作,坚持笔耕不已。工作中所闻所见,写成散文、评论,久而久之,就会大有收获。勤动笔不是写流水帐,秘书要争取做到咬文嚼字,反复推敲,力出精品。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初稿叙述滁州四面有山用了几十个字,但最后定稿时只有环滁皆山也五个字。其精炼,可谓达到了不能增删一字的绝妙程度。唐代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敲字,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俱经反复推敲而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由此可见,力出精品,其实不是写作的技巧,而是删掉不好的、多余的地方的技巧。此外,秘书常写公文,公文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权威性、规范性。但公文写作也不能忽视语言的表达艺术,恰如其分地使用文学语言,用富有深刻哲理和韵味的语句,创造出含义深邃的意境,会使公文更加准确、明白、精炼,产生更好的效果。总之,多读多写,加上勤思考、善推敲,秘书的文学素养和文字水平就会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潘慧莉.秘书实用心理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2]雷鸣,吴良勤.秘书礼仪与形体训练[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王培才.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5]王熙梅.秘书与文学[J].秘书,2000.01 [6]李泽忠.如何提升办公室秘书公文写作能力.办公室业务.2011.02 [7]苏静,张振庭.管理修养与文学鉴赏.医院院长论坛.2011.02

第五篇:论中国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

论中国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

论中国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1

一、绪论...................................................................................................................................1

(一)建筑艺术...............................................................................................................2

摘要:本文归纳了建筑艺术与建筑风格研究中的关键问题,提出了研究建筑艺术风格的意义,分析了我国传统建筑所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讨论了城市化建设与传统建筑的保护问题,传统建筑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展现一座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保存价值。因此,在现代城市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城市化建设与传统建筑保护的关系极为重要。文章对传统建筑的保护和城市发展进行综合考虑,首先对城市作出合理定位,以此为依据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和保护政策,使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协调一致。关键词:建筑艺术;文化内涵;传统建筑保护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Chinese construction art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duces the key question about the construction art and the building style in research, propos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of construction artistic style.It analyzes the artistic style which our country tradition construction manifests,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nd the conservation of traditional buildings.Traditional buildings are one of the significant carriers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They display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a city and boast their conservation value of culture.So during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urbanization, 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conservation of traditional building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This paper reviews the two aspects and indicates that a sound position of the city should be considered first and then relevant policies for conservation are to be adopted so that a harmonious balance could be achieved.Key words: construction art;cultural connotation;the conservation of traditional buildings

一、绪论

“中国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千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大宗遗产。”这是已故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对中国建筑的精辟概括。在中国建筑里面,凝聚着我们传统文化艺术的精华。从建筑鉴赏活动中认识我们深厚的传统文化。[1]

自从世界上有了第一幢刚具有雏形的“房屋”,建筑就表现出使用和审美的双重功能。正是这双重功能和价值的结合和统一,形成了建筑艺术的最基本的特点,也显示出它与其他艺术的主要区别。尽管在不同的建筑对象中,建筑的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可以有所侧重,但是,从总体说来,建筑仍然是一种实用与审美结合的艺术。它的研究价值和创新价值对我们国家的城市建筑设计和新城市风格的形成是如此的重要,在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城市的建筑要不断发展,不断创新。鉴于建筑艺术风格的研究工作将对今后城市建筑设计的研究意义以及城市建筑发展的现实应用意义,作者就建筑风格所体现的艺术风格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综述。

二、相关名词概念的解释

(一)建筑艺术

黑格尔在《美学》中指出:“建筑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表现方式上都是地道的象征性艺术。[2](P.30)建筑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艺术的层面来看,在艺术大家族中,建筑是与人的实际生活具有最直接联系的一种艺术类型,正如英国建筑史研究学者帕瑞克•纽金斯所说:“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建筑艺术的确是每个人生命史中不可分的一部分。[3]” 建筑是一个融时间、空间、自然、人文等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的艺术形式,是通过建筑物的形体、平面布置、组织结构造型、比例尺度、色彩质感与空间感以及建筑的装饰、绘画、雕刻、花纹等多方面的艺术设计所形成的综合性艺术,它具有特殊的反映人们的风俗习惯、社会生活、精神面貌和经济基础的功能。建筑也不同程度地体现着人对于美的追求。建筑作为一门艺术,主要是通过视觉并结合人们的民俗风俗习惯给人以美的感受。一方面它要符合建筑学、人体工程学等方面的规律,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愉悦;另一方面它还是一种心灵文化的见证和聚积民族文化的灵魂。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建筑反映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历代的建筑艺术与它所处的历史时期、地理气候、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密切相关。

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一书中认为, 包括建筑艺术在内的一切优秀艺术都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线条、色彩及其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 激起我们的审美情感。不论通过何种外在形态和形式,只有当建筑的形象与其所象征的意义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时才能具有审美的意义,才能为人所普遍认同。建筑的各种造型是由各式各样的平面、立面、结构、装饰等组成的,而点、线、面和结构等形式的运用,主要服从建筑本身的特定目的,并通过空间结构和形态,以形成抽象的形式美的构图效果,进而赋予建筑以精神的内涵和艺术的感染力。[4]

(二)建筑风格

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先生言“每个人来到一个城市:,第一个印象就是它的建筑,因此,建筑对一个城市的面貌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建筑是城市历史发展过程的真实记录者,是城市经济、文化建设的载体,它综合反映一定历史时期城市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技术水平、文化特色以及城市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建筑风格对营造城市特色起决定性作用。[5] 建筑风格是建筑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代表性的独特面貌,是由作品的独特内容与形式相统一而形成的外部风貌和格调,是指建筑物通过平面布置、立面形式、空间组织、结构方式、形体、装饰、色彩以及建筑群体组织等多方面的处理而形成的一种综合的艺术形象或艺术样式。它最直接、最显著地体现了建筑艺术的美学追求,也是建筑艺术审美鉴赏中最为人注目和感兴趣的对象。目前关于建筑风格形成原因的研究认为,它的形成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既受自然条件的制约,也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既包括时代的审美要求,也包括民族的审美要素。代表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民族的建筑艺术的基本风格,以独特的外在风貌深刻反映着一定时代和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活习俗,内在地体现着一定时代和民族的思想观念、审美理想和精神气质,因而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称为建筑的时代风格和民族风格。不同时代风格和民族风格的建筑艺术,在建筑的造型式样上具有各不相同的鲜明的特征。

三、中国建筑的艺术风格 威尼斯国际宪章指出:“世世代代人民的历史文物建筑,包含着过去的年月留下的信息,是人民千百年传统的活的见证。”为了维护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情感,不仅要妥善地保护我国的历史文物建筑,而且更应把这种风格传承下去。[6] 中国古代建筑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原始社会(大约从距今60万年前到公元前21世纪)中国的祖先创造了原始的木架建筑;在奴隶社会里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476年历经夏、商、周以及东周前期的春秋时期。在这漫长岁月中,建筑上出现了城廓、大规模的宫室、苑囿、台池、宗庙、陵墓等土木结构工程。经过长期的封建社会,从东周后半期开始,一直到清中叶后半期足足跨越了将近23个世纪的漫长岁月。这段时期中,建筑的木构架体系已基本形成。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公元前221 年),更是大兴土木,筑长城、修驰道、开灵渠,建骊山陵和阿房宫。“五步一楼,勾心斗角”。同时在建筑形制上出现了木构建筑的庑殿、悬山、折线式歇山、攒尖、囤顶等五种基本形式。封建社会晚期,各地兴建了园林、寺观。著名的有北京的圆明园、承德的避暑山庄、青藏地区的喇嘛寺院。建筑上不仅发展了木构架艺术,而且在砖石、琉璃、硬木装修技艺上更趋完善精湛。中国古代建筑逐步形成了一种成熟的独特体系,不论在城市规划、建筑群、园林、民居等方面,还是在建筑空间处理、建筑艺术与材料结构方面,其和谐统一、设计方法、施工技术等都有卓越的创造与贡献,并且这些建筑与当时的文化土壤紧密联系。如古代中国北京宫殿就鲜明地体现了封建社会晚期高度发展的专制集权意识和后期一整套儒学宗理观念,注重“天子以四海为宅者,非壮丽无以重威”。[7](P.165-241)而中国古典园林,强调人和大自然的亲切融合;欧洲的园林则要“强调自然服从匀称的法则” [8](P.20-21),重视人对大自然的征服。所有这些都是建筑具有特殊的文化价值的例证。

文丘里在《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一书中提出“然而如果仅仅是传统的形式,可以不费力气地盲目抄袭或者因循守固前人成就,这种‘传统’必须坚决加以制止。传统有更广泛深刻的意义。它不是遗传、继承,要得到它必须花很大的劳动。首先,它包含历史意义,这一历史意识是一种永恒的有时暂时的,或永恒与暂时一起的意识,才使作者具有传统,同时也使作者最敏锐地意识到他的时代的地位即他自己的同时代性。”这段话高度概括了中国风格建筑沿袭传统的创造性。[9] 在艺术风格上,中国传统建筑通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形成了其独具意味的艺术风格。目前的研究认为我国传统建筑所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有三种:!" # $第一是:中和之美

中国传统风格始终以“中和”为核心,通过和谐的群体组合展示这种“中和”之美,几乎看不到骄傲突出的单体建筑,而是服从于融入群体气势的需要。通过心灵的体验, 使得主体与对象之间达到和谐统一, 这成为中国建筑艺术的基本精神。在宫殿建筑中, 这种和谐, 是通过强调突出中心建筑的有序规划的形式来表现的, 在景区建筑和园林建筑中, 则又是通过自然景观与建筑的有机统一来表现的。不管其和谐的内容以及表现方式有什么不同, 和谐则始终是中国建筑艺术所要表达的主要精神。[10] 第二是:含蓄之美

中国儒家文化提倡“隐”、“忍”、“自内自醒”等人生哲学,追求内在精神的含蓄之美,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组合的内向性与蒙胧性,这就是含蓄之美的体现。如:府宅大院通过层层门、廊、墙、栏、径,婉转曲折,形成重重院落,深不可测,那使人“似见而不能穷其貌,似闻而不能建其面”的境界,含蓄蒙胧的空间序列,令人回味无穷、心旷神怡。第三是:畅神达意之美

中国传统艺术风格强调“形神兼备”、“气韵生动”,以“意境”作为艺术作品追求的目标。如:“祈年殿”就是利用数字象征手法来体现的,它由28根大柱和36根枋桶支撑3层圆形攒尖层顶,这28根大柱的里层4根龙井柱象征一年四季;中层12根金柱象征一年12个月;外层12跟瞻柱象征12个时辰。同时中、外层的金柱与檐柱合为一年二十四个节气。这些数字的安排皆与“祈年”保丰收有关,可谓匠心独运。西方古典建筑的艺术风格重在表现人与自然的对抗之美。在材料上以石头、混凝土为主,质感生硬,理性色彩浓,缺乏人情味;在结构方面,西方古典建筑亦以夸张的造型和震撼人的尺度展示建筑的永恒与崇高,体现人的伟力。如那些充满张力的窟窿与尖拱、傲然屹立的神殿、庙坛等处处皆显示出一种与自然的对立和征服,表现出古代西方人勇于征服自然的抗争精神。[11]

四、传统建筑文化对现代城市建筑的影响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出了灿烂的人类文明,作为人类文化的载体之一—建筑文化也是星光璀璨,在世界建筑艺术之林中,成为与西方砖石建筑文化相对立的东方土木建筑文化的代表。在数千年文明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人们在满足实用的基础上,根据各地的地理条件、气候条件以及审美时尚、文化背景的差异,形成具有地域文化风格的建筑,将建筑的实际功能、营造技术和造型艺术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地区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成为这个地区这个时期的文化积淀。所以,保护中国的传统建筑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历史。自80年代以来,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经济飞速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大量的传统民族建筑被视为阻碍经济发展的“绊脚石”,而毁损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外来的“时髦”建筑。许多城镇逐渐演变成“无个性,无历史,无中心,无规划”的“普通城市”。面对这个“世界趋同”的现实,不少有识之士为之而担忧,认为“人类如再继续这样毁消自己的历史-将是自我的毁灭”。发展是历史的必然,这是任何力量都无法改变的客观规律,我们不可能为了保护传统建筑而拒绝城市的发展,阻碍城市化的进程。因此,如何正确看待历史遗留下的传统建筑,如何协调城市化建设与传统建筑保护之间的关系是我们应关注的问题。

(一)传统建筑存在的必要性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需要在环境中体会自己的历史,寻找生活的记忆,抚摩过去的痕迹。人是无法忍受没有历史的城市。这在国外是早已有前车之鉴的。1956年,巴西政府决定在距原首府里约热内卢80km处新建一座新首都—巴西利亚,于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征求设计方案。1960年基本建成之后,得到当时国际社会的一致好评,认为新首都布局合理、设计完善、技术先进,是新建大城市的典范。但是到了80年代,巴西实行了双休日制度以后,巴西利亚城一到周末,便成了一座空城,人们都回老家度周末去了。于是社会学家为此作了调查,结果是,人们不愿意天天呆在钢铁、玻璃、混凝土造成的干巴巴的水泥森林里,而愿意回到具有人情味的乡下老家去,坐在昏暗的灯光下,喝一杯自己研磨的家乡热咖啡,听听老祖母唠唠家常。[12]同样的情况在印度的昌迪加尔也出现过,由法国著名建筑师勒柯布西耶设计的新城市后来也被人们认为是荒漠、缺少人情味。没有历史和传统的城市是枯燥的、单调的,是人们无法忍受的。建筑作为一种文化和传统的载体,本身也是具有一种物化的情感,它寄托着人类对自身历史的追忆和感情。[13] 当然在一座城市风貌构成之中,能拥有一定数量历史悠久、艺术品位较高被列入文物保护的建筑遗迹或遗物,固然是城市值得骄傲的财富,因其特殊的标识作用而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大量的传统建筑同样也是其构成要素之一,它有时比文物建筑更能细致入微地反映当地的历史和文化。在近些年的城市化进程中,可以看到,尽管在一些中小城镇,如乌镇、西塘、同里,没有太多高级别的文物建筑,但因为它们能将大多数传统建筑完好地保存下来,使当地的历史风貌较完整地展示在世人的面前,从而名声大震,吸引很多人到此寻找旧时的痕迹。而有些城市的建设中,由于忽略了保护建筑与周围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大范围地拆除了被认为是“没有保留价值”的传统建筑,使文物建筑失去了本应具有的历史和文化的范围,显得很突兀,割断了历史的延续,落入了“千篇一律”的“普通城市”发展的窠臼中。

(二)传统建筑现存的状态近几年来,由于受到经济高速发展和文化信息交流频繁的影响,人们的生活在相互影响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建筑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传统的建筑文化在大量的外来新型制的冲击下岌岌可危。各地的城市建设部门和政府主管部门对传统建筑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以及存在价值、利用价值的认识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即使是同一城市,对于每一具体建筑的态度也不一样[14]。

就苏州地区来看,人们对那些历史价值、艺术价值较高的文物建筑的保护可谓是尽心尽力。拙政园、留园等苏州私家园林被列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名单就是人们努力的鉴证。对苏州古城区内的传统建筑和历史文化积淀比较深厚的地区也作了许多积极有效的工作,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在保护传统建筑方面,还存在着大量的问题。虽然人们保护意识提高了,但是仍到处可见为解决交通问题而“破曲取直”;为改善人们居住条件而“拆旧换新”的再开发[15],这种简单粗暴的做法使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独特的历史文化环境和城市文脉遭到致命毁坏,城市肌理受到严重损伤。不少经济发达的城镇在创造了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为曾经拥有而在城市化建设中被拆毁的传统建筑的消亡感到后悔,虽然花巨资重新恢复部分已毁损的传统建筑,但是它是在现代人对历史理解的层次上进行的修复,对它恢复的程度是在现代人的角度进行的取舍,而历史的痕迹已随着旧建筑消亡而消亡了,因此总给人一种“假古董”的感觉,无法引起人们的共鸣。所以说,历史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保护它不仅仅是保护一段历史,同时也是保护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情结。

(三)城市化建设与传统建筑保护的协调

城市需要发展,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它不能以割断历史为代价,这是对过去生活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生活的负责。如果对传统建筑进行“博物馆”式原汁原味、一成不变的保护是不现实的。[16]国际上普遍遵循的“原真性”的保护原则是基于西方石建筑传统发展起来的,并不完全适应东方易朽易燃的土木建筑。中国人不可能用一座寿命有限的建筑去满足绵绵不绝的生活,中国人注重的是城市空间功能的连续性,而不是建筑物本身的永恒性。在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中,只要城市传统地段的传统功能基本不变,或是建筑位置基本不变,那其所蕴涵的历史氛围,以及由此创造出的具有活力的城市生活在当地人的心目中就不会改变。因此传统建筑作为一种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文化积淀,虽然具有新建筑无法取代的存在价值,但是如为保留旧有的建筑而阻碍城市发展的步伐,或是割裂历史的举措都是不可取的。保护传统建筑的目的并不是将城市的发展步伐冻结固定,或是对已消亡的历史景观予以恢复,而是对可能要被损毁消失的历史特征和文化特征予以延续,并且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不断补充新的内容。可以说,发展与保护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只要措施得当,两者之间可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在满足城市正常的日常生活和发展需要的同时,形成独特的城市景观。

因此,在制定有关政策时,有关职能部门除了注意城市建设的力度以外,还应充分考虑城市建设给传统建筑保护带来的影响,正视两者间的矛盾。

首先,对城市要作出正确的定位。由于每座城市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地域文化的差异,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城市面貌。详尽了解城市的历史,包括它的兴起和演化,对理解城市的文脉和地域特征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也便于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作出正确的城市定位。目前国家已确定了101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但这并不意味着那些未列入名单的城市可随意处置其中的传统建筑,它同样要根据城市的历史作出正确的定位,明确城市发展的方向,制定相关的政策,进行宏观调控,以延续当地独特的城市景观和文化历史特征。苏州干将路改造工程中,为体现“水”是苏州的灵魂,延续苏州“双棋盘”的河网路网的格局,创造性的设计了“两路夹一河”方案,满足了城市交通的需要,形成了全国独有的道路形式。其次,要根据传统建筑的现状,参照城市定位,对其作出正确的评价,确立正确的保护方案。在城市化建设中,对传统建筑的保护,无论是“推陈出新”还是“原汁原味”,最根本的一点是 “符合城市定位”。传统建筑作为过去时代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其用途也会随之改变。但是人们恋旧的心态决定我们不能以“不合适用”的理由,盲目地一律加以“破旧立新”。我们应在城市化建设中,对传统建筑进行重新评价,从而发现其新的有益的用途,并加以改造利用。如周庄、同里,原先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交通不便,使得当地大量的传统建筑得到保留,“原汁原味”的江南古镇风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往观光游憩。当地的政府及有关部门敏锐地看到这个发展契机,他们以旅游开发为切入点,对传统建筑重新加以改造利用,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当地的城市化进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只要保护和利用方法得当,传统建筑是能够成为城市发展的推动力。最后,城市的建设与保护还需确定基本的政策。这是每一座具有一定历史的城市亟待解决的问题。制定政策不能仅仅停留在考虑几个点的保护上,应扩展到面的层次上,将城市看作一个整体,参照城市定位和城市现状,进行通盘规划。苏州在此作了有益的探索。苏州城市主管部门和领导曾经将目光紧紧盯牢古城区,导致古城区人口负担过重,城市功能过多,城市发展处于恶性循环发展的过程中。市委有关领导意识到这个问题,邀请全国著名专家给苏州号脉开药,形成新的苏州城市发展规划。新的规划将整个城市看成一个整体,提出“九宫格”的发展模式,以保证城市发展的空间和传统建筑保护的空间。将古城区作为中心,建立古城周围四区(园区、新区、吴中区、湘城区)作为城市发展的空间,建设四区良好的投资环境,从而改变了苏州投资资金的流向,转移了古城区中过多的城市功能和居住人口,为保留古城区风貌和传统建筑提供了可能。[17]实践证明,苏州政策是正确的。发展与保护的问题不是只局限于历史街区的发展过程中,而是涉及整个城市化的进程中。有关职能部门应将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区乃至整个城市纳入保护的范畴,加大执行的力度,把握保护的分寸,使发展与保护得到平衡与协调。

五、结语

所有理论的研究都是为了现实而服务,从文末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城市化建设与传统建筑的保护问题,城市的建筑艺术风格是必须与时俱进的,但是也不能也不可能完全的摆脱传统与历史的东西,那么对建筑所体现的艺术风格的研究是如此的重要。传统建筑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展现一座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保存价值。因此,在现代城市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城市化建设与传统建筑保护的关系极为重要。文章对传统建筑的保护和城市发展进行综合考虑,首先对城市作出合理定位,以此为依据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和保护政策,使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协调一致。参考文献:

[1]蒋力.浅谈中国建筑艺术鉴赏[J].齐鲁艺苑,2002,10(2).[2]黑格尔.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3]M.B.波索欣.建筑•环境与城市建设[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8.[4]武星宽.建筑美学概论[M].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6.[5]帕瑞克•纽金斯.世界建筑艺术史[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6]Brussels.Recent advances of the Chinese construction[M].Springer Netherlands,2005.[7]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4.[8]杨辛.艺术赏析[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4.[9]赵健彬.浅议建筑的中国风格[J].山西建筑,2004,6(11).[10]王建锋,牛力.从审美的角度谈建筑风格[J].山西建筑,2004,8(15).[11]杨洁,黄金凤.中西方传统建筑的比较与探讨[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5(2).[12]阮仪三.冷眼看热潮—谈世界遗产申报与历史名城保护![J].建筑师,2000,6(4-7).[13]沈福熙.人与建筑[M].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 1989.[14]Bernard M Feilden.Conservation of History Buildings[M].Architectural Press,1994.[15]高亦兰.梁思成学术思想论文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16]吴良镛.吴良镛城市研究论文集——迎接新世纪的来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17]吴良镛.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建筑环境的保护与发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下载论秘书职业的文化内涵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秘书职业的文化内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浙商文化的丰富内涵大全

    论浙商文化的丰富内涵 ————以娃哈哈集团为案例 摘要:浙商文化是一种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的商人文化。浙商文化既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又带有浙江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的气息......

    文化内涵

    第一章医院简介三原县中医医院成立于1978年,由原城关地段医院易建而成。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国家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是我县唯一一所以中医特色见长......

    论篮球运动的文化内涵(共5则范文)

    论篮球运动的文化内涵 金赛英 (浙江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摘要:体育的文化内涵是各种运动形式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体育文化的研究过程中,对篮球运动项目文化 内涵的研......

    论旅游文化的概念与内涵

    论旅游文化的概念与内涵 http:// 2008-3-18 济南日报关键词:旅游文化 概念 内涵摘要:论旅游文化的概念与内涵旅游文化是旅游学的基本概念之一,是旅游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但在旅......

    论职业秘书应具备的知识结构

    论职业秘书应具备的知识结构 The explain the modern secretary’s instruction of knowledge 1 摘要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全球贸易的往来变得越来越平凡,各种社会关系的......

    地税文化内涵

    地税文化创建 一、地税文化的基本内涵:文化不仅仅是一种现象,更是一种理念、一种品行、一种责任、一种资源、一种动力。 二、意义: 加强地税文化建设,是地税部门落实科学发展观......

    “和”的文化内涵

    “和”的文化内涵2013年10月14日来源:人民论坛10月上(总第418期)作者:张立文(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国学研究院院长、孔子研究院院长)传统经典中的“和”“和”的历史非常悠久......

    设计文化内涵

    设计直到现在,人们已渐渐地明白,设计是为人,而非产品或金钱,慢慢地明白了设计的这种人文精神。 而如何使中国的设计更具民族性和本土文化的特性,这是中国设计走向世界的根本,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