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地理必修二(中图版)
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
人口的变化
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记忆]
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60亿人口日”(1999/10/12);;中国13亿人口(2005/1/6)。
3、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理解记忆)
时期 人口变化特点 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 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 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期间 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较快 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寿命提高
工业革命开始后 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
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理解记忆)
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
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 原因分析 今后变化趋势 典型国家举例
发达国家 保持较低水平增长缓慢 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 比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 俄罗斯、德国、日本
发展中国家 水平较高 人口增长很快,世界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80%以上 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 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很多国家实施人口控制措施 中国、印度、巴基斯坦
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记忆)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8、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
人口模式 特点
原始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传统型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现代型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
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记忆]
人口的空间变化
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记忆]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
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3、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 [记忆] 迁移原因 特点 迁移路线
二战前
1.殖民主义扩张和资本主义发展
2.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开辟、从旧大陆到新大陆、从已知开发国家到未开发地区
3. 欧洲人到美洲、非洲
4.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东亚、南亚人被招工到美洲
二战后 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1.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
2.定居移民减少,流动工人增加(外籍工人)如.拉丁美洲人到北美打工 ;南亚、南欧、非洲人到西亚打工
3.南欧、非洲人到西欧
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记忆] 迁移原因 特点 迁移方向
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
1.计划经济体制
2.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如:(1)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种人员支援西部、内地和边疆地区的建设(2).大量农村人口从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西北和东北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 改革开放政策 自发迁移
1. 内地到沿海
2. 山区到平原
3. 贫困地区到发达地区、“民工潮”
人口迁移的意义[理解]
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
对人口迁出地:
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
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
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记忆]
(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
中国古代和近几十年来人口迁移的因素:[理解记忆]
古代:主要是战乱(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其次为开疆拓土、流放、戍边等。
近几十年:主要是国家政策、社会变革、经济发展、个人需求等。
人口的合理容量
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容量的关系[理解]
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就是环境人口数量。
环境人口容量概念及制约因素[记忆]
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区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货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合理人口容量概念:[记忆]
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紧迫性表现:[记忆]
日益严峻的人口过快增长问题、人口城市化问题、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
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记忆]
(1)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
(2)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城市与城市化
1、城市形态的概念:[记忆]
城市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态。
2、城市形态的类型:[记忆] 类型 团块状 条带状 组团状
分布地区平原地区 沿铁路或河流、谷地等被迫延伸 地形崎岖不平的丘陵山地
举例 我国的成都、合肥,美国的华盛顿 兰州、洛阳、西宁、宜昌 重庆
3、城市土地利用的集聚效应[理解]
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会导致同一种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
4、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记忆]
5、功能区比较[理解记忆]
6、城市地域结构模式:[记忆] 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
7、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理解记忆]
8、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理解]
9、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记忆] 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
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
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
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
10、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理解]
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
一定规模后: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1、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记忆]
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我国的划分: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100万)、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以下为县城、建制镇等
依据:城市人口规模
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理解]
城市等级低,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比较小;城市等级高,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比较大。
3、上海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变化的影响因素[理解记忆] 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
以及长江的出海口
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
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
4、城市等级体系:[记忆]
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是与城市的等级相对应的,在同一个区域中,城市的空间分布也与城市的等级密切相关,这些不同级别的城市空姐组合,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系统。
5、城市等级与城市数目、相互距离的关系[理解]
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德国南部为例)
6、中心地理论[理解]
前提:环境几乎一样的平原地区,人口分布均匀,区域的运输条件一致分离的圆形服务范围 相切的服务范围 六边形的服务范围
城市化
1、城市化的含义[理解]
土地的城市化(乡村用地变为城市用地)
人口的城市化(乡村人口变为城市人口)
一个城市等级提升的过程
一个区域城市等级体系形成的过程
2、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记忆]
推力: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动力: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全,交通便利
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记忆]
4、城市化的意义:[记忆]
(1)城市市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
(2)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
5、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理解记忆]
城市化阶段 水平发展速度 地域扩展趋势 常见的问题
初期阶段 25%~30%以下,低 缓慢 缓慢 城市各功能用地混杂布置,功能区分异不明确
中期阶段 30%~70%,较高 迅速 快 交通拥挤、环境恶化、住房紧张等
后期阶段 70%以上,高 缓慢,甚至停滞 继续增大 大城市的中心空洞化、逆城市化等
6、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比较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水平低;发展不合理(出现畸形发展);处于初期和中期阶段
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处于后期阶段
7、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记忆] 来源 危害
大气污染 城市居民生活排出的烟尘;工矿企业[排放的烟气;各类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 污染物有煤烟、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铅等有害物质,污染空气,危害健康(伦敦烟雾事件、光化学污染、酸雨)
水污染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 使江河湖海和地下水质变坏,危害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繁殖(骨痛病等)
固体废弃物污染 工业生产、城市建设、居民消费 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白色污染、废旧电池等)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社会活动 妨碍人们休息、工作、危害人体健康
8、如何建设“生态城市”:[记忆]
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环境污染
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天人合一”)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农业的区位选择
1、农业的概念:[记忆]
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
2、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记忆]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机械、科技
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市场因素。
3、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记忆]
4、对农业活动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理解]
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
千烟洲立体农业(地形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和政策)
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
大城市公路边的乳畜业、园艺业(交通因素)
5、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理解记忆]
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利用科技改造自然因素例子:培育良种促进农业发展(袁隆平杂交水稻、橡胶树种植范围的扩大);改善局部自然条件发展农业(大棚农业生产反季节蔬菜)
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冷藏技术的进步使世界农业出现专业化和地域化
6、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
自然区位条件: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广阔(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产地);劳动力丰富;生产方式、技术先进
7、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主要特征:[记忆]
生产结构: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小麦—牧羊)
经营方式:家庭大农场
科技应用: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
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较高
发展措施:东水西调
3.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1、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及作物[记忆]
分布:亚洲的季风区(东亚、东南亚、南亚都有分布)
作物:水稻为主(水稻的习性:好暖喜湿)
2、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
(1)气候以季风为主,高温多雨适合水稻生长
(2)地势平坦,适宜水田管理
(3)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4)人多地少,生活习惯导致粮食需求量大
(5)水稻生产的历史悠久(7000年历史)
3、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记忆]
(1)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
(2)单产高,商品率低
(3)机械化和科学水平低
(4)水利工程量大
4、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及作物[记忆]
分布: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
作物:小麦、玉米
5、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
(1)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2)交通运输便利
(3)市场广阔
(4)地广人稀
(5)机械化程度高
(6)农业科技先进
6、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记忆]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1、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及生产对象[记忆]
分布: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生产对象:牛、羊
2、大牧场放牧业区位条件[记忆]
(1)气候温暖,草类茂盛
(2)地广人稀,地价低(3)距离海港近,交通便利
3、大牧场放牧业特点[记忆]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
4、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发展措施[记忆]
(1)围栏放牧、划区轮牧、种植饲料、开辟水源
(2)培育良种牛,加强对牛群病害研究
5、乳畜业的分布及农产品[记忆]
分布:北美洲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
农产品:牛奶及乳制品
6、乳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
(1)气候温凉、潮湿,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
(2)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
7、乳畜业的主要特点[记忆]
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一、经济效益
从经济利益看工厂应选择在具有明显区位优势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
类型名称 典型工业部门 优势发展地区
原料指向型工业 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 所需工业原料丰富的地区
市场指向型工业 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工业 接近产品消费市场的地区
动力指向型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化学工业 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 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
技术指向型工业 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精密仪表 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
二、社会效益
国家政策变化的影响: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沿海地区工业的大发展,到21世纪初我国对西部地区的大开发。
国防的需要:20世纪50—70年代,我国在内地建立了一些大型工业基地,主要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
个人偏好的影响:大批华侨和海外华人在家乡投资办厂。
工业惯性的影响:可能由于工厂搬迁的费用太高,政府的影响,出于对当地经济的考虑等,常常可以看到,某个工厂的区位不合理,但仍然留在那里,这称为工业惯性
三.环境效益
分析污染严重的工业的区位应如何选择?
分析过程:某工厂——污染类型——如何治理
四.一个工厂的区位选择整体分析思路:
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环境效益
工业地域的形成一、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
1.工业联系
(1)投入——产出的联系
第一种是甲企业的产出是乙企业的投入。如纺纱——织布——印染——服装制造。同一工厂中不同工序之间的联系也属于这种联系方式,如生产流水线。
(2)非生产上的空间联系
有些工厂相互之间并没有生产工序上的联系,却在地理空间上联系在一起,工厂之间这种空间联系有的为了共同利用基础设施,有的为了共同利用廉价劳动力等,如某些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的不同工业企业
2、工业集聚
在工业发展中,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发生工业集聚现象。
工业的集聚的优点,可以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等,最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
3.工业地域
(1)工业地域的概念
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我们称之为工业地域。
(2).工业地域的形成工业地域按照不同的形成过程,可分为两类:
①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
主要是在生产上有投入—产出联系的工业企业自发集聚形成的;
②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
既有与前者相同的类型,也有在共同的基础设施条件吸收下,不同工业集聚而形成的。
(3)工业地域的性质
工业地域按照发育程度的不同,分为两类:
①发育程度较低的工业地域(如食品工业),以当地农副产品加工工业为主,工业联系简单、规模小、工厂少。
②发育程度较高的工业地域
(如钢铁工业区),工业联系复杂、面积大、协作企业多、生产规模大,往往能够形成专业化很强的工业城市。我国和世界许多著名的“钢城”“石油城”“汽车城”
二、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
近些年来,一些科技含量高、工序复杂的工业(如飞机、汽车制造工业和电子工业等)开始出现分散的趋势。跨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条件,降低成本,以最终获得最大的综合经济效益。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一、主要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运输方式 优点 缺点
铁路运输 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 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耗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广,短途运输成本高
公路运输 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的运输方式。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
水路运输 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影响大
航空运输 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
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
管道运输 运具和线路合二为一的新型运输方式。货物主要是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煤浆及其它矿浆。气体不挥发,液体不外流,损耗小,连续性强,平稳安全,管理方便,而 10
且可以昼夜不停,运量很大。管道运输要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二、交通运输网的形成与发展趋势:
分一种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两种以上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及不同地域的综合运输网。
发展趋势:交通运输不仅日益网络化、国际化(二条亚欧大陆桥、四条世界主要航海线),而且日益高速化、大型化和专业化(集装箱运输节省包装费用,便于实现装卸作业机械化,且货物运输安全)。
三、交通运输线、站的区位因素:
a.影响铁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经济、社会因素成为决定性因素。以京九铁路为例(1、合理布局交通网,2、促进沿线经济的发展,3、维持香港的长期稳定和繁荣,4、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保证)
b.影响公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修筑公路,1、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避开那些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
2、尽量少占农田耕地,处理好与城镇发展的关系。
c.港口建设的条件:港口的区位不仅要受到水域条件(如航行条件、停泊条件)的影响,还要受到陆域条件(如筑港条件、腹地条件)的影响。上海港的主要区位因素主要有:一是上海港是长江三角洲的一个河口港,兼作海港,主要港区沿黄浦江分布,三角洲地势平坦开阔,为港口建设提供了条件,长江一方面为港口提供了淡水,另一方面保证了船舶航行的空间,但是三角洲坡度小,泥沙容易沉积淤塞河道;二是上海港的经济腹地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三是上海港以上海市为依托。
第二篇: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思维导图
必修一全册思维导图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二章 地球的大气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三篇:高中地理必修二
高中地理必修二
一、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原始型: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现代型:三低(发达国家)、传统型:“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②加强文化交流 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
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
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第二章
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
★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二、城市化
1、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①
特点: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②
逆城市化的原因: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①
特点: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②
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③
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 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城郊热力环流、大气污染严重(2)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对水质——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对生物的影响: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生态城市”
①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
②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扩宽主干道,建环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铁、轻轨交通。
③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大力加强绿化建设。第三章 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一、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浇水。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地租、政策、劳动力)★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
★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1、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2)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机械化生产)。(3)形成条件(区位优势):★自然条件:地势平坦,耕地广阔,地广人稀。★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发达,技术水平高 ★技术条件:机械化程度高。
(4)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家庭农场为主
2、水稻种植业:
(1)分布: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
(2)区位条件:①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②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利于耕作③劳动力:(属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利于精耕细作④历史: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
(3)特征:①小农经营②单产高,商品率低③机械化水平低④水利工程量大
3、混合农业
(1)主要是牲畜和谷物的混合农业。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主要是渔业与林业的混合农业。
(2)分布:欧洲、北美、澳大利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等。(3)特点(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牧羊带”为例)① 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互惠互利:种植业为畜牧业提供饲料,畜牧业为种植业提供肥料 ★休耕和轮作、(有利于恢复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种植、牧场。
② 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小麦农忙(播种5—6月、收割11—12月)正式放牧的闲时。③ 灵活的生产选择:根据市场确定是多种植小麦还是多牧羊。(4)区位优势:
自然因素:①气候:气候温暖湿润②地形:平坦开阔③土壤:土壤肥沃④水源:灌溉条件好
社会经济因素:①地广人稀,农场规模大②交通便利③市场广阔,面向国际市场④机械化水平高⑤科技水平高⑥政府鼓励扶持
4、大牧场放牧业
(1).分布地区(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2).特点: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3).区位条件:①气候温暖、草类茂盛; ②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 ③距海港近、水陆交通便利。
(4)措施:①培育良种牛,加强对牛群病害的研究②围栏放牧,划区轮牧③开辟水源,种植饲料④改善交通条件
4、其他农业地域类型 地域类型 分布地区 形成原因 主要特点 迁移农业
某些原始部落地区
生产力水平低,“刀耕火种” 影响生物多样化;气候恶化 乳畜业
发达国家,我国大城市周围等
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大城市经济发达,人口集中,对牛奶及其制品的需求量大 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高; 受城市分布的影响大; 集约化程度高等。
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原料、土地、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市场、交通、政策、技术、动力(能源)工农业基础 4.1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1、经济效益 从经济利益看工厂应选择在具有明显区位优势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记忆] 类型名称 典型工业部门 优势发展地区 原料指向型工业
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 所需工业原料丰富的地区 市场指向型工业
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工业 接近产品消费市场的地区 动力指向型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化学工业 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 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 技术指向型工业
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精密仪表 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
2、社会效益[了解] 国家政策变化的影响:国防的需要: 个人偏好的影响:工业惯性的影响:
3、环境效益[理解+记忆] 读课本《污染严重的工业的区位选择图》,分析污染严重的工业的区位应如何选择?分析过程:某工厂——污染类型——如何治理 4.2工业地域的形成
一、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理解记忆] 1.工业联系
(1)投入——产出的联系
第一种是甲企业的产出是乙企业的投入。如纺纱——织布——印染——服装制造。同一工厂中不同工序之间的联系也属于这种联系方式,如生产流水线。(2)非生产上的空间联系
有些工厂相互之间并没有生产工序上的联系,却在地理空间上联系在一起,工厂之间这种空间联系有的为了共同利用基础设施,有的为了共同利用廉价劳动力等,如某些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的不同工业企 业
3)信息联系
4.2工业地域的形成
1、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的形成
(1)导致集聚的主导因素: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廉价劳动力;资源和能源分布等。
(2)集聚的效益(作用)——规模效益——(降低成本,提高利润)① 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 ② 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
③ 共同利用工业区的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④ 有利于集中处理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2、工业分散和工业地域联系
(1)工业分散的原因:为了充分发挥不同地方的区位优势(如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寻找最佳区位)。
(2)工业分散的条件:① 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方便、快捷、廉价;② 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世界的“同时性”。4.3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
一、传统工业区[理解记忆]
1、主要分布: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等。
2、传统工业区的特征[记忆] ⑴一般是在丰富煤、铁资源基础上,以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为主; ⑵以大型企业为轴心,逐渐发展起来的;
二、鲁尔区的发展、衰落与整治(读课本图)1.发展的区位特点[记忆](1)丰富的煤炭资源(2)离铁矿较近(3)充沛的水源(4)便捷的交通(5)广阔的市场 2.衰落的主要原因[记忆]
20世纪50年代以后,经济开始衰落,其原因是:
(1)生产结构单一
鲁尔区的五大传统工业部门:煤炭、电力、钢铁、机械、化工(2)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3)世界性钢铁过剩(4)新技术革命的冲击(5)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
3.综合整治措施[记忆]凡世界区域的传统工业都可借鉴
20世纪60年代,鲁尔区开始实施综合整治的总体规则,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综合整治。A、调整工业结构(扩大单个厂矿的生产规模,新建或引入技术水平高的中小型企业)B、调整工业布局(向西部和南部拓展;钢铁工业向沿海转移)C、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科技和教育、工业旅游、金融服务业)D、优化环境
4、资源枯竭型城市(工业区)的转型:对于资源枯竭型城市来说,城市的发展历程和城市资源(无论是矿产、土地和人力资源)都各不相同,因此不能走一条固定的模式,要按照自身的特点进行经济转型。如山西大同转型的方向主要集中在旅游、煤炭的深加工和新兴工业,河南平顶山的转型方面除煤化工外海发展盐化工。
这类型的城市或区域转型出路:可以借鉴德国鲁尔区的整治措施,一般的规律:(1)优化产业结构,(2)立足本地区位优势,培育优势产业(3)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和旅游业
三、新兴工业区的概念、分布[理解记忆]
1、概念:新兴工业区是指20世纪50年代之后,在发达国家的一些乡村地区,逐渐形成了以灵活多变的中小企业为主的工业地域。
2、主要分布:在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德国南部地区,以及美国“硅谷”等,日本的“硅岛”(九州岛)
四、意大利新兴工业区(读课本图)
1.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发展的主要条件[记忆] ①
大批廉价劳动力是发展的当地条件;
② 20世纪70年代原料 和能源大幅度涨价是发展的国际条件; ③
国内条件
发达的信贷体系 ④ 意大利高度开放的经济 ⑤ 政府的大力支持
2.独特的发展模式—工业小区(1)概念
指一个地区的中小企业(生产企业和生产企业之间、生产企业和非生产企业之间)以一项经营活动为中心,根据现代经营需要,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相互信赖、比较稳固的 协作关系和产供销体系。(2)作用
有助于加强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
3、温州工业可以借鉴的地方:(1)企业间相互交流与协作(2)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3)提高生产和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
五、美国“硅谷”(读课本图)—— 微电子工业为主导[理解记忆] 1.特点
20世纪中、后期以来,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一些科技含量很高的新兴工业迅速发展起来。
(1)
人才:从业人员水平高(2)
产品:研发费用高;(3)
增长和更新速度快;(4)
产品面向国际市场 2.崛起原因[记忆](1)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旧金山东南部
(2)气候宜人。这里属于地中海气候,温暖湿润。(3)高等院校。斯坦福大学
(4)便捷的交通,通达速度快。主要是高速公路和航空运输(航空港)。(5)军事订货:特殊的条件!(美国国防部)世界区域内的高科技产业的区位因素:(1)地理位置(2)环境因素(3)交通因素(4)科技人才因素
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一、主要运输方式及其特点:[理解记忆] 运输方式 优点 缺点 铁路运输
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 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耗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广,短途运输成本高 公路运输
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的运输方式。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 水路运输
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影响大 航空运输
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 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管道运输
运具和线路合二为一的新型运输方式。货物主要是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煤浆及其它矿浆。气体不挥发,液体不外流,损耗小,连续性强,平稳安全,管理方便,而且可以昼夜不停,运量很大。
管道运输要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二、交通运输网的形成与发展趋势:
分一种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两种以上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及不同地域的综合运输网。发展趋势:交通运输不仅日益网络化、国际化,而且日益高速化、大型化和专业化
三、[理解记忆] 交通运输线、站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地形条件和地质条件)
2、社会因素(人口和城市)
3、经济因素(主导因素和决定性因素)
4、技术因素(作保障)
a.影响铁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经济、社会因素成为决定性因素。以京九铁路为例(1、合理布局交通网,2、促进沿线经济的发展,3、维持香港的长期稳定和繁荣,4、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保证)
b.影响公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修筑公路,1、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避开那些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
2、尽量少占农田耕地,处理好与城镇发展的关系。
e.港口建设的条件:港口的区位不仅要受到水域条件(如航行条件、停泊条件)的影响,还要受到陆域条件(如筑港条件、腹地条件)的影响。上海港的主要区位因素主要有:一是上海港是长江三角洲的一个河口港,兼作海港,主要港区沿黄浦江分布,三角洲地势平坦开阔,为港口建设提供了条件,长江一方面为港口提供了淡水,另一方面保证了船舶航行的空间,但是三角洲坡度小,泥沙容易沉积淤塞河道;二是上海港的经济腹地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三是上海港以上海市为依托。
四、重要的交通运输网[记忆]
1、铁路网(文科要求)五横:
京包—包兰
陇海—兰新线
沪杭—浙赣—湘黔—贵昆
滨洲—滨 南昆 七纵
京沪
京九
京哈
京广 焦枝—枝柳
宝成—成昆
兰青—青藏
2、修建铁路的意义作用:
政治战略意义——(1)有利于人民的交往和文化交流,促进民族团结;(2)有利于巩固国防安全。
经济意义——(1)促进资源开发,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2)促进商品生产和流通,促进沿线经济发展。(3)完善交通铁路网
四、如何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状况:(1)合理规划城市道路,完善道路网(2)以自行车代步出行(3)禁止大货车进市中心,在市中心小汽车实行单双日行驶制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记忆] 时期 人类思想 人地关系 采猎文明 崇拜自然 人地基本协调 农业社会 利用自然
对抗性增强,环境受到破坏 工业革命 征服自然
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 新技术革命
人类谋求协调发展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直面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的产生 [理解记忆] 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物具有一定的容纳和清除能力(环境自净能力)。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2、环境问题的表现:[记忆](1)资源短缺(2)生态破坏(3)环境污染
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海洋污染、放射性污染)和生态破坏(包括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和臭氧的破坏、资源的枯竭、生物物种的减少)两大类。
3、环境问题的分布:[记忆] 城市地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地区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较发达地区严重(其原因是:环境承受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经济、技术水平落后;发达国家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
三、可持续发展
环境问题的防治:[理解记忆] 从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从总体上,环境问题的本质就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 ★
2、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它既满足其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它的内涵概括为:生态持续发展(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目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系统。(课本图)(2)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6、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1、必然性:[记忆] 1)大的人口压力
2)资源短缺
3)深刻的环境危机
2、途径——循环经济是重要途径。[记忆] 循环经济以环境无害化技术为手段,以提高生态效益为核心,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1)循环经济在工业中的表现形式是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克服了传统工业生产只重视末端治理的弊端。能带来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2)循环经济在农业中主要表现为生态农业。生态农业将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纳入协调一致的轨道。它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形成经济上和生态上的良性发展。留民营村是“中国生态农业第一村”
所采取主要措施:调整产业机构,开展综合利用,广开源流,开发利用新能源
3、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1、控制人口规模:减轻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协调人口发展与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2、转变发展模式
①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以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产量和提高消费水平为目的。后果:使人类的社会生产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形成一种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使人类陷人严重的资源、环境危机。
② 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强调环境承载能力和土地、水、森林、矿藏等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改变传统的以“高投人、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发展模式,通过引人市场机制,平衡需求与供给的矛盾,以实现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减少经济活动所造成的环境压力和资源消耗。
3、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绿色食品市场应采取什么措施前景才会更广阔?:(1)加强对绿色食品的宣传和扶持(2)努力提高生产技术水平,降低产品价格(3)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健康观念、消费观念,促进绿色食品的发展
第四篇:高中地理填图精华总结
中 国 地 形
训练一:根据图中的数码代表的山脉,填写其名称: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 ⑦____________ ⑧_____________ ⑨_____________ ⑩___________ ○11____________ 训练二:在图中适当的位置注出以下地形区:
甲:东北平原 乙:华北平原 丙:黄土高原 丁:内蒙古高原 戊:青藏高原
己:云贵高原 庚:四川盆地 辛:准噶尔盆地 壬:塔里木盆地 癸:柴达木盆地
用心
爱心
专心 读图2-1-6,在图上填出以下地形名称:
①天山山脉 ②阴山山脉 ③昆仑山山脉 ④秦岭⑤大兴安岭山脉 ⑥太行山山脉
⑦巫山山脉 ⑧雪峰山山脉 ⑨长白山山脉 ⑩祁连山山脉 11云贵高原 12黄土高原 13东北平原 14长江中下游平原 15东南丘陵 16四川盆地
图2-1-7,将图中代号所代表的地区地形名称,填在下列横线上:
(1)山脉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用心
爱心
专心 ⑤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⑦_____________,⑧_____________。(2)高原⑨_____________,⑩_____________。
(3)盆地11_____________,12_____________,13_____________。.读图2-1-11完成下列问题:
(1)将图中序号所代表的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山脉的名称,填在横线上:
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
读图2-1-5完成问题:
(1)我国地势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图中,写出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3)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的界线是:
用心
爱心
专心(4)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界线是:
(5)第一级阶梯的地形以______________为主,第二级阶梯的地形以_______________为主,第三级阶梯的地形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主。
河流
读图2-1-14完成下列问题:用心
爱心专心
(1)把我国外流区域和内流区域分界的山脉填在下列横线上:
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___。(2)把图中外流河和内流河序号的名称填在下列横线上:
⑦___________,⑧___________,⑨___________,⑩___________,11___________,○12___________,○13___________,○14___________,○15___________,○16___________,○17___________,○18___________。
○
读图2-2-1回答下列问题:
用心
爱心
专心
(1)1-1是_______________界限,该线:以东A是__________地区,以北B是_______地_区,以西以南C是____________地区。A区重要的气候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B区重要的气候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区重要的气候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2是______________界限,该线以西以南是地势的_______级阶梯,有________高原、________________盆地。
(3)3-3是________________界限,以西位于_______级阶梯,地形单元包括:①高原:自北而南有__________高原、__________高原、__________高原;②盆地:自北而南有_________盆地、___________盆地、___________盆地。该线以东地势最________。在阶梯跌落处的河段_________资源非常丰富。
(4)4-4是_________________界限,它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线以东以南是______区,夏半年_________风、_________风能影响本区;该线以西以北是________区,“春风不度玉门关“是对本区_______________气候的真实写照。(5)5-5是冬季____________线,它在我国东部季风区内,大致沿___________________线通过,该线以北:冬季月平均气温______℃,属于热量带中的_______带,河流_____(有、无)结冰现象。该线以南:冬季月平均气温______℃,属于热量带中的_____带,河流____(有、无)结冰现象。
北方地区 识图目标引领
1.掌握本区的主要的地形单元、河流、物产、交通线、城市、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途径。
用心
爱心
专心 2.以东北地区为例,明确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问题和发展方向。3.以黄淮海平原为例,了解农业低产区的成因、治理的方法和模式。4.以黄土高原为例,理解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危害及治理的途径。
1.读图2—3—1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下列字母所表示的地形名称:
E__________山,F____________平原,J________________丘陵。(2)填出下列数码所表示的矿产地名称:
①___________铁矿,②__________煤矿,③__________煤矿,④___________金矿。(3)填出下列字母所表示的铁路线名称:
a____________线,c_____________线,f_______________线。(4)填出下列工业基地和工业中心的名称:
工业基地:甲___________工业基地,乙___________工业基地。
工业中心:G___________________,H___________________。
(5)图中A点附近有我国最大的盐场_________盐场,试分析其形成条件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图中B处的地形单元是____________,该地形的地表形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其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防治其危害的根本措施是什么?
(7)黄河流域的能源丰富,但不同河段的能源差异较大:上游河段以_________为主;中游地
用心
爱心
专心 区___________分布丰富,其中D省为我国的煤都,其能源从该省输往京津唐地区的最佳运输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下游沿线附近有两大油田:⑤__________,⑥___________。
南方地区
掌握本区的主要的地形单元、河流、物产、交通线、城市。
2.以南方低山丘陵为例,了解山区开发面临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
3.以长江三峡为例,了解水利工程建设对河流综合治理的意义,以及工程建设过程中面 临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
4.以海南岛为例,了解海岛并发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明确海岛开发的途径和生态建设的途径。
5.以上海浦东新区为例,理解城市发展面临的条件、问题及今后的发展与规划。
二、识图读图训练
1.读图2—4—1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下列字母所表示的地形单元的名称:
A____________山脉,D____________山脉,E____________盆地,F____________平原。(2)南方地区在我国的经济地位之一是全国性的有色金属基地,以下连线正确的是()。A 云南一个旧一锡矿—② B 湖南一锡矿山一锡矿一④ C 江西一大余一钨矿一① D 贵州一平果一铝土矿一⑧(3)填出下列工业基地和城市的名称:
工业基地:甲_____________工业基地,乙_____________工业基地。甲工业基地能源紧张,为解决其能源不足,将从_________________输入水电,从______________输入天然气。城市:沿海开放城市o_______________;经济特区g________________,h_________________;特别行政区j______________,m_________________。
用心
爱心
专心(4)填出下列字母所表示的电站名称:
水电站:a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
核电站:d_______________,e_______________。
(5)长江沿岸经济地带是我国最发达的地区,经济优势明显:
图中与长江干流相交的铁路线,自西向东依次是。t________线,s_____线,p____线,q_________线,r_________线。
图中长江沿岸的大型钢铁工业基地自东向西依次为n__________,马鞍山,f________,重庆,x___________。
长江沿岸的商品粮基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济作物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西北地区和荒漠化防治
一、识图目标引领
1.掌握本区的主要的地形单元、河流、物产及在全国的地位、交通线、城市以及干旱的自然环境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理解沙漠化的发展、原因、分布、防治与措施。
二、识图读图训练
1.读图2-5-1回答下列问题:
图2-5-1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图
(1)填出下列地形、河流名称:
K__________河,属于______(内、外)流河,该河位于n_______盆地,该盆地介于b_____山脉与c_______山脉之间;e___________盆地,最低海拔仅_________米,位于非季风区。唐诗“羌笛何须怨杨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该区_____________气候的真实写照; a____________平原,位于____________高原,农业引用_____________灌溉。
(2)填出下列代码所表示的矿产地的名赘(按所在省区、矿产类型、矿产地名称顺序填写):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心
爱心
专心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填出下列代码所表示的铁路名称:
⑥_____________线,⑦_____________线。
读图2-5-5回答下列问题:
图2-5-5 我国西气东输主干道走向示意图
(1)下列我国西气东输主干道途经地区中.,属于我国最大的能源输出省(区)的是()。A 山东 B 山西 C上海 D新疆
(2)“西气东输“主干道西起位于A___________自治区的轮南油气田,东到B_________ 市。C_____________盆地,D_____________盆地,E_______________盆地与陕甘宁等地的油气田为“西气东输”提供了丰富的气源。
(3)“西气东输”主干道经过F_______________;是我国著名的__________农业区。(4)进一步开发西部天然气,对西部地区开发的主要意义是:
(5)“西气东输”对东部地区的意义是:
青藏地区
用心
爱心
专心
一、识图目标引领
1.掌握本区的主要的地形单元、河流、资源、交通特点及青藏铁路的建设、城市以及农业特点。2.以我国西南地区为例,了解交通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体会社会经济因素 已经超过自然因素成为影响交通建设的决定性因素。1.读图2-6-1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本区的邻国:
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2)填出下列山脉名称:
A____________山脉,B____________山脉,C____________盆地,N____________高原。(3)世界第一大峡谷位于图中G,H,I,K,M等河流中的_________河流上,该河段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区除水能资源丰富外,太阳能资源、地热资源、矿产资源都很丰富。城市⑤_______有“日光城”之称,⑥是我国最大的地热发电站________地热电站,本区地热资源丰富的原因是处于:甲____________板块和乙____________板块交界处。(5)填出下列字母所表示的矿产及矿产地名称:
Q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T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图2-6-3回答下列问题:
用心
爱心
专心
(1)制约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是()。
A地形地势 B贫困 C资源开发 D交通运输(2)用图中字母填空
以“背靠大西南、服务大西南"为发展战略的省级行政区是()。(3)填出下列地形名称:
①处是________________平原;⑤处是_____________山脉;⑥处是___________高原;(4)写出下列铁路线的名称:
③_______________线;④_______________线。
(5)图中②处是__________市,其主要工业是_______________工业。(6)西南地区矿产资源中,储量居世界首位的是()。
A钒、钛、锡 C铅、锌、铜 B磷、天然气 D铁、铝、汞(7)西南地区发展交通的迫切性体现在()。
①经济落后 ②地处边疆,又是少数民族集聚区
③开发程度低 ④交通不畅,内外联系和协作不够 A③④ B 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8)南昆铁路途经地区自然条件的地质状况极为复杂,迟至20世纪90年代才建成通车。这一事实说明了制约这一工程的关键是____________因素,而_______因素在交通运输的区位选择中的重要性越来越降低。
(9)2003年7月13日,四川省巴东县发生特大泥石流,西南地区泥石流多发的原因是
台湾省
用心
爱心
专心
一、识图目标引领
1.掌握本区位置特点,主要的地形、河流、资源、城市以及经济特点。2.了解香港和澳门的位置、组成、附近的主要城市以及经济特点。
二、识图读图训练,1.读图2-7-1填出下列字母所表示的事物名称:
A_________岛,B_________列岛,C_________海峡,D_________河,E_________山,F_________市;海港:G_________,I_________,我国年降水量最多的地区:H_________,J_________盐场; 大陆城市: K_________,L_________。2.读图2-7-2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
2_________海峡,○3_________岛,④_________平原,⑤台湾山脉最 ①_________省,○高峰是_________山,⑥_________洋;
(2)台湾岛东侧海洋陡峭是因为位于_________板块与_________板块的_________边界;
(3)台湾岛地形以_________为主,森林资源丰富,尤以_________最为著名,林业产品中 _________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4)我国大陆某种知名电脑,采购台湾电脑核心部件(CPU、内存、主板),采购大陆一般部件,大陆组装,大陆销售,这种工业生产配置主要是利用了我国台湾地区的_________优势,利用了我国大陆的_________优势和_________优势。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五篇:高中地理必修一计算归纳
高中地理学习:地球光照图计算题规律总结
.在全球范围内(H为正午太阳高度):
(1)H=90°-纬度差(纬度差是指观察点与直射点的纬度差)(2)H二分=90°-观察点纬度(3)Hmax-Hmin:
①Hmax-Hmin=黄赤交角×2=23°26′×2=46°52ˊ(非回归线之间)②Hmax-Hmin=黄赤交角+观察点纬度(南北回归线之间)(4)H差=纬度差
①同一时间不同地点,H差=纬度差(两观察点在直射点同侧)②同一地点不同时间,H差=纬度差(两直射点在观察点同侧)(5)当热水器集热板与太阳光线垂直时: ①H=90°-集热板倾角
②集热板倾角=纬度差(纬度差是指观察点与直射点的纬度差)2.在极昼范围内的重要公式(H为太阳高度):(1)H12点=90°-(观察点纬度-直射点纬度)(2)H0点=(观察点纬度+直射点纬度)-90°(3)H极点=直射点纬度
(极点与直射点在赤道同侧,极点太阳高度在一天内保持不变)(4)H12点差=H0点差=纬度差(大小对调)(5)观察点纬度=[180°-(H12点-H0点)]÷2(6)直射点纬度=(H12点+H0点)÷2(7)极昼圈纬度=极夜圈纬度=90°-直射点纬度
(极昼圈与直射点在赤道同侧、极夜圈与直射点在赤道异侧)3.晨昏线与经纬线的夹角:
(1)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直射点纬度(2)晨昏线与纬线的夹角=90°-直射点纬度 4.北极星高度:北极星高度=观察点纬度
(北纬为正能看到北极星,南纬为负不能看到北极星,赤道为0°看到北极星位于地平线)
5.日升日落偏角:日升日落偏角=直射点纬度
(在有昼夜交替的地方,日升日落偏向与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一致)6.日升日落早晚:(1)经度因素:地方时早晚
(同一纬线上,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先日出也先日落)(2)纬度因素:昼夜长短
(同一经线上,昼越长则日出越早日落越晚,昼越短则日出越晚日落越早)
7.昼夜长短的最大差值与纬度正相关
(1)南北纬20°的昼夜最大差值=2小时26分钟;(2)南北纬40°的昼夜最大差值=5小时42分钟;(3)南北纬60°的昼夜最大差值=12小时58分钟。8.相同经纬线的有关计算:
(1)同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和区时相同;(2)同一条纬线上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相同。9.关于赤道对称的昼夜长短状况:
(1)同一时间关于赤道对称的两条纬线昼夜对调;
(2)同一地点关于赤道对称的两个直射点所对应的日期昼夜对调。10.特殊经线的地方时:
(1)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地方时=12点;(2)平分夜半球的经线地方时=0点或24点。11.特殊地点的地方时:(1)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 ①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6点; ②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18点。(2)晨昏线与极昼极夜圈的切点:
①晨昏线与极昼圈的切点地方时=0点或24点; ②晨昏线与极夜圈的切点地方时=12点(3)太阳直射点的地方时=12点 12.昼夜长短的计算:
(1)日出日落:①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②夜长=24小时-昼长。
(2)昼夜弧度:①昼长=昼弧度数/15°;②夜长=夜弧度数/15°。13.球面经纬度距离:
(1)同一经线上:L=纬度差×111km(2)同一纬线上:L=经度差×111cosθkm(θ为纬度)14.时间的计算:
(1)地方时的计算:360°/24h=15°/h=1°/4m=1′/4s(求东加求西减)(2)区时的计算:区时差=时区差(求东加求西减)。
注意:标准时间是指0时区的区时,又称世界时;北京时间是指东8区的区时,是我国的统一时间,但不等于北京地方时。15.时区的计算:
(1)经度→时区:经度÷15=商(四舍五入、保留整数)(2)时区→中央经线(标准经线):中央经线=时区数×15°(3)中央经线→时区范围:时区范围=中央经线±7.5° 16.日期的计算:
(1)国际日期变更线(人为日界线):由西向东越过该日界线、由东经向西经越过该日界线、由东12区向西12区越过该日界线,日期均减1天;相反则加1天。
(2)0点或24点经线(自然日界线):由西向东越过该日界线日期要加1天,由东向西越过该日界线日期要减1天。
注意:按东西方向,时间(地方时、区时)的计算是求东加求西减,国际日期变更线两侧的日期计算是求西加求东减,0点或24点经线两侧的日期计算是求东加求西减。17.日期范围的计算:
一般而言地球表面有两个日期,偏后的日期是大日期,偏前的日期是小日期。
(1)范围:大日期范围是由0点或24点经线向东到180°经线,小日期范围是由0点或24点经线向西到180°经线。(2)变化:小日期范围在变小,大日期范围在变大。①0点或24点经线与180°经线重合时,全球日期相同;
②0点或24点经线与90°E经线重合时,大日期:小日期=1:3; ③0点或24点经线与0°经线重合时,大日期:小日期=1:1; ④0点或24点经线与90°W经线重合时,大日期:小日期=3:1; ⑤0点或24点经线处在东经时,大日期范围<小日期范围; ⑥0点或24点经线处在西经时,大日期范围>小日期范围。18.由日期估算太阳直射点纬度和极圈内任一纬线的极昼极夜天数:(1)二分二至与太阳直射点纬度:春分日(3月21日)太阳直射赤道,夏至日(6月22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赤道,冬至日(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范围为南回归线(23°26′S)与北回归线之间(23°26′N),周期为1回归年=365d5h48m46s,速度≈纬度8°/月≈纬度1°/4天,即每个月约移动纬度8°,每移动纬度1°约需要4天。
结合(1)(2)可以推算不同日期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和极圈内任一纬线的极昼极夜天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