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6四川教师招聘面试:《直线的方程》教学设计
2016四川教师招聘面试:《直线的方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直线方程的点斜式、两点式的形式特点和适用范围;(2)能正确利用直线的点斜式、两点式公式求直线的方程。【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会几何问题代数化的过程,体会代数和几何之间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代数和几何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直线的点斜式、两点式方程的理解和表示,能够利用直线方程解决相关问题。【难点】
直线点斜式方程的建立。
三、教学过程
上课过程利用问题导向,启发同学们自己得出结论。(一)导入新课 设疑导入
问题一:如何在平面内确定一条直线? 问题二:在平面内如何能用代数方法表示一条直线的方程呢? 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二)探究新知
同学们经过思考讨论,由公理“过平面内两点能切仅能确定一条直线”得出确定直线的方法一。在此基础上,继续提问是否还有别的方法确定一条直线。经过思考,部分同学能得出由平面内一个定点和一个方向也能确定一条直线。适时点拨:几何中的点可以用代数中的坐标表示,那么方向该怎么表示呢?联系之前学过的任意角概念,启发同学们利用x轴正半轴旋转所成的角来确定直线的方
向。顺势得出的方向角的概念,并澄清方向角的范围。
问题三:角度和长度是否是同一种量呢?他们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关联呢?他们之间在某种条件下是否能够相互转化呢? 小组讨论得出结论:长度和角度可以通过三角函数建立联系,通过三角函数实现用广义的长度来表示角度。进而启发学生,利用利用正切来表示倾斜角。教师补充斜率概念,并澄清斜率范围,斜率只能表示非90°的倾斜角。并引导学生得出斜率公式。
问题四:对于任意直线,如果已知斜率和直线所过的定点,如何用代数中的方程来表示该直线呢? 小组讨论,教师点拨:可以把直线看成点的集合,直线上的定点和定点外任意动点,满足斜率公式,由此可以得出直线方程。此方程即为直线的点斜式。
问题五:由公理“过平面内任意两个不同的点,能切只能确定一条直线”,我们能否由此公理得出直线方程呢? 小组讨论,得出结论:由两定点能确定直线的斜率。进而由直线的点斜式确定直线的方程。教师给出直线的两点式概念,给出两点式的标准方程。并点拨,两点式只能表示斜率存在的直线。对于斜率不存在的直线,可以直接由直线的横坐标得出直线方程。
(三)巩固提高
例1 求下列直线的方程:(1)直线l:过点(2,1),k=-1;(2)直线l:过点(-2,1),(3,-3).例2 求过点(0,1),斜率为-0.5的直线方程。练习A部分。(五)小结作业
小结:通过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是如何得到这些知识的?对我们今后的学习有什么启发? 作业:课后习题1必做,习题2选做。
四、板书设计 略
第二篇:四川教师招聘面试《电动势》教学设计
四川教师招聘面试《电动势》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电源是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成为电能的装置。
2.了解电路中(电源外部和内部)自由电荷定向移动过程中,静电力和非静电力做功与能量转化的关系。
3.了解电源电动势的基本含义,知道它的定义式。4.理解电源内电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电动势的概念 【难点】对非静电力做功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电源”的概念,再结合自然界中的能量是守恒的,提问在教材图2.1-2中电源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电源是把其他形式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过渡:电源又是如何把其他形式能转
化为电能的呢?
(二)新课讲授
1.电源是通过非静电力做功把其他形式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根据前面的分析,大家讨论一下,电源是如何把其他形式能转化为电能的呢?学生阅读教材可得出:在电源内部也存在电场,电场方向也是从正极指向负极。根据电荷守恒定律,电源必须把自由电子不断地从正极搬运到负极,自由电子必须克服电场力做功,这就需要有“非静电力”作用于电子。这个“非静电力”是电源提供的。也就是说,电源通过非静电力做功,使电荷的电势能增加了。教师对此点评、总结,引导学生建立起电源的概念:电源是通过非静电力做功把其他形式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过渡:不同的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本领一样吗?这个本领用什么来描述呢? 2.电动势
非静电力对电荷做功的多少与电荷的数量有关,不能用做功多少来反映做功的本领。非静电力把相同数量的电荷从电源的一个极搬运到另一极,做功越多,电荷获得的电势能就越多,可以用非静电力做功与电荷量的比值来反映静电力做功的本领。
电动势也是用比值定义的物理量,教师引导学生把电动势的定义完整地说出来,并写出电动势的定义式。说明给出物理量符号的意义和单位。
第三篇:回归直线方程教学设计
直线的回归方程教学设计
一、课题引入
引言:我们知道,通过散点图可以判断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具有“正相关”或“负相关”,但这只是一个定性的判断,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的是定量的刻画.
问题1:下列两个散点图中,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具有线性相关关系?理由呢?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
设计意图: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使学生的思想、知识和心理能较快地进入本节课课堂学习的状态.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图1没有线性相关关系,图2有线性相关关系,因为图1中的所有点都落在某一直线的附近.通过问题,使学生回忆前2节课核心概念:线性相关关系、正相关、负相关等,为后续学习打基础.
二、本节课的新知识
问题2: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认为以“偏差”最小的直线作为回归直线比较恰当,那你能用代数式来刻画“从整体上看,各点与此直线的偏差最小”吗?
设计意图:几何问题代数化,为下一步探究作好准备,经历“几何直观”转化为“代数表达”过程,为引出“最小二乘法”作准备.
师生活动:先展示上一节课的讨论结果:学生提出的如下四种可能性:图3(1)表示每一点到直线的垂直距离之和最短,图3(2)表示每一点到直线的“偏差”之和最短,图3(3)表示经过点最多的直线,图3(4)表示上下点的个数“大概”一样多的直线.通过上一节课的分析,我们认为选择偏差之和最短比较恰当,即图3(2).
设回归直线方程为为型:,(xi,yi)表示第i个样本点,将样本数据记,学生思考,教师启发学生比较下列几个用于评价的模
模型3:
.
师生一起分析后,得出用模型3来制定标准评价一条直线是否为“最好”的直线
222较为方便. Q=(y1-bx1-a)+(y2-bx2-a)+„+(yn-bxn-a)=
问题3:通过对问题2的分析,我们知道了用Q=最小来表示偏差最小,那么在这个式子中,当样本点的坐标(xi,yi)确定时,a,b等于多少,Q能取到最小值呢?
设计意图:体会最小二乘法思想,不经历公式化简无法真正理解其意义,而直接从n个点的公式化简,教学要求、教学时间、学生能力都没达到这个高度.因而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将是学生顺利完成这一认知过程的一般性原则.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了解这个式子的结构,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渗透最小值的思想
师生活动:偏差最小从本质上来说是
2最小,为了处理方便,我们采用n个偏差的平方和Q=(y1-bx1-a)2+(y2-bx2-a)+…+(yn-bxn-a)2表示n个点与相应直线在整体上的接近程度:记Q=(向学生说明的意义).通过化简,得到的其实是关于a、b的二元二次函数求最值的问题,一定存在这样的a、b,使Q取到最小值.(1)在此基础上,视
为的二次函数时,可求出使Q为最小值时的的值的线性回归方程系数公式:
(2)教师指出,称为样本点的中心,可以证明回归直线一定过样本点
上述方法求回归直线的方法,的中心,所以可得是使得样本数据的点到它的距离的平方和最小,由于平方又叫二乘方,所以这种使距离平方最小的方法,叫做最小二乘法.
问题4:这个公式不要求记忆,但要会运用这个公式进行运算,那么,要求,的值,你会按怎样的顺序求呢?
设计意图:公式不要求推导,又不要求记忆,学生对这个公式缺少感性的认识,通过这个问题,使学生从感性的层次上对公式有所了解.
师生活动:由于这个公式比较复杂,因此在运用这个公式求,时,必须要有条理,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比如,我们可以按照、n、、、、顺序来求,再代入公式.我们一般可以列如下表格进行分布计算:
三、知识深化:
问题5:你能根据表一所提供的样本数据,求出线性回归方程吗?
表一:人体的脂肪百分比和年龄
设计意图:公式形式化程度高、表达复杂,通过分解计算,可加深对公式结构的理解.同时,通过例题,反映数据处理的繁杂性,体现计算器处理的优越性.
师生活动:步骤一,可让学生观察公式,充分讨论,通过计算:n、、、、五个数据带入回归方程公式得到线性回归方程,体会求线性回归方程的原理与方法.
由此可以得到回归直线方程为:
步骤二,教师分析求线性回归方程的基本步骤,然后带领学生用卡西欧FX-991 ES计算器求出线性回归方程并画出回归直线,教师可协同学生,对计算器操作方式提供示范,师生共同完成.
问题6:利用计算器,根据以下表中的数据,请同学们独立解决求出表中两变量的回归方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体验运用计算器求回归直线方程,在重复求解回归直线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用计算器求回归直线的操作方法。回归直线为:=0.6541x-4.5659
回归直线为:=0.4767x+4.9476 回归直线为:= 0.5765x-0.4478 问题7:同样问题背景,为什么回归直线不止一条?回归方程求出后,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是否就转变成确定关系?
设计意图:明确样本的选择影响回归直线方程,体现统计的随机思想.同时,明确其揭示的是相关关系而非函数的确定关系,而且最小二乘法只是某一标准下的一种数据处理方法,使学生更全面的理解回归直线这一核心概念. 案例:卖出热茶的杯数与当天气温的关系
下表是某小卖部6天卖出热茶的杯数与当天气温的对比表(用计算器直接求回归直线):
(1)求回归方程;(2)按照回归方程,计算温度为10度时销售杯数.为什么与表中不同?如果某天的气温是-5℃时,预测这天小卖部卖出热茶的杯数.
让学生完整经历求回归直线的过程.其中第2问,让学生体会到即使是相比下“最优”的所获得的回归直线,也存在着一定的误差,从中体会无论方法的优劣,统计学中随机性无法避免.而在预测值的计算中,体现了回归直线的应用价值.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说明事件、样本数据、回归直线方程三者关系: 1.数据采样本身就具有随机性,同样23岁的人,脂肪含量可能9.5%,也有可能30%,这种误差我们称之为随机误差,随机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2.回归分析是寻找相关关系中非确定关系中的某种确定性,虽然一个数据具有随机误差,但总体还是具有某种确定的关系.
3.在数据采样都符合统计要求的情况下,取三个回归直线方程中的任意一个都是合理的,不存在哪条最合适的问题,但一般情况下,选择数据多一些的比较合理.
四、小结:
问题8: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怎样求出回归直线方程?事件、样本数据与回归直线三者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师生活动:
1.求样本数据的线性回归方程的方法(1)直接运用公式
(2)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使用方法见学案)2.样本数据与回归直线的关系
第四篇:四川教师招聘面试之《圆周运动》教学设计
四川教师招聘面试之《圆周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两个物理量——线速度、角速度,会推导二者之间的关系。【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传动模型的应用,对线速度、角速度之间的关系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提高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思考中体会物理学科严谨的逻辑关系,提高分析归纳能力,养成严谨科学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线速度、角速度的概念。【难点】
二者关系的推导过程。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情景导入: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圆周运动:
展示生活中的一些运动,引导找相似点:运动轨迹是一些圆,这种运动叫做圆周运动——引出课题。
环节二:新课讲授
过渡: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圆周运动。1.田径场弯道上赛跑的运动员的运动;2.风车的转动;3.地球的自转与公转;4.自行车的前后轮、大小齿轮转动等。
研究物体的运动时,我们往往会提到物体的运动快慢。对于做直线运动的物体,我们用单位时间内的位移来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
问题:对于圆周运动又如何描述它们的运动快慢呢?(一)线速度
演示1:在台式电风扇的叶片上分别标记红、蓝两种颜色的点,到中间轴的距离不等。用手缓慢拨动叶片转动,让学生感受两点的运动,并用flash模拟。
让学生仔细观察,说出哪个点运动得快,你是怎么比较的。讨论交流
两个点运动时间相同,但通过的弧长不相等,通过的弧长长的点运动得快。
总结:圆周运动的物体通过的弧长与所用时间的比值能够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我们把它称之为线速度。
以上就是《圆周运动》教学设计,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第五篇:2016四川教师招聘面试:《苏武传》教学设计
2016四川教师招聘面试:《苏武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相关文言文知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突出弘扬爱国主题,探讨新时代中如何继承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领会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落实文学常识、文言知识点,校准字音,疏通文意。【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都是十七八岁的姑娘小伙了,自己体会一下十七八年的光景,这是七八年我们有多少的幸福时光,有多少成长与收获。这十七八年太珍贵了。而有一个人居然用十九年的时间,甘心忍受匈奴的囚禁与压迫,也不愿意投降,于是书写了一曲高亢的民族气节之歌,这一壮举也被载入史册,被后人广为流传,这个人就是汉代的苏武,今天我们就一起翻开历史的卷轴,来品阅一下苏武的传奇故事。
二、文学常识
(ppt展示,学生齐读,教师重点解释、强调划线的语句。)1.作者简介 2.关于《汉书》
(ppt展示,学生齐读之后,回忆《史记》的相关信息,引导学生对比记忆。)3.故事背景(ppt展示,学生朗读)
三、初读课文,疏通字音,把握文言知识点,理解文章内容梗概
1.疏通字音
(ppt展示疑难字音如下,文章涉及了大量的关于少数民族的专有名词,注意结合书下注释校准字音。)2.解决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实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分析文章层次,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分析人物之间的斗争语言及策略,以此来品析人物形象;进一步了解苏武的形象,体会苏武精神的现实意义,【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二、划分课文层次
1.请同学复述文章内容,每个自然段都叙述了些什么内容。(学生小组讨论,由一组回答,ppt逐个展示情节过程的小标题)初使匈奴,单于受礼——缑王谋反,祸及汉使——舍生取义,以死明志—— 卫律劝降,威武不屈——饮雪吞毡,此志不渝——李陵劝降,忠贞不二—— 汉匈和亲,请还苏武——历尽艰难,发白归汉。2.请学生快速划分层次(ppt展示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1)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
第二部分(2~8)段:记述了苏武在匈奴十九年倍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
第三部分(9、10)段: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
三、分析课文,合作与探究
(学习小组合作讨论。教师ppt展示每部分的问题,留一些时间交给学生,每组代表举手回答,教师做必要的补充)1.苏武一共自杀了几次?为什么自杀?是否成功?从中可以看出苏武怎样的品质? 讨论明确:
两次。第一次是张胜告诉苏武自己参与谋反的事实,苏武敏感地认识到自己
定会受到牵连,因为不想国家尊严受辱,所以自杀。第二次是面对卫律的讯问,为了维护国家尊严,引刀自刺。
不想自己受到屈辱,更不想因为自己而侮辱国家。
第一次是被张胜和常惠阻拦下来,第二次是被卫律请医生救活。从救治的繁琐的程序可以看出苏武是真想自杀,但都没成功。
苏武的举动使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他忠于国家,视死如归的精神品质。2.难道只有咱们关注到苏武的精神品质了吗? 明确:不是,还有匈奴的单于。“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单于对待苏武和对待张胜是截然不同的。朝夕候问,一来是怕苏武再出事,而来体现自己对苏武的关怀,试图收降苏武。这是对苏武人格的肯定。
3.说服苏武是事情首先落在了卫律身上,因为他就是降将。卫律是怎样来说服苏武的?苏武有何表现? 幽禁地窖,断绝饮食——啮雪吞毡,数日不死 放逐北海,不至廪食——掘鼠食草,杖节牧羊
4.李陵,匈奴的又一位降将,他来到北海,试图以自己曾与苏武同僚的身份来说服苏武。他有事怎样劝降的呢?卫律的“威逼利诱”策略已然失效,李陵又是什么样策略呢?(请同学们细读一下李陵对苏武说的话,其中表达了几层意思?)家——母丧兄亡,妻离子散 国——郡主昏庸,法令无常
得出结论:“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四、课堂小结
“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作者的叹惋之情溢于言表。能为信念坚持如此,却实令人佩服!幸而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使命,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气节,作者的欣慰之感和赞美之情显而易见。十九年的年华就这样过去了,如果这十九年苏武在自己的国家,也许会有更高的爵位或官职,自己也许不会妻离子散。如果苏武投降了,也许也享受到不尽的荣华富贵,有了自己新的家庭。但
是那样的话,历史不会记载他,人们也会忘记他。十九年是磨难,他诠释了什么才是坚守气节,什么才是忠心耿耿。苏武用一身肝胆照耀了史册。
五、作业布置
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熟读成诵。
六、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