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四川教师招聘面试试讲:《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18:56: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6四川教师招聘面试试讲:《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6四川教师招聘面试试讲:《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

第一篇:2016四川教师招聘面试试讲:《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

2016四川教师招聘面试试讲:《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传播,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师生双边的教学活动,体会从实验得出结论,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习兴趣,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难点】理解在空气中声波以疏密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实验导入:用铁架台下悬一只静止的乒乓球,敲击音叉,并将音叉挨着乒乓球。请同学观察乒乓球的状态,结合声音的产生解释为什么会有这一现象。

生分析:因为敲击时音叉发出声音,音股在振动,靠近很轻的乒乓球时带动球跳动。

师总结:之前学习知道了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那么声音是怎样从发声的物体传播到远处的呢?我们这节课就来接着研究声音的传播。

(二)、探究学习

提问:手机播放的音乐,老师讲课为什么能传到大家的耳朵,是什么传播声音呢? 生分析:空气传播了声音。

提问:那空气又是怎样传播声音的呢? 教师点拨:声源在发声时,振动会引起它周围的空气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并向远处传播,形成声波。这个过程跟水波的传播相似,用指尖轻点水面,水面就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不断的向远处传播。声音就是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最后到达我们的耳朵引起听力。

提问:那只有空气才能传播声音吗?

【演示实验1】:把一个正在发出声音的手机包裹在扎紧密封的气球里,并将它悬吊起来,放入空桶中。请同学先猜测一下向空桶中注水,水没过手机时,还能听到声音吗?接着往空桶中注水,请学生观察并聆听,思考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结论:实验说明液态的水能传播声音。

提问:那固态物质是否能传播声音呢?让同学讨论用身边的具体实例来说明问题。

讨论得出:压在枕头下面的手表,可以通过枕头传播指针走动的声音;耳朵紧贴桌面(捂上另一只耳朵),在另一头轻敲桌面能听见很清楚的敲击声;土电话传播声音,有细线连接可以听到,没有细线不能听见,说明细线可以传声。

总结:大量的实验表明一切气体、固体、液体都可以作介质传播声音。提问:思考有没有不能传声的地方呢?用小实验辅助理解真空不能传声。【演示实验2】: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用电动抽气机逐渐抽走里面的空气,注意声音的变化。再做对比实验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注意声音的变化。

现象:发现随着空气的抽离闹钟的声音逐渐减小,可以引导推想如果把罩内抽成真空,就不能听到声音了。没有了物质,声音就难以传播。

师生总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声的介质可以是气体、固体或液体;真空不能传声。

(三)、应用提升

思考: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是怎么交谈的呢? 月球上没有空气,在真空状态不能传播声音,因此月球上两名宇航员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通过无线电来交谈。

(四)、小结作业

师生小结:声音的传播特性。

思考:我们能听到蚊子的嗡嗡声,然我们却听不到蝴蝶飞行时翅膀振动的声音,这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疑惑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试着寻找答案。

四、板书设计

第二篇:2018四川教师招聘面试试讲:高中语文教学设计(4.3)

2018四川教师招聘面试试讲:高中语文教学设计(4.3)

四川教师招聘面试试讲教案包含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登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杜甫及其重要作品,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

2.通过合作探究品析“即景伤怀”的手法,养成合作探究意识,进而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作者沉郁顿挫的诗风,并逐步树立爱国情怀和审美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合作探究品析景、情的关系,体会“即景伤怀”的手法。【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

三、教学方法

吟诵法、点拨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导入语

学生观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人们往往喜欢在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的春天去野外踏春,感受春天的美丽与生机勃勃。而在秋高气爽的秋天,人们登高望远,饮酒作赋。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就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同样是登高,“诗圣”杜甫又是怎样的处境与心情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去领略他的才情,去触摸他的灵魂深处。下面,我们来学习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

(二)品读诗歌

①教师范读,学生默读。

(学生注意诗歌的字音、节奏、节拍、韵脚,体味本诗音韵低沉,回环的原因。)②选取学生,进行朗读指导。

(注意四点要求:一是读准字音,二是把握节奏,三是注意轻重,最后要求读出感情。)③学生自由朗读。

(结合注释默读,领悟诗歌的大意。)再次朗读,思考问题:可否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概括这首诗的感情基调? 【明确】悲凉。(三)精读诗歌

1.先看诗的头两句,也就是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主要是写景。景物有: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个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这些景物给我们的感觉是显得十分悲凉、凄清。“哀”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自然之悲象,人生之艰难。也是全诗的诗眼。作者巧妙的运用了一系列描绘哀景的词,既是自然环境的客观描绘,也是作者心情的折射与投影。正像清代诗人王夫之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种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请大家注意。

2.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提问: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明确】落木萧萧:①杜甫看到落叶飘零,会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②也许会加重乡愁,他会问自己,这常年飘泊的生活何时能结束。

不尽长江,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他会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3.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提问:什么是“作客”?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 【明确】“作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常”作客。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

4.尾联:“艰难苦困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提问:这是一种什么心情?忧愁还是忧愤? 【明确】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正是心急如焚,才两鬓染霜。提问:杜甫为什么“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呢? 【明确】国家的艰难,人民的苦难,激起杜甫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无奈年老多病,无能为力,他怎能不悲愁万端?古人认为有酒方能浇愁,无奈多病不能喝酒,这种愁闷,这种伤忧,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只能郁结在诗中,郁结在心头!因此,我们读这首诗,解这首诗,既要把握诗境对表现人物情感的妙用,又要揭示人物情感抒发的内涵——诗人杜甫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刚烈情怀!(四)拓展延伸

朗诵比赛,分小组诵读这首诗,看哪一组读地更有感情。(五)布置作业

课外收集并赏读杜甫的诗歌“三吏三别”。

五、板书设计

(来源于网络整理)

第三篇:2016四川教师招聘面试试讲:《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2016四川教师招聘面试试讲:《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以及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整数的乘除运算认识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自主探索和总结出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条理性,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自主探索有序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之前我们都学过什么数字呢?有自然数,那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除0之外的自然数,看看自然数之间有什么样的特征,引出因数与倍数。

(二)自主探究,生成新知 1.小组合作,观察算式。

每个小组都有12个正方体,让各个小组讨论可以摆出几种,引出1*12=12,2*6=12,3*4=12 2.自主学习,初步感知因数与倍数

3.让学生自己回到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点拨不能说谁是因数,谁是倍数,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4.让学生自己写出一个算式,学生之间相互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三)小组讨论,深化新知

了解了因数与倍数的关系,之后让学生讨论如何求一个数的因数与倍数。

1.探究找18的因数的方法。(1)18的因数有哪些?你是怎么找的?(2)交流方法。

预设:方法一:根据因数和倍数的意义,通过除法算式找18的因数。因为18÷1=18,所以1和18是18的因数。因为18÷2=9,所以2和9是18的因数。因为18÷3=6,所以3和6是18的因数。

方法二:根据寻找哪两个整数相乘的积是18,寻找18的因数。因为1×18=18,所以1和18是18的因数。因为2×9=18,所以2和9是18的因数。因为3×6=18,所以3和6是18的因数。2.明确18的因数的表示方法。

(1)我们怎样来表示18的因数有哪些呢?怎样表示简洁明了?(2)交流方法。

预设:列举法,18的因数有:1,2,3,6,9,18。图示法(如下图所示)

3.练习找一个数的因数

(1)你能找出30的因数有哪些吗?36的因数呢?(2)怎样找才能不遗漏、不重复地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交流,获得找一个数的因数的不同方法,在练习中体会“一对一对”有序地找一个数的因数,避免遗漏或重复。初步感受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以及“最大因数、最小因数”的特征。

(三)找一个数的倍数

教学例3:

1.探究找2的倍数的方法。(1)2的倍数有哪些?你是怎么找的?(2)交流方法。

预设:方法一:利用除法算式找2的倍数。因为2÷2=1,所以2是2的倍数。因为4÷2=2,所以4是2的倍数。因为6÷2=3,所以6是2的倍数。„„ 方法二:利用乘法算式找2的倍数。因为2×1=2,所以2是2的倍数。因为2×2=4,所以4是2的倍数。因为2×3=6,所以6是2的倍数。„„

(3)2的倍数能写完吗?你能继续找吗?写不完怎么办?(4)根据前面的经验,试着表示出2的倍数有哪些?(预设:列举法、图示法)2.练习找一个数的倍数。

你能找出3的倍数有哪些吗?5的倍数呢? 【设计意图】在理解“倍数”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有序思考的必要性。初步感受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以及“最小倍数”的特征。

(四)一个数的因数与倍数的特征

1.从前面找因数和倍数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2.讨论交流。3.归纳总结。

(四)练习提升,巩固新知 学生做课后练习题(五)课堂总结

回顾一下,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四、板书设计

第四篇:2018四川教师招聘面试试讲中学生物教学设计(10.25)

2018四川教师招聘面试试讲中学生物教学设计(10.25)

四川教师招聘面试试讲教学设计包含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中学生物学科教学设计] [示例一]初中生物《细胞分化形成组织》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细胞分化的概念;概述生物体的各种组织是由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2.识别植物的几种主要组织;识别人体的几种基本组织。了解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3.通过对材料的观察和分析,提高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关注细胞生物学的发展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生物体的各种组织是由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动、植物的几种主要组织及特点。

【难点】

生物体的各种组织是由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

三、教学过程

四、板书设计

(来源于网络整理)

[示例二]高中生物《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描述昆虫激素及其生理功能。

2.通过主动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过程,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体验生物科学与生产、生活实践密切相关,培养学习生物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各种激素的生理功能。【难点】

各种激素的分泌器官和发挥作用的途径。

三、教学过程

四、板书设计

(来源于网络整理)

第五篇:2018四川教师招聘面试试讲中学语文教学设计(11.28)

2018四川教师招聘面试试讲中学语文教学设计(11.28)

四川教师招聘面试试讲教案(教学设计)包含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中学语文学科教学设计] [示例一]初中语文《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体会本文重点词语的含义及作用。2.通过小组谈论法和情境感受法提升对于课文深层次理解的能力和感受作者所传递的情感。

3.体会作者对于过去身边亲近的人“阿长”的怀念、感激和敬佩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和分析,总结欲扬先抑的特点和使用效果。【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于过去身边亲近的人“阿长”的怀念、感激和敬佩之情。

三、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情境表演法、多媒体辅助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导入

导入语:同学们,老师为大家播放一段著名演员姚晨在《朗读者》上的朗诵片段,大家来聆听。

音频就到这里,相信同学们都被这真挚的语言片段所感染,那么故事是怎么进展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阿长与〈山海经〉》。

(二)整体感知,进入情境

1.大声朗读课文,对不理解的字词进行圈画,并借助工具书自主完成,教师着重强调“憎恶”。

2.默读课文,尝试概述作者对于阿长,主要描写了哪几件事情,用简炼的文字概括。

教师明确:名字来源、睡相丑陋、规矩繁琐、购买《山海经》。(三)抓住重点,体会情感

小组探究活动,选择其中一个问题进行探究:

(1)通过这四件事情,能够感受到阿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2)结合这四件事情的叙事顺序,再感受全文,作者对于阿长发生了什么样的态度转变,这样叙述有什么好处? 小组反馈:

A.粗俗,渴望平安,善良。

B.从不满到厌恶到感激,作用是鲜明区别。教师明确:

A.粗俗、迷信、不幸、善良淳朴,渴望一生平安的农村妇女形象,体现了作者对于典型环境下典型人物描写的高超技艺。

B.从对于阿长的不满到厌恶,到购买《山海经》后的感激,再到最后的怀念与敬佩,从感性的表面的抑,到理性的深刻的扬,这种写作手法叫欲扬先抑,对于写作中构思故事和塑造人物形象都能形成一种冲击感,加强写作效果,大家以后要在写作中多加利用,让你们的文章更加有张力。

(四)活动深化,总结课堂

总结本节课堂内容,采取系统归纳法和情感深化法相结合的原则。(五)课后作业

为课文情节绘制几幅小插画。(来源于网络整理)

[示例二]高中语文《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国诗的本质特征,学会比较中外诗歌在形式上的不同点。2.梳理文章的写作脉络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法和比较阅读法,提高阅读中外诗歌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阅读和研究中外诗歌的正确态度,激发热爱诗歌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诵读来揣摩关键语句的方法,体会钱钟书先生阐述的中国诗特征所使用的比喻和引用手法。

三、教学方法

对比阅读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作者的作品导入: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围城》的作者,大家猜出是谁了吗?对,就是钱钟书,就是这位学贯中西的鸿儒——钱钟书先生,他的众多著作至今在国内外学术界仍享有很高的声誉。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文艺论文《谈中国诗》。(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学习批注阅读

全班学生在认真阅读全文的基础上,自主围绕以下两个问题进行学习和探究:

1.默读全文,了解课文大意,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第一部分,开篇从比较文学的视野,交代了作者谈中国诗的根本立场;第二部分,作者在与外国诗歌的对比阅读中,说明中国诗歌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第三部分:作者辩证地论述了中国诗歌的本质特征。

2.快速浏览课文,概括出中国诗的本质特征。

明确:(1)早熟而缺乏变化,“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2)篇幅短小,“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而的轻鸢剪掠”。(3)中国诗深厚情韵,富于暗示性,如“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看到了无垠”。(4)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原因是,中国的诗格较轻,且中国古代诗人“对于叫嚣和呐喊素来视为低品”。(相应板书。)(三)品析语言,合作交流

1.学生自主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本文语言在形式上的特色,并在文中举出相

应的例子加以说明。以四人为小组,先自主学习再组内交流,教师巡场指导。

2.派代表总结发言,其他组可以补充,教师引导。预设:

(1)引用:丰富、巧妙、贴切。感受丰富,如引用丰富,将西方的“何处是”与中国诗歌对比,如“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何处”;引用巧妙,如“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加以说明中国诗的艺术和思想体系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引用贴切,引用陶渊明、李白的诗和歌德、雷格的诗歌为了说明两国的诗内容相同,作风暗合,能切中要点地表达了观点。

(2)比喻:生动、趣味、深刻。比喻生动,如把中国诗的“比重”比喻为“好比蛛丝网之于钢丝网”,又将中国的诗歌之短比作“轻鸢剪掠”;比喻趣味,作者将中国诗的狂放特质比喻为“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但有良心的人全听得见”;比喻深刻,以“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来深刻指出评论家对于评论的对象要有严肃认真的态度,除此之外,作者用中国画的发展作了相应类喻来说明中国诗的发展规律,文中诸多处比喻都无不体现出钱氏语言之妙。(相应板书。)(四)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1.自述感受: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对钱钟书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自由发言,并说明理由。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别人对钱钟书评价的文章,加深学生对钱钟书的了解。

2.师生共同总结,并布置作业:联系课文,比较阅读中国诗人舒婷《致橡树》和外国诗人裴多菲《我愿意是急流》,评说这两首诗歌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点。

(来源于网络整理)

下载2016四川教师招聘面试试讲:《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6四川教师招聘面试试讲:《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