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七【表格式教案、教学设计】
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七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看图,说说图中的事情,培养学生观察、发现和口语表达的能力。2.对生活中需要改进的问题或现象提出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3.自主发现句子的特点,引导学生仿写语句。4.熟读背诵古诗《采莲曲》。【学习重难点】
重点:口语交际和写作。
难点:关注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或问题,并把这些现象或问题的想法写下来。【学前准备】
课前一周,留心观察身边的“小事”。(学生)【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身边的“小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身边每天都发生着许多事情,这段时间,你观察到哪些事情,都有些什么发现。今天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身边的“小事”。
二、畅谈“小事”。
1.课件展示文中的图。
2.请学生观察,说说每幅图中都有些什么人,他们在什么? 3.说一说这些事哪些是不文明的行为,哪些是令人感到温暖的行为。
4.生活中每天都在发生着各种不同的事情,近期你观察到了哪些事情,请大家分小组交流自己身边的“小事”。
三、全班交流。
1.小组推选出代表,全班交流。其他同学认真听。2.听后评议,说说听到这些事后你有什么想法?
第二课时
(习作:我有一个想法)
一、谈话导入。生活中有很多需要改进的问题。如果我们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出改进建议和解决办法,就能使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二、课件展示,激发兴趣。
1.教师课件展示文中的两个例子。
2.学生自读,读后说说例文中提出了什么现象,针对这一现象有什么想法和建议。3.小组讨论交流。
4.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问题或现象。
三、指导写作。
1.从自己发现的或同学列举的现象中选择一个写一写。
2.写的时候,要把这种现象和你的想法写清楚。还可以写出改进的办法或建议。3.学生习作。教师巡视。
四、修改评议。
1.各自读自己的习作,初步修改。(有无错别字,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语句是否通顺连贯)
2.同学之间互读互改。
3.选取优秀习作,学生自读师生共同评议,说说好在哪里,还有没有要改的地方。
第三课时(语文园地)
一、交流平台。
1.读书时,如果你遇到写得好的语句,你会怎么做? 2.学生各自说出自己的做法。
3.出示课件,请同学们读一读这几个孩子的话语,看看他们遇到好语句时的做法有哪些。4.学生读后交流。
5.教师总结:这些都是好的读书方法,希望同学们今后在读书过程中遇到好的语句,也把它摘抄下来,这样日积月累,相信对你的习作会有很大帮助。
二、词句段运用。
1.课件出示句子,请大家读一读。
(1)说一说读完句子,你发现了什么?(“得”字后的语句是对前面语句的补充说明)(2)说一说“得”字的用法。(3)请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妈妈累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补充后全班交流。
2.课件展示文中的句子,请同学们读一读。
(1)读句子时注意加点的词语,说说你有什么发现。(2)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3)请接着下面的句子往下说。
遥远的夜空有一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三、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英、及、柔、雾、蒙、奏、煤、翅”几个字。2.请同学们观察每个字中撇和捺的写法。
3.教师示范书写并提示:撇和捺写得舒展一些,字形就很优美了。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日积月累。
1.课件展示《采莲曲》这首古诗。2.师范读,学生自由诵读。3.指名诵读,要读出诗的韵味。
4.说说你从诗中读懂了什么。(诗中描写的是采莲少女。采莲女的裙子与荷叶是同一色,融入田田荷叶中,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5.学生再读古诗,看谁读得正确,读得有韵味。6.比赛背诵,看谁背得又对又快。
第二篇:部编三年级上册教案-口语交际、习作、园地
口语交际1 我的暑假生活
教学要求:
1.让学生在口语交际中锻炼语感。
2.让学生在交际中学会认真听别人说话,不要打岔。3.学会对别人说的话进行评价。
教学重难点:
1.表达时要口齿清楚,声情并茂,并配合图片动作等。
2.注意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情的前因后果表达清楚。
课前准备: 生活照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老师课余生活的照片)漫长的暑假生活很快过去了,老师在暑假里经历了一件新鲜事,请大家说一说老师在做什么啊?
二、问同学们看相片的感受。
问:想不想知道老师在暑假做了什么啊?
三、结合照片,老师讲述自己暑假经历过的新鲜事。
四、出示暑假生活的图片,导入口语交际。
五、读一读口语交际要求,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六、分小组讲自己经历的新鲜事。
1、PPT出示交际提示。要求讲故事讲清楚,其他人认真倾听。
2、拿出准备的照片,交流自己经历了什么新鲜事。说清楚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3、倾听者注意追问。七故事分享与评比。
1.、每组选派一名讲得好的同学上台讲述自己经历的新鲜事。2.师生共同评议交际内容是否符合要求、语言是否流畅、重点是否突出。
3、大家评议谁讲得最好,评出讲故事小能手。
八、作业:回家讲给妈妈听。
习作1 猜猜他是谁
教学要求:
1.学习描述人物的外貌,以及形象特点的方法。2.学会抓住人物的特点去描写人物。3.掌握开头空两格的写作格式。教学重难点:
1.描写人物要抓住人物特征。2.选取一到二点刻画人物。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方案一:
1、我们请我们班三个同学上黑板来做一个小游戏,大家谁想上台。
游戏规则:首先请上台的三个同学用丝巾蒙上双眼。下面再随便请上来三个同学,让蒙眼的同学猜一猜是谁。最多只能猜三次,三次猜不对者唱一支歌曲。
2、台下同学不能提示,从班里分别挑选最胖的和最瘦的以及最高的三名同学,让蒙眼的同学去猜。
3、请猜中的同学发言,谈猜中的依据是什么。
方案二:正式讲课之前,我们一起来玩一个“猜猜他是谁”的游戏。看PPT文字,说人物名。
二、习作指导。
1、请同学们打开书本,今天我们自己来做一个“猜猜他是谁”的游戏吧!
2、明确游戏任务 1)、选择一个同学
2)、用几句话或一段话写一写他。3)、写他让你印象深刻的地方。
4)、别人读了你写的内容,要能猜出你写的是谁。
5)、提示:抓住他的与众不同之处,可以写他的外貌、性格、爱好等。
3、提示习作方法。
4、读范文。
三、习作
1、提示:开头要空两个。
2、师巡回指导。
五、游戏与点评。
1.请生上台读习作,其他同学猜猜他是谁。
2、谁描写的最符合人物对象?
六、小结
每个人的外貌性格都有差异,都是独一无二的。只有写出人物的特点,才能使人物形象更生动!第一单元习作讲评 猜猜他是谁
一、回忆写作思路: 1.写一写自己的同学。2.习作内容:
(1)人物的外貌特点。
(2)通过具体的事情写出人物的特点、品质。
3.结构顺序:先介绍人物的外貌,接着通过具体的事例反映人物的品质,最后首尾呼应,点明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习作讲评
1、出示学生的优秀作品和片段。
2、出示问题片段,让生说说其中的问题提出修改意见。
三、读例文:
我的好朋友
她,长着蘑菇似的头发,白里透红的脸上长着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下面是一个高挺的鼻子。再往下看,是一张能说会道的樱桃小嘴。
她非常爱看作文书。如果你去看一看她的抽屉,你一定可以从她的抽屉里看到好几本作文书。记得上一次,学校就要进入读书时间了,而班里面总有那么几个同学忘记带书来学校看,所以此时,那些同学都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这时,她就会从她的抽屉里拿出她的作文书,说:“我这里还有好几本作文书,你们都拿去看吧。”那些没带书的同学像是抓住了一把救命稻草一样,欣喜若狂地接过书,连声道谢。
她也是一个很爱帮助别人的人。她的书包里有一个“百宝箱”,里面有许多的东西。例如:美术课要用的剪刀;语文课要用到的订书机;数学课要用的固体胶……应有尽有。每当上课需要用到“小百宝箱”里的工具时,她总是毫不犹豫地给别人先用,自己最后才用。
她还是一个很尽职的人。她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组长,但是她做组长也做得非常尽职。每一次收作业,她都是第一个收齐;每一次发作业,她都发得最多。
她就是我的朋友——夏优璇,她就是我那个爱看作文书、爱帮助人、做事非常尽职的好朋友。
开头简介人物的外貌特征,给人留下整体印象。通过具体的事例说明夏优璇爱看作文书的特点。
通过爱帮助人的具体事例的描写,我们能够体会到夏优璇的善良、热情。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猜猜他是谁
在我们班上有这么个人,他个子很高,体重就不用说了,肯定是很重的。他有一张圆圆的脸蛋,中间是一个大大的蒜头鼻,这鼻子下面总是流着黄鼻涕,鼻子上方有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不时的眨呀眨的,每眨一下都仿佛是暗示着对知识的渴望。他的皮肤黑黑的,樱桃般的小嘴说起话来可有趣了,你可别小看他,他的性格可怪了,就让我慢慢说给你听。
记得在一个阳光明媚,万里无云的下午,也就是正在上体育课时,同学们有说有笑地跑到操场上排好队。真不巧,我就正好站在他的旁边,老师让我们比赛跑步。我们几名男同学一字排开,刚一起跑,我才发现自己全都是跟班上最调皮的几个一起跑,而他正好在我后面。这时,跑在我后面的他忽然推了我一下,而我也狠狠地推了他一下,谁知他没站稳,一屁股摔在地上,我怕他告诉老师,便赶紧跑过去扶他起来,其实当时我心里非常恨他的,但没办法,谁知他不但没哭,反而哈哈笑了起来,你说他的性格怪不怪!
他呀,平时很喜欢跑步,跳远,丢沙包,搞一些恶作剧……告诉你们,他搞起恶作剧是班上最厉害的,大家在厕所小便时,他就在这时趁机去打别人;体育课上,大家跑步跑到一半时,他就站在中间突然不动,害得班上许多同学都摔倒,而他却站在一边哈哈大笑……
他是谁?我想你们也应该猜不出,哈哈!我就告诉大家吧,不过可别去告诉这个人。他就是——刘懿。
语文园地一
教学要求:
1.积累课文中有新鲜感的句子,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学会用合适的方式朗读句子,表达句子意思。
2.积累带身体部位的四字词语。积累《所见》一诗。
3.在班里组织几个兴趣小组,然后小组内为小组取名字,小组内成员策划活动方案。成员间交流方案是否有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教学重难点:在班里组织几个兴趣小组,然后小组内为小组取名字,小组内成员策划活动方案。成员间交流方案是否有改进的地方。最后开始实施方案。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2课时
第一课时
一、交流平台
1、课件出示交流平台内容。2.点名让学生大声朗读出来。
3.说一说,你喜欢哪一句?你读了有什么感受?
4.师总结:有新鲜感的句子一般都运用了某些写作手法。
5、说一说你在这个单元学习中,遇到的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
6、遇到有新鲜感的句子,你会做些什么?
二、词句段运用
1.指明一位同学朗读成语。
2.读完这几行成语,想想它们有什么特点? 3.分组说说自己的发现。4.师点拨。
5.练一练,学运用。
6、拓展积累:课后积累一些关于人或动物器官的成语。
7、老师点名让学生读课本演示出来的三个句子。体会句子意思。
8、怎样朗读能更好地表达句子的意思?(注意重音、停顿、语气)
9、老师泛读或指导朗读,自由练读,小组比赛读。
10、练一练,学习运用。
第二课时
一、组织兴趣小组。
1.先让学生说出自己感兴趣的方面。我们可以在班上组织几个兴趣小组。
2.读一读课文上的兴趣小组名,说说有什么特点。
3、小组内为取小组名字献计,把小组名字定下来。4.老师在一旁点拨,然后学生再思考。活动内容要围绕小组名字来。5.老师总结,学生课后思考。
二、日积月累 1.师范读古诗。
2.师生合作,理解诗词的意思。3.有感情朗读。4.同学间比赛读
5.师生合作、表演。然后竞赛背诵。
6、延展阅读。《小儿垂钓》
第三篇:部编三年级上册教案 口语交际、习作、园地
口语交际1 我的暑假生活
教学要求:
1.让学生在口语交际中锻炼语感。
2.让学生在交际中学会认真听别人说话,不要打岔。3.学会对别人说的话进行评价。
教学重难点:
1.表达时要口齿清楚,声情并茂,并配合图片动作等。
2.注意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情的前因后果表达清楚。
课前准备: 生活照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老师课余生活的照片)漫长的暑假生活很快过去了,老师在暑假里经历了一件新鲜事,请大家说一说老师在做什么啊?
二、问同学们看相片的感受。
问:想不想知道老师在暑假做了什么啊?
三、结合照片,老师讲述自己暑假经历过的新鲜事。
四、出示暑假生活的图片,导入口语交际。
五、读一读口语交际要求,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六、分小组讲自己经历的新鲜事。
1、PPT出示交际提示。要求讲故事讲清楚,其他人认真倾听。
2、拿出准备的照片,交流自己经历了什么新鲜事。说清楚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3、倾听者注意追问。七故事分享与评比。
1.、每组选派一名讲得好的同学上台讲述自己经历的新鲜事。
2.师生共同评议交际内容是否符合要求、语言是否流畅、重点是否突出。
3、大家评议谁讲得最好,评出讲故事小能手。
八、作业:回家讲给妈妈听。
习作1 猜猜他是谁
教学要求:
1.学习描述人物的外貌,以及形象特点的方法。2.学会抓住人物的特点去描写人物。3.掌握开头空两格的写作格式。
教学重难点:
1.描写人物要抓住人物特征。2.选取一到二点刻画人物。教具准备: 三条丝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方案一:
1、我们请我们班三个同学上黑板来做一个小游戏,大家谁想上台。
游戏规则:首先请上台的三个同学用丝巾蒙上双眼。下面再随便请上来三个同学,让蒙眼的同学猜一猜是谁。最多只能猜三次,三次猜不对者唱一支歌曲。
2、台下同学不能提示,从班里分别挑选最胖的和最瘦的以及最高的三名同学,让蒙眼的同学去猜。
3、请猜中的同学发言,谈猜中的依据是什么。方案二:正式讲课之前,我们一起来玩一个“猜猜他是谁”的游戏。看PPT文字,说人物名。
二、习作指导。
1、请同学们打开书本,今天我们自己来做一个“猜猜他是谁”的游戏吧!
2、明确游戏任务 1)、选择一个同学
2)、用几句话或一段话写一写他。3)、写他让你印象深刻的地方。
4)、别人读了你写的内容,要能猜出你写的是谁。
5)、提示:抓住他的与众不同之处,可以写他的外貌、性格、爱好等。
3、提示习作方法。
4、读范文。
三、习作
1、提示:开头要空两个。
2、师巡回指导。
五、游戏与点评。
1.请生上台读习作,其他同学猜猜他是谁。
2、谁描写的最符合人物对象?
六、小结
每个人的外貌性格都有差异,都是独一无二的。只有写出人物的特点,才能使人物形象更生动!
第一单元习作讲评
猜猜他是谁
一、回忆写作思路: 1.写一写自己的同学。2.习作内容:
(1)人物的外貌特点。
(2)通过具体的事情写出人物的特点、品质。
3.结构顺序:先介绍人物的外貌,接着通过具体的事例反映人物的品质,最后首尾呼应,点明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习作讲评
1、出示学生的优秀作品和片段。
2、出示问题片段,让生说说其中的问题提出修改意见。
三、读下水文:
我的好朋友
她,长着蘑菇似的头发,白里透红的脸上长着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下面是一个高挺的鼻子。再往下看,是一张能说会道的樱桃小嘴。
她非常爱看作文书。如果你去看一看她的抽屉,你一定可以从她的抽屉里看到好几本作文书。记得上一次,学校就要进入读书时间了,而班里面总有那么几个同学忘记带书来学校看,所以此时,那些同学都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这时,她就会从她的抽屉里拿出她的作文书,说:“我这里还有好几本作文书,你们都拿去看吧。”那些没带书的同学像是抓住了一把救命稻草一样,欣喜若狂地接过书,连声道谢。
她也是一个很爱帮助别人的人。她的书包里有一个“百宝箱”,里面有许多的东西。例如:美术课要用的剪刀;语文课要用到的订书机;数学课要用的固体胶……应有尽有。每当上课需要用到“小百宝箱”里的工具时,她总是毫不犹豫地给别人先用,自己最后才用。
她还是一个很尽职的人。她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组长,但是她做组长也做得非常尽职。每一次收作业,她都是第一个收齐;每一次发作业,她都发得最多。
她就是我的朋友——夏优璇,她就是我那个爱看作文书、爱帮助人、做事非常尽职的好朋友。
开头简介人物的外貌特征,给人留下整体印象。通过具体的事例说明夏优璇爱看作文书的特点。
通过爱帮助人的具体事例的描写,我们能够体会到夏优璇的善良、热情。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语文园地一
教学要求:
1.积累课文中有新鲜感的句子,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学会用合适的方式朗读句子,表达句子意思。
2.积累带身体部位的四字词语。积累《所见》一诗。
3.在班里组织几个兴趣小组,然后小组内为小组取名字,小组内成员策划活动方案。成员间交流方案是否有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教学重难点:
在班里组织几个兴趣小组,然后小组内为小组取名字,小组内成员策划活动方案。成员间交流方案是否有改进的地方。最后开始实施方案。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交流平台
1、课件出示交流平台内容。2.点名让学生大声朗读出来。
3.说一说,你喜欢哪一句?你读了有什么感受?
4.师总结:有新鲜感的句子一般都运用了某些写作手法。
5、说一说你在这个单元学习中,遇到的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
6、遇到有新鲜感的句子,你会做些什么?
二、词句段运用
1.指明一位同学朗读成语。
2.读完这几行成语,想想它们有什么特点? 3.分组说说自己的发现。4.师点拨。
5.练一练,学运用。
6、拓展积累:课后积累一些关于人或动物器官的成语。
7、老师点名让学生读课本演示出来的三个句子。体会句子意思。
8、怎样朗读能更好地表达句子的意思?(注意重音、停顿、语气)
9、老师泛读或指导朗读,自由练读,小组比赛读。
10、练一练,学习运用。
第二课时
一、组织兴趣小组。
1.先让学生说出自己感兴趣的方面。我们可以在班上组织几个兴趣小组。2.读一读课文上的兴趣小组名,说说有什么特点。
3、小组内为取小组名字献计,把小组名字定下来。
4.学生间相互交流活动内容。老师在一旁点拨,然后学生再思考。活动内容要围绕小组名字来。
5.老师总结,学生课后思考。
二、日积月累 1.师范读古诗。
2.师生合作,理解诗词的意思。3.有感情朗读。4.同学间比赛读
5.师生合作、表演。然后竞赛背诵。
6、延展阅读。《小儿垂钓》
第四篇:《语文园地七》口语交际 教学设计
《语文园地七》教学设计
——人教版国标本四年下册
(口语交际)(312300)浙江省上虞市阳光学校
郑百苗(0575—2862201)【设计理念】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一位现代人不可缺少的。为了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提高口语交际能力,语文新课标中把“听说”改为“口语交际”,则强调了口语交际功能,突现了口语交际的重要地位。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七——口语交际,选择身边具有执著追求精神的人,通过创设情景,凭借具体事例,在表达、倾听和应对中流露敬佩之情。不仅使学生能够从这些人身上发现优点,而且能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
【教学内容】人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七口语交际——我敬佩的一个人。
【教学目标】
1.同学相互交流自己身边值得敬佩的人的事迹。
2.交流做到自然大方,语句通顺,能够根据口语交际的要求表达和评议,内容清楚具体。【课前准备】
1.老师准备: 创设口语交际情境用的录像。
2.学生准备: 采访身边最敬佩的人,进行观察或记录。【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录像导入,激发情感。1.前不久,中央电视台特地为一个盲童做了一期节目,节目采取现场问答的方式,展示了一个十二岁盲童的苦难人生,心酸往事牵动着亿万中国人的心。我也不例外,被他的事迹深深地感动着。请大家仔细看这段录像。
(节目内容:中央电视电节目主持人采访一个幼小被遗弃的,在养父母家里艰难成长的十二岁盲童,在他姐姐的帮助下,克服常人意想不到的困难,在听磁带、打节奏中学会了拉二胡,二泉映月、赛马都是他喜欢的二胡曲,还能用歌声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感恩之情。他渴望上盲校,但由于家庭等诸多原因,未能如愿。当问到得知自己不是现在父母亲生的时候,他所表现出来的震惊、激动和无奈之态,以及节目最后对养父母、对姐姐的一番朴实而真挚的话语,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2.看了录像,我想每个学生一定也像更多的人一样,被盲童的行为深深地感动,瞧,敬佩之情都写在你们脸上了。请把盲童最令你佩服的地方介绍给同学们。其他同学注意听,及时补充、修正。
【设计意图】口语交际教学的情境性特征是由口语交际的性质决定的。也就是说,口语交际是在特定情境中发生的一种交际现象。开课用精心准备的录像(内容可以随需要录定)导入,把学生引入一个牵发内心情怀的情境地带,引发同龄人的共鸣和反思,很自然地开启学生的情感,催动语言的生成和强烈的表达欲望。
二、明确要求,迁移情感。
1.小结:刚才同学们介绍得非常感人,事例也表达得很具体,说出了心中的感动与赞叹。通过具体事例来夸夸那些具有执著追求精神的人,是我们这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事实上有这种执著精神而值得敬佩的人很多,请打开你那扇记忆的门,你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电视……从古到今,哪一位历史人物或英雄曾使你为之钦佩?
3.学生回忆与那些书上、媒体上对话过的值得钦佩的人,在小组中交流,要把事情说清楚说具体,语言说规范,表达出敬佩之情,【设计意图】从电视媒体上感人肺腑的事例,引发学生联系并联想类似在书本上、报纸上、电视上甚至网络上看过、读到过的事例,这样的设计有效地提取大脑表象积累,调动学生的情感世界。在按口语交际要求交流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学生在情感驱动下的口语交际入境入情,也只有入境入情的交流才能表达心中的敬佩之情,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走进生活,深化情感。1.引领学生从媒体走向生活,从自己的身边去发现那些执著精神的人。拿出自己课前所做的观察记录或人物照片,想一想如何把他(她)介绍给大家。
(点拨:他可能是每天利用业务时间刻苦学习外语的妈妈,也可能是苦练书法的小伙伴;可能是不畏寒暑、默默工作的清洁工人,也可能是自强不息、努力拼搏的叔叔、阿姨……)
2.选择一位对象,先各自准备,再在组内交流,最后每组评选出一位说得最好的学生。一个学生交流时,其他学生仔细倾听。
3.让小组里说得最好的学生把事迹介绍给同学听,听后评议,谁说得好,好在哪里?谁说得不够好,哪些地方需要补充修正?
(点拨:所敬佩的人的事例说清楚了吗?从他的交流中你能感受到那种敬佩之情吗?说话的语言、礼仪规范吗?)4.采访被夸奖的同学。
(点拨:某某,听了同学们的夸奖,你现在的心情怎样呢?此时此刻,你最想对同学们说些什么呢?)
5.与敬佩的人面对面。(点拨:如果你所敬佩的人来到你身边,你打算跟他说些什么?如果你是一名记者,面对这样一个有着执著追求的人,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设计意图】口语交际是面对面的你来我往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交际双方既是单向流动的两端,又是双向流动的回归点,两者之间始终存在着一种互动性。互动是口语交际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本环节设计引领学生走进真切的生活,发现身边有执著追求精神的人,通过小组交流评议,采访以及面对面等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使整个交际在师生、生生的互动过程中展开。
四、延伸拓展,升华情感。
1.组织一次题目为《我敬佩的一个人》的演讲比赛。
2.小组同学共同办一张手抄报,把“观察记录”和人物照片等材料合理安排在报上。
【设计意图】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交际活动,引导学生利用这些活动展开学习和锻炼。开展演讲比赛,办手抄小报等活动,给学生增加交际实践的机会。
【课后反思】
1.精心设计交际情境,让学生有话可说。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里产生的言语活动。这种言语交际活动,离开了“特定的环境”就无法进行。李吉林老师曾说:“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语言的动机,提供语言的材料,从而促进语言的发展。”所以,为学生巧妙创设情境,使学生饶有兴趣主动地投入到说话训练中,积极地观察、思考、想象,这样,他们的语言才会如涓涓细流,流出心田。在《我敬佩的一个人》的教学中,设计努力把口语交际的训练置于真实情境中,安排给学生确定的交际任务,用任务带动学生的口语交际活动,从而激发学生表达欲望,在交际中体验到语言的魅力,获得身心愉悦和审美感受。课伊始,老师用录像呈现一个真实的采访故事,把学生带入情境,激起心中表达的欲望。之后将这种情感迁移到更多、更广的精神世界。当学生带着这种强烈的情感走进真实的生活的时候,由于有了情的铺垫和冲击,对身边的具有执著追求精神的人会更为敏感地去发现。这样的教学设计,在情境中展开,并在情境中深入,不仅能将学生口语交际的主动性被激发出来,而且带着情感、怀着兴趣,走进“交际情境”,去作进一步的体验和情感的深化。
2.实现多向互动,让学生语言得到发展。
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二字,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它是一个听方与说方双向互动的过程,不是听和说的简单相加。只有交际的双方处于互动状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交际。《我敬佩的一个人》,从文章体裁看,似乎并不是双向互动的口语交际话题,互动生不如“小猴借铅笔”等类似的话题来得明显。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我们钻研把握教材之后,精心设计对话策略,让学生在夸的时候互动起来。如:对身边有执著精神的人在小组内交流并评议;采访被同学夸的学生,让他们谈谈心里感受,最想对同学们说些什么?还有创设的“面对面”等形式,这些问题或形式自然地变成了交际话题,互相的问答过程就是双向互动的交际过程。
3.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在口语交际的实践中形成的。《语文标准》中强调以贴近生活的话题或情境来展开口语交际活动,重视日常生活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传授口语交际知识。虽然本文看上去并不明显是双向互动的口语交际话题,但内容来自于学生生活,我们在实施教学时,要尽可能引导学生走向实践,充分关注身边的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去设计话动方案,让他们自己去与别人打交道、请求帮助、解决问题等。在这些实践活动中,让他们学会“倾听”、学会“表达与交流”、学会“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让每个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第五篇:人教部编四年级上册完整教学设计语文园地七
语文园地七
课题
语文园地
课型
语文园地
授课
时间
1课时
教学
目标
1.学习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注意课文中的有的不是一件事,先把每件事弄清楚,再把几件的事连起来,就能把握课文的重点了。
3.积累形容人的成语,古诗积累运。
4.练习句子的语气,体会不同句子,语气也不同。
教学
重点
1.学习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积累形容人的成语,古诗积累运用。
教学
难点
先把每件事弄清楚,再把几件事连起来,就能把握课文的重点了。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分钟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这一单元学完了,现在,我们来到语文园地这个版块,就让我们进入语文园地七,去汲取里面的营养吧。(板书:语文园地)
【设计意图:通过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新课
教学
()分钟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交流平台
同学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主要写了谁的什么事?你们对哪篇课文感悟深刻?和大家交流一下吧?(板书:完成填空)(出示课件2)
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________的文章,课文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引发了我们深深的思考。就像《古诗三首》中讲的主要是十代英雄为了守卫连疆,“_____________”的豪迈气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的是________,周【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能帮助学生梳理学过的课文内容,对本单元的内容有个整体的认识。】
恩来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人;《梅兰芳蓄须》中,梅兰芳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延安,我把你追寻》是首现代诗,让我们了解、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板书:课文大意)
2.理解运用(出示课件3)
(1)本单元课文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讲了三件事,注意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把握每件事的重点,再整体把握课文的重点。(出示课件4)
(2)抄写词语,注意不要写错字。(出示课件5)
志存高远
精忠报国
大义凛然
英勇无畏
视死如归
铁面无私
秉公执法
刚正不阿
(3)理解成语的含义
大义凛然:胸怀正义而神态庄严,令人敬畏。
视死如归:把死看得像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不怕牺牲生命。
这些词语都用来形容正义,不怕危险不怕困难,有高贵品质的人。(板书:读背词语)
(4)大声朗读书中的句子,感受反问句和陈述句的不同,体会反问句更加强烈的表达效果。(出示课件6)
(板书:读句子)
师总结:通过练习,学会把握事情的重点,几件事的重点,再把握课文的重点。
3.日积月累。(板书:
日积月累(别董大))
(1)学生读读背背(出示课件7)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朗读句子,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把握课文重点。】
别董大
作者: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作者:高适,唐代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蓚(今河北景县)人。早年仕途失意。后来客游河西,先为哥舒翰书记,后历任淮南、四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其诗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笔力雄健,气势奔放。边塞诗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风格也大略相近。有《高常待集》。
(3)说说诗的大意。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这两句以其内心之真,写别离心绪,所以感情真挚;作者以宽阔的胸襟,叙述眼前景色,让人感到悲壮凄凉。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落日黄云,大野苍茫,此情此景,不免有些伤感。日暮黄昏,并且又大雪纷飞,北风狂吹,只看见远方的群雁,出没寒云,使人使人产生了伤感。头两句写景但可以衬托出作者的忧郁伤感,使人像是置身于风雪之中。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两句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于慰藉之中充满信心和力量。因为是知音,说话才朴质而豪爽;又因其沦落,才以希望为慰藉。
【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在了解词语含义的理解,积累运用到写作中。积累运用古诗,学会这首诗有大意,会背。】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分钟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知道了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还学积累了一些描写人的成语,学会了一首古诗。收获不少呀!
【设计意图:将写法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板书
内容
完成填空
语文园地
课文大意
读句子
读背词语
日积月累(别董大))
教学反思
1.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知识的落实,在扎实上下了功夫,进行了拓展,并设计了合理的练习形式,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如在“词句段”的练习中,我设计了让学生根据不同语境造句的环节,让他们循序渐进地掌握了知识。
2.在“日积月累”的授课中,我通过朗读、讲解,让他们理解词语的意思,背诵起来也就容易多了。
美中不足的是,在讲授词语时,讲得不够详细练习不到位,没有照顾到学困生的接受能力,应该让学生试着造句,因此,有的同学没能真正理解。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让自己的教学有较大幅度地提高。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形容人的词语:
奋不顾身、临危不惧、正气凛然、光明磊落、一马当先
无所畏惧、赴汤蹈火、气壮山河、顶天立地、百战百胜
冲锋陷阵、英姿焕发、勇往直前、知难而进、面不改色
智勇双全、英勇无双、豪情壮志、坚强不屈、剑胆琴心
粉身碎骨、赤胆忠心、坚贞不屈、旷古未有、赴汤蹈火
威风凛凛、威武不屈、威震天下、战无不胜、飒爽英姿
绝世超群、气冲霄汉、龙骧虎步、奋勇当先、一身正气
不畏艰险、舍身取义、英勇就义、宁死不屈、英姿焕发
《别董大》
【创作背景】
公元747年(唐玄宗天宝六年)春天,吏部尚书房琯被贬出朝,门客董庭兰也离开长安。是年冬,与高适会于睢阳(故址在河南省商丘县南),高适写了《别董大二首》。
【作者简介】
高适,唐代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蓚(河北景县)人。早年仕途失意。后来客游河西,先为哥舒翰书记,后历任任淮南、四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其诗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笔力雄健,气势奔放。边塞诗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风格也大略相近。有《高常待集》。
高适是盛唐时期“边塞诗派”的领军人物,“雄浑悲壮”是他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其诗歌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高适少孤贫,有游侠之气,曾漫游梁宋,躬耕自给,加之诗人豪爽正直的个性,故诗作反映的层面较广阔,题旨亦深刻。高适的心理结构比较粗放,性格率直,故其诗多直抒胸臆,或夹叙夹议,较少用比兴手法。如《燕歌行》,开篇就点出国难当头,突出紧张气氛:“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结尾处直接评论:“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既有殷切期待,又有深切感叹,含蓄而有力。
【诗鉴赏】
高适一生交游甚众,极重友谊。民间不但传颂着他与李白、杜甫等一代大诗人在汴州聚首同游的佳话,而且他与当时弹琴名手董庭兰之间的友谊也被视为美谈。《别董大》这首诗就是诗人给董庭兰送行时的赠言。
全诗四句,可分两层。诗的前两句着重写送别时的景色。首句“千里黄云白日曛”视野开阔,充分展现了西北黄土高原上风卷尘沙入云端的独特地域风光。“白日曛”三字给辽阔的黄土高原增添了迷茫暗淡的色彩。第二句“北风吹雁雪纷纷”,写出了送别的时令和气候。作者写天气骤变,也象征董大处境的恶劣。朔风劲吹,大雪纷飞,本来已经够凄凉的了,耳边又传来鸿雁的阵阵悲鸣,则更令远行人大有孤雁离群之孤寂无依感。雁总是群飞的,它使整个画面都沉浸在依依惜别的感情氛围中,令人在鸿雁的悲鸣声中联想到友谊。第一层这两句诗景中寓情,以情写景,场景空旷,笔力粗犷,但在粗犷中却又透出缕缕缠绵的情思,使送别的情调益发浓重。
诗的第二层感情基调和深沉抑郁转向放达高远。
第二层的两句诗主要是对董庭兰辞友远行的安慰与鼓励。“莫愁前路无知己”安慰董大在前进的道路上处处都会遇到知心朋友;“天下谁人不识君”既是对第三句的补充,又是对董庭兰盖世美誉的赞扬,也是对友人光明前途的预言。诗的三、四句互为因果关系,第三句是果,第四句为因。倒置的句式,进一步表现董庭兰广交良友,珍重友谊。
和高适同时代的唐诗人李欣也曾作《听董大弹胡笳兼寄语弄房给事》一诗,诗中通过描述董庭兰的美妙琴声,高超琴艺来表现董庭兰的为人和美好心灵。
如果说李颀对董大的评价是形象、具体的话,那么,高适的评价则是概括的、凝炼的。这首诗的意境高远,感情真挚,情景交融,语言纯朴,可谓赠别唐诗中的上乘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