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长相思》教学设计
《长相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2.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一)复习导入
齐读《泊船瓜洲》和《秋思》
师: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二)初读《长相思》 1.自由朗读《长相思》这一首词。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吗? 2.相机指导多音字“更”和生字“聒”,指导句子的朗读。3.指导读出诗词的味道和感觉,并示范,让生练习并指名读。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些什么印象和感觉?
(三)读懂《长相思》
师:带着这些印象和感觉,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
读后讨论:作者的“身”在哪里?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指名多位学生回答)
师:这里站着好多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这些站着的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师:作者的“心”又在哪里?(板书:心系故园)你们是从哪儿读懂的?
师:同学们,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们连起来,(在这两句上画一个圆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四)小结
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我们可以想见作者的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怀着这份感情,大家齐读《长相思》。
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一)想象上阕的情境,音乐创设情境,征途与故园所见所闻对比,深入领悟诗情
1、闭眼想象,睁眼表达征途见闻
师点头。播放呼啸的风雪声(一分钟)之后配箫声、古琴声,师生静听。(一分钟后)师配乐朗诵。
师:同学们自由朗读词的上阕,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你看到了跋山涉水的画面。──你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你看到了抬头望月的画面。──你看到了风雪交加的画面。──你看到了孤独沉思的画面。……
(二)自由朗读词的下阕
师:你们都看到了,是的,你们都看到了跋山涉水的画面,你们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你们看到了抬头望月的画面,你们看到了孤独沉思的画面,但是,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力,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家乡,作者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师: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畅谈着……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茶,唠家常……那还可能是……(学生在音乐声中写话)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好一幅恬静安闲的村居图。──好一幅其乐融融的画面!──好一和谐温馨的画面!
──故园的生活,幸福的生活,其乐融融的生活。……
(三)对比引读
师:但是,这一切现在有吗?没有。
故园啊,我的故园,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去郊外踏青、放飞风筝。可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学生朗读词)
师:故园啊,我朝思暮想的故园,当明月东升的时候,我们一起围坐在庭院里,数着一颗一颗闪闪的星星。可在这里,只有──(指名学生朗读词)
师:故园啊,我美丽温馨的故园,当朋友相聚的时候,我们一起畅饮,一起高歌,那时多么快乐啊!可在这里,这一切都不复存在,只有──(指名学生朗读词)
(四)小结 师:天伦之乐,温馨融融。多么美好的生活啊!但是,现在,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却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却都破碎了,(学生自由发言)
师:《长相思》读到这里,你们感受到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孤独、思念、期盼、破碎、煎熬、痛苦、伤感……)
(全班学生齐读《长相思》)
三、互文印证,读透词心
(一)质疑问难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你为什么要远离家乡去从军呢?
──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为什么不早点回去呢? ──你离开家乡已经有多长时间了? ──你在行军途中遇到过哪些困难? ……
(二)互文印证
师:这次出行,纳兰性德写下了好几首诗词。在一首《菩萨蛮》的词中,他留有这样的词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还有谁也想这样问一问诗人?
在回答中穿插情境诵读:
──长亭外,杨柳依依,哀怨的妻子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长亭外,古道边,朋友斟满一杯酒,伤感的朋友问他──(齐读此句)
──长亭外,芳草萋萋,拉着儿子拉着他的手问──(齐读此句)──长亭外,秋风瑟瑟,白发苍苍的老父亲问他──(齐读此句)
(三)回归课文
师: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再读《长相思》,用心体会。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你是为了保卫祖国,你离别家乡是为了到前线去杀敌。板书:碎
(四)小结
师:就这样,纳兰性德将自己对故园的无限思念和依恋写进了这首感人肺腑的《长相思》中。
师引: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读:长相思。
师引: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读:长相思。
师引: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 生读:长相思。【设计思路】
一、语文课程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三维目标要整合,课程资源要整合,教学方式要整合,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语文课程具有情感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在情感上下工夫。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咀嚼品味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互文参读中升情。
三、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做到引领价值、传承文化。古诗词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其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本课教学引领学生融入这种文化,从而洗涤心灵,铺垫精神底子。
第二篇:人教五年级上册长相思说课稿
长相思说课稿
一、说教材
《长相思》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本单元的课文,不论诗词还是散文,可以说都是游子们思乡怀乡的绝唱。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也是这样一首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表达了羁旅怀乡的主题。词的大意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词的上下两阕开头对仗,“一”字的运用,有连续不绝的含义,使词风缠绵。“山一程,水一程”寄托的是亲人送行的依依惜别情;“身向榆关那畔行”激荡的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萧萧豪迈情;“夜深千丈灯”催生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烈烈壮怀情。这情感的三级跳,既反映出词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也反映出他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下阕以“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细致描写将士的心理。夜的静谧更显出了风雪的声音之聒耳,睡梦被无情地打断,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睡意全无。听着帐外的风声雪声,感受着袭来的阵阵寒意,更加怀念故园的温暖、宁静和祥和。“故园无此声”虽寥寥几个字,却把将士的内心世界袒露无余,使思乡之意自然酣畅地流淌出来。
二、说教学目标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是第三次接触词这种文体了,可以说对词这种文体并不陌生。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并背诵。
2、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
3、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想象意境,领会诗情,品读诗句,背诵积累语言。难点是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词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说教法学法
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针对五年级学生的学情,下面,我把教法学法融合在一起谈谈本课时采取的教学策略。
1、情境教学法
教学本首诗,我通过音乐渲染情境,导语创设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多种手段,创设各种学生乐于接受,并能享受其间的情境,能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体会词人绵绵的思乡情。
2、读悟教学法
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在朗读中训练语言文字,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陶冶情操。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品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在读中想象,在读中感悟。
3、想象法:挖掘教材的空白处,让学生开启想象的闸门,抒发内心的情怀,发表独立的见解,揣摩人物的内心,产生情感的共鸣。
四、说教学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五大教学板块:(一)、学生对诗,创设诗韵课堂
因为五年级的学生已积累了很多古诗,所以我用以“思乡”为主题的诗句进行生生对话的形式引入,让学生快速地进入诗的课堂。之后就导入课题,介绍作者资料。(二)、读诗文知词意
这个环节我准备分三步:第一步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形式指导学生把诗读正确。第二步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读得字正腔圆;第三步提升读的要求,从读的实践中要求学生“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读出感觉来,读出作者浓浓的思乡情。第四步,指导学生读懂词意。指导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即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来读懂词的大意再小组合作交流,解决问题。(三)悟诗情,想画面
在教学过程中,我围绕“征途”与“故园”,引领学生在吟咏中放飞想象,感悟“征途”与“故园”的情景与画面,体味作者“身”“心”分离的情感。
通过播放背景音乐,引领学生走进词的境界,走近词人的生活。学生们在音乐和语言的感召下,展开想象,通过形象再现,让学生自己走进纳兰性德的世界,走进他的“征途”。学生们在“征途”的画面中舒展着所思所想。然后话锋一转,让学生展开想象,把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学生又在《琵琶语》的伴奏声中展开对“故园”的想象。写话时,我用舒缓的语调提示词人在家乡的生活有多种可能性,借以拓展学生的思路。纳兰性德的“聒碎乡心”丰富和激活着学生的精神世界,构成了“长相思”的精神主题——思乡与卫国、壮志与理想。学生对文本的感悟,通过言语实践,积淀为语言、语感能力的培养。在《长相思》教学中我通过想象进行了言语实践的两次设计,对“征途”的想象采用“说”来展示,对“故园”的想象则采用诉诸文字“写”的方式。学生的想象极其丰富,在想象中,学生们感悟到词人跋山涉水、辗转反侧、抬头仰望、孤独沉思等等画面,感悟到了家乡的美
丽、温馨,安宁、祥和。学生用言语和文字释放着“故园”二字所承载着的无穷韵味。两次想象的对比更使学生感受到征途的艰辛,倍感家乡的美好,亲人的温暖!(四)拓展相思内涵,在情感对话中体验。
为了深入展开“词人为什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这个话题的讨论,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文本的拓展,将纳兰性德《菩萨蛮》中的一句词——“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引入课堂。直面词人的心灵深处,感悟词人的“理想”与“壮志”,体悟到词人何事离别,是为了保家卫国。
(五)布置作业。让学生课下搜集有关思乡的诗词或歌曲背一背或唱一唱,以丰富学而生的语言积累。
上完了这节课,觉得还有不少缺憾,也让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在整个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我愈发感觉到自己的不足,发现自己的语文教学基本功还不够扎实,对文本的解读还不够细致深刻,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工作在实小这个团结奋进的大家庭中,对我来说,是一种鞭策,也是一种动力。今后,我唯有更加努力地工作,才能无愧于学校对我们的培养。我的说课内容结束,谢谢大家。
第三篇:五年级《长相思》教学设计
五年级《长相思》教学设计
五年级《长相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感情朗读感悟作者浓厚的思乡之情。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泊船瓜洲》、《秋思》
二、默写诗句:师说句意,学生分组写诗句
春风又吹绿了长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
洛阳城里秋风乍起,想要给远在家乡的亲人写封信,可要表达的
意思太多太多了。
三、以诗引题
师:同学们,在李白的眼中,乡愁是疑是地上霜的皎洁明月;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是那封拆了又写,写了又拆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词《长相思》。
教师板书课题
(一)走近纳兰性德:收集并整理纳兰性德的资料。
介绍词人(课件出示):纳兰性德
生介绍:纳兰性德,字容若,是清代大学士纳兰明珠的儿子,被称为满清第一词人。他的词主要是写离别相思之情。他深得康熙皇帝的喜爱,曾两次随康熙皇帝远行。
师补充:《长相思》就是纳兰性德随同康熙皇帝出关东巡师写下的。
(二)初读,读准字音,1.请大家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读的时候要注意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
2.出示生字和多音字。
聒噪 榆关 河畔 帐篷(分析字形,练写生字)
更:gēng
(1)改变;更换。(2)<
gèng(1)再;又(2)更加;愈加。
3.指生读文,教师相机指导难读或停顿有误的地方。
4.教师范读
5.指生读,教师相机指导难读或停顿有误的地方。
(三)简单介绍文体
浏览这首词,共有几句话。第一句为词的上阕、第二句为词的下阕。
指名(一男一女互读文)
三、再读《长相思》。要求:读懂《长相思》。
(一)、整体感悟
同学们真了不起,这么短的时间就能把词读的字正腔圆,那么你能说说从这首词中你读懂了什么?
(二)疏通诗意
1.默读《长相思》,借助书中的插图和注释,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词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
2.学生说词意,教师补充。
(三)深入品味诗的情感
师唱:“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想家的时候,想家的时候泪长流,家乡月就抚摸我的头。
师引:词人这般思念家乡,那他现在身处何处,心有在何方呢?
请同学生读读词,勾画一下。
生:身在征途,心系故园。读相关句子。
师:这就是作者的身啊,他翻过了一座又一座高山,趟过了一条又一条大河小川。夜晚驻扎军营的帐篷。
师:从哪里知道作者心系故园?
师:故园无此声,故园里没有什么声音?
生:故园没有风声、雪声。
师:其实并不是故园没有风声和雪声,只是此时作者远离故园,那风声、雪声就格外激起了绵绵的思乡情。
师:故园无此声啊,故园无此声。那么在纳兰性德德心中,他的家乡,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
生谈感受
但是,这一切现在有吗?没有。有的只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啊,我朝思暮想的故园,当明月东升的时候,我们一起围坐在庭院里,数着一颗一颗闪闪的星星。可在这里,有的只是──故园啊,我美丽温馨的故园,当朋友相聚的时候,我们一起畅饮,一起高歌,那时多么快乐啊!可在这里,这一切都不复存在,有的只是──(指名朗读词)
我的家乡多么美好呀!故园,有的是亲人关爱,有的是温暖舒适、宁静详和……而身在塞外,听到的却只有风雪交加,感觉到的只有寒冷孤寂,卧不成眠!叫我怎能不想家!这种心情,谁人知晓呀!这种身心分离的痛苦交织在一起,融成了一个字,那就是——(苦、痛、碎……)
指导朗读: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苦、那种痛、那种碎读出来!自由练读——指名读
师导:
(四)互文印证,读透词心,背诵积累。
师:《长相思》读到这里,你们感受到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孤独、思念、期盼、破碎、煎熬、痛苦、伤感……)
纳兰性德思念家乡的孤独和寂寞,就这样化作了千古传唱的《长相思》。现在,就让我们把这首思乡词铭记于心吧。
四、课外拓展:
1.从古至今,多少身在他乡的游子写下了思乡的诗词,现在就请同学们把你课前搜到的思乡诗句与大家一同分享。
2.老师也搜集到一首是:李清照的《添字采桑子》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五、作业设计
1.将《长相思》添加细节描写,改写成一篇现代文。
2.搜集更多思乡的诗文,朗读、背诵。
第四篇:五年级语文《长相思》教学反思
两年前,我院文汉实验小学老师在我院发送了第一个字青坪乐
村里还让我梦想。记住这一课
一直听着,所以讲话记录上的单词没有动。文老师温柔的形象,充满了智慧的语言,深深地萦绕着我的灵魂翩翩的阅读。但也让我突然,原来的古诗可以这样,所以诗意。
后来在古诗歌的教学中,我也试图总结老师对古诗的研究四个步骤通过其文字入诗长相思。风越来越多,雪越来越多苏维翁白。
整个班下来,课堂气氛没有话,我也简化了,更理想的实现我的教学目标。然而,我明白,我被吸引在我心中两个偶像艰辛地做。我们教学生真正感动人的事情,应该是自己辛苦的努力。
第五篇:五年级《长相思》教学设计及反思
五年级《长相思》教学设计及反思
五年级《长相思》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材分析】:
《长相思》是人教版语文教本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本单元的课文,不论诗词还是散文,都是游子们思亲怀乡的绝唱。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也是这样一首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词,表达了作者羁旅怀乡的情怀。
纳兰性德是清初著名大词人,纳兰性德词风清新隽秀、哀感顽艳,颇近南唐后主。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就曾给其极高赞扬:“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这样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诗词学习方法。本学期,他们在四年级学习《忆江南》、《渔歌子》时已经接触了“词”这种文学样式,对“词”已有了基本的认识。因此引导学生感受纳兰性德身在军旅、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思乡之苦就成了教学的重难点。
【设计思路】
“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学好教材,超越教材”是我本课教学的总体设计思路。
在教学时,我围绕本单元“思乡”这一主题,搜集相关思乡的古诗词,通过自主阅读、对比研读、主题阅读等环节,让学生了解词意、体会词情、领悟写法、积累语言、丰富文化底蕴,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法、学法】
1、情境教学法
通过音乐渲染情境,导语创设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多种手段,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体会词人的思乡情。
2、读悟教学法
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陶冶情操。
3、想象法 挖掘教材的空白处,让学生开启想象的闸门,入情入境,揣摩人物的内心,理解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目标】
1.会写“榆、畔、帐”三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有感情地诵读《长相思》。
2.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
3.通过对比阅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不同的表达方法。
4、通过主题阅读,积累语言、丰富文化底蕴,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作者身在军旅、心系故园的情感,感悟作者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学生交流有关思乡的古诗词
2、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自主学习,读懂词意
(一)读通《长相思》
1、读准字音,识记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词。
(二)读懂《长相思》
1、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感知词意。
2、汇报交流
(1)交流词意。
(2)作者的“身”在哪里?作者的“心”在哪里?
三、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一)教师范读,学生想象作者行军途中,风雪交加的世界。
(二)聆听音乐,学生想象作者故园的幸福画面。
四、对比研读,感悟写法
对比阅读《泊船瓜洲》、《秋思》以及《长相思》,体会作者不同的表达方法。
五、主题阅读,积累运用。
(一)阅读一
☆阅读提示:自读诗词,感知大意;体会感情,领悟方法。
长相思?一重山
李煜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二)阅读二
☆阅读提示:品读名句,丰富积累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六、布置作业,延伸课外(二选一)
1、阅读纳兰性德的其他词作,如《菩萨蛮》《木兰辞 拟古决绝词柬友》
2、阅读关于思乡的其他古诗词,如《西江夜行》《灞上秋居》《长安春望》《枫桥夜泊》
七、板书设计
长相思
《长相思》教学设计 身 在征途
思念家乡
心 系故园
八、教学反思
本学期,我们承担乐重大课题“语文主题教学”,课题中“语文主题”是指以语文教材为中心,根据教材的编排体系(教材中各单元均有一个明确的阅读主题),提炼出阅读主题,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课外阅读中引导,让课外阅读成为课内阅读的一种凭借和依托,课外阅读成为课内阅读的扩展和补充,提高语文能力。从阅读入手,结合教材,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有效衔接起来,学生掌握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并着力构建学生阅读行为自主化、自觉化的学习品质。
《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人暗藏于词中的无限情思,有感情地朗读词,读出词的韵味,让学生走进词境,进入词心。同时,作为一节整合课,我设计了三个整合点:一是在初读词之后,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关于《长相思》的内容(作者,题目,写作背景,词义,感情,写法等);二是在学生学习完《长相思》之后,搜集关于思乡的诗词;三是在练习环节,引入李煜的《长相思》,利用网络资源完成阅读小题(词的主要内容,表达的情感,运用的表达方法等)。
1、在朗读中与文本对话,体味情感:
朗读是解读文本的重要形式,学生通过听(听老师范读)、看(默读)、读(出声朗读)等途径,从整体上感受言语材料,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逐步感知与理解。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了读的功能,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感受和理解文本,在教师的范读中启动情感,在朗读和想象中整体感悟。
2、在想象中与文本对话,感悟形象:
在音乐和声情并茂的范读感召下,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学生们通过想象,感悟纳兰性德的“征途”,充满了远离与牵挂。在与“征途”对话后,通过问题将对话切换到词人的家乡和故园。学生在《琵琶语》的情思中,又展开了与“故园”的对话,学生们想象并感悟着家乡的美丽、温馨、安宁和祥和。
教学环节设计中,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读懂词意、读出词情,再和另两首进行对比研读,感悟写法。在此基础上,进行主题阅读,拓展到课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