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长相思_教学设计
《长相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通诗词并感悟词的思想感情。
2、体会并学习此人化抽象为形象的表达方法。教学重点
品味白居易诗词所蕴含的真挚情感。【教学步骤】
一、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二、学习新课
1、初读《长相思》,理解这是一首怀念远方意中人的抒情小词。它写一个闺中女子月夜倚楼眺望,思念心上人,充满柔情蜜意。
2、老师介绍长相思,词牌名36字,前后阕各4句。前人多用以写思念之情。始见唐代白居易词。这段话引自《唐宋词鉴赏词典》。后来我看了好多《长相思》,发现人们果然多用它来写思念之情的。今天要学的这三首《长相思》,不知同学们预习过了吗?谁来读一读第一首?(生很有感情地读:汴水流,泗水流„„)
3、屏幕上出示词牌名。
4、学生自己朗读。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小组内解决,班级分享。
5、通读本诗,全文把我诗人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
6、理解“汴水”“泗水”“瓜州”“吴山”“点点”“思”“悠悠”“方始休”“倚”
7、赏析:这首词写的是一位女子倚楼思念亲人的情形。在明亮的月光下,年轻的女子,凝望脚下着悠悠的流水,遥望着远处绵绵的群山,孤独无助的身影,充满了哀愁憔悴面容。思女的形象朦胧而又仿佛很清晰。
词的上阙连用了三个“流”字,写出了水的蜿蜒曲折,悠远绵长,也酿造了一种低徊缠绵的情韵。“吴山点点愁” 为本阙点睛之笔。“汴水流,似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如果没有后边“吴山点点愁”,则没人任何意义。而有了“吴山点点愁”,那悠悠的流水仿佛也就蕴含了绵绵的思念与哀愁。增添了愁思的下阙连用两个“悠悠”,更绵长与强烈。“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归”了吗?“休”了吗?没有,只是一个空想,想来想去,最终还是“月明人倚楼”。
诗人运用浅显流畅的语言,和谐舒缓的音律,以“恨”写“爱”,巧妙而又明了地勾画出了思女形象,表现出了思女复杂的感情。特别是那悠悠的流水和交接的月光,更烘托出了无限哀怨忧伤的情怀,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显示出这首小词言简意深、词义蕴藉的特点
三、巩固拓展
师:李白看到明月,不由得想到了自己的故乡。苏轼在中秋节想念自己的弟弟,因此写了著名的词《水调歌头》。其中有这样的诗句——(师生齐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多美妙的诗啊!他们相隔千里,但是同时看到一个月亮,他们通过月亮传递思念之情,想象太奇特了。这是诗啊!唐朝的杜甫也写了《月夜忆舍弟》,其中就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诗句。杜甫思念自己的弟弟,也是看到了这样的月亮,难怪他们会有这样的诗句——(生齐诵两首《长相思》。)
无 题 李商隐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李商隐及其代表作品。
2.在朗读、自由读的基础上,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及含义。3.理解把握李商隐诗歌的艺术手法。
二、知识链接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诗风与杜甫更为接近,“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唯义山一人”(王安石语)。杜牧的诗风则更近似李白。
李商隐与李贺,都是唐室宗亲,但因年代久远,家境已十分贫寒;他从小颖悟,十六岁即以《才论》、《圣论》两篇古文“出诸公间”,并受东都(洛阳)留守令狐楚赏识,令狐楚是当时骈文章奏高手,李商隐得他悉心指点,很快青出于蓝,这一技之长成为他后来谋生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种技能。
二十六岁时,李商隐得令狐父子之援而中进士,次年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后娶其女为妻,琴瑟和谐。但当时的牛(僧孺)李(德裕)党争激烈,令狐楚属牛党,王茂元则属李党。李商隐此举被视为投靠王茂元,因此被令狐楚之子令狐绹指责为“忘家恩,放利偷合”而受牛党排挤。此后一生在牛、李两党的倾轧中度过,困顿凄凉,终年四十六岁。
李商隐的爱情诗成就极高,他的《无题》诗十余首,取前两字为题而实质是无题的诗又有十余首,如《锦瑟》、《碧城》、《为有》等,其他似有题而实无题的诗若干首,写缠绵悱恻的爱情,写幻想,写伤感:“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他的《锦瑟》文字锦绣华美,字面意义易于理解而内容极深,历来有“一篇锦瑟解人难”之称。此外的“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晚晴》);“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等也都给人以极深的印象。
三、课前预习
1.注音
云鬓()探看()2.词语解释
晓镜()云鬓()3.诵读全诗,理解大意。
四、课堂讨论
1.全诗的“诗眼”是什么?如何理解?
“多情自古伤离别” 相见难啊离别更难,何况正值暮春时节,东风懒洋洋的,百花也凋残了,此情此景,人何以堪? 2.诗中“相见时难别亦难”这句诗中的两个“难”的含义。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
3.如何理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一句?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表达怎样思想感情? “丝”和“相思”的“思”是同音字,谐音双关,泪也因思而落。拿蜡炬流泪来比喻自己内心的煎熬。以春蚕、蜡炬为喻,说明我对你的爱和思念至死不变。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原意:比喻恋人别后相思之苦。新意:比喻人们为某种理想而执着追求。
4.“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晓来对镜梳妆,夜来吟月怀远,女主人公愁的是什么?为何会觉“月光寒”?
“晓镜但愁云鬓改”,是想象那位姑娘也和自己一样无休止的思念着对方,晓来对镜梳妆恍惚觉得自己秀发不同于往常了,也许很快就会衰老了吧!自己于夜间因痛苦而憔悴,清晨又为憔悴而痛苦。夜间的痛苦,是因为爱情的追求不得实现;次日为憔悴而愁,是为了爱情而希望长葆青春,总之,为爱情而憔悴,而痛苦,而郁悒。这种昼夜廻环、缠绵往复的感情,仍然表现着痛苦而执着的心曲。“夜吟应觉月光寒”,月光的凄清和寒冷实际上反映了主人公内心的孤寂和悲凉。
第二篇:长相思教学设计
西安市长安区马王街办
从《静夜思》读起之
《长相思》教学设计
学校:新庄小学
执教:张飞
从《静夜思》读起之
《长相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会写聒这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字正腔圆的诵读这首词。【过程与方法】
充分了解作者从不同角度运用对比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把握词的内容,关注词中人物的场景,体会作者的那份乡愁。
2.激发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词的思乡之情,进而升华至热爱祖国。教学准备:
《长相思》电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让学生齐读课件呈现的标题《从《静夜思》读起》。《静夜思》,一首家喻户晓的诗篇,一首妇孺皆知的诗篇。那么,《静夜思》告诉我们的是一种什么情感呢?(指学生回答:思乡)
是的,思乡,我们把身在异国的人们想念家乡的情怀称作:乡愁。(出示电子课件)
让学生齐背《静夜思》。《静夜思》老师诵读。
是的,那么诗仙笔下的《静夜思》,诗仙笔下的乡愁,真的是那轮明月下的故土吗?
让我们一起揭开它真正的面纱。出示课件《山月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中的景物。除了那轮明月之外,还有重重叠叠的山脉,正是这山脉阻隔了他回家的难度。所以李白的《静夜思》是: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一轮明月,一色无尘;一轮山月,阻隔思念之人。
是的,所以李白的那份乡愁不是那轮明月下的故土,而是,一轮山月下的故土。山,高大雄伟;山,连绵起伏;山,重重叠叠。阻隔了思念人的回家路,只能把思念寄托在那轮山月之中。
二、教学过程
1.初读《长相思》
这是李白眼中的乡愁,这是诗人中的乡愁,今天让我们共同领略一下词人眼中的乡愁,让我们一起走进纳兰性德笔下的乡愁——《长相思》。
大家开始自由读《长相思》,看看词人眼中的乡愁都有那些景,哪些物。
让学生齐读《长相思》。
分别指定学生来讲自己心中的词景、词物。那么这些字能表达怎样的情?又是如何体现的? 再齐读《长相思》。2.分层感悟《长相思》(1).精讲《长相思》上片: 是谁走过了“山一程”,又是谁渡过了“水一程”?(指明学生答:纳兰性德)真的是纳兰性德吗?
再问一句,又是谁“身向榆关那畔行”? 是谁的身?此时的身又在何方?
要了解这些问题,得先看看后一句“夜深千帐灯”。此句告诉我们,时间是深夜时分,本应睡觉,再加上白天“山一程,水一程”,山山水水,水水山山,脚下的每一块石头,水中的每一道波纹,前行者都经历了,是那么的劳累,但是,帐下灯火通明,并且是千帐,那么,这千帐之下,每一个人都经历过“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又是“夜深千帐灯”,可见,这身,不是一个人,是千帐内的每一个人。也就是说,不是不是纳兰性德一人之愁,是每个帐下不同人的同样之感——乡愁。“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夜深人静的时候,经历了山山水水,劳累了一天,本应该是帐内每一个人熄灯早眠,可是每个帐下的人儿,无法入睡,仍然点燃着灯火,此时的这灯,照的不是光明,照的是帐内人儿的心情。
此时不禁让我联想到了纳兰性德同时期的另一首词《如梦令》,里面有这样一句话,“万帐穹庐人醉”这句了得,此句无灯火,但是要强行入睡,只得饮酒,一来助眠,一来消愁。这场面更为宏大。这一灯一醉,耐人寻味。
此时,再读,就不是那么单一的了,李白的乡愁是一个人的独思,而纳兰性德的词,表达的那是许多人的愁,许多人的思。
让学生齐读上片: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2).精讲《长相思》下片: 这盏灯,还没有熄灭,为何? 你听“风一更”,你看“雪一更”,风雪交加,声音嘈杂,身寒意冷,外面吵得这样了,这是外表,睡不着的根本在哪里?
“聒碎乡心梦不成”,这是根本。这心不在这儿,在哪里? “故园无此声”。心系故园。
这就又联系到了纳兰性德同时期的那一首词《如梦令》,“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巧了,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句都运用了两个字,什么呀?
“梦”和“碎”,这个水讨厌至极,这一群远离故土的人们,刚刚借酒人醉,适才进了梦乡就又让这水吵醒了。梦中故国,就这样被叫醒了。醒了之后,更是睡不着,那么,此时的惊梦人干什么?想什么呢?
“故园无此声”。
这梦中的故园是何样? “故园无此声”,这“此”指的是塞外的风雪之音,那么,那每个人的故国,有的是什么声音?每个人心中的故国又是什么样子呢?请同学们想一想,然后写下来。
(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写写故国的声音和样貌)3.升华感悟
(一)《长相思》
纳兰性德的乡愁是山的阻隔,水的阻挡,那就是:山一程,水一程。纳兰性德的乡愁是亲赴赶往山海关的行程,那就是:身向榆关那畔行。纳兰性德的乡愁是夜景下塞外营帐中的灯火,那就是:夜深千帐灯。纳兰性德的乡愁是风雪交加的凄凉之音,那就是:风一更,雪一更。纳兰性德的乡愁是辗转反侧后的难眠心境,那就是:聒碎乡心梦不成。纳兰性德笔下的乡愁是众多征夫对故园无此声的久久回忆。同学们:
李白的乡愁是那一轮山月下的故土,王安石的乡愁是那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张籍的乡愁是那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纳兰性德笔下众人的乡愁是什么呢?(指生回答)
夜深千帐灯。是众人的乡愁。4.升华感悟
(二)《故乡》
乡愁的延续,经历了好几百年,乃至好几千年,现在,请大家听一听现代的乡愁之音,杨牧的《故乡》。(出示《故乡》老师朗诵)
乡愁的不断扩大,不断升华,就演化为一种最高的情感,那就是:爱国。(出示课件)升华至爱国。乡愁的最高表现形式就是爱国。
三、总结课堂。
(教师口头小结课堂)
歌声中的祖国。
让我们从《静夜思》读起,它给我们展示的是大唐的乡愁,让我们从《长相思》读起,它给我们展示的是大清的乡愁,让我们从《故乡》读起,它给我们展示的是祖国的乡愁,三个时代,三种时期,三种乡愁的无限扩大,思乡与爱国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从现在做起,热爱我们的故土,热爱我们的祖国。
四、作业
书写祖国。
请同学们写一写心中的故乡,心中的祖国。
板书设计
知识新授:
课堂流程:
1.重读《静夜思》——思长相思
身在征途
空间对比山水榆关图
景物对比塞上风雪图
虚实对比榆关景物
眼前
正面描写
心系故园
故园 故园无此声梦中故园心中侧面描写 乡之祖
2.精讲《长相思》生字:聒
3.现代诗《故乡》课文《梅花魂》思乡——爱国
4.歌声中的祖国
5.书写故乡、祖国
第三篇:长相思教学设计
《长相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会“榆 畔 帐”三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词的大意。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教学重点
1.感知词的大意,懂得诗句的意思。2.引导有感情地朗读。教学准备: 了解诗人纳兰性德。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
1.师:同学们,在李白的眼中,乡愁是疑是地上霜的皎洁月光,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
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两岸的徐徐春风。那么,在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词,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请同学们齐读课题。3.师简介,长相思既是这首词的题目,也是词牌名。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呢?
长相思分为上阙和下阙两个部分,内容多为思念家乡或者思念亲人。4简介纳兰性德。
二、整体感知,学习生字。1.①(指名读)谁来读一读? 榆关 那畔,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 ②齐读
2.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3.再读,解决诗歌节奏。
下面,我们全班一起,把这首词有节奏地读一读,三、学习诗句
(一)默读
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联系书上的插图和注解,想想这首词主要在讲什么。
(二)学习上阙
请一个同学读词的上阙。
1.谁来说说,作者身向何方?(板书:身)在榆关(简单介绍山海关)
2.那山海关是他们最终的目的地吗? 你是从哪个词语知道的?(那畔)是的,„„(简介背景)。3.山 一程,水一程,是啊,山一程,水一程,你从“一程一程”体会到了什么?
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万水千山,跋山涉水,山高水长,„„)在这万水千山的长途跋涉中,他们可能遇到什么困难?(路陡,山高,水深 „„)
4.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上阙的意思? 5.指导朗读。
指名读,读出行军的艰难来。
从你的朗读中,老师体会到了将士们“山一程”的 爬山之难,谁还能通过朗读体现“水一程“的涉水之难呢?
齐读。是啊,行军多难啊!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和纳兰性德一起艰难行军的将士们,来,把上阙读一读。
(二)学习下阙
是啊,夜深了,劳顿了一天的将士们本该在营帐里好好休息,为什么他们营帐里的灯还亮着呢?
请同学们轻声读词的下阕,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1.为什么灯还亮着?
2.是什么声音勾起了他们的思乡之情呢?
3.这样的声音在将士们听来好听吗?哪个词告诉你声音嘈杂不好听?(聒)你是怎么体会的?(出示风雪画面)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4.故园无此声
好一个故园无此声!那故园指哪里?故园会有什么? 想想故园会有什么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把 它写下来。(故园有什么样的什么,有„„的„„,还有„„)5.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下阙的意思? 6.谁来读一读下阙
是啊,在这风雪交加的夜晚,故园那美好的画面全都碎了,故园那美好的情景全都碎了,纳兰性德连梦都做不成了啊!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这是怎样一种身心分离的痛苦啊!指名与师合作读。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熟悉的小河,这里只有(生:风一更,雪一更„„)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熟悉的大槐树,这里只有„„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慈祥的父母的呼唤,这里只有„„
谁还想再读?假设你就是纳兰性德,正在忍受思乡之苦的纳兰性德。齐读。
四、配乐读,悟感情
纳兰性德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他在忍受着身心分离的痛苦啊,同学们,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的仅仅是纳兰性德一个人吗?
全班一起读。(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正在风雪之夜苦苦思念家乡的将士们,我们有感情地读一读)
1.同学们读得真好,我们把整首词连起来读一读。2.范读(配乐): 3.男生女生读,齐读
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这里只有——
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月光下和妻子依偎在一起的那一份幸福,那一份温暖,这里只有——
在这里,没有牧童的 短笛,没有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声笑语,这里只有—— 4.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齐读)长相思 师: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齐读)长相思
师:爱故园,思亲人,字字化作—— 生:(齐读)长相思
五、拓展
搜集表达思念家乡的诗词或歌曲,读一读或唱一唱。板书设计:
身向榆关(难)
长相思 心在故园(苦)
第四篇:《长相思》教学设计
《长相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会“榆、畔、帐”等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词的大意。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教学重点】
1、感知词的大意,读懂诗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
1、师:同学们,在李白的眼中,乡愁是疑是地上霜的皎洁月光,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 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两岸的徐徐春风。那么,在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词,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2、“长相思”既是这首词的题目,也是词牌名。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呢?“长相思”分为上阙和下阙两个部分,内容多为思念家乡或者思念亲人。
3、简介作者。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族正黄旗人。本词写于康熙二十一(1682)年,时作者随康熙帝出山海关,祭祀长白山。
二、整体感知,学习生字。
1、①(指名读)谁来读一读? ②齐读
2、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齐读,巩固诗歌节奏。
三、理解诗句
1、默读
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联系书上的插图和注解,想想这首词主要在讲什么。
2、学习上阙
请一个同学读词的上阙。
(1)谁来说说,作者身向何方?(板书:身)在榆关(简单介绍山海关)
(2)那山海关是他们最终的目的地吗?
你是从哪个词语知道的?(那畔)结合理解。
(3)山一程,水一程,你从“一程一程”体会到了什么?
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万水千山,跋山涉水,山高水长,„„)
在这万水千山的长途跋涉中,他们可能遇到什么困难?(路陡,山高,水深
„„)(4)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上阙的意思?(5)指导朗读。
指名读,读出行军的艰难来。
从你的朗读中,老师体会到了将士们“山一程”的爬山之难,谁还能通过朗读体现“水一程“的涉水之难呢?
(6)齐读。是啊,行军多难啊!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和纳兰性德一起艰难行军的将士们,来,把上阙读一读。
3、学习下阙
是啊,夜深了,劳顿了一天的将士们本该在营帐里好好休息,为什么他们营帐里的灯还亮着呢?
请同学们轻声读词的下阕,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1)为什么灯还亮着?
(2)是什么声音勾起了他们的思乡之情呢?
(3)这样的声音在将士们听来好听吗?哪个词告诉你声音嘈杂不好听?(聒)你是怎么体会的?(出示风雪画面)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4)故园无此声。好一个故园无此声!那故园指哪里?故园会有什么?想想故园会有什么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把它写下来。(故园有什么样的什么,有„„的„„,还有„„)(5)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下阙的意思?
(6)谁来读一读下阙?是啊,在这风雪交加的夜晚,故园那美好的画面全都碎了,故园那美好的情景全都碎了,纳兰性德连梦都做不成了啊!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这是怎样一种身心分离的痛苦啊!(7)指名与师合作读。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熟悉的小河,这里只有(生:风一更,雪一更„„)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熟悉的大槐树,这里只有„„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慈祥的父母的呼唤,这里只有„„(8)齐读。
四、配乐读,悟感情
纳兰性德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他在忍受着身心分离的痛苦啊,同学们,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的仅仅是纳兰性德一个人吗? 全班一起读。(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正在风雪之夜苦苦思念家乡的将士们,我们有感情地读一读)
(1)同学们读得真好,我们把整首词连起来读一读。(2)教师范读(配乐)。
(3)男生女生读,齐读: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这里只有——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月光下和妻子依偎在一起的那一份幸福,那一份温暖,这里只有——在这里,没有牧童的 短笛,没有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声笑语,这里只有——(4)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齐读)长相思
师: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齐读)长相思
师:爱故园,思亲人,字字化作——
生:(齐读)长相思
五、拓展
搜集表达思念家乡的诗词或歌曲,读一读或唱一唱。(附)板书设计: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身向榆关(难)心在故园(苦)
第五篇:《长相思》教学设计
上良中心小学教学观摩活动教案
《长相思》教学设计
上良中心小学 张艳妮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生字、新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感情朗读感悟作者浓厚的思乡之情。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初读。
(1)学生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读的时候要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把它读正确。(2)出示停顿的地方, 师范读。
(3)学生分上下阕读。2.读后交流。
(1)全班齐读。
(2)说说你读完后感受到了什么?
三、品诗词——(深入品味诗的情感)1.提出问题:作者的身在哪儿呢?作者的心又在哪儿呢?你从文中的哪一个词可以看出来? 2.仔细研读。
学生仔细读文,交流结果。
3.想象意境。
(1)那么在纳兰性德德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当中,他的家乡,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
(2)让学生想象自己是纳兰性德,那此时此刻,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5.对比引读:
再一次感情朗读!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苦、那种痛、那种思念之情诵读出来!
五、背诵全诗,积累语言
1.指导学生背诵《长相思》。2.课后拓展。
师:同学们,思乡的诗还有很多很多,同学们课后还可以去收集。
六、板书设计:
身 在 征 途
思乡之情
心 系 家 园
七、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