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相思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3:31: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长相思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长相思教学设计》。

第一篇:长相思教学设计

纳兰性德《长相思》 教案

一、激情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身为炎黄子孙,我们惊叹于五千年历史所孕育的灿烂文化,而那一首首流芳至今的诗词正是中华文化中的精粹,上课前我愿意和同学们一起回顾几首,同学们,可以吗?

第一首: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第二首:张籍的秋思

(学生与老师集体背诵)

师:这两首诗的两位诗人跨越唐宋两个朝代,中间相隔近350余年,可却表达了一种情绪,你读出来了吗?

师:是思乡,是乡愁。李白的眼中,乡愁是洒落窗前的皎洁月光,王安石的心里,乡愁是吹绿江南两岸的徐徐春风,张籍的笔下,乡愁是那封拆了又写,写了又拆的家书。今天这节课,我们将一同走进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的世界里,看看在他的胸怀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他的一首词《长相思》——板书

二、初读《长相思》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长相思》,认真读上两遍,把这首词中的字音读准确,听清要求了吗?

1、学生自由朗读《长相思》两遍

2、全班齐读

过渡:一起看看大屏幕,请同学们关注一下这首词中每句的最后一个字,老师已经将他们变成了红色,认真看,看看你有什么发现!(都是后鼻音的字,课件出示)师:同学们非常善于发现,词和诗一样,都是有格律的,有韵律的,这些后鼻音字就是这首词的韵脚,读准了,词的韵味就出来了。师:自己先试着读准这些后鼻音。男女生分别读这首词。全班齐读。过渡:好一个夜深千帐灯,好一个故园无此声,经同学们这么一读,这份蕴含了百年的韵味就已经呼之欲出了。

师:词这种古代文体我们以前接触过,回顾一下有哪些词。题目大部分都是词牌名。今天又一次见到了它,与之相比,诗是我们接触最多的古代文体,比较一下,二者有什么不同。

师:同学们说得对,词中的句子,有的短,有的长,所以词又被叫做“长短句”。

师:在结构的组成上,诗和词也截然不同,短诗以行来划分,长诗以节来划分。而词则用阙,这上一句被称为上阕,而与之相对仗的下一句被称为下阕。

过渡:词这种文体是很有意思的,它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形成于唐代,到宋代达到顶峰,故俗称宋词。由于音乐的广泛流传,当时的都市里有很多以演唱为生的乐师,根据唱词和音乐节拍配合的需要,创造或改编出一些长短句参差的曲词,这便是最早的词了。本身是可以吟唱的,但那些曲谱早已随着时间的流逝,淹没在了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留下的词文,绝对称得上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既然可以吟唱,那它一定是有节奏的。

1、教师配乐范读《长相思》

师:这首词算上标点只有47个字,如果泛泛而读,很快就读完了,但一定会神韵全失,索然无味,所以要读出节奏,既要会停顿,在有些地方还要拖长一些,徐老师愿意读给大家听,请你手中拿笔,在我停顿的地方你打一个斜杠,在我拖长的地方你画个小波浪。

3、全班齐读《长相思》(出示节奏和重音)

过渡:这就是纳兰性德带给我们的《长相思》,我们读了这么多遍依然陶醉其中,细细读来,那份古词的浓重味道竟然久久挥之不去。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自幼聪敏,在童子时已句出惊人,纳兰性德很早就显露头角。他十四岁便精通六艺,十五岁入太学就读,十七岁中举。作为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以英俊威武的武士身份参与风流斯文的诗文之事。他随皇帝游历四方,奉命参与重要的战略侦察,随皇帝唱和诗词。然而他却对自己的扈从生涯十分厌倦,不时在词中流露出怨恼之情。同时,因为纳兰的天分极高,总是被独特的塞外风光激起极强的创作欲望,他将壮丽的塞外风光与凄婉的思乡之情糅合在一起,营造出一幅幅兼具壮美与凄美的画面。

三、品读诗词,感悟诗情

师:自己默读这首《长相思》,借助词后的注释,相信你一定能读懂这首词,让我们带着这样两个问题,一起走进纳兰性德世界。(1)学生默读理解(2)同桌相互交流

过渡:我看到大部分同学似乎已经读完了,各个若有所思,那让我们放下手中的书,一起看大屏幕。课件(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师:此时此刻,我们不禁要问,纳兰性德,你到底在哪儿,你究竟身在何处呢?1.山海关2.山海关那边3.前往山海关的路上4.山上5.船上 6.营帐里

师:这几位同学,就是纳兰性德曾经走过的地方,无一不留下了他的足迹,这漫长的旅程,如果让同学用一个词来形容,你会用。

过渡:“艰难”、“困苦”。这些字眼无一不煎熬着出征将士的内心。这真是一段艰辛的旅程。

师:这究竟是一段怎样的旅程啊,山一程,水一程,程,指的是道路、路程,这究竟是怎样的山一程,水一程啊,你能想到哪些词语。预设:跋山涉水:一个“跋”一个“涉”,我们能感到这段路程的艰辛,你读一读!翻山越岭。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山一程,水一程”,写出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词人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离家乡愈远。这两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将“一程”二字重复使用,突出了路途的漫漫修远。

师:路程如此艰辛,词语也一样有着浓浓的味道。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跋山涉水 翻山越岭 山长水远

师:而在纳兰性德的笔下,我们并没有看见这些词语,有的只是——男生——(山一程,水一程)

师:如此漫长而艰辛的路程,我们为什么不读的悠长一些呢,这样,词的味道会更浓的。让我们一起完整的读出词的上阕。

过渡:我们知道了,他的身就在这漫长而艰辛的征途之中。(板书)师:而此时,让纳兰性德备受煎熬的不仅仅是攀不完的崇山峻岭,跨不尽的激流险滩,听—(播放怆)(出示下阕)——师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一更”二字反复出现,突出了塞外席地狂风、铺天暴雪,杂错交替扑打着帐篷的情况。这怎不使词人发出凄婉的怨言:“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师:“聒”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汉字,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在古代篆书的写法中,是一个耳加上一个“昏”,看看这个构造,想想他的意思?(声音嘈杂,让人思绪混乱,使人厌烦)又经过了漫长的演变,在隶书中,“聒”变成了一个耳和一个舌字,并且一直沿用至今。请同学们翻开书,看一下词后的注释,“聒”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想象一下,一直在耳边说,让人不清净。这里指风雪声。故园无此声,【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自己的家乡没有这样的令人烦恼的声音。

过渡:此时此刻,风雪的声音久久回荡在我们的耳边,风雪的声音也回荡在营帐之中,回荡在纳兰性德的耳边,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想家的时候,更何况还是这塞上“风一更,雪一更”的苦寒天气。风雪交加夜,一家人在一起什么都不怕。可远在塞外宿营,夜深人静,风雪弥漫,心情就大不相同。想睡睡不着,像做梦更做不成,风雪交加夜,心碎梦不成,路途遥远,衷肠难诉,辗转反侧,卧不成眠。这怎不使词人发出凄婉的怨言:“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所以纳兰性德写下了——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引读)他在想家,他的心在故园。(板书)在纳兰性德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深处,家乡的一切历历在目,在他的梦里,也许原本有——

是啊,这一切的一切,相信在他的梦里都会出现,你能试着写一写吗。

(二)想象故园,拓展写作

师:拿出大家的习作本,展开你的想象写一写。(《琵琶曲》)师:一幅幅画面美轮美奂,一幅幅画面其乐融融,这就是深藏在作者心中的回忆,这就是作者心中的故园。。

师:引读(沉默片刻)此时此刻,美好的画面消失了,有的只是—下阕 此时此刻,故园的记忆破碎了,有的只是——

四、补充情感,互证内心

过渡:此时,他的身体在征途上前行,而他的内心却早已飞回了故乡,真所谓身在征途,心系故园。

师:同学们,《长相思》读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那一颗破碎的心,假如现在你们就是纳兰性德,老师脑海里有些问题想问问你们:“纳兰性德,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为什么还要离开家乡、离开故园呢?”“纳兰性德,你为什么不回家呢?”“你为什么不和家人团圆呢?”

师:是啊,在征途中,纳兰性德还写下了一首词——菩萨蛮,在这首词中,他也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这个问题: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离别之际,长亭外,杨柳依依,他的父亲一遍又一遍的问他 分手之际,古道边,芳草萋萋,他的妻儿一遍又一遍的问他

过渡:是啊,我们也不禁要问,纳兰性德,你为何甘受这相思之苦,却不愿举家团圆呢?让我们再来一同了解一下纳兰性德吧,请看大屏幕。康熙二十年(1861年)十月,康熙帝平定了三藩之乱,国内平静。于是,在二十一年三月经山海关到满族的发祥地一带去巡视,并祭祀长白山。这首《长相思》是纳兰性德随康熙皇帝到东北祭祖时路上写的。纳兰性德作为皇帝一等侍卫,也随从扈驾。千军万马跋山涉水,浩浩荡荡向山海关出发,声势浩大。能够当上侍卫,在一般人看来,是接近皇帝的最佳途径,既实惠又很荣耀,而且可以作为跳板,乔迁晋升、飞黄腾达。但是纳兰性德对侍卫生涯却了无兴趣。在他看来,侍卫要处处体察皇帝的意图行事,与奴仆家丁无异。而就纳兰性德追求的人生理想来说,他是个具有政治热情和社会责任感,有着远大抱负和卓越见识的满族青年。他渴望为国家、民族建功立业,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和民族团结大展宏图,但皇帝没有这样做,康熙全然不顾纳兰的个性特点和理想愿望,让纳兰充当了殿前侍卫,轻意地改变了纳兰的人生道路。这使纳兰觉得十分痛苦,他觉得自己是被套上了枷锁,身不由己,理想成空,难以忍受又无法摆脱。当上了侍卫后,纳兰还几乎年年都启驾巡游,有时甚至是一年数次,过着漂泊颠沛的鞍马生活,对于满腹雄心壮志的他来说,无疑也是难以忍受的。而每天出入宫闱,亲历目睹官场的险恶,朝中朋党倾轧,小人迎合得志,才人失意落泊,官场上的尔虞我诈,仕途上的崎岖险恶,使年轻正直的纳兰性德深切地感受到官场的可憎可怕。平庸的侍卫生活与理想相去甚远,而所处环境又充满了讥谗和危机,加之羁旅天涯,亲人分离的凄苦,种种重压和折磨,长期在他的心头笼罩,冷却了纳兰性德的仕宦之心。虽然他的职位连连提升,皇帝也十分赏识他的才干,可他就是闷闷不乐,御座近在咫尺,但理想却远在天涯,他不甘于让生命消磨在尊荣而又庸碌的位置上。他厌恶自己的差事,却又不得不忠于职守,悠悠十载的仕宦生涯,作为一个文武兼备的有志青年,殿试告捷后,既没有被派到军中去建功立业,也没有让他担任与其才能相称的文职官员,而是被安插到皇帝身边充当一名侍卫,其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悲哀可想而知。对朝廷忠心耿耿,却得不到重用,时光的流逝使他焦急,年龄增长而建功立业的愿望难以实现,思想冲突和心绪烦乱却又无可奈何。

师:谁来说说你了解后的感受,是否从中得到了答案。

五、结语

师:由此可见,纳兰性德作为被皇帝所看重的文武全才,那是一种无可奈何,那是一种不可抗拒,纳兰性德没有选择,他将自己的所有情感都凝聚在了这首词当中(全班齐读《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

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

第二篇:长相思教学设计

西安市长安区马王街办

从《静夜思》读起之

《长相思》教学设计

学校:新庄小学

执教:张飞

从《静夜思》读起之

《长相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会写聒这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字正腔圆的诵读这首词。【过程与方法】

充分了解作者从不同角度运用对比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把握词的内容,关注词中人物的场景,体会作者的那份乡愁。

2.激发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词的思乡之情,进而升华至热爱祖国。教学准备:

《长相思》电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让学生齐读课件呈现的标题《从《静夜思》读起》。《静夜思》,一首家喻户晓的诗篇,一首妇孺皆知的诗篇。那么,《静夜思》告诉我们的是一种什么情感呢?(指学生回答:思乡)

是的,思乡,我们把身在异国的人们想念家乡的情怀称作:乡愁。(出示电子课件)

让学生齐背《静夜思》。《静夜思》老师诵读。

是的,那么诗仙笔下的《静夜思》,诗仙笔下的乡愁,真的是那轮明月下的故土吗?

让我们一起揭开它真正的面纱。出示课件《山月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中的景物。除了那轮明月之外,还有重重叠叠的山脉,正是这山脉阻隔了他回家的难度。所以李白的《静夜思》是: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一轮明月,一色无尘;一轮山月,阻隔思念之人。

是的,所以李白的那份乡愁不是那轮明月下的故土,而是,一轮山月下的故土。山,高大雄伟;山,连绵起伏;山,重重叠叠。阻隔了思念人的回家路,只能把思念寄托在那轮山月之中。

二、教学过程

1.初读《长相思》

这是李白眼中的乡愁,这是诗人中的乡愁,今天让我们共同领略一下词人眼中的乡愁,让我们一起走进纳兰性德笔下的乡愁——《长相思》。

大家开始自由读《长相思》,看看词人眼中的乡愁都有那些景,哪些物。

让学生齐读《长相思》。

分别指定学生来讲自己心中的词景、词物。那么这些字能表达怎样的情?又是如何体现的? 再齐读《长相思》。2.分层感悟《长相思》(1).精讲《长相思》上片: 是谁走过了“山一程”,又是谁渡过了“水一程”?(指明学生答:纳兰性德)真的是纳兰性德吗?

再问一句,又是谁“身向榆关那畔行”? 是谁的身?此时的身又在何方?

要了解这些问题,得先看看后一句“夜深千帐灯”。此句告诉我们,时间是深夜时分,本应睡觉,再加上白天“山一程,水一程”,山山水水,水水山山,脚下的每一块石头,水中的每一道波纹,前行者都经历了,是那么的劳累,但是,帐下灯火通明,并且是千帐,那么,这千帐之下,每一个人都经历过“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又是“夜深千帐灯”,可见,这身,不是一个人,是千帐内的每一个人。也就是说,不是不是纳兰性德一人之愁,是每个帐下不同人的同样之感——乡愁。“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夜深人静的时候,经历了山山水水,劳累了一天,本应该是帐内每一个人熄灯早眠,可是每个帐下的人儿,无法入睡,仍然点燃着灯火,此时的这灯,照的不是光明,照的是帐内人儿的心情。

此时不禁让我联想到了纳兰性德同时期的另一首词《如梦令》,里面有这样一句话,“万帐穹庐人醉”这句了得,此句无灯火,但是要强行入睡,只得饮酒,一来助眠,一来消愁。这场面更为宏大。这一灯一醉,耐人寻味。

此时,再读,就不是那么单一的了,李白的乡愁是一个人的独思,而纳兰性德的词,表达的那是许多人的愁,许多人的思。

让学生齐读上片: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2).精讲《长相思》下片: 这盏灯,还没有熄灭,为何? 你听“风一更”,你看“雪一更”,风雪交加,声音嘈杂,身寒意冷,外面吵得这样了,这是外表,睡不着的根本在哪里?

“聒碎乡心梦不成”,这是根本。这心不在这儿,在哪里? “故园无此声”。心系故园。

这就又联系到了纳兰性德同时期的那一首词《如梦令》,“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巧了,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句都运用了两个字,什么呀?

“梦”和“碎”,这个水讨厌至极,这一群远离故土的人们,刚刚借酒人醉,适才进了梦乡就又让这水吵醒了。梦中故国,就这样被叫醒了。醒了之后,更是睡不着,那么,此时的惊梦人干什么?想什么呢?

“故园无此声”。

这梦中的故园是何样? “故园无此声”,这“此”指的是塞外的风雪之音,那么,那每个人的故国,有的是什么声音?每个人心中的故国又是什么样子呢?请同学们想一想,然后写下来。

(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写写故国的声音和样貌)3.升华感悟

(一)《长相思》

纳兰性德的乡愁是山的阻隔,水的阻挡,那就是:山一程,水一程。纳兰性德的乡愁是亲赴赶往山海关的行程,那就是:身向榆关那畔行。纳兰性德的乡愁是夜景下塞外营帐中的灯火,那就是:夜深千帐灯。纳兰性德的乡愁是风雪交加的凄凉之音,那就是:风一更,雪一更。纳兰性德的乡愁是辗转反侧后的难眠心境,那就是:聒碎乡心梦不成。纳兰性德笔下的乡愁是众多征夫对故园无此声的久久回忆。同学们:

李白的乡愁是那一轮山月下的故土,王安石的乡愁是那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张籍的乡愁是那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纳兰性德笔下众人的乡愁是什么呢?(指生回答)

夜深千帐灯。是众人的乡愁。4.升华感悟

(二)《故乡》

乡愁的延续,经历了好几百年,乃至好几千年,现在,请大家听一听现代的乡愁之音,杨牧的《故乡》。(出示《故乡》老师朗诵)

乡愁的不断扩大,不断升华,就演化为一种最高的情感,那就是:爱国。(出示课件)升华至爱国。乡愁的最高表现形式就是爱国。

三、总结课堂。

(教师口头小结课堂)

歌声中的祖国。

让我们从《静夜思》读起,它给我们展示的是大唐的乡愁,让我们从《长相思》读起,它给我们展示的是大清的乡愁,让我们从《故乡》读起,它给我们展示的是祖国的乡愁,三个时代,三种时期,三种乡愁的无限扩大,思乡与爱国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从现在做起,热爱我们的故土,热爱我们的祖国。

四、作业

书写祖国。

请同学们写一写心中的故乡,心中的祖国。

板书设计

知识新授:

课堂流程:

1.重读《静夜思》——思长相思

身在征途

空间对比山水榆关图

景物对比塞上风雪图

虚实对比榆关景物

眼前

正面描写

心系故园

故园 故园无此声梦中故园心中侧面描写 乡之祖

2.精讲《长相思》生字:聒

3.现代诗《故乡》课文《梅花魂》思乡——爱国

4.歌声中的祖国

5.书写故乡、祖国

第三篇:长相思教学设计

《长相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会“榆 畔 帐”三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词的大意。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教学重点

1.感知词的大意,懂得诗句的意思。2.引导有感情地朗读。教学准备: 了解诗人纳兰性德。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

1.师:同学们,在李白的眼中,乡愁是疑是地上霜的皎洁月光,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

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两岸的徐徐春风。那么,在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词,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请同学们齐读课题。3.师简介,长相思既是这首词的题目,也是词牌名。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呢?

长相思分为上阙和下阙两个部分,内容多为思念家乡或者思念亲人。4简介纳兰性德。

二、整体感知,学习生字。1.①(指名读)谁来读一读? 榆关 那畔,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 ②齐读

2.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3.再读,解决诗歌节奏。

下面,我们全班一起,把这首词有节奏地读一读,三、学习诗句

(一)默读

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联系书上的插图和注解,想想这首词主要在讲什么。

(二)学习上阙

请一个同学读词的上阙。

1.谁来说说,作者身向何方?(板书:身)在榆关(简单介绍山海关)

2.那山海关是他们最终的目的地吗? 你是从哪个词语知道的?(那畔)是的,„„(简介背景)。3.山 一程,水一程,是啊,山一程,水一程,你从“一程一程”体会到了什么?

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万水千山,跋山涉水,山高水长,„„)在这万水千山的长途跋涉中,他们可能遇到什么困难?(路陡,山高,水深 „„)

4.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上阙的意思? 5.指导朗读。

指名读,读出行军的艰难来。

从你的朗读中,老师体会到了将士们“山一程”的 爬山之难,谁还能通过朗读体现“水一程“的涉水之难呢?

齐读。是啊,行军多难啊!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和纳兰性德一起艰难行军的将士们,来,把上阙读一读。

(二)学习下阙

是啊,夜深了,劳顿了一天的将士们本该在营帐里好好休息,为什么他们营帐里的灯还亮着呢?

请同学们轻声读词的下阕,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1.为什么灯还亮着?

2.是什么声音勾起了他们的思乡之情呢?

3.这样的声音在将士们听来好听吗?哪个词告诉你声音嘈杂不好听?(聒)你是怎么体会的?(出示风雪画面)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4.故园无此声

好一个故园无此声!那故园指哪里?故园会有什么? 想想故园会有什么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把 它写下来。(故园有什么样的什么,有„„的„„,还有„„)5.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下阙的意思? 6.谁来读一读下阙

是啊,在这风雪交加的夜晚,故园那美好的画面全都碎了,故园那美好的情景全都碎了,纳兰性德连梦都做不成了啊!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这是怎样一种身心分离的痛苦啊!指名与师合作读。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熟悉的小河,这里只有(生:风一更,雪一更„„)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熟悉的大槐树,这里只有„„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慈祥的父母的呼唤,这里只有„„

谁还想再读?假设你就是纳兰性德,正在忍受思乡之苦的纳兰性德。齐读。

四、配乐读,悟感情

纳兰性德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他在忍受着身心分离的痛苦啊,同学们,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的仅仅是纳兰性德一个人吗?

全班一起读。(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正在风雪之夜苦苦思念家乡的将士们,我们有感情地读一读)

1.同学们读得真好,我们把整首词连起来读一读。2.范读(配乐): 3.男生女生读,齐读

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这里只有——

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月光下和妻子依偎在一起的那一份幸福,那一份温暖,这里只有——

在这里,没有牧童的 短笛,没有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声笑语,这里只有—— 4.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齐读)长相思 师: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齐读)长相思

师:爱故园,思亲人,字字化作—— 生:(齐读)长相思

五、拓展

搜集表达思念家乡的诗词或歌曲,读一读或唱一唱。板书设计:

身向榆关(难)

长相思 心在故园(苦)

第四篇:《长相思》教学设计

《长相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会“榆、畔、帐”等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词的大意。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教学重点】

1、感知词的大意,读懂诗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

1、师:同学们,在李白的眼中,乡愁是疑是地上霜的皎洁月光,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 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两岸的徐徐春风。那么,在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词,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2、“长相思”既是这首词的题目,也是词牌名。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呢?“长相思”分为上阙和下阙两个部分,内容多为思念家乡或者思念亲人。

3、简介作者。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族正黄旗人。本词写于康熙二十一(1682)年,时作者随康熙帝出山海关,祭祀长白山。

二、整体感知,学习生字。

1、①(指名读)谁来读一读? ②齐读

2、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齐读,巩固诗歌节奏。

三、理解诗句

1、默读

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联系书上的插图和注解,想想这首词主要在讲什么。

2、学习上阙

请一个同学读词的上阙。

(1)谁来说说,作者身向何方?(板书:身)在榆关(简单介绍山海关)

(2)那山海关是他们最终的目的地吗?

你是从哪个词语知道的?(那畔)结合理解。

(3)山一程,水一程,你从“一程一程”体会到了什么?

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万水千山,跋山涉水,山高水长,„„)

在这万水千山的长途跋涉中,他们可能遇到什么困难?(路陡,山高,水深

„„)(4)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上阙的意思?(5)指导朗读。

指名读,读出行军的艰难来。

从你的朗读中,老师体会到了将士们“山一程”的爬山之难,谁还能通过朗读体现“水一程“的涉水之难呢?

(6)齐读。是啊,行军多难啊!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和纳兰性德一起艰难行军的将士们,来,把上阙读一读。

3、学习下阙

是啊,夜深了,劳顿了一天的将士们本该在营帐里好好休息,为什么他们营帐里的灯还亮着呢?

请同学们轻声读词的下阕,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1)为什么灯还亮着?

(2)是什么声音勾起了他们的思乡之情呢?

(3)这样的声音在将士们听来好听吗?哪个词告诉你声音嘈杂不好听?(聒)你是怎么体会的?(出示风雪画面)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4)故园无此声。好一个故园无此声!那故园指哪里?故园会有什么?想想故园会有什么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把它写下来。(故园有什么样的什么,有„„的„„,还有„„)(5)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下阙的意思?

(6)谁来读一读下阙?是啊,在这风雪交加的夜晚,故园那美好的画面全都碎了,故园那美好的情景全都碎了,纳兰性德连梦都做不成了啊!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这是怎样一种身心分离的痛苦啊!(7)指名与师合作读。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熟悉的小河,这里只有(生:风一更,雪一更„„)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熟悉的大槐树,这里只有„„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慈祥的父母的呼唤,这里只有„„(8)齐读。

四、配乐读,悟感情

纳兰性德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他在忍受着身心分离的痛苦啊,同学们,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的仅仅是纳兰性德一个人吗? 全班一起读。(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正在风雪之夜苦苦思念家乡的将士们,我们有感情地读一读)

(1)同学们读得真好,我们把整首词连起来读一读。(2)教师范读(配乐)。

(3)男生女生读,齐读: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这里只有——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月光下和妻子依偎在一起的那一份幸福,那一份温暖,这里只有——在这里,没有牧童的 短笛,没有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声笑语,这里只有——(4)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齐读)长相思

师: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齐读)长相思

师:爱故园,思亲人,字字化作——

生:(齐读)长相思

五、拓展

搜集表达思念家乡的诗词或歌曲,读一读或唱一唱。(附)板书设计: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身向榆关(难)心在故园(苦)

第五篇:《长相思》教学设计

上良中心小学教学观摩活动教案

《长相思》教学设计

上良中心小学 张艳妮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生字、新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感情朗读感悟作者浓厚的思乡之情。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初读。

(1)学生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读的时候要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把它读正确。(2)出示停顿的地方, 师范读。

(3)学生分上下阕读。2.读后交流。

(1)全班齐读。

(2)说说你读完后感受到了什么?

三、品诗词——(深入品味诗的情感)1.提出问题:作者的身在哪儿呢?作者的心又在哪儿呢?你从文中的哪一个词可以看出来? 2.仔细研读。

学生仔细读文,交流结果。

3.想象意境。

(1)那么在纳兰性德德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当中,他的家乡,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

(2)让学生想象自己是纳兰性德,那此时此刻,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5.对比引读:

再一次感情朗读!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苦、那种痛、那种思念之情诵读出来!

五、背诵全诗,积累语言

1.指导学生背诵《长相思》。2.课后拓展。

师:同学们,思乡的诗还有很多很多,同学们课后还可以去收集。

六、板书设计:

身 在 征 途

思乡之情

心 系 家 园

七、教后反思:

下载长相思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长相思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长相思教学设计

    长相思教学设计 罗敏琦 教材分析: 《长相思》是人教版语文教本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本单元的课文,不论诗词还是散文,都是游子们思亲怀乡的绝唱。纳兰......

    《长相思》教学设计[本站推荐]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一、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中学 ■小学 2,学科:语文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①、相关纳兰性德的资料。 ②、相关......

    长相思_教学设计

    《长相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通诗词并感悟词的思想感情。 2、体会并学习此人化抽象为形象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品味白居易诗词所蕴含的真挚情感。 【教学步骤】......

    《长相思》教学设计

    《长相思》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作者与其作品的文学常识;品味词中的意境,体会这首词的思想感情。 2、从了解写作背景入手来把握诗词......

    长相思教学设计

    《长相思》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长相思》 2、读准多音字“更”和生字“聒”。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

    《长相思》教学设计

    王崧舟《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长相思》教学实录 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师:同学们,在......

    《长相思》教学设计

    5 《长相思》教学设计 关九 周元臣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

    长相思教学设计

    《长相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生字新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感情朗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