醇厚的中原韵教案

时间:2019-05-12 16:44: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醇厚的中原韵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醇厚的中原韵教案》。

第一篇:醇厚的中原韵教案

醇厚的中原韵

教案

教学内容:醇厚的中原韵 教学目标:

(1)聆听《王大娘钉缸》《沂蒙山小调》《孟姜女哭长城》,感受、体验歌曲的醇厚韵味和音乐风格,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2)探究这几首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认识民歌的变异性特征。

(3)初步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了解民歌的音乐特点。

教学重点:聆听《王大娘钉缸》《沂蒙山小调》《孟姜女哭长城》,感受、体验歌曲的醇厚韵味和音乐风格。

教学难点:了解鱼咬尾和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和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课时:1课时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温故知新

师:聆听下面三段音乐,判断它们分别属于我国哪个地区?《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阿拉木汗》《编花篮》。

生:西北民歌、新疆民歌、河南民歌。

师:那有没有同学知道河南是属于什么地区的呢?

河南是属于中原地区的。一说到中原,熟悉金庸的同学肯定知道,金庸的武侠小说中经常出现一些中原的武林人士,什么天龙八部当中的乔锋与中原武林结下了不可解的仇怨,经常会出现什么中原人士。那么有同学知道中原地区到底是指哪里吗?

“中原”一词有狭义与广义之分。一般指狭义的中原,即专指河南省。广义的“中原”是以河南为中心,向河南临近省份的部分地区渗透的一个广阔区域。而我们今天要讲的“中原韵”呢,就是河南、山东、河北这三个省的音乐了。

二、新授课

(一)河南民歌

1、听赏《王大娘钉缸》并简单介绍“地花鼓”。

师:首先,我要带同学去中原的中心,河南省。那说到河南呢,我想同学们都应该知道在历史上有很多的朝代都定都在河南,比如说我们熟悉的北宋就定都在河南开封,晚唐时定都在洛阳„„河南还有很多著名的、美丽的景色,像洛阳的龙门石窟,禅宗和少林武术的发源地少林寺,五岳名山的中岳嵩山,都是在河南省的,所以说河南是我们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发源地。那在这样一遍瑰丽的土地上,又孕育着怎样的音乐呢,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欣赏一下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

《王大娘钉缸》是一种流行于河南民间的歌舞——地花鼓的代表作之一。由一旦一丑扮作一对情人或一对夫妻合作表演,丑角表演诙谐、大方、旦角表演含蓄、羞涩。采用对唱形式,演唱内容反映了百姓的平常生活,具有一种特殊的活力和亲切感。从句幅来看,一短(2小节)一长(4小节),局部不对称,但整体前后两部分十分规整(6对6),相互间保持着严密有序的呼应关系。整首民歌明快、诙谐、轻松。地花鼓之所以受到广大老百姓的喜爱,就是因为这些特点。现在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使文化生态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彩,濒危状态日益加剧,而我们要努力的发掘、抢救和保护地花鼓,这对于振兴民族艺术,弘扬民族文化,将产生一定的作用。

2、互动

师:听完了这首歌呢,老师想请同学们跟我配合着一起念一下这首歌的歌词,我念词,你们念“呀儿呀儿咿呀儿呦„„”

3、聆听《好汉歌》,并与《王大娘钉缸》比较。

师:同学们配合的都非常好,那你们觉得这个歌词很熟悉?似乎在哪里听到过呢? 生:《好汉歌》

师:同学们说的很对啊,那接下来就请同学们看着图片来聆听着这首《好汉歌》,感受一下梁山好汉那种天不怕地不怕的气魄。

没有人知道啊,那就请同学们听听下面的这首歌曲吧

师:两首歌曲都听完了,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两首歌曲在旋律上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呢?

《王大娘钉缸》中“担上挑子走四方”和《好汉歌》中“路见不平一声吼啊”在旋律是差不多的;还有歌词中的语气词“咿呀呦”也是差不多的。

4、归纳民歌和创作歌曲的差别。

师:这首《王大娘钉缸》的旋律,成为《好汉歌》的创作素材。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民歌乃是作曲家的创作源泉之一。《好汉歌》是一首创作歌曲,其实,我们现在听到的很多歌曲都是创作歌曲了。老师将民歌和创作歌曲的差别归纳了一下,同学们可以看一看,在你们课本的31页上也有的。

(二)山东民歌

1、简单介绍《沂蒙山小调》并带着问题聆听

师:去过了河南省,接下来我们就要去一下山东了。说到山东民歌,我想有一首肯定是同学们都非常熟悉的了,是什么呢?有没有知道?

是《沂蒙山小调》了,《沂蒙山小调》又名《沂蒙山好风光》,是一首带有山歌风味的小调。在20世纪40年代时,我国的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这时,在山东沂蒙山区出现了一个反动武装组织——黄沙会。这个反动武装不去打击日寇,却一再与抗日武装为敌。为了揭露黄沙会的反动面目,山东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文工团的音乐工作者,选用传统民歌《十二月调》的旋律,填上了《打黄沙会》的歌词,很快在鲁南地区传播开来。后来,有人将《打黄沙会》的歌词做了改动,删去了揭露黄沙会反动本质的内容,保留了歌颂共产党的内容,增补了赞美沂蒙风光的内容。于是,《沂蒙山小调》这首民歌终于定型了。

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聆听一下这首歌曲。(1)说说歌曲的音乐特点。

(2)歌曲共有____个乐句,每个乐句有____小节构成,你能否发现前三个乐句在创作手法上有什么特别之处?

2、简单介绍“鱼咬尾”与“起承转合”(放谱例让学生们看)这两个创作方法。

师:“鱼咬尾”是指前一句旋律的结束音和下一句旋律的第一个音相同,也叫衔尾式、接龙式,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结构形式。

有一首诗,李白的《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它的创作手法跟《沂蒙山小调》有着异曲同工的效果。每一句的句尾是后一句的开头,在语文中我们称作顶真,那么在音乐创作中我们叫它鱼咬尾。下面,我们一起来朗诵一下这首诗。

师:介绍完“鱼咬尾”这种音乐写作手法,那同学们在这首歌曲里还发现了什么其他的创作方法吗? 生:略

师:“起承转合”的四句式结构:“起” :音乐主题的呈式。“承”:对主题的巩固;承上启下。“转”:使音乐内容深化,节奏、调式、调性形成对比。“合”:综合全曲,大团圆。

3、欣赏两个版本的《沂蒙山小调》并比较。(彭丽媛和王世慧)

师:介绍完这些音乐写作知识,老师要给同学们听一下两个版本的《沂蒙山小调》,请同学们听完了以后分析一下他们的不同之处。(从拍号、速度和风格上做选择题)

(三)河北民歌

1、简单讲解孟姜女的故事

师:这是在江南松江府,有姓孟和姓姜的两户人家,种下一棵葫芦,长大变成了一个女孩,叫孟姜女,嫁给了丈夫万喜良,可是在新婚之夜丈夫被抓去修建长城,三年杳无音信,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结果丈夫已被折磨致死,孟姜女悲痛万分,连哭三天三夜,哭倒长城八万里,以身殉夫。这样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残酷的徭役制度带给老百姓的只有痛苦的生活和悲惨的命运。

2、带着问题聆听两个版本歌曲

(1)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

师:这首歌曲是有两个不同的版本的,请同学们带着问题欣赏一下这两个不同版本的《孟姜女》,我的问题是:比较江苏民歌《孟姜女》和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有何异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听完了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同学们觉得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呢? 生:情绪悲痛、深沉

(2)聆听江苏民歌《孟姜女》

师:那接下来我们要去听江苏民歌《孟姜女》,这是由宋祖英在维也纳金色大厅里演唱的,宋祖英将这首歌曲中那种悲痛万分的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

3、民歌的变异性

师:《孟姜女》这首歌产生之源头本在江苏。它的歌词采用了“四季体”的写法。其内容概括简练,歌曲的旋律流畅,情绪压抑而悲伤。流传到河北以后,发生了“同体”性的变异。歌词以“十二月体”为基础,故事内容显得翔实而细致。而歌曲旋律则在江苏民歌的原有基础上“加花”装饰,显得更加婉转、绵延不断。这种“同体变异”的现象,可以让人们明显地看到:专业的或半专业的民间艺人进行了艺术上的再加工和再创造。这也说明了民歌是由劳动人民自发的口头创作并且在人民群众中口耳相传的,在流传的过程中,它的旋律歌词等会不断地经过加工而有所变化发展,流传到了哪一个地区或哪一个民族,就会适应本地区或本民族的特征和风格。而《孟姜女哭长城》也采用了“起承转合”的四句式结构。

4、简单介绍分节歌和通谱歌

师:那我们刚刚学了三首歌曲,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吗? 生:一个旋律唱多段词。

师:老师给同学们简单的介绍一下“分节歌”和“通谱歌”。

分节歌:指一首歌分为若干段,每段歌词韵律相同,并唱同一旋律。常用在抒情歌曲、民歌、通俗歌曲和群众歌曲。

通谱歌是歌曲中的常用结构,为每段歌词谱上不同的曲调,即通谱歌,这种形式常见于艺术歌曲的创作中。艺术歌曲常以诗作为歌词内容,多段诗词为了押韵,往往结构相同,只是在内容上加以变化。作曲家为了摆脱同一曲调反复吟唱的乏味,采用通谱歌的形式,这样使得作品保持了诗作的押运性,又不乏生动传神。

(四)总结中原民歌特点

师:以上这些呢,就是中原民歌了,那我们来总结一下中原民歌的特点。

(五)介绍民歌的音乐特点

师:我们学习过了这么多的地区的民歌,而每个不同地区的民歌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与风格,那么,民歌本身有什么特点呢?老师总结了一下,请同学看一看。

1、不同民族的民歌,其音乐都各具本民族的风格特色。

2、各民族民歌的旋律与该民族的语言密切结合,最容易在本地区流传。

3、不同的民族或不同地区的民歌,其音乐特点常在音阶、调式或节拍等方面明显地表现出来。如:维吾尔族民歌喜欢用切分节奏。

4、民歌与生活情致、生产劳动密切联系。

5、民歌的曲式结构都比较短小,篇幅长的歌词常采用同曲不断反复的方式。如:《孟姜女哭长城》

三、总结

总结本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王大娘钉缸》、《沂蒙山小调》、《孟姜女哭长城》; 民歌与创作歌曲差别; “鱼咬尾”和“起承转合”的创作方法;民歌的变异性;民歌的音乐特点。

第二篇:醇厚的中原韵教案

全州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教学设计

顺序号:0

4学

科:音乐鉴赏年

级:高一

题:醇厚的中原韵学校名称:康乐一中姓

名:张梅红 授课时间:

2016.09.27 第二单元 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

第四节

醇厚的中原韵

教学目标:

(1)探究这民歌创作方法———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认识民歌的变异性特征。

(2)聆听《王大娘钉缸》《沂蒙山小调》,感受、体验歌曲的醇厚韵味和音乐风格,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3)初步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了解民歌的音乐特点。

教学重点:聆听《王大娘钉缸》《沂蒙山小调》,感受、体验歌曲的醇厚韵味和音乐风格。

教学难点:了解鱼咬尾和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和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课时:1课时

教具:多媒体、钢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课前我们观看了维族民歌《阿拉木汗》及我们临夏地区民歌花儿《尕妹妹的大门上浪呀浪三趟》,这也是我们这个单元前两节课的欣赏内容。这节课老师带大家领略中原风韵。有没有同学知道中原指什么地区的呢? 生:河南

师:“中原”一词有狭义与广义之分。一般指狭义的中原,即专指河南省。广义的“中原”是以河南为中心,向河南临近省份的部分地区渗透的一个广阔区域。而我们今天要讲的“中原韵”,就是河南、山东、河北这三个省的音乐了。

二、新课讲授

(一)河南民歌

1、听赏《王大娘钉缸》并简单介绍“地花鼓”。

师:首先,我要带同学去中原的中心,河南省。那说到河南呢,我想同学们都应该知道在历史上有很多的朝代都定都在河南,比如说我们熟悉的北宋就定都在河南开封,晚唐时定都在洛阳……河南还有很多著名的、美丽的景色,像洛阳的龙门石窟,少林武术的发源地少林寺,五岳名山的中岳嵩山,在这样一遍瑰丽的土地上,又孕育着怎样的音乐呢,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欣赏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

《王大娘钉缸》是一种流行于河南民间的歌舞——地花鼓的代表作之一。由一旦一丑扮作一对情人或一对夫妻合作表演,丑角表演诙谐、大方、旦角表演含蓄、羞涩。采用对唱形式,演唱内容反映了百姓的平常生活,具有一种特殊的活力和亲切感。从句幅来看,一短(2小节)一长(4小节),局部不对称,但整体前后两部分十分规整(6对6),相互间保持着严密有序的呼应关系。整首民歌明快、诙谐、轻松。

互动

师:听完了这首歌呢,老师想请同学们跟我配合着一起念一下这首歌的歌词,我念词,你们念“呀儿呀儿咿呀儿呦……”

3、聆听《好汉歌》,并与《王大娘钉缸》比较。

师:同学们配合的都非常好,那你们觉得这个歌词很熟悉?似乎在哪里听到过呢? 生:《好汉歌》

师:同学们说的很对啊,那接下来就请同学们看着图片来聆听着这首《好汉歌》

师:这两首歌曲在旋律上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呢?

《王大娘钉缸》中“担上挑子走四方”和《好汉歌》中“路见不平一声吼啊”在旋律是差不多的;还有歌词中的语气词“咿呀呦”也是差不多的。

4、归纳民歌和创作歌曲的差别。

师:这首《王大娘钉缸》的旋律,成为《好汉歌》的创作素材。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民歌乃是作曲家的创作源泉之一。《好汉歌》是一首创作歌曲。

(二)山东民歌

1、简单介绍《沂蒙山小调》并带着问题聆听

师:去过了河南省,接下来我们就要去一下山东了。说到山东民歌,我想有一首肯定是同学们都非常熟悉的了,是什么呢?有没有知道? 是《沂蒙山小调》,《沂蒙山小调》又名《沂蒙山好风光》,是一首带有山歌风味的小调。在20世纪40年代时,我国的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这时,在山东沂蒙山区出现了一个反动武装组织——黄沙会。这个反动武装不去打击日寇,却一再与抗日武装为敌。为了揭露黄沙会的反动面目,山东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文工团的音乐工作者,选用传统民歌《十二月调》的旋律,填上了《打黄沙会》的歌词,很快在鲁南地区传播开来。后来,有人将《打黄沙会》的歌词做了改动,删去了揭露黄沙会反动本质的内容,保留了歌颂共产党的内容,增补了赞美沂蒙风光的内容。于是,《沂蒙山小调》这首民歌终于定型了。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两种版本的《沂蒙山小调》。

2、欣赏两个版本的《沂蒙山小调》并比较。(彭丽媛和王世慧)师:介绍完这些音乐写作知识,老师要给同学们听一下两个版本的《沂蒙山小调》,请同学们听完了以后分析一下他们的不同之处。(从拍号、速度和风格上做选择题)

3、分析曲谱,教师分句弹奏,学生找规律,简单介绍“鱼咬尾”创作方法。

师:“鱼咬尾”是指前一句旋律的结束音和下一句旋律的第一个音相同,也叫衔尾式、接龙式,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结构形式。

4、师:介绍完“鱼咬尾”这种音乐写作手法,那同学们在这首歌曲里还发现了什么其他的创作方法吗? 生:略

师:“起承转合”的四句式结构:“起” :音乐主题的呈式。“承”:对主题的巩固;承上启下。“转”:使音乐内容深化,节奏、调式、调性形成对比。“合”:综合全曲,大团圆。

(三)河北民歌

1、简单讲解孟姜女的故事

师:这是在江南松江府,有姓孟和姓姜的两户人家,种下一棵葫芦,长大变成了一个女孩,叫孟姜女,嫁给了丈夫万喜良,可是在新婚之夜丈夫被抓去修建长城,三年杳无音信,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结果丈夫已被折磨致死,孟姜女悲痛万分,连哭三天三夜,哭倒长城八万里,以身殉夫。这样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残酷的徭役制度带给老百姓的只有痛苦的生活和悲惨的命运。

2、带着问题聆听两个版本歌曲

(1)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

师:这首歌曲是有两个不同的版本的,请同学们带着问题欣赏一下这两个不同版本的《孟姜女》,我的问题是:比较江苏民歌《孟姜女》和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有何异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听完了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同学们觉得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呢?歌词有几段? 生:情绪悲痛、深沉

(2)聆听江苏民歌《孟姜女》

师:那接下来我们要去听江苏民歌《孟姜女》 注意对比歌词、旋律

3、民歌的变异性

师:《孟姜女》这首歌产生之源头本在江苏。它的歌词采用了“四季体”的写法。其内容概括简练,歌曲的旋律流畅,情绪压抑而悲伤。流传到河北以后,发生了“同体”性的变异。歌词以“十二月体”为基础,故事内容显得翔实而细致。而歌曲旋律则在江苏民歌的原有基础上“加花”装饰,显得更加婉转、绵延不断。这种“同体变异”的现象,可以让人们明显地看到:专业的或半专业的民间艺人进行了艺术上的再加工和再创造。这也说明了民歌是由劳动人民自发的口头创作并且在人民群众中口耳相传的,在流传的过程中,它的旋律歌词等会不断地经过加工而有所变化发展,流传到了哪一个地区或哪一个民族,就会适应本地区或本民族的特征和风格。而《孟姜女哭长城》也采用了“起承转合”的四句式结构。

(四)、民歌和创作歌曲的差别 学生分组讨论,完成课件表格

(五)总结中原民歌的音乐特点

1、调式:多为小调

2、节奏:工整

3、旋律:平稳

4、篇幅:较短;较长篇幅也是同曲不同词。

三、总结

总结本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1、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

2、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鱼咬尾”、“起承转合”的创作方法;

3、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民歌的变异性

4、民歌与创作歌曲差别;

5、民歌的音乐特点。

四、作业

寻找具有中原民歌风格或元素的通俗或流行歌曲。

第三篇:《醇厚的中原韵》教案

《醇厚的中原韵》教案

教学内容:

欣赏民歌《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和《孟姜女哭长城》,初步认识其音乐风格,了解民歌的音乐特点,以及民歌和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

教学目标:

一、聆听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及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从调式、节拍、歌词、旋律等方面比较其地方特征;

二、聆听《好汉歌》,与《王大娘钉缸》的旋律进行比较,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就你所发现的现象作分析,说一说专业音乐创作和民歌之间的关系;

三、比较一下,江苏民歌《孟姜女》的旋律与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的旋律有何异同?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教学重点:

感受体验《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这两首歌曲,初步认识并运用“起承转合”四句式结构,创作具有“鱼咬尾”特点的简单旋律片段,初步了解中原民歌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和理解音乐作品,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活动,能够初步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聆听歌曲《茉莉花》导入: 听歌曲《茉莉花》回答问题 1:请你说出这首歌曲的名字?

2:请同学们思考这首歌是哪一种类型的歌曲?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认识什么是民歌、民歌的特点,以及民歌的分类。)

二、新课教学:《醇厚的中原韵》

(一)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1、从曲名的字面上解读《沂蒙山小调》是一首描绘沂蒙山风光的歌曲,是一首具有山歌风味的小调。(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2、教师范唱.(学生总结歌曲的音乐情绪以及演唱风格,揭示其“醇厚”的民歌风味。)

3、聆听《沂蒙山小调》思考:这首歌曲有几个乐句构成?这首歌曲在结构上有什么样的规律?(引出鱼咬尾的定义,并举例说明。)

4、学生跟着音乐演唱歌曲,教师评价。

7、再次聆听歌曲,让学生演唱,再次感受醇厚的民族韵味。(设计意图:通过聆听和演唱,使学生的感知、认知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并从中感受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

(二)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

1、聆听《王大娘钉缸》,并思考:这首歌曲的旋律与哪首影视歌曲十分相似?衬词部分在歌曲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渲染歌曲气氛,活跃演唱者情绪,加强歌唱语气,烘托歌声旋律)

2、学生聆听对比《好汉歌》中的相似旋律。

(通过对比,分析两者之间的区别:

1、调式相同;

2、部分旋律相同;)

3、以《王大娘钉缸》和《好汉歌》为例探究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课本31页),学生回答,教师做具体分析、总结。

4、一句话概括民歌和创作歌曲之间的关系。(民歌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是专业作曲家创作的源泉)

(《王大娘钉缸》总设计意图:通过同学们的表演、演唱、对比来准确感受、体验歌曲轻松、明快、诙谐、幽默的音乐情绪,并初步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三)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

1、聆听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简单讲述故事内容,加深学生对这首民歌的认识。

2、与江苏民歌《孟姜女》相比较,初步认识民歌的“变异性特征”。

三、拓展与探究: 用鱼咬尾的方法创作一首四小节的音乐作品。

四、总结

民间音乐在世世代代传播的过程中,是经过无数人的加工和改编,并不断积累、沉淀、筛选而形成的思想感情的体验和艺术表达手法的结晶,这些音乐最贴近普通百姓的欣赏需求和习惯,是拥有最广泛听众的音乐品种。它几乎是我们进行音乐创作的永不枯竭、永不过时的一口甘泉,经过作曲家巧妙地加工和再创作,就一定会产生雅俗共赏、深入人心的经典佳作。

第四篇:醇厚的中原韵教案

《醇厚的中原韵》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聆听《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和《孟姜女哭长城》,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

2、探究这几首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了解中原民歌的体裁、调式和音阶,比较江苏民歌《孟姜女》与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的不同,认识民歌的变异性特征。

3、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了解民歌与专业音乐创作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

(一)对比聆听《沂蒙山小调》的两个版本;比较江苏民歌《孟姜女》与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的不同;

(二)在欣赏的过程中感受中原民歌的韵味并了解关于民歌的创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通过聆听、比较、体验等方式,了解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及民歌与专业音乐创作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聆听法、比较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语:同学们,因为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人口众多,从而形成了丰富而又多姿多彩的民歌。在前面两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高亢的西北民歌、和具有民族风味的民歌。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原大地,去感受和体验一下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独特风格。(板书课题《醇厚的中原韵》)

师:那么,大家知道中原是指哪些地区吗?(中原地区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包括河南、河北、山东等三个省份的区域。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之一,这里的音乐具有粗犷的气质、醇厚的情感、诙谐的格调、爽朗的热情)。

(二)讲授新课 《沂蒙山小调》

师:今天我先带领大家走进山东的沂蒙山,说起沂蒙山,有一首歌曾经红遍中国的大江南北,同学们知道吗?——《沂蒙山小调》。

1、师:首先欣赏一遍由王世慧演唱的《沂蒙山小调》,同时注意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听这位歌手演唱的旋律特点是什么?(舒展、优美、热情、奔放、粗犷、嗓音质朴、嘹亮、)

(2)抒发什么感情?(赞美沂蒙山、赞美家乡)

(3)乐器(扬琴、笛子、二胡,实际上用的都是我国传统的民族乐器)(略)(4)作品结构或者分成几段?是根据旋律不是根据歌词(拓展:一首完整的音乐作品所包括的音乐语言层次是乐汇、乐节、乐句、乐段、乐章。乐汇,即动机。它包含一个强拍和一个弱拍;两个乐汇构成一个乐节;两个乐节构成一个乐句,最后四个乐句又构成乐段。那么我们一起试着唱一遍来感受和分析一下我们的这一段旋律主要有几个乐句啊?四个。)

2、师:我们刚才欣赏的是王世慧的演唱,她的演唱比较质朴,乡土味道比较浓郁一些。那么接下来我们来对比欣赏一下由歌唱家彭丽媛演唱的《沂蒙山小调》,那么在听的过程中大家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这首歌的音色、速度、情感处理上与之前王世慧演唱的有什么区别?(2)每一个乐句的最后一个音和下一乐句的第一个音有什么关系?

大家看着歌词可以就跟着旋律唱一遍。

欣赏中讲解:音乐刚开始就表现出山清水秀的感觉,第一段歌词之后速度就变快了一些。

3、听后讲解:(1)同一首民歌,不同的歌唱演员来诠释它,给你的情感体会可能就不一样。那彭丽媛演唱的这首,在音乐要素上你们感觉最大的变化是什么?(速度变快了;节奏和节拍也发生了变化,王世慧演唱的是4/4拍,彭丽媛演唱的是3/4拍);那么从歌唱家的音色上来说有什么特点呢?(与之前的相比,音色修饰了一下,显得柔和一些、圆润一些)经过这样的处理之后,她的演唱从情绪上看就变得怎么样了?(热情、欢快了一些)

(2)刚才老师还让注意了每个乐句之间的关系,大家有没有发现这里面有什么特点呢?第一个乐句结尾的那个音和第二个乐句开头的那个音有个什么关系?(回答不上来,做范唱;前面乐句的最后一个音和下一乐句的那个音是相同的音,这是我们民歌当中一个基本的创作手法,这个就叫做“鱼咬尾”式的创作手法,即前面乐句的尾音为后面乐句的开头音,这是这首歌曲掌握的第一个知识点)

(3)那么这首歌曲掌握的第二个知识点是什么呢?刚才大家听了这首歌曲虽然是简单的四句,但是每一句之间非常的稳定,结构非常的严谨,实际上这个结构用到我们中国的一种乐曲的创作手法,运用了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式,使整个音乐作品怎么样?(非常稳定、旋律非常的流畅)。这就是我们这首歌曲掌握的两个知识点)

那么下面我们就要进入河南歌曲的欣赏 《王大娘钉缸》

1、欣赏:大家欣赏的时候我们注意的思考题是:

(1)情感(活泼、轻松、欢快、风趣、诙谐的感觉;乡土味比较浓,比较有亲切感)

(2)旋律(明快、轻松、爽朗)

(3)伴奏乐器(唢呐、三弦、笙、梆子)(略)(4)哪部影视歌曲的素材?(留置问题:好汉歌)

2、那么我们进入《好汉歌》的欣赏,听完以后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你觉得这首歌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以及情感体验呢?(爽朗、豪放、昂扬向上、粗犷,表现了梁山好汉的果断有力)

3、师:那么通过《王大娘钉缸》以及《好汉歌》的对比欣赏,我们需要掌握两个知识点:(1)民歌是专业音乐家歌曲创作的重要源泉之一

(2)民歌和创作歌曲之间有什么差别?

民歌口头创作,不像专业作曲是音乐家特意去创作的②民歌在流传过程中是靠口头传唱进行的,不借助记谱

③民歌在流传过程中,词曲会发生变化

④每一个地区的民歌都有它鲜明的地方性和地域性

增加:⑤民歌在创作过程当中即兴性很强,往往是劳动人民在劳动和生活当中有感而发。《孟姜女哭长城》

下面我们再来选择两首歌曲对比欣赏,我们听得第一首是河北的民歌《孟姜女哭长城》,另外一首是根据江苏民歌《孟姜女》改编的大型声乐曲《孟姜女》,可以说孟姜女的故事家喻户晓,故事情节就不多说了,听得过程中大家注意几个思考题:

(1)歌曲采用了怎样的结构形式?(起承转合的四句式结构)(2)这两首歌曲在音乐风格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河北《孟姜女哭长城》:歌词纯朴自然,旋律舒展,节奏宽广自由

江苏《孟姜女》:歌词柔美细腻,旋律跌宕起伏,情感丰富生动,篇幅大

原因:由于每个地区在人文环境、地方风俗、语言特征、历史文化、自然景致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了每个地区的民歌在音乐风格上都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同一首民歌流传到不同的地方后也会随着环境发生改变,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民歌的变异性特征。

(三)、教师小结:这是对前面中原民歌的欣赏,那么上到这里我们来对前面学习的民歌做个总结。我们这节课听了山东的《沂蒙山小调》、河南的《王大娘钉缸》、影视歌曲《好汉歌》还有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通过对刚才歌曲的欣赏,那么我们下面总结一下中原的民歌特征:中原民歌情感表达质朴、醇厚、直爽,音乐风格明快明朗、地方风格浓郁。

第五篇:醇厚的中原韵教案

醇厚的中原韵教案

执教人:石伟

教学目标:

1、欣赏两首歌曲《王大娘钉缸》、《孟姜女哭长城》,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民歌的音乐特点。

2、了解民歌的主要特点及相关知识。教学重点:了解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教学难点:民歌的创作性和同体变异性。教学教具:ppt,板书

教学过程: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一、导入:欣赏《沂蒙山小调》

提问:

1、这首歌曲是哪个地方的,2、中原的地理位置?

点题——————醇厚的中原韵

二、欣赏地花鼓《王大娘钉缸》 提问一:为什么地花鼓能广泛流传 • 广泛流传:

1、真实的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真实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现实性追求。•

2、生动活泼,诙谐幽默富于亲切感。小结民歌的音乐特点:

1、民歌在音乐上都具有本民族本地区的风格特点。

2、民歌的旋律都与该民族、该地区的语言紧密结合,易于在本地区流行。

3、某民族、某地区的民歌,其音乐特点常在音阶、调式、节拍等方面明显表示出来。

4、民歌的节拍、节奏形式丰富,与生活情致、生产劳动关系密切。

5、曲式结构一般比较短小,篇幅长的用同一旋律多段反复。提问二:这首民歌与我们生活中的那首歌似曾相识?

欣赏《好汉歌》并学生一起唱》 点题:民歌具有创作性

欣赏《将军令》和《男儿当自强》对比,更一步了解民歌的创作性特征。

三、欣赏《孟姜女哭长城》

提问一:哪个同学讲一下孟姜女的故事。

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社会残酷的徭役制度带给普通老百姓的只能是痛苦的生活和悲惨的命运。

提问二:欣赏几首不同版本的孟姜女,说说他们之间的联系个区别? 点题:民歌具有同体变异性

总结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

1、不受某种专业作曲技法的支配,是劳动人民自发的口头创作。

2、旋律与歌词并非固定不变,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不断地经过加工而有所变化发展。

3、不借助于记谱法或其他手段,而主要依靠人民群众口耳相传。

4、不体现作曲者的个性特征,但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实践:学生表演口耳相传和地方风格特点。

四、拓展:

1、鱼咬尾与起承转合的创作手法

学唱《沂蒙山小调》 提问:此曲的乐谱上有什么特点:

点出:鱼咬尾与起承转合。

五、总结

下载醇厚的中原韵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醇厚的中原韵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醇厚的中原韵教案

    第四节 醇厚的中原韵 一、教学目标 1、聆听《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和《孟姜女哭长城》,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音乐风格,认识民歌的变异性特征。 2、探究这几......

    醇厚的中原韵教案1(大全)

    醇厚的中原韵 一、教学目标 1、聆听《沂蒙山小调》、《孟姜女哭长城》,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音乐风格,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2、探究这几首民歌的创作方法———鱼......

    醇厚的中原韵说课稿

    《醇厚的中原韵》说课稿 一、说大纲 根据《课标》要求,欣赏民歌的学习是音乐教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欣赏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民歌从而加深同学们对祖国的热爱,并扩大音......

    高中音乐课 醇厚的中原韵 教案

    醇厚的中原韵教案一、学习目标(一)聆听《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孟姜女哭长城》,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与地方风格。(二)探究几首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及起承......

    4第四节 醇厚的中原韵 教案

    第二单元 第4节 醇厚的中原韵 第四节 醇厚的中原韵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 学科:音乐 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 音乐鉴赏(人民音乐出版社第1版)适用年级:高中......

    《醇厚的中原韵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音乐鉴赏必修《醇厚的中原韵》 一、设计思想: 感受体验,中原地区民歌的风格,认识 “鱼咬尾”和“起——承——转——合”四句式结构形式。运用聆听、模唱、比较,进行......

    《醇厚的中原韵》教学设计

    《醇厚的中原韵》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聆听《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音乐风格,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2、探究这几首民歌的创作方法......

    高中音乐教案 第四节 醇厚的中原韵(合集5篇)

    第四节 醇厚的中原韵 教学目标 1、聆听《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孟姜女哭长城》,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认识民歌变异性特征。 2、在感受、体验中原民歌音乐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