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班科学领域(数学)《比高矮》-教学设计
中班科学领域(数学)《比高矮》 教学设计
桦南中心小学 于福青
一、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比高矮的兴趣,体验与同伴合作探索的乐趣;
2、学会简单的比较方法,具备简单的观察力和比较判断力。
3、初步掌握高矮的相对关系,能目测物体的高矮。
二、活动重难点:
重点:幼儿在游戏中感受高矮带来的乐趣; 难点:感知高矮的相对性。
三、活动准备:水杯、桌椅、粉笔画小人、活动室参照物等。
四、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手指操“大拇指”(通过手指操引入谁最高谁最矮)。
2、活动引入:家里边哥哥最高,“我”是最矮的。那么,小朋友知道我们班级里谁高谁矮吗?今天老师就带着小朋友比一比谁高谁矮?
(二)、新课教学:
1、展示板书小人(红红、蓝蓝、白白、绿绿)比高矮并排序。
2、两名幼儿比高矮,之后又把一名幼儿抱到椅子上进行比较,让孩子们了解物体应该在同一平面上进行比较。
3、听口令做游戏: “变高了变矮了”。
4、幼儿自己寻找高矮的两个相对的物体,可以是幼儿之间。感知物体的相对性。
5、比一比手中物品的高矮。
6、排队比高矮做游戏,活动结束。
(三)、活动延伸:
带领幼儿观察幼儿园的房屋、树木等,并比较它们的高矮。幼儿回家后和爸爸、妈妈分别比高矮,如果小朋友和爸爸、妈妈三个人一起比高矮,该怎样比?把比的方法告诉大家。
第二篇:中班科学领域(数学)《比高矮》_教学反思
中班数学《比高矮》 教学反思
在这次活动中我设计的是中班数学活动“比高矮”,中班幼儿对物体的辨别和区分意识很差,但是比较物体的高矮和孩子们每天排队都涉及到高矮排序。因此,我设计了这节教学活动。
在活动中以情感、能力、知识三个维度的目标出发:
1、培养幼儿比高矮的兴趣,体验与同伴合作探索的乐趣;
2、学会简单的比较方法,具备简单的观察力和比较判断力。
3、初步掌握高矮的相对关系,能目测物体的高矮。
活动围绕幼儿的兴趣爱好和生活实际进行开展,整个教学过程能够完成预设的目标。孩子们在欢乐的气氛中掌握了比较高矮的方法,教学环节自然过渡,适宜幼儿接受。孩子们在观察、比较、思考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乐趣的所在。
本节课在讲到幼儿对比高矮时,我把一名幼儿抱到椅子上进行比较,既提升了幼儿的兴奋点又使难点轻松的突破。还有在孩子亲手为物体排序这一环节,幼儿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提升了动手的能力。
仔细想想,此次活动虽然有情境设置、有操作环节,但是因为在情境设置环节,只请了部分幼儿上台参与显得有些抽象。其实生活中到处都是比较之处,融入到平时的生活中去完成教育目标,是再好不过了。
以上就是我对本次教学活动的反思,敬请各位领导、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谢谢!
第三篇:中班数学活动《比高矮》
中班数学活动《比比高和矮》
——白砂中心幼儿园
傅惠香
活动目标:
1.区别高矮,知道被比较的物体应放在同一平面上。2.初步掌握高矮的相对关系。
3.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体验与同伴合作探索的乐趣。材料准备: 相应的多媒体课件、铅笔、纸筒、纸条,音乐《高人走矮人走》 重难点: 重点:能区别高矮,知道被比较的物体应放在同一平面上。难点:感知高矮相对性。活动过程:
一.听第一组“高矮争辩”声,激发幼儿的兴趣。师:听!是谁在争辩呢?他们在争辩什么呢? 二.展示图片课件,区别高矮及比较方法。
1.展示“不在同一平面”比高矮的图片课件,引发思考。
师:原来是这两个小朋友在争高矮呢,那你们说说图片上的小朋友谁说得对呢?到底是谁比较高?谁用错了方法?
2.展示“同一平面”比高矮的图片课件,验证猜想。师小结:比高矮的时候,要在同一平面上来比。
3.展示各种不同高矮的物体课件,让幼儿一起说说谁高谁矮,巩固练习。三.听第二组“高矮争辩”声,感知高矮的相对关系。1.教师播放第二组声音课件。
师:怎么还在争高矮呢?刚才的两个小朋友难道还没比出来吗?
2.展示图片课件,里面多了两个人(一个人比矮的更矮,一个人比高的更高),让幼儿知道,说一个人是高还是矮要看他和谁比。高矮是相对的。
3.请班上两个幼儿比比高矮,然后请比他们中矮的人还矮的幼儿比比,最后请比他们中高的人还高的幼儿比比,巩固高矮的相对关系。
4.物体也一样比高矮。用同样地方法比较四支铅笔的高矮,人和物的高矮都是相对的。知道参照的物体不同,高矮也不同。四.动手操作,实际练习。
1.教师把幼儿分成四组,每组投放不一样的材料,让幼儿为高矮排排队。第一组是幼儿与组员之间比高矮;第二组是比较铅笔的高矮;第三组是比较纸筒的高矮;第四组是比较纸条的高矮。
2.请每组幼儿说说你是怎么比的,并把结果展示出来,其他幼儿评评他们排对了没有?如果不对,该怎么排?
五.听音乐《高人和矮人》做游戏,自然结束。
教师播放音乐《高人走矮人走》,跟着音乐律动做相应动作,在愉快的游戏中走出活动室。
师:我们一起听音乐做高人和矮人的游戏,去外面给其他物体比比高矮好吗? 六.活动延伸
让幼儿观察幼儿园的桌椅、树木、运动器械等,选定参照物进行高矮比较。
第四篇:比高矮教学设计
比高矮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10页的内容、“做一做”及练习一第7、8题。教学目标:
1.通过小数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高、有矮;通过合作交流,学会比较物体高矮的一般方法;知道高和矮是比出来的。2.培养学生观察、合作交流的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3.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难点、重点:
掌握比较高矮的方法,会比几个物体的高矮。教具、学具准备: 积木块、两朵红花。教学过程:
一、感知物体有高有矮
.设置情景,引入课题
在黑板上方贴一朵红花,下方贴一朵红花。问:谁愿意将黑板上的红花摘下来? 请一名学生上台摘红花。
学生拿到了下方的红花。怎么也拿不到黑板上方的红花。这时,老师轻松地将黑板上方的红花拿下来。问:老师为什么能拿到这多红花? 生:因为老师的比小朋友高。
师:为什么小朋友没能拿到这朵红花呢? 生:因为小朋友个子矮。指出:下面我们共同研究比高矮。板书课题:比高矮
二、探究方法 1.情境演示
找两个高矮相差较大的小朋友上台。师:你能看出谁高谁矮吗? 生:能。
师再请两位高矮差不多的学生上台,并让两人分开站在讲台的左右两边。师:大家能看出谁高谁矮吗? 生:不容易看出。2.小组合作
各组同学讨论比高矮的方法。
3.汇报交流
以组为单位,汇报不同方法 鼓励合作活动
肯定方法
脚跟并拢,站直,背靠背,就能比出来了。还可以靠墙作记号,比一比谁高。
三、排队游戏
1.3人一组说说谁最高谁最矮
2.逐渐增加小组人数,说说谁第二高,第三高。。。3.判断并说明方法 组间互评,肯定鼓励
四、反馈练习1.第12页第7题(1)说出动物名(2)比较高和矮
2.举其他喜爱的动物作比较 反馈
同桌纠错汇报,独立判√、×并改正 鼓励互查
五、学生活动 1.摸高活动
说一说怎样做摸得高(可站在地上摸,可跳起来摸)2.摆高活动
用积木或铅笔搭高不倒比较 3.悄悄话游戏(1)表演
两生上台,对一生说悄悄话:踮脚尖比高矮(2)判断思考 谁高,问题出在哪儿?
六、评价总结 比较高矮要注意什么?
第五篇:比高矮教学设计
比高矮教学设计
井陉县特殊教育学校
左平平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高矮的活动,让学生感受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2、使学生经历比较事物的高矮的过程,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
3、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教学内容:书本第10页,练习一的7、8、9题 教具准备:课件、彩色磁铁 教学设计:
一、设置情境,引入课题。
在黑板上方贴一个磁铁,下方贴一个磁铁。
问:谁愿意将黑板上的磁铁摘下来?(请一名学生上台摘磁铁。)
学生拿到了下方贴的一个磁铁。但拿不到黑板上方贴的磁铁。这时,教师轻松地拿下来。
问:老师为什么能拿到这块磁铁呢?
生:因为老师个子比小朋友高,所以轻易就拿到了。
师:那谁能说说这位小朋友为什么没能拿到呢?
生:因为小朋友个子矮。
出示课题:下面我们共同研究比高矮。
二、参与比较,体验方法.
1、师:谁愿意来比一比高矮。
请两位差不多高的学生上来,并让两人分开站在讲台的左右两边。
师:大家能看出谁高谁矮吗?
生:不容易看出来,差不多高。
师:那怎么办?
[让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并试着去解决问题。]
请同学说说比高矮的方法。
总结: ①脚跟并拢,立正站直、背靠背、看头顶……
②还可以在黑板上或者墙上作记号,比一比谁高。
2、同桌活动:比高矮
请小组同学上台示范怎样比出高矮的.
3、猜一猜。
出示课件:(遮住脚下部分)
去掉遮盖部分,将两个学生放在一个高度上再进行比较。(着重:站在一样高的地方。)你猜对了吗?
你对比较高矮有些什么想法吗?
4、比比谁摸得高?
注意点:脚不能踮起来,不能跳起来。
三、反馈练习,拓展视野
1、书本练习7
2、小兔领奖图
师:3只兔子都站在了领奖台上,你知道谁得了第一名吗? 生:兔妈妈,因为她站得最高。
师:现在兔宝宝不服气了,说要和妈妈爸爸比身高。怎样才能比出他们谁高?你打算怎么比呢?谁愿意帮助我们的兔宝宝?
方法1:3只兔子都站到地面上,再比较高矮.(课件出示:站到一块比的方法)方法2:引导学生通过数背景中的格子数的方法分出兔子的高矮。(课件出示:数格子的方法)3、汽车过桥问题(拓展题)
师:汽车能从桥下安全通过吗?
师:要想使汽车顺利通过大桥下,可以怎样做呢?
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说出合理的想象。
四、总结
你们喜欢这节数学课吗?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在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高和矮,长和短的现象呢?(比如跳高比赛)
回家后,把你见到的这些现象画下来,或从书本、杂志上剪贴下来,甚至写下来,用你的小手记录下我们生活中的数学!
听课随想:
1、整节课同桌合作活动较多,但效果并不理想,这与刚入学儿童还不能很好适应40分钟的课堂教学有关,是否能先对课堂进行纪律调控,再逐渐穿插小组活动。
2、本节课有一个环节是人背向墙壁站好,在墙上做记号,教师在演示时用手直接划了一下,导致后来活动时,很多学生也是这样做。这里应该用书或尺拦一下。
3、在课堂上不够注重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需以后不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