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放飞蜻蜓教案(第一课时)
放飞蜻蜓(第一课时)
临泽实验小学
刘香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边读书,边思考阅读的习惯。
4、初步感受陶行知对孩子们的谆谆教诲,初步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初步感受陶行知对孩子们的谆谆教诲,初步了解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教学过程:
师谈话导入:昨天,老师跟大家讲了四颗糖果的故事,同学们喜欢故事中的陶校长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关于陶校长的故事,好不好?这个故事的题目就叫《放飞蜻蜓》 齐读课题
师:请同学们伸出手与师一起写“蜻蜓”(蜻蜓这两个字都是形声字)你们见过蜻蜓吗?说一说你们的了解!
师:那么课文中,陶校长又和小朋友们谈了蜻蜓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一起打开课本,读一读,看看老师送给你们的小提示。学习引导:
1.标上小节号,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做到不错字,不添字,不漏字。
2.同桌互读互查,注意正音。指读
师:现在大声地朗读课文 读完就坐正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位就是陶行知校长(出示图片)
陶在这里是一个人的姓,它还是一个生字呢!你能用换偏旁的方法来记记这个陶字吗?
陶的右半边特别难写,伸手写一写。师生一起书空。
师:刚刚认真读书的小朋友一定发现,课文中称陶行知为“陶先生”,这是为什么?
师总结:很有学问的人,不论男女,称为“先生”。
师补充:陶校长不仅是有学问的老师,还是有名的校长,更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师:课文哪几小节写了陶先生和小朋友们在谈蜻蜓呢?请同学们再读一读二到十小节
师提问:陶先生都和小朋友们谈了蜻蜓的哪些方面呢? 生1:吃什么 食物 生2:尾巴 生3:眼睛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食物的部分,二到六小节,开火车 提示读音(改成读一读):翠贞 孑孓 田埂(田间的埂,用来分界和蓄水的)师提问:第五小节有一个词 “七嘴八舌”什么意思? 生说
情景模拟:老师来做陶先生,你们七嘴八舌的抢着说
师语:对啊!你一言,她一语,争着说,抢着说,你们刚刚就是七嘴八舌。
师:那么蜻蜓真的是吃这些吗?它吃的是?
出示:苍蝇(cang ying)蚊子(wen zi)孑孓(jie jue)指读
提问:你们了解孑孓吗?孑孓是蚊子的幼虫 展示图片 接着问:蜻蜓在天上,怎么能吃到水里的孑孓呢!
师讲解:苍蝇和蚊子都是昆虫,所以这两个字都是虫子旁,它们三个都是害虫,蜻蜓专门来捕食它们。指导朗读,夸一夸它!
师:第七到十最难读,谁来读一读!你们对蜻蜓的哪一部分最感兴趣呢?展示图片,看蜻蜓的尾巴,一节节 同桌互读 “一截”是一段的意思
师:饿极时,去将自己的尾巴吃去一截,你们见过吗?陶先生也没有见过,所以用了一个词“据说”,据说就是没有亲眼见过。到底对不对呢?下节课我们来讨论。师:再找一找描写尾巴的句子。读好这三句话 师:除了尾巴,还对什么感兴趣!眼睛的句子 展示图片,眼睛像什么?
蜻蜓的眼睛结构很复杂,我们来看“复”,中间是一个日,日复一日,你能用你的朗读夸一夸它吗? 个读 齐读
师总结:蜻蜓的眼睛真是与众不同。
我们再来看看课文的第一小节和最后一小节讲了什么呢? 师:二到十小节,用一个字来概括,陶先生和同学们在干什么呢? 师:为什么同学们捉了蜻蜓,到最后心悦诚服的放了呢?下节课我们来继续研究。达标检测
1.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形容人多语杂,讲个不停。()(2)多得以千万数,形容数量极多。()2.组词。
陶()枪()复()蚊()淘()抢()夏()纹()课外作业
1.你见过的蜻蜓是什么样的?用几句话把它的样子写下来。2.搜集更多关于蜻蜓的资料,进一步了解蜻蜓的特点和它对人类的好处,向大家说一说。
第二篇:放飞蜻蜓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放飞蜻蜓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帮助学生正确书写11个生字,会认6个只识不写的字,理解几个相关词语。
3.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体会教育家陶行知对下一辈的关怀和高超的育人方法。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练习读好人物间的对话,品味重点词句,体会陶行知对孩子们的尊重、关爱。
2.了解蜻蜓,懂得它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细节描写,体会陶行知对孩子们的关心爱护和与人沟通的巧妙方法。课前准备:
1、生字词卡片;
2、课件;
3、收集蜻蜓和陶行知先生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揭示课题:放飞蜻蜓
指导书写“蜻蜓”学生书空,形声字 2.说说你对蜻蜓的了解
过渡:课文中陶校长和孩子们谈了蜻蜓的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二、朗读指导
1.出示小提示:先读准课后的字词,再读课文,把有关蜻蜓的语句多读几遍,读正确,读通顺!指名读要求
学生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2、出示陶行知图片,介绍陶行知
学习“陶”出示生字卡片,换偏旁记生字,书空右半边 课文中称陶行知为先生,为什么?
学生说,除了称老师为先生,还称谁为先生?(有学问的人)
3、课文中哪几小节写陶先生和孩子们谈蜻蜓 学生说
(2——10小节)在自由朗读谈蜻蜓的小节
4、陶先生和孩子们谈了蜻蜓的哪些方面? 学生说
板书:食物
尾巴
眼睛
5、开火车读2——6小节 学习生词语“翠贞”
出示词语“孑孓”指名读
齐读
“田埂”,田间的小路
出示“七嘴八舌”
是什么意思
表演:老师提问,学生抢着说(老师:蜻蜓到底吃什么呢?)
出示:苍蝇
蚊子
孑孓
介绍“孑孓” 出示图片蜻蜓
幼虫吃水里的孑孓,长大吃蚊子 再读词语
看蜻蜓捕食的画面
指导读“苍蝇、蚊子、水里的孑孓,它都吃。”先夸一夸蜻蜓,再用佩服的语气读
6、读7——10小节 指名读
你对蜻蜓的哪一部分最感兴趣?
出示“它的尾巴是一节节的,又细又长。他用尾巴保持平衡,调整方向。据说,在它饿极时,会将自己的尾巴吃去一截。不过,以后又会长出来。” 看蜻蜓尾巴,出示“一节节”,同桌互相读,再指名读 出示“一截”读 理解“据说”学生说
再找写蜻蜓尾巴的句子:“蜻蜓用尾巴在河里点水。”
出示“蜻蜓用尾巴在河里点水。尾巴是掌握飞行方向的。它的尾巴是一节节的,2
又细又长。他用尾巴保持平衡,调整方向。据说,在它饿极时,会将自己的尾巴吃去一截。不过,以后又会长出来。”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7、除了对尾巴感兴趣,你还对哪部分感兴趣
读描写眼睛的句子:“它的眼睛很大,结构很复杂,是由成千上万的小眼睛构成的,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 出示:图片,蜻蜓的眼睛,它的眼睛像什么? 出示词语“复眼”识记“复” 用你的朗读夸一夸它,读,指名读,8、课文第一小节和最后一小节又讲了什么呢? 指名读第一小节,讲了什么?用一个字概括:捉 指名读最后一小节,讲了什么?放
默读2——10小节,用一个字概括写了什么?谈
为什么好不容易捉到蜻蜓又把它放了呢?这是下节课的内容
9、读陶行知的故事
第三篇:放飞蜻蜓两课时
放飞蜻蜓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学习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能正确地读出句子的语气。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陶行知对孩子们的谆谆教诲,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4、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阅读习惯。了解课文叙述顺序,渗透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理解重点句、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读中感悟陶行知对孩子的谆谆教导。
教学准备:关于蜻蜓的图文资料,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读课题,引发质疑。
1、猜谜语引入课题:尾巴一根钉,眼睛两粒豆,有翅没有毛,有脚不会走。
板书:蜻蜓(一起写课题)
蜻蜓是一种昆虫,所以两个字都是虫子旁,注意蜓后边部分一起写。
2、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蜻蜓的课文,板书:放飞。
齐读课题:放飞蜻蜓。
3、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谁捉了蜻蜓?谁放飞蜻蜓?为什么放飞?
4、板书:捉 放
过渡: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读懂课文。让我们来读读课文吧!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理清顺序。
1、为了读懂课文,老师有以下建议:
读书建议:先读准后面的生字,再读课文,把难读的长句子多读几遍,做到读正确,读通顺。思考:谁捉了蜻蜓?谁放飞蜻蜓?为什么放飞?
2、出示词语:
陶行知 慈爱 七嘴八舌 争抢 掌握 苍蝇 蚊子 据说 结构 复杂
翠贞 田埂 孑孓 一撅一撅 抚摸平衡(1)前两排指名读2人。
1陶,注意书写,给它组个词,陶器,陶瓷。○简介陶行知:陶行知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曾在多所大学任教,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育才学校、社会大学等多所学校。所以人们通常称他为陶先生或陶校长。
2慈爱,找个近义词,慈祥,爱护,是指长辈对晚辈的怜爱,爱护。○3复的书写,里面只有一横。○4出示:孩子们七嘴八舌地抢着说:○“吃草。”“吃树叶。”“吃泥土。”
(2)女生读,男生读,齐读。(3)第三排指名读2人。
1注意:贞,前鼻音。梗,衡,后鼻音,孑孓的读音,撅的读音。○开火车读。齐读。
2田埂是指田间的小路。○孑孓:蚊子的幼虫。
一撅一撅:尾巴一翘一翘的。还可以是嘴巴或辫子一撅一撅的。做做动作。平衡是一种状态,在文中指让蜻蜓的身体左右保持齐平,不东倒西歪。3齐读。○
三、再读课文 理清条理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只要我们再去读读课文,一定可以对课文有进一步的了解。
(一)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谁捉了蜻蜓?谁放飞蜻蜓?为什么放飞?
(二)交流:
1、谁捉了蜻蜓? 翠贞,1仅仅是翠贞一个人吗?不是,还有其他孩子,○课文哪里写了孩子们捉蜻蜓的场景?第1小节。谁愿意来读一读。
2同学们,你捉过蜻蜓吗?想象一下捉蜻蜓的场面。○傍晚的时候,在空旷的地方,每人手中紧握着一把大扫帚,然后瞄准蜻蜓,在低空飞行的,或者落在花朵或地面上的,用力迅速地拍过去,蜻蜓有时侥幸逃脱,于是就再瞄准,再拍,拍到一只就放进透明的玻璃瓶里,就这样反复地拍,捉了一只又一只,热得满头大汗,衣服脱了一层又一层,但还是不满足,仍然用
力的拍着,知道天渐渐黑下来,看不见了,蜻蜓们也都各自寻找地方休息了,我们才恋恋不舍地回家了。
虽然最后已经累得精疲力竭,但是看着瓶中乱飞乱撞的蜻蜓,心中还是充满了成功的收获的喜悦。
把这场面记在心里,我们再来读读这一段,相信你能读出自己的感觉。
2、谁放飞蜻蜓? 翠贞,仅仅是翠贞要放飞蜻蜓吗?不是,还有其他孩子,1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出示:翠贞看着小伙伴们,孩子们纷纷说:“放了它,放了它,让它回家去!”翠贞张开小手将蜻蜓往上一送,蜻蜓展开翅膀向空中飞去。
2你觉得孩子们是自愿放飞蜻蜓吗? ○是,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a“纷纷”,从这个词可以看出孩子们都同意放飞蜻蜓。你来读读这句话。b从两个“放了它”,感受到孩子们放飞蜻蜓的心情很迫切。你来读读这句话。c“往上一送”,看出翠贞心甘情愿地友好地放飞蜻蜓,甚至希望蜻蜓能飞得更远,生活的更好。你来读读最后一句。
朋友之间离别才用送,可见翠贞已经视蜻蜓为自己的朋友了。我们一起来送送这位朋友吧。齐读。
3、为什么放飞蜻蜓?
1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捉蜻蜓,好不容易捉到了一只蜻蜓,最后却又心甘情愿○地放飞了,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陶行知告诉他们蜻蜓是我们的好朋友,仅仅因为如此吗?孩子们还获得了蜻蜓更多的知识,这些知识都是通过什么2式得到的? 方○陶先生和孩子们之间的对话,3那你看课文第2-10小节可以说是陶先生和孩子们在——谈蜻蜓。○4现在你能给课文分分段了吗? ○那陶先生究竟给孩子谈了些什么呢?竟让孩子心甘情愿地放飞蜻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六、作业。
1、课后描红。抄写词语。
2、回家收集有关蜻蜓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孩子们先是争先恐后地捉蜻蜓,最后又心甘情愿地放飞蜻蜓,这么大的转变,原因就在于陶先生与孩子们之间的一番对话。陶先生究竟与孩子们谈了些什么呢?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齐读——放飞蜻蜓。
二、学习课文2-10小节
陶先生都和孩子们谈了蜻蜓的哪些方面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2-10小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标注出来。
好,陶先生都和孩子们谈了蜻蜓的哪些方面呢?想好的请举手。交流:
(一)吃什么,即蜻蜓的食物。(板书:食物)
1、你觉得课文哪几个小节描写了陶行知和孩子们谈蜻蜓的食物的情景。
2-6小节。
2、快速默读2-6小节,找出:蜻蜓吃什么? 苍蝇、蚊子、水里的孑孓。
1蜻蜓在空中飞,水里的孑孓它怎么能吃到呢? ○蜻蜓的幼虫也生活在水中,蜻蜓的幼虫吃掉蚊子的幼虫。2苍蝇、蚊子、孑孓都是怎样的虫子? ○都是害虫,都是对人体有伤害,传播疾病的害虫。
3蜻蜓就是专门吃这些害虫的,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是)○4捉蜻蜓的那群孩子也是像你们一样点点头,他们一开始就清楚蜻蜓吃什么○吗?(不清楚)那他们是怎么知道蜻蜓吃什么的呢?(陶行知告诉他们的)那陶行知有直接告诉他们蜻蜓吃什么吗?(没有)
3、自由读读2-6小节,想想陶先生是怎样告诉孩子们这些知识的?从中你感受到陶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1)陶先生是怎样告诉孩子这些知识的呢?
(先是问孩子: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在孩子们回答后,再告诉孩子们的。)你从中感受到陶行知是怎样的人?(尊重孩子)
(2)下面我们来分角色朗读2-6小节,注意陶先生的神情、动作,思考你觉得陶行知是一个怎样的人?
(老师读陶行知的话,一位女同学读翠贞的话,一位男同学读男孩的话,三位
同学分别对抢着说的话,其他同学读提示语。)
1好,你从中感受到陶先生是一位怎样的人? ○我感受到陶先生是一个慈爱的人,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慈爱地抚摸”
请你读好这句话。板书(慈爱可亲)
2我觉得陶先生是一位尊重孩子(平易近人)的人,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 “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
请你读读这句话。板书(尊重孩子或平易近人)这真是一位慈爱可亲、尊重孩子的陶行知啊。
(二)陶行知和孩子们还谈到了蜻蜓的什么?
尾巴
1、快速默读2-6小节,标注出有关蜻蜓尾巴的句子。
(1)谁来读读陶行知谈蜻蜓尾巴的句子。
你们看,它的尾巴一节一节的,又细又长。它用尾巴保持平衡,调整方向。据说,在它饿极时,会将自己的尾巴吃去一截。不过,以后又会长出来。谁还找到了这里,请你读读。
(2)(出示图片)同学们,看,这就是蜻蜓的尾巴,一节一节的,又细又长,在它飞行的时候,尾巴可以帮它保持平衡,调整方向。
可见,蜻蜓的尾巴真是很重要呀,飞机也是有尾巴的,叫尾翼,尾翼的作用就是防止飞机在空中上下左右的翻滚。老师推测飞机装上尾巴来保持平衡的想法就来自于人们对蜻蜓尾巴的了解,到底是不是这样呢,同学们可以课下去查阅相关资料。
(3)据说,蜻蜓的尾巴还有一个作用呢?在它饿极时,会将自己的尾巴吃去一截。不过,以后又会长出来。
你见到过这样的情景吗?没有,老师也没见过,其实陶行知也没有见过,所以他用了一个词——据说,据说的意思就是——听说,传说,不一定是真的,那么这个传说到底是不是真的呢?有谁查阅了资料?
“蜻蜓吃尾巴” 原来是这么回事。——“蜻蜓交配时,由于生殖的需要,会咬自己的尾巴,看起来像“吃”尾巴,其实并没有吃掉。”
同学们像老师这样把这句话补充在旁边好吗?(课件展示老师的补注。)(4)我们一起读读这段话。
(三)陶行知和孩子们还谈了蜻蜓的什么?
眼睛。
1、请你读读有关眼睛的句子。
它的眼睛很大,结构很复杂,是由成千上万的小眼睛构成的,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
1它的眼睛很大,○有多大,有你的眼睛大吗?肯定没有,这里说它的眼睛很大,是因为有它的眼睛几乎占了整个头部的一半,头部一半大的地方都是眼睛,大不大?
2这种大眼睛由成千上万的小眼睛构成,看,这无数个小眼睛就像什么? ○马蜂窝,渔网。
3多么独特的一双眼睛啊!多么明亮的一双眼睛啊,在快速飞行中,它能正○确清楚地看到9米开外,处于活动状态的昆虫的各个部分,还能看见在千米以外飞行的同类。
4正是这样一双敏锐的大眼睛,使蜻蜓荣获“捕虫能手”的称号。○
2、谁来读读这段话?指名读,齐读
(四)这么多关于蜻蜓的知识,都是陶行知告诉孩子们的,你看出陶行知的什么?
知识丰富。
1、这真是一个知识丰富的陶先生啊,但他并没有摆出臭架子,直接灌输给孩子们,仍是采取了先提问再解答的方式。他的这种教育方式,你喜欢吗?
2、陶行知的这种教育方式深受学生喜欢,学生从中获得知识。就叫——教育有方。(板书:教育有方)
3、同学们,你再读读7-10小节,看看这位知识丰富、教育有方的陶行知还是怎样的人?
1还是一位爱护动物的人。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小心地翻过去”
是啊,生怕蜻蜓遭到了一丁点儿伤害,多么的小心翼翼啊。请你读读这一句。
2还是一个关爱孩子的人。○“高高举起”
是啊,觉得高高的,正是想让孩子们看得清楚。多么关心孩子啊,处处为孩子着想的陶先生啊。
请你读读这句话。
这真是一位知识丰富、教育有方、爱护动物、尊重孩子的陶行知啊。
4、下面我们来分角色朗读7-10小节。
陶行知有趣的讲解,孩子们都听得入神了。
5、现在,如果你是捉了蜻蜓的翠贞,你会怎么做?为什么?
(我会放了蜻蜓,因为它是我们的好朋友„„)
是啊,同学们都不自由自主地想要放掉蜻蜓了,其实陶行知也早就预料到了这
一点,但他并没有自作主张放飞蜻蜓,而是——引读:用商量的口吻说: “把他放了,好不好?”说着,把蜻蜓还给翠贞。
从这里你感受到陶行知怎么样?(很尊重孩子,很民主。)请你读读这句话。
6、翠贞看看小伙伴们,孩子们纷纷说:“放了它,放了它,让它回家去!”翠贞张开小手将蜻蜓往上一送,蜻蜓展开翅膀向空中飞去。
孩子们放飞了蜻蜓,但收获了知识,也结交了一位良师益友,真是收获颇丰啊,(借助板书)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也和这群捉蜻蜓的孩子一起不仅了解了蜻蜓,知道蜻蜓的食物是——,蜻蜓的尾巴——,蜻蜓的眼睛——,我们还认识了一位————的陶行知,一位大教育家,你们说我们今天的收获大吗?
三、作业:
其实我们还可以有更多的收获呢,仅通过这篇课文,我们对蜻蜓的了解还是非常有限的,希望同学们能课下查阅资料,争取对蜻蜓更全面的了解,比如蜻蜓点水是怎么回事呢?蜻蜓的翅膀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呢?
陶行知是一位“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大教育家,宋庆龄女士颂扬他为——“万世师表”,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为他题词——“永久不死”,有关他的教育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比如四块糖的故事,课后,请同学们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板书:
放飞蜻蜓
陶行知
食物 慈爱可亲 谈蜻蜓 尾巴 尊重孩子
眼睛 知识丰富
教育有方
爱护动物
民主平等
第四篇:《放飞蜻蜓》教案
《
19、放飞蜻蜓》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培养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掌握蜻蜓的习性和特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培养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揭示课题,启发猜想。
1、“头上两只大眼睛,身体细长轻又轻,张着翅膀空中飞,专捉害虫有本领。”请同学们猜一种昆虫。(板书:蜻蜓)
2、同学们喜欢蜻蜓吗?有一群小朋友也很喜欢蜻蜓,有一天,他们捉到了一只蜻蜓,可最后,他们却把它给放了。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题目是:放飞蜻蜓。(补完板书)
3、读了课题,同学们有什么疑问要提出来?
二、感知课文。
1、检查预习情况。(出示词语,指名朗读,齐读。)
2、听课文录音。
3、请学生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简析首尾,聚焦“放飞”。
1、过渡:课文哪一个自然段是讲孩子们捉蜻蜓的? 指名读第1自然段。
2、自由读第11自然段。(1)从“纷纷”一词体会孩子们都同意放飞蜻蜓。
(2)从“放了它,放了它”连喊了两遍,体会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放飞蜻蜓的心情。
3、激起悬念。
翠贞他们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蜻蜓,为什么最后大家却迫不及待地要把蜻蜓“放飞”呢?
四、精读课文,寻找放蜻蜓的原因,了解蜻蜓的知识。
1、默读课文2至10自然段,想想:如果你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在和陶行知先生一起谈了有关蜻蜓的事情后,你会很自觉自愿地将捉到的蜻蜓放飞吗?说说原因。
2、它是益虫,吃苍蝇、蚊子、水里的孑孓。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你是从那个自然段知道的?
出示图片,认识孑孓。蜻蜓的幼虫吃蚊子的幼虫。蜻蜓是吃虫的能手,每小时可以吃800多只蚊子或者20只苍蝇。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
3、过渡: 陶行知先生不仅让孩子们知道了蜻蜓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而且还带孩子们欣赏蜻蜓。他还介绍了不少关于蜻蜓的知识。
(1)指名说陶行知先生向孩子们介绍了蜻蜓哪几方面的知识?
(2)出示表格。那这样的表格你能完成吗?
学生自读课文第10自然段,汇报交流,完成表格。
4、陶行知先生仅仅介绍了蜻蜓的眼睛和尾巴这两方面的知识吗?(找出省略号)
5、你知道哪些关于蜻蜓的知识?(学生交流有关蜻蜓的其它知识。)
6、过渡:蜻蜓的知识太有趣了!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描写蜻蜓知识的这个自然段。
陶行知先生不仅带孩子们认识了蜻蜓,还给孩子们介绍了蜻蜓眼睛和尾巴等方面的知识。他的知识可真丰富啊!
五、品读语言文字,感知陶行知的为人。
1、(出示图片)这就是陶行知先生,他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是一位知识渊博的老师,你觉得他还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
2、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找找陶行知先生的动作、神态、语言,会认识更加让人敬佩的教育家。
3、小组讨论,交流体会:
(1)和蔼可亲
A、慈爱地抚摸着翠贞的小辫子问(理解“慈爱”)B、孩子们七嘴八舌地抢着说(理解“七嘴八舌”)
C、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2)尊重孩子
A、“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陶先生完全可以直截了当地说“蜻蜓真是我们的好朋友啊”,他为什么不这样说呢?)
B、用商量的口吻说:“把它放了,好不好?” C、说着把蜻蜓还给翠贞
4、过渡:这样一位知识丰富、和蔼可亲的老师,讲得孩子们心服口服,最终答应把蜻蜓放了。
六、创设情境,感受放飞蜻蜓的快乐。
1、师:多可爱的孩子啊!当陶行知用商量地口吻说——(引读)
孩子们纷纷说——(引读)
师:于是,翠贞张开小手——(引读)蜻蜓展开翅膀——(引读)
2、点题:这动人的情景就是——放飞蜻蜓。
3、蜻蜓放飞了,你的心情如何?
七、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
八、升华主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陶行知先生的引导下,孩子们认识了蜻蜓,喜爱上了蜻蜓,最终放飞了蜻蜓。我们真应该感谢陶行知先生呀!陶爷爷爱孩子,也爱动物,特别是那些对人类有益的动物,我们更应该保护。
九、拓展延伸
你知道我们身边还有哪些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吗?如果看到伤害动物的行为,你会怎么办?会采取哪些方法劝阻或进行社会宣传和呼吁? 板书设计:
19、放飞蜻蜓
捉——谈——放
第五篇:《放飞蜻蜓》教案
《放飞蜻蜓》教案
《放飞蜻蜓》教案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感悟对话,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3、通过朗读感悟,体会陶行知对下一辈的关怀爱护和谆谆教导。
教学过程:
一、 学习课文第二段(2-10小节)
1、 听课文录音2-10小节,观看多媒体,整体感知
2、 学生自学:在陶行知和小朋友们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哪些了解?边读边思考,并画出相关内容。
3、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1) 指名交流
(2) 评议,补充完善
(3) 完整地、有条理地叙述蜻蜓的相关知识
(4) 教师总结
4、 感悟朗读
(1) 自读
(2) 指名读
(3) 学生评议
(4) 练读
(5) 感情朗读
二、 学习课文第三段(11小节)
1、 自读,感悟:你读懂了什么?
2、 讨论交流(理解孩子们放飞蜻蜓时的迫切心情)
3、 朗读感悟
三、自读讨论,感悟陶行知的为人
1、 自读思考:陶行知是个什么样的人?
2、 讨论交流
3、 教师归纳总结:陶行知是一个慈爱、有学问、尊重学生、懂得教育方法的大教育家。
四、课后调查
陶行知说:蜻蜓饿极时会吃自己的尾巴。这个说法对吗?查找有关资料验证一下。
板书设计:
20、放飞蜻蜓
陶行知
捉→放
《放飞蜻蜓》教案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细读课文,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能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从而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激发探究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3、研读文本,以读促写,能模仿课文的写法来介绍一种小动物。
教学重点: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并能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
教学难点:研读文本,以读促写,能模仿课文的写法来介绍一种小动物。
教学准备:课本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
(1)揭示课题
(2)指名读。
(3)集体读。
(4)提问:课文讲述的是一件什么故事?
(5)过渡,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1、提出读书要求: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7——10节,从陶先生和小朋友的对话中,你对蜻蜓又有了哪些了解?
2、生自主阅读。
3、组织交流。
4、找出蜻蜓的尾巴和眼睛各有什么特点?完成下列表格
5、指导朗读。
6、默读比较,发现课文中描写蜻蜓尾巴和眼睛的两句话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7、师讲解蜻蜒点水
8、检查预习情况:说说蜻蜒的翅膀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作用?
9、迁移练习:
10、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过渡)看起来普普通通的蜻蜓却如此神奇,孩子们听得都入神了。(引读最后一节)
孩子们入神地听着。陶行知用商量的口吻说:“把它放了,好不好?”说着,把蜻蜓还给翠贞。(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有这样的觉悟,让学生自觉自愿地放飞蜻蜓)翠贞看看小伙伴们,孩子们纷纷说:“放了它,放了它,让它回家去。”(焦急的心情,希望蜻蜓早回家。)翠贞张开小手往上一送,蜻蜓张开翅膀向空中飞去。
如果你就是蜻蜓,你想对人们说什么?
指导朗读:将这些描写陶先生的句子读一读,看看陶先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总结全文。
1、听录音朗读课文
2、学完这篇课文,你都有什么收获?
3、师小结
四、布置作业
观察身边的小动物,学习课文的写法来介绍一种小动物。
板书设计:
19
放
飞
蜻
蜓
好朋友——
蜻
蜓
保护动物
珍爱生命
《放飞蜻蜓》教案3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记事的文章,通过讲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因势利导,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放飞蜻蜓的故事,教育学生要爱护有益的动物,激发学生探求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课文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通过人物具体明白的对话,推进故事的发展,引起学生的阅读的兴趣,从中了解有关的科学知识,受到教育,并体会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辈的关心爱护和谆谆教导。
捉蜻蜓识蜻蜓放飞蜻蜓,这三部分环环紧扣,前后关联,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本文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品味语言文字,通过角色朗读等形式,练习读好人物的对话,从而激起对蜻蜓极其他动物植物的有关知识的求知欲,并领略老一辈教育家的风范。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品味语言文字,练习读好人物的对话。
2、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扣题质疑,理清脉络,学习生字新词。
一、揭示课题:
1、指读以下词语:放飞理想、放飞青春、放飞心情
2、理解放飞:纵放出去,任其高飞。
3、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题目是:
放飞蜻蜓(板书课题)读题
4、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法?
(蜻蜓的曾经不自由是怎么造成的?为什么要放飞?谁放飞?怎么放的?)
二、初读课文:
1、带着心中的疑问听老师读课文。
2、自读课文:
A、一读注意编写小节,画出生字词语。
B、二读联系上下文或者,理解课文中的词语的意思,有不懂的可以四人小组讨论。
C、三读注意把每个词语句子读正确读流利,然后思考用自己的话说说本文的大意。
3、读后交流:
A、读准字音:蜻蜓陶行知慈爱抚摸孑孓复杂
B、理解:
慈爱:慈祥。
孑孓:蚊子的幼虫。
口吻:口气。
D、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
4、再读课文,按照以上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5、分小节指名朗读课文,涉机纠正读音。
三、学习生字:
1、学生带读生字,注意抢、蝇后鼻音。
2、分组互相学习生字,识记字形。
3、交流,辨析:
抢枪蝇绳纹蚊
钩构饿我夏复
4、指导书写
5、描红习字
四、布置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读文入境,探究自悟,从中得到启迪。
一、复习导入:
1、检查本课字词的掌握情况。
2、介绍陶行知其人。
二、读文入境,探究自悟:
第一段:
1、指名读
2、是一个孩子在捉蜻蜓吗?
第三段:
1、指名读
2、这群孩子捉了几只蜻蜓?
3、这只蜻蜓当时在谁的手里?
4、只是翠贞一个孩子同意放飞蜻蜓吗?
纷纷一词可以看出,是所有的孩子都同意放飞蜻蜓。
5、个别读孩子们的话。
这里有两个放了它,你从中感觉到了什么?(快快放飞蜻蜓,迫不及待地放飞蜻蜓的心情。)
读出这种心情来!
课文重点段:
1、翠贞他们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蜻蜓,为什么最后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要把它放掉呢?
(在课题下的放飞二字下加着重记号!)
2、陶行知先生究竟是怎样和这群孩子谈有关蜻蜓的呢?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二到十小节多读几遍,想想:如果你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在和陶行知先生一起谈了有关蜻蜓的事情后,你会很自觉自愿地将捉到的蜻蜓放飞掉吗?说说原因。(要找出课文中有关能说清楚自己乐意放飞蜻蜓的理由。)
3、指导学生课堂讨论,引领他们自己思考、同桌商量、四人组讨论,用自己习惯的方式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
4、课堂讨论:为什么你也同意放飞蜻蜓?
A、从蜻蜓本身讲:它是益虫,吃苍蝇、蚊子、水里的孑孓。
它是一种有趣的昆虫,尾巴可以掌握方向,保持平衡,饿极时自己吃自己的尾巴,而且眼睛大,看得清四面八方
B、从陶行知先生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讲:
与孩子说话态度和蔼可亲,不摆架子,方法巧妙。
(1)慈爱地抚摸着翠贞的小辫子?
婊?斫狻按劝?保?寤崽招兄?壬?劝?⒆印?
(2)谈话不是指责,而是问翠贞蜻蜓吃什么入手。
(3)从孩子七嘴八舌抢着说看出孩子和陶行知先生是朋友涉机理解什么情况是七嘴八舌抢着说,可以让学生表演七嘴八舌抢着说吃草、吃树页、吃泥土的样子。
(4)陶行知拉着孩子坐在田埂上。表扬翠贞说得对
(5)陶行知先生用商量的口吻问大家:把它放了好不好?涉机理解什么是口吻?,表演以商量的口吻说:把它放了,好不好?
C、陶行知先生知识丰富,说的是孩子们都不知道的新道理,新知识,所以孩子觉得新鲜有趣。
5、这样一个知识丰富,和蔼可亲的先生,讲得孩子们心服口服,所以答应把蜻蜓放飞。我们练习一下谈们的对话,注意把握人物的特征。
6、指导同桌练习全班展示
三、归纳总结
1、为什么这群孩子在和陶行知先生谈了蜻蜓以后,回自觉自愿地把蜻蜓放飞?把前面大家讨论的做个归纳。
2、听了他们的理由,我们真的也想把这只蜻蜓放飞,一起读一读放了它,放了它,让它回家去!读出大家一同的愿望。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查找资料:蜻蜓饿极时会吃自己的尾巴。
《放飞蜻蜓》教案4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对资料的合理运用,了解有关蜻蜓的有关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思想感情;并体会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爱护和谆谆教导。教学重、难点重点: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有选择地运用摘抄有关蜻蜓知识的资料,丰富对蜻蜓的认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思想感情;并体会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爱护和谆谆教导。教学难点:有选择地运用摘抄有关蜻蜓知识的资料,丰富对蜻蜓的认识。
教学步骤
导入课文
1、继续学习放飞蜻蜓,请同学们回忆,课文围绕蜻蜓只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教师介绍陶行知
(1)、学生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法。
(2)、学生了解陶行知语文阅读教学要走两个来回: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这个环节的设计,对课文内容的回忆概述,既锻炼了语言的表达能力,也对内容有个整体的感知,同时介绍陶行知先生,为接下来的教学打下基础。
指导精读,感悟知情:
1、走近蜻蜓
2、走近陶行知学习重点词语,体会陶先生对孩子的关爱和尊重。
反复练读,深化感情
拓展、延伸
作业1.借助教材,走近蜻蜓(出示蜻蜓休息实物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从陶行知和孩子们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哪些了解?(请同学们打开书,在课文中找一找,画一画)2、交流:可以用我知道了还知道了3、理解七嘴八舌
3、媒体出示:陶行知说:据说,在它这个说法正确吗?据说这个词语说明了什么?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谁查找了资料?请你为大家作介绍。
4、引读:它的眼睛很,结构是由可以6、指导朗读蜻蜓的眼睛很特别,那读的时候要注意哪些词语,才能读出它的特点呢?
作业2.活用资料,走近蜻蜓
1、关于蜻蜓,同学们手中还有一份资料,大家都读过了吧?你能借助资料把蜻蜓介绍得更加具体吗?
2、如说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方面来作补充。课文介绍了蜻蜓吃苍蝇、蚊子、孑孓,但没讲吃多少,资料上是怎样说的?
3、看看介绍蜻蜓眼睛和尾巴上你还有没有补充?
3.创设情境,在言语交际中走近蜻蜓。同学们介绍了这么多蜻蜓的知识,老师也感到受益匪浅,也喜爱上蜻蜓了。瞧,这位同学也很喜爱蜻蜓,他在干什么呢?(用网兜捉蜻蜓)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⑵交际训练。(注意教师角色的转换)现在老师就是这位同学捕捉蜻蜓的同学,你想对我说什么?
过渡:蜻蜓是飞行家,是捕虫能手,是我们的朋友孩子们入神地听着陶行知先生的话。
1、读了课文,你对陶先生这位教育家有什么影象?
2、再读一读课文,把文中描写陶先生说话时的神态、动作的词语画出来,体会一下,陶先生是一位怎样的教育家?
3、扩展阅读《小孩不小歌》
1、怎么把这篇课文读好呢?在读陶先生的话要亲切和蔼的语气、读孩子们的话要天真,热情
老师描述:
蜻蜓又回到了自由的天空,回到了属于它自己的家园。你们瞧,它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行,是多么轻松,多么愉快呀!此时此刻,大家肯定有许多话要说,现在请大家把内心的感受说出来吧!关于陶行知的故事还有很多,关于蜻蜓,关于有益昆虫的话题也有很多,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小朋友课后去搜集,去了解。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边画。
学生交流自学的结果(吃食、眼睛、尾巴)
学生表演,理解七嘴八舌生读这句话
学生交流课外资料(蜻蜓吃尾巴)蜻蜓咬尾巴自吃自大、复杂、成千上万、四面八方
学生交流课外查阅到的资料,帮助理解
1、一只蜻蜓一小时能吃20只苍蝇或840只蚊子,蜻蜓的幼虫在水中也能消灭孑孓等害虫。
2蜻蜓点水(人们常常看到蜻蜓点水,实际上这是蜻蜓妈妈在生儿育女。雌蜻蜓在产卵时,单独在水面上飞行,然后一次次不断地把尾巴插入水中,产下一些卵,立即又飞起来。这样连续产卵的动作,好像蜻蜓在不断地点水。)
3、(有一对异常发达的大复眼,几乎占了整个头部的一半,一只大复眼由1万多只小眼组成。在疾飞中,能正确清楚地看到9米开外,处于活动状态的昆虫的各个部分,还能看见在千米以外飞行的同类。
学生利用文本的语言来跟老师进行交际。
明白不仅要爱护小动物,而且要懂得爱科学。
学生交流对陶先生的总影象。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
集体交流陶先生是一位怎样的教育家。学生朗读《小孩不小歌》进一步感悟陶先生的思想。
分角色朗读
学生表白
继续查资料
通过朗读,学生从人物的.语言中摘录出关于蜻蜓的科学知识。采用图文对照的方法,让学生了解蜻蜓。在学生熟悉了蜻蜓的外形特点和作用,就自然而然产生了喜爱之情,对理解孩子同意放飞蜻蜓就水到渠成了。
利用表演的形式来理解词语七嘴八舌,显得生动形象,使得课堂活跃,学生也乐学。
补充课外资料,深化文本,帮助学生记忆。
指导学生抓关键词语来朗读,教学的目的就是给学生授之方法
查找资料帮助理解文本,并能在文本处注释,这叫批注,这是一种好的学习习惯。课堂上要注重培养这样的能力。
创设这样的一个情景,给学生说话提供一个舞台,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
语文课一定要重视语和文。本课的教学目标,不仅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关于蜻蜓的科学知识,进一步懂得爱护益虫益鸟的道理,还要通过有关词句的学习,体会陶先生热爱孩子、尊重孩子、信任孩子和以身作则保护益虫的高尚师德。课文中描写人物动作和说话神态的词语用得很准确,让孩子们细细品味,大有裨益。
指导学生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培养高尚的情操。
创设情景,让学生同文本中孩子感情产生共鸣,有感而发。
《放飞蜻蜓》教案5
一、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4、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不同见解的科学态度,查找有关资料验证蜻蜓饿极时会吃自己的尾巴。
二、教学时间:两教时
三、教学准备:
1、认真朗读课文,不理解的词语圈圈划划,借助词典理解。
2、了解陶行知的其人其事。
3、理解蜻蜓的有关知识(特点、习性等)
四、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展示画面,激趣引出课题
1、展示蜻蜓飞舞的画面,师导入
2、师:同学们,这些忙忙碌碌的小精灵是谁呢?(板书:蜻蜓)请你用一个词形容一下这些小蜻蜓。(可爱的,美丽的)你们喜欢吗?对呀,有个孩子叫翠贞,她就抓到了这样一只小蜻蜓,喜爱极了,爱不释手,但最后却把小蜻蜓放了。(板书:放飞蜻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走入课文。
3、揭示课题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学思考: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词语划划圈圈。
(2)文中 共有几个自然段,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语陶行知 慈爱 七嘴八舌 抢着说 苍蝇 蚊子 饥饿 结构 复杂 翠贞 田埂 孑孓 掌握平衡 抚摸保持 入神 成千上万 一撅一撅
(2)指名学生读,正音前鼻音:贞 蚊 后鼻音:埂 衡 蝇 抢翘舌音:舌 多种形式练读、巩固
(3)质疑,有哪些词你不理解,讨论后交流孑孓---蚊子的幼虫。一撅一撅---一翘一翘的(动作演示)。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争着发表自己意见。陶行知---一位了不起的人民教育家(请了解的学生说说,教师小结)。
(4)工有11个自然段
(5)讲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看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因势利导和孩子们(谈蜻蜓),使他们懂得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放蜻蜓)的故事。
(6)按“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的顺序写(板书)
三、学习课文第一、三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陶行知见到了怎样的情景?(“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区别“一个”和“一群”
2、齐读第一段
3、指名读第三段思考:这群孩子捉了几只蜻蜓?这只蜻蜓当时在谁的手里?只有翠贞一个孩子同意放飞蜻蜓吗?(“纷纷”一词可以看出,是所有的孩子都同意 放飞蜻蜓。) “放了它,放了它”,连喊了两次,表现出了孩子怎样的心情?(赶快放飞蜻蜓,迫不及待地心情)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四、激起悬念师:翠贞他们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蜻蜓,为什么最后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要把(迫不及待(指板书的课题)蜻蜓“放飞”掉(彩色粉笔加着重号)?陶行知究竟是怎样和孩子们谈蜻蜓的呢?我们将在下节课继续讨论。
四、复习生字,指导书写
1、容易写错的字:(想一想,用哪些好办法记住它)蚊 蝇(“虫”字旁,皆属昆虫)饿(因为缺食,用“饣”字旁)枪 抢(比较后记忆,抢时要用手)夏 复(比较后记忆)舌(中间一横在横中线)慈(字要写得紧凑,两个“幺”字靠拢)
2、完成习字册
五、课后作业:继续认真朗读课文
第二教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知
1、出示词语(多种形式朗读,巩固)陶行知 慈爱 七嘴八舌 抢着说 苍蝇 蚊子 饥饿 结构 复杂 翠贞 田埂 孑孓 掌握平衡 抚摸保持 入神 成千上万 一撅一撅2、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脉络(结合板书)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
3、谈话导入,学习新课陶行知究竟是怎样和孩子们谈蜻蜓的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的第二段。
二、学习第二段自主研究性学习(以小组学习的形式开展)
(一)自由朗读第二段
(二)讨论:★孩子们为什么乐意放飞蜻蜓?陶行知怎样和孩子们谈蜻蜓的?(怎么说,怎么做,找到句子读一读,理解)
1、他停下脚步,慈爱地抚摸着翠贞的小辫子问:“翠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谈话的态度和蔼可亲,做一做动作,指导朗读并体会)
2、陶先生说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说:“还是翠贞说得对。苍蝇、蚊子、水利的孑孓,它都吃。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先生不拿架子,尊重孩子。“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表扬翠贞说得对,征求意见。)
3、陶行知从翠贞手里取过蜻蜓,高高举起,小心地翻过去,介绍蜻蜓的身体构造,用商量的口吻说:“把蜻蜓放了,好不好?”(先生富有耐心,讲究民主,仔细讲解)★孩子们听了陶行知先生的谈话,对蜻蜓了解了吗?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知道蜻蜓是益虫,会吃掉苍蝇、蚊子、孑孓等害虫。了解了蜻蜓的身体构造,尾巴能保持平衡、调整方向、饥饿的时候吃掉自己的尾巴,尾巴回再生。眼睛是复眼,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练读孩子们说的话,学生交流,教师作适当补充)
(三)讨论后交流
(四)教师小结
(五)分角色朗读第二段三、理解深入,再次朗读第三段
1、师:陶行知先生的一番话,孩子们乐意把蜻蜓放飞吗?
2、引读第三段,孩子们入神地听着……(自己加上动作)
3、想象说话:孩子们目送着蜻蜓展翅飞翔,回怎么说?小蜻蜓又会说什么呢?(自由交流)
三、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演一演这个故事
五、总结全文
六、课外作业
1、完成练习册
2、把你了解带的蜻蜓的知识讲给爸爸妈妈听。
3、蜻蜓饿极时会吃自己的尾巴,查阅相关资料验证。
《放飞蜻蜓》教案6
一天午后,陶行知从村里走出来,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他停下脚步,慈爱地抚摸着翠贞的小辫子问:翠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
翠贞想了一下,回答道:吃虫子。
吃露水。一个男孩说。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抢着说:吃草。吃树叶。吃泥土。
陶先生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说:还是翠贞说得对。苍蝇、蚊子、水里的孑孓,它都吃。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
孩子们点点头。陶行知从翠贞手里取过蜻蜓,高高举起。阳光下,蜻蜓的眼睛一闪一闪的,尾巴一撅一撅的。陶先生又问:蜻蜓的尾巴有什么用,谁知道?
蜻蜓用尾巴在河里点水。
尾巴是掌握飞行方向的。
陶行知将蜻蜓小心地翻过去,指着它的尾巴说:你们看,它的尾巴是一节节的,又细又长。它用尾巴保持平衡,调整方向。据说,在它饿极时,会将自己的尾巴吃去一截。不过,以后又会长出来。接着他又指指蜻蜓的头部对孩子们说:它的眼睛很大,结构很复杂,是由成千上万的小眼睛构成的,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
孩子们入神地听着。陶行知用商量的口吻说:把它放了,好不好?说着,把蜻蜓还给翠贞。翠贞看着小伙伴们,孩子们纷纷说:放了它,放了它,让它回家去!翠贞张开小手将蜻蜓往上一送,蜻蜓展开翅膀向空中飞去。
《放飞蜻蜓》教案7
设计说明:
课文是一篇充满情趣的故事,富有启迪意义。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主要考虑以下几点:
1. 引导学生熟悉故事情节,在此基础上逐渐深入探究。
2. 引导学生根据课题,提出自己的疑问,导向深入探究。
3. 本文突出的人物是陶行知先生,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陶先生的神情、动作、说话的口吻等,感受陶先生和蔼可亲、循循善诱、民主作风等闪光点,让学生对其自然产生敬佩之情,在心中树起崇高形象。
4. 作者描写了一群儿童,充满了童趣,教学时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在创设的意境中去感受情、体味趣,于不知不觉中提高思想认识。
[简要教学思路]
一、谜语导入,揭示课题,启发猜想1.头上两只大眼睛,身体细长轻又轻,张着翅膀空中飞,专捉害虫有本领。请同学们猜一种昆虫。板书:蜻蜓 2.同学们喜欢蜻蜓吗?有一群小朋友也很喜欢蜻蜓,有一天,他们捉到了一只蜻蜓,可最后,他们却把它给放了。把板书补充完整。 3.读了课题,同学们有什么疑问要提出来? 4.学生质疑。
二、自学课文,理请脉络。
三、简析首尾,聚焦放飞
1. 这些孩子捉到了几只蜻蜓?
2. 翠贞他们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捉到一只蜻蜓,为什么最后大家把它放飞了?
3. 陶先生究竟是怎样和这群孩子谈蜻蜓的?
4. 如果你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在和陶先生一起谈了有关蜻蜓的事后,你会自觉自愿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掉吗?为什么?
四、读文入境,探究自悟。
1. 组织课堂讨论
① 陶先生看到一群孩子捉蜻蜓,有没有马上叫他们放了?为什么没有马上让孩子们把蜻蜓放了?如果马上叫他们放了蜻蜓,孩子们会怎么想?怎么做?他们会放吗?
② 讨论上面的问题,可以联系教过的第18课《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把爸爸和陶先生作一下比较,同样是要让别人放掉某样东西,谈谈两人的做法相同吗?
③ 最后孩子们为什么会乐意放飞蜻蜓呢?
主要是以下几点:
A、 陶先生谈话的态度和蔼可亲,方法巧妙。
⑴以慈爱地抚摸着翠贞的小辫子开始谈话,显得亲切、平易近人。 结合理解慈爱。 ⑵谈话不是从指责捉蜻蜓开始的,而是从问翠贞蜻蜓吃什么开始,不会引起孩子们心理上的抵触情绪,反而激起了孩子们的兴趣。 从孩子们七嘴八舌地抢着回答问题,可以看出,由于陶先生态度和蔼,方法巧妙,孩子们已经把他当作了自己的朋友。 结合理解七嘴八舌
B、 陶先生不摆架子,尊重孩子
⑴动作: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
⑵表扬翠贞:还是翠贞说得对。
⑶征求意见: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
C、 陶先生学问大,懂的东西多,谈的是孩子们不了解的知识,新道理,听起来新鲜又有趣。 重点学习第10自然段 合作讨论,蜻蜓的尾巴、眼睛分别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教学时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一些知识,如:蜻蜓的尾巴点水,实际上是蜻蜓妈妈在生儿育女;蜻蜓的大复眼,几乎占了整个头部的一半,在疾飞中,能正确清晰地看到9米开外,处于活动状态的昆虫的各个部分,还能看见在千米以外飞行的同类。 孩子们入神地听着的神态。 结合理解入神。为什么入神?
D、 陶先生富有耐心、讲究民主。
⑴陶行知最后没有由自己直接放飞蜻蜓,而是把蜻蜓还给了翠贞。
⑵还蜻蜓时,用商量的口吻说:把它放了,好不好? 结合理解:商量的口吻 表演:以商量的口吻说:把它放了,好不好?
2. 小结
①为什么这群孩子在和陶先生谈了蜻蜓之后,会自觉自愿、非常乐意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掉呢?
②看到蜻蜓展开翅膀向空中飞去,此时,孩子们会怎么想?
五、分角色朗读课文
六、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作业设计:
1、 画一幅蜻蜓图
2、 写一段话,关于蜻蜓的样子
3、 写一句保护蜻蜓的宣传语
《放飞蜻蜓》教案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3、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细读课文,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能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从而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激发探究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2、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平常都喜欢哪些小动物?为什么?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老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放飞蜻蜓这篇课文,认识了很多生字宝宝,让我们先到词语乐园去走一走,读一读。(出示词语)
慈爱抚摸复杂入神 结构调整 七嘴八舌
蜻蜓露水苍蝇蚊子 孑孓田埂 成千上万
1、你最想读哪一行?相机纠正
2、齐读
老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小伙伴们将自己捉来的蜻蜓又放了。
二、抓一“放”字,了解蜻蜓是益虫。
老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地读课文,想一想“孩子们为什么要放飞蜻蜓”呢?学生1:因为蜻蜓是我们的朋友,所以孩子们放飞了蜻蜓。(板书:我们的朋友。) 学生2:因为蜻蜓吃苍蝇、蚊子、水里孑孓,吃的都是害虫,所以蜻蜓是我们的朋友啊!(吃食)
学生3:因为 陶行知 先生告诉我们蜻蜓吃苍蝇、蚊子、水里孑孓,所以我知道了蜻蜓是我们的朋友。
学生4:我通过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议论,得到蜻蜓是吃害虫的,所有它是我们人类的朋友。 老师:是啊,蜻蜓是我们的朋友,让我们再来读一读1—6小节,从而加深对蜻蜓的了解。师:老师觉得同学们在读人物对话的时候,要想读好,不仅要注意人物的语言,更要注意人物的表情、动作。谁来说一说,这段话哪些地方需要注意。随机引读2—6小节。
三、再抓“放”字,了解蜻蜓。
老师:孩子们放飞蜻蜓仅仅是因为它吃苍蝇、蚊子、水里的孑孓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七至十自然段,我们对蜻蜓还有哪些了解?
生5:从对话中,我知道了蜻蜓的眼睛结构很复杂,可能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板书:眼睛)划出有关语段,指导朗读。
尾巴的作用:相机划出有关句子,指读,再读,个别读(多读几遍)读出蜻蜓
生6:从对话中,我了解到了蜻蜓尾巴有保持平衡、调整方向的作用。(板书:尾巴) 对于蜻蜓在饿极时会将自己的尾巴吃去一截的说法,陶行知也很难确定,所以用了“据说”一词。其实呀(出示注释)
老师:通过课前的资料的收集,你对蜻蜓的身体、结构、作用还有哪些了解吗?学生汇报。
①蜻蜓点水(人们常常看到蜻蜓点水,实际上这是蜻蜓妈妈在生儿育女。雌蜻蜓在产卵时,单独在水面上飞行,然后一次次不断地把尾巴插入水中,产下一些卵,立即又飞起来。这样连续产卵的动作,好像蜻蜓在不断地点水。)
相机出现:蜻蜓点水图片。
——评:“蜻蜓点水”这样一个简单的现象原来蕴含着如此丰富的知识,真是“处处留心皆学问”啊! 齐读。
②我们再来看看蜻蜓的眼睛
(有一对异常发达的大复眼,几乎占了整个头部的一半,一只大复眼由1万多只小眼组成。——(出示无数小眼的课件)评:多么独特的一双眼睛啊!
在疾飞中,能正确清楚地看到 9米 开外,处于活动状态的昆虫的各个部分,还能看见在千米以外飞行的同类。
——小结:正是这样一双敏锐的大眼睛,使蜻蜓荣获“捕虫能手”的称号。
关于眼睛,还有要补充的吗?
过渡:除了蜻蜓的吃食、尾巴、眼睛,你还想补充介绍点什么?
③身体细长,胸部背面有两对膜状的翅,休息时翅展开,平放两侧。——你读书很仔细,补充了翅膀的特点,你能用自己的话,把它说得更生动一点吗?(学生说)你真不简单,不但补充了丰富的内容,还把它变成了自己的知识。
④口内生着一对坚硬有力的紫色大鄂,脑袋可任意优美转动。
——评:这是它捕捉飞虫的有利条件。 [小学教学设计网==]
⑤蜻蜓是昆虫世界中最出色的“飞行家”。在作急促的冲刺飞行中,每秒的速度可达 40米 左右;还可以连续飞行一小时不着陆。——评:奥运冠军刘翔跨越 110米 栏用了12秒88,蜻蜓每秒飞行 40米 , 110米 只需要两秒多钟,你看,比奥运冠军还快上好几倍,真是当之无愧的“飞行家”!)
老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读课文和补充知识,对蜻蜓有了很多的了解。老师也感觉到受益匪浅,不知不觉也喜欢上了蜻蜓,瞧,这位同学他也很喜欢蜻蜓,[出示图片]他在干什么呢?生:他在捉蜻蜓。
师: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生:……
师:好,现在你们就把老师当作这位捕捉蜻蜓的小男孩,你想对我说些什么?
生:……
师:你能告诉我为什么不能捕捉它吗?……为什么说他是我们的好朋友?
奥,其实我捉蜻蜓并不是要伤害他,只是想要观察观察,瞧,他的眼睛大大的,和我们人类的眼睛有什么不一样呀?他的尾巴又细又长,又有什么作用?
老师:同学们,谢谢你们!我明白了。我们看看文中的那群孩子此时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自由读课文最后一节。
师:孩子们入神地听着,告诉我们孩子们从想了解蜻蜓,到喜欢上蜻蜓,甚至爱上了蜻蜓,所以,孩子们纷纷说:引读……
老师:因为更了解、因为更喜爱、因为对生命的尊重、……所以孩子们会放飞蜻蜓。俗话说:“知之深,爱之切!”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四、品读课文,感悟人品。
老师:同学们,是谁让孩子们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朋友?
生齐:陶行知。
老师:又是谁让他
生齐:陶行知。
老师:(出示头像课件)文中陶行知是怎样劝说孩子们的呢?大家打开书,找一找,课文中描写了陶行知的动作神态的句子,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慈爱地抚摸”“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从这里你看出了 陶 先生的什么?请你再读一读,体会体会。(指名2、3人读)
“高高举起” ——为什么要高高举起?(举得高,孩子们才能看得清。)多么关心孩子啊,处处为孩子着想。我们一起把这一句读一读。
“小心地翻过去”——你读出了什么?是的,他要求孩子们放飞蜻蜓,他自己也十分爱护蜻蜓。大家再读一读,体会体会。
“用商量的口吻”“还给”—— 陶行知 先生没有居高临下,他非常民主,把放飞的决定权交给孩子们,让他们放得心甘情愿。你能把这种语气读好吗?请你试一试。(指名2人读)我们一起来读。
老师:同学们,你们真得走进了陶行知的心理,他就是这样一位尊重孩子、热爱生命、提倡民主的大教育家,从他的一些名言中我们可以更为真切地了解他。
出示名言,读、齐读: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正是他那朴实的语言,让孩子们明白了深刻的道理,促使孩子们主动放飞了蜻蜓。……读课题——放飞蜻蜓!。孩子们放飞的仅仅是蜻蜓吗?不!那是孩子们对有益动物的一份爱、保护有益动物的一份责任、人和动物之间和平共处的一份真情。
(出示作业)(查资料,学会介绍一种或几种有益动物,做好一份读书笔记。)
第二课时
一、板书课题,书写蜻蜓两个字。
二、检查生字词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抽读,全班同学认真听,看她有没有记住他们的名字.教师略作评价。
2、齐读生词。
3、说说课文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板书:陶行知。指导书写“陶”字。课文先写……然后写……最后写…… 板书:捉 讲(劝或谈)放
过渡:陶行知给孩子们讲了关于蜻蜓的哪些方面的知识?
三、细读课文。
(一)抽两个同学读2-10自然段,思考:陶行知给孩子们讲了关于蜻蜓的哪些方面的知识?抽生回答。板书:吃食 尾巴 眼睛
陶行知怎样给孩子们讲蜻蜓吃食这个问题的呢?
(二)学习第2——6自然段。
1、学生按要求自学2-6自然段。多媒体出示要求:
2、检查自学情况,朗读体会情感。
查勾画和体会的情况。理解慈爱、抚摸,出示“抚摸”,都是提手旁,学习生字“抚”。
(2)读悟第二、六自然段。
抽读、范读:体会到陶行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板书:和蔼可亲
指导朗读:试读、抽读、齐读。读出和蔼可亲的样子和疑问的语气。(强调“慈爱”和“抚摸”,读陶行知的话,音量小一点,语速慢一点,读出疑问的语气。)
(3)小结:作者是抓住了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来表现陶行知的精神品质的。同学们在写人物的时候也要学着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就能把人物的特点以及精神品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3、分角色朗读2-6自然段。
抽一生读作者的话,一生读陶行知说的话,一女生读翠贞的话,一生读男孩的话,全班同学读其他孩子的话。想象陶行知与孩子们对话的场面,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理解“七嘴八舌抢着说”,然后再请几个孩子表演第五自然段。板书:七嘴八舌。
师:孩子们已经知道了蜻蜓是我们的好朋友,如果这时陶行知让孩子们把蜻蜓放了,会放吗?可是陶行知却继续向孩子们介绍蜻蜓的尾巴和眼睛等知识。
(三)学习10自然段
1、学生按要求自学
学习要求:
①迅速默读10自然段,用 画出陶行知介绍蜻蜓尾巴和眼睛的句子。
②与同桌讨论:陶行知为什么还向孩子们介绍蜻蜓的尾巴和眼睛?
2、检查自学情况
(1)抽生回答第一个问题,用“陶行知给孩子们介绍了……还介绍了……”的句式。“只介绍了这些吗?”
陶行知在给孩子们介绍蜻蜓的大眼睛时哪些词用得好,用你喜欢的符号在书上把这些词勾画出来,体会“成千上万”、“四面八方”的意思。板书“成千上万”、“四面八方”。你能说出几个类似带数字的四字词语吗?欣赏蜻蜓图片,教师引读。
(2)陶行知为什么还要向孩子们介绍蜻蜓的尾巴和眼睛呢?抽生回答。(让孩子们更进一步了解蜻蜓,喜爱蜻蜓,从而保护蜻蜓,与蜻蜓做好朋友,而不仅仅是为了让孩子们把蜻蜓放飞。)
(四)学习第11自然段。
1、这时候陶行知如果让孩子们把蜻蜓放了,孩子们会放吗?可是,陶行知却用商量的口吻说,把它放了。板书:放
(多媒体出示)比较句子:①陶行知用商量的口吻说:“把他放了,好不好?”②陶行知说:“把它放了。” 指导朗读,结合上下文体会陶行知是一个怎样的人?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尊重孩子
2、孩子们把蜻蜓放飞时是怎样的心情呢?齐读课文最后两句。看书上的插图,想象当时的情景。
四:拓展想象:
(学生看图)你们瞧,蜻蜓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行,是多么轻松,多么愉快呀!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呢?陶行知会说些什么呢?小蜻蜓又会说什么呢?(自由交流)
《放飞蜻蜓》教案9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2个字,掌握9个词语。
2、理解重点语句,能正确地读出句子的语气。学习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阅读习惯。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陶行知对孩子们的谆谆教诲,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动物。
5、了解课文叙述顺序,初步感受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重点句、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读中感悟陶行知的和蔼可亲和对孩子的谆谆教导。
教学难点:
体会陶行知良好的精神品质。
教学准备:
关于蜻蜓的图文资料,课件。
课前准备:
1、说说你最喜欢的老师或你心目中的好老师。
2、猜谜语:蚊子苍蝇蜻蜓等。
3、唱歌《小蜻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读课题,引发质疑。
1、猜谜语引出蜻蜓,板书“蜻蜓”,学习生字“蜻蜓”。
2、板书:放飞。齐读课题,学生质疑:读了课题,你产生了什么疑问?(谁捉了蜻蜓?谁放飞蜻蜓?为什么放飞?)板书:捉?放?
3、过渡: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学会文中的生字。让我们来读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
1、自由读课文,圈出课文中的生字,借助拼音读一读;标出自然段序号。
2、抽读三个学生读生字新词,评价,纠正字音。
3、去掉音节男女生赛读新词,齐读生字。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可以个人自己读,可以同桌或四人小组合作读,或几个同学一人读一个自然段。思考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也可以提出来。(抽学生回答可能不完整,可能不够简洁,随即按以下程序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
师:要能准确地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首先得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引导学生用比较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
(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呢?抽学生回答。关键词是什么?板书:捉(起因)
(2)故事的结果怎样?抽生回答。板书:放(结果)
(3)事情的经过是哪些自然段?能用一句话概括吗?抽生回答。板书:讲或劝(经过)
(4)讲解:概括这类写事的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把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用简洁的语言叙述出来。这种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写的文章,我们就说它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的。板书: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
(5)你能比较准确地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吗?老师给孩子们提供两种句式。(多媒体出示要求)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1、这篇课文先写然后写最后写。
小结:陶行知先生给孩子们谈了些什么,又是怎样谈的,陶行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第二课时
一、板书课题,书写蜻蜓两个字。
二、检查生字词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抽读,全班同学认真听,看她有没有记住他们的名字。教师略作评价。
2、齐读生词。
3、说说课文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板书:陶行知。指导书写“陶”字。课文先写……然后写……最后写……板书:捉讲(劝或谈)放
过渡:陶行知给孩子们讲了关于蜻蜓的哪些方面的知识?
三、细读课文。
(一)抽两个同学读2—10自然段,思考:陶行知给孩子们讲了关于蜻蜓的哪些方面的知识?抽生回答。板书:吃食尾巴眼睛
陶行知怎样给孩子们讲蜻蜓吃食这个问题的呢?
(二)学习第2——6自然段。
1、学生按要求自学2—6自然段。多媒体出示要求:
2、检查自学情况,朗读体会情感。
查勾画和体会的情况。理解慈爱、抚摸,出示“抚摸”,都是提手旁,学习生字“抚”。
(2)读悟第二、六自然段。
抽读、范读:体会到陶行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板书:和蔼可亲
指导朗读:试读、抽读、齐读。读出和蔼可亲的样子和疑问的语气。(强调“慈爱”和“抚摸”,读陶行知的话,音量小一点,语速慢一点,读出疑问的语气。)
(3)小结:作者是抓住了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来表现陶行知的精神品质的。同学们在写人物的时候也要学着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就能把人物的特点以及精神品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3、分角色朗读2—6自然段。
抽一生读作者的话,一生读陶行知说的话,一女生读翠贞的话,一生读男孩的话,全班同学读其他孩子的话。想象陶行知与孩子们对话的场面,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理解“七嘴八舌抢着说”,然后再请几个孩子表演第五自然段。板书:七嘴八舌。
师:孩子们已经知道了蜻蜓是我们的好朋友,如果这时陶行知让孩子们把蜻蜓放了,会放吗?可是陶行知却继续向孩子们介绍蜻蜓的尾巴和眼睛等知识。
(三)学习10自然段
1、学生按要求自学
学习要求:
①迅速默读10自然段,用画出陶行知介绍蜻蜓尾巴和眼睛的句子。
②与同桌讨论:陶行知为什么还向孩子们介绍蜻蜓的尾巴和眼睛?
2、检查自学情况
(1)抽生回答第一个问题,用“陶行知给孩子们介绍了……还介绍了……”的句式。“只介绍了这些吗?”
陶行知在给孩子们介绍蜻蜓的大眼睛时哪些词用得好,用你喜欢的符号在书上把这些词勾画出来,体会“成千上万”、“四面八方”的意思。板书“成千上万”、“四面八方”。你能说出几个类似带数字的四字词语吗?欣赏蜻蜓图片,教师引读。
(2)陶行知为什么还要向孩子们介绍蜻蜓的尾巴和眼睛呢?抽生回答。(让孩子们更进一步了解蜻蜓,喜爱蜻蜓,从而保护蜻蜓,与蜻蜓做好朋友,而不仅仅是为了让孩子们把蜻蜓放飞。)
(四)学习第11自然段。
1、这时候陶行知如果让孩子们把蜻蜓放了,孩子们会放吗?可是,陶行知却用商量的口吻说,把它放了。板书:放
(多媒体出示)比较句子:①陶行知用商量的口吻说:“把他放了,好不好?”②陶行知说:“把它放了。”指导朗读,结合上下文体会陶行知是一个怎样的人?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尊重孩子
2、孩子们把蜻蜓放飞时是怎样的心情呢?齐读课文最后两句。看书上的插图,想象当时的情景。
四:拓展想象:
(学生看图)你们瞧,蜻蜓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行,是多么轻松,多么愉快呀!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呢?陶行知会说些什么呢?小蜻蜓又会说什么呢?(自由交流)
《放飞蜻蜓》教案10
目标知识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陶衡”等4个字,会写“蜻蜓塘”等9个字,学习“七嘴八舌”等词语。
能力目标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3、引导学生懂得保护有益动物。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录音磁带。
第一课时一、
谈话导入,因题设疑。启发学生围绕课题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读中勾划生字
3、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
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主要人物是谁?
2、读后你有什么想法?
四、再读课文,粗知词意
1、把课文读通顺,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利用工具书,联系句子理解词语的意思,也要求教同学。
1、齐读课题。
2、(各抒己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五、交流沟通,加深记忆
1、学习生字交流记忆的方法。(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指名朗读。要求读准字音,不加注音或,也可以问同学。)
2、指定学生朗读,评估朗读效果。抽几个学生分段读课文,看他们是否读得正确,有没有读不准的字词,帮助纠正朗读的错误。请同学们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3、指名读课文,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课前收集有关知识对文章的学习和理解是必要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了望学生对本课生字的认读情况,培养学生在朗读中主动认字的习惯。
教师学生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第二课时一、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结合课题,提醒学生注意“蜻蜓”两个字的结构。
2、启发学生围绕课题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3、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找出难理解的句子重点指导学生朗读。
一、反复朗读引导体会。
1、围绕“陶行知怎样劝孩子们放飞蜻蜓”这一问题,找出五处描写陶行知语言的句子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朗读,深入体会。
2、每次陶行知说完话后,孩子们有什么表现?从孩子们的反应进一步衬托出陶行知的平易近人、对孩子们的关爱。
1、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汇报自己不理解的问题简单的,请同学自己解决,
二、体会下面的句子:
1、重点体会:
他停下脚步,慈爱地抚摸着一个名叫翠贞的小女孩的头说:“翠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l
陶行知用商量的口吻说:“把它放了,好不好?”
2、说说蜻蜓各部分的特点及功能。
3、讨论陶先生讲这些的目的。熟读课文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大意,而且为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抓住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认真品味精美的词句,学习描写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学习惯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拓展知识面。
教学教程
教师的活动及教法学生的活动及学法设计意图
三、继续说感受。
1、说飞了蜻蜓孩子们什么心情?读出这种感觉。
2、学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自己组织语言回答问题,也可以和小组商议并交流结果。分角色读一读,注意读出不同人的不同语气和心情。熟读课文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大意,而且为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板书设计
21放飞蜻蜓陶行知:中国著名教育家
散步-----
看见孩子们捉蜻蜓
讲蜻蜓的结构、特点、功能
商量说:“放了它,好不好?”
教学后记
教学中我通过启发学生围绕课题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找出难理解的句子重点指导。并围绕“陶行知怎样劝孩子们放飞蜻蜓”这一问题,找出五处描写陶行知语言的句子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朗读,深入体会。使学生逐步理解陶行知的平易近人和对孩子们的关爱。
《放飞蜻蜓》教案11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10个生字,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情意目标: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体会陶行知先生对儿童的尊重和爱护。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体会陶行知先生对儿童的尊重和爱护。
教学难点:体会陶行知先生对儿童的尊重和爱护。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关于蜻蜓的图文资料,配套光盘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落。
知识目标:学习生字新词;学习课文1、11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清课文脉落。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扣题引发,理清脉络。
1、板书:蜻蜓。你对蜻蜓有哪些了解和认识。学生交流。
2、揭题、读题,读好蜻蜓这两个后鼻音。启发猜想:读了课题之后,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个别回答。
3、导入:这篇课文就是围绕大家的猜想来写的。这个和小朋友们说蜻蜓的人,是一位了不起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你们想了解陶行知先生让孩子们放飞蜻蜓的经过吗?快读读课文吧!
4、初读,理清脉络:
(1)第一遍读,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阅读,扫除障碍,教师巡视指导。
(2)第二遍读,联系上下文或、词典弄清词语意思。
(3)第三遍读,根据板书(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让学生填上恰当的词,弄清文脉。
5、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词陶行知慈爱抚摸七嘴八舌抢着苍蝇蚊子朋友掌握保持结构复杂成千上万入神
二类字带的词语:翠贞田埂平衡据说孑孓一撅一撅的
会的学生教读,不会的直接出示拼音让学生读。
(2)你在读课文时觉得课文中还有一些词语读不准的可以再交流一下。
(3)检查对课文的朗读,相机正音。指导读通一些难读的句子。
(4)多种方法理解词义。学生交流。说近义词:慈爱抚摸入神说反义词:复杂
(5)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脉落。
一(1)捉蜻蜓
二(210)谈蜻蜓
三(11)放蜻蜓
二、简析首尾,聚焦放飞。
1、学习第1自然段。
指名朗读,了解大意,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孩子们捉蜻蜓的快活情景。
2、学习第11自然段。
(1)自己读一读这一段,思考:从哪儿可以看出孩子们都同意放蜻蜓了?纷纷
放了它,放了它连喊了两遍。
(2)从孩子们的举动中你体会到了他们是怎样的心情?
3、激起悬念。
翠贞他们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蜻蜓,为什么最后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要把蜻蜓放飞呢?(在课题放飞下加重点号)陶行知先生究竟是怎样和这群孩子谈蜻蜓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读课文,来解决这些问题。
三、指导写字。
1、出示本课生字。学生再次认读。
2、学生找出简单的,可以自己写好的字:舌、蝇、蚊、饿、构描红、记忆字型。
3、教师范写:陶、慈、抢(强调左边不是仓)、复,抓住重点笔画进行提示。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
3、查找关于蜻蜓的资料。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知识目标: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掌握蜻蜓的习性和特点。
情意目标: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体会陶行知先生对儿童的尊重和爱护。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掌握蜻蜓的习性和特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陶行知先生对儿童的尊重和爱护。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问题导入。
1、检查词语(出示词语)。
2、请学生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陶行知先生看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引导他们认识蜻蜓是人类的朋友,最后孩子们放了蜻蜓。
3、根据主要内容来设计问题:
陶先生是怎样引导孩子们认识蜻蜓的?你感受到陶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读文入境,探究自悟。
(一)给课文第二部分分层。
1、陶先生引导孩子从几个方面来认识蜻蜓、了解蜻蜓的?
2、自由读(210节),思考。找出他引导的两句问话。指导分层。
(二)学习(2?6)自然段。
1、在这一部分中,你了解了蜻蜓的什么特点?你从哪里知道的?
2、通过阅读,你感觉陶先生是个怎样的人?相机出示:和蔼可亲热爱孩子循循善诱平等相待
3、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相机引导学生抓住慈爱、抚摸感受陶先生的和蔼可亲,读好第二自然段。模拟好陶先生说话的语气。
◇引导学生抓住拉着、坐着感受。
◇陶先生完全可以直截了当地说蜻蜓真是我们的好朋友啊,他为什么不这样说呢?
◇引导学生抓住想了一下、七嘴八舌、抢着说这此词语,体会人物的不同个性。练习读好孩子们的话。
4、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个性特点。学生评议。
(二)学习(710)自然段。
1、陶行知先生与孩子们谈了蜻蜓吃什么,还谈到了些什么?归纳:蜻蜓的尾巴和眼睛
2、从他们的谈话中,你对蜻蜓的尾巴、眼睛有了哪些了解?
指导他们了解眼睛、尾巴的特点和作用。
教师还可适当补充一些知识:蜻蜓的尾巴点水,实际上是蜻蜓妈妈在生儿育女,蜻蜓的大复眼,几乎占了整个头部的一半,在疾飞中,能正确清楚地看到9米开外,处于活动状态的昆虫的各个部位,还能看见在千米外飞行的同类。
3、在这一部分中,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陶先生对孩子平等相待,循循善诱的?
交流:◇说,又说
◇用商量的口吻说
◇把蜻蜓还给翠贞
他让孩子们保护蜻蜓,自己又是怎么做的?引导理解陶先生以身作则,充满爱心。
◇取过蜻蜓,高高举起
◇小心地翻过去
(三)整体感悟,角色朗读。
练习分角色朗读全文。
(四)启发小结。
师:为什么这群孩子在和陶行知先生谈了蜻蜓后,会自觉自愿、非常乐意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呢?请结合刚才同学们的发言,对理由作一个小结。(教师点评)
三、拓展交流,深化理解。
1、师:读了这篇课文,你对文中的哪个人物印象最深?为什么?
2、如果看到伤害动物的行为,你会怎么办?会采取哪些方法劝阻或进行社会宣传和呼吁?
3、我们已经学习了板报稿的写法,你能结合课文介绍的关于蜻蜓的知识,写一篇板报稿吗?
4、学生口述,教师出示相关内容,进行演示修改。
板书:
放飞蜻蜓
小朋友
陶行知
捉
循循善诱
谈
蜻蜓
放
和蔼可亲
四、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课后研究性学习:
陶行知先生说:蜻蜓饿极时会吃自己的尾巴,这个说法对吗?找找有关资料验证一下。
(组织学生结合问题查找资料,展开交流。)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放飞蜻蜓》教案之四,放飞蜻蜓,希望对你有帮助!
《放飞蜻蜓》教案1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感悟对话,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3,通过朗读感悟,体会陶行知对下一辈的关怀爱护和谆谆教导。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2—10小节)
听课文录音2—10小节,观看多媒体,整体感知
学生自学:在陶行知和小朋友们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哪些了解?边读边思考,并画出相关内容。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指名交流
评议,补充完善
完整地,有条理地叙述蜻蜓的相关知识
教师。总结
感悟朗读
自读
指名读
学生评议
练读
感情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11小节)
自读,感悟:你读懂了什么?
讨论交流(理解孩子们放飞蜻蜓时的迫切心情)
朗读感悟
三、自读讨论,感悟陶行知的为人
自读思考:陶行知是个什么样的人?
讨论交流
教师归纳。总结:陶行知是一个慈爱,有学问,尊重学生,懂得教育方法的大教育家。
四、课后调查
陶行知说:蜻蜓饿极时会吃自己的尾巴。这个说法对吗?查找有关资料验证一下。
板书设计:
20,放飞蜻蜓
陶行知
捉 放
《放飞蜻蜓》教案13
一、基础达标。
1. 根据拼音写一写。
(1)依稀记得,妈妈的眼里包含了无限温暖,融入了无限cí ài 。
(2)“鸟巢”拥有多个令人骄傲的世界之最: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用钢量最多、技术含量最高、jié ɡòu 最为fù zá 、施工难度空前的超大型钢结构体育设施工程。
(3)我们听话时密切注意说话人的身体姿态、表情,始终bǎo chí 专注的精神和rù shén 的姿态。
2.词语接力棒,一棒接一棒。
七嘴八舌 七 八七 八 千变万化 千 万 千 万 又细又长 又 又 又 又 选择你喜欢的词语造句:
3.读一读,选一选。
入神 出神 坚持 保持
(1)小熊正望着窗外( ),上课铃响了。
(2)孩子们( )地听着陶行知的讲解。
(3)大家要( )公共场所的卫生。
(4)遇到困难我们要有( )到底、永不放弃的精神。
4.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部分用词语替代。
(1)孩子们用多而杂乱的声音抢着回答:“吃草。”“吃树叶。”“吃泥土”。( )
(2)蜻蜓的眼睛是由数量很多很多的小眼睛构成的。 ( )
(3)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充满了生命力和活力。 ( )
二、能力挑战。
5.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1)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
(2)苍蝇 蚊子 水里的孑孓 它都吃
(3)吃露水 一个男孩说
6.我的收藏夹。
(1)蜻蜓的尾巴是一节一节、 。它能 、 。
(2)蜻蜓的眼睛是由 ,可以看清 。
(3)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因为 ,所以我们要 。
三、探究创新。
7.(1)你还知道哪些昆虫是益虫?
(2)蜻蜓是我们的好朋友,你一定也很喜欢它吧!用你手中的彩笔画一画,再写一份保护蜻蜓的倡议书。
《放飞蜻蜓》教案1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学习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能正确地读出句子的语气。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陶行知对孩子们的谆谆教诲,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4、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阅读习惯。了解课文叙述顺序,渗透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重点句、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读中感悟陶行知对孩子的谆谆教导。
教学准备:
关于蜻蜓的图文资料,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读课题,引发质疑。
1、谈话引入课题,学习“蜻蜓”:
板书:蜻蜓
学习“蜻蜓”:
(1)提问:认识这两个字吗?读一读。
(2)都是什么偏旁?怎样记?
(3)提示:易错处:“蜓”右边不是“延”
对于蜻蜓,你都有哪些了解?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蜻蜓的课文,板书:放飞。
齐读课题:放飞蜻蜓。
2、学生围绕课题质疑:看了课题,你产生了什么疑问?
3、学生质疑:谁捉了蜻蜓?谁放飞蜻蜓?为什么放飞?
4、板书:捉放?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理清顺序。
1、自由读课文,用以往的学习方式认识课文中的字,标出自然段。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纠正字音。
3、初步回答质疑:我们捉蜻蜓我们放蜻蜓陶行知讲蜻蜓
4、板书:讲
5、浏览课文:哪几节讲的是捉蜻蜓?哪几节讲的是放蜻蜓?哪几节讲的是讲蜻蜓?
6、自愿选择分别读三部分,再次熟悉课文,熟悉生字,纠正读音,统一认识。
7、小结: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顺序写的。
8、导入:看来小朋友放飞蜻蜓是因为陶行知跟他们谈论了蜻蜓。那么他都谈了
关于蜻蜓的哪些知识呢?读课文,从文中找一找。
三、感悟课文“讲蜻蜓”部分(2——10自然段),了解有关蜻蜓的知识。
1、学生自由读2——10自然段,边读边画出讲述关于蜻蜓知识的语句。
2、指名读,小组交流,大家议。同时课件演示蜻蜓的构造及特点。激发情趣再读再读。
[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边动笔,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同时,在学生充分自由品读的基础上合作互动学习。]
3、总结概括:我们都了解了蜻蜓的哪些知识?用“我知道了……,还知道了……”的句式练习说话。
[发展学生的语言要落实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四、布置作业,拓展学习: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蜻蜓的知识?还想了解哪些知识?回家收集有关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字词,回顾课文
1、读生字卡片及词语。
2、指名分角色读课文。思考: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3、板书:捉放讲
二、交流资料
1、小组交流:
2、语言训练:能说一句话来说说你对蜻蜓的感受吗?
如:我喜欢蜻蜓。
蜻蜓是我们的朋友。
蜻蜓很美丽。
[再次进行语言训练,激发学习情感。]
三、研读课文,感悟人物。
1、同学们,如果你捉到一只蜻蜓心情会怎样?课文中哪个自然段讲的是小朋友捉蜻蜓?
2、指名读第一段,了解大意,想象孩子们捉蜻蜓的快活情景。
3、可是他们却把蜻蜓放了,什么心情?读第三段(11自然段)
(1)从“纷纷”一词可以看出孩子们都同意放飞蜻蜓
(2)从“放了它,放了它”连喊了两遍,体会孩子们的心情。
4、引导思考:
翠贞他们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蜻蜓,为什么最后大家却迫不及待地要把蜻蜓“放飞”了?(在“放飞”下加重点号)。
此时你对陶行知先生产生了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这节课我们继续读课文,来探讨一下,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5、研读二、三段
(1)分角色读第二、三段,想一想:
陶行知先生是怎样跟孩子们谈蜻蜓的?
如果你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在和陶行知先生一起谈了有关蜻蜓的事之后,你会自觉自愿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吗?为什么?
(2)学生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谈自己的看法。
重点探究:
A
陶行知的语气:“慈爱的”、“商量的”(尊重孩子,耐心、民主,孩子们容易接受他的教育)
B
陶行知先生与孩子们的对话内容:蜻蜓吃什么?尾巴有什么作用?眼睛的结构。(了解蜻蜓的特点,认识到它是益虫,应该保护)
提问:从他们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什么了解?
C
孩子们的回答内容和神态。(“入神”说明陶行知先生的话太吸引人了)
(学生读议)
6、练习分角色朗读。
同座间练习,再次体会人物的心理。
指名演读,集体评议
7、启发小结:你觉得陶行知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四、指导写字
1、出示本课生字,学生再次认读。
2、学生自学。
3、汇报学会的字。交流。
4、教师示范指导写:“蜓”、“衡”。抓住结构特点进行提示。
五、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词。
2、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3、查阅有关陶行知先生资料。
《放飞蜻蜓》教案15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对资料的合理运用,了解有关蜻蜓的有关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思想感情;并体会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爱护和谆谆教导。
教学重、难点
重点: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有选择地运用摘抄有关蜻蜓知识的资料,丰富对蜻蜓的认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思想感情;并体会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爱护和谆谆教导。
教学难点
有选择地运用摘抄有关蜻蜓知识的资料,丰富对蜻蜓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走近蜻蜓
1、借助教材,走近蜻蜓
⑴(出示蜻蜓休息图片)同学们看,多么可爱的蜻蜓呀!(出示课后练习)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从陶行知和孩子们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哪些了解?(请同学们打开书,在课文中找一找。)
⑵吃食
(学生发言)你了解了蜻蜓的吃食。(板书:吃食)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书中的语句。(注意“孑孓”的读音)
小结:从蜻蜓的吃食,我们可以发现蜻蜓是益虫,是我们的朋友,所以要放飞蜻蜓。
⑶尾巴
①(学生发言)(板书:尾巴)关于蜻蜓的尾巴,课文还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学生发言,3、4人)(点击出示课件)请你把课文中描写尾巴的语句读一读。(指名2人读)
②(点击出示课件)陶行知说:“据说,在它——(学生读)。”这个说法正确吗?陶行知先生用了个“据说”,这表明他也不是很有把握,只是听说而已。究竟是怎么回事?谁查找了资料?请你为大家作介绍。(学生发言)
“蜻蜓吃尾巴”原来是这么回事。(点击出示课件——“由于生殖的需要,会咬自己的尾巴,看起来像“吃”尾巴,其实并没有吃掉。”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学生齐读)同学们像老师这样把这句话补充在旁边好吗?
学生摘写资料(提醒写姿)。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将自己搜集的资料或读书的体会写在书的旁边,这是一种非常好的阅读习惯。
③现在谁能完整地为大家介绍蜻蜓尾巴的特点呢?(指名介绍,齐读——看课件)
⑷眼睛
(学生发言)蜻蜓的眼睛十分特别。(板书:眼睛)
老师边引读课文边出示课件:它的眼睛很大(点击出示:大眼睛)结构很复杂,是由(引读)——成千上万的小眼睛构成的,(点击出示:无数小眼睛)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
我们一起把描写蜻蜓眼睛的语句读一读。(齐读)
2、活用资料,走近蜻蜓
⑴示范批注。
关于蜻蜓,同学们手中还有一份资料,大家都读过了吧?你能借助资料把蜻蜓介绍得更加具体吗?比如说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方面来作补充。(展示课本吃食部分)同学们请看,课文介绍了蜻蜓吃苍蝇、蚊子、孑孓,但没讲吃多少,资料上是怎样说的,(指名读)我们可以把它补充在旁边,一起来读一读。
(示范补充吃食:)一只蜻蜓一小时能吃20只苍蝇或840只蚊子,蜻蜓的幼虫在水中也能消灭孑孓等害虫。
大家不忙写,老师补充了吃食方面,请你们按这样的方法补充其他方面,好吗?
⑵合作批注。
下面我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先讨论确定补写哪方面的内容,(点击出示:1、确定补写内容;);然后认真仔细地阅读资料,划出要补写的相关语句(点击出示:2、读、划相关语句;);大家共同商讨你划出的材料是否恰当,再补写在课文中相应的位置(点击出示:3、补写材料;);最后小组内练说并确定一名发言人(点击出示:4、确定发言人。)
学生补充,教师巡视指导(注意指导学生从各个方面介绍;提示:你不但找得准确,而且字也写得很漂亮)。
⑶合作成果展示(注意错别字的纠正,病句的指导,语言表达的训练;面向全体学生)。
我们先来补充蜻蜓的尾巴,哪个小组先发言?学生展示、交流。
(注意:①指导以“我们这一小组——”介绍;②口头语言的训练。)
①蜻蜓点水(人们常常看到蜻蜓点水,实际上这是蜻蜓妈妈在生儿育女。雌蜻蜓在产卵时,单独在水面上飞行,然后一次次不断地把尾巴插入水中,产下一些卵,立即又飞起来。这样连续产卵的动作,好像蜻蜓在不断地点水。)
相机出现:蜻蜓点水图片。
评:“蜻蜓点水”这样一个简单的现象原来蕴含着如此丰富的知识,真是“处处留心皆学问”啊!齐读。
学生介绍完后询问:你们小组还有人要补充吗?其他小组还有补充的吗?——(集中介绍完一个方面再介绍另一个方面。)
②我们再来看看蜻蜓的眼睛
(有一对异常发达的大复眼,几乎占了整个头部的一半,一只大复眼由1万多只小眼组成。——(出示无数小眼的课件)评:多么独特的一双眼睛啊!
在疾飞中,能正确清楚地看到9米开外,处于活动状态的昆虫的各个部分,还能看见在千米以外飞行的同类。
小结:正是这样一双敏锐的大眼睛,使蜻蜓荣获“捕虫能手”的称号。
关于眼睛,还有要补充的吗?
过渡:除了蜻蜓的吃食、尾巴、眼睛,你还想补充介绍点什么?
③身体细长,胸部背面有两对膜状的翅,休息时翅展开,平放两侧。——你读书很仔细,补充了翅膀的特点,你能用自己的话,把它说得更生动一点吗?(学生说)你真不简单,不但补充了丰富的内容,还把它变成了自己的知识。
④口内生着一对坚硬有力的紫色大鄂,脑袋可任意优美转动。
评:这是它捕捉飞虫的有利条件。
⑤蜻蜓是昆虫世界中最出色的“飞行家”。在作急促的冲刺飞行中,每秒的速度可达40米左右;还可以连续飞行一小时不着陆。——评:奥运冠军刘翔跨越110米栏用了12秒91,蜻蜓每秒飞行40米,110米只需要两秒多钟,你看,比奥运冠军还快上好几倍,真是当之无愧的“飞行家”!)
3、创设情境,在言语交际中走近蜻蜓。
⑴同学们介绍了这么多蜻蜓的知识,老师也感到受益匪浅,也喜爱上蜻蜓了。(出示捕捉蜻蜓图)瞧,这位同学也很喜爱蜻蜓,他在干什么呢?(用网兜捉蜻蜓)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⑵交际训练。(注意教师角色的转换)
现在老师就是这位同学捕捉蜻蜓的同学,你想对我说什么?
(为什么说蜻蜓是益虫?)我知道蜻蜓是益虫,可我并不想伤害它,我只是想观察观察它。这眼睛可真大呀,和我们人的眼睛有什么不一样吗?
这尾巴又细又长,有什么作用?
蜻蜓身上还有什么秘密?你们能告诉我吗?
蜻蜓能消灭这么多的害虫,可真厉害呀!不过,我并不想伤害它,只是想仔细地看看它长得什么样子。蜻蜓身上还有哪些秘密,你能告诉我吗?
过渡:蜻蜓是“飞行家”,是“捕虫能手”,是我们的朋友……孩子们入神地听着陶行知先生的话。
二、走近陶行知
1、课文中陶行知先生是怎样劝说孩子们的呢?请同学们读课文,划出描写陶先生神态、动作的词语,再读一读,体会体会,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读、划,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讨论,朗读体悟。
“慈爱地抚摸”“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从这里你看出了陶先生的什么?请你再读一读,体会体会。(指名2、3人读)
“高高举起”——为什么要高高举起?(举得高,孩子们才能看得清。)多么关心孩子啊,处处为孩子着想。我们一起把这一句读一读。
“小心地翻过去”——你读出了什么?是的,他要求孩子们放飞蜻蜓,他自己也十分爱护蜻蜓。大家再读一读,体会体会。
“用商量的口吻”“还给”——陶行知先生没有居高临下,他非常民主,把放飞的决定权交给孩子们,让他们放得心甘情愿。你能把这种语气读好吗?请你试一试。(指名2人读)我们一起来读。
3、拓展引申。
陶行知先生(出示头像课件)就是这样一位尊重孩子、热爱生命、提倡民主的大教育家,从他的一些名言中我们可以更为真切地了解他。
出示名言,配乐朗诵:
捧着一颗心来,(大家一起读)不带半根草去。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别人是这样赞扬他的,
出示:万世师表(宋庆龄先生颂扬他为“万世师表”)
永久不死(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题词“永久不死”)
4、关于陶行知的故事还有很多,关于蜻蜓,关于有益昆虫的话题也有很多,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小朋友课后去搜集,去了解。(出示要求)同学们一起读。(课外延伸:读名言,讲故事,走近陶行知;查资料,做笔记,介绍有益昆虫。)
板书:吃食
陶行知——放飞蜻蜓尾巴
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