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课文教案-word文档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课文教案
《盘古开天地》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课文教案,一起来看一下吧。
教学目标:
1、认识“猛、缓”等10个生字。会写“暗、降”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宇宙、黑暗、上升、下降”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品读、感悟课文的能力,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3、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博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理念:
教学这篇课文,要使学生认识神话这种文学体裁,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丰富想象力。以生为本,以学定教,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统一,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音乐)师:在人类悠远的历史长河里,流传着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这些故事你知道吗?精卫()、女娲()、嫦娥()、后羿()、八仙()、哪吒()、大禹()、愚公()指名回答后出示答案。
师:这些故事之间有什么共同点?(都是神话故事;都是成语;都写了谁干什么。)
2、今天我们要认识另一位神话中的人物——盘古,学习他“开天地”的故事。(出示课题,齐读)
(设计理念:通过复习已经学过的神话故事,让学生感受到神话故事的美丽,从而带着一种美好的心境来开始今天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师:请同学们大声地自由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学生自读)
2、指名比赛读词语。(纠正字音:逐zhu、齐读)会读字同桌打开书互相检查,过关后打上★。反馈。
3、指名接读课文,纠正读音。(二三自然段重点齐读。)
4、师:同学们读了课文,对课文的题目有了哪些理解?(简单说说)课文的哪句话是直接写“盘古开天地的”,划出句子,读一读。
反馈“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齐读
5、师:是啊,在盘古开天地之前,天地是怎样的呢?你能找到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吗?
(设计理念:让学生找到文章的中心句,既使整个教学活动能有机地围绕“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这句话来展开,又使学生初步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学生自读课文,指名读句子。
2、这混沌一片的世界是怎样的呢?指名说,句式: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没有。
3、师:这是多么荒凉寂寞的世界。齐读课文第一段。
4、师:巨人盘古的出现,改变了这个世界。出示“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5、盘古创造的宇宙究竟是怎样美丽的呢?我们一起来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
(设计理念:围绕“混沌一片”,让学生想像当时宇宙的样子,感受到天地分离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体会到盘古开辟天地的重大意义。在这过程中,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了有机统一。)
四、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出示课文)师:请同学们大声读读课文,然后同桌交流,盘古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
2、师:盘古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呼出的气息——;他发出的声音——。他的双眼——;他的四肢——;他的肌肤——;他的血液——;他的汗毛——;他的汗水——。
同桌对读,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3、交流发现,反馈:
(1)他的,变成了的。(举例)
(2)句子前后有联系。
(3)总分段式。
(4)并列句式。……(读读,体会语调的变化。教师范读?)
师:()的(),课文中有哪些?读读,有什么感受。播放课件,再读课文。体会世界的美丽。
4、师:让我们再来关注一下这段中的“……”。请你想一想,省略了什么?盘古身体的其他部位还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请展开合理的想象,仔细思考,写下来。
5、反馈交流。(四人小组合作展示,学着课文的样子,先说“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师:面对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你想说什么?让我们通过自己的朗读来展示这美丽的画面。(齐读第四自然段)(点拨排比段读出语调的高低?)
6、师:面对这样一个神奇美丽的世界,我们不得不感谢:“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齐读)
7、师:同学们,是盘古,使混沌的世界有了光明;是盘古,使万物生灵生存繁衍;是盘古,使我们看到了花开的灿烂、日出的辉煌……这一切,全是因为:“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齐读)
8、师:这句话非常朴实,却比任何语言都更深情;这句话甚至连感叹号都没有用,却饱含着人类对盘古的无限敬仰与赞叹。(师读)“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齐读)
((设计理念:通过排比句式的学习,了解了排比句的特点。在拓展想像说话中,更激起了学生对盘古的敬仰与赞叹。)
五、拓展介绍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课文,认识了盘古。千百年来,盘古已经逐渐积淀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在华夏热土上,盘古文化不断繁衍,传播中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同学们可以通过很多途径查找有关盘古的资料,下节课我们要进一步感受盘古的英勇伟大,交流一下你了解到的更多的知识。
2、作业:积累词语。(机动)
第二篇:人教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
人教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
【内容与学情分析】
作者运用生动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向我们描述了一个富有奇丽色彩的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创造美丽宇宙的过程,歌颂了盘古甘于奉献的伟大精神。本文语言极具特色,第二段的对偶句和第四段的排比句带有鲜明的语言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对孩子有很强的感染力,是孩子们学习语言的典范。神话故事本身具有的丰富的想象力,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利于激发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仿说、仿写练习。【学习目标】
1.能正确认读“混沌、猛劈、缓缓、逐渐、四肢、肌肤、滋润、血液、创造、祖宗”这十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3.初步感知对偶和排比的句式特点,能展开想象,模仿第四段的句式进行仿说、仿写。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体会重点语句的表达特点,并能展开合理的想象。难点:运用第四自然段的句式仿写一段话。【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检查预习情况 1.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我们来学习一篇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请同学们认真看老师写课题。2.检查词语
(1)出示生词,检查认读情况,随机指导。混沌
猛劈
缓缓
逐渐
四肢
肌肤
滋润
血液
创造
祖宗
(2)理解词语“混沌”是什么意思呢?“宇宙混沌一片”是什么样子?
二、精读第二自然段,抓住重点句子,品味语言特点。
这混沌一片的天地被盘古劈开以后,发生了什么变化呢?画出文中句子。(1)课件出示: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 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读句子,通过读看看你会发现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读中发现句子中的反义词及同义词,感受对偶句的特点,体会句式的工整。)(2)出示课件:______的东西,______上升,变成了天; _______的东西,______下降,变成了地。
“这样,还会不会读?”,加上手势,想象着画面,再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通过朗读想象句子描述的画面,学习语言,积累语言。)
三、精读第四自然段,体会重点句的表达特点。1.默读课文,画出文中你喜欢的或感到有特点的句子。
2、课件出示重点句子。
“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它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1)老师引读,随机理解以下词组“飘动的云、隆隆的雷声、辽阔的大地、奔流不息的江河、滋润万物的雨露”,并通过朗读表现出来。(2)同位互相读读。通过朗读,你们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在读书实践中逐步感知排比句在表达上的特点,不讲“排比句”术语,只是体会文中连续用几个“他的什么变成了什么”,能让我们感受到盘古身体发生的巨大变化)
(3)指名读,其他学生听后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读文字,想画面,落实三年级阅读教学的训练重点)2.展开合理的想象,练习仿写
(1)盘古的身体仅仅只发生了这些变化吗? 你从哪里看出来?
(2)想象一下,盘古的身体还有哪些部分会发生变化?运用下列句式写话。
“他的_______变成了_______的_________,他的_______变成了_______的_________,他的_______变成了_______的____(3)小组交流,集体交流。
3.回归整体,朗读全文,感受盘古的奉献精神,把故事将给同学听。
四、布置作业
1、上网搜集《盘古开天地》的视频观看,进一步感受盘古的献身精神。
2、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第三篇:三年级语文上册盘古开天地教案
18盘古开天地
【课标表述】
*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有主动识字、写字的习惯。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又没词语、精彩句段。*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词句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圣诞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学习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抡起、缓缓、重而浊、逐渐、隆隆、蹬着地”等词语,读准多音字“倒”和“血”。用参照教室高度的的方法理解“一丈”有多高。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3.通过朗读、品味、想象、读懂课文,感受盘古的献身精神,激发阅读奢华故事的兴趣。4.用查字典、联系上写文、找反义词等方法理解字词的意思。5.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评价方案】
1.通过完成评价单第一题,落实学习目标1的达成。
2.通过完成评价单第二题,积累文中优美的词句,落实学习目标5的达成。3.通过完成评价单第三题,检验学习目标2的达成。【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朗读、品味、想象,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美丽宇宙的过程,感受盘古的献身精神,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想象力,试着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学习复述方法。【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导语: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今天老师带来几位动画片的主人公,他们是神话中的人物,都有超常的本领。你们认识图片中的主人公吗?知道的大声说出来。(课件出示女娲、孙悟
空、精卫的图片。)师: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有一位巨人被我们称为人类的老祖宗,他就是盘古。这节课我们学习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我们一起来读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有不认识的字可以和同桌交流一下。
2.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能不能用书上的一句话来概括?
三、检查生字新词自学情况
(一)检查生字新词自学情况 1.同桌互读,检查读音 2.屏幕出示词语,检查自学效果 抡起 缓缓 重而浊 逐渐 隆隆 蹬着地 学生开火车读,指名读,齐读。★重点提示: “血液”的“血”在这里读四声,它还有一个读音读xiě,“流血”的“血”,读三声。“倒了下去”“倒是多音字”
另外,理解词语“一丈”,一丈的长度大约是3.3米,咱们平时上课的教室的高度大约就是一丈。(完成评价单1,落实目标1)
(二)回答初读课文的问题
本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学生齐答。)1.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把厚书读薄,提炼出主线和中心的学习方法。会读书的孩子能把一句话读成一个词语。请同学认真地读刚才那一句话,想一想你能读成哪一个词语?把这个词语圈出来。(创造。)2.师:“创”,什么部首?(立刀旁)为什么?(需要刀斧来披荆斩棘)“造”,什么部首?(走之底)为什么?说说你的理解。(要行动)
师:是啊,原地不动,能创造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追寻盘古的足迹,看看盘古是怎样创造出美丽的宇宙?(出示2—3自然段)
四、研读课文2-3自然段,感悟盘古开天辟地的艰难。
1.研读第二自然段,走近开天辟地的盘古。(1)师:有一天,盘古忽然醒了。他看见了什么?(2)生:他见周围一片漆:(3)师:怎样读能让人听出周围一片漆黑?
(4)师:在这混沌一片的世界中,巨人盘古突然醒来,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怎么做?(抡斧猛劈)
(5)“抡”是个怎样的动作?怎样才是抡斧猛劈?谁把这个动作做给我看看?想想,怎样做,才能使得上劲?
(6)指导朗读。
师:团结力量大,让我们一起来有力地读一读,读出盘古的力量。
师引读:一天,盘古醒了,他看见周围—— 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朗读要重要猛](7)这是一位怎样的盘古?(勇于开辟、力大无穷的盘古)
(8)师:这一劈可真够猛的!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天和地就在这时形成了,并产生奇妙的变化。你看——课件出示句子: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9)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轻而清的东西————(指导朗读:这句话怎样读?读轻——)
重而浊的东西————(注意:沉下去)
(10)读完这句话,你有什么发现吗?(运用几组反义词,恰当地写出了天与地的不同,作者多会用词呀)
(11)这句话中哪些词语体现了盘古开天地的艰难?(“缓缓”和“慢慢”)(12)指导读出这种艰难。
2.研读第三自然段,走近顶天蹬地的盘古。
(1)师过渡:尽管依靠盘古的力量分开天地非常艰难,可盘古无所畏惧,天地应为盘古的勇于开辟而渐渐分开了。
(2)师: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怕他们还会合在一起,就怎么做?你来说————(3)出示句子: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①师:你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这句话吗?(顶天蹬地)
②“顶天蹬地”这个动作是怎样的?咱们看看大屏幕。(大家也学盘古做一做)③指导朗读。
师:是啊,不知过年多少年呐。来,接着老师的话往下读。一百年过去了,盘古—— 一千年过去了,盘古——
一万年,几十万年,几百万年过去了,盘古——(4)感悟盘古的品质。
①师:你觉得盘古累吗?他顶了多长时间?(不知过了多少年)
②师:既然累,他为什么不放弃,从这个句子中,你感受到了这是一个怎样的盘古?(不愿中途放弃,坚持不懈)
五、研读4-5自然段,感悟盘古的奉献精神。1.学习第四自然段。
(1)师:天升高,地下沉,盘古也越长越高。等到天地稳固以后,盘古也累得倒了下去。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的身体都变成了什么?请同学们认真地读读第四自然段,找出盘古身体的变化。
(2)生汇报:
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 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 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
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 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 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 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 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
(3)师:你们的回答,让我终于明白,盘古把他的身体化作了宇宙万物!(板书:化作万物)
(4)指导朗读。
①师:看,多整齐的句式,就像列队的士兵,我把红色部分送给女同学,绿色送给男同学,蓝色的留给我自己。咱们合作朗读,共同分享这段美妙的文字吧。
②师:读着读着,你感受到了盘古具有怎样的精神呢?(无私奉献)
(5)师:这些句子,我们换一种说法,看看是不是更能抒发我们对盘古的崇敬与赞美。预设:生1:你听——天上飘动的云朵,格外洁白,我知道,这是盘古呼出的气息。
生2:你看——辽阔的大地绵延千里,我知道,这是盘古的肌肤。师:孩子,我要听你们对盘古真情的赞颂,来,试试吧。
生把书里的句子转换为“,我知道,这是盘古的 ”来说。(6)师:盘古的身体发生的巨大变化,仅仅是课文提到的这些吗?请生发挥联想说句子。
(预设1)生:地面上纵横交错的道路,我知道,这是盘古的根根脉络。(预设2)生:变幻多姿的四季,我知道,这是盘古(预设3)生:晶莹剔透的珍珠,我知道,这是盘古(老师真佩服你们的想象力)
(7)师:孩子们,听了你们说的,我仿佛看到这样的画面,难怪有人说,读书最高的境界是把一句话读成一幅画,孩子们,你们能把一个省略号读成一幅幅美丽的画,真是了不起呀!
2.学习第五自然段
(1)出示句子:“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师:面对这样一个神奇美丽的世界,我们不得不感谢——(2)生齐读句子。
六、总结复述,升华情感。
1.师:当天地一片混沌,是盘古——抡斧猛劈; 当天地渐渐分开,是盘古——顶天蹬地; 当天地稳固,盘古把他的身体——化作万物。孩子们,你们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吗?(请生复述故事)(落实目标2)
2.师:学完了这个故事,你一定有话对盘古说,来,一句话表达!
3.师:是呀,人类的老祖宗盘古多么了不起。下面,就让我们用一首诗来抒发我们对盘古的情感吧!请同学们一起读。(课件出示小诗:《我多想》)(落实目标3)
4.思考:古代真有盘古这个人吗?引导孩子认识神话这种体裁。
七、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课后读一读更多的神话故事。
八、板书设计
18盘古开天地
抡斧猛劈
顶天蹬地 创造 化作万物 后附评价单
【评价单】 18盘古开天地
三年级班 姓名: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 — ”的字注音 ①缓缓()逐渐()抡起()②倒下来()血液()
重而浊()
二、原文填空★内容正确 ★无错别字 ★书写美观
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的风和()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的()。他的双眼变成了()和();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他的肌肤,变成了()的大地;他的血液,变成了()的();他的汗毛变成了()的();他的汗水,变成了()的雨露……
(☆ ☆ ☆)
三、积累好词佳句 ★内容正确 ★无错别字 ★书写美观
好词:————————————————————————————————————— ———————————————————————————————————————— 佳句:—————————————————————————————————————
———————————————————————————————————————— ————————————————————————————————————————
第四篇: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语文园地一∣人教
语文园地
这个《语文园地》共设了三个板块。“交流平台”指导学生能和同学交流课文里有新鲜感的语句,有意识地积累自己感兴趣、觉得优美的语句。“词句段运用”中包括交流发现成语的特点,积累成语,通过朗读更好地表达句子的意思,在班里组织几个兴趣小组并为小组取名字。“日积月累”意在让学生积累古诗《所见》。
经过一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对于自己感到新鲜的语句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意识。成语学习在二年级已有接触,因此这八个成语的特点,学生也易于发现。在班里组织几个兴趣小组,也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但在组名的选取上需要教师的指导。古诗《所见》是一首描写儿童的诗,学生应该能产生共鸣,背诵起来问题不大。
交流平台——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新鲜语句,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成语——通过讨论交流,从不同的角度发现成语的特点。句子——借助不同的朗读方式,表达句子的意思。
给小组取名字——合作创新,为兴趣小组取符合其特点且有个性的名字。
日积月累——结合图片、诗意指导学生快速背诵。
【知识与技能】
1.培养学生互相交流有新鲜感的语句的能力。
2.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并能和同学交流成语的特点。3.指导学生练读句子,更好地表达句子的意思。
4.指导学生组建兴趣小组,并为小组取合适而又响亮的名字。5.引导学生背诵古诗《所见》。【过程与方法】
运用交流、讨论、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打开思维空间,实现自我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养成互相交流的好习惯。2.培养学生观察发现及朗读的能力。3.让学生有团结合作的意识。
重点
交流成语的特点,指导朗读、背诵古诗。难点
组建兴趣小组,并为小组取个响亮的名字。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积累本,课前组建好兴趣小组。
2课时
第一课时
1.交流有新鲜感的语句,学会摘抄积累词句。2.积累成语,交流自己的发现。
3.练读句子,交流自己体会句子意思的方式。
重点
学会交流。难点
体会用什么样的方式朗读才能更好地表达句子的意思。
一、交流平台
1.多媒体出示下列语句。
◇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我愿意我是一个更夫,整夜在街上走,提了灯去追逐影子。2.请两位学生朗读。
3.拿出积累本,分小组交流自己的摘抄。4.全班交流。
5.评选本周“最佳积累本”。
二、词句段运用
(一)学习成语,交流发现。1.出示下列成语。
摇头晃脑 披头散发 张牙舞爪 提心吊胆 面红耳赤 手忙脚乱 眼疾手快 口干舌燥 2.小组内互相猜猜成语的意思。3.全班交流成语的意思。4.结合课件了解成语意思。
5.小组内议一议这些成语的特点。
6.全班交流。(这些成语中都有表示人的身体部位的词。这些成语中都含有近义词。)7.把这些成语摘抄到积累本上。(二)练习朗读,交流朗读方式。
1.同桌互读句子,说说从句子中读出了什么。2.课件出示第一个句子。◇妈妈,我真的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
教师提示学生,从这个句子中你明白了什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兴奋)我们还可以怎样读。
学生练习,教师相机提示。
3.学生自己练习读第二、三句。4.展示读句子。
读第二个句子时要强调“一点儿”,突出孙中山的“不懂”。读第三个句子时要强调“不懂就要问”,突出孙中山敢于质疑、勤学好问的精神。5.教师小结。
要想更好地表达句子的意思,可以想象当时的情境,可以改变自己的语气语调,甚至可以用上肢体语言等方式。
语文园地
摇头晃脑 披头散发 张牙舞爪 提心吊胆 面红耳赤 手忙脚乱 眼疾手快 口干舌燥
第二课时
1.指导学生组建兴趣小组并为小组取合适而又响亮的名字。2.背诵古诗《所见》。
重点
让学生学会组建兴趣小组,并为小组取名。难点
背诵古诗《所见》。
一、词句段运用
组建兴趣小组,并为其取名。
1.学生根据课前建好的兴趣小组略调位子,坐在一起。2.教师出示取名方法。
(1)要能体现活动的特点。
(2)可以在名字中加入有个性的词语。(3)人看了名字就能记住。3.小组同学合作为组取名。4.全班交流组名,教师点评。
5.小组合作设计组牌,利用课外时间制作完成。
二、日积月累 1.导入古诗。
同学们,昨天你们有没有积累新的知识呢?愿意交流的同学和大家分享一下吧。今天,我们一起来积累一首古诗。
2.看图了解诗意。
(1)(出示插图)谁能把看到的内容说给大家听一听?(指名说图意)(2)师总结:夏季的一天,一个牧童骑在黄牛的背上,唱着动听的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便停止歌唱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看见这一幕,诗人诗兴大发,于是便将此情景用诗句记录了下来。诗名就叫《所见》,你们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吗?(袁枚)3.了解作者。
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随园老人。祖籍浙江慈溪。清朝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
4.初读古诗。
(1)指名读古诗,教师对于其中学生读不准的字加以指导。
(2)学生自读古诗,理解诗中部分词语的意思。(樾:“树荫”的意思。“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欲:想要。捕:捉。
鸣:叫。)(3)再次观察课文插图。想象: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优美动听、响亮)(4)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这可真是一个快乐的小牧童,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牧童此刻的心情呢? ①美美地读一读。
②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当时的情景。
(5)作者袁枚正欣赏着牧童悦耳的歌声,突然,一个小插曲出现了。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①牧童想干什么?(观察图中牧童的表情。)②牧童怎么知道树上有蝉?(引导学生找到“鸣”字。)③读到这里,你觉得牧童是个什么样的小孩?(活泼、顽皮、机敏、开朗、可爱……)(6)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7)谁能把这有趣的一幕读出来呢?个人读、小组读。5.尝试背诵。
语文园地
牧童
黄牛
迷人的田园风光图 所见
林樾
鸣蝉
“交流平台”的教学中,我主要以交流为主,让学生交流积累本中的内容,并评选“最佳积累本”,让学生感受到积累的快乐。在教学成语时,我仍然采用交流的方式,只稍作提示,由学生自己发现成语的特点。怎样朗读才能更好地表达句子的意思这一内容,在采用交流的方式之前,我先给学生以指导。对于组建兴趣小组并取名这一内容,我事先让学生组建好小组。课堂上,我打破学生座位的障碍,大胆地让同一兴趣小组的同学坐在一起。这一突破,极大地鼓励了学生参与这一活动的积极性,为他们自取组名创设了宽松的氛围。在古诗的教学中,我讲了学生难理解的,引导他们赏析古诗,进入情境,从而快速背诵古诗。
第五篇:三年级语文上册选读课文教案
不懂就要问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孙中山对待学问的态度,学习他的勤学好问的精神。
2、指导学生会认本课两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孙中山回答同学的那句话,学习他的勤学好问的精神。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理解为什么孙中山宁可冒着挨打的危险,也要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看到这个题目,同学们心中会产生哪些疑问?(课文里是讲谁不懂?哪儿不懂?要问谁?“不懂就要问”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2.带着问题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不明白的字、词意可查字典,字典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划划、圈圈。读完读文还可跟周围的同学小声议论议论。
3.在初步感知全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记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而大胆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
4.同学们交流有关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
二、深入学习,质疑解疑。
细读课文,围绕重点展开质疑、讨论研究,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什么叫“私塾”?“私塾”与现在的学堂教与学有什么不同?
(这一问题的提出,要让学生懂得,正因为先生只教读和背,从来不讲意思,所以才发生了孙中山提出问题,要先生讲意思的故事,这也是故事发生的原因。)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质疑、解疑。
“照例”、“流利”、“连连点头”在课文里是要说明什么的?课文前面写了先生对孙中山的学习背诵是“连连点头”,而后面孙中山自己却认为这样糊里糊涂地读书没有什么用。孙中山是怎样对待学习的?对先生的提问为什么要“壮着胆子”?对先生请求时用了礼貌用语说明了什么?
(通过两次问题的讨论,让学生从“照例”、“流利”、“连连点头”、“壮着胆子”等词语中领悟到孙中山读书认真,学业完成得极为出色,表达了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有进一步要求理解课文意思的愿望。)
3.找出带有下列词语的句子读一读:
“吓呆了、害怕、霎时、鸦雀无声、拿着戒尺、厉声问道、收起戒尺、让孙中山坐下”。
接着看课文插图,对比想一想,同学们的表现与先生的态度怎样?
围绕上列词语展开讨论研究:当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学生的表情有什么变化?先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出示课文插图,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并能有感情地运用有关词语复述图意。
4.学生质疑:向先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还要挨打呢?而今天的老师为什么却鼓励学生提问呢?(教师帮助学生区分清楚:过去私塾封闭式的封建教育与今天民主开放或教育的不同。)
孙中山在那种棍棒教育下敢于提问,可以看出他有什么样的精神?课文是怎样告诉我们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明确:孙中山当时就有宁愿挨打也要弄清道理、勤学好问的可贵精神。)
三、深入画面,指导朗读。
1.自由组合,三人为一组练习。
2.请两组同学汇报。
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句子所表达的意思读出不同的语气。(如“„„,有什么用呢?”这句话是说孙中山认为糊里糊涂没有用,要读出肯定的语气;“„„,不怕挨打吗?”是别的同学感到奇怪,不明白,才问孙中山的,要读出疑问的语气;“你会背了吗?”是先生厉声问的,要读出严肃、生气的语气。又如“请您给我讲讲吧!”应读出恳求、期待的语气;“我就讲讲吧!”应读出表示答应的语气。)
四、深入探究,学习精神。
1、学习了课文,你有哪些体会?
(①孙中山小时候读书背诵,毫不糊里糊涂,能够自己对自己提出问题,正如名人所讲“读书要有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所以先生对他小时候的学习成绩是“连连点头”,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②在一百多年前的封建社会里,孙中山为弄清道理,不怕挨打,敢于向先生提问,他认为“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这种“勤学好问、读书求理”的精神太值得我们学习了。)
2、说说你在平日的学习中是怎样勤奋好学的。
板书 做风车的故事
课文说明:
这篇课文讲的是英国的大科学家牛顿小时候的故事,牛顿做成了一架小风车,因为出风国为什么转的道理,受到同学们的嘲笑。从此以后,牛顿发奋学习,逐渐养成了刻苦钻研的习惯。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使了解牛顿能够朋会做风车,但讲不出道理这件事中接受教训,从而发奋学习的故事,教育学生向牛顿学习。
2 继续学习预习课文,做到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
3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辩析多音字“几”的读音。
4 学习仿照第二自然段写不,围绕着“喜欢干什么”,怎样喜欢的“写一段话的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牛顿正确对待别人的嘲笑,正视自己的缺点,发奋学习,头
养成刻苦钻研的习惯。
教学难点:
1 理解牛顿的神态变化,“得意”、“发愣”、“羞得满脸通红。”
2 理解重点句:“小风车摔坏以后,牛顿心里难受极了,但没有流一滴眼泪。”从此,牛顿发奋学习,遇到任何事情都要问个为什么,渐渐地养成了刻苦钻研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板书课题:做风车的故事
齐读课题后,学生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老师整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课文写了谁做风车?他为什么做风车?他怎样做风车?做风车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以上这些问题都是围绕做风车展开的,让我们带着以上的问题学习课文。同时学习第二自然段写法,围绕着“喜欢干什么,怎样喜欢的”写一段话的方法。最后练习朗读。
二、范读课文,听读思考: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牛顿说不出风车会
转的道理,受到同学们嘲笑的?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指名朗读,思考:
(1)第一段讲了什么?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牛顿特别喜欢做手工?
四、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 自由小声朗读,思考:这两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 根据下列问题批画:
(1)从哪些句子或词语可以看出牛顿喜欢风车、爱做风车?
(2)牛顿的风车是怎样做出来的?
3 投影:
读下面的句子,理解带点词语的意思,再想想这些话说明什么?他每天仔仔细细地看,几乎忘了回家,以后每天放学,他都要跑去看一阵子?
4 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
学习围绕“喜欢干什么,怎样喜欢的”写一件事的方法。
五、学习第四、五、六、七自然段。
1、默读思考:同学牛顿的风车有哪些看法?卡特的意见对不对?讨论回答。
2、找出牛顿神态变化的词语,并说说这些态变化的词语说明了什么?
3、看书中插图,图上有几个人物?哪个是牛顿?哪个是卡特?说出道理?
4、指名感情朗读课文。
5、小风车被摔坏以后,牛顿为什么心里难受极了,但又没有注滴眼泪?
6、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思考:牛顿是怎样发奋学习的?
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七、分组讨论:你喜欢牛顿吗?为什么?
八、齐读全文。
10做风车的故事
爱手工
做风车
议风车
(仔仔细细 几乎 每天 看一阵子)
(得意发愣难受)
发
学习不太好
刻苦钻研
愤
习题:
一、用“∨”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ji()
mo()
shan()
几乎
石磨
扇子
ji()
mo()
shan()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有一天,牛顿放学回家,看见村子旁边正在安装磨面的风车。他停下来()地看,()忘了回家,以后()放学,他都要跑去看一阵子。
2、做风车的故事发生后,牛顿从此(),渐渐地养成了()的习惯.3、牛顿()值得我们学习。神笔马良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按照课后思考题,边读边思学习课文,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能根据问题回答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会17个生字,理解18个词语的童思。
4.初步培养爱憎分明的感情.懂得学了本领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边读边思学习课文,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难点:课后第3题,比较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课时安排: 4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大意。
2.学会本课的17个生字。
3.初步理解带生字的词语的童思。
二、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要求。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介绍一个人,他的名字叫马良,他有一支神笔。用神笔画出来的东西都是活的。要什么就画什么,画什么就有什么。你们想知道马良这支神笔是怎么得到的,马良用神笔做了些什么吗?请看课文。出示课题:23 神笔马良。
这篇课文生字较多,同学们一边默读,一边划出带生字的词语,读准字音,想想这些词语的意思,也可以查字典。
(二)、教学生字,理解新词。
1、先让学生找出生字所在的句于,读一读,再说说带生字词语的意思,教师纠正。
犁(lí),犁地,犁字也可以作动词。
硬(yìng),不读g,反义词为“松”、“软”。
恨(hèn),心里恨,所以是竖心旁,右边是“艮”不是“良”。
监(jiān),“蓝”字去掉草字头。
扇(shàn),翘舌音。“一扇门”,“扇子”。
旱(hàn),太阳高挂天空,地上干巴巴。
浇(jiāo),浇水要用水,左旁三点水。
杭(háng),“杭州”,“杭育杭育”是吃力的叫喊声,一种劳动号子。
链(liàn),第四声,铁链是铁做的,左边金宇旁。
套(tào),“套住”。注意大字头下面有三小横,最后一笔为点,不是捺。
绑(bǎng),绑人用绳子,左边绞丝旁。
粗(cū),反义词“细”。
涌(yǒng),大诲涌起波涛。水一下子涌了出来。人们争先恐后涌出大门。
斜(xié),倾斜,不正的意思。这里指船向一边歪斜。
咆哮(páoxiāo),形容海水奔腾轰鸣。
压(yā),压下去要用大石头.一点不能忘记写。
衙门,旧时官员办公事的地方。
吆喝.大声地叫喊。
2、请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教师鼓励学生互相解答,教师补充修正。
(三)、课堂作业。
《作业本》第l、2、3题。
答案当堂反馈。
第3题答案:依然一仍然盼望一希望着急一焦急、紧张。
(四)、课外作业。
抄写生字3遍。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阅读课文第1--4自然段,知道马良这支神笔是怎样得到的。
2、用“因为……,所以……”说说白胡子老爷爷送给马良神笔的原因。
3、读懂这部分出现的几个感叹句。
二、教学过程:
(一)、讲读课文第l--4自然段。
1、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白胡子爷爷要送神笔给马良.
2、讨论,交流。说说为什么白胡子爷爷要送神笔给马良,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因为马良有志气要学画画,而且又能刻苦学画,所以白胡子爷爷才肯把神笔给他。)
3、分别找出描写马良“有志气要学画画”和“刻苦学画”的词句。
有志学画:“看得出神”,“不知不觉地走了进去”,“气呼呼地说:……”。
刻苦学画:“用树枝画”,“用草根画”,“见到什么就画什么”。
4、自由读课文第1--4自然段,然后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说马良这支神笔是怎样得到的。
各自说,指名说,自愿站起来说。
5、找出第1---4自然段中带“!”的句子,想一想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
①我偏不信,穷娃子连画画也不能学!(气愤、坚决的语气)
②我才不呢!我专给咱穷人画!(坚定、轻视的语气)
③我多么盼望能有一支神笔啊!(急切、渴望的浯气)
④马良真高兴啊!(高兴的语气)
①奇怪,公鸡活了!(惊奇的语气)
完成课后第3题第(1)小题,答案做在(作业本)第4题第(1)小题上。
(二)、作业。
1、抄写生字3遍,2、《作业本》第1题。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全文内容。
2.带着课后第1题的3个小问题学习课文。
二、教学过程:
(一)、讨论马良学画画的目的。
上节课我们知道,白胡子爷爷之所以把神笔给马良,是因为马良下定决心要学画画,并且刻苦地学画。老师认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谁知道这个原因是什么?(马良专给穷人画。)
(二)、讲读第5--14自然段。
1、默读第5--14自然段。想一想马良怎样用神笔帮助穷人?
2、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用'马良画(什么),帮助(谁)(做什么)“句式简单地把一件事说清楚。
3、教师总结交流结果。参考答案如下:
①马良用神笔画了一头耕牛,帮助老农和小孩拉犁。
②马良在监牢里画了一扇门,帮助乡亲们选出监牢。
③马良画水车,帮助农民浇地。
④马良画海、画风,掀翻了大官们的船,为民除了害。
4、上述四件事,哪几件是写马良用神笔帮助穷人的?哪几件是写马良巧妙地用神笔惩罚大官的?
5、谁能把马良用神笔惩罚大官的经过说一说?(用上”首先,……然后,……接着,……最后,……“句式说一段话)
三)、课堂作业。
课后第3题第{2}、(3)小题,答案做在(作业本)第4题第(2)、第(3)小题上。
作业反馈:
第(2)题:”想夺回神笔“几个字表现了马良的机智,”给你画一回“是假,夺回神笔是真。
第(3)题:”金光闪闪,满山是金子",表示金子非常多,非常诱惑人,实际上是为了表理大官的贪心,为下文巧妙惩罚大官作了准备。
指名把这几个句子读一读。
(四)、听写句子。
(1)找出描写大海的句子。
马良又加上粗粗的几笔风,大海涌起滚滚的波涛。
风更猛了,海咆哮起来,山一样的海浪不断地向大船压去。
(2)找出自己认为难写的字练一练。
(3)听写句子。
第4课时
一、教学目标: 熟读课文,把故事完整地说出来。
2.摘录描写马良和大官神态的句子。
3.体会文章的中心:学了本领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二、教学过程:
(一)、分段说故事。
(1)自由读课文,记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2)下列几件事中,你能清楚地说给别人听吗?
①马良向大官和画师要笔学画,却被赶了出来。
②马良用树枝和草根当画笔用心学画。
③马良得到了一支神笔。
④马良用神笔画了一头牛,帮助农民耕地。
⑤马良不肯用神笔为大官画金元宝,而用神笔帮助乡亲们逃出监牢。
⑥马良用神笔帮助农民浇水,又被官兵抓去了。
⑦马良用神笔惩治了大官。
(二)、故事能手大赛。
(三)、小组讨论。
主题:马良画画为了什么?这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四)、作业:完成《作业本》中的问题。
板书建议:
23、神笔马良
盼笔
——
得笔
——
用笔
()
()
()
(对于长课文板书的设计主要与学生共同理清思路,剩下大量的空白让学生去自由发挥)喜爱音乐的白鲸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鲸喜爱音乐的生活习性,激发学生探索生物奥秘的兴趣,产生喜爱动物的思想感情。
2、抓住“纷纷”“马上”等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类对动物的关爱?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白鲸喜爱音乐的生活习性,激发学生探索生物奥秘的兴趣,产生喜爱动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课文
1、查看地图,找到北极,了解北极的特点,搜集白鲸及《蓝色多瑙河》的有关资料。
2、用自己的办法自学生字,把课文读通顺,提出自己的问题。
二、导入课文
1、板书并齐读课题。
2、学生根据课题质疑。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分小组带问题自学课文,认识生字、理解词语,了解课文大意。
2、请学生分节读课文,师生共议、正音。
四、学习生字新词
1、认读词语:
zhāo wán hán jiānyìng yōu yǎ qì
qū
召唤
顽皮
寒冷 坚 硬
优 雅
奇迹 冰区
jīng jǐ liè
záo
zhèngfǔ
yuán
白鲸
脊背
猎人 凿开
政 府
援助
2、共同讨论该如何记住生字
3、怎样才能把这些生字写得好看?
(练习书写)
4、重点理解词语:召唤顽皮坚硬优雅脊背
5、选词造句
五、巩固练习:
1、抄写词语
2、比一比,组词:
招()玩()坚()雅()区()
召()顽()竖()准()医()
第二课时
一、听音乐,导入新课。
播放《蓝色多瑙河》师述:居住在海洋中的白鲸也喜欢这首曲子,它们还和这首乐曲之间发生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呢,这节课咱们就来学习《喜爱音乐的白鲸》。
二、小组讨论学习
1、读课文,说说小白鲸和蓝色多瑙河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2、为什么说白鲸得救是个奇迹?
3、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人们对白鲸的关爱?找出来读一读。
4、交流反馈自学情况。
三、自由读课文,质疑。
读完课文,你有什么跟课文讲到的内容有关的疑问?请大胆提出来。
四、学生间交流相关资料,解决部分问题。
五、老师提供“知识大餐”,供学生“点单”。
六、小组交流自己学习的收获。
七、指导朗读(听音乐读课文)
八、发散:听声音编故事。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整个课堂设计我以“丰富学生知识,开拓学生视野”为目标,将学生收集的大量资料和自己整理的大量资料作为“知识大餐”供学生“享用”,确实达到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突破教材局限,使学生学到更多教材以外的知识的目的。
老师们听了课后,整体感觉还不错,觉得课堂设计比较“新”、“活”,但课文学习还不够“实”,朗读训练还不够到位。怎样解决课本知识和课外知识学习在时间上反映出的矛盾?这是我今后要探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