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游戏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及指导策略研究(范文)
游戏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及指导策略
【摘要】游戏是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关键。游戏不仅可以让小朋友“玩”,也可以引发、支持与促进他们的学习活动。所以,教师要掌握游戏教学中的指导策略。
【关键词】游戏;幼儿园教学;策略
一、游戏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
游戏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活动现象,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广泛的流传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小至幼儿的嬉笑打闹,大到成人的牌棋娱乐,甚至是老人的幽默笑谈,无不诠释着游戏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游戏伴随着人的整个生命过程,是人类生活中最有魅力的内容之一。首先,通过这种方式幼儿可以寻求快乐,转移精力。其次游戏是幼儿把握世界的主要手段,是未来生活是预备方式。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阶段处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过渡时期,他们有像成人一样参加社会活动的愿望,希望能摆脱成人的控制,但是他们的诸多愿望在现实生活中是无法实现的。因此我们要义不容辞的还幼儿游戏,让游戏成为儿童生活的主旋律。(一)游戏扩展和加深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认识
游戏的过程是一个自然地学习各种知识的过程,这种学习是幼儿建立在好奇心基础上的,由自己观察和探索得出结论的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发现式的学习,这也就是当代教育家提倡的最有价值的学习。游戏使幼儿直接接触玩具和各种自然材料,通过具体活动发展各种感觉器官和观察力,认识各种物体的特性和用途。正如上文所说游戏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在游戏《娃娃家》中,幼儿“家”里摆放的各种“家具”都是从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家里仿造来的,从游戏中幼儿逐渐明白了饮水机如何开关、哪个按纽是冷水、哪个按纽是热水、如何喝到不冷不热的水;在游戏《商场》中,幼儿可以了解到购买食品时应该注意商品的保质期和有效期;在游戏《医院》中,幼儿能够了解到医院看病的基本程序,让幼儿知道生病后不要乱吃药,要到医院让医生看病,这样才不会有危险,等等。
(二)游戏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
幼儿依靠想象进行游戏,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游戏又促进想象的发展。比如在《娃娃家》游戏中,教师与幼儿一起用卡纸制作出床、桌子等家具,在制作同时要幼儿想想自己家里还有哪些家具,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家具都可以做出来。这样在教师的言语与行动的指导下,幼儿相继制作出了饮水机、淋浴器等较先进的电器。幼儿最初只会简单的联想,通过教育,能够使想象越来越有目的性。在游戏之前先想好行动计划和行动结果,然后按计划去展开详尽的想象活动。这也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萌芽。
(三)游戏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 游戏也可以促进幼儿思维概括水平的提高。因为游戏要求有概括力。例如,只有当幼儿看到自己和妈妈的共同点时,才能担当起“妈妈”的角色。通常总是女孩子当 “妈妈”,很少有男孩子当“妈妈”。把不同事物的共同点结合起来,就是最初的概括。在这里,游戏的主要作用在于:幼儿在这种活动中自然地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作为思维活动的支柱,通过活动,积累大量的感性经验,为思维概括准备了条件。
二、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游戏
(一)游戏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不足之处 1.应用不充分
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教师们对游戏的应用不够充分,教师们往往都是在课前运用一些小游戏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而在教学知识的教授上运用得较少。2.游戏形式较为单一,不够多样化
我们往往只能在教学活动中看到孩子们坐在位置上的游戏,知识一些单一的手指游戏,结合一些儿歌进行互动;可是,我们为什么不能让孩子们离开位置上进行游戏呢?仅仅是为了维护课堂上的次序吗?可是失去欢乐中的课堂又有什么意义呢?我们想要给孩子的是一个充满欢乐的课堂。3.游戏的实施只是流于形式
我们之所以将游戏融于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是为了让孩子们有一个快乐的学习环境。学中玩,玩中学。而有些幼儿园之是为了应付需要,没有将游戏真正与教学内容结合起 来
(二)游戏与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结合
1.将游戏充分的渗透到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各个部分
从活动的导入开始,让孩子在一个愉快的氛围下开始新内容的学习。例如;教师一边做动作念英语单词“eyes eyes”孩子回答“shua~shua~suhua~” 可以将手指游戏运用出来,跟孩子一起互动,把孩子是积极性调动起来!活动导入之后,进入到新知识的教受。例如;我们要教孩子认识一个新的汉字或单词时可以运用大小声的游戏。教师可以出示字卡,当字卡被举高时孩子们用响亮的声音跟老师一起学习这个汉字或单词。反之,用弱弱的声音把这个“新朋友”念出来。根据各个环节的特点与孩子的年龄特点,教师可以将“拍卡片”“大小声”“摘苹果”“传卡片”等各种游戏运用到幼儿园教学活动中,让孩子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2.在课堂中我们不要将孩子局限在他的位置上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我们在选择游戏形式是不能只单一的选择在位置上的游戏,动静结合,给孩子一个舒适的学习心情。在音乐活动中我们可以在孩子对新歌曲有了一定的熟悉的时候可将我们的律动结合起来。例如,在中班音乐活动《小鸭子》中,我们可以在孩子基本会唱歌曲的时候让孩子都来扮演小鸭子,学习歌曲中小鸭子的各种动作。我想这样孩子会跟乐意去表现自己。3.我们教师要端正自己的教育观念,不要让我们的游戏仅仅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式的存在。让我们将游戏与教学内容充分联系起来,把游戏与教学内容在游戏中得到有契的结合起来。
三、游戏在幼儿教学活动中的指导策略
正因为游戏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所以我们将游戏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激发幼儿兴趣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我们常常将游戏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一)将游戏与课堂教学有机的整合
1、游戏与健康活动的整合
让孩子参加体育锻炼无疑是一件枯燥的事,如果将健康活动与游戏有机结合,孩子将会愉快的接受。例:我园以提高幼儿身体素质为目的的“体能达标测试活动”,通过三年三次测试,鼓励孩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为了提高孩子参与的兴趣,我园在设置活动项目时,我园力求使游戏和运动有机整合,活动项目以孩子感兴趣的游戏形式出现,如“小兔跳跳跳”、“过小桥”、“大家来跳绳”等,游戏的介入使原本枯燥而单调体育锻炼变得有趣了,大大激发了幼儿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使孩子们在快乐的游戏中增强了体魄。
2、游戏与科学的整合
科学领域的数学活动相对有些抽象和枯燥,如能将数学知识融入游戏中,让幼儿在玩中学,既可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又可以很好地完成数学教学目标。如:中班数学活动学习“7”以内的数,教师用“幸运闯关”的游戏,贯穿课堂教学,将幼儿分成若干组,每次“闯关”成功为本组赢得一面小红旗,最后以红旗的多少确定冠、亚军组。游戏让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简单枯燥的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小朋友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效果也更好。
3、游戏与社会活动的整合
社会是个大课堂,孩子的游戏是孩子社会生活的体验,孩子对社会生活的体验会不知不觉地反映到他们的游戏中。例:国庆节长假后,孩子们兴高采烈地探讨着有关国庆的新闻趣事,特别对我市新开放桥头公园和建成不久的淮河文化广场感兴趣。在区角游戏中,他们“建龙湖大桥、搭音乐厅”玩的不亦乐乎。由此产生了“我是蚌埠人”主题教学活动。通过“家乡知多少”,让孩子了解大禹文化、双墩文化;了解家乡的舞蹈——花鼓灯、了解家乡的特产怀远的石榴、五河的螃蟹等,激发孩子爱家乡的情感。
(二)游戏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的方式
游戏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非常大,向教学活动渗透的方式也很多,运用得当能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游戏在课堂教学中的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教学的需要,选择合适运用方式。游戏在课堂教学中的呈现方式主要有:
1、游戏整体引入法:将游戏整体引入教学中,使教学目标渗透到游戏中,达到游戏与教学一体化。例:小班科学活动 “1 和许多”。以故事“小猫钓鱼”为主线,老师扮猫妈妈表示数量“1”,全班幼儿扮小猫表示数量“许多”,整个教学以猫妈妈和小猫一起锻炼——钓鱼——烧烤——野餐——回家等游戏环节进行,在游戏的各个环节中,教师让始终让孩子自己去发现“1 和许多”。再如:小班健康活动“熊猫玩球”,教师扮熊猫妈妈,幼儿扮熊猫宝宝,一同在竹园内玩跳羊角球。此方法多用于小班。
2、游戏部分引入法: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在适当的环节引入游戏,以提高孩子学习兴趣,调节课堂气氛。①游戏导入法:用游戏方式开始,孩子们感到现在是做游戏,不是上课,积极性会高些。②游戏插入法:教师依据教学的需要,在课堂教学的中间环节插入游戏,提高孩子学习兴趣。③游戏延伸法:在教学活动的结束部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学习的欲望仍很强烈,教师可用游戏延伸法,在游戏中延伸教学内容。
3、游戏竞赛法:在教学中设置竞赛环节,通过比胜负的方法,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快乐,可以提高学习的效果。例:“幸运闯关”、“接龙”、等游戏,以竞赛的方式,激起幼儿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此方法特别适合中大班的孩子。
4、游戏童谣法:教师可将要求孩子掌握的教学内容,按顺序、按步骤、按规律编成有趣的童谣,让孩子在念童谣的同时,知道了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很快掌握所学内容。如:画葡萄“一片叶子几根脉,叶子小球站成排,一排两排三四排,一个小球一个点”。再如:生活活动《系鞋带》 “两根面条搭起来,打个结儿拉一拉,两个兔耳朵碰一碰,打个结儿拉一拉”。游戏童谣法适合对进行技能技法方面的教学,也适合生活活动的教学,(三)游戏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成效分析
1、游戏以其内在趣味性,诱发幼儿内在的学习动机
游戏教学虽是由教师来安排和引导的,但其目的是利用游戏本身的趣味性作为内在动机,来启动、维持和调节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通过游戏教学,孩子们能将教师的要求转化成自觉的学习,激发孩子的内在动机,让孩子在愉快中学习知识。
2、游戏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调动幼儿主动求知的积极性,游戏中孩子表现出来的优良品质超过平时,幼儿的自身潜能也极大地激活了,他们的思考力、观察力、想象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都会超出平常。
3、游戏可以提高学习成效
在教学活动中引入完整的游戏,使教学活动游戏化,是真正意义上的“玩中学,学中玩”,孩子们在游戏里,乐在其中,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
4、游戏使教学常规更符合孩子的心理
维果斯基认为“规则是游戏最本质的特征”。在游戏中幼儿乐于用游戏规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所以,教师用游戏的口吻提出要求,小孩子会乐意接受。如:绘画艺术活动“快乐的小蜡笔”,教师在指导幼儿收拾整理蜡笔时,以亲切的口吻指着油画棒说:“这里有一个温暖的家,里面住着12个彩笔宝宝,它们相亲相爱,谁也离不开谁,彩笔宝宝出来画完画后,非常想家,小朋友要把它们送回家,彩笔宝宝会高兴的”。游戏情节的引入,幼儿会愉快地收拾物品。
总而言之,幼儿离不开游戏,游戏是幼儿的一种主要存在方式,游戏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游戏是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因此,在幼儿园各领域的教学中都应将游戏巧妙的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去,要在内容和形式上多多引入游戏,充分的将游戏对幼儿的独特魅力展现出来,从而提高幼儿园教育教学的质量,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参考文献
[1]丁海东.《学前游戏论》[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2]丁海东.《论儿童游戏的生活与发生》[J].学前教育研究,2003(05)[3]黄人颂.《学前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4] 刘焱.幼儿园游戏教学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1999.[5] 邱学华主编.幼儿尝试教育活动设计[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
第二篇:结构游戏中指导策略研究
结构 游戏 中 指导策略 的研究
一、结构游戏现状分析:
结构游戏是学期儿童非常喜爱的活动形式。近年来,随着游戏的价值逐步被人们所重视,结构游戏以其对美感、创造性、合作性、目的性、坚持性的巨大教育价值越来越受到学前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我园把它作为园本活动,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及认知能力,各年龄段运用适宜的材料开展了各种丰富的建构活动,主要运用了插塑材料雪花积木,废旧材料纸箱,泡沫板,易拉罐和各种木质的积木等,材料的多样性,使建构活动开展更有层次感,更丰富。我主要对我组建构活动区材料投放的适宜性及指导策略进行了相关的研究,试图研究在教师的引导下使游戏材料的投放在幼儿发展中起到良好的作用,让幼儿在操作材料过程中,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二、研究方法:
(一)对象:本班幼儿,年龄5——6岁。
(二)调查方式:
1、广泛收集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撰写资料综述。
2、观察法,幼儿区域游戏活动时教师现场观察记录并分析。
(1)观察记录幼儿操作材料的情况、游戏内容。
(2)观察幼儿使用材料的频次和持续时间。
3、发现法,教师通过一定的问题情景为幼儿提高探索学习的机会,使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建构游戏开展中发现的问题:
一年下来,我发现在建构活动的具体实施中,还存在几个问题,没有使建构游戏的材料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纸箱材料体积大,活动空间狭小。原来的区角比较小,纸箱一散开来,孩子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大大限制了孩子建构能力的发挥。活动区也较凌乱,没有展示作品的空间,每次建完等下次来建都要拆掉,使孩子有错败感,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
(二)废旧材料的形状单一,难固定。材料以纸箱为主,纸箱形状单一,又很会倒掉,中班幼儿又十分好玩,纸箱不小心弄倒,幼儿也会随着发出叫喊的声音,使活动区变得吵杂。
(三)教师指导建构游戏不当,具体表现在:忽视或干涉过多,涉入时机和方式不恰当。
(四)评价无实质意义。由于教师本身对建构活动的认识不深,使得评价变得无实际意义。
四、有效开展建构游戏的具体措施
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强对建构游戏的指导,以建构游戏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1、根据材料特征扩大活动空间。扩大区角空间并创设适宜的环境来开展建构活动,每次活动人数保持在6个幼儿以内,给每个孩子更多的空间,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和时间,留出部分空间能展示作品,留下活动成果。
2、挑选合适的材料。纸箱有大,小,高,低,宽,窄,学习同类纸箱的分类,在建构中挑选合适的纸箱。在收集纸箱时,通过纸箱的种类进行适当的筛选后,进行包装,按大小,形状分类,幼儿在活动中能根据自己所需材料的性质进行选择,在整理活动区中也能使幼儿掌握按大小,形状分类的技能,一举两得。
3、运用材料的连接,发挥材料的更大作用。指导幼儿对单一的纸箱,进行连接,发挥更大作用。针对材料形状单一的弊端,引导幼儿对材料进行适当的连接,如建构桥梁时,连接同类形状的纸箱做桥面,连接易拉罐做桥墩,使桥墩不易倒。
4、合理利用辅助材料。针对纸箱的弊端,增加其他各种建构材料作为辅助材料,利于更好建构。在建构活动中,很多建筑物的细节形态难用大型的,形状单一的纸箱建构,这样一来就需要添加小型的辅助材料进行建构,使建筑物更美观形象,如建构汽车,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的动手能力,我们采用了雪花积木来建构汽车,使马路更形象,直观。
5、运用多种形式帮助建构技能的发挥。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充分观察,增加幼儿对建筑物的表象。对将要建构物的假想是结构游戏的主体部分。显而易见,如果幼儿缺乏对建筑物的表象认识,幼儿的建构游戏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
木。因此在建构活动前,引导幼儿结合图片,对建筑物用语言进行表达,知道所建建筑物的特性。幼儿对很多建筑物的特征了解不深入,且幼儿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建构前,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幼儿结合图片来更好的理解建筑物的特征及形象,对建筑物有一定的了解,使幼儿在活动中能有自己的想法,建构的更形象,更美观。建构活动后,讨论建构中所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如建构马路上,孩子建构完了,重新欣赏自己的作品,便发现了马路不平直,一下宽,一下窄等一些与实际马路不符的问题,通过问题的提出,孩子又想了很多解决的方法,大大提高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进行有效的指导。在指导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要给幼儿的游戏发展提供支持,但绝不是代替。在游戏的指导过程中,教师要做一个观察者,观察孩子的活动意向,并及时做出判断:孩子是否需要帮助;老师是否需要介入;应当选择什么样的介入方式,介入的最佳时机是什么时间。比如,一个孩子正在搭桥,他搭得桥一段段的没有连接在一起,这时需要教师马上提出这个错误的现象吗?老师应当怎么做呢?老师没有直接指出他的错也没有帮孩子搭,只是拿了一辆小汽车开上了桥,开到断的地方汽车掉到了桥下,孩子说:“老师的汽车掉到海里了,我的桥断了,我要修一下。”孩子就把断的桥都连了起来。教师的引导不一定要用语言,适当的介入胜过很多语言的引导,如果这时教师没有介入,孩子很有可能不知道这样的桥是不完整的,危险的,同时,教师的介入方式也是我们应当注意的,他没有直接告诉孩子:你要注意怎么搭,而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孩子的自主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7、共同评价,感受欣赏作品的喜悦感。在评价过程中使教师在错误中明白要认真学习纲要指导思想,并对建构活动进行深入的认识,能正确的评价作品。在建构活动后,师幼一起对建构作品进行评价,对建构零乱,没有美感及多余的材料进行整理,保留成型的作品。
一位教育家曾指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儿童是在对材料的操作、摆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通过对材料投放适宜性研究及游戏指导方式初步探索,使教师获得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使孩子在游戏活动中得到发展,获得成功的体验。在材料的投放上,我研究探索还很不全面和深入,如何针对幼儿的个体差异投放不同的材料,突出材料的丰富性等,还需要我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探
索,使材料的投放更全面、更丰富,能够吸引幼儿更多地、自主地参与到游戏活动中,让幼儿有更多的动眼、动手、动脑的机会,促进幼儿在建构游戏中全面发展。
幼儿园的建构游戏对于幼儿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正确地支持和指导幼儿进行建构游戏,需要我们深入地了解建构游戏对幼儿成长的意义,更进一步分析幼儿的心理和年龄特征与建构游戏的关系,运用正确的游戏指导方法,以全新的游戏观审视游戏,促进幼儿游戏的全面发展。
第三篇:浅谈幼儿园游戏指导策略
浅谈幼儿园游戏指导策略
游戏是幼儿最乐于参与的活动,也是幼儿期普遍出现的活动。在游戏活动中可以培养幼儿交往的兴趣与能力。游戏中,幼儿以愉快的心情,兴趣盎然的再现着现实生活,对老师的启发、诱导很容易接受。角色游戏是幼儿喜欢的活动之一,它能满足幼儿向往、想象模仿和实践的心理需要。在游戏中体验各种情感,如快乐、对别人的关心与同情、成功的喜悦或恐惧等,又可以自己控制蛇蝎情感。其具有群体性,是幼儿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再现,幼儿通过自己或与同伴的共同活动,把最感兴趣的事情反映出来,从中学会共处,学会合作。
一、关于游戏的分类
1.创造性游戏——指以幼幼儿自由创造为主的游戏,游戏中幼儿完全可以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意愿进行活动,不受外显规则的约束。具体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和表演游戏。
2.规则性游戏——指以教师组织和创编为主的游戏,游戏中的幼儿行为必须受到规则的限制,服从规则所要求的步骤、玩法进行活动,游戏的结果是幼儿在游戏中要努力达到的目的。这类游戏常常是为教学服务的,包括体育游戏、音乐游戏和智力游戏。
二、关于游戏指导
正确观念与态度:游戏中儿童是主人,是幼儿在游戏,而不是教师在游戏儿童。
维果斯基曾说过:“没有教育的作用,游戏就不会产生或者就不会停滞不前。为了使孩子掌握游戏的方式,成年人的干预是不必要的,必须在一定的年龄阶段上教儿童学习怎样做游戏。”幼儿游戏的实践表明,教师介入指导游戏可以提升游戏质量和游戏水平,充分发挥游戏的教育价值,促进儿童多方面的发展。
与幼儿相处的原则:
A以同理心接纳幼儿(即将心比心,体会理解幼儿、满足幼儿各种需要、体谅容忍幼儿行为与过失、分享幼儿成功的快乐);
B以平等心与沟通(在幼儿面前隐去权威形象,以同伴身份参与游戏、欣赏游戏,不要以老师的权威压制幼儿)。
(一)、创设游戏环境
1.预先经验准备:参观、讨论、讲故事、谈话以及各种教学活动。(生活经验越丰富,知识技能越充分,游戏的主题、情节、技巧和内容也就越丰富)
2.保证游戏时间:种类游戏时间比例恰当(各种游戏对幼儿的发展侧重不同,不能偏废任何一种游戏);保证自由游戏时间;游戏时段的恰当安排(角游、表游要半小时以上才能尽兴);
3.提供空间与材料:要使材料的数量、种类、材料的功能、特征,适应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幼儿,对不同游戏、不同发展的需要,以保证幼儿尽可能多的选择机会。
(二)、观察游戏过程
1、随机观察:教师要做个有心人,捕捉幼儿从他的语言、动作、表情中所发出的信息(目的是了解幼儿行为动机、即时需要、意愿、困难、情绪)为依据,以便把握干预时机,满足游戏需要,推进其活动。
2、有目的的观察:有针对性地了解幼儿现有的发展状况、发展的个别差异、发展的最近趋,作为教育的依据,以便因材施教,不断调整教育方案,为教师进一步创设环境提供依据。
观察幼儿游戏行为时的问题:
此时幼儿的兴趣是什么?
幼儿的这个行为能坚持多久?
幼儿对这个行为的已有经验有哪些?又扩展哪些新经验?
幼儿的这个行为的目的性如何?
有哪些因素会影响这个行为的延伸?(动作技能、经验等)
幼儿合作情况?(技巧、主动交往或被动应答、成功或失败)
幼儿的情感体验怎样?(积极或消极)
幼儿对情绪的控制怎样?(过分、适当、不易)
(三)、支持游戏进展
1、材料的支持:持续地支持幼儿延伸和扩展游戏。
当原有材料不能满足幼儿当前游戏的需要时,可以适时增添新材料;
当幼儿对某些新材料感到困惑而不会使用时,老师可以示范材料的使用方法;
当原有材料的玩法在幼儿的认知范围内已经玩尽,在低水平重复或准备放弃时,老师可以展示材料的多种玩法,使幼儿意识到材料的多种转换;
当幼儿的想象表征受到材料的限制时,老师可以提供替代物的选择和建议;
当幼儿在游戏中发行对材料的操作技能困难时,老师可以帮助解决。
2、语言的支持:根据幼儿当时游戏的方向,提出问题或建议,并最终给予肯定和赞许,3、必要时提醒规则:促进人际互动,使幼儿考虑他人的需要、想法、感受,学会商量;引导经验学习,帮助幼儿运用已有经验,启发新经验,建立新旧知识的沟通;启发解决问题,以有意义的方法引导幼儿探索和发现。
(四)、介入游戏进行干预
1、干预原则:
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
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
尊重幼儿支配游戏材料的权利(材料取用便利、丰富、多功能、实用)
2、干预形式:平行游戏、共同游戏、情绪感染、行为暗示、群体影响。
3、干预时机:
①当幼儿并不投入所构思的游戏想象情境时;②当幼儿难以与别人沟通互动时;③当幼儿一再重复自己原有的游戏行为,进一步延伸和扩展有困难时;④当幼儿缺少材料,使游戏难以继续时;⑤当孩子发生游戏技能的困难时;⑥当游戏中出现负面行为效应时。
第四篇: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摘 要: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应用,能够融洽学生间的各种交流,使学生的个人表达能力得到极大提升和锻炼,使体育教学的氛围得到极大的活跃,从而促进体育教学效果的提升和学生体育综合素质的发展。
关键词:体育游戏;小学体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4-0071-01
体育游戏是一种人类生产生活中出现的体育活动,它应用于小学生的体育教学,能够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能使他们在参加体育游戏的过程中获得更好的锻炼,因此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分析小学体育中体育游戏应用情况,对于体育教学的教学质量提升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用,能够融洽小学生间的各种交流,使小学生的个人表达能力得到极大提升和锻炼,使体育教学的氛围得到极大的活跃,从而促进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促进学生体育综合素质的发展。
一、尊重学生主体 加强游戏互动
专业的体育项目并不适合于小学体育课堂,小学体育课应该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强身健体,学习技能,而加强游戏互动便是很好的教学方式。在游戏互动中,要抛开一贯的学生听从老师指挥、以老师教学为主的概念,给学生安排适合的娱乐项目,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但是,这并不代表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并没有实际作用,相反,教师不能离开场地,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活动情况,并且要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对于小学生而言,需要的是更加具有娱乐性质的游戏,适当的游戏是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在游戏中教师要把学生们进行科学的分组,根据不同的游戏进行不同的调整。在游戏选择上,要尽可能地选择简单并且符合小学生身体发展条件的项目。每节课可以安排普遍的难度系数低的游戏让学生们一起互动,如跳大绳、丢手绢、老鹰捉小鸡、踢毽子等,这样能让他们在娱乐的同时既进行了锻炼,还知道了小组配合的重要性。学生们在积极参与的同时,身体和心理都大大获益。除了一些难度系数较低的游戏外,还可以针对男生与女生不同的体质分开做游戏并进行比赛。男生比较喜欢竞赛类的项目,女生则更喜欢配合的游戏,所以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挑选不同的游戏。
二、注重游戏多样 贴近学生实际
游戏有多种多样,在选择上不能太过于单一,这样会使学生的积极性大大降低,起不到预期的作用。尤其是小学生的注意力较分散,正处于对任何事物都有浓厚的兴趣的时期,如果互动过程过于枯燥,会导致学生的反感,反而起到不好的反作用。可以定期学习新的游戏,进行一段时间后再换一种,再过一段时间重温之前的游戏,并且要积极观察学生对哪种游戏的兴趣更加浓厚,更加持久。还可以咨询学生的意见,在适合的基础上积极采纳,查看成效。在游戏的选择上还要贴近学生实际,要保证真正适合小学生的身体与心理状况。小学生的体质相对初中生与高中生来讲更为脆弱,并且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相对要低,教师需要保证游戏项目足够的安全性,才能让他们去实践。在游戏开始前要带领学生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选择适合的场地与道具,先让他们进行热身,然后才能开始游戏。在游戏过程中教师也不能离开,要时刻关注学生们的状况,以防止意外事故发生。为小学生选择的游戏难度系数不需要太高,可以逐步增加,最初带领学生学习规则,等到学生可以完全理解之后再增加难度系数,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最好选择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小组凝聚力的活动,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竞争的过程中合作,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三、遵循针对性原则 注重总结和激励
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季节,要有不同的选择。小学生的身体抵抗力较差,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如在夏季应多选择在室内的游戏,避免让学生经受长时间的过度暴晒,并且在强烈的阳光下进行体育运动会导致学生中暑的状况发生。雨天也应当避免跑步等运动,以防学生在运动过程中滑倒受伤。而在冬季可以进行户外运动,这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是非常有利的。虽然小学体育课上的游戏互动是一个非常好的手段,但这也是以学生能有收获为前提。每节课结束时,教师可以将学生们聚在一起,进行简短的总结。总结的内容不需要太专业,主要是和学生们说一些游戏的注意事项,还有一节课下来发生的一些小情况,包括让学生们在游戏中获得哪些心得和感悟等。在总结时,教师要注重表扬和激励学生,并针对他们的表现评出优秀学生。教师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根据学生的表现如团结同学、竞赛成绩优异、遵守纪律等,多多鼓励他们。这样,会给小学生树立良好的竞争意识、团结意识、遵纪意识等,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构建也十分有帮助。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体育游戏活动的过程中有诸多的因素需要考虑,教师要做好充足的准备与安全措施,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带领学生们进行游戏互动。并且在游戏过程中既要达到使学生强身健体的作用,也要最大程度地提升学生的团结意识、竞争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适当的体育游戏非常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教师要多带领学生进行科学的游戏互动,使学生在学习理论课程的过程中得以放松身心、舒缓压力、提高学习效率,确保自身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元忠.浅谈小学体育游戏教学[J].学周刊,2012(28).[2]高小云.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与游戏的融合[J].新课程学习,2014(08).
第五篇:幼儿园角色游戏指导策略研究2
《幼儿园角色游戏指导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一. 选题意义
自19世纪下半叶以来,儿童的游戏不仅是人类学、社会学及美学等学科研究的课题,也是学前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研究的课题.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最早提出游戏在儿童发展中的实际意义,以后许多研究者开始探讨游戏对儿童发展的价值。法国思想家卢梭认为,对于孩子来说,工作与玩耍乃是一回事,他的游戏就是他的工作。被誉为“幼儿园之父”的德国著名幼儿教育家福禄贝尔热情地赞美儿童的游戏,认为“儿童早期的各种游戏,是一切未来生活的胚芽;因为整个人就是在游戏中,在他最柔嫩的性情中,在他最内在的倾向中发展和表现的。”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在游戏中,儿童的表现总是超越他的实际年龄、他的日常行为表现;在游戏中,他比他本身的实际水平要高出一点。正如放大镜的焦点一样,游戏以浓缩的形式凝聚着发展的所有趋向,其本身也是发展的主要源泉。”我国学前教育先驱陈鹤琴先生提出“游戏从心理方面来说是儿童的第二生命„„游戏从教育方面来说是儿童的优良教师,他从游戏中认识环境,了解物性,他从游戏中强健身体,活泼动作,他从游戏中锻炼思想,学习做人。游戏实是儿童的良师。”
2001年9月颁发并试行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充分肯定了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地位和意义。而角色游戏是最典型的一种游戏并深受幼儿的喜爱。它不仅能够给幼儿带来快乐,满足他们想成为某个人物角色的愿望,而且能够发展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提高幼儿的语言技巧、丰富幼儿的生活体验。因此,选择角色游戏指导策略作为研究课题具有重要价值。
从实践上来看,目前,由于幼儿园教师对角色游戏的特点、功能的认识上存在一些偏差,因而对角色游戏的组织与指导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①给予幼儿自由选择所扮演的角色的空间狭小;②在日常活动中没有有意识地丰富幼儿的相关角色经验;③师幼关系存在指挥和被指挥,导演和被导演的关系。教师往往把自己对角色的理解、要求强加给幼儿,并没考虑到幼儿对某角色有自己的认识。笔者认为,存在以上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幼儿教师对角色游戏的认识不到位,没有清楚地把握角色游戏的本质、精神。通过本次研究,可以让幼儿教师更深入和更清晰地认识角色游戏的内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游戏观,有助于提高幼儿教师对角色游戏的组织和指导能力,从而使角色游戏的价值得到真正的发挥。
二. 文献综述
透视国内外儿童游戏研究的历史进程,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绚丽多姿的画卷,无论是在理论层面上,还是在实践层面上,儿童游戏的研究都可谓是硕果累累。角色游戏作为儿童游戏的组成部分,也是国内外研究者探讨的一个方面。
(一)国外研究的文献综述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国外一些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开始开展幼儿园角色游戏的研究,其研究重点及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角色游戏价值的研究
国外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角色游戏在促进儿童发展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1)角色游戏能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
角色游戏对于幼儿认知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在角色游戏中使用表征物可以促进抽象思维的发展。许多研究者都认为角色游戏与发散思维之间存在正向相关关系。Dansky发现儿童更多地参加角色游戏可以促进发散思维的发展。这一结论支持了萨顿—史密斯(sutton-smith)的假设,即发生在角色游戏中的表征转换是游戏对创造
[1]性发生作用的关键因素。皮亚杰提出角色游戏可以帮助儿童联系和巩固新获得的心理能力。另外,皮亚杰还发现许多学前儿童都没有守恒的能力,但Rubin、Fein和Vandenberg的研究发现角色游戏包含守恒所要求的两种基本操作:a.去自我中心,儿童可以意识到他们自己,并同时可以扮演角色;b.可逆性,儿童可以随时从自己扮演的角色中回到显示的身份中。另外一些研究结果也可以证明在角色游戏中,可逆性操作完成较好的儿童在[2]守恒任务中成绩较好。
(2)角色游戏能促进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
在儿童早期,儿童逐渐发展出一种反映内在心理理论状态的模式,被成为“心理理论”,它指很小的儿童也可以拥有对自己和他人内部心理状态的认识。四岁以前,大部分儿童只理解自己的特权信息,这就妨碍了他们了解他人的状态,从而产生错误信念。实证研究着重探讨角色游戏和心理理论的关系问题,通常用错误信念任务的方式来测量。研究者发现,四岁以下的儿童往往不能完成错误信念任务。yongblade和Dunn(1995)研究发现那些在33个月是更多参与角色游戏的儿童在40个月时完成错误信念任务的成绩就比那些较少参与角色游戏的儿童成绩好。Dockett(1994)研究发现那些在角色游戏中接受训练的儿童比控制组的儿童更早地通过心理理论的[2]测验。
(3)角色游戏能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尼科里奇(1977)和费恩(1979)证实了角色游戏和早期语言水平之间的关系.费恩同意维果斯基的观点,认为理解语言(内部语言的发展)是高级象征性游戏的一个因素,同时他也支持皮亚杰的观点,角色游戏和早期的语言都有利于表达能力的发展。康诺利等研究人员(1979)的结论是,儿童在游戏中扮演角色会促进他们社会性语言的发展和既灵活又富于表达的语调的形
[3]成,同时也有助于儿童了解语言规则或所扮演角色的对话方式。
另外,角色游戏还能促进幼儿读写能力的发展。Christie发现,在幼儿园里经常参加社会角色游戏的儿童更喜欢翻看书籍和报纸,更多地向父
[4]母寻求这方面的帮助,这些经验都有利于促进儿童读写能力的发展。也有相关研究发现角色游戏还能医治幼儿的心理疾病。
2.角色游戏组织与指导的研究
国外研究者很少把角色游戏作为一种独立的游戏类型来研究其指导问题,因而文献较少。赫恩索(1980)发现,当儿童接受了成人建议时,他们进 [1][2] L.McCune,Immediate and Ultimate Functions of Physical Activity Play, Child Development V.69,1998 井卫英、陈会昌
关于游戏与儿童发展的思考[M] 学前教育研究,2002(04)
[3][4] 丁邦平国外游戏研究成果综述[J] 学前教育研究,1994(10)Johnson J.E, Christie J.F and Yawkey T.D, Play and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Addison Wesley Longman, Inc.1999 行象征性游戏(包括角色游戏)的水平就更高;儿童所用的玩具简单时,成人的建议就越有促进作用(她提出的假设是,成人的建议是儿童自然假想过程[1]的催化剂)。詹姆斯.约翰逊(James E.Johnson)认为社会角色游戏中,[2]教师一般是安排及设计环境,在游戏进行中给幼儿指导比较少。日本的河崎道夫在《儿童的游戏和发展》一书中指出角色游戏有两种指导形态—外指导和内指导。所谓外指导是指来自角色游戏世界之外的指导。内指导是指教师作为幼儿的游戏伙伴和幼儿共同处于游戏情景中的指导。
(二)国内研究的文献综述
我国对角色游戏也有一定的研究,但大多是从理论上加以阐述,实证性研究相对缺乏。理论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角色游戏的价值研究
黄人颂认为角色游戏的价值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发展儿童的智力;②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行为和意志品质;③培养幼儿的情感和性格;④促进[3]幼儿身体的发展
阎庆华认为角色游戏可以提高幼儿的参与意识和活动能力;可以强化幼儿的认知能力,促进幼儿的社会发展;可以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使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可以有效地发展幼儿的智能。[4]
2.角色游戏的组织与指导研究
黄人颂在《学前教育学》一书中提出角色游戏的指导的中心问题是如何使教师的指导和儿童在游戏中的主动性结合起来,也就是在保证儿童发挥主动性的前提下,进行指导。并对角色游戏指导提出了5点建议:①为开展角色游戏做好准备工作;②丰富的显示生活经验是发展游戏的基础;③场所、设备、玩具和游戏材料在发展角色游戏中起重要作用;④在角色游戏中,幼儿是游戏的主人,教师是支持者和参谋,而不是指挥者;⑤以见解的知道方法为主,帮助幼儿住址和开展游戏。
李琳婕对于幼儿园角色游戏的指导提出了四点建议:1)充分发挥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主体性;2)角色游戏前的准备工作;3)正确处理游戏过程中以下几个关系: a.游戏中师生的互助关系;b.玩与教的关系;4)重
[5]视角色游戏结束时的讲评应注意针对性与科学性相结合。
综上所述,国内外的研究表明,角色游戏在促进幼儿抽象思维、理解等认知能力的发展、社会性和情感、心理发展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角色游戏的价值研究上,采用的主要是实证性研究。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角色游戏的组织与指导等方面。国内角色游戏研究主要表现出如下一些问题:一是理论描述多,实证研究少;二是一般论述多,针对性弱;首先,缺乏活动针对性。所提出的指导方式和策略大都是所有教育活动指导的原则性问题,完全也适合于其他活动的指导,不能体现表演游戏不同于其他教育活动的特征。其次,缺乏年龄针对性。所提出的一些原则方法,可以套用在各个年龄班上,而没有针对不同年龄幼儿的不同特点提出行之有效的具体策略。基于此,本研究力图了解西湖区幼儿园角色游戏的现状,寻找提高教师指导角色游戏的有效途径,为促进幼儿角色游戏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方法指导。[1][2] 丁邦平国外游戏研究成果综述[J] 学前教育研究,1994(10)邵小佩 重庆市主城区幼儿园表演游戏现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师范大学 [3] 黄人颂 学前教育学[M]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4] 阎庆华
谈角色游戏的多维教育效应[J] 青海教育 ,1995年Z2期 [5] 李琳婕
浅谈幼儿园角色游戏的指导[J] 学前教育研究, 2000(04)(三)角色游戏的概念界定
任何一种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内涵,也就是“它是什么”的问题。要科学地认识和研究角色游戏,我们就要搞清楚它的内涵所在。由于角色游戏是儿童游戏的一种形式,所以在探讨角色游戏的内涵之前,有必要首先解决“游戏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
1、游戏的涵义
游戏是一种极为古老、极为普遍的活动,但要问什么是游戏?答案却是异彩纷呈、莫衷一是。比较典型的观点有:
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游戏是儿童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一种本能性的活动。
美国心理学家霍尔:游戏是种族的过去生活习惯的延续和再现。德国心理学家格鲁斯:游戏是未来生活需要的活动的准备,是本能的联系或训练。
苏联心理学家艾里康宁:游戏是在真实条件之外,借助想象,利用象征性的材料,再现人与人的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游戏是这样一种活动,在其中形成和完善在定向
[1]活动的基础上对行为的心理调节。
以上分别从生物学、心理学角度对游戏进行定义,笔者认为游戏是幼儿喜爱的、主动的活动,是幼儿反映现实生活的活动,其基本特征表现为:游戏是儿童主动的自愿的活动;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不是直接创造财富;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
从总体上来看,游戏具有以上四个特点,从一个具体的游戏来分析,并不全部具备上述特点,而且程度也是不同的。
2、角色游戏的涵义
角色源于戏剧,是演员掩饰其真实身份,装扮成戏剧中的人物进行表演,表现出剧中人的个性特征。对于角色游戏的理解和界定,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黄人颂认为角色游戏学前儿童以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艾里康宁认为角色游戏是幼儿的典型游戏,是在真实条件之外,借助想象,利用象征材料再现人与人的关系[2]的一种游戏。皮亚杰认为角色游戏是儿童以模仿和想象,扮演角色,反映周围生活,儿童可以脱离当前对实物的知觉,以表象代替实物作思维的[1]支柱,进行想象,并学会用语言符号进行思维。日本的河崎道夫对角色游戏的内涵的理解可简单地概括为三点:
1、幼儿周围的成人生活和劳动是角色游戏的主要源泉;
2、角色游戏不是简单的表现活动,它是创造自身独特世界的活动;
3、幼儿本身不是想象力丰富而进行角色游戏,相反在角色游戏中渐渐学会创造出那种与真世界不同,作为想象世界的“假装”的世[3]界。
不难看出,以上关于角色游戏的概念界定有一个共同之处,即角色游戏的核心是角色扮演,其中既有模仿又有想象,并能反映周围生活。所以笔者认为角色游戏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幼儿在扮演角色中,通过语言、动作、表情等手段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的现实。在角色游戏中,幼儿把想象活动和现实活动创造性地结合起来。他们经常用一种物品 [1][2] 黄人颂 学前教育学[M]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转引自黄人颂 学前教育学[M]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源于艾里康宁
游戏心理学[M] 1978年版(日)河崎道夫
儿童的游戏和发展[J] 王津婴编译
学前教育研究,1996(01)
[3]替代多种真实物品。
作为儿童游戏的一种形式,角色游戏除了具有游戏的基本特征外,还有自身的独特:
1.社会性。例如,角色游戏的内容大多为“过家家”、“商店”、“超市”、“理发店”、“医院”“警察抓小偷”等。
2.想象活动是角色游戏的支柱。角色游戏的过程是创造性想象活动的过程,这类游戏的主题、内容受社会生活的影响是极大的。如扮演熟悉的角色,妈妈、老师、司机、经理、警察等;儿童在游戏中使用玩具,以物代物,小椅子一会儿当汽车,一会儿当火车,一会儿又当娃娃床„„
三.论文框架
第一部分:选题缘由及国内外对角色游戏的历史研究现状 第二部分:角色游戏的概念界定(内涵、特点)
第三部分:角色游戏组织与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第四部分: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适的建议
四。研究方法:
采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自然观察法
五.进度安排
2005-11-3——2006-12-20 开提报告初稿完成
2006-12-21——2006-2-22 开题报告修改,并将电子版上缴教务办 2006-2-23——2006-3-20
完成毕业论文初稿
2006-3-21——2006-3-
31毕业论文修改,上交指导老师
六.参考文献
1.L.McCune,Immediate and Ultimate Functions of Physical
Activity Play, Child Development
V.69,1998
2.Johnson
J.E,Christie
J.F
and
Yawkey
T.D,Play
and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Addison Wesley
Longman, Inc.1999
3.Sutton-Smith.B One hundred year of change in play research
TAASP Newsletter,1983
4.井卫英、陈会昌
关于游戏与儿童发展的思考[M]
学前教育研究,2002.4
5.丁邦平国外游戏研究成果综述[J]
学前教育研究,1994.10 6.黄人颂 学前教育学[M]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7.阎庆华
谈角色游戏的多维教育效应[J]
青海教育
1995年Z2期
8.李琳婕
浅谈幼儿园角色游戏的指导[J]
学前教育研究,2000.4 9.艾里康宁
游戏心理学[M]
1978年版 10.(日)河崎道夫
儿童的游戏和发展[M]
王津婴编译
学前教育研究,1996.1 11.邵小佩 重庆市主城区幼儿园表演游戏现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西南师范大学 12.张金梅 幼儿园戏剧综合活动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