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园小班诗歌教学指导策略的研究
幼儿园小班诗歌教学指导策略的研究 —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近几年来,《纲要》的颁布和实施使我们教师更新了观念,但要使这些新理念能深入到老师们的心中,不是立竿见影的事情。特别是在我们集体幼儿园,家长关注的是每天孩子在幼儿园学会了什么?会念几首儿歌?会讲几个故事?针对这种现状,一方面我们要通过各种活动。如:家长学校、半日活动等,逐步改变家长的观点。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不断学习,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幼儿的发展和家长合理的需要。
纵观我们的教学状况,由于为了满足多数家长的需求,教师只注重“教”的过程,只是把让孩子学会几首诗歌,得到家长的称赞作为最终的教育目的,而忽略了孩子“学”的过程,把孩子当成了知识被动的“接受者”,孩子的创造力不能得到发挥,孩子的主体地位更是难以体现。
现代儿童观认为:幼儿是认识的主体,幼儿的发展是主动活动的结果。《纲要》中也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具体地说,就是要培养幼儿爱听、爱看、爱讲、爱表演儿童文学作品,能理解并复述简短的儿童文学作品。诗歌是幼儿接触较多而又非常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它包括儿歌、古诗、谜语、绕口令、散文诗等。特点是:主题单纯;内容浅显、凝炼;节奏明快、韵律和谐;富有儿童情趣,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朗诵、记忆和表达情感。诗歌有节奏、有韵律。小班幼儿表达方式比较简单,欣赏文学作品较少,早期阅读的兴趣不明显,更适合于诗歌教学。
通过研究我们选择了在小班进行诗歌教学指导策略的研究。希望通过这样的研究能让幼儿充分的去看、去想、去说、去体验、去发现、去创造,使幼儿更快、更好的掌握诗歌内容,同时获得诗歌以外的能力发展,为其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的内涵和理论基础
(一)课程的内涵
小班幼儿园语言特点:幼儿期是人类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有无意识倾听到学习有意识倾听并表述,以自身活动和经历为内容,其中夹杂着一些想象的成分,表达方式比较简单,欣赏文学作品较少,早期阅读的兴趣不明显。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题材,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结,集中的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感情。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也是世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 式。幼儿诗歌是以幼儿为欣赏对象的诗歌。包括儿歌、儿童诗、古诗、谜语、绕口令、散文诗等。幼儿诗歌主题单纯,内容浅显;语言凝练,节奏明快,韵律和谐,富有儿童情趣;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朗读和记忆,是幼儿接触较多而又非常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诗歌作为幼儿文学作品的一种,不仅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发展语言,启迪智力,而且可以使幼儿的心灵和情感受到良好的熏陶,培养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以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策略:辞海中的“策略”解释为计谋、办法和计划。我们这里的“策略”泛指:为达到幼儿园小班诗歌教学中,采用的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包括目标的制定,内容的选择,教学的方法等。通过研究幼儿园小班诗歌教学的指导策略,激发小班幼儿学习诗歌的兴趣。
(二)理论基础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教师应该怎样教,学生才能更好的学。
2、《纲要》中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
三、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找出适合集体幼儿园小班诗歌教学的指导策略,从而激发小班幼儿学习诗歌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让家长切实感受到,幼儿在诗歌教学活动中语言能力得到提高。
2、提高教师有效的诗歌教学水平
(二)研究的内容
1、调查了解目前我园小班诗歌的教学现状。
2、两个实验班进行教学对比
3、通过研究找出适合我园小班诗歌教学的指导策略。
四、研究方法:
1、调 查 法 :对我园小班诗歌教学的现状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小班诗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统计与分析。
2、案例研究法:确立两个小班为实验班,进行小班诗歌教学指导策略的研究,及时分析,根据教学情况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
3、行动研究法:在研究过程中对小班诗歌的指导策略进行有效的分析,及时进行反思、归纳、总结、推广验证。
四、过程与思考
(一)教学过程中有效的策略与方法
1、利用各种形式激发幼儿学习诗歌的兴趣
有效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是达到有效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即使活动内容再新颖有趣,如果教学方法呆板,仍然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与之相反,如果有了好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即使是一般的活动内容也可能会因之大放光彩。在小班诗歌教学中,教师不但要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还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启发式的方法,把幼儿从机械的朗读背诵活动中解放出来。充分利用诗歌的特点,启发幼儿积极思考,大胆想象创造,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1)大图与小图标的结合学儿歌
在进行诗歌教学《抓鱼》时,先是导入时运用了故事、欣赏图片、猜谜等形式,也运用了图标教学,并且设计图标时老师也动了一番脑筋,将大图和小图标结合,大图了解诗歌的内容。小图标帮助幼儿熟悉诗歌内容,在活动过程中,幼儿也非常喜欢这样的教学形式,很快的学会了诗歌(2)插入音乐学儿歌
合乎心律的音乐 , 会引起幼儿的心理快感 , 激起幼儿的情感共鸣。因此 , 为儿歌选择合适的音乐 , 会使儿歌本身的音乐性更 强、意境更美、情感更浓 , 而且更加便于幼儿理解、接受、记忆。如儿歌《小白兔》:“小白兔 , 白又白 , 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和青菜 , 蹦蹦跳跳真可爱。”我和孩子们在学习时 , 配上音乐《小兔子乖乖》 , 在跳动而又轻快的音韵中学习儿歌 , 符合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与心里特点。因为他们刚刚离开家庭 , 对亲人的依恋很强烈 , 对幼儿园的环境非常生疏 , 而这种氛围就能够满足他们的心里需求 , 这样他们对儿歌的感受、理解会更加深 , 记忆起来更加容易了。
(3)设置情境学儿歌
小班幼儿处于直觉行动性思维阶段 , 他们的学习必须是在具体的感性的活动中 , 通过多种感官进行。
采用设置情境的形式来学习儿歌 , 可以使幼儿容易了解作品的内容 , 体验角色的情感特征。如儿歌《下雨了》:“刮风了 , 下雨了 , 幼儿园里放学了 , 快去看看谁来了 , 妈妈打着伞来了 , 回头找 , 门口站着张小宝 , 微微笑 , 把手招 , 于是伞下多了一双脚。”在学习这首儿歌前我设置了一个情境表演:我拿着一把小花伞扮妈妈去接孩子……然后 , 张小宝又走进了我们的伞里 , 于是伞下又多了一双脚。情境表演完了 , 再让孩子们接触儿歌的内容 , 他们很容易就理解了。
(4)创编动作学儿歌 有的儿歌很适宜创编动作学习。动手、动脚、动嘴、动眼、动耳、动脑可以使幼儿更有兴趣、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儿歌的过程中去 , 也可以更好的帮助幼儿掌握学习内容 , 同时为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如儿歌《等爸爸》:“小月牙 , 天边挂 , 我在门口等爸爸。我的好爸爸 , 工作辛苦啦 , 我要请他快坐下 , 喝上一杯茶。”孩子们用手比划着 , 指着天上的月亮 , 双手放在大腿上 , 做等爸爸的样子。教师表演 , 幼儿朗诵;或幼儿表演 , 教师朗诵;或幼儿之间交换进行 , 动作与语言先相辅相成。
(5)游戏互补学儿歌
有些儿歌常常可以和游戏结合起来学习。如儿歌《顶锅盖》:“顶锅盖 , 油炒菜 , 辣椒辣了不要怪 , 噗 , 一口风 , 噗 , 两口风 , 噗 , 三口风。”在教学中我们边朗诵儿歌 , 边做这样的游戏:一个幼儿伸出手掌做锅盖 , 另一个(几个)幼儿伸出食指顶住锅盖 , 儿歌说完了 , “锅盖”就去抓“手指” , 抓住了“手指” , 抓住了就交换角色玩游戏 , 幼儿边做游戏边学习儿歌 , 兴趣盎然。
2、集体教学中激发幼儿主动学习儿歌 导入部分
7(1)“导”要精彩
教师“导”入的语言、方法直接影响幼儿的学习兴趣及其探索知识的欲望。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设计能尽快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其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地投人到教学活动中。在进行诗歌教学《抓鱼》时,先是导入时运用了故事、欣赏图片、猜谜等形式,在幼儿的猜想、讲述中,激发了幼儿主动学习的愿望。(2)“导”要适度。
任何事情都有个“度”的问题,导入也要讲究个“度”。幼儿注意的持久性较差,如果导入部分过分冗长或者花哨,反而会分散幼儿的注意。基本部分
(1)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幼儿积极动脑思考
教师创设一种让每个幼儿都面临的非常真实的问题情境,使幼儿对其中的问题表现处好奇,注意力和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教师激起的疑问,能激发幼儿猜测答案和结论,能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热情,使幼儿在渴求答案的心理状态下全身心的投入学 8习,从而有效地把幼儿耳、目、脑、口充分运用起来,进行积极思考。A、会听
诗歌教学不仅要让幼儿会讲,还要让幼儿学会听,特别是小班幼儿,更要学会听老师讲,听小朋友讲。如在学习诗歌《谁来了》时,教师可以提问“听一听诗歌里哪个小动物来了?”“它们是怎么叫的?”吗?”这样可以集中幼儿注意力,培养幼儿思维的敏捷性。我还让幼儿大家一起听儿歌:幼儿良好情感能力的培养不能缺少儿歌活动。让幼儿参与各种不同情趣的儿歌活动 , 不仅可以使他们更好地认识情绪 , 还可以使他们地各种情绪得到宣泄。“要利用儿歌来改善幼儿的意志 , 陶冶幼儿的情操 , 使幼儿表现真实的自己 , 导向与创造性的发展。” B、会看
有些诗歌内容,幼儿通过自己看图片可以理解的,教师可以少讲,甚至不讲,只要提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让幼儿带着自己观察、思考,作出判断。比如诗歌《抓鱼》,教师在导入活动之后,不直接让幼儿欣赏诗歌,而是先出示大图让幼儿观察,图上的大熊想干什么?再出示小图标还是先观察,因为在《纲要》提出:“教师要注重幼儿学习的方法和过程,而不是以往单纯的模仿习得的结果。”当代幼儿与以往同年龄段的幼儿相比已经有新的发 9 展特点,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更容易发起主动学习,运用图标进行诗歌教学能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诗歌、学习诗歌。图标不仅是教师的教具更是幼儿的学具。幼儿可以通过自己对图标的观察,熟悉诗歌,通过和别人交谈满足自己想说的愿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设计图标时老师为了教学效果也动了一番脑筋,将大图和小图标结合,幼儿可以先观察大图,说说图上有什么?让幼儿了解通过大图了解诗歌的内容。小图标帮助幼儿熟悉诗歌内容,在活动过程中,幼儿也非常喜欢这样的教学形式,很快的学会了诗歌。C、会想
首先要使幼儿善于想,这除了靠教师的启发点拨外,更要靠教师“激励”、“促动”,促使幼儿去动脑想问题,教师要给幼儿留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通过讨论,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在诗歌《抓鱼》教学时,在“追”和“游”这两个字上,老师虽然用手势表示了,可是幼儿对这两个字的理解,怎么都觉得困难,每次念儿歌,都有人在这两个字上卡壳。这样的问题到底该怎样解决呢?后来老师让每个幼儿去想,小鱼怎样游?怎样追?并利用游戏的形式使幼儿很快的理解,通过积极的思考与讨论,并利用游戏的形式使幼儿最终理解了“追”和“游”,提高了幼儿学习诗歌的的积极性。D、会说 新《纲要》明确指出“语言能力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的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因此,要尽量让幼儿多说,要鼓励幼儿说,哪怕他说的是错误的,要让幼儿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特别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孩子,更要给他们说的机会,说的自由。同样是《抓鱼》,在幼儿自己观察的基础上,教师让幼儿对大图内容大胆的进行假设,大黑熊会怎样抓鱼?大黑熊抓到鱼了吗?不论幼儿假设与表达是否正确,都予以肯定,突出了幼儿为主体的地位,教学效果也很好。让幼儿给大家念儿歌:在语言教学活动念儿歌时 , 我先示范念儿歌 , 然后试着让小朋友跟念儿歌 , 每次在儿歌情节中讲人物情感状态时 , 我先出示表情图片 , 然后亲自表演给每位幼儿看 , 让他们了解选择故事人物表情。在讲完故事后我有时后会有意的去引导 , 并和小朋友一起回忆儿歌内容 , 让幼儿进一步体验儿歌中的情感状态。
(2)创造性的朗诵诗歌
诗歌朗诵是一种艺术性的有声语言活动,是一个再创造过程,同时也是诗歌学习活动中重要而又枯燥的一个环节,特别是小班幼儿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而且诗歌的语言情感可跨性大,这就要求朗诵应充分调动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朗诵诗歌过程中,幼儿除了运用语言外,还可以通过眼神、手势、身姿等表情和动作,创造性地表现诗歌,同时可以借助丰富的想象,加强诗歌的艺术感受。例如《谁来了》中,朗诵中教师在引导幼儿把小动物的叫声也朗诵出来,在朗诵的同时,还可以进行仿编,充分的把幼儿学习诗歌的积极性给调动出来。此外,在朗诵活动中,幼儿的情感体验、联想、表现、表达也是不同的,多元的,可变的,有相当大的自由度。教师要接纳幼儿的差异性、独特性和创造性,及时给予每一个幼儿鼓励和赞许,使幼儿在朗诵活动中体验到成功和乐趣。因为教师对幼儿的鼓励具有很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能激起幼儿潜在力量,激发学习主动性。(3)将诗歌教学与其他领域的教育活动相结合
新《纲要》指出“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发展幼儿语言的主要途径是通过互相渗透的个领域的教育,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扩展幼儿的经验,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可见,在诗歌教学中还可以进行综合性主题活动,即围绕某一诗歌作品,结合其他领域的教育活动,综合运用多种手段、途径开展活动。这样同时也增强诗歌学习的趣味性,提高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如以某一首诗歌为中心,开展欣赏、朗诵、绘画、音乐等创造性活动,既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又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儿童诗歌与儿童歌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歌唱的儿歌就成了儿童歌曲,好的儿童歌曲也常常是在好的儿歌基础上谱曲而成的。如诗歌《大拇哥》,既是一首朗朗上口 的儿歌,又是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可以边打拍子,边教幼儿有节奏的朗诵;还可以带领幼儿根据儿歌的内容,自由创编动作表演;利用音乐的表现因素和手段丰富儿歌的表现力,增强幼儿的审美感受。诗歌教学也可以同美工活动相结合。例如:诗歌《色彩谣》,就是幼儿可以边朗诵儿歌,边将色彩调配出来。这种形式的教学,对于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有积极的作用,使幼儿通过唱一唱、跳一跳、画一画、捏一捏、讲一讲、玩一玩等形式,让小班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在浓厚的兴趣中,自然而然地学习了诗歌,发展了语言。
此外,诗歌教学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使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二)日常生活中的诗歌教学
在研究中觉察到,孩子们对比较熟悉的儿歌、常见的儿歌、自己喜欢的儿歌会主动地多次接触,而且善于在唱诵儿歌的过程中认读儿歌中的字宝宝。对于出现在这些儿歌中的字宝宝,孩子们能在无意之中去感知、接受,记忆时间也比较长。基于这样的经验积累,我们充分利用孩子们的一日生活来渗透儿歌教学内容,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又能巩固和熟悉童谣儿歌。如:在盥洗室我们张贴《洗手歌》,在饮水桶旁边,我们张贴儿歌《喝水》,在午睡区张贴儿歌《睡午觉》……小朋友们去洗手、喝水、午睡区睡觉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念儿歌,还可以看到儿歌,触摸字宝宝。同时,在孩子们学习了一些儿歌之后,我们把一些常见的、朗朗上口的、比较熟悉的,还有似熟悉非熟悉的儿歌一起进行了梳理,让一些能力比较强的孩子朗读并进行录像。之后,把他们自己诵读的这些儿歌进行定时广播,孩子们吃饭前、起床的时间到了我们播放,这样在回家的路上、散步的时候……孩子们都能轻松自如地唱诵儿歌,连一些比较内向、语言表达力比较弱的孩子也能欢快地唱诵起来,有的还在下课之后急急忙忙跑到老师们张贴在墙上熟悉的儿歌前,指着字宝宝唱起儿歌来。这样利用孩子们的平日生活来进行的“生活化”儿歌教学,更能促使孩子们对童谣儿歌的学习兴趣,他们在读读、唱唱、玩玩中不经意地习得了许多儿歌及字宝宝。
1、学习符合幼儿生活规范的儿歌
儿歌首先与生活密切相连,规范幼儿的活动规则。由于小班幼儿的记忆力和理解能力,我们可能发现,一个故事,一个儿歌,一个图片,幼儿可能只记住了其中一句有趣的、经典的话,但可能就是这一句幼儿感兴趣的、幽默的语言,就规范了幼儿的某些活动中的规则,加深了幼儿的理解,丰富了幼儿的认知能力。例如:对于儿歌《滑滑梯》“滑滑梯,滑滑梯,你先我后别着急,上去好象爬高山,下去好象坐飞机,忽忽悠悠飞到地。”我在幼儿玩滑梯的时候反复不断的说唱,幼儿在理解其含义了之后,对其中的“你先我后别着急”这句话记忆的特别深刻。并且在生活中学会了 运用,他们会在入厕、喝水、出门的时候,一旦发现小朋友拥挤,就说“你先我后别着急”而且会自然的学会等待,还有的幼儿懂得谦让别人呢;通过对儿歌语言的理解学习还可判断自身行为的对与错,例如儿歌《洗手》“拧开水龙头,冲湿小小手,手心、手背、手指头,全让肥皂走个够,黑的脏的全不留。”这首儿歌幼儿对“手心、手背、手指头,全让肥皂走个够,黑的脏的全不留。”这句话生动形象、拟人的词汇更感兴趣,特别是幼儿在洗手的时候会自然的叨唠,认真的洗手,让肥皂泡沫真的走个够,培养了幼儿良好的卫生常规和认真做事的习惯。
2、模仿适合幼儿生活经验的儿歌
儿歌是幼儿生活的感受,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经验和幼儿共同创编的有时可能不是很押韵,但只要符合他们的生活体验,幼儿一样会积极响应的。记得还是春天刚刚来到的季节,我们带幼儿去春游,路上幼儿兴奋的畅所欲言,回来后他们的热烈讨论,我想怎么样让幼儿在理解的基础上总结,记忆自己眼里的春天呢?于是,我就根据幼儿所看到的、讨论的内容编成了儿歌《春天来了》“春天来了,玉兰花儿开了。春天来了,小草钻出来了。春天来了,柳树发芽了。春天来了,老爷爷卖鱼了。春天来了,小朋友郊游了。”在幼儿有所经历的同时,教师及时用幼儿易于理解、记忆的儿歌形式总结出来。小朋友学说的时候主动参与模仿,积极性非常高,特别是“老爷爷卖鱼了”这句话,小朋友记忆犹新,因为那时他们还和爷爷聊起了卖鱼的事。当我问他们“什么是„郊游‟呢?开始时他们还不是很理解,我引导说:“今天我们就去郊游了。”这时小朋友告诉我:“老师,我知道,郊游就是„走走看看‟”这就是幼儿对儿歌的理解,通过感受用自己理解的语言总结出来的含义。这首幼儿讨论,教师总结创编的儿歌,他们两遍就学会了,而且每次放他们的录音时,他们都会了乐此不厌反复跟唱,因为这是他们理解的儿歌语言。我又把郊游的照片按照儿歌的顺序贴了起来,他们会对着照片和同伴说:“这是我抱着玉兰花树照的。”加强了幼儿与同伴的交流,加深了对春天的认识了解、记忆。
3、创编激发幼儿游戏兴趣的儿歌
日本创造学专家高桥浩在其所著的《怎样进行创造思维》一书中指出:“发现问题的意识是创造性思维的力量源泉。”只有发现问题,有了一个思维的指向和引导点,创造者才可能运用所有的知识围绕这一核心进行发散思维,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活动中教师根据幼儿游戏的兴趣随口编唱的儿歌、顺口溜,更能激发幼儿在游戏时的参与性,而编唱的过程又是幼儿思考、记忆的另一种形式。例如:有一次幼儿在建筑区搭积木的时候,其中有一名幼儿指着积木大声的吆喝了起来:“买豆腐了。”抓住机遇,适时引导。我赶忙走过去问:“豆腐多少钱一斤。”他想了想说:“5块。”其他幼儿看我去买豆腐,激起了对新奇游戏的兴趣,就都 吆喝卖起了豆腐。我说:“我不买豆腐了。”“那我卖菜”范锦旗说。“什么菜?”我问。“白菜”他兴奋的说。我想了想问:“我想要芹菜”他说:“我也有。”“那你怎么吆喝。”“买白菜喽,买白菜喽。”其他的幼儿也开始了:“卖菜,买菜”卖黄瓜,卖大蒜”的唱了起来,我灵机一动把幼儿的吆喝记录了下来,带他们唱起了自编的顺口溜。“卖菜、卖菜,芹菜5毛,韭菜1块。卖菜、卖菜,豆角3毛,豆芽两块。……”幼儿吆喝的劲头更浓了,有的幼儿还自己编呢。他们在吆喝中学习思考、学习分类,在游戏中体验儿歌、顺口溜语言的韵律,节奏。
(三)家庭亲子中的诗歌教学
家庭是幼儿生命的摇篮,是孩子们最温暖、最安全、最自由、最快乐的港湾,家庭成员的讲话水平及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影响幼儿语言的发展。因此,作为家长,在家庭中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1、家长要做好榜样,培养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
3-4岁的幼儿正处在接受语言能力最强的时期,这时候对孩子进行普通话的教育与培养,孩子也比较容易接受。家庭中家长以身作则与孩子用普通话交谈,积极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孩子乐意讲普通话,特别是围绕孩子在幼儿园里的学习与生活,谈一些符合孩子语言特点的,孩子比较感兴趣的话题,让孩子乐于说、乐于讲,并时时要求她用普通话表达,从小培养幼儿学说普 17 通话的兴趣。同时家长应注意用规范的语言来与幼儿进行日常交谈。
2、充分利用各种环境,激发幼儿想说的欲望
双休日家长可带孩子去公园、书店、游乐园等地,充分利用孩子们感兴趣的周围的景物,在玩的过程中教幼儿认识事物,鼓励幼儿勇于交谈,如与小朋友、售货员、管理员们进行对话。有时,也让孩子与小动物们、植物谈话。这样家长可以从中了解孩子们的内心在想些什么。孩子们的大脑中有了内容,自然会流露出想说的欲望,同时为幼儿的想象插上了美丽的翅膀。
3、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让幼儿接受语言信息
孩子的模仿能力和接受能力强,有时看过一两次广告后也能流利地说出广告语,这充分表现出孩子想学习语言的渴望,因此,选择一些合适的电视节目让幼儿欣赏对孩子的语言发展是很有益处的,特别是一些孩子较为喜爱的动画片等。家长还可以为孩子们选择配乐的优美的儿童诗让幼儿欣赏,时间长了,幼儿自然会跟着读;同时也可以利用录音机、影碟机等电教手段,让孩子在日积月累中学习语言,接受语言,加强对孩子的语言培养。
五、课题开展的成效
(一)整理出适合集体幼儿园小班诗歌的内容和系列的教学指导策略
经过一年的教学探索与实践,我们初步探索出了出适合集体幼儿园小班诗歌教学的相关教案,和系列的教学指导策略:
1、大图与小图标的结合学儿歌
2、插入音乐学儿歌
3、设置情境学儿歌
4、创编动作学儿歌
5、大家来做“儿歌王”
6、游戏互补学儿歌
7、仿编诗歌学儿歌。并整理出小班诗歌的教学内容。
(二)促进了老师的专业成长
经过一年的小班诗歌教学,课题组的教师在课题开展过程中运用这些策略,不但提高了自身的语言文字素养,也日益提高了诗歌教学的技巧,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通过课题的研究,教师的教育观念有了明显提高,能够充分认识到教师怎样教,才能让幼儿主动学,学会了尊重孩子,以开放、多元的心态对待孩子的差异,并以发展的眼光肯定孩子进步的点点滴滴。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处适合集体幼儿园小班诗歌教学方法、策略,并灵活运用,部分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和教学水平脱颖而出,教师们更注重自我反思、同伴互助,逐步成长为研究型教师。课题组的老师还撰写了相关的论文和案例。
(三)激发了幼儿主动学习诗歌
最重要的是,一年多的小班诗歌教学,使我园小班幼儿对诗歌学习的兴趣日益增长,孩子们变的爱听、爱看、爱想、爱说了,有的家长反应,现在孩子回家就喜欢朗诵诗歌给家长听,有的进行简单的仿编,有的还配上动作,特别可爱。从家长们的脸上,我们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四)改变了家长的教育观
家长们从孩子身上看到了变化,愿意和我们主动交流的多了,交流的话题也越来越宽了。
五、存在的问题和努力方向
我园在课题开展初期,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拟定了小班诗歌教学内容,但在实际教学操作中还是发现有些诗歌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的指导策略还有待改进。我们将依据来自教师教学实践的反馈,对教学内容及形式做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补充适宜的内容,删减不合适的部分,以使我园小班诗歌教学内容逐步科学化,便于今后重复使用。另外,通过一年的诗歌教学研究,我们觉得,诗歌教学可以贯穿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例如:一些规则儿歌、排队儿歌、手指游戏等,是我们以后研究的方向。总之,充满儿童情趣和教育意义的儿童诗歌伴随着幼儿成长,是幼儿喜爱的精神食粮,教师应选择灵活多样的方法,20 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和简洁明快的语言,发展幼儿各方面能力。让文学的种子在幼小的心灵发芽开花,最终结成累累硕果。
第二篇: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指导策略的研究
《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指导策略的研究》
研究报告
河东区第三幼儿园
沈 萍
内容提要:幼儿音乐欣赏活动是幼儿通过倾听音乐,而对音乐的感受、体验、理解、创造和表现的过程。本课题的研究旨在引领教师充分认识幼儿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潜在的教育价值,观察不同年龄阶段幼儿音乐欣赏活动的特点和表现,把握幼儿的兴趣、需要和经验,形成对幼儿音乐欣赏活动价值的准确判断,归纳、梳理、总结教师对幼儿音乐欣赏活动的指导策略,提升教师对音乐的敏感度,进一步实现教育的整合,有效促进师幼的发展。
《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指导策略的研究》
研究报告
1.选题的目的、意义
音乐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是通过音乐认识世界的一种思维活动。幼儿音乐欣赏活动是幼儿通过倾听音乐,而对音乐的感受、体验、理解、创造与表现的过程。
美国音乐教育家穆塞尔提出:音乐教育就是欣赏教育,就是为了欣赏而进行的教育。他这一理论的阐述把音乐欣赏教育活动置于了音乐教育中的重要位置之上。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一种个人投入并沉迷于音乐展示过程的活动,这种教育活动对幼儿的智力、情感、个性、发展都会有潜移默化的积极性影响。音乐欣赏活动不仅可以愉悦幼儿的情绪,启迪幼儿的智慧,发展幼儿的思维,更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创新能力和创造热情。
然而,我们发现教师在组织实施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的教学实践中,对于音乐作品的选材、指导策略的有效性等方面的把握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
困惑一:在音乐欣赏活动中,目标的确定往往忽视了音乐教育本身的审美特点,而是偏重认知。内容的选择往往忽视了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而是偏重技能。在策略的组织上往往忽视了幼儿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探索与创造,而是偏重单一的模仿。
困惑二:在欣赏过程中,教师的指导语过多、控制过多„„幼儿的思维与想象往往被教师占据,主体地位无从体现,或是在欣赏过程中出现“蜻蜓点水”、“表面文章”的现象,幼儿游离在音乐之外„„教师对激发幼儿的欣赏兴趣、创设环境促进幼儿主动学习、师幼共同在欣赏中探索音乐的奥秘等方面缺乏有效的指导策略。
困惑三:部分教师存在认识上的偏误:欣赏是“由外向内”的输入活动,创造是“由内向外”的输出活动,两种活动似乎不存在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的关系,这就忽视了活动本身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价值。
困惑四:目标的确定、音乐作品的选择上忽视了幼儿身心特点、认知规律、生活经验等,使活动处在失控的状态,不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和主动性。
那么,在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中,幼儿会出现哪些问题?为不同年龄段幼儿提供怎样不同的音乐作品?教师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如何引导与支持,幼儿才能获得有益的经验?如何帮助幼儿运用多种感官、不同的方式创造性的表达与表现自己的体验与感受,以达到丰富审美、陶冶情趣、开拓思维、启迪智慧的目标,等等。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开展“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指导策略的研究”,旨在让教师充分认识幼儿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潜在的教育价值,及其对幼儿发展的积极意义,观察不同年龄阶段幼儿音乐欣赏活动的特点和表现,把握幼儿的兴趣、需要和经验,形成对幼儿音乐欣赏活动价值的准确判断,归纳、梳理、总结教师对幼儿音乐欣赏活动的指导策略,进一步实现教育的整合,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
2.课题的界定
音乐欣赏是一种再创造,是指欣赏者将倾听到的声音形象,通过想象与联想转化为客观世界的形象与意境。也就是说,欣赏者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对音乐的本身得到一种认识、发生一定程度的共鸣,产生审美愉悦,从而满足自己的审美要求。音乐欣赏是一种感觉与理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既是对音乐作品种的美的一种发现,又是欣赏者的一种再创造,两者均是欣赏者在音乐欣赏过程中产生心理愉悦的源泉。
音乐欣赏的方法从欣赏者的角度可分为:用音乐知识去感受欣赏、用生活经验去感受欣赏、用意境想象去感受欣赏、用感情悟性去感受欣赏等四类。从引导着的角度可以分为:表演法、讨论法、想象联想法等欣赏方法。
指导策略是指遵循一定的原则,根据具体的情况而采取的有效的形式、方法。
3.研究设计 3.1理论依据
3.1.1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幼儿学习音乐的规律。幼儿期正处在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初步发展的阶段,喜欢新异刺激的、活动变化的事物,注意的范围较小、稳定性差、集中时间短且容易转移。幼儿期是以形象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为主,幼儿的想象以无意想象为主,想象目的性不明确,想象的主题容易受外界的干扰而变化,想象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受兴趣和情绪的影响。
3-4岁幼儿的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爱模仿,思维带有直觉行动性,只能先做后想或是边做边想。4-5岁幼儿爱玩会玩,具体形象思维发展迅速,形象或表象影响或支配幼儿对事物的认识。5-6岁幼儿好学好问,抽象概括的能力开始发展,此阶段幼儿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逐渐理解事物的某些相对关系和辩证关系,能根据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初步、简单的概括和分类。
另外,情感在音乐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催化剂,幼儿音乐欣赏活动是感受音乐、体验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过程,通过作用于音乐作品的多种感官通道、多种艺术形式来帮助不同差异、不同爱好的幼儿积极地参与音乐,建构相关的音乐知识„„这是幼儿学习音乐的一个主要特点,也是教师应把握的教育策略。
因此,要在研究中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遵循幼儿学习音乐的规律,让幼儿在体验音乐情感、表达音乐情感中积极参与创造音乐之美的活动,达到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目的。
3.1.2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有这样的描述:“音乐是思维强而有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没有儿童完全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音乐形象以新的方式在儿童面前揭示出现实中各种各样事物和现象的独特之处。音乐——想象——幻想——童话——创造,这便是儿童所走过的发展自己精神力量的道路。音乐旋律在儿童心上唤起鲜明的想象,这种旋律是培养创造力的一种不可比的手段。”
3.1.3皮亚杰的相互作用论:他强调儿童的地认知发展是在不断的与环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中获得的,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还是感性的、形象的,思维常常需要动作的帮助,他们对直接的认识还必须以材料为中介,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对材料的直接操作。他还认为,两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非各占若干比例或是简单相加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和影响的关系。两种因素的动态的历史的相互影响,即有机体当前的行为不受当前环境和物质的影响,而可能是受其过去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的影响。
3.1.4关于“系列层次活动”。“系列层次活动”是指针对某一具体教材的的若干教学要求,或是对某种能力的若干发展要求,按照比较合乎儿童实际学习能力的发展顺序排列起来形成一个前后相互连贯的活动。楼必生、屠美如教授提出的“系列层次活动”的这种学习方法特别强调儿童从各种角度以各种方式充分利用统一教材的不同要素、以及不同教材的同一要素进行系统的学习。提倡教师以音乐要素为纲,有系统、有顺序的组织音乐活动,使儿童的审美素质得到提高。
3.1.5德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所创立的奥尔夫教学法,是应用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充分培养人的创造性的一种充满活力的教学法。它充分调动了一个人的一切感觉器官来接触音乐,也就是充分感受,在此基础上再让孩子充分进行表达。奥尔夫提出:原始的音乐是最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机体的、能为每个人学习和体验的,并适合于儿童。让孩子自己去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音乐创造有简单复杂之分,但从创造的本质意义上说儿童的音乐创造和音乐大师的创造具有同等意义,同等价值。
3.1.6《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
《纲要》提出艺术领域的目标是“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纲要》还指出“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情感教育功能。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应注重激发儿童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使其在丰富的艺术活动中自由表达与体验,提高其表现力、创造力,最终促进其健全人格的形成”。
3.2预期目标
3.2.1通过音乐欣赏活动,提高幼儿对音乐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3.2.2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促进教师在音乐欣赏方面的发展,形成独特的组织幼儿音乐欣赏活动的指导策略。
3.2.3分析不同年龄段幼儿对不同音乐作品的体验和感受,总结适宜不同年龄阶段幼儿音乐欣赏的目标、内容、指导策略。3.3研究内容
3.3.1挖掘幼儿音乐欣赏的教育价值,探索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基本元素。3.3.2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各不同年龄段的幼儿音乐欣赏活动的内容选择、指导策略等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3.3.3通过音乐欣赏活动,激发幼儿大胆表达与表现自己独特的内心体验。3.4研究对象、方法
3.4.1研究对象:本园小、中、大班幼儿 3.4.2研究方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 4.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4.1幼儿音乐欣赏活动开展的两个前提条件: 前提条件一:教师音乐素养的提升
作为幼儿音乐欣赏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自身的音乐鉴赏力和音乐素养是开展幼儿音乐欣赏活动的前提。许卓娅教授曾经指出:教师素质是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关键,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是主导作用,教师主导作用的实现与教师自身素质密切相关,教师的音乐素养直接影响幼儿的学习活动。如,对音乐欣赏作品的分析,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情绪情感和表现手段,辨别作品的基本结构,掌握不同年龄班幼儿学习音乐的特点和线索,分析教材的重难点,选择适宜的策略„„这些都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前提条件二:幼儿心理环境的创设
教师要注重创设心理学习环境,它都能调动幼儿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
给每个幼儿创造发展的空间,让每位幼儿都能够体验到成功感,形成对音乐欣赏活动的积极倾向性。这就对教师所提供给幼儿的欣赏作品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要根据幼儿不同年龄和心理发展水平;要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选择适宜的作品,使幼儿通过努力能够获得满足,从而产生继续探索的欲望,发展了幼儿的创造性品质。
4.2幼儿音乐欣赏欣赏作品选择的两个切入点:
幼儿参与学习活动的内驱动力来源于她们在音乐欣赏作品的吸引下产生强烈的表现欲望,所以选材是幼儿音乐欣赏教学活动成功与否的基础。
切入点一: 为幼儿选择的音乐作品应该是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水平,有较好的音质。作品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应丰富多彩,如,可以是反映社会生活的、关于自然界的、表现幼儿游戏的、以及学习生活的等等,可以是歌曲或是乐曲,不同题材、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作品,它可以扩大幼儿的艺术视野,丰富幼儿的音乐欣赏的经验。
切入点二: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可接受水平、兴趣、心理需求等来选择形象鲜明、结构清晰、风格多样的作品,并遵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近到远、循循循渐进的原则。例如,从声乐曲到器乐曲、从有情节有角色的乐曲到抽象的幻想的乐曲、从民间音乐欣赏到西方音乐欣赏、从单一器乐独奏的乐曲到多种乐器的合奏曲等。有情节有形象的乐曲《摇篮曲》、《我是公社小社员》等作品浅显易懂,非常适合小班幼儿来欣赏。外国乐曲《玩具兵进行曲》、《啤酒桶波尔卡》诙谐、有趣,中国二胡独奏《赛马》奔放、形象,民族风格的《担鲜藕》柔美、活泼很是适合中班幼儿来欣赏、感知。中华民族乐曲《二泉映月》、《金蛇狂舞》、《逛花灯》、外国名曲《钟表店》、《胡桃夹子》等欢快活泼、诙谐有趣,富有丰富的内涵,会让大班幼儿对乐曲结构、乐曲风格、音乐的表现力等有更深刻的了解,增加幼儿的音乐经验、提升幼儿的音乐素养,为幼儿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4.3幼儿音乐欣赏活动组织策略的三个关键点:
《纲要》中艺术领域的教育目标是这样确立的:“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所以说,幼儿艺术教育不是以幼儿掌握艺术技能为目标,而是让幼儿在自由、宽松、自然地艺术活动中感受艺术、大胆的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就是用适宜的方法策略,让幼儿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感受和认识音乐里所表现的艺术形象,从而进入音乐作品的已经之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关键点一:倾听声音、了解声音的表现力,增强对声音的敏感、对音乐的兴趣
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幼儿欣赏音乐的基础,是幼儿感知、体验和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生活既是教育的内容,又是教育的途径。因此教师力求捕捉到周围环境中,符合音乐欣赏知识和生活经验的结合点上的“生活现象”,采撷环境、生活中声音,引入到幼儿的学习中,让幼儿感到声音的有趣、感受到声音内在的表现力,不断增强幼儿对各种声音的敏感性。
实例:《下雨啦》
大自然是一个充满各种音响的“不安宁”的世界,清脆的雨声、悦耳的鸟声、哗哗的落叶声、呜呜的风声„„就是我们倾听声音、了解声音的表现力的丰富源泉。一场雨看似一般,可是对于教师们来说又是一次难得的教育契机。不同年龄班的教师就利用这一载体,巧妙的进行了音乐欣赏活动的前期铺垫——听声音。
小班教师带领幼儿到凉棚下欣赏雨景。教师请小朋友看、听、说下雨的景象、小雨的声音、落到的地方、雨落下的样子„„将自己的发现与感受尽情的表达表述出来。
中班教师则利用这一自然现象,向幼儿抛出问题:“小雨的声音是怎样的?”、“它都落在什么地方了?”、“落在不同地方时的声音一样吗?”引导幼儿细心的观察、仔细的倾听,大胆的表达。孩子们一边观察、倾听,一边将自己发现的秘密与伙伴分享:“小雨哗啦啦、哗啦啦下着。”、“小雨哗哗哗哗哗、哗哗哗哗哗„”、“落在房顶上、落在小水坑里、落在台阶上„”、“嗒、嗒、嗒”、“滴答、滴答、滴答”、“嗒嗒嗒、嗒嗒嗒”„„
大班教师会让幼儿用身体的不同部位来敲击出自己发现的节奏、会引导幼儿用图谱形式再现不同的节奏„„
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幼儿发现、倾听这些生活中美妙的声音,感受声音的各种不同特质,如,高、低、远、近、强、弱、长、短、响亮、轻柔„„在重复、回忆、模仿中寻找适合的语言去形容、描述这些声音,如,优美、欢快、活泼、悲伤、安静、忧郁„„提高幼儿对音乐表现手段的感受能力。
“倾听声音”是欣赏音乐的准备,只有成功的欣赏才能有效地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而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才是倾听声音的归宿与目标。因此,必须把倾听声音与欣赏音乐紧密而有效的结合起来。
关键点二:感知音乐、理解音乐的创造力,表现对音乐的认识、音乐的意境
心理学家指出:个体在认识的过程中开放感知通道越多,对认识对象的体验就越细致、越丰富,理解也就越全面、越深刻。而对缺乏音乐体验实践的幼儿来说,更需要依靠各种可见的音乐操作活动来感知、理解音乐。
实例:大班幼儿音乐欣赏活动《春天》
音乐作品《春天》选自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是一首ABA结构的乐曲,表现了春天万物生机、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教师根据乐曲结构,设计了“种子旅行记”的游戏来帮助幼儿欣赏乐曲,通过调动多种感官来理解音乐作品的结构、体验音乐作品的形象、感知音乐作品的内容。
第一步,在初步倾听、熟悉整首音乐的基础上教师让幼儿扮演成一粒小种子开始“旅行”。第二步,倾听A段乐曲,引导幼儿结合乐曲来想象种子在泥土里积蓄力量、破土钻出、准备生长的情境,并用“躺、坐、蹲”等动作体验音乐所表达的情境与形象,同时引导幼儿寻找“种子睡醒的时间”(由A段音乐到B段的最后一乐句的高音点和停顿、跳跃的地方)。第三步,倾听B段音乐,在分清每一乐段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大胆用头、手、脚等不同的身体部位表现种子破土而出、释放力量、获得生命的情境,体验B乐段的激昂、跳跃的音乐形象。第四步,倾听第三段音乐(A段旋律的重复),和教师一起游戏,有的扮演给小树苗浇水的人,有的扮演小树苗,有的浇水、有的喝水,小树苗喝水后会高兴的摇头、摆动身体,表示长大的样子„„让幼儿体验到第三段乐曲所表现的在春天里,一切事物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美好景象。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始终让幼儿在感受的基础上进行游戏来想象与表现,幼儿始终处于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的状态之中,孩子们通过各种动作表现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理解,进一步体会到音乐的创造力,同时对音乐欣赏活动产生了一定的兴趣。这样的活动取得了实效。
在这个活动中,也使教师体验到创设相应的游戏情境是帮助幼儿感受音乐作品、理解音乐作品的有效方法,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探索欲望的教育策略。
实例:中班音乐欣赏活动《玩具兵进行曲》
在音乐欣赏《玩具兵进行曲》活动中,教师创设了一个音乐氛围,就是把孩子们带入一个布置的很是漂亮的场地,有音乐、有各种形象、各种形态的布绒玩具、大小不一的玩具盒的环境之中,这种氛围能够让孩子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就好象自己也变成了一个人见人爱的玩具,可以随着音乐节奏的变化跳舞、行进、捉迷藏„„与其他的伙伴一起游戏。教师以景引入,以情带动,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从而激发了幼儿想象、创作的兴趣,提高了音乐欣赏的质量。
我们教师会结合音乐作品的目标设计相应的音乐环境,通过气氛的渲染,引发幼儿的情感共鸣,达到情为之而动、联想为之而生的目的。
关键点三:欣赏音乐、积累非音乐知识经验,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对音乐的把握
幼儿参与音乐欣赏活动,是运用已有的经验体验音乐的过程。因而注意积累幼儿的非音乐的知识经验也是十分必要的,如果幼儿没有一定的认知、语言等经验基础,那么幼儿就无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所以围绕所需进行的音乐欣赏内容,来丰富幼儿的非音乐活动经验。
一是丰富幼儿有关的生活经验。在欣赏歌曲《牧歌》之前,向幼儿介绍草原生活、放牧的情景。在欣赏《小哨兵》歌曲之前可以通过故事、录像片等向幼儿介绍战士的生活。二是丰富幼儿的词汇。如,教给幼儿比喻句、拟人句、形象生动的形容词,欣赏优美的散文、诗歌,这样幼儿才能用形象的语言描述音乐形象。在幼儿舞述乐曲《春天》时说:“听了音乐,好像看到第一颗小嫩芽在柳枝上长大,第一滴小雨点从天空落下,它是黄色的——因为迎春花开了„„”如果没有散文诗《春雨的色彩》、诗歌《春天来了》等文学作品语言的铺垫,幼儿不可能产生这样的情感共鸣的。
5.研究结论:
5.1幼儿倾听声音和欣赏音乐的过程就是感知音乐、理解音乐、认识音乐、创造音乐的过程,使音乐欣赏活动具有了实际意义,真正体现出音乐的价值。
5.2幼儿只有学会认识音乐、驾驭音乐,学会寻找体验音乐中的美,才能进入音乐的殿堂,并借助音乐获得积极的人生经验。而把握幼儿音乐欣赏活动的目标、探索有效地组织策略,才能真正实现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5.3通过参与课题的研究,教师们提高了对音乐的敏感意识和音乐与生活环境相融合的意识,提升了挖掘幼儿生活中、音乐作品中的音乐资源、教育价值的能力。在专题研究中教师不仅对幼儿思维发展和幼儿音乐欣赏方面的知识有了深入的了解和掌握,还重新审视自己并积极建构自己的音乐素养,逐渐培养其自己的音乐修养。
5.4通过专题研究使教师进一步把握住幼儿音乐欣赏学习的特点和发展线索,不断挑战幼儿音乐欣赏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对音乐作品的分析,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合理的利用,使欣赏教学的内容立足于幼儿的已有经验,教学方法、手段贴近幼儿的现实生活,并在观察分析幼儿表现的基础上,不断地梳理、提升和挑战幼儿的音乐经验,开展有效的活动,促进幼儿的发展。
6.主要问题和今后的设想: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课程的认识也在不断的加深,学前教育阶段,由于幼儿生活经验的多样性,自然、社会是以“整个的”的形象方式呈现在幼儿的面前的。而音乐欣赏是一个审美过程,在实施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必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才能发挥它的教育功能。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如何把各方面的教育内容联系起来,并有机的与其他领域相融合、相渗透,使幼儿音乐欣赏活动真正成为促进幼儿多种经验的获得、促进幼儿积极人生的体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的有力手段,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的重要内容。7.参考文献
1.许卓娅.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2.陈帼眉 冯晓霞 庞丽娟.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3.许卓娅.幼儿园音乐教育.人民出版社,2003年
4.楼必生 屠美如.学前儿童艺术综合教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5.许鸿 陈容辉.幼儿艺术教育.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 6.朱家雄.幼儿园课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7.王懿颖.学前儿童音乐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8.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
1995 1997
第三篇:小班绘本阅读的指导策略研究
小班绘本阅读的指导策略研究
《纲要》指出小班孩子会讲简单的故事,能自己翻阅画面较大、主题突出、形象生动的儿童读物。可以说“绘本”就非常符合这一要求,它是通过图画和文字两种媒介,其中,文字与图画共同担当着讲故事的重要角色,图画不再仅仅起到辅助和诠释文字的作用,而是图书的命脉。绘本到底读什么?又该怎么读呢?
一、什么样的绘本适合小班孩子阅读
不同年龄的孩子其身心发展是有区别的,他们对阅读的需要也是有区别的。从内容上说,虽然绘本都适合孩子阅读充满童趣的故事,但往往因为孩子的生活经验,影响其理解。从情感上说,每个年龄阶段的社会性发展又是绘本教育价值最大限度发挥的前提。所以,当我们拿起一本绘本首先需要鉴定一下,它是否适宜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
二、怎样阅读绘本
(一)形式多样的的引入很重要
我选择在孩子午餐后或每周下午的一段时间作为绘本阅读的时间,带领孩子一起阅读故事,了解故事内容。对于孩子来说,这不应该只是一个摄取知识的过程,更多的应该是一个享受快乐,享受爱的过程。因此,丰富多彩的阅读引入方式很重要。
(二)不能错过的三大部分
(1)封面:封面的意义不仅仅是书的外皮,从封面我们能读到很多有趣的东西。有时候,精彩纷呈的封面是引人入胜的开头。
(2)环衬:环衬是封面与书心之间的一张衬纸。在绘本中,环衬往往不只是简单的一张装饰画面。它与绘本内容息息相关,暗示着主题,透露着细节,所以,在阅读的时候,千万不要错过这精彩的一面。
(3)封底:很多绘本在你掩上书的那刻依然没有完结,精彩的封底同样不能错过。
(三)形式多样的延伸活动
在教师指导幼儿阅读若干故事后,就可以让幼儿尝试自己阅读,这时,幼儿会像遇到老朋友那样,在熟练故事的同时,有机会去注意文字和图片中他们以前没有注意到的部分,加深故事的理解。当幼儿在熟悉故事后,教师还可以鼓励幼儿创造一些与故事有关的活动来拓展阅读经验。
(1)在阅读区中,教师投放这些曾经大家一起阅读过的故事书。小朋友仍旧有机会继续学习这些故事。教师播放录制好的故事磁带,孩子只要拿着书跟着磁带一页一页的翻,也能看懂故事,从而为幼儿下一步讲故事奠定基础。当一个故事结束,孩子会很快的把手里的图书收好,继续拿出下一本故事书来看。逐渐孩子对故事内容越来越熟悉,脱离了磁带,自己也能讲述故事了。
(2)每次游戏时,班级里的“故事吧”总是非常热闹,就算是出勤人数少的日子,“故事吧”里也不缺少人气,一些掌握故事比较熟练的幼儿可以做“故事王”,讲故事给进入吧里的同伴听,娃娃家的爸爸妈妈最喜欢带着“宝宝”来听故事,看到有许多人来听故事,“故事王”讲起故事来就更带劲了。
(3)幼儿在读完故事后,可以加上场景和道具,把故事情节用语言、动作配上相应的表情表演出来。我们的故事,在经过了最初的教师讲孩子听,到孩子自己阅读,阅读给同伴听的过程后,还形成了表演故事的活动。孩子们从演故事的过程中,在说话的抑扬顿挫上,语气表达上都有了显著的提高,不光这些,孩子们还了解到了出场顺序,集体荣誉等等。这些都是孩子们在一个小小的故事表演中得到的巨大发展。所以说,我们要相信孩子,做好他们的支持者,引领者。
在幼儿园里,教师采用自主阅读、集体阅读的活动形式,鼓励幼儿在晨间活动、区域活动、游戏等自由阅读时间选择绘本进行阅读,较好的激发了孩子爱阅读的兴趣。
第四篇:幼儿园大中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及指导策略
(一)小班特点
1小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弱,理解力差。2喜欢独自操作、平行活动,很少与人交往。
3在区域活动很多情况下以模仿为主。对材料大多停留在常规性的操作上,不断地重复,扩展性的操作较少出现,如有也是简单的变化,小班幼儿有时也有创造性的表现,只是这种表现是低水平的。
4小班幼儿能力有限,他们缺乏解决问题的经验、能力和耐心, 经常会遇到像常规性、知识性、技能方面的问题,从而产生一些材料操作上的不当。
5小班幼儿的自主性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大部分幼儿能独立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区域和材料,能根据自己的意愿调节活动时间,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操作。但完成一项操作后,往往不能自主地进入下一项操作,而是出现观望或停止的现象。
(二)中班特点
中班幼儿语言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理解能力有所增强。
中班幼儿不再满足于自己玩,而是开始喜欢找同伴一起玩, 但他们的社会行为规则还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因而他们的交往很容易发生冲突, 中班幼儿具备了一定的创造意识并能付诸行动。对于同一材料,当他们多次操作后便不再满足于原有的常规性玩法,而是尝试着提出自己的见解。
中班幼儿遇到困难不再表现出畏惧或马上放弃,但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经常采用直接向老师求助的方式来解决;
(三)大班特点
大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大班幼儿更喜欢与同伴一起活动, 能够分工明确,而且关系较为融洽,他们的合作水平较高,遇到困难时,更愿意通过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直接求助于教师。
他们常常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但缺乏耐心,不能认真观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大班幼儿的创造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在操作中不会局限于某一种玩法,而是能对几种材料的综合使用或在前一游戏玩法的基础上拓展出不同的玩法。
(一)小班指导要点
尽量使用生动形象、具有趣味性的语言。
用平行介入的指导策略来代替说教,使幼儿得以观察、模仿、学习
一方面提出交往的要求。另一方面提供能够激发他们共同兴趣的、需要一起玩的玩具,让他们在共同玩耍的过程中进行互动交流。
在尊重他们好模仿的同时,营造创造的氛围,鼓励同中求异,进行初步的创造。
不要过多的干涉或评价,而是经常以一个微笑、一句肯定的话语、一个满意的点头,鼓励他们自主地操作、自主地思考、自主地解决问题。
自主性处于初级阶段,教师应为他们创设一种能感受到的、有自由选择游戏权利的心理环境,鼓励他们自由地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游戏。
(二)中班指导要点 启发性、引导性的语言
教师可以与幼儿一起制定区域联合活动规则,规范幼儿的行,减少交往中出现的矛盾。当幼儿出现冲突时,不必马上直接介入指导,留给尝试解决冲突的机会。
引导幼儿使用半成品材料、新旧材料搭配使用,激发幼儿创造的热情。
当幼儿求助时,一定要与他们共同思考:“为什么会出错?错在哪里?”并进一步与其讨论“:怎样才能不出错?”。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使幼儿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给予幼儿心理上的帮助,以鼓起他们探索的信心。
(三)大班指导要点 启发性、引导性
另外,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通过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促进大班幼儿的交流, 引导幼儿进行积极的互动和交流,共同解决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对于大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不必直接参与解决或示范讲解, 教师应引导幼儿认真观察,发现问题存在的关键原因。而是应尽量让幼儿自己去思考、操作,在“试误”中不断地调整。
教师应注意敏感地捕捉幼儿创造思维的“闪光点”,鼓励幼儿大胆地“异想天开”“标新立异”。
第五篇:小班区域游戏指导策略
小班区域游戏指导策略
一、小班幼儿区域游戏特点
区域游戏是幼儿自选的、带有小组性质的学习活动形式,它以其独特的操作性、灵活性、随机性和幼儿发展自主性为优势,每个年龄段的区域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小班区域游戏的特点尤其明显:
1.目标不明确
小班幼儿刚从家庭进入幼儿园,不能够一下子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他们在区域游戏中的表现往往是随意摆弄材料,活动缺乏目的性,他们在活动中经常不知道玩什么、怎么玩,或做些与活动本身无关的事情。教师应善于从中去捕捉幼儿所传达的这些信息,进行分析,灵活调整自己的活动目标和指导策略,将孩子的需要转化成我们的教育目标,从而使区域游戏有目的地展开。
2.模仿能力强
爱模仿是小班幼儿在区域游戏中表现出来的另一个特点,他们喜欢模仿教师和同伴,尤其是喜欢模仿同伴的言行。当看到同伴有了不同的言行时,他们容易放弃原有的行为而去模仿同伴的行为,这种模仿是幼儿的一种学习方式。小班幼儿的经验、技能等往往是通过模仿而获得和发展的,模仿成为小班幼儿学习的动机,也成为小班幼儿学习成长的过程。
3.趣味性强
小班幼儿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活动的安排要偏重于直观性、趣味性,要求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富有趣味性的语言去启发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活动。最好是以游戏活动为主,进行插入式的教学方法,游戏中渗透着教育目标和内容。
4.规则意识弱
规则并非单纯的限制性、约束性要求,而应为幼儿游戏活动的开展服务。但是小班的孩子对规则意识还是比较弱的,游戏中经常出现这样的场景:一会儿这边的孩子为抢玩具打了起来,一会那边又有人告状,孩子跑来跑去,混乱无序,教师要不断地维持秩序,游戏的质量可想而知。
二、小班区域游戏指导策略
小班幼儿年龄小,角色意识很弱,再加上他们注意力易分散,活动时常常会忘了自己的角色而犯一些“小”的错误。这时教师的指导在幼儿区域游戏中显得十分重要,指导过多不利于孩子的多种能力的培养,而完全放手也失去了指导的意义。这就需要教师把握尺度、善于观察、懂得分析,使区域游戏成为很好的教育形式。
1.合理投放材料是开展区域游戏的必要条件
活动区游戏材料的投放既重要又复杂,既要满足幼儿的兴趣探究,还要保证幼儿取得与教育目标一致的探究结果。我们要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儿兴趣以及主题活动的目标投放和积累活动区材料,吸引幼儿积极参与。
首先,投放的适当性和适时性直接影响到区域活动的效果。如小班幼儿特别喜欢“娃娃家”,教师可适当多开设几个“娃娃家”,以满足幼儿的需要和兴趣。“娃娃家”多了,区域活动材料也要不断更新,这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把家里的一些玩具放在“娃娃家”里玩,既增加了小班幼儿区域游戏的兴趣,又解决了材料的更新问题。同时又能保证幼儿对游戏的持续兴趣,确保游戏的质量与价值。
其次,材料的提供要考虑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为什么有的区域“门庭若市、热闹非凡”,有的区域则“冷冷清清”?其根本原因是幼儿有无兴趣和需要。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询问和引发幼儿提出问题进行讨论来了解幼儿的需要和兴趣。如小班幼儿的求知欲较强,总是喜欢问为什么?教师就可以在科学区多投放一些材料,给幼儿提供一个可操作的空间,自己动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又如音乐区中的小舞台显得枯燥,可以增加一些头饰、服饰、磁带、录音机、照相机等道具后,幼儿不但可以逼真地表演,还可以将表演拍摄下来,这样,表演区一下子“兴旺”起来了,孩子的兴趣也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
最后,材料的提供应具有可操作性。小班孩子动手能力相对较弱,提供成品材料,能满足大部分幼儿的发展需求,但部分动手能力强的幼儿显得兴趣不浓,提供部分半成品便于这部分幼儿操作,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动手能力,促进幼儿的发展。合理地提供材料能满足不同层次发展的幼儿需求。
2.区域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观察
通过观察,理解幼儿的活动意图、思维方式,并对幼儿的游戏活动做出正确的指导,反之,就会产生负面效果。如:“娃娃家”中,孩子们正在给娃娃穿新衣服,准备去别的家串门,老师走过去却问:“我能到你们家做客吗?你们家准备烧什么菜给客人吃啊?”教师是想与孩子们一块玩,可是无意间,却打乱了孩子的思路。对幼儿玩“娃娃家”的内容进行了局限。教师要做到观察、了解在先,介入、指导在后。
只有通过观察,教师才能知道幼儿是否需要更长时间去玩,材料提供是否恰当,经验丰富程度如何等,再决定是否加入幼儿的游戏,以帮助幼儿提升游戏的技巧。教师只有通过观察去了解幼儿的游戏内容,并在幼儿游戏的兴趣和需要的基础上来帮助他们,才可能避免以成人的需要和看法去干涉幼儿游戏的现象发生。
3.规则意识的养成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区域游戏也是一样,要使游戏顺利开展并做出成效,教师应注意引导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建立和执行规则。
刚刚开展自选游戏时,教师需帮助幼儿建立一些基本的游戏规则,特别对于小班幼儿,通过规则引导他们适宜的行为。活动后引导幼儿对规则执行情况进行评议,对于其中不合理的或者不完善的地方进行商讨、修订,形成一致的规则。教师发现在孩子们商讨过程中大量出现这样的语句:“不能乱丢玩具”“不许大声说话”“不能„„”等等,这些语句容易在无形中约束了幼儿,使幼儿的实践缺乏兴趣和目标感,让规则变成了限制,从而失去了指引作用,甚至引起幼儿的反感。因为,每个幼儿的内心都有着强烈的自由、自主的需求。教师在接下来的讨论中,可以给他们提出一些正面建议,如“你能„„”“如果„„”等等。由于规则是幼儿参与制订的,因此在游戏中,教师可引导幼儿互相督促、提醒,逐步形成遵守规则的自觉性,使游戏得以很好地开展。
4.将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相结合
鉴于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在幼儿发展中的不同作用,我们要努力将这两种活动形式有效地结合起来,以最大程度挖掘两种活动形式的教育潜能,这样一来,区域活动就可以作为主题活动的延续,围绕主题活动,激发幼儿开展进一步的延续活动。如:十月份的主题是《丰收了》,到了科学区里面,我们就可以展示各种丰收的图片;娃娃家里可以购买许多丰收的果实;手工角里为孩子准备一些果实的图片、水彩、蜡笔、各色彩纸、胶棒等材料,让孩子来“装扮”秋天的果实。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区域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我们将不断实践,不断总结,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游戏中成长!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东善桥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