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生习作教学指导策略研究 陈静
《小学生习作教学指导策略研究》 ——小专题成果
金堂县福兴镇小学
陈静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作文教学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热门课题,一出重头戏。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却无论如何也不令人乐观。“害怕、讨厌学作”已经成为小学生的普遍心理现象。只要一上习作课学生就愁眉苦脸,视作文为“大敌”,但迫于老师的一脸威严下,只能抓耳挠腮,胡乱拼凑起来。结果使一篇篇文章里出现许多空话和套话,甚至成为笑话,编造成许多作文“同胞胎”,毫无个性特征。
习作原本应该是学生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可如今这样瞎编乱造的文章又谈何感情色彩呢?新《课程标准》指出:“习作重在培养学生习作兴趣和信心,引导学生在作文中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和套话。”为此提出本课题,就是为了探索一条切实有效的作文教学之路,让学生对自己的作文充满自信心,使“写好作文”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经过近一年来的尝试、探讨,在理论上对学生的作文有了进一步认识,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指导学生细致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学会积累习作素材,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2、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能及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能用规范的书面语正确表达自己的觉得新奇有趣、印象深刻、最受感动的内容。
3、总结行之有效的作文批改方法,通过多种评价方式使学生达到自己能批改的地步,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全面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和水平。
三、实验对象:
我校四年级一班的同学。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对学生习作兴趣及能力的培养进行研究。
四、研究内容:
1、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研究。
2、能围绕习作要求,自主收集习作素材的研究
3、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基本方法和途径的研究
4、培养学生主动修改作文的研究
五、研究的过程
研究本身是一个拓荒者,一个耕耘者。在这个课题研究中我基本按这样四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2012年2月—3月)
(1)、这是起步探索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我积极学习、搜集有关小学生习作研究方面的资料,分析作文教学的现状,确定研究主题,根据学生现状,讨论、确定课题研究内容。
(2)、学习课程标准,明确四年级习作的具体要求。
(3)、选定研究人员,制定研究计划。
2、第一实施阶段(2012年4月—7月)
在这个阶段里,我听取学校有经验老师的的开题论证,紧接着,我对学生习作的兴趣和习惯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确定近期的研究重点——调动学生主动在生活中去观察、培养习作的积极兴趣。对如何指导习作,进行方法上的研讨;积累“有效作文教学”的案例;适时举行“小学生作文教学”论坛。7月对课题的研究反思,进行课题第一阶段小结,也及时发现教学中的不足,进行多次研究反思活动,最后制定新的研究方向,调整方案再实施研究,力争将课题研究引向深入。
3、第二实施阶段(2012年8月—11月)
在这个阶段,我着力于培养学生作文的积累和书面表达能力、方法和途径的研究,交流经验,解决实际教学中的困惑。根据第一阶段的研究情况,调整方案,再实践,再总结。
4、结题升华阶段(2012年12月)
在这个阶段,我重点分析整理实验中收集的资料,对学生修改作文的兴趣、能力及自信心的培养等方面进行调查和分析。完成课题成果的总结和提炼,经验成文,形成研究报告,撰写研究报告。
在实践操作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情感,真情流露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作文的过程中最行之有效的方式是积极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写作活动中。小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会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表现出由衷的喜爱,自然会全神贯注地投入其中。
教学时,我让学生写一篇写人记事的作文。课前,我先安排学生观察自己将要写的那个人,包括外貌、性格、人品等特征。然后抓住这个人最具鲜明特征的一方面再次仔细观察,最后用笔将这个人的形象画出来或是面对面口头作文。任务一布置下去,学生对此事特别感兴趣,纷纷找到自己的“对象”进行观察。
作文课上,学生在这种“用眼看,动笔画,用心想”的情况下,一件件作品脱颖而出。有的同学将自己的作文“对象”请上讲台,进行口头作文。其中有个同学的口头作文至今仍让我记忆犹新,他面对着那个同学是这样描述的:在我们班里我最喜欢的同学就是小帅哥——唐阳。你瞧!他虽然个子不高,但是成绩超好,长得十分机灵、他的胳膊和腿真像成熟了的玉米棒,头长得圆乎乎的,红扑扑的小脸蛋,一双乌黑发亮的大眼睛忽闪忽闪的,只要他一笑,眼睛就变成两个弯弯的月牙儿。他还是我们班的劳动委员,工作起来很认真,老师总是放心的把许多事情让他去安排。记得有一次„„也有的同学绘成简笔画张贴在黑板上,自信满满地介绍道:大家请看我的妹妹!她长着一双小而亮的眼睛,小脸儿圆嘟嘟的,嘴像樱桃般小而可爱。她的耳朵长得很像数字“3”,是不是很可爱啊?一双小手紧握着拳头,不时地摆动着„„还有的同学描述的是自己的父母,当述说到感人至深处时,泪水止不住的流淌出来,这难道不是习作中真情实感的流露吗?
学生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却抒发了对父母发自肺腑的爱与深深的感激之情。上台的学生绘声绘色地讲述着,台下的学生聚精会神地聆听着。教师此时只需稍加点拨,许多无话可说、无从下笔的学生至少也能理出点头绪,知道如何下笔。这样一来,枯燥、乏味的作文课不就成了一堂别开生面的作文热身课了吗?学生的写作兴趣一旦被激发,写作热情一旦被点燃,学生写作时自然感到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
(二)、开展活动,积累素材
小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对社会的认识肤浅,社会阅历也不深,接触面比较狭窄,积累的生活素材自然比较缺乏。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我经常指导学生阅读一些少年儿童喜爱的经典名著,并适时开展如讲故事、报新闻说见闻、读精美文章的比赛,鼓励学生积累名言警句、好词佳句等。每天晨读课我会鼓励学生轮流上台争当“小老师”,将自己积累的优美句、段、篇、章或古诗词与大家一同分享。学生的积极性一旦被调动起来,写作素材的积累自然变成了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也不会使学生感觉写作成为一种学习的负担。并且我还利用每周的图书室开放日,带学生去阅览室博览群书,拓展课外阅读量。另外,我还充分抓住学校每次开展的班队会、艺术节、运动会等大型活动进行即时作文。
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根据学生爱玩、好动的天性,再加上现在独生子女个个都是父母心中的“小王子”、“小公主”这一现状。一次作文课中,我特地组织学生开展了以“我第一次炒菜”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把作文内容渗透到活动中来,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积累,在积累中体会。
作文课上,我将简易厨房搬进了课堂,让学生亲自下厨,体会其中的乐趣。亲自上阵的学生纷纷讲述着自己的炒菜过程,与同学们分享着自己的劳动成果,谈论着自己的心得体会。其中有个同学谈到:通过这次炒菜,我感觉做任何事开头都不容易,但无论怎样,最终我还是鼓足勇气尝试了第一次。我相信这一定是个好的开头,在以后的生活中,我希望我能突破更多个“第一次”。
作文与生活密不可分。因此,我常常为了配合作文教学组织学生开展像这样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放风筝比赛、做手工比赛等等。更大限度的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学生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写作自然变得得心应手、水到渠成了。
(三)、丰富语言,拓展能力
新《大纲》明确指出:“小学作文教学,是训练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适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那么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就需要在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方面多下功夫,然而语言的积累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这是一项日积月累的工作,但是为了丰富语言,学生肯定得心中有“货”才行。传统教学中让学生多读多背,熟读成诵的做法,我认为依然值得提倡。当学生积累的材料越多,其写作思维越活跃,自然在写作时可以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进而可以“随用随取”。
教学中,教师的一言一行也得准确、规范,感情色彩也得注意声情并茂,哪怕只是你表现出的一次无意的表情,一句再普通不过的话语也能对学生起到示范作用。为了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每次写作前我都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学会用口头语言进行表达。因为学生口头表达几乎可以将“心里怎么想的,就怎么说出来”,在表达上有时还可以借助体态、语气、环境等因素将“心里面想的”顺畅地表达出来,让别人能够听懂。此时,教师便可以根据学生的口头作文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再让学生在说的基础上,经过一番构思后,用合乎规范的文字表述出来。同时在口语表达中,教师既要遵循儿童自己的语言和个性思维发展的规律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得教育学生尽量避免口水话、记流水账的现象出现。
口语表达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将口头语言转化成为书面语言,最终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四)、作文评改,树立自信
学生每次习作后,教师应及时评改,给予肯定与鼓励。在作文评改课上,我充分调动全班学生争当“小老师”,因为每个学生都有某一方面的写作特长,学生间的互帮互助会对作文评改提供捷径。
其实每一篇佳作都是经过无数次的修改后成文的。每次作文课,根据本班学情,我都会采用不同的评改方式:全班互评、小组互评、同桌互评、师生对评等形式。全班互评,我会开展优秀习作欣赏活动,创造机会让学生上台朗读自己的佳作,并用投影仪展示作品,台下的“小点评家”对此进行评改。小组或同桌评改,可以互相找出对方作文中的不足之处进行修改,这样既可以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也可以取长补短。师生对评,只要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我都会采用面批面改的形式,这样做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问题能直接及时反馈信息出来,并得到帮助,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相当显著。当然我也会采用书面的形式批改,不管是“旁批”、“眉批”还是“总批”都尽量做到以鼓励和引导为主,如:一个好词佳句旁的笑脸,一条波浪线上的五角星或是一句简单的评语:“你真棒!”、“继续努力!”等等,这些都能达到鼓励学生的目的。这样做,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而且还会让学生的身心感到愉悦。
教师的评语可以变化多样,但必须仔细斟酌,尽量多鼓励少批评,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所以,对于学生的每次作文批改,老师都得用心去下评语,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在批阅作文时是带着一种欣赏的心情来阅读,看他们的作文是一种享受。长期以往,学生自然对写作会产生喜爱之情,自信心也会随之增加。
现在的小学生几乎都倍受父母的百般宠爱,心灵比较脆弱,可能就是因为老师的一次无心的评语,或许会改变学生的一生,或许就会在一颗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一粒阴霾的种子。特别是学困生,他们自身对写作就会产生抵抗的情绪、畏惧的心理,很难才能拼凑出一篇完整的作文来,如果老师再不悉心关注他们,而是加以严厉批评指正,这样可能会适得其反,学生会更加讨厌写作。对待这样的学生我会用放大镜去看他们作文中的优点,用显微镜去看他们作文中的不足,只要发现作文中的一处闪光点,我便会给予鼓励与表扬,帮学生树立自信心,让他们由“要我写”逐渐转变为“我要写”的学习态度。
总之,基础教育新课程作文教学需要与时俱进,加强和改进小学作文教学的方法形式多样。只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根据本班学生特色,因材施教,我们都可以采用。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尽量不要过多的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发现作文原来可以如此简单,这难道不是我们师生的共同愿望吗?
六、阶段性研究的成果和结论:
总结近一年来的实验,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收获:
1、自身教学理念有了明显的转变,改变了过去应试教学的思想。教学中能够切实的从学生的身心发展出发,对学生习作时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给予了一定的关注,不再畏惧作文教学,且教学能力得到了提高。
2、科研意识有了一定提高,课题的开展极大的提高了自己科研的积极性,给自己的课题开展提供了一定的指导。
3、学生的观察、思考、评价能力和想象能力有很大程度的提高,绝大多数学生养成了认真观察生活的习惯,多积累的习惯,表达真情实感的习惯,规范书写的习惯,写后认真修改的习惯等;学生的写作热情提高了许多,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4、总结了行之有效的作文批改方法,通过多种评价方式,有效地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和水平。
七、课题研究的思考:
1、习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作文启蒙老师应该长期地搞好习作兴趣与能力的培养。
2、专业引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能帮助教师少走弯路;实践后反思、反思后再实践能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定期交流研究成果能帮助教师集思广益不断创新。
3、继续扎实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上好研究课,并对前期工作进行总结,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第二篇:小学生习作指导有效性策略初探
小学生习作指导有效性策略初探
【内容摘要】
《语文标准》关于写作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可见,能用文字来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是习作教学的主要目标。可现实中,多数学生惧怕写作,吝于表达。而且不会写作文,甚至把作文视为学习中“拦路虎”。要帮助学生克服写作的恐惧,习作教学应该作为教学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去抓,而如何进行有效的习作指导就显得尤为关键。在教学中要降低门槛,力求习作内容的多样性;注重挖掘教学资源,进行合理的评价,方能提高习作指导的有效性。【关键词】 习作指导 有效性 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知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因而,小学习作教学既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又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打好基础。但近年来,小学生习作的总体状况不容乐观。就我校目前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怕写作文,不会写作文。他们的习作套话、假话、空话连篇;更有部分学生错别字百出、词不成能句、句不能成文。我在本校四年级做了一次抽样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有80% 的学生不喜欢写作文。从反馈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不喜欢写作的原因是觉得作文太难。而作为作文指导的主导者——老师呢,怕教作文,不善引导,缺少具体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有的教师不加指导,放任自流,放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还有的老师指导过细,条条框框太多,低估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束缚了学生的手脚,危害更大;有的为了追求成绩,为了应试而指导,甚至让学生背例文,以致学生的作文千篇一律,毫无创意可言。如果硬把学生的作文套在教师设定的框框里,以教师的思路代替学生的思路,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不会提高的。我认为造成小学习作指导耗时耗力,效率却不高的主要原因有下面几点:
一、教学模式单一
现在大部分的习作教学课堂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模式。有的教师指导作文时,担心学生出错,从审题立意到作文材料,从详略安排到遣词造句,从修辞到标点,全盘托出。学生按“纲”而作,不敢越雷池半步。结果学生写出的作文,千篇一律,缺乏创意。形成假、大、空的奇怪现象。甚至出现教师选范文,学生背例文,考试默作文的怪圈。路上捡到皮夹子、红绿灯下扶瞎子、上桥帮人推车子、公交车上让位子、放学后留在教师擦桌子,成为时下许多小学生作文的套路。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受到束缚,得不到发展.学生习作的依赖思想严重,懒于作文,一旦布置作文,就产生心情压抑、消极被动、烦恼厌倦等不良心理障碍。学生厌烦写作文的心理会成为教师的习作指导的绊脚石。
二、习作内容僵化
教材上的习作命题,写来写去,都离不开《我印象最深刻的人物》,《我最难忘的一件事》《家乡的风景》等内容。这种命题的重复必定会打击学生对习作的兴趣。由于学生的求异思维长期得不到激活,作文创新能力自然也得不到提高。
三、批改事倍功半
批改作文一直是教师们“最头痛”的事。作文的批改快则一个星期,慢则半个月。往往这个单元的作文还没批改完,下个单元的作文又接踵而来。而教师们往往是全盘批改。全班几十篇作文,每篇都精批细改,从错字到病句,教师都一一修改。作文发下去以后,学生只注重看分数的高低,无需“费神”修改,结果下一次也照错不误。
三、评价标准有误
“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的评价标准也存在着差异。一些教师错把文章的长短,书写的整洁作为评价文章质量的唯一标准。而对文章是否有创意,中心是否突出,语句是否通顺却很少顾及。这样,导致一些老师平时忽视习作教学,忽视学生作文的基本功训练,临考前让学生背几篇作文,考试时全文照搬竟可以得高分。
以上情况令人担忧,部分教师的习作指导正在走一条与素质教育相背而驰的道路.怎样有效指导学生作文,让学生写作时有“法”可依,乐于表达,是关系到学生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那么如何切实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让教师们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呢?我将会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如何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一、取消门槛,轻松入门。
“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是中年级写作方面的学习目标之一。2000年修订版大纲对“习作”的要求独具匠心,对以往大纲中“有中心”的要求只字未提,在书面表达上只提“语句通顺,有一定条理”,放缓了习作坡度,为此次课程标准对写作方面的学习目标的出台奠定了基础。中年级习作教学训练重点是片段作文,已为大家所共识,“不拘形式地写”的学习目标应该成为我们教学的切入点、突破口。古人有一种很好的写作理念,认为写作应该从写“放胆文”起步,逐渐过渡到写“小心文”,即在学习写作的初始阶段,不必强调种种规矩,应让孩子放胆去写,就像初学走路的婴幼儿,首先是让他有迈开步子自己走路、不要人扶得勇气,这时候什么走路的规矩和技巧对他来说毫无用处。因此,在中低年级不必过于强调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的差异,应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消解写作的神秘感,让学生处于一种放松的心态,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我手写我口”。我认为在低年级,学生即使没有“作文”的意识也不要紧,要紧的事让学生敢于写。教师也不必设立太多的框框,也不必对文章结构作太细的指导。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
有人对2730名小学五年级学生的作文题材的真实性情况作文调查,结果发现:作文题材“真真假假的”或“全是编造的”占65﹒1%。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学生在编造材料?我认为出现以上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对小学作文教学的性质不明,人为地拔高作文教学的要求。在作文教学目标要求上,有人竟提出了“有所为而作”和“立意要高”、“选材要新”、“构思要巧”、“情节要全”的要求。这样的作文要求,既违背课程标准要求,又违背学生的认识规律,这样的训练必然会挫伤学生习作的极积性,学生谈“作”色变,最后导致学生说假话、说空话的不良文风。全国著名语文教学专家魏书生为我们做了榜样:凡进魏书生班的学生都要写日记。他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刚开始,对后进生的要求低得很。第一天把当天的年月日写上,至于内容,只写“今天我到盘锦市实验中学读书了”就可以了。第二天,介绍自己同桌的外貌,写两句话就行。第三天,介绍自己的教室,写上三句话,第四天,介绍各科教师。以此类推。写上两个月,学生每天日记的字数就能达到500字左右,好的同学则更多。从魏书生的做法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真正领悟到了作文教学快与慢、质与量、难与易、苦与乐的真谛。只有降低门槛,让学生在写作中找到乐趣。
我在习作教学中总是让学生在日记本上多写多写,而且一般是自由命题,让学生任意选材。学生完成后不会去精批细改,阅读完学生的习作之后(有时是浏览),就及时反馈评价。这时的评价反馈绝对是大加夸奖的,绝对不批评任何一个学生。也许有人会问:“学生有问题也不指出来?”我的回答是不用。我们可以把学生存在的问题放在表扬之中,一个班四五十名学生,总有写得好的学生,拿好的学生做榜样,就是行之有效的。要知道,榜样的力量的确是无穷的。要想解决学习品质问题,还是学习习惯问题,或是写作能力问题,都可以有针对性地去解决,都可以通过榜样的力量来解决。如果是中途从中年级接班,也要尽力降低门槛,不必埋怨学生的底子差,是什么基础都不要紧,只要学生肯动笔就行,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不拘形式,不拘文法。我的作法是以写日记为重点,增加写作的量,并将习作教学中的各个相关要素分解,融入到日记讲评之中。日记是学生最好的自由表达形式,也是老师最能自由批改的作业,老师可以让每一个不同写作程度的孩子获得成功,不必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孩子。这样在每一个孩子的努力下,每一个孩子都会享受到写作的快乐。
二、内容多样,着眼素质 教师要冲破传统作文教学的桎梏,把作文教学的着眼点放在人才素质培养上来。要让学生懂得文章是表现生活、再现生活,作文就是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用自己的话表达真情实感,可以弘扬真善美,也可以抨击假恶丑。习作从现实生活中提取素材,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写出他们眼睛里的世界和跃动着的童心。
(一)、命题求“宽”
习作以学生主体地位为突破口,拓宽学生习作空间,倡导学生个性的发展,让学生自由命题,开拓思路,体验自由作文的乐趣。在问卷调查中,发现有67%的学生喜欢自由命题的作文。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积累素材。抓住学生心理感受,引导学生乐于表达,增强他们表达的信心和欲望,体验在生活中习作的乐趣,培养创新能力。在日常的习作指导中,要善于挖掘身边的素材,为学生积累写作资源。最近日本发生了9.0级强震,随后引发海啸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但在大灾大难面前,日本人秩序井然,震撼了全世界。写出对这次异国大地震的感受,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次很好的习作训练。于是我利用视频在学生面前再现了这次灾难,然后让学生写感受,但对中心和字数并没有限定,让学生自由谈。虽然写不出什么高深的道理,但大部分学生都能写出“日本人灾后的秩序令我感动,我要向他们学习”等字眼。虽然话语还是略显稚嫰,但对于学生来说,这无疑是一次情感的飞跃。学生在习作中既得到了写作训练又受到了人文教育,可谓一举两得。
(二)、选材求“广”
充分利用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之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载体,拓宽习作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习作内容,提高写作能力。(三)、形式求“活”。
在习作体裁上不拘一格,可以是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记叙文,也可以是发表某种意见,阐明某一观点的议论文;可以是介绍、说明事物的说明文,也可以是简单的应用文等。平时不要拘泥于每周两节的作文课,把作文训练延伸到课间、课外、校内、校外、家庭等活动中,延伸到社会,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采取课内作文、课外练笔,写观察日记、读书笔记,召开演讲会、编辑小报等多种训练形式,多渠道全方位调动小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三、利用资源,拓宽空间
目前的作文训练的渠道主要在课堂,训练的内容大都是教材中规定的作文题,训练的量明显不足。作文是复杂的心智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作文训练也是一种技能。一个人要熟练地掌握一项技能,必须有一定的训练量作保证。学生每周两节作文课,固然是进行作文训练的主渠道,但训练的量仅仅依赖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想方设法开辟多种渠道,让学生多写多练,使各种写作技能在形式多样的潜移默化的训练中得到强化,促使其作文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这些论述固然是针对整个语文教学而言的,但是,就作文教学而言,就是要求我们确立“大作文”教学观,加强作文教学与生活、学科之间的整体联系,进一步拓宽学生习作训练的空间,开辟多种习作训练的渠道。这些渠道主要有:
(一)、充分挖掘阅读课文中可供习作的素材。阅读课文中蕴含着丰富的习作资源,如果我们能充分挖掘阅读课文中的练笔资源,及时把握练笔的时机,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另外,学生的各种联系书籍上也有许多可供写作的素材。四年级的第三单元的主题是“大自然的启示”。除了完成园地要求的作文外,我还组织学生进行了一个实验:在学生的练习册(四年级下册)中的第12课的练习中介绍了“薄壳结构”,我利用了这个教材的资源,要求学生每人带一个鸡蛋,在课堂上进行了捏鸡蛋,鸡蛋是否会破的实验。学生兴趣浓厚,各人带了一个鸡蛋进行实验。实验后我马上要求学生写一篇日志,记录试验经过,然后引出“薄壳结构”这个知识点。学生结合知识点,写成了一篇科普小短文。事实证明,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在课外多进行这类贴近学生生活的习作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并能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
(二)、不断丰富班队活动内容,为学生提供习作机会。班队活动内容越丰富,学生动笔的机会也就越多。如小队之间的挑应战、擂台赛;班级开展的参观、游览活动;班级举行的智力竞赛活动、小记者采访活动和文娱表演活动等,教师应抓住这些机会让学生进行习作练习。
(三)、沟通作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善于从其他学科中发掘习作的素材。例如:听音乐作文、画画作文、介绍一个有趣的自然实验,等等。
(四)、加强多种体裁的综合训练,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表达生活的形式也应当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尽可能多的形式表达自己熟悉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例如,围绕“我们的学校”这个题目,可以写一篇记叙文,记事、写人、绘景,也可以写一篇说明文,还可以对自己学校的未来发展进行畅想,写一篇想象文。以上这些训练,内容丰富多彩,形式不拘一格。这些训练,不仅可以弥补课堂训练内容单
一、形式呆板的不足,而且可以为课堂训练提供更为宽广的智力背景,促进课堂训练效率的提高。
四、合理批改,激励成长
教师批改作文,都是脱离学生的静态批改,有时学生只注重老师的评,对评语不求甚解,这种批改方式缺乏平等对话意识,不利于学生构建式学习,违背了当今教育潮流。我尝试新的批改方式,旨在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主动性,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学习,提高习作能力。(一)、小组互助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学生结成四人小组,相互交流,并对照别人习作作出评价与批改,正好满足了其展示自我的愿望,他们既积极又慎重,所做评价大都恰如其分。在小组互助中,他们身心愉悦,学会评价,学会欣赏,学会合作,辨别优劣,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很有收获,有很强的实效性。我总是选择几组在全班汇报,检测他们的交流效果,将此举落到了实处。
(二)、典型示范式。
批改要有针对性,针对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典型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解剖麻雀”的方式,告诉学生要改些什么?怎样改?为什么这样改?然后学生自改,独立解决自己作文中表现出同类问题。
(三)、师生交流式。
教师与学生平等交流,交换彼此想法,以鼓励为主,尊重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孩子,只要在两三个月里,看不到自己脑力劳动的成果,他的学习愿望就会消失„„”一定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保护学生的热情,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所以教师应该及时批改,及时反馈,而且要多写鼓励性评语,激励学生成长。调查中,我发现了一个典型案例。某班学生告诉我,他们不怕作文。深入了解,我们知道了这位老师的做法。这位老师是这样做的:他让学生每周写四至五篇日记,应该说这是一件很艰难也很繁重的学习任务,但这位老师能让学生乐此不疲。原来老师让学生写日记时,注意了学生的心理,充分肯定每一个学生的每一点微小的进步,给予学生写作的信心和力量。老师在教室里办了一个专栏——“成功者的脚印”,当日记评讲时,很多学生会被老师称为成功者,在专栏上留下“脚印”——一朵朵成功的花。老师说,他对学生写日记,没有设置任何难度,每一个目标都是学生能够实现的。最初只要求学生用统一的本子,能认真书写,不论写长短,就是成功者,结果学生都做到了。一星期后,他就在学生中发现闪光点,树立起榜样。榜样是力量,是向导,引着其他的学生向前发展。老师说,在他的操作中,每一个孩子都有嘉奖的机会,每一个孩子都不断地获得了成功。通过多种渠道鼓励那些哪怕是只有微小进步的进取者,燃起习作的熊熊火焰,使学生始终保持着浓厚的习作兴趣。
(四)、改变作文的交流时机
以前的作文交流只能集中在习作课中,任务多时间紧。教师可利用自习课,晨周课等,对学生作文之中的立意、选材、语言表达、态度、观察能力等等分类进行评议,树立榜样,激励学生。
小学作文教学是培养小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新课程改革中必须探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提高习作指导的有效性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有责任创设一个好的平台,时刻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轻轻松松地积累、写作,较好地实现读写迁移,提高作文能力。只要用心钻研,大胆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就在写作上就一定会给你惊喜。【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
2、《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2006-1
3、《苏霍姆林的教育的思想》北京教学科学出版社2000-1
附:小学生作文问卷调查
1.你喜欢写作文吗?()
a非常喜欢 b还可以吧 c不太喜欢 d一点儿也不喜欢 2.你写作文的目的是什么?()
a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b为了提高水平c为了记录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情感 d其他原因
3.你不喜欢作文的原因()
a觉得作文很难 b对老师出的作文题目不感兴趣 c老师给的作文分数低 d老师对写作限制太多
4.你比较喜欢写什么类型的作文?()
a写人记事的 b写景状物的 c想象作文 d自由作文(比如日记.诗歌.小散文.童话等)e其它
5.写作前,你是否有读别人的佳作或查阅相关资料的习惯()a常常是这样 b有时是这样 c偶尔如此 d从不这样 6.通常作文课给你的感觉是()
a轻松愉快,丰富多彩,使人充满信心。b严肃,没有乐趣。c平稳单调,不讨厌也没乐趣。d紧张单调,难于忍受。
7.作文课时,你能在老师的提示下回忆起与某方面相关一些经历吗?()a通常能做到 b有时能做到 c偶尔能这样 d 从来都做不到
8、一般情况下,你在写作文或日记之前是一种怎样的态度和心情?
a 认真写,很有激情,充满创作的欲望 b主动写,比较有激情,有创作的想法 c应付差事,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无所谓 d烦躁,不太想写
9、觉得作文难写的原因是什么?
a没东西可写 b缺少好词句 c 肚里有话表达不出 d作文题缺乏新意,脱离学生生活 e其他
10、作文时,你喜欢以什么内容为主?
a童话 b散文 c诗歌 d说明类 e记述类
谢谢您的合作和配合!
第三篇: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研究
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研究
摘要 小学生课外阅读对成长语感,提高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试图通过实际调查和科学的阐发,寻求指导社团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路子、方法、形式和计谋,促推小学生课外阅读与课堂阅读教学相得益彰,促推小学生养成终生念书的好习惯。本论题从对“小学课外阅读”的思维规律概念的角度入手,对通过心理学和举动学两方面的体现形态的阐发,站在一个相对的高度,以大视阈,看实际,透辟的阐发“影响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因素”,科学地提出:指导课外阅读的计谋,从而提高论题研究的实际指导意义和深切研究文献意义。
关键字 小学生,课外阅读,计谋
弁言
所说的“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自力的阅读活动。《语文课程规范》指出小学语文教学该当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今世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的总称优秀文化的营养……”“具有自力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堆集,形成良好的语感。” 语文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自力获取、自觉摸索常识等多种能力的重任,课外阅读是学生自力获取常识,学会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主渠道,是语文教学的课外延长和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课外阅读是大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阅读的延续与扩展。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进步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没有风。”我国现代语言巨匠吕叔湘先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两个迫切疑难题目》一文中指出:“少量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们的经验,异口同声地得益于看课外书”。由此可见,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不仅是现代语文教学的要求,并且对实现学校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001年,教育部决定鼎力大举推进根蒂根基教育课程鼎新,调解和鼎新根蒂根基教育的课程系统。这是全面推进和深化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新的语文课程规范夸大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故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堆集,学会多种阅读方法阅读课外书籍,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新的语文课程规范,划定了5、6班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课外阅读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具有多重功能,但这种功能的发挥,必须依赖于每位学生扎敦实实的完成这个课外阅读总量。21世纪是一个常识经济的时代,当今的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愈来愈盘绕人才和常识的竞争展开。社会形态的成长和进步对我们每位国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化素质要全面提升。科技在进步,人的总称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更新,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会愈来愈强烈,而阅读是人的总称认识世界的主要手段之一,更是人的总称从外部世界获守信息的主要体式格局。在现代社会形态中阅读将是一种最为基本的日常活动,作为未来社会形态的主人,当今的小学生来说,必须具备更广阔更深广的常识层面,具备良好的阅读方法和习惯,才气更快的获守信息,也才气顺应日月牙异的社会形态变化,而仅靠课内阅读已满足没完学生对常识的需求,是以,面对常识经济的挑战,作为语文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课外阅读必须加鼎力大举度,加强未来意识和创新意识。而学生的阅读尤其是课外阅读,还没能掌握合理有效的阅读方法,是以阅读的效率不高,怎样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科学的课外阅读,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来说,摸索学生大量课外阅读指导方法与计谋势在必行。
一、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理解
《语文课程规范》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根蒂根基,也是学生全面成长和终身成长的根蒂根基。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成长,同时还积极提倡“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念书,好念书,读整本的书,鼓动勉励学生自立选择阅读质料。”占有关研究表白,学生所获得的常识大多是学生通过自己的课外学习获得的,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梗概只有三成。在大语文教育观看来,语文教育是由课堂教学、课外阅读、生活体验和感触领悟3个方面构成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是大语文运动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大语文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稿)提出要求:“课外阅读总量五年制不少于100万字,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小学语文课程规范》明确地界定课外阅读的量的指标,在我国也是第一次。由此可见,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与能力尤为重要,我们必须打开课堂教学的大门,打破课内外的界限,从课内延长到课外,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得以沟通,指导学生进行广泛地阅读。
适合儿童阅读的各类读物是实际生活中最重要的语文教育资源,积极创造前提,指导学生多念书,并采纳多种形式交流念书心得则是极为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在开放的语文教育系统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过程以外的“粉饰”,更不是可有可无的“软使命”,而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吕叔湘曾经说过:“少量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这说了然啥子?这说明,局限在课堂里的语文学习是封闭的,是脱离实际生活的语文实践活动,因而不有可能是高效的。只有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系统,给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才气有效地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阅读教学分为课内、课外两方面。课内的阅读固然重要,即使篇篇读得倒背如流,所得又有几何?必须让学生哄骗学得的常识、方法去广泛地阅读课文以外的文章和书籍,使他们有方于课内,收益于课外。我们要创造一切前提,帮忙学生多念书,读好书,激发其念书的兴趣,堆集尽有可能多的典范性的语言质料,积淀尽有可能多的语感经验。课外阅读是开启语文教学的又一把金钥匙,决不能让这把金钥匙遗落在角落里。
课外阅读指导是课内阅读教学的自然延长和须要增补,它使课内常识得以迁徙到课外。开展课外阅读可以导致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根究常识的强烈情欲,丰富常识、开阔视阈,自小在他们心魄上播下刻意攀登科学高峰的胚珠。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让学生变伶俐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二、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体现形态
㈠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心理体现
1、从众心理
中班级小学生的这种心理尤为强烈。如果有一些书被大家喜爱便能迅速形成风潮,形成浓厚的念书氛围。然而,中班级的学生接受能力加强了,念书的种类上却没有响应的调解,大大都同学仍旧沉迷于看《儿童画报》、《动画乐园》、《机器猫系列》等形象具体丰富的书籍,从一定程度最大限度定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触领悟理解和想象力的成长。
二、诱因心理
中班级的小学生学习语文最大的困难的疑难题目之一便是撰著文。有很多同学的书架上都有《同步作文》、《优秀作文》等作文指导书。他们很少把这些书当作闲暇时的“阅读小点”,反倒当作了撰著文时的“开胃大餐”。如果教师要求写一种你喜欢的动物,他们不在“喜欢”上下功夫,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触感染,而是找到相干类型的“示范作文”,照着别人写好的路子走,长此以往,会形成学生的依赖心理,不撰著文不看书,看了书后才会撰著文。导致作文(诱因)——看书(结果)的恶性轮回。
三、被迫心理
有一些家长由于意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但,不充分考虑孩子的现状,盲目强力压制性的让孩子大量的念书。教师也要求学生念书要做念书条记,写心得。,在学生本身没有阅读的内在动力情况下,只是疲于应付,机械、被动地完成使命。学生险些每次都获得掉败的体验,而这结果不断被强化,造成厌倦甚至恐惧念书,进而将这种情绪迁徙到其它学习举动上,产生了适得其反的效果。
四、猎奇心理 学生的课外阅读完全出于兴趣,读物能使他们产生积极的体验。他们有的读到了有趣的人和事,有的获患了新鲜感,有的在读完后有成就感、满足感。使他们对念书产生了兴趣,并形成了习惯。这类学生的课外阅读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没有特定的目标和计划,为所欲为,具有涣散性。
㈡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举动体现
1.家庭环境因素。从学生的家庭环境来看,我校有70%来自打工者家庭的孩子,这些家庭家长学历偏低,居住环境、经济前提差,直接影响到孩子的阅读习惯,没有浓厚的家庭文化环境的陶冶,造成学生没有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
2.家长盲目指导。由于家长文化的局限性,不明确阅读哪类书籍对孩子有益,只是盲目购买教辅资料逼着孩子阅读,认为这就是课外阅读,歪曲“阅读”一词的深刻内涵。甚至盲目认为:只要孩子把语文书上课文会背了,就是学好了语文。这也是造成学生阅读内容浅近书籍的客观原因。
3.应付阅读作业。除了以上两个客观因素外,与教师的阅读指导和阅读兴趣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虽然每周老师都检查学生上周阅读的书目和阅读时间是否包管半钟头以上,并由家长签字证实,这是逼迫学生阅读,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4.理解能力低下。课外阅读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语文成绩,阐发理解能力普遍差。对文字描述性的疑难题目或需要加以主观阐发的习题,就无从答起。作文时导致错别字、语病连篇,理解能力较着低下。
5.目标取向浅近。usa心理学家克龙·巴齐指出:“学生的任何举动型的形成,在客观方面乃是遭到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差异于常态的则需要追溯各种因素的影响是否适当。”从“教”的角度去审视,助学者目标取向以考试成绩“一槌定音”,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一把尺子,驱使教师考啥子教啥子,教啥子学啥子,课外阅读,也是在应考模式里兜圈子,何谈兴趣之有?何谈感触感染美、认识美、赏识美?
6.教学方法单一。语文课的阅读原来可以从不同视角对课内课外质料进行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重新组合配置,给学生以全新的感触感染。课外有广袤丰美的土壤和取之不尽的活水,若教师课外阅读指导有方,学生将会进入一种亮丽的境界。但大都语文教师习惯以讲代读,或者“满堂讲”或者“满堂练”,使“主体”变成了“客体”,限定了学生课外阅读时间,削弱了学生阅读的心志,丧掉了课外那片肥沃的土壤,使学生思维与课外阅读没有办法同步成长。㈠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调查阐发
1、调查结果及简析
⑴ 阅读课外书在小学生课外生活中的官位地方
表1.阅读课外书在小学生课外生活中的官位地方 从表1中可以看出,大多学生的课余时间仍然为课内作业所占用。参加其它活动的人仅占6.8%,如果要使学生的课余活动真实的丰富、多样起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是须要前提。
⑵小学生课外阅读种类的选择
表2.课外阅读种类选择的班级差异 学习辅导类 童话故事类 小说出名著作类 科技常识类 历史故事类 合计 低 2 20 3 9 3 37 中 10 13 2 19 7 51 高 13 3 6 10 8 40 合计 25 36 11 38 18 128 不同班级的小学生在课外书种类的选择上存在着极显著性差异,低班级学生较倾向于童话故事类,占54.1%。中班级学生较倾向于科技常识类,占37.3%,以及童话故事类,占25.5%,而高班级学生则倾向于学习辅导类,占32.5%以及科技常识类,占25%。
⑶课外阅读种类的性别差异
表3.课外阅读种类的性别差异 学习辅导类 童话故事类 小说出名著作类 科技常识类 历史故事类 合计 男 9 13 7 30 10 69 女 16 23 4 8 8 59 合计 25 36 11 38 18 128 男性和女性生在课外书种类的选择上存在着极显著性差异,男学生较倾向于选择科技常识类的图书,占43.5%,其余类型的选择较为均衡。而女生较倾向于童话故事类的图书,占39.0%,学习辅导类的选择比率也较高,占27.1%,而小说出名著作类的选择比率较低,占6.8%。
⑷选择不同种类课外书人数的表4.选择不同种类课外书人数的 从表4中,可以看出学生在各种读物的选择上存在极显著性差异,较倾向于童话故事类(28.1%)和科技常识类(29.7%),较少选择小说类(8.1%)。表5.优差生在课外书阅读上的差异 学习辅导类 童话故事类 小说出名著作类 科技常识类 历史故事类 合计 优 5 2 0 1 1 9 差 1 1 2 5 1 10 合计 6 3 2 6 2 19 经过对优差生在课外阅读的动机、阅读的种类,以及影响学生选择课外书的因素等差异检验。结果表白,优差生在各方面上均无显著性差异。只有高班级优差生在阅读课外书种类上有显著性差异。优生较倾向于选择学习辅导类(占55.6%),而差生则倾向于科技常识类,占50%。
㈡主要因素阐发
1、小学生课外书种类选择差异的阐发
从表2中可以看出,低班级学生喜欢阅读童话故事类的课外读物。童话故工作节生动有趣,语言活泼,富有想象,语言文字简单易懂,切合儿童的心理特性和常识能力水平。
中班级学生的常识能力水平有了较着的提高,生活接触面也有所扩大,思维、视阈也逐渐开阔,开始对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以及自己身旁的物质发生兴趣和疑难,所以科技常识读物的比例有所增加。
高班级的学生因为遭到升学压力的影响,学习辅导类图书的选择人数较着上升,且由于常识水平、能力水平的上升,阅读小说出名著作类,历史故事类书籍的人数有所上升。总体上看,较之低、中班级,不同种类图书的选择较为均衡。
从表3中可以看出,男性和女性生在课外书类型的选择上存在着极显著性差异,这是由于男性和女性生之间的兴趣、思维上的差异酿成的。男孩子到了中班级后,开始喜爱下手操作一些什物,对外界开始关注,在老师、家长、同学的影响下,逐渐由阅读童话故事成长到阅读通俗科学读物。而女孩子较之男孩子在情感上较为细润、丰富,童话故事中曲折、感人的情节更适合她们的口味。动机是指策动并维持活动的倾向。奥苏伯尔指出:“一般称之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应该包括3个方面的内驱力决定身分,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以及从属内驱力。此中,认知内驱力是指学生想要了解以理解常识,想去应用常识的心愿,常由好奇心与兴趣导致。而自我提高内驱力并非直接指立志求学习使命本身,是由于学业成就或胜任工作等外部因素所导致的。从属内驱力是指以他人的赞许、奖励,认可而体现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
在学生的成心义学习中,认知内驱力是最主要最稳定的动机。小学生阅读课外书,大多是由于课外书内容有趣,是出于自己本身的内部动力,主动的去阅读,这对儿童更好的学习、吸收课外书中的常识是大有利益的。
自我提高的需要则跟着春秋的增加而呈上升状态。这说明跟着学生阅读量的增加、春秋的增长,愈来愈体会课外书给他们的生活、学习带来的利益和乐趣,从而更激发了他们阅读的兴趣。
而纯粹的因为阅读课外书会遭到外界表彰的则只占极少量。
从以上阐发可以看出,小学生阅读课外书的动机主要为内部动机,兼有其它各种内驱力,单纯的从属内驱力极少。
三、影响学生课外书选择因素的阐发
从不同班级来看,跟着春秋的增长,他们对外界物质评价愈来愈客观,评价能力在慢慢提高,学生选择课外书时,愈来愈注重书籍的内容,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自己所需的图书。
虽然有将近一半的人不去特别选择自己要阅读的课外书,但其实不说明这是一件坏事。开阅有益,小学生春秋尚小,多接触各方面的常识,对他们的全面成长,以及将来确定自己的成长方向等等都大有利益。
四、优差生在课外阅读上的差异
通过本次调查,得知除高班级学生在阅读种类上有显著差异外,其余方面均无差异。可以看出阅读学习辅导类的图书对孩子的学习的确有帮忙,但是仅仅是在高班级才出现这样的差异,低、中班级都没有差异。这说明阅读课外书的收益并非是立竿见影式的,而是一个逐渐堆集、逐渐见效的一个过程,它的收益带有一定的滞后性。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课外阅念书对学生的学习并无很大的影响,所以没必要担忧课外阅读会影响学生的课内学习。即使是在阅读种类上优差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也不说明课外阅读对孩子的学习或者将来有啥子决定性的影响。从表5中可以看出,差生在科技常识类、小说出名著作类的阅读上多于优生,这些图书有利于帮忙他们扩展常识面,增长多样性的常识。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小学时的学习成绩好坏不能代表这个人的总体素质,或者借以判断其往后的作为,历史上众多名人的事例可以证实这一点儿。
四、实现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计谋
㈠培养兴趣,让学生乐读。
课外阅读指导要从“兴趣”入手。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只有当学生在头脑中树立了强烈的课外阅读意识,才气积极主动地去阅读课外书籍。
1、课文引伸。课外阅读恰是切合了“教学与活动的统一”这一教学计谋。为了培养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习惯,我们想方想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以自立的,能动的心态投入课外阅读,变教师的主观心愿为学生的主观要求。例如学了《伊索寓言》,我就立志求学生推荐《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话选》、《格林童话选》等各种童话、寓言选。学了《变色龙》,我就立志求学生介绍切科夫的《变色龙》等。为了包管学生的阅读时间,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创立了“课内学一篇,课外带几篇”的同步导读法。
二、榜样引路。榜样的力量是无限的。教师可根据小学生都很仰慕英雄、名人的心理特点,经常介绍毛泽东、高尔基、老舍、叶圣陶、冰心等名人念书的故事,帮忙学生认识他们能有伟大成就的要害在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生身旁同龄人念书的事例,对他们产生的影响更大。我在班上对学疏远别调查课文阅读的情况。结果发现,优秀生的课文阅读习惯好,阅读量大,收获也大;学困生没有养成读课外书的良好习惯,阅读量少,很多人根本就没有读课外书,读不出啥子收获。从而,使每一个人真正感触感染到了读课外书的重要性,纷纷表示要当真读课外书,班上很快形成了浓厚的课外阅读风气。
三、活动激情。小学生的心志品质正处于慢慢形成成长之中,他们往往缺乏坚持阅读的恒心。开展课外阅读方面的活动,最大的功能就在于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引导学生持之以恒,坚持阅读。念书交流活动的形式要丰富多彩,可以是专题性的活动。如“长征诗歌”朗诵会,安徒生童话故事会;也能够结合校园文化的建设来举行,以发挥阅读活动的综合效应,比如“语文节”、“校园童话节”、“红领巾念书读报活动”等,让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成果展览出来,使他们体验到阅读的乐趣,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热情。
四、巧设牵挂。故事人人都爱听,欣忭之情溢于言表,火烧眉毛地想一听为快。正当孩子们津津有味、情感交跌,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教师戛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工作节交错庞大,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掉时机地立志求学生推荐出相干的读物。如,我给学生们讲《斑点松鸡和乌龟》的故事,当我讲到乌龟们为了让斑点松鸡能整天呆在洞里陪它们玩耍,便在斑点松鸡的同意下把斑点松鸡的羽毛全部拔光。这样斑点松鸡没法飞走了,它们的目的也都到达了。可是某一天正当它们玩得正开心的时候,突然,黄鼠狼窜进洞来,扑向斑点松鸡,一口咬住斑点松鸡的脖子……讲到这我戛然而止,学生迫切懂得结果。而我却让他们先猜猜结局。在逐一否定了他们的答案后,我便出示《一千零一晚上》一书告诉他们,想懂得结果就借读这本书,里面还有更精彩的故事呢。学生被扣人的故工作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要请求别人借给书。这样让学生在享受故工作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触感染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㈡授以方法,让学生会读。
昔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限。”让学生用课上学到的学习方法去指导课外的阅读实践。
1、选读法。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而书籍却是浩如烟海,一个人要想读完那是根本不有可能的,我们提议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或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地阅念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书多了,还要选文质兼美的书读。在选的内容上,教师还要注意把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结合起来,结合教材的特点,以落实重点训练项目的课文为“经”,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以优秀课外读物为“纬”,引导学生运用念书方法,从而构建“经纬”交错的阅读教学收集,增进常识的迁徙,使课内外彼此增补,相得益彰。
二、精读法。即逐字逐句精研细读,咬文嚼字的阅读方法。小学课文大多语言隽永,文质兼美,运用典范,以这些作品为凭借,指导学生精读,引导学生抓住精要,进行圈点批画地读,要求学生全身体和精神投入,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思考边批注,逐渐养成“不涉笔墨不念书”的好习惯。例如学完《艾滋病小斗士》一课后,让学生去了解艾滋病的有关常识,查找有关资料来进行交流。学生到藏书楼检索书目,用筛子选有关书籍,找到有关介绍艾滋病的书籍;再通过浏览,用筛子选有关章节,找到世界群众如何与艾滋病作斗争的部分,最后精读,用筛子选有关常识点进行交流。这样的念书活动一般都能进行得十分乐成,并使学生从其中掌握这种阅读方法。
三、略读法。现今科学突飞猛进,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字斟句酌地读,很难顺应社会形态的飞速成长,是以,我们还应教给学生略读法。以培养其迅速“用筛子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而略读法的特性是翻看读物,首先要看看叙言、目录,或开头、结尾,之后从头至尾地浏览,力求迅速准确地从全局上把握读物的脉络和主旨,明确内容。平时要放手让学生盘绕研究主题寻觅信息,哄骗藏书楼、书籍报刊、收集、电子读物。当然,应让学生大白,略读也不等于走马观花、漫不经心,而是要集中注意力,有目的地扫视。
四、念书条记法。为了养成学生结壮当真的念书习惯,巩固课外阅读成果,写念书条记是个好办法。写念书条记的要求不求陈旧见解。如:学生可摘记精彩词语,为作文堆集词汇;概括故事大意,归纳撰著特点,培养概括能力。如阅读论说文可要求学生摘记、评注警语、格言,用以陶冶情操,为写论说文堆集论据;阅读文艺作品,则要求归纳使命性格、品质,评论艺术伎俩的作用,培养阐发能力;还可以从一个角度,写一篇读后感,进一步挖掘作品的思惟内涵和实际意义,熬炼培养学生的阐发和撰著的能力。念书条记形式多样,但读一本书、一篇文章,没必要四平八稳,应该重点突出、讲求实际效。
㈢拓宽渠道,让学生多读。
吕淑湘先生说过:“问语文学得好的人,都说是课外看书多。”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学生读的书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楚,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是以,教师应注意拓宽学生获取书源的路子,让学生多念书。
1、班级阅读指导
——开辟图书角。为了填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储存安放在班里,社团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卖力求书的保管、借阅工作。为了介绍图书,社团学生举办图书展览,把被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资料可包括图书内容撮要,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前提。
二、学校阅读指导 ——建好藏书楼。学校应在前提容许的情况下,集合人的劳力、物力加强和完善自己的藏书楼、阅览室的建设,尽有可能购置配备较多的图书资料品种,尤其要注意图书资料的及时更新,不断购进最新出版的社会形态上有影响的优秀书刊,从而满足学生的念书情欲,为学生开辟一条图书借阅的主渠道,这样可以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产生一种无形的影响力。这也是学校良好教育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学校做好课时兴小调控。拥有课外阅读时间,是包管课外阅读质量的一个重要前提。凡是课外阅读开展得比较出色的学校都把课外阅读列入课程表。所以,划定:学生在校的集中阅读时间为早晨上课前及前晌第一节早读课,下午的课外活动时间。并制定教师伴读值日制,每班学生在学校划定集中阅读时间内,均有一儒家观念师在班内伴读,帮忙学生解疑释难,维持阅读秩序。
——引导收集阅读。互联网的产生和被广泛应用,给我们的课外阅读开辟了一条新路子。教师只要引导得当,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收集开阔眼界,当真阅读,广览博采,为我所用。
三、家庭阅读指导
——建立“家庭图书角”,开展“家庭念书竞赛活动”和“家庭图书漂流活动”,营造念书氛围和家庭图书的哄骗率。
——营造家庭念书氛围,立志求学生家长介绍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及学校的阅读规划,要求家长为学生创设优良的念书环境,做到“3个一”--每天伴读一会儿书,提供一个平静的念书环境,挑选一批可读性强的书。我们积极拓展渠道,让学生徜徉在书海中,在书的海洋中去堆集语言,亲近民族标准语,陶冶情操。
四、课堂阅读指导
——课外延长,拓展视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的特点,以落实重点训练项目课文为“经”,以优秀课外读物为“纬”,从而构建“经纬”交错的阅读教学,有机扩大课外阅读量,这是一项切合实际可行的重要计谋。扩大阅读量是连接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联系中心环节和桥梁,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的阅读活动从课内向课外延长,对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能力,营造课外阅读的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的具体做法是:
⑴课文是节选的,到课外查找、阅读全副的著作;
⑵查找、阅读与课外题材、内容、写法相干的其它文章;
⑶查找、阅读与课文内容相联系但文体、写法不同的文章; ⑷作文前引导学生阅读与习作内容相干、形式附近的文章。
在这种有目标、有计划的引导下,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朵星星之火,会以延烧原野之势蔓延,一发而不可收拾!
五、论断
小学生课外阅读与课堂阅读教学是相辅相承的提高小学生语言水平的两条平行线,坚持课外阅读的兴趣性、循序渐进性、指导性、自立性、差异性 “五性”原则,就能使课外阅读百花齐放、杂英纷纷,有效增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和学校教育的长足成长,为学生终生阅读堆集良好的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
[1]汪莹:《素质教育实践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张必隐:《阅读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3]陈国安:《语文教学心理学简稿》,宁夏群众教育出版社,2000年
[4]钟启泉、金正杨、吴国平:《解读中国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5]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实的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
[6]钟晓雨:《疑难题目与对策:中小学语文教育鼎新》,群众教育出版社,2000年
[7]查有梁、傅先蓉:《小学语文教学建模》,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
[8]张玮:《混沌初开——儿童的心理世界》,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年
[9]李鹏、陈力:《素质教育的呼喊——说“减负”谈鼎新》,新华出版社,2001年
[10]《语文教学大纲》,(中华群众教育部制订)群众教育出版社,2001年
[11]包南麟等:《小学语文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7、8期
后记: 在本论题研究的过程当中,获患了西南大学收集教育学院指导老师兰英的切合实际指导,使我对本论题有了深刻的认识,提高做学术论文的规范性。在社团开展学生调查时,获患了本校领导,相干教师的鼎力大举撑持和帮忙,图书管理员为我提供了大量的相干资料,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第四篇:小学生习作评改的策略研究
论文编号:
2019年宁远省教育研究论文
学科类别:
小学语文
论文题目:
小学生习作评改现状简析及策略
作者姓名:
钟倩倩
作者单位:
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湾井完全小学
专业职称:
小学一级教师
通讯地址:
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湾井镇湾井完全小学
邮
编:
425603
联系电话:
***
电子邮箱:
1327834249@qq.com
小学生习作评改现状简析及策略
小学语文
摘要:长期以来,小学习作教学的一般模式为“教师指导——学生习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多数教师重视作前指导,在习作评改环节中,往往“以批代评“”以读代评”,忽视学生评改,导致收效甚微。习作评改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如何提高小学习作评改的效益是教师目前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把习作评改权还给学生,让学生重视评改,不断提高习作水平。
关键词:小学生;
习作;
评改。
一、小学习作评改的现状
新课程实施以来,习作教学,特别是在习作评改中,高耗低效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教师翻开一篇习作,边看边改,从错别字、标点符号到语句、段落乃至篇章,都要逐一纠正,甚至帮助润色、补充内容,然后煞费苦心写上眉批和总批。评改习作耗费了教师大量脑力与体力。但是,据我在平时的教学中调查发现,85%的学生最关心的只是习作分数或等级。对于评价,有75%的学生只是大概看一遍,但都不会去思考这些评语的真正意义,而25%的学生根本不看。面对这样的结果,教师们显得很无奈。要想摆脱这种局面,充分发挥习作评改的作用,真正实现以评促改,以改促写,寻求一条有效的习作评改之路迫在眉睫。
二、小学生习作评改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一)认识出现误区
自古以来,学生的作文都由教师批改,因此许多地方依然亘古不变地延续着"生写师改"的老套模式.各级领导和家长都习惯地以为"精批细改"是教师负责的表现.大部分教师也都习惯这样做,不管教学工作多么忙碌紧张,都要面对"作文山",每天“挖山不止”,认为“改得越多,批得越多”,就是“精批细改”,以表工作认真的态度,从而就能得到教育行政管理者的认可或好评。
(二)评改主体错位
由于评改主体认识上出现误区,在作文教学中,当学生完成习作后,评改则成为了教师的“专利”,学生习作的好坏决定权在教师,而一些教师往往以成人的认知和写作能力去主宰小学生的习作。教师又是学生心中的“重要他人”,从而教师的评价在学生心里有着一种“至高无上”的权威,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久而久之,学生就习惯于、依赖于教师的评价,认为写成文后不必再去下功夫,评改是教师的事。在这种评改模式中,学生处于被动状态,缺少自我反省、自我感悟、自我认识的机会,无形之中缺乏了自主评改的意识。
(三)评价方式笼统单一
教师评改学生的习作,就等于在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由于大部分教师的批语的大众化、模式化、成人化,忽视了学生对文字好奇与好玩的心理特点,导致无法激发学生再创造的能力。例如:对不够好的习作用“语句不通顺,中心不明确”、“错别字太多”、“层次不清楚”、“字迹欠清楚”等形式的批语充斥大多数学生的作文本中,即使对好文章也只是“行文流畅,意到笔随”,“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用词准确生动”等等这类,都显得抽象,学生对这种技术性批语如“水中月,镜中花”,可望不可及,不能领会,只留下一个模糊的感觉。
(四)评改居高临下,不平等
大部分教师批改学生作文,往往用自己的眼光去评价学生的作品。希望学生的每一篇作文都是一篇佳作极品,要求中心明确、叙事清楚、语句通顺、文字优美、开篇新颖、引人注目、结尾点题、深化主题等等,做到十全十美,毫无缺陷。正如叶圣陶所说,在作文教学中“只顾到学生作好的文,却忘了作文的学生。”缺乏“平等对话”式的作文批语,这就等于师生之间隔了一条宽宽的河,不能敞开心扉来交流,教师是居高临下“隔靴掻痒”,学生是谷底望天“隔岸观火”,达不到批改效果。
(五)学生无视老师的批改
面对作文本,学生的状态是各种各样的。有的学生“又是良/B”;有的学生“耶!又是优/A”;有的学生根本不打开看看等级就塞进书包、抽屉了!大部分学生都无视教师含辛茹苦备注的那一个个的符号,一条条红线,一面面小红旗,无视教师精心写的批语,无视教师提出的修改建议,且很少有学生针对教师的建议自主修改习作,进行再设计。教师修改习作是大刀阔斧的改造,学生看见点评是呆若木鸡的无奈,教师的精心修改就那么付之东流。
(六)一味撒手,放任自流。
一些教师基于“新课标新理念”的要求,他们似乎开始着手培养学生评改习作的能力,一味撒手让学生自己修改,既不传授学生修改习作的一定方法(有的班级甚至连修改符号也未统一)也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训练,更没有制定科学的管理方法,长期以来,学生敷衍塞责,马虎行事,改与不改差不了多少!岂来习作水平的提高?
(七)反馈周期长
一般一篇作文要两个星期才能有一次反馈,学生对作文的内容已经淡忘,兴奋点已经转移,即使教师精批细改,也难以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导致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相对缓慢。
三、小学习作评改的重要性
在从教的过程中,我发现现在小学生的习作量越来越大了,有大习作、小习作、练笔等等。我统计过一个五年级的学生一周平均要写至少4篇习作。然而,在小学习作教学研究领域,一直侧重于“写前指导”的研究,对习作的“批改与评价”却忽略。教师在评改习作中耗费时间与精力,学生对习作的评改视若无睹,大部分学生关心的是教师给的等级而不是老师写的评价。评价的反馈作用难以实现。最终的结果是学生不知习作的目的,长期已久学生对习作滋生了厌恶、恐惧之情。对写好习作缺乏内在动力,导致习作水平提高缓慢。虽然近年来,各级各类的优秀习作指导课、示范课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然而,作为习作指导的重要环节——习作的评改,并没有受到广大教育者的“青睐”,大多依然是“穿新鞋,走老路”,习作评改的现状不容乐观!因此,还学生习作评改的权利,让学生成为习作评改的主人,是培养学生自主能力---时代的要求。
(一)学生评改习作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分工日益细化,人们在工作生活中独挡一面的机会日益增多,对工作、生活进行总结,交流自己的经验、体会成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就需要人们进行写作,并不断进行修改,从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经验,情感。
(二)学生评改习作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已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不相适应。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学生是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现代教育过程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双主体协同活动的过程,现代教育应把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作为一项核心目标,在学校教育中应建立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习作评改是习作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样,它应遵循现代教学规律,体现现代教育思想,把学生当作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习作评改的权利应该还给学生。
(三)学生评改习作是习作自身规律的必然要求。
习作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创造性的言语活动,它需要通过内部言语来操作。因为习作是个体的言语行为,所表达的也是学生个体对事物的独有认识。基于习作的自身特点,因此,习作评改是学生个体对自己独特感受的一种再认识,学生是最具有权利的习作评改者,而教师的作用只是教给学生习作评改的方法。
(四)学生评改习作是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
学生是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一篇习作是学生自己情感与思想的结晶,学生最清楚习作的内在。学生通过习作评改,不断完善自己的习作,从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有效地小学习作评改方法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我当过语文教师,改过的学生作文不计其数,得到一个深切体会:徒劳无功。”为什么教师的良苦用心会“竹篮打水一场空”?怎样的作文评改方式才能改变这一局面?以往,作文评改权一般由教师独揽,呈现出统一评改的单一模式。许多教师都认为,“精批细改”才算是负责任的教学行为。可是,对于教师“拼死拼活”改出的作文,大部分学生对评语简单过目,很少去琢磨其中透露出的问题。面对这种反复出现的现象,我认为,主要是教师在作文评改中忽视了写作主体——学生的地位,导致作文评改的低效,更使得学生的写作能力无法得到持续提高。怎样的作文评改方式既能把教师从愚公移山式的“劳作”中解放出来,又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
(一)教师范改 学会自改。
第一阶段,教学评改课上,结合本次习作的重点要求,教给学生方法。在学习批改之前,首先要教学生掌握批改的方法。一次习作后教师可以在全班选择具有典型性的习作,通过投影,示范详细批改,教师必须正确统一的批改符号,尤其是删、添、调、改等常用的符号。培养学生见符号明意图的思考习惯和领悟能力。学习从字、词,句、标点方面进行推敲一段话的内容,以及错别字的辨析要求。从详细、照应、过渡等方面考虑文章的结构,从整体上判断材料是否符合要求,根据每次习作训练的重点,检查落实情况。写批语是批改中的一大难事,引导学生可以先从条文式的批语写起,首条评语要写出习作的主要内容,第二条就结合本次习作的训练重点进行,要一次一个重点,一作一得。然后逐步学会写综述式的批语。
学生学习自改。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开始阶段可按以下5个方面进行评改。1、格式是否正确;2、卷面是否整洁;3、有没有错别字;4、有没有不通顺的句子;5、指出标点符号有没有用错。经过三、四篇文章的批改实践,就能够掌握这些基本要求。第二阶段再评改两、三篇,掌握得比较熟练了,然后一条一条地增加新的要求,1、改正用错的标点符号、错别字和有语病的句子
2、看文章的中心是否鲜明、集中;3、所选材料是否真实、典型;4、段落是否清晰,过渡是否自然;每次写完习作后,让学生依照这些要求阅读自己的习作逐一检查评改。例如,在从教中,我发现一些教师在学生二年级时开始注意培养学生自主能力,一般情况下小作文都是自己先批改,找出错字、别字再交由老师批改。所以学生的自主修改能力有了提高,而且写错别字的现象出现的少了。
(二)互改、取长补短。
学生互改是在自改的基础上进行的。也要分阶段进行,开始阶段要求要低,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每次评改有侧重点,经过以上自改要求的单项训练后,再进行综合性的评改,包括文章中心,语言文字,标点符号,行款格式,书写等方面的评改。对那些错别字、使用不当的标点符号进行修改;找出表达不准确或文理不清的地方;增补漏掉的字词;删去多余的字、词、句;调换一些字词的顺序;改换不恰当的词句,补出不够完整的句子。
学习互改习作前,要构建相应的学生批改习作小组。可以按座位划分小组4个人为一组,并选出习作水平较高的同学担任组长。实施互改时,参照前面的习作批改步骤作针对每次习作的重点和老师给出的评改重点及实施意见,有针对性的批改。例如,在写我的实习老师这篇习作时我将全班4个大组分为8个学习小组进行小组批改。然后我再随机抽4个学习小组的同学的作业进行检查。
(三)教师批改,突出重点,引导为主。
新课标要求,教师参与习作批改的角色要站在主导的位置上。在实施批改过程中,要突出重点,有针对性,不要面面俱到。做到短时高效,事半功倍。所以教师评改主要给学生以示范作用。结合共性问题有效地指导学生评改。
(四)综合评改
综全评改以教师改、学生改、学生互改三种形式穿插进行,兼之以其他批改形式。像好朋友互评改,家长参与评改等。
(五)还可以采用骨干学生评改,一对一评改,共同批改等等方式进行评改习作。
以上五种的批改方式,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症下药”。灵活选取两三种适合自己班级情况的批改方法,行之有效的坚持下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达到预期的效果。
五、总结
习作评改是一门艺术,有效的艺术需要创新。我们应该做好指导和促进工作,坚持新课标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自我能动性,有效提升学生的习作兴趣和习作能力。
参考文献
[1]薛丽.《例谈习作评改指导的有效性》[J].教学与管理.2009.(2),132-147.[2]王家生.《让学生成为习作评改的主人》[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2):17-28.[3]陈继霞.重视习作评改提高写作能力[N].济宁日报.2010
-03-17(04).
第五篇:小学生习作指导的有效性研究
小学生习作指导的有效性研究
小学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是小学语文教师感到十分棘手头痛的课题.也是小学生最不愿意完成的功课。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进入作文教学.其实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就开始重视作文教学了.从学说完整通顺的一句话到书写句式的造句都是作文入门的开端。然而小学生的语文功底差.观察能力低.更没有组织和驾驭语言能力,作文时经常是下笔无话可写。或者是茶壶煮饺子——有话吐不出。即使是东凑西拼勉强完成一篇习作。也是内容空洞。条理分不清,或者是词不表意.马头牛嘴对不上。让教师无法修改,苦不堪言。那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作文的教学?
一、作文与生活相结合“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语),这就告诉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时,“思维”十分重要,大量地背范文、套模式,期望通过模仿提高写作水平,是不能真正提高作文水平的,这是因为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思维训练,没有开拓思路。只有在“思维”中获取灵感,才能做到思如泉涌、下笔有神、笔奕生辉。例如,教师要带领我们的小学生走入广阔的生活,以拓展思维领域法国雕塑家罗丹语曾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一些学生的作文,往往千人一面,百景一样,写不出新意来,就是因为缺少细致的观察、发现,观察本身就是一种“沉默”的思维。由于生活面比较窄,圈子又小,出了家门就进校门,缺少社会实践,视野不开阔,活动领域不宽广,导致对周围生活了解非常少。根据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带领学生走入生活,不仅是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广泛接触社会,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学会观察社会、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事实证明,往往是参加了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后,写出的作文要好多了,具有文采,也显生动、有形。以就是说,教师要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
二、阅读训练与作文教学相结合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作文成功的最近通道。阅读能力是指学生积极涉猎书海,不断接受文化熏陶,主动培养审美情趣,为作文大量储备知识的能力。一个学生缺乏阅读能力或者说这种能力低下,知识心理就发育不全,很难激发作文兴趣。大文学家杜甫曾深有体会地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个人如果生活经验欠缺,书本知识贫乏,写作时必然腹空笔涩。茅盾先生曾说:“一个作家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而能深刻领会其构思、剪裁、塑造形象的好处,并且每读一遍会有新的心得,这就意味着他的欣赏力在一步步提高;而欣赏力的步步提高反过来会提高表现能力。”(《漫谈文艺创作》)。实践告诉我们,大量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阅读其他相关书籍。既可以继续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扩宽知识面,又可以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提高鉴赏能力,还可以逐步丰富他们的语言、词汇、写作素材,领会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规律。“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项时间长,见效相对缓慢的工作,需要师生双方的长期共同合作,积极参与。教师要有耐心和毅力来培养我们的学生。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还应认真运用好每篇课文的写作方法,指导学生学会仿写,从而帮助学生打开写作思路。当然,在对学生进行范文指导的过程中,我们应教育学生避免机械地照搬照抄。仿写是指仿其文(仿范文部分精言、警句),仿其格(仿范文布局、格式、结构、写作思路),仿其法(仿范文观察方法、思路方法)。学生经
过反复多次的仿写练习,掌握了一定的基本方法后,就要鼓励他们采取不同的表现手法反映同一中心的题材,发展求异思维。如从不同的角度去选材表现同一中心的题材内容安排可“先分后总”或“先总后分”,还可按“顺序”、“插叙”、“倒叙”去进行一题多练。先扶后放,从仿到创,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方法。
三、注重平时积累
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一样需要积累,比如好词、句、精彩片段等。
三.1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
“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比如:在教完《颐和园》这课后,就让学生以后写熟悉的景物作铺垫。
三.2通过写日记来积累
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是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昕到的、可写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柬地表达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比如:每组织学生看完一场电影,搞完一次大扫除,都可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
四、及时修改作文,加快思想交流
学生辛辛苦苦写好作文后,总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赞许,在很短的时间内,印象很深,应给予及时的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学生很容易接受,让学生自己修改自己的作文,或别人的,或轮流交换互阅等。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确修改作文的目标,要求学生能写出他们的真情实感,用通顺的语句、清楚的层次、鲜明的观点,恰如其分地记叙见闻、写景状物、说明事物、发表意见,此时,若再重新习作一次,就能上一个等级,这无疑提高了作文水平。
五、培养学生的自我修改的能力
丁有宽老师主编的小学语文教材是以培养和发展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为中心,以培养自学自得、自作自改的能力为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达到大面积提高小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为目的。这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体现,指出了作文的能力培训的一条途径。“自改”作文,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又能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在多年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笔者一直尝试让学生参与作文评改。学生把自己的作文看几遍,通读几遍后,看它是否顺口,以发现错漏之处,并自己进行修改,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头痛于作文的学生,则是作文还提不起他们的兴趣。兴趣是写好作文的起点。作文教学要取得一定成效,语文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变被动学写为主动学写,逐步使他们乐写。
以上几点,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只要我们切实抓好各个环节,努力创造条件,在实践中加强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就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