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物理 功的习题课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功的习题课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关于功的一般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知识点复习,唤起对功的再认识,然后通过练习巩固知识,最后通过讲解讨论、变式训练达到纠正错误的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知识的应用,进一步加深对物理的兴趣,培养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情感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一般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学:
上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功的概念,对功有了初步的理解,这节课我们通过习题练习,进一步加深对功的概念理解,并学会计算功的一般方法。
二、课程教学:
2、大小相等的水平拉力分别作用于原来静止、质量分别为m1和m2的物体A、B上,使A沿光滑水平面运动了位移s,使B沿粗糙水平面运动了同样的位移,则拉力F对A、B做的功W1和W2相比较()A、W1>W2 B、W1<W2
C、W1=W2
D、无法比较
3、关于摩擦力的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静摩擦力总是做正功,滑动摩擦力总是做负功
B、静摩擦力对物体不一定做功,滑动摩擦力对物体一定做功 C、静摩擦力对物体一定做功,滑动摩擦力对物体可能不做功 D、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都可能对物体不做功
4、关于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做功情况是()A、作用力做功,反作用力也一定做功 B、作用力做正功,反作用力一定做负功 C、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可能都做负功
D、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做的功一定大小相等,且两者代数和为零
5、质量为M的物体从高处由静止下落,若不计空气阻力,在第2s内和第3 s内重力做的功之比为()A、2∶3 B、1∶1
C、1∶3
D、3∶5
6、一个人从深4m的水井中匀速提取50N的水桶至地面,在水平道路上又匀速行走了12m,再匀速走下6m深的地下室,则整个过程中此人用来提水桶的力所做的功为_______J.7、质量为m的滑块以一定初速度沿倾角为θ的斜面上滑L后,又沿原路返回,设滑块与斜面的动摩擦因数为μ,则滑块从开始上滑到回到出发点过程中,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为多大?重力做的功为多大?
8、质量为10kg的物体在拉力作用下运动,求下列各种情况下拉力做的功(g取10m/s):(1)拉力沿水平方向,物体在动摩擦因数为0.25的水平地面上匀速移动4m.(2)拉力沿水平方向,物体在动摩擦因数为0.25的水平地面上以2m/s的加速度匀加速移动4m.(3)用大小为50N的、与水平方向成37°角的斜向上的拉力拉物体,使物体沿水平地面移动4m,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5.(4)物体在竖直向上的拉力作用下,以2m/s的加速度匀加速上升4m.9、质量为m的物体静止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现在使斜面体向右匀速移动距离L,如图所示,有哪几个力对物体做功?各做了多少功?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为多少?
(三)、讨论纠错、变式训练:
第2题变式训练:第一次用水平恒力F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在光滑水平面上移动距离s,F做功为W1;第二次用同样大小的力F沿斜面方向作用于物体上,使物体沿粗糙斜面移动的距离也是s,F做功为W2,那么()A、W1=W2
B、W1>W2
D、无法判断W1和W2的关系 C、W1<W2
22第3题变式训练:关于摩擦力做功的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A、滑动摩擦力只能做负功 B、滑动摩擦力也可能做正功 C、静摩擦力不做功 D、静摩擦力也可以做功
第4题变式训练:如图所示,A、B叠放着,A用绳系在固定的墙上,用力F拉着B右移,用F′、FAB和FBA分别表示绳对A的拉力、A对B的摩擦力和B对A的摩擦力则()A、F做正功,FAB做负功,FBA做正功,F′不做功 B、F和FBA做正功,FAB和F′做负功 C、F做正功,其他力都不做功
D、F做正功,FAB做负功,FBA和F′不做功
(四)课后练习:
1、如图所示,某人用F=100 N的水平恒力,通过一质量和摩擦的定滑轮把物体沿水平方向拉动了2m,则他对物体做的功为_____J.2、下列几种情况下力F都对物体做了功①水平推力F推着质量为m的物体在光滑水平面上前进了s ②水平推力F推着质量为2m的物体在粗糙水平面上前进了s ③沿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的推力F将质量为m的物体向上推了s.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A、③做功最多 B、②做功最多
C、做功都相等
D、不能确定
2均不计
3、起重机将质量为100 kg的重物在竖直方向上移动了2 m,下列三种情况下,各有哪几个力对物体做功?每个力做了多少功?是正功还是负功?(不计阻力,g=9.8m/s)①匀加速提高,加速度a1=0.2m/s; ②匀速提高;
③匀减速下降,加速度大小a2=0.2m/s.2
第二篇:【联盟教学资源】2013高中物理(新人教必修二)《习题课:功的计算》知识点训练3
训练3习题课:功的计算
[基础题]
1.一物体在两个力F1、F2的共同作用下发生了一段位移,做功分别为W1=6 J、W2=-6 J,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这两个力一定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B.F1是动力,F2是阻力 C.这两个力做的总功为0 D.F1比F2做的功多
2.一物体静止在升降机的地板上,在升降机加速上升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合外力对物体不做功 B.地板对物体的支持力做正功 C.地板对物体的支持力做负功 D.重力对物体做负功
3.一同学穿着旱冰鞋处于静止状态,推一下竖直墙壁后有了向后的速度.关于该同学推墙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墙壁对该同学做正功 B.墙壁对该同学没有做功 C.该同学对墙壁做正功 D.该同学对墙壁没有做功
4.质量为2 kg的物体置于水平面上,在运动方向上受到水平拉力F作用沿水平方向做匀变速运动,拉力作用2 s后撤去,物体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1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取
图1 ①拉力F做功150 J ②拉力F做功500 J ③物体克服摩擦力做功100 J ④物体克服摩擦力做功175 J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R5.在水平面上有一弯曲的槽道AB,槽道由半径分别为和R的两个半圆构成,2如图2所示,现用大小恒为F的拉力将一光滑小球从A点沿槽道拉至B点,若拉力F的方向时刻与小球的运动方向一致,则此过程中拉力所做的功为
()
3A.零
B.FR
C.πFR
D.2πFR
图2
2[能力题]
6.如图3所示,演员正在进行杂技表演.由图可估算出他将一只鸡蛋抛出的过程 g=10 m/s2)
()
中对鸡蛋所做的功最接近于
()A.0.3 J
B.3 J C.30 J
D.300 J
图3 7.一滑块在水平地面上沿直线滑行,t=0时其速度为1 m/s.从此刻开始在滑块运动方向上再施加一水平作用力F,力F和滑块的速度v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分别如图4(a)和(b)所示.设在第1秒内、第2秒内、第3秒内力F对滑块做的功分别为W1、W2、W3,则以下关系式正确的是
()
(a)
图4 A.W1=W2=W3 B.W1 8.如图5所示,水平传送带以速度v顺时针运转,两传动轮M、N之 间的距离为l=10 m,若在M处的正上方,将一质量为m=3 kg的 物体轻放在传送带上,已知物体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3,在以下两种情况下,物体由M处传送到N处的过程中,传送带对物 图5 体的摩擦力做了多少功?(g取10 m/s2)(1)传送带速度v=6 m/s;(2)传送带速度v=9 m/s.9.如图6所示,某人用大小不变的力F拉着放在光滑水平面上的物体,开始时与物 体相连接的绳与水平面间的夹角是α,当拉力F作用一段时间后,绳与水平面间的夹角为β.已知图中的高度是h,求绳的拉力FT对物 体所做的功.假定绳的质量、滑轮质量及绳与滑轮间的摩擦不计. 图6 (b) 答案 1.BC 2.BD 3.BD 4.C 5.C 6.A 7.B 8.(1)54 J(2)90 J 9.Fh(1/sin α-1/sin β) 高中物理必修1教案-《功率》(3000字) 高中物理必修1教案-《功率》 一、教学内容分析 1.内容与地位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共同必修模块“物理2”中涉及本节的内容标准是“理解功率,关心生产和生活中常见机械功率的大小及其意义”。要求学生理解功率的概念,会进行功率的计算;会分析汽车发动机功率一定时,牵引力和速度的关系;尝试自己设计实验,测量人在某种运动中的功率。由于功率在生活、生产中应用很广,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使抽象的物理概念变得富有实际意义。发展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本节课的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学习物理研究方法,使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在建立“功率”概念中,让学生体会用比值方法来建立一个新物理概念。机车起动过程的分析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引导学生认识物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综合运用动力学知识和功率概念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设计测量人的做功功率的实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2.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体验功率概念的形成过程及功率的实际意义,理解功率概念。 (2)从功率概念的定义,体会用比值方法建立物理概念的方法。 (3)理解功率与力和速度的关系。会利用功率的两个公式来解释现象和进行计算。 (4)了解平均功率、瞬时功率、额定功率、实际功率区别和联系。 (5)具有敢于发表自己观点,坚持原则,善于合作的良好 习惯。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理解功率的概念;难点是理解功 率与力、速度的关系,瞬时功率和平均功率的计算。 二、案例设计 (一)新课引入 问题:人们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使用了大量的机械来做功,这与人力直接做功或畜力做功,在完成功的快慢方面有何不同?请举例说明。(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从身边生活寻找做功事例,并思考机械与人或畜力做功的差异。) 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人们十分关注做功的多少。然而不同的机械或人,其做功的快慢是不同的。(分析一些生产事例、工作场面,或展示一些做功快慢不同的图片。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通过多媒体手段更生动地展示这些画面和情景,使学生对做功快慢的情形有更为形象和具体的认识,从而为建立正确的“功率”概念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事例:①挖土机与人,要完成相同的挖土任务,人花的时间要长得多。②建筑工地上要把砖块或水泥等建筑材料搬到楼顶上,起重机和搬运工相比,起重机要比工人快得多。③从水井里提水,使用抽水机比人工要快得多④家住在高楼(如8层),乘电楼比走路要快得多。⑤拖拉机耕地比牛耕地要快得多,等等。列举生产、生活中发生的事例,使学生体会功率与生活、生产息息相关,无处不在,研究功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说明: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有关事例,形成初步共识:人们选用机械来做功时,不仅要考虑做功多少,还要考虑机械做功的快慢。如挖掘机做功比人快;大卡车比拖拉机做功快;拖拉机耕地比牛耕地要快;起重吊车比搬运工人做功快;抽水机比辘轳提水快,等等。研究做功的快慢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具体数据,让学生感性地认识做功的快慢。如在某高楼建筑中需要搬运一批砖头 到一高层上,在搬运砖头过程中,起重机和搬运工人的生产记录情况如下表所示: 师:不同的机器或物体做功有快有慢,如何来衡量做功的快慢呢?请同学们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比较物体做功快慢?讨论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预测学生可能有以下回答: ①选择相同时间,比较做功多少,做功多的,做功就快; ②选择做相同的功,比较做功的时间长短,时间长的,做功就慢。 ③类比“速度”的定义方法,用做功和完成这些功所花的时间的比值来定义“功率”。 说明:对学生提出的各种方案可能有问题或不完整,教师应鼓励学生在交流中补充完善自己的认识。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类比如“速度”、“加速度”概念的定义方法,体会比值法定义功率概念。 (二)新课教学 1.功率 (1)定义式:物理学上用物体所做的功W与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t的比值,作为在该时间内物体平均做功快慢的量度。即 P=W/ t(2)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3)单位:教师请一位同学正确地说出公式中各个字母所表示的物理量及其单位。 P:功率,单位:瓦(W),常用单位还有千瓦(kW) W:力所做的功,单位:焦耳(J) t:做功所用时间,单位:秒(s)单位换算:1kW = 1000 W1W=1J/s(4)功率是标量,功率表示做功过程中能量转化的快慢。 (5)讨论与交流: 小实验:把一枚硬币放在书的封面上,打开书的封面形成一个斜面,并使硬币开始下滑。请同学仔细分析一下,在下滑的过程中硬币共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哪些力做正功?哪些力做负功?哪些力不做功?如果斜面的倾角增大,情况会有什么变化?倾角增大时,功率是否也增大? 提示:①比较不同倾角时的功率,应注意硬币开始下滑处的高度应相同。讨论功率时须指明哪个力的功率。②实验的分析讨论,要注意所分析的是某个力的平均功率。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受力分析、做功分析,可利用功率的定义式,在理论上进行的推演,使思维更加严密。 (6)认识一些常见机械做功功率 ①汽车发动机:5×10 W ~ 15×10 W ②摩托车约2×10 W ③喷气客机约2×10 W ④火箭的发动机约 1×10 W ⑤ 人的平均功率约 1×10 W,优秀运动员短时间内的功率可达1000W ⑥人心脏跳动的功率 1.5W左右 ⑦万吨巨轮 10W以上 ⑧蓝鲸游动的功率可达350kW 等等。61324438 2.功率与力、速度的关系 思考与讨论:一部汽车载重时和空车时,在公路上以相同的速度行驶,试讨论这两种情况下汽车的输出功率是否相同?为什么? 预测学生会回答: ①载重汽车与地摩擦力较大,牵引力也大,由于行驶速度一样,故相同时间内,载重车的牵引力做功较多,所以载重汽车的输出功率较大。 ②载重汽车行驶得比空车慢,因此功率较小。 ③载重汽车比空车费力,因此载重车的输出功率较空车时要大些。 说明:上述分析讨论的目的是启发学生思考功率与力和速度有何关系。学生分析可能会出现片面和不完整回答,教师要参加到学生的讨论分析中,帮助、启发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正确的回答应是①)。教师根据课堂需要还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进一步讨论,如汽车在上坡和下坡时功率、速度和牵引力会怎样变化?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牵引力的功率。(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功率定义式进行推演,培养良好的科学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 提出问题:某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已知其在牵引力大小为F,运行速度为V,试求此时汽车牵引力F的功率为多少? 注意引发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思路,应用功和功率的定义式进行分析和推导。 课堂分析结果: P=F〃v 即力F的功率等于力F和物体运动速度v的乘积.。注意:这里的F是速度V方向上的作用力。 分析讨论:由V=S/t求出的是物体在时间t内的平均速度,代入公式P=Fv求出的功率是F在时间t内的平均功率;如果t取得足够小,则V表示瞬时速度,此时由P=Fv求得的功率就是F在该时刻的瞬时功率。即当V为平均速度时,求得的功率就是平均功率,V为瞬时速度时,求得的功率就是瞬时功率。 (1)总结: ①平均功率P=Fv(v是平均速度) ②瞬时功率P=Fv(v是瞬时速度) ③如果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由于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相等,故此时平均功率等于瞬时功率。交流讨论问题:由求出的是瞬时功率还是平均功率? 学生小组讨论后得出:由公式求出的功率,反映了该力在t时间内做功的平均快慢,故由公式求出功率是平均功率。 (2)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的认识 问:人力直接做功能否像汽车做功那样快呢?汽车做功能否像飞机做功那样快呢?人如果做功过快,会产生什么后果呢?汽车超负荷运转会产生什么后果呢?(人做功过快,会引起疲劳、甚至受伤、生病等,汽车超负荷工作会造成发动机熄火或烧毁。) 问:奥运长跑运动员能否用100米短跑的速度来完成5000米的赛跑路程呢?为什么? 提示:奥运比赛是一种挑战运动局限的比赛,人与机器一样,不能长时间超负荷运动,短跑运动员在100米赛跑中,时间不过是十几秒,能以最大的速度跑完全程,此时运动员的输出功率是正常时的数十倍。在5000米的长跑运动中,运动员不可能长时间超负荷运动,因此长跑运动员不可能一直保持百米赛跑那样的速度。 说明:此问目的在于学生通过思考自己身边所熟悉的问题,认识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概念以及概念的意义。 ①额定功率:指动力机械在长时间正常工作时最大输出功率。也是机械发动机铭牌上的标称值,额定功率是动力机械重要的性能指标,一个动力机械的额定功率是一定的。 ②实际功率:机械在运行过程中的功率是实际功率,实际功率可以小于额定功率,可以等于其额定功率(称满负荷运行),但不能大于额定功率,否则会损坏机械。③很多机械的铭牌上都标有这台机器的额定功率,请同学将家里的电器设备上的额定功率都记录下来,并计算家里的每部机器每天要做多少功?要消耗多少电能?哪一部机器最耗电?请与同桌同学进行交流。 (3)汽车发动机的功率一定时,牵引力与速度的关系 当汽车输出功率一定时,根据公式P=FV可知,物体的运动速度V与牵引力F成反比,如果汽车需要较大的牵引力,就必须减小运动速度。 思考:汽车以额定功率在平直公路行驶时,若前方遇到了一段较徒的上坡路段,汽车司机要做好什么调整,才能确保汽车驶到坡顶?为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①加大油门,汽车可顺利到达坡顶。②汽车要换档,才能顺利驶到坡顶。 师生共同分析:①根据P=FV 知,汽车以额定功率行驶,因遇上坡路段,汽车所需的牵引力增大了,若要保持行驶速度不变,这是不可能的;加大油门,只会增加发动机的输出功率(超过额定功率),发动机将因超负荷而过热损坏。②这是一种正确的操作方式,当司机将发动机的速度档位调低后,速度减少了,牵引力加大了,只要牵引力足够,汽车便可顺利上坡。 思考:汽车等交通工具,如何才能获得更大的行驶速度? 3.学生进行测功率活动。(建议课后安排) 问题:如何才能知道在某种运动中自己做功的功率呢?请同学设计一个测量方案,并进行实际测量。说明:应激励积极思考、设计可行方案,动脑动手,体验科学实验方法和感受实验成果的喜悦。实验方案举例:(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情况来进行设计实验) 方案1:学生快速跑上楼,来测量做功的最大功率。 方案2:估算学生自己平时上楼或爬山过程的功率。 方案3:设计沿某一竹杆或树杆上爬一定的高度,来测量做功功率。 方案4:利用跳绳运动,来测量做功功率。 方案5:测算自己举起杠铃时的最大功率(需要同学的帮忙) 说明:①有关实验方案、原理、器材、数据的测定及同学协作等,都应放手让学生自行讨论、分工,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给学生以合作交流的机会。 ②方案选定后,要注意引导学生如何求功和功率,需要选择哪些实验器材,测量哪些物理量?测量是否存在误差问题,如何才能较准确地测量。 ③根据学生设计的方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最后实验结果,让学生通过实物展台进行交流汇报,师生共同观看,最后还可以进行评选活动。 ④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并通过亲身的实验,达到内化知识,提升能力。同时也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案例评析 本案例的教学设计体现了物理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功率”与生活、生产联系密切,在引入功率、额定功率、实际功率等概念时,都注意通过生产、生活的具体实例引入,使原本枯燥无味的概念教学变得生动和有趣,学生易于认识和理解“功率”概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知识形成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思维方法,体会比值法在定义“功率”概念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应用科学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设计测定人在某种运动中做功功率实验,来达到内化和强化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理解,实现知识由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加强物理与生活、生产和科技的联系。 在“功率”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关注“生活与物理,物理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关注物理学的技术应用,形成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较好地体现了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课程理念。 四、相关链接 1.瓦特其人其事 生平简介 瓦特(James Watt,1736~1819年)苏格兰发明家。1736年1月19日生于苏格兰格林诺克。童年时代的瓦特曾在文法学校念过书,然而没有受过系统教育。瓦特在父亲做工的工厂里学到许多机械制造知识,以后他到伦敦的一家钟表店当学徒。 1763年瓦特到格拉斯大学工作,修理教学仪器。在大学里他经常和教授讨论理论和技术问题。1781年瓦特制造了从两边推动活塞的双动蒸汽机。1785年,他也因蒸汽机改进的重大贡献,被选为皇家学会会员。1819年8月25日瓦特在靠近伯明翰的希斯菲德逝世。 科学成就 1763年,瓦特修理格拉斯哥大学的一台纽可门泵,得以仔细研究了结构和工作原理,找到了热量损失消耗大量燃料的症结所在,他终于想出了加一个与汽缸分离的冷凝器,汽缸外装上绝热套子,使它一直保持高温,新的蒸汽机的效率大大提高。瓦特并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就,1781年他又制造了从汽缸两边推动活塞的双动作蒸汽机,并采用曲柄机构,使往复的直线运动转变为旋转运动。瓦特还设计了离心节速器,利用反馈原理控制蒸汽机的转速。经过一系列的改革,蒸汽机迅速被各工业部门采用,为产业革命铺平了道路。蒸汽机车加快了19世纪的运输速度。蒸汽机→蒸汽轮机→发电机,蒸汽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即电力发展铺平了道路。 趣闻轶事 童年时代的瓦特和茶壶的故事 一天晚上,瓦特和一个小女孩在家里喝茶。瓦特不停地摆弄茶壶盖,一会儿打开,一会儿盖上,当他把茶壶嘴堵住时,蒸汽顶开了茶盖。在旁的外祖母对瓦特的这种无聊动作极为不满,加以训斥。瓦特并不介意,他一心想着蒸汽的力量,从此萌发制造蒸汽机的念头。 蒸汽机与产业革命 罗尔特所著《詹姆斯〃瓦特》中,曾写道:“瓦特蒸汽机巨大的、不知疲倦的威力使生产方法以过去所不能想象的规模走上了机械化道路。 2.机动车辆常见的两种启动过程 对于汽车或机车等交通工具,在静止开始启动的过程中,发动机的输出功率、牵引力和速度的关系满足公式P=F〃v,在P、F、v三个物理量中,若保持一个量不变,当另一个量变化时,第三个量也随之变化。关于汽车的启动过程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物理过程,下面我们就两种常见的启动过程分析如下: ①汽车(或机车)以恒定的功率启动和行驶过程(请把握教材的难度和课标的难度) 汽车牵引功率保持恒定时,由P = FV可知,牵引力大小与速度成反比。结合牛顿第二定律F – f = ma可知,汽车以恒定功率启动的过程,随着汽车速度V的逐渐增大,汽车的加速度逐渐减小,直至加速度等于0,最后汽车做匀速运动。 思考:当汽车在平直公路行驶时,前方遇到了一段较徒的上坡路段,汽车司机应做好什么调整,才能确保汽车驶到坡顶?只靠加大油门能否顺利到达坡顶? ②机车以恒定的牵引力启动的过程:机车做的是加速度a=(F-f)/m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汽车的输出功率P随汽车速度增大而增大,直至汽车输出功率等于额定功率,匀加速过程结束。接着汽车保持功率不变,汽车通过减少牵引力,进一步提高速度,直到加速度a=0,最后做匀速行驶运动。这一过程中各量的变化,可用下列流程图来表示。 案例来源:陈峰主编,《走进课堂——高中物理(必修)新课程案例与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 荐初二物理《浮力》教学案例(5000荐荐初初二中物物理 教理 案教 学 案物 态例 变 字) 化 荐初中物理教学设计和反思(3000字)荐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密度》(800字) 高中物理必修1弹力教案(800字) 弹力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示意图中画出它们的方向. 3.知道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胡克定律.会用胡克定律解决有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在实际问题中确定弹力方向的能力. 2.自己动手进行设计实验和操作实验的能力. 3.知道实验数据处理常用的方法,尝试使用图象法处理数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真实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体会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在科学探究过程的重要作用. 2.在体验用简单的工具和方法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培养学生善于把物理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的习惯. 教学重点 1.弹力有无的判断和弹力方向的判断. 2.弹力大小的计算. 3.实验设计与操作. 教学难点 弹力有无的判断及弹力方向的判断. 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手段 教具准备 弹簧、钩码、泡沫塑料块、粉笔、烧瓶(内装红墨水瓶塞上面插细玻璃管)、演示胡克定律用的铁架台、刻度尺、弹簧、钩码等等. 教学活动 [新课导入] 撑杆跳高运动员要使用撑杆,跳水时要使用跳板,你能说明这样做的目的 观看伊辛巴耶娃撑杆跳破世界纪录及运动员跳水的视频。 吗?由此引入新课 师:那么,这又是个什么力呢?它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大小、方向各如何?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探究有关弹力的有关知识. [新课教学] [实验演示] 一、形变 演示实验1:弹簧挂上钩码后伸长。 演示实验2:泡沫塑料块受力而被压缩、弯曲与扭转。演示实验3:粉笔用力被折断。学生观察思考什么是形变 给出形变的定义——物体形状或体积的变化叫做形变. 刚才举的那些例子都很容易观察到,如果一本书放在桌面上,书和桌面发生 形变了没有? 生1:没有. 生2:可能发生了形变,但是由于形变量太小,所以肉眼观察不出来. 演示实验1视频播放 桌面微小形变的激光演示(在一个大桌上放两个平面镜M和N,让一束光依次被这两面镜子反射,最后射在刻度尺上形成一个光点。用力压桌面,观察刻度尺上光点位置的变化。) 演示实验2 用手挤压时烧瓶的形变 (双手握住注满红墨水的烧瓶,用力挤压底部。上插玻璃管中的红墨水液面上升。) 师: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观察到什么样的实验现象? 生: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原来不容易观察的瓶子和桌面也发生了形变. 师:我们用了什么样的方法? 生:微观放大的方法. 师:由此我们可以想到一切物体都可以发生形变,形变分为很多种类,有些物体在形变后能够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是不是在所有的情况下都可以恢复原状呢? 给出形变的分类——弹性形变、范性形变 弹性形变 :外力在撤去后能够恢复原状 范性形变:外力在撤去后不能够恢复原状 师:刚刚我举的例子中哪个属于范性形变? 生:粉笔用力后被折断 二、弹力 师:之前我们观察了伊辛巴耶娃撑杆跳视频,大家想想如果没有那根撑杆,她能跳5米06那么高吗?不能,那撑杆对它一定有了一个力的作用。这个力我们就叫它弹力。 弹力定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从定义中我们可以得出 指 向链子收缩的方向 弹力产生的条件——①直接接触②发生弹性形变 确定弹力的方向 实例1:给出吊灯图片,做出分析。以灯为研究受力对象,链子 吊住吊灯,链子发生形变。链子被拉长,就要企图恢复形变。这里施力物体----链子,受力物体----灯。这时候链子对灯的拉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指向链子收缩的方向。 实例2:播放小朋友跳蹦蹦床的图片,分析蹦床凹下去时它想要恢复形变,弹力的方向----竖直向上指向受力物体人。 做出总结: 弹力方向——施力物体形变恢复的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方向相反;施力物体指向受力物体 [课堂训练] 关于弹力的产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只要两物体相接触就一定产生弹力 B.只要两物体相互吸引就一定产生弹力 C只要物体发生形变就一定有弹力产生 D.只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才会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弹力作用 答案:D 解析:此题根据弹力的产生条件,接触和弹性形变缺一不可.A、C都只有弹力产生条件的一个方面,而B只说“有相互吸引”,只能证明有力存在,不是弹力,故选项D正确. 几种弹力:压力、支持力和拉力 通过几种常见的弹力进一步来研究弹力问题. 压力 支持力 拉力 物块 桌面 物块 桌面 物块 桌面 绳子 物块 绳子 列表分析压力、支持力和拉力它们的施力物体、受力物体、力由谁的形变产生、和力的方向这几个问题。 进一步得出:弹力总是指向施力物体形变恢复的方向 判断有无弹力: 例1:如图所示,一球体静止于一水平面与一侧壁之间,不计任何摩擦,判断侧壁对球体有无弹力。F分析:方法1:①假设水平面和侧壁对球体 均产生弹力,分别为F1、F2,对球体受力分析 如图所示。由图可知,F2的存在显然不能使还应体处于静止状态,与题设条件(球体静止)相矛盾,故侧壁对球体无弹力。或 ②假设侧壁对球体无弹力,则球体只受重力和水平面的弹力(支持力),球体能够保持静止,满足题意,故假设成立。 F2 假设法——就是假设这个力存在,看在这个力存在时作用效果是否与物 体实际的运动状态相符合,如果符合,说明这个力确实存在,否则这个力不存在. 方法2:条件法——撤去斜面,球能保持静止,则斜面对球无弹力。 [练习]:判断图2中物体有无弹力作用。 ① ② ④ 四种接触情况下弹力的方向 ①面面接触:垂直于接触面 ③点点接触: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切面 并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课堂训练] 1.请在图中画出杆及球所受的弹力. ④绳子拉力:沿着绳 ③ 甲 乙 丙 丁 解析:(1)甲图中杆在重力的作用下,对A、B两处都产生挤压的作用,故A、B两点处对杆有弹力,弹力的方向与接触点的平面垂直 (2)乙图中杆对C、D两处有挤压作用,因C处是曲面.D处为支承点,所以,C处的弹力垂直其切面指向球心,D处的弹力垂直于杆斜向上. (3)丙图中绳子拉住小球,两只小球互相挤压,绳子对球的弹力沿绳斜向上. (4)丁图中球与两点接触并且挤压,球受的弹力F1、F2垂直于接触点的切面(虚线是切面),沿着半径方向指向球心. 三、胡克定律 用悬挂钩码的方法给弹簧施加拉力,系统静止时,弹簧的弹力等于所悬挂钩码的总重;弹簧的长度及伸长量可由刻度尺测出. 注意事项 (1)本实验要求定量测量,因此要尽可能减小实验误差.标尺要竖直且紧靠指针以减小读数带来的误差,每次改变悬挂钩码个数后,要待系统稳定后再读数. (2)实验中所提供的米尺精确度为1 mm,应估读一位. (3)弹簧组的说明书已说明每个弹簧的弹性限度,注意不要超过它的弹性限度使用. 实验过程 (1)选择器材: 选择一只弹簧(注意它的弹性限度)悬挂在铁架台的横杆上,固定刻度尺的位置。 (2)首先将实验装置调整妥当(如整个装置是否竖直平稳,标尺与弹簧的距离是否合适,标尺面与弹簧上的指针是否在同一平面内,是否便于读数等). (3)读出弹簧自然下垂时指针所指刻度. (4)悬挂200g钩码一个,待稳定后,读出弹簧上指针所指刻度并计算出弹簧的伸长量记入表格 (5)逐个增加钩码,重复第4步,至少做4组数据. (6)图象法处理数据:将数据输入Excel,以弹簧弹力为纵轴,弹簧伸长量为横轴建立坐标系,描出4个特殊点,以寻找弹簧弹力和弹簧伸长量之间的关系. 得出结论----弹簧弹力的大小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 师:用一个公式来表示这种关系. 生:F=KX. 师:这个公式实际上是一个定律,叫做胡克定律,是英国科学家胡克首先发现的,其中式子中的K是弹簧的劲度系数,单位是牛每米,符号是N/m.其中F是弹簧受到的弹力大小,X是弹簧的形变量,既可以是弹簧的伸长量,又可以是弹簧的压缩量。弹簧的劲度系数跟弹簧丝的粗细、材料、弹簧的直径、绕法、弹簧的长度等量有关,这个量反映了弹簧的特性. [课堂延伸] 利用胡克定律原理设计制作简易弹簧秤。(课后有兴趣 可以做) 材料:弹簧(或橡皮筋)、50克钩码5个、回形针2 枚、卡纸片、直尺、水笔 [课堂训练] 一个弹簧原长8cm,下端悬挂4N的重物,静止时,弹 簧的长 度为10cm,此弹簧的劲度系数多大? 解:由F = k x得 4N=K?(0.1-0.08)m K=200 N/m [板书设计] 形变 定义——物体形状或体积的变化叫做形变 分类——弹性形变、范性形变 弹力 定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 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发生弹性形变 判断有无弹力的方法——假设法、条件法 方向——指向施力物体形变恢复的方向 大小——胡克定律F = k x 荐初二物理《浮力》教学案例(5000荐荐初初二中物物理 教理 案教 学 案物 态例 变 字) 化 荐初中物理教学设计和反思(3000字)荐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密度》(800字) 黎晋良设计 4.5牛顿 黎晋良设计 (B)轮船的螺旋桨旋转时向后推水,水同时给螺旋桨一个反作用力推船前进 (C)质量较大的物体A静止在质量较小的物体B上时,A对B的作用力大于B对A的作用力 (D)发射火箭时,火箭向下喷出气体,喷出的气体同时给火箭一个反作用力推动火箭向上运动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一定是同一性质的力 (B)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效果可以相互抵消(C)相互平衡的两个力性质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D)相互平衡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同时出现,同时消失 5、跳高运动员能从地上跳起,这是由于在起跳瞬间 ()..(A)运动员给地面的压力等于运动员受到的重力(B)地面给运动员的支持力大于运动员给地面的压力(C)地面给运动员的支持力大于运动员受到的重力 (D)地面给运动员的支持力和运动员给地面的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6、人站在电梯上。人与电梯之间相互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分别是人对电梯的_____力和电梯对人的______力;电梯静止时,这两个力大小_____,方向_____;电梯匀速下降时,这两个力大小_____,方向_____;电梯匀速上升时,这两个力大小_____;方向_____。 课后作业 1、一物体静止的放在水平台式弹簧秤上,物体对台秤的压力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同时还等于物体受到的支持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压力和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B)压力和重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C)压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D)压力和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E)支持力和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F)支持力和重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2、机车A拉着一节车厢B水平向右行驶。用FAB和FBA分别表示A对B和B对A的作用力。已知B行驶时受到的阻力f=2.0×103N。请回答以下问题。 ⑴当A拉B匀速行驶时,FAB= N,FBA= N。FAB和FBA方向。 ⑵当A拉B以0.3m/s2加速度运动时,已知车厢B的质量是4.0t,FAB= N,FBA= N。FAB和FBA方向。 3、下列的各对力中,是相互作用力的是 () 黎晋良设计 (A)悬绳对电灯的拉力和电灯的重力(B)电灯拉悬绳的力和悬绳拉电灯的力(C)悬绳拉天花板的力和电灯拉悬绳的力(D)悬绳拉天花板的力和电灯的重力 4、用绳悬挂一重物,当重物处于平衡状态时,重物所受重力的平衡力是____________,重力的反作用力是________ _______。 5、下列关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先有作用力,后有反作用力 B.只有物体静止时,才存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C.只有物体接触时,物体间才存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D.物体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定是同性质的力 6、在天花板上悬挂一个重力G的吊扇,当吊扇静止时,悬杆对吊扇的拉力为T,当吊扇转动时悬杆对吊扇拉力为T′,则G、T与T′三者之间的大小关系如何? 答:T′ T G 7、甲、乙两人各用20N的力分别向两边拉测力计,测力计处于静止状态,则测力计的示数为 N。) 提高题 8、甲、乙两人分别站在两个相同的船上,甲质量较大,船漂浮在平静的水面上,初速度为零,他们各自握住绳的一端用力拉对方,两人都相对自己的船静止,不计水对船的阻力,则 () (A)甲先到中间 (B)乙先到中间 (C)同时到中间 (D)无法确定 9、如图所示,一个箱子放在水平地面上,箱内有一固定的竖直杆,在杆上套有一个环,箱和杆的质量为M,环的质量为m。当环沿着杆加速下滑时(环的加速度小于g),箱对地面的压力 () (A)等于Mg (B)等于(M+m)g(C)大于(M+m)g (D)小于(M+m)g m a M 黎晋良设计 10、如图所示,在台秤上放半杯水,用细线栓一体积小于水的金属块慢慢浸入水中(水不溢出)。则台秤的示数将 ()(A)一直保持不变 (B)先减小后保持不变 (C)先增大后保持不变 (D)一直增大第三篇:高中物理必修1教案
第四篇:高中物理必修1弹力教案
第五篇:高中物理必修1教案:牛顿第三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