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殿王小学小学三年级数学 《面积》——教学设计(案例)

时间:2019-05-12 16:34: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原殿王小学小学三年级数学 《面积》——教学设计(案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原殿王小学小学三年级数学 《面积》——教学设计(案例)》。

第一篇:中原殿王小学小学三年级数学 《面积》——教学设计(案例)

《面积》教案

中原学区 上杜小学

【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

3.学习选用观察、重叠、数面积单位,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概念

出示情境图,看一看,教室里同学们都在做什么?

(答案:他们在设计板报,有的同学在不同颜色的纸写内容,有的同学用漂亮的图形做装饰)?

师问:同学们,你们会设计板报嘛?设计板报的第一步是什么呢?(规划版面,教师由此引出面积。)是的,为了作出漂亮的板报,首先要规划一下版面,不同大小的区域要放入不同的内容和图片。这也要求同学们在设计板报时对内容所占区域大小有一个估量。

师:下面看一下老师的问题,你能估计出它们的大小关系嘛?

问题:

1.黑板和电视机的屏幕哪个大?

2.数学课本和练习本的封面哪个小?

二、建立概念

1.得出面积的意义。

(1)认识物体的表面有大小。

①我们的课本都有漂亮的彩色封面,我们的课桌都有平坦光滑的桌面。这些都是物体表面的一部分。用手摸一摸课本封面和课桌面,比一比它们的大小。

②课桌面和黑板面哪个大?

③课本封面、课桌面和黑板面的大小相差比较大,靠观察就能看出。(板书:观察比较)

出示动画:

(2)认识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

有些图形,我们不能直接观察估测出它们的表面的大小关系。该怎么办呢?(配合动画操作)

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引出重叠比较与数方格比较的方法。(板书:重叠比较,数方格比较)

(3)概括面积的意义。

问:物体表面或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什么呢?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板书课题的前半部分:面积)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4)运用“面积”这个术语,叙说比较常见物体大小的结果。

2.认识面积单位。

(1)设疑。

①出示两个长宽各异的长方形(即课本第71页下面的两个长方形,其实际大小分别是7×2平方厘米和5×3平方厘米),让学生体会用观察、重叠的方法难以比较它们的大小。

②请学具来帮忙。给出三种学具(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正三角形和直径1厘米的圆)让学生选择。(用标准方格来判断两个四边形的大小关系。)

③比较三种方式,得出数正方形个数最合理的方法。

解决设疑中提出的问题,通过数正方形个数得出大小之分。

(2)认识统一比较标准的必要性。

①进一步激疑,出示一个正方形,通过重叠确信它的面积比前面出示的两个长方形大,正方形翻出反面的格子,只有9格,激起疑问。

②启发学生说出解决方法。

(3)带着问题自学课本。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说说每个面积单位的大小。

(4)汇报学习收获,得出三个常用面积单位的规定,并形成常用面积实际大小的观念。

学习面积单位。

①各自比一比,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厘米?

②同桌两人互相比划1平方分米的大小。

③在黑板上贴出一张1平方米的纸,先估计能放下几本练习本?翻出反面(已画好练习本大小的格子),数一数实际能放下几本。

三、巩固概念

四、本课小结(略)

第二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面积》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三年级第四单元《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面积”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1).通过整理和复习,建立面积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在讨论、归纳整理的活动过程中,树立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养成学数学、用数学的好习惯。(2).通过复习使学生加深对面积含义的理解,让学生进一步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能根据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面积单位,知道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3).能对物体面积进行估测,并能进行有关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能利用所学的面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整理学过的面积知识,使学生形成完整清晰的知识结构,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在整理中构建面积知识之间的联系,正确地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我们将本册教材分为几部分?(三部分)我们已经复习过哪几个单元了?想想今天应该复习哪个单元? 板书课题:复习面积

二、回顾整理,沟通联系 1.小组合作,自主整理。

师:对于面积的有关知识在这一章我们已经学过了,那现在你打算怎样系统地整理和复习这部分知识呢?请大家好好想一想或者打开书看P70-87页,然后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组长做好记录,我们比一比哪个小组整理得既全面具体,又简单明了。

(小组讨论整理这部分知识,教师参与小组讨论。)2.全班交流,构建知识。

刚才通过小组合作进行了整理,哪个小组先来给大家汇报一下? 教师倾听学生汇报,适时引导和点其他小组补充。(要复习面积的含义,常用的面积单位及它们之间的进率;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及举例说明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大小;还有长方形及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充分让学生说出自己学到的有关面积的知识,并适时评价。

3.整理完善,沟通联系。

师:老师也整理了一下这些知识,师出示:(1)面积的含义: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开火车答、齐答)

(2)常用的面积单位及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引导学生从大往小说)平方千米

公顷

平方米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100 10000 100 100 强调:除公顷和平方米以外其他的两个相邻的面积单位进率都是100 1平方厘米有多大?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多大?用你的手告诉我好么?我国的国土面积有多大?

师:观察上面几个面积单位,如果都以1个单位来看,你认为哪个计量单位表示的面积最大呢?它们分别适合在生活中计量哪些物体的面积时使用这些单位呢?你能举例说说吗?(课桌面、学校的操场、我国的领土、橡皮擦、练习本、邮票面、手绢、毛巾、教室、市府广场)

(3)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板书:长方形 正方形 面积公式 并与周长公式进行比较 师:随机几道判断:有关长方形 正方形 面积与周长的题

三、联系实际,巩固提高 1.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1)5平方千米=500公顷

(2)边长4米的正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相等。(3)一棵大树高16平方米。

(4)用9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大正方形,它们的面积相等。

2.估计一下教室地面的大小,并说一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如果知道教室的长为8米,宽为6米,请问它的面积是多少?如果我们要在教室的天花板一周围上装饰线条,那是计算它的什么呢?提醒学生注意区分面积和周长的不同。

3.练习题(略)4.想一想在日常生活当中,解决哪些问题用到了面积的有关知识?

四、回顾小结,寄托心语。

师:不知不觉中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度过了40分钟,能谈谈你在这节课上的一些收获吗?

五、继续收集有关面积的类型题,下节课继续深入复习(校本团队提议增加)五课时的分类复习:

一、面积单位的转换。

二、填写合适的单位和生活中常见的面积应用。

三、应用题 重点是铺地砖。

四、求面积的几种方法。

第三篇: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六年制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P41—P43信息窗1及相关“自主练习” 【教材简析】

信息窗呈现的是一家人看新房的情况。画面上提供的是新房的平面图,以妈妈、爸爸提出的问题引入对面积意义和面积单位的学习。作为本单元的第一个教学内容,重点是让学生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知道什么是面积,正确理解“面积”这一概念,让学生充分感知面积是有大小的,为面积计算的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

2.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探索物体和图形大小的过程,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发展空间观念。

3.初步学会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 面积的意义和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我每天从家到学校坐公交车过来上班,你们说这么长的路程该用哪个长度单位?那么,比“千米”小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用来表示物体的长短,可以用长度单位。)出示两条线段,有什么不一样? 出示两片叶子,有什么不一样?

通过观察我们知道,物体有长短之分,又有大小之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物体大小有关的知识。

【设计意图】课前谈话中让学生回顾学过的长度单位,并让学生通过观察两片不同的树叶,发现物体不仅有长短之分,还有大小之分,为学习面积打下伏笔。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1.谈话导入

谈话:小明家买新房子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播放各房间图片)

2.提供书中素材

谈话:这么漂亮的房子,小明的一家可高兴了,你看他们一家人正在看新房的平面图呢。(课件出示信息图)

【设计意图】课的导入从看小明家的新房子这一情境入手,让学生欣赏各个房间的图片之后出示平面图,由生活中的素材引入数学知识的学习,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分析素材,理解面积的意义

1.观察平面图,解决问题

谈话:仔细看,小明的妈妈给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

(1)比较一眼能比出的房间大小

①谈话:小卧室和书房哪个大?让学生交流(学生会说出一眼就能看出小卧室比书房大)

追问:你是怎么知道小卧室大的?(学生会说出用眼看出的,师板书:观察法)

追问:小卧室比书房大是指小卧室的什么比书房的什么大?(引导学生理解小卧室地面比书房地面大)(很可能说出面积,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知道面积的,举例说明小卧室的面积指的是什么?)②谈话:你还能观察出哪个房间的地面比哪个房间的地面大?(学生会说出大卧室比小卧室大、客厅比厨房大,教师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语言说出:大卧室的地面比小卧室的地面大,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是比较他们地面的大小)

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所说的,地面大小差别挺明显,我们经过观察

便很容易知道他们的大小。我们用观察法解决了小明妈妈给我们提出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察解决数学问题,引入面积意义的学习,这样设计既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引入面积意义的认识时,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根据学生听说过面积但并没有真正理解面积意义的现状,让学生通过举例,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的意义。(2)探索“厨房和餐厅哪个大?”

①谈话:接着看小明爸爸给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课件出示:厨房和餐厅哪个大?

②先让学生说意见(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或三种不同的意见)③谈话:现在有三种不同的意见,看来用观察法解决不了问题了,还有什么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吗?这样我们借助一个小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去研究。用长方形代替厨房,正方形代替餐厅,比较一下两个图形的大小,也就比出了餐厅和厨房的大小。看看能不能解决爸爸给我们提出的这个问题。(学生可能会用观察、重叠的方法,都比较

不出大小)板书:重叠

④谈话:老师除了给每组同学准备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还提供了小正方形、小长方形、小圆片等学具,小组同学分工合作在平面图上摆一摆,比一比餐厅和厨房到底哪个大?看看哪个小组同学合作的好,摆完之后,小组同学按照这个提纲交流一下:是用什么学具摆的?各用了几个这样的学具? ⑤学生合作。

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汇报。

⑦教师小结: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测量比较出了正方形比长方形大,也就是厨房的地面比餐厅的地面大。师板书:测量法

【设计意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分了三个层次,首先让学生比较用观察法就能比较出房间大小的问题,接着让学生比较不能一眼看出房间地面大小的厨房和餐厅的大小,让学生用长方形代替厨房,正方形代替餐厅,采用重叠法也不能比较出大小,最后让学生借用教师提供的学具摆一摆,用测量的方法比较出厨房和餐厅的大小。

三、借助素材,总结概念 1.总结面积的意义

(1)认识房间的大小就是指地面的大小

谈话:我们用观察法和测量法比较出小卧室的地面比书房的地面大,厨房的地面比餐厅的地面大,房间地面的大小就是房间的面积。(板贴)

(2)认识物体表面的面积指物体表面的大小

①谈话:课桌面的面积指的是什么?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指的是什么?(让学生一边摸一边说)

②你们还能举例说明其他物体的面积吗? 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他们的面积。(板贴)(3)认识平面图形的面积

①把数学书、三角形锦旗、树叶、电脑屏幕„„(有规则和不规则的图形,有大有小)这些物体的其中一个面画下来,(最好课件呈现)就得到了这样一些平面图形,请同学们在答题纸上涂一涂平面图形的面积。

②展示学生涂的结果。

③引导学生总结: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也叫面积。

(4)引导学生小结:像地面的大小、物体表面的大小、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理解房间地面的大小就是房间的面积,引申出课桌面的面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指的是什么?并学生充分举例说明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物体表面的面积,在这基础上把物体表面的一个面画下来得到一些平面图形,体现“面从体中”来,让学生找出平面图形的面积,理解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这样设计,利于学生充分理解面积的意义。2.认识面积单位

(1)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①谈话:谁来说说刚刚测量的这个小正方形面积到底多大?

(学生选用的学具不同,答案各不相同)

②教师质疑:都是测量厨房的面积,为什么摆的个数却不相同? 学生充分交流。(学生可能会说出用的学具不同,测量的结果也不相同)

③追问:要想得到相同的测量结果,应怎么办?

学生各抒己见。(小结:同学们认为有必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④谈话:你们认为用什么图形作为统一的标准比较合适?(圆片之间有缝隙,不准确;长方形长宽不同,不方便)

⑤谈话:国际上规定一定标准的正方形大小叫做面积单位。你们知道是哪些吗?(学生有可能会说出)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的操作、交流,进一步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加深了学生对面积单位的认识和理解。(2)认识平方厘米

①教师出示1平方厘米教具(贴到黑板上)

②让同学们拿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一量它的边长是多少。③引导学生理解: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平方厘米用字母cm2表示。(板贴)

④仔细观察1平方厘米,闭眼回想一下1平方厘米有多大。你们能举出一些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的物体吗?

⑤谈话:我们用1平方厘米来测量一下你的橡皮表面的面积吧。生测量后汇报结果。

追问:你怎么知道你的橡皮表面的面积是4平方厘米?

生交流。(因为测量橡皮表面用了4个1平方厘米,所以橡皮表面的面积是4平方厘米)

⑥用1平方厘米测量你的桌面,看是多大?让学生再测量一下课桌面的面积。(学生会感到这个面积单位有点小)(3)认识1平方分米 ①谈话:议论什么?

生交流:太麻烦了,能不能找一个大点的面积单位?(生会说到平方分米)

②谈话:那平方分米又该怎样规定?(学生会说出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③学生介绍之后,教师介绍平方分米用dm2表示。(贴出1平方分米)④将1平方分米放入位洞里,拿出剪刀和一张纸,剪出1平方分米,比一比谁最快?(师生同时剪)

剪完后,让学生把所剪的举起来,再拿出刚才收起的标准,重叠看看。⑤谈话:通过比较,有什么感觉?

生交流。

谈话:有了这次剪的经验,下一次一定会剪的更准确。(4)认识1平方米

①谈话:我们已学过2个面积单位,如果要让你测量一下教室地面的面积,两个你想选择哪一个?你觉得用哪个面积单位?该用什么字母表示?

学生能够说出:1平方米

②谈话:你打算怎么规定1平方米?1平方米有多大,比画一下。(在黑板画出1平方米)这个黑板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小结:我们刚刚学习了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以后还会学习其他的面积单位。想想,这三个单位什么时候用合适?

【设计意图】三个面积单位认识的方法,各不相同,1平方厘米让学生测量边长来发现,1平方分米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剪一剪,1平方米是采用画一画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初步建模,加深印象,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巩固拓展,应用概念 1.比比谁的眼睛亮。

放学回到家,马小哈一家三口坐在1平方分米的方桌上吃饭,马小哈一不小心,咬到了一粒石子,马小哈那颗表面约1平方米的大门牙,被咯掉了,鲜血直流,马小哈掏出1平方厘米的手帕,捂住嘴往医院跑!

大家笑什么,说给大家听听!从这里你能得到什么启发?

2.今天我们学习的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与以前学过的米、分米、厘米有什么不同?

(老师举着1平方分米的学具)谁能说说1平方分米与1分米的区别在哪里?

这是两种不同的计量单位,今后使用时要特别区分清楚。

3.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摆成你喜欢的图形,并说出图形的面积是多

少?

【设计意图】题目的设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一步步引领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与吸收,使学生能够通过对比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使学生及时与前面所学知识进行联系与建构,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五、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谈收获

知识方面:1.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

2.比较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不同 方法方面:学习了观察法、重叠法、测量法 谈感受:与小组同学合作摆学具,合作时要谦让

【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全面的回顾了本节课的收获,关注知识、方法和学生的感受,培养学生梳理知识、概括知识的能力,从而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四篇: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向阳小学杨建雄

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被除数个位上除以除数,应在个位上写0。难点是让学生初步感知和理解为什么商的个位上要写0的道理。

教学目标

l、熟练掌握一位数笔算除法法则的基础上,学会正确、熟练计算“商末尾有0的除法”并用乘法来验算。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情景导入

小朋友,中国羽毛球队齐心协力,顽强拼搏,在奥运会上多次夺得冠军,领奖台上一次又一次升起五星红旗,为祖国争光。我们小朋友喜欢打羽毛球吗?看,老师给你们带来的礼物。(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

一、探索计算方法

一个学生读题:老师带来了62 个羽毛球,要分给三个班级,平均每个班能分到多少个羽毛球呢?还剩几个?

学生根据题目列式,教师板书出算式。

同桌合作用学具分一分,求出结果。个别同学交流答案及方法。教师指出:我们可以用学具帮忙,还可以用竖式来计算。通过学生回答怎样列竖式板书。

1、学生自己列竖式计算

2、说说遇到什么疑惑,同桌研究个位上2除以3不够商1,怎么办?

(教师指出:个位上2除以3不够商1,要在商的个位上写0。)

3、小组内说说为什么个位上要写0;个别交流、同桌互说。

4、接着完成题目,完成板书。

二、巩固计算方法。

1、“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自己做一做。交流答案。说说个位上为什么写0。

2、展示图中同学做的,为他批改。

(1)展示另一个同学做的(“想想做做”第3题:改错题)

(2)学生检查,说说找到错误之处,逐一改正。

(3)怎样才能知道是对还是错呢?

(4)学生写出验算过程,一人板演。

3、“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分组练习、6人板演。

集体交流后让学生观察这些题目的答案进行分类(商末尾有0的;没有余数的;有余数的)(课件根据学生回答分组)让学生说说91÷3个位上为什么有0。

4、“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分组练习,说说发现了什么?

三、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想想做做第6题:天渐渐暗了,同学们准备搭帐篷了。(展示搭帐篷情景)一学生说:“每顶帐篷最多只能住6人,至少需要多少顶帐篷?”

学生同桌讨论;个别交流想法;再说说为什么要多搭一顶帐篷。

四、总结评价点拨学法。

五、课堂作业。

第五篇: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住新房》教学案例

西坝小学方建新

一、教材分析

对于学生来说,经历从两位数乘一位数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过程是形成乘法计算技能的重要环节,也是后续学习两位数乘三位数的基础。为此教材以“住新房”的情境为载体,通过解决一栋楼的总住户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的算理。在具体解决“总住户”的计算问题时,教材呈现了三种算法,前两种是计算两位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一位数,再将这两部分的积相加,这是乘法竖式计算的重要基础,本节课应注重口算方法与竖式方法的沟通。第三种是竖式计算,这是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方法。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是在学生学习了“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学生可以通过独立探索、小组交流,全班汇报交流等学习活动,利用已有知识的迁移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学生很有成就感。由于学生只有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基础,让学生独立思考怎样算 14×12时,大多数学生只能想出口算方法,只有个别学生能在预习或家长提前指导的情况下,正确书写竖式,这节课正需要这些孩子来激发全班思维,让同学们在看竖式的过程中,分析竖式计算算理、算法,通过观察、分析,学生能把竖式计算与口算算法进行沟通。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结合教材的问题情境,探索、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计算方法。

②掌握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③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计算方法的过程。

②感悟与体验算法多样化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数学方法的热情。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难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的算法与算理。

五、教学过程

1、口算练习。(整十数乘

一、复习旧

整十数)

通过复习,让学生回忆一下以前学的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为后面

20×2010×指名回答。50×30600×20 12×40130×160×40200×50

2、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 算乘法。

学生黑板板演。的学习做铺垫。

23×358×4165×

1、师:今天,我们的好朋

友淘气特别高兴,因为他

出示情境图

家买了一间新房子,邀请

学生认真观察。

我们大家去做客,你们愿

意去吗?(愿意)这节课老

二、师就跟随大家一同到淘 创设情

气家看看.生:这栋楼共12层,每2、师: 你能根据图中的层14户,一共能住多

兴趣。

少户?

3、师: 你能列出算式吗? 生:1 4 × 1 2 =

为后面学习“两位数乘

生学习数学的时又激发了学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同图,让学生感一个生活情境学生实际创设结合教材与

境,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提出问题

生:今天的算式是两两位数”(竖

4、师:请同学们仔细观位数乘两位数的乘式)的算理做察,今天的算式和我们过法,以前我们只学过了铺垫,使学去学过的乘法有什么不两位数乘一位数,两生能够较好地

同?

位数乘整十数。

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问题。

5、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两位数乘

1、学生独立探索。

两位数的乘法。(板书:

2、小组交流。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3、汇报结果。

6、师: 这栋楼房大约能

方法一:

住多少人呢?你能帮他算

14×10=140

一算吗?

14×2=287、师:还有其它算法吗?

140+28=1688、师:第一步,先用乘数

方法二:

12的个位数2去乘14,所

10×12=120

得的数的末尾与乘数个

4×12=48

位数对齐;第二步,用乘

120+48=168

数12十位上的1去乘14,4、生:还可以列竖式

得140,将得数的末位和

方法三:

乘数的十位对齐,再把两× 12 =1 6 8

次乘得的积加起来。4

注意:

× 1 2

①竖式计算格式,强调理8„„„14×2

解对应位置要对齐的道4(0)„„14×10

理。6 8„„„28+140

② 140中的0启到占位的作用,可省略不写。

作用。了学生的主体间,充分体现自主探究空提供了广阔的掌握其算法,法”的算理、乘两位数的乘计算“两位数生理解用竖式难点,也为学节课的重点和确地突出了本欲望,不仅准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激起流→汇报结果探索→小组交通过学生独立

1、加深对所学

9、师:比较这几种算法,说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10、教师归纳、指导 ① 第一、二种算法运用的策略,是把两位数乘两学生交流、思考。

位数算式转化为简单的2 个乘法算式,然后再相加。

② 第三种算法,它的算理与第一种相同,只是表现形式不同罢了。

知识的理解。

2、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化理解竖式计算每一步的意义,梳理用竖式计算的方法和运算顺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会竖式.三、1、师:像这样用列竖式方

1、巩固本节课

巩固练

法计算乘法你会了吗?

1、学生板演。

2、师:让我们小试伸手

2、集体订正。

来做几道练习题,请同学习们翻开书26页做一下26

页的<<试一试>>

握情况。

2、检查学生掌所学内容。

四、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

学生回答。

获?还有不明白的地方

结 吗?

六、板书设计

住新房(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这栋楼一共有多少户?14 × 12 =1 6 81 4× 1 28„„„14×21 4(0)„„14×101 6 8„„„28+140答:这栋楼一共有168户。

下载中原殿王小学小学三年级数学  《面积》——教学设计(案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原殿王小学小学三年级数学 《面积》——教学设计(案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数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数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等方式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 2、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统一面积......

    北师大小学数学三年级上《什么是面积》教学设计

    《什么是面积》教学设计 《什么是面积》教学设计 一、 学习目标 1、 结合具体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 2、 经历比较图形大小的过程,探索比较图形大小的方法(割补法,摆方块等),积累......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认识面积》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认识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60~62页。 教材简析: 《面积》属于几何与图形领域,是三下第五单元的......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62页至63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

    小学三年级数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学生经历自己动手摆......

    小学数学案例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组合图形的面积 科目数学年级五年级教学时间 2011-11-12 执教者 王冬梅一、教材内容分析《组合图形的面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范文大全

    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份关于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的范文,供各位阅读。数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一一、指导思想:努力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根据新《课标》基本理念,使学......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平均数》 教师:王强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P92-94页 教学目标: 1、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