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
第十七课 长城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 2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观察顺序和写作思路。{难点} 教学设计
一.看图,了解图意。
1、介绍长城。
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476)时期,那时各诸侯国为了互相防御,都在自己的境内地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为防御北方匈奴贵族的入侵,将各个诸侯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将其延长,号称万里长城。以后各个朝代,都对长城进行拉修建。因此可以说长城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兵器还不发达的情况下,为拉抵御外族入侵而建筑的军事建筑。
2、观察彩图。(打出幻灯片)
(1)这两幅图的观察点有什麽不同?(上面一幅是远景,下面一幅是近景。)
(2)长城修筑在什麽地方?(崇山峻岭之间)
(3)从画面上可以看出长城有什麽特点?(长和高大)
(4)作者为什麽要选择远,近两个观察点?(不从远处观察,就看不出他的“长”这个雄伟的全貌;不从近处观察,就看不出它高大坚固的构造特点。只有从不同的观察点介绍长城,才能更显出其气魄雄伟的特点)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意。
1.自学生字新词。
2.想一想,课文各节分别讲拉什麽内容
三.图文结合,说一说。
1、说说生字新词。
崇(chong)山峻(jun)岭拍摄(she)嘉(jia)峪(yu)关扶(fu)智慧(hui)气魄(po)
2、理解字词。
(1)教师讲解
山海关: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是长城的起点,有“天下第一关”之称。
嘉峪关:明初的建筑物,再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嘉峪山东南边脚下,是长城的终点。
八达岭:军都山的一个山峰,在北京市的西北,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全国中点文物保护单位
(2)看图理解
崇山峻岭:指高而险峻的山岭。
蜿蜒盘旋:指弯弯曲曲的延伸。
条石:长方形的石块。
方砖:正方形的砖块。
垛口:指墙外侧向上突出的部分,是一种掩蔽物。
了望口:指用来了望的口子。了望:从高处监视敌人。
射口:射击用的口子。
城台:城墙上一整块平坦的方形建筑,是屯兵的堡垒。
互相呼应:本课指打仗时之间可以进行联系,互相支援。
3、说说课文各节的内容。(第一节讲长城的长;第二节讲长城的高大坚固;第三节讲长城是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第四节讲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奇迹。)
4、说说怎样给各节编一小标题。
(启发学生以课文内容为线索定出小标题:(1)一条“龙”(2)“高大坚固”;(3)结晶;(4)奇迹。或启发学生以课文结构为线索列出小标题:总貌;构造;联想;地位)
第十七课 长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 2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观察顺序和写作思路。{难点} 教学设计
一、图文对照,逐段学习。
1、观察远景图。(打出幻灯。)
(1).远景怎样?(像一条龙)
(2).课文怎样写长城的(位置、宇航员所拍照片)
(3).蜿蜒盘旋和长龙有什麽内在联系(前者为静,后者为动,以动喻静)
(4).长字突出怎样的特点
2、看近景图学第二节
(1)读后思考。
课文中的哪句话表现拉作者的观察点(来到长城脚下)
(2)这一节有几句话?介绍长城的那些建筑?(六分别写作者来到长城脚下;长城的高大坚固;城墙顶上;外侧的垛子;城台)
(3)图文对照,指出图上垛子、射口、了望口、和城台的样子,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
(4)小节这一节近看长城,先整体后部分,构造科学,利于防守。
3、综合两图第三节。
(1)人民为什麽会想起古代修长城的劳动人民?(围绕站、踏、扶、自然)
(2)从那里可以看出修筑长城的艰难?(条石多重)
(3)为什麽说长城是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4)想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发挥自己的智慧完成的。
4、读第四段。
(1)长城为什麽在世界上是一个奇迹(从长城的长和大想象到建筑的困难,表现拉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所以说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2)表达拉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喜爱、赞美)
二、总结全文。
1.画出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一句话。
2.总结谈话:长城建筑规模宏伟,气魄雄伟壮观,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它高大坚固,建筑结构巧妙合理。它建筑在崇山峻岭,施工环境艰难;它动用的材料重大、数量多;他建筑于两千多年前的秦代。学习《长城》这一课,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一种爱国主义的情感在我们胸中回荡。
第十八课 颐和园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写作顺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赏美爱美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写作顺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赏美爱美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难点:
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是哪儿吗?(颐和园)颐和园在什么地方?指名读,字音都读准了,大家仔细看看这个颐字,我们在书写的时候有什么要注意的吗?谁能给大家提个醒。(板书:18颐和园)指导书写“颐”左边有一个小口。1998年颐和园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呢。听到这个信息,你觉得课题该怎么读?指名读,带着自豪读题,齐读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去游览颐和园一番。
二、初读课文。
1、要求: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情况认读生字词语指名读齐读(注意“堤”不能读成tí;“廊、栽”等字要注意指导笔顺。)
课文中有几个难读的句子,(出示有关句子)自己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3、颐和园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谁来说说?(板书:美、大)作者也有这样的感受。哪里告诉我们了?找找看,用波浪线画出来。指名读。
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都直接告诉我们颐和园很美丽很大。这种写法我们叫做首尾照应法。有感情地齐读首尾两段。
4、作者游览了哪几个景点?((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5、课文的哪些语句交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呢?用直线划出来。
指名读句子,(出示)请同学们把这些句子连起来读一读,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我们发现作者走到哪里就看到了哪里,看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清楚地交代了游览的顺序,这样的写作方法就叫做“移步换景”。(板书:移步换景)一般一个景点为一段,我们写游记的时候可以用上这种方法。
作者是怎样给我们描写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呢?让我们跟着作者的足迹再游览一番,从中慢慢体会吧。
三、精读课文,品析景物特点,感受语言美。
1、学习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思考:请同学们边读文字边想,长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从哪里体会到的?(板书:长、美)
2、出示图片和句子,体会描写方法。
(1)“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这句从哪些词看出长廊的长?用上了什么说明方法?(列数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你能读出这种感受吗?指名读,齐读。
(2)“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提问:观看图片说说画上有哪些内容?
看图想象说话:有的画着(),有的画着()有的画着(),还有的画着()。
“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各不相同。体现了我国古代园林艺术的辉煌和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
谁来向游客介绍这么美的长廊?该用什么语气?(喜欢、惊奇、赞叹)
(3)“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提问:这句写什么?从哪些词看出?(“栽满、谢、开”看出长廊两旁花木众多、鲜花常开、景色宜人的特点,从侧面看出长廊的美。)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你读到连老师也闻到花香了。
(4)“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点明了长廊的位置在昆明湖的右边。理解:神清清爽,你有过神清气爽的时候吗?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有这样的感觉?
3、小结:描写长廊时作者抓住两个特点来写:一个是“长”,一个是“美”。突出了长廊的精致美观,以及那些创造者的高超技艺。1990年这条长廊被评为世界上最长的画廊,列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呢。让我们一齐再来读一读这段话,对这条又长又美的长廊发出由衷地赞叹!
四、作业课作第5题
五、总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颐和园这篇课文的内容,认识了“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在跟随作者的脚步游赏长廊的同时,还学会了从多个角度来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收获真是不小!下一节课,让我们用这堂课学到的方法,再到万寿山和昆明湖去看一看,去领略颐和园中更多的美景。
第十八课 颐和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写作顺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赏美爱美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写作顺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赏美爱美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难点:
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6课《颐和园》,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颐和园,那谁能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写了颐和园各个景点的美丽景色)
出示颐和园景点图片,学生欣赏老师简介,师生共同领略颐和园得美。
这节课就让我们来细细地游览颐和园各个景点。
二、了解颐和园,感受颐和园的美
师: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得,描写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的景色
板书:参观游览: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一)学习第二段
1、师:作者不但把参观游览的顺序介绍得很清楚,而且,描写颐和园的语句也很优美。现在就让我们一处一处细细地游览颐和园各个景点。(出示第二段)我们先去走长廊,谁带用你的朗读把我们带入长廊中?
指名读第二段
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长廊有什么特点?
指名回答
生:长、美(美如果没讲出来,放到后面引导)(板书)
师:长,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
(1)一眼望不到头。怎么说?
师作解释:作者可能站在那里,望不到头,踮起脚尖看,看不到头,往左看看,看不到,向右看看,还是看见很多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总之不管怎么看,就是——一眼望不到头。谁来读读这一眼望不到头的感觉。(出示长廊图片)
评价:读得好的:这长廊果真长啊!
读得不是很好:我觉得就快望到头了。谁能通过读告诉大家,这长廊很长,是望不到头的!
师:还从哪里看出这长廊很长?
(2)七百多米长,273间。告诉你们,这条长廊的实际长度是728米,是世界上最长的长廊,还被列入“吉尼斯世界记录”哦!这里用具体的数字,告诉我们这长廊怎么样?生:很长。谁能读读
师:写长廊的长,除了用文字来描写,还用了数字,这种描写方法使我们更形象具体的体会了长廊的长。这种方法也可以用到我们以后的习作中。
师:还从哪看出长廊很长的?
(3)有几千幅画。
师:是啊,这条长廊的横槛上雕刻着几千幅画,确实很长,从这几千幅画里,你除了看到长廊的长,还看到长廊的什么?(美)
师:美在哪儿?(点横线)“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谁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
师:(出示图片)横槛在哪里?指出来。每一间是这么长,有多少间?(273间)可想而知,这长廊怎么样?这273间上面有多少幅画?(几千幅)这些画上都画着些什么?你知道吗?引:告诉你们,这上面画得都是些奇花异草,还有很多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人物呢!(生想象画上的内容)总之,这几千幅画里,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绘画艺术多么高超啊!
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画的美,画的不同!
指名生读
(4)还从哪里看出,这长廊是很长很美的?
“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
生读。读的不好评价:接的不够快。好象过了一个星期,才接上去开。再读。
师:这说明花的种类很——多。这么多的花,我谢了,你开,你谢了,它开,总之一年四季都有花儿在——开放。是啊!这怎么能不说明长廊是很长,很美的呢!
2、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假如你就置身于长廊之中,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徐徐吹来,景随步移,那几千幅各不相同的画就展现在你们的眼前,你有什么感觉?生说感觉。(神清气爽)
师:什么意思,练说句子
学生用神清气爽说话
3、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一起来读读这段话。评价:从你们的读中,我感受到这长廊,更长、更美了!
4、师:想一想,要建造这样的一条长廊,需要哪些人?
生可能会说:画师,工匠,设计师、花匠„„
师:让我们把目光聚集在当时建造的场景上,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说,师根据说的情况引导。如:你看的真仔细,为什么要重重地刻?
师:从这些美丽的景观中,让我们看到了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和能工巧匠的智慧,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带着这样的情感,再来读读这长廊。
师:谁想做一个颐和园的小导游,带我们游览这美丽的长廊。
学生先练习
指名做导游,结合图片介绍长廊
师做评价:你这名小导游真称职,把长廊的美丽景色介绍的真具体
(二)学习第3、4段
师:这长而美的长廊,我们走过了。而且走的很尽兴。颐和园里还有其他的景色等着我们去细细游赏!现在该去哪里了。
生:万寿山
师:课文的哪几自然段是写万寿山的?(第3、4自然段)
1、请同学们把这3、4两段读一读,看看万寿山上有哪些景物?(佛香阁,排云殿)出示图片
(1)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这佛香阁、排云殿是怎么样的?从课文中画出有关它们特点的词语!出示第3自然段
(2)交流
师:谁说说佛香阁的特点
学生: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琉璃瓦闪闪发光
师:佛香阁具体的位置在哪?文中用了一个词(耸立)什么意思。(引:像我这样站在这里,能叫耸立吗?)
那佛香阁耸立在半山腰说明这个佛香阁怎样?高板书
师:琉璃瓦见过吗?出示图片(边看边解释:内层用较好的黏土,表面用琉璃烧制成的瓦。形状像半边粗竹筒,外部多是用绿色或金黄色,鲜艳,发光。一般用来铺设宫殿或庙宇的屋顶。)
师:排云殿有什么特点?金碧辉煌(板书)金碧辉煌是怎么样的,谁来形容一下。(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从“一排排”中体会出什么
学生:说明面积很大。多,整齐
3、佛香阁和排云殿一样,规模宏大、雄伟壮观。一起读读这段话。
三、板书概括
我们用了一节课的时间,按照游览的顺序,游览了颐和园的几处景点,(指着板书)先去走了长廊,长廊的长和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来到万寿山脚下,抬头看见了高耸的佛香阁和金碧辉煌的排云殿。不知不觉中,这几处景色我们游览完了,也该下课了,还真有点恋恋不舍。不过没关系,下节课我们继续游览颐和园的其他几处景色。
第十九课 秦兵马俑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国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
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国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974年,在陕西临潼县东南秦始皇的骊山陵东侧,发现了三个兵马俑陪葬坑,从中出土了大量刻画精致、形态逼真的兵马俑。
这便是举世无双、享誉世界的秦兵马俑,被人们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就是介绍秦兵马俑的一篇佳作。出示课题,齐读。
二、看录象,创设情景
1、仔细欣赏。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交流。
2、自读课文,了解大意。选择感兴趣的内容练读,读给同桌听。
3、说说兵马俑给你的印象。
三、学习生字词
1、读带有生字的词语,正音。
2、理解词义,可联系上下文,也可查字典。
3、指名试读课文,读准确,读通顺。
四、精读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1、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反映了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2、集体讨论。
(1)从三个俑坑的总面积和兵马俑的数量体会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2)从一号坑的长、宽、面积和兵马俑数量体会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3、朗读前四句,感受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4、人们看到如此规模宏大的兵马俑会有什么感受?(人们无不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潮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5、读最后一个长句子,前半句讲了兵马俑的恢弘气势,“看上去真像„„”讲兵马俑的高超制作工艺。
6、有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词语。
第十九课 秦兵马俑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十九课《秦兵马俑》 教材分析
《秦兵马俑》一课是一篇状物类散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再现了中华民族一段强盛辉煌的历史,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
整篇文章条理清楚,语言生动,而且展开了丰富而合理的想象,从而把秦兵马俑的特点栩栩如生的描绘出来。因此,作者是如何写出兵马俑的“规模宏大”,怎样表现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便是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学情分析
上课伊始,我准备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的特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那么,根据上节课的学习方法,你们认为我们这节课的任务是什么呢?我想学生完全有能力一针见血地提出质疑:课文介绍了哪些类型的兵马俑?他们都是什么样子?兵马俑具有哪些个性?课文是怎样描写兵马俑的神态的?学生的质疑肯定是零碎的,或表达不到位,我再会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纳整理成以下四个问题出示。这是学生的阅读期待,也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出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也是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教学目标
1理解并体会秦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认识冒号、分号、省略号的用法。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和古代人民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
1理解并体会秦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
2认识冒号、分号、省略号的用法。设计理念
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唤醒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突出主体参与价值,体现语文学习实践性与独特体验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努力打造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激情导入:
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走进了秦兵马俑,你知道了什么?
生回答。(板书: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师:秦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法国总理希拉克说:“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中国”。今天我们将再次出发,到这神奇的地下王国去看一看。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师引导:秦兵马俑是怎样的规模宏大呢?课文的第2自然段做了具体的描述,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自然段,找一找文中的哪些句子让你具体感受到了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读了这些句子你有什么感受,联想到了什么?把想到的写下来。(学生读后交流)
2、教师展示“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的图片,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重点指导学生从“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20000平方米,差不多有五十个篮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八千个。”这句话中感悟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3、学生感情朗读课文,体会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4、小结写法:运用熟悉的事物作比较,列举相关的数据,这样的写法使模糊的概念清晰化。(板书:列数据、作比较)
三、学习第4--9自然段:
1、师:是啊!在我们的眼前出现的秦兵马俑规模是如此的宏大,是不是就凭这可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了呢?(提示:秦兵马俑除了规模宏大,它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2、师:秦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请同学们自由读4--7自然段,说说文中列举了哪些兵马俑类型?(学生自由读4--7自然段,交流文中列举的兵马俑类型。)
3、师引导:这么多的兵马俑近7000个啊!竟找不到两个相同的,真是太奇妙了!我们一起走近兵马俑,仔细端详这些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兵马俑。这里老师给大家展示一下不同类型的兵马俑的图片和实物模型,请各组小组长上台领取一个模型,要求大家认真阅读,仔细观察,然后找出自己感兴趣的多读一读,说一说,最后在全班交流。(展示图片,出示实物模型)
(1)学生观察图片、实物模型。
(2)分组交流自己的感受。
例: 将军俑:
生1:我要说的是将军俑。
生2:我通过看图文资料和模型知道了将军俑是威风凛凛,沉着镇定。
师:请同学说说看了以后有什么感受?
生1:我觉得将军俑身材魁梧,头戴金冠,身披铠甲,手握宝剑,昂首挺胸,站在队伍前列,真是神气啊!
生2:作为一个久经沙场、肩负重任的高级将领,这个将军俑真是威风凛凛,神态自若。
师:大家说的真好,你们能把你体会到的将军俑的个性特点通过朗读体现出来吗?(生读课文)(指名读课文,并请同学评价。)
师:用刚才学习的方法重点学习,看图读课文,体会其他几种兵马俑的个性特点。
4、小结这部分的写法。(板书:举例子)
四、学习第8自然段:
1、过渡:
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仔细端详,你会发现它们神态各异。引读第十自然段,兵马俑有的_________,好像_________;有的_________,好像_________;有的_________,好像_________;有的_________,好像_________;走近_________,似乎_________。
2、师:这么多的兵马俑,这么多的神态。这一句后有省略号,说明了什么?
3、拓展语言:发挥想象,谁能用“有的„„好象„„”的句式来替换一下?
师:这一段具体介绍了兵马俑的不同神态。作者运用打比方、排比的修辞手法,(板书:打比方、排比)生动形象地加以细描,仿佛让我们看到,那一个个神武的勇士威武不屈的拼死沙场的高大形象。
4、生齐读这一段。
5、师引导:同学们,读完后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呢?(生发言。)
五、激发鼓励,课堂小结:
1、师:的确,秦兵马俑惟妙惟肖地模拟军阵的排列,生动地再现了秦军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这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2、出示一组组兵马俑的图片,播放音乐。
自1979年10月1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正式开馆对外展出以来,会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了无数中外宾客纷至沓来,一睹威武壮观的秦俑风采。并在参观后纷纷题词留言,课件出示,学生读:
(全国政协副主席胡绳:中华第一帝,世界第八奇。
国民党主席连战:游秦冢而悯万民,跨海峡为创双赢。
新加坡总理李光耀: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
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秦俑坑真是世界奇迹,百闻不如一见,真是名不虚传。
法国前总理希拉克:世界上有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八大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
六、拓展延伸:
1、背诵课文第8自然段。
2、课外再搜集一些秦兵马俑的资料,当当小导游,写写导游解说词,向来我国的外宾介绍介绍。板书设计
秦兵马俑
规模宏大
列数据
作比较
举世无双
类型众多
举例子
个性鲜明
打比方、排比
语文园地五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以“保护文物”为题,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文物保护意识。
2 学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提高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
3 领悟并在习作中运用“比照”的写法。
4 背诵积累古诗《望岳》,提高记忆力,感受泰山美景。教学过程
宽带网
◆ 明确任务
指名读,说一说本次资料搜集的范围。
◆ 交流方法
1 方法展示台
你是采用什么方法搜集资料的?遇到困难是怎么克服的?
教师随机板书:
随时摘抄、剪贴、或复印;
查阅或购买书籍、杂志、碟片;
查找相关古诗;
登录网站查找;
调查访问亲朋好友;
观看有关的电视节目。
2 资料展示会
展示搜集的图片、文字资料,简要谈谈搜集的过程。
3 老师的建议:
(1)建立资料袋,分类收藏;
(2)组成合作小组进行收集与整理;
(3)要纠正一些不当作法。
◆ 课后实践
进一步搜集相关资料,为专题展示活动准备。
语文园地五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以“保护文物”为题,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文物保护意识。
2 学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提高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
3 领悟并在习作中运用“比照”的写法。
4 背诵积累古诗《望岳》,提高记忆力,感受泰山美景。教学过程 口语交际
◆ 激情引入,揭示话题
1 长城,是华夏儿女的骄傲!然而,她却正在遭受毁灭性的破坏。出示相关报道。
2 你有什么感受?
板书:口语交际――保护文物
◆ 展开讨论,提出建议
1 4-6人为一组,围绕保护长城的问题展开讨论,提出建议。一人主持,一人记录,人人发言,充分讨论。教师巡回倾听,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2 各组推荐代表在全班发言,并组织评议。教师适当板书要点,引导把建议相同或相似的归为一类。
3 自由发言:由保护长城开始,交流各人了解的其他文物古迹被破坏的情况,说说怎样加以保护。
◆ 创设情景,模拟交际
交际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点拨、组织评议等方式引导学生把话说清楚、说具体。
◆ 课堂小结,表扬激励
语文园地五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以“保护文物”为题,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文物保护意识。
2学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提高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
3领悟并在习作中运用“比照”的写法。
4背诵积累古诗《望岳》,提高记忆力,感受泰山美景。教学过程
习作
◆ 创设情景,1 有一批外国游客专门到中国游览“中国的世界遗产”,我们要成立“导游团”评选十佳导游,大家愿意吗?
2要求:
(1)熟悉景点风光,了解有关故事,明确注意事项;
(2)写出并熟悉导游词。
◆ 交流资料
1 你想介绍哪一处“中国的世界遗产”重点介绍什么?
2 说说你最有特色的内容;
◆ 阅读范文,借鉴写法
教师出示一篇导游词,让学生自主发现如何写,再默读教材中的揭示语,进一步明确写法与要求。
◆ 自主完成习作
第二篇: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导游词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介绍长城导游词
大家好!我是星光旅游公司的导游李经纬。
今天由我带领大家游览长城。万里长城在八达岭这一段保存最为完好,也是最坚固的一段。曾经有许多国家首脑和领导人到这里参观,从而成了旅游胜地。
长城全部由条石和城砖筑成,从山海关到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长城每隔一米就有一个供射箭用的射口。每隔三百米就有一个正方形的城台,必要时可以相互呼应,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如果有敌军突袭,可以在城台顶上点火,以表示有敌军或请求支援。
另外,大家在游玩时请注意安全,带孩子的游客请看住自己的孩子,否则出意外的话,我们旅游公司不负任何责任。
本次旅行(导游)到此结束,谢谢各位游客的支持。
2介绍长城导游词
各位亲爱的旅客们,大家好。我是北京导游社的导游吴兴宇。请大家随我到长城细细游玩。
长城平均高度约7.5米,墙的下宽约6.5米,顶上宽约5.8米。可容五马并骑,或士兵十人并行。城墙上每隔30~40米或100~200米,于险要处筑一堡垒式堡台。堡台建筑于山脊的高处、城墙的转角处或险要之地。说到长城,我会想起传说“孟江姜女哭倒长城”。
秦始皇修筑长城时,征用大量的百姓男丁。
孟姜女的丈夫就是被征去建长城的一个。一去很多年,孟姜女的丈夫一直没有回来,孟姜女离开家乡去寻找丈夫。结果发现丈夫已经劳累过度而死。由于悲痛欲绝,在修筑一半的长城边哭了三天三夜,哭倒了长城。
在长城,我提醒大家:不要乱扔垃圾、不随地吐谈、不在墙上乱涂粘遗产乱画不要口香糖吐到长城的任何一处地方。
时间过得可真快,长城已经游玩过了,希望下次我还能为大家介绍长城。
3亲爱的游客们,今天由我来当大家的导游,我感到十分荣幸。希望在这美好的一天给大家带来快乐。
游客们,现在我们来到的是长廊,你看它多美呀!红漆的栏杆,绿漆的柱子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说到这儿,你有点不信了吧,但是这的确是真的,这能表现出多少劳动人民的智慧才修建成这美丽的长廊。
走完长廊,如果大家想到昆明湖中心的小岛上玩,就必须通过一座石桥。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颐和园的旅程就到这里了,亲爱的游客们,再见。
第三篇: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计划
四年级 语文(学科)上 册第 五 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由《说勤奋》、《李时珍夜宿古寺》、《维生素C的故事》、《奇妙的国际互联网》和《习作5》、《练习5》组成。
单元教材分析:
《说勤奋》让学生了解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李时珍夜宿古寺》让学生体会李时珍为编好《本草纲目》而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维生素C的故事》了解维生素C的发现过程。《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了解国际互联网的奇妙之处。
单元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复述指定课文。
2、学会本单元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能用词语造句。
3、理解课文,理解课文中的深刻语句的含义,体会人物的可贵精神。了解维生素C的发现过程。
4、习作学会用拟人的手法介绍生活中常见事物的方法,并领悟到这样写的好处。要能抓住事物的特点,展开丰富的想象,写得具体、生动。
5、学会认识不同的风的等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学会帮助同学解决出现的问题。
单元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单元教学难点:
让学生受到思想教育。单元课时安排:12课时
⒈《说勤奋》……………………………………………………………………2课时 ⒉《李时珍夜宿古寺》………………………………………………………… 2课时 3.《维生素C的故事》……………………………………………………… 2课时 4.《奇妙的国际互联网》…………………………………………………2课时 4.《习作5》……………………………………………………………………… 2课时 5.《练习5》………………………………………………………………………… 2课时
第四篇: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桥
四年一班 戢月琴 2016年秋教案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收获》教案
《飞夺泸定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理解“关键、心惊胆寒、震耳欲聋、千钧一发、奋不顾身、激烈、搏斗、浩浩荡荡”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过程和方法:通过细读课文,了解红军长征途中可歌可泣的英雄史,理解课题中“飞”和“夺”的含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细读课文,了解红军长征途中可歌可泣的英雄史,体会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重点:通过细读课文,了解红军长征途中可歌可泣的英雄史,理解课题中“飞”和“夺”的含义。教学难点:理解课题中“飞”和“夺”的含义。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和红军夺取泸定桥的视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在我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东部,大渡河沿岸的泸定县城西边,有一座横跨大渡河的铁索桥。1935年5月,红军曾在这里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课文《飞夺泸定桥》。
二、检查预习:
1、读课题,你提出了什么问题? 预设:(1)红军为什么要夺取泸定桥?
(2)围绕“飞夺泸定桥”,课文主要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怎样飞?怎样夺?)2.回答自学中的问题。
说说课文主要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抢时间、夺天险。)
3、说一说课文主要内容。
方法指导:时间、地点、谁、干什么
4、检查字、词。
大渡河、水流湍急、高山峻岭、倾盆大雨、心惊胆寒、震耳欲聋、千钧一发、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三、学习课文
(一)第一、四部分:
1、看大渡河图,你能不能用刚才读的词语来形容它?再读词语,读出词语的感情色彩。
2、师:红军为什么要夺取泸定桥?
(1)小声读课文第l、2自然段,回答问题。
(2)从课前查阅的背景资料你还了解到什么?
3、导读课文第四部分。学习词语“浩浩荡荡”,再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默读课文3、4自然段,红军战士为什么要飞?怎么在飞?
1、请你算一算: 课文中有哪些数字可以帮助我们计算“飞”的速度?看谁找得准,算得快。
(1)28日早上红四团接到上级命令,要求在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时间只剩下20多个小时,距离120公里。敌人两个旅的援兵也同时在对岸向泸定桥行进。
即:时间短,路程远,敌有援兵,必须抢时间。理解词语“关键”,这里的关键指什么?(2)到晚上七点钟,到泸定桥还有一百多里。(3)沿途还击溃了几股阻击的敌人。
2、请你想一想:红军战士在夜间行军时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分别用“—”和“~”画出来。
困难:①饥饿和疲劳;②对岸出现敌人火把;③下雨火把被浇灭。
克服:①战胜敌人的决心使他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②摸黑冒雨,踩着泥泞继续前进;③也点起火把与敌人赛跑;④高声答话智斗敌人;⑤敌人宿营,我军仍旧继续前进。
3、这三组镜头,假如你是导演,你会用怎样的画面把你体会最深的文字呈现给观众,为什么?
师:从你们画面中,我知道了为什么那样艰难的环境下,红四团的战士们为什么能将敌人抛在后面,抢先到达泸定桥。
师生朗读课文,教师读“困难”的句子,学生读“克服”困难的句子,用自己的朗读展示自己的想象,体会红军战士具有取得胜利的决心和不畏艰险的革命精神。
第二课时
一、引入:
飞夺泸定桥”题目中“飞”、“夺”究竟是什么意思?
二、回忆课文“飞”这一部分的学习过程。
三、学习“夺”
1、“泸定桥”什么样?
(1)我们已经随同红军四团战士们来到了这天险大渡河。请一名同学读课文第5自然段。这座桥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文章从几个方面具体向我们介绍的?学生默读,思考、交流。
勾画表示地点变化的词语;圈出表示不同的事物名称。
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三个层次的主要内容。
小结:根据描写内容地点的变化、描写的事物不同都是给段落分层的一种方法。
(3)看课文插图:再读课文,你能从哪些词句中又读出桥的险?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泸定桥的“险”。
齐读这部分,读出它的险。
(4)同学们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详细地描写泸定桥的险?
(让学生认识本自然段在文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让学生感受环境描写对中心思想的作用。这部分突出红军战士夺桥的艰难,反映他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这就是环境描写对文章中心的衬托作用。)(5)“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这里的“飞”字与题目中的“飞”意思一样吗?
(意思不一样,这里的“飞”的意思是“飞行”,题目中的“飞”表示神速,快的意思。这里的“飞”说明敌人凭借天险疯狂的态度,暗示红军战士想过桥,除非插上翅膀飞过去。)
2、学习6、7自然段。
1、面对滔滔江水,面对让人心惊胆寒的大渡河桥,面对疯狂的敌人,面对生与死的考验,红四团的战士们,红四团的领导向天险大渡河发起总攻。读6、7自然段。
2、红四团的战士是怎样攻天险的?
(1)画出表示突击队员夺桥动作的词语。
教师边提出问题边板书:(攻天险)
(拿着
背着
带着
冒着
攀着)齐读句子想象画面。
(2)你还能描写其他人物的词语中找到战斗取得胜利的原因吗?默读、圈画重点词,想象,说一说出自己的体会。
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总结理解词语的方法。
理解“千钧一发”:什么是“千钧一发”?为什么称当时为千钧一发的时刻?
引导学生朗读:多么惊心动魄、可歌可泣、彪炳千古的战斗啊!
(3)小结:坚强的领导,上下团结,红军战士英勇无畏,表现出红军战士战胜一切敌人,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都是罕见的。朗读课文第7自然段。
四、总结课文。
1、看板书,想一想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总结文章的写作方法: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是记事文章常用的一种方法。在平时作文中要有意识地练习按事情发展顺序去写。
(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起因:红军北上抗日必须夺下泸定桥。经过:抢时间、攻天险。结果:渡过天险,奔赴抗日前线。)
2、通过“抢时间,攻天险”这部分内容,表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3、在本课的学习中你还有什么收获?(重点引导 学生回顾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
五、拓展练笔。
1、课文第五自然段作者突出了桥的什么特点?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写的?运用了哪些方法?
学生交流。
2、想想在平时生活中,都有什么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习作者的方法先说一说,再写一写你印象最深的桥。
板书设计:
北上抗日——飞 夺 泸定桥——奔赴前线 △ △
桥之思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认会课文中10个生字,及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过程和方法:通过细读课文,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抓住第三小节重点词语体会“无形的桥”的深刻含义,并结合个人经历交流自己的看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学习,阅读有关桥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整理、收集能力,鼓励学生学会积累。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重点:抓住第三小节重点词语体会“无形的桥”的深刻含义,并结合个人经历交流自己的看法。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三个部分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课前让学生阅读“开卷有益”里的文章,收集有关桥的资料,了解家乡的桥的历史和故事。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儿歌导入,谈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首儿歌,一起来读一读。我们一边拍手一边读,好吗!(生读)同学们,读完了儿歌,大家能不能用你们的手搭出桥的样子出来?试试看。(师生演示)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和桥有关的新课文,现代著名作家樊发稼先生为我们带来的一首现代散文诗。(师板课题)请齐读课题---(桥之思)。很响亮!说说看,题目是什么意思?(就是作者对桥的思考,对吗?)思考,应该说是个时间上比较长的过程,所以,我们在读这个课题的时候,要读慢一点,再来试试看。(生读)你们看,读着读着,我们的感觉就出来了。樊发稼先生站在桥上,望着波涛滚滚的大河,他在想什么呢?他想妈妈了,想儿子了?请同学们翻开课本,放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用笔画出重点词语和句子,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个记号。
二、初读全文,谈感受
1、生读,师巡视。
2、师:都读完了吗?谁来说说看,作者站在桥上都想到了什么?(指名说)
师:我听出来了,大家说到的木桥、铁桥等等,都是一种看得见和摸得着的桥,我们称它为有形的桥,还有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桥就书上说的无形的桥。(师板书:有形的桥 无形的桥)
3、学习生字。
(1)师:你们看,我们才读了一遍课文,就已经读懂了这么多,真是了不起。一起来看看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生字。(出示课件生字:延伸、基本、幽静、魅力、构筑、繁华、交叉、享受、大都会、碧波粼粼、回旋别致、湖光水色、巍峨雄伟、浩然坦荡)我们来开火车读这些生字,火车从这边开始。说说看,你们有哪个词语不理解的,提出来一起解决。{大家注意这个延字的写法}(2)师:你们看,每个词都有它的意思,每个词都有它的味道,让我们带上词语的理解,把词语读得有滋有味。一起读读这些词语。(生读)老师很高兴地看到,大家都是会读书的好孩子,不但能读准字音,还能记住它们的字形,理解它们的字意。认识了这些生字,把它们带到句子中去读一读。
三、多式多样,品实用
1、请一位同学来读第一小节,听的同学思考表格上的三个问题。(师出示课件:表格)(指名读)师:先跟你的同桌说说表格上的答案吧!谁来试着回答它。师:木头做的桥就是木桥,石头做的就是石桥,水泥注的就是水泥桥。(指名)你们都同意他的说法吗?(生反馈:木桥、石桥„„独木桥、斜拉桥„„)
2、师:学到这里我们知道了桥有它的实用价值,桥的基本功能就是——沟通、交流。(师板书:实用价值 沟通、交流)师:什么是沟通和交流?(就是使没有路的地方有了路,是桥的连接和延伸。)
3、一起来读读这句话。(师出示课件:有横在溪水上的独木桥,有下面可以走船的石拱桥,有舟船相连再铺上木板的浮桥,有跨过大江大河的斜拉桥„„)
师:读完这个句子,你们有没有发现这里用到了什么标点符号。
(省略号说明了什么?)(说明还有许多类型的桥没有写出来。)那么,现实生活中,你们还知道哪些桥呢?(预设:我听出来了,大家说的是我们泉州的大桥。)}
4、师: 老师在课前啊,也收集到一些桥的资料。一起来了解一下。(出示课件)
你们发现什么了吗?(这些桥都是从原始的到现代化的,说明科技是越来越进步了。)(出示视频)师:从资料上看,桥的种类真可以说是数不胜数。请同学们再读读这句话,还可以发现什么?(修辞手法:排比)
5、师:排比句在朗读时要注意什么?(语气上要一句比一句高昂。)这样吧,请大家先和你的同桌一起试着读读看。谁来试着读给大家听听。(指名读至少请两名。)全班一起来试试看,好吗。(全班读)
6、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许许多多的桥,有古代的,也有现代化的。
请同学们试着根据老师的板书,说说看,第一小节主要讲了桥的什么方面?(讲桥的实用价值,起到沟通、交流的作用。)(你归纳得非常准确,说明你是个认真听讲的孩子。)
四、价值不凡,赏艺术
1、师过渡:我们看到桥可以给人们带来许多的方便,那么,各种造型优美的桥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还有些什么样的作用呢?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第二小节。
2、师:谁来说说看,桥在带给人们方便的同时,还有些什么样的作用?(指名说)(生反馈:美的享受)说得好,抓住了这个美字。(师板书:美的享受)
3、师:请一位同学来读这两句话。(指名读)这里讲到了哪两种桥?
4、师:请同学们用横线划出体现九曲桥和立交桥,美的词语。画出来后把它们读一读。(师出示课件:幽静的公园里,碧波粼粼的湖面上,因为有了回旋别致的九曲桥,更显出湖光水色的迷人魅力。大都会闹市区,繁华的街道交叉处,巍峨雄伟的立交桥,更给整个城市平添了一份浩然坦荡的现代化气势-----)
(师巡视,生反馈。)(1)谁先来说说九曲桥。A、找词语
{(预设)碧波粼粼是什么意思?它是形容桥的吗?用碧波粼粼的湖面美来衬托出桥的美。{你认为还有那些词语表现出了桥的美来?}(生反馈:回旋别致。)师:你理解这个词吗?大家看,这就是九曲桥的回旋别致。(出示课件。)桥身弯弯曲曲,成回旋状,给人一种柔和典雅的美。这就是回旋别致。B、师范读
师: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想像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师配乐朗读)
师:我们来到了一个非常非常幽静的公园里,漫步在林间的小道上,迎面飘来一阵香味,请大家深深地吸一口气。啊!是花香!转过小道,眼前出现了一座九曲桥,桥身弯弯曲曲成回旋状,柔和而雅致,小巧而可爱,在碧波粼粼的湖面上,真是太美了!幽静的公园里,碧波粼粼的湖面上,因为有了回旋别致的九曲桥,更显出湖光水色的迷人魅力。师:说说看,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指名)C、生试读
你能试着读读这个句子吗,抓住关键词,读出九曲桥的这种美!(指名读)我给你配上音乐。{预设:(我也被你给迷住了)(你的朗读更有迷人的魅力)}(2)(师出示课件)大家再来看看立交桥,那又是一种怎样的美?可以用课文中的哪两个词语来形容它。(生反馈:巍峨雄伟 浩然坦荡)。{预设:师:巍峨雄伟是什么意思?大家注意到没有,这两个字都是同一个偏旁,本来是用来形容山的气势雄伟,在这里用来形容桥。浩然坦荡就是心胸开阔,很有气势,} 师:你们看,有些词要靠我们反复地去品味,我们发现越品它越有味道。
师:“巍峨雄伟 浩然坦荡”这两个词语最能体现出立交桥的美,朗读时要特别体现出来,谁来读这个句子,读出这种雄伟气势。(指名读。){预设:抓住巍峨雄伟 浩然坦荡这两个词,读出它们的美。}(师出示课件)师:我们来对比一下这两种桥,感受它们不同的迷人风采。看出它们的区别了吗?(九曲桥细腻别致,立交桥巍峨雄伟)这些桥已经不仅仅是为了让人们方便而建造的了,而是通过一种艺术而存在。(师板:艺术价值)
5.师:下面我们来举行一个赛读,分男女生读。你们自己选择,要读哪一部分。让我们一起来评评看,谁读得更好。先给大家配上音乐。(分男女生读)
师评:今天大家都读得很不错啊,各有各的美,看来是难分秋色了。这样罢,那就让我们全班一起再将第二小节美美地,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读出这两种桥的不同。(生读。)
6、谁来告诉大家,这一节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这一小节三段当中,哪一段可以概出它的主要内容,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各种造型优美的桥在给人方便的同时,还装点着乡村和城市,给人美的享受。)
7、句子练习。
师:每座城市都有许多不同的桥,在我们泉州也有不少这样的桥,而不同的桥往往能够给我们带来不同的,美的感受。请大家根据这个句式,来说说泉州的这些桥。(师出示课件:
在宁静的乡间,因为有了,宁静的乡间显得更。在历史悠久的古城泉州,因为有了,泉州显得更。在充满艺术气息的惠安,因为有了,惠安显得更。在品牌之都晋江,因为有了,晋江显得更。在风景迷人的泉州西湖,因为有了,西湖显得更。)
8、师小结:(你描述得太美了,我也被你迷住了。)今天我要谢谢这些小诗人,因为我觉得他们都是最可爱的孩子,他们让我感动,是我的老师。在现代的社会里,桥已不仅仅是为了给人们带来方便而存在,更在于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一种艺术。樊发稼先生站在桥上思绪万千,想到了各种各样的桥,这种桥是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是有形的桥,然而世界上还有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桥,就是书上所说的——无形的桥。这种无形的桥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作用呢?我们将如何在彼此之间构筑这种无形的桥呢?就让我们下一节课再来一起交流。
五、作业:
我国有个著名的桥梁专家叫茅以升,他为我国设计出了许多的桥梁,今天,也要请同学们来做个小小设计师,设计出你心目中的桥梁,并且用你们的彩笔把它画下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学习第三小节
1、这么多美丽雄伟的桥引发了作者怎样的思考?他从这些有形的桥想到了什么?我们一起看第三小节,带着问题到文中去画一画,读一读。
(生反馈:无形的桥——心桥。)板书:无形的心桥
2、这种无形的心桥是怎样构筑的呢?它存在于哪里呢?
(生反馈:尊重、谅解、关注、信任。存在于心灵与心灵之间„„)板书:尊重、谅解、关注、信任
3、同学们听老师将这一节朗读一遍,思考讨论一下,我们与同学之间,与父母之间、与老师之间有没有这样一座相互尊重、谅解、关注、信任的心桥?我们的国家民族之间呢?我们是怎么做的?我们应该怎么做?
(师范读。生讨论汇报。)
4、将你们的想法或讨论的结果写一写好吗?
(生写句练习。师上位指导。)
5、同学们都写得非常好,老师很受感动,其实这就是一座心桥,这样的桥不仅存在于心灵与心灵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无形的心桥吧!齐读第三小节。
二、总结
同学们,中国的桥文化源远流长,希望大家通过多种方式了解更多的桥,更希望架设在人与人之间的心灵之桥,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快乐。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课后请同学们:
三、作业
1、挑选自己喜欢的词句积累背诵。
2、发挥自己的想象,设计一座自己喜欢的桥。板书:
桥 之 思
实用价值 沟通、交流
有形的桥
艺术价值 美的享受
无形的桥
寄扬州韩绰判官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引导学生品读古诗,想象诗中的景色。
2、过程和方法:了解作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品读古诗,想象诗中的景色,感悟作者对故人、故地的思念之情。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品读古诗,感悟作者对故人及故地的思念之情。教学难点:体会“景中蕴情,情于景中”的弦外之音。教学准备:课前让学生背诵古诗。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扬州吗?扬州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交流)的确,扬州之盛,唐世艳称,所以,历代诗人为它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今天,我们也来学一首与扬州有关的古诗,齐读课题。
(二)以读代讲,读中悟情
1、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每一个字音。
2、通过读书,你有新发现吗?
生自由交流
预设:
1)读了课题,知道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给在扬州作判官的韩绰的一首诗。
2)从一个“寄”字,我读出了杜牧对朋友韩绰的思念之情。
师:是啊,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书记,和当时在幕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杜牧在韩绰死后作过《哭韩绰》一诗,可见他与韩绰有深厚的交谊。你通过一个“寄”字,读出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真会读书。看来,读诗就得字字推敲啊。再读课题。
3、你还从诗中那些地方也能读出作者对朋友韩绰的那份思念之情呢?
A“青山隐隐水迢迢”一句:
1)“隐隐”足以说明作者距离这山的遥远,远到已经模糊看不清了;而这“迢迢”二字可以看出水的源远流长,作者借以暗示距离朋友很遥远。
2)对比阅读:把“隐隐”“迢迢”这对叠字换成单字,你觉得好不好?
3)谁来读好这一句诗?
教师小结:青山逶迤,隐于天际,绿水如带,迢递不断。“隐隐”和“迢迢”这一对叠字,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而且隐约暗示着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距离,那抑扬的声调中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欧阳修的《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平芜尽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正道出了杜牧这句诗的言外之意。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作者此刻心中的无限情思吧。齐读这一句。
B“秋尽江南草未凋:”一句:
1)从这句诗中,你读出了什么?
生交流
预设:“秋尽”说明已经是晚秋了。虽然已经到了晚秋,但是江南的草木还没
有掉落。
2)这一句诗老师觉得是多余的,你同意吗?为什么?
生交流
预设:
通过课前查找资料,知道杜牧当时是被调到北方任职。北方的晚秋时节,秋
风四起,树叶已经飘落,给人一种萧条之感。而此时的江南风光依旧。诗人之所以这样写,就是因为心理上已经有了强烈的反差。由于环境的对比,让诗人更加思念故地的朋友。所以,这一句不多余。
3)从这句话中,你还读出了什么?可以结合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来辅助理解。
生自由交流
教师小结:“草未凋”与“青山”、“绿水”组合在一起,正突现了江南之秋明丽高远,生
机勃勃的特征。诗人非常怀念繁华的旧游之地。此时虽然时令已过了深秋,江南的草木却还未凋落,风光依旧旖旎秀媚。正由于诗人不堪晚秋的萧条冷落,因而格外眷恋江南的青山绿水,越发怀念远在热闹繁花之乡的故人了。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辅助理解诗意,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这两句实为写景,但景中却浸透着作者的丝丝情愫。让我们带着那份沉甸甸地思念故友、思念故地之情,再来读一读这两句。
4、古诗写到这里还没有提到“韩绰”,是不是跑题了?
生自由交流
预设: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
1)通过查资料可知:二十四桥,一说扬州城里原有二十四座桥,一说即吴家砖桥,因古时有二十四位美人吹箫于桥上而得名。“玉人”,既可借以形容美丽洁白的女子,又可比喻风流俊美的才郎。从寄赠诗的作法及末句中的“教”字看来,此处玉人当指韩绰。
2)这句诗的意思就是说,在那月朗星稀的夜晚,此时此刻,韩绰你在二十四桥中的哪一桥上教歌女伎倡们吹箫作乐、流连忘返呢?
教师小结:这幅用回忆想像织成的月明桥上教吹箫的生活图景,不仅透露了诗人对扬州繁华景象,令风流才子们醉心不已的生活的怀恋,而且借此寄托了对往日旧游之地的思念,重温了彼此同游的情谊;既含蓄地表现了对友人的善意调侃,又对友人现在的处境表示了无限欣慕。请大家自己来读读这后两句。
(三)回归整体,升华情感
整首诗,真可谓景中蕴情,情于景中。这两句诗意在渲染山青水秀、草木常绿的江南清秋景色,正是要为下两句想像中的生活图景提供美好的背景。它所唤起的联想不是风流才子的放荡生活,而是对江南风光的无限向往:秋尽之后尚且如此美丽,当其春意方浓之时又将如何迷人?让我们带着这份对朋友、对故地的深情再来读一读这首诗吧。齐读。
(四)作业:完成本课《优化设计》。板书设计
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杜牧
景 情
北京的桥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引导学生品读古诗,想象诗中的景色。
2、过程和方法:写摘录笔记。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优美语言,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品读古诗,想象诗中的景色。教学难点:感受诗歌的优美语言,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教学准备:课前让学生背诵古诗。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桥给我们带来了方便和享受,更懂得了要用尊重、理解和信任构筑起心灵的桥。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北京的桥》。
2、我们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齐读)(出示课件)
老师相信,通过咱们的合作、努力,一定能达到目标。有信心吗?
二、预习检测
1、出示词语(车火车读,齐读)
千姿百态 瑰丽多彩 金鳌玉蝀 春风常在 又添风采
2、指名读课文(开火车,一人一行)
这是阎肃的歌词,请大家轻轻把书打开到50页。
3、通过朗读课文,北京的桥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千姿百态 瑰丽多彩)
过渡:大家预习的真好!预习是一种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长期坚持,必有好处。我们一起来看自学提示。
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自学提示:
自由读课文,用笔画出歌词中写到哪些桥?在这些桥中你最喜欢哪些桥?浏览后面的六篇资料和看插图相结合,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座桥读一读,想想为什么喜欢。(许多同学已养成了边读书边批注的习惯,我们先来看看歌词中写到了哪些桥?出示)
过渡:看来大家很会学习。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把你的学习成果在小组内交流交流。
2、小组内交流:可以从桥的样子、桥名字的来历、桥的故事等方面进行介绍。(提示:四人轮流介绍喜欢的桥,不同意见及时补充,组长主持。可以用上“我喜欢-----------,因为---------------。”的句式。)
3、全班交流展示
①相机指导:“卢沟桥的狮子啊,„„怎么也数不过来。”
②小节:我们的祖先留下的这些桥,有的瑰丽多彩,有的名字很有诗意,还有的有着感人的故事,真是美不胜收,来,让我们美美地读读这一小节吧!(齐读第一节)
③过渡:大家刚才说的都是古老的桥,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些现代的桥资料,我们一起看看。(出示课件)我们刚才运用资料了解了立交桥。我们一起感受北京现代桥的美,把你的感受融入到朗读中。(小组展示读第二小节)
4、师:无论是古老的桥,还是现代的桥,都让北京的生活更加和谐,更加美好!我们一起祝福祖国繁荣昌盛。
师引读最后一小节。
四、欣赏歌曲,填空检测
1、让我们欣赏这首歌曲吧!
2、这么美的歌词,如果能积累下来该多好!请同学们自己试着背一背。
3、出示填空检测。
五、拓展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北京的桥的千姿百态、瑰丽多彩,我们再看看其他的桥!(出示课件)
看到大家这么兴致勃勃,如果有兴趣的话,可再查阅有关桥的资料。
2、师:古往今来关于桥的古诗也很多,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两首。请看!(出示课件)学生自己背诵,同桌背,教师检查。
3、其实关于桥的文章也很多,大家一起看,推荐阅读:《穿过岁月的桥》、《心灵上的大桥》、《空中马路----高架路》。这几篇文章在咱们的同步拓展阅读书上,请大家抽时间读一读。
六、摘录笔记
1、回顾金钥匙的提示。
2、学生摘录。
七、回归单元主题:
桥连接了大江南北,天堑变通途。有形之桥带给我们赏心悦目之美,无形之桥让我们感受幸福和谐之乐。祝愿所有的人心灵间都能架起一座尊重、谅解、关注和信任之桥,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八、作业:完成本课《优化设计》。
板书:
北京的桥 阎 肃
千姿百态
《看桥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通过预习,学生自学生字词。
2、过程和方法:感受作品自然、生动而富有地方色彩的语言。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朗读并理解课文,体会老刘头的敬业精神。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重点:体会老刘头的敬业精神。
教学难点:学习作品用自然而生动的语言表现老刘头的敬业精神。教学准备: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在这个单元学习了各种各样的桥,有的桥不要人看守,但有些桥却必须得有人看。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看桥人,他的名字叫做老刘头。
2、板书课题
二、精读课文
1、理解题目,认识多音字“看”。
2、师:根据课文内容,老师将本文分成了四个部分,分别讲了: ①走马上任 ②安家落户 ③如何看桥 ④村民感激。现在请同学们根据大意默读课文,找到各部分相对应的段落。(1—4走马上任,5—9安家落户,10—12如何看桥,13--14村民感激)
3、师:看来大家对课文预习的不错,找得很正确,现在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首先看第一部分。大家快速浏览第1-4自然段,想想这部分写了什么? 生:这部分讲了老刘头走马上任遇到了许多困难。
生:A、工作地点偏远 B、闹鬼 C、居住地荒凉 D、前任与村民关系闹得很僵 师:由此我们看出老刘头一上任就碰到很多困难,但老刘头没有被这些所谓的困难吓倒,他迎难而上,决定先在这儿安家落户。听老师读这部分,思考:为了在这儿安家落户,老刘头又是怎么做的呢? 生:整理小屋,拆炮楼,种花木。
师:原来的小屋烟熏火燎,现在温馨整洁;原来的炮楼经常“闹鬼”,老刘头认为像吹笛子;原来的小屋杂草丛生,现在栽满了蔬菜花木,一片生机。蔬菜水果不是独自享用,而是要与村民共享。
师:得知老刘头要来这儿看桥,村民们的反应时怎样的?看到他整理小屋,真的要在这儿安家落户,村民们的反应又是什么?看到他拆炮楼呢? 师:从这里你看出老刘头是个什么样的人?
师:面对质疑“这老头儿,跑这儿当和尚,图啥?”老刘头是怎么回答的?——老刘头挠挠头皮:“图列车和村里人来往的安全呗。”
学生齐读这句话。
多么质朴的回答啊,这就是老刘头,这就是他坚守偏远山村看护铁桥的思想动力,与那些干活赚钱,领导说什么干什么的人完全不同。从这我们看出了老刘头心里始终装有人民群众,只有这样才能把看桥工作做好。师:在大家的质疑声中,老刘头开始了他的看桥工作。请认真阅读文章第三部分(10—12自然段),把你印象最深刻的句子用横线勾画上,并请用铅笔在相应的文字旁边写出你的理解。
学生自读理解并汇报,相机得出村民的反应“关心”
师:多好的老刘头啊!那老刘头如此为村民着想,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那村民们的态度改变了吗?现在是什么态度呢?课文最后一部分为我们阐述了,老实想请几个同学为大家读一读这两个自然段。师:村民们现在对老刘头的态度怎样?(感激)
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大伙儿对他的感激? 学生勾画,讨论,汇报。师:之所以村里人对待老刘头的态度从原来的不理解,袖手旁观,看热闹不信任到最后的感激,退休时含泪送他一程又一程,这都是因为什么呢?(老刘头全心全意为了列车和村民们服务)
师:由此,我们还可以看出老刘头是个什么样的一个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爱岗敬业„„)
三、总结
四、作业:完成本课《优化设计》。
板书:
看桥人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爱岗敬业„„
《习作指导——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详细介绍桥的造型和作用。
2、过程和方法:能够展开想象,进行生动描写。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做到内容具体,脉络清晰,表达对家乡的热爱。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重点:展开想象,生动描写,做到内容具体,脉络清晰。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的能力。教学准备: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桥的资料。课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造情景,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1、猜谜引出桥
2、说说自己喜欢的桥,可以简单的介绍一两句。(学生回忆汇报)适时评价
3、老师也有一座最喜欢的桥,你想知道有关它的信息吗?
4、师试背《卢沟桥》(课件出示内容)
5、说说老师介绍了卢沟桥哪几方面的内容?
6、你能试着象老师这样来介绍一下你所喜欢的桥吗?(学生介绍)适时评价
7、从大家的发言里,老师觉得大家都非常喜欢桥,对吗?下面,我们就一起到生活中 去看看各种各样的桥,去感受一下那一道道动人的风景。(放课件)
8、美吗?你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表达你的感受吗?(学生谈感受)适时评价
9、是啊,生活中的桥千姿百态,多种多样。为我们的生活增加了无尽的美丽和情趣。自古以来,桥就以它独特的魅力,成为许多文人志士的描写对象。我们就曾学过一首描写二十四桥的诗。(师生合背)
10、那么这节可就给你一个机会,让你也来夸一夸你所知道的桥,一起来完成一篇关于桥的作文。板书“桥”
二、分析作文要求,确定选材;
1、出示作文要求,找本次作文题目,内容方面的要求。分析“自拟题目”“写一篇有 关桥的习作”
2、学生自己想一想要写有关桥的什么方面的内容,并说说原因。同桌交流、指名汇报。适时评价
3、把学生说的内容进行整理,(真实的桥、心桥、想像的桥)不论想写什么,都是在 表达一种赞美和喜爱之情。这就是本次作文的主题,你写的内容要围绕着这个主题。
4、根据你确定的内容为自己的作文起一个响亮的题目。(交流汇报)师适时评价。
三、指导写法,学生试口述自己的初稿;
1、相信现在同学们一定对于自己要写什么已经心中有数了。那么接下来我们再一起来研究一个更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该怎么写。
2、方才我们已经会介绍真实的桥了,谁还记得我们要从那几个方面来说啊?学生汇 报,师板书。(样子、特点、故事、感受)
3、让学生按照这样的思路想一想自己的作文,试着说一说。学生互相评一评,教师适时评价指导,可以用上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使作文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4、如果说现实中真实的桥沟通了道路,那么无形的桥沟通的却是心灵。你是怎么理解 心桥的呢?(生谈自己的看法)
5、生活中,你什么时候发现过这座桥的存在呢?(生回答)
6、师总结(课件配乐)是啊,生活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爱、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老师对学生的细心教育、邻里之间的相互照应、大到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尊重、国家之间的和平相处,构筑成形形色色的无形桥。只要你细心的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就会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它的存在。通过老师的介绍,你一定想起了一些让你感动的事。来,说说。(学生交流)师提示写法。(板书“事情”)突出“情”,在结尾深化感情,扣题
7、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不论大真实的桥,还是心桥,都是越来越多,越来越普遍。等同学们长大之后,一定会出现许多更奇异的桥。大家也可以写写想像中的未来之桥。写的时候可以仿照第一种的写法,写出你想像中桥的样子、特点。最重要的是要写出它有那些奇特的功能。板书功能。生交流自己想像中桥会有那些功能?适时评价
四、学生试写作文,交流、师生共评;
五、总结:
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习作中,都能做的认真的审题、精心的选材、巧妙的构思,写出更加精彩的文章来。
第二课时
一、继续完成习作。
二、评议抄写习作。
第五篇: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反思
第五单元教学反思
本组教材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长城》《颐和园》、略读课文《秦兵马俑》。《长城》一课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也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颐和园》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秦兵马俑》详尽介绍了秦兵马俑。3篇课文都配有精美的实景或实物图片,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是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一扇扇窗口。
这一组课文,都是写我国的文化遗产的文章。是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一扇扇窗口。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引起探究我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保护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的意识。因此,训练的重点一是理解内容,增长见闻。二是品味语言领悟表达。三是通过朗读感受文章表达的情感。
在阅读感悟课文重点内容时,放手让学生质疑问难,再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指点。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课文、相互讨论等得到答案,在关键处给予点拨。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深入研究,感情文章内容。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景色的美,还引导学生探究课文是怎样描写景物的特点的。并指导学生体会课文在写作上的特点,达到读写结合。尤其是学了《颐和园》一课,让学生也写一次浏览活动,应用了按浏览顺序写作的方法。
另外,本单元还让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查找关于世界文化遗产的资料,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为习作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