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千课万人交流
走进“千课万人”,共享“文化盛宴”
“千课万人”是引领课堂教学前沿的课堂观摩活动,是外出学习的最高规格。11月12日至15日,我有幸参加了“千课万人”全国小学语文“新常态课堂”研讨观摩会,共同走进全国各地语文名师的精彩课堂,聆听各位专家学者的精彩讲座。
为期四天的活动,“名师云集,千课荟萃,万人共享”。王崧舟、薛法根、窦桂梅、孙双金、虞大明、张祖庆等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他们用激情演绎课堂,用实践诠释课标,他们的课堂或大气磅礴,或幽默风趣,或诗意洒脱,或朴实无华,无不让人赏心悦目,带给大家一场场语文教学的精神盛宴,让大家真切体会到名师课堂的精彩与智慧。宏大的听课场面、全新的视角、精巧的设计、灵动的智慧、丰富的互动全方位展示了新课标课堂的魅力与精髓。
“从学生中来,在学生中做,归学生所有,可谓成长课堂;遵引而不发,循不愤不启,求导之有度,才是修炼之道。”
周一贯老师说:“教育即成长。”我们不难看出本次千课万人的主题就是成长教育。实现成长教育,落脚点就在课堂。对语文课堂的关注,传统的观念一直是在探讨“怎么教”。走进新课改,老师不只是教材的执行者,更是教材的创造者。于是“教什么”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而且甚至以为“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渐成共识。然而在成长课堂中,专家们首先瞩目的是“为谁教”。同样的“教什么”和“怎么教”会因人而异。所以,“为谁教”比“教什么”和“怎么教”更重要。
这些天看到了异彩纷呈的课堂,从儒下之风到种太阳的人;从着眼于当下的忧思难忘到飞行在童话天空;从捧腹大笑到不可名状的忧伤再到内心深深的感动;从广袤的草原到静谧幽幽的山林;从春联到对子歌;从大陆到台湾再到马来西亚;从孩子们的琅琅书声到教育专家的醍醐灌顶;从单篇课文到非连续性文本到民间戏曲剧本„我们在找回失落的读书声。动听的歌声,低吟浅唱。这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里凝聚着小语人的坚持,这里有灵魂的共鸣。
一、提起作文,不仅学生,连老师心里都有一种恐惧---孩子们提作文色变的种种久而久之让老师也对作文教学失去信心。而今天,我在张老师的启发下渐渐重拾了信心:将作文和小朋友最感兴趣的电影、绘本结合在一起,激发学生的兴奋点,这不就是最好的切入点吗?
叶圣陶老先生说: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要凭借这个例子进行阅读和写作技能的训练。张祖庆老师的作文课《我的“头脑特工队”》就充分体现并超越了这一理念。张老师在课堂上充分利用电影中几个情绪卡通小人的长相和性格特征,抓住电影中的片段引导学生寻找人物情绪失控的原因和失控时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再去发现绘本的描绘和电影表现的特点,让学生感悟表达技巧:先交代情绪失控的原因,再具体描述失控的种种表现,可以通过声音失常、心态失衡、举止失态等来细节描写来表现。再让学生回顾生活中自己情绪失控的种种表现进行写作,巧妙地将现代化信息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激活了学生自主表达的欲望,最重要的是润物细无声地将写作技巧交给了学生,使学生既懂得人物细节描写的方法,又联系实际有话可写。是一节非常成功习作指导课。
二、在“千课万人”的会场内,我真的见识到了什么是能工巧匠。王崧舟的大名早已如雷贯耳,在会议通知上看到他的名字时也是心潮澎湃。80分钟的课听下来,如沐春风。庄子的《齐物论》我没读过,估计也读不懂。没想过会有人能把如此晦涩难懂的道家散文讲述的如此深入浅出。化繁为简,断章句,识句读,通读,美读,品读。读出了国学之精华,读出了朗朗乾坤。去掉当下语文课堂的浮华风气,还原传统文化的青砖黛瓦。时间不会辜负任何人的付出。正如和风吹皱了西子湖的秋水,王老师的课也润物细无声的走进了我的心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王菘舟老师执教的《天籁》一课,很好地体现了这两个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王老师的朗读指导有层次、有深度!首先是“通读——把握行文思路”,然后“美读——感受行文节奏”,最后“品读——体味行文意蕴”。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学生平时的语言表达有一定距离,王老师在课堂上以“读”贯穿每一个环节,充分让学生通过跟读、师生轮读、同桌轮读、自由读、个别汇报读、全班齐读、创设语境师生配合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学生一步一步达到读得正确,读得流利,读出节奏,读出气势,读出韵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王老师将原本学生很难理解的文言文上得如此有趣味、有韵味、有人情味、有语文味、有书卷味„„特别朴实,特别吸引人!
三、“寻找儿童生长的契合点,让儿童回到生活、回到自己、回到生命本身!”王玲湘老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王老师以儿童完整成长的需要为原点,尝试语文为支撑,与其它学科相融合的新样态研究。课堂从生活开始,从短视频"雾霾"开始,通过阅读三篇非连续性文本,尝试语文与数学、科学学科融合。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反馈,教给学生抓关键词、联系生活的方法;通过辩论教给学生运用信息阐述自己观点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学习并运用提取信息、整合信息、推理信息的阅读策略,培养孩子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关注社会敏感问题,关注国家,关注祖国人民的命运;学会改变,改变自己,改变他人,改变社会,提升社会责任感。关注,就这样,开始改变我们的课堂,我们的生活„„
四、陈琴教授的讲座,获益良多,耳畔似仍回荡着时而悦耳动听,时而铿锵有力,荡气回肠的吟诵声,“平长仄短入声促”,学习了,以后的教学中会更多关注中国古代的读书法,将此运用至实际教学中,专注学生,立足文本。
五、从细节处育人,可窥大智 ——听孙双金老师《春联》有感
孙双金老师大气的教学风格,情与智交融的一堂课,可圈可点的很多,但是最让我钦佩也是最值得我急需学习的是他的善于从细节处去引导、激励,这是一个老师多年的沉淀,我望尘莫及,但心着实向往之,故来说说我浅薄的看法。
首先是孙老师的评价细节。孙老师首先以聊天的方式打开话匣子,让学生聊聊贴春联的心情,学生各抒己见,接着出示四副春联,让学生初步感悟春联的特点,初步读出春联的喜庆、愉悦。分组读、男女生分角色读,朗朗上口,读出了一个愉悦的课堂开头,读出了一个有语文味的课堂。并且和学生一起总结出了春联的特点,即词性相当,内容相关,字数相等,平仄相对,循循善诱,行云流水。当最后一个平仄相对比较难以归纳出来时,孙老师用挑战性的激励语言启发学生的思维。“谁说出这个来,就拜谁为师父”,当一个四个字姓名的孩子回答出来后,孙老师幽默地调侃,“你的名字多一个字说明你比别人多一点智慧,你是我的师父。”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给一个学生的板书评价是,“你的字写在我的上面,说明你的文化水平比我高”;给以一个孔姓孩子精彩的回答以“孔家后代”的评价;给一个郑姓的孩子评价“比郑板桥还厉害”;给学生“小才女”、“小才子”、“李白之后”、“伟人”、“小谢晋”等等的称呼,无不在这种细节评价中鼓励着学生,因此学生异常活跃,看似简单,却常人难以做到,这种大气中的亲切从容,这种稳重中的收放自如,真的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这就是大师的力量!
然后是孙老师的引导细节。故事引导是这节课我看到的闪光点。对联对小写生来说其实是一个难点,把一副对联生硬地搬出来,学生可能不感冒。但是换个切入口,可能就不一样了。孙老师就是这样做的,以故事的形式引出一副对联,于是有了大地主砍树和谢晋修改对联的故事,有了千古名联“门对千根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的精彩补白。学生跟着这个有趣的故事想象,真的是如孙老师口中所说的一样“小小研究生、博士生”,孙老师说“对联能长脚”,但是要让学生跟着对联一起行走,恐怕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孙老师做到了,让我不禁竖起大拇指。接着又讲了一个郑板桥的故事,引出和中国成语相关的对联,让人不禁“哦!”的一声恍然大悟,“缺一少十”原来就是“缺衣少食”的意思啊,印象极为深刻,最后又补充了一些名联,穿插着历史故事的讲解,在对历史的了解上理解对联的含义。学生可能会和我一样感叹:哦,原来对联不是那么难懂,细细品来,是这么有意思!
孙老师的朗读引导也让我肃然起敬。孙老师在补充学习《笠翁对韵》时,让我看到了“学生站在正中央”的影子,引导学生多次朗读,初读字音,再打节拍读,抑扬顿挫地点拨读,参差变化地指导读。并在课堂上考验学生当场背诵,告诉学生“人的大脑记忆密码,人比较容易记住短句子,所以重点攻克难句子”,幽默地说读三遍就记住的是“天才”,五遍记住的是“地才”,十遍记住的是“人才”,引导得当,学生也学得有趣,背得得当。在课堂对子练习中,也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例子出发,告诉学生掌握了对联的方法后,对联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学生读自己填补的对联,也是情感饱满。
孙老师课堂中的种种细节,可谓大智。用心去听,真的值得去思考,怎么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对联也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体现着核心素养,孕育着家国情怀,在传统文化的春天到来的时刻,让我们怀着一颗虔敬的心,再细细回想一下孙双金老师的这堂课,也去孕育一下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教法吧!
我们幸福地聆听、记录、品赏,不时有茅塞顿开和柳暗花明的感觉。回想自己,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在机械重复的工作,却忘了我们所面对的对象,都是一个个充满个性的独立的生命个体。对生命本来应该呈现的五彩斑斓和儿童的最本真的状态,太缺乏了解!所以,在聆听这些专家的讲座和特级教师们的课时,我们不仅听他们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精彩的教学设计,更应细细体味:他们在课堂内是如何努力构建着一种属于语文课堂的原生态,是如何关注着课堂内每一个生命个体在课堂中的精彩绽放!
第二篇:千课万人
2013年11月27日上午八点整,华东六省一市第十五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在杭州市浙江大学逸夫体育馆拉开帷幕。本次活动由千课万人组委会倾力承办,整个会场座无虚席,人数之多、场面之壮观着实令人吃惊,可见各单位对此次活动的重视,我们有幸参与了这次的听课活动,收获颇丰。
27日上午,三位浙江省的专家分别执教了《千以内数的认识》、《年、月、日》、《认识负数》三节概念课,向所有在场老师展示了数学概念课的不同设计、不同教法,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位名师针对概念课的教学设计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各自的课堂教学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还课堂于学生,留有足够的空间让学生思考、探究。
下午围绕计算课的教学,来自江西、福建、山东的三位老师分别进行了自己的课堂展示,同样他们的课也是精彩非凡。执教《笔算乘法》的刘才军老师既注重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又注意学生对算法的掌握,整节课结构清晰,层次明显;阮宁宁老师执教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看似只重视学生算法的掌握,其中却也蕴藏着算理的解释,学生的表现相当精彩;杨永丽老师执教的《分数乘法》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形结合这种方法在数学中的运用,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并且借助问题情境将分数乘法的算理解释的非常清楚。组委会针对三位老师的教学也提出了一些计算课中存在的问题,会场的其他老师也参与了讨论,如计算方法需不需要记忆,创设情境的作用,计算教学中复习的利弊等等,经过探讨,与会老师对计算课的教学都有了新的认识。最后,浙江省的袁晓萍老师展示了同课异构的课《年、月、日》,从这节课中,各位老师又看到了一种全新的教学,一个完全不一样的课堂。
28日上午,来自不同省市的四位老师分别围绕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这两个主题展开了《平移和旋转》、《周长》、《折线统计图》、《体积与容积》四节课的教学。虽然老师们来自不同省市,用不一样的教材,但都体现出了新时期数学教育的新思路。如骆双老师教学的《周长》让学生自己量腰围的活动非常有趣,既帮助学生深切体会周长的概念,又创造了活跃的课堂气氛,那种愉快的学习课堂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老师。
下午的主题是面积教学,分别是这样三节课:《面积和面积单位》、《梯形的面积》、《组合图形的面积》,三位老师和学生的表现非常出色,之后的辩课活动中专家也给我们提出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如:为什么要用边长1厘米、1分米、1米的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在场的各位老师各抒己见,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为我们对课堂的思考开发了不同的方向。紧接着,由浙江省金华市环城小学校长俞正强执教了一节同课异构的课,《折线统计图》。虽然时间已经很晚了,但整个会场欢声一片,俞校长语言幽默,学生学的非常开心,当然他的教学设计也很精彩,知识点讲的清晰透彻,令人佩服万分。
29日,虽然本次的活动已接近尾声,但整个会场仍是座无虚席,老师们的听课热情并未因寒冷的天气和持续的劳累而降低。安徽省的两位老师执教了两节综合领域课的内容《有趣的推理》和《数字编码》,两节课的氛围轻松,学生学得开心、玩的开心,深切体会到生活中数学的巨大用处。随后围绕综合实践领域内容如何教学,专家与在场各位老师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专家也给老师们提了很多建议,大家都有很大的收获。最后朱国荣老师借三年级的学生上了一节同课异构的《数字编码》,给老师们面对教材改革带来的问题提供了一个大致方向,让老师们看到了不同的课堂,有了不同的思考。
时长两天半的听课活动已告一段落,非常庆幸自己有这样的机会去听这些名师的课,作为一个年轻教师,发现自己的能力还太弱,需要多加努力学习,希望有朝一日自己也能在教学上有所突破。
第三篇:千课万人
《千课万人》活动有感
我有幸参加在杭州举行的“千课万人”全国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
撇开繁忙的工作,带着一份对与大师同一课堂的期盼,我和同事一起来到了杭州,走进了“千课万人”的会场。整整两天,虽然一直坐在听课会场,没有时间出去领略杭州这个现代城市光彩的一面,没有时间去那为世代文人所称颂的西子湖畔走上一圈,但并没有留下遗憾。因为,在会场,我目睹了王崧舟、陈国安、徐素梅等著名特级教师的风采,我的收获满满。
短短两天的听课学习,可以说是累并快乐着:每天坐在体育馆硬凳上,一听就是10节课,高密度的课堂让人休息的时间很少,长时间的坐姿让人感觉有些疲乏;但我觉得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那课堂教学堂堂精彩,那大师风采个个让人折服。这样精彩的课堂教学,让我走近了大师,再次领略到了大师的风采!
短短两天的听课,却是对我的一种历练。领略名师风采,并从中汲取经验。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周一上午王崧舟老师的课。
王崧舟老师的课堂向来以清新出名,如诗的感觉充溢着整个课堂。王老师的课,如一首清新的诗,一幅淡雅的画,一股潺潺流淌的清泉,我们聆听着,沉醉着,仿佛经历了一种心灵的洗礼。当王老师迈着不紧不慢的步伐从红地毯上走入课堂时,全场的教师不约而同地鼓起了掌。
这次他上的是《孔子游春》,整整二节课,没有让我们有一丝的疲惫。学生也听得很入迷,下课后,很激动地去还让王老师签名。
《孔子游春》从写景入手,讲述孔子与弟子们在泗水河边游玩中,由水引发一系列思考,借以教化弟子„„王老师的课出人意料地让学生去寻找、比较孔子的课堂、课文与我们现在的课堂、课文的不同,以此作为各个板块的主抓点。他极富创意地将“看到的”与“想到的”对应起来,甚至由此将文章改编成一篇诗歌,引导孩子通过师生合作朗读得有声有色,声情并茂。孔子作为课文的灵魂人物,他的君子形象和教师形象在老师一次次地引导中,在学生的心灵上高大地竖立起来。
我最后的深思:新课改的大致思路我似乎有了,我能否摒弃荣誉与成绩,以我这点微弱的灵感在课改的大路上披荆斩棘,继续前行……
第四篇:千课万人
千课万人,千丝万缕
大沽中心小学英语学科王燕燕
背上行囊,怀着对英语课堂真理的探寻,怀着对名师们的爱慕钦佩,我来到了人间天堂——杭州。西子湖畔,断桥白堤,这是一座令人遐想的城市,一个意气奋发的青年,开始了与“千课万人”4天的邂逅。
在逸夫体育馆里的三天,虽然天气寒冷,犹有一道温暖的阳光,在书声琅琅和师生切切中把我们融化。一堂堂高效的课,一双双迫切的眼,一张张享受的脸,凝聚成千课万人这盘饕餮大餐。
大师云集,是我看到参会指南的第一个想法,我暗暗揣测着,他们有着什么样的风格,他们有着什么样的功力,能在全国英语课堂竞赛中获得一等奖。什么是大师?曾经看到这么一个定义,大师就是那些下最深的功夫研究,用最浅显,最简洁的语言表达研究成果的人。现在我的定义是听大师的课是百听不厌的,即使同样的课再听一遍,也会津津有味,沉浸于大师们的举手投足,沉迷于他们在课堂间行云流水的姿态。
几天来,我置身逸夫体育馆,领略大师们的风采,我想,积淀是他们最好的诠释。积淀文化,积淀经验,积淀反思。正如王之江教授在报告说的那样,假如你有成为一名优秀小学英语教师的理想,必须得拥有:
一口流利标准的口语,一手赏心悦目的板书;
一副端庄得体的仪表,一脸快乐开朗的笑容;
一组相关信息的网站,一批富有个性的课件;
一套科学规范的教法,一间充满童趣的课堂;
一种勇于创新的精神,一个永不动摇的信念。-----“千课万人”研讨观摩活动心得体会
这些口语、板书、教法、信念,哪个不需要积淀?
这三天,积淀在我脑海中的是这些课堂无数精彩的瞬间。
江苏省镇江市实验小学徐美老师“Whose gloves?”一课,从一段自拍的搞怪服装秀的录像开始,创建真实情景,复习服饰类旧知,调动课堂气氛。在课堂最后的拓展练习,同学们分组用所带衣饰为化妆舞会装扮,并用今日所学句型进行评判,选出最佳设计。孩子们积极参与,真正做到了将英语课堂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在学中做,在做中学。
徐瑾老师的课堂《I can get one apple》让我深深为她的教学设计折服。同样的三年级学生,同样的教学动物的单词,徐老师的课堂却是如此的富有创新,如此的吸引孩子的参与。她以一颗apple tree作为载体,线索就是 I can get one apple。她把重点动物单词分成了两组,bird, squirrel,monkey(it can jump/fly/climb)能通过自己的方法得到苹果的和另一组 mouse ,sea lion(it can’t get apple),最后升华到了情感目标的教育,动物们之间说: let’s help each other(让我们互相帮助吧去得到苹果),整个课堂行云流水,真正做到了高效轻负。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英语。
来自广州顺德的田湘军老师用他雄浑宽厚的嗓音和幽默诙谐的语言征服了全场教师。田老师的教学内容是取材于英国影片的《Wallace and Gromit》。用电影来教学,足够大胆,足够创新。让学生带着Who? When? Where? 3W的问题预测任务型教学将学生带入了新课学习。整节课的最精彩处是就Wallace如何登上月球的行为展开了“first next then finally”程序动作的讨论,在不知不觉中,学生掌握了新知识。在操练阶段,教师并没有停止对学生的知识的细微渗透,而是选取了较为幽默的话题:如何将一只大象放入冰箱,如何下课。通过这样比较有趣的任务活动,学生十分乐意使用first next then finally参与交流,行云流水一般的教学,让所有的孩子和听课老师沉醉其中以至于课程结束仍不愿离开。
江苏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的林丽的《Halloween》,选用地道的外国绘本作为教材对六年级的学生阅读教学,学生在五年级就已经有对Halloween的初步了解。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与好奇心,分四个板块教学。
刚开始的guessing game提供一些简短的信息,引出
October/mask/pumpkin lantern导入今天的主题Halloween,设计的巧妙而又生动。接下来让学生回忆自己了解的万圣节知识,阅读文本,说一说Whats new?通过找页数,让学生有目的阅读。阅读中采用不同的方法:回答问题、做选择题、填空等。在每一块阅读中,做出相应的指导,让学生能很快明确文章的思路。本课的阅读材料,她用rhyme的形式,时尚的节奏读出。令人感叹原来阅读可以这样有趣,课后学生意犹未尽重复着今天的rhyme。
史大胜,这位博士级别的留美访问者,在上他的英语绘本故事课时,我或多或少读懂了他的一些理念。也许那正是他留美期间形成的一些理念。课堂上,面对坐的的端端正正的一年级孩子,史老师不止一次提醒他们,你们喜欢怎么坐就怎么坐,我们今天是一起读故事。面对孩子们整齐划一大声回答问题的时候,他又不止一次的强调,声音轻一点,不用这么大声,回答问题只要能让别人听到你的声音就可以了,我们要保护好自己的嗓子。面对孩子们踊跃举手发言的情形,他极其真诚的赞美他们:you’re so smart very good等等,让我们明白虽然好孩子不一定是夸出来的,但是给予他们必要地赞美必要的鼓励很重要,因为小学阶段就是要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名师课堂”是他们的精彩,带给我的却是深刻的思索。一路风尘,不虚此行。对照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在大师的携领下,愿我能在前行的路上演绎属于自己的精彩。
最后,我以小诗一首结束我的学习心得:西子湖畔,你我,偶遇;倾城笑颜,我你,痴醉。捕风追影,你我,别离;朝思暮想,我你,相依。
第五篇:“千课万人”
走进“千课万人”,感悟“生本课堂”
在这短短的四天的杭州之行,我们仿佛经历了一场知识风暴,品尝了一桌丰盛的满汉全席,最大的感受就是“震撼”。虞大明的《狼牙山五壮士》壮怀激烈,铿锵有力;张祖庆的《狼牙山五壮士》感情真挚,情意绵绵;王崧舟的两节《与象共舞》分别引导学生注重学习语言(以培养阅读能力为取向,重文本的理解)和应用语言(以培养写作能力为取向,重言语形式的理解);而窦桂梅老师的两节《我的爸爸叫焦尼》更是将母语的重要升华了„„
每次外出听课,我们常会感叹:“上得真好!我怎么就学不来呢?”学不来大师们文化的底蕴,那是他们博览群书,厚积薄发的升华。学不来大师们精妙的教学设计,他们的课堂如行云流水,给人以“水到渠成”之感,常常会使我们眼前一亮,豁然开朗。学不来大师们那富有感染力的灵动的语言,准确、畅达、易懂、幽默。一句话,他们是智者。教师有智慧,就能开启学生的智慧。
若水三千,取一瓢饮吧。我就这次听课,大家共享点滴收获。精彩之一:《狼牙山五壮士》同文异构
两位浙派名师:虞大明老师和张祖庆老师,他们同上《狼牙山五壮士》一课,两堂课真是各有千秋。虞大明老师激情昂扬,紧扣壮士言行,抓住关键词句,学习用朗读来表达读者心中的感受。整堂课,虞老师在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朗读中,让学生反复认识的是:“这就是英雄本色,这才是壮士情怀。”当虞老师浑厚的声音读起第六自然段,当五壮士英勇跳崖的电影片段播起,当五壮士豪迈的口号响彻会场时,我一次又一次感动得热泪盈眶,这是一场情感的盛宴,一次生动的爱国教育。而祖庆老师他侧重的是学习策略的指导,引导学生对比阅读,注重学生写作方法的培养。一上课,张老师安排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习成果,让学生听写8个词语,再分为两组,分别是敌人和五壮士,可谓别出心裁。接着,朗读这两组词语,读出不一样的感觉。然后,在学生有自己的感觉后,进一步引发思考,并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敌人、五壮士的句子,再划出描写五壮士英勇跳崖中震撼你的句子细细品味。于是在读、划、议、品中,五壮士的动作、神态、语言以及透露的英雄气概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最亮点在最后,他抛给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假如将来重编教材,你认为该不该把“五壮士中的两位幸存者”和“日军向五壮士致敬”这两个事实写入教材?为什么?孩子们各抒己见,张老师适时引入一位编者的话,最后用诗歌的方式表述张老师自己与其不同的看法,这样的结尾多好,是啊,“该不该把这些写入教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张老师让学生明白了独立思考的精神最可贵,他让学生回去自己思考,因为“有些问题,需要思考一辈子”。张老师的这堂课不但实现了阅读能力,更提升了理性思辨。两堂同样的课文,两种不同的精彩!
精彩之二:大师的语言魅力 新鲜,还第一次听到一个人的同文异教。王崧舟老师用“一课两上”的方式执教《与象共舞》,实在精彩!最吸引我的是王大师的语言魅力。他的教学语言特别是声调所传递的信息,始终是轻轻的,像在你耳边呼唤,又像在你眼前提醒;始终是清清的,像最源头的溪水,缓缓地流,不动声色地流,只是在个别时候,突然拔高,突然激动,突然加快。我觉得他就是魔术师,甚至拥有巫师的吸引力,学生不由自主进入到课文中去。
精彩之三:窦桂梅老师报告
窦老师出口成章,妙语连珠,一次次赢得在场老师的雷动掌声。她的报告,给我们小学语文教师指明了方向,“我是教母语的,我是教人学母语的,我是用母语教人的。”窦老师让我们懂得了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关爱孩子,给孩子们阳光,给孩子们雨露,这是我们的责任!
欣赏了名师们那充满灵性的生本课堂教学艺术,领略了他们那极深的文化底蕴及语文素养,对照自己的教学实践,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有了这次学习经历和和收获,在大师的开启和携领下,我们将进一步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相信我们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一定能演绎出属于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