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千课万人总结
4月12日至15日,在漫天飞舞的柳絮中,我们一行四人踏进了西子湖畔风光秀丽的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园,有幸参加了 “千课万人”第二届全国小学数学研讨观摩活动。课堂教学研究永远是教学探索与改革的主要阵地。“新课标课堂”作为此次观摩研讨活动的主题,正是顺应了课程改革十年基础上回归课堂教学研究视点,努力从方法论层面给一线教师以引领和提供借鉴。短短的四天里,吴正宪、华应龙、黄爱华、徐长青、刘德武、张兴华、郑毓信等来自全国的59位名师、专家,开出33节观摩展示课,十五场专家报告,每天上午五节课,下午五节课,晚上3节课,秉承了“千课万人”活动大容量、大视眼的特点,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活动的广度与深度。正因为有这么多的,来自全国各地一直活跃在小学教学改革一线的专家、特级教师和教研员们的参与,无论在教改成果的引领性,还是在教学问题研究探讨的深刻性上,都给予参会的老师们以诸多的启发与思考。
本次观摩活动的研讨主题“新课标课堂”,主要内容是对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转型的探究。优质的新课标小学数学课堂标准是什么?山东省课程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郑庆全认为从课标角度讲它是基于课标、落实课标、超越课标的。从学生角度谈它是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全面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从教师成长角度讲是有利于点燃老师专业成长激情的。优质的课堂应该展示执教教师:充满对教育生命的关爱,彰显人文底色;拥有宽厚的知识文化底蕴,体现学科本色;具备精湛的教育教学技能,展示专业亮色;富有创新的教育思想,凸显科研成色;充满教师发展的和谐之美,呈现人格特色。吴正宪老师对一节好的数学课也作出自己的界定:新在理念,巧在设计,美在实践,成就后续。对于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各位专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思考与见解。
管尤跃老师说:我们的数学教学,不妨像水,顺其自然,顺势而导,顺逆从容,顺应而生,顺流而下,正是道法自然。
郑毓信老师说:让我们共同提倡理论的实践性解读与实践的理论性反思。
黄世忠老师说:去掉浮躁,淡化形式,让课堂返璞归真,让课堂变成一个师生共同享受知识能量、传递信息的空间,让我们真正体会到数学课堂教学的朴素与扎实。
丁杭孆老师说:课堂可以慢一点,慢一点揭示,慢一点判断正误,慢一点讲解评价,慢一点,再慢一点,让思想追上知识,让灵魂追上身体,正是有了慢一点,阳光就有机会拥抱每一个人,照亮整个课堂。
罗鸣亮老师说:理想的数学课堂简约而不简单,灵动而富于魅力。运用最朴实的素材诠释数学的真谛。
曹培英老师说:为学而教,教是为了不教,回归了教学的本原;先学后教,为学而教,拨正了教学的逻辑。
钱金铎老师说:教师应该激励学生乐意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善于合作,让他们在学习思考中体验快乐,感受数学的魅力!
范新林老师说:“新课标”课堂追求自然。给学生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自然的状态下学习与探索;让学生在自然状态下暴露对新知识不完整的甚至错误的理解;让学生在自然状态下去完善与纠正;让学生在自然状态下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与方法„„
我想教学是相通的,对于每门学科都应如此„新课标课堂,不再是教师自我展示的舞台,它倡导生命化教育,是对生命个体的尊重与成全!它是学生生命自由、思考独立、主动表述、展现自我的乐土!
实践中,各位学域巨擘、教育魁首、杏坛翘楚、师门新秀以生动的课堂实践诠释着“新课标课堂”的真正内涵。他们或幽默、或理性、或朴实、或洒脱、或灵动、或大气、或完美,或微瑕。耳闻目睹他们高超但又看似朴实的课堂演绎,更多的还是惊叹于他们的教育智慧与思想,惊叹于他们先进的理论功底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惊叹于他们对教材深度地挖掘,对课堂生成资源独到的把握以及课堂驾驭的娴熟。正如孔企平老师所言,我们不学一招一式,要学大师教学文化。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用学习的目光、审视的目光、发展的目光、甚至批判的目光去解读名师!
华应龙老师--用数学谱写教师最美的生命传奇。
华老师说“我就是数学。”在华老师的生活中到处都是数学。出门乘车,选择乘坐方式,他运用起“倒推”的策略,上班时选择的不同线路,穿越小区时走过的转角,他悟出“拐点”是至关重要的。他总是把对生活的热爱,迁移到数学课上,迁移到孩子身上,这是一种生活的文化的自觉。
此次华应龙老师展示的《台湾长什么样》一课,也是源自于其参访台湾前阅读的《畅游台湾》中一段文字: “台湾南北纵长约395千米,东西宽度最大约144千米,海岸线长约1139千米,面积约为3.6万平方千米”,因书中没有呈现台湾的地图,台湾到底长什么样子呢?引发华老师的思考。课上,他将问题抛给学生,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先从周长的角度猜想台湾的样子,再出示“面积约为3.6万平方千米”,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画台湾长什么样中不断进行自我修正,一次又一次完善自己的作品,让学生感悟周长、面积和形状之间的关系:周长一定时,面积可大可小;面积一定时,周长可长可短,周长和面积都一定时,图形的形状并不唯一!课堂呈现朴实无华,也有人认为不完美,但华老师从中向学生传递着的不要迷信他人,自己独立思考更重要;在学生心中种下批判的种子,用开放的心态、对话的方式面对世界的精神是多么可贵的呀!他让孩子们知道学习是一件美好与重要的事情,学会猜想远比学懂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
黄爱华老师—研究大问题,提供大空间,呈现大格局
黄老师和他的团队一直致力于“生命化教育视野下“大问题”教学模式”的研究。大问题是课堂的课眼,文本的文眼,课堂教学的主线。是用尽可能少的关键性问题或提问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究。这次“千课万人”有幸欣赏了黄老师《圆的认识》一课,他从“大问题---大空间---大课题”着手,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思维的活动空间,时时挑逗着学生思维的神经,既巩固了新知,又发展了思维,使学生真实地体验到数学价值与魅力。
圆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学生已经对圆有了初步的感性知识,教学时,老师通过设问“见过圆吗?在哪里见过?” 引出今天的探究:“下水道的地井盖为什么是圆的?”“为什么井盖怎么放都陷不下去?”,黄老师从不经意的生活素材中寻求数学学习的本质,让数学充满着乐趣与价值。我们从学生的表情及探究的过程声中真切的感受到:是真实有趣的生活情景让他们兴奋起来了,学生兴致勃勃,学情高涨,“因为圆的掉不下去。”“为什么圆的掉不下去?”“原来井盖的宽度不管怎么转,都不变,所以掉不下去”,之后再反例(椭圆形)中进一步强化了对圆的宽度一样(也就是直径一样)的认识。由此引出直径,并要求学生由直径这个概念引发思考,将自己所思所想用简单的文字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在动脑思考,动口参加讨论,用耳去辨析同学的答案的过程中提升概念的习得。黄老师给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及拥有讲台,获得自主表达、对话的机会,注意诱发学生积极体验,自己产生问题意识,自己探究、尝试,修正错误,总结规律,从而主动获取知识,在探究中使学生获得了发展。听黄老师的课,犹如品一壶上好的西湖龙井,尚未品之已闻其香;品饮茶汤,沁人心脾;品饮过后齿间流芳,回味无穷。
刘德武老师—迷倒众生,童真与智慧并存的邻家爷爷
刘德武老师的课堂教学呈现,可以用两个形象词概括:朴实无华、课如其人,这也正是对刘德武老师人品与课品的总结。朴实更显典雅和庄重,无华更增添了教学艺术返朴归真的魅力。此次刘老师展示的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他突破常规教学方法,给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及相关信息,先让学生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求,然后通过用面积单位去测量,让学生“在假设中排除”。而在面积单位测量得到平行四边形的公式之后,刘老师又告诉同学们数学是严谨的学科,教给孩子们“要想证明一个结论是正确的,我们必须至少通过两条不同的途径”的数学思想方法。继续将平行四边形通过割补、平移的方法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为辅,从多角度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让孩子们体会“在想象中转化”的数学思维方式。教学中有详有略,有主有次,既有方法的多样化,又注重方法的优化与侧重。新授之后展示的习题,极具梯度性。每一个练习都着眼于一个训练点,让孩子们在层层递进的练习中进行思维的拓展与拔节。
随着课堂的深入,老师们深刻感受到刘老师匠心独具的设计:回归学生的认知原点进行猜想,通过推理排除,逐渐接近数学真相。打破了原来老师们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操作、寻找联系、推导公式的教学模式,淡化了学生的操作活动,采用猜想加排除的方法以及直观操作,从两个角度进行面积公式的学习。在操作活动中,给予“平移和旋转”重要的学术价值。老师们不得不竖起大拇指: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还可以这样上啊!课堂上我们还看到数学思想的渗透:转化、极限,还有“出入相补”等数学文化的传承。在这节课上我们真正感受到“在图形的运动变化中研究几何图形”,真正感受到老师在读懂学生认知基础、读懂学生学习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课堂练习的设计触摸学生的思维深处,让孩子们在收获数学的同时收获着求实、责任、想象和创造,在心灵里不断埋下创新与发现的种子。
四天来,名师的睿智令人艳羡,名师的课堂令人陶醉。学习时间虽短,但名师们的风采和那充满亲和力的语言带给我们很多启发和思考。正如黄爱华老师所说:“心在哪里,课堂就在哪里,阳光就在哪里!”是啊,回顾自己的教学生涯,让我深刻地领悟到: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不仅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更应该锤炼理念功底,丰富文化底蕴,建构自己的教学艺术,把快乐、把阳光、把爱带给每一位学生!
第二篇:千课万人
2013年11月27日上午八点整,华东六省一市第十五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在杭州市浙江大学逸夫体育馆拉开帷幕。本次活动由千课万人组委会倾力承办,整个会场座无虚席,人数之多、场面之壮观着实令人吃惊,可见各单位对此次活动的重视,我们有幸参与了这次的听课活动,收获颇丰。
27日上午,三位浙江省的专家分别执教了《千以内数的认识》、《年、月、日》、《认识负数》三节概念课,向所有在场老师展示了数学概念课的不同设计、不同教法,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位名师针对概念课的教学设计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各自的课堂教学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还课堂于学生,留有足够的空间让学生思考、探究。
下午围绕计算课的教学,来自江西、福建、山东的三位老师分别进行了自己的课堂展示,同样他们的课也是精彩非凡。执教《笔算乘法》的刘才军老师既注重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又注意学生对算法的掌握,整节课结构清晰,层次明显;阮宁宁老师执教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看似只重视学生算法的掌握,其中却也蕴藏着算理的解释,学生的表现相当精彩;杨永丽老师执教的《分数乘法》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形结合这种方法在数学中的运用,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并且借助问题情境将分数乘法的算理解释的非常清楚。组委会针对三位老师的教学也提出了一些计算课中存在的问题,会场的其他老师也参与了讨论,如计算方法需不需要记忆,创设情境的作用,计算教学中复习的利弊等等,经过探讨,与会老师对计算课的教学都有了新的认识。最后,浙江省的袁晓萍老师展示了同课异构的课《年、月、日》,从这节课中,各位老师又看到了一种全新的教学,一个完全不一样的课堂。
28日上午,来自不同省市的四位老师分别围绕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这两个主题展开了《平移和旋转》、《周长》、《折线统计图》、《体积与容积》四节课的教学。虽然老师们来自不同省市,用不一样的教材,但都体现出了新时期数学教育的新思路。如骆双老师教学的《周长》让学生自己量腰围的活动非常有趣,既帮助学生深切体会周长的概念,又创造了活跃的课堂气氛,那种愉快的学习课堂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老师。
下午的主题是面积教学,分别是这样三节课:《面积和面积单位》、《梯形的面积》、《组合图形的面积》,三位老师和学生的表现非常出色,之后的辩课活动中专家也给我们提出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如:为什么要用边长1厘米、1分米、1米的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在场的各位老师各抒己见,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为我们对课堂的思考开发了不同的方向。紧接着,由浙江省金华市环城小学校长俞正强执教了一节同课异构的课,《折线统计图》。虽然时间已经很晚了,但整个会场欢声一片,俞校长语言幽默,学生学的非常开心,当然他的教学设计也很精彩,知识点讲的清晰透彻,令人佩服万分。
29日,虽然本次的活动已接近尾声,但整个会场仍是座无虚席,老师们的听课热情并未因寒冷的天气和持续的劳累而降低。安徽省的两位老师执教了两节综合领域课的内容《有趣的推理》和《数字编码》,两节课的氛围轻松,学生学得开心、玩的开心,深切体会到生活中数学的巨大用处。随后围绕综合实践领域内容如何教学,专家与在场各位老师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专家也给老师们提了很多建议,大家都有很大的收获。最后朱国荣老师借三年级的学生上了一节同课异构的《数字编码》,给老师们面对教材改革带来的问题提供了一个大致方向,让老师们看到了不同的课堂,有了不同的思考。
时长两天半的听课活动已告一段落,非常庆幸自己有这样的机会去听这些名师的课,作为一个年轻教师,发现自己的能力还太弱,需要多加努力学习,希望有朝一日自己也能在教学上有所突破。
第三篇:千课万人
《千课万人》活动有感
我有幸参加在杭州举行的“千课万人”全国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
撇开繁忙的工作,带着一份对与大师同一课堂的期盼,我和同事一起来到了杭州,走进了“千课万人”的会场。整整两天,虽然一直坐在听课会场,没有时间出去领略杭州这个现代城市光彩的一面,没有时间去那为世代文人所称颂的西子湖畔走上一圈,但并没有留下遗憾。因为,在会场,我目睹了王崧舟、陈国安、徐素梅等著名特级教师的风采,我的收获满满。
短短两天的听课学习,可以说是累并快乐着:每天坐在体育馆硬凳上,一听就是10节课,高密度的课堂让人休息的时间很少,长时间的坐姿让人感觉有些疲乏;但我觉得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那课堂教学堂堂精彩,那大师风采个个让人折服。这样精彩的课堂教学,让我走近了大师,再次领略到了大师的风采!
短短两天的听课,却是对我的一种历练。领略名师风采,并从中汲取经验。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周一上午王崧舟老师的课。
王崧舟老师的课堂向来以清新出名,如诗的感觉充溢着整个课堂。王老师的课,如一首清新的诗,一幅淡雅的画,一股潺潺流淌的清泉,我们聆听着,沉醉着,仿佛经历了一种心灵的洗礼。当王老师迈着不紧不慢的步伐从红地毯上走入课堂时,全场的教师不约而同地鼓起了掌。
这次他上的是《孔子游春》,整整二节课,没有让我们有一丝的疲惫。学生也听得很入迷,下课后,很激动地去还让王老师签名。
《孔子游春》从写景入手,讲述孔子与弟子们在泗水河边游玩中,由水引发一系列思考,借以教化弟子„„王老师的课出人意料地让学生去寻找、比较孔子的课堂、课文与我们现在的课堂、课文的不同,以此作为各个板块的主抓点。他极富创意地将“看到的”与“想到的”对应起来,甚至由此将文章改编成一篇诗歌,引导孩子通过师生合作朗读得有声有色,声情并茂。孔子作为课文的灵魂人物,他的君子形象和教师形象在老师一次次地引导中,在学生的心灵上高大地竖立起来。
我最后的深思:新课改的大致思路我似乎有了,我能否摒弃荣誉与成绩,以我这点微弱的灵感在课改的大路上披荆斩棘,继续前行……
第四篇:千课万人
千课万人,千丝万缕
大沽中心小学英语学科王燕燕
背上行囊,怀着对英语课堂真理的探寻,怀着对名师们的爱慕钦佩,我来到了人间天堂——杭州。西子湖畔,断桥白堤,这是一座令人遐想的城市,一个意气奋发的青年,开始了与“千课万人”4天的邂逅。
在逸夫体育馆里的三天,虽然天气寒冷,犹有一道温暖的阳光,在书声琅琅和师生切切中把我们融化。一堂堂高效的课,一双双迫切的眼,一张张享受的脸,凝聚成千课万人这盘饕餮大餐。
大师云集,是我看到参会指南的第一个想法,我暗暗揣测着,他们有着什么样的风格,他们有着什么样的功力,能在全国英语课堂竞赛中获得一等奖。什么是大师?曾经看到这么一个定义,大师就是那些下最深的功夫研究,用最浅显,最简洁的语言表达研究成果的人。现在我的定义是听大师的课是百听不厌的,即使同样的课再听一遍,也会津津有味,沉浸于大师们的举手投足,沉迷于他们在课堂间行云流水的姿态。
几天来,我置身逸夫体育馆,领略大师们的风采,我想,积淀是他们最好的诠释。积淀文化,积淀经验,积淀反思。正如王之江教授在报告说的那样,假如你有成为一名优秀小学英语教师的理想,必须得拥有:
一口流利标准的口语,一手赏心悦目的板书;
一副端庄得体的仪表,一脸快乐开朗的笑容;
一组相关信息的网站,一批富有个性的课件;
一套科学规范的教法,一间充满童趣的课堂;
一种勇于创新的精神,一个永不动摇的信念。-----“千课万人”研讨观摩活动心得体会
这些口语、板书、教法、信念,哪个不需要积淀?
这三天,积淀在我脑海中的是这些课堂无数精彩的瞬间。
江苏省镇江市实验小学徐美老师“Whose gloves?”一课,从一段自拍的搞怪服装秀的录像开始,创建真实情景,复习服饰类旧知,调动课堂气氛。在课堂最后的拓展练习,同学们分组用所带衣饰为化妆舞会装扮,并用今日所学句型进行评判,选出最佳设计。孩子们积极参与,真正做到了将英语课堂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在学中做,在做中学。
徐瑾老师的课堂《I can get one apple》让我深深为她的教学设计折服。同样的三年级学生,同样的教学动物的单词,徐老师的课堂却是如此的富有创新,如此的吸引孩子的参与。她以一颗apple tree作为载体,线索就是 I can get one apple。她把重点动物单词分成了两组,bird, squirrel,monkey(it can jump/fly/climb)能通过自己的方法得到苹果的和另一组 mouse ,sea lion(it can’t get apple),最后升华到了情感目标的教育,动物们之间说: let’s help each other(让我们互相帮助吧去得到苹果),整个课堂行云流水,真正做到了高效轻负。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英语。
来自广州顺德的田湘军老师用他雄浑宽厚的嗓音和幽默诙谐的语言征服了全场教师。田老师的教学内容是取材于英国影片的《Wallace and Gromit》。用电影来教学,足够大胆,足够创新。让学生带着Who? When? Where? 3W的问题预测任务型教学将学生带入了新课学习。整节课的最精彩处是就Wallace如何登上月球的行为展开了“first next then finally”程序动作的讨论,在不知不觉中,学生掌握了新知识。在操练阶段,教师并没有停止对学生的知识的细微渗透,而是选取了较为幽默的话题:如何将一只大象放入冰箱,如何下课。通过这样比较有趣的任务活动,学生十分乐意使用first next then finally参与交流,行云流水一般的教学,让所有的孩子和听课老师沉醉其中以至于课程结束仍不愿离开。
江苏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的林丽的《Halloween》,选用地道的外国绘本作为教材对六年级的学生阅读教学,学生在五年级就已经有对Halloween的初步了解。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与好奇心,分四个板块教学。
刚开始的guessing game提供一些简短的信息,引出
October/mask/pumpkin lantern导入今天的主题Halloween,设计的巧妙而又生动。接下来让学生回忆自己了解的万圣节知识,阅读文本,说一说Whats new?通过找页数,让学生有目的阅读。阅读中采用不同的方法:回答问题、做选择题、填空等。在每一块阅读中,做出相应的指导,让学生能很快明确文章的思路。本课的阅读材料,她用rhyme的形式,时尚的节奏读出。令人感叹原来阅读可以这样有趣,课后学生意犹未尽重复着今天的rhyme。
史大胜,这位博士级别的留美访问者,在上他的英语绘本故事课时,我或多或少读懂了他的一些理念。也许那正是他留美期间形成的一些理念。课堂上,面对坐的的端端正正的一年级孩子,史老师不止一次提醒他们,你们喜欢怎么坐就怎么坐,我们今天是一起读故事。面对孩子们整齐划一大声回答问题的时候,他又不止一次的强调,声音轻一点,不用这么大声,回答问题只要能让别人听到你的声音就可以了,我们要保护好自己的嗓子。面对孩子们踊跃举手发言的情形,他极其真诚的赞美他们:you’re so smart very good等等,让我们明白虽然好孩子不一定是夸出来的,但是给予他们必要地赞美必要的鼓励很重要,因为小学阶段就是要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名师课堂”是他们的精彩,带给我的却是深刻的思索。一路风尘,不虚此行。对照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在大师的携领下,愿我能在前行的路上演绎属于自己的精彩。
最后,我以小诗一首结束我的学习心得:西子湖畔,你我,偶遇;倾城笑颜,我你,痴醉。捕风追影,你我,别离;朝思暮想,我你,相依。
第五篇:“千课万人”
走进“千课万人”,感悟“生本课堂”
在这短短的四天的杭州之行,我们仿佛经历了一场知识风暴,品尝了一桌丰盛的满汉全席,最大的感受就是“震撼”。虞大明的《狼牙山五壮士》壮怀激烈,铿锵有力;张祖庆的《狼牙山五壮士》感情真挚,情意绵绵;王崧舟的两节《与象共舞》分别引导学生注重学习语言(以培养阅读能力为取向,重文本的理解)和应用语言(以培养写作能力为取向,重言语形式的理解);而窦桂梅老师的两节《我的爸爸叫焦尼》更是将母语的重要升华了„„
每次外出听课,我们常会感叹:“上得真好!我怎么就学不来呢?”学不来大师们文化的底蕴,那是他们博览群书,厚积薄发的升华。学不来大师们精妙的教学设计,他们的课堂如行云流水,给人以“水到渠成”之感,常常会使我们眼前一亮,豁然开朗。学不来大师们那富有感染力的灵动的语言,准确、畅达、易懂、幽默。一句话,他们是智者。教师有智慧,就能开启学生的智慧。
若水三千,取一瓢饮吧。我就这次听课,大家共享点滴收获。精彩之一:《狼牙山五壮士》同文异构
两位浙派名师:虞大明老师和张祖庆老师,他们同上《狼牙山五壮士》一课,两堂课真是各有千秋。虞大明老师激情昂扬,紧扣壮士言行,抓住关键词句,学习用朗读来表达读者心中的感受。整堂课,虞老师在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朗读中,让学生反复认识的是:“这就是英雄本色,这才是壮士情怀。”当虞老师浑厚的声音读起第六自然段,当五壮士英勇跳崖的电影片段播起,当五壮士豪迈的口号响彻会场时,我一次又一次感动得热泪盈眶,这是一场情感的盛宴,一次生动的爱国教育。而祖庆老师他侧重的是学习策略的指导,引导学生对比阅读,注重学生写作方法的培养。一上课,张老师安排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习成果,让学生听写8个词语,再分为两组,分别是敌人和五壮士,可谓别出心裁。接着,朗读这两组词语,读出不一样的感觉。然后,在学生有自己的感觉后,进一步引发思考,并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敌人、五壮士的句子,再划出描写五壮士英勇跳崖中震撼你的句子细细品味。于是在读、划、议、品中,五壮士的动作、神态、语言以及透露的英雄气概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最亮点在最后,他抛给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假如将来重编教材,你认为该不该把“五壮士中的两位幸存者”和“日军向五壮士致敬”这两个事实写入教材?为什么?孩子们各抒己见,张老师适时引入一位编者的话,最后用诗歌的方式表述张老师自己与其不同的看法,这样的结尾多好,是啊,“该不该把这些写入教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张老师让学生明白了独立思考的精神最可贵,他让学生回去自己思考,因为“有些问题,需要思考一辈子”。张老师的这堂课不但实现了阅读能力,更提升了理性思辨。两堂同样的课文,两种不同的精彩!
精彩之二:大师的语言魅力 新鲜,还第一次听到一个人的同文异教。王崧舟老师用“一课两上”的方式执教《与象共舞》,实在精彩!最吸引我的是王大师的语言魅力。他的教学语言特别是声调所传递的信息,始终是轻轻的,像在你耳边呼唤,又像在你眼前提醒;始终是清清的,像最源头的溪水,缓缓地流,不动声色地流,只是在个别时候,突然拔高,突然激动,突然加快。我觉得他就是魔术师,甚至拥有巫师的吸引力,学生不由自主进入到课文中去。
精彩之三:窦桂梅老师报告
窦老师出口成章,妙语连珠,一次次赢得在场老师的雷动掌声。她的报告,给我们小学语文教师指明了方向,“我是教母语的,我是教人学母语的,我是用母语教人的。”窦老师让我们懂得了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关爱孩子,给孩子们阳光,给孩子们雨露,这是我们的责任!
欣赏了名师们那充满灵性的生本课堂教学艺术,领略了他们那极深的文化底蕴及语文素养,对照自己的教学实践,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有了这次学习经历和和收获,在大师的开启和携领下,我们将进一步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相信我们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一定能演绎出属于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