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题:全程反思2
新课标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28课
《狮子和鹿》 教学设计及反思
开封市第三师范附属小学 孙巧霞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故事讲述的道理。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教学重点: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的态度。教学难点:读懂课文,体会故事所讲述的道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亮“开门红”——激趣导入 师:孙老师想请一位同学帮个忙,谁愿意上来听写两个词语?(指一名学生台前听写美丽和难看。)
师:“美丽”和“难看”,你喜欢那个词语? 生:我喜欢“美丽”。
师:看到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 生:我会想到美丽的彩虹。生:我会想到美丽的仙女。
生:我会想到美丽的荷花、菊花、牡丹花„„
师:有一只小鹿,它又是怎么看待“美丽”和“难看”的呢?让我们打开课本110页,走进《狮子和鹿》的故事。(点击课件,并板书课题)
二、唱“重头戏”——合作探究
(一)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
师:瞧(指课题中的“*”),这个小星号告诉我们这是一篇—— 生:略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给自然段标上序号。开始吧!(学生自由读文)
师:故事中新的词语朋友可真不少,让我们轻轻地走近它们,认清楚每一位新朋友,好吗?(课件出示词语,先带拼音认读,然后去掉拼音开火车认读,最后齐读巩固)
2、整体感知:
师:真棒,新朋友认得很准,相信放回故事中大家也能认得清,读得准!请默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读文后交流:这篇课文讲的是一只鹿对这池水欣赏自己匀称的身段和精美别致的鹿角,抱怨四条难看的腿。而当凶猛的狮子扑来的时候,美丽的角差点送了它的命,难看的腿却让它狮口逃生。
师:说的真棒,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
(二)再读探究
1、从句入手,朗读感悟
师:〖课件出示小鹿的画面〗小鹿对于自己“美丽的角”和“难看的腿”都有什么看法呢?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一找,画一画。好,谁来读给大家听听?(学生读句,老师随机课件出示相关语句)
A.“啊!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 师: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从那读出来的?
生:我读出了小鹿的身段匀称,两只角很美丽,像两束珊瑚。
师:见过珊瑚吗?一起欣赏一下——(课件展示珊瑚的图片)这珊瑚给你什么感觉? 生:珊瑚真美呀!确实和鹿的角很像。
师:是啊,难怪小鹿会说:“啊!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此时此刻,鹿的心情怎样?
生:鹿会很开心、高兴、骄傲、得意„„
师:那你能高兴(开心、骄傲、得意„„)地读一读这句话吗? 生有感情地朗读。预设:
①小鹿呀,你的角多么精美别致,你不喜欢吗?来,孩子准备好,再来读一次。②听得出来你很喜欢你的鹿角!
③他的眼神告诉我,他完全陶醉在美丽的鹿角里了!
B.师:这时,一阵清风吹过,鹿忽然看到了自己的腿,它对自己的腿有什么看法呢? 指名读:“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师:说这句话时鹿的表情怎样? 生:鹿不禁撅起了嘴,皱起了眉头。师:你觉得这时鹿的心情会怎样? 生:这时鹿的心情一定很难受、很失望。
师:那就请女孩子撅起嘴皱起眉头,带着这样的心情读读这句话!预设:
①鹿呀,你喜欢你的细腿吗?(不喜欢)是呀,所以你才会撅着嘴,皱着眉头地叹气,请带着不喜欢的感受再来读一次,好吗? ②读得慢些,更能表现出鹿的失落心情。③哎,真难受啊!
师:请男孩子也来试试吧!
C.师:鹿对自己的角和腿还有什么看法吗?
指名说:“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 师:发生了什么事让小鹿改变了对自己角和腿的看法?让我们重新回到那惊心动魄的一幕——请同学们齐读5、6自然段,看看在逃脱狮子的追赶时,小鹿的腿有何惊人的表现?
生:齐读这部分课文,思考交流:鹿撒开长腿就跑„„
师:经历了狮口逃生的小鹿,深有感触地说——生接读:“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而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
(三)交流看法 师:现在,你们就是那只劫后余生惊魂未定的鹿,此时你心中会想些什么?(前后四位同学讨论后交流)
生:我会后悔开始时只顾欣赏美丽的角,却抱怨腿太难看。关键时刻,倒是难看的的、不受自己喜欢的腿救了自己。
我真不应该只看到角的美丽,忽视了对自己有用的腿。
这两只角,虽然美丽,可是却差点害了我,还是腿对我有用处。„„
三、品“音绕梁”——感悟升华 师:读了《狮子和鹿》的故事,你明白了什么?
生: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每个人身上都有长处和短处,不能只欣赏长处而看 不见短处。
师小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任何一件事物,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优点和缺点,我们不能因为他的长处而看不到他的短处,也不要因为他的短处而否 4
定他的长处。我们要全面地看事物。不要光图美丽的外表,更要讲实用;美和实用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都有存在的价值。
四、听“窗外音”——拓展延伸 像这样讲故事明道理的文章,叫做寓言。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寓言故事选自一部世界上最早的寓言故事集《伊索寓言》。《伊索寓言》大多是动物故事,以动物为喻,教人处世和做人的道理。伊索寓言形式短小精悍,比喻恰当,形象生动,对后代影响很大。其中《农夫和蛇》、《狐狸和葡萄》、《狼和小羊》、《龟兔赛跑》、《牧童和狼》、《农夫和他的孩子们》、《蚊子和狮子》等已成为全世界家喻户晓的故事。
五、练“好功底”——个性作业 请在以上提到的寓言故事中,选择你感兴趣的阅读2——3篇,并简单记下自己 读后的感受。
板书设计: 28*狮子和鹿 美丽 角 差点送命╲
(寓言)美和实用
都有其存在的价值
难看 腿 狮口逃生╱
课后反思:
《狮子和鹿》这课在一个学期内,我一共上了三次:一次在邢庄蜜蜂赵明德小学,一次在县优秀教师交流中心的活动中做观摩课,另一次为前来参观学习的杞县老师们做交流展示课。三次虽然上的是同一节课,面对的学生不同,心境不同,效果也就不同,感受也迥异。
第一次:惊喜
明德小学三年级学生人数虽少,但看得出来课前进行了较充足的预习。因为我不熟悉学生的情况,没有抱太大希望,但是学生的表现令我讶、惊喜。开始检查生字词的预习情况时,因为这课在本册课文的第七单元,与当时学生实际的学习进度相差几个单元,很多孩子对生字词不太熟悉,这可以理解。整节课上,虽说学生的语言表达稍显生涩,但是他们思维活跃,积极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与热情高涨,也许是面对新的老师有着不同的新鲜感吧?总之,这节课上,师生的互动合作学习和谐融洽,是我意想不到的。
第二次:意外
这一次在我校我班上课,师生彼此了解熟悉,因此课堂上我的心情稍显平落,不是很有激情。令我较为满意的是自身处理突发事件的教育机智还算灵活。因为我们班的同学对字词掌握较好,前半节课进展顺利,导致拓展环节完毕,临近下课时,还尚有三五分钟时间,这时候提前预设的内容已经处理完毕,怎样利用这多出来的几分钟时间呢?即使没有老师听课,我也不可能告诉同学们提前下课,怎么办?灵机一动间我借“拓展延伸环节”中提供给学生的寓言故事题目,让他们回忆所读过的故事,简单复述后说说自己的收获或启发,并引导学生不但要做个爱读书的孩子,还要会读书。从这个意外的小插曲中可以看出,课堂上教师灵活的应变机智是多么重要。正是因为多次的磨课锻炼,才不致于造成课堂上大的失误。
第三次:遗憾
第三次上课,因为时间紧张,而且是上过的课,师生俱疲,没有了新鲜感,因此这节课上孩子们虽然一贯地积极主动,但是我“形同嚼蜡”,已无太多滋味。但我想,有这样的感觉责任在自身。课应常上常新,为什么没有针对学生已经学习过本课的实际情况而设计新的适合的教学方案,已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师生双方参与
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及热情呢?所以,这节课后也留下了深深地遗憾!
三上同一课,时间、地点、对象、前提不同,当然感受也截然不同:有惊喜,意外,也有遗憾。这样的经历告诉我:不论何时,我们做教师的都不应该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要让每节课都上得精彩、实在,不留遗憾。
第二篇:课题反思
《小学作业创新与设计》课题反思
新课标所强调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便是要求我们在设计语文作业时应多关注其人文内涵;“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则是要求我们在进行作业设计时要有更为广阔的思路。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提高作业的实效性,要使学生的个性在作业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就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作业训练成为促进学生发展,提高语文综合素质的一个生长点,并将作业设计与训练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来抓紧抓好。对过去作业设计与训练的反思
让我们稍事回顾过去多少年来,语文教师们就帮助学生学好语文的传统做法:即成天让学生背诵一些课文与课文以外的名句(段)、名诗、名篇,或抄写(摘录)一些好词佳句名篇,或一味地做一些练习题,如此周而复始、乐此不疲。其实,这样枯燥乏味的死记硬背,循环练题,使学生仿佛跳进了死海,激情近乎尘封,思维趋于凝固,既不能使人知识丰富,也不能使人变得聪明。善于思维才是智力的核心。在语文基础训练中,思维能力是灵魂。就拿“背诵”来说吧,有人一般把以前的死记硬背称为“机械作业”,可是,如果我们能让学生的思维参与进去的话,就会完全改变“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诵读方法,使背诵和理解融为一体,使读、记与思维化为一炉,这样的背诵就不再是机械的记忆了。比如:我在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时,引导学生结合文中插图,一边读一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景物,这样将看、读、思、记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就能收到良好的背诵效果。再拿“抄写”来说吧,如果仅仅让学生不厌其烦地抄,写,不仅收效甚微,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倦的情绪,如果在写之前,老师先让学生爽朗地读读字音,分析一下字型结构,想想书写技巧,记一记笔顺;对要抄写的文字,通过读一读,加以理解之后再抄写,就会使“抄写”这一作业训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我们一定要竭尽全力改变以往的那种死记硬背与死抄套搬的做法,努力使“机械”变为“灵活”,使“死记”变为“活学”与“活用”,从而促进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步发展。
对今后作业设计与训练的探索
新课标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的境界,努力构建内外联系。”由此可见,要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在对传统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改革的同时,还应对语文作业设计进行一定的改革,据此,我就自己的探索谈以下几点做法,与同仁们共勉。
(一)作业的类型应多种多样
要将单一的文本作业改为多元的作业,包括主体选择型作业、自主设计型作业、艺术渗透型作业、操作表演型作业、调查研究型作业等等。在指导学生进行具体的作业练习时,要鼓励他们采用画图、拍照、剪报,乃至手工制作、植物标本等来表达,用自我创作的乐曲、活动录象、诗歌、小品、相声、故事、短剧等形式,鼓励学生以看、听、摸、嗅、尝和想象等多种方式去感悟那丰富多彩的生活知识。
1、操作型作业。一位教育家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深刻。(1)绘画。在学生学完一篇课文后,让学生用图画把所学内容表现出来,以形象直观促进理解的准确性。(2)制作。有些课文学完后,让学生通过一个小制作,既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内化,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3)广告设计。学了《船过三峡》后,让学生根据内容为“三峡旅游公司”设计一则广告,让更多的人了解三峡,喜爱三峡,到三峡来游览观光,以此扩大家乡的知名度,为家乡的旅游事业和经济建设做出贡献。这样不仅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使课堂训练目标得以延伸,而且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还受到了热爱家乡的教育。(4)剪集。在学完课文后,让学生将有关资料搜(剪)集起来,给全班同学阅读欣赏,讨论交流,扩大视野。操作型作业训练的方式很多,在此不允赘述。
2、创编型作业。这类作业就是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适当地对文中人物进行一定的心理分析,对文中情境进行想象,或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等等。如学了《将相和》,让学生学着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将文字转化为具体直观的人(物)形象,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想象型作业。即在学完课文之后,引导学生在全面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加以想象,将课堂学习目标进行延伸。如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让学生续写《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小女孩跟着奶奶飞走以后……》或《假如小女孩生活在社会主义新中国》……
4、鉴赏型作业。这是指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品赏资料与线索、背景介绍进行一些鉴赏活动,一方面巩固、运用、深化所学知识,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一方面可以增加文化积淀,丰富知识内涵。如学了《月光曲》之后,让学生亲耳聆听一下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并对其中精彩片段加以想象等等。
(二)作业的内容应面向生活
生活就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知识源泉。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语文。”因此,我们应紧紧抓住这一学科特点,尽力把学生语文作业引向家庭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1、课内外知识结合。在学完课文后,引导学生搜集与课文相关的信息资料。如学了《草船借箭》、《赤壁之战》后,让学生课外阅读一些如《三国演义》等历史故事中的有关章节,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在扩大阅读量的同时,引导做一些读书笔记、续写与扩写之类的训练。以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感悟与运用能力。
2、各学科学习结合。将其它学科知识同语文作业训练结合起来,用学习语文的方法,巩固、深化学科知识,以更好地发挥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把自然科学、思品、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和语文结合起来。通过各学科知识的综合,使相关知识互相促进,将各种思维方式加以整合,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同各种活动结合。学校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同语文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可以极大的丰富语文内容。如春天到来的时候,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天的足迹,迎着轻拂的春风去放风筝。借助于活动,让学生搜集一些赞美春天的美文、诗歌,并组织如“春之歌”朗诵会;练写歌颂春天的小诗或散文。这样,既丰富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又受到了思想教育。
4、同学生生活结合。虽然小学语文课本的内容十分丰富,但是其知识毕竟有限。要紧紧抓住语文学习的天地很广阔的优势,将其触角伸向小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他们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广泛地吸取营养。比如在过完传统的春节之后,让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去全面了解春节的来历,大量收集关于春节的知识,进而产生对春节更加喜爱之情。
除此而外,适当布置一些综合性的作业(一般采取给主题而不限形式和内容,让学生自主确定——“百花齐放”),使学生得到综合训练,以提高其综合实践与运用能力。
第三篇:课题教案反思
《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和符号感。
3、让学生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教学难点: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设计思路:
方程是从现实生活到数学的一个提炼过程,一个用数学符号提炼现实生活中的特定关系的过程。方程思想的核心在于建模、化归。方程的学习,从一开始就应该让学生接触现实的问题,学习建模,学习把日常生活中的自然语言等价地转化为数学语言,得到方程,进而解决有关问题。基于对数学概念及概念教学的再把握,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本课的设计进行了比较大的改变: 教学过程:
一、准备孕伏,激趣开课。
师:今天老师上课带来了一件重要的称量工具。(出示天平)同学们认识吗?它是什么呢?对,它是天平。同学们对天平有哪些了解呢?天平由天平秤与砝码组成,当放在两端托盘的物体的质量相等时,天平就会平衡,根据这个原理,从而称出物体的质量。其实,在天平中蕴含着有关数学方面的知识,同学们想知道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天平的世界来学习。
二、创设情景,写出式子。
课件出示一架天平。
1、课件出示:左边的托盘中放一个物体为30克,一个物体为20克。师:现在要保持天平的平衡,右边的托盘中应该放多少克的砝码? 生:右边的托盘中应该放50克的砝码。师:为什么呢?
生:为了保持天平平衡,左右托盘的质量应该是一样的。课件出示:右边的托盘中放50克的砝码。师:天平平衡,你想可以用怎样的式子来表示呢? 生:20+30=50。
课件出示:20+30=50。(教师板书:20+30=50)
2、课件出示:天平左边托盘中的30克的物体换成一个不知质量的物体,左边出现一个200克的砝码。天平出现倾斜。师:观察现在的天平出现了什么变化?
生:30克的物体换成了一个不知质量的物体,左边出现了一个200克的砝码,天平出现了倾斜。
师:天平为什么会出现倾斜?
生:因为左边托盘物体的质量比200克重。师:你能用式子表示这种关系吗? 生:20+x>200。
师:你式子中的x表示什么? 生:不知质量的物体用x表示。
师:这个不知质量的物体能不能用其他的字母表示? 统一用常用的字母x表示。
课件出示:20+x>200。(教师板书:20+x>200)
3、师:既然左边托盘中的物体比200克重,那我们就把右边的砝码换成300克,看天平会怎样?
课件出示:天平左边的托盘中的物体不变,右边的砝码变成300克的砝码。天平再次出现了倾斜。
师:天平为什么又出现倾斜?这次倾斜与上次倾斜的原因一样吗?
生:因为左边托盘物体的质量比300克轻。这次倾斜与上次倾斜不一样,上次是左边托盘物体的质量重了,这次是左边托盘物体的质量轻了。
师:你能用式子表示这种关系吗? 生:20+x<300。
师:你式子中的x表示什么? 生:不知质量的物体用x表示。
课件出示:20+x<300。(教师板书:20+x<300)
4、师:如果我要想让天平的两边平衡有什么方法吗? 生:把300克砝码换成小些的,又比200克砝码大些。
课件出示:天平左边的托盘中的物体不变,右边的砝码变成250克的砝码。天平重新平衡。
师:怎样用式子表示天平的平衡? 生:20+x=250。
师:你式子中的x表示什么? 生:不知质量的物体用x表示。
课件出示:20+x=250。(教师板书:20+x=250)
三、引导分类,概括概念。
1、引导分类。师:在我们刚才的活动中我们写出了四个式子,你能对这些式子进行分类吗?
学生交流。
第一次分类可能会出现的情况: △按不同连接符号来分成三类 △按是否是等式分成两类 △按是否含有未知数分成两类
师:像20+30=50,20+x=250这样用等号连接的式子叫做等式;而像20+x<300,20+x>200这样用大于、小于符号连接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学生尝试第二次分类。
师:仔细观察等式,它们还有不同吗?
生:一个等式中用未知数x,一个等式中没有未知数。
2、概括概念。
师:像20+x=250这些等式我们给它一个名称,叫方程。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方程的意义。(板书课题)觉得怎样的式子叫方程呢?
课件出示:什么是方程? 生: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课件出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师:既然你们已经知道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请每位同学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写一个方程。写完后与同位交流是不是方程。
请几名学生上黑板写出方程。订正板书的方程是否正确。
师质疑:你们是怎样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的? 生:一看是不是等式;二看有没有未知数。
师小结:看来理解方程意义的关键是两点:一是是不是等式,二是式子中有没有未知数。课件出示:将未知数和等式变成醒目的红色。师:指着等式,这些为什么不是方程? 生:„„
师:再指边上的不等式,这些又为什么不是方程呢? 生:„„
师:打开课本第54页,有3名学生也写了一些方程,我们看看他们写得对不对?
四、联系比较,深化概念。
1、师: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那么方程与等式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课件出示:方程与等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学生分组讨论。
师: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现出这种关系。(巡视指导)
3、学生代表发言。生用集合图表现。
课件展示:用集合图表现这种关系。
生: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都是方程。
课件出示: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都是方程。学生解释这句话。
4、引导学生看书第53页至第54页,勾画书中的重点。阅读“你知道吗?”。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困?你觉得你掌握得比较好的知识是什么?有困难需要帮助的地方是什么?
六、分析练习,巩固新知。(课件出示)
1、请你判断下面哪些式子是方程? 5x+32=47 x÷0.6=1.8 y+24 5b=2.5 35+65=100 x-14>72 28<16+14 0.3x-0.6=1.2 6(a+2)=42 6x+5x
2、请你辨一辨他们谁说的对。
(1)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做方程.()(2)方程一定是等式.()(3)21.5X>3是方程.()(4)等式一定是方程.()(5)8=4+2X不是方程.()
3、师:生活中有很多的情景,也可以像刚才的天平图一样,用数学式子表示出来。有兴趣试试吗?请你用方程表示出下面各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1)文具店有乒乓球40筒,卖了χ筒,还剩18筒。(2)某班有男生23人,女生a人,共有50人。(3)小红买了5支铅笔,每支χ元,共付9元。
(4)甲地距乙地S千米,一辆汽车以每小时42千米的速度从甲地开往乙地,12小时到达。
七、拓展延伸。(课件出示)
根据方程5x=200描述一副情境图。
八、板书设计。
方程的意义
不等式 等式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20+x>200 20+30=50 20+x<300 20+x=250(方程)
《方程的意义》教学反思
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概念的形成应具有更大的涵盖面、影响力和迁移性,由此通过自我理解、生成、连接,形成自己的知识系统。本课《方程的意义》的教学设计,基于对数学概念及概念教学的再把握,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有了比较大的变化。这是我的尝试,也是一种思考和探索。整体的把握:
数学概念不仅是局部的,而且是全局的;不仅是静态的,而且是动态的;不仅是学科的,而且是儿童的。所以对方程概念及其教学应从多个层面加以把握:
形式层面——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关系的一种)。这是一种静态的结论。发现层面——经历方程模式的生成过程,它来源于现实又回到现实,寻找等量关系并用方程来表示。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直观具体层面——举出正例或反例。
直觉层面——一种数学的意识、一种方程的感觉。
这样才能形成一个有力的认知结构(其中包含知识结构、方法结构和经验结构)目标的把握:
经历从现实问题到方程概念建立的过程,(方程是从现实生活到数学的一个提炼过程,一个用数学符号提炼现实生活中特定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
渗透方程思想的三个方面:设立未知量,将其当作已知数,参与到问题中事实的表达;建立等量关系,用方程表示(方程是说明两件事情是等价的);区别未知量与己知量,只要经过运算,就可用已知数表示未知量。过程的把握:
统揽全局基础上的局部聚集,突出“知识胚胎”的生成。学生的认识不是线性发展的,而是整体式推进的。各个部分知识的拼装不可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有生命的知识,只有胚胎式的整体推进才能领略到知识生命的意蕴。所以概念教学须克服原有的分割式、部分式教学,突出“知识胚胎”的生成。传统教学注重从部分到整体,形成一个结构。现代教学应更重视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形成更有意义和活力的结构。
本课方程概念的教学,力图围绕目标形成一个包括知识技能、思维方式和方程思想的整体结构,在其后的教学中再对方程的各个部分进行深化,形成所谓同心圆结构的知识生成模型,这是儿童认识的规律,也许可以解决数学教学中知识太“散”的问题。例如:在教学方程含义的教学环节中,充分利用在天平活动中出现的四道式子,让学生经历第一次分类中感知不等式、等式的不同之处,再次经历等式的对比中强化未知数的概念。学生对于方程中的两个关键点就一目了然,而且在写方程、判断方程中进一步加深对方程的理解。让学生在整体结构中对方程形成完整的概念。再如:在方程与等式关系的教学环节中,进一步将方程的意义整体化。经历“问题情景——数学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全过程。从“问题情景——数学模型”展开数学化和结构化的过程。再从“数学模型——解释与应用”展开结合现实寻找意义的过程。方程整体概念生成必须经历这样的过程,才能使目标的各个部分协调地组合在一起,产生一种数学的意识和方程的观念。例如:在开课环节中,考虑到天平的误差,所以充分利用课件,将天平称物体中会出现的三种情况依次展示,由这种生活中的问题情景带动学生用数学的方式进行表述,用数学知识——不等式、等式来解决问题,并进行后期的应用。学生投入学习主动、积极,思维达到自主发展,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唯一欠缺的是,由于本人制作课件的水平有限,如果将天平的活动做成动态的效果,就更真实,更能极大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知识概念的理解也就更清晰。
第四篇:课题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普普通通的识字课,但它真实、朴实而又扎实。我想,好的识字教学形式以识字为重点,引导学生不断发现字词与事物之间的这样和那样的联系,从而对字词所指代的事物展开深层次的认识活动,使学生的识字活动成为极快乐极有趣的事,很多学生的识字都是由乐趣转化为习惯。反思这节识字课,学生之所以学得轻松,学得有趣,我认为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第一,注重教给识字方法,逐步形成自主识字的能力。“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使之逐步形成自主识字的能力。教师依据形声字的特点,先出示基本字,然后再和不同的偏旁组成不同的生字,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的偏旁的字所代表的不同含义。这个环节中,教师运用孩子喜闻乐见的做游戏的方法,给予识字教学一定的童趣。孩子们在听听、看看、说说、想想的学习体验中,充分感受到了汉字的“妙”——这哪里是在学习生字,简直就是在玩魔术。一个字摇身一变就是几个形状极其相似,但意思又相差甚远的生字。这样的教学,大大调动孩子们学习生字的兴趣,降低了识字的难度,提高了识字兴趣。
第二,在游戏活动中让孩子们巩固识字。在游戏活动中识字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在课堂上创设情境,采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方式复现课文中的生字,采取开火车、送生字回家、猜一猜、玩一玩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调动孩子运用多种感官参加活动,使他们始终处于兴奋之中,在玩乐中不知不觉和生字交上了朋友。比如:在这节课就运用了猜谜游戏,大大激起了孩子们的识字兴趣。
第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识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在教学片段中,饱满”这个词在字典中的解释是:1、丰满;2、充足。如果教师直接把这些内容灌输给学生,他们是接受不了的。于是我通过创设挑豆荚这一情景,让他们亲手摸一摸,体会“饱满”就是“丰满”的意思,又通过表扬学生的精神面貌让他们了解“饱满”的另一种含义。这样,学生就能深刻地理解“饱满”一词的不同用法。在写字教学时,学生还能融会贯通,熟练地使用所学的词语。这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语文教学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将学生的生活与课堂紧密相连,在交流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让我们的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第五篇:课题研究工作反思
“思品、历史课教学设计实践研究”课题
课题研究工作反思
德化五中
陈志华
时间飞逝,转眼间一学期又过去了,我作为《思品、历史课教学设计实践研究》课题组的成员,现将本人本学期的课题研究工作总结如下:
一、深入学习理论知识,不断提高研究水平。
一学期来,本人积极参加课题组的集中学习,撰写学习心得,钻研《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知识。通过听课、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通过网络收集和学习与本课题有关的理论资料,分析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课题研究水平。
二、、积极进行课题研究,总结研究成果。根据课题组制定的研究计划,本人认真准备课题研究课,及时听取课题组其他成员的意见,不断地使自己上的课体现自己的研究意图。同时积极学习其他成员的课题研究课,博采众长,不断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
三、及时总结,认真做好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课题研究课,是教师走专业化成长的最好途径。为了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理论水平,促进自己专业化成长,一学期来,我能积极参与课题组的上课、听课和评课活动。本学期,我上课题研讨课一次,并能提前把研讨课的教学设计和说课稿上传到我的博客上,根据课题组教师的意见修改自己的教学设计。课后,我能虚心听取其他成员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总结模式三教学方法研究的点点滴滴。对于课题组其他成员的研讨课,我也总能认真听、认真记,诚恳的评价,撰写听课感受。通过评课、上课,我觉得自己收获很大,学到了很多新的教学理念。
四、对课题研究的一点思考。
1、研究水平还亟待提高,还要认真学习学习理论知识,不断给自己充电,提高研究水平。
2、研究还不够深入,虽然有了些眉目,但还是有些棘手,有时候还会糊涂茫然,思路不够清晰。
3、由于是参加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研究意识不够,对材料的收集积累意识不够,及时总结意识不够,致使不少工作虽然做了,但没有留下相应的第一手材料,尤其是学生方面的材料,为后面的总结、分析等工作带来了困难,这是我们以后要努力做好的。
短短的一学期很快过去了,本学期的课题研究工作已经结束,在今后的课题研究中我将更加深入地学习研究,力求取得更大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