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武传》规范译文与知识点
苏武传
班固
武,字子卿。少
以
父
任,兄弟
并为
郎。
稍
迁 至栘yí中 苏武,字子卿,年轻时因为父亲职任的关系,兄弟二人都做了皇帝的侍从官。苏武逐渐被提升为栘 中 厩jiù监。
时汉
连
伐胡,数
通
使 相
窥
观。
匈奴 留
汉使
郭吉、路充 厩 监。当时汉朝廷接连讨伐匈奴,多次互派使节彼此窥探观察对方情况。匈奴扣留了汉使节郭吉、路充 国等,前后 十余辈。匈奴使
来,汉
亦
留之
以相当dàng。天汉元年,且jū鞮dī侯单于初
立,国等 前后共十余人。匈奴使节前来,汉朝也扣留他们来相抵押。天汉元年,且 鞮 侯 刚刚立为
恐
汉
袭之,乃曰:“汉天子
我丈人行háng也。”尽
归
汉
使
路充国等。
武
帝 单于,害怕汉朝袭击,就说:“汉天子,是我的长 辈 啊。”全部放回了汉朝使节路充国等人。汉武帝嘉
其义,乃遣
武以中郎将
使
持节
送
匈奴使
留 赞许他这种合乎情理的做法,就派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让他持节出使匈奴送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回国,在汉者,因
厚赂单于,答其
善意。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
及假
吏
常惠
顺便送给单于丰厚的礼物,回报他的好意。苏武同副中郎将张胜以及临时充任的使臣属吏的常惠
等
募士
斥候
百余人
俱,既至
匈奴,置
币
遗
单于;单于益
骄,非
等招募士卒和侦察人员一百多人一同前往。到了匈奴后,置办了一些财物赠给单于;单于更加倨傲,不
汉
所
望也。
是汉朝所期望的那样。
方欲发使
送
武等,会
缑gōu 王与长水
虞常等 谋反
匈奴中。
缑王者,昆 单于正要派使者护送苏武等人归汉,适逢缑 王与长水人虞常等人 在匈奴内部密谋反判。缑王 是昆 hún邪yé王姊
子也,与昆邪王 俱 降汉;后
随浞zhuï野侯
没
胡中,及卫律所将
邪 王姐姐的儿子,与昆邪王一起降汉;后来又跟随浞 野侯陷没在匈奴,缑王以及卫律 统率的
降
者,阴
相与
谋劫
单于
母yān阏氏zhī归
汉。
会
武等
至匈奴。虞
那些被迫投降匈奴的人,暗中共同密谋劫持单于的母亲 阏氏 归附汉朝。正好碰上苏武等人到匈奴。虞常在汉
时,素
与副
张胜相知,私
候
胜曰:“闻
汉天子甚怨
卫律,常能
为汉 常在汉朝的时候,平时与副使张胜交好,私下拜访张胜说:“听说汉天子很怨恨卫律,虞常可以为汉朝埋伏弩
射杀之,吾
母
与弟
在汉,幸
蒙
其赏赐。”张胜许
之,以
货物
与 伏弩弓射死他。我的母亲和弟弟都在汉朝,希望得到皇帝的赏赐。”张胜答应了他,把一些财物送给了虞常。常。
后
月余,单于
出
猎,独
阏氏
子弟在。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
发,其
一人 一个多月 后,单于外出打猎,只有阏氏和单于的子弟在家。虞常等七十余人将要起事,其中一人夜
亡,告
之。
单于子弟发兵与
战。缑王等
皆
死,虞常
生得。单于使卫律治 夜晚逃走,告发了这件事。单于子弟派兵与他们交战,缑王等人都战死了,虞常被活捉。单于派卫律处理 其
事。张胜闻
之,恐
前
语发,以状
语
武。
武曰:“事
如此,这件事。张胜听到这个消息,担心以前与虞常的话泄露,把情况告诉给苏武。苏武说:“事情到了如此地
此
必
及
我,见犯
乃
死,重zhîng 负
国。”
欲自杀,胜、惠共
止
之。虞常 步,这一定会牵连到我, 被侮辱才去死,更 对不起国家!”想自杀。张胜、常惠一起拦住了他。虞常 果
引
张胜。单于
怒,召
诸贵人
议,欲杀
汉使者。左伊秩訾zī曰:“即
谋
单于,果然供出了张胜。单于大怒,召集 贵族们商议,想杀掉汉使者。左伊秩訾 说:“假如谋杀单于,又该 何以
复加?
宜
皆降之。”
用什么更重的处罚呢?应当都让他们投降。”
单于使卫律召
武受辞。
武谓
惠等:
“屈
节
辱
命,虽
生,何
面目以归 单于派卫律召唤苏武受审讯。苏武对常惠等人说:“丧失气节、玷辱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 回 汉!”
引
佩刀
自刺。卫律
惊,自
抱
持
武,驰
召医。凿
地
为
汉朝呢!”说着拔出佩刀要自杀,卫律大惊,自己抱住、扶好苏武,派人骑快马去找医生。在地上挖一个
于使
陵至
海上,为
武置
酒
设
乐。
因
谓
武曰:“单于闻
陵与子卿
素
厚,于派遣李陵到北海,李陵为苏武置办酒宴,安排歌舞。趁机对苏武说:“单于听说我与你 一向交情深厚,故
使陵来
说足下,虚心
欲相待。
终
不得归汉,空
自苦
亡人
之地,所以派我来劝说您,愿谦诚地 相待你。你终究不能回汉朝了,白白地独自 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信义
安
所见xiàn乎?前
长君为奉车,从
至雍
棫yù阳宫,扶
你对汉朝的信义又怎能有所表现 呢?前些时候你的大哥做奉车都尉,跟随皇上到雍的棫 阳宫,扶着皇帝辇niǎn下
除,触
柱
折
辕,劾hé
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
以
葬。车驾 下殿阶,碰在柱子上,折断了车辕,被指控为大不敬的罪,伏剑自杀了,赐钱二百万用以下葬。你
孺卿从
祠河东后土,宦骑
与黄门驸马争
船,推堕
驸马
河中溺 弟弟孺卿跟随皇上去祭祀河东土神,骑着马的宦官和黄门驸马抢着上船,把驸马推下去掉到河中淹 死,宦骑
亡,诏
使
孺卿
逐捕,不 得,惶恐
饮药而
死。
来
时 死了。骑着马的宦官逃走了。皇上命令孺卿去追捕,未能抓到,因害怕而服毒 自杀。我从长安来的时候,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
年
少,闻
已更嫁矣。
独有女弟二人,两
女
您母亲已去世,我送葬到阳陵。您的夫人年纪还轻,听说已改嫁了,家中只有 两个妹妹、两个女儿和 一
男,今复
十余年,存亡不可
知。人生如朝
露,何
久
自苦如此!
陵始 一个男孩,如今又过了十多年,生死不得而知。人生像早晨的露水,何必长久地 这样折磨自己!我刚
降时,忽忽
如
狂,自痛
负
汉,加以老母系
保宫。子卿不欲 降,投降时,精神恍惚,好像要发狂一样,痛心自己对不起汉朝,加上老母拘禁在保宫,你 不想投降的心情,何以
过
陵?
且陛下春秋
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
夷灭者
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 怎能超过当时的我?再说皇上年事已高,法令无常,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十几家,安危不可预料。您 卿尚复谁为
乎?愿
听
陵
计,勿
复有云。”
武曰: “武父子亡功
德,皆为
还又 为谁守节呢?希望您听从我的劝告,不要再 说什么了!” 苏武说:“苏武父子无功无德,都受到 陛下所成就,位
列将,爵
通侯,兄弟
亲近,常
愿
肝脑涂 皇帝 栽培提拔,官职升到列将,爵位封为通侯,兄弟三人都是皇帝的亲近之臣,常常希望为朝廷献出生 地。今
得
杀
身自
效,虽
蒙
斧钺yuè汤镬huò,诚甘乐之。臣
事
君,命。现在能有牺牲自己报效朝廷的机会,即使受到斧钺和汤镬这样的极刑,也心甘情愿。臣子侍奉君王,犹
子事
父
也。子为父
死,亡
所
恨,愿
勿
复再言!” 就像儿子侍奉父亲,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怨悔,请您不要再 说了!”
陵与
武
饮
数日,复曰:“子卿
壹听陵
言!”
武曰:“自分fèn
已
死久
矣!王
必 李陵与苏武共饮了几天,又说:“你 听一听我的话!”苏武说:“我料定自己早已是死去的人了!您一定 欲降
武,请毕
今日之驩huān,效死于
前!”
陵见其
至
诚,喟然
叹曰: 要逼迫我投降,那就请结束今天的欢聚,让我死在您的面前!”李陵见苏武对汉朝非常忠诚,慨然长叹道: “嗟呼!
义士!
陵与卫律之罪
上
通于天!” 因
泣 下
霑
衿,与
武决
去。“唉,您真是一位义士!李陵与卫律的罪恶,上能达 天!”于是眼泪直流,沾湿了衣襟,与苏武告别而去。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
和亲。汉
求
武等,匈奴诡
言
武
死。后
汉使复至匈奴,汉昭帝登位,几年后,匈奴和汉朝和亲。汉朝寻求苏武等人,匈奴欺骗说苏武已死。后来汉使又到匈奴,常惠请 其
守
者与
俱,得
夜
见
汉使,具 自
陈道。
教使者谓单于言: 常惠请求 看守他的人同他一起去,得以夜里见到汉使,自己详细述说了这几年的情况。教使者对单于说: “天子射
上林
中,得
雁,足
有系
帛
书,言
武等
在某
泽中。”使者 “天子 在上林苑中射猎,射下一只雁,脚上系有在绢帛上写的书信,说苏武等人在某某大泽中。”使者 大喜,如
惠
语以让
单于。单于视
左右
而
惊,谢汉使
曰: “武等
实在”。很高兴,按照常惠教的话 责问单于。单于看着身边的人 很惊讶,向汉使道歉说:“苏武等人确实活着。”
单于召会
武
官属,前以
降及物故,凡
随
武还
者
九人。
武以
始元 单于召集苏武的部下,除了以前已经投降和死亡的,跟随苏武回来的总共有九人。苏武在汉昭帝始元六年春至
京师。
武
留
匈奴凡十九岁,始
以强壮出,及
还,须
发尽
白。六年春回到长安。苏武被扣在匈奴共十九年,当初在壮年出使,等到回来,胡须头发全都白了。
第二篇:《苏武传》知识点总结
苏武传
一、知识要点
1、《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地皇四年(23)共229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自然不无道理。它与《后汉书》、《史记》、《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2、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与其父:班彪;弟:班超并称“三班”。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于完成了《汉书》的大部份写作。
二、通假字
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
2、与旃毛并咽之 旃:通“毡”,一种毛织物。
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弆(jǔ)”,收藏。
4、前以降及物故 以:通“已”,已经。
5、头县北阙 县:通“悬”悬挂。
6、何以女为见 女:通“汝”。
三、古今异义
1、汉亦留之以相当 当: 古义:抵当
今义:差不多。
2、我丈人行也 丈人:古义:对年长者的尊称 今义:岳父。
3、欲因此时降武 因此:古义:趁这时 今义:相当于所以。
4、武等实在 实在:古义:确实还活着 今义:诚实、老实。
5、稍迁至栘中厩监 稍: 古义:渐渐 今义:稍微。
6、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币:古义:礼品 今义:钱币。
遗:古义:送给 今义:丢失、落下。
7、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会:古义:正遇上 今义:聚会、集合。
8、此必及我 及:古义:连累 今义:常作连词“和”用。
9、会论虞常 论:古义:判决罪犯 今义:常作议论。
10、以货物与常 货物:古义:财物 今义:指供出售的物品。
11、卧起操持 操持:古义:为操和持,两个词,“拿着“的意思
今义:料理,办理/筹划
12、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古义:在 今义:介词。
13、如惠语以让单于
古义:责备 今义:请。
14、即谋单于 古义:如果 今义:即使。四、一词多义
1、使
(1)数通使相窥观 使:使者。
(2)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汉者 第一个“使”:出使。
(3)单于使使晓武 第一个“使”:派,第二个“使”:使者。
2、语
(1)以状语武
语:告诉。(2)如惠语以让匈奴
语:说的话。
3、引
(1)虞常果引张胜
引:牵连
(2)引佩刀自刺
引:拔出,抽出
4、食
(1)绝不饮食
食:给他吃的。
(2)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食:吃
(3)廪食不至
食:粮食。
5、发
(1)方欲发使送武等
发:派遣
(2)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 发:发动劫持阏氏归汗的事,起事。
(3)恐前语发
发:泄露。
6、乃
(1)见犯乃死,重负国
乃:副词,才
(2)恐汉袭之,乃曰 乃:副词,于是、就
7、见
(1)见犯乃死,重负国
见:被
(2)何以女为见
见:看见
8、及
(1)及卫律所将降者
及:和
(2)此必及我及:连累到(3)及还,须发尽白
及:等到
9、会
(1)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会:正遇上
(2)会论虞常
会:会同,一起(3)会武等至匈奴
会:恰逢
10、得
(1)虞常生得
得:抓住
(2)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 得:能
11、如
(1)事如此,此必及我 如:到(2)如惠语以让单于 如:按照
12、为
(1)兄弟并为郎
担任(2)汝为人臣子
作为
(3)匈奴以为神
看作,当做(4)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 替
13、因
(1)君因我降 通过(2)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顺便(3)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趁
14、以
(1)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介词,因为)(2)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介词,在)
(3)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通“已”,已经)
四、词类活用
1、名词做动词
(1)天雨雪 雨:落下。(2)羝乳乃得归 乳:生育。
(3)杖汉节牧羊 杖:拄着。(4)以状语武
语:告诉
2、名词做状语
(1)惠等哭,舆归营 用车子。(2)剑斩虞常已
用剑。(3)得夜见汉使
在夜里。(4)其一人夜亡 在夜里。
(5)朝夕遣人候问武 在早上和晚上。
3、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 以……为壮
4、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 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 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
使……争斗
(4)单于愈益欲降之 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 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
使……投降
(7)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使……归
(8)屈节辱命
屈:使……屈 辱:使……受辱(9)宜皆降之
使……投降
五、句式
1、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2)皆为陛下所成就(3)无标志的被动句
A、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B、缑王等皆死,虞常得生
2、倒装句
(1)宾语前置 A、何以女为见?
B、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C、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D、引佩刀自刺。
E、子卿尚复谁为乎?(2)介词结构后置
为降虏于蛮夷(3)定语后置
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六、翻译
1、汉天子我丈人行也。汉朝天子是我的长辈啊。
2、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全让汉朝被扣留的使者路充国等人回去了。
3、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到了匈奴后,置办财物赠送给单于;单于更加骄横,不是汉朝所希望的那样。
4、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私下里一起谋划,劫持单于的母后阏氏回汉朝。
5、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 虞常在汉朝时,向来与副使张胜相知心,(于是)偷偷地去拜访他。
6、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这一定会累及到我,被侮辱才死,深重地辜负了我的国家!
7、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使节义和使命受辱,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汉朝?
8、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常惠等人痛哭,用舆车拉着回到营地。单于认为他的节义很壮美,早晚都派人问候苏武;但是同时收押拘禁了张胜等人。
9、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
本身没有参与谋划,又不是亲属关系,怎么说要定我的罪?
10、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白白地用身躯滋养草野,谁又懂得你?
11、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
你作人君的臣子,不顾及皇恩节义,背叛主上亲戚,在匈奴成为俘虏,为什么要见你呢?
12、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况且单于相信你,让你来决定人的死生,不能秉持公正,反而要让两主相斗坐观祸败。
七、文学常识 官职的任免升降
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译为“授……官职”。如:于是辞相印不拜。
2、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臣相兼枢密使。(举、辟、授)
3、擢。提升官职。
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A、升级:迁生、迁授、迁叙(调、徙、转、改、放、出)
B、降级:迁削、迁谪、左迁。C、平级转调:转迁、迁官、迁调。
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
6、黜。与“罢、免、夺”就是免去官职。
7、去。解除职务
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八、给下列加点的词语加拼音。
且鞮侯 jū dī 厩监 jiù jiàn 栘中yí 数通使shuò 丈人行 háng 置币遗单于wâi 缑王 gōu 阏氏yān凿地为坎kǎn 煴火yūn 舆归营 yú阙quē
诛灭zhū 天雨雪yù 啮雪niâ máo
雍棫阳宫yù 斧钺汤镬yuâ huò
伏弩射杀之fú 以状语武yù 膏草野gào 宛王yuān 北羝乳dī 廪食lǐn 节旄
第三篇:苏武传
《苏武传》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中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2、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过程与方法
3、借助工具书读懂文章内容;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
4、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突出弘扬爱国主题,引导学生探讨新时代中如何继承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教学重点:
1、积累文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特别是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等文言基础知识。
2、在对比中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体会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写法。教学难点:
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在乐曲《苏武牧羊》声中用下文导入新课。两千年前,在北海边上,有一位杖节牧羊的老人,他坚守着热爱祖国、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在饥寒交迫中艰难地生存着,在他的身上体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传统美德和高尚人格。其气节,令人肃然起敬。他没有在敌人的淫威面前屈服,也没有在金钱、富贵面前动心。为了远大的理想、为了亲爱的祖国,他餐冰卧雪、不辱使命,义无反顾地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坚守住了自己的信念。一直以来,这种英勇义举激励着千秋万代的华夏儿女奋然前行.可以说,苏武,真正称得上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板书或多媒体显示课题)
二、推进教学:(过渡: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人物故事呢?还是来了解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吧。)
1、简介背景:
汉武帝开始对匈奴进行长期的讨伐战争,其中取得了三次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时间为公元前127年、前121年、前119年。匈奴的威势大大削弱之后,表示愿意与汉讲和,但双方矛盾还是根深蒂固。所以,到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时,却被扣留,并迫使他投降。《苏武传》集中叙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期间的事迹,热烈颂扬了他在敌人面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饥寒压不倒,私情无所动的浩然正气,充分肯定了他坚毅忠贞,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2、作者介绍:
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汉书》中的八“表”与“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和同郡人马续续成的。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全书有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史实。《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历来《汉书》与《史记》并称,史学家刘知几说《汉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史通•六家》),则是其特色。
三、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一)预习课文
1.借助工具书、注释和下列“难句补注”,通读、试译课文。[难句补注]
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汉制,官至二千石以上者,其子弟可任为郎(皇帝侍从)。苏武父苏建为代郡太守,故其子苏嘉、苏武、苏贤皆得循例为郎。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且鞮侯)单于自谓'我儿子,安敢望汉天子!汉天子,我丈人行。'”(《汉书•匈奴传》)
持节:节,使者所持信物,持节,指持代表皇帝的旄节出使。旄节,“以竹为之,柄长8尺,以旄牛尾为其眊,三重”(《后汉书•光武纪》李贤注)。
见犯乃死,重负国:“言被匈奴侵犯然后乃死,是为更负汉国,故欲先自杀也。”(《汉书》颜师古注)
蹈其背以出血:颜师古《汉书》注:“煴,谓聚火无焰者也。”煴火,指初燃未旺有烟无焰之火。覆武其上,指苏武面朝下,覆其身于坑之横木上。杨树达《汉书窥管》:“背不可蹈,况在刺伤时耶!'蹈'当读为'搯'„„搯背者,轻叩其背使出血,不令血淤滞体中为害也。”蹈其背,指搯其背,即轻轻敲打其背。杨说是。
何以汝为见:王念孙《读书杂志》称原句本作“何以见汝为”。王说是。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颜师古《汉书》注:“苏林曰'取鼠所去草实而食之。'张晏曰'取鼠及草实并而食之。'师古曰:苏说是也„„去,谓藏之也。”《汉书补注》引刘攽说:“今北方野鼠之类甚多,皆可食也。武掘野鼠,即得食之。乃颇弆藏耳。”两说皆通。2.标出课文结构层次,归纳段意。文章大致分为三部分,按时间顺序分。
第一部分即文章的第1、2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
第二部分即文章第3~8段,重点记述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
第三部分即文章最后两节,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
(二)落实有关文言语言知识:借助注释完成下列各题。【注音】
1.稍迁至栘中厩监(); 2.数()通使相窥()观;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4.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5.后随浞野侯没()胡中;
6.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7.置煴()火,覆武其上; 8.拥众数万,马畜()弥山;
9.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 【通假字】
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另有: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女:通“汝”,你。
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
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
与旃毛并咽之 旃:通“毡”,毛织品。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收藏。
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通“无”,没有。
信义安所见乎 见:通“现”,显现。
孺卿从祠河东后土 祠:通“祀”,祭祀。
法令亡常 亡:通“无”,没有。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亡:通“无”,没有。
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无”,没有。
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始以疆壮出 疆:通“强”,强壮。【古今异义】
汉亦留之以相当 古义:相抵偿。今义:副词,表程度。
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位列将 古义:位;官位。今义:位置、地位。
列:一般的,普通的。今义:排列。
兄弟亲近古义:亲近的侍臣。今义:动词,靠近。
我丈人行也。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独有女弟二人 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且陛下春秋高 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武等实在 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词类活用】 1.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 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壮。2.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2)空以身膏草野 膏:使动用法,使„„肥沃。(3)反欲斗两主 斗:使动用法,使„„争斗。(4)单于愈益欲降之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5)何久自苦如此!若:使动用法,使„„受苦。(6)王必欲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3.名词活用(1)天雨雪 雨:名词做动词,下,$(2)羝乳乃得归 乳:名词做动词,生子(3)杖汉节牧羊 杖:名词做动词,拄着(4)孺卿从祠河东后土 祠:名词做动词,祭祀(5)惠等哭,舆归营 舆:名词做动词,抬。(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特殊句式】 1.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者汉匈奴使”。(2)为降虏于蛮夷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3)何以女为见
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女为”(4)子卿尚复谁为乎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5)何以复加
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2.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2)非汉所望也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3.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3)皆为陛下所成就
四、课后巩固上述字、词知识,并翻译全文。第二课时
一、分析人物,总结手法
1、学生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
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答案不限)
2、教师引导学生从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1)、卫律和李陵劝说的情形和说辞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明确:
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他先是“威逼”苏武,用杀死虞常的行为企图“杀鸡儆猴“结果吓倒了张胜,却吓不倒苏武。接着他又用死亡来威胁苏武投降,谁知苏武毫无畏惧。卫律见”威逼“不行,于是就”利诱“,想用荣华富贵来打动苏武的心,谁知苏武不但不吃这一套,还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通敌叛国的可耻行径。卫律恼羞成怒,悻悻离去。
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因此李陵对苏武的劝说不像卫律那样威逼利诱,而是企图以情动人,用肺腑之言打动苏武。他先是说汉武帝年高而昏庸,苏武的兄弟为国尽忠却枉死,苏武自己也已是妻离子散,而后他又现身说法,叙述自己刚刚投降时的心情和调整过程。李陵企图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肺腑之言打动苏武,但苏武却始终忠贞如一,不为所动。李陵见状,惭愧不已,更加自责于自己的背叛祖国的行为,痛哭而去。由此可见,李陵从情感上是赞同甚至是崇拜苏武的宁死不屈,只可惜,他由于自己意志不坚已经投降了匈奴,铸成大错,所以他一直处在这种矛盾、痛苦的状态中。李陵的矛盾、痛苦在苏武归汉之际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他且饮且歌,且歌且舞,长歌当哭,泪如雨下,苏武十九年持节不屈的坚贞让他清清楚楚地看到了自己叛国变节的可耻卑劣,羞愧悲痛之情无以复加。这就是李陵,一个矛盾痛苦的悲剧人物。
2)、对于卫律和李陵的劝降,苏武的回答在措辞上有什么不同?
苏武:面对卫律的威逼利诱,甚至是死亡的威胁,苏武不但无所畏惧,而且对盛气凌人的卫律反唇相讥,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的卖国行径,用南越、大宛和朝鲜杀汉使而终遭汉朝惩罚的历史教训来警告卫律,多行不义必自毙,使得卫律的威风一下子就没了,灰溜溜地走掉了。在这场劝说的斗争中,苏武取得了精神上的胜利。
面对李陵切中要害的真挚劝说,苏武的内心也一定翻腾着情感的浪花,亲人的惨死、妻离子散也一定让苏武倍受痛苦的煎熬,但为国效命的信念终于战胜了一切,苏武向李陵再一次表明自己忠君爱国至死不渝的信念,使得李陵羞愧而去。
不管是威逼利诱,死的威胁,还是肺腑之言的劝说,都打动不了忠贞如一的苏武,他实在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子,爱国忠诚的真君子!
3)学生分别总结卫律、李陵的性格特征,再次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分组讨论、探究、总结)
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
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
二、指导学生总结文中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1、详略得当的情节安排。
2、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前面的总结中巳经谈及)
3、次要人物的对比、衬托。
文章里个性鲜明的各种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请同学们把文章里各种人物的性格和苏武作一个对比,看看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1)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2)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3)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 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重点分析了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我们为这样一个有血有肉、不卑不亢、忠贞不渝的苏武而深深感动着。同时我们还点出了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详略得当的情节、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次要人物的对比映衬。
四、课后思考:试评论苏武的功过得失和价值意义,下节课讨论。第三课时
本节课进行拓展、探究,既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又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
一、导入课题: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深深体会到苏武的人格魅力,但人无完人,苏武的行为也未必完全是对的,下面我们就围绕几个问题对这个人物的功过和价值进行讨论。
讨论方法:分小组讨论,小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并记录小组讨论观点,最后全班汇总,将每个小组讨论的观点进行对比、评价,以期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二、教师用幻灯片展示讨论问题 问题一:
先看一段文字:“齐庄公到大臣崔抒的家里,竟跟崔杼的太太通奸,崔杼不甘戴绿帽子,当场把齐庄公杀了。晏子是齐国大臣,皇帝被杀,别人不敢去看,但他要去吊,他到了崔家,他的左右问他:你为君死么?晏子答得好,他说皇帝又不是我一个人的,为什么我要一个人为他死?左右又问他:那么,你离开齐国逃走吗?晏子答得好:皇帝的死又不是我的罪,我为什么要逃?我为什么要出国?左右又问他:那么你就回家吗?晏子答得好:皇帝死了,回到哪儿去呢?晏子真是中国第一流的大政治家,看他这三段答话,不死、不逃、也不想回家,说得又识大体、又有感情、又义正词严。当时他去吊皇帝,大家以为崔杼必定杀他,但是他仍然去吊、去哭,并且‘枕尸股而哭’,一点也不怕刺激手里拿刀的崔杼。晏子识大体,是大智;有感情,是大仁;不怕死去哭,是大勇。晏子为什么有这种大智大仁大勇,我认为他是真正深刻洞悟‘死事’和‘死君’理论的人。他的理论是:做人君的,岂是高高在百姓之上的?而是主持社稷;做臣子的,岂是为领俸禄混饭吃的?而是维护社稷。所以人君死是为了社稷而死,做臣子的,就该和他一道死,‘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如果做人君的,死的原因不是为了社稷而是为了他自己,那么陪他死的,只合该是那些在他身边,跟他一起混一起谋私利、谋小集团利益的宠幸和亲信,才有份儿,堂堂大臣是不干的。齐庄公被杀以后,崔杼决定立齐灵公的儿子做皇帝,就是齐景公。那时景公年纪小,崔杼自立为右相,庆封为左相,他们把所有大臣都找来,在太庙里歃血发誓,说:‘诸君有不与崔庆同心者,有如日!’大家一一发誓,可是轮到晏子,晏子却要改变誓词,只发誓:‘诸君能忠于君、利于社稷,而婴不与同心者,有如上帝!’当时崔杼他们要翻脸,高国赶忙打圆场,说:‘二相今日之举,正忠君利社稷之事也!’高帽子一戴,弄得崔杼他们也只好接受晏子的大条件„„”(选自《北京法源寺》作者李敖)
这段文字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真正的值得提倡的忠诚?晏子认为真正的忠诚是忠诚于国家、人民,而非忠诚于君主。换句话说,就是要忠诚于明君(因为明君善治国),而非昏君。而那些不分黑白,一味盲目服从君主,为君主作无谓的牺牲的行为我们称之为“愚忠”,那么你认为苏武的忠诚是愚忠吗? 问题二:
前段时间,国家教育部对高中历史教科书的教学大纲进行修改,其中备受争议的是如下一段文字:“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是国内民族之间的战争,是‘兄弟阋墙,家里打架’,有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别,不宜有侵略和反侵略的提法„ 对于岳飞、文天祥这样的杰出人物,我们虽然也肯定他们在反对民族掠夺和民族压迫当中的作用与地位,但并不称之为民族英雄。”
按照教学大纲的说法,苏武也就不能称之为民族英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一)学生分组讨论、探究。
(二)各组组长向教师递交各组的总结。
(三)教师利用幻灯片展示各组的讨论成果。
(四)全班同学互相交流
(五)教师提供参考观点 参考观点一:
苏武的忠诚不能说是愚忠。首先,他忠诚的对象是国家是人民,身为汉使,当卷入匈奴的政变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汉使身份,不能引起汉匈两国的不必要的误会和纷争,他甚至愿意以性命来平息祸端,可见他是把边界的和平、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其次,他保持民族气节十九年,始终忠贞如一,这种忠诚表面看起来是对汉武帝,但实际上是对国家人民的,因为汉武帝是一个善于治国的明君,忠诚于他就是忠诚于汉武帝治理下的国家。
但是苏武的忠诚里有没有愚忠的成分,我认为还是有一些的。比如:李陵劝降时曾经提到苏武的两个兄弟尽心为国却枉死,但苏武却一味坚持汉武帝对他们父子有莫大的提拔之恩,因此愿意为皇帝肝脑涂地。我认为,皇帝的知遇之恩固然应该感激报答,但兄弟的枉死也不应该回避,皇帝的恩情不能抵消皇帝对亲人的伤害之过,该报的恩要报,该澄清的事实,该争取的权利也还是要争取。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权利与义务的问题。不过话又说回来,我们不能苛求苏武,因为他毕竟是古代人,他的思想有着那个时代的历史局限性,如果他能生活在今天这个时代,说不定也能像我们这样争取自己的应有的权利。参考观点二:
反驳岳飞是民族英雄的人,一般是从民族英雄的定义出发,然后导出结论的。至于民族英雄的具体定义是什么,人民群众不关心,但似乎专家的定义和广大群众的不一样。是让专家修改定义,还是人民改变认识向专家看齐,值得探讨。但是一般来讲,在诸多英雄称号中,诸如打虎英雄、抗洪英雄,民族英雄的称号是最高的,我想凡是对于民族、国家的独立、解放和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并且具有巨大人格力量的人,都应该称作民族英雄。尤其是民族英雄身上所体现的爱国和献身精神,是构成一个民族灵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的文化传承的关键内容。民族英雄的英雄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甚至敌我双方。所以康熙给袁崇焕平反,乾隆给史可法立祠,日本人给抗日英雄送葬。因此,有人所说的称岳飞为民族英雄,不利于民族团结,纯属无稽之谈、庸人自扰。事实上,好象也没有哪个少数民族对称岳飞为民族英雄提出过异议,或觉得伤害了谁的民族感情,金人的后代乾隆还拜谒过岳王庙呢。参考观点三:
如何描述中华民族的起源和演变,看起来容易、做好却很难。既要反映当时历史情况,又要反映中国地域和民族合并、共处、融合的演变,也要照顾到少数民族和汉族的感情,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更微妙的是,太多去谈各民族间纷争的痛苦和少数民族被兼并的详情,恰好启蒙了少数民族和族群(甚至包括中国南方和边远地区)被兼并的意识,激发了他们对属于历史上外来民族(特别是汉族或北方民族)的怨恨,导引少数民族和地方的分离倾向。从历史的处理来看,一个带积极性的做法,是承认民族之间曾经出现过压迫或掠夺与反压迫或反掠夺的历史,承认各民族有一些特有文化。指出特有文化的有些方面丰富了中华民族。但是,更加强调民族合并、融合、共处、互助、互利、共同发展的历史,更多去挖掘民族融合历史积极的方面和必要性。老去挖历史伤疤,只能让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兄弟民族间善意和兄弟情感淡漠,互相指责,相互的怨恨加深,引起民族大家庭的分裂。
如果说岳飞、文天祥是民族英雄,他们首先是汉族英雄,在当时反抗外族压迫和掠夺时,其事迹勇气令人敬佩。在当今各民族共处和形成的中华民族,在反抗外敌人入侵时,可以发挥他们的精神。但是,在描述民族冲突和民族融合历史时,有必要了解少数民族的感受,方法应讲究,需要微妙和成熟。中华民族需要有理性包容的民族主义和民族观,也需要属于各民族的民族英雄。
三、课后作业:(任选一项)
1、搜集一些外交官(古今中外皆可)的资料,为他们写一篇传记,要求兼顾历史真实性和文学艺术性,可适当运用《苏武传》里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字数在800字以上。
2、《假如我是苏武》
假如你正在面对苏武所面对的局面,作为汉使出使匈奴,匈奴有骄横的单于,你的一个糊涂的部下参与了匈奴亲王的谋反,身为汉使的你会怎么做?你要怎样处理这种复杂的外交局面?运用你的智慧,结合你平时知道的历史和外交知识,看你能否做一个比苏武更加出色的使节。
第四篇:苏武传教案
苏武传
教学目标:
1、了解班固的生平和《汉书》的撰写体例。
2、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文知识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分析课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4、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理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真正内涵。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作用。
难点:分析课文如何通过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播放李娜的《苏武牧羊》
师:“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这是一外妇孺皆知的历史故事。作为汉武帝的使臣,苏武受命出使匈奴。由于副使与匈奴内部谋反,苏武遭到牵连。在自杀未遂、劝降不成的情况下,他被单于发落到遥远的北海,开始了牧羊的生涯。唐代的温庭筠曾写过一首《苏武庙》: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该诗颂扬了富有民族气节、忠贞不屈、心向故国的苏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苏武传》。
推进新课
教具展示:
班固(32—92),东汉著名学家和文学家,字孟坚,扶风安陵人,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父亲班彪是一个史学家,曾作《后传》六十五篇来续补《史记》。《汉书》就是在《后传》的基础上完成的。和帝永元元年,班固随从车骑将军窦将军窦宪出击匈奴,参与谋议。后因事入狱,永元四年死在狱中。那时《汉书》还有八表和《天文志》没有写成,汉和帝叫班固的妹妹班昭补作,马续协助班昭作了《天文志》。班昭是“二十四史”中绝无仅有的女作者。
《汉书》是我车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继《史记》以后出现的以一部史传文学典范之作,因此历史上常把司马迁和班固并列,《史记》和《汉书》对举。《汉书》的体例与《史记》相比,已经发生了变化。《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曰“志”,取消了“世家”,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它的记事始于汉高祖刘邦元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
创设氛围
师:苏武是汉朝史臣怎么会到冰天雪地的北海牧羊呢?苏武到底经历了哪些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苏武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同学们,为打开心中的这些疑团,请先阅读课文书下注释疏通大意,有疑问处做好记号。
(学生阅读注解疏通大意)
师:又到了“答记者问”时间了,欢迎同学们踊跃发问。
生:第一段“匈奴使留在汉者”,注解释为“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可否据此判断这句是定语后轩句呢?
师:你对问题的分析推断思路很好。大家应该不记得我们刚学过的《谦颇蔺相如列传》,也有一个类似的句子:“求人可使报秦者”,结构与“匈奴使留在汉者”相同,这两句都是定语后置句。
生:第五段:“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这句话怎么翻译? 师:有几个地方要解决:“且”为“况且”之意,“使”后省略了代词“你”,“不平心持正”就公道。
师:很好。
生:第七段:“今得杀身自效”是什么意思?
师:请我们的课代表回答你吧。
生:我试试吧。应该是“现在能有机会牺牲生命报效朝廷”意思。
师:翻译得流畅准确,哪位同学若还有翻译难题请找他。
生:最后一段:“前以降及物故”怎么解释?
生:老师我也不会,请您解答好吗?
师:不要紧。人非圣贤,哪有万事皆晓的道理。我们来看看,难点就在这个“以”字上。这里的“以”是个通假字,注解没有标出,能“已”,“已经”的意思,再结合注解,意思就是:除了已降及已死的外。
知识拓展、提升
师:解决了“疑难杂症”后,现在分几块“自留地”给大家包干: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请各组派代表来认领。
(各组派代表认领,归纳文言知识)
(学生代表发言)
生:我们级找的是能假字,书下注释共有9,加上老师补充的一共是10个。
(1)畔主背亲(“畔”通“叛”,叛变。)
(2)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
(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这(“去”通“弃”,收藏。)
(4)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5)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表现)
(6)与武决去(“决”通“诀”)
(7)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生:我们组归纳的是词类活用:
(1)宜皆降之(降,使动用法)
(2)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
(3)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
(4)反欲欲半两主(半,使动用法)
(5)武能网纺缴,檠弓弩(网、檠,名词作动词)
(6)得夜见汉使(夜,名词作状语)
生:我们组归纳的的是古今异义。
(1)置币遗单于(古义:财物、礼品;今义:货币)
(2)假吏常惠等士斥候百余人俱(古义:临时充任;今义:虚假)
(3)皆为陛下成就(古义:栽培、提拔;今义:事业上的业绩)
(4)如惠语以让单于(古义:责备;今义:躲闪、避开)
(5)虞常引张胜(古义:牵攀、招供;今义:牵引、引导)师:同学们可以选择例子填在练习二的表格里。
生:我们找的是文盲句式。
1、判断句
(1)汉天子我丈人行业。
(2)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2、定语后轩句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3、宾语前置句
(1)虽生,何面以归汉!
(2)子卿尚复谁为乎?
4、被动句
(1)见犯乃死
(2)幸蒙大恩
5、省略句
(1)使牧羝(“使”后省略宾语“之”)
(2)会候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谋反”后面省略介词“于”)(老师给出重要句子翻译)
1于,答其善意。
(老师指名学生翻译,并点出翻译的语言)
第五篇:班固《苏武传》
《苏武传》
《苏武传》节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是《汉书》中的名篇,此传是最能显示班固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才华的优秀篇章之一。它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教师通过注释疏通全文大意,引导学生归纳文言知识点。本课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对苏武这一人物形象的了解和分析上,体会他身上体现出来的民族气节和人文精神,还有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上,让学生体会课文通过对比映衬的手法塑造主要人物的特点。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简介班固和《汉书》;《苏武传》的写作背景;疏通文字;引导学生归纳古今异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朗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故事脉络。
第二课时:分析苏武的形象,体会作者如何通过多样的手法表现人物,在分析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体会课文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充分体会苏武人文精神,体会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教学难点 分析课文如何通过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导入新课
【播放《苏武牧羊》】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 1
羊北海边。”这是一个妇孺皆知的历史故事。作为汉武帝的使臣,苏武受命出使匈奴。由于副使参与匈奴内部谋反,苏武遭到牵连。在自杀未遂、劝降不成的情况下,他被单于发落到遥远的北海,开始了牧羊人的生涯。在苏武身上,体现了可贵的民族精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苏武传》。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
(一)作者简介
班固(32~92),东汉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字孟坚,扶风安陵人,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父亲班彪是一个史学家,曾作《后传》六十五篇来续补《史记》。《汉书》就是在《后传》的基础上完成的。和帝永元元年,班固随从车骑将军窦宪出击匈奴,参与谋议。后因事入狱,永元四年死在狱中。那时《汉书》还有八表和《天文志》没有写成,汉和帝叫班固的妹妹班昭补作,马续协助班昭作了《天文志》。班昭是“二十四史”中绝无仅有的女作者。
(二)《汉书》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继《史记》以后出现的又一部史传文学典范之作,因此历史上常把司马迁和班固并列,《史记》和《汉书》对举。《汉书》的体例与《史记》相比,已经发生了变化。《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曰“志”,取消了“世家”,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它的记事始于汉高祖刘邦元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
从文学价值上看,《汉书》中也有不少成功的传记作品,如《霍光记》、《外戚传》等,但《汉书》不如《史记》的文学成就高。班固不像司马迁那样善于在叙事中渗透自己的情感,常常是单纯的评述事实和人物的言行。
从阅读理解的角度看,《汉书》语言严密工整,倾向排偶,又喜用古字,重辞藻,尚典雅,语言不及《史记》规范通俗,因而不如《史记》那么容易读懂。所以学习时特别要注意弄懂弄通全文意思准确翻译。
(三)写作背景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前87)
西汉与匈奴的战争,主要在汉武帝前期,大战十余次,小战数十次。汉武帝前期,西汉的经济实力大大强于匈奴。建立了强大的骑兵,选拔使用卫青、霍去病等杰出的骑兵将领,采取远程奔袭各个击破的方法,先后取得了几次大战的胜利。但到了汉武帝后期,匈奴远盾漠北,兵力不足、后备不足,加上指挥失误,匈奴反击几次成功,汉将投降。李陵就是一典型例子,弹尽粮绝,投降。当然,匈奴毕竟在经济和军事实力上大大弱于西汉,最终被西汉所灭。
天汉元年(前100年)前后,双方处于冷战状态,互派使者刺探虚实,又经常互扣使者,以观其变。十多年前的战争,在匈奴人心中埋下了刻骨铭心的仇恨,此时每一批出使匈奴者,都承担着极大的风险。就是在这种形势下,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苏武传》即从这里写起。
二、文本结构
朗读(音乐):注意课文中比较生僻的字的音、形、义。注意整理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一)简介苏武生平和受命出使匈奴的情况。
连年征战,双方都有些疲惫。单于先示好,汉有所回应。苏武作为一个和平使者,匈奴是没理由扣押苏武的。如果没有后来的变故,他应该可以顺利地回汉。这是全文的一个铺垫,也是一个背景的交代。
(二)写苏武受牵连遭威胁而坚守国格宁死不屈。
1、虞常谋反,败露被俘;
没想到出现了变故。投降匈奴的虞常与匈奴的一个贵族缑王密谋劫持单于的母亲,事前又私会了这次出使匈奴的副使张胜,因他和张胜在汉时就很熟悉,张胜在钱财上予以了帮助,后来事败,这下苏武比受到牵连。匈奴让另一个投降匈奴的汉人卫律审理这桩事。
2、苏武连坐,引刀自刺;
苏武受到牵连,首先第一个举动就是自刺。自刺和后来的求生并不矛盾,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气节。讲气节的人受人尊重,连单于都很敬佩他,朝夕派人问候。
3、面对胁迫,严词斥责;
卫律威逼利诱。威逼“先说“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刀先要刺张胜,张胜马上投降。要刺苏武,苏武不动。鲜明的一个对照。利诱:“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苏武骂卫律“不顾恩义,叛主背亲”这些都不能改变苏武的志向。苏武宁死不屈的性格,由此可见一斑。
(三)写苏武惨遭幽禁逐放,十九年矢志不变。
4、被幽禁啮雪不屈,逐北海持节牧羊;
一般人很难做到。信念的支撑。我就是不能变节。
5、拒李陵百般诱劝,愿为国肝脑涂地;
李陵的劝说也是有理有据。从理上讲,单于募其义,以礼相待,必以高官厚禄。而你对汉讲义,君主未必讲仁,安危不自知,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从事实依据上讲,兄弟的死都不应该,而大臣无罪者夷灭数十家等,你讲什么义呢?但苏武坚定君臣、父子之伦理纲常,不为其所动。李陵羞愧难当。
6、闻君崩旦夕号哭,哭数月向南呕血。
忠君思想的进一步体现。
(四)汉、匈和亲,苏武有幸归国得赏。
令人感叹啊。以强壮出使,回来须发尽白。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多么不容易啊。为什么要这么坚守?
三、古汉语知识汇总
(一)通假字
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2、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4、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5、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6、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7、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8、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9、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霑,通“沾”;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10、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二)古今异义
1、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古义:拿着;今义:料理、筹划)
2、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3、我丈人行也。(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4、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5、独有女弟二人(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6、且陛下春秋高(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7、武等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8、稍迁至栘中厩监(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9、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
10、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
(三)词类活用
1、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屈节辱命(屈、辱,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屈,使„„辱)诚甘乐之(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2、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3)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3、名词活用等
(1)天雨雪(雨:名词做动词,下)(2)羝乳乃得归(乳:名词做动词,生子)(3)杖汉节牧羊(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网、檠 :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
(5)惠等哭,舆归营(舆:名词做动词,抬)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四)特殊句式:
1、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汉者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3)何以汝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装句,正常语序“以何见汝为”)
(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5)何以复加(介宾倒装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6)信义安所见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信义见安所乎”)(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亡罪夷灭者大臣数十家 ”)
2、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2)非汉所望也。(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3、、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四、艺术表现(学生参与)
1、典型的环境,生动的细节,形象栩栩如生。(提问:文中运用了哪些细节?)
开篇点明汉与匈奴时战时和、互扣使者的特殊背景。苏武受命出使,单于出尔反尔,以致引发内乱,牵连使节。匈奴使尽威胁利诱、幽禁困厄 的手段,企图迫使苏武归降。在严峻的考验面前,在攸关个人与国家荣辱生死之际,苏武坚守民族尊严,置个人生死于度外,为了不“屈节辱命”,毅然引刀自刺;纵被幽禁放逐,宁可啮雪食鼠食,也决不乞降变节;独处北海十九年之久,艰苦卓绝,依然坚持使节,不改其度;当他闻知帝崩,面向祖国痛哭数月,以致呕血。通过这一系列可歌可泣的生动细节,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苏武忠勇无比的个性特征。
2、运用对比衬托,突出鲜明的个性。(提问:文中运用了那些对比,突出人物什么性格特点?)
本文还成功地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如以张胜贪生请降来衬托苏武的大义凛然;以卫律卖国求荣反衬苏武的高风亮节;以李陵的计较个人恩怨而失志变节来衬托苏武忠君报国甘愿“杀身自效”的壮烈情怀。忠奸善恶,高下美丑,互为比衬,形象更为鲜明,褒贬自寓其中。这种种戏剧性的冲突和起伏跌宕的情节,大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3、详略安排合理,情节起伏跌宕,引人入胜。(提问:文章对卫律和李陵的劝降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要这样处理,作者的用意何在?)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威逼利诱各种手段都用尽,但都不能打动苏武。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4、个性化的语言,表现出人物独特的内心世界
在人物个性化语言运用方面也处处表现出作者的匠心。应对劝降,是展现人物内心世界和丰富的个性色彩的重要情节,主要通过人物语言来完成。卫律言辞先是骄横凶恶,构陷恫吓,苏武轻蔑怒斥,一派浩然不可凌辱的正气;卫律转而利诱,无耻自诩,暗藏杀机,苏武谴责,义正词严,有理有节。非大智大勇者,断难说出。李陵从私情入手,温和奉劝,倾诉肺腑,难掩变节羞愧;苏武不与李陵直接交锋,但正言明志,斩钉截铁,不容置疑。口气迥异的对话蕴含着丰富的潜台词,透露出复杂的心理世界和微妙的情态,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有血有肉。另外,作者在对史实的归纳、筛选和剪裁方面,紧扣人物塑造的中心,详略取舍得当,以按照时间顺序记述为 主,适当运用插叙和补叙,使叙事缜密翔实而又简洁明快。
五、讨论 参考观点一:
苏武的忠诚不能说是愚忠。首先,他忠诚的对象是国家是人民,身为汉使,当卷入匈奴的政变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汉使身份,不能引起汉匈两国的不必要的误会和纷争,他甚至愿意以性命来平息祸端,可见他是把边界的和平、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其次,他保持民族气节十九年,始终忠贞如一,这种忠诚表面看起来是对汉武帝,但实际上是对国家人民的,因为汉武帝是一个善于治国的明君,忠诚于他就是忠诚于汉武帝治理下的国家。
但是苏武的忠诚里有没有愚忠的成分,我认为还是有一些的。比如:李陵劝降时曾经提到苏武的两个兄弟尽心为国却枉死,但苏武却一味坚持汉武帝对他们父子有莫大的提拔之恩,因此愿意为皇帝肝脑涂地。我认
为,皇帝的知遇之恩固然应该感激报答,但兄弟的枉死也不应该回避,皇帝的恩情不能抵消皇帝对亲人的伤害之过,该报的恩要报,该澄清的事实,该争取的权利也还是要争取。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权利与义务的问题。不过话又说回来,我们不能苛求苏武,因为他毕竟是古代人,他的思想有着那个时代的历史局限性,如果他能生活在今天这个时代,说不定也能像我们这样争取自己的应有的权利。参考观点二:
苏武的行为贵在坚守,苏武的精神贵在讲究民族气节。这种坚守、这种气节,有着坚强的后盾。一是大国的尊严,二是个人的信仰。我泱泱大国子民,怎肯投降你匈奴小国。当然,不能光从这方面来理解,否则李陵等人为什么会投降呢:苏武行为既是忠君爱国的体现,同时更是自己高贵人格的体现。为了求得心安,为了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讲忠诚、讲诚信。自己认为是对的,就一定要坚持,那怕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辞。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不是如此?卫律、李陵、张胜等人,他们相信“识时务者为俊杰”,这也无可厚非,现在一切为自己生存的过分考虑自己私欲的大有人在,但从精神层面上看、从大多叔数人的认可方面看,苏武的精神显然是令人称道的。课堂小结
在《苏武传》中,苏武这个形象的塑造无疑是成功的。这得益于作者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刻画人物。对比越鲜明,主人公的形象越光辉。张胜、卫律、李陵他们都在匈奴的威势前丧失了民族气节,拜倒在敌人脚下。惟独苏武大义凛然,为了民族尊严和汉王朝的利益,宁死不屈。作者正是通
过这种对比映衬的手法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高大的民族英雄形象。扩展阅读:
《苏 武 庙》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译诗:苏武初遇汉使,悲喜交集感慨万端;而今古庙高树,肃穆庄严久远渺然。羁留北海音书断绝,头顶胡天明月;荒陇牧羊回来,茫茫草原已升暮烟。回朝进谒楼台依旧,甲帐却无踪影;奉命出使加冠佩剑,正是潇洒壮年。封侯受爵缅怀茂陵,君臣已不相见;空对秋水哭吊先皇,哀叹逝去华年。
该诗颂扬了富有民族气节、忠贞不屈、心向故国的苏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