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东师专题讲座作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2014年春季学期
网络教育《专题讲座》
------学习报告
所选专题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生姓名 _
专 业
年 级 学习中心 报名编号
专题教师姓名 宋祥
(以上信息必须详细填写)
2014 年 6 月 25 日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什么是语文素养呢?语文素养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丰富的语文积累、熟练的语文技能、深厚的文化底蕴、良好的学习习惯、高雅的言谈举止等。语文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它需要点滴的积累,良好的习惯,才得以一步步提高。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以及主体发展的需要,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从以下三方面着手来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
一、注重积累
大量的研究、实践证明,语言的学习只有在大量语言反复撞击、反复刺激下才能点点滴滴地“说出”,通过长年累月的积累才能“奔涌而出”。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最佳年龄。对于他们来说,大量积累语言、丰富和发展语言能力,是他们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古人也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法。可见语言文字的积累是学好语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一环。怎样让学生积极有效的投入到积累文字的过程中来呢?鉴于课堂时间有限,在课内的积累必须要提高效率。这就要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在指导阅读方法和培养阅读习惯的同时,大量积累优美的语句。其次,加强课外积累练习,从一年级开始,我就教给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好词、好句抄下来。时间一长学生就习惯成自然了,这也为写话打下了基础。第三,加大课外阅读量。要求他们多看动画片、少儿节目以及课外书。还让学生把自己的课外书拿到班里,同学们互相传看、互相交流体会。这样课内外积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良好习惯的养成。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也是抓得比较紧的,一般会在班上开展一些自学比赛活动,如:背书比赛、默写比赛、书法比赛、现场作文竞赛等。竞赛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充满了兴趣,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人的能力是在动力下得到发展的,学生在这种竞赛中培养了学习语文的能力,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自然形成了。
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学生学好语文必备的素质。诚然,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耐心的引导和辅导。就拿不喜欢交作业的学生来讲,我们老师不要一碰上这样的问题就一下子火冒三丈,应该问清楚学生不交作业的原因,再酌情处理。这样既能避免师生间矛盾的激发,也能让自己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美好的形象。总之,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是离不开妈妈式的关心和爱护的。
三、恰当、合理地运用好多媒体
语文课堂上如能很好地运用多媒体就是锦上添花,反之,就将失去其意义。也就是说,并不是每一节课,每一个环节都适合用。运用多媒体,目的是希望能化抽象于形象,使难懂的环节变得直观、形象,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关老师在教学土地的誓言时,以精彩的东北画面引入课文,这样就很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带学生进入课文,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这样不但比单纯的语言表述直观得多,还能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感受我们国家的地大物博。
如,教学《难忘的泼水节》一课的结尾:“多么幸福哇,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令人难忘啊,1961年的泼水节!”我用投影片出示了另外两个句子,让学生进行对比:“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幸福哇!”“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令人难忘啊!”二年级的学生虽然不知道前两个句子运用了倒装的修辞手法,但却体会到了这里的强调作用,强调的是因周总理的到来,傣族人民的幸福之情、难忘之感。
四、要重实践
语文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离不开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教学中要抓住一切机会设计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己,如教到《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可以让学生搜集关于周总理的生平事迹,举办一次以了解敬爱的周总理为主题的读书活动,然后组织学生写读书笔记,从而既加深对总理的了解和热爱,还得到了习作训练。再如学生学习了《卖火材的小女孩》一文,当学生了解了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后,再让学生以“我与卖火材的小女孩比童年”为题进行习作,在学生加深对主人公命运的同情中,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从而达到习作练笔的目的。又如学生学习了《小抄写员》一课,我让学生就叙利奥梦中情景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然后加以续写,这样在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过程中升华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提高了习作训练水平。
语文是基础学科,语文教育的功利作用,只可应付一时,不可享用一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应是语文教师的职业理想,让我们为此而不懈地努力吧!
第二篇: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中指出:必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构建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本课题力求全方位地开放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创造性地构建富有时代精神和鲜明个性的开放性的学校语文课程,以充分发挥学校语文教育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要一代新人重要作用。
第三篇:《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第一部分 前言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第三部分 实施建议 附录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改得失,借鉴各**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言语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1.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2.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年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3.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小学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4.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对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评价等,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也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的空间。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5.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二)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4.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6.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7.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8.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9.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10.喜爱图书,爱护图书。
(三)写话
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四)口语交际
1.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的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外阅读,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第二学段(3~4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
3.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二)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7.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9.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10.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三)习作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4.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6.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
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8.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4.能具体主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
(五)综合性学习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第三学段(5~6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7.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8.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9.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10.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11.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三)习作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4.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5.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6.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7.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四)口语实际
1.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
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
4.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5.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做简单的发言。
6.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五)综合性学习
1.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2.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3.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
4.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第四学段(7~9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
2.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
3.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3.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扩展自己的视野。
4.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5.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6.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7.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8.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9.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10.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11.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12.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13.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语言上的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14.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15.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三)写作
1.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2.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3.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4.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5.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6.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7.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
8.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9.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10.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0万字,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四)口语交际
1.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2.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说话观点和意图。
3.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
4.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5.在交流过程中,能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
6.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
7.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
8.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1.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2.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3.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
4.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
第三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材编写建议
1.教材编写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2.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感情。
4.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像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5.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
6.教材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语文知识、课文注释和练习等应少而精,具有启发性,有利子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
7.教材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繁琐化,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8.教材的体例和呈现方式应避免模式化,鼓励灵活多样,注意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9.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
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2.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3.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还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
4.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教学建议
(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二)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三)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四)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1.关于识字与写字与汉语拼音。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
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应有所不同,1~2年级要多认少写。
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
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
2.关于阅读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还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还应注意学主阅读时的心理卫生和用眼卫主。
3.关于写作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1~4年级从写话、习作入手。是为了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
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
写作知识的教学务必精要有用。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4.关于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
重视口语交际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
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
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5.关于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整体的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综合性学习应突出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配合。
四、评价建议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应避免语文评价的繁琐化。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如,关于学生平时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录、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教师和同学的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等。
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学校和教师要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档案资料和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客观地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
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考试只是评价的方式之一。
根据各学段目标达成的要求,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
(一)识字与写字
1.汉语拼音能力的评价,重在考察学生认读和拼读的能力,以及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纠正地方音的情况。
2.评价识字要考察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识字的能力。不同的学段应有不同的侧重。
3.关注学生日常识字的兴趣,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积极性,不能简单地用罚抄的方式来达到纠正错别字的目的。
(二)阅读
1.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
2.朗读、默读的评价。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
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评价默读,应根据各学段目标,从学生默读的方法、速度、效果和习惯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3.精读的评价。
重点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根据各学段的目标,具体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
4.略读、浏览的评价。
评价略读,重在考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评价浏览能力,重在考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
5.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
根据文学作品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可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
在7~9年级,可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6.古诗文阅读的评价。
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写作
1.写作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综合考察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
2.重视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
不同学段学生的写作都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评价要重视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不仅要具体考察学生占有什么材料,更要考察他们占有各种材料的方法。要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
3.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
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4.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提倡为学生建立写作档案。写作档案除了课内外作文外,还应记录写作态度、主要优缺点以及典型案例分析等内容,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写作实际情况和发展过程。
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根据实际需要,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第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
(四)口语交际
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意态度。评价必须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
(五)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于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这种探究,既有学生个体的独立钻研,也有学生群体的讨论切磋,所以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要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评价的着眼点主要在:
——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
——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
——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
——能否根据占有的课内外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
——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表现。
——学习成果的展示与交流。
在评价时,要充分注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思路和方法,及时发现差异。对不同于常规的思路和方法,尤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积极的评价。
附 录
一、关于优秀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
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三、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一、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
《课程标准》中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段),合计240篇(段)。此处仅推荐古诗文120篇(段),其余部分(也包括中国现当代和外国优秀诗文)可由教材编者和任课教师补充推荐。
1~6年级(70篇)
1.江南(江南可采莲)汉乐府
2.敕勒歌(敕勒川)北朝民歌
3.咏鹅(鹅鹅鹅)骆宾王
4.风(解落三秋叶)李峤
5.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贺知章
6.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
7.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王之涣
8.春晓(春眠不觉晓)孟浩然
9.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王翰
10.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
11.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王昌龄
12.鹿柴(空山不见人)王维
13.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王维
1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王维
15.静夜思(床前明月光)李白
16.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李白
17.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
18.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李白
19.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李白
20.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李白
21.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李白
22.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高适
23.绝句(两个黄鹏鸣翠柳)杜甫
24.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杜甫
25.绝句(迟日江山丽)杜甫
26.江畔独步寻花(黄师塔前江水东)杜甫
27.游子吟(慈母手中线)孟郊
28.江雪(千山鸟飞绝)柳宗元
29.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贾岛
30.枫桥夜泊(月落鸟啼霜满天)张继
31.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张志和
32.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卢纶
33.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刘禹锡
34.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刘禹锡
35.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白居易
36.池上(小娃撑小艇)白居易
37.忆江南(江南好)白居易
38.悯农(锄禾日当午)李绅
39.悯农(春种一粒粟)李绅
40.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杜牧
41.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杜牧
42.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杜牧
43.乐游原(向晚意不适)李商隐
44.蜂(不论平地与山尖)罗隐
45.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胡令能
46.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范仲淹
47.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王安石
48.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王安石
49.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王安石
50.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苏轼
51.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苏轼
52.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苏轼
53.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苏轼
54.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李清照
55.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陆游
56.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陆游
57.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范成大
58.四时田园杂兴(梅子金黄杏子肥)范成大
59.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杨万里
60.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杨万里
61.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朱熹
62.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林升
63.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叶绍翁
64.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翁卷
65.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高鼎
66.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王冕
67.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于谦
68、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郑燮
69.所见(牧童骑黄牛)袁枚
70.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龚自珍
7~9年级(50篇)
1.孔子语录
2.鱼我所欲也 孟子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4.曹刿论战 左传
5.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6.出师表 诸葛亮
7.桃花源记 陶潜
8.三峡 郦道元
9.杂说
(四)韩愈
10.小石潭记 柳宗元
11.陋室铭 刘禹锡
12.岳阳楼记 范仲淹
13.醉翁亭记 欧阳修
14.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15.爱莲说 周敦颐
16.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17.关雎(关关雎鸠)诗经
18.蒹葭(蒹葭苍苍)诗经
19.观沧海(东临碣石)曹操
20.饮酒(结庐在人境)陶潜
2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王勃
22.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王湾
23.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王维
2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李白
25.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李白
26.望岳(岱宗夫如何)杜甫
27.春望(国破山河在)杜甫
2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杜甫
2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岑参
30.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韩愈
3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刘禹锡
32.观刈麦(田家少闲月)白居易
33.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白居易
34.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李贺
35.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杜牧
36.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
37.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李商隐
38.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
39.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李煜
40.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
41.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
42.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王安石
43.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苏轼
4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45.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陆游
46.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
47.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文天祥
48.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马致远
49.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张养浩
50.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龚自珍
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对此提出如下建议:
童话:《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中外现当代童话等;
寓言:《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中国古今寓言等;
故事:成语故事、神话故事、中外历史故事、中外各民族民间故事等;
诗歌散文作品,如鲁迅《朝花夕拾》、冰心《繁星·春水》等;
长篇文学名著,如吴承恩《西游记》、施耐庵《水浒》、老舍《骆驼祥子》、笛福《鲁滨逊漂流记》、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罗曼·罗兰《名人传)、高尔基《童年》、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当代文学作品,建议教师从“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以及近年来发表的各类中外优秀作品中选择推荐;科普科幻读物和政治、历史、文化各类读物可由语文教师和各有关学科教师商议推荐。
三、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一、词的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叹词。
二、短语的结构:并列式、偏正式、主谓式、动宾式、补充式。
三、单句的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四、复句(限于二重)的类型:并列复句、递进复句、选择复句、转折复句、因果复句、假设复句。条件复句。
五、常见修辞格: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第一章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一、题解: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1992年颁布的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 ·“语文”“语文学科”“语文课程”
·2000年颁布的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对语文课程的性质是这样表述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
二、语文课程的性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工具性是语文课程所固有的本质属性。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本身是表情达意、思维交际的工具,可以帮助学好其他学科;同时,语文可以传承文化,可以传达社会价值观,从而维系社会的正常运作。
(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语文学习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语文教育活动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尊重人,尊重具体的人的生命价值,尊重具体人的文化及其多样性,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涵义。
(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遵循语文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践行;语文课程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并有助于学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
三、语文课程的地位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第二章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
(一)九年义务教育对语文课程的要求
1、表达了义务教育的平等的理想。
2、揭示了语文课程的阶段特点。
(二)语文素养的基本点
1、热爱祖国语文——爱国主义情感的具体体现
2、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正确态度
3、丰富的语文知识
4、语文能力
5、培养语感
6、发展思维能力
7、良好的个性
8、健全的人格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一)语文教育的熏陶感染与学生的独特、多元反应的有机结合。
(二)语文课程的实践性与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关系
(三)汉语言文字的特点与学生整体感悟的有机结合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
(一)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必然性
1、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2、学习方式内在逻辑的客观要求
(二)在语文教育中实施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的可能性及其支持性条件
1、伦理基础
2、教育技术支持
(三)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关系
1、什么是综合性学习与语文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是一种独立的课程,与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并列。这种课程具有独立性、统整性、学际性、开放性、弹性、主体性、合作性、现实性等特点。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的一种综合课程。
2、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类型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主体的课程。(1)按课题分类,可分为国际理解、环境教育、信息教育、福利教育等。(2)按活动分类,可分为讨论、演讲、辩论、参观、访问、校园活动、地区活动、同伴生活等。
(3)按活动成果分类,有文字类、口语类、图表类、实物类、体验类等。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一)什么是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开放的语文课程则以学生的语文生活经验和成长需要为依归,把教科书“这本小书”与生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强调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密切语文课堂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既强调语文教育的生活意义,又强调语文生活的教育意义。这样的语文课程必然是开放而充满活力的。
(二)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特点
1、从功能看,开放的语文课程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2、在结构方面,从课程主体分析,开放的语文课程应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层面。在课程类型方面,它应包括语文学科课程、语文综合性学习。
3、从课程目标透视,开放的语文课程应包括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语文学习的态度和情感、语文学习的过程和方法等层面。
4、从语文课程的存在方式看,开放的语文课程不限于教科书、不限于教室、不限于校园,而是与家庭、社会相通的;不仅存在于物理实存空间,而且存在于虚拟的网络空间,它应包括一个人完整的生活世界。
5、从实施看,开放的语文课程强调师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强调师生对课程的构建。教师要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6、从管理看,开放的语文课程强调民主管理,国家、地方、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课程的决策。
第三章
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一、整体性与阶段性的统一
(一)语文课程的整体性
1、课程标准的制定,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育的统一
2、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实现了语文课程内部结构的统一,使语文学科课程和语文活动课程统一为一个有机整体。
3、课程标准的制定,实现了语文教学过程的统一。具体说,就是教学与评价的统一。
4、课程标准的制定,实现了语文特殊能力的统一,使听说读写四大能力整体推进,协调发展。
5、课程标准的制定,正确处理了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加强了与生活的联系,实现了语文课程与生活的统一。
(二)语文课程的阶段性
语文课程标准设有总目标,在总目标之下,又将九年义务语文教育划分为四个学段: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并分别拟定了阶段目标。二、三维设计,相互渗透,螺旋上升
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是立体的,采用了三维度的设计。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一)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1、明确提出应该牢固掌握的语文基础知识,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总目标)
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第一学段目标)
2、明确掌握这些知识的目的
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本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第四学段目标)
3、把应该掌握的知识蕴含在形成的能力之中
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性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第三学段目标)
4、指出学习语文知识的方法和途径
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章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教学建议)
(二)单项发展与整体推进、协调发展的关系
三个维度七个方面,从理论上看,是可以分割的,但是在实践中,当具体到一个活生生的人时,三者是无法分割的。
三、阶段目标具体,更加亲和教师
“亲和”一词,是指教师与理论性文件密切的程度,教师对理论性文件使用的频率。
综合性学习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具体化为阶段目标,其要素大致有四点: 第一,前提。要培养学生对世间一切事物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和问题意识。
第二,基础。要强调学生学会观察周围事物,包括自然、生活、社会等各个方面。
第三,保证。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要求学生人人主动积极地参与其中,善于与他人合作。
第四,目的。能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际运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四、课程标准留有空间,利于发挥创造才能
(一)课程具体目标的表述,为教材编写、教学留下创造的空间 如课程具体目标的表述,分三种:
·刚性的,有明确的知识能力达成度,有的还作了量化规定,如识字,“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
·描述性的。鉴于语文课程的特点,尤其是侧重于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弹性表述。是为了体现包容性和适应性。
(二)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为具体实施留下了创造的空间
第四章
语文课程总目标的任务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素养”具体为一段话: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又将这段话在“总目标”中具体化为10条。这10项内容,包含了语文教育四个方面的任务:
一、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一)爱国主义感情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二)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不断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三)具备开放的视野,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二、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树立语文学习自信心,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一)语文课程应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二)语文课程应“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
(三)语文课程应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三、培养学生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
(一)识字写字能力
(二)阅读能力
(三)写作能力
(四)口语交际能力
四、培养创新精神,发展学生语文研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语文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语文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三)语文教育要求学生养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第五章
第一学段课程目标的任务分析
一、激发学习兴趣,打好自觉主动学习语文的基础
二、引导自由阅读,自由表达,打好自主学习语文的基础
三、培养爱美情趣,打下提高与发展人文素养的基础
四、学会拼音识字,打好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基础
(一)识字和识字能力的培养是第一学段语文教育的重点
(二)加强写字训练,提高写字能力,养成良好书写习惯
(三)为汉语拼音教学准确定位
第六章
第二学段课程目标的任务分析
一、抓住听说读写的连接点,实现语文素养的协调发展
(一)从情感、态度、价值观入手,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和自信心的确立
(二)知识和能力,二者在多处自然连接
二、落实听说读各项任务,促进语文能力的全面提高
(一)识字写字
(二)阅读
(三)口语交际
(四)综合性学习
三、遵循儿童语言发展规律,抓好作文起步阶段工作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作文的表述有三种。第一学段叫“写话”,第二、三学段叫“习作”,到了第四学段,才叫“写作”。
(一)继续培养识字写字能力,为作文起步做准备
(二)乐于写作,自由表达
第七章
第三学段课程目标的任务分析
一、现代社会对阅读、写作、写字能力提出的新目标
(一)讲求速度
(二)激发创造潜能
二、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一)开始分类阅读
(二)提高理解能力
(三)出现猜读法
“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表达效果。”
(四)探究性阅读的尝试
“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
1、它要求首先要确定一个阅读目标。
2、要有适合进行探究性阅读的环境和条件。
3、学生应该掌握一定的技能。
三、加速写作个性化进程,提高写作能力
(一)“懂得写作是为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二)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三)在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之中抒发真情实感
四、继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一)注意交际的态度
(二)会简要转述
(三)能即席发言
五、注重实践活动,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一)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初步了解查找资料、应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二)策划校园和社会活动
▲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第八章
第四学段课程目标的任务分析
一、拓展阅读,加厚加宽学生人文底蕴
(一)阅读体裁多样
(二)阅读范围扩大
(三)阅读总量剧增
(四)背诵诗文增多
(五)阅读速度加快
(六)形成阅读策略
(七)人文素养的提高
二、强化主观感受,进行探究性阅读
(一)提出探究性问题
(二)用合作的方法解决问题
三、注重实践活动,进行研究性学习
(一)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二)制定研究计划
(三)合作研究
(四)定出研究报告
四、构筑读写整体,提高读写效益
(一)表达方式
(二)读写议论文
(三)修辞方法
(四)阅读文学作品
五、坚持个性化表达,激发创新精神
(一)表达真切体验
(二)表达独特感受
(三)力求有创意表达
(四)实现独立写作
六、在语言实践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一)培养倾听能力,提高倾听水平
(二)增强表达能力,提高表达效果
(三)调整表达内容和方式,提高应对能力
七、在自主的语文活动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一)关注热点
(二)体现自主
第九章
教材编写建议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教材编写建议
(一)教材的编写要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
(二)教材的编写要坚持正确的方向
(三)教材的编写要做到适应性和前瞻性的统一
(四)教材的编写要做到整体性阶段性的有机结合
(五)教材编写的几个技术问题
1、关于选文
“教材选文要具有曲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
2、关于练习设计
体现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体现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创新精神、创新思维的培养。
3、关于教材体例和呈现方式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六)教材的编写要有开放性和弹性,留下创新的空间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对课程资源的认识
课程资源的主体有:①专家(研究者),他们的作用是定课程②领导(管理者),他们的作用是管课程;③教师(实践者),他们的作用是用课程。
课程资源的客体:①知识和能力,是语文课程的“智能——基础”系统。②过程和方法,是语文课程的“智慧——发展”系统。
③情感和态度,是语文学习的“动力——保障”系统。课程资源的载体语文课程资源的载体有:课本、音像、网络。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 自然性资源开发 社会性资源开发 人文性资源开发
(三)课程资源的利用 学校资源的利用 社区资源的利用 家庭资源的利用
第十章
对教学的建议
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二、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一)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言语实践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
(二)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又是个性化的活动。
(三)学生言语实践活动是一种综合实践活动。
三、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意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四、正确处理基本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关系
(一)语文基础就是那些为学生今后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最重要、最基本的知识、能力、方法和习惯
所谓发展,主要指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其内涵是:
1、健全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善于与人共处;
2、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善于发现和探究;
3、有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包括交往能力;
4、有生态伦理意识,能与周围环境(社会、自然)和谐共处。
(二)创造性教育是教师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创造动机、发掘学生创造性潜能、促进学生形成创造性人格的教学活动。其特点是:
1、创造性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
2、创造性教学是一种强调学习是个性化行为的教学。
3、创造性教学是一种探究式教学。
五、遵循客观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一)识字、写字、汉语拼音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1-2年级要多认少写”。
·“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二)关于阅读
·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其含义是:
(1)阅读是学生个体从书面材料获取信息,并与非认知因素互为影响的活动。
(2)阅读是学生和作者平等的对话,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
(3)阅读是一种探究性、创造性行为,是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想象、理解、评价、鉴定文本的过程。
·“教学建议”明确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教学建议”中还提到:“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教学建议”还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教学建议”中提到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三)关于写作
“教学建议”强调以下几点:
1、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2、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
3、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4、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像中的事物。
5、强调学生自主写作、自由表达,鼓励有创意的表达、自主拟题,为此要提供条件、拓展空间、减少束缚、少写命题作文。
6、重视学生写作过程的指导,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
7、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写作知识务必精要有用。
(四)关于口语交际
“教学建议”指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
1、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
2、重视口交际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
3、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使儿童感兴趣,有话可说。
4、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让绝大多数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
5、在口语交际活动中,应着眼于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
(五)关于综合性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所指“综合性学习”是指“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教学建议”对综合性学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1、强调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2、突出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
3、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4、提倡跨领域学习,注意与其他课程相结合。
第十一章
语文教学评价
一、语文教学评价概述
(一)语文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语文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三个维度和五个领域。
三个维度:①知识和能力,它是语文学习的基础;②过程和方法,它是语文学习的重点;③情感和态度,它是语文学习的动力。五个领域:①识字与写字,它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②阅读,它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取审美以验的重要途径;③写作,它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④口语交际,它是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⑤综合性学习,它是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体现了新的语文教学评价观念,即:①注重综合素质的考查;②强调评价指标的多元;③保护学生自尊和自信;④关注个体处境和需要;⑤激发积极主动的情感;⑥突出学生发展的过程;⑦贯穿日常的整个活动;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语文教学评价原则
1、发展性原则
2、全面性原则
3、过程性原则
4、合作性原则
5、多样性原则
(三)语文教学评价方法
1、定量评价方法
定量评价是把语文教学现象简化为数量,进而从数量的分析与比较中推断语文教学的成败,所以定量评价即“数量化评价”。定量评价,从百分制方法正在转变为等级制方法,试图利用等级记分制的“模糊性”达到淡化分数意义和减轻学生负担的目的。
定量评价方法具有简单、明了的特点,适用于某些简单、单纯的教学现象。
2、定性评价方法
定性评价是通过自然的调查,全面充分地提示和描述语文教学的特质,从而显示其中的意义,它是评价者对语文教学现象的读解,所以定性评价也叫“描述性评价”。第一,结合日常学习,评价语文学习主动性: 第二,结合学习成果,评价语文学习有效性: 第三,创设活动情境评价其创造性:
二、语文课程评价的三个维度
(一)“知识和能力”评价
根据现代社会的知识内涵分析,知识分为四种:①“是什么”的知识,②“为什么”的知识,③“怎么样”的知识,④“如何做”的知识。
·《语文课程标准》目标关注语言和文化的量的积累:①汉字积累、②词汇积累、③句段积累、④作品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识字写字”提出“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使用键盘输入汉字”。
2、评价要素
·语文知识包括“语言知识”“文章知识”“文学知识”。
·语文能力包括“一般能力”,即听、说、读、写的能力;“发展能力”,即认识能力、自学能力、开发能力、创新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评价
1、评价目标
·1—2年级“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高年级更强调独立阅读、探究性阅读,“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
·“写作”提出重视积累、重视修改、常常 用结合。因此,评价语文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一评文献检索的能力,二评科学思维的方法,三评语文学习的操作,四评学习习惯的养成。
2、评价要素
·语文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可以建构下列环节:①听说与读写;②观察与积累;③联想与想象;④实践与内化;⑤自学与互学;⑥研究与创新。
·评价语文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应该有下列要素:①课堂参与;②阅读习惯;③表达习惯;④学习方法;⑤课外学习。
(三)“情感和态度”评价
1、评价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在“情感和态度”方面规定:①“识字写字”提出:“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②“阅读”提出:“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喜爱图书,爱护图书”,“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③“写作”提出:1—2年级“对写话有兴趣”,“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而写”,“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④“口语交际”提出:“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有表达的自信心”,“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评价语文学习的“情感和态度”,一评语文学习的兴趣,二评语文学习的习惯,三评语文学习的方法,四评语文学习的交往。
2、评价要素
评价“情感和态度”应该有下列要素:①热爱语文(热爱生活、积累语感);②关心文化(关心科学、关心人文);③参与实践(接触社会、学会交流);④学会合作(共同探究、共享成果);⑤化智为德(认识自我、珍爱人生)。
三、语文课程评价的五个方面
(一)识字写字评价
1、评价目标
评价识字与写字,一评识字数量的要求,二评识字质量的要求,三评识字能力的要求,四评写字能力的要求,2、评价要素
①读准字音评价。②认清字形评价。③理解字义评价。④识字方法评价。⑤识字能力评价。⑥写字能力评价。
(二)阅读评价
1、评价目标 评价阅读,一评阅读能力,二评阅读习惯,三评阅读方法。
2、评价要素
第四篇:《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第一部分前言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附录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改得失,借鉴各**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言语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1.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2.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年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3.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小学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4.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对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评价等,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也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的空间。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5.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二)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4.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6.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7.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8.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9.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10.喜爱图书,爱护图书。
(三)写话
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四)口语交际
1.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的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外阅读,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第二学段(3~4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
3.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二)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7.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9.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10.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三)习作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4.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6.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
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8.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4.能具体主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
(五)综合性学习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第三学段(5~6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7.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8.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9.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10.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11.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三)习作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4.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5.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6.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7.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四)口语实际
1.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
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
4.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5.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做简单的发言。
6.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五)综合性学习
1.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2.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3.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
4.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第四学段(7~9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
2.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
3.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3.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扩展自己的视野。
4.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5.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6.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7.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8.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9.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10.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11.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12.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13.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语言上的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14.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15.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三)写作
1.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2.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3.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4.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5.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6.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7.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
8.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9.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10.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0万字,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四)口语交际
1.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2.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说话观点和意图。
3.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
4.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5.在交流过程中,能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
6.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
7.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
8.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1.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2.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3.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
4.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材编写建议
1.教材编写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2.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感情。
4.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像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5.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
6.教材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语文知识、课文注释和练习等应少而精,具有启发性,有利子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
7.教材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繁琐化,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8.教材的体例和呈现方式应避免模式化,鼓励灵活多样,注意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9.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
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2.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3.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还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
4.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教学建议
(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二)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三)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四)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1.关于识字与写字与汉语拼音。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
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应有所不同,1~2年级要多认少写。
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
2.关于阅读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还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还应注意学主阅读时的心理卫生和用眼卫主。
3.关于写作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1~4年级从写话、习作入手。是为了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
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
写作知识的教学务必精要有用。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4.关于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
重视口语交际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
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
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5.关于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整体的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综合性学习应突出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配合。
四、评价建议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应避免语文评价的繁琐化。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如,关于学生平时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录、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教师和同学的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等。
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学校和教师要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档案资料和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客观地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
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考试只是评价的方式之一。
根据各学段目标达成的要求,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
(一)识字与写字
1.汉语拼音能力的评价,重在考察学生认读和拼读的能力,以及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纠正地方音的情况。
2.评价识字要考察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识字的能力。不同的学段应有不同的侧重。
3.关注学生日常识字的兴趣,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积极性,不能简单地用罚抄的方式来达到纠正错别字的目的。
(二)阅读
1.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
2.朗读、默读的评价。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
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评价默读,应根据各学段目标,从学生默读的方法、速度、效果和习惯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3.精读的评价。
重点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根据各学段的目标,具体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
4.略读、浏览的评价。
评价略读,重在考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评价浏览能力,重在考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
5.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
根据文学作品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可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
在7~9年级,可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6.古诗文阅读的评价。
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写作
1.写作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综合考察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
2.重视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
不同学段学生的写作都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评价要重视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不仅要具体考察学生占有什么材料,更要考察他们占有各种材料的方法。要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
3.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
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4.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提倡为学生建立写作档案。写作档案除了课内外作文外,还应记录写作态度、主要优缺点以及典型案例分析等内容,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写作实际情况和发展过程。
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根据实际需要,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第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
(四)口语交际
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意态度。评价必须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
(五)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于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这种探究,既有学生个体的独立钻研,也有学生群体的讨论切磋,所以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要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评价的着眼点主要在:
——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
——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
——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
——能否根据占有的课内外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
——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表现。
——学习成果的展示与交流。
在评价时,要充分注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思路和方法,及时发现差异。对不同于常规的思路和方法,尤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积极的评价。
附录
一、关于优秀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
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三、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一、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
《课程标准》中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段),合计240篇(段)。此处仅推荐古诗文120篇(段),其余部分(也包括中国现当代和外国优秀诗文)可由教材编者和任课教师补充推荐。
1~6年级(70篇)
1.江南(江南可采莲)汉乐府
2.敕勒歌(敕勒川)北朝民歌
3.咏鹅(鹅鹅鹅)骆宾王
4.风(解落三秋叶)李峤
5.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贺知章
6.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
7.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王之涣
8.春晓(春眠不觉晓)孟浩然
9.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王翰
10.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
11.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王昌龄
12.鹿柴(空山不见人)王维
13.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王维
1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王维
15.静夜思(床前明月光)李白
16.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李白
17.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
18.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李白
19.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李白
20.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李白
21.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李白
22.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高适
23.绝句(两个黄鹏鸣翠柳)杜甫
24.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杜甫
25.绝句(迟日江山丽)杜甫
26.江畔独步寻花(黄师塔前江水东)杜甫
27.游子吟(慈母手中线)孟郊
28.江雪(千山鸟飞绝)柳宗元
29.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贾岛
30.枫桥夜泊(月落鸟啼霜满天)张继
31.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张志和
32.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卢纶
33.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刘禹锡
34.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刘禹锡
35.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白居易
36.池上(小娃撑小艇)白居易
37.忆江南(江南好)白居易
38.悯农(锄禾日当午)李绅
39.悯农(春种一粒粟)李绅
40.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杜牧
41.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杜牧
42.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杜牧
43.乐游原(向晚意不适)李商隐
44.蜂(不论平地与山尖)罗隐
45.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胡令能
46.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范仲淹
47.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王安石
48.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王安石
49.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王安石
50.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苏轼
51.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苏轼
52.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苏轼
53.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苏轼
54.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李清照
55.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陆游
56.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陆游
57.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范成大
58.四时田园杂兴(梅子金黄杏子肥)范成大
59.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杨万里
60.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杨万里
61.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朱熹
62.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林升
63.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叶绍翁
64.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翁卷
65.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高鼎
66.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王冕
67.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于谦
68、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郑燮
69.所见(牧童骑黄牛)袁枚
70.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龚自珍
7~9年级(50篇)
1.孔子语录
2.鱼我所欲也孟子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4.曹刿论战左传
5.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6.出师表诸葛亮
7.桃花源记陶潜
8.三峡郦道元
9.杂说
(四)韩愈
10.小石潭记柳宗元
11.陋室铭刘禹锡
12.岳阳楼记范仲淹
13.醉翁亭记欧阳修
14.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15.爱莲说周敦颐
16.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17.关雎(关关雎鸠)诗经
18.蒹葭(蒹葭苍苍)诗经
19.观沧海(东临碣石)曹操
20.饮酒(结庐在人境)陶潜
2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王勃
22.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王湾
23.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王维
2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李白
25.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李白
26.望岳(岱宗夫如何)杜甫
27.春望(国破山河在)杜甫
2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杜甫
2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岑参
30.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韩愈
3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刘禹锡
32.观刈麦(田家少闲月)白居易
33.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白居易
34.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李贺
35.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杜牧
36.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
37.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李商隐
38.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
39.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李煜
40.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
41.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
42.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王安石
43.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苏轼
4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45.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陆游
46.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
47.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文天祥
48.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马致远
49.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张养浩
50.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龚自珍
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对此提出如下建议:
童话:《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中外现当代童话等;
寓言:《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中国古今寓言等;
故事:成语故事、神话故事、中外历史故事、中外各民族民间故事等;
诗歌散文作品,如鲁迅《朝花夕拾》、冰心《繁星·春水》等;
长篇文学名著,如吴承恩《西游记》、施耐庵《水浒》、老舍《骆驼祥子》、笛福《鲁滨逊漂流记》、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罗曼·罗兰《名人传)、高尔基《童年》、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当代文学作品,建议教师从“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以及近年来发表的各类中外优秀作品中选择推荐;科普科幻读物和政治、历史、文化各类读物可由语文教师和各有关学科教师商议推荐。
三、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一、词的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叹词。
二、短语的结构:并列式、偏正式、主谓式、动宾式、补充式。
三、单句的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四、复句(限于二重)的类型:并列复句、递进复句、选择复句、转折复句、因果复句、假设复句。条件复句。
五、常见修辞格: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第五篇:对《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解读的浅析
对《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解读的浅析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的选择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1)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对科学过程的感受。不过分强调知识的逻辑顺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生活性、实用性,以及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加强探究的力度,精心创设活动与探究的情境,以及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内容的选择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反映最新科技成果,并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上三个特点充分表明,实施化学教学,应舍弃传统的化学教学片面强调知识和技能目标,必须把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放在首要的位置。因此,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尤为重要。
通过本学期的听课学习,结合自己过去的教学实践,我对初中化学教学中联系生活创设情景实施探究性教学有几点体会:
一、演示实验,创设学习情景,培养探究能力
学生在最初接触《化学》这门课程时,是一种望而生畏的恐惧心理,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化学》是一门有趣而又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联的科学是化学教师上好第一节化学课的关键,因此,在学习课题1时教师可以设计几个趣味实验,如“点不燃的手帕”、“雨落花开绿叶出”、“空瓶生烟”等奇景,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使他们感受到学习化学的愉悦性。
在学习《水的组成》这一课题时,教师进行了电解水的演示实验,并验证水电解后的生成物是氢气和氧气后,学生深感化学变化的奇特,同时领悟化学变化的实质,而且初步认识由水可以获得氢气这一理想能源,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还有其他很多演示实验都会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在学习“燃料的燃烧对环境的影响”这一课题时,组织学生进行三个实验:一是“树叶与酸雨”的反应;二是“镁条或锌粒与酸雨”的反应;三是“大理石与酸雨”的反应。学生通过亲自实验,认识到“酸雨”的危害的严重性,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以及发展新型无污染能源的紧迫性,使他们从小就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同时,学生也有进一步学好化学知识为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欲望。
二、设置化学问题,创设学习物景,培养探究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设计要根据不同的课题内容创设学习情景,“设置化学问题”就是一种方法。
将学生置身一个实际的情境之中,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并从该问题中,学习到“科学兴趣小组”的科学调查问题的方法,可以说对学生是一种全方位的素质提高。像这个“化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是信手拈来,如“为什么在冬天有雾的早晨,一妇骑着摩托车停在一交通路口等绿灯,而她的前面也停有很多汽车,突然,该妇女昏倒了。试分析她昏倒的可能原因?”这种问题的设置会让学生对汽车尾汽的污染加深认识,从而对改变汽车燃料有更新的探究要求。
三、图片、模型和影像资料,展示学习情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学习化学研究些什么”的知识时,可以展示拉瓦锡的有关实验图片,我国化学室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蛋白质的图片等,让学生感受化学家的研究成果;通过观看“南极臭氧空洞”的图片,环保部门对大气检测的资料片,用高能燃料推进火箭的过程,以及机动车辆尾气排放图片、工厂排放废气而产生“浓烟滚滚”的景像等,都会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认识到只有学好化学知识,才能解
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
四、通过新闻报道,创设情境,培养探究能力。
新闻报道中经常会涉及到化学方面知识情景,例如,有一报纸报道:有一下水道发生了爆炸,所炸之处,下水道盖全部被炸开,并一直炸到一学校的校园内,并炸伤几名小学生及路人。据事后调查,这是一起严重事故:有一名从事灌装液化汽的人将罐内残留物倒入了下水道,后又遇到有人丢烟头掉进了下水道而发生了这起爆炸事故。学生阅读后,深感生活中化学知识无处不有,加深了点燃“一切可燃性气体或粉尘都应验纯”的这一知识点的认识,同时,也对我国很多煤矿发生瓦斯爆炸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在这里,可以进行知识拓展,设计一个“点燃不纯H2”的爆炸实验,让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验证获得为什么会“爆炸”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活动,探究的内容是“怎样预防矿井的爆炸事故发生?”学生会感受到搞好矿井的安全是多么重要,也使学生对社会对人民增添了一份责任感。
新闻报道中的内容,学生有一种新鲜感,阅读与了解其中内容的欲望比较强,因此,从中选取相关的内容,创新情景,非常方便,而且教学效果好,比如“在学习天然气”这一课题时,我市报道了,“天然气,会给你带来什么?”的内容,其中涉及到天然气的成份,天然气的燃烧产生的污染与煤气燃烧相比,天然气与煤气燃烧热值的大小,最后,引导市民计算了每立米的价格问题,这实际上是创设学生学习“天然气”知识的良好情景,让学生从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热值与价格等多方面获得了训练,学生学得轻松,而且又让他们感受到实用。像这种例子有很多„„
所以说,新闻报道在牌教学测设情景的有宽阔途径。可以达到引人人胜,立竿见影的目的。
五、调查与实践,设置情境,培并探究能力。
在学习“水的净化”这一课题时,联系我们身边的母亲河──黄河已受到污染,那我们的自来水厂是如何净化的呢?让学生带着要“探究”清楚这一过程的问题,学习“水的净化”的全部过程,认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又如,据报道,有位五十多岁的农妇、到自家地窖中拿红薯时,不幸身亡。经分析确认:农妇是因地窖中二氧化碳过多使其缺氧而窒息身亡。读了这篇报道。就可以提问,怎样测定地窖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呢?可以组织学生分组对地窖的二氧化碳质量分数进行探究。同时,又加深了学生对二氧化碳性质的认识,并且对学生以后在生活中的安全知识又添了重重一笔。
我们还可以通过小故事,科学史实,实物等创设情景,增加学习化学的愉悦性,激发学生的兴趣。生活中现存的化学情景,是无处不有,扣人心弦,有待于我们去开发,去利用,为使我们的化学教学焕发勃勃生机。
总之,创设学习情景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有利于积极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