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 峡》优课评选教案
盱眙县2010年中学语文教师优课评选教案
《三 峡》教案
【授课人】
盱眙县第二中学 施传荣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文章是怎样抓住特征描写自然景物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理解文章是怎样抓住特征描写自然景物的。【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同学们,你们到过三峡吗?三峡的壮丽风光吸引了古今多少文人墨客歌咏它,古有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商隐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今有刘白羽的《长江三日》等,这些脍炙人口的诗文,更增添了三峡的美。今天,我们来看看,在地理学家郦道元的笔下,三峡又是何等的壮丽。早在1500年前,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就在《水经注·江水》中对三峡的风光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描述,今天我们就学习这篇短文《三峡》。
二、检查预习,了解作者
⒈引导学生看“阅读提示”和注释①。⒉指名学生简介作者及作品,教师适当补充。
郦道元(466—527),字善长,范阳涿鹿(今河北省涿鹿)人,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散文家。曾任安南将军、御史中尉等职,执法严格,后为关右大使,被雍州刺史萧宝寅杀害。有《水经注》传世。
《水经》是我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记载全国水系的地理著作,作者已不可考。由于它记叙简略,郦道元在“访渎搜渠”,亲自考察后为其补订作注,写成《水经注》40卷。语言简洁精练,文字秀丽优美,对后代游记文学有很大影响。《水经注》不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著作,也是宝贵的文学珍品。它与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李善的《文选注》齐名,史称“四大名注”。
《三峡》是《水经注》的代表作,是一篇描写长江三峡壮丽景色的游记散文。
三、简介三峡,整体感知
盱眙县2010年中学语文教师优课评选教案
四、小组合作,学习课文 1.整体感知
⑴播放课文录音,要求学生边听、边在书上勾画生字。⑵播放字词教学幻灯片,利用工具书,给下字注音。
阙 叠
嶂
曦
襄
溯
湍
漱 涧 啸 ⑶学生完成正音,全班共同订正。⑷学生自读课文。要求:放声朗读。
3.师生共同疏通课文第一、二层大意,解释加点的字并翻译。
五、自学提高,引导质疑
1.小组合作探究,参考注释讨论自学以下内容,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2.集体解决疑难问题。
学生提出疏通文意时遇到的问题,同学帮助解答。学生解答不了时,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六、对照图片,赏读课文
七、集体讨论,总结课文: 先写山 两岸连山,群峰对峙 再写水(夏)虽乘奔御风 不以疾也(春冬)素湍绿潭清荣峻茂(秋)林寒涧肃,高猿长啸
八、思考讨论,解决问题
思考讨论题一:文章描写了哪些景物?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的? 小组思考、讨论回答
文章描写了三峡两岸高峻的山势,奔腾的江流,以及一年四季景色的变化。(或山、水、树、猿鸣)文章先写三峡地貌,重点写山,然后又分别描绘了四季的景象,先写夏季三峡的江水;再写春冬三峡的景色,最后写三峡秋天的景色。
思考讨论题二:三峡地貌总体特点是什么?四季各有什么特点? 小组思考、讨论回答
地貌总特点:山势连绵,遮天蔽日。
夏季:水势迅疾凶猛。
春冬:景色秀丽奇绝。
秋:幽静、凄凉。
思考题三:《三峡》最后一句,对文章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盱眙县2010年中学语文教师优课评选教案
思考题四:作者是如何巧妙地寓情于景的?
学生思考并展开讨论。
①明确思考题三:
《三峡》最后一句可谓锦上添花之笔,将三峡的凄清、空旷之感形象地表达出来。“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渲染山间空旷,境界清幽寂寥。以渔者歌谣作结,凄凉哀婉,使读者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②明确思考题四:
描写山水的作品,一般都不是纯客观地写景,作者总是在景物的描写中,融注个人的主观感受,因而写得情景交融。文中描写舂冬之时的山光水色的秀丽奇绝、后特别点出“良多趣味”,流露出作者掩饰不住内心的爱悦之情,使读者受到感染。
九、朗读课文,品味鉴赏
四人小组反复朗读课文,把你喜欢的段落朗读出来,体会文章的语言。
语言的精炼;音韵的和谐;传神地描写景物特征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学生齐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十、归纳小结,拓展延伸
这堂课,我们朗读翻译,并欣赏了这篇描绘三峡优美风光的精彩散文,感受了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当代散文家学者余秋雨曾赞扬道:此文用了最俭省的文字,描述了三峡春冬之时的“清荣峻茂”,“晴初霜旦”的“林寒涧肃”,使后人再难调动描绘的词章。的确,郦道元的这篇散文对后代山水游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请同学们课下反复诵读,进一步体会本文语言运用的妙处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十一、精彩回顾,完成练习⒈翻译下列句子
⑴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⑵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⑶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⑷清荣峻茂,良多趣味。⒉背诵课文,摘抄精彩词句。
⒊水是三峡的灵魂,请仿照文章写景方法描写你见到过的最美丽的水。
第二篇:优课评选心得体会
优课评选心得体会
张家湾中心小学 滕世燕
2017年2月28日至3月9日,我校举办了优课评选活动,我认真观摩了10位教师的课,每位教师风格各异,都有各自的精彩之处,每一节课都有许多值得让我学习借鉴的地方,它不仅使我对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更让我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下面我就听课后的收获和感想谈谈自己的体会。
首先是课前的互动环节,每位教师在教授新课前都和学生做了交流互动。
通过这一环节,逐步减轻了学生的紧张情绪,使大部分学生认为英语学习的枯燥感没有了,为下一步的授课做好铺垫。教师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这是新课标的重要特点,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针对不同学生采用了不同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互动形式多样,采用实物、看图、看动画的模式创造语境,让学生展开联想,激起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营造了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其次,每位教师自身的良好素质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障。
听课中我发现教师有以下几个共同特点:1.口语流利,发音准确。现场给大家做了声情并茂的朗读,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位师生,使大家体会到了深厚的爱,将情感教育渗透于语言学习之中。2.善于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手段辅助教学,使学生接触到的知识更直观、更立体、更形象生动。3.教态亲切,表情丰富,充满激情,在课堂上能轻松、活泼、潇洒地进行授课,富有艺术性。
最后,教学设计适合学生、贴近生活。
在教学设计上体现了继承与发扬、改革与创新的特点。主要表现:
1、不以讲为主,以师生对话为主要学习方式。
2、注重学生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尽可能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
3、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生活。
4、学习方法的多样性,如看、听、说、议、练、读等。
5、教学目标定位准确,并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具体落实。
6、教学源于课本又不局限于课本,学生学的有趣和轻松。
总之,英语教学是一门复杂而丰富的教育,它不同与数学,英语教学要求语言文字教学和情节、内容教学相结合,相辅相成。不管是教育理念还是实际教学,都需要我不断去摸索去尝试,才能在新课程的改革大潮中不被淘汰。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特别重视“说”和“读”的训练。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让自己的英语教学迈上更高的台阶!
2017年3月13日
第三篇:《三峡》研讨课教案
《三峡》研讨课教案
23中初二语文组靳月娈
一、导入
朱熹的《熟读精思》: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二、熟读
(一)试读师正音
(二)跟读
老师范读,学生轻声跟读。
(三)自渎
要求学生自己出声读课文。
(四)齐读
三、精思
(五)译读
1、生小组互相边读边翻译,实在翻译不出的可以找老师帮忙。
2、询问学生翻译时觉得有困难的地方,然后问学生是怎样解决的。
3、指名翻译,教师点拨重点字词。
略无:毫无。阙:通“缺”,中断。曦:日光,这里指太阳。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以:比。
疾:快。湍:急流。绝:极高的山峰。良:实在。属:动词,连接。引:延长。
(六)研读
研读思考问题:
a.作者写了三峡的哪些自然景物?
b.作者分别抓住了这些自然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c.课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师生共同完成板书的主体内容。
(七)问读
看生能否同起同止。
1、总写三峡地貌的句子。(自„„阙处)
2、第二段中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或王命„„疾也)
3、第三段中总说三峡美景的句子。(清荣„„趣味)
4、第四段中写求日三峡凄美动人的句子。(每至„„久绝)(说出后师提示完成板书。)
(八)比读
《早发白帝城》与《三峡》都描绘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是游记散文,试找出诗句与课文中相对应的、写相同景致的句子。讨论明确:
文章的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鸣;文章第一段则与诗中的“万重山”相应。
(九)疑读
作者描写江水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顺序依次,而是首先写夏季,并将春冬二季合为一体,而最后写秋季?
明确:作者是根据三峡景物的特点来安排顺序的。三峡形势是两岸山岭绵延高峻,山高谷窄则流急,因此,第二段紧接着山高之后写水势 —— 写夏季江大流急。与迅猛的夏天水势不同,春冬又是一番景象。春冬二季水势状况接近,故一并写。此时已非洪水滔滔,而是“素湍绿潭”、“清荣峻茂”的美景。与冬春“清荣峻茂”形成鲜明对照的则是“林寒涧肃”“凄清悲凉”的秋天。全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颇见作者结构布局严谨有序的匠心。
(十)品读
本文记叙了长江三峡雄伟壮丽的奇景,激发了我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背诵全文。并体会怎样写山水游记。讨论明确:
1、抓住景物特点,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写景;
2、抓住不同的季节,以动物、静物相结合的方法来写景;
3、凝聚自己深厚的感情来写景。
(十一)拓展(依据时间取舍)
郦道元笔下的三峡距今已有1500年,现在的三夏已经发生了变化,同学们 或许没到过三峡,那么,有同学知道 现在三峡上发生什么事情?——对,三峡 工程。三峡工程预计到2009年将完工,到那时,水位最高的将抬升105米,那 么到那时,三峡的许多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将不复存在,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那时 三峡会是什么样子?大家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查找相关资料,感兴趣的话,同学们 可以写一写。
(十二)板书
总: 山 —— 两岸连山,隐天蔽日雄壮美
三峡夏:——夏水襄陵,乘奔御风奔放美分:水春冬:——素湍绿潭,悬泉瀑布清悠美秋:——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凄婉美
第四篇:优课教案
第一课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1~2页例
1、例2,课堂活动第1~2题,练习一第1~3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经历探索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过程,理解小括号在四则混合运算中的作用,能正确进行三步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
2感受两步混合运算和三步混合运算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掌握没有括号和带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
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自主探究,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问题意识、探索精神、协作交流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掌握这个运算顺序。【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计算下面各题
105-46+73 9×12-24÷3 说一说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算式里,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混合运算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先乘除,后加减 只有乘除法或只有加减法——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2计算下面各题
115-(11+9)×5(107-80)÷(108-99)说一说有小括号的算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再次形成新的板书: 混合运算没有括号的既有乘除法 又有加减法——先乘除、后加减 只有乘除法
或只有加减法——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在掌握了这些知识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1 出示教科书例1的情景图,将图中的对话框改为“我们一共要做200个灯笼”,“每天做20个,照这样计算,做了7天,还剩多少个”。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图意后,问学生:怎样求还剩多少个,能用原来学习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指导学生这样想,要求还剩多少个,应该用200个减去做了的个数;要求做了的个数,应该用20×7;算式列成200-20×7。教师:200-20×7这个算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师:算式的运算顺序与解决问题的顺序相同。同学们能计算出来吗?
学生解答后,重点就运算顺序再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要先算乘,再算减。教师:同学们对前面的知识掌握得不错。下面我们看这个问题要发生什么变化? 把小女孩的对话框改成教科书上的对话框。
让学生观察后发现,“每天做20个”变成“4天做了80个”。教师:题目这样变化以后,又该怎样解答呢? 指导学生分析出右图的解答过程,在此基础上列出混合运算算式。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200-80÷4×7。
教师:从做灯笼这幅图的要求来看,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呢? 教师:就是说图中要求我们先算除,再算乘,最后算减。教师边讲边板书:200-80③÷①4×7②
教师:按照我们前面学习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要求,这道算式又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呢?
指导学生对照黑板上复习时板书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思考,根据“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确定这道题要先算80÷4×7,再根据“只有乘除法,要从左到右依次计算”的运算顺序,确定要先算80÷4,再算乘法。
教师:这道题的运算顺序与刚才分析的图中的要求一致吗?师:说明这个算式列对了。
同学们能按照这个运算顺序算出这个算式的结果吗?(指示计算,两个学生在黑板上计算)
教师指导:每算一步,要把结果写在原来这步计算相应的位置,比如80÷4这一步的结果是20,这个结果要写在原来80÷4的这个位置上。讨论:这道混合运算和原来学习的混合运算有哪些不同?
教师:多一步计算,顺序的分析和计算过程都要复杂一些了,但是有相同的地方吗?(着重发现确定计算顺序的方法是一样的)
教师:对了,前面掌握确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方法,在三步计算中也同样适用。
你能用你掌握的计算知识确定下面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吗?
出示:125+75×4-90360÷40+17×8学生分析出运算顺序以后,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然后计算出结果。2教学例2 出示:70×(750-715÷65)。师:和前面的混合运算比,这道题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小括号)
原来我们学过有小括号的算式吗?想一想有小括号的算式应该怎样算? 教师:能应用前面掌握的知识分析出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吗? 指导学生分析出这道题的运算顺序是:70×③(750-715②÷65)① 教师:能说说为什么要先算除和减,再算加的理由吗? 教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先算除再算减呢?
引导学生思考后回答,因为除和减都在括号里,按运算顺序,应该先乘除,后加减。
教师:能把这道题做出来吗? 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计算过程。引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和第2题。
三、课堂小结(略)
四、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一第1~3题。
第五篇:《三峡》教案 优秀课例
《三峡》教学设计
蚌埠高新教育集团实验中学 牛全喜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达到熟读成诵; 2.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学会品析语言,细心观察,提高描写景物的能力。
4.感受三峡雄奇壮丽、清幽秀美的景色,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体会三峡的美和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手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毛泽东主席在《水调歌头·游泳》中写道“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李白也在诗中叹道:“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同学们知道这两位文坛巨匠所描写的是哪里么?
(引出三峡,教师板书课题。)
1、你对三峡都有哪些了解?
(配乐播放“三峡风光”图片,学生可结合图片,各抒己见。)
今天我们就跟随1500年前著名的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一起走进三峡。
2、介绍郦道元和《水经注》
二、初读,清文字之障:
1、学生自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字典扫清文字障碍。
2、试读课文,正音顺句。
3、教师配乐范读。
三、译读,解文言之惑:
1、借助注释疏通语句,初步感受文章大意。以四人为一组,各组内交流讨论文章的大意,并将发现的问题及时记录。
2、分组展示初习之惑,解疑答难交流成果。
各小组提出各自在疏通文意时所遇到的疑惑,师生共同解疑答惑。
3、自由朗读,初感大意,体会语气。学生进行配乐朗读展示,师适做点评。
四、品读,寻“三峡”之美。
1、作者写了有关于三峡哪些雄伟秀丽的风光?(讨论作者的写景思路。)
明确:三峡的山,三峡夏季的水,三峡春冬之景,三峡秋天的景象。
2、寻读课文,总结三峡景物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总:山——连绵陡峭
分:夏水——水大流急
春冬之景——清荣峻茂 秋季景——凄清悲凉
3、对号入座:出示三峡山、水、及四时之景的图片,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对应的语句。
4、结合各图片中景物的特点,用“三峡美,美就美在三峡的„„(景物)。你看那„„”这一句式说一句简单的话,并加上一句描写的话。
示例:三峡美,美就美在三峡的山。你看,那七百里连山,绵延不绝,其间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盖住了蓝天和太阳。
5、此文历绘三峡壮丽的山川和奇丽的四季景色,语言简练传神,仅用155个字,就写出了七百里三峡的万千气象。你认为文中的哪些词语用得最为精妙,妙在哪里?请同学们品读课文,说出课文的几个妙点来。
(学生合作学习,自由评说)
例如:“清荣峻茂”一字一景,江水清澈,树木欣欣向荣,山高岭峻,花草茂密。言简而意赅地概括了三峡四季之景的特点,用字之精,意蕴之丰,令人叹为妙绝。
6、通过对美的追寻和探索,你能感受到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什么情感呢?
7、齐诵全文,感受三峡风光之美。
五、美读、背诵课文。
此文不仅所描绘的景美,文辞更美,如此美文定不能让它与我们失之交臂。同学们,让我们美美地读起来,背起来。将此景永存,此情永记!
(播放《高山流水》古筝曲,学生自由朗读成诵。亦可稍作准备后配乐朗读,后开展背诵竞赛。)
六、拓展延伸。
前后历时17年的三峡工程于2009年顺利完工,三峡水位抬高了175米,请对照课文,推想一下,现在的三峡与郦道元笔下的三峡景色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配乐播放三峡风光图片。)
七、课堂小结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岭纵横,江河奔腾,风光秀丽,景色宜人。《三峡》是古代写景散文中的佳作,作者以简练而富有概括力的语言向我们展现了三峡无比雄壮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的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让我们获益良多。今天的三峡正在向世人放射着那令人瞩目的光芒,“截断巫山云雨” “高峡出平湖”。三峡是我们心中永远的挚爱。
八、板书设计
三 峡
山——连绵陡峭 夏水——水大流急 春冬之景——清荣峻茂
秋景——凄清悲凉
九、作业设置
1、假如你是一名导游,那么依据课文内容,写一篇500字左右的关于三峡风光的导游词。
2、面对壮丽的美景我们总会不由得从心里发出赞叹,祖国风物无边,景色各具特点,就让我们学习郦道元写景的手法,来描绘一番我们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