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选修五第一章第4节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教学设计
学校:临清二中
学科:化学
编写人:李榜臣
审稿人:周延英
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一、教材分析
《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是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第1章第4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实现这些步骤的方法有哪些,通过这些方法讨论有机物的分子组成与结构,这部分知识放在学习各类有机物之前,目的是为进一步研究有机物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
2.掌握有机物的分离与提纯方法(蒸馏法、重结晶法、萃取法等); 3.了解测定有机化合物元素含量、相对分子质量的一般方法; 4.掌握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
5.理解理解鉴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一般过程和方法。2.能力目标:
学会确定有机物的分子组成与结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分离和提纯”实验的操作,培养学生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2)通过联系知识与科学研究方法的关系,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热爱,认识有机物结构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有机物分子组成与结构的确定。难点:有机物分离与提纯。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分离实验学生有一定的基础,但有些学生还是不清楚,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对于用高科技方法确定有机物结构式首次接触,需要教师指导并得出正确的认识。
五、教学方法
1.实验法:有机物的分离与提纯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如条件不具备可采用演示实验)。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实验“蒸馏”“重结晶”,初步把握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步骤。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六(或八)人一组,实验室内教学。课前打开实验室门窗通风,课前准备好所需实验用品。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首先提问:
(1)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有哪些?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与方法。我们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然后展示探究的第一个问题,为什么首先要对有机物进行分离和提纯?(获得纯净物,便于研究)。设计意图:层层递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蒸馏的对象及满足条件是什么? 教师:大家回答的很好,下面我们来看实验1-1。
教师说明实验步骤,强调实验注意事项,提出思考问题,布置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六-八人一组,分工合作。并让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思考讨论所提出的问题。多媒体展示探究思考题:
1,温度计水银球位于蒸馏烧瓶支管口处,为什么? 2,加热前加素烧瓷片,目的是什么? 3,冷凝水进出方向是怎样的?
4,什么是共沸溶液?怎样提纯含少量水的乙醇?
5,分离与提纯有什么区别?除杂原则是什么?
在学生分组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课堂实录)
利用学生分组实验中酒精灯加热的时间,组织学生交流实验前提出的思考题,进行师生交流。然后观察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
探究二:重结晶的对象及满足条件是什么? 教师:大家总结的很好,下面我们来看实验1-2。
教师说明实验步骤,强调实验注意事项,提出思考问题,布置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六-八人一组,分工合作。并让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思考讨论所提出的问题。多媒体展示探究思考题:
为了获得更多的苯甲酸晶体,是不是结晶的温度越低越好? 在学生分组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课堂实录)教师巡视并指导,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并分析原因。
探究三:萃取的对象及满足条件是什么?实验中用到的主要仪器是什么?操作中注意什么事项? 教师:从回答来看大家学案预习的很好,你还知道哪些分离、提纯的方法?(设计意图:拓展学生思维,扩大知识面)
探究四:元素分析的目的是什么?你有哪些方法确定有机物的实验式?
课堂实录:根据学生的讨论,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指出可以用各元素的质量分数,也可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去求实验式。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及自我总结的能力。
探究五:怎样用质谱法测定相对分子质量?你还学过哪些方法? 课堂实录: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还有标态密度法、相对密度法等。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探究六:红外光谱与核磁共振氢谱分别是讨论什么问题的?分别是怎样确定相关的结构的? 课堂实录:由不同学生回答,让其他学生纠错,共同完善结论。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接受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的能力。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课堂实录)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那么,从下一节课开始我们一起来学习各类具体的有机物。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烷烃这一部分,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
九、板书设计
一、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
二、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方法
(一)、分离与提纯 ⒈蒸馏
⒉重结晶
⒊萃取
(二)、元素分析与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 ⒈元素分析
⒉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
(三)、有机物分子式的确定:
(四)、分子结构的鉴定 ⒈分子结构鉴定的常用方法:
⑴化学方法:鉴定出官能团。
⑵物理方法: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等。⒉红外光谱:
⒊核磁共振氢谱:
十、教学反思
本节设计采用了提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首先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看不懂的知识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本节课蒸馏、重结晶等实验是提纯分离的基本实验,对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有很重要的帮助,也能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实验,也突破了本节的难点——学生分组实验并合作探究,提升了化学的科学素养。通过有机物元素分析,实验式、分子式、结构式的教学,认识自然科学的科学研究方法,为学习好这一门科学从方法上打下基础。
本节课时间45分钟,预计时间分配:其中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检查预习4分钟,讲解实验原理及学生分组实验20分钟左右,实验式、结构式的确定16分钟,反思总结当堂检测5分钟左右,能够完成教学内容。
在以后的教学中会经常使用本节课所学过的方法,争取使之更加完善、科学。
第二篇: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教案
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怎样研究有机化合物,应采取的步骤和方法。
2、掌握有机物的分离和提纯的一般方法,鉴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录象方式,参观了解质普、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普仪等仪器核实验操作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练习,从中体验研究有机化合物的过程和科学方法,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
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常用方法。
1、蒸馏、重结晶等分离提纯有机物的实验操作
2、通过具体实例了解某些物理方法如何确定有机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分子结构
3、确定有机化合物实验式、相对分子质量、分子式的有关计算
三、教学难点
有机物的分离和提纯。测定有机物的元素组成、相对分子质量、分子结构。
确定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和鉴定有机物分子结构的物理方法的介绍 【板书】第四节 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从天然资源中提取有机物成分,首先得到的是含有有机物的粗品。在工厂生产、实验室合成的有机化合物也不可能直接得到纯净物,得到的往往是混有未参加反应的原料,或反应副产物等的粗品。因此,必须经过分离、提纯才能得到纯品。如果要鉴定和研究未知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必须得到更纯净的有机物。下面是研究有机化合物一般要经过的几个基本步骤: 【板书】
首先我们结合高一所学的知识了学习第一步——分离和提纯。【板书】
一、分离、提纯
师:提纯混有杂质的有机物的方法很多,基本方法是利用有机物与杂质物理性质的差异而将它们分离。接下来我们主要学习三种分离、提纯的方法。
【板书】
1、蒸馏
师:蒸馏是分离、提纯液态有机物的常用方法。当液态有机物含有少量杂质,而且该有机物热稳定性较强,与杂质的沸点相差较大时(一般约大于30ºC),就可以用蒸馏法提纯此液态有机物。
【演示实验1-1】含有杂质的工业乙醇的蒸馏
所用仪器:铁架台(铁圈、铁夹)、酒精灯、石棉网、蒸馏烧瓶、温度计、冷凝管、接受器等。如图所示:
【蒸馏的注意事项】 注意仪器组装的顺序:“先下后上,由左至右”; 不得直接加热蒸馏烧瓶,需垫石棉网;
蒸馏烧瓶盛装的液体,最多不超过容积的2/3;不得将全部溶液蒸干;需使用沸石; 冷凝水水流方向应与蒸汽流方向相反(逆流:下进上出);
温度计水银球位置应与蒸馏烧瓶支管口齐平,以测量馏出蒸气的温度;
【演示实验1-2】(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注意实验步骤)【板书】
2、结晶和重结晶
(1)冷却法:将热的饱和溶液慢慢冷却后析出晶体,此法适合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溶液。
(2)蒸发法:此法适合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溶液,如粗盐的提纯。
(3)重结晶:将以知的晶体用蒸馏水溶解,经过滤、蒸发、冷却等步骤,再次析出晶体,得到更纯净的晶体的过程。
【说明】重结晶的首要工作是选择适当的溶剂,要求该溶剂:(1)杂质在此溶剂中的溶解度很小或溶解度很大,易于除去;(2)被提纯的有机物在此溶剂中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
【思考与交流】
1、已知KNO3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容易随温度变化而变化,而NaCl的溶解度却变化不大,据此可用何方法分离出两者混合物中的KNO3并加以提纯?
2、重结晶对溶剂有何要求?被提纯的有机物的溶解度需符合什么特点?
3、重结晶苯甲酸需用到哪些实验仪器?
4、能否用简洁的语言归纳重结晶苯甲酸的实验步骤? 【概括】高温溶解、趁热过滤、低温结晶 【板书】
3、萃取
(1)所用仪器:烧杯、漏斗架、分液漏斗。
(2)萃取:利用溶液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前者称为萃取剂,一般溶质在萃取剂里的溶解度更大些。
分液:利用互不相溶的液体的密度不同,用分液漏斗将它们一一分离出来。
【说明】注意事项:
1、萃取剂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与溶剂互不相溶;二是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较大。
2、检查分液漏斗的瓶塞和旋塞是否严密。
3、萃取常在分液漏斗中进行,分液是萃取操作的一个步骤,必须经过充分振荡后再静置分层。
4、分液时,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将下层液体从漏斗颈放出,当下层液体刚好放完时,要立即关闭活塞,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补充】
1、洗涤沉淀或晶体的方法:用胶头滴管往晶体上加蒸馏水直至晶体被浸没,待水完全流出后,重复两至三次,直至晶体被洗净。
2、检验洗涤效果:取最后一次的洗出液,再选择适当的试剂进行检验。
【小结】本节课要掌握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常用方法;有机物的分离和提纯。包括操作中所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 第二课时
【引入】从公元八世纪起,人们就已开始使用不同的手段制备有机物,但由于化学理论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其元素组成及结构长期没有得到解决。直到19世纪中叶,李比希在拉瓦锡推翻了燃素学说,在建立燃烧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用燃烧法进行有机化合物中碳和氢元素定量分析的方法。准确的碳氢分析是有机化学史上的重大事件,对有机化学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随后,物理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化学分析的进步,才有了今天的快速、准确的元素分析仪和各种波谱方法。
【设问】定性检测物质的元素组成是化学研究中常见的问题之一,如何用实验的方法探讨物质的元素组成?
【板书】
二、元素分析与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
1、元素分析
例如:实验探究:葡萄糖分子中碳、氢元素的检验
图1-1 碳和氢的鉴定
原理:碳、氢两元素通常采取将有机物氧化分解,使碳氧化生成二氧化碳,使氢氧化生成水的方法而检出。例如:
C12H22O11+24CuO
12CO2+11H2O+24Cu 实验:取干燥的试样──蔗糖0.2 g和干燥氧化铜粉末1 g,在研钵中混匀,装入干燥的硬质试管中。如图1-1所示,试管口稍微向下倾斜,导气管插入盛有饱和石灰水的试管中。用酒精灯加热试样,观察现象。
结论:若导出气体使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表明试样中有碳元素;试管口壁出现水滴(让学生思考:如何证明其为水滴?),则表明试样中有氢元素。
【说明】讲解或引导学生看书上例题,这里适当补充一些有机物燃烧的规律的专题练习。元素定量分析的原理是将一定量的有机物燃烧,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并作定量测定,通过无机物的质量推算出组成该有机物元素原子的质量分数,然后计算出该有机物分子所含元素原子最简单的整数比,即确定其实验式。以便于进一步确定其分子式。
例
1、某烃含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7.2%,求此烃的实验式。又测得该烃的相对分子质量是58,求该烃的分子式。
【分析解答】分析:此题题给条件很简单,是有机物分子式确定中最典型的计算。由于该物质为烃,则它只含碳、氢两种元素,则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17.2)%=82.8%。则该烃中各元素原子数(N)之比为:
N(C):N(H)82.817.2:2:5121
C2H5仅仅代表碳原子和氢原子的最简整数比,是该烃的实验式,不是该烃的分子式。设该烃有n个C2H5,则
n58292
因此,烃的分子式为 C
4H
10。
【讲解】对于一种未知物,如果知道了物质的元素组成和相对分子质量,就会很容易通过计算得出分子式。确定有机物的分子式的途径:
1.确定实验式
2.确定相对分子质量
例
2、燃烧某有机物A 1.50g,生成1.12L(标准状况)CO2和0.05mol H2O。该有机物的蒸气对空气的相对密度是1.04,求该有机物的分子式。
解答:首先要确定该物质的组成元素。1.5g A中各元素的质量: m(C)12gmol11.12L22.4L/mol10.6g
m(H)1gmol0.05mol2mol0.1gm(C)m(H)0.6g0.1g0.7g1.5g,所以有机物中还含有O元素。m(O)1.5g(0.6g0.1g)0.8g
1则 N(C):N(H):N(O)
0.6g12gmol:0.1g1gmol1:0.8g16gmol11:2:1实验式为CH2O,其式量为30。
又因该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M(A)1.042930因此实验式即为分子式。
【讲解】从例题可以看出计算相对分子量很重要,计算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的方法有哪些?密度法(标准状况),相对密度法(相同状况)。另外可以看出元素的质量有时不能由实验直接得出,还需要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必要的分析和计算。
【归纳总结】确定有机物分子式的一般方法.(1)实验式法:
①根据有机物各元素的质量分数求出分子组成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最简式)。②求出有机物的摩尔质量(相对分子质量)。(2)直接法:
①求出有机物的摩尔质量(相对分子质量)
②根据有机物各元素的质量分数直接求出1mol有机物中各元素原子的物质的量。有机物的分子式的确定方法有很多,在今后的教学中还会进一步介绍。今天我们仅仅学习了利用相对分子质量和实验式共同确定有机物的基本方法。应该说以上所学的方法是用推算的方法来确定有机物的分子式的。在同样计算推出有机物的实验式后,还可以用物理方法简单、快捷地测定相对分子质量,比如——质谱法。
【板书】
2、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质谱法
质谱是近代发展起来的快速、微量、精确测定相对分子质量的方法。
(接下来对质谱法的原理,怎样对质谱图进行分析以确定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以及此方法的优点作简要精确的介绍)
【说明】质谱仪有什么作用?其原理是什么?
它是用高能电子流等轰击样品分子,使该分子失去电子变成带正电荷的分子离子和碎片离子。这些不同离子具有不同的质量,质量不同的离子在磁场作用下达到检测器的时间有差异,其结果被记录为质谱图。
1、质荷比是什么?
分子离子与碎片离子的相对质量与其电荷的比值
2、如何确定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由于相对质量越大的分子离子的质荷比越大,达到检测器需要的时间越长,因此质谱图中的质荷比最大的就是未知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强调】以乙醇为例,质谱图最右边的分子离子峰表示的就是上面例题中未知物A(指乙醇)的相对分子质量。
通过测定,现在已经知道了该有机物的分子式,但是,我们知道,相同的分子式可能出现多种同分异构体,那么,该如何进以步确定有机物的分子结构呢?下面介绍两种物理方法。【补充】
1、求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的常用方法(1)M = m / n(2)根据有机蒸气的相对密度D,M1 = DM2
(3)标况下有机蒸气的密度为ρg/L,M = 22.4L/mol ▪ρg/L
2、有机物分子式的三种一般常用求法
(1)、先根据元素原子的质量分数求实验式,再根据分子量求分子式
——课本例1(2)、直接根据相对分子质量和元素的质量分数求分子式
(3)、对只知道相对分子质量的范围的有机物,要通过估算求分子量,再求分子式 【板书】
三、分子结构的鉴定
1、红外光谱(介绍红外光谱法鉴定分子结构的原理,对红外光谱图的正确分析,最终确定有机物的分子结构)
【注意】:该法不需要学生记忆某些官能团对应的波长范围,主要让学生知道通过红外光谱可以知道有机物含有哪些官能团。
红外光谱法确定有机物结构的原理是
由于有机物中组成化学键、官能团的原子处于不断振动状态,且振动频率与红外光的振动频率相当。所以,当用红外线照射有机物分子时,分子中的化学键、官能团可发生震动吸收,不同的化学键、官能团吸收频率不同,在红外光谱图中将处于不同位置。因此,我们就可以根据红外光谱图,推知有机物含有哪些化学键、官能团,以确定有机物的结构。
【说明】从未知物A的红外光谱图上发现右O—H键、C—H键和C—O键的振动吸收,可以判断A是乙醇而并非甲醚,因为甲醚没有O—H键。
例
3、下图是一种分子式为C3H6O2的有机物的红外光谱谱图,则该有机物的结构简式为:
练习:有一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4,确定分子结构,请写出该分子的结构简式
【板书】
2、核磁共振氢谱(介绍核磁共振氢谱法鉴定分子结构的原理,对核磁共振氢谱图的正确分析,最终确定有机物的分子中所含H原子的种类和个数)
【注意】了解通过该谱图确定了
(1)某有机物分子结构中有几种不同环境的氢原子
(2)有核磁共振氢谱的峰面积之比可以确定不同环境的氢原子的个数比。【板书】如何根据核磁共振氢谱确定有机物的结构?
对于CH3CH2OH、CH3—O—CH3这两种物质来说,除了氧原子的位置、连接方式不同外,碳原子、氢原子的连接方式也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即等效碳、等效氢的种数不同。
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原子(等效氢原子)因产生共振时吸收的频率不同,被核磁共振仪记录下来的吸收峰的面积不同。所以,可以从核磁共振谱图上推知氢原子的类型及数目。
吸收峰数目=氢原子类型
不同吸收峰的面积之比(强度之比)=不同氢原子的个数之比
【说明】未知物A的核磁共振氢谱有三种类型氢原子的吸收峰,说明A只能是乙醇而并非甲醚,因为甲醚只有一种氢原子。
【练习】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表彰了两项成果,其中一项是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发明了“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测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方法”。在化学上经常使用的是氢核磁共振谱,它是根据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原子在氢核磁共振谱中给出的信号不同来确定有机物分子中的不同的氢原子。下列有机物分子在核磁共振氢谱中只给出一种信号的是
A HCHO
B CH3OH
C HCOOH
D CH3COOCH3
例:一个有机物的分子量为70,红外光谱表征到碳碳双键和C=O的存在,核磁共振氢谱列如下图:
①写出该有机物的分子式:
②写出该有机物的可能的结构简式:
【练习】分子式为C3H6O2的二元混合物,如果在核磁共振氢谱上观察到氢原子给出的峰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峰给出的强度为1︰1;第二种情况峰给出的强度为3︰2︰1。由此推断混合物的组成可能是(写结构简式)
。图谱题解题建议
1、首先应掌握好三种谱图的作用、读谱方法。
2、必须尽快熟悉有机物的类别及其官能团。
3、根据图谱获取的信息,按碳四价的原则对官能团、基团进行合理的拼接。
4、得出结构(简)式后,再与谱图提供信息对照检查,主要为分子量、官能团、基团的类别是否吻合。
【小结】本节课主要掌握鉴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包括测定有机物的元素组成、相对分子质量、分子结构。了解几种物理方法——质谱法、红外光谱法和核磁共振氢谱法。
第三篇:《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教案8(人教版选修5)
《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教案8(人教版选修5)
第四节 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怎样研究有机化合物,应采取的步骤和方法。
2、掌握有机物的分离和提纯的一般方法,鉴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录象方式,参观了解质普、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普仪等仪器核实验操作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练习,从中体验研究有机化合物的过程和科学方法,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
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常用方法。
1、蒸馏、重结晶等分离提纯有机物的实验操作
2、通过具体实例了解某些物理方法如何确定有机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分子结构
3、确定有机化合物实验式、相对分子质量、分子式的有关计算
三、教学难点
有机物的分离和提纯。测定有机物的元素组成、相对分子质量、分子结构。确定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和鉴定有机物分子结构的物理方法的介绍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引入】从天然资源中提取有机物成分或者是工业生产、实验室合成的有机化合物不可能直接得到纯净物,因此,必须对所得到的产品进行分离提纯,如果要鉴定和研究未知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必须得到更纯净的有机物。我们已经知道,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制备方法与应用的科学。那么,该怎样对有机物进行研究呢?一般的步骤和方法是什么?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探讨的问题。
【板书】第四节 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从天然资源中提取有机物成分,首先得到的是含有有机物的粗品。在工厂生产、实验室合成的有机化合物也不可能直接得到纯净物,得到的往往是混有未参加反应的原料,或反应副产物等的粗品。因此,必须经过分离、提纯才能得到纯品。如果要鉴定和研究未知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必须得到更纯净的有机物。下面是研究有机化合物一般要经过的几个基本步骤:
【板书】
首先我们结合高一所学的知识了学习第一步--分离和提纯。
【板书】
一、分离、提纯
师:提纯混有杂质的有机物的方法很多,基本方法是利用有机物与杂质物理性质的差异而将它们分离。接下来我们主要学习三种分离、提纯的方法。
【板书】
1、蒸馏
师:蒸馏是分离、提纯液态有机物的常用方法。当液态有机物含有少量杂质,而且该有机物热稳定性较强,与杂质的沸点相差较大时(一般约大于30oc),就可以用蒸馏法提纯此液态有机物。
【演示实验1-1】含有杂质的工业乙醇的蒸馏 【蒸馏的注意事项】
* 注意仪器组装的顺序:“先下后上,由左至右”;
* 蒸馏烧瓶盛装的液体,最多不超过容积的2/3;不得将全部溶液蒸干;需使用沸石; * 冷凝水水流方向应与蒸汽流方向相反(逆流:下进上出);
* 温度计水银球位置应与蒸馏烧瓶支管口齐平,以测量馏出蒸气的温度;
【演示实验1-2】(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注意实验步骤)
【板书】
2、结晶和重结晶
(1)冷却法:将热的饱和溶液慢慢冷却后析出晶体,此法适合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溶液。
(2)蒸发法:此法适合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溶液,如粗盐的提纯。
(3)重结晶:将以知的晶体用蒸馏水溶解,经过滤、蒸发、冷却等步骤,再次析出晶体,得到更纯净的晶体的过程。
【说明】重结晶的首要工作是选择适当的溶剂,要求该溶剂:(1)杂质在此溶剂中的溶解度很小或溶解度很大,易于除去;(2)被提纯的有机物在此溶剂中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
【思考与交流】
1、已知kno3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容易随温度变化而变化,而nacl的溶解度却变化不大,据此可用何方法分离出两者混合物中的kno3并加以提纯?
2、重结晶对溶剂有何要求?被提纯的有机物的溶解度需符合什么特点?
3、重结晶苯甲酸需用到哪些实验仪器?
4、能否用简洁的语言归纳重结晶苯甲酸的实验步骤?
【概括】高温溶解、趁热过滤、低温结晶
【板书】
3、萃取
(1)所用仪器:烧杯、漏斗架、分液漏斗。
(2)萃取:利用溶液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前者称为萃取剂,一般溶质在萃取剂里的溶解度更大些。
分液:利用互不相溶的液体的密度不同,用分液漏斗将它们一一分离出来。
【说明】注意事项:
1、萃取剂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与溶剂互不相溶;二是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较大。
2、检查分液漏斗的瓶塞和旋塞是否严密。
3、萃取常在分液漏斗中进行,分液是萃取操作的一个步骤,必须经过充分振荡后再静置分层。
4、分液时,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将下层液体从漏斗颈放出,当下层液体刚好放完时,要立即关闭活塞,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补充】
1、洗涤沉淀或晶体的方法:用胶头滴管往晶体上加蒸馏水直至晶体被浸没,待水完全流出后,重复两至三次,直至晶体被洗净。
2、检验洗涤效果:取最后一次的洗出液,再选择适当的试剂进行检验。
【小结】本节课要掌握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常用方法;有机物的分离和提纯。包括操作中所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 第二课时
【引入】从公元八世纪起,人们就已开始使用不同的手段制备有机物,但由于化学理论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其元素组成及结构长期没有得到解决。直到19世纪中叶,李比希在拉瓦锡推翻了燃素学说,在建立燃烧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用燃烧法进行有机化合物中碳和氢元素定量分析的方法。准确的碳氢分析是有机化学史上的重大事件,对有机化学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随后,物理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化学分析的进步,才有了今天的快速、准确的元素分析仪和各种波谱方法。
【设问】定性检测物质的元素组成是化学研究中常见的问题之一,如何用实验的方法探讨物质的元素组成?
【板书】
二、元素分析与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
1、元素分析
例如:实验探究:葡萄糖分子中碳、氢元素的检验 图1-1 碳和氢的鉴定
原理:碳、氢两元素通常采取将有机物氧化分解,使碳氧化生成二氧化碳,使氢氧化生成水的方法而检出。例如:
c12h22o11+24cuo12co2+11h2o+24cu
实验:取干燥的试样──蔗糖0.2 g和干燥氧化铜粉末1 g,在研钵中混匀,装入干燥的硬质试管中。如图1-1所示,试管口稍微向下倾斜,导气管插入盛有饱和石灰水的试管中。用酒精灯加热试样,观察现象。
结论:若导出气体使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表明试样中有碳元素;试管口壁出现水滴(让学生思考:如何证明其为水滴?),则表明试样中有氢元素。
【说明】讲解或引导学生看书上例题,这里适当补充一些有机物燃烧的规律的专题练习。
元素定量分析的原理是将一定量的有机物燃烧,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并作定量测定,通过无机物的质量推算出组成该有机物元素原子的质量分数,然后计算出该有机物分子所含元素原子最简单的整数比,即确定其实验式。以便于进一步确定其分子式。
例
1、某烃含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7.2%,求此烃的实验式。又测得该烃的相对分子质量是58,求该烃的分子式。
【分析解答】分析:此题题给条件很简单,是有机物分子式确定中最典型的计算。由于该物质为烃,则它只含碳、氢两种元素,则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17.2)%=82.8%。则该烃中各元素原子数(n)之比为:
c2h5仅仅代表碳原子和氢原子的最简整数比,是该烃的实验式,不是该烃的分子式。
设该烃有n个c2h5,则
因此,烃的分子式为。
【讲解】对于一种未知物,如果知道了物质的元素组成和相对分子质量,就会很容易通过计算得出分子式。确定有机物的分子式的途径:
1.确定实验式
2.确定相对分子质量
例
2、燃烧某有机物a 1.50g,生成1.12l(标准状况)co2和0.05mol h2o。该有机物的蒸气对空气的相对密度是1.04,求该有机物的分子式。
解答:首先要确定该物质的组成元素。
1.5g a中各元素的质量:,所以有机物中还含有o元素。
则
实验式为ch2o,其式量为30。
又因该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因此实验式即为分子式。
【讲解】从例题可以看出计算相对分子量很重要,计算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的方法有哪些?密度法(标准状况),相对密度法(相同状况)。另外可以看出元素的质量有时不能由实验直接得出,还需要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必要的分析和计算。
【归纳总结】确定有机物分子式的一般方法.
(1)实验式法:
①根据有机物各元素的质量分数求出分子组成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最简式)。
②求出有机物的摩尔质量(相对分子质量)。
(2)直接法:
①求出有机物的摩尔质量(相对分子质量)
②根据有机物各元素的质量分数直接求出1mol有机物中各元素原子的物质的量。
有机物的分子式的确定方法有很多,在今后的教学中还会进一步介绍。今天我们仅仅学习了利用相对分子质量和实验式共同确定有机物的基本方法。应该说以上所学的方法是用推算的方法来确定有机物的分子式的。在同样计算推出有机物的实验式后,还可以用物理方法简单、快捷地测定相对分子质量,比如--质谱法。
【板书】
2、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质谱法
质谱是近代发展起来的快速、微量、精确测定相对分子质量的方法。
(接下来对质谱法的原理,怎样对质谱图进行分析以确定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以及此方法的优点作简要精确的介绍)
【说明】质谱仪有什么作用?其原理是什么?
它是用高能电子流等轰击样品分子,使该分子失去电子变成带正电荷的分子离子和碎片离子。这些不同离子具有不同的质量,质量不同的离子在磁场作用下达到检测器的时间有差异,其结果被记录为质谱图。
1、质荷比是什么?
分子离子与碎片离子的相对质量与其电荷的比值
2、如何确定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由于相对质量越大的分子离子的质荷比越大,达到检测器需要的时间越长,因此质谱图中的质荷比最大的就是未知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强调】以乙醇为例,质谱图最右边的分子离子峰表示的就是上面例题中未知物a(指乙醇)的相对分子质量。
通过测定,现在已经知道了该有机物的分子式,但是,我们知道,相同的分子式可能出现多种同分异构体,那么,该如何进以步确定有机物的分子结构呢?下面介绍两种物理方法。
【补充】
1、求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的常用方法
(1)m = m / n
(2)根据有机蒸气的相对密度d,m1 = dm2
(3)标况下有机蒸气的密度为ρg/l,m = 22.4l/mol ?ρg/l
2、有机物分子式的三种一般常用求法(1)、先根据元素原子的质量分数求实验式,再根据分子量求分子式--课本例1(2)、直接根据相对分子质量和元素的质量分数求分子式(3)、对只知道相对分子质量的范围的有机物,要通过估算求分子量,再求分子式 【板书】
三、分子结构的鉴定
1、红外光谱(介绍红外光谱法鉴定分子结构的原理,对红外光谱图的正确分析,最终确定有机物的分子结构)
【注意】:该法不需要学生记忆某些官能团对应的波长范围,主要让学生知道通过红外光谱可以知道有机物含有哪些官能团。
红外光谱法确定有机物结构的原理是
由于有机物中组成化学键、官能团的原子处于不断振动状态,且振动频率与红外光的振动频率相当。所以,当用红外线照射有机物分子时,分子中的化学键、官能团可发生震动吸收,不同的化学键、官能团吸收频率不同,在红外光谱图中将处于不同位置。因此,我们就可以根据红外光谱图,推知有机物含有哪些化学键、官能团,以确定有机物的结构。
【说明】从未知物a的红外光谱图上发现右o-h键、c-h键和c-o键的振动吸收,可以判断a是乙醇而并非甲醚,因为甲醚没有o-h键。
例
3、下图是一种分子式为c3h6o2的有机物的红外光谱谱图,则该有机物的结构简式为:
练习:有一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4,确定分子结构,请写出该分子的结构简式
【板书】
2、核磁共振氢谱(介绍核磁共振氢谱法鉴定分子结构的原理,对核磁共振氢谱图的正确分析,最终确定有机物的分子中所含h原子的种类和个数)
【注意】了解通过该谱图确定了
(1)某有机物分子结构中有几种不同环境的氢原子
(2)有核磁共振氢谱的峰面积之比可以确定不同环境的氢原子的个数比。
【板书】如何根据核磁共振氢谱确定有机物的结构?
对于ch3ch2oh、ch3-o-ch3这两种物质来说,除了氧原子的位置、连接方式不同外,碳原子、氢原子的连接方式也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即等效碳、等效氢的种数不同。
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原子(等效氢原子)因产生共振时吸收的频率不同,被核磁共振仪记录下来的吸收峰的面积不同。所以,可以从核磁共振谱图上推知氢原子的类型及数目。
吸收峰数目=氢原子类型
不同吸收峰的面积之比(强度之比)=不同氢原子的个数之比
【说明】未知物a的核磁共振氢谱有三种类型氢原子的吸收峰,说明a只能是乙醇而并非甲醚,因为甲醚只有一种氢原子。
【练习】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表彰了两项成果,其中一项是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发明了“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测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方法”。在化学上经常使用的是氢核磁共振谱,它是根据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原子在氢核磁共振谱中给出的信号不同来确定有机物分子中的不同的氢原子。下列有机物分子在核磁共振氢谱中只给出一种信号的是
a hcho b ch3oh c hcooh d ch3cooch3
例:一个有机物的分子量为70,红外光谱表征到碳碳双键和c=o的存在,核磁共振氢谱列如下图:
①写出该有机物的分子式:
②写出该有机物的可能的结构简式:
【练习】分子式为c3h6o2的二元混合物,如果在核磁共振氢谱上观察到氢原子给出的峰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峰给出的强度为1︰1;第二种情况峰给出的强度为3︰2︰1。由此推断混合物的组成可能是(写结构简式)。
图谱题解题建议
1、首先应掌握好三种谱图的作用、读谱方法。
2、必须尽快熟悉有机物的类别及其官能团。
3、根据图谱获取的信息,按碳四价的原则对官能团、基团进行合理的拼接。
4、得出结构(简)式后,再与谱图提供信息对照检查,主要为分子量、官能团、基团的类别是否吻合。
【小结】本节课主要掌握鉴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包括测定有机物的元素组成、相对分子质量、分子结构。了解几种物理方法--质谱法、红外光谱法和核磁共振氢谱法。
【补充】有机物燃烧的规律归纳
1、烃完全燃烧前后气体体积的变化 完全燃烧的通式:cxhy +(x+)o2xco2+h2o(1)燃烧后温度高于100℃时,水为气态: ① y=4时,=0,体积不变; ② y>4时,>0,体积增大;
③ y(2)燃烧后温度低于100℃时,水为液态: ※ 无论水为气态还是液态,燃烧前后气体体积的变化都只与烃分子中的氢原子个数有关,而与氢分子中的碳原子数无关。
例:盛有ch4和空气的混和气的试管,其中ch4占1/5体积。在密闭条件下,用电火花点燃,冷却后倒置在盛满水的水槽中(去掉试管塞)此时试管中
a.水面上升到试管的1/5体积处; b.水面上升到试管的一半以上; c.水面无变化; d.水面上升。
答案:d 2.烃类完全燃烧时所耗氧气量的规律
完全燃烧的通式:cxhy +(x+)o2xco2+h2o(1)相同条件下等物质的量的烃完全燃烧时,(x+)值越大,则耗氧量越多;
(2)质量相同的有机物,其含氢百分率(或值)越大,则耗氧量越多;
(3)1mol有机物每增加一个ch2,耗氧量多1.5mol;
(4)1mol含相同碳原子数的烷烃、烯烃、炔烃耗氧量依次减小0.5mol;
(5)质量相同的cxhy,值越大,则生成的co2越多;若两种烃的值相等,质量相同,则生成的co2和h2o均相等。
3.碳的质量百分含量c%相同的有机物(最简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只要总质量一定,以任意比混合,完全燃烧后产生的co2的量总是一个定值。
4.不同的有机物完全燃烧时,若生成的co2和h2o的物质的量之比相等,则它们分子中的碳原子和氢原子的原子个数比相等。【知识拓展】 有机物分子式的确定
1.有机物组成元素的判断
一般来说,有机物完全燃烧后,各元素对应产物为:c→co2,h→h2o,cl→hcl。某有机物完全燃烧后若产物只有co2和h2o,则其组成元素可能为c、h或c、h、o。欲判定该有机物中是否含氧元素,首先应求出产物co2中碳元素的质量及h2o中氢元素的质量,然后将碳、氢元素的质量之和与原有机物质量比较,若两者相等,则原有机物的组成中不含氧;否则,原有机物的组成含氧。
2.实验式(最简式)和分子式的区别与联系
(1)最简式是表示化合物分子所含各元素的原子数目最简单整数比的式子。不能确切表明分子中的原子个数。
注意:
①最简式是一种表示物质组成的化学用语;
②无机物的最简式一般就是化学式;
③有机物的元素组成简单,种类繁多,具有同一最简式的物质往往不止一种;
④最简式相同的物质,所含各元素的质量分数是相同的,若相对分子质量不同,其分子式就不同。例如,苯(c6h6)和乙炔(c2h2)的最简式相同,均为ch,故它们所含c、h元素的质量分数是相同的。
(2)分子式是表示化合物分子所含元素的原子种类及数目的式子。
注意:
①分子式是表示物质组成的化学用语;
②无机物的分子式一般就是化学式;
③由于有机物中存在同分异构现象,故分子式相同的有机物,其代表的物质可能有多种;
④分子式=(最简式)n。即分子式是在实验式基础上扩大n倍。
3.确定分子式的方法
(1)实验式法
由各元素的质量分数→求各元素的原子个数之比(实验式)→相对分子质量→求分子式。
(2)物质的量关系法 由密度或其他条件→求摩尔质量→求1mol分子中所含各元素原子的物质的量→求分子式。(标况下m=dg/cm3×103·22.4l/mol)
(3)化学方程式法
利用化学方程式求分子式。
(4)燃烧通式法
利用通式和相对分子质量求分子式。
由于x、y、z相对独立,借助通式进行计算,解出x、y、z,最后求出分子式。
[例1] 3.26g样品燃烧后,得到4.74gco2和1.92gh2o,实验测得其相对分子质量为60,求该样品的实验式和分子式。
解:(1)求各元素的质量分数
(2)求样品分子中各元素原子的数目(n)之比
(3)求分子式
通过实验测得其相对分子质量为60,这个样品的分子式=(实验式)n。
[例2] 实验测得某烃a中含碳85.7%,含氢14.3%。在标准状况下11.2l此化合物气体的质量为14g。求此烃的分子式。
解:(1)求该化合物的摩尔质量
(2)求1mol该物质中碳和氢原子的物质的量
[例3] 6.0g某饱和一元醇跟足量的金属钠反应,让生成的氢气通过5g灼热的氧化铜,氧化铜固体的质量变成4.36g。这时氢气的利用率是80%。求该一元醇的分子。
解:
[例4] 有机物a是烃的含氧衍生物,在同温同压下,a蒸气与乙醇蒸气的相对密度是2。1.38ga完全燃烧后,若将燃烧的产物通过碱石灰,碱石灰的质量会增加3.06g;若将燃烧产物通过浓硫酸,浓硫酸的质量会增加1.08g;取4.6ga与足量的金属钠反应,生成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1.68l;a不与纯碱反应。通过计算确定a的分子式和结构简式。
解:
说明:由上述几种计算方法,可得出确定有机物分子式的基本途径:
【练习】
⒈某烃0.1mol,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13.2g co2、7.2gh2o,则该烃的分子式为。
⒉已知某烃a含碳85.7%,含氢14.3%,该烃对氮气的相对密度为2,求该烃的分子式。
⒊125℃时,1l某气态烃在9l氧气中充分燃烧反应后的混合气体体积仍为10l(相同条件下),则该烃可能是
a.ch4
b.c2h4 c.c2h2 d.c6h6
⒋一种气态烷烃和气态烯烃组成的混合物共10g,混合气密度是相同状况下h2密度的12.5倍,该混合气体通过装有溴水的试剂瓶时,试剂瓶总质量增加了8.4g,组成该混合气体的可能是
a.乙烯和乙烷
b.乙烷和丙烯
c.甲烷和乙烯
d.丙稀和丙烷
⒌室温下,一气态烃与过量氧气混合完全燃烧,恢复到室温,使燃烧产物通过浓硫酸,体积比反应前减少50ml,再通过naoh溶液,体积又减少了40ml,原烃的分子式是
a.ch4 b.c2h4 c.c2h6 d.c3h8
⒍a、b两种烃通常状况下均为气态,它们在同状况下的密度之比为1∶3.5。若a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试通过计算求出a、b的分子式。
⒎使乙烷和丙烷的混合气体完全燃烧后,可得co2 3.52 g,h2o 1.92 g,则该混合气体中乙烷和丙烷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1∶2 b.1∶1 c.2∶3 d.3∶4
⒏两种气态烃的混合气共1mol,在空气中燃烧得到1.5molco2和2molh2o。关于该混合气的说法合理的是
a.一定含甲烷,不含乙烷
b.一定含乙烷,不含甲烷
c.一定是甲烷和乙烯的混合物
d.一定含甲烷,但不含乙烯
9.25℃某气态烃与o2混合充入密闭容器中,点燃爆炸后又恢复至25℃,此时容器内压强为原来的一半,再经naoh溶液处理,容器内几乎成为真空。该烃的分子式可能为
a.c2h4 b.c2h2 c.c3h6 d.c3h8
10.某烃7.2g进行氯代反应完全转化为一氯化物时,放出的气体通入500ml0.2mol/l的烧碱溶液中,恰好完全反应,此烃不能使溴水或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试求该烃的分子式。
11.常温下某气态烷烃10ml与过量o285ml充分混合,点燃后生成液态水,在相同条件下测得气体体积变为70ml,求烃的分子式。
12.由两种气态烃组成的混合烃20ml,跟过量o2完全燃烧。同温同压条件下当燃烧产物通过浓h2so4后体积减少了30ml,然后通过碱石灰又减少40ml。这种混合气的组成可能有几种?
《有机物分子式的确定》参考答案
[例1] 3.26g样品燃烧后,得到4.74gco2和1.92gh2o,实验测得其相对分子质量为60,求该样品的实验式和分子式。
解:(1)求各元素的质量分数
样品
co2
h2o
3.26g 4.74g 1.92g
(2)求样品分子中各元素原子的数目(n)之比
这个样品的实验式为ch2o。
(3)求分子式
通过实验测得其相对分子质量为60,这个样品的分子式=(实验式)n。
故这个样品的分子式为c2h4o2。
答:这个样品的实验式为ch2o,分子式为c2h4o2。
[例2] 实验测得某烃a中含碳85.7%,含氢14.3%。在标准状况下11.2l此化合物气体的质量为14g。求此烃的分子式。
解:
(1)求该化合物的摩尔质量
根据
得
(2)求1mol该物质中碳和氢原子的物质的量
即1mol该化合物中含2molc原子和4molh原子,故分子式为c2h4。
[例3] 6.0g某饱和一元醇跟足量的金属钠反应,让生成的氢气通过5g灼热的氧化铜,氧化铜固体的质量变成4.36g。这时氢气的利用率是80%。求该一元醇的分子。
解:设与cuo反应的氢气的物质的量为x
而这种一元醇反应后生成的氢气的物质的量为。
饱和一元醇的通式为,该一元醇的摩尔质量为m(a)。
该一元醇的相对分子质量是60。根据这一元醇的通式,有下列等式: 则饱和一元醇的分子式是c2h6o。
[例4] 有机物a是烃的含氧衍生物,在同温同压下,a蒸气与乙醇蒸气的相对密度是2。1.38ga完全燃烧后,若将燃烧的产物通过碱石灰,碱石灰的质量会增加3.06g;若将燃烧产物通过浓硫酸,浓硫酸的质量会增加1.08g;取4.6ga与足量的金属钠反应,生成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1.68l;a不与纯碱反应。通过计算确定a的分子式和结构简式。
解:燃烧产物通过碱石灰时,co2气体和水蒸气吸收,被吸收的质量为3.06g;若通过浓硫酸时,水蒸气被吸收,被吸收的质量为1.08g。故co2和水蒸气被吸收的物质的量分别为:
列方程解之得x=3 y=8
由题意知a与金属钠反应,不与na2co3反应,可知a含羟基不含羧基(-cooh)。
4.6ga所含物质的量为
4.6ga中取代的h的物质的量为。
即1mola取代h的物质的量为3mol,可见1个a分子中含有3个羟基,故a为丙三醇,结构简式为: 【练习】
⒈解析:烃完全燃烧产物为co2、h2o,co2中的c、h2o中的h全部来自于烃。13.2g co2物质的量为,7.2gh2o物质的量为,则0.1mol该烃中分子含c:0.3mol,含h:0.4mol×2=0.8mol(co2~c、h2o~2h),所以1mol该烃分子中含c3mol、含h8mol。答案:c3h8。
⒉解析:,即最简式为ch2、化学式为,该烃的相对分子质量:mr(a)=mr(n2)×2=28×2=56,故分子式为c4h8。
⒊解析:任意烃与一定量氧气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cxhy +(x +)o2 xco2 + h2o
当温度高于100℃时,生成的水为气体。若烃为气态烃,反应前后气体的体积不变,即反应消耗的烃和o2与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气态水的体积相等。
∴1 +(x +)= x +
y = 4
就是说气态烃充分燃烧时,当烃分子中氢原子数等于4时(与碳原子数多少无关),反应前后气体的体积不变(生成物中水为气态)。答案:a、b。
⒋解析: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为12.5×2g/mol=25 g/mol,则混合气的物质的量为 ;又烯烃中最简单的乙烯的摩尔质量是28g/mol,故烷烃的摩尔质量一定小于25g/mol,只能是甲烷。当混合气通过溴水时,由于只有烯烃和溴水反应,因此增重的8.4g为烯烃质量,则甲烷质量为10g-8.4g = 1.6g,甲烷的物质的量为0.1mol,则烯烃的物质的量为0.3mol,烯烃的摩尔质量为,根据烯烃通式cnh2n,即14n=28,可求出 n = 2,即烯烃为乙烯。答案:c。
⒌解析:烃在过量氧气中完全燃烧产物为co2、h2o及剩余o2,由于是恢复到室温,则通过naoh溶液后气体体积减少40ml为生成co2体积。
cxhy +(x +)o2 xco2 + h2o(g)
δv
x +
x
1+
0.04
0.05
列式计算得:y=5x-4 当:
①x=1 y=1 ②x=2 y=6 ③x≥3 y≥11 只有②符合。(为什么?)答案:c。
⒍解析:烃a完全燃烧,c→co2 h→h2o 产物中∶=1∶2,即a中 nc∶nh=1∶4,只有ch4能满足该条件,故a为甲烷,摩尔质量为16g/mol;
相同状况下,不同气体密度与摩尔质量成正比:ma∶mb=1∶3.5,mb=3.5ma=3.5×16g/mol=56g/mol。设烃b分子式为cxhy,则:
12x+y=56 y=56-12x 只有当x=4 y=8时合理。答案:a:ch4;b:c4h8
⒎解析:该题已知混合气体完全燃烧后生成co2和h2o的质量,从中可以计算出这两种物质的物质的量,n(co2)=3.52g÷44g/mol=0.08mol、n(h2o)=1.92g÷18g/mol=0.11mol;进而求出混合气体中每含1摩c所含h的物质的量,0.11mol×2÷0.08mol=11/4;而组分气体中乙烷和丙烷的同样定义的化学量分别是,乙烷c2h6为3,丙烷c3h8为8/3;将这些平均量应用于十字交叉法可得这两组分气体在混合气体中所含c原子数之比。
c2h6每含1摩c所含h的物质的量:3
11/4-8/3
c3h8每含1摩c所含h的物质的量:8/3
3-11/4
即混合气体中每含4molc原子,其中1molc原子属于c2h6(乙烷物质的量则为1/2=0.5mol),3molc原子属于c3h8(丙烷物质的量则为3/3=1mol)。
所以混合气体中乙烷和丙烷的物质的量之比为:n(c2h6)∶n(c3h8)=(1/2)∶(3/3)=1∶2
答案:a
⒏a
9.解析:25℃时生成的水为液态;生成物经naoh溶液处理,容器内几乎成为真空,说明反应后容器中无气体剩余,该气态烃与o2恰好完全反应。设该烃的分子式为cxhy,则有:
cxhy +(x +)o2 xco2 + h2o
压强变化可知,烃和o2的物质的量应为co2的2倍(25℃时生成的水为液态),即:1+(x +)=2x,整理得:x=1+
讨论:当y=4,x=2;当y=6,x=2.5(不合,舍);当y=8,x=3,...答案:a、d。
10.解析:根据方程式:cxhy+cl2→cxh(y-1)cl+hcl hcl+naoh=nacl+h2o 得关系式:
cxhy ~ cl2 ~ naoh
1mol
1mol
n
0.5×0.2mol/l
n=0.1mol
∴ 该烃的摩尔质量
另由该烃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可知该烃为烷烃,通式为cnh2n+2,则:14n+2=72 n=5 故分子式为c5h12 答案:c5h12。
11.解析:根据方程式
cxhy(g)+(x+)o2 xco2(g)+ h2o(l)δv
1+
10ml
25ml
解得:y=6 烷烃通式为cnh2n+2,2n+2=6,n=2,该烃分子式为c2h6。答案:c2h6。
12.解析:因为v(混烃):v(co2):v(h2o)=1:2:1.5,所以:v(混烃):v(c):v(h)=1:2:3,平均组成为c2h3,=27。
根据平均组成c2h3分析,能满足平均组成的混烃只有两组,即c2h2和c2h6或c2h2和c2h4组成的混烃。
第四篇:《认识有机化合物》教学设计
《认识有机化合物》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概述
本章内容划分为四节。第一节为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在学习了甲烷、乙烯、苯、乙醇、乙酸等典型有机化合物代表物的结构与性质的基础上,本章一开始便引出官能团的概念,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呈现给学生一个系统学习有机物的学科思维,使学生在高一掌握的一些零散的有机知识系统化和明朗化。在分类表中增加了卤代烃、酚、醚、醛、酮、酯等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官能团及其代表物。其中,酮类化合物是课程标准不要求的内容,将其列入表中是为了在后续课程中理解酮糖──果糖的结构特点。
第二节是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围绕有机物的核心原子――碳原子的成键特点和成键方式展开逐层剖析,通过系统介绍同分异构现象,使学生明白有机物为什么种类繁多。本章学习碳链异构、位置异构及官能团异构。从复习烷烃的碳链异构开始,延伸出烯烃的碳链异构和官能团(双键)的位置异构,并以乙醇和二甲醚为例说明官能团异构的涵义。由此揭示出:同分异构现象是由于组成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原子具有不同的结合顺序和结合方式产生的,这也是有机化合物数量庞大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的其他同分异构现象,如顺反异构、对映异构将分别在后续章节中介绍。
第三节是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在第二节的基础上,对数目庞大的有机化合物需要有专有的名称与之一一对应就顺理成章。所以,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原则是学习、交流和研究有机化学必备的工具。通过本章的学习,应掌握有机化合物的习惯命名法(即普通命名法)与系统命名法。学会应用命名原则命名简单的烃类化合物──烷烃、烯烃、炔烃与芳香烃等,并了解烃类化合物的命名是有机化合物命名的基础。
第四节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分离提纯有机物的常用方法以及燃烧法测定有机物的元素组成和分析有机物结构的方法。
本章具体教学内容及其相互关系如下:
由此可见,本章以整体认识有机物和研究有机物为线索,将重要概念、具体手段方法与有机化学基本思维方法适时呈现、紧密结合。全章内容的设计,由浅入深,逐层推进,逻辑思维性强,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注重了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过程。
二、本章教学内容在模块内容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必修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有机化学初步知识,掌握了典型有机化合物代表物如甲烷、乙烯、苯、乙醇、乙酸的结构与性质,但是此时学生对于有机物的认识是零散的,对官能团的性质尚缺乏认识,不能从类别上整体认识有机物,因此对于有机物结构与性质的相互关系也不能深入地进行研究。
本章正是在此基础上,把有机物的分类、结构特点、命名、研究有机物的步骤和方法等归纳为一个单元来介绍,是对中学有机化学的一个系统概述。它可以帮助学生概括、小结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同分异构现象与命名方法。进而,让学生初步了解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步骤和方法,从中体验研究或生产有机化合物(药物、试剂、染料、食品添加剂等)的过程。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结构特点和命名是学生学习后续章节的基础;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可以对学生以后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奠定一定的基础。
三、总体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
主题1 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
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补充说明
1.通过对典型实例的分析,初步了解测定有机化合物元素含量、相对分子质量的一般方法,并能根据其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
1.1初步了解测定有机化合物元素含量、相对分子质量的一般方法。
可介绍质谱法与李比希法相结合,确定有机物分子式的方法。
1.2能根据有机化合物元素含量、相对分子质量确定其分子式。
2.知道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了解有机物分子中的官能团,能正确地表示它们的结构。
2.1知道常见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键方式及特点。
可引导学生结合分子中碳的骨架、官能团,推导有机化合物的通式。
2.2了解依据官能团对有机化合物进行分类的方法;认识有机化合物分子中主要的官能团及其结构特点,并能根据官能团的结构特点分析常见有机化合物主要的化学性质。
2.3能正确书写常见有机化合物分子的结构式和结构简式。
3.知道通过化学实验和某些物理方法可以确定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3.1知道有机化合物某些物理性质(如溶解性、熔沸点等)与其结构的关系。
可引导学生观察同分异构体的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图谱。
关于质谱、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等图谱,只要求知道质谱图是实验测定相对分子质量的一种方法,不要求会读质谱图;只要求知道红外光谱图和核磁共振图谱可以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官能团及某些特定原子的分布情况,不要求通过谱图写出相应的基团。
3.2知道可运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以及化学实验方法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
4.通过对典型实例的分析,了解有机化合物存在异构现象,能判断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
4.1通过对典型实例的分析,了解有机化合物存在同分异构现象,这是有机化合物种类繁多的原因之一。
可引导学生归纳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方法。
可运用球棍模型、多媒体软件展示有机化合物的空间结构,帮助学生理解同分异构现象。
关于同分异构现象,只要求碳链异构、官能团异构、顺反异构三种异构,对于立体异构不作要求。
4.2能根据简单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确定其同分异构体的种类,并能书写其结构简式。
5.能根据有机化合物命名规则命名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5.1了解有机物分类的依据,知道有机物一般分类方法;能够举例说明一些常见的有机物类别。
引导学生注意简单的烷烃、烯烃、炔烃命名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烷烃命名限于5个碳原子之内)。
不要求掌握含多种官能团的复杂物质的命名。
注意习惯命名法与系统命名法的区别与联系。
烃类化合物、饱和一元醇、饱和一元醛和羧酸;知道同系物的含义。
5.2能根据有机化合物命名规则命名简单的5.3了解常见有机化合物的习惯名称。
6.能列举事实说明有机分子中基团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6.1能以具体有机化合物为例,说明基团之间的相互影响。
通过苯、乙醇、苯酚性质的对比实验,说明有机化合物中基团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6.2通过实例,体验化学实验在有机化合物结构、性质等方面研究的重要作用。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以下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乙烯和苯、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酸和乙醇以及一些基本的营养物质。可以说,学生已经具备了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每类有机物的结构特点、命名的基础,进而为学习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奠定基础。在知识结构上本章可以充分利用化学2所学知识,如通过回忆甲烷、乙烯等的结构和性质特征,归纳出烷烃和烯烃的结构及性质等。另外从能力结构看,本章内容也可以体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演绎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本章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常见的官能团;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
2.进一步认识有机化合物的成键特点;了解有机化合物常见的同分异构现象(碳链异构、位置异构、官能团异构)。
3.初步学会应用系统命名法命名简单的烃类化合物(烷、烯、炔和苯的同系物)。
4.初步了解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分离、提纯有机物的常规方法(蒸馏法与重结晶法)。
5.知道现代物理方法在测定有机物的元素组成、相对分子质量和分子结构中的重要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有机物分类方法的学习,体会科学分类法在认识事物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2.在学习同分异构现象过程中,体会物质结构的多样性决定物质性质的多样性。
3.通过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的学习,进一步掌握学习物质及其化学性质
的一般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实例,体验化学实验在有机化合物结构、性质等方面研究的重要作用。
2.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求实、创新的良好品质。
3.感受现代物理学及计算机技术对有机化学发展的推动作用,体验严谨、求实的有机
化合物研究过程。
4.通过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的学习,进行科学方法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5.通过对有机分子结构的认识,让学生知道对事物的认识是逐步深入的,只有不懈地探索,才能发现事物的奥秘。
四、重难点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甲烷、乙烯、苯、乙醇、乙酸、糖类、油脂、蛋白质等典型的有机化合物,了解了它们的主要性质以及在人们生活、化工生产中的作用;重点学习了取代反应、加成反应的反应特点;初步了解了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对其性质的影响,认识了一些有机物对于人类日常生活、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初步形成了对有机化学的学习兴趣。但此时学生对机物的认识是零散的,这就需要将零散知识系统化,帮助学生认识重要的官能团,体会分类思想在有机物的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学生虽然了解了有机化合物的概貌,知道了有机物分子中碳原子呈四价,碳原子既可以与其他原子形成共价键,又可以相互成键;碳原子之间可以形成碳碳单键、碳碳双键、碳碳三键等;有机物可以形成链状分子,也可以形成环状分子。但是还需要深化碳原子的成键特点和碳原子之间的结合方式,加深对饱和烃、不饱和烃、烷烃、烯烃等概念的理解。从而进一步认识有机物的成键特点,认识同分异构现象──碳链异构、位置异构、官能团异构,并对它们进行命名。
面对种类繁多的有机物,学生应该初步了解怎样研究有机化合物,应该采取什么步骤和常用方法等,从中体验研究一个有机化合物(药物、试剂、染料、食品添加剂等)的过程
和科学方法。
基于上述分析,本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如下:
本章教学重点:
1.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认识一些重要的官能团。
2.有机物的成键特点,同分异构现象。
3.有机物的系统命名法。
4.有机物的分离和提纯的一般方法,鉴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一般过程与方法;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本章教学难点:
1.鉴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物理方法的介绍。
2.分类思想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3.正确写出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
4.系统命名法的几个原则(选主链、碳编号、写支链或取代基名称等)。
五、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分析
(一)采用多种直观教学手段强化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在本章中,大量出现了有机化合物分子空间结构,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学习本章时,学生有可能没有学习过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也有可能在数学课程中没有学过相关的立体几何知识,因而在教学中需要多用直观手段让学生有直接的感受,其中最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是采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可采用小球和短棍搭建描述分子结构的球棍模型,也可采用计算机软件绘制有机化合物分子的三维结构图等。
(二)通过结构分析及实验事实,认识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有机化学知识庞杂,物质种类繁多,学生不易掌握,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这一重要线索,教师可带领学生通过分析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尤其是主要官能团的结构,推导出在一定条件下可能断裂的化学键部位,并将该化学键的断裂与相应的化学反应联系,这样在理解结构的基础上,可以将某种物质繁杂的化学性质进行本质归类,便于理解掌握。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同类物质具有相同的官能团,从而可以轻松地掌握该类物质共同的化学通性,并可以将该通性演绎到具有该官能团的陌生物质的化学性质的预测中去。同样,我们也可以根据有机化学反应发生前后,价键变化情况去归纳总结有机化学反应规律,从而认识有机化学反应的本质。
(三)充分利用探究活动,有效地进行过程性教育,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倡导探究学习,落实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由于本模块属于学术性模块,主要是抽象的学术性内容,而本章又是开篇,在教学过程中特别容易将富含探究要素的实验,演变为验证性实验,尽管也能帮助学生形成鲜明而具体的直观形象,但却与新课程倡导的探究学习方式背道而驰。课程标准提供了较多的可供实验探究的活动建议,如“比较甲烷、乙烯、乙炔、苯的化学性质”,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探究活动,还要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和教学目标的需求,尽可能多地采取探究性方式组织课堂教学,探究活动的开放程度应该取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必要时可以提供相关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支持,协助学生完成探究活动。
(四)采用对比、联系、归纳的方法组织教学
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联系、对比化学2中学生所学习的有机化合物知识,找到各种有机物的相同点,进而总结归纳,得出某类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特征,这样可以顺利突破教学重点。
在有机物分类的教学中,可以带领学生通过比较、评价,分析何种分类方法更能体现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相似的关系,从而归纳出常见的两种分类的方法。应用分类方法对有机物进行分类练习,反思怎样进行分类能更好地体现出有机化合物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对于本章中的某些重点内容,像同分异构现象等,因为教学内容较为抽象,教学难度大,如果条件允许,教学中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利用各种课件(如flash),给学生演示有机物的空间结构,以增强感性认识,可利用投影、动画、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演示多种重要的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简式或分子模型,让学生了解有机化合物结构的相似性。另外,限于条件,红外光谱等仪器有些学校没有,也可以利用媒体展示,使学生感受科学技术在有机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对于教学难度不大的内容,如有机物的分类,教师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手段,在学校的校园网上,为学生设计提供可以自主学习的网页。学生在教师布置的自主学习任务的指导下,明确要完成的任务,进行自主学习。
(六)加强小组合作学习
本章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建议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开展有效的研讨和交流或动。
例如,在同分异构现象的教学中,学生可以分小组依据碳价四面体理论,运用球棍模型制作有机化合物分子的结构。由两个碳原子开始逐渐递增,当尝试含四个碳原子有机化合物时,会遇到第四个碳原子连接在哪个碳原子上的问题。从C4H10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空间结构中,理解同分异构现象,认识C4H10的两种同分异构体。通过练习制作C5H12的分子结构模型,进一步巩固同分异构体的概念。并在制作过程中小组内讨论书写同分异构体方法,重点讨论如何避免同分异构体的“重写”和“漏写”问题。由小组代表汇报本小组的讨论结果,并进行小组间的互相质疑、补充、完善,最终研究出大家认同的书写同分异构体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练习书写C6H14的同分异构体。
(七)充分利用本地区有特色的社区资源
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可结合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的教学,参观大学或科研单位的实验室,或派遣学生实验小组将参观过程录制后回来观看。主要参观内容为质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仪器及其实验操作过程。参观或观看实验录像后,学生分小组交流心得。在了解有机物的研究方法过程中,一方面可以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顺利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知识。
六、教学资源建议
(一)可利用大量的球棍模型和多媒体
例如,在同分异构教学中,可同构学生自己搭建球棍模型,了解有机物的结构特点,增强感性认识,进一步理解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原因。
在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的教学中,可播放视频材料,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在有机化学中的重要作用。
(二)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栏目
例如,在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的教学中,可组织学生阅读“科学视野”了解色谱法,并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完成粉笔分离菠菜叶中的色素,以使学生了解有机分离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可以利用校园网,将相关的学习资料放在网上,布置自主学习课题,让学生自行浏览学习。也可利用互联网,如K12网站、化学课程网、新思考网等,查找相关的flash课件及视频材料,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七、学时建议
第一节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1学时
第二节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1学时
第三节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1学时
第四节 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2学时
复习与机动 2学时
合计 7学时
第五篇: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教学设计
第三节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教学设计
一、烷烃命名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命名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1.烷烃命名的步骤()
口诀为:选主链,称某烷;编号位,定支链;取代基,写在前;标位置,短线连;不同基,简到繁;相同基,合并算。
(1)找主链:最长、最多定主链 ①选择最长碳链作为主链。
应选含6个碳原子的碳链为主链,如虚线所示。
②当有几个不同的碳链时,选择含支链最多的一个作为主链。如
含7个碳原子的链有A、B、C三条,因A有三个支链,含支链最多,故应选A为主链。(2)编碳号:编号位要遵循“近”、“简”、“小”
①以离支链较近的主链一端为起点编号,即首先要考虑“近”。如:
②有两个不同的支链,且分别处于距主链两端同近的位置,则从较简单的支链一端开始编号。即同“近”,考虑“简”。如
③若有两个相同的支链,且分别处于距主链两端同近的位置,而中间还有其他支链,从主链的两个方向编号,可得两种不同的编号系列,两系列中各位次和最小者即为正确的编号,即同“近”、同“简”,考虑“小”。如:
(3)写名称
按主链的碳原子数称为相应的某烷,在其前写出支链的位号和名称。原则是:先简后繁,相同合并,位号指明。阿拉伯数字之间用“,”相隔,汉字与阿拉伯数字用“-”连接。如
命名为:2,4,6-三甲基-3-乙基庚烷。
2.烷烃命名的5个原则和5个必须(1)5个原则
①最长原则:应选最长的碳链作主链;
②最近原则:应从离支链最近的一端对主链碳原子编号;
③最多原则:若存在多条等长主链时,应选择含支链较多的碳链作主链;
④最小原则:若相同的支链距主链两端等长时,应以支链位号之和为最小为原则,对主链碳原子编号;
⑤最简原则:若不同的支链距主链两端等长时,应从靠近简单支链的一端对主链碳原子编号。
(2)5个必须
①取代基的位号必须用阿拉伯数字“2,3,4„„”表示;
②相同取代基的个数,必须用中文数字“二,三,四,„„”表示; ③位号2,3,4等相邻时,必须用逗号“,”表示(不能用顿号“、”); ④名称中凡阿拉伯数字与汉字相邻时,必须用短线“-”隔开;
⑤若有多种取代基,不管其位号大小如何,都必须把简单的写在前面,复杂的写在后面。
二、烯烃和炔烃的命名与烷烃的命名有哪些不同之处? 1.主链选择不同
烷烃命名时要求选择分子结构中的所有碳链中的最长碳链作为主链,而烯烃或炔烃要求选择含有碳碳双键或三键的最长碳链作为主链,也就是烯烃或炔烃选择的主链不一定是分子中的最长碳链。
2.编号定位不同
编号时,烷烃要求离支链最近,即保证支链的位置尽可能的小,而烯烃或炔烃要求离双键或三键最近,保证双键或三键的位置最小。但如果两端离双键或三键的位置相同,则从距离取代基较近的一端开始编号。
3.书写名称不同
必须在“某烯”或“某炔”前标明双键或三键的位置。以CH3CH2CCH2CHCH3CHCH3CHCH2CH3CH3为例 4.实例
(1)选主链:将含碳碳双键或碳碳三键的最长碳链作为主链,并按主链中所含碳原子数称为“某烯”或“某炔”。(虚线框内为主链)
(2)编序号:从距离双键或三键最近的一端给主链上的碳原子依次编号,使双键或三键碳原子的编号为最小。
(3)写名称:先用大写数字“
二、三„„”在烯或炔的名称前表示双键或三键的个数;然后在“某烯”或“某炔”前面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出双键或三键的位置(用双键或三键碳原子的最小编号表示),最后在前面写出取代基的名称、个数和位置。
特别提醒 有机物的命名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习惯命名法,另一种是系统命名法,如结构简式为CH3CH2CH2CH3,用习惯命名时,其名称是正丁烷,而用系统命名法时,其名称是丁烷;另外,在习惯命名法中的“某烷”的“某”是指烷烃分子中碳原子总数,而在系
统
命名法中是指主链中的碳原子数。
类型1 给结构写名称
例1 用系统命名法命名下列各有机物:
答案(1)3-乙基戊烷(2)2,5-二甲基-3-乙基庚烷
(3)3-甲基-6-乙基辛烷(4)2,2,5-三甲基-3-乙基己烷
解析 烷烃命名应遵循“最长碳链,最多支链,最近编号,总序号和最小”的原则,逐一分析解答各题。
(1)选取最长的主链上应有5个碳原子,因—C2H5位于正中间的碳原子上,从哪一端编号都一样,即 其正确名称为3-乙基戊烷。
(2)该有机物其最长的主链是7个碳原子,但有两种可能的选择(见下图①、②),此时应选取含支链较多的碳链作为主链,可以从图中看出,图①的支链有2个[—CH3与—CH(CH3)2],图②的支链有3个,则应选用图②所示的主链。
故该有机物的正确名称为2,5-二甲基-3-乙基庚烷。
(3)该有机物最长的碳链有8个碳原子,由于—CH3比—C2H5简单,应从离甲基较近的一端给主链碳原子编号。
则该有机物的系统名称为3-甲基-6-乙基辛烷。
(4)该有机物主链上有6个碳原子,因“碳原子编号应使总序号和最小”,故应从左到右对主链碳原子编号。
则该有机物的系统名称为2,2,5-三甲基-3-乙基己烷。
本题考查烷烃的命名。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烷烃系统命名的原则。特别要注意:在烷烃命名中,碳链的1位上不可能有甲基,2位上不可能有乙基,3位上不可能有丙基,以此类推,否则,主链的选择不符合选择最长碳链为主链的原则。
类型2 结合名称写结构
例2 写出下列物质的结构简式:(1)2,4-二甲基-3-乙基己烷
(2)4-甲基-2-乙基-1-戊烯
(3)对甲基苯乙炔
类型3 有机化合物名称正误判断
例3 下列有机物命名正确的是()
A.3,3-二甲基丁烷
B.3-甲基-2-乙基戊烷
C.2,3-二甲基戊烯
D.3-甲基-1-戊烯
答案 D 解析(1)可按名称写出相应的结构简式,重新命名,判断名称是否正确。
A项,结构为,根据从离支链较近的一端开始给主链碳原子编号的原则,应命名为2,2-二甲基丁烷,A不正确;B项,结构为,主链碳原子数为6而不是5,命名为戊烷不正确,名称应为3,4-二甲基己烷,B不正确;C项,结构可为,也可为等等,命名为2,3-二甲基戊烯,未指明双键位置,因此无法确定其结构,则C不正确;D项,结构为,符合命名原则。
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先按题中的名称写出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再按系统命名法检查命名是否正确。如果熟悉命名原则及烃类命名的一般规律,可较快判断,不必逐一写出结构式分析。A项,命名为丁烷,则支链上有两个甲基且在同一碳原子上时,只能在第2个碳原子上,否则违背从离支链较近一端开始给主链碳原子编号的原则,故A不正确;B项,在烷烃命名中,碳链1位上不可能有甲基,2位上不可能有乙基,3位上不可能有丙基,以此类推。否则,主链的选择必不符合选取最长碳链为主链的原则。B中“2-乙基”必定是错误的命名,则B不正确;C项,主链碳原子数为3个以上的烯烃,必须标明双键的位置,本命名中戊
烯未标
明双键位置,则必定是错误的命名,C不正确;D项的命名方式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