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备考2014年高考化学——第1章第2节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教学设计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一、教材分析
本节围绕有机物的核心原子――碳原子的成键特点和成键方式展开逐层剖析,通过系统介绍同分异构现象,使学生明白有机物为什么种类繁多。本章学习碳链异构、位置异构及官能团异构。从复习烷烃的碳链异构开始,延伸出烯烃的碳链异构和官能团(双键)的位置异构,并以乙醇和二甲醚为例说明官能团异构的涵义。由此揭示出:同分异构现象是由于组成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原子具有不同的结合顺序和结合方式产生的,这也是有机化合物数量庞大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的其他同分异构现象,如顺反异构、对映异构将分别在后续章节中介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有机物的成键特点,理解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原因;(2)掌握有机物组成和结构的表示方法。2.能力目标:
会判断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2)通过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有序性和严密性。
(3)碳价四面体学说的确定过程,激励学生勇于探索问题的本质特征,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有机化合物的成键特点及同分异构体的确定。难点:有机物的表示方法及同分异构。
四、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具备了甲烷、乙烯和苯的结构,可以说学生已经具备了研究每类有机物的结构特点的基础,进而为学习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奠定基础。对于同分异构体的确定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和重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水平的差异,部分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有困难。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内容了解有机物的结构特点及同分异构现象。
2.教师的教学准备:有机物模型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教室内教学。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仅由氧元素和氢元素构成的化合物,至今只发现了两种:H2O和H2O2而仅由碳元素和氢元素构成的化合物却超过了几百万种,形成了极其庞大的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家族”,这与碳原子的成键特点和碳原子间的结合方式有关。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我们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然后展示探究的第一个问题:甲烷的立体结构.已经布置学生们课前预习了这部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把预习过程中的疑惑说出来。
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甲烷的分子结构为是什么是正四面体形? 教师:大家提出的这些问题很好,看得出课前认真预习了。那么我们今天主要来解决这些问题。
多媒体展示探究思考题。
(1)阅读资料卡片,了解键长、键角、键能。多媒体播放科学史话。(2)分组利用模型组装甲烷分子。
(3)讨论甲烷分子中的一个、两个、三个、四个氢原子被氯原子取代后有分别有几种结构?是否都是正四面体结构?如何证明甲烷是正四面体结构?
(4)搭建乙烯、乙炔及苯的结构,总结碳原子的成键特点。在学生分组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课堂实录)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使学生通过模型了解甲烷的分子结构及碳原子的成键特点。探究二:有机物的同分异构
(1)探究含有5个C的烷烃中C原子的连接方式?(2)分组组装模型,总结方法
(3)利用以上方法试写出C6H14的所有同分异构体。并总结减链法的规律。(4)探究C4H8的属于烯烃的所有可能的结构,你能得出什么结论?(5)试写出C2H6O的可能的结构,从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6)总结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原因。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师生总结。(课堂实录)探究三:如何来表示有机物的结构
阅读资料卡片,思考结构式、结构简式、键线式有什么区别?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师生总结。(课堂实录)设计意图:通过用模型组装有机物了解碳原子的连接方式,了解有机物的同分异构现象及类型。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有序性及严密性。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课堂实录)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有机物的结构特点,那么,如何来辨认众多的有机物呢?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有机物的命名。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着重分析有机物是如何来进行命名的的。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
九、板书设计
一、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一)甲烷的分子结构
1.分子式 2.电子式 3.结构式 4.分子构型
(二)有机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
二、有机物的同分异构现象 1.碳链异构
2.官能团位置异构 3.官能团异构
三、有机物结构的表示方法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本节课利用模型来直观地认识了解有机物的结构及同分异构,学生认识深刻。
本节课时间45分钟,其中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检查预习5分钟,问题讨论20分钟,反思总结当堂检测5分钟左右,其余环节15分钟,能够完成教学内容。
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会继续研究本节课,争取设计的更科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共同完善,共同进步!
十一、学案设计(见下页)
第二篇:人教版高二化学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教学计划:选修五
人教版高二化学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教学计
划:选修五
书中自有黄金屋,学习是快乐的,下文是由查字典化学网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高二化学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教学计划,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
引入
有机物种类繁多,有很多有机物的分子组成相同,但性质却有很大差异,为什么?
结构决定性质,结构不同,性质不同。
明确研究有机物的思路:组成—结构—性质。
有机分子的结构是三维的
设置情景
多媒体播放化学史话:有机化合物的三维结构。思考:为什么范特霍夫和勒贝尔提出的立体化学理论能解决困扰19世纪化学家的难题?
思考、回答
激发学生兴趣,同时让学生认识到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逐渐深入的。
有机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
交流与讨论
指导学生搭建甲烷、乙烯、乙炔、苯等有机物的球棍模型并进行交流与讨论。
讨论:碳原子最外层中子数是多少?怎样才能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碳原子的成键方式有哪些?碳原子的价键总数是多少?什么叫单键、双键、叁键?什么叫不饱和碳原子?
通过观察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中认识有机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
有机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
归纳板书
有机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征:
1、碳原子含有4个价电子,易跟多种原子形成共价键。
2、易形成单键、双键、叁键、碳链、碳环等多种复杂结构单元。
3、碳原子价键总数为4。
不饱和碳原子:是指连接双键、叁键或在苯环上的碳原子(所连原子的数目少于4)。
师生共同小结。
通过归纳,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简单有机分子的空间结构及
碳原子的成键方式与分子空间构型的关系
观察与思考
观察甲烷、乙烯、乙炔、苯等有机物的球棍模型,思考碳原子的成键方式与分子的空间构型、键角有什么关系?
分别用一个甲基取代以上模型中的一个氢原子,甲基中的碳原子与原结构有什么关系? 分组、动手搭建球棍模型。填P19表2-1并思考:碳原子的成键方式与键角、分子的空间构型间有什么关系?
从二维到三维,切身体会有机分子的立体结构。归纳碳原子成键方式与空间构型的关系。
碳原子的成键方式与分子空间构型的关系
归纳分析
—C— —C=
四面体型平面型
=C= —C≡
直线型 直线型平面型
默记
理清思路 分子空间构型
迁移应用
观察以下有机物结构
CH3 CH2CH3
(1)C = C H H
(2)H--C≡C----CH2CH3
(3)—C≡C—CH=CF2、思考:(1)最多有几个碳原子共面?(2)最多有几个碳原子共线?(3)有几个不饱和碳原子?
应用巩固
杂化轨道与有机化合物空间形状
观看动画
轨道播放杂化的动画过程,碳原子成键过程及分子的空间构型。
观看、思考
激发兴趣,帮助学生自学,有助于认识立体异构。
碳原子的成键特征与有机分子的空间构型
整理与归纳
1、有机物中常见的共价键:C-C、C=C、C≡C、C-H、C-O、C-X、C=O、C≡N、C-N、苯环
2、碳原子价键总数为4(单键、双键和叁键的价键数分别为1、2和3)。
3、双键中有一个键较易断裂,叁键中有两个键较易断裂。
4、不饱和碳原子是指连接双键、叁键或在苯环上的碳原子(所连原子的数目少于4)。
5、分子的空间构型:
(1)四面体:CH4、CH3CI、CCI4
(2)平面型:CH2=CH2、苯
(3)直线型:CH≡CH
师生共同整理归纳
第三篇:《认识有机化合物》教学设计
《认识有机化合物》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概述
本章内容划分为四节。第一节为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在学习了甲烷、乙烯、苯、乙醇、乙酸等典型有机化合物代表物的结构与性质的基础上,本章一开始便引出官能团的概念,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呈现给学生一个系统学习有机物的学科思维,使学生在高一掌握的一些零散的有机知识系统化和明朗化。在分类表中增加了卤代烃、酚、醚、醛、酮、酯等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官能团及其代表物。其中,酮类化合物是课程标准不要求的内容,将其列入表中是为了在后续课程中理解酮糖──果糖的结构特点。
第二节是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围绕有机物的核心原子――碳原子的成键特点和成键方式展开逐层剖析,通过系统介绍同分异构现象,使学生明白有机物为什么种类繁多。本章学习碳链异构、位置异构及官能团异构。从复习烷烃的碳链异构开始,延伸出烯烃的碳链异构和官能团(双键)的位置异构,并以乙醇和二甲醚为例说明官能团异构的涵义。由此揭示出:同分异构现象是由于组成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原子具有不同的结合顺序和结合方式产生的,这也是有机化合物数量庞大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的其他同分异构现象,如顺反异构、对映异构将分别在后续章节中介绍。
第三节是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在第二节的基础上,对数目庞大的有机化合物需要有专有的名称与之一一对应就顺理成章。所以,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原则是学习、交流和研究有机化学必备的工具。通过本章的学习,应掌握有机化合物的习惯命名法(即普通命名法)与系统命名法。学会应用命名原则命名简单的烃类化合物──烷烃、烯烃、炔烃与芳香烃等,并了解烃类化合物的命名是有机化合物命名的基础。
第四节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分离提纯有机物的常用方法以及燃烧法测定有机物的元素组成和分析有机物结构的方法。
本章具体教学内容及其相互关系如下:
由此可见,本章以整体认识有机物和研究有机物为线索,将重要概念、具体手段方法与有机化学基本思维方法适时呈现、紧密结合。全章内容的设计,由浅入深,逐层推进,逻辑思维性强,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注重了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过程。
二、本章教学内容在模块内容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必修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有机化学初步知识,掌握了典型有机化合物代表物如甲烷、乙烯、苯、乙醇、乙酸的结构与性质,但是此时学生对于有机物的认识是零散的,对官能团的性质尚缺乏认识,不能从类别上整体认识有机物,因此对于有机物结构与性质的相互关系也不能深入地进行研究。
本章正是在此基础上,把有机物的分类、结构特点、命名、研究有机物的步骤和方法等归纳为一个单元来介绍,是对中学有机化学的一个系统概述。它可以帮助学生概括、小结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同分异构现象与命名方法。进而,让学生初步了解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步骤和方法,从中体验研究或生产有机化合物(药物、试剂、染料、食品添加剂等)的过程。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结构特点和命名是学生学习后续章节的基础;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可以对学生以后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奠定一定的基础。
三、总体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
主题1 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
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补充说明
1.通过对典型实例的分析,初步了解测定有机化合物元素含量、相对分子质量的一般方法,并能根据其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
1.1初步了解测定有机化合物元素含量、相对分子质量的一般方法。
可介绍质谱法与李比希法相结合,确定有机物分子式的方法。
1.2能根据有机化合物元素含量、相对分子质量确定其分子式。
2.知道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了解有机物分子中的官能团,能正确地表示它们的结构。
2.1知道常见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键方式及特点。
可引导学生结合分子中碳的骨架、官能团,推导有机化合物的通式。
2.2了解依据官能团对有机化合物进行分类的方法;认识有机化合物分子中主要的官能团及其结构特点,并能根据官能团的结构特点分析常见有机化合物主要的化学性质。
2.3能正确书写常见有机化合物分子的结构式和结构简式。
3.知道通过化学实验和某些物理方法可以确定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3.1知道有机化合物某些物理性质(如溶解性、熔沸点等)与其结构的关系。
可引导学生观察同分异构体的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图谱。
关于质谱、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等图谱,只要求知道质谱图是实验测定相对分子质量的一种方法,不要求会读质谱图;只要求知道红外光谱图和核磁共振图谱可以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官能团及某些特定原子的分布情况,不要求通过谱图写出相应的基团。
3.2知道可运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以及化学实验方法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
4.通过对典型实例的分析,了解有机化合物存在异构现象,能判断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
4.1通过对典型实例的分析,了解有机化合物存在同分异构现象,这是有机化合物种类繁多的原因之一。
可引导学生归纳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方法。
可运用球棍模型、多媒体软件展示有机化合物的空间结构,帮助学生理解同分异构现象。
关于同分异构现象,只要求碳链异构、官能团异构、顺反异构三种异构,对于立体异构不作要求。
4.2能根据简单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确定其同分异构体的种类,并能书写其结构简式。
5.能根据有机化合物命名规则命名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5.1了解有机物分类的依据,知道有机物一般分类方法;能够举例说明一些常见的有机物类别。
引导学生注意简单的烷烃、烯烃、炔烃命名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烷烃命名限于5个碳原子之内)。
不要求掌握含多种官能团的复杂物质的命名。
注意习惯命名法与系统命名法的区别与联系。
烃类化合物、饱和一元醇、饱和一元醛和羧酸;知道同系物的含义。
5.2能根据有机化合物命名规则命名简单的5.3了解常见有机化合物的习惯名称。
6.能列举事实说明有机分子中基团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6.1能以具体有机化合物为例,说明基团之间的相互影响。
通过苯、乙醇、苯酚性质的对比实验,说明有机化合物中基团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6.2通过实例,体验化学实验在有机化合物结构、性质等方面研究的重要作用。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以下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乙烯和苯、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酸和乙醇以及一些基本的营养物质。可以说,学生已经具备了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每类有机物的结构特点、命名的基础,进而为学习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奠定基础。在知识结构上本章可以充分利用化学2所学知识,如通过回忆甲烷、乙烯等的结构和性质特征,归纳出烷烃和烯烃的结构及性质等。另外从能力结构看,本章内容也可以体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演绎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本章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常见的官能团;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
2.进一步认识有机化合物的成键特点;了解有机化合物常见的同分异构现象(碳链异构、位置异构、官能团异构)。
3.初步学会应用系统命名法命名简单的烃类化合物(烷、烯、炔和苯的同系物)。
4.初步了解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分离、提纯有机物的常规方法(蒸馏法与重结晶法)。
5.知道现代物理方法在测定有机物的元素组成、相对分子质量和分子结构中的重要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有机物分类方法的学习,体会科学分类法在认识事物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2.在学习同分异构现象过程中,体会物质结构的多样性决定物质性质的多样性。
3.通过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的学习,进一步掌握学习物质及其化学性质
的一般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实例,体验化学实验在有机化合物结构、性质等方面研究的重要作用。
2.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求实、创新的良好品质。
3.感受现代物理学及计算机技术对有机化学发展的推动作用,体验严谨、求实的有机
化合物研究过程。
4.通过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的学习,进行科学方法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5.通过对有机分子结构的认识,让学生知道对事物的认识是逐步深入的,只有不懈地探索,才能发现事物的奥秘。
四、重难点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甲烷、乙烯、苯、乙醇、乙酸、糖类、油脂、蛋白质等典型的有机化合物,了解了它们的主要性质以及在人们生活、化工生产中的作用;重点学习了取代反应、加成反应的反应特点;初步了解了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对其性质的影响,认识了一些有机物对于人类日常生活、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初步形成了对有机化学的学习兴趣。但此时学生对机物的认识是零散的,这就需要将零散知识系统化,帮助学生认识重要的官能团,体会分类思想在有机物的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学生虽然了解了有机化合物的概貌,知道了有机物分子中碳原子呈四价,碳原子既可以与其他原子形成共价键,又可以相互成键;碳原子之间可以形成碳碳单键、碳碳双键、碳碳三键等;有机物可以形成链状分子,也可以形成环状分子。但是还需要深化碳原子的成键特点和碳原子之间的结合方式,加深对饱和烃、不饱和烃、烷烃、烯烃等概念的理解。从而进一步认识有机物的成键特点,认识同分异构现象──碳链异构、位置异构、官能团异构,并对它们进行命名。
面对种类繁多的有机物,学生应该初步了解怎样研究有机化合物,应该采取什么步骤和常用方法等,从中体验研究一个有机化合物(药物、试剂、染料、食品添加剂等)的过程
和科学方法。
基于上述分析,本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如下:
本章教学重点:
1.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认识一些重要的官能团。
2.有机物的成键特点,同分异构现象。
3.有机物的系统命名法。
4.有机物的分离和提纯的一般方法,鉴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一般过程与方法;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本章教学难点:
1.鉴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物理方法的介绍。
2.分类思想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3.正确写出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
4.系统命名法的几个原则(选主链、碳编号、写支链或取代基名称等)。
五、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分析
(一)采用多种直观教学手段强化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在本章中,大量出现了有机化合物分子空间结构,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学习本章时,学生有可能没有学习过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也有可能在数学课程中没有学过相关的立体几何知识,因而在教学中需要多用直观手段让学生有直接的感受,其中最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是采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可采用小球和短棍搭建描述分子结构的球棍模型,也可采用计算机软件绘制有机化合物分子的三维结构图等。
(二)通过结构分析及实验事实,认识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有机化学知识庞杂,物质种类繁多,学生不易掌握,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这一重要线索,教师可带领学生通过分析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尤其是主要官能团的结构,推导出在一定条件下可能断裂的化学键部位,并将该化学键的断裂与相应的化学反应联系,这样在理解结构的基础上,可以将某种物质繁杂的化学性质进行本质归类,便于理解掌握。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同类物质具有相同的官能团,从而可以轻松地掌握该类物质共同的化学通性,并可以将该通性演绎到具有该官能团的陌生物质的化学性质的预测中去。同样,我们也可以根据有机化学反应发生前后,价键变化情况去归纳总结有机化学反应规律,从而认识有机化学反应的本质。
(三)充分利用探究活动,有效地进行过程性教育,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倡导探究学习,落实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由于本模块属于学术性模块,主要是抽象的学术性内容,而本章又是开篇,在教学过程中特别容易将富含探究要素的实验,演变为验证性实验,尽管也能帮助学生形成鲜明而具体的直观形象,但却与新课程倡导的探究学习方式背道而驰。课程标准提供了较多的可供实验探究的活动建议,如“比较甲烷、乙烯、乙炔、苯的化学性质”,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探究活动,还要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和教学目标的需求,尽可能多地采取探究性方式组织课堂教学,探究活动的开放程度应该取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必要时可以提供相关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支持,协助学生完成探究活动。
(四)采用对比、联系、归纳的方法组织教学
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联系、对比化学2中学生所学习的有机化合物知识,找到各种有机物的相同点,进而总结归纳,得出某类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特征,这样可以顺利突破教学重点。
在有机物分类的教学中,可以带领学生通过比较、评价,分析何种分类方法更能体现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相似的关系,从而归纳出常见的两种分类的方法。应用分类方法对有机物进行分类练习,反思怎样进行分类能更好地体现出有机化合物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对于本章中的某些重点内容,像同分异构现象等,因为教学内容较为抽象,教学难度大,如果条件允许,教学中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利用各种课件(如flash),给学生演示有机物的空间结构,以增强感性认识,可利用投影、动画、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演示多种重要的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简式或分子模型,让学生了解有机化合物结构的相似性。另外,限于条件,红外光谱等仪器有些学校没有,也可以利用媒体展示,使学生感受科学技术在有机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对于教学难度不大的内容,如有机物的分类,教师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手段,在学校的校园网上,为学生设计提供可以自主学习的网页。学生在教师布置的自主学习任务的指导下,明确要完成的任务,进行自主学习。
(六)加强小组合作学习
本章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建议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开展有效的研讨和交流或动。
例如,在同分异构现象的教学中,学生可以分小组依据碳价四面体理论,运用球棍模型制作有机化合物分子的结构。由两个碳原子开始逐渐递增,当尝试含四个碳原子有机化合物时,会遇到第四个碳原子连接在哪个碳原子上的问题。从C4H10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空间结构中,理解同分异构现象,认识C4H10的两种同分异构体。通过练习制作C5H12的分子结构模型,进一步巩固同分异构体的概念。并在制作过程中小组内讨论书写同分异构体方法,重点讨论如何避免同分异构体的“重写”和“漏写”问题。由小组代表汇报本小组的讨论结果,并进行小组间的互相质疑、补充、完善,最终研究出大家认同的书写同分异构体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练习书写C6H14的同分异构体。
(七)充分利用本地区有特色的社区资源
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可结合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的教学,参观大学或科研单位的实验室,或派遣学生实验小组将参观过程录制后回来观看。主要参观内容为质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仪器及其实验操作过程。参观或观看实验录像后,学生分小组交流心得。在了解有机物的研究方法过程中,一方面可以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顺利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知识。
六、教学资源建议
(一)可利用大量的球棍模型和多媒体
例如,在同分异构教学中,可同构学生自己搭建球棍模型,了解有机物的结构特点,增强感性认识,进一步理解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原因。
在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的教学中,可播放视频材料,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在有机化学中的重要作用。
(二)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栏目
例如,在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的教学中,可组织学生阅读“科学视野”了解色谱法,并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完成粉笔分离菠菜叶中的色素,以使学生了解有机分离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可以利用校园网,将相关的学习资料放在网上,布置自主学习课题,让学生自行浏览学习。也可利用互联网,如K12网站、化学课程网、新思考网等,查找相关的flash课件及视频材料,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七、学时建议
第一节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1学时
第二节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1学时
第三节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1学时
第四节 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2学时
复习与机动 2学时
合计 7学时
第四篇: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教学设计
第三节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教学设计
一、烷烃命名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命名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1.烷烃命名的步骤()
口诀为:选主链,称某烷;编号位,定支链;取代基,写在前;标位置,短线连;不同基,简到繁;相同基,合并算。
(1)找主链:最长、最多定主链 ①选择最长碳链作为主链。
应选含6个碳原子的碳链为主链,如虚线所示。
②当有几个不同的碳链时,选择含支链最多的一个作为主链。如
含7个碳原子的链有A、B、C三条,因A有三个支链,含支链最多,故应选A为主链。(2)编碳号:编号位要遵循“近”、“简”、“小”
①以离支链较近的主链一端为起点编号,即首先要考虑“近”。如:
②有两个不同的支链,且分别处于距主链两端同近的位置,则从较简单的支链一端开始编号。即同“近”,考虑“简”。如
③若有两个相同的支链,且分别处于距主链两端同近的位置,而中间还有其他支链,从主链的两个方向编号,可得两种不同的编号系列,两系列中各位次和最小者即为正确的编号,即同“近”、同“简”,考虑“小”。如:
(3)写名称
按主链的碳原子数称为相应的某烷,在其前写出支链的位号和名称。原则是:先简后繁,相同合并,位号指明。阿拉伯数字之间用“,”相隔,汉字与阿拉伯数字用“-”连接。如
命名为:2,4,6-三甲基-3-乙基庚烷。
2.烷烃命名的5个原则和5个必须(1)5个原则
①最长原则:应选最长的碳链作主链;
②最近原则:应从离支链最近的一端对主链碳原子编号;
③最多原则:若存在多条等长主链时,应选择含支链较多的碳链作主链;
④最小原则:若相同的支链距主链两端等长时,应以支链位号之和为最小为原则,对主链碳原子编号;
⑤最简原则:若不同的支链距主链两端等长时,应从靠近简单支链的一端对主链碳原子编号。
(2)5个必须
①取代基的位号必须用阿拉伯数字“2,3,4„„”表示;
②相同取代基的个数,必须用中文数字“二,三,四,„„”表示; ③位号2,3,4等相邻时,必须用逗号“,”表示(不能用顿号“、”); ④名称中凡阿拉伯数字与汉字相邻时,必须用短线“-”隔开;
⑤若有多种取代基,不管其位号大小如何,都必须把简单的写在前面,复杂的写在后面。
二、烯烃和炔烃的命名与烷烃的命名有哪些不同之处? 1.主链选择不同
烷烃命名时要求选择分子结构中的所有碳链中的最长碳链作为主链,而烯烃或炔烃要求选择含有碳碳双键或三键的最长碳链作为主链,也就是烯烃或炔烃选择的主链不一定是分子中的最长碳链。
2.编号定位不同
编号时,烷烃要求离支链最近,即保证支链的位置尽可能的小,而烯烃或炔烃要求离双键或三键最近,保证双键或三键的位置最小。但如果两端离双键或三键的位置相同,则从距离取代基较近的一端开始编号。
3.书写名称不同
必须在“某烯”或“某炔”前标明双键或三键的位置。以CH3CH2CCH2CHCH3CHCH3CHCH2CH3CH3为例 4.实例
(1)选主链:将含碳碳双键或碳碳三键的最长碳链作为主链,并按主链中所含碳原子数称为“某烯”或“某炔”。(虚线框内为主链)
(2)编序号:从距离双键或三键最近的一端给主链上的碳原子依次编号,使双键或三键碳原子的编号为最小。
(3)写名称:先用大写数字“
二、三„„”在烯或炔的名称前表示双键或三键的个数;然后在“某烯”或“某炔”前面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出双键或三键的位置(用双键或三键碳原子的最小编号表示),最后在前面写出取代基的名称、个数和位置。
特别提醒 有机物的命名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习惯命名法,另一种是系统命名法,如结构简式为CH3CH2CH2CH3,用习惯命名时,其名称是正丁烷,而用系统命名法时,其名称是丁烷;另外,在习惯命名法中的“某烷”的“某”是指烷烃分子中碳原子总数,而在系
统
命名法中是指主链中的碳原子数。
类型1 给结构写名称
例1 用系统命名法命名下列各有机物:
答案(1)3-乙基戊烷(2)2,5-二甲基-3-乙基庚烷
(3)3-甲基-6-乙基辛烷(4)2,2,5-三甲基-3-乙基己烷
解析 烷烃命名应遵循“最长碳链,最多支链,最近编号,总序号和最小”的原则,逐一分析解答各题。
(1)选取最长的主链上应有5个碳原子,因—C2H5位于正中间的碳原子上,从哪一端编号都一样,即 其正确名称为3-乙基戊烷。
(2)该有机物其最长的主链是7个碳原子,但有两种可能的选择(见下图①、②),此时应选取含支链较多的碳链作为主链,可以从图中看出,图①的支链有2个[—CH3与—CH(CH3)2],图②的支链有3个,则应选用图②所示的主链。
故该有机物的正确名称为2,5-二甲基-3-乙基庚烷。
(3)该有机物最长的碳链有8个碳原子,由于—CH3比—C2H5简单,应从离甲基较近的一端给主链碳原子编号。
则该有机物的系统名称为3-甲基-6-乙基辛烷。
(4)该有机物主链上有6个碳原子,因“碳原子编号应使总序号和最小”,故应从左到右对主链碳原子编号。
则该有机物的系统名称为2,2,5-三甲基-3-乙基己烷。
本题考查烷烃的命名。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烷烃系统命名的原则。特别要注意:在烷烃命名中,碳链的1位上不可能有甲基,2位上不可能有乙基,3位上不可能有丙基,以此类推,否则,主链的选择不符合选择最长碳链为主链的原则。
类型2 结合名称写结构
例2 写出下列物质的结构简式:(1)2,4-二甲基-3-乙基己烷
(2)4-甲基-2-乙基-1-戊烯
(3)对甲基苯乙炔
类型3 有机化合物名称正误判断
例3 下列有机物命名正确的是()
A.3,3-二甲基丁烷
B.3-甲基-2-乙基戊烷
C.2,3-二甲基戊烯
D.3-甲基-1-戊烯
答案 D 解析(1)可按名称写出相应的结构简式,重新命名,判断名称是否正确。
A项,结构为,根据从离支链较近的一端开始给主链碳原子编号的原则,应命名为2,2-二甲基丁烷,A不正确;B项,结构为,主链碳原子数为6而不是5,命名为戊烷不正确,名称应为3,4-二甲基己烷,B不正确;C项,结构可为,也可为等等,命名为2,3-二甲基戊烯,未指明双键位置,因此无法确定其结构,则C不正确;D项,结构为,符合命名原则。
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先按题中的名称写出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再按系统命名法检查命名是否正确。如果熟悉命名原则及烃类命名的一般规律,可较快判断,不必逐一写出结构式分析。A项,命名为丁烷,则支链上有两个甲基且在同一碳原子上时,只能在第2个碳原子上,否则违背从离支链较近一端开始给主链碳原子编号的原则,故A不正确;B项,在烷烃命名中,碳链1位上不可能有甲基,2位上不可能有乙基,3位上不可能有丙基,以此类推。否则,主链的选择必不符合选取最长碳链为主链的原则。B中“2-乙基”必定是错误的命名,则B不正确;C项,主链碳原子数为3个以上的烯烃,必须标明双键的位置,本命名中戊
烯未标
明双键位置,则必定是错误的命名,C不正确;D项的命名方式是正确的。
第五篇:z第二节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教学设计稿件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课时教学设计
【总体设计思路】
本教学设计以山东科技版的高中化学系列教材《有机化学基础》为授课用教材。“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是教材中的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教材是有机化学选修模块中较为重要的一节,是为了帮学生树立一些学习有机化学必备的观念而设置的,这些观念的树立有助于学生对有机化合物进行系统而有序的认识及研究,为后续的学习提供指导。学生在初中化学及《化学2(必修)》中学习过一些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但其认识的方式是一个个独立的典型代表物,主要是从应用的角度掌握这些代表物的性质,对它们结构的认识也比较浅显,还没有意识到有机化合物性质与结构的关系。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初步树立“官能团的结构决定有机化合物化学特性”、“不同基团间的相互作用会对有机化合物的性质产生影响”等观念,知道官能团中键的极性、碳原子的饱和程度与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有关系。
本节教材属于有机化学基本理论的内容,缺少直观、形象的实验,比较枯燥。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和网络资源,组织学生展开交流、讨论,增强互动,避免枯燥的讲授;利用教材中提供的键能、键长等数据,让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对比双键和三键的相似与区别,进而推断性质的相似与差异;组织学生回顾并讨论乙酸、乙醇的化学性质,结合球棍模型分析二者的结构,归纳官能团的结构与有机化合物性质的关系;利用画概念图的方式启发学生讨论本节学习心得,总结认识有机化合物的方法和规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碳原子的成键特点和成键方式的多样性,能以此解释有机化合物种类繁多的现象。2.理解单键、双键和叁键的概念,知道碳原子的饱和程度对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有重要影响。3.理解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概念,知道共价键的极性对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有重要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初步学会对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进行碳原子的饱和程度、共价键的类型及性质等方面的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碳原子成键方式的学习,使学生树立“客观事物本来是相互联系和具有内部规律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单键、双键和三键、极性键和非极性键概念,初步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意识
教学难点:碳原子的成键特点,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有机化合物结构和性质的关系
【教学方法】
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和网络资源,组织学生展开交流、讨论,增强互动,分析讨论
【教学工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PPT课件,教案,《有机化学基础》,实验视频,有机化合物结构模型
【课时安排】3个课时
【教学过程】
【PPT展示】甲烷、乙烯、苯的结构及其主要化学性质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看投影,启发提问:甲烷、乙烯和苯是你认识的有机化合物,你还记得它们有哪些化学性质吗?它们性质上的不同是由什么决定的?
【联想质疑】观察各物质的球棍模型,联想其化学性质,思考怎样分析有机化合物分子的结构,它们的结构是怎样决定性质的。
【过渡】怎样分析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它们的结构是如何决定性质的?这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请大家把书打开到第15页,我们来学习教材的第2节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
【板书】第二节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讲述】认识有机化合物结构和性质的关系,掌握通过结构分析性质、通过性质推断结构的方法,对于学习有机化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是以分子中碳原子结合成的碳骨架为基础的,所以要分析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首先需要研究碳原子的成键方式。
【板书】
一、碳原子的成键方式
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交流研讨活动,首先,请看知识支持(投影):单键、双键和叁键的定义。
【PPT展示并讲述】单键、双键和叁键的定义
【PPT展示】教材P16交流研讨图
【问题】请你考虑上述各分子中,1)与碳原子成键的是何种元素的原子?2)每个碳原子周围都有什么类型的共价键? 3)与每个碳原子成键的原子数分别是多少?4)每个碳原子周围有几对共用电子?
【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研讨不同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键情况有何异同。
【归纳总结】碳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2周期ⅣA族,碳原子的最外电子层有四个电子,很难得失电子,通常以共用电子对的形式与其他原子成键,达到最外层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
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碳原子既可以彼此连接成链,也可以彼此连接成环;碳原子之间既可以形成单键,也可以形成双键或三键;碳原子除了彼此间可以成键外,还可以与氢、氧、氯、氮等其他元素的原子成键。碳原子成键方式的多样性,是有机化合物种类繁多的原因之一。
【展示】甲烷分子的结构模型
【讲述】甲烷分子中的碳原子与四个氢原子形成四个碳氢单键,任意两个键之间的夹角均为109.5°,整个分子呈正四面体形。研究证实,其他烷烃分子中的碳原子的成键方式都与甲烷分子中的碳原子相似。
【PPT展示】乙烷、异戊烷、3,4,4–三甲基庚烷、2,3,5–三甲基己烷、3–甲基– 4–乙基己烷的结构简式
【总结】烷烃分子中的每个碳原子都与四个原子形成共价键(单键),这样的碳原子称为饱和碳原子(像吃饱了的人)。在化学反应中,饱和碳原子的单键断裂后才能结合其他的原子或原子团,生成新的化合物(如甲烷的燃烧反应、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
【展示】乙烯、乙炔的结构模型
【讲述】在乙烯分子中,两个碳原子之间通过共用两对电子成键(双键),另外,每个碳原子又各和两个氢原子结合形成碳氢单键,相邻两个键的夹角均接近120°,乙烯分子是平
面型分子。在乙炔分子中,两个碳原子之间通过共用三对电子成键(三键),另外,每个碳原子又各与一个氢原子结合形成碳氢单键,相邻两个键的夹角均为180°,乙炔分子是直线形分子。在乙烯、乙炔分子中,成键原子数少于4形成碳碳双键、碳碳三键,所以它们都是不饱和碳原子。
【视频展示】乙烯与溴水的反应
【交流·研讨】1.将乙炔通入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时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2.乙烯为什么容易发生加成反应?乙烷能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吗?
3.碳原子的饱和程度与烃的化学性质有什么关系吗? 【总结】:烷烃不能发生加成反应,烯烃、炔烃可以,这与其中键的性质、碳原子的饱和程度密切相关。
【知识支持】共价键的键参数
【讲述】由乙烯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的性质可以推断,碳碳双键中两个键的性质不相同,其中一个键较另一个键容易断裂。类似地,乙炔分子三键中三个键的性质也不相同,其中有两个键较另一个键容易断裂。比较双键与单键、三键与单键的键能数据,也可以得出上述结论。由于双键和三键中都有不稳定的键,所以乙炔与乙烯能发生类似的反应。
乙烯和乙炔分子中,与每个碳原子成键的原子数目都小于4,这样的碳原子称为不饱和碳原子。烯烃和炔烃分子中含有不饱和碳原子,烷烃分子中的碳原子都是饱和碳原子。
【规律总结】含有不饱和碳原子的烃的性质比烷烃活泼,因为不饱和碳原子形成的双键或三键中部分键的键能较小。
【PPT展示】含有不饱和碳原子的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简式 【学生】找出其中共平面或共直线的原子
【提示】乙烯、乙炔分别对应两种碳原子的成键方式,当其他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含有与乙烯或乙炔相同成键方式的碳原子时(分子中含有双键或三键),其相应原子在空间的排布情况可由键角确定。
【PPT展示】甲烷、乙烯、乙醇、乙酸的结构简式 【学生】找出这些有机化合物中的化学键类型
【讲述】在这些有机化合物分子中,有些化学键是由同种元素的两个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成键的两个原子对共用电子的吸引能力相同,共用电子对不偏向于成键原子的任何一方(参与成键的两个原子都不带电荷),这样形成的共价键是非极性共价键,简称非极性键,如碳碳键。不同元素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不相同,核对外层电子吸引作用的强弱程度就不相同,这种差别使得形成共价键的两个成键原子对共用电子吸引作用的强弱也不相同。不同种元素的两个原子成键时,它们吸引共用电子的能力不同,共用电子将偏向吸引电子能力较强的一方,所形成的共价键是极性共价键,简称极性键,如碳氢键、碳氧键。
【方法导引】共价键极性的判断方法——元素的电负性
【讲述】键的极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受分子中邻近基团或外界环境的影响,键的极性及其强弱程度可能会发生变化。共价键是否具有极性及其极性的强弱程度对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过渡】碳原子成键方式的多样性导致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即分子式相同而结构不同的现象。分子式相同而结构不同的有机化合物互为同分异构体。同分异构现象是有机化合物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原因之一。
【板书】
二、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
【交流·研讨】P21从碳原子的连接顺序以及官能团的类别和位置的角度说明他们为什么互为同分异构体。
【学生】思考并讨论
【讲述并板书】以上四种物质中,虽然两两互为同分异构体,但产生同分异构现象的原因不尽相同。戊烷和2-甲基丁烷虽然都是分子中含5个碳原子的烷烃,但由于碳骨架不同,它们互为碳骨架异构体;1-丁烯和2-丁烯、1-丙醇和2-丙醇分别具有相同的官能团,但官能团的位置不同,它们互为官能团位置异构体;1,3-丁二烯和1-丁炔,前者分子中含有两个碳碳双键,后者分子中含有一个碳碳三键,二者所含的官能团不同,它们互为官能团类型异构体。
【强化练习】同分异构类型的判断
碳骨架异构、官能团位置异构与官能团类型异构现象都是结构异构现象不同的表现形式,其关系如下: 【板书】结构异构的表现形式示意图
【拓展视野】立体异构 【过渡】在《化学2》(必修)模块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今天,我们又从碳原子的成键特点入手学习了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知识并理解了有机化合物中广泛存在的同分异构现象。那么,我们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板书】
三、有机化合物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质疑】如果已知某种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如何根据结果预测其性质呢? 【学生】思考并讨论
【总结】一般来说,首先要找出官能团,然后从键的极性、碳原子的饱和程度等进一步分析并预测有机化合物的性质。
【交流·研讨】P23 回忆乙酸的化学性质并完成书中的表格;思考并回答书中的问题 【温故知新】视频展示乙酸和乙醇的化学性质 【学生】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讲述】在乙酸分子中,含有的官能团是羧基(-COOH),羧基的存在使乙酸具有了一些特有的化学性质(如上所述);而乙醇分子中的官能团--羟基也使乙醇具有另外一些特有的化学性质。这就是我们所要探讨的第一个问题
【板书】1.官能团与有机化合物性质的关系
【讲述】一种官能团决定一类有机化合物的化学特性,如烯烃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因此烯烃可以与卤素单质、氢卤酸发生加成反应。
官能团之所以能决定有机化合物的特性,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一些官能团含有极性较强的键,易发生相关的化学反应。如,醇的官能团是羟基(-OH),羟基有很强的极性,导致醇类表现出一定的特性。
另一方面,一些官能团含有不饱和碳原子,易发生相关的化学反应。如:烯烃、炔烃分子中的碳碳双键、碳碳三键,由于碳原子不饱和,可以与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结合生成新的产物,使烯烃、炔烃的化学性质比烷烃的活泼。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根据有机化合物的官能团中各键的极性强弱、碳原子的饱和程度来推测该物质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需要注意的是,在推测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时还应考虑官能
团与相邻基团之间的相互影响。
【板书】2.不同基团间的相互影响与有机化合物性质的关系
【讲述】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邻近基团往往存在着相互影响,这种影响会使有机化合物表现出一些特性。
例如:苯与硝酸发生取代反应的温度是50℃-60℃,而甲苯在约30℃的温度下就能与硝酸发生取代反应。也就是说,与苯相比,甲苯较易发生取代反应。
再如,乙酸和乙醇分子中都含有羟基,但在乙酸分子中羟基与„„相连,而在乙醇分子中羟基与乙基相连,因此,乙酸和乙醇的化学性质有所不同;醇和酚的官能团都是羟基,但由于分子中与羟基相连的烃基不同,使得醇和酚的化学性质也不同(酚的性质待学);醛和酮的官能团均含羰基,但醛的羰基上连有氢原子、酮的羰基不连氢原子,使得醛、酮称为两类不同的有机化合物
【知识拓展】吸电子作用与推电子作用 【强化练习】 【总结】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