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艺术

时间:2019-05-12 16:25: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艺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艺术》。

第一篇: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艺术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艺术

高效性课堂,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直是一线教师们研究的课题,这不仅取决于教师的学识水平、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评价,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在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课堂提问起到了重要作用。

美国教学专家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课堂提问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门教学艺术。包含着两部分,即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对学生的提问和学生对老师的提问。下面我来浅谈一下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

在课堂提问中,“问题”二字是关键,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经过精心的筛选,紧扣教材,围绕着教学目标和学习目的展开,不能随随便便的进行课堂提问。在课前应该充分的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的问题,问题设置要分出层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每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并且要根据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灵活机动的适时调整课堂提问,做到有效的组织教学。

课堂提问最能体现教师的教学艺术,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当学生回答不出来或回答错误时,教师不要马上纠正学生的错误,应该有针对性的提出补充问题,让学生自己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自觉地加以纠正。好的问题设置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一,好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二,好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为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索提供了条件。第三,好的问题启迪学生智慧,开拓学生思路。使学生学会良好的构思和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第四,好的问题可以帮助老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课堂提问的类型和方式很多,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根据学生情况有针对性的设计问题,巧妙的使用,使问题的提出恰到好处,才能产生积极的作用,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在课堂提问中,要充分体现教师“导“的作用,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激活学生创新潜能。为达到教师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学习目的,在不同的教学环节,应设置不同类型的问题。

一、暗示猜想型提问。猜想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思维形式,历史上很多伟大的发明创造都是从获得猜想开始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课堂提问引导学生大胆的进行猜想,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讲《多边形内角和》时,我们不能直接告诉学生内角和的计算公式,而是引导学生猜想发现。为此,我设计了如下问题:

1、从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的一个顶点作对角线,可以把多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

2、分成的三角形与多边形的边数有什么关系?

3、你能求出这四个多边形的内角和吗?

4、你能猜想出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吗?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猜想,通过猜想掌握知识,在猜想中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通过教师语言的暗示、点拨,使学生在猜想探索过程中的目的性更强,让学生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悬念猜想型提问。是指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先不让学生回答,而是留给学生一个悬念,让学生带着悬念进行学习,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讲“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之前,教师先出示几个系数为个位数的二次函数解析式,让学生把它们配方成顶点式求出顶点坐标。然后,教师提问:“我们不进行配方能求出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吗?”。经过学生的思考,要想不配方求顶点坐标,必须要寻找到新的规律。教师再提示学生从二次函数的系数进行研究,这样,学生就会以认真急切的心情期待着公式的出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迁移发散型提问。很多的数学知识的内容和形式有着相似之处,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中,教师可以以问答的形式引导学生对旧知识进行类比迁移,主动探究新知识。在讲“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时,先复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让学生说出判定1的内容,并提问学生:“全等三角形判定1中的三边对应相等,在相似三角形中应该怎么说?”,在教师的暗示提问下,学生很容易回答出“三边成比例”,此问题较简单,可以让学困生来回答。紧接着教师追问:“你能得到什么猜想?”,学生通过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能够自主思考,得到猜想“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这样做即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又再次强调了全等三角形与相似三角形的区别与联系,锻炼了学生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探索联想型提问。是指教师给定题设条件,让学生回答出相应的结论,或由问题的结论追溯出相应的条件。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是为了诱导学生的“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认真研究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提问要具有艺术性。例如在讲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时,我进行了如下提问:

1、证明两角相等你有哪些方法?这个问题调动了学生对原有的关于证明两个角相等的知识的梳理,启发了学生的积极思考。

2、这些方法可以证明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吗?通过这样的问题,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添加辅助线。

3、如何作辅助线呢?联想到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学生不难想到把等腰三角形分成两个全等的三角形。

4、还有其他作辅助线的方法吗?通过这样的提问,鼓励学生讨论、尝试、探究,发现其他作辅助线的方法。让学生感悟到添加辅助线的重要性,并能够总结出添加辅助线的常规办法,在学生的总结发言中,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反馈交流型提问。当学生在课上学习的知识达到一定量时,教师为了掌握学生课上接受知识的程度,要提出交流反馈型问题,帮助教师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正确的判断,以便及时的调整课堂教学方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反馈交流型提问,经常用在某一重要环节或一堂课结束之前,教师可提出一些启发学生归纳总结的问题。如“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能谈谈你的收获吗?”,教师在学生回答完问题的基础上,适当的进行补充。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课后作业的布置和后续课程内容的安排提供重要依据,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而且还可以沟通师生感情,创造活跃的学习气氛。

数学课堂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在课堂教学中,合理的提问体现了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和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同时,合理的提问也是师生之间相互了解、沟通感情的主要桥梁,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思考。一堂高效课堂的成败与否,有效的课堂提问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善问是一门艺术,只有老师的善问,才能激起学生的思考,打破课堂的沉寂,使课堂学习气氛活跃起来,学生的思维才能被激活。老师的设疑巧问,能够让学生体验到师生之间的交流之乐,体验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思维的碰撞带来的认同与快感。通过师生的问答,让学生饶有兴趣地把注意力集中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能够真正的把问题转化成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学到的知识,能够真正的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问题,在不同的教学环节提出恰当合理的问题,提出的问题要有层次性,多方位、多角度地提出问题,让每一位学生都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激发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的好奇心、求知欲、探索欲、创造欲和竟争欲,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第二篇: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提问艺术

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提问艺术

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最早开创了问答式教学的先河.他创造的“问答式教学”就是教学的雏形.所谓问答式教学,就是教师围绕一定范围的内容,根据学生所学到的知识,结合他们所了解到的情况进行提问,由学生作出回答.其主要目的是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与讨论,找出问题的正确解决办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并且对提问的问题有所暗示,启发学生思考.如果学生回答得不正确,教师也不马上纠正,而是针对学生的错误认识提出补充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自觉地加以纠正.

一、有效提问的原则

几乎无一例外,最初的有效教学都有一个朴素的追求,就是“如何有效地讲授”.老师首先是“讲师”,是“教书先生”,是文化知识的“传递”者.一个能够把知识讲清楚的老师,差不多就是一个好老师.为了能够把知识讲清楚,于是就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系列说法.当教师把关注的焦点定位在“如何有效地讲授”的时候,“接受学习”与“掌握学习”就成为普遍的学习方式.学生的使命是“上课认真听讲”、“不做小动作”.课堂教学中大量流行的话语往往是老师一系列善意的询问:“听清楚了没有?”、“听明白了没有”、“听懂了吗?”,仿佛学习就

第 1 页 是一件欣赏和练习“听”的艺术.

有效教学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在这种教学中,教师可以讲授,但不能总是只有一个声音.而教学是否出现和维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状态,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提问.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

二、有效提问的方法

学生的智慧潜能如宝藏一样需要开采、需要激发,“知识即是力量,方法即是智慧.”美国哈佛儿童教育学家尼普斯坦说:孩子的表现不如父母的意,老师觉得孩子教不会,其实这是因为大人还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激活孩子的智慧潜能,只要用对方法,即使最顽劣的孩子,也是可以教好的. 要想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热情,有一定的学习方式和技巧.尼普斯坦教授经过长期研究,提出如下一些方法和行之有效的办法.

善问“十字诀”的办法,这“十字诀”是:假、例、比、替、除、可、想、组、六、类.

假:就是以“假如……”的方式和学生问答学习; 例:即是多举例;

比:比较知识和知识间的异同; 替:让学生多想有什么是可以替代的;

除:用这样的公式启发:“除了……还有什么?”;

第 2 页 可:可能会怎么样;

想:让学生想各种各样的情况; 组:把不同的知识组合在一起会如何;

六:就是“六何”检讨策略.即为何、何人、何时、何事、何处、如何.类:是多何学生类推各种可能.

例如:一位教师在《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一节课中,提问道:假如平行四边形一组边垂直(例如邻边);四边形的形状可能发生什么改变?相等时呢?想一想各种各样的情况;除了边改变,还有什么替代(例如对角线);会有什么改变?把这些组合条件形成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会有什么特征?比较各种特殊四边形的异同点.这位老师利用“善问”十字诀;有效的提问发散学生思维空间,摆脱单一的对话式问答.

三、有效提问并学会倾听

有效提问需要使问题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当教师的提问缺乏基本的开放性时,教师的提问不仅不能给教学带来生机,反而对课堂教学带来满堂问的干扰,满堂问与满堂灌相比,虽然形式上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但本质上是一致的,都不承认学生是可以自主学习的人,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如果用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鼻子走,用只有惟一答案的问题领着学生朝同一方向迈进,学生就没有了自己,没有了自己的方向.这种满堂问、串讲串问的教学,淹没了教学重点,挤占了学生读书、思考、练

第 3 页习的时间,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满堂问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教师并没有领会学生,没有领会只因为没有倾听.很少人会想到:真正有效的提问,原来只是倾听.学生一旦主动学习,教师的责任就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资源.倾听是一种对话,好的对话者总善于倾听.这需要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等待的时间,为学生的回答提供及时的反馈.关键的策略是,要让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和倾听.

四、有效激励

有效教师不只是教知识,而是传播人生的信念.有效教师是受学生喜欢的教师,而且因喜欢而信任.而教师能否成为这样的人,取决于教师是否具备三个品质:热情;期望;可信任感.有效老师是一个热情的教师;一个对学生满怀期望的教师;一个值得信任的教师. 1.热情.

两层含义:一是对学生热心.主要通过与学生建立积极的、支持性的关系.这种安全的、轻松的、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环境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二是对自己所教的专业有求知兴趣和求知信仰.具有求知热情的教师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值得去孜孜不倦地追求,并在教学过程中把这种求知和求信仰传达给学生. 2.期望.

第 4 页 学生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他们的期望值.学生会将教师的期望内化为对自己的期望,进而影响自我评价和努力程度.教师的期望可能帮助学生成功,但这只是一种可能,只抱有期望,没有相应的帮助措施并不能有相应的效果.只有把期望学生成功和帮助学生成功结合起来,才能使教师的期望在学生身上实现.教师需要为每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成功,有成功体验.要使教师期望促进学生成功,除了语言,更需要用教学行为来表达对学生的高期望. 3.可信任感.

有效教师总是那些学生感到值得信赖的教师.可信任感有助于创造一种轻松的、安全的心理环境,使学生相信教师能够帮助他们获得成功.教师通过坦率、诚实的师生交往建立可信任感.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可信任感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教师的学识;二是教师的人格.人格教育是教育的根本理想.

五、做一名有效教师 1.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

人类文化传播方式的改变尤其是书本和网络资源的出现,使学习者由原来的“听讲学习”转向“阅读学习”和“发现学习”成为可能.但这种转向的程度是有限的,教师仍然在充当“供给者”、“提供者”的角色;学生仍然只是“接受

第 5 页 者”、“承受者”的角色.只有当教师由原来的“供给者”转向“激励者”,学生才有可能真正地亲自去发现学习,成为“发现者”和“建构者”. 2.提问方式转变.

教师满堂灌不对,满堂问也不好.提问不等于启发教育.不具有思考性和启发性的提问并不能达到启发学生、调动思维积极性的目的.有些教师一堂课要提70—80个问题,这样学生怎能有时间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要选择重点加以讲解或引导学生探究,而不能一味按学生的提问组织教学.

3.有效教学设计.

任何有效教学总意味着“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为了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教师需要在“上课”之前作好准备.这种准备活动最初称为“备课”,后来发展成系统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只是教学行为的一种备择的教学方案.它需要借助于一系列“教学行为”实现教学方案的理想和价值.比如有效“讲授”和“提问”.

有效教师不只是教知识,而是传播人生的信念.有效教师是受学生喜欢的教师,而且因喜欢而信任.而教师能否成为这样的人,取决于教师是否具备三个品质:热情;期望;可信

第 6 页 任感.有效老师是一个热情的教师;一个对学生满怀期望的教师;一个值得信任的教师.

第 7 页

第三篇:浅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浅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很多语文教育大家都有这样的共识:语文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探讨本学科自身规律的同时,还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这就是一种教学的艺术。而在众多的语文教学方法中,课堂提问的诱导启发艺术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教师的课堂提问将制约着学生思维训练的发展。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教师由于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如:

1、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有些老师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这样的提问毫无价值,只会让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

2、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一开篇就问学生“课文写的是什么?”、“写作特色是什么?”,对学生只能启而不发,因为他们对课文内容还没有感性的全面的认识,怎么会回答上呢?

3、提问过于急于求成。有些教师发问后,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立刻作答,这样只会压抑学生的思维训练。

4、提问没有新意,篇篇文章都是雷同的提问,“文章分几段?”、“各段大意是什么?”、“文章中心是什么?”,长此以往,让学生生厌。

5、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只顾优生,忽略差生,很容易挫伤差生的积极性。以上种种提问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它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扼杀学生学习积极性,更不用说锻炼思维能力了。

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问、发问;另外,还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问,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

下面谈谈语文课堂提问的几点有效做法:

一、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敢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死海不死》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本来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却能使学生学得饶有趣味,关键在于教者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上海的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教者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设置问题的“矛盾”,应从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把学生弄糊涂。

二、提问变直为曲,引人入胜。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如在《老山界》一文中,引导学生分析红军战士在第二天吃早饭“抢了一碗就吃”中“抢”字用法时,学生可能一下子难以理解,那么可以换个角度来问:“‘抢’字是否说明了红军战士不遵守纪律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进一步启发学生:“‘抢’在这里该如何理解?例如小明今早起来晚了,当妈妈煮好早餐后,他抢了一碗就吃,然后急急忙忙上学去,小明的‘抢’又说明了什么?”到这里,经过教者设置的“曲问”和引导学生的类比分析,学生对红军战士“抢”这一动作的理解自然明确了。又如《小橘灯》一文中写道: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 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如果让学生分析小姑娘话没说完的原因,可以这样问:“小姑娘话没说完就停住,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继续问:“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处,为什么不直说?”有的学生会说“怕别人知道”、“当时不方便说”,在这个时候,就可以提出关键的一问:“文章这样写小姑娘,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很明显,因为有了前面第一处的“曲问”,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小姑娘在此处“机警、乐观”的性格特点。所以说,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钱梦龙先生在教学中的“曲问”,可以说是创造了提问的最高艺术境界。他在讲授《愚公移山》一文中就有两处成功的“曲问”(就是关于“龀”字和“孀”字的理解),结果效果是明显的。因此,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三、提问要注意分层次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如《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者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 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者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看风使舵”。最后,教者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 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

四、提问还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是不只一种划分的,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它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我们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如在学习了《爱莲说》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莲”的精神品质可以与社会上哪些人联系起来呢?又如学习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一诗句后,可以问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它还包含着什么耐人寻味的哲理?再如学习了《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中竺可桢持之以恒的精神后,可让学生思考:哪些名人身上也具有这种精神?能具体说说他们的感人事迹吗?这几个思维发散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发展,有些还对学生加强了人文精神的教育。

纵上所述,可以看到: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很多语文教育大家都有这样的共识:语文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探讨本学科自身规律的同时,还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这就是一种教学的艺术。而在众多的语文教学方法中,课堂提问的诱导启发艺术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教师的课堂提问将制约着学生思维训练的发展。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教师由于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如:

1、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有些老师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这样的提问毫无价值,只会让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

2、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一开篇就问学生“课文写的是什么?”、“写作特色是什么?”,对学生只能启而不发,因为他们对课文内容还没有感性的全面的认识,怎么会回答上呢?

3、提问过于急于求成。有些教师发问后,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立刻作答,这样只会压抑学生的思维训练。

4、提问没有新意,篇篇文章都是雷同的提问,“文章分几段?”、“各段大意是什么?”、“文章中心是什么?”,长此以往,让学生生厌。

5、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只顾优生,忽略差生,很容易挫伤差生的积极性。以上种种提问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它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扼杀学生学习积极性,更不用说锻炼思维能力了。

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问、发问;另外,还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问,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

下面谈谈语文课堂提问的几点有效做法:

一、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敢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死海不死》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本来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却能使学生学得饶有趣味,关键在于教者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上海的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教者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设置问题的“矛盾”,应从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把学生弄糊涂。

二、提问变直为曲,引人入胜。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如在《老山界》一文中,引导学生分析红军战士在第二天吃早饭“抢了一碗就吃”中“抢”字用法时,学生可能一下子难以理解,那么可以换个角度来问:“‘抢’字是否说明了红军战士不遵守纪律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进一步启发学生:“‘抢’在这里该如何理解?例如小明今早起来晚了,当妈妈煮好早餐后,他抢了一碗就吃,然后急急忙忙上学去,小明的‘抢’又说明了什么?”到这里,经过教者设置的“曲问”和引导学生的类比分析,学生对红军战士“抢”这一动作的理解自然明确了。又如《小橘灯》一文中写道: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 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如果让学生分析小姑娘话没说完的原因,可以这样问:“小姑娘话没说完就停住,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继续问:“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处,为什么不直说?”有的学生会说“怕别人知道”、“当时不方便说”,在这个时候,就可以提出关键的一问:“文章这样写小姑娘,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很明显,因为有了前面第一处的“曲问”,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小姑娘在此处“机警、乐观”的性格特点。所以说,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钱梦龙先生在教学中的“曲问”,可以说是创造了提问的最高艺术境界。他在讲授《愚公移山》一文中就有两处成功的“曲问”(就是关于“龀”字和“孀”字的理解),结果效果是明显的。因此,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三、提问要注意分层次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如《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者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 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者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看风使舵”。最后,教者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 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

四、提问还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是不只一种划分的,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它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我们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如在学习了《爱莲说》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莲”的精神品质可以与社会上哪些人联系起来呢?又如学习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一诗句后,可以问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它还包含着什么耐人寻味的哲理?再如学习了《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中竺可桢持之以恒的精神后,可让学生思考:哪些名人身上也具有这种精神?能具体说说他们的感人事迹吗?这几个思维发散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发展,有些还对学生加强了人文精神的教育。

纵上所述,可以看到: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第四篇:浅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浅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很多语文教育大家都有这样的共识:语文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探讨本学科自身规律的同时,还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这就是一种教学的艺术。而在众多的语文教学方法中,课堂提问的诱导启发艺术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教师的课堂提问将制约着学生思维训练的发展。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教师由于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如:

1、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有些老师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这样的提问毫无价值,只会让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

2、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一开篇就问学生“课文写的是什么?”、“写作特色是什么?”,对学生只能启而不发,因为他们对课文内容还没有感性的全面的认识,怎么会回答上呢?

3、提问过于急于求成。有些教师发问后,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立刻作答,这样只会压抑学生的思维训练。

4、提问没有新意,篇篇文章都是雷同的提问,“文章分几段?”、“各段大意是什么?”、“文章中心是什么?”,长此以往,让学生生厌。

5、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只顾优生,忽略差生,很容易挫伤差生的积极性。以上种种提问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它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扼杀学生学习积极性,更不用说锻炼思维能力了。

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问、发问;另外,还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问,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

下面谈谈语文课堂提问的几点有效做法:

一、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敢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死海不死》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本来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却能使学生学得饶有趣味,关键在于教者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上海的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教者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设置问题的“矛盾”,应从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把学生弄糊涂。

二、提问变直为曲,引人入胜。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如在《老山界》一文中,引导学生分析红军战士在第二天吃早饭“抢了一碗就吃”中“抢”字用法时,学生可能一下子难以理解,那么可以换个角度来问:“'抢'字是否说明了红军战士不遵守纪律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进一步启发学生:“'抢'在这里该如何理解?例如小明今早起来晚了,当妈妈煮好早餐后,他抢了一碗就吃,然后急急忙忙上学去,小明的'抢'又说明了什么?”到这里,经过教者设置的“曲问”和引导学生的类比分析,学生对红军战士“抢”这一动作的理解自然明确了。又如《小橘灯》一文中写道: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 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如果让学生分析小姑娘话没说完的原因,可以这样问:“小姑娘话没说完就停住,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继续问:“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处,为什么不直说?”有的学生会说“怕别人知道”、“当时不方便说”,在这个时候,就可以提出关键的一问:“文章这样写小姑娘,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很明显,因为有了前面第一处的“曲问”,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小姑娘在此处“机警、乐观”的性格特点。所以说,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钱梦龙先生在教学中的“曲问”,可以说是创造了提问的最高艺术境界。他在讲授《愚公移山》一文中就有两处成功的“曲问”(就是关于“龀”字和“孀”字的理解),结果效果是明显的。因此,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三、提问要注意分层次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如《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者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 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者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看风使舵”。最后,教者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 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

四、提问还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是不只一种划分的,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它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我们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如在学习了《爱莲说》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莲”的精神品质可以与社会上哪些人联系起来呢?又如学习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一诗句后,可以问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它还包含着什么耐人寻味的哲理?再如学习了《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中竺可桢持之以恒的精神后,可让学生思考:哪些名人身上也具有这种精神?能具体说说他们的感人事迹吗?这几个思维发散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发展,有些还对学生加强了人文精神的教育。

纵上所述,可以看到: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第五篇: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望奎县敏三小学 于 建

孔子有句众所周知的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亦有言,学习好比饮食,无论多好的食物,强迫吃下去,总有一天会弄坏肠胃。纯真的好奇心的火花不助燃,也会渐渐熄灭。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这些都说明了一个人的兴趣对于学习的作用。每个教师都知道,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他们的学习成绩、知识积累,以及人生发展都有着很大的影响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学习有了兴趣,就能兴致勃勃地去钻研,就能克服困难完成学习任务。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是师生共同研究学问的一种活动。问与学相生相长、相辅相成的在语文课堂上共同展示着。我们带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必须在提问上动脑筋、下功夫。教师善于提问,能大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提高对话交流的效果。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好的提问对于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教学任务的完成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所以教师的课堂提问制约着学生思维训练的发展。那么,怎样才能比较科学的提出适合学生思维心理特点的问题呢?

在这里不得不说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教师善于提问,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提高对话交流的效果,同时,作为语文老师在语文课堂上,更是要运用好语言的艺术,巧妙的设计问题,用一个个生动、有趣、艺术的问题去引领学生的思维,开拓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的智慧。

好的提问对于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们一直提倡教师在课堂上要运用启发式教学。而启发式教学更多的要靠提问来实施。问题设计的好,课堂教学则环环相扣,引人入胜;设计的不好,则散漫无章,索然无味。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去做到篇篇有异、堂堂有别的提问,课堂是师生对话的场所,要提高对话的质量,必须掌握对话的技巧。善于在平淡中找出新奇,提高问题的艺术性,促使学生积极的去思维。

一、设置问题要有趣味性

让学生真正的喜欢语文,就要让学生在探索中发觉趣味,教师要在学生有兴趣学习的基础上,为学生渗透知识。比如我在教学五年级课文《花边饺子》时,先是问学生喜爱吃什么美食,让学生能够调动思维,注意文本,再是问学生知不知道花边饺子是什么样的,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带到课文,并引导学生感受亲情的意义。一切自然过渡,水到渠成。

二、设置问题要有目的性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的提问不应是随意的,要围绕课堂教学中心来进行。教师在授课前要精心设计提问内容和形式,问题一定要少而精,不然很容易偏离课堂教学中心,所提的问题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比如我在教学五年级语文《三峡之秋》时,对学生提问,作者抓住三峡秋色的哪些特点来写的?这样不仅学生知道该从哪方面寻找问题的答案,而且教师也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去理解课文,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三、设置问题要有科学性

教师在提出问题前,自身应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掌握提问的难易程度,不能让学生答不出来,也不能是简单的答对错与否,要使学生思考一步,才能获知问题的答案。比如我在教学五年级课文《桃花心木》时,给学生设置的问题是,种树人是用什么方法种植桃花心木的,与其他人的方法有什么不同?而学生通过反复阅读课文便会从中找到问题的答案。难度适中的问题,既不会把学生难倒,也不会让学生感到简单,是一种“刚刚好”的智慧。

四、设置问题要有启发性

韩愈说过,师者乃是传道受业解惑者,不过在今天我们更注重的是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比于古老的传授性,现在教学更注重启发性。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作为教师要避免不分巨细,处处皆问的提问方式。因此在提问时多用疑问性提问,还要运用发散性提问、开拓性提问等,使学生在提问中受到启迪,在提问中创新。比如我在教学五年级课文《昨天,这是一座村庄》时,设置的问题是,“这儿”的昨天是什么样,今天发生了那些巨大的变化?学生从设置的问题中就会受到启发,发现昨天今天的不同,从而知道现代文明改变着生活。所以,启发性的问题会让学生自主的找到问题的关键,达到课堂预期效果。

五、设置问题要有灵活性

我们都知道课堂教学是千百万化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也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答非所问,或干脆答不出来等。所以教师在提问时要特别的注意运用教育机智,根据变化了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发问。不能不顾课堂情况的变化生硬地照搬照用课前设计好的问题,也不能在学生答不出时一个劲地等待或追问学生。要多运用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以适应变化了的情况。

六、教师要正确评价

我们不仅要学会提问,也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所在在学生答完问题,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但是在充分肯定的同时也要指出不足,提出期望。而且绝对不能对答错的同学白眼相待,讽刺挖苦,而且也不能无原则地赞美。这一点教师要公平公正的对待,所以教师应该要给每个学生以成功的体验,又指明努力的方向。

七、设置的问题要有广泛性

每一个班级里,学生的自身水平都是不同的,而教师要在这种不同中去寻求着平衡,所以在课堂中,教师的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再根据教学目的,与问题的难易程度,有目的地选择提问对象。这样可以吸引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加思维活动,促使每一个学生用心回答问题。

八、设置的问题要有开放性

我们都知道任何事情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尤其是教育革新的今天,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丰富变化的,时刻更新的,与时俱进的。所以开放性的问题则是指问题的条件、结论、条件到结论的思维距离均开放,这样的问题促使学生可以从多种角度去思考,寻求答案。

通过不同的角度的提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并把提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有效地促进学生能力纵横发展。总之,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把握有效的提问策略,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大多数学生的提问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设计精当通俗明了的问题之外,更多的要切合学生实际,突出教学重点。所问问题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问题的设计要新颖有趣,问题要有利于激发思维,培养能力。在提出问题的艺术性上下功夫,是增强学习兴趣、提高语文能力的一个关键。

学问,学问,贵在问。问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事,更是老师教的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学会问,把提问当作一项技术,甚至是一项艺术来对待,语文的课堂才能充满勃勃的生机和无限的活力。

下载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艺术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艺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艺术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艺术 作者:王会云 单位:下石节中小学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艺术 下石节中小学 王会云 摘要: 在语文教学中设计既有启发性、又有趣味性的提问,是......

    浅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浅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羊泉中学 马方方 [内容摘要]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素质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内容摘要:真正提高语文课堂的实效,提问是一个重要环节。提问是启发学学生思维,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必须善于启迪,巧妙......

    浅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范文模版)

    浅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福建泉州南安东溪中学 黄春雷(***) 邮编:362300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我国明代学者陈献章也说:“疑......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艺术

    第九届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征文大赛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艺术 袁长波 电话:*** 重庆市綦江区三角中学 论文类别:学科教学类 学段:中学 学科:语文 摘要:本论文探讨......

    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大全)

    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 罗妹迪 课堂提问,是师生进行教与学双边活动的重要形式,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手段,是传递信息的有效途径。一次恰当而富有艺术性的提问,往往是启发学生思维......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交稿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延津县城关镇史良小学 语文教师 王红 摘要: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探讨本学科自身规律以外,还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教会学生......

    浅谈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范文模版)

    浅谈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策略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持续发展的过程;强调构建充满生命的课堂教学体系。把课堂教学变得充满生气和乐趣,充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