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咬文嚼字”中有效朗读(优秀范文5篇)

时间:2019-05-12 16:56: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咬文嚼字”中有效朗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咬文嚼字”中有效朗读》。

第一篇:在“咬文嚼字”中有效朗读

在“咬文嚼字”中有效朗读

广东省东莞市光明小学 邓 华

『案例』:人教版课标第10册《桥》

[教学片断一]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这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老师:大家读读这句话,体会哪一个字最能体现老汉像一座山? 生:“盯”字 师:“盯”的意思是? 生:“盯”的意思是看。

师:怎样看呢?东张西望还是左顾右盼? 生:我觉得应该是专注地看。

生:我想老汉的眼神很严肃,让人敬畏。

师: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老汉的专注的眼神,你能体会到他内心的感受吗? 生:我体会到老汉很冷静,镇定。生:我补充,像一座山一样冷静镇定。师:你能读出这种镇定吗?

„„

师:老汉的眼光像大山一样冷静沉着,他的表情呢? 生:他很严肃。师:从哪里看出的? 生:“他不说话”,看得出他很威严。

师:说得好。那么其他人呢,课文用哪个词语描绘的? 生:别人是“乱哄哄的”

师:你从这三个字体会到别人的心情怎样? 生:我体会到人们很紧张,提心吊胆。师:你能想象一下当时情景吗?

生:我仿佛看到许多人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他们神色仓皇,惊慌失措。每个人都在跑,心里充满绝望。

生:洪水紧跟在人们后面就像一匹饿狼,被洪水追赶的人们早就乱了头绪,他们疯了一般,希望逃脱死神之口。我想他们一定紧张到了极点。师:是啊,在洪水泛滥的时候,谁能不大惊失色,只有 生:只有老汉是镇定的,严肃的!师:就像„„

生:就像一座山。

师:是啊,在万众皆紧张失措的时候,只有老汉是冷静的,威严的,从他的眼神,从他的表情我们体会到他的从容镇定。„„

[教学片断二]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一只豹子。

师: 哪一个动作最能体现老汉像一座山? 生:“揪”

师:“揪”的意思是轻轻拉吗?(老师示范)生:不是,“揪”是用力地扯,拽。汉:你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老汉很凶,他的动作会很猛。„„

师:这一揪很可能会把儿子从生命线拉到死亡线,但老汉有没有犹豫? 生:没有。

师:你从哪个字,哪个词体会到的。生:“冲” 看出老汉没有犹豫,因为“冲” 看出动作很快。师:是怎样“冲”上来的? 生:很突然冲上来的。“突然”说明老汉来不及思考,猛地拉出儿子。生:我从“吼”也体会到老汉态度很坚定,没犹豫。

师:是啊,老汉这一揪没有丝毫犹豫,像大山一样果断,谁来果断读一读?

反思: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有效地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因为抓住了一两个关键词语,往往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但如何做到有效地“咬文嚼字”却不是很容易,照搬词典的解释,效果有限,更谈不上活学活用。至少很久以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在这次过关斩将的基本功大赛时,我做了一些尝试: 新课标强调:“在阅读的过程中,联系上下文,推想课文中有关词语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要想学生有效地进行“咬文嚼字”,就必须将词语将其所在的课文紧密结合,在仔细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咬文嚼字。”我在讲到“盯”这个字时,通过与“左顾右盼,东张西望”对比,让学生明白“盯”是专注地看,并且由这个眼神想象到老汉的内心感受,突出人物形象。在片段二中,老师步步为营,层层深入,通过动作,通过抓关键词,仔细琢磨体会,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老汉高大的形象自然在学生头脑里“活”了起来。这种“咬文嚼字”的效果正是我们执教者所追求的。

[教学片断三]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老师:“请大家自由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第一次读)老师:哪一个标点让你觉得老汉像一座山? 学生:感叹号!

老师:感叹号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加强语气的。

老师:这里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呢? 学生:应该读得有力。

老师:那我们试着这样读一读。(第二次读)„„

老师:大家注意观察老汉所说话都很简短,为什么不长篇大论? 学生:因为当时情况危机,没有时间说那么多。学生:千钧一发的时刻,老汉下达命令要简单有力。

老师:那我们在朗读老汉的话时,还得读出那种紧迫感,危机感,试一试,看你们能否读出那种惊心动魄的感觉。

2(第三次读)

老师:老汉在生死关头,想得是自己一走了之吗? 学生:不是。他让群众先走。

老师:那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老汉? 学生:大公无私 学生:先人后己

老师:老师希望从你们的朗读中感受到老汉的伟大,行吗?(第四次读)

„„

老师:老汉在万分危机的时刻,做出了一个无比英名的决定,让一百多人顺利过桥。从这你体会到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是一个很有主见的人。

学生:是一个 很果敢,很勇敢的人。学生:是一个意志坚定的人。

老师:是啊,这都是我们通过老汉说的话所体会到的,那么读他的话就得读出 学生:果敢,坚定,有力

老师:谁能够读出老汉的果敢?(指名读)

老师:老汉的声音是沙哑的,但是三个感叹号传出来的声音就像大山一样坚定!就像大山一样铿锵有力!咱们一起铿锵有力地读一读!

(第五次读)

反思:

准确地把握课文内涵,真正激发出学生的情感是有效朗读的关键。新课表明确指出:“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是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并使其形成良好语感的基础。”我在设计教案时深刻感悟到:只有准确地理解并把握课文内涵,才能真正体验到文章作者所表达的独特额情感,也只有把握了这份情,才能进行有效朗读。而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在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在教学设计中我尽力体现这点:“请大家自由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感情。”“那我们试着这样读一读。”“那我们在朗读老汉的话时,还得读出那种紧迫感,危机感,试一试,看你们能否读出那种惊心动魄的感觉。”“老师希望从你们的朗读中感受到老汉的伟大,行吗?”“谁能够读出老汉的果敢?”“老汉的声音是沙哑的,但是三个感叹号传出来的声音就像大山一样坚定!就像大山一样铿锵有力!咱们一起铿锵有力地读一读!”五次引导朗读,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每一次引导都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深一层,学生自然一次比一次读得更有感情。

我想这也许就是有效的朗读,这种“以情促读”式的引导能真正发挥引导应有的作用。但在我们日常教学中,有效的引导并不多见,老师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时,从技巧上入手者占了多数。诸如:明确地告诉学生应用什么样的语气读,(请用欢快的语气读、请用悲伤的语气读、请用平静的语气读、请用沉着的语气读,等等);强调应该用什么样的节奏读(这部分应该读慢一点、那部分应该读得快一点、两部分在快慢上要有明显的变化,等等);指导应该用力的大小(这个词要读得重一些,那句话应该读得轻一些,等等)通过比较我们很容易看哪种指导方法更优秀,更有效。

由此可见,教师通过有针对性的引导让学生准确地把握课文内涵,通过“润物细无声”的语言真正激发出学生的情感应是进行有效朗读的关键。只要在“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语文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的朗读才是真正有效的朗读,也只有这样的朗读才能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咬文嚼字,品味燕子的动态美

郑振铎的《燕子》一文语言精美,描述了燕子的伶俐可爱和充满生机的春天的美丽。特别是课文第3段描写了燕子飞行时轻快灵活的特点,语言似看平淡,实则用词准确,燕子的可爱跃然纸上。我在引导学生感悟时,学生抓住了几个关键的词,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

教学片段如下:

师:光彩夺目的春天多美啊!伶俐可爱的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了,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的生趣。请你自由读一读课文第三段,用心体会一下燕子飞行时有什么特点?它们又为春光增添了什么样的生趣呢?

师:谁能结合平时生活中看到的燕子来说说你的感受?

生:我平常看到燕子飞行时速度很快,课文也写道“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的一声,已经由这边的稻田上,飞到那边的柳树下了。”“唧”的一声,说明时间很短,而燕子已经从这边的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柳树下,可见燕子飞行速度快!

师:你体会得真不错,能够从“唧”的一声中体会到燕子的飞行速度快。你能带着这种感受来读一读句子吗?

(学生读句)

生:我觉得这句话不仅写出了燕子飞行速度快,而且写出了它飞行时的姿势美,它是“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

师: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是啊,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里掠过,你能给“斜”换个词吗?(板书:斜)

生:燕子“侧”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

生:燕子“歪”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

师:“侧、歪”和“斜”相比,你们认为哪个更好呢?

生:“斜着身子”把燕子飞行时的轻快写了出来。

生:我有补充,燕子斜着身子还飞得这么快,说明它飞行时轻快灵活,样子很美。

师:同学们体会得非常深刻,那你们再深入地读一读这个句子,还有哪些词用得非常好,也把燕子轻快灵活的特点表现了出来?

生:我觉得“掠过”一词用得非常好,也写出了燕子轻快灵活的特点。

师:你真了不起!能抓住这个动词用心体会。(板书:掠)“燕子在天空中掠过”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读懂了吗?

生:燕子在天空中飞过。

生:燕子在天空中越过。生:燕子在天空中滑过。

生:燕子在天空中擦过。

师:大家说得都不错,那作者为什么用“掠”这个词呢?

生:用“飞”太普通了,一般的鸟都用飞,而燕子是轻快地飞过,速度很快,所以用“掠”。

生:用“掠”写出了燕子的灵巧。

生:“滑、擦”都是写飞行速度极快,不能把燕子飞行时优美的样子写出来,也不如“掠”好。

师:同学们,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句子,再来感受燕子轻快灵活地在空中飞行时那优美的姿态。

(学生读句子)。

师:从同学们的朗读中,老师仿佛看到了伶俐可爱的燕子在空中轻快地飞行,它们为春天带来了许多生趣。请你再读读这段话,你还从哪儿体会到燕子为春光带来了许多生趣? 反思:

课文第三自然段作者通过“斜、掠、沾”等几个动词十分准确传神地写出了燕子优美的飞行姿态。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这几个动词反复咀嚼体会,感悟燕子飞行时的优美姿态。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来感受燕子的可爱。学生抓住“斜着”一词感悟到燕子的轻快,这就是学生的独特体验。利用这一契机,我引领学生循着燕子飞行时动作的词语解读文本,调动了学生已有的语文知识和生活体验,生成了精美的对话。燕子的形象深入学生心中,也给我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我让学生细读课文,感知这一自然段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回到课文中去,找出有关的句子慢慢品读,看看能体会到什么?在学生的交流中我把“斜、掠、沾”板书在黑板上,引导学生品词。“斜”字写出了燕子飞行时的什么?“掠过”在字典里是怎么解释的?轻声读读句子,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从“斜着”、“掠过”这两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经过老师的点拨和细读想象,学生领悟到了燕子斜着身子飞掠的优美姿态。)那么能给“掠过”换个词吗?那作者为什么不用“飞过、越越、滑过、擦过”,而要用“掠过”呢?(通过比较、品味,学生感悟到了“掠”字十分准确地写出了燕子飞行之轻,体会到了作者用词之精确,同时学生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也深深地体会到了燕子飞行时姿态的优美。)学生领悟之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增加领悟的效果。

咬文嚼字是品味课文内涵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咬文嚼字,反复诵读,使学生充分感悟到了燕子飞行时的动态之美,培养了学生对美的感悟力。

细节决定成功

读完《好课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的第一部分:品味细节的精彩,收获良多。正如书中扉页所写的那样,教师在课堂上,一句无心的话,一个忽略的眼神,一个不经意的行为,一种惯常的态度,等等,这些微不足道的地方,往往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折射着教师的教学思想,表达着教师的教学风格。点滴的微末决定着教学的成败。而名师课堂的精彩之处,就体现在一个个鲜活的细节上。

语文教学中,解词释义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体现了教师的基本功,往往我在处理时以照搬字典或教参上的解释为主,长此以往确实感到比较乏味。而于永正老师则讲字词解释与课文情境巧妙的结合起来。如学生理解“饱经风霜”一词时,对学生说:请大家想一想,那位拉车人“饱经风霜”的是一张什么样的脸。想好了,请用几句话写出来。我给大家开个头:“那位拉车人才30多岁——”请同学们接着写——有个学生就接着写道:可看上去足有50多岁。脸黑瘦黑瘦的,布满了一道又一道的皱纹,眼圈深深地凹了下去,眼里充满了血丝。那乱糟糟的头发上,蒙着一层灰。看上去,这张枯瘦的脸,像一个霜打的茄子„„这样,通过一个“写写练练”,学生不仅准确理解了词语的含义,并且通过运用掌握得更牢了,同时使学生能写出形象鲜明的作文来。这不正是对新课标的理念的体现吗,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让学生有效地“咬文嚼字”。

我在教学中,对学生朗读水平地提高很关注。经常发现学生读书像小和尚念经,吐字不清,拖拖拉拉,毫无感情,这时我往往会对其进行一些技法上的指导,告诉他哪里应该停顿,哪里要重读,哪里要轻读,结果学生这一篇读好了,给他一篇新的文章,他又读得味同嚼蜡了。于永正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充分展示了大师风采,在教学设计中,他分成几个 5 层次:“请同学们再认真读一读,体会作者得感情”——“我们回头再读这一段话,我想大家得理解比刚才更深刻了”——“我们再来说这句话,相比你们能体会得比刚才更深刻”——“请你们再一次读这一段话,用你们的心去体会”四次引导,五次朗读,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学生确实在这一遍一遍的引导下越读越好,越来越有感情。我看后恍然,这种通过导语,以情促读的方式才能真正引导学生有效朗读,这才是“润物无声”,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否则学生只是鹦鹉学舌,模仿老师的语气,却未真正理解文章内涵。

名师的课堂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我将学习各位名师先进的理念,纯熟的叫法,从细节做起,踏踏实实上好每一节课,只要持之以恒,一定会有长足进步的。咬文嚼字,细品真情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后感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一篇洋溢着浓浓爱国情怀的叙事性文章,这是一篇典型的爱国主义鲜活教材。课文讲述了波兰音乐家肖邦被迫离开祖国,但不忘亡国之恨,全身心投入到音乐创作之中,弥留之际请求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自己的祖国,表达了他对祖国的强烈的爱。“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既是肖邦弥留之际灵魂深处的呐喊,更是肖邦爱国情怀极至的表现。

课文以爱国之情为主线,可谓“红线串珠,历历在目”。在教学中,我顺延主线,引导学生紧紧扣住文中关键的词句进行咀嚼、品味,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深品“不得不”,感受肖邦的“悲愤”之情

课文第一自然段,我从双重否定句“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中的“不得不”一词入手展开教学:首先理解“不得不”的意思,即离开祖国不是是肖邦的意愿,他是被迫这样做的;接着追问:是什么逼着他离开呢?学生讨论交流:肖邦的祖国波兰被列强瓜分了,波兰人民陷入了被欺凌、被压迫的深渊。(学生只会从书上找答案,属于浅表理解)老师出示简短的课外资料:肖邦是波兰最出色的音乐家。波兰被侵占后,沙皇曾派人邀请肖邦出任沙俄首席钢琴家,可是被肖邦当场回绝了。阅读之后,再次探讨“被迫”这个问题,学生很容易说出肖邦无奈离国的几点原因:1.爱国的他不肯向沙俄屈服,因此在祖国已没有了容身之所;2.他是一位音乐天才,亲朋好友不希望他在国难中被埋没。紧接着,老师设计三个反问句,满怀激情地与学生接读:想到侵略者横行霸道,广大人民饱受欺凌,热爱祖国的肖邦怎能——不悲愤;想到祖国已经没有了自己的容身之处,年轻的肖邦怎能——不悲愤;想到自己这一走,不知何时才能回到祖国和亲人的怀抱,肖邦又怎能——不悲愤!此时,学生激情迸发,与肖邦的情感产生了共鸣,再回过头来读“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这一句时,肖邦的悲愤与无奈之情被很好地表现了出来。

二、紧扣“紧紧握住”,感受肖邦的“爱国”情怀

课文第五节,写肖邦在弥留之际请求姐姐“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于祖国的地下。”这一场景是整篇课文最感人的地方。教学时我没有过多纠缠于对肖邦遗言的理解,而是紧紧扣住肖邦临死前的一个动作——“紧紧握住”展开教学。

【教学细节】

师:同学们,人在弥留之际应该是最虚弱的时候,而此时的肖邦却“紧紧抓住”姐姐的手。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生:肖邦和陆游一样,有未了的心愿。师追问:什么心愿?

生:他想回到自己的国家波兰。师评:是呀,从20岁那年背井离乡到法国,已经整整19年。他做梦都想回到自己的祖国呀。请你读读这句话。

生有感情朗读。

师:细细品味一个“紧紧”,会让我们感受很多很多。(指名交流)

生:我感受到了肖邦的执着。他身在法国,但是心始终在思念着自己的祖国。这种感情至死不变。

生:我感受到了肖邦强烈的思乡之情。生不能回到自己的祖国,死也要长眠于祖国地下。生:我感受到了肖邦满腔的亡国之恨。他痛恨侵略者,否则他也不会和亲爱的祖国分开。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朗读句子。“紧紧握住”,一个看似简单的动作,轻轻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带来了并不简单的阅读感悟。看来,语文课有时真要多点“咬文嚼字”。王崧舟《一夜的工作》教学实录(两课时)时间:2004年4月10日上午 地点:温州苍南第一实验小学 班级:苍南县小五()班学生

师:1998年3月5日,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诞辰100周年的日子。那一年,有一个叫宋小明的诗人,怀着对总理的无比沉重的心情写下了这首诗:(师有感情的诵读)《你是这样的人》 把所有的心装进你心里 在你的胸前写下 你是这样的人

把所有的爱握在你手中 用你的眼睛诉说 你是这样的人

不用多想 不用多问 你就是这样的人 不能不想 不能不问 真心有多重 爱有多深

把所有的伤痛藏在你身上 用你的微笑回答 你是这样的人

不用多想 不用多问 你就是这样的人 不能不想 不能不问 真心有多重 爱有多深 把所有的生命归还世界 人们在心里呼唤 你是这样的人

师:听完了,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生1:那位诗人为什么写下这首诗? 生2:总理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师:你有话想说吗? 生3:这里的你是指谁?

师:读进一首诗,想进一首诗。„„带着这样的疑问,这样的感受,一起走进总理的一夜。一边读一边用心感受总理的一夜是怎样的一夜?读完后,假如让你用一个词表达你的感受,你想用什么词语?明白吗?(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同学们,周总理这一夜,你默默地看了,我想你也静静地想了。假如请你用一个词语来概括总理的一夜,你想用哪个词来概括,这是怎样的一夜? 生1:辛苦

师:(板书)王老师想问你,你是怎样想到用“辛苦”这个词的? 生1:我从“厚厚的一叠”说明他的辛苦

师:“厚厚”他没放过,让他感受到辛苦。读书就应该这样。生2:繁忙

师:(板书)请问,当你用“繁忙”这个词概括总理的一夜,你想到了什么?

生2:我是从这一段里看到的“他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我是想,他批文件十分认真。

师:说得真好,他既吸收了他的发现,又融入了自己的发现„„ 生3:俭朴

师:(板书)我把这个词写下来,你说,生3:“一把小转椅„„如此而已”。

师:是的,无论总理的住,还是总理的吃,只有你刚才的词“俭朴”概括最合适。生4:劳苦,我觉得„„

师:(板书)还有谁不同的理解,你觉得总理的一夜是怎样的一夜? 生5:短暂而漫长

师:这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感受,为什么说短暂?

生5:从“公鸡喔喔叫明„„”,说漫长是“经过相当长的时间,他才„„”

师:从词语的表面看,短暂、漫长是矛盾的,而这总理的一夜却统一起来,为什么?这是你独特的感受。王老师也想用两个词语来表现自己读了以后的理解。(师在黑板上写上“通宵达旦”、“殚精竭虑”)总理一夜是“通宵达旦”的一夜,这一夜他没有休息,没有睡觉,甚至没有打一个盹。总理一夜是“殚精竭虑”的一夜,每一个文件要批阅,每一句话要反复斟酌。

师:再读文章,读着读着,哪些地方让你特别感动,特别为这一颤?请在这些句子画一些记号。

生:(边读边画)

师:(巡视)同学们,让你为之一颤的文字,找出来还不够,你得细细地品,不要放过任何一个字,一个标点符号。

师:(巡视)有同学觉得光在心里品还不够,还在书上写下自己独特的感受,用一个词一句话都行。

师(巡视)那些令人感动的地方。你读着读着,你有一种冲动,你想大声的朗读,读你找到的、品过的句子。

(生自主读书3、4分钟)

师:停,总理的这一夜,读着读着,我们的心都为之一颤,是吗?请你读你的句子。生1:“这是一座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 师:读着读着,你为什么为之一颤?

生1:因为„„简单

师:假如你用文中一个词来概括你想用哪个词? 生1:极其简单

师:请你再读,把“极其简单”这种感受读出来。生1:(有感情地读)

师:好,太好了。齐读,体会体会“极其简单”的这四个字 生:(齐读)师:“如此而已”,是的,你们知道这高大的宫殿的房子曾经是谁住过的地方?也可以猜猜。生1:毛泽东

师:注意,是高大的宫殿 生2:末代皇帝溥仪

师:你说得没错,这个人比溥仪更大。这是清朝摄政王载亨住过的房子,摄政王就是„„摄政王的宫殿,可能会有哪些陈设? 生1:古董

师:怎样的古董? 生1:无价之宝 生2:西洋沙发 生3:黄金美玉珍宝

生4:奇花异草,山水盆景

师:这是„„曾经是那么昂贵的陈设,但是当这座高大的宫殿成为我们总理居住的房子,读下去——

生:(接读)“室内陈设极其简单„„”

师:岁月„„曾经有那样多的奇珍异宝、家具,如今成了总理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的总理!同志们,同学们,“极其简单”真的简单吗? 生:简单

师:对,陈设是简单,但让对总理来说简单吗?不简单,不简单是—— 生:极其不简单 师:你们知道,这高大的宫殿是谁住的吗?周总理是堂堂一个总理,他有„„的权利,有„„的权利。对于总理办公的地方,它应该有什么? 生1:沙发 生2:字画 生3:文房四宝 生4:很大的办公桌

师:你觉得太小了,甚至这不下更多的文件。对吗?

师:但是当这座房子成了总理的办公地方,但现在室内——(生接读:“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

师:”本来„„沙发、办公桌,„„总理本应该„„但现在——(生接读:“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师:你说极其简单,简单吗? 生:不简单

师:什么不简单? 生1:周总理这个人 生2:品质不简单 生

3、性格不简单

生4:精神不简单

师:精神不简单吗!说得多好!当你读这句话时,„„ 师:此时此刻,当你读这句话时,你是怎样的心情?你是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来读这句子的? 生1:敬佩 生2:崇高 生3:佩服

师:来,我们一起来带着这种心情读读句子。(生齐读句子)

师:同学们,这样看似简单,又极其不简单的句子还有吗? 生1:“花生米的颗数并不多,„„增加了份量” 师:你是怎么体会到极不简单?

生1:总理吃夜宵就只吃几颗花生米„„ 师:你又怎样看是极其不简单的?(生1无语)师:喝这杯茶的是谁?吃花生米的是谁?他是怎样的情况吃这点东西?所以你体会到总理的不简单。生:齐读

师:真好,是啊!总理的简朴的生活让我们感动;但是总理的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却让我们无限感慨!哪些句子让我们无限感慨? 生:“他不是普通的浏览„„”

师:的确,这个句子让你有无限感慨。不是浏览,而是书上的一个词—— 生:批阅

师:不,比批阅还更准确的词,你找到了吗?你把它圈出来 生:审阅

师:同学们,你是怎么理解“审阅”这个词的? 生1:一句一句地审,一句一句地阅 生2:一句一句地阅读

生3:一边咨询,一边审阅 生4:十分严格地看着

师:刚才有同学说一句一句地阅读,但怎样的阅读才称得上审阅? 生1:认真仔细„„ 生2:一个字也不放过 生3:非常严格

生4:不放过任何字和词语(生齐读这句)

师:只有这样的阅读才叫审阅,但是同学们,总理这样审阅的仅仅是这样一份文件吗?第一组同学准备

师: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我们的总理坐在不大的写字台前,打开了他今晚要审阅的文件,只见他——(生接读)

师:夜很深了,只是时钟“嘀嗒嘀嗒”走动的声音,总理坐在办公桌前,继续审阅文件,只见他——(第二组接读)师:夜更深了,人们都进入了甜美的梦乡,而我们的总理依然坐在办公桌前。只见他——(第三组接读)

师:东方发白,夜色烂珊,总理坐在办公桌前审阅最后一份文件,只见他——(第四组接读)

师:这一夜他休息过吗?睡过觉吗?他连打一个盹儿也没有。同学们,这一叠厚厚的文件,摆在总理的面前,重大的问题,棘手的问题,急迫的问题,需要总理去思考,需要总理决定。你说,总理的一夜简单吗?你说他会想到什么问题,他会思索什么文件?(出示一段话,师范读:“夜很静,周总理一句一句地审阅着文件,那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一边看一边在思索,他想着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你把他想的写下来。(生写话)

师:这一夜,我们的总理到底想了哪些问题,请你们„„ 生1:他想着哪些地方没有粮食

生2:他想着怎样使人民富裕起来,使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 生3:他想今晚一定要批好这些文件,不辜负老百姓的期望 生4:他想怎样使贫困山区的人民脱离穷苦的面貌 生5:他想着灾区人民的生活过得怎样

生6:他想着如何使人民生活有保障,致富,国家更加富强 生7:他想着老百姓吃得饱吗?有衣服穿吗?

生8:他想着山区的孩子能读上书吗?有多少失学儿童?

师:这就是我们的总理,一边批阅着文件,一边思索着那么多的问题。这一夜简单吗?容易吗?平凡吗?

师:“我回来后„„”(生接读作者的心理话)

师:当你读完这句话,当你高声对全世界说,你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1:激动

师:为什么激动? 生2:兴奋

师:为什么兴奋? 生3:骄傲

师:为什么骄傲?

师:怀着这种心情,一齐对全世界说——(生齐读最后一句作者的话)

师:“我这么说着,我又想对全世界说——(生1接读)

师:为什么要对全世界说?(生2读)

师:请问你看到总理怎样的一夜? 生3:劳苦、简朴。生3读

师:请问你看到总理怎样的一夜? 生4:漫长。生4读

师:我高声对全世界说——(引读)师:请部你看到过这样的总理吗?你看到过这样呕心沥血的总理吗?看到过这样殚精竭虑的总理吗?我不禁想高声对全世界说——(生接读)

师: 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没有)你看到的是总理的一夜,你又怎么看到,敢断定总理的每一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

生1:花生米的分量„„可能每一夜都这么多 生2:厚厚的一叠文件„„ 师:同学们,总理的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吗?这是我们敬爱的总理走完生命最后历程时最 11 后的几行脚步。

(课件出示字幕,师深情叙述总理生命最后一段日程)1971年 月 日,总理诊断得了癌症 „„

9月20日,总理第四次手术,在推车上鼓励小平同志搞好工作 10月24日,总理第五次手术,12月20日,总理生命垂危„„

1月7日深夜11时,总理从昏迷中醒来,用微弱的声音吩咐医生:我这里没什么,你们去照顾别人

1975年1月8日上午9时57分,周总理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师:同学们,看完总理在生命的最后一段的生命历程,你有什么话想说? 生1:关心国家大事 生2:叫医生照顾别人 生3:关心别人

师: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想到的是什么?

生4:总理从身患癌症到死亡,这4年的时间里还在为国操劳

师:人民群众比总量的一切还要重要,甚至生命。总理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现有你相信了吗?这样的劳苦,你信了吗?这样的呕心沥血,你相信了吗?因为我们的总理,我们的好总理,就是这样的人啊!把你此时此刻的心情,用这首诗来表达好吗?(生齐声诵读这首诗《你是这样的人》)

师:1998年3月5日,是敬爱的周总理诞辰100周年的日子。那一年,有一位叫三宝的作曲家,谱写了极其感人的旋律。(播放歌曲《你是这样的人》)。这是一首凝聚了亿万人民对周总理极其崇敬的诗;这是一首凝聚了亿万人民对周总理无限怀念、无限爱戴的歌!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在心底呼喊——《你是这样的人》 下课!

第二篇:浅谈在阅读教学中有效的朗读指导

浅谈在阅读教学中有效的朗读指导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小学各年级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在阅读中陶冶孩子们的情感,激发想象。”朗读是活的,在朗读中引导学生真真切切地走进文本,走进生活,同时挖掘出他自己独特的感受,最终让学生悟出课文真正的味道。

关键词:阅读教学

有效

朗读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小学各年级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在阅读中陶冶孩子们的情感,激发想象。”可见,阅读教学必须重视朗读指导,要以读为本。于永正老师说过:在阅读教学中,没有朗读或朗读不到位的课堂是冷冰冰的课堂,是没有味道的课堂,是没有灵性的课。由此可以看出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意义。那么,在教学中应该怎样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走进文本,展开想象

想象是树立形象感的核心,是激发情感的关键。学生朗读时,不仅要从语感出发,而且还要始终伴随对具体形象的感知联想想象。有想象开启的生活图景,比语言文字打开的天地更广阔,更具有形象感,因此,也就能从中获得情感体验。

我在教学《坐井观天》中,在教学小鸟与青蛙第一次对话时,我利用文本内容,出示小鸟飞过广袤无垠的沙漠的幻灯片,然后抓关键词“一百多里”,让学生去感受路程的遥远。问学生:“一百多里,那该是多远的路程呀!”由于学生知识结构有限,他们并不能去真正感受那具体是多远的路程,但是有的学生说:“那是很远很远的地方!”有个同学的回答让我震惊,他说:“比我们学校的跑道还远呢?”在学生仅有的感知上,我紧接说,它相当于我们学校跑道200多圈。学生一片哗然,都感叹:“哇,好远啦!”我又说:“想一想,如果你就是那只小鸟,飞了那么远,你会感觉怎样呢?”“我会很累!”“我会很渴!”„„“那你会用什么语气来读读这句话?”指名叫学生起来朗读、再全班读。这时候的孩子们读起来就有味道了、情感就更丰富了,同时在朗读中也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累了、渴了你又会怎么办呢?”“会下来找水喝。”就这样,老师很自然地把学生们带进文本,又走进生活展开想象,最后再回到文本。在这看似不经意的谈话间中、朗读中,故事的起因部分学生就了解了。

“有效的朗读重在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要求学生在生本对话中调动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进行不同的解读,读懂了字词句,才能收获朗读的硕果。教师要给学生感悟的扶梯,让孩子们默默读书、细细品味、静静思索,充分地与文本零距离接触,与作者的心灵碰撞。这样,才能使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其脑海中越来越清晰,才能越来越深入地走进语言文字描绘的境界之中并感悟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思想感情,才能入境悟情。

二、知识链接,激发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活动是否有效,主要看新的学习内容能否与学生原有的有关知识系统建立实质性的联系。所以我们教师要将学生引入一种与上课问题有关的情境中,使学生产生向往、探索的欲望。在“情境”的作用下,我们声情并茂地创设浓浓的教学氛围,震撼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积极感情,引发情感共鸣,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使其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经验及表象得以唤起。

我在教学《怀念母亲》一课时,由于学生的妈妈几乎都健在,他们很难去体会季羡林身处异国,对去世的亲生母亲的那种怀念之情。所以我声情并茂地向学生讲述季羡林的一段回忆录(出示幻灯片):“当我听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的时候,看到母亲的棺材凄凉地躺在老家那间简陋的屋子里,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们都被带入了文章所描绘的情境中,也都被深深地打动了。在自由练读时,指名朗读时,分组赛读时都能用饱满的热情,绘声绘色地大声朗读,读出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同时情感目标也得到了升华。

三、角色扮演,感悟体验

朗读时,学生分别扮演各个角色,甚至可以配上动作,把它们各自的心理感受读出来。学生通过对文中人物说话语气的创造性地模仿表演,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就能很好地把文中的感情表达出来。这样的教学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朗读兴趣,而且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位老师在教学《少年闰土》捕鸟内容时,让我受益匪浅,其中角色扮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让学生自由读那段话,把自己带到文中去扮演闰土,(教师出示捕鸟形象图)然后抓住关键词,边读边比划动作,去感受少年闰土生活的多姿多彩,使得文中生活在高墙内只看见四角天空的我无限的向往。就这样一读一演,学生的头脑中也很快就留下了一个有经验、聪明、知识丰富的闰土形象。这样的学习方法既减轻了教师字字句句的繁琐分析,又使学生在快乐、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获得自己丰富的知识和独特的情感体验。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评价的总要求。每一篇课文的首要目标就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不是一句空话,我们要明白朗读是赋予作品以生命,是我们教师的再创造。朗读是活的,在朗读中引导学生真真切切地走进文本,走进生活,同时挖掘出他自己独特的感受,最终让学生悟出课文真正的味道。

第三篇:阅读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朗读

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实施朗读教学(第七周语文业务学习)

小学语文课标中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可见朗读是指导学生感受语言情境,体味语言情感,理解语言蕴味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学生语言的感受力、领悟力、品评力、表现力的有效手段.是训练学生理解课文,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的重要途径,所以新课标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本人的几点看法:

一、创设情境 营造氛围 读出情趣。

1、朗读不是简单地吧文字转换成声音,照本宣科,而是用感情去读,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而这种情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感情如何来调度动?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小学生往往对直观、生动的事物最感兴趣,课堂上我们可以适当的运用一些多媒体、音乐、图片以及老师的范读来渲染课文情景,首先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才会对所读的内容产生兴趣,产生读书的欲望.例如:今年这学期一、二、三年级教材中的第一单元课文,全是描写春天美丽景色的,为了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朗读氛围,我们可以在网上找出很多课文中所写到的春天美景的图片或者布置学生利用双休日到郊外找春天等,上课伊始把图片展示给同学们看,他们不禁会发出阵阵赞叹声,因势利导,这麽美的春天,同学们谁能通过朗读来让大家感受到春天的美丽呢?我想学生会争先恐后地举手的,每位同学都会尽情地抒发自己内心对春天的赞美和喜爱!

2、老师的范读也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久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钻研教材,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的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带学生进入意境.二、保证学生的朗读时间,品评朗读,读出时效。在很多阅读教学课堂中常常存在朗读时间不充分的现象,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还有不少同学连一篇课文都未读完,老师就示意学生停下来,马上转入到下一个程序了,朗读成子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而我们常常观摩学习的名师课堂中,老师往往要让学生在文中走几个来回,熟读课文后才进入学习理解环节.所以我们要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每个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勿勿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绪,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学生朗读完毕后,老师要及时发现他们的不足,适当点拨,给予鼓励,并提出更高的要求,引导他们逐渐在实践中掌握朗读的规律,学会朗读的基本方法.三、创新求异,方式多样。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很多,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如老师的轻声示范或者是借助媒体的范读,但无论是放录音还是老师范读,都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来确定示范的时机,教会学生处理重音、停顿,恰当运用语气、节奏、音色等,对一些比较难读懂的文章或古诗,可以一开始就以示范引路,这样可以降低难度,放缓坡度.一般来说,当学生无法达到朗读要求或者是学生的朗读出现偏差时,宜用范读.如:你们听了范读,想想为什么要这样读?听老师用不同的方法朗读课文,几种读法中,你们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这样的提问必然引起学生的注意,引起他们的思考,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在范读中学到具体可感的朗读知识和技巧.而当需要借助朗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但要注意的是:范读中引路而已,只能起到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模仿,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的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慎用齐读,因为有学生会“滥竽充数”并易产生唱读的不良习惯,这在我们乡下学校常见.着重朗读课文中的重点段落.有些课文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用的非常精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课文内容作用很大,直到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道德品质,领悟文章的要旨。正如《朱作仁谈朗读》一文中指出:“讲读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伤口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学生在反复朗读中熟读成诵,不但可以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而且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抓好朗读训练,让课堂充满读书声,坚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如果我们能够不断地探索和思考,语文教学一定会变得更加生气勃勃与灵性跳动。

第四篇:在朗读中感悟

在朗读中感悟 在感悟中朗读 ——《一夜的工作》教学设计 老河口市张集小学 陈新荣

教材分析:

《一夜的工作》讲的是作者在陪周总理审阅一篇稿子时,目睹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情形,歌颂了周总理不辞劳苦的工作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抒发了崇敬、爱戴周总理的思想感情。课文先交代了陪同周总理审阅稿子的缘由,然后着重叙述了陪同周总理审阅稿子时的所见所闻,最后抒发了自己真切的感受。设计理念:

1.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统一。强化语文的“双基”训练,落实字的读音和义,积累语言,品味语言,读中悟写。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让学生感悟周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的形象,使阅读教学文道有机结合。

2.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对话,是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领悟周总理伟大人格的魅力,可以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在读中理解课文蕴含的情感,在读中领悟课文蕴含的思想,在读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因此,本设计重视调动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和积极性,重视读的层次性和鉴赏性,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学目标:

1、学会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蒙胧、咨询、浏览、一小碟。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从周总理辛勤工作的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中感受周总理的伟大人格。

4、领悟本课用朴实无华的文字、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人物高尚品质的方法。教学重点:

陪同周总理审阅稿子这部分 教学难点:

主要在最后两个自然段,理清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感受作者那种强烈的感情。

教学用具: 白板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初步了解认识周总理。出示周总理的图片

师问:认识这位伟人吗?说说你对周总理了解多少?哪怕仅仅一点点!(针对回答,给予高度评价)

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诗人、文学家何其芳亲眼看到周总理一夜工作后写下的一篇文章,让我们去感悟一下,周总理又给我们留下了哪些难忘的印象?

二、出示目标,大声读出来,并默记。

三、出示自学指导:(学生根据自学指导开始学习)

读后汇报交流(作者是陪总理审阅整理的记录稿;是从两个方面:一个是工作劳苦,一个是生活简朴。)

可能的话,特别指出“咨询”,理解其意思。

三、品读句段,读中悟情(1)总理见了我,指着写字台上一尺来高的一叠文件,说:“我今晚上要批这些文件。你们送来的稿子,我放在最后。你到隔壁值班室去睡一觉,到时候叫你。”(工作量大)

(2)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工作认真)(出示第二张幻灯片)

结合插图,找动词,分析动词。

特别指出“浏览”,什么意思?(3)喝了一会茶,就听见公鸡喔喔喔地叫明了。(工作时间长)

学习拟声词,可造句。

2、课文中哪些句子是写周总理生活简朴的?

(1)那是一件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陈设简单)(出示第三张幻灯片)

(2)这时候,值班室的同志送来两杯热腾腾的绿茶,一小碟花生米,放在写字台上。(食物少)

特别指出“一小碟”是个什么概念?【可结合“小菜一碟”来理解】(出示第三张幻灯片)

(3)我也站起来,没留意把小转椅的上部带歪了。总理过来把转椅扶正,就走到里面去了。(待人宽厚、平易近人、宽容理解)

四、诵读感受,升华感情

1、作者何其芳亲眼看到周总理的工作是那么劳苦,而生活又是那样简朴,心潮澎湃,激动万分,胸中有千言万语想向人倾诉,但在路上又不可能找到倾诉的对象,因此只能对自己说。说什么来?齐读!个别读!

“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不是旧中国的总理,中国历朝历代哪里有过像周总理这样的总理,特别自豪、骄傲!)

2、作者还是按捺不住自己强烈的崇敬、爱戴之情,禁不住想高声对全世界说。说什么来?齐读!一个接一个的读!

“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不是你们国家的总理,你们国家哪里有过像周总理这样的总理,特别自豪、骄傲!)

特别指出反问句,并且指导朗读。

五、延伸文本,扩大感悟

(出示第四张幻灯片)周总理忘我工作的精神,贯穿于他的一生。这是周总理身边的工作人员叙述的片段请同学们读一读,看看周总理的工作是多么劳苦呀!这时候同学们的内心也一定难以平静,激动万分,你想对周总理说些什么,或者你有什么想法,在插图旁写写吧!哪怕仅仅是一句话!

汇报片段,师有针对性的评价。

六、自主作业,拓展感悟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写一篇读后感。

第五篇:促进有效朗读

促进有效朗读,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也是朗读的重要性。时下,书声琅琅的语文课堂并不少见,可是仔细听听,许多课堂上的朗读过于简单化,缺乏整体性,过于注重技巧上的指导,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甚至将朗读脱离文本的感悟,单一将它作为一种课堂呈现形式。所以,我们必须挣脱这些形式化、技巧化的桎梏,寻求朗读指导的突破与创新。如何使朗读指导简捷而有效、巧妙而实效、新颖而高效?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教师范读,诱发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美国心理学家梅拉列斯在研究中发现,学生接受信息的总效果=7%文字38%语调55%面部表情。可见,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能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产生丰富的情感想象,与作者共鸣,与作品中的人物共鸣。因此,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必须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重视,“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教师的范读确是阅读教学中的一种有效方法,美美的朗读,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个性化,创意性阅读课文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可以打动学生,以情激情,在学习课文时能够更好地自主探究。

“在实行课改的今天,语文教学手段也日渐丰富、新颖,传统的范读渐渐被忽视、冷落。很多教师认为录音磁带、录像配音朗读比自己范读要规范、标准,因而担心范读效果不理想会影响学生听课,或影响教师形象。有些教师认为课改就是运用多媒体教学。殊不知,播放出来的声音是机械、死板的,而教师的范读从表情、声音、情感、动作等多方面去刺激学生的感观,更容易获得学生情感的共鸣,你那并不标准的„文登普通话‟这时候也变成了美的化身,这难道不是最好的人文渗透吗?”著名教育专家李振村老师在文登《教育改革新理念的解读和反思专题报告会》上的这番发言,形象地指出了范读出于教师口,入进学生耳,了然于学生心,它的直接性、示范性、感染性是其它形式的训练所不可比拟的。

(一)教师范读要作好充分准备

教师范读是要花一番功夫、花一番精力和劳力的。教师需要进入文本,钻研文本,把握停顿、重音、快慢、语气、语势等,上课时需要感情投入。教师范读远比放一段录音、用一段多媒体要费神得多。但语文教学是一种艺术,艺术就需要付出。正如于漪老师所说:“语文教学是需要磨脑子的”。一堂语文课,教师感情投入不够,造势不够,学生缺乏感情的熏陶和感染,又如何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

李海林老师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如果你本人真的被语文„感动‟了,„震憾‟了,那就有了感动、震憾的基础,剩下的只是一个纯技术的问题了,诸如时机的选择、节奏的把握、教学语言的锤炼等等。如果你本人没有这种感动、震憾,那么也就没有了感动、震憾学生的可能。”他所说的“感动”、“震憾”,主要是就情感而言的。试想,语文教师连自己都不能感动,又如何感动学生?语文老师自己游离于文本之外,又如何让学生走进文本?自己不投入感情,又如何让学生投入感情?教师范读,使学生积累语言,培养感情,积淀语感,陶冶情操,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二)教师应抓住范读时机

形式为内容所服务,离开了内容的形式,再多也是形式主义的表现。教师的范读也是如此,它只是众多朗读指导方法中的一种,只有在有必要时选用,范读才会发挥它的作用,实现它的价值。

1、感知全文时

作为语文教师基本技能之一的范读,不仅仅是简单的照本宣读,更应是一种“美读”,把作者的感情在学生感知全文时表达出来,使学生从正确的语言、语调、节奏等方面对作品内容直接受到感染,引起情感强烈振动,能“耳醉其音,心醉其情”,从而入情、入境、会心,初步感知课文。

2、难读、难理解时

有的文章句子较长,较难读也较难理解。在朗读指导上经常听到老师这样问:“这个句子比较长、比较难理解,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同学们会说“语速太快”、“声音太轻”、“人物坚强个性没读出来”……如果这时老师根据学生要求,来个声情并茂的范读,效果肯定十分理想。有着教师“手把手”的引导,学生会兴致勃勃、跃跃欲试,朗读气氛十分活跃。那些难理解的句子在学生的模仿过程中便迎刃而解。可见,指导学生朗读,教师示范不容忽视。

3、根据文本需要穿插范读

(1)启迪引导处。在学生对文本不理解或无法着眼理解时,教师可以通过范读引导学生无疑处求疑,探索新知识,激发学生的注意力和观察力。尤其在低段的一些生字新词的正音,也需要教师“咬字”范读加以适当强调。

(2)审美熏陶处。很多课文文句优美生动,感情充沛强烈,教师此时范读,能成为文本的代言人,准确地传达作品的情感,震撼学生,使他们产生共鸣。如《十里长街送总理》、《桂林山水》等等。

(三)把握好指导的要求

范读后,教师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空间与时间,让学生在教师富有魅力的范读影响下,与文本积极地对话,加深对文本的感悟理解„在对话中,使主体和客体思想相碰、情感相激,在那个特定的情境中逐步让读者和作者实现心的交流、情的沟通,疑的化解,并使学生在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同时实现智慧的启迪,知识的迁移,情感的陶冶,能力的培训。特别强调的是,要给足时间,要有层次地指导。如:(1)要求学生把文本读通、读熟。(2)记下自己通过与文本对话获取的信息,并把这些信息与生活相联系,加以体验。(3)有什么疑问,请做上记号。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放飞学生的心灵,充分让学生去想像、去创造,要特别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充分发展和全面发展。教师的范读既显示了教学的示范性,又尊重了学生朗读表达的多元性。教师和学生共同沐浴在人性的光辉之中。

需要指出的是:教师范读并非朗读教学的全部。教师范读应和学生朗读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教学相长,师生互动,其乐融融。教师范读也并非拒绝信息技术。试想,教师在范读时,配上一段和课文感情基调相和谐的音乐,岂不更让学生进入意境、心旌神摇?另外,教师范读也要因文而异、因人而异,更不可代替学生的个性化理解。

二、营造氛围,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学生对课本语言文字的体会,触发其生活体验,在体验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让文字化为生动的情景浮现在每个孩子的眼前。但是由于孩子阅历和生活体验很少,很多情况下许多学生都无法直接体验出作者的感悟。对此,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营造特定的氛围,将平台搭建好,让孩子借助这个平台近距离地接触文章,更好地理解文章。

(一)引入音乐,升华情感

音乐,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气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哲理的领悟,语文课文类型不一,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内容,选择与各自朗读基调相宜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诵,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课文《祖国,我终于回来了》讲的是导弹之父——钱学森留学在美国,虽然生活和工作条件都很优越,但他心系祖国,不顾美国方面千方百计的阻挠,一心要回国报效自己的国家。漂泊海外多年的游子身上具备的那种强烈的报国之情,十来岁的孩童能理解吗?为此,我不断地思索着:如何让学生走近钱学森,与之同呼吸、共命运?终于一个灵感出现在我的脑海: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不正好唱出了钱学森的心声吗?课上,何不就播放这首歌……于是,在我的课堂上响起了“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下中国印……”歌曲时而低沉时而高亢,时而凄婉时而欢跃,在音乐的作用下,学生与主人公相应的情感被迅速催发,情感得到升华。此时,让学生再读课文,根本无须教师再进行任何朗读技巧的指导,学生朗读得何等投入!

(二)表演朗读,在体验中感悟

十几岁的学生,自我表现欲很强。课堂上,老师应及时抓住时机,给他们营造一个情境,他们就会在情境中绘声绘色地进行表演,伴随着的朗读训练就会简洁高效。学生通过对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表情进行模仿,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了理解,那么再回过头去朗读课文的时候,他们就能很好的把文中的感情表达出来。一开始,学生有可能顾此失彼,注重了演的形,又忘了说。这时,教师应让学生自由地练习,充分地交流讨论,反复地比较和揣摩,不断地提高认识、加深理解。而学生一旦达到充分理解且又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了技能技巧,确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熟练自如的朗读时,自然会跃跃欲试。此时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如表演读、诵读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多媒体,让学生入情入境

学生的情感具有情景性、激动性、易受感染性,适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在体验中获得美感,提高朗读效果。在上《桂林山水》这课时,我插播了反映漓江水的课件,让学生看课件结合课文找出桂林水的特点,学生不仅能准确地找出漓江的水“静”、“清”、“绿”这三个特点,并能结合画面准确说出在这三点中给作者印象最深的是“静”,这时我及时插播桂林山的课件,学生也很快地找出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学生感觉犹如身临其境,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带着这种感受练习朗读。凭着这种如临其境的感受,朗读时就会去体会桂林山水的美丽,课堂上,学生低唱慢吟地诵读,在读中品味。

(四)想象,架起学生与文本的桥梁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本身富有强烈的情感性。文章无论是写景、叙事还是抒情,都反映着多姿多彩的生活,表达着作者对生活的独有感受。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反复的诵读,能够很好地领悟作者要表达的感情。而在反复诵读的时候我们应该做到边想象边诵读,两者应该是同步的。想象情境能把我们的思绪带进文章中的生活,从而有了一种精神上的通感,这种通感可以说是文本生活与读者生活联系的桥梁,有了它我们的感受会更真切,自然朗读起来就会更动情。

如《小珊迪》,是一篇情感浓郁的课文。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在朗读上下工夫。如小珊迪“恳求”、“请求”、“哀求”、“乞求”,“我”买他的火柴的语言,再从事情的结局,深切了解小珊迪的悲惨命运和诚实的品格。学生对邱少云的崇高精神的赞美,对小珊迪的同情,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三、合理评价,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叶圣陶说过:“我们读一篇东西,无论诗歌词曲,总要像吃东西一样,细细咀嚼……把它的滋味辨出来。”这种细细咀嚼、辨别滋味的过程,就是训练朗读、培养语感的过程。如果教师能准确合理,富有鼓励性的评价学生,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信心,使学生处于兴奋、主动、积极的状态,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对课文进行细细品味,在读中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思想内容,记住妙词佳句,习得语言文字,感悟语言的意蕴。

(一)评价语言艺术性

评价,是朗读训练的重要环节。通过评价提供反馈信息,可以不断调节朗读训练的动态过程,使其向预定的教学目标靠近。有情有趣的朗读评价是教师教学机智、口语技巧、教学智慧的全面展示,更是教师文化底蕴、人格魅力、爱生情怀的真实体现。现在许多教师评价语言随意,缺乏准确性、生动性、幽默性和独创性,这对学生的发展是不利的。教师评价的语言要丰富,要给学生以新鲜感,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童话课文《小稻秧脱险记》中的课堂评价语言就值得我们学习。文中的杂草被喷雾器大夫用化学除草剂喷洒过后有气无力地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可是,一位小朋友读杂草说的这句话时,声音很大,既有“力”又有“气”。于老师开玩笑说:“要么你的抗药性强,要么这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我再给你喷洒一点。”说完,朝他做了个喷洒的动作。于老师这种富有情趣的,幽默的评价语言引得全班小朋友哈哈大笑,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朗读兴趣,也给了他们一种指导。学生在笑声中心领神会,所以这位小朋友再读时,耷拉着脑袋,真的有气无力了。

(二)评价应体现多元化

朗读评价是对学生通过训练所形成朗读能力的综合性测评,因而评价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内涵也是极其丰富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此进行了具体阐述:“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情感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之所以要进行多元化、综合性的评定,一是由于朗读技能的复杂性和任务的多面性决定的,过于强调朗读技能的某一方面,所作出的评价必然是片面的;另一方面,进行综合性评价,也利于学生发挥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悦纳自己,拥有自信,迈向成功。

朗读评价也有一些局限性,每一个主体被评价的机会有限。因而我们也要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主体除了老师、同学外,还可以是学生本人、家长等。课堂上我们不妨多让学生作自我评价,如果认为自己读得不好,就给他机会再读,或是让他与前面读得好的同学作比较评价后再读;自信的学生会说自己读得不错,那就得让他再说说理由,这样学生势必进一步说出自己的感受;也可以让学生下找自己的伙伴读,或是在合作小组中读,互相评一评、议一议朗读。有听众、有评价,在这样轻松、自由的能表现自我、能够与同伴们交流的空间里,学生的朗读兴趣会越来越浓厚。课外,学生们每读一篇课文后,让家长除了认真签字外,还可以写上评语,进行表扬指出缺点,提出希望都可。学生评价他人、被他人评价的机会增多,受评价的空间增大,多读多悟无疑会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

(三)评价要突出激励性

卡耐基曾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儿童尤其天生喜欢鼓励和赞美。课堂上,老师就应该用鼓励的话语,满意的微笑,赞许的眼神,默许的点头,使孩子们感受到器重、关切和敬佩,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课堂气氛就会像春天的细雨,冬日的暖阳,和谐而愉悦。

如于老师在教学《新型玻璃》一文,指名读第一段课文时,有位学生把“一个划破玻璃企图盗窃展品的罪犯被抓住了”这句话读破了。于老师耐心地说:“这句话比较长,难读,请你再读一遍。”谁知这位学生第二遍又读错了。接着读第三遍、第四遍……一连读了七遍,学生还没读对。读第八遍前,于老师抚摸着她的肩,鼓励说:“你深吸一口气,放松放松,然后一字一字地把这句话默读一遍,第八次准能把漏掉的字读出来。”果然,她成功了,于老师又和同学们一起鼓掌祝贺,并送上一句耐人寻味的话:“记住,爱心献给别人,信心留给自己。”这一教例中,于老师运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不断激励这位学生,点燃了她的希望之火,扶植了她的自信之树,让她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倘若教师在学生第一遍读错时就当头棒喝:“你坐下,别浪费时间了。”那将会给这位学生造成多大的心灵创伤(当时有几百人听课),也许这孩子一辈子也不敢当众发言了。

朗读评价突出激励性,也有几个方面需要注意:一是激励要以事实为依据,评价要中肯,而不能无根据地胡夸,学生每次读完都是“读得不错”、“鼓掌祝贺”,把激励廉价化、庸俗化。二是不能为激励而激励,以贬低一个来褒扬另一个。应该杜绝“你比××好多了”之类的评价。三是正面鼓励并不排斥指出错误。我们在突出学生优点的同时,还应让学生看到自己在朗读中存在的不足,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力求改正。

面对当前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关注课堂,追求 “有效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育的质量的形势下,朗读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朗读教学的作用有目共睹,让我们所有的语文教师都活动起来,给朗读以时间的保证、质量的保证,使朗读成为语文教学的“热点”,让学生从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下载在“咬文嚼字”中有效朗读(优秀范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咬文嚼字”中有效朗读(优秀范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朗读中感悟(大全五篇)

    在朗读中感悟 《检阅》教学案例与反思 江夏区第二小学甘晓《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

    《咬文嚼字》优秀教案

    【教学目的】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2.培养阅读、写作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精神。3.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4.明确字词意义有词典义和联......

    咬文嚼字优秀教案

    目标要求:1、学习本文的语言,积累一些典故。2、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本文独具的论证方法。3、评价作者的观点,借鉴吸收。作者介绍:朱光潜(1897-1986)现代文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

    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指导学生进行朗读

    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指导学生进行朗读 语文阅读教学提倡“以读为本”,朗读成为阅读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可是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们时常听到一些语文教师提到“在教学中,我也......

    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实施朗读指导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

    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

    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 骅西小学于娟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是最重要的。 对于这一点,支玉恒老师是这样陈述的:朗读在语文教学占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下......

    如何指导小学生有效朗读

    如何有效指导小学生朗读 作者姓名:栗亚莉 工作单位:昆明市西山区棕树营小学 联系电话:*** 【文章摘要】朗读是语文学科最重要的特性,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是进行语......

    在朗读中感受语文美

    在朗读中感受语文美 金东区孝顺镇中心小学张莹悦 语文是美丽的,教材中的语文则是文质兼美的典范。她汇聚了古今中外语言文字的精华,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也符合语文能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