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精品教案】探究凸透镜成像精品教案
【精品教案】中学物理精品导学(学案)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基础知识精讲】
1.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像的条件
照相机能使人和物体在相片上形成缩小的像.你也知道照相时人离镜头(凸透镜)较远而底片离镜头较近.
让我们猜想:物体离透镜越远成的像会不会越小呢?如同照相时人离镜头越远,拍摄出来的人像越小.用实验来验证一下猜想是否正确.
下面我们做实验来研究
准备如图3—15所示的器材,点燃的蜡烛如同要被拍摄物体;光屏如同底片,照图将凸透镜、蜡烛、光屏放在同一直线上,且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同一高度.这样我们就再现了拍照片时的情景.
把蜡烛放在离透镜最远的地方,移动光屏寻找清晰的烛焰的像.找到像时注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并记录蜡烛到透镜的距离、像到透镜的距离,填入表格.
把蜡烛移向透镜,光屏上像不清晰了,移动光屏,再次寻找清晰像,注意对比,像的大小变化,像到透镜距离的变化.
继续将蜡烛移向透镜,直到光屏上的像和蜡烛大小相等为止.
实验表明,凸透镜到物体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像.照相机正是利用凸透镜能成缩小像的原理制成的.拍照时物体应该离镜头的距离大于该凸透镜的2倍焦距.
2.凸透镜成倒立放大像的条件
让我们继续实验,当蜡烛移到离透镜2倍焦距处时,发现光屏退到透镜另一侧2倍焦距处,且屏上像的大小与蜡烛大小相等.
把蜡烛稍微向透镜靠近,这时看到另一侧光屏上的像变大了,而且,比蜡烛本身大. 把蜡烛移近焦点的过程中,光屏承接的像逐渐变大,且仍是倒立的.当蜡烛移近焦点以内时,用光屏在透镜另一侧找不到像了.
上述实验过程表明: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在2倍焦距和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同学们对比图3—16实物思考,幻灯机镜头,投影仪镜头都是凸透镜,使用它们得到放大的像,原理是凸透镜成放大像的条件是将物体(幻灯片、投影片)放置在离透镜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在另一侧就可看到放大的像.
【精品教案】中学物理精品导学(学案)
3.凸透镜成正立放大像的条件
将蜡烛移到透镜焦距内时,在透镜另一侧光屏收不到像了,但透过凸透镜向蜡烛同侧看,却看到一个正立、放大的烛焰.
由此表明: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像,且物体和像在透镜同侧.
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时,物体离透镜距离要小于该凸透镜的焦距,否则就看不到正立放大的像.
让我们总结一下凸透镜成像规律.填入下表中.
4.实像和虚像
凸透镜成像类别较多.在生活中凸透镜有较多的用途,但无论是放大镜还是照相机、【精品教案】中学物理精品导学(学案)
幻灯机,都不失去它的本色——凸透镜.用放大镜观察到的物体不一定总是放大的正立的像.不信你用它观察较远的物体.你会看到透过照相机镜头相同的像,即倒立的缩小的像.因为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照相机、幻灯机所成的像都可用屏来接收,照相机的光屏是胶片,将胶片放置在物体成像的位置、胶片感光能记录下物体的像.幻灯机的光屏同学们在课堂上都见过.最简单的可用白布做,物体发出的光经幻灯机镜头,成在另一侧的屏上,我们能看到的是真实的光汇聚而成的像,这样的像叫做实像.
而平面镜、放大镜也能成像,但所成的像是虚像,没有真实的光线会聚,而只是我们眼睛感觉好像是从哪里射出光线.
对比图3—18中几幅图,哪些是实像?(A、C)
5.实像与虚像的区别:真实光线的交点的为实像,真实光线反向延长线交点的为虚像;倒立的为实像,正立的为虚像;能用屏承接的为实像,不能用屏承接的为虚像.
归纳凸透镜成像的共性,不难发现一个规律:当物体靠近透镜时,像就远离透镜,并且逐渐变大.但有2个分界点要认清,一个分界点是2倍焦距,另一个是1倍焦距,f为虚像和实像分界点,2f是放大实像与缩小实像分界点.物体在透镜左侧向透镜靠近过程中,像在透镜右侧远离透镜且逐渐变大.
例:照集体照时,为使靠到边上的两个人也进入镜头,摄影师该如何调整. 根据上述分析不难得出,应向后退的结论.
【课前复习】
上一节我们学习了生活中的透镜,知道了透镜在实际中的许多应用,你能回答以下问题吗?
1.照像机镜头的作用相当于一个__________,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__________在胶卷上,形成一个__________的像.
2.投影仪上有两个光学仪器,__________镜和__________镜,作用分别是成__________的像,改变__________方向.
3.放大镜是一个__________,它可以成__________的像.
照相机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幻灯机、放大镜都是凸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但作用时条件不同,使得结果不同.照像机是拍摄远处物体,使远处物体成缩小的像在胶片上,【精品教案】中学物理精品导学(学案)
幻灯机是将物体放得较近,而在较远处的屏幕上成较大的像.放大镜是将物体放得最近,它可以成比物体更大的像.
好了,现在你可以看看本节知识内容,做一做下列几道题: 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经历了哪几个环节? 2.凸透镜成像的大小跟__________有关. 3.凸透镜成像的正倒跟像与物体__________有关.
4.实像是由__________的光会聚而成,如果将__________放在会聚点可记录下的像. 虚像没有__________会聚在那里,只是我们__________光好像从那里射出来.
【学习目标】
1.知道凸透镜在什么情况下成缩小的像. 2.说出凸透镜在什么情况下成放大的像. 3.说出什么是实像.
4.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学习方法指导】
本节课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过程中,运用了科学的探究方法.同学们应掌握思维程序: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进行实验、分析论证四个环节.
另外依然运用上节介绍过的列表法,来比较凸透镜成的几种像的条件和特点.你也可以将实像与虚像列表对比一下.
【拓展训练】
照相机镜头为什么有彩色?
光照到透镜时,虽然大部分的光可以进入透镜,但也有小部分在透镜的第一个面被反射回去,怎样消除这种光损失呢?品质较高的相机镜头或望远镜的镜头,都加了一层镀膜,用眼睛有时可以看到.
像肥皂泡或水面上的油膜一样,镜头的镀膜也可以对光进行干涉.只要选择适当的厚度就可以把某种颜色的反射光干涉.也就增进了入射光的强度.镜头加膜后消去黄绿或其他颜色的反射光,故而加膜镜头常呈暗红或其他颜色.
第二篇:凸透镜成像教案文档
凸透镜成像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在学生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研究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研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培养科学研究方法,得出清晰的凸透镜成像规律。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归纳、动手、创造等多方面能力,以及培养了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知道凸透镜所成像的虚实、倒正、大小与发光体位置的关系。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实践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
2.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2.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师和学生用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做这样一组小实验:(幻灯)你看到什么: ①用凸透镜近距离的看书上的字;②用凸透镜远距离的看屏幕;(用凸透镜近距离看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用凸透镜远距离的看到倒立、缩小的实像。)同样是凸透镜,所成的像却有如此大的差别。相信大家一定有许多疑问,请把你的疑问写下来,然后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①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②为什么会有时成放大的像,有时成缩小的像?③什么时候成放大的像,什么时候成缩小的像?……)
当然,同学们一定还有许多其它的问题,今天我们先来解决这个问题:(幻灯)课题: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 提出猜想
同学们想一想:凸透镜成像的不同与什么因素有关?你这样猜想的根据是什么?(与物距有关;与像距有关……当放大镜靠近物体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当放大镜远离物体时看到倒立、缩小的实像。)为了验证同学们的猜想,我们必须干什么?(做实验)制定实验计划
在制定实验计划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上节课学习的照相机的使用。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配合一下老师。
现在老师想用这架照相机拍下他的相貌,大家看看老师这样做行不行。①(把镜头对着大家)我这样拍,能拍到他的脸吗?怎么办? ②(把镜头倒过来,对准自己)能拍到像吗?景物、镜头和胶片必须谁在中间? ③(把相机高高举过头顶)能不能拍到他的脸?应该怎么办? ④(把镜头非常的靠近该同学的脸部)能拍到像吗? 好,现在老师学会拍照了。(拍下一张照片)同时,老师也相信大家一定能设计好本次的探究活动。
小组讨论完成学案上的实验计划。
①你打算如何改变物距来研究像的性质与物距的关系?(先把物体放在u>2f处,然后放在2f>u>f处,最后放在u 插入:在这里,老师有一个疑问,当物距为5cm时,会不会像我们刚才使用照相机一样,在光屏上看不见像?如果无法成清晰的像,我们可以透过透镜看看像的性质。c、实验完成后熄灭蜡烛并整理仪器。)④你认为本次实验还应注意什么?(及时记录数据……)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设计好的实验步骤开始实验。(学生开始实验,老师巡回指导)好!实验结束,请同学们把蜡烛熄灭。我们请一个小组汇报一下实验结果。物距与焦距关系 物距u(cm)像的性质(f=10cm)像距v(cm)正倒 大小 虚实 u>2f 30 2f>u>f 15 U 第五节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教案 第五节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 2.会测凸透镜的焦距。 3.4.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5.能运用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分析判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 2.3.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 3.乐于参与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教学重点】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教学难点】根据猜测设计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实验数据的分析、实像和虚像。 【教具准备】多媒体、学生用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照相机、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金鱼缸里的鱼,通过凸透镜看手指和远处的(窗外)的物体。引发学生思考生活中有类似的成像现象吗? (二)进行新课 一、透镜 .认识透镜 让学生鉴别出桌上哪些是凸透镜,哪些是凹透镜。识别自己(或同桌、同组)所戴的眼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盛满水的烧杯是透镜吗?应属于哪一种?关于透镜你还想知道哪些? 2.透镜的作用 指导学生拿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看你会发现什么? 换用其他的凸透镜、凹透镜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归纳出实验结论: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的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的作用。 指导学生用洁的图形把观察到的现象表示出来。用动画的形式把凸透镜、凹透镜的作用再展现给同学们。 3.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通过透镜作用的投影和比较,引导学生认识主光轴、光心,了解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焦点:平地光经凸透镜会聚于主光轴上的点。凸透镜两侧各有一个焦点。 焦距: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 二、凸透镜成像 一、提出问题 投影教材图4- 46、4-47,观察、提出同一凸透镜为什么能成大小、虚实、正倒不同的像?引导学生从具体的事例中提出凸透镜成不同像的问题。 二、猜想与假设 针对问题根据前面观察到的事实做出凸透镜成像可能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或像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的猜想的假设。如有学生猜想与焦距有关,需给予肯定,同时指出本节课研究的是同一个透镜,焦距是不变的。 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指导学生要验证猜想是否正确需要进行实验,指出实验是探究物理知识最基本的一种方法。让学生根据猜想制定出实验探究计划、设计实验方法。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实验器材,并说明所选实验器材在实验中所起的作用。 教师也可向学生推荐性地介绍光具座。引导学生知道所用凸透镜的焦距,指导学生观察P61表格,明确实验观察和记录的项目。 投影演示:根据学生的实验方法进行点拨补充说明实验注意事项:蜡烛、凸透镜、光屏的摆放位置、高度。 根据猜想,实验时先变化物距,然后想法找像。物距最好由大到小进行实验。 老师点拨怎样观察像,怎样记录物距、像距。做凸透镜成同种类型的实验时,应取几组不同的物距。注意分工合作。 四、进行实验 .获得凸透镜的焦距(可查找资料或实验测出); 2.认识光具座,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3.不断改变距离,观察像的大小、倒正、虚实,读出物距、像距记录好数据。 教师巡视,进行必要的点拨和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做好实验。提问在光屏上得不到像时是否成像,怎样观察?引导学生回答。指导学生区别实像和虚像。 五、分析和论证 公布两组学生实验中收集到的数据信息(实物投影)指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及数据讨论思考得到了什么结论,是否证实了猜想和假设,并进一步思考、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师收集几组数据分析总结: 当物体位于凸透镜两倍焦距之外时,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当物体位于凸透镜两倍焦距时,成等大、倒立的(实)像; 当物体位于凸透镜焦距与两倍焦距之间时,成放大、倒立的(实)像; 当物体位于凸透镜的焦距以内时,成放大、正立的(虚)像。 补充:当物体位于焦距处,不能成像。 六、评估 出示几组不太理想的数据,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谈谈今天的课里有什么新的收获?让知识和方法系统化。 【板书设计】 第五节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一、透镜 .认识透镜 2.透镜的作用 3.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二、凸透镜成像 一、提出问题 二、猜想与假设 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四、进行实验 五、分析和论证 六、评估 【布置作业】 .让学生讨论、分析如何测出凸透镜的焦距。方法不限于一各种,看哪种方法最方便、最简单。 2.课本P67,2题。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猜想与假设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活动。 二、教学重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归纳总结,得出规律。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生活中的透镜》这一节,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凸透镜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生:有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等。 师:我手里有个照相机,会使用照相机的同学请举手!请你给一位同学先拍一张全身像、再拍一张较大的半身像。其他同学观察照相机和被照同学的距离有没有变化。 (学生拍照后,教师利用电脑将两张照片展现在大屏幕上。) 师:这两张照片的大小不同,可能是因为刚才拍照时什么发生了改变引起的? 生:被照的同学和照相机之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 师:我们再做两个实验:请同学们拿起自己手中较大的凸透镜,先靠近本看书上的字,再伸直手臂看大屏幕,观察两次成像情况。 (学生实验后,请一位同学说出这两次观察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师:刚才实验时凸透镜两次成像不同,可能是由于什么条不同造成的? 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不同。 (二)进行新 师: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叫“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叫“像距”。 板书:【提出问题】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虚实、正倒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生:可能跟物距有关。 生:可能跟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板书:【猜想】 ①可能跟物距有关; ②可能跟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师:同学们的猜想都非常好,我们今天用实验只研究一下凸透镜所成的像跟物距的关系。 板书:【设计实验】 师:我们现在要用实验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大小、虚实、正倒跟物距的关系,需要哪些器材? 生:需要凸透镜、蜡烛、光屏、刻度尺; 师:实验时你要刻度尺测量什么? 生:测量物距、像距。 师:还要观察什么? 生:观察像的大小、虚实、正倒。 师:要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大小、虚实、正倒跟物距的关系,需要控制什么因素不变?改变什么? 生:控制凸透镜的焦距不变,改变物距的大小。 师:下面请各小组同学之间相互讨论一下,你们小组准备设计一个怎样的实验方案来探究? (学生讨论,请一位代表回答。) 师:同学们设计的方案非常好!注意,实验时要想在光屏中央得实像,应将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放在同一条直线上;要先确定物距,再来回移动光屏进行观察,至光屏上获得清晰的像为止。 师:请各小组成员共同设计一个实验记录表格。 (学生讨论、设计实验表格,并投影展示,教师指导学生修改、补充。) 凸透镜焦距f=10㎝(A组) 序号 物距与 焦距的关系 物距 u/ 像的性质 像距 v/ 虚实 大小 正倒 ① u>2f ② u>2f ③ 2f>u>f ④ 2f>u>f ⑤ u<f ⑥ u<f 凸透镜焦距f=㎝(B组) 序号 物距与 焦距的关系 物距 u/ 像的性质 像距 v/ 虚实 大小 正倒 ① u>2f ② u>2f ③ 2f>u>f ④ 2f>u>f ⑤ u<f ⑥ u<f 师:这个实验探究的目的是:凸透镜所成的像跟物距大小的关系。各小组的组长负责分工:选两位同学进行实验操作;选一位同学填写实验表格(先将“物距”这一列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设计好具体数值,再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记录);同时所有同学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成像规律。 (学生根据实验表格依次完成6次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并根据实验结果,分析、讨论凸透镜所成的像跟物距的关系。) 板书:【分析和结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①、像的大小: 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②、像的虚实: 当u>f时,成实像; 当u<f时,成虚像。 ③、凸透镜所成的实像都是倒立的,虚像都是正立的。 ④、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 师:你的猜想正确吗? 生:正确。 (教师展示凸透镜成像现象。) (三)巩固练习: ①下列三幅动画在生活中分别有什么应用?(展示) ②摄影师用焦距不变的照相机给一位同学照了一张全身像,再想给他照一张半身像,照相机和这位同学间的距离应怎样变化? (四)归纳小结: 请同学们谈谈这节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在余时间用实验探究一下“凸透镜成像的虚实、大小、整倒跟焦距有什么关系”。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市42中刘韶君 [教材分析]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本章的核心内容。本节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由于学生在上节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其成像情况,已经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因此本节内容用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使本次探究活动放开,让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探究。第二课时用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数据来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 [学情分析] 通过上节学习,学生对生活中常用透镜及其成像情况已经获得初步、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所以本节内容,学生将以次为基础,带着问题去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如学生根据一些感性认识,提出与凸透镜成像相关的问题,能对凸透镜成像规律作一些初步的猜想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2.过程与方法能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习的兴趣; 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乐于参与观察、试验等科学实践;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教学重点]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掌握科学探究方法。[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凸透镜、蜡烛、光屏、刻度尺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演示:手持一凸透镜,在点燃的蜡烛和白墙之间移动,观察墙上成像的变化。学生观察、讨论、回答。 2.学生活动:拿一个凸透镜放在书本上,透过透镜看课本上的字,缓慢提高透镜,观察看到的现象。师:可见,不同的像的成立情况是不同的。所以这节我们将通过实验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二、新课 (一)猜想 师:那么凸透镜成像的不同,跟什么因素有关呢?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师给予一定的评价。 这一部分,老师可适当引导学生注意物体和像相对于透镜的位置变化。说明:物体到凸透镜之间的距离,简称物距,用u表示;像到凸透镜之间的距离,简称像距,用v 表示。 (二)设计实验 师:同学们的猜想都很好,现在我们来设计实验验证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1.凸透镜焦距的测定。指名回答,并稍做演示。2.简介装置和做法 (1)装置:蜡烛、光屏、凸透镜、一把刻度尺 说明:研究烛焰所成的像,光屏用来承接烛焰的像,刻度尺用来测量它们之间的距离。 (2)做法:仿照教材那样依次放好蜡烛、凸透镜、光屏,让蜡烛从远处慢慢靠近凸透镜,观察成像情况,要求: 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同一直线上,移动蜡烛、光屏时要注意; 调整好蜡烛、凸透镜、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3)提出问题,进行探讨 师:如何使蜡烛所成的像呈现于光屏上?实验过程中需要记录哪些现象和数据?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老师明确。 说明:便于研究,依次取u=20cm、15cm、10cm、8cm、7cm、3cm、2cm; 态度认真,一丝不苟;光屏上的像一定要明亮、清晰;对照学案上的内容,做好观察和记录。 (三)学生分组实验,师巡视指导。 (四)交流评估 1.小组汇报u=20cm、15cm、10cm、8cm、7cm时的成像情况,并说说有什么发现。2.当u=3cm、2cm时,说说又有什么发现。 (五)课后活动 分组讨论并完成学案中的练习部分。第三篇:第五节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教案
第四篇:《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第五篇:《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