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的应用教案(东山蔡)[精选合集]

时间:2019-05-12 16:26: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比例的应用教案(东山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比例的应用教案(东山蔡)》。

第一篇:比例的应用教案(东山蔡)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东山小学:蔡细霞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从而加深对比例意义的理解。

2.掌握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知识解答含有正反比例关系问题的步骤和方法。3.发展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帮助其构建相应的知识结构。【教学重点】:

1.判断题中相对应的两个量和它们的比例关系。

2.利用比例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运用比例知识正确解决问题。【教学难点】:

1.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解答应用题的步骤和方法。

2.理解“用比例解决问题”的结构特点,从而构建知识结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回忆旧知 1.回顾正反比例的意义

板书:y/x=k(一定)y*x=k(一定)正商反积 2.师: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已经学过的知识吧!

(课件出示:)我会判断:判断下列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a、购买课本的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b、总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c、零件总数一定,生产的天数和每天生产的件数。d、总钱数一定,用去的钱数和剩下的钱数。3.师:看来同学们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学得都很不错,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今天的新知识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用比例解决问题。(板书课题:用比例解决问题)

二、揭示课题、探索新知

(一)教学例5(课件出示:情境图)1.回顾旧知

师:从这幅图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指名回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想请我们帮她算一算,你们能帮这个忙吗?

(1)学生自己解答,然后交流解答方法。

(学生可以先求出单价,再求总价或先求出用水量的倍数关系再求总价。)(2)师:像这样的问题也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2.探究解法 梳理两种相关联的量

(每吨水的价格)一定,所以(水的总价)和(水的用量)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的总价)和(水的用量)的(比值)相等。

3.用比例解答

师:你是怎么想的?(学生讨论,教师概括:因为每吨水的价钱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

板书: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χ元。12.8:8 =χ:10 或12.8/8=x/10 8χ=12.8×10 8χ= 12.8×10 χ=(12.8×10)/8 χ=(12.8×10)/8 χ= 16 χ= 16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6元。

让学生再思考,看看有没有出现其它比例的解法,如果有,教师也要进行评析。

如果列出的比例是8︰12.8=10︰x 可以吗?为什么?(可以,因为8︰12.8 和10︰x 都表示1元可以用水多少吨,是一定的。)

师:这个问题我们用比例的知识解决了,你有什么方法检验自己的解答是正确的呢?

4.即时练习师:同学们很了不起,帮李奶奶解决完了问题,能再帮王大爷解决一个问题吗?

课件出示:“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

(二)教学例6(课件出示:情境图)

例6:一批书,如果每包20本,要捆18包,如果每包30本,要捆多少包? 自习指导:

1、题中有哪两种量?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并说出理由。

2、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设要捆x包。你能列出等式吗?

3、解比例,检验,作答。三.提炼方法

师:解决了两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反思一下刚才的学习过程,归纳出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好吗?

得出用比例解决问题的“六步曲”(板书):梳 判 设 列 解 检

四、巩固提高。

出示课件。

五、全课总结。

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

第二篇:“比例的应用”复习教案

课题:“比例的应用”复习

复习目标:

通过正、反比例应用题的复习,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复习重点: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

复习难点:平时易错的用正反比例解决的题型。课前准备:课件、收集错例。复习过程:

一、复习比例尺

1、什么是比例尺?可以怎样分类?

2、说说各比例尺的意义。

1:3000000

30:1

3、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互相改写。

1:3000000

4、比例尺的应用。

二、复习用比例解决问题。

1、说说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

2、用比例解决问题。

(1)修一条公路,总长12千米。开工3天修了1.5千米。照着样计算,修完这条公路一共要用多少天?

(2)修一条公路,总长12千米。开工3天修了1.5千米。照着样计算,修完这条公路还要多少天?

(1)一批白纸,可以装订每本30张的练习本200本,如果装订成每本40页的练习本,可以装订多少本?

(2)用一批纸装订练习本,如果每本30页,可以装订600本。如果每天少用5页,可以装订多少本?

(3)装订练习本,装订200本要用6000张纸。有15000张可以装订同样练习本多少本?

(1)玲玲家客厅,用边长3分米的方砖铺地,需要224块;如果改用长6分米宽4分米的方砖铺地,需要多少块?

(2)用同样的砖铺地,如果铺15平方米要用165块,如果铺50平方米要多用多少块砖?

(1)一种钢筋,30米重75千克。现在称得一捆这样的钢筋重130千克,这捆钢筋长多少米?

(2)一种农药和水按1:200配成药水防治病虫害,现在要配制2040千克,需要农药多少千克?

(3)两个齿轮咬合在一起转动,主动轮有50个齿,每分钟转100转,从动轮有20

个齿,每分钟转多少转?

(4)某工厂生产一批零件,原计划用6台机床20小时可以完成任务。由于其中一台机床出现故障,现在需要多少小时才能完成任务?

(5)一个圆柱体铁块的底面积是28.26平方厘米,高24厘米。如果将它浇铸成底面半径是6厘米的圆柱,那么高是多少?

三、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或体会?

四、作业:完成练习十的第4、5题。

第三篇:东山教案

《东山》教案

一、《诗经》介绍

1.《诗经》概貌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编成时间约在春秋后期。收录了从西周初年(约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约公元前6世纪)约500年间的诗歌,现存305篇。

最早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家将其奉为经典,称为《诗经》。2.《诗经》的分类

根据音乐的不同,《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分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凤、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160篇。

雅:分大雅31篇,小雅74篇,计105篇;

颂:分周颂31篇,商颂5篇,鲁颂4篇,计40篇。3.《诗经》与音乐的关系 《诗经》是一部乐歌总集。

“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墨子·公孟》)

“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史记·孔子世家》)《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就是依据音乐的不同。“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朱熹《诗集传》)

《风》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15《国风》就是15个地方的土风歌谣。

“雅者,正也,正乐之歌也。”(朱熹《诗集传》)《雅》是“王畿”之乐,雅又有“正”的意思。《大雅》、《小雅》之分,众说不同,大约其音乐特点和应用场合都有些区别。“颂者,宗庙之乐歌。”(朱熹《诗集传》)

《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颂之声较风、雅为缓。”(王国维)4.《诗经》的编订(1)采诗说:

“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汉书·食货志》)

“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男年六

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故王者不出牖户,尽知天下所苦,不下堂而知四方。”(《春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解诂》)

(2)献诗说:

周代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谏。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音鼓,瞎子,古代以瞎子为乐官,故代指乐官)献曲,史(史官)献书,师箴(音针,劝诫,解释发挥),瞍(音叟,眼无眸子之瞎)赋(吟诵),矇(睁眼瞎)诵(背诵)。”(《国语·召公谏弭谤》)

公卿列士所献之诗,既有自己的创作,也有采集来的作品。

(3)孔子删定说: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汉书·艺文志》)

“《诗经》旧时亦数千篇,孔子删其重复,正而存三百五篇。”(东汉王充《论衡·正说》)

删诗说至今有人坚持,但多数学者认为此说不确,理由有四:(1)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吴公子季札到鲁国观乐,鲁乐公演奏十五国风,名称顺序与今本是《诗经》相同,当时孔子仅8岁。

(2)《史记》说孔子删诗是在“自卫返鲁”之后,但《论语》中孔子不止一次提到“诗”、“诗三百”,可见孔子所见之诗也是与现在大致相同的本子。

(3)孔子曾骂过“郑声淫”,“恶郑声之乱雅乐也”,主张“放郑声”。但现本《诗经》郑卫民歌依然很多。

可见,说《诗经》由他删选而成,则是不可信的。孔子对“诗”可能作过“正乐”的 工作,甚至也可能对“诗”的内容和文字有些加工整理。5.《诗经》的版本与流传

汉初传授《诗经》学的共有四家:齐人辕固生传齐诗;鲁人申培传鲁诗;燕人韩婴传韩诗;鲁人(一说赵人)毛亨、毛苌传毛诗。

齐诗、鲁诗、韩诗今已失传,今天看到的《诗经》,为毛诗一派的传本。6.《诗经》的内容

《诗经》相当广泛的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种情况。

(1)史诗:祭祀、歌颂祖先为主,或叙述部族发生、发展的历史,或赞颂先公先王的德业,总之是歌功颂德之作。

如《生民》这首诗就书写了后稷出生的神奇经历。履帝迹生子的神话,实际是只知有母而不知有父的母系社会的折射。这种描写,充满神话色彩和人类童年的纯真气质。

(2)农事:我国农业有悠久的历史,很早就开始了农业种植活动。《诗经》中就产生了一些直接描写农业生产活动和相关的政治、宗教活动的农事诗。

如《七月》这首诗就叙述了农夫一年间的艰辛劳动过程和他们的生活情况。他们种田、养蚕、纺织、酿酒、打猎、凿冰、修筑宫室,而劳动成果大部分为贵族所占有,自己无衣无褐,吃苦菜,烧恶木,住陋室,严冬时节,填地洞,熏老鼠,塞窗隙,涂门缝,以御寒风。全诗以时令为序,顺应农事活动的季节性,把风俗景物和农夫生活结合起来,全面深刻、生动逼真的反应了西周农人生活状况。

(3)宴飨: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主要内容。《小雅·鹿鸣》。

宴飨不是单纯为了享乐,而有政治目的。周代是农业宗法社会,宗族间相亲相爱的关系是维系社会的重要纽带。而宴饮正是发挥亲亲之道,宗法之义的重要手段。

(4)怨刺:西周中叶以后,特别是西周末期,周室衰微,朝纲废弛,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大量反映丧乱、针砭时政的怨刺诗出现了。

《伐檀》对不劳而获、无功受禄甚为愤慨,提出质问,揭露了剥削者的寄生本质。

《硕鼠》把统治者比作大老鼠,他们的贪婪、残忍使人民陷入绝境,为了摆脱这种绝境,人民不得不逃往他方。

(5)爱情:《诗经》中的爱情诗广泛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欢乐和挫折痛苦,充满坦诚、真挚的情感。

《关雎》写男子对女子的爱慕之情,表现了一个贵族青年对淑女的追求,和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心情。

《静女》一个男子在城墙角等待情人,心情竟至急躁而搔首徘徊。

《子矜》写女子对男子的思念,这个女子在城墙等待情人,终未见来,便独自踟蹰徘 2 徊,“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的咏叹,把相思之苦表现得如怨如诉,深挚缠绵。7.《诗经》的艺术成就

(1)四言为主、重章叠句

《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不仅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而且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2)赋、比、兴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段。

①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七月》)

②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卫风·硕人》,描绘庄姜之美,用了一连串的比。分别以柔嫩的白茅芽、冻结的油脂、白色长身的天牛幼虫、白而整齐的瓠子、宽额的?虫、蚕蛹的触须来比喻美人的手指、肌肤、脖颈、牙齿、额头、眉毛,形象细致。

又有《召南·野有死麕》以“有女如玉”作比,使人有少女的美貌温柔联想到美玉的洁白、温润。

以具体的动作和事物来比拟难言的情感和独具特征的事物,在《诗经》中也很常见。“中心如醉”“中心如噎(《王风·黍离》)”,以“醉”“噎”比喻难以形容的忧思。

总之,《诗经》中大量用比,表明诗人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够以具体形象的诗歌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再现异彩纷呈的物象。

③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诗经》中“兴”的运用情况比较复杂,有的只是在开头起调节韵律、唤起情绪的作用,兴句与下文在内容上的联系并不明显。比如以同样的句子起兴,有的抒发的是祝福之情,有的却是怨刺之情。这是《诗经》兴句中较简单的一种。《诗经》中更多的兴句,与下文有着委婉隐约的内在联系。或烘托渲染环境气氛,或比附象征中心题旨,构成诗歌艺术境界不可或缺的部分。《郑风·野有蔓草》写情人在郊野“邂逅相遇”:

野有蔓草,零露漙(tuan)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清秀妩媚的少女,就像滴着点点露珠的绿草一样清新可爱。而绿意浓浓、生趣盎然的景色,和诗人邂逅相遇的喜悦心情,正好交相辉映。再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茂盛的桃枝、艳丽的桃花,和新娘的青春美貌、婚礼的热闹喜庆互相映衬。而桃树开花、结实、枝繁叶茂,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出嫁后多子多孙、家庭幸福昌盛的良好祝愿。

《诗经》中的兴,很多都是这种含有喻义、引起联想的画面。比和兴都是以间接的形象表达感情的方式,后世往往比兴合称,用来指《诗经》中通过联想、想象寄予思想感情于形象之中的创作手法。

《诗经》中赋、比、兴手法运用得最为圆熟的作品,已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相谐的艺术境界,对后世诗歌意境的创造,有直接的启发。《蒹葭》就是如此。

8.《诗经》的影响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我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1)《诗经》开启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这种传统善于通过事物、细节、场景营造意境氛围,抒情写意,自然而然地表达内心的喜怒哀乐。

3(2)《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3)比兴的运用,成为后世的垂范,形成了我国古代诗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艺术特点。

二、有关《东山》的背景、作者和主旨

1、创作背景:周公东征

《诗序》说:“《东山》,周公东征也。周公东征,三年而归。劳(牿劳)归士。大夫美之,故作是诗也。”

按照《诗序》的说法,诗歌的创作背景应该是周公东征之时。

关于创作背景,似乎与周公东征有关,理由如下:

(1)诗中描写了农村荒凉的景象,而一般这种景象多与大规模战争相关,这个大规模战争极有可能就是周公东征的战争。据历史记载,周公东征之事在当时规模较大,经过三年,才平息管叔、蔡叔武庚和东夷地区的叛乱。

(2)诗中有“于今三年”之语,也与《尚书大传》所说的“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东征,三年践奄”相符。

所以《诗序》对本篇时代背景的解释,应是可信的。

2、作者

东山的作者,按《诗序》的说法是大夫,后世研究者有的疑为周公;今人多说是战士自己所作。因为从抒情和叙述的口吻和真情实感上不象是大夫和周公,倒是地道的士兵的口吻。

3、主旨

按照《诗序》的说法应该是大夫对周公犒劳东征归来士兵之事的赞扬,当然也包含对归来士兵的赞扬。

然而作品主要《豳风·东山》描写一位新婚不久(三年)就出外远征多年未归的士兵回家途中思念家人的情景,表现了对战事的厌倦,对和平的生活的渴望以及战胜归来的喜悦之情。

三、内容分析

1、诗意串讲

我徂(cú)东山,慆(音滔)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我东曰归,我心西悲。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蜎(音冤)蜎者蠋(音烛),烝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词语]

徂(cú):往。慆慆(音滔):指时间长。零雨:小雨,濛:小雨细微状。我东曰归,我心西悲:我在东山听到要回家的消息,不由得伤心地想西方的家乡。裳衣:日常所穿衣服。士:通事,从事。行枚:行同衔,枚:象筷子一样的短棍,古代行军士兵口中衔枚以防出声,在此借指军旅生活。蜎蜎者蠋,烝在桑野:蜎蜎(音冤),虫子盘曲蠕动貌。蠋(音烛):桑间野蚕。烝:久。此两名以桑间野蚕缓缓蠕动,喻士兵长久野行露宿。敦彼独宿,亦在车下:敦,团貌。此两名指战士缩成一团,独宿车下。

[译文] 我到东山去出征,久久不能还故园。如今我自东方归,细雨濛濛洒江天。我自东方往家转,西望故国泪难干。制件普通百姓衣,不再行军去作战。山蚕蠕动午得慢,隐身桑林荒野间。我蜷一团独自宿,睡在车下难入眠。

[节意] 写战士戍边生活的艰辛与久戍得归的悲喜心情。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果臝(音裸)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蟏蛸(音肖烧)在户。町疃(tǐngtuǎn)鹿场,熠(音义要)耀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词语] 果臝(音裸):一种攀援植物,又名天瓜。施(音义):蔓延。宇:房檐。伊威:虫名,生活于潮湿之地,又名地虱。蟏蛸(音肖烧):长脚蜘蛛。在户,指门结蛛网。町疃(tǐngtuǎn):指畦田,天地一块一块的连着。鹿场:天地为人耕种,成为鹿活动的地方。熠耀(音义要):闪光的样子,指磷火,又称鬼火。宵行:夜晚流动。伊:此,指家乡。[译文] 我到东山去出征,久久不能还故园。如今我自东方归,细雨濛濛洒江天。天瓜果实沉甸甸,蔓延攀爬到屋檐。地虱屋中四处爬,蜘蛛织网在门边。宅旁田地成鹿苑,鬼火夜晚亮闪闪。难道荒凉不可怕?心里还是想着家。

[节意] 写战士归途中想象中家乡的荒凉景象。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鹳(音贯)鸣于垤(音叠),妇叹于室。洒扫穹窒,我征聿至。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词语] 鹳(音贯):鸟名,一种似鹤的水鸟。垤(音叠):小土堆状的蚁穴。妇:妻子。穹窒:穹,窟窿;窒,堵塞,指填塞土墙上的窟窿,填补不平的地面。征:征夫。聿:同曰,无实义。敦:同团,形容苦瓜之圆。烝:众我。栗薪:栗树柴。此两句以苦瓜喻心里痛苦。

[译文] 我到东山去出征,久久不能还故园。如今我自东方归,细雨濛濛洒江天。鹳鸟飞上士丘叫,妻子家中把气叹。打扫屋子堵鼠洞,只盼我能把家还。苦瓜长得溜溜圆,长在柴上无人管。自我当初离家园,时至今日整三年。

[节意] 写战士想象妻子在家里的凄苦情景。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仓庚于飞,熠耀其羽。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

[词语] 仓庚:黄莺。之子于归:这个女子要出嫁。皇驳,皇,黄色的,驳,杂色的。亲结其缡,女子的母亲给她系好佩巾。九十:言其多,不确指。仪:仪式。新:指新妇。孔嘉:很美好。

[译文] 我到东山去出征,久久不能还故园。如今我自东方归,细雨濛濛洒江天。黄莺飞动于树间,羽毛鲜艳多耀眼。回想当年妻嫁时,黄马花马驾车辕。母亲为她系佩巾,种种礼仪都完善。亲婚之时多美好,再见是否仍旧颜?

[节意] 写征夫回忆新婚时喜庆美好,表达对妻子的想念。

2、文本总析

征人随军东征已经很久了,在这个阴雨蒙蒙的日子,他终于踏上了回乡的路。“慆慆不归”一语透露出对岁月流逝的无限感慨,而“零雨其蒙”的景色则使全诗笼罩着一层愁惨气氛。诗歌的第一节(章)写征人欣喜自己能够生还。他一听说要离开东方,心儿就飞到了西方的家乡,兴奋地想象自己不再从事征战。第二节写征人想象家园已经荒芜了,无人修剪的瓜篓爬到房檐上结子,地虱在屋里跑来跑去,蜘蛛在墙角结网,场院上印着鹿迹,磷火飞来飞去。但这也没有什么可怕的,因为这是他日夜思念的地方。第三节写他想象自己的妻子正在为思念他而叹息。第四节回忆三年前新婚时的情景,设想着重逢的欢乐。诗歌以十分细腻的笔触刻画了征人在回乡途中复杂的内心活动和对和平生活的热切渴望。诗人回忆了战争生活的艰辛,却用大量的篇幅描述他在途中想象家中的心理活动。想象着他出征以后家园的荒凉,想象妻子在家的盼望。种种悬想最后在接近家乡时,更联想到当年新婚的美好,而设问如今会怎么样呢?“其旧如之何?”这种担心,既表现了他的渴望,又反映了对战争造成的阻隔的担心,因此,《东山》在表现征夫对家人的思念之外,又表达了对战争的看法。这是不同于其他作品的特点之一。

此诗表达了诗人对出征的悲苦、对家乡的怀想、对妻子的思念,由物写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忧喜交加,一位数年出征在外的男子踉踉跄跄、雨泪满面、身向故园、声声呼唤的悲凉画面,霎时呈现在读者眼前。所以,清代文人王士祯评价说:“豳风《七月》、《东山》诗篇,述情赋景如画工之肖物。”(《池北偶谈·谈艺》)

此诗的主角是“我”,主题是“回家”,在这四节(章)中,诗人的方位依次由远及近,情感也依次由悲到喜:回家路上所依次呈现的孤独(夜宿车下)、荒凉(村落荒芜)、想象中到家时的欢喜以及当年婚礼时的幸福,扑面而来——悲凉中延伸着甜蜜的回忆和想象的欢欣,欢喜中饱含了人生的悲苦与凄凉,悲乐与共,忧欢交汇,此正如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所谓“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卷一)。

另外,此诗后两节(章)以山丘上鸣叫的鹳鸟来暗喻妻子的等待,以门口柴堆上的天瓜来暗喻回家团圆,以飞翔的美丽黄莺来暗喻新娘出嫁,都是非常成功的比兴手法;以甜美的想象和回忆来表达按捺不住的欢喜和急于见到妻子的焦灼,则又极富感染力,故王士祯《渔阳诗话》说:“《东山》之三章‘我来自东,零雨其濛;鹳鸣于垤,妇叹于室’,四章‘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写闺阁之致、远归之情,遂为六朝唐人之祖。”

四、艺术手法

1、成功地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如:第一章中蚕众聚与人之独宿的对比;“我心西悲”与结尾婚娶喜庆的对比;“鹳鸣于垤”对“妇叹于室的衬托。

2、通过想像和回忆写情。本诗通过想像和回忆描写了征人既辛酸又喜悦的复杂感情,特别是写征人思妻,反从对方用笔,这种写法对后代诗人的写作产生了较深远的影响。如柳永的词《八声甘州》: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3、情景交融,以景寓情。诗人把归途安排在线雨蒙蒙的环境之中,就更能衬托出“我心西悲”的情绪;通篇通过具体事物的描写来抒情,这样寓情于景,以景状情的,使诗歌更富于实感和感染力。

4、这首诗典型地体现了《诗经》 语言上重章迭句的特点。全诗四章的开头四句完全相同,这种反复咏唱不仅是韵律上的反复,而且是情感上的反复与深化;同时,为全诗营造了一种迷茫,忧郁、惆怅、荡气回肠的气氛。

5、采取心理描写的方法来表达作者的心情。通过征夫对家乡景象的想象,对妻子家中凄苦的情景的想象,对妻子模样的忧虑,表达到对家乡和家人的深切思念,对战争的厌倦,以及战后归来的难以压抑的兴奋和喜悦。

五、阅读与思考

1、《诗经·豳风·东山》艺术手法上也有何独到之处? 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也有其独到之处,见艺术特色分析。

2、请谈谈什么是赋比兴?

赋、比、兴手法的运用是古人对《诗经》主要艺术特点的归纳,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太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六诗”又称“六义”,《毛诗大序》云:“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风、雅、颂是诗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关于赋、比、兴的定义,历来说家众多,宋代李仲蒙和朱熹的解释较有代表性:宋李仲蒙云:“序物以言情,谓之赋;情尽物也。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也。”(宋王应麟《困学纪闻》引)他的解释是从赋、比、兴在以物传情中的不同关系和作用角度阐发的,揭示了赋、比、兴是《诗经》中将内情与外物联系一起的重要纽带和方法,以此能更好地表情达意。朱熹的解释更为普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集传》)

第四篇:比例教案

信息窗1——运输大麦芽 第一课时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在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合情推理能力。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

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方法:合作探索、小组讨论。教学准备:投影片。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关于比的知识,说说你对比都有哪些了解。生:比有前项、后项,求比值,化简比,还有比的基本性质。师:我们今天要学的知识也跟比有着密切的关系。请看大屏幕:(出示情境图)啤酒生产中的数学

师:我们山东青岛啤酒享誉全国。生产啤酒的主要原料就是大麦芽。大屏幕出现的就是一个运输大麦芽的特写镜头,图的下方出示了运输大麦芽的有关数据。同学们仔细观察

运输次数 运输量(吨)第一天 2 16

第二天 4 32 师:你能提出有关比的问题吗?

二、合作探索:

1、学习比例的意义:

同桌合作:一个提出问题,另一个解答,并把答案写在卡片上,看哪个同桌合作的最好。

2∶4 16∶32 2∶16 4∶32 16∶2 32∶4 4∶2 32∶16 同学们请看这个比表示什么:16:2 表示第一天的平均每次的运输量是8吨。

32:4表示什么,每次的运输量相等,那么可以用等号来连接。师:板书:2∶16=4∶32。

师:仔细观察,还有哪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把这样的比用等式写下来,写在练习本上。老师板书。

像这样的式子,数学上把它们叫做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组成比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位于比例两端的两项2和32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4和16叫做比例的内项。板书:外项、内项

看这一组比例:谁能说说它的外项和内项分别是什么? 我们知道,比例还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 你能说说在分数中,谁是外项,谁是内项。

将比例写成分数形式,同桌互相说一说谁是外项,谁是内项。

同学们真了不起,反映很快。利用刚才所学知识,快速解决答题卡上的第一题。习题:前3天加工了150个,前3天加工的数量和所用的时间的比是------------,后4天加工了200个,后4天加工的数量和所用的时间的比是:--------,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哪位同学起来交流一下?

同学们真棒,我们来解决第二题:把能组成比例的比连起来。

同学们根据比的比值相同,将两个比连接起来,下面我们来进行比赛:你说一个比,我说一个比,判断他们能否组成比,谁抢到,谁得分。1:2 3:4 不能,为什么老师能判断的这么快,你想知道里面的奥秘吗?

二、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其实老师用的是另外一个方法。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黑板上的这些比例,比的外项和内项有什么关系?在练习本上验算一下。小组交流想法。

请一位同学下来交流。32×2=64,16×4=64 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所有的比例都是这样吗?合理的猜想加上准确的验证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举例子来试一试吧。

最后教师总结并板书出: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师: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的呢?指着:2∶16=4∶32,教师边问边改写成:2/16 = 4/32,分数形式的比例要交叉相乘。2×32=16×4

三、巩固应用:了解了比例的基本性质,请同学们完成练习题的第三题: 你能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列两组比能否组成比例吗?(1)6:3和8:5(2)0.2:2.5和4:50(3)6:2和9:3 看来判断两组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不仅可以看比值,还可以通过比的基本性质,也就是比的外项积和内项积。

同学们学的非常好,来看第四题:将下列比例补充完整.2:1=4:()1.4:2=():3 12:20=():5

分别找同学交流一下,说说你是根据什么填空的。

四、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什么是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 板书设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4 16∶32 2∶16 4∶32 16∶2 32∶4 4∶2 32∶16 2∶16=4∶32 2/16 = 4/32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比例的定义,认识比例的各项以及学习比例的基本性质。

第五篇:比例教案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主动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情感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受到“实践出真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 教育。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我们学过有关比的知识,谁来说一下你对比都有哪些了解? 咱们这节课研究的问题也与比有着密切的联系。请看大屏幕:

二、新授

在我们山东省东南端有一座啤酒飘香的城市——青岛,青岛啤酒更是享誉世界。这辆货车正在运输啤酒的主原料——大麦芽。这是这辆货车这两天的运输情况。

1、谁能根据图中信息提出有关比的问题?

2、咱们学数学不仅要善于提问题,还要善于观察,请你观察黑板上的这些比,你能发现什么?

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我就可以用等号把它连接起来。

3、请你观察,这些比中,还有哪两组比可以写成相等的形式?

4、交流,说理由。

5、在数学上,我们把这样的式子叫做比例。我们这节课的第一个学习目标就是认识比例。

6、谁来说说什么叫比例?

7、谁来读一读这个比例?

8、我们知道比有前项、后项,比例的各部分也有它自己的名字。组成比例的这四个数都是比例的项。两端的项叫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比例的内项。

9、小练习:说说比例的内项和外项。

10、将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并分别找出内项和外项。

11、基本练习:(1)请快速拿出练习卡用我们刚才所学的知识解决第一题。实物投影上交流。

(2)判断下面每组比能否成比例? 3:2 和 6:4 3.5:0.7 和 42:7 10:5 和 8:4

12、其实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还有一种方法,它的秘密就藏在比例的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当中。

学生小组观察并交流,总结出比例的基本性质: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13、你能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每组比能否成比例吗?(1)6:3和8:5(2)0.2:2.5 和4:50(3)6:2和9:3

三、总结,谈本节课的收获。

下载比例的应用教案(东山蔡)[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比例的应用教案(东山蔡)[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比例教案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8~50页例1、例2,课堂活动及练习十一1,2题。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2.让学生经历探讨“两内项之积......

    比例的应用反思(本站推荐)

    教学反思 比例的知识在一定的程度上含有辨证的思想,让学生明白在某个前提不变的情况下,相关联的两个量的变化与这个前提之间因果的关系。在教学本课时,我通过引导学生认真分析,......

    比例应用教学反思

    《比例的应用》教学反思青冈四中梁艳艳 《用比例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在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首先......

    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的应用》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的应用》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能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 2.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

    《比例的应用》教学反思

    《比例的应用》教学反思 《比例的应用》教学反思1 本课时教学解比例应用题。是在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应用。......

    比例的应用 教学设计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 五常市特殊教育学校 樊照彬 一、教材分析 《比例的应用》为全日制聋校数学第十五册第一单元的第三部分内容,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从构建上更注重学生技......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

    比例的应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体现解比例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3、利用所学知识......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最终定稿)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 • 数学》(北师版)第十二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内项积与外项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