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案:把目标贴出来
把目标贴出来
主题:确立学习的目标 教学对象:六年级学生
活动目的:通过活动,使同学们明白何为目标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活动形式:讲故事,分组讨论,做游戏 重点难点:如何确立目标
通过活动,引导同学制定目标 活动过程:一·导入(重要性)
大家平时应该都听过不少名人从小立志的故事吧。名人们通过从小树立明确的目标,不断的努力,终于达到了成功的彼岸。那么那位同学可以告诉老师有关这方面的小故事呢?(请同学回答)
恩,听了那么多古今中外的立志故事,老师这也有几个这样的小故事握,我来讲给大家听。
有一个年轻人自小父母离异,在母亲含辛茹苦的抚养之下长大。
小学时,年轻人对音乐情有独钟,表现出了惊人的天赋。望子成龙的母亲日积月累,凑钱为他买了一架钢琴。“玩”着琴,年轻人挖掘着潜力,慢慢积聚着自己的音乐“资本”。
高中毕业后,年轻人没有考上大学,只能到餐馆当服务生,被老板暴骂过,克扣过薪水。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年轻人被台湾乐坛老大吴宗宪“相中”,进入吴的公司作音乐制片助理。其间,他不停的写歌,结果都被吴宗宪搁置一旁,有的甚至当面扔进纸篓。
年轻人没有泄气,吴被其努力感动了,答应歌手唱它的歌。但是,许多著名歌手都不愿意一展歌喉,因为他写的歌太稀奇、太古怪年轻人只得一如既往、默默地进行自己的创作。
有一天,吴宗宪抛给年轻人一个机会:10天,写50首歌,然后挑选10首,自己唱,出专辑。终于,他的第一张专辑问世,立即轰动歌坛。紧接着的第二张专辑《范特西》又风靡流行音乐界。
或许,爱好音乐的朋友已经知道这个故事的主角了。他,就是周杰伦,两岸三地当前最受欢迎的歌手之一。
他12岁随亲戚到美国读书,后来边工作边读书。他曾经做过十八份工作,卖过菜刀,卖过汽车,当过餐厅服务员……在他20岁的时候,他的存款还是为零。
一次,他在看车展时,一辆奔驰S600令他艳羡不已,他站在车子旁边,让太太给他拍了一张照片,并把这张照片钉在墙上。
后来,他经商不断走向成功。他的助理向他讨教成功的经验时,他就告诉他说:“你要成功的话,就给自己贴个梦想板。”说着他从一个牛皮纸袋里拿出那张自己和奔驰S600的合影,照片上有被钉过的小孔。他接着说,以前一直觉得它实在太贵,不敢想买,后来,就把它钉在梦想板上,天天看,并朝这个目标奋斗。最终梦想实现了。他说,自己一直把梦想贴出来,挂在自己的房间里,实现一个,收起来一个,放到抽屉里。从小目标到大目标,最后他所定的目标基本都实现了,现在他成功了,已身价数亿。他的著作、他的录音、他的课程内容都被人疯狂地收藏。他就是当今华人中最著名的成功学专家陈安之先生。
总结:最后一个故事中的陈安之先生说的很对,只有把我们的目标贴出来,每天提醒自己,才能不断的鼓励自己去努力。讲了这么多,我们要为目标做什么准备呢? 二·目标设定前的准备
1、清楚的目标是根本
老师在这里要和大家讲个小故事,螃蟹在树林里迷了路,遇到青蛙,问道:“青蛙哥哥,到河边去,怎么走?”青蛙指着前面说:“你一直往前走,一会儿就到河边。”螃蟹走了半天,还是没走到河边。后来,螃蟹遇见了青蛙,指责说:“你害得我好苦,走了老半天还是没有见到河的影子。”青蛙说:“我没有骗你!叫你一直往前走,你却横着爬,当然到不了河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没有正确的方向,很难达到目标
如果你不花时间去弄清你设法完成的究竟是什么,那你就注定永远只能把生命耗费在那些别人也在做的事情上。生活如果没有清楚的方向,你要么会漫无目的地兜圈子,要么就会经营一份连自己都不喜欢的事业。所以在设定目标之前,请先问问自己,什么样的目标才是我真正想要的。
2、把目标写下来
很多同学都会有这样的坏习惯,今天是这样的目标,明天是那样的目标,朝三暮四,这样的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把目标写下来,贴在自己每天都看得见的地方,时时提醒自己,这样才能督促自己去实现他。
现在我们来玩个小游戏。(请大家拿出纸和笔,写下大家近期最想做的3件事。因为种种原因,我们必须放弃2个,剩下的那个就是我们最想完成的那个,回去就把它贴出来,努力去完成他)
3、把目标分段
设定目标时应尽可能细节化。定下明确的数字、日期和时间。确保每个目标都是可测量的。要么你达成了,要么没达成。定义你的目标,就好像你已知道将会发生什么一样。大目标确立以后,还不能影响一个人的具体行动,只有把大目标分解成一个个中短期的、现实可行的具体计划之后,才能成为行动的指南。所以,订好小计划是一项关系到能否实现大目标的重要事项。否则,大目标或人生理想都将是一句空话。例如,把每个学期作为短期目标,计划在本学期中如何提高素质并取得优秀成绩。再细一点可以把每个星期怎样分配时间、怎样自学、怎样复习、怎样应付考试、怎样安排假期自学和活动等等,都订一份详细的切实可行的具体计划表。玩个小游戏(先在黑板上画目标金字塔,请同学上去填。如果没有,就由老师念选项,大家想想看怎样正确的把它们填上去)
4、清醒是一种选择
世上的事情,往往就是这样:事业未成,先尝苦果;壮志未酬,先遭失败。困难似乎常常与我们作对,而且奋斗的目标越高,困难也就越大。所以,不论是近期目标考上理想的中学,还是将来实现自己的长远目标,这是必经的过程。你们现在的积极备考,早起晚睡,并努力攻克一个个难题的过程,正是培养自己克服困难,开拓进取的品质,为了将来实现长远目标做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准备过程。所以对自己的目标抱着清醒的头脑,并为之不断的努力,不要惧怕前途的黑暗,因为光明一定会到来。
5、设定目标需要主动出击 设定清晰的目标不是一个被动的行为,它不会自动发生。你必须采取有意识的行动才能做到。每件事都很肯定,没有什么是模糊的。你不是正向目标前进,就是离它越来越远。立即开始行动,绝不能制定空头计划,绝不能拖延行动,绝不能忽冷忽热,更不能一曝十寒。当你认准你的目标时,就请你一往直前吧。努力向着目标靠近。三·总结
明确的目标可以使生命变得单纯,同时使能力集中焦点。柔和的阳光透过放大镜的焦距,可以立即倍增温度,甚至点燃木材。人的能力也需要凝聚、需要锤炼。为自己树立一个目标吧,不管他是长期的,中期的还是短期的,并为此不断的努力,为它设立一个时间表,督促自己,尽力完成。
同学们,你们朝气蓬勃,象红日刚刚出海;你们生机盎然,象白杨就要成才。带上你们的人生目标,远征吧!前进路上有艰难险阻,也有如画风光。只有奋进的人们才能领略。所以请大家拿出你们的纸笔,写下自己的目标吧。回去就贴起来,当一个人的梦想、思想和行为一致时,就会产生极大的力量。
第二篇:陈安之励志故事:把梦想贴出来
陈安之励志故事:把梦想贴出来
他12岁随亲戚到美国读书,开始边工作边读书。他曾经做过十八份工作,卖过菜刀,卖过汽车。卖过巧克力。当过餐厅服务员……在他20岁的时候,他的存款还是为零。
一次,他在看车展时,一辆奔驰S600令他艳羡不已。他站在车子旁边,让太太给他拍了一张照片。拍了这张照片之后,就把它钉在墙上。
后来,他经商不断走向成功。他的助理跑到他家里来讨教成功的经验时,他就告诉他说:“你要成功的话,就给自己贴个梦想板。”说着他从牛皮纸袋里拿出来一张自己和奔驰S600的合影,照片上有被钉过的小孔儿。他接着说:“以前一直觉得它实在太贵,不怎么敢想买它,后来,还是把它钉在梦想板上,即使不想买,但我会天天看看它。结果很不巧的是,梦想竟然实现了。”他说:“真的,假如没有梦想,很难实现自己的理想,那真的是在浪费你自己的生命。”
他把自己的梦想贴起来,挂在自己的房间里,实现一个,收起来一个,放到抽屉里。在他的办公室,可以看到这样一张海报:“我会毫无保留地把所有的成功知识奉献给你们!用爱心做事业,用感恩的心做人!”最后他所定的这个伟大的目标也实现了,现在他成功了,如今已身价数亿。他的著作、他的录音、他的课程内容都被人疯狂地收藏。其独特的魅力和智慧,也随着一本书、一张碟、一段广播、一段电视、一张海报,悄悄地在中国大地上被传诵。他就是当今华人中最著名的成功学专家陈安之先生。
你不妨把自己的梦想贴出来,经常激励自己努力拼搏。当一个人的梦想、思想和行为一致时,就会产生极大的力量。
第三篇:把三维目标“撑起来
把三维目标“撑起来”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撑起三维目标,实现学生多维度发展?这里,笔者结合一些具体的案例,试着做一些分析,与大家商榷。
跳出来,站在“高处”进行目标预设
[教学设计案例]
我是未来的桥梁设计师
本组教材安排的口语交际话题是《未来的桥》,教材做了如下提示:
1、未来的桥会是什么样?分组展示图画,互相讲讲自己的画;
2、评一评谁设计的桥好。
教学设计:
系列活动之一:“考察现在的桥”
学习《兰兰过桥》之前,给学生读茅以升的故事。然后,布置开展“我是未来桥梁设计师”的活动。先引发学生的兴趣,先对现在的桥梁进行“考察”。
组织学生看电视、看画报、实际参观、访问,引导学生了解现代的桥梁。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强调“研究、考查”,使学生感觉到自己真的是在“做设计师,搞研究”。
考察结束,先组织一次口头交流活动。教师根据学生所调查了解的桥的种类,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小组内交流后,选代表,在全班交流。
教学课文《兰兰过桥》时,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前期了解到的有关知识来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中所讲的未来的桥”的特点。通过课文学习,激发学生“设计打造未来的桥”的兴趣。
系列活动之二: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未来的桥。
让学生回顾自己前期调查中了解到的“桥的种类”,选择自己喜欢、感兴趣的一种桥来想象:未来的桥是什么样子?根据学生选择的种类,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先让他们在小组内讨论:他们要设计的未来的桥是什么样子的。然后,与美术教师结合,利用美术课,每个人画自己想设计的未来的桥。
画完后,课余时间把自己设计的未来的桥的功能、特点讲给小组同学听,让他们提出意见;介绍给父母听,让父母指出问题,在此基础上,作出修改。
系列活动之三:“未来桥梁设计图展”
教室内,给每个小组设置一块展区。学生把自己“设计的未来的桥”简单写上文字——名字、特点、怎么用等等,能写几句写几句,在展区内贴出来。教师组织学生参观,作者介绍自己设计的“桥”,大家对“未来的桥的设计”(图)和同学的介绍,提出不明白的问题或者建议。活动后,小组同学进一步讨论修改,在学生介绍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介绍者的表述进行评议,通过倾听,发现表述中的问题,然后,给与指正。
活动结束后,教师把同学做的配文图画收集起来,装订成“未来桥梁设计专辑”。如果具备网络条件,可以给学生发到网上去,然后,组织学生上网,对自己喜欢的设计进行评论。
[剖析]这是一次根据口语交际教学内容安排的综合实践活动。本设计,没有单纯从“口语交际”来设计教学,而是着眼于“学科学爱科学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产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兴趣,用具体的实践活动创设学生需要倾听与表达的情境,在完成感兴趣活动——“游戏中”的过程中来学习学习合作、互助、探究,学习练习倾听、表达、书写,通过完成学习任务满足自己的需要、感受学习的乐趣”来设计教学。这样的设计本身,体现了口语交际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教学中的高度统一。
跳出来,站在高处设计教学,指的是要跳出“知识技能本位的狭隘圈子”,从课内外的联系、知识技能目标与达成目标的过程与方法的联系、本学科与其他学科和实践活动的联系、具体问题解决的情境当中,看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立体存在,思考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相互影响和促进作用,找到它们之间相互支撑的点,然后,采取有效的策略,实现他们的立体支撑。
三维目标就像一个三脚架,需要互相支撑。三维目标都达成了,这个三脚架才能撑起来。
走扎实,在过程中实现目标的整合
[教学实施案例对照] 案例一 我要培养„„
《我有一个彩笔》教学后半程。
学生读完课文,老师问:“课文后半部分画的是什么?”“理想!”老师追问:“都有什么理想呢?”学生照着书本说出了“我”想画什么,为什么画。老师又问:“他想象得好吗?”学生齐答“很好!”
老师说:“这么多的理想,非常好。你们读想象的时候,心情如何?”——“要是真有这么一致神奇的笔,以前就不会没有饭吃了。”“要是能看到海底,我会很高兴。”“要是有结满面包的大树,我一定会非常高兴。”老师问:“他画这些,是为谁画呢?”——“为吃不上饭的人。”“为穷人。”老师追问:“为什么这样说?”——“为了永远消灭饥荒。”“为了看清海底的宝藏。”老师出示了“宝藏”,让学生齐读后,问学生:“宝藏是什么?”学生开始了五花八门的回答。有的说是金银财宝,有的说是钱。一位学生干脆给同学们讲了一个《海底寻宝杀人》的故事。
老师把话题引向了“饥荒”,告诉学生,还多地方,还有穷人,他们还吃不上饭。接着,老师问学生:让你们画明天的理想,你们会画什么?为什么要画?
“我画直升飞机,让全班同学都到天上去游玩!”“我画宇宙飞船,让同学们都到宇宙去!”“我画导弹!”“我画超级坦克!”老师插了一句:“画武器干什么?”学生马上说:“打日本鬼子!”没等老师再问,其他学生马上抢过了话题:“我画大房子!”“我画自动的勺子,小妹妹喝水不烫手!”„„
[剖析]:课后,问及教学目标,老师告诉我:“向往美好的未来,培养学生关注世界、关注科学的意识;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读懂语言文字的能力,丰富语言积累;培养学生勇于发言表现自己的意识。”老师是从三维的角度思考的,但是目标没有实现。
第一,学生没有课文中“现实”的知识和经验——世界上还有人受穷,地球资源越来越少,海底有丰富的宝藏等待开发,环境污染也来越严重……也就是说:该在课前引导学生进行观察、阅读的内容,没有进行铺垫,致使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老师不能够很好地调整、引导。就本节课来讲,实现目标需要课内与课外(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的整合。
第二,教学脱离了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理想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想?”“饥荒、宝藏、美丽的天空”究竟是什么?老师没能针对语言文字恰当地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展开来思考,进而认识课文表达的思想和情感。这也直接导致了知识技能的教学——语言学习也没能到位,后面学生的想象离奇古怪没能产生预期的情感。
第三,老师的意识中,三维的目标没能整合起来。语文教学中,三维目标是被“以学生读书学习语言理解内容体会感情为任务指向的”主题学习活动贯穿起来的。但本课的教学中,语言教学和想象训练与内容情感的理解体会相互脱节,老师把他们当成了若干个的目标想分别完成,课堂虽然放得很开,学生们所得却很有限了。
案例二 兵教兵
计算机课上。
“„„我们学习的是用画图软件完成自己的作品,如果你不想自己设计,就完成书上的房子,小组完成后可以自行安排内容”。讲解的时候我看见大家都在点头,错认为都听懂了,结果实际上机操作后,一会儿这组叫我,一会儿那组叫我,都是一些刚讲过的细节问题,把我弄得团团转,满教室里小跑,真是应接不暇。我看到了石立争一组的小房子已经画好了,而且十分地漂亮,何不再增加一个“小老师”和我一起教大家呢?于是,我用幽默的语气和全班同学说:“同学们,石立争他们组的作品已经完成啦,而且很是漂亮呀,我们鼓励一下他们组吧。”(掌声响起)“我有一个小小的提议,我想聘请石老师帮助大家来解决问题,不过呀,如果你们小组有问题,一定要非常有礼貌地叫一声——石老师。”就这样,在一阵欢笑声中,课堂顿时活跃起来:一些调皮的学生下座来请“石老师,请你帮帮我吧!”、“石老师,我们有问题”......同学和同学之间的交流轻松自然,效果可想而知了,好像我这个老师倒是被冷落了。这一节课,在十分欢快的节奏下,大部分同学掌握了所学的内容,完成了教学目标。在课的最后,我鼓励全班同学“老师希望能有更多的同学加入到‘小老师’这一行列中来,帮助其他同学,和教师一起教学,好吗?”,“好!”,声音久久回荡在教室中。
[剖析] 培养合作学习教学能力使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教师将合作学习与具体的学习任务完成密切结合在一起——“兵教兵”实现了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学习、互帮互助教育、文明礼貌友好交往教育、学生自我展示、学习兴趣等多方面目标的达成。它启示我们: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要思考教学手段、途径方法本身的教育目标涵蕴,使这些“手段、途径方法”在为完成任务服务的同时,发挥其自身的教育功能即相互的促进作用,这样才能有效实现三维目标的落实。
抓冲突,敏锐把握课堂动态变化,促三维目标不断生成
[教学案例对照] 案例一 分房子
数学课上,一年级学生学完“上下”,做一道“给小动物分房子”的习题。本练习的目的是要进一步感知“上下和谁在谁上、谁在谁下”,在比较中强化对位置关系的认识。学生从教材的附页上剪下了大象、小兔子、小猫儿、小狗儿,分别放在“四层楼房”中。教师按照教师用书的提示,告诉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来给动物们分房子。学生动手操作,出现了许多种答案。听课的过程中,我走到了学生中间,发现了有近一半的学生将“大象”放在了二、三、四层。我低声问几个把大象分在四层的学生:“为什么这样放?”有的学生说“我喜欢让他住在四层”;有的说:“四层的房子大呀?”我问为什么这么讲,学生告诉我:四层房子的窗子大。我仔细地看了书上的“楼房”,第一层和第四层,窗子是一样大的。老师该怎么处理这样的问题呢?学生操作的过程中,老师始终在巡视、指导。我相信老师一定发现了这个问题,静静地等待着老师对这个现象的处理。
但是,出乎意料的事,老师把一张大挂图挂在了黑板上,指定了部分把大象放在第一层的学生来说出了“分房方案”后,开始让学生述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大象放在第四层的问题,老师肯定是发现了,但是,没有解决。
[剖析]
我跟数学教研员探讨了这个问题。他们说:教材说了,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一原来分,不要求统一。我提出了发现的问题,他们认为,按理说,这是数学生活化的问题,老师应该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并且认识到,合理的分法是把大象放在第一层。
这是一个典型的“意愿”与生活相冲突的问题。这个冲突解决本身和过程,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位置”与生活的关系,从而强化对“生活数学的兴趣”、“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的认识,出现了冲突却没有抓住和处理这个冲突,教学便仅仅停留在“认识位置”上面,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显然达不到目的了。
案例二 小燕子认真吗?
《燕子妈妈笑了》教学片段
„„
师:你觉得小燕子怎么样?
生:我觉得小燕子特别认真。
生:(立即反驳)它不认真!
生:因为妈妈让它去了好几次,它都不觉得累。
师:它去了几次?
生:它去了三次。
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小燕子飞去了,小燕子又飞去了,小燕子又一次飞去了。
生:它应该一次把三个理由都看全喽,第一次有点不认真,第二次还有一小点不认真,第三次就认真了。
师:老师听你说,第一次有一点儿不认真,那还是有点认真啊!(生点头)那就完全否定他不认真,你觉得合适吗?
生:它去了三次挺累的,去一次全都看出来不就行了吗?
生:你不应该说他不认真,应该说它是比较认真。
师:我们看,第一次小燕子去的时候看到了什么?
生:(齐答)冬瓜是大的,茄子是小的。
师:第一次它看到了冬瓜和茄子的大小,第二次要想和第一次看到的不一样,它必须怎么看?
生:认真看。
是:这一次它看到了冬瓜和茄子的颜色。第三次要想和前两次看到的不一样,它应该怎么看?
生:特别认真的看。
师:正是因为这样,它才发现冬瓜的皮上有细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尤其是第三次,冬瓜皮上很细很细的毛,茄子的柄上特别小的刺,小燕子都看到了,大家想一想,当时它可能怎么做?
生:它认真的看。
拿身体去试,蹭一蹭。
用舌头舔一舔。
用翅膀去碰。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小燕子除了用眼睛仔细的看以外,还用自己的身体去触摸,去感觉。通过我们这样一分析,我们知道了小燕子一次比一次认真,越来越认真„„
[剖析]教学中,“小燕子认真不认真?”孩子们在认识上产生了冲突。有了冲突,学生就产生了解决问题的动机;为了解决这个冲突,老师引导孩子们读书、抓住重点语句想象、讨论理解,在为解决冲突而开展的学习实践活动当中,“观察要细致认真”、“辩证地看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张扬个性”、“如何细致观察”、“反复读书理解语言文字”、“口语交际表达”、“民主交流”等方面的教育,都得到了很好的落实。是真实的认知冲突,为孩子们这些方面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教师敏锐地抓住冲突,正视冲突,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策略,扎实地经历冲突解决过程,在冲突解决的同时,实现了三维目标不断生成。
(《四川教育》)
第四篇:把教学目标落实到位
综合教学实际,举例谈谈在教学过程怎样务实高效的突破难点?
一、突破难点,引出重点
1、突破难点要遵循大多数的原则。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难点的原因有很多,课堂效率管理必须遵循使全部学生都有所进步这一原则,要照顾到学习成绩较差,知识薄弱的学生。
2、狠抓新难点实现当堂解决的高效局面:目前,中小学教材理论部分不仅内容分量增大了,而且深度也有了明显的增加。不少内容在学生掌握过程中容易形成难点,这就需要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尽可能的把它挖掘出来,以便在课堂讲解时有针对性,构建“当堂剖析 当堂解决”的高效课堂效率管理模式,以减轻学生课后复习的负担。解决新难点的方法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这需要我们教师尽自己所能去不断的探索挖掘。
二、围绕重点,引导学生展开多向思维,多角度分析问题。
1、以重点为中心,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指向。在教学工作中,尤其是课时紧、内容多的时候,更要注意突出重点,才能更高效的实施课堂效率管理。
2、围绕核心,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每个学科必有其核心知识点。作为教师,只要正确把握这一知识点,就能很好地引导学加深对这一学科的认识,使他们的认知结构得到优化,从而实现教与学的顺畅,也就能很好的提升教学效率。
三、突破重、难点的重要环节
1、讲究方法,注重实用。教师讲课时要注重方法的实用性,能够使学生迅速有效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
2、抓关键,抓本质。抓住教材的关键和本质是解决重难点的突破口。
3、认识要全面,分析要细致。要把教材吃透,吧教材中的话题拓展,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在练习中加深理解。
4、选题要有针对性。教师要带着问题去找习题。
5、动手操作,抓重点、破难点。
6、针对重、难点,预设错误。
7、用画图、多媒体课件等方式,让重点、难点显形。
综合你班学生,谈谈你怎样激发后进生“我要学”的激情?
一、对后进生降低要求,树立其自信心。有些教师在学习方面对后进生的要求过高,致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这是不足取的。对于后进生,我们要对他们降低要求,放慢速度采取“低要求,小步走”的策略,这样才能激发出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
二、用欣赏和感谢来激发后进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对后进生而言,就是一种激励机制,而他们一旦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就不会把学习看成沉重的负担,反而会以积极主动地姿态出现,把大量的精力投入的学习中去。
三、以学生的闪光点为支点,激发后进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后进生也一样,他们不是笨,而是各种原因造成成绩不尽如人意的。所以要善于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并以这些“闪光点”为支点,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从而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
简述实现启发式教学的具体方法。实现启发式教学的具体方法一般有:
1、兴趣启发法——导入要奇 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揭示知识的社会实践意义,以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这一阶段可直接作为新课导入,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一环,如果我们能够通过导课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意境,就能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使课堂效率管理事半功倍。
2、重点启发法——精讲点拨 通过兴趣启发,学生已进入学习的心理状态,教师应紧接着给学生呈现与教学重点相关的内容,通过精要、生动的讲解,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引导学生逐步接近知识结构。并把主要精力放在捕捉学生学习障碍和思维灵感方面,及时加以引导启发。
3、问题启发法——巧设疑问
区分徒劳提问和重要提问的重要标志是看提问是否有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设疑应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先感知后概括,或由实事入手,去归纳概括某种结论或道理,以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4、提纲启发法——梯次递进导读提纲的要求教师要善于分解教材,有步骤地在各部分讲述前把小知识点先提出来,以此统领每一个部分的讲述与学生的思考。然后把总的纲要与各部分小提纲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科学的思路,从而使学生的思索变得条理清晰而有效。
5、规律启发法——文成法立
法即规律,优秀的章节、提要等显示着学科知识的规律,教师要给学生找出这种规律,并按规律加以启发学生,使学生进而掌握知识点并能在实践中运用,从而转化为自身的能力。
总之启发式教学时一种基本的教学思维模式,只有把谈话法、讨论法、图示法、愉快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各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有机融合,才能使这种教学模式更加充实和完满。
第五篇:把字句 教案
小组成员:宋云颢
杨历艳
周秋晗 公翠云 松泳隆汰 把字句的教学教案
一、课型:初级汉语语法课
二、教学对象:18-34岁 零起点
三、教学内容:把字句的基本使用方法
三个基本句型:
“S+(没)把东西/人+V在+地方” “S+(已经)+把东西/人+V到+地方” “s+(要)把+东西/人+V给+人”
四、教学目标:
1.通过“把”字句的学习,掌握把字句的语义特征、句式特点、准确用法,正确率达到90%以上。
2.能够自然流利地使用“把”字句描述自己的经历和愿望。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正确运用句型:
“S+(没)把东西/人+V在+地方” “S+(已经)+把东西/人+V到+地方” “s+(要)把+东西/人+V给+人” 2.了解“没”、“已经”、“要”使用位置
3.结合“把”字句的教学,区分“把”字句中“了”的用法。
六、教学方法:
1.按照先引入再操练的顺序,讲解三个基本句型。2.运用直观手段,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3.设计互动形式的小组活动,鼓励学生合作学习。4.设计趣味游戏,在游戏中熟练运用“把”字句。
七、教具准备:
1.实物类:书、字典、苹果、包、椅子、钱 2.媒体类:学生提前录制的视频。
八、教学时间:
总时长:40分钟 1.引入:13分钟 2.操练:12分钟 3.练习:12分钟 4.总结:3分钟
九、教学步骤
(一)引入1(5分钟)
1.看动作回答问题
例子一:
(1)动作:拿起一本书(2)问题:“这是什么?”
“书在哪?”
“老师在做什么?”
“现在书在哪了?”
“老师做什么了?”(3)老师提问,学生逐个造句 如果学生给出正确答案,可继续教学;
如果学生没有给出正确答案,老师说“这些句子都不合适”老师给出正确答案。
(4)句子展示:“老师把书放在桌子上了。”(5)让大家重复正确句子(集体朗读)例子二:
(1)动作:拿起一个包(2)问题:“这是什么?”
“包在哪?”
“老师在做什么?”
“现在包在哪了?”
“老师做什么了?”(3)老师提问,学生逐个造句
(4)句子展示:“老师把包挂在门上了。”(5)让大家重复这个正确句子。例子三:(引出把字句否定形式)
(1)问题:“老师把包放在桌子上了吗?”(2)老师提问,学生逐个造句
(3)句子展示:“老师没把包放在桌子上”(4)让大家重复这个正确句子 2.总结:(1)重复引入的三个例句,引导学生总结句型 “老师把书放在桌子上了。” “老师把包挂在门上了。” “老师没把包放在桌子上。”
(2)展示句型,用不同颜色的字体分别标明把字句的组成部分: “S+(没)把东西/人+V在+地方”(3)重点说明“没”要在“把”的前面。
(二)操练1
(4分钟)1.看视频回答问题 播放提前录制的学生视频(注意:适时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语音 词汇等)第一组:
(1)展示视频,提问: “他是谁?”
“表在哪?”(2)看视频提问:“他在做什么?”
(3)逐个提问,总结句子:“琼英把表挂在墙上了。”(4)老师领读一遍正确句子。第二组:
(1)展示视频,提问: “他是谁?”
“地图在哪?”(2)看视频提问:“他做什么了?”(3)逐个提问,总结句子:“奎东把地图贴在墙上了。”(4)老师领读一遍正确句子。
2.第三组
(1)展示视频,提问:“地图在哪?”
(2)看视频提问:“琼英把地图贴在墙上了吗?”(3)逐个提问,总结句子:“琼英没把地图贴在墙上”(4)老师领读一遍正确句子。2.总结操练的三个例句 “琼英把表挂在墙上了。” “奎东把地图贴在墙上了。” “琼英没把地图贴在墙上”
(三)引入2
(4分钟)1.看动作回答问题
例子一:
(1)动作:把椅子搬到同学旁边(2)问题:“椅子在哪了?” “老师做什么了?”(3)老师提问,学生逐个造句
(4)句子展示:“老师把椅子搬到秀玲的旁边了。”(5)让大家重复正确句子(集体朗读)例子二:(1)动作:翻书
(2)问题:“老师现在在做什么?” “现在书是第几页?”(3)老师提问,学生逐个造句
(4)句子展示:“老师把书翻到第31页了。”(5)让大家重复这个正确句子。例子三:
(1)问题:“老师已经做什么了”(2)老师提问,学生逐个造句
(3)句子展示:“老师已经把书翻到第31页了。”(4)让大家重复这个正确句子 2.总结:
(1)重复引入的三个例句,引导学生总结句型 “老师把椅子搬到秀玲的旁边了。” “老师把书翻到第31页了。” “老师已经把书翻到第31页了。”
(2)展示句型,用不同颜色的字体分别标明把字句的组成部分: “S+(已经)把东西/人+V到+地方”
(3)重点说明“已经”要在“把”的前面。
(四)操练2
(4分钟)1.看视频回答问题 播放提前录制的学生视频 第一组:
(1)展示视频,提问:“他是谁?”(2)看视频提问:“他做什么了?”
(3)逐个提问,总结句子:“奎东把桌子搬到客厅里了。”(4)老师领读一遍正确句子。第二组:
(1)展示视频,提问:
“这是谁?”
“他在哪?”
“这是什么?”
“这是在哪?”
(2)看视频提问:“秀玲做什么了?”
(3)逐个提问,总结句子:“秀玲把信寄到法国了。”(4)老师领读一遍正确句子。第三组:
(1)看视频提问:“秀玲已经做完什么了?”
(2)逐个提问,总结句子:“秀玲已经把信寄到法国了。”(3)老师领读一遍正确句子。2.总结操练的三个例句 “琼英把表挂在墙上了。” “奎东把地图贴在墙上了。” “琼英没把地图贴在墙上”
(五)引入3:
(4分钟)1.看动作回答问题
例子一:
(1)动作:把一支笔递给同学(2)问题:“这是什么?” “老师做什么了?”(3)老师提问,学生逐个造句
(4)句子展示:“老师把笔递给松田了。”
(5)让大家重复正确句子(集体朗读)例子二:
(1)动作:做一个将要把一个苹果递给同学的动作(2)问题:“这是什么?” “老师要做什么?”
(3)老师提问,学生逐个造句
(4)句子展示:“老师要把苹果送给高迪。”(5)让大家重复这个正确句子。
例子三:
(1)动作:把苹果递给同学(2)问题:“老师做什么了?”(3)老师提问,学生逐个造句
(4)句子展示:“老师把苹果送给高迪了。”(5)让大家重复这个正确句子 2.总结:
(1)重复引入的三个例句,引导学生总结句型 “老师把笔递给松田了。”
“老师要把苹果送给高迪。”
“老师把苹果送给高迪了。”
(2)展示句型,用不同颜色的字体分别标明把字句的组成部分: “S+(要)把东西/人+V给+人”(3)重点说明“要”后不能带“了”。
(六)操练3:
(4分钟)1.看视频回答问题 播放提前录制的学生视频 第一组:
(1)展示视频,提问:“他是谁?”、“钱在谁的手里?”(2)看视频提问:“他做什么了?”
(3)逐个提问,总结句子:“奎东把钱交给售货员了。”(4)老师领读一遍正确句子。第二组:(1)提问: “钱在谁的手里?” “她要做什么?”
(2)逐个提问,总结句子:“秀玲要把钱交给售货员。”(3)老师领读一遍正确句子。第三组:
(1)看视频提问:“琼英做什么了?”
(2)逐个提问,总结句子:“琼英把礼物送给奎东了。”(3)老师领读一遍正确句子。2.总结操练的三个例子: “奎东把钱交给售货员了。” “秀玲要把钱交给售货员。” “琼英把礼物送给奎东了。”
(七)练习一:做游戏 “你说我做”
(6分钟)1.准备道具:字典 苹果 包 椅子 钱 2.练习目的:
(1)一个讲一个做(既锻炼口语,又锻炼听力)(2)学生自己造句(增强趣味性)
(3)每做完一个动作都会提问全班“谁要谁做什么了”(增强了全班参与度)3.练习流程:
(1)教师说明规则:同学在所示物品中挑一件物品来说出“把”字句指令,让另外一个同学按指令做动作。(2)教师示范,让同学理解游戏规则: 指令:“松田,请把书递给我” 提问全班:“松田做什么了?” 规范句子:“松田把书递给老师了。”(3)给时间两两讨论:两分钟(4)操练
(八)练习二:准备生日晚会
(6分钟)1.设置一个情景,让同学们根据情景造句 2.练习目的:
(1)拓展练习,让同学在情境中实践所学句型(2)重复练习加强记忆的作用 3.主题:为松田同学准备生日晚会
4.图片内容:桌子、椅子、饮料、水果、生日蛋糕、生日礼物、鲜花 5.练习流程:
(1)老师介绍情景,讲解游戏规则
(2)分两组讨论,根据图片提示,用“把”字句描述准备步骤。(3)请同学逐一回答
(4)老师作示范,用“把”字句对该情境做一个完整的陈述 “今天是松田的生日,我们一起为松田准备生日晚会。我们要把桌子和椅子搬到客厅里,把生日蛋糕放在桌子上,把生日卡放在生日蛋糕旁边,然后我们把水果和饮料放到桌子上,最后我们把鲜花和礼物送给可爱的松田。”
(5)请同学尝试模仿老师,做完整陈述。(6)全班同学跟老师一起复述。
(九)小结
(3分钟)1.复习所学语法:看图说句子,老师提问,学生回答(1)问:“琼英做什么了?”答:“琼英把表挂在墙上了。”(2)问:“琼英把地图贴在墙上了吗?”答:“琼英没把地图贴在墙上。”
(3)问:“奎东做什么了?”答:“奎东把桌子搬到客厅里了。”(4)问:“秀玲已经做完什么了?”答:“秀玲已经把信寄到法国了。”(5)问:“琼英做什么了?”答:“琼英把礼物送给奎东了”(6)问:“秀玲要做什么?”答:“秀玲要把钱交给售货员。” 2.总结句型,并强调“没”、“已经”、“要”的使用方法。“S+(没)把东西/人+V在+地方” “S+(已经)+把东西/人+V到+地方” “s+(要)把+东西/人+V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