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教学实录

时间:2019-05-12 16:31: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教学实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教学实录》。

第一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教学实录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

一、切提导入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两棵树,就是宋庆龄故居的这两颗樟树,当周恩来总理劝宋庆龄搬家时,她不肯,因为--(出示: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齐读)

二、感受树形美

1、是怎样的两棵樟树,让宋庆龄如此不舍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4、5自然段。

2、指名说

【预设:枝繁叶茂(你用了一个课外的词语)、枝干粗壮(这是樟树的外形)、蓬蓬勃勃、四季常青·、香气·····】 相机板书:蓬蓬勃勃

香气永存

3、先看“蓬蓬勃勃”这个词,你平时见过蓬蓬勃勃的树吗?它是什么样的? 刚才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了蓬蓬勃勃的树。

课文是怎样来写樟树的蓬蓬勃勃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4小节,拿起笔,划一划,从哪些句子能感受到樟树蓬蓬勃勃呢?在边上写写你的感受。

3、交流

(1)“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指名说

【预设:

1、“枝干粗壮”能用手比划一下吗?看图,一个人抱的过来吗?不行,两个三个更多的人才能抱的住,读好这个词。

2、这句话中有两个“伸”,你能来伸伸看吗?你为什么伸的这么用力?这两个“伸”让你感受什么?(枝干很有力,樟树旺盛的生命力。)】指导朗读 这里从樟树的外形表现了它的蓬蓬勃勃。现在你来读读“蓬蓬勃勃”这个词?

(2)还从哪里看出樟树的蓬蓬勃勃?(3)“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

从这句话你能体会到什么?(稠密--叶子很多,绿的发亮—叶子很绿)这句话还可以这么说,出示“稠密的树叶绿的很”,读读这两句话,你觉得哪句好?这个“亮”字让你感受到什么?(树叶长得很好,很有光泽)是啊,这是生命的光泽,这是充满生命力量的绿。这又是从哪方面写了樟树的蓬蓬勃勃呢? 颜色 指导朗读

(3)“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同学们,一年四季,三百六十五天,樟树要经历多少残酷的磨难啊,想一想,樟树会经历哪些磨难呢?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吗?

(无论是

还是

,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多么了不起的樟树,读好这句话。

4、刚才我们通过关键词句,体会了樟树蓬蓬勃勃的特点,再来读一读第4小节,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出樟树蓬蓬勃勃的特点? 由局部到整体

【先写樟树给人的总体印象——不高;再用两个“伸”写出枝干的粗壮,然后用一个“亮”写出树叶的稠密,最后用一个 “无论„„总是„„”的关联句式写出了樟树的四季常青,这样两棵蓬蓬勃勃的樟树就出现在我们眼前。】 蓬蓬勃勃,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一起再来读读这一小节,将这棵樟树印在我们的脑海里。

三、感受内在美

1、樟树不仅蓬蓬勃勃,还香气永存,读读第5小节,你从哪里读出樟树想起永存?

2、指名说,说说你的理解。【即使······只要······】

香气不仅能长久保持,还能—拒虫。这是樟树的可贵之处,引读:只要······ 说说你的理解

出示:当它枝繁叶茂的时候——

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 即使作为材料做成家具的时候—— 齐读这段话,读出它的香气永存。

除了香气永存,它还可以拒虫,这就是它的可贵之处。出示:

这木质存在一年—— 这木质存在十年—— 这木质存在一百年——

3、这一小节出了写樟树的香气永存,还写了什么?这跟樟树有关系吗?(感受对比烘托的写法)

跟别的树一比,我们觉得樟树的香气更可贵了。分男女生对比读第5小节。

四、感受人物美

1、樟树蓬蓬勃勃,香气永存,树是如此,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来瞻仰宋庆龄故居的人都会这样说:“树如其人,人如其树”,这句话的一四是说—树像人,人像树。人们为什么这么说呢?一起走进宋庆龄,相信你就会明白。

2、出示资料,自由读,说说宋庆龄和樟树有什么共同之处。

3、也就是说文中樟树的可贵之处,实是宋庆龄的高贵之处。宋庆龄有一身正气,就是樟树的香气,让敌人害怕。板书:一身正气 旺盛的革命斗志,就像樟树的蓬蓬勃勃。板书:旺盛斗志 其实,这两棵樟树就是--宋庆龄

透过这两棵樟树,人们仿佛就看到--宋庆龄 难怪······引读第6小节。

4、像这样,表面上写一个事物,实际上确实通过写这个事物来些人的写作方法就叫做“借物喻人”,一起读。

五、总结全文

树如其人,人如其树,让宋庆龄的高尚人格和樟树的香气永远留在我们心中--再次齐读课题。

六、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读一读宋庆龄的故事,深入了解她身上的那种樟树精神。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对比衬托

借物喻人

蓬蓬勃勃

香气永存

外形

颜色

旺盛斗志

一身正气

局部到整体

第二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苏教版)教学实录

教学过程:

师:刚才咱们说到了老师来自全国各地,大多第一次来到南京,作为南京的小主人,请给老师们推荐一个风景名胜。

生:有紫金山。

生:历史悠久的夫子庙。

师:老师们一定要去尝尝。

生:风景如画的中山陵。

生:奥体中心,我给你作导游。

师:相约2014了。一般来南京都会去中山陵,纪念哪位伟人?是谁在默默支持他?

播放课件,宋庆龄

师:今天我们一块来学习与宋庆龄奶奶有关的课文。

师:看,这就是她曾经居住的地方,我们称它为板书课题。谁来读?

生读。

师:好,字音很准确。一起来读,年龄,芳龄,工龄,树龄等6个词。

在宋庆龄故居里有两棵樟树,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22课,再读课题。拿好课文纸,自由读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标上序号。

师:同学们读得挺认真,会读文中词语了吗?

粗壮,稠密,保持,搬家,崇敬,瞻仰,纪念樟树,蓬蓬勃勃,繁衍后代,枝枯叶落,四季常青,生读。

师:字正腔圆。

师:真好,一齐来读。

带有生字的句子,会读吗?

生读:有一次,周恩来同志觉得房子小了

师:真了不起,能把句子读得这样通顺。有疑问吗?

生:为什么不肯搬新家?

生:舍不得树。

师:学贵有疑,我也想明白,为什么舍不得呢?

先把问号留在这,再读这句。

生: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

师:给稠密发亮

生:茂密

师:准确

生:枝繁叶茂

师:也可以

生读:它们还要

师:繁,很有趣,繁是手的变形,像一个女子用自己的手整理自己头上的饰品,繁表示多。繁衍后代就是

(越来越多)

师:理解非常准确,学到一个方法,可借助字形来理解意思。

笔画多,要注意参插,跟老师一起来写,注意第四笔是横折。要写准确。

生读: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

师:长句子能读通,不错,其中有不理解的词吗?

生:瞻仰。

师板书。

生:崇敬。师板书。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号一起来读课文13自然段。

生自由读。

生个别读。各读一个小节。

师:不着急,看准了再读。

师:注意枝枯叶落

生读。

师:这一回,你看到了两棵怎样的樟树?

生:蓬蓬勃勃的樟树。

师:非常好。板书:蓬蓬勃勃

生:我看到了四季常青的樟树。

师:很有生命活力。

生:看到了枝繁叶茂的樟树。

生:散发清香的樟树。

师:有香气,而且?

生:香气永久保持。

师:是的,香气永久保存。

师:是的,作者怎样写出樟树蓬蓬勃勃的特点的?看蓬勃这个词,指的是像小草一样有生命的活力。蓬蓬勃勃指?

生:更加有生命力。

师:生命力显得特别

生:感受到生命力很顽强。

师:叠用起来使语气更进一层,是怎样生命力旺盛的樟树呢?默读第4小节,看作者是怎样写的?

生默读思考。

师:从哪感受到樟树旺盛的生命力?

生:(听不到)

师:重点说一个句子。

生:(听不到),师:从稠密中感受到旺盛的生命力。这个句子中还有一个词也值得我们细细体会。从亮体会到?

生:树叶多,密。

生:树叶绿。(怎样)

生: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好看。

师:说得多好,这是生命的光泽,聚集着生命的力量。谁来读。

生读,再一生读,齐读。

师:这是多么旺盛的生命力啊,还从哪体会到?

生:从粗看出长得壮,高。体会到生命的顽强。

师:体会得不错,这个句子还可这样写:樟树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生:是第二句,不高,体现它粗壮,感受它更茂盛了。

师:印象中,不高的树都长得细小,可樟树它?不高,枝干却粗壮。有了这样的对比,作者想表达的意思就更清楚了。语文课上,不仅要读懂词语的意思,还得细细体会词语的精妙。你能读出来吗?

生齐读。

男生读,女生读。

师:这是粗壮的樟树,还有谁来?

生: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

读准了。

生:从无论这个词看出它无论在什么恶劣的环境里都具有生命力。

师:是个很会读书的孩子。出示:无论()还是(),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音乐)

生:风吹,雨打

生:烈日炎火,冰天雪地

生:刮风,下雨

师: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

生齐读。

师:瞧,一个无论总是展现了蓬蓬勃勃的樟树。你能用无论总是来说句话吗?

生:小芳的成绩无论语文还是数学,总是门门第一。

师:句子顺序要换一下。

生:小芳无论是哪一门功课,她的成绩总是第一。

师:后面的门门重复了,不用说了。

生:天气无论烈日炎炎,还是风雪交加,爸爸清晨还是按时送我上学。

师:可把天气去掉。看来学会这组关联词了。这就是那两株蓬蓬勃勃的樟树。一起读:樟树不高,但它的

生读。

师:能试着背下来吧。

(配乐)

师:好些同学自信地举手了。

出示上面段落的填空,生试背。师:调整情绪,读出点味道就更好了。

有味道的何止樟树,更有那面对强敌,拒绝撤离,面对强敌,她自请入狱的宋庆龄奶奶。很多参观过宋庆龄故居的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人如其树,树如其人(板书)人们为什么会说出这样一番话?为什么要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这宋庆龄的故居呢?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这两棵樟树,走近这伟大的女性。这节课上到这里。

最后得分:92.234

第三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实录与反思

追寻“言意兼得”的阅读对话教学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实录与反思

一、宋庆龄·故居·樟树

师:今天,林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第22课,题目中有2个生字,谁来读题?

生: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师:读得好!“龄”和“樟”都是后鼻音。来,一齐读题—— 生:(齐)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师:题目中有三个词语。“宋庆龄”是—— 生:一个人的名字。生:她是一位伟大的女性。

师:关于“宋庆龄”,我们后面再作深入了解。那“故居”呢? 生:住过的房子。生:曾经住过的地方。师:“樟树”是—— 生:是一种树的名字。

生:樟树,又称“香樟”,是一种常绿乔木。

师:注意它又叫“香樟”。那么,从课题中,你知道课文主要写的是“宋庆龄”这个人,“故居”这个地方,还是“樟树”这种树呢?

生:课文主要写的是樟树。

生:课文主要写樟树,可能也会写到宋庆龄这个人。

师:是不是这样呢?等我们读了课文就会清楚的。

【教学反思一:解读课题,一唱三叹。首先,引导学生读准字音,因为“龄”和“樟”是生字。课题教学从生字读音开始,虽显平实,但很必要。接着,引导学生解读词义,释放出课题中的三个信息元素:“宋庆龄”——人,一位伟大的女性;故居——地,曾经住过的地方;樟树——物,一种常绿乔木。最后,引导学生进行阅读预测,解读“宋庆龄”、“故居”、“樟树”三者间的关系,凸显课题中“樟树”这个中心词的地位,也为课尾揭示“以物喻人”的写法留下伏笔。】

二、字词·初读·质疑

(出示生字词:搬家、稠密、繁衍、瞻仰).....师:这是课文中的生字词,我们先来读一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师:知道“繁衍”的意思吗? 生:就是繁殖。

生:就是越来越多的意思。师:知道“瞻仰”的意思吗? 生:是看的意思。

师:大家仔细看一看“瞻”字,左边什么旁? 生:(齐)目字旁。

师:目字旁的字一般都和“看”有关系,“瞻仰”有看的意思,但它不是一般的“看”?

生:是向上看。

师:哦,向上看叫“仰视”,不是“瞻仰”。生:是很尊敬地看。生:恭恭敬敬地看。

师:捧起书,我们来请6位同学朗读课文。其中第5节最长,关联词语也很多,谁来“挑战”这一节?

(指名朗读,读后评价。)

师:读了课文,谁知道文中写了几棵樟树? 生:(齐)两棵樟树。师:你从文中哪里知道的? 生:第3节:“这是两棵樟树。”(大屏幕出示:这是两棵樟树。)

师:课文的第3节只有6个字,一齐来读这句话。(生齐读。)

师:爱动脑的同学在这句话中,会读出一个大大的问号来。你的问号是——

生:这两棵樟树是什么样子的? 生:这两棵樟树是什么时候栽的? 生:这两棵樟树是谁栽的? 生:这两棵樟树有什么特点? 生: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 ……

师:除了第2、3两个问题外,其它问题我们都可以在这篇课文中读出答案来。让我们带着“这是两棵 ? 的樟树”这个问题走

进课文中。

(大屏幕出示:这是两棵 ? 的樟树。)

【教学反思二:生字“瞻”的教学凸显了“形”与“义”的结合,由“瞻”的“目字旁”,推想它与“看”有关系,但它不是一般的“看”。教者在倾听与对话中,及时捕捉住来自学生中的有价值的信息,把学生引向“瞻仰”这个词语解读的正确路径上,让学生经历了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词语解读过程。

找准一个看似波澜不惊的文本解读切入点——“这是两棵樟树”,引发了一次有效质疑——“这是两棵 ? 的樟树”。这个问题也成为了贯穿全文教学的核心话题。文本解读切入点的选择,一是要紧扣文本的核心内容,不要让学生在文本外面兜圈子;二是要开口小而内涵深,似乎一下子就能看见光亮,但要接近它却是曲径通幽的。课文第3自然段“这是两棵樟树”,看似简洁明了,实则内涵丰富,它连缀起上下文,是一个非常好的文本解读切入点。】

三、感受樟树的外在美

师:谁带我们到课文第4节中,先来看看这两棵樟树的样子?(大屏幕出示第4节,指名朗读。)

师:请在这段话中,选几个词语填在横线上,回答“这是两棵 ? 的樟树”。

(生跃跃欲试,教师示意学生放下手。)

师:我很欣赏这位女同学,她没有急着举手,她在动笔。请大家拿起笔,在第4节中圈画有关词语填空。

(生默读圈画。)生:枝干粗壮。

师:把这个词语放在横线上完整地说。生:这是两棵枝干粗壮的樟树。生:这是两棵稠密树叶的樟树。

师:嗯,是这意思,但听起来不通顺,改一改。生:这是两棵有着稠密树叶的樟树。

师:加了“有着”句子通了。再动动脑,一个字不加,调整一下词语顺序,看看行不行?

(一些学生迫不及待的。)生:这是两棵树叶稠密的樟树。师:说得好!一齐说一遍。(生齐说。)

生:这是两棵四季常青的樟树。生:这是两棵蓬蓬勃勃的樟树。

师:你看,我们在这节中,一下就找出了四个词语。我们一齐来说一遍。

生:(齐)这是两棵枝干粗壮的樟树。这是两棵树叶稠密的樟树。这是两棵四季常青的樟树。这是两棵蓬蓬勃勃的樟树。

师:(摇了摇头)哎,这样说好累呀,为什么“这是两棵 ? 的樟树”要连说四遍呢?一遍就可以啦。

生:这是两棵枝干粗壮、树叶稠密、四季常青、蓬蓬勃勃的樟树。师:这就叫简练。一齐来读读“枝干粗壮”这句话,想象樟树的样

子。

(生齐读第1句。师板书:枝干粗壮。)师:你仿佛看到了——

生:我仿佛看到了樟树的枝干,又多又粗,向四面八方伸去,伸得远远的。

生:我仿佛看到了两棵樟树就像两把撑开的巨伞,枝干粗壮,互相交叉,伸向四面八方,多得数不过来。

师:如果让你伸出双臂,去抱这两棵樟树,你还能抱过来?(师做“抱”的动作。)

生:(笑着摇头)肯定抱不过来。

师:老师带来了画面,请看。你再估计一下,得几个人才能抱过来。生:至少也要4、5个人吧。

师:也就是说你们这一排人才能抱得过来樟树的树干。这的确是两棵枝干粗壮的樟树呀!接着读读“树叶稠密”这句话。

(生齐读第2句。师板书:树叶稠密。)师:再看看画面,稠密的树叶,你看到了吗? 生:树叶一丛丛、一簇簇。生:树叶遮天蔽日。……

师:这树叶怎么会绿得发亮呢? 生:是因为它们长得很好,很旺盛。

生:是因为它们上面没有灰尘,很干净,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绿得发亮。

师:这的确是两棵树叶稠密的樟树呀!最后让我们来读读“四季常青”、“蓬蓬勃勃”这句话。

(齐读第3句。)

师:“四季常青”就是—— 生:春夏秋冬都绿油油的。

师:(做思考状)嗯,这句话有点问题,“四季常青”自然就包括了“夏天”和“冬天”,后面还写“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这不是重复吗?要是这样写是不是更简练呢?

(大屏幕出示句子: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樟树四季常青,蓬蓬勃勃。)

生:这不是重复。写“夏天”和“冬天”,是为了突出樟树四季常青。一般的树在冬天会落叶,而樟树却不是这样。

生:夏天,太阳光强烈,有的树会被晒枯萎,而樟树却蓬蓬勃勃。冬天,有寒风,还有大雪,只有樟树、松树这一类的树还蓬蓬勃勃。

生:这样写更能突出樟树“四季常青”、“蓬蓬勃勃”,让人印象更深刻。

……

师:这就叫突出,这就叫强调。这段话并不长,只有3句,我们从中读出了“这是两棵枝干粗壮、树叶稠密、四季常青、蓬蓬勃勃的樟树”。这段话写得精彩,让我们把这两棵樟树印在脑海中,把这段话记在脑海中。

(生熟读背诵,看图背诵。)……

【教学反思三:追寻言意兼得的阅读对话教学。

一、在填空练习中,既关注言语内容,也关注言语形式

在上述教学片断中,教者在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圈画重点词语,完成“这是两棵 的樟树”填空时,学生很轻松地就抓住了“枝干粗壮”、“四季常青”、“蓬蓬勃勃”,而在“树叶稠密”处,却产生了一段小插曲。起初,学生填的是“稠密树叶”,意思虽合适但句子不通顺,这叫得意但不得言。接着,学生在“稠密树叶”前面加上“有着”,这次是得意又得言,但这并非是最好的言意兼得。此时,教者略作提醒:“一个字不加,调整一下词语顺序。”学生顿悟,原来只要将“稠密树叶”词序颠倒一下为“树叶稠密”即可。从“稠密树叶”到“有着稠密树叶”再到“树叶稠密”,此处的填空练习,其实就是一次言意兼得的阅读过程。

当学生依次填出“枝干粗壮”、“树叶稠密”、“四季常青”、“蓬蓬勃勃”后,教者引导学生作了一个整合。但课堂上没想到学生把“这是两棵 的樟树”的句式连说了四遍。从言语内容上来说,学生的语言虽有些重复罗嗦,但意思表达是清晰的。也许,这样的表达还能产生强调的作用。但教者觉得,此刻又是一次对学生进行言意兼得训练的好机会。于是,点拨学生只要说一遍“这是两棵 的樟树”即可。课上,学生是极聪明的,你只要点到为止,他们的悟性极大——“这是两棵枝干粗壮、树叶稠密、四季常青、蓬蓬勃勃的樟树。”这样的言意兼得的填空,既关注言语内容,也关注言语形式,是值得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予以倡导的。

二、在句式比较中,既解读言语内容,也解读言语形式

在上述教学片断中,教者扣住“四季常青”和“夏天”、“冬天”之

间的内在关联性,引发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提出了“樟树四季常青,蓬蓬勃勃”这个句式和课文中的句式作比较这一话题。课上,在句式比较中,学生们既解读了言语内容——“夏天,太阳光强烈,有的树会被晒枯萎,而樟树却蓬蓬勃勃。冬天,有寒风,还有大雪,只有樟树、松树这一类的树还蓬蓬勃勃。”也解读了言语形式——这样写更能突出樟树“四季常青”、“蓬蓬勃勃”,让人印象更深刻。

其实,在阅读教学中,对于一些言语表达范式特别的语句,运用比较句式这样的阅读方法,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在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两个方面作解读,从而实现言意兼得的有效解读,且是半而功倍,对学生今后的读写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感受樟树的内在美

师:那么,这还是两棵 ? 的樟树呢?让我们继续读课文,请一位同学朗读第5自然段,看看这段中又有哪些词语可以填在横线上。

(指名朗读,读后圈画。)生:这是两棵可贵的樟树。生:这是两棵有香气的樟树。生:这是两棵香气永久保持的樟树。生:这是两棵香气仍然不变的樟树。生:这是两棵虫类怕它的樟树。

师:这是两棵“香气永久保持”的樟树,从哪儿可以读出来?(大屏幕上点红“香气永久保持”。)

生:从“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中的“本身”这个词语中,可以读出樟树香气能永久保持。“本身”就是与生俱来的,樟树从一棵小树苗开始就有香气了。

生:从“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这句话中,可以读出樟树香气能永久保持。

师:请大家想一想:当樟树枝枯叶落的时候,它的香气在哪里? 生:在枯枝落叶里。

师:当它制作成一张张桌子时,它的香气在哪里? 生:在一张张桌子上。

师:它的香气也会散发到伏在桌子上读书、写字的人身上。当它制作成一个个箱子时,它的香气又在哪里?

生:在一个个箱子里。

生:也会散发进箱子中的每一件东西里。

师:这确实是两棵香气永久保持的樟树!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它的香气就——

生:(齐)存在一天。

师:只要这香气存在一天,虫类就—— 生:(齐)怕它一天。

师:从这里我们可以读出什么呢? 生:樟树的香气可以防虫。生:虫类怕樟树的香气。(板书:香气拒虫。)

师: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樟树的可贵之处就是——

生:(齐)香气拒虫。

师:请在“可贵之处”下批注“香气拒虫”。(生作批注。)

师:现在,我们可以说这是两棵“香气拒虫”的樟树。林老师在读这段话时,发现了一个大问题——(稍稍顿一顿)这段话的开头写了3句话,有50个字,和樟树好像没一点关系。不信,请一位同学来读读。

(指名朗读。)

师:这3句话写了什么? 生:写别的树木容易招虫子。生:写石榴树容易招虫子。

师:怎么样,别的树、石榴树和樟树没关系吧?

生:这是一种对比的写法,用石榴树和樟树作对比,石榴树上有三四种不同的虫子,而樟树却香气拒虫。

生:这是一种对比反衬的写法,别的树木容易招虫,更突出樟树香气拒虫的可贵之处。

……

师:哦,原来这是一种对比反衬的写法呀,实在是太妙了!来,我们请两位同学分别读这段话中前后对比的两部分内容,体会樟树香气拒虫的可贵品质。

(指名两生对比朗读。)

师: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这前后对比的两部分内容,作者只用了一个字,就作了巧妙的过渡转折。

生:是“而”字。

(引导学生圈出“而”字。)

师: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个句子,体会“而”字的过渡转折。生:(齐读)而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教学反思四:阅读对话是一个螺旋式的上升过程:在文本中圈画有关词语回答“这是两棵 ? 的樟树”,学生的答案有“可贵”、“香气永久保持”、“香气仍然不变”、“虫类怕它”等,随着学生对文本的深入解读,以上所有答案都可以融进“香气拒虫”这个词语中,它是樟树的可贵品质。阅读对话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需要一蹴而就,螺旋式上升的状态,是学生阅读对话的本真状态。我们在阅读对话中,就是要基于学生的已有阅读基点,然后引领学生在不断对话中拾级而上,一点点悟出阅读对话的真谛。

阅读对话是一个言意兼得的双赢过程。阅读对话首先需要得意,不得意,焉得言?但,得意不能忘言。当下,我们看到许多阅读对话教学,止于得意,以为得意是阅读对话教学的唯一的终极追寻。其实谬矣,上述教学片断中,教者在引领学生得意——这是两棵“香气拒虫”的樟树后,接下去展开了一次精彩有效的得言对话,品悟出文本第5自然段中的“秘妙”点——对比反衬。此处的得言对话,既有对文本内容的深入解读,更有对文本表达范式的点睛解读,它对学生今后习作中的表达,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五、感受宋庆龄的人格美

师:同学们,你们看樟树枝干粗壮、树叶稠密、香气拒虫,难怪人们——

(出示第6自然段,生齐读。)

师:请联系上文,想一想:人们为什么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呢?

生:因为这两棵樟树枝干粗壮、树叶稠密、四季常青、蓬蓬勃勃,长得很好。

生:因为这两棵樟树有一种拒虫的香气,有可贵的品质。生:因为这两棵樟树不仅外在美,内在也美,谁见了都很喜欢。师:是呀,这两棵樟树本身就值得人们留影纪念。那么,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原因呢?让我们来进一步了解了解这两棵樟树的主人宋庆龄。

生:宋庆龄是一位伟大的女性,是孙中山先生的夫人,曾担任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副主席。

生:宋庆龄是举世闻名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战士,她把自己毕生的精力献给了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

生:新中国成立后,宋庆龄长期担任全国妇联名誉主席、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主席、中国福利会会长,被全国少年儿童亲切地称呼为“宋奶奶”。

生:宋庆龄在长达70年的革命生涯中,大义凛然,英勇战斗,从不向反动势力妥协。新中国成立后,她把许多精力投入到妇女与儿童的文化、教育、卫生、福利事业中,被人们称为“**”。

师:林老师这里带来了有关宋庆龄的图片资料。(依次出示四幅画面。)

师:这都是几十年前的老照片了。第一幅是抗日战争时期,宋庆龄深入医院慰问受伤的战士。第二幅是宋庆龄在福利院里,和孩子们亲切 的交谈。第三幅是宋庆龄在一笔一划地教孩子们写字。第四幅是孩子们围拢在宋庆龄奶奶的身边听她讲故事。

同学们,了解了樟树的主人宋庆龄后,请再想一想:人们在这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还有什么深意呢?

生:表达对宋庆龄的怀念。

生:看到这两棵樟树,人们就会想起宋庆龄的伟大品格。生:宋庆龄就像这两棵樟树一样高大,让人难忘。

师:因此,人们在这两棵樟树前留影,留下的不仅仅是两棵樟树的形象,还有对樟树主人宋庆龄的深深怀念。你们说,这还是两棵 ? 的樟树呢?

生:这是两棵纪念的樟树。生:这是两棵思念的樟树。生:这是两棵睹物思人的樟树。

师:好一个“睹物思人”!这篇课文就是采用了“以物喻人”的写法。以什么物?——

生:(齐)樟树。师:喻什么人?—— 生:(齐)宋庆龄。师:请再读课题。—— 生:(齐)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师:现在,你对这个课题怎么看?

生:这个课题有人有物,人是宋庆龄,物是樟树,题目很好。师:请在课题旁边批注四个字“以物喻人”。

(生作批注。)

【教学反思五:课文结尾,人们“睹物思人”,看到樟树想起它的主人宋庆龄,这是很自然的事。课文写法,采用“以物喻人”的手法,文题“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即已暗合此意。不过,课文的表达是含蓄的,在“樟树”与“宋庆龄”之间,有一道鸿沟,这需要在教学中补充相关资料,将两者链接,搭建一个对话的平台。链接的方式有来自学生的文字资料的交流,教师适时提供的图片解读。这样的对话新平台,拉近了宋庆龄和樟树的距离,也拉近了宋庆龄和学生间的情感距离。这次阅读对话,把“这是两棵 ? 的樟树”这一对话话题提升到一个新层次,这也是这一话题的价值所在。整个“这是两棵 ? 的樟树”的阅读对话过程也是一唱三叹,螺旋往复上升的。】

六、回望阅读来时路

师:让我们再回到文中,回味一下宋庆龄故居的这两棵樟树。(师指板书,作延伸。)

师:这是两棵“枝干粗壮”的樟树,“伸四方”。(板书:伸四方。)

师:这是两棵“树叶稠密”的樟树,谁在后面加三个字。生:绿发亮。(板书:绿发亮。)

师:这是两棵“香气拒虫”的樟树,怎么样? 生:永保持。生:可贵处。

师:把“可贵”两个字留着,前面加个字。生:最可贵。(板书:最可贵。)

师:这是两棵“留影纪念”的樟树,怎么样? 生:在故居。生:两棵樟。(板书:两棵樟。)

师:让我们一起朗读板书——

生:(齐)枝干粗壮伸四方,树叶稠密绿发亮。香气拒虫最可贵,留影纪念两棵樟。

师:从板书中,你能读出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樟树的吗? 生:枝干粗壮伸四方,树叶稠密绿发亮。这是从樟树的外形上来写的。

(板书:外。)

生:香气拒虫最可贵。这是从樟树的内在品质上来写的。(板书:内。)

生:留影纪念两棵樟。这是从樟树和人的关系上来写的。(板书:人。)

师:今天这堂语文课,我们就是循着樟树的外在美、内在美以及宋庆龄的人格美走进课文中,一步一步读懂课文的。这样的读书方法,同学们可以在今后的阅读中灵活运用。

【教学反思六:以板书作一个阅读延伸平台,对文本内容作一番梳理与概括,特别是第3句“香气拒虫最可贵”中的“最可贵”,又一次引

导学生经历了一番言意兼得的过程。以板书作一个阅读回望平台,在樟树的外在美、内在美,以及宋庆龄的人格美分辨比较中,回望阅读来时路,记住这些阅读过程中的“路标”,同时也为习作埋下一个伏笔。】

七、结束语

师:今天,我们共同走进了宋庆龄的故居,在两棵樟树前流连。我们记住了两棵樟树,也了解了一位伟大的女性宋庆龄。以后,如果你有机会到上海,别忘了到宋庆龄的故居看看,也别忘了在那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

下课。

附板书: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外)枝干粗壮伸四方,树叶稠密绿发亮。(内)香气拒虫最可贵,(人)留影纪念两棵樟。

第四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学会“樟、稠”等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方法:在读准字音,读懂句子的基础上初步感知课文,能给课文分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读懂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教学重点难点]

1、读通课文,能给课文分段,并概括各段的大意。

2、读顺句子,读通课文。[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修改:

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 :

同学们,在我们的周围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树木,你最喜欢哪一种树木呢? 为什么喜欢它呢?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也是一篇描写树木的课文,让我们一起来读题:

一、揭示课题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1、板书课题:

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2、出示图片,简介宋庆龄生平。

3、解题。

(1)理解词语:故居、樟树。

(2)讨论:课文主要应该写什么?写什么地方的樟树?(3)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

读后请学生提出不足的地方,以培养学生的鉴赏力。

2、说说你对课文的哪个地方印象最深。

三、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课文。

(1)轻声朗读课文,画出生词,圈出生字。

(2)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3)通读每个自然段。

(4)在不理解的词句下面打上“?”。

2、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

教师进行巡视,及时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新词进行学习:

粗壮 稠密 保持 四季常青 蓬蓬勃勃 崇敬 瞻仰 纪念 繁衍后代 枝枯叶落

搬家 宋庆龄(可联系生活给生字“龄”组词)(2)指读、齐读,共同评价。(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字音。(4)交流学会的词语。主要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补充:交流学会的词语。

稠密:多而密。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瞻仰:恭敬地看。蓬蓬勃勃:形容繁荣、旺盛。

(5)指名说说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一般内容可让学生自行讨论解决,重点词句在细读课文时解决。

四、指导分段

1、自由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由课题可知课文应该重点写樟树,看看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樟树。

3、第4、5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联系上下文思考,全文可分几段? 全文可分三段:

第1~3自然段为第一段,第4~5自然段为第二段,第6自然段为第三段。

4、小结“重点突破”的分段方法。

五、布置作业 : 补充:

1、读生字表中的字。

2、分段朗读课文。

1、熟读课文。

2、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3、收集有关宋庆龄的一些资料。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能用“崇敬”、“稠密”造句。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方法:默读课文,说说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樟树的象征意义。[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3、知道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修改:

1、读读课题。

课题《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能告诉我们什么呢?谁来读读,突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

①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突出“故居”)②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突出“宋庆龄”)③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突出“樟树”)

故居就是指“以前曾经住过的地方”

2、读读课文。你最想了解些什么?

樟树是什么样子,樟树有什么特点?

宋庆龄是个什么样的人?

樟树很多,为什么单单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说说课文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提示:一个词语)

蓬蓬勃勃、高贵、瞻仰(崇敬)

二、精读课文。

1、学习课文的1~3自然段。(1)指名朗读,读后评议。

(2)第一段写了周总理,还写了宋庆龄,那么主要写谁的事?(概括段意要抓住主要人物。)

主要写宋庆龄的什么事?(宋庆龄不肯搬家,是因为舍不得这两课樟树)(3)轻声朗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我舍不得这两棵樟树”这句话说明宋庆龄对这两棵樟树非常喜爱和深深的眷恋,读时,要表达出这种思想感情。

2、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出示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图片,请同学们仔细看,说说樟树什么样儿。

要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抓住特点,进行一次说话训练。(2)默读课文,找出这一自然段中最能概括樟树外行特点的词。(蓬蓬勃勃)(3)再读课文,画出作者用哪些词具体表现樟树的蓬蓬勃勃?(这里要抓住些重点词句,从樟树的枝、叶等角度感受它懂得勃勃生机)

(4)指导朗读。可采用教师范读、指名读、评议,给画面配音读、齐读等多种朗读形式。

(5)小结:第四自然段主要写樟树的样子,作者抓住它“蓬蓬勃勃“的外形特征,按由分到总的顺序描写的。

3、学习课文的第五自然段。

(1)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要求:给第五自然段分层,画出重点句子,画出不理解的词。

(2)学生交流,并思考:这一自然段分哪两层? 这两层分别写“别的树木”和“樟树”。既然主要写樟树,为什么却先写别的 树木?

(这是比较式构段方式,这样写更能突出樟树的可贵之处。)(3)出示重点句,品评: 修改:

交流:樟树的“高贵”又可以从哪里看得出来?

①“别的树木容易招虫。从同一棵石榴树上,可以捉到三四种不同的虫子。他们还要养儿育女,繁衍后代,子子孙孙都寄生在树上。”

②“而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

A、找出句中的一对反义词。(招——拒)

“招”和“拒”可组成哪些词?在这句中“招”和“拒”当作什么讲?(招引使虫不敢接近)B、比较句子:

而樟树却不招虫,因为樟树有一种拒虫的香气。

而樟树却不招虫,因为樟树本身有一种拒虫的香气。

而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A、“本身”这个词说明什么?(说明拒虫香气是樟树内在的,固有的,不是外加的)

B、“永久保持”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它的香气永久保持?(即使„„仍然„„)“仍然”是什么意思?比较一下“枝枯叶落”与“枝繁叶茂”,作者为什么不写它枝繁叶茂时浓郁的香气呢?(因为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这才能说明它本身有香气,能“永久保

持”)

C、轻声读第五自然段,思考最后一句“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是说樟树的可贵之处在什么地方?

D、教师引读第五自然段。

男女生分别读一、二两层课文。

指导背诵,说说怎样才能背得又快又准?(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E、学生自己练习背诵。

F、小结:第五自然段主要写樟树的可贵之处是它本身有一种拒虫的香气,而且能永久保持。

4、指导概括段落大意。第四自然段写樟树的样子。第五自然段写樟树的可贵之处。

把这两句合为一句作为第二段的段意;第二段主要写樟树的样子和它的可贵之处。

5、学习课文的第六自然段。(1)指名朗读。

(2)提问:这句话写了几层意思?从哪个词可看出?(3)“崇敬”是什么意思?与“尊敬”比较有什么不同?指导用“崇敬”说一句话。修改:

课文写的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樟树与宋庆龄有什么联系吗?樟树蓬蓬勃勃,四季长青————宋庆龄的精神蓬蓬勃勃,永留人们心间

樟树拒虫,香气永久保持————宋庆龄坚强不屈,一生正气,令敌人畏惧 樟树有高贵的木质————宋庆龄有高贵的品质 相机板书:宋庆龄,精神蓬勃、坚强不屈、一生正气

师:课文借物喻人,樟树有拒虫香气,能永久保持,就像宋庆龄一身正气,不像黑恶势力低头,令敌人畏惧。

(4)说说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里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5)指导概括段意

6、小结全文。

课文以樟树为线索,先写宋庆龄舍不得两棵樟树,再写樟树的样子和可贵之处,最后写人们爱在樟树前留影纪念。樟树不仅外形美,蓬蓬勃勃,而且本身有一种永久不变的拒虫香气。人们爱在樟树前留影纪念,是因为宋庆龄就是一位外表秀美、具有高洁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精神的伟大女性,人们对她非常崇敬。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补充:

三、作业指导:

1、人们又为什么爱在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呢?

2、师补充、小结:

宋庆龄同志是举世闻名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伟大战士,保卫世界和平事业的久经考验的先驱。她从青年时代起就追随伟大的革命家孙中山先生,致力于民主革命事业,直到1981年逝世前夕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长达70年的革命战斗生涯中,她永葆革命青春和旺盛的革命斗志,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她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着坚定的政治原则,威武不屈,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她热爱故居的樟树,是因为樟树不论生存环境如何变化,“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充满活力。更可贵的是,樟树本身就有一种香气,且能够永久保持。人们爱在樟树前留影,是因为樟树所表现出的特点与宋庆龄的伟大人格有相似之处,体现了宋庆龄崇高的人格风范和高贵品质,人们在樟树前留影纪念,表达了人们对故居主人宋庆龄同志的衷心爱戴和怀念。

3、背诵指导

(1)课文整体把握

课文是围绕樟树展开描写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记忆: 舍不得樟树――樟树外形特点――可贵之处――留影纪念

(2)复习课文内容,理清写作顺序,采用理解记忆法指导背诵。(3)也可抓住课文重点字词进行背诵。(4)学生试背。(5)整体背诵。

四、课堂练习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崇敬()保持()瞻仰()纪念()稠密()永久()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樟树不高,但它的____________,而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绿得发亮。樟树______________,无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樟树本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且这种香气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使当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时候,它的香气_______________。只要_____________________,虫类就__________。樟树的______________就在这里。

板书: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枝干粗壮 蓬蓬勃勃 四季常青 崇敬怀念 拒虫香气 可贵之处

第五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

一、突显导入趣味点,乐学新知

1.有一个地方,是老师向往已久,但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去成的。(出示宋庆龄故居图片)瞧,就是这儿。谁能告诉我,这是什么地方吗?(板书:宋庆龄故居)

2、这个龄是生字,你们已经会读了,读这个字时要注意什么呢?请你带着大家读一读。怎么记这个字呢?

对了,龄是个形声字,左边表意,右边表音。拿起手指,跟老师一起来写这个字。注意,最后一笔是点。

3、谁知道什么叫“故居”?“故”就是旧的、老的意思。“居”就是住所。

我家的房子已盖了十几年了,现在还住着。叫不叫故居呢?

对,以前住过的房子就叫故居。

5、你知道宋庆龄是谁吗?谁能用一两句话来介绍一下。教师补充介绍宋庆龄相关资料。

6、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写全课题)。从课文题目看,你觉得这篇课文应该主要写什么?(樟树)你能通过朗读课题把课文的主要内容突出来吗?我们一起来读好课题。

二、突破自学障碍点,顺畅阅读

1、大家课前都将课文预习了吧!谁来读这些词语? 很好,字正腔圆,看来你的预习工作做得很到位。

那么,在读这些词语时有哪个字需要特别注意的呢?请你带着大家来读好这个词。再来读读第一行的文字,你发现了什么?请女生一起来读好这组词。

全班一起读。

2、在这几些词语中,你有不理解的吗?

预设一:繁衍后代

请你找出文中带有繁衍后代这个词语的句子,读一读。能利用这句话中的词语,解释繁衍后代吗?

预设二:瞻仰

瞻仰是什么意思,谁知道?对,瞻仰是指恭敬地看,什么时候我们会用到这个词呢?同学们还记得上次我们去扫墓吗?当时你是带着怎样的心情去看烈士墓的?所以,我们可以说瞻仰烈士墓。除了瞻仰之外,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看的词语?

看来同学们平时很注重课外知识的积累,真棒。

预设三:蓬蓬勃勃

什么意思?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读一读,想想能换成什么词语?(生机勃勃、枝繁叶茂)所以蓬蓬勃勃就是生命力很旺盛的意思。谁来读好这个词语。生命力还不够旺盛,读的时候声音再响亮一些。语速再慢一些。

3、这些生字中你觉得那个比较难写,需要特别注意的。

预设一:繁

表面看来繁的笔画比较多,其实仔细看来也比较简单,上面是敏捷的敏,下面是糸字底。

预设二:瞻

瞻是看的意思,所以是目字旁。右边的笔画较多,要写得紧凑一点。先写一个撇刀头,下面一个厂,撇,点,最后是一个言。拿起书本,翻到129页,描红。

生字描红完了请用你端正的坐姿告诉老师。写好的同学要学会等待,等待也是对别人的激励。

4、这些字会写了,能不能正确的区分呢?谁来组词?

5、光会读生词还不够,我们还要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拿起书本,我们一起读。(教师引读1-3小节。)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呢?谁来读第四自然段? 读得真不错,通过你的朗读,老师看到了两棵茂盛的樟树,我们一起来学着她的样子,读好第四自然段。

樟树四季常青,长得蓬蓬勃勃,它的可贵之处又在哪里呢?谁来读第五自然段。如果第五自然段要分给两个人读,老师该怎么分配?那就请你和同桌来读这个小节。一个人读描写别的树的句子,一个人读描写樟树的句子。樟树不仅外形美,还有可贵之处,因此吸引了无数的人前来观赏,我们一起来读最后一小节。

三、把握文章主旋律,顺清脉络

1、课文中哪几个小节具体描写了樟树?那课文又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呢?

2、谁知道1-3小节主要写了什么?(宋庆龄故居有两棵樟树)

3、那第6小节又主要写了什么呢?(人们爱在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

4、同学们,这种从课题入手,先找出重点段落再进行分段的方法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可以借鉴一下。

四、精选课文一部分,品读感悟

1、(出示图片)这座白色的小楼就是宋庆龄的故居,当年她在那里接见重要的外国来宾。周恩来觉得那里的房子小了一点,劝宋庆龄搬个家。宋庆龄同意了吗,你从哪句话中读出来的?(出示: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2、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红笔标注“舍不得”)

谁能读出她的不舍来。

3、(出示樟树图片)瞧,这就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能用一两句话来描述一下吗?(1)课文又是怎样描述这两棵樟树的呢,请同学们轻轻地读读第四小节。

这两棵樟树给你什么感觉?哪个词语最能表现樟树生命力的旺盛?(板书:蓬蓬勃勃)(2)课文哪些句子具体描绘了樟树的蓬蓬勃勃呢?再读第四自然段,找出相关的句子。你可以拿出笔来划一划,并且多读几遍。

预设一: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1)读着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板书:枝干粗壮)(2)这就是樟树的枝干,你有什么话想说的?

(3)是呀,樟树的枝干真粗呀,几个人的手牵起来,才可以把它抱住。能通过朗读体现樟树的粗壮吗?

先试着自己练一练。还没有体现枝干的粗壮。

粗是粗了,我觉得樟树的枝干伸得还不够远,谁还想读。读的真好,这才叫“伸得远远的”。大家一起读。

(3)还有哪句话也写出了樟树的蓬蓬勃勃? 预设二: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

(1)稠密的树叶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课件)老师刚刚听见同学们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赞叹,你赞叹什么呢?

(2)是的,樟树的树叶真多啊!多得——这树叶真密呀!密得——树叶既多又密,这就是稠密的树叶。(板书:树叶稠密)

(3)理解了稠密这个词语,相信你们现在一定能读好这句话。男生先来读。女生读。全班一起读。

4、那么同学们,樟树的蓬蓬勃勃是不是一天两天,一月两月的呢?从哪里能看出来(四季常青)?

(1)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想象一下,樟树还会在什么环境中,什么条件下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呢?请你用上下面的句式说一说,同桌可以交流彼此的看法。

无论_____ 还是_____,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2)现在除了蓬蓬勃勃之外,这两棵樟树还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是的屏示:这是两棵树。这是两棵樟树。

这是蓬蓬勃勃的两棵樟树。

这还是——蓬蓬勃勃、具有顽强精神的两棵樟树。

5、让我们再一次来来读好这课文的第四自然段,这次不仅要体现樟树的蓬蓬勃勃,还要体现樟树那顽强的精神。

4、这么精彩的文字,不把它背下来实在可惜,自己先试一试。谁来背。你的记忆力真好。还有谁愿意背。

5、樟树长得如此充满生机,怪不得宋庆龄不愿意离开这座白色的小屋,再来读好这个句子。

6、这两棵樟树枝干粗壮,树叶稠密,还给人蓬蓬勃勃的感受,这些都是樟树的外在美。(板书:外在美)那么,宋庆龄舍不得这两棵树,仅仅是因为这两棵树的外形很美吗?人们纷纷在这两棵樟树前拍照留念,又是因为什么呢?我们到下一节课再来细细研讨。

下载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教学实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教学实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范文合集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宋......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1 本次参加包河区青年教师语文学科课堂教学比赛的课文是四年级下册的第22课《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是是一篇......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 我这次讲课的课题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本文人物离学生比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文章所写的樟树虽然学生比较熟悉,但本文主要通过对樟树......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学习,在脑海中树立樟树蓬蓬勃勃的形象,懂得樟树的可贵。 3、领会樟树的象征......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析: 课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两棵樟树的外形特点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和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表达了对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天长市大通镇双柳小学 梁后松 设计理念 课文以樟树为线索,先写宋庆龄舍不得故居庭院的两棵樟树,再写樟树的外形和可......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 永善县桧溪镇中心校 李雪梅 教材分析: 课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两棵樟树的外形特点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和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表达了对两......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

    领悟“树”的品质,升腾“人”的精神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 连云港师专一附小教育集团金凤 课文内容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上海宋庆龄故居的庭院里有两棵树. 有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