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导体和绝缘体教学反思
《导体和绝缘体》教学反思
《导体和绝缘体》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电单元》中的第五课。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导体与绝缘体是有一定初步认识,他们知道金属是导体,塑料等物体是绝缘体。甚至有学生知道一些绝缘体遇到水后会变成导体。所以,我将这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让学生亲历导体和绝缘体的验证过程,并能与人合作,认识到井然有序的实验操作习惯是很重要的,同时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
本课以检测一块橡皮作为研究的开始,用电路检测器检测一块橡皮是简单的,但通过我的学生演示,学生对演示过程所提的建议,和老师本人规范的演示过程,使学生在经历预测、反复检测、记录、做出结论的过程中,明确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对实验成功的影响是重大的。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接受正确的规范操作,从而使学生学会规范的实验操作。并提高其科学素养。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对知识的掌握只是让学生了解有关前人的探索经验,而感受知识产生的过程才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关键所在。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导体与绝缘体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动手检测物体的导电性,注重让学生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电器设备和常见现象的分析、讨论。如:为什么不能用湿布擦拭带带电设备?等活动。使学生感受到了科学探究的一些基本方法,培养了科学探究的能力。同时在实验操作、讨论、分析中,又能使学生获得了一定的知识,增强了学生的获取知识的能力,这将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备课时不但要钻研教材,更要钻研学生,变教教材
为用教材教,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老师要发扬民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利用教学机智,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进行自主探究,积极合作交流。
第二篇:《导体和绝缘体》教学反思
1.复习导入在教前作了修改。利用一个灯泡和一节电池组成的简单电路的电路图和电路检测器的电路图进行对比,巩固有关“回路、断路和短路”的概念,为下面的检测判断导体和绝缘体做知识准备。从教学效果来看,这样教学思路明显清晰,效果很好。
2.自制教具的作用。
导体,一般情况下不导电,但在有些时候,情况会发生变化。比如,一根木棒,干燥时不导电,但是在淋湿了后就会导电。这是本节课应该告诉学生的安全用电知识。开始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由于灵敏度不高,电路检测器的导线两端搭上淋湿的小木棒丝毫没有反应,即使把导线两端浸入水中也是这样。后来黄佩清老师拿来了他自制的“导体、绝缘体检测器”教具。这个教具反应非常灵敏,人的手碰到两个触电,小喇叭就叫了起来,指示灯也亮了起来。把淋湿的小木棒放上去也发出了叫声。课上,我就用这个教具向学生做了演示,使学生很形象地看到了原本不导电的小木棒在淋湿了后就改变了性能,成为了导体。同时也加深了“水是导体,人体是导体”的认识。这个教具演示效果很好,制作也非常简单,成本不高,应该多制作几个,在以后教学中学生分组实验中使用。
第三篇:导体与绝缘体教学反思
《导体与绝缘体》教学反思2012、2、28李静芳
我在本课采用了直观教学、情境教学、启发教学等手段,突出自主探究、自主交流、对话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经历从 “观察推测——制定计划——实验求证——归纳总结——学以致用” 的科学探究过程,从而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
纵观整堂课,我觉得比较满意的地方是:
首先体现在“用教材教”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我们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比如在材料的准备上,通常情况下,都是教师直接提供20种材料给学生进行检测物体的导电性,我认为这个检测的面过于狭窄,而且在时间上,由于基础不同小组间的差距会很大。所以我统一给学生提供了橡皮、回形针、塑料、铜钥匙、铝线、纸板、铅笔芯,而其它的材料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自己的喜好去准备(不需要太多但也不能少于10种),这样“有收有放”的准备材料,课堂上研究起来学生就会更加感兴趣,就可以更多地、较直观地感知生活中的导体和绝缘体,从而更具体地理解导体、绝缘体的概念。始于教材而不止于教材,这始终是我努力的方向。
其次体现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引导学生“亲历亲为”是科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对于《导体和绝缘体》一课的教学来说,绝非只是让学生记住两个抽象的概念——导体和绝缘体,引领孩子们亲身经历、亲身体验这两个概念“诞生”的过程,才是重中之重。
鉴于此,我首先是与学生一起共同探究“橡皮导电性”的检测方法,制订检测计划,然后设计了“检测老师提供材料的导电性”和“检测小组自己带的材料的导电性”的两个层次的分组实验,目的就是通过尽可能多的实物的检测实现由实物到概念的概括,学生理解起来更水到渠成。我想这是我以后上课一直追求的境界。
第三是课堂上有机地融合了“安全用电”的思想教育,我抛出问题“为什么不要用湿布擦拭电器、插座和开关,也不能用湿手触摸它们?”引导学生认识“因为水、人体、大地都是导体”。我还由此拓展开:“天空正下着雨,一根裸露的电线掉在路中间,小明随手从地上拿起一根木棒,想挑开电线。他这种做法对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各抒己见,很快生成了自己的认识,这很好地结合了安全教育,真正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从而达到了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
第四篇:《导体与绝缘体》教学反思(范文)
《导体与绝缘体》教学反思
马里中心学校
刘晓芳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很好地区别导体与绝缘体,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对实验研究的兴趣得到了加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发展,并学会记录和描述简单的实验现象。也就是说大部分教学目标都达到了。
本课教学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检测区分多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第二部分:教室电器设备的绝缘体材料和安全用电事项。用电路检测器检测一块橡皮的过程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环节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找到很好的切入点,为学生进一步探究开了一个好头,也为构建适合儿童理解的导体和绝缘体的操作性概念做好铺垫。
二、检测一块橡皮的研究活动,这一内容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如果把教材中的检测方法直接呈现给学生,学生会很快学会且节省了许多教学时间,但学生们没有亲自尝试一个科学严紧的检测计划的制定,自然会印象不深,方法不明,学生们在今后的自行探究活动中也不可能派生出更多的、富有生命力的方法。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小组的研讨,加之教师适当的引导、点拨,由“扶”到“放”,并通过示范、讨论、评价的形式落实。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考虑,使学生真正学会制定探究计划的方法,让学生经历“预测——检测灯泡是否会亮——检测一块橡皮能否通过电流使灯泡发光——重复检测——记录检测结果”的过程,同时也使学生懂得科学研究的有序性,科学研究需要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这对学生科学素养发展来说无疑是一种质的飞跃。
三、检测区分多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在检测之前,为了使学生更规范地开展实验活动,我首先安排了提出实验要求这一环节。在这一环节中着重强调了预测一个检测一个。我想如果不这样强调,课上一部分学生很可能会把待检测的物体凭借他们固有的经验,不加思索地一次性预测,并记录下来。那么预测一个检测一个的好处在于学生会及时发现预测与检测结果不同的原因,从中发现问题。学生们在反思中,甚至对导体和绝缘体的特点有了一定的感知,有利于及时修正自己判断上的失误。学生更会发现预测出错的次数越来越少,这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理性思维的过程。
四、拓展探究内容,引导安全用电。这部分设计的活动是第一部分内容的理解和应用。通过学生的讨论,例证,懂得了导体和绝缘体各有什么作用?强化了学生们对导体和绝缘体的理解。明白了安全用电的注意事项,形成安全用电的生活意识。
总之,通过本节课教学,学生经历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这节课不足的是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还不够。因为在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容忽视,只有尽量让学生提问,尽量让学生观察,尽量让学生动手,尽量让学生探究。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我展示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合作中探究,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第五篇:《导体与绝缘体》教学反思
《导体与绝缘体》教学反思
《导体与绝缘体》一课是研究物体导电性能的一篇探究性的内容,内容主要分两个部分。一是:检测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二是:教室电器设备的绝缘材料和安全用电事项,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本课的教学设计经过几次改稿在最后执教的过程中也是有得有失,感受颇多。现反思如下: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我们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对于《导体和绝缘体》一课的教学来说,不只是让学生记住两个抽象的概念——导体和绝缘体,引领孩子们亲身经历、亲身体验这两个概念“诞生”的过程,才是重中之重。
鉴于此,我是在上节学习的基础上和学生一起回顾电路检测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点。之后的“检测材料的导电性”的教学环节,我首先以橡皮为例,安排了写实验计划这一环节。在这一环节中着重强调研究的主题、我的预测、实验材料、实验过程等方面,让学生带着目的去实验,并且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为了通过尽可能多的实物的检测让学生在检测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到材料的导电性。我在材料包中给学生准备了14种材料,除此以外我还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身边的物体进行检测。由于之前有了橡皮的实验引导,在后面的检测过程中,渗透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实现了由具体实物到抽象概念的过渡,学生的探究认真投入,有趣有序,学得轻松活泼效果好,对概念的理解更自然。我想,这应是我以后上课努力追求的境界。
一节课过后,学生经历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另外反思这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
第一、在用电路检测器引入时,没有单刀直入,绕了很久,浪费了后面新授的时间,导致安全用电方面没有具体的指导。
第二、实验过后的反馈没有让更多的学生去交流。第三、评价方面的形式还可以更多样一些。第四、安全用电渗透不够
总之,经历了这次活动的摔打与锤炼,我又学到了一些新的理念和课堂教学中的先进经验。我会再接再厉、不断进取,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从同学科老师们身上汲取智慧和力量,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