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1-09-教学实践:数与代数的教学
一、案例:数豆子的优点与缺点
“数豆子”教学的优点:“数数”是学生熟练的数学技能,“豆子”是学生熟悉物品,“数豆子”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数学活动,因此,“数豆子”的教学遵循现实数学的原则,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比较高,真正做到让学生边玩边学。课堂教学结构也比较合理,主要表现在通过自由地数来激发学习的热情;先估计数量少的,再估计数量多;最后,安排联系生活实际的估计练习。因此,教学对于学生的估计能力与数感的发展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数豆子”教学的缺点:“数豆子”教学的真正内容是事物数量的估计,而估计的数量有少有多。因此,数豆子教学的缺陷,一是课题过于生活化,没能体现数学活动的本质内容,如果用“豆子有多少?”作为课题,那么既可以体现活动的形式——“数数”,还可以包括精确的“数”与不完成精确的“数”以及相应的数数与估数的不同方法的要求;二是估计豆子数量的过程中,没能提练出估计的方法,也就是说,没有高质量地完成建立数学模型(以少估多)的任务;三是没有让学生体会与应用这种数学模型的多种表现形式(以少估多、以短估长、以貌取人、以单位估测属性),以及“少(即单位)”的动态性(估计对象的变化决定估测工具的变化)。
二、“数豆子”数学活动方案设计 课题:豆子有多少? ○教学情况分析 1.教学内容
⑴源点:“豆子有多少”的教学内容源于《小学数学(二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006,“千以内数的认识”P68~77。
⑵一点:“豆子有多少”教学的知识点主要有:(数量较少的估计)直接可以感知的数量估计(估计方法:直接感知);(数量较多的估计)不能直接感知的数量估计(估计方法:以少估多)。
⑶二点:估计的能力基础是数感。数量较少的时候,借助数感直接就可以得出事物数量的大致结果,这时,感知事物数量的过程基于“自然单位(一颗一颗的豆子);数量较多的时候,由于数量远远超过能够直接感知“数量”,这时,基于“自然单位”来感知事物数量已经无能为力了,因此,我们必须对“自然单位”进行改造扩展,而且经过改造扩展的“自然单位”(简称扩展单位)必须适用(有利)于“大数量”的直接感知。
⑷三点:“豆子有多少?”教学的重点:估计事物(豆子)的数量;难点:建立“以少估多”数学模型。关键:自然单位的扩展改造。
2.教学目标
⑴知识性目标:通过多次直接感知事物数量的活动,学生能够对特定事物数量(数量较少的豆子)进行熟练地估计;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小组合作对事物数量进行计数与估计的活动,学
第 1页,共4页 生能够建立“以少估多”的数学模型。
⑵过程性目标:
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经历建立“以少估多”的数学模型的过程,增强探索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借助“以少估多”的方法和经验,对校园内的树木、操场的大小、思想品质、生理年龄等进行估计,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数学学习的信心。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经历数一数、估一估、想一想等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不断的估计豆子数量的过程中逐渐提升学生的数感。
3.教学模型与教学方法
“豆子有多少?”的教学活动,我们一般可以采用“探索创造型教学模式”,即按“激活学习经验、探索性问题解决、应用性问题解决、反思学习过程”四个环节来展开教学活动。在教学方法上,一般采用教师组织引导下的学生自主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4.教学准备
“豆子有多少?”的教学活动需要按小组为单位准备材料:500颗左右的豆子;能够盛豆子的量筒若干(有大有小)。
○教学进程安排(根据材料与评价建议改写)1.激活学习经验 ⑴看谁的数数方法好!
活动内容:通过数数知道豆子有多少!(在教师出示课题时学生就自发开始数豆子)
活动目标:在自主数豆子的数学活动中,在不自觉的状态下,不自觉地触及“豆子有多少”的问题,蒙胧感知估数(估计事物数量),并为数感的提升提供帮助。
活动方式:教师通过出示课题(豆子有多少?)给学生提供一种自发开始数豆子的契机,学生自觉地抓住机会,开始用不同方法(一颗一颗数、二颗二颗数、„„)自觉地数豆子。
2.探索性问题解决 ⑵看谁的目光敏锐?
活动内容:通过观察知道豆子有多少!
活动目标:通过直接观察并判断豆子数量,让学生初步感知事物数量的估计方法及过程,在不同估计结果的比较活动中,真实地感知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数量的估计结果会不同,并且初步感知其中肯定有一个结果与精确数相差数最小。
活动方式: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让学生对某一数量较大的豆子数量进行观察判断,并将自己的判断结果与同伴进行交流与比较,然后说一说谁的判断结果更接近精确数量。
第 2页,共4页 ⑶看谁的观察能力更强?
活动内容:依次对不同数量的豆子数量进行观察判断!
活动目标:在对不同数量的豆子数量进行观察判断的过程中,学生逐渐感知大数量的豆子数量的估计误差会更大,精确的观察判断难度会更大;学生逐渐体会“小数目的估计”会对“大数目的估计”起到帮助作用,从而初步感知一种估计的方法“以少估多”。
活动方式: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对5颗、10颗、20颗、50颗、100颗豆子的数量依次进行观察判断(估计),并说一说前面数量的估计过程对后面更大数量的豆子数量的估计有没有帮助作用,这种“帮助”是如何发挥作用?
⑷看谁的估计方法更好?
活动内容:用已知数量估计未知数量,建立估计的数学模型。
活动目标: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经历多次不同情境中“以确定数量估计未知数量”的活动过程,感知概括估计数量的方法,建立估计事物数量的数学模型(以少估多、以已知估计未知)。
活动方式: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先通过数数获得确定数量(譬如:100颗)的豆子数,然后,在充分感知“确定数量”的基础上,在不同情境(堆在平面上、装在柱形容器内)下,依次估计“200、300、400、„„”颗豆子的数量,最后,自我反思比较,看看自己估计豆子数量的准确性(估计能力)有没有提高,并对这种有助于提升估计能力的方法进行总结概括,从而建立估计事物数量的数学模型。
3.应用性问题解决
⑸看谁还能估计不同的事物数量?
活动内容:估计多种事物的数量(譬如:班级的人数、校园的树木、教师的年龄等)活动目标:通过对不同事物数量的估计活动,进一步理解“以少估多”的含义,以及数量估计活动中数学模式的本质内容。在不断变化估计事物的估计活动过程中,实现数学模型的解释运用与拓展,同时,充分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提升学好数学的信心。
活动方式: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逐一开展估计班级学生人数,估计校园内树木的多少,估计教师的年龄,估计一瓶水的价值。估计过程一般要求先说估计结果,后说估计方法(你是怎么估计的?)以强调数学的思想方法(借助确定量数推测未知数量)感知。最后,总结概括估计的方法。
○教学设计反思
1.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反思
内容的科学性。本设计对课题与活动内容作了改进,使课题更能反应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使活动内容始终围绕“数学模型(以少估多)”,明确了数学课堂的教学重点。
过程的科学性。本设计体现过程的渐渐性与自然性原则,按直接估计、间接估计、变换内容估
第 3页,共4页 计的思路来推进数学活动的进程。
2.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反思
数学知识的有效性。本设计让学生经历了建立数学模型(以已知估计未知)”的过程与数学模型的解释应用过程,较好地完成了核心“以少估多”的教学任务,突出了数学课堂教学的重点,凸显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本质特点(充满数学味、充满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数学方法的有效性。本设计让学生经历了“情境感知——模型建立——解释应用”的过程,真实而有效地体验了数学知识的创新与应用过程;特别是让学生经历了不同情境、不同数量的估计过程,真实而有效地体验了数学模型的感知与发现过程。因此,经过本次数学教学活动后,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了“以少估多”的事物数量估计方法,而且能够提升数学知识创新与研究的一般能力。
3.教学设计的特色性反思
学习过程的特色性。本设计完美地展现了“创设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及拓展”的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特别是建立“以少估多”数学模型的环节,充分地展现了自然性、逻辑性、主体性(始终围绕主线)的数学课堂教学特征。
表现形式的特色性。本设计遵循“可读性、操作性、科学性”的要求,充分展现了“数学教学实质上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思想,整个教学设计由具有严密逻辑性的有序推进的多个数学活动组成;而且每个数学活动的表现方式采用“三要素模式(即活动内容、活动目标、活动方式)”,使活动方案具有操作性与可读性的特色,有利于教学目标的逐一落实。
第 4页,共4页
第二篇:数与代数教学设计
数学作业
根据自己任教学段,选取“数与代数”领域的1课时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要求:1.必须原创,抄袭视为不合格。
2.内容和格式须与模板相符。
课题:数的认识
教材版本
冀教版
教学对象
六年级学生
课时
1课时
授课教师
胡雅勤
工作单位
涿州市孙庄中心学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编排了四个内容。第一:我们认识的数。教材给出一组数,通过兔博士的话和具体要求从四个方面复习数的认识。把小学阶段学习的整数、小数、分数、正数、负数、自然数的认识,分数、小数、百分数的互化,以及各种数的大小比较等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全面认识这些数。第二:在图里填上合适的数。教材把因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倍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等内容整合在一起进行系统复习。第三:亮亮家四月份收支情况。结合这一素材,一方面复习用正数、负数表示事物,另一方面培养估算意识。第四:人民币上的号码。这是用数表示事物的典型例子。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整数、分数、小数等概念的意义,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整理复习中形成知识网络,掌握复习方法,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3.结合教学,渗透人文主义教育和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三、学情分析
整理和复习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特别是学完了小学数学的全部内容之后,进行一次系统的、全面的回顾和整理,是十分重要的。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原来分散学习的知识得以梳理,并将数学的知识点串成知识线,再由知识线构成知识网,从而帮助学生完成头脑中数学知识的建构,增进持久记忆,这对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学习时要注重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平时相对独立学习的知识以分类、归纳、转化等办法串起来,把相关内容条理化、结构化,形成整体框架,并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五、教学重点、难点
进一步理解整数、分数、小数等概念的意义,沟通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旧知回顾
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来对小学阶段所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一个系统的整理和复习。
1.观察生活中的数(课件出示主题图中信息)
师:请同学们来看屏幕上的信息,在这些信息中你能找到哪些熟悉的数?
2.理解数的含义
师:那你们知道这些数在信息中的含义吗?
师:对!珠穆朗玛峰可是世界第一高峰!接着说说吧!
师:南极洲处在地球高纬度区,那里常年冰雪,所以是世界最冷的地方。
师:嗯,你分析的很不错!
师: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衣物上面会注明成分含量,一般都会用百分数表示。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我们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数。你还能说出哪些你学过的数?
二、复习整理
师:那这些数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复习小学阶段学过的与数有关的基础知识。(揭示课题)
1.整理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我们学过的数分类整理一下,想一想怎样整理能既完整又清楚。(同学们在小组内分类整理)
师:哪位同学把你整理的结果给大伙介绍介绍。(请一个同学在黑板上用黑板条进行分类整理。)
2.补充(学生相互辨析、评价,共同构建知识网络。)
师:同学们,对于她的整理,你还有什么想法要补充的吗?(师补充板书)
3.沟通
师:那对于前面所学过的有关数的知识,你还有什么问题想问的吗?
师:根据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老师把它们列举出来。
·自然数的单位是什么?有没有最大的自然数?
·整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
·小数与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
·百分数和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师:带着这些问题,同学们可以自己独立思考,也可以和小组的同学讨论。
师:都有想法了吧?谁来说说!
师:根据小数和分数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发现小数就是特殊的分数形式,因此我们学过的数可以分为整数和分数两大类。(老师调整板书)
师:那百分数和分数之间又有什么的联系和区别呢?
师:百分数在实际应用中可以表示百分率,也常用来表示商品的折扣。我们来看两个生活中的例子。
·姚明本赛季投篮命中率为49%
·一种商品打七折销售,“七折”表示了原价的()%。如果这种商品原价100元,现在便宜了()元。
师:请问什么是命中率?
师:便宜了30元,这30元是怎么得来的?
4.介绍
同学们,数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爷爷曾经说过:“数起源于数(shǔ)。”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段有关数的产生的文字介绍。
三、综合运用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了有关数的一些基础知识,如果让你用一个数来表示你今天学习的感受,你想用哪个数来表示呢?
生1:有整数、小数。
生2:有负数。
生3:有分数、还有百分数。
生1:1722表示词典的页数,是一个整数。
生2:8848.13m表示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一个两位小数。
生3:-25℃表示南极洲的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很低,是一个负数。
生4:3/5表示把我市全年的天数看作5份,空气质量达到良好的天数占其中的3份。
生5:40%表示羊毛含量占围巾成分的40%,60%表示化纤含量占围巾成分的60%,他们都是百分数。
生1:还学过正数、负数、真分数、假分数。
生2:还学过有限小数、无限小数。
生1:我知道正数> 0,负数<0。
生2:我知道0既不是正整数也不是负整数。
生3:我知道真分数<1,假分数≥1。
生1:百分数表示一个数占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比。百分数也叫百分率。
生2: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数,也可以表示一个比值。
生1:自然数的单位是1,没有最大的自然数。
生2:整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生3:小数和分数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一位小数可以写成十分之几的分数,两位小数可以写成百分之几的分数…
生:命中率就是指命中的球占所有投球总数的百分比。
生:商品打七折销售,证明便宜了原价的30%,100元的30%就是30元,因此这件商品便宜了30元。
通过回忆和交流,帮助学生明确自然数、负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意义,并帮助学生从整体上理清概念的发展脉络,体会其相互关系。
通过学生的讨论整理,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和条理化。
学生相互辨析、评价,共同构建知识网络。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1、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激活学习潜能
教师的亲和力,学生的学习气氛往往和热烈的感情联系在一起。学生常常会因为尊敬喜欢教师而有意识地增强自己的学习责任心,愿意学习他们喜爱的教师的学科。对于我们毕业班的学生,他们个个是有思想、有主见的个体,并且承载着教师家长的期盼,面对的也是第一次如此重要的考试,难免会紧张、焦虑。我们更要对他们少一点“师道尊严”,多一点学生心理,少一点疾风骤雨,多一点阳光明媚,少一点呵斥,多一点呵护。
2、构建有效的教学模式,凸显课堂魅力
上好复习课,首先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注意知识间的联系,把已学的数学基础知识加以回忆,并进行系统的整理。在回忆和整理时,要多让学生发言,互相补充,逐步形成系统的、完整的、明确的知识网络。这样易于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印象深刻,同时使学生感到通过整理和复习确实有所提高,从而调动学生复习的积极性,提高复习的效果。
3、确保练习的精致合理,提高复习效率
优化作业设计,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凸显学生主体,变被动地完成任务为主动探索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每一位教师加入到练习资源的开发工作中来,对数学资料中的练习题进行重组与整合,精选或设计出具有代表性、时代性、新颖性与一定挑战性的练习,让学生用极短的练习时间,既梳理了旧知,形成数学的思想与方法,大幅度地提高复习效率。
4、注重学生的提优补偿,促进个性发展
第三篇:“数与代数”教学概述
“数与代数”教学概述
1.“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
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式与方程,比和比例,探索规律。其中,整数、小数、分数与百分数的认识以及相应的四则运算是本阶段“数与代数”的重要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和日常生活的工具。
2.“数与代数”内容的“核心词”
无论哪一部分内容的教学,都应抓住这部分的“核心词”,因为“核心词”提示了这部分内容的核心内容。《标准》指出:数与代数的学习,应帮助学生建立数感和符合意识,发展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模型思想。因此,数与代数的核心词为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结合小学数学的具体内容,我认为“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构成了小学数学数与代数最为重要的核心词。
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3.数与代数课程的教学要求
通过“数与代数”的学习,应该达到以下要求:
●能结合具体情景和现实素材,认识自然数、分数、小数、百分数以及负数,体会数的意义,能用数来表示生活中的问题,并进行交流,发展数感。
●知道倍数和因数,并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知道整除、奇数、偶数、质数、合数。
●体会运算的意义,掌握万以内的整数、简单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基本运算和相互间的转化,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
●能结合现实素材理解运算顺序,并进行简单的整数、小数、分数(不含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探索和理解运算律,能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探索并理解简单的数量关系,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获得解决现实生活中简单问题的能力。
●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初步建立货币、时间、重量的概念,认识常用的货币、时间、重量的单位和进率。
●在具体情景中会用字母表示数,初步了解方程,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会解方程,并会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符号感。
●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按比例分配,并能解决有关的简单问题,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成反比例的量。
●能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探求的规律或变化趋势。
●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4.数与代数课程的教育价值
事实上,数与代数课程绝不仅仅等同于计算,它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
●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数与代数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现实世界和其他学科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它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如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都是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可以帮助人们从数量关系的角度更准确、清晰地认识、描述和把握现实世界。学习数与代数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数、符号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重要语言,感受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中的问题,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助于学生形成运用数量进行思考的思维方式。数与代数除了能解决实际问题外,还提供了“运用数量进行思考”的思维方式,这种强有力的思维方式在现代社会中普遍适用。中国著名数学家、教育家、科普作家王梓坤先生在《今日数学及其应用》一文中指出:“当代科技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定量化。人们在许多现代化的设计和控制中从一个大工程的战略计划、新产品的制作、成本的结算、施工、验收,直到储存、运输、销售等都必须十分精确地规定大小、方位、时间、速度、成本等数字指标。精确定量思维是对当代科技人员共同的要求。”事实上,不仅是科技领域,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甚至人文领域的研究中也越来越依靠定量化的思考。
●有助于学生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的发展。符号表示的思想深刻地提示和指明了存在于一类问题的共性和普遍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水平。数、运算、字母等不仅为数学交流提供了有效途径,而且为解决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工具。数的运算、公式的推导、方程的求解等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对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探索,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在对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探索过程中以及运用数与代数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将提高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和意志力,认识数学的价值。在正数与负数、加法与减法、乘方与开方、常量与变量、精确与近似等学习的过程中充满了对立统一,在变量与函数的研究中充满着运动、变化的思想,这些都有利于学生获得对现实世界和数学的深刻认识。
5.数与代数课程的教学原则
数与代数学习的核心目标是在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等方面获得发展,为此教学中应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围绕着这部分内容的核心词认真设计教学。
●应注重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即突出探索问题情境中存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运用数或符号将进行表示,进行数或符号的计算或推理从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推理能力。
●为了实现实际问题的数学化的过程,数与代数的教学必将强调与现实世界的联系,通过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和活动,使学生体会数和符号用来表示及交流的作用,感受数学与自然、社会及其他学科 的密切联系。
●数与代数中存在着大量的规律和法则。对它们的学习,重要的是使学生主动去探索,去理解这些规律和法则,正确运用它们解决问题,而不是死记结论,死套公式和法则。
●教学设计中要合理利用计算器和计算机为学生进行实验、猜测、探索等数学活动提供辅助作用。
第四篇:数与代数的教学模式
“数与代数”新授课开放式教学的教学模式
民勤北校杨永红
“数与代数”的教学模式有步: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
1.课前准备
先要确定好探究主题。思考学生关心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然后引导学生寻找探究的主题。同时要做好课前调查或课前制作,布置学生做课前调查或进行课前制作。根据教材特点,中年级以学生实际操作为主,让学生在操作实践活动中研究新问题。
2.课堂教学
通过引导学生对提出的众多问题进行梳理和归纳,制订活动方案,参与实践,自主体验、合作解决问题、表达与交流,从而获得认识社会、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与策略。
3.课后反思
引导学生进行课后验证、观察应用、写数学日记以及帮助家长解决实际问题等。
教学模式又分为下面五环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情境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各种手段所创设的一个富有情感、美感、生动形象,蕴涵哲理的特定氛围,它是一种情感和认知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它的创设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心情和学习兴趣,从而影响着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在教学之中,我们可以想方设法创设这样的情境,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开展。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或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特点。人有了兴趣就会对这种事物或者活动表现出肯定的情绪态度,乐于去探索,去接受,它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力量。在我们的实际教学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他在学习上比那些不愿意学而勉强学的学生更为积极,更能坚持不懈,学习效果往往也更好。尤其是计算课教学,以往的计算课教学往往是显得枯燥无味,教师上起来非常的难,不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也是一味的重复式的机械练习,从而形成技能,这样就失去了作为计算课的真正作用,并且也失去了趣味性。现代的计算课应改
变原来只重计算的缺陷,我们应重视学生的计算能力,同时更应该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以及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因此,我们要尽可能的创设良好的情境,想尽一切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既有效地获得知识,又可陶冶情感,同时还可使学生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境来参与学习。
情境的创设也并非胡乱编一个就行的,我们应该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经验进行巧妙设置。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幻灯,绘画再现、音乐渲染,多媒体电脑演示等手段来创设这样的情境,以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心理处于一种“我要学”的状态,激发主动探索的愿望,为后面更好的学习作好心理上的准备。第一学段的儿童,直接兴趣占优势,而且思维也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我们要尽可能的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情境。通过这些情境设计,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2.自主探索,建立数学模型: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经历学习过程,是学生自主尝试探究的核心。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素材,提供恰当的时间和空间,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真正让学生动起来,发挥多种器官参与作用,突出自主性。
3.合作探究,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合作能力是当今社会所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在合作交流中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所以,合作能力的培养必须在课堂上加以落实,让学生在合作的基础上展开竞争。面对实际问题,能够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数学应用意识的重要表现,也是能否将所学知识和方法运用于实际的关键所在。
在前面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在小组内讨论和交流自己的探究情况。在讨论交流的同时,学生可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从而受到创新教育。当然这一切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也就是学生通
过参与各种游戏、表演、唱歌、听音乐、谈话、操作,合作等活动,使自己在特定的氛围中,主动积极地从事各项智力活动,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学习,在活动中做到以情启思,以思促情。这样就可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得新知,在交流中求得发展。
4.巩固练习,实践应用与拓展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具有生存的功能。数学学习本身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可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抹杀了它的趣味性,使得数学变得枯燥无味。其罪魁祸首便是机械式的反复练习,使得学生对数学失去了兴趣,产生厌学心理,因此便使学生失去了部份生存能力。正因如此,所以我们对练习应采取大胆改革。练习不应有繁、怪、难、偏的题目,题量也不应过多;练习内容应尽量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实际经验相结合;练习的形式要多样;练习设计要有趣味性,使学生乐于参与。
5.总结反思,完善知识结构:
经过上面的活动,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往往是零散的,不完整的,我们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把它溶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当中,这样才能使学生自己所获得的知识具有科学性、严密性,便于形成数学的体系,使学生能真正掌握。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可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性的讨论交流,在讨论交流中总结概括。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教师总结,而是教师引导、组织全班学生自己进行总结概括。
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什么是有价值的数学呢?简单的说就是有用的数学。归根结底,无论你学什么知识,最终的目的都是在自己生活中加以运用。虽然课堂上的40分钟结束了,但对于学生来讲,远没有结束,学生还得把这些知识,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当中,看看这些知识、方法究竟能帮助自己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并用这些知识,方法去解决掉这些问题,这才是学习的根本所在。
在小学数与代数的数学计算课教学中,我们应改变老的教学模式,方法,尽量使计算课变得生动有趣。因此,我们应想方设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并通过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在探究中学会合作,在探究中学会创新。最后再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之中,用它去解决生活
中的实际问题,真正体现数学的各种功能。
第五篇:数与代数的教学理念
数与代数的内容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与传统的中小学数学的有关部分相比,《标准》对于数与代数这一学习领域,无论从目标还是内容、结构以致教学活动等方面都有了比较大的变化。理解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中“数与代数”部分的教育价值,设计思路,内容和安排以及教学方法的特点等,对于有效地实施和贯彻《标准》是非常重要的。数与代数的内容在传统中小学数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长期以来,积累了许多教学经验。但与时代的要求相比,按照新的教育理念来看,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过分追求科学性和系统性,内容庞杂甚至显得繁琐臃肿;过分的追求“形式化”,忽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课程中充斥着繁琐的计算和推导,但是学生不理解问题的本质,看不到数学的用处,体会不到数学的价值,更不会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以致许多学生感到数学“枯燥无味”,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在《标准》的研制过程中,对“数与代数”部分的改革作了认真的研究和思考,进一步明确了改革的方向,特别表现在:重视对数的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淡化过分“形式化”和记忆的要求,重视在具体情境中去体验、理解有关知识;注重过程,提倡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活动,提高发现规律,探求模式的能力;注重应用,加强对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提倡使用计算器,降低对运算复杂性和速度的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