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一单元 花季如歌教案
第一单元 花季如歌教案 第一课时 青春与世界联网 学习目标:
1、能有兴趣地学习歌曲《青春与世界联网》,并能用积极态度学习演唱歌曲,能唱准歌曲中的切分节奏和大跳音程。
2、能注意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培养学生稳定的节拍感和饱满的歌唱情绪。
3、在欣赏作品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聆听习惯,体验的rap说唱风格。学习重点:
用积极的态度演唱歌曲《青春与世界联网》 学习难点:
1、唱准歌曲中的大跳音程,切分节奏,附点音符
2、在迪斯科音乐中找到稳定的节拍感。学习方法:
聆听、体验、感悟、交流合作、表现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观看视频《青春与世界联网》。
2、介绍歌曲
二、练一练
三、学唱歌曲
(一)、感受歌曲
1、聆听歌曲,感受歌曲迪斯科音乐的风格。
2、聆听旋律,找出歌曲中的切分节奏(11处),休止符、和后半拍起
3、音乐知识切分音、切分节奏型
4、唱准歌曲中的切分节奏(二、)学唱歌曲
1、再听歌曲,想一想歌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单二部曲式)
2、音乐知识:曲式
3、分析并学唱歌曲A乐段
•朗读歌词,注意重读音如“打、投射等”、延长音“页、光等” •跟钢琴唱准节奏,再跟音乐学唱,注意唱稳节拍
3、学唱B乐段 •跟钢琴唱准歌谱
•填词唱歌,注意时值要唱完整。
4、连唱歌,注意歌曲的律动感
四、教学拓展
听一听,它们分别是几段体 •《掀起你的盖头来》 •《外婆的澎湖湾》 •《青春啊青春》
感受《花儿与少年》的音乐特色
•聆听乐曲,感受乐曲的多声部的音响效果
•用身体的摇荡来体验音乐,感受相同旋律不同音色的呼应演奏过程
五、课堂小结
六、教学后记
第二篇:岁月如歌——九下第六单元
岁月如歌——我的初三生活
——第六单元写作指导
【文题展示】
走进初三,我们丢掉了丝丝稚气,多了一份新奇,多了一份狂放,多了一份欢乐,当然也有欢乐背后掩饰不住的痛楚和无奈。纵然是“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可并非都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作愁”。初三是一个转折的驿站,一个新的征程。“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在这个灿烂的花季里,我们用激情叩响心灵的回音,生命将在缤纷的梦想中轻舞飞扬。
请以“我的初三生活”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思路点拨】
1.多角度构思,选准突破口。生活是酸甜苦辣咸的结合,初三发生的故事数不胜数,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有幸福的瞬间,也有伤心的时刻。我们在下笔时,要进行多角度立体构思,可以写成长过程中的快乐,也可以抒发不如意带来的苦恼,选取合适的突破口,把内心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2.明确主题,深刻立意。动笔之前,先要思考一下,你要写的这个故事给了你怎样的人生启示,是父母老师的关爱给了你动力,还是从拼搏中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是感慨初三生活的压力,还是认为要笑对人生挑战等等。最好能选一个与众不同的视角,主题有点新意最好,比如从与同学交往的矛盾坎坷中,感悟出应当怎样珍惜友情等等。只有从事例中写出人生认识,这样文章才有深度。
3.精心选材,详略得当。如果说一个与题目相符合的主题是文章的灵魂,那么能够服务于这个主题的材料便是文章的血肉。要围绕主题,选择最有代表性、最有说服力的材料,这样才能更好的表达主题。选择好了材料以后,还要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考虑哪些材料详写,哪些材料略写。一般说来,最能表现文章主题的材料要详写,同文章的主题有些关系的次要材料略写。否则,就会造成喧宾夺主。
4.注重细节,凸显真情。真情实感往往离不开生动典型的细节描写,如果文章通篇都是笼统概括的叙述,即使是写亲身经历过的事,也往往会给人不真实的感觉。这次习作要求写初三生活,我们可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抓住与老师、同学交往中留给你最深刻印象的细节,通过对细节的描摹,引起读者的共鸣。
【名篇引路】
我的中学时代 文/季羡林
我从小学到初中,不是一个勤奋用功的学生,考试从来没有得过甲等第一名,大概都是在甲等第三四名或乙等第一二名之间。我也根本没有独占鳌头的欲望。
到了正谊中学以后,此地的环境更给我提供了最佳游乐的场所。校址在大明湖南岸,校内清溪流贯,绿杨垂荫。校后就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湖”,正是我戏乐的天堂。我家住南城,中午不回家吃饭,家里穷,每天只给铜元数枚,作午餐费。我以一个铜板买锅饼一块,一个铜板买一碗炸丸子或豆腐脑,站在担旁,仓猝食之,然后飞奔到校后湖滨去钓虾,钓青蛙。我沉湎于这种游戏,其乐融融。
但是,叔父对我的要求却是很严格的。正谊中学有一位教高年级国文的教员,对古文很有造诣。他在课余办了一个讲习班,专讲《左传》《战国策》《史记》一类的古籍,叔父要我也报了名。每天正课完毕以后,再上一两个小时的课,学习上面说的那一些古代典籍。有多少收获,也说不清楚了。
当时,济南有一位颇有名气的冯鹏展先生,英文水平很高,白天在几个中学里教英文,晚上在自己创办的尚实英文学社授课。我大概在这里学习了两三年,收获相信是有的。
就这样,虽然我自己在学习上并不勤奋,然而,为环境所迫,反正是够忙的。每天从正谊回到家中,匆匆吃过晚饭,又赶回城里学英文。当时只有十三四岁,精力旺盛到超过需要。在一天奔波之余,每天晚9点下课后,还不赶紧回家,而是在灯火通明的十里长街上,看看商店的橱窗,慢腾腾地走回家。虽然囊中无钱,看了琳琅满目的商品,也能过一过“眼瘾”,饱一饱眼福。
叔父显然认为,这样对我的学习压力还不够大,必须再加点码。他亲自为我选了一些篇古文,讲宋明理学的居多,亲手用毛笔正楷抄成一本书,名之曰《课侄选文》,有空闲时,亲口给我讲授,他坐,我站,一站就是一两个小时。要说我真感兴趣,那是谎话。这些文章对我来说,远远比不上叔父称之为“闲书”的那一批《彭公案》、《济公传》等等有趣。我往往躲在被窝里用手电筒来偷看这些书。
(摘自《文化名人忆学生时代》,有删改)
【佳作展示】
初三路上,风景别样
飘动的黑发,清澈的眼神,花一般绚烂的笑容,鹿一般轻快的脚步,走在初三的路上,心中自是说不出的愉悦。
初三路上,因为有了班主任老师,我的生活中多了一份温暖与感动。
和蔼可亲的笑容,真诚关切的话语,学习上的督促,生活上的帮助,让我不知不觉中消除了心底里对初三的恐惧。课堂上,老师是博学的良师;课后,老师是真诚的益友;宿舍里,老师又成了嘘寒问暖的慈母。有了老师的陪伴,这一路我信心百倍。
初三路上,因为有了一群活泼可爱的同学,我头顶的天空变得更蓝更亮。是缘分,让我们这些有着同样追求同样梦想的少男少女走到了一起。看着一张张灿烂如花的笑靥,我不禁在心里偷偷对自己说:生活真好,因为有了你们!课堂上,我们可能会为一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随着清脆的下课铃声我们又开始嬉笑打闹。在学校里,我们思念着远离了我们的父母和温暖的家,可回家以后,我们又在彼此思念,思念那些还没有讨论出结果的问题,思念生病时那一句句关切的问候和失意时那一双双鼓励的眼神。有了同学的陪伴,我的初三生活不会淡而无味。
初三路上,因为有了志同道合的知己,平淡的日子变得诗意而美丽。校园的丁香花悄然开放,知了在浓密的枝叶间宣泄着夏的热情,窗外的麻雀在电线杆上哆嘴,相同的志趣和爱好让我们亲密无间。我们喜欢在灯火阑珊的夜晚,在米黄色的路灯下唱着只有我们这个年龄才懂的歌;我们喜欢在每一次模拟考试的结尾,在雪白的草纸上写着一大串《隐形的翅膀》;我们喜欢在每夜舍友入睡后,偷偷钻到一个被窝里,开着手电啃噬一本彼此都钟情的小说;我们喜欢在微风拂过脸颊的一刹那,一遍一遍地小声重复着我们不变的梦想„„有了朋友的陪伴,我这一路将不再孤单。
跨步走在初三路上,风景别样美好„„
【妙语采撷】
不知不觉间,你突然发现自己长大了。成长,意味着告别天真,送走幼稚;告别肤浅,送走浅陋。在成长中,我们失去了稚嫩、傲慢和好高骛远;失去了任性、莽撞和惟我独尊;学会了宽容、忍耐和接纳;懂得了照顾自己和关心别人同等重要。回望往昔,在成长的天空中,父母和老师为你点亮了指路明灯,朋友为你撑开了一方爱的晴空; 在成长的道路上,有烦恼、委屈、痛苦,有失落、失败和迷茫,更有成功的感悟和未来的梦想。
第三篇:成长如歌教案
成长如歌教案 【学习目标】
1.从课本、主题丛书的精彩片段中感受如歌的成长,赏析语言、动作描写之妙;
2.联系自身生活,寻觅成长的难忘瞬间;
3.能运用细腻的语言、动作描写描绘成长之趣。
【学习重点】
从课本、主题丛书的精彩片段中感受如歌的成长,赏析语言、动作描写之妙。
【学习难点】
能运用细腻的语言、动作描写描绘成长之趣。
【课前预习】
1.自主阅读主题丛书第一册1---3单元,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勾画出你认为精彩的句段并鉴赏,在书上作批注。
3.标记阅读中的疑惑并与同学交流。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师:当日历一页一页地翻过,犹如画上了一个又一个飞扬的音符。我们发觉自己正在一天天成长,唱出了一首有一首绚丽的成长之歌。
【课内探究】
一、他山之石
走进课文,探寻成长的美妙音符: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爸爸没说什么,打开了手中的包袱,拿出来的是我的花夹袄。他递给我,看着我穿上,又拿出两个铜板来给我。——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
妈妈:那只羚羊哪里去了?
我:爸爸不是说给我了吗?
妈妈:我知道给你了,可是现在它在哪儿?
我:我把它收起来了。
妈妈:放在哪儿了?拿来我看看。要说实话
……是不是拿出去卖了?
我:没有卖……我送人了。
妈妈:送给谁了?告诉我!
我:送给万芳了,她是我最好的朋友。
妈妈: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
我:不!
爸爸:小朋友之间不是不可以送东西,但是,要看什么样的东西。这样贵重的东西不象一块点心一盒糖,怎么能自作主张呢?
我:您已经给我了。
——张之路《羚羊木雕》
师:作者运用什么方法把成长过程中的这些瞬间描绘成生命乐章中让人难忘的音符?
明确: 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二、探寻规律
透过精彩片段,明确写作方法:
动作描写即对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动作进行深入细致的描写,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身份、地位、处境、状态。
语言描写即对人物的某一典型语言进行仔细描写。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获得深刻的印象。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三、学以致用
1、快速浏览主题丛书《成长如歌》一至三单元,从中找出运用动作、语言描写的精彩句段3-4个推荐给大家,并说明推荐的理由。
参考句式:我推荐 页第 段的句子:,该句子(段落)运用 描写,写出了 反映了。
2、师展示赏析:
我叔父是古板人,把小说叫做“闲书”,闲书是不许我看的。在家里的时候,我书桌下面有一个盛白面的大缸,上面盖着一个用高梁杆编成的“盖垫”(济南话):我坐在桌旁,桌上摆着《四书》,我看的却是《彭公案》、《济公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等旧小说。……冷不防叔父走了进来,我就连忙掀起盖垫.把闲书往里一丢,嘴巴里念起“子曰”、“诗云”来。
—— 季羡林《我的童年》
赏析:通过传神的动作描写,写出了作者童年时偷读小说的情形,反映出作者对小说的浓厚兴趣。
我说:“妈,我买的。用你给我的那两元钱为你买的。”说着将剩下的钱从兜里掏出来也放在桌上。
“谁叫你这么做的?”母亲生气了。
我呐呐地说;“谁也没叫我这么做,是我自己……妈,我今后再也不向你要钱买书了!……”
“你向妈要钱买书,妈没给过你吗?”
“没有……”
“那你为什么还说这种话?一听罐头,妈吃不吃又能怎么样呢?还不
如你买本书,将来也能保存给你弟弟们看……”
“妈,你别去做活了吧!……”我扑在母亲怀里,哭了。
——梁晓声《我不识字的文学导师》
赏析:通过语言描写,写出了作者童年时不识字的母亲即使病倒也竭所能的支持我读书、买书,反映出母亲的无私大爱及对作者的深刻影响。
四、妙笔生花
回忆难忘瞬间,谱成长之歌:
1、翻开你童年五彩的画卷,找寻成长过程中给你带来涤荡心灵的精彩瞬间,班内分享。
2、用生花妙笔谱写你成长乐章中的美妙旋律„„
点拨提示:选用典型的瞬间;动作细致入微、连贯;语言符合人物身份;精心锤炼词语;巧妙运用修辞,巧妙运用动作或语言描写,200字左右。
3、写作展示
小组内交流。写出简要评语,班内交流。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经典,领略了或喜或忧、或轻松或沉重的成长,学习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的方法,共同分享了自己成长过程的酸甜苦辣,奏响了成长乐章。希望同学们做生活的有心人,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诗意,快乐成长。
第四篇:如歌的行板教案
教材分析
(一)《G大调弦乐小夜曲》第一乐章
1、莫扎特(1756-1791)奥地利作曲家,被誉为“音乐神童”。他的音乐作品成为世界音乐宝库的珍贵遗产,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其创作汲取奥地利民间音乐和传统音乐文化的营养,作品清新,充满诗意,旋律纯朴、优美,织体干净、细致,配器注重音色效果。
2、《G大调弦乐小夜曲》是莫扎特所写同类体裁的最后一部作品,完成于1787年8月10日。这部作品流传最广,也最受欢迎。该曲是十八世纪中叶器乐小夜曲的典范。原有五个乐章,后第二乐章因故失传,所以现存只有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快板,G大调,4/4拍,是一首完整的小奏鸣曲。第一主题开门见山,以活泼流畅的节奏和短促华丽的八分音符颤音,组成了欢乐的旋律,其中充满了明朗的情绪色彩和青春气息;随后是轻盈的舞步般旋律。
第二乐章,行板,C大调,2/2拍,抒情的浪漫曲。音乐开头乐队奏出简易、动听如歌的主题,旋律温柔恬静,犹如轻舟荡漾,充满了绵绵情思。
第三乐章,小快板,G大调,3/4拍,小步舞曲。主题节奏鲜明,旋律流畅,充满了青春的活力。
第四乐章,回旋曲,G大调,快板,4/4拍,主题是一首威尼斯流行歌曲,旋律明澈流丽,跳荡着无忧无虑的情感,象征着幸福完美的爱情。它在该乐章中共出现五次,每次都作了调性变化。最后仍重复这一主题,结束全曲。
乐曲的第一乐章用奏鸣曲式写成。其呈示部的主部主题包括了两段风格不同的音乐: 主部主题的开头是带有那不勒斯风格的一段旋律:
这部分音乐用主、属***的分解***构成旋律,采用问答式的手法作为旋律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予以发展,给人以雄壮有力、流畅明快的感受。随后,呈现了一段柔婉轻盈的旋律:
这段旋律留给人们一种庄重典雅的舞蹈印象。接着,乐曲把人们引向一种热烈欢快的景象之中。
副部主题与主部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带有浓郁的维也纳风格。它优美、抒情、温柔、靓丽,富于青春的气息。其一 这段旋律精巧、活泼,每句的后半部分多用跳进写成。其二:
这段旋律轻盈、俏皮、欢快、活泼,给人以十分开朗的感受。
乐曲的展开部很精练,只有20小节。它采用了主部主题的两部分内容。开头是主部主题的引伸:
尽管它非常短小,却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此后,主要是将副部主题的后半部分在不同的调性上加以发展变化。其素材是: 乐曲的再现部基本上保持了呈示部的面貌。但在调性上,再现部完全呈现在G大调调性上。整个乐章在绚丽灿烂的色彩中结束。
(二)《如歌的行板》
1、柴可夫斯基(1840-1893)十九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曲家,也是最早获得广泛世界声誉的俄罗斯作曲家,在俄罗斯文化史和世界音乐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浪漫乐派代表之一。柴科夫斯基是一位有着巨大创造力的作曲家,他的音乐风格独树一帜。他的音乐旋律优美感人,有时催人潸然泪下,有时又令人热精洋溢,但他的作品中总带有一种孤独压抑感。在他的音乐中,处处充溢着深沉悠远、壮美动听的俄罗斯民歌的旋律。他的音乐基调建立在民歌和民间舞蹈的基础上,所以乐曲中呈现出浓烈的生活气息和民间特色,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主精神贯穿着他全部的创作活动,他主张音乐的美,是建立在真实的生活和深刻的思想基础上的,因此他的作品一向以旋律优美,通俗易懂而著称,又不乏深刻性,他的音乐是社会的真实写照。
2、《如歌的行板》是柴科夫斯基《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乐曲的素材是一首叫作《凡尼亚坐在沙发上》的民歌。
《如歌的行板》采用复三部曲式写成。演奏时,4件乐器通常都加上弱音器,从而使其音色都带有朦胧、暗淡的色彩。
乐曲的第一部分由三个乐段构成。第一乐段的旋律用变奏的手法重复了一遍:
这段委婉的旋律,给人以忧郁、沉思的印象,情绪显得十分压抑。
乐曲的第二部分由两段旋律构成。其一:
其二: 这两段旋律,前者带有忧郁的情调,好像在祈求着什么;后者的情绪则悲伤而不安。特别是大提琴拨奏的固定音型:
及两个内声部的切分音伴奏 : 它们犹如沉重的脚步声和不断的喘息声,从而使那种忧郁不安的情绪更为鲜明地突显了出来。
乐曲的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变化再现。它好像有说不完的痛苦,又好像在千方百计地寻找解脱痛苦的方法。
(三)室内乐(chamber music)
原指在客厅、房间内演奏的“家庭式”音乐,以区别于宗教音乐及交响乐、歌剧、舞剧音乐。
17、18世纪,室内乐多半与家庭的娱乐生活有关。维也纳古典主义时期,大师们完善了室内乐的体裁形式并赋予其新的活力。浪漫主义的大师们则进一步充实发展了室内乐的内容和形式。此后,作曲家们更注重通过室内乐抒发情感,同时也具有了标题特征。
现在,人们所理解的室内乐,是指各种器乐重奏曲及声乐中的浪漫曲、重唱曲。在室内乐作品中,弦乐四重奏具有重要的、代表性的地位。通常,弦乐四重奏由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四个声部组成。
小夜曲起源于欧洲中世纪骑士文学中的爱情歌曲。多为青年人于黄昏、夜晚徘徊于恋人窗前演唱(奏)的独唱曲或独奏曲。音乐情绪缠绵委婉,多用吉他或曼陀林伴奏。
18世纪中叶,作曲家创作的供室内乐队或管乐器演奏的组曲,也称作小夜曲。其音乐风格近似于嬉游曲或遣兴曲。它常常用于晚间娱乐活动。《如歌的行板》作品分析
《如歌的行板》是柴可夫斯基 《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这是一部室内乐作品,可以说是柴可夫斯基 众多体裁、众多音乐作品中最能反映本人、令自己最感到骄傲的一部作品。
17、18世纪。室内乐作品多半与家庭的娱乐生活有关。在室内乐作品中,弦乐四重奏具有重要的地位。通常,弦乐四重奏由于由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四个声部组成。乐曲的素材是一首叫做《凡尼亚坐在沙发上》的民歌。1869年夏,二十九岁的柴可夫斯基住在他妹妹位于乌克兰卡蒙卡村的庄园里,有一天,他忽然听到听到窗外粉刷匠唱着一支动人的俄罗斯民歌----《凡尼亚坐在沙发上》,悠长缓慢、情感真挚的歌曲深深的打动了他,那淳朴美丽又婉转凄恻的民歌萦回在他的梦中。第二天,他再也抵挡不助这种诱惑,他找到唱歌的匠人,把民歌的曲调和歌词记录下来,并配上和声,这就是《如歌的行板》的创作来源。
《如歌的行板》采用复三部曲式写成,演奏时,四件乐器通常都加上弱音器。从而使音色都带有朦胧、暗淡的色彩,就像是人民在残酷的压制下在痛苦的呻吟着。全曲的基调围绕着这句旋律展开: 31 4 3 2 65 21 5 53 6 3 2 23 76 5 这段委婉的旋律,给人以忧郁、沉思的影象,情绪显得十分压抑。
乐曲的第一部分由三个乐段构成,第一乐段就采用了《凡尼亚坐在沙发上》的旋律。第二乐段的旋律是第一乐段的变奏: 51 4 3 23212 31 1 7 25 51 4 3 2 1 7 6 34323 63 2 接着再重复第一乐段的内容。乐曲的第二部分由两段旋律构成,其一: 12 3 12 3 5 0 356 1 356 3 2 1 6 71 12321 1 0 0 6 71 2 3 1 其二: 12 3 12 3 6 6 236 1 236 1 7 6
这两段旋律,前者带有忧郁的情调,好象是在祈求着什么;后者的情绪则悲伤而不安。特别是大提琴拨奏的固定音型6665及两个内声部的切分音伴奏031 031 它们犹如沉重的脚步声和不断的喘息声,从而使那种忧郁不安的情绪更为鲜明地突显出来,更为深刻的反映了民众的形象。
乐曲的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 变化再现。它好象有说不完的痛苦,又好象在千方百计的寻找解脱的方法。最终,好象人们把希望寄托在宗教上,在结尾处使用了宗教歌曲惯用的变格终止的方法。
这部作品与作者本人的经历有着千丝万 缕的联系。柴可夫斯基生活的年代正处于沙皇专制制度腐朽没落的时期,他热爱祖国、关心祖国人民的命运,但又找不到俄国社会的出路。他从生活中深深感受到俄国统治的黑暗与腐败,但他的政治态度却又是保守的王朝拥护者。这种无法克制的矛盾不断的促使柴可夫斯基对祖国的前途、社会的出路、人生的意义进行深刻的思考,并把这种生活态度融化到他的创作中去。柴可夫斯基虽不直接选取现实的政治生活、社会冲突作为自己创作的题材,但却通过自己对时代悲剧性的感受,深刻揭示了对光明理想的追求、对生活意义的理解。他把高度的专业技巧和俄罗斯民族音乐风格富于独创性地有机地融合在他的作品中,为俄国音乐文化和 世界音乐文化作出了宝贵贡献。
第五篇:《如歌的行板》教案
《如歌的行板》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对充满诗意、深情、宁静和略带忧伤的俄罗斯风格的音乐感兴趣,并乐意了解柴科夫斯基相关的音乐作品;
2、能让学生背诵《如歌的行板》主题旋律;
3、引导让学生用心灵感受音乐,引起共鸣与联想,能把乐曲忧伤、压抑、冥想的情感,通过各种形式(包括形体、动作、语言、音色、乐器、绘画等)表现出来。
教学分析:
1、《如歌的行板》是一首非常典型的俄罗斯作品,它不仅是一个比较有深度、难度的内容,而且它那悠长缓慢、情感真挚的旋律非常富有内涵。
2、欣赏柴科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教师应更多的引导学生静静地聆听音乐,感受作品触及灵魂深处的真挚情感。
3、《如歌的行板》宛如一副美丽、忧伤的风景画,教师如果借助于俄罗斯的文学、美术等相关艺术内容,从多角度、多侧面丰富学生对作品的感性认识,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性认识,并通过在反复的聆听中熟悉旋律,充分挖掘学生的情感世界。
教学重难点:
通过调动学生一切能调动的感官,来挖掘学生对作品理解的情感深度。
教学准备:
相关声像资料(或多媒体课件)、电脑平台(或声像播放机)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
课前播放俄罗斯音乐,通过欣赏该音乐把同学们带到充满诗意、深情、宁静和略带忧伤的俄罗斯风格的音乐氛围中。
(二)导入
师:“请同学们在老师钢琴的音乐(如歌的行板)伴奏下,欣赏几幅不同时期的油画,并说出钢琴演奏的音乐比较适合哪一幅画的意境?为什么?” 欣赏油画:
(1)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2)勃鲁盖尔《农民的婚礼》(3)莫奈《草地上的晚餐》
(三)教授新课
1、完整地欣赏《如歌的行板》
师:“你们聆听到了什么,宛如看到了什么?”
教师引用俄国大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感慨:“从这首乐曲里,我已经接触到忍受苦难的人民的灵魂深处。”
2、用呼吸来感受第一主题乐句
(1)每个小节处呼吸的感受怎样?(呼吸比较顺畅)
(2)每个乐句呼吸的感受怎样?(呼吸比较困难,时而气长,时而气短)
3、唱、奏
师:“请同学们跟着弦乐四重奏的音响唱会“主题一”音乐,并模仿小提琴的弓法来体会音乐的分句。”
4、议、说
学生熟唱“主题一”曲谱后并讨论: “主题一”的旋律和特点是什么?
教师从音色的暗淡、乐句不对称美、主题后半部出现的变奏等特点来启发,让学生用美丽伤感的语言来表达一种音乐心境。
5、听、动
欣赏第二段音乐,找出由半音下行的固定动机和情绪变化。(1)固定动机表现了什么情绪?
在学生的哼唱中,教师启发学生用左顾右盼的眼神、形体、和沉重的脚步来想象固定动机中所表达的一种不安、烦闷以及不可排遣的郁闷心情。(2)弦乐出现了明显的高音和新的素材,寓意着什么?
与学生一起做张开双臂、仰天长叹的动作来感受向苍穹祈祷的心境。
6、议、探(探讨第三段再现音乐的音乐形象)(1)播放第三段音乐
(2)学生分组讨论,音乐第三次主题的出现带来了什么感受?
熟悉的旋律再次出现犹如枯草欲生,封冻欲裂,冷寂的心要破解,我们再一次听到俄罗斯人民心底的呼唤。(3)总结小组意见并汇总
(四)创编
1、在第一主题的旋律上创作歌词;
2、在主题音乐背景下创作抒发内心情感的优美散文,进行配乐朗诵;
3、在音乐的伴奏下,用肢体动作来感受和表现音乐的旋律线条分句;
4、用颜料、色彩表现音乐情绪的变化。
课堂小结:
柴科夫斯基是用他的心灵来创作《如歌的行板》的,他丰富的内心表达赋予了作品丰富的情感变化,学生应将自身放在音乐中,仔细体会音乐中的情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