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知道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由教师与学生共同构建的双向活动,教学过程是教与学互相影响的过程,即教师以“教”来促动学生的“学”,学生以“学”来促进教师的“教”。师生互动是老师与学生在自觉活动的基础上相互作用的教学。它最终的目的是要达到使课堂活跃,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和学习有效性。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在课堂中,要加强师生互动,需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教师的角色定位问题
长期以来,教师把自己更多地定位为管理者和控制者。为了维持课堂纪律和课堂教学,学生一般不被允许发出信号,他们要听从教师的指令。在教学中,教师更要求自己的行为和要求被学生接受和执行,一旦遭到拒绝会倾向于用各种方式包括消极的方式达到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地位难以得到保证,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关系难以建立。
为了建立有效的师生互动,教师要转换其角色。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成为师生良好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流机会的提供者、积极师生互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因为教师对学生的作用和影响只有通过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和反应才能产生积极作用。教师要树立起“一切为了学生”的观念,尊重学生,全方位为学生的发展服务,通过教师的“教”唤起学生的“学”,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必须给予学生自由创造的空间
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落实,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被压抑,这是当前师生业务关系上最突出的问题。为此,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展开,应努力体现开放性。应在教学活动中提倡探索,鼓励创新,保护学生的求知欲望。课堂教学中可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等。提倡真理面前师生平等,使学生敢于各抒己见,逐渐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需要教师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没有教师的教育创新,没有教师创造力量的充分释放,也很难谈得上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过程,从本质上说是教师创造带动学生创造的过程,因此,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并通过教师的创造带动和提升学生的主体性,才是正确的道路。3.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
只有建立起师生之间沟通的绿色通道,才会有教与学之间的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才能为师生互动创造条件。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帮助者,要吃透大纲、教材,把握重点、难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在课堂教学的互动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活动参与者,他们既是信息的发送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和加工者。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与学生保持单向交往,教学效果较差,所以要把教师的“一言堂”改为“众言堂”。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保持双向交往,同时也允许学生之间的交往。当然最佳的交往模式是多方位的,即从教师到学生,从学生到教师,从学生到学生,从个体到群体,从群体到个体,从个体到个体,从群体到群体等。小组活动是师生互动的一种比较有利的模式,但并不排斥其它活动形式。
4.必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人们通常走这样一条成材之路:兴趣-爱好-钻研-成功。兴趣是获取知识,扩大视野,丰富精神生活的一种心理现象,它积极推动学生去探求知识。由此,语文教师要使学生要对语文产生兴趣,就必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一外国人如是说:教师的艺术表现在使学生能透彻、迅捷、愉快地学习知识技能,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兴趣,使之愉快地学。一个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兴趣时,总是积极推动而且心情愉快地学习。因此,在这方面我主要满足学生精神上的愉快。学生的性格各异,学生的文化层次参差不齐,因为成功是最足以使学生感到满意,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运用教学“互动”促成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是《语文课程标准》人本思想的要求和体现。语文教师若能合理加以运用,定能促成学生自主探究性人格的形成,语文教学也将更加生动、实用、有效。
第二篇:浅谈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浅谈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文科组 沈细雅
新课程将课堂教学看作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在有些课堂上师生的对话相当频繁,气氛也极为活 跃,但如果在观察后冷静地思考一下就会发现:这所谓的互动教学追求的仅仅是形式上的、浅层次 的繁华与热闹,可谓是徒有其“形”而失其“神”,有的甚至是无效的。要在历史教学中有序、高效 地实施互动教学,充分体现互动教学的主动性、民主性,同时突出互动教学的有效性,有利于学生 创造能力的形成,我认为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有效组织,充分准备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促进者、引导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要做到有效互动,组织学生发 现、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如在七年级《同为一家》的教学中,涉及唐与吐蕃等少数民族关 系,要想让学生真正掌握和理解,就必须使学生了解相关的背景资料。在这个课例中,师生通过各 种途径(如上网、去图书馆)查询相关资料、图片。又在课外交流的基础上,课堂上由每个学习小 组推荐大家感兴趣又比较重要的资料,通过投影展示,并且筛选出重要资料,如:“藏族、维吾尔族、满族、彝族、白族的历史与风土人情”,“唐朝时期边疆各族分布示意图”,“西藏风光资料片片断” 等三则材料,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所以,只有在师生双方对教学内容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实 现有效互动,否则互动就是一种形式。请看下面案例: 高中历史必修一《开创外交新局面》中有关“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开始了交谈,大多数学生拿着笔在课本上划动,嘴里说出来的也是书本上的原话。几分钟后,教师要求学生回答,学生基本上就是照本宣科,读出课本上已有的答案。
二、有效设问,突出开放性和挑战性 互动不仅要有活动组织形式作为前提,而且要有每个学生独立的思维参与,教师琐碎的无意义 的问题,以及为了提问而提问的现象,往往会导致“启”而不“发”。开放性问题就是指问题的条件、结论、方法或过程开放。由于问题开放,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理 解的方式去思考和想象可能的情况,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品质得到培养。如在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中,关于郑和下西洋,有老师设计了如下问题: 1.你了解郑和下西洋的相关情节吗? 2.郑和下西洋为什么能成功? 3.看郑和与世界航海家对比表,你会得出什么结论? 4.郑和航海途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5.郑和下西洋的意义有哪些? 挑战性问题,就是把问题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感觉到问题很熟悉,但运用已有的 知识和经验又无法解决,必须重新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如在《明朝君权的加强》教学中,教师提 问:“如何评价明朝的科举制度?”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虽然根据原有的经验和刚刚学习的 内容,学生对此有了感性的认识,但要准确、客观地评价它,还必须重新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无法解决问题的。
三、尊重学生主体,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 在课堂教学中,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一个教师对时间如何分配,直观反映了这个教师的 教学观如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分展的必要条件。有的教师没有给学 生足够的时间,讨论、研究匆匆而过。有的教师把互动合作当成一种点缀,只用了两三分钟时间,还没有等学生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就草草收场,或者为了赶时间忽视部分学生的言论。据统计,有80% 以上的教师会提前结束原定给学生互动的时间,马上进入总结反馈的环节,这样会使学生刚刚投入 思考的状态瞬间被打破,刚刚萌芽的智慧火花、生生被掐灭,学生的创造力、深层次的潜能受到打 击。同时,教师也忽视了对活动的评价,或只是简单地给予“好”、“不错”等语言表扬。
四、有效管理,营造和谐课堂环境 课堂环境是师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情感状态的综合表现,它影响着课堂上师生的思想和行为、教学效果和学生个性的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压抑、紧张、沉闷的课堂教学环境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学生往往会产生害怕、烦闷、厌恶、紧张等消极的态度和体验;相反,积极民主和谐生 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环境,会使学生产生满意、愉快、互助的态度和体验,从而充分地发挥自主性、创造性和开拓性。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 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教学气氛。和谐的师生关系永远是第一教学原则,具体做法是:
1.教师要放下架子,和学生平等对话。
2.教师要放开眼界,关注学生的多元发展,在课堂评价时,不要只评价学生对问题解答正确与 否,更要关注学生积极的思维和勇敢的表达,并对此给以鼓励性的评价。
3.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感到课堂是自由的。
4.教师要延迟判断,给学生提供机会,即使学生回答得不正确,也不批评、不讥讽,让学生感 受到课堂是安全的。
五、教学过程要随机调控,形散神聚 教师要正确理解自己在师生互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还必须是一位 出色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互动不意味着任其发展,随意漫谈。
1.要在学生难以深入之时,给学生提供一些方法和思路。比如在探讨工业革命的影响时,为了 引导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认识问题,可以这样表达问题:工业革命浪潮对于人类来说究竟是阿拉丁 的神灯还是潘多拉的魔盒?而当同学们无从入手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及时为学生的深入思考提供必 要的路径和阶梯——从人类生产、生活、社会、政治、文化、国际关系加以考虑。
2.要在学生的认识发生偏离之时,灵活机动地调整方向,聚焦主题。比如,在讨论隋唐和两宋 时期时代变迁对于书法艺术所产生的潜移默化影响时,学生的认识很可能会发生偏离。在这种情况 下,教师就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了解下列知识:隋唐一统,盛世气象,书法艺术达到了高峰,既 有草书走笔龙蛇、狂放不羁,又有楷书规范法度。书法理论也日趋成熟。宋朝重文,市民阶层兴起,社会丰富多彩,书法艺术各具情态,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优异无法。这样就可使讨论回归核心,自主学习形散神不散。
3.要调控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节奏,使学习活动能够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得以顺畅进行,最大限 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要放得靠、控得稳、收得拢。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不仅要有互动,而且要有效互动,使师生共同学习、体验、交 流,从而实现共同发展。
第三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张淑红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课堂教学应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合作过程。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知道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由教师与学生共同构建的双向活动,教学过程是教与学交互影响的过程,即教师以“教”来促动学生的“学”,学生以“学”来促进教师的“教”。师生互动是老师与学生在自觉活动的基础上相互作用的教学。它最终的目的是要达到使课堂活跃,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和学习有效性的提高。我认为要在课堂中实现师生互动,应做到以下几点:
1.更新师生理念,更换互动意识
为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构建有效的师生互动,教师首先应转换其角色。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成为师生良好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流机会的提供者,师生互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因为教师对学生作用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和反应才能产生积极作用。教师要树立起“一切为了学生”的观念,尊重学生,全方位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通过教师的“教”唤起学生的“学”,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比如在教学《凡卡》一文的结尾时提出问题:凡卡写的信爷爷会收到吗?即时收到信爷爷会来接他吗?课文以凡卡的梦结尾还有什么含义吗?这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在联系前面所学到的知识,很快就找到了答案,只用一课时,学生学得既轻松,又愉快。
2.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构建互动式教学的重要保证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把对学生的关爱化为一个温柔的眼神,一个会意的微笑,一句暖心的话语,一个赞许的姿态,一个体贴入围的动作,都会使学生感到教师的关心赏识,心理上会产生一种说不出的愉悦与满足,这就无疑能促进他们积极上进,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增添他们的勇气,鼓起他们的自信。反之师生之间的关系紧张,学生会由厌恶教师进而厌恶学习,即使是难度不大或者很有趣味的教学内容,也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例如我班的刘旺同学,说话不清楚,成绩很差,不完成作业,每次考试也就得几分十几分,以前从没得到过老师的重视。当我在课堂上提问简单问题时就叫他回答,结果答对了,我就叫同学们鼓掌鼓励,他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之后我在辅导作业课堂巡视时经常到他身边鼓励他,夸他有进步聪明,时而摸摸头。他从此及时完成作业,不会的还来请教,对学习有了兴趣,写作文时还写到了老师对他的帮助,心存感激。成绩也提高了一大块。可见情感的投资多么重要啊
因此,在我们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在思考写作方面的话题时,让学生试着多写一些周记,小练笔,话题要尽量贴近生活,充满感情色彩,这样才会自然流露出他们的思想感情。这样,教师就很容易和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产生一种自然的情感交流,那么学生对语言的学习兴趣便会自然而然地提高。
3.关注后进学生,是构建师生互动的必要条件
在目前的教学模式中,大多数班级并不是小班教学,因此班级的人数比较多,教师由于忙于教学,一般只关注那些思维活跃,性格较外向的学生或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而对那些不善言谈,学习比较落后的学生则关注较少,这个问题会严重影响我们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效果。因此,我们应该对性格内向,不善表达的学生,付出更多的关爱和鼓励,课堂上多给他们提问、发言的机会,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个别实在难以表达的学生,可以适当降低要求,让他们从最简单的语句说起,由易到难。在阅读文章的理解上,只要他们说得与答案接近,都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使他们感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上进的动力。
4.留白——给学生更多的展示的空间 所谓“留白”原是国画创作的一种构图方法,可以起到虚实相映,形神兼备,创造出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语文教学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艺术性很强的信息交流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的作用不在于全盘托出,而在于相机诱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留白”的艺术,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1)在时间上留白,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
对学生的提问,教师在问题提出以后,至少要等待3秒钟,这样做有很多好处:可以有更多的学生能够主动而又恰当地回答问题;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可丰富学生思维德多样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时间,使学生能够针对问题积极思维、主动探讨,孩子的思维才能够在课堂上得到展现。(2)在空间上留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好的文章就像书法,有时密不透风,有时又疏可走马。例如《 老人与海鸥》一课中当老人的照片带到翠湖边时,海鸥们看到后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海鸥们在表达什么,倾诉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激发了学生说的欲望,丰富了学生想象的空间。教材本身留有艺术空白的地方很多,例如本文中结尾处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海鸥们还会有什么表现?教师要善于挖掘,同时,教师也要适时“制造”这样的空白,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
总之,在新课程语文教学中,通过广泛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构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以师生互教互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创设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关系,已成为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广告语说:“让城市互动起来”。那么,在教学上我们也应该大声地喊:“让我们的课堂动起来-师生、生生互动起来吧!”
第四篇: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师生对话的有效性
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师生对话的有效性
教育具有对话性,教学即对话,对话是一种创造活动。《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那么,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师生对话的有效性呢?我认为:
一、创设情境,触发情感,让学生有话想说。
进行有效对话,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触发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思维,才能使学生把蕴藏于心中的疑问、见解毫无保留地向教师和同伴倾诉,才能使学习深人到学生思维意识的深层。
教师首先要做个忠实的听众,认真地倾听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教师一方面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享有平等参与对话的机会,不能使一小部分优生成为对话的“主角”绝大部分学生沦落为对话的“听众”。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当发现学生在对话过程中有独特的见解时,教师要充分进行表扬和鼓励,以激发他们对话的热情,让他们从对话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从而促进他们认知与情感的协调发展。
其次要营造一个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如痴如醉地探究、体验、交流,或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补充同学的发言,或互相启发,或自由组合朗读„„教师要以欣赏的眼光看、听,适当地作些点拨。
二、预留适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走进文本,使学生有话可说。
给足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时间,让学生对作品作整体的理解,即进行整体性阅读,通过自身认读、理解、评价、鉴赏、迁移等活动有效地把握感知文章的整体内容。在学生与文本对话时,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认认真真地把课文读好,除了读真确、流利、读出感情外,还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独到的感受,提出自己感性趣的问题,学生只有熟读课文,有了自己的感悟和见解,才具备与同学、老师,进行对话的底气。另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与文本对话架起“桥梁”。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为学生及时排除障碍,使学生树立起阅读文本的信心。
另外,预留的时空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个性意识不断觉醒,给学生以咀嚼、玩味、充分感悟的余地,唤起学生的注意和紧张,使学生处于探究的亢奋状态,让学生自主地与课文的情感相碰撞并产生思维的火花,从而感悟到文章语言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最终完成由疑惑到自我感悟的质的飞跃。
三、利用精彩发言使对话走向深入
课堂上教师因急于完成教案的一个个步骤,眼里、脑中往往只有教案,耳朵里没有学生的发言,自然不能抓到学生即时的思维火花,利用课堂上生成的教育资源调整、引领学生与教师、文本对话。许多优秀教师往往在课堂上做的更多的是“倾听”,在听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捕捉到学生的精彩发言并把它定格、强化,在给予激励性评价的同时,将学生发言作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起来,引领学生进入深层次的文本对话。
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在于教师对学生的爱心,对教材钻研的透彻,对课堂教学的慧心。如果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与教师、同学、文本对话像在与亲人、知己、故友交流一样,在对话中长知识、练思维、育美感,能不喜欢语文吗?
四、注重实践,鼓励创新,提升对话的价值。
对话教学最终要让学生实现知识与应用的对话。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他们实践与创新,提供足够素材、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多种感官并用,从而提升对话的价值。经常采用多种形式,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说、做、画、演、写的机会。
教学对话是互动的、交往的,它强调师生、生生动态信息交流,使师生的认知、思想、在互动、交往中得到螺旋式的渐进与提升;这种对话也是创造的、生成的,教师既要学生走进教材,与教学平等对话,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鼓励学生敢于对教材怀疑、质问和批判,使教学既要遵循文本,又要超越文本。教师在围绕某一话题 进行对话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学会倾听,欣赏学生的“真情告白”与此同时,教师要及时扑捉有价值的生成性的话题,组织学生开展思维的碰撞,引发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提高对话教学的质量。
对话,只要是有意义的,它就会焕发出迷人的色彩,就能让我们感受到它的精彩和魅力!对话教学是一个处处彰显着平等温馨的气氛、现实开放的理念、动态生成的认知的灵性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有理由相信,语文教学将成为学生成长的“心灵鸡汤”,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将在知识的、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第五篇:如何提高语文课堂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摘 要: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有机整体,也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平台。教师应该通过恰当的教学手段,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合理把握时机,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努力提高师生互动的有效性,让课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有效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它既是师生间交互作用和影响的方式和过程,又是师生间互动所导致的相互间心理上、行为上的改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通过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提升,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使学生得以健康发展。课堂教学中如果缺少互动就缺少了生命的气息和生命的灵动,而构建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课堂教学能有根本性的变化,更能清楚地看到教师尊重教育的风采,学生尊重学习的良好品质,对培养具有良好素质和竞争力的新一代有着重要意义。
一、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构建积极、有效互动的前提。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师生关系是否融洽、和谐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实践证明,良好和谐的课堂气氛能激活学生的脑细胞,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开发他们的思维潜能,更好地促进他们接受新知识。这就要求教师不能把消极的情绪带进课堂,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尽自己所能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打好基础。尤其是导入环节,可以通过故事、游戏、谜语、音视频资料等激发学生的兴趣,从一开始就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教师还可以通过语言、眼神、动作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激情感染学生,使学生的心随着教师的情感而奔腾澎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可以是一个温柔的眼神、一个会意的微笑、一句暖心的话语、一个赞许的姿态、一个体贴入微的动作,不经意间会使学生感到教师的关心、赏识,心理上就会产生说不出的愉悦与满足,这就无疑能促进他们积极上进,激起他们参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勇气,增强他们的自信。“相信自己,你一定能行”、“别紧张,放心说”、“棒极了”这些句子应该成为每一位教师使用频率最高的词。只有在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会以饱满的热情和健康的心态,积极参与到师生互动中来。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课堂乱成一团糟,似乎觉得“让学生牵着鼻子走”,才真正体现新课标提到的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做好“平等中的首席”。
二、发挥学生主体性,是构建积极、有效互动的基础。
传统课堂上,学生被当成是单独的学习个体,教师往往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有点为老师独尊的架势,而且一味地强调学生接受老师灌输的现有知识,很少甚至没有考虑过学生的真实感受。新课改中强调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课堂上,教师应该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给学生看的条件,给学生想的时间,给学生说的机会,给学生创的空间,允许学生提出不同见解,让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学生能够读懂的就不再讲,学生能够领悟的就不再分析,培养学生动脑解决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其次,教师要合理划分学习小组,抓住契机,适时开展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就是生与生、生与师、生与一切人的合作,通过多项互动的交流,使每个学生都有语言实践和自我表现的机会,既让每一个学生都发表看法,又养成注意听取别人意见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启迪,互相帮助,解决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再次,教师要巧妙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在课堂学习中借助课文情景创设主动、互动的学习局面,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合各自发展的听、说、读、写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索问题的意识。只有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动起来。
三、把握恰当的时机,是构建积极、有效互动的保障。
师生互动作为调节课堂气氛,增强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无疑受到了每位教师的青睐,有时一节课还要设计几次互动活动,该互动的时候互动,不该互动的时候也互动,一节课下来,感觉是热热闹闹,事实上,只是为了互动而互动,不是为了教学而互动。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设计互动活动。首先,要“动”在教学重难点。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通常具有明确的目的,它往往借助知识的传授,通过有效的媒介,如语言、文字、行为、态度,或肢体语言完成某个教学任务。这就意味着进行师生互动时应该具有一定的目的性,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因为只有当学生独立解决某个问题遇到困难,需要寻求他人帮助、产生了交流与合作的心理需求时,再安排合作与交流,才可能将学生的潜力在互动活动中激发出来,学生才能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其次,“动”在情感需要处。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语文教学不仅仅强调知识的传授,更重视情感的体验,新课改也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设置与实现。因此,语文教学中,要合理利用触及学生情绪、感情、意志、精神的内容设计互动活动。北师大版教材每一单元都有一个单元主题,如七年级上册,就设计了“童年梦痕”“秋日撷英”“亲情歌吟”“生命礼赞”等内容,教学时,就可以设计相应的互动活动,因为都与自身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学生自然就有话可说。这样,课堂就从“一言堂”变成了“众言堂”,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了包容、共享的互动关系。再次,“动”在师生合作处。新课改强调,教师不仅是教学的组织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和引导者。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时不能做看客,无事可做,而要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疑惑、困难的时候,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创造师生互动的环境,倾听讨论点拨,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在探索、思考、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四、关注每一个学生,是构建积极、有效互动的必要条件。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中心的主体地位,是课堂的主角,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整个课堂就是教师在讲,好学生在回答问题,绝大多数同学在记笔记,甚至有一小部分同学在开小差,游离于课堂之外。师生互动根本无从谈起,更别说有效性。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关注全体的同时,还应关注每一个个体。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收集与教材有关的资料,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使学生能和教学内容产生感情共鸣。尤其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组内分工要明确,让每一个同学都有事可做,参与到学习、互动中。还要引导学生平等交流,要让优等生摈弃看不起学困生的思想,明白“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道理,学会倾听。对那些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的同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多提问、多鼓励,激发他们的参与兴趣,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让他们感受到互动学习的快乐,这样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不要让师生间的互动变成教师与个别学生的互动。
师生互动作为课堂教学一种必不可少的交流方式,要真正体现它的有效性,教师不仅要在理念上重视它,更要在实践中处理好互动中形式与实质的关系,以平等的师生观来指导与学生的交往过程,通过师生平等对话,构建轻松和谐的课堂“学习共同体”,让课堂动起来,充满生机活力,真正实现“优质高效”。
参考文献:
[1]周静.提高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有效性策略.新课程导学,2013(9).[2]李文静.提高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有效性之我见.教育教学论坛,2010(15).[3]于欣.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策略初探.中学语文,20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