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朱自清《冬天》[推荐]
《冬天》 ——朱自清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煤油不打气炉)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又是冬天,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S君刚到杭州教书,事先来信说:“我们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那晚月色真好,现在想起来还像照在身上。本来前一晚是“月当头”;也许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别吧。那时九点多了,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当间那一溜儿反光,像新砑的银子。湖上的山只剩了淡淡的影子。山下偶而有一两星灯火。S君口占两句诗道:“数星灯火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我渐渐地快睡着了。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船夫问要不要上净寺去;是阿弥陀佛生日,那边蛮热闹的。到了寺里,殿上灯烛辉煌,满是佛婆念佛的声音,好像醒了一场梦。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S君还常常通着信,P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特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
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台州是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只有一条二里长的大街。别的路上白天简直不大见人;晚上一片漆黑。偶尔人家窗户里透出一点灯光,还有走路的拿着的火把;但那是少极了。我们住在山脚下。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风声,跟天上一只两只的鸟影。夏末到那里,春初便走,却好像老在过着冬天似的;可是即便真冬天也并不冷。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但因为走路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还只当远风送来的,想不到就在窗外。我们是外路人,除上学校去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那时是民国十年,妻刚从家里出来,满自在。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着她那微笑的影子。
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
赏析:
提起冬天,人们会想起茫茫雪野的世界,冷飕飕的寒气透着冰冷。然而朱自清笔下的冬天,却有一股人间温暖的热流充盈其间。
文章用变幻的镜头摇出了三幅冬日的特写,形成一组独有的不同景观。
第一幅画面:古老的房子,昏暗的“洋灯”,乌黑的锅炉,父子四人围坐在一起就着氤氲的热气吃着白水煮豆腐,尽情品味难得的天伦之乐。谁人不曾有过这等往事?只是此刻的回忆是那么清晰,勾起人们一份诗化的温柔。
第二幅画面:静静的冬夜,“我”和友人泛舟西湖,头上一弯明月,远处一抹湖山,山下一星灯火,身边一阵桨声。渲染着清幽宁静,映衬出友情的悠远流长,无声的画面却胜似有声的世界。
第三幅画面摇曳出“白天不见人”,“夜晚点火把”的长街,临街的“大方窗”时时闪现出母子三人的微笑迎着“我”归来。隐含着作者难以言表的孤寞,又流露出对妻子的无限怀念。
三幅画面中的景色与人物深浅有致,远近相间,动静结合,虚实掩映,营造出“冬天里的春天”,展现了人间亲情、友情、爱情这一永恒主题。
推荐教师:黄泰
第二篇:朱自清《冬天》
朱自清的散文《冬天》
一、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江苏扬州/江都人,生于江苏东海,5岁时迁扬州;祖籍浙江绍兴。1916年考入北大,读哲学,1920年毕业;先后在杭州、扬州、上海吴淞、杭州、台州、温州、宁波、绍兴上虞的中学或师范学校任教;1925年(27岁)起任国立清华大学国文/中文系教授,后任系主任;抗日战争期间,任由清华、北大、南开三校联合组成的西南联合大学文学院教授、中文系主任;1946年起复任已返京的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48年(50周岁)时因严重胃病且并发肾炎而逝世。背景:
《冬天》是朱自清的一篇回忆性抒情散文,作于1933年冬天。作者从当时身处的冬天回忆起以往和父亲、朋友、妻儿一起过冬天的情景,情动于衷而不能自禁,因而写下了这篇散文。
三、理解课文:
1)这篇散文主要是由三个画面/事件构成的: 第一幅画面是作者儿时在家里过冬的情景。
寒冷的冬夜里,父亲与三个儿子一起围着炉子吃白煮豆腐:古老的房子,昏暗的灯光,乌黑的锅和炉子,雪白的豆腐;父亲时不时地站起身来从冒着热气的锅子里夹起豆腐并放在儿子们面前的碟子里。屋外虽天寒地冻,屋内却温暖如春,因为父子围炉吃豆腐的情景饱含着浓浓的亲情!
第二幅画面是作者青年时代与两个友人一起冬夜泛舟游西湖的情景。
文中的S就是叶圣陶(1894-1988,江苏苏州/吴县人)。事情经过是这样的:1921年夏天,作者辞了扬州八中教务主任之职,到中国公学任教,在那里结识了叶圣陶。不久,作者到杭州的浙江第一师范(原杭州府中学、浙江省第一中学,现杭州高级中学[或杭州师范大学])教书,叶圣陶也因约而来,两人同住在一个房间里。当年12月14日(公历)晚上,他们和另外一位友人一起坐着小船游西湖:溶溶的月色,软软的水波,淡淡的山影,星星的灯火,湖山之间十分地平和寂静,只有均匀的桨声在夜空中轻轻地荡漾着。冬夜的西湖上,风是冷冽的,但朋友间的友情却温暖着彼此的心,小划子上满载的正是作者与友人之间的深厚友情。第三幅画面是作者与妻儿在台州过冬的情景。
1922年9月,作者在台州浙江第六师范学校[现台州学院]教书,过了冬天才离开那里。虽然时间已过去十年,妻子也已去世四年了,但那时的生活情景却让作者不能忘怀:山上松涛阵阵,天上飞鸟数只,街上少有人行;作者一家人当时所处的生活环境十分冷清,可是,作者即使在冬天也不觉得冷清,反而觉得温暖如春,因为家中有他所深爱、同时也深爱着他的妻儿三人与他相濡以沫、朝夕相处。情感:作者写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亲情、友情与爱情(尤以前两者为明显)。作者曾在给好友俞平伯的信中说:“在狭的笼里的唯一的慰藉,自然只有伴侣了。故我们不能没有家人,不能没有朋友,否则何可复堪呢。以心情狭小的我,人类决不能做我的同类。所谓我的同类,全世界只有几个人,我如失了他们,便如失了全世界。”。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朱自清对于人类社会是怀着一份愤世嫉俗之心的,而且,从总体上看,朱自清对人类是不信任也不喜欢的。由此,作为一个个体存在于人世,朱自清的内心其实是非常孤独也非常悲观的。所幸的是,作者很清楚能够支持他活下去的力量是什么,也知道怎么去获得这种
力量,而且,实际上也获得了这种力量。这种能够支持他在这个总体上既不安全也不美好的世界上活下去的力量,就是亲人之间的亲情、朋友之间的友情和爱人之间的爱情。正是出于对人类社会和人生的这种认识,作者才会倍感亲情、友情与爱情的可贵,才会写下这篇歌颂亲情、友情与爱情的不朽散文。2)这篇的文章结构相当独特。
从表面上看,文章的前三段所描写的三个生活断片都是各自独立的。各个画面实际上是形断实连的。“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这句话中,作者点明了文章的主题:人情的温暖及其之于人生的重要性。
作品的前三段就是这一总主题的三个相对独立的方面——亲情、友情与爱情以及它们各自之于人生的重要性——的各自具体的展现。而作品前三段所描写的三个表面上相对独立的事件(及其所暗含的相应主题方面)经由总主题的统合作用就成了实际上浑然一体的意义整体。这篇散文的最大特点就是形散神聚[不散],即:以(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及其之于人生的意义)为线索串起三个相对独立的富于人情美的生活画面,使它们以各自相对独立的乐章的形式互相结合成为一支歌颂人情美的完整颂歌。3)表现手法上的特点:
一、善于运用贴切而富于创造性的比喻来生动地表现事物的状貌或性质。
二、善于运用典型事例和典型细节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或其他特点。
三、善于用白描的手法表现人物或环境的特点。
如作品中写月下的西湖、冬天的小山城等用的都是寥寥几笔就传达出事物的主要特征的白描手法。
四、善于用反衬手法来凸现事物的特点或性质。
如:作者在写父子三人冬夜围炉吃豆腐时,先写锅子和炉子的黑,再写豆腐的白,在黑白对比中使豆腐更显得白。再如,作品中用来表现人情的温暖的事件都发生在一年中气候最为寒冷的冬季,文中几次将自然环境中的气候的寒冷与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所给人的温暖相对照从而在对比中让人更加觉得人情的温暖。
四、问题理解。
1.文中记叙了发生在冬天里的那三件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2.第三段中台州的冬天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3.文中最后一句说:“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对这句话应该怎么理解?
1.①童年和父亲、兄弟围着小洋锅吃白煮豆腐。② 与朋友冬日夜游西湖。③与妻子在台州生活。
2.台州的冬天是即便是真冬天也并不冷。这样写是想表现他们在那里人生地不熟,又遇到这些发生在冬天里的事,洋溢着浓浓的亲情,温暖着“我”的心。3.冬天,只有一家人的亲情、友情才显得很温暖、温馨。
附:《冬天》赏析
说起冬天[用这一分句引出有关冬天的一个具体事件],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善于运用比喻来生动地表现事物的状貌或性质,如这里用“好些鱼眼睛”来比喻水烧开时锅中不断形成并上升 的气泡、又用“反穿的白狐大衣”来比喻水中豆腐的白嫩细滑]。锅在“洋炉子”(煤油不打气炉)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善用对比来凸显事物的性质。]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qu4,眯眼细看]着眼睛,从氤氲[yinyun1,烟气或烟云弥漫的样子]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善于运用典型事例和典型细节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或其他特点,如这里用“站起来”、“微仰着脸”、“觑着眼睛”、“伸进筷子”、“夹起豆腐”、“放在(我们的)酱油碟子里”这一连串典型细节及其所构成的典型事件来生动地表现父亲对孩子们的关爱之情]。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这种饮食活动的目的主要在于消磨时间和体验活动本身的乐趣,因而,这种活动虽采取了饮食活动的形式但实质上主要是游戏活动]。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用人物自己的话来表现其内心世界,如这里用父亲所说的“晚上冷,大家吃了暖和些”这句话来进一步表现父亲对于孩子们的关爱之情]。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的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表现作者对儿时冬夜里一家人围着炉子吃豆腐这种洋溢着亲情的游戏性饮食活动的由衷的喜爱之情并由此进一步渲染作者所身处的家庭的亲情之温暖]。
[本段是关于冬天的话题的一次具体展开。在这一段中,作者细腻地描述了自己儿时所经历的冬夜里一家人围着炉子吃热豆腐这种洋溢着亲情并充满着乐趣的游戏性饮食活动,生动地表现了作者一家人之间的浓浓亲情、尤其是作者的父亲对于孩子们的深切关爱之情。
又是冬天[用这一分句引出有关冬天的另一个具体事件],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晚上,跟S君[指叶圣陶]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S君刚到杭州教书,事先来信说:“我们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那晚月色真好,现在想起来还像照在身上。本来前一晚是“月当头”;也许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别吧。那时九点多了,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当间那一溜儿反光,像新砑[ya,擦亮]的银子[善用比喻来生动地表现事物的状貌或性质,如这里用“新砑的银子”所具有的光亮来比喻月光在水面上形成的反光的光亮]。湖上的山[指孤山]只剩了淡淡的影子。山下偶尔有一两星灯火。S君口占[口头吟作]两句诗道:“数星灯火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我渐渐地快睡着了[这两句话不应理解成:当时的西湖景色不美因而让人提不起精神,而应理解为:当时的明月辉映之下的西湖给人以强烈的静谧阴柔之美感,因而,当时一起夜游的人都不忍心用说话声破坏了月光下的西湖的那份静柔平和之美并陷入对于这种美的仔细品味和深切享受状态中。由此,这里实际上是在用由环境所引起的人的主观反应来从侧面渲染环境的静谧之美。]。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船夫问要不要上净寺去;是阿弥陀佛生日,那边蛮热闹的。到了寺里,殿上灯烛辉煌,满是佛婆念佛的声音,好像醒了一场梦。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S君还常常通着信,P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特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
[本段继续展开关于冬天的话题。在这一段中,作者描述了自己青年时代所经历的一次与两位友人一起冬天夜游西湖的往事,生动地描写了月光下的西湖的静谧之美,并含蓄地表现了作者与友人之间的深厚友情。
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用这一分句引出有关冬天的第三个具体事件],一家
四口子。台州[指历史文化名城临海古城]是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只有一条二里长的大街。别的路上白天简直不大见人;晚上一片漆黑[用白描的手法写小山城的冷清]。偶尔人家窗户里透出一点灯光,还有走路的拿着的火把;但那是少极了。我们住在山脚下。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风声,跟天上一只两只的鸟影[用反衬的手法来写居住环境的幽静与冷清,其效果犹如唐代诗人王籍在《入若耶溪》一诗中所描述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夏末到那里,春初便走,却好像老是在过着冬天似的;可是即便真冬天也并不冷。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但因为走路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还只当远风送来的,想不到就在窗外[继续用白描手法描写小山城的冷清]。我们是外路人,除上学校去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写妻的娴静温柔的性格与明理顾家的美德以及她对于丈夫和子女的关爱之情]。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用对于春天气候的感受来比喻性表现自己对于家庭的幸福感受且以家外环境的如冬天似的冷清来反衬家内亲情的温暖]。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的微笑地向着我[善于用典型事件与典型细节来表现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如这里用妻儿站在窗边等待作者回家、等到作者回家时脸上都露出天真的微笑等典型细节及其所构成的典型事件来生动地表现作者与妻儿之间的浓浓亲情]。似乎台卅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用由事件所引起的主观感受来进一步渲染作者与妻儿之间血肉相连、相濡以沫的深厚亲情与爱情]。那时是民国十年,妻刚从家里出来,满自在。现在她死了[按本人的感受,这里的“死”字不如用“离开这世界”等不易引起负面情感反应的说法来替换]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着她那微笑的影子[写作者对于亡妻(武钟谦, 时祖籍杭州的扬州名医武威三之女)的深深怀念之情。作者与妻子同年,两人于14岁订婚19岁结婚,生有三子三女。妻子病逝时才32岁。(三年后,朱自清与北平艺术学院毕业的成都人陈竹隐结婚。)]
[本段继续展开关于冬天的话题。在这一段中,作者回顾了自己与妻儿一起在台州任教时与妻儿一起过冬的生活情景,生动地描写了小山城的冷清以及与环境的冷清和天气的寒冷恰好形成鲜明对照的家庭生活的温馨,表现了作者与妻儿之间血肉相连、相濡以沫的深厚亲情与爱情。
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写作者对于亲情、友情与爱情的共同感受,并由此不言而喻地表现了亲情、友情与爱情之于人生的意义。] [本段是对前面三段所描写的作者所经历的发生在冬天的三个生活片段及其所表现的亲情、友情与爱情的总结。在本段中,作者总结了亲情、友情与爱情所唤起的主观感受的共同性——它们都让人感到生活的温暖并让人感到这样的人生是值得一过的,还由此不言而喻地表现了亲情、友情与爱情之于人生和人生幸福的重要性。从结构上看,本段在全文中起总结全文、点明主题并用此主题将前面所写的内容串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意义整体的“合”的作用,是全文的“文眼”之所在。】
第三篇:朱自清 冬天
朱自清《冬天》读后感
1读朱自清的《冬天》有感《冬天》犹如一杯茶,只有细品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奥妙。初读《冬天》如同饮白开水,饮之无味弃之却可惜。再读《冬天》,如同饮着白糖水,加了点甜意,带着点温暖,让我有了食欲.有读《冬天》,如同品着绿茶,淡淡甜意与清香,在口中迷散,回荡。
在《冬天》里,朱老以绵密的笔触,描写了儿时在寒冷的冬天里和父亲围坐在屋里吃白水煮豆腐,和叶圣陶冬夜泛舟西湖,以及在寒冷的台州与妻子和睦相处的情景。给我们生动地展示了父子之情,朋友之谊,妻子之爱,于寒冷的冬天里一次又一次地撞击着你的心灵,让你感受着暖如春的人情。曾几何时,坐在爸爸的肩上,用小手拨弄着爸爸的头发,摆出一个个造型;又或是趴在爸爸的背上感受着背的温暖。这只是儿时仅存的一点记忆,除此之外,父亲对我的爱显得如此模糊。
读完朱老《冬天》父亲为孩子们夹豆腐的情景,我的爸爸又再次浮现在我的眼前。“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父亲将他的精力挥洒在那无言的土地之中,早出晚归。但他从未忘记带上我,“有父亲在的地方,就有我”.黑暗中,那个穿着大人外套好像穿着戏服的小女孩,踉踉跄跄跟在父亲后面的是我;书桌旁那个握着我的小手一遍又一遍地在纸上写字的,是父亲:饭桌旁,那个坐在父亲腿上,细心听父亲教我使筷子的是我。我如一颗幼嫩的苗儿,在父爱的光芒下茁壮成长。
感谢《冬天》让我在萧索的冬天品味着温暖的父爱。第一次踏入幼儿园时,我便与父母有了短暂的分离,如同雏鹰发面临飞翔。我静静地坐在教室的一旁听着新同学的嬉闹,觉得很奇妙。于是我也加入其中,分享着相互的小秘密。寒冷的冬夜,当我为不见的自行车而伤心难过的时候,是朋友在陪伴我寻找;马路上,当我被撞躺在地上时,是朋友从围观的人群挤进来,送我去医院; 当我考试考砸而难过时,是朋友默默送上手帕。朋友是我倾诉的对象,朋友是我分享秘密的对象。古代一些文人骚客聚集在一起,他们或吟诗作赋,或谈古论今,志同道合让他们成为朋友。朱自清年轻时和叶圣陶冬夜泛舟西湖的场景令我羡慕,夜半时分,约上朋友,在月光下听着船夫讲传奇的故事。我想就是江风再凉,也不会感到冷吧!“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们能感受到夫妻间至死不渝的爱情,然而这过于表达,没有细品的意韵。而朱老却把爱妻之情表达得朴素而又感人,如淡淡的绿茶,品完后仍有余香。每天在上学习的路上,总能看见这样一个场景。身有残疾的老人坐在轮椅里,身后是推着他的老伴。两人一路默默无语。推着车的老婆婆似乎走路也不方便,每走一步都要费力地动着双脚。一次又一次,一天又一天往返于家与广场。或许老公公想着日出,或许老公公陪着老婆婆做康复训练,又或是„两人的衣着朴素,却给萧条的冬天增添了一道风景,使人觉得暖意浓浓。一袭寒风,吹彻心骨;一夜冰封,万里皑皑。三读《冬天》让我收获温暖。
2第一次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冬天》便被文中的情感感动着,这篇写于30年代的散文淡淡的却又充满温暖与诗意,朱自清先生是少数几个文笔细腻得能与女性媲美的男作家。文品如人品,朱先生的文风就如同他的为人,他的散文贴近生活、富涵感情,却又不瘟不火、清新自然。我们读他的文章毫不费力,看似简单,但其中的情感却需要仔细体会、品位,这样的文章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
提起冬天,人们自然会想到冬天的寒冷,会想起皑皑白雪和凛冽的寒风,朱先生不愧是写情的高手,他笔下的冬天,不是冷风飕飕、白雪漫漫的冬天,而是可以一家围在热腾腾的炉子边享受着白水豆腐,几个人在西湖上泛舟赏月,可以微笑的冬天,这样的冬天其实寄托了春天般的情,如温暖的春天,一种人间温情充盈其间。“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 每读一次,都有新的感受。今天,当我再次朗读的时候,朱自清文中那朴素而温馨的情感气息扑面而来,也洋溢在我心间,感染着每一位第一次读到这篇文章的人。“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读完这最后一句,我仿佛都忘记了自己的存在,而沉浸在了朱自清所营造的爱的氛围里„„在这篇散文中,作者选取了互不相干的三个场景:父亲为孩子夹豆腐,冬夜与朋友泛舟西湖,一家人在台州过冬。三个场景,都是白描式的简单勾勒,寥寥几笔,意味全出。犹如三副淡淡的水墨画,没有浓墨重彩,却散发着淡淡清香,沁人心脾。《冬天》在这里不只是为了单纯写冬天,我觉得朱自清写冬天是为了写出对过去往事的怀念,对友情亲情的怀念。而这些体现友情、亲情的事都发生在冬天。这篇文章所写的都是生活中非常平淡的小事,而且溶注的感情也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生离死别之类的,而是一种非常平凡而朴素的情感,但这种情感在严冬的衬托下,特别温暖、温馨。我们不妨关注朱先生散文中的细节!吃豆腐,“眼巴巴地望着那锅”是细节;划船,“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我渐渐地快睡着了” 是细节;还有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也是细节;打动人的总是细节!还有“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的向着我”,这是细节„„细节描写是这篇散文动人心扉的原因之一。
“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这句话深切反应了先生的感情。也难怪家人们站在家里对他亲切地微笑的那幕短短的画面他会一直不忘,还有妻子在漫天风雪里自在的样子——即使自己的妻子已死了四年。“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我想这就是先生的感受吧。冬情如春。冬情如春。
朴素洁净的文字,暖人心灵的细节,略带写忧伤的情怀——这篇短短的散文凭借着这些优点让读者感动。如今,生活的快节奏让我们迷失了自我,忘记了自己脆弱的心里也需要抚慰。我们往往忽略了父母的关爱,往往不注意朋友的叮咛,但生活中让我们感动的,往往就是这些不起眼的小事。在这样的背景下,这篇短文显得尤为重要。让我们略微停一停忙碌的脚步,来发现身边美丽的故事,让心间充盈真情的暖流„„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很美,真的很美,一如你的名字。有人说它们“清丽”,有人说它们“清秀”,也有人说它们“清幽”,可都离不开一个“清”字,朱自清的“清”。炎炎夏日,我乐意坐在安静的书吧里,吮着冷饮,和着优美的古典乐,轻声细读你的文字,细细品位着字里行间的韵味,细细地读你,读一个洒脱的你,淡泊的你。
3给心灵一杯暖茶 ——读《冬天》有感
当读完朱自清的《冬天》的时候,我的心一下子被温暖了,继而思绪也如长了翅膀一样飞得很远,禁不住,眼睛就会自然的眯起来,眺望远方,心灵底下的美好一如漫卷的画卷一一舒展开来。
大文学家朱自清生活的年代应该是战火纷飞的年代,人们为生计所迫,纠缠于心的总是苦难、饥饿、逃亡、萧条„„但是,从他的《冬天》里我们看不到这些惆怅,同样我们也并不认为先生的孱弱,无病呻吟,因为知道先生的为人是有一副傲骨的,虽然已经时隔近60年,却依然温馨。
随着先生细腻的文笔,自己的目光也走入了令人怀念的冬天:养在锅里的、嫩而滑的豆腐,被熏得乌黑乌黑的炉子、老屋子、父亲透过白白的热气为我们夹起的豆腐„„这一切温暖而熟悉,都透着浓浓的温情与暖意。仿佛自己也是这样的坐在炉前,如小孩般享受着关怀。还有朋友间的灵犀相通的意会,晚归后,家人那种翘首守候。读来,那么淳朴,那么地真,没有波澜壮阔的宏大,也没有惊天动地的深刻,但是依然深深地印在我们的心底,打动我们的心,如冬天捧在手的一杯暖茶,温在手心,暖在心底。
而现在,这样的一幕幕的温存似乎离着我们越来越远了,我们匆匆的赶路,我们匆匆的追求理想目标,漂亮绚烂的生活中,我们逐渐变得华丽,并孜孜不倦的追求华丽,享受华丽,这些琐碎的细节不屑被
人提起。因为一个个宏大的目标需要我们去实现,却也忘了老家袅袅飘起的炊烟,忘了母亲细细缝制的衣角,忘了岁月细细密密的痕迹。五光十色的生活映亮我们的眼睛,杯盏交错中我们口若悬河,却忘记了静下来,回想深藏于心底的感动。
想到这些,就被先生的洒脱所折服,不被尘世所累,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真情,珍藏内心的是丰满充盈的温暖。4朱自清《冬天》赏析
真意切质朴自然——《冬天》赏析
朱自清先生不愧为写情的高手,一篇《背影》不知令天下多少父子柔肠百结,令多少读者掩卷沉思。这篇《冬天》,作者撷取生活中的三个片断,不仅写了他惯常写的父爱,而且将之扩展到友爱、情爱。既揭示了亲情的美好,又昭示着友情的绵长。
文章开门见山,点明题目“冬天”,先描写父子四人围坐在“洋炉子”旁边吃水煮豆腐的情景。那高高竖起的“洋炉子”,熏得乌黑乌黑的“小洋锅”,以及“嫩而滑”“热腾腾”的豆腐,一个个物象,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凸现出冬天的寒冷和父爱的温馨。第二段写作者和两个朋友月夜泛舟西湖的情景,皎洁的月光,“软软的水波”,淡淡的山影,浅浅的微笑,这一切,虽时隔十多年,只因友情的珍贵,作者记忆犹新。第三段,写寂寞山城中妻儿天真的微笑,作者一生漂泊,居无定所,但即使客居他乡,生活在寂寞的山城,有了妻儿天真的微笑,冬天也“老是春天”,寂寞只属于屋外空旷的山城,而不属于屋内情意绵绵的家。最后总括全文,点明即使是冬天,“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全文就像一部无声电影,质朴、自然,一个个特写镜头,都流露出深厚的思想感情——亲情、友情和爱情。
巧妙地运用对比映衬的手法是本文的特色,文章中冬天的寒冷与内心的温暖形成鲜明的对比,营造出“冬天里的春天”的气氛。比如第二幅画面,月夜泛舟西湖。时令是冬天,时间是晚上九点多钟,当时的环境是,“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山下偶尔有两星灯光”(可见人们大多入睡了),且“有点风”。而我们三人感觉像是春天:“暖风吹得游人醉”,“我渐渐地快睡着了”;“S君口占两句诗,”我们都在“微笑”。淡淡的笑,驱散了冬天的寒意,浓浓的友情,化解了冬天的严寒。
另外,文章的语言质朴饱蘸着情意,比如写父亲夹豆腐的情景。他“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一“仰”一“觑”一“伸”一“夹”一“放”,诠释了无言的父爱,饱含着作者的感激之情。
文章以“冬天”为题,串起三个感人心怀的片断,表达亲情友情的珍贵。情真意切,回味隽永。
5《春暖花开时》读朱自清散文读后感
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獈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凯勒 春暖花开时
今天有幸读了朱自清先生的《春》,读罢,我在愈来愈冷的冬季感受到了春天般的暖意,身心皆舒,也让我感叹作者清新、细腻的文笔,仔细推敲字词句,发现这些普通字词,熟悉到不能熟悉的修辞手法,拟人,比喻。简洁易懂,并没有过多的刁钻,他那栩栩如生,独一无二的语句,像春雨般滋润着我的心田,不禁眼前呈现一幅鸟语花香,绿意盎然的春景图。整篇文章最令人赞叹的并不是那美伦美焕的语句,而是透过语句折射出人生的哲理,让人不禁低头重新审视自已的人生。春,生机勃勃,莺歌燕舞是它的代名词,是全新的开始,“刚起头儿,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春风吹散过去一年积在心头的阴云,春雨洗去过去一年留在“身上”的尘埃,轻盈,畅快。悲观者杞人忧天,乐观者未雨绸缪;悲观者厌恶冬天,厌恶冬天的寒冷,乐观者则热爱冬天,因为他们知道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一年之季在于春,春天是最富有活力的季节,想在秋季获得丰收,就要在春季里辛勤地耕耘,耕耘与收获是因果关系,天下真的没有掉馅饼的事,千万不能做那个守株待兔而被万人耻笑的人,我承认,每个人都曾想到过不劳而获,美美地想着坐以待“币”,可是现实用事实告诉你,义正辞严地告诉你:“不可能!。”
现在有的孩子时兴流行攀比,IPhone,触屏手机,MP5,游戏机......轮番上阵,吸引着孩子们的眼球,轰炸着孩子们极低的心理防线,孩子们的无理要求压得家长们喘不过气。看见身边的同学一个个玩着触屏手机心里不是滋味,“无意”中和妈妈聊起,妈妈语重心肠的一番语让我羞愧不已,父母的辛勤工作换来的血汗钱而我们却肆意挥霍。我们是学生,拼的是成绩,拼的是未来,而现在.......《春》,仿佛是朱自清先生的淡淡叙说,叙说着春的艳,春的丽,春的与众不同,春的趣意蓬勃。不仅感受到动人,活力的情感,还悟出出了许多做人、处事的道理。抬头望望窗外----寒风把树吹黄,心吹蓝,把大地熏得灰蒙蒙,把心静润的绿油油。朱自清先生笔下的冬天,非但没有一般人感觉中的寒冷、萧索,反而给人一种春日融融阳光般的温暖。以“冬天”为题,不是像我们想象介绍季节,也不是描写冬天的特有景物——冰雪。而是回忆发生在冬天的三件事情,用质朴的语言在平淡的叙事中展示了三个场景——父亲为孩子夹豆腐,冬夜与朋友泛舟西湖,一家人在台州过冬。三个场景,都是白描式的简单勾勒,寥寥几笔,意味全出。犹如三副淡淡的水墨画,没有浓墨重彩,却散发着淡淡清香,沁人心脾。品味三个看似毫不相干的场景,我们仿佛和作者一样,也在寒冬里体会到了一股暖流,从而沉浸在朱自清先生所营造的爱的氛围里。
统观全文,朱自清先生以“冬天”为线索,将发生在冬天的三件事串联起来,用质朴的语言,说着平平常常的事,诚恳亲切,让“情”贯穿着三个平凡的场景。直到文章的最后,才直抒胸臆吐露了他内心的真实感受:无论怎麽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总是温暖的,并以此来升华文章的主题。浓浓的亲情及友情,像春雨“润物细无声”般地悄然或融于叙事之中,或融于描写之中。
第四篇:朱自清 冬天 教案
真意切质朴自然——《冬天》赏析
朱自清先生不愧为写情的高手,一篇《背影》不知令天下多少父子柔肠百结,令多少读者掩卷沉思。这篇《冬天》,作者撷取生活中的三个片断,不仅写了他惯常写的父爱,而且将之扩展到友爱、情爱。既揭示了亲情的美好,又昭示着友情的绵长。
文章开门见山,点明题目“冬天”,先描写父子四人围坐在“洋炉子”旁边吃水煮豆腐的情景。那高高竖起的“洋炉子”,熏得乌黑乌黑的“小洋锅”,以及“嫩而滑”“热腾腾”的豆腐,一个个物象,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凸现出冬天的寒冷和父爱的温馨。第二段写作者和两个朋友月夜泛舟西湖的情景,皎洁的月光,“软软的水波”,淡淡的山影,浅浅的微笑,这一切,虽时隔十多年,只因友情的珍贵,作者记忆犹新。第三段,写寂寞山城中妻儿天真的微笑,作者一生漂泊,居无定所,但即使客居他乡,生活在寂寞的山城,有了妻儿天真的微笑,冬天也“老是春天”,寂寞只属于屋外空旷的山城,而不属于屋内情意绵绵的家。最后总括全文,点明即使是冬天,“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全文就像一部无声电影,质朴、自然,一个个特写镜头,都流露出深厚的思想感情——亲情、友情和爱情。
巧妙地运用对比映衬的手法是本文的特色,文章中冬天的寒冷与内心的温暖形成鲜明的对比,营造出“冬天里的春天”的气氛。比如第二幅画面,月夜泛舟西湖。时令是冬天,时间是晚上九点多钟,当时的环境是,“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山下偶尔有两星灯光”(可见人们大多入睡了),且“有点风”。而我们三人感觉像是春天:“暖风吹得游人醉”,“我渐渐地快睡着了”;“S君口占两句诗,”我们都在“微笑”。淡淡的笑,驱散了冬天的寒意,浓浓的友情,化解了冬天的严寒。
另外,文章的语言质朴饱蘸着情意,比如写父亲夹豆腐的情景。他“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一“仰”一“觑”一“伸”一“夹”一“放”,诠释了无言的父爱,饱含着作者的感激之情。
文章以“冬天”为题,串起三个感人心怀的片断,表达亲情友情的珍贵。情真意切,回味隽永。
文品如人品,朱自清的文风就如同他的为人。他的散文贴近生活、富涵感情,却又不瘟不火、清新自然。我们读他的文章毫不费力,看似简单,其中情感却需要仔细体味,这样的文章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冬天》,就是这样一篇散文。
在这篇散文中,作者选取了互不相干的三个场景:父亲为孩子夹豆腐,冬夜与朋友泛舟西湖,一家人在台州过冬。三个场景,都是白描式的简单勾勒,寥寥几笔,意味全出。犹如三副淡淡的水墨画,没有浓墨重彩,却散发着淡淡清香,沁人心脾。
细节描写是这篇散文打动人的原因之一。第一个生活场景通过描写父亲为孩子夹豆腐的场景,抒发了对亲情的赞美和留恋。谁的父母没有给孩子夹过菜,可是有谁像作者观察得那么仔细。你看,“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在这个细节里,父亲显得那么笨拙又那么可敬,我们从中体会到父亲浓浓的爱意。第二个生活场景写与朋友的交游之乐,君子之交淡如水,好朋友往往都不是如胶似漆的,你看,“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我渐渐地快睡着了。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多么平和,多么温馨。第三个场景回忆一家人住在台州时的情形,其中有甜蜜的爱情,有圣洁的亲情,你看母子三人等着“一家之主”时的镜头:“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的向着我。”这好像一个特写镜头,让人想起大鸟归巢时、小鸟张大嘴等着享用美餐的情形,任何一个中年男子读到这里,总不免会想到家人的牵挂和肩头的责任。
西方有句谚语说:“上帝存在于细节之中。”可是,我们的眼睛常常不如作家的灵活,我们往往忽略了父母关爱的眼神,往往不注意朋友为自己添加的茶水,但生活中让我们感动的,往往就是这些不起眼的小事。当我们老了的时候,能够想起来的都是这些原以为早该忘记的事情,当初竭力要记住的,差不多已经在记忆中消失。年轻的时候,他们多么重要啊!成绩、职称、新闻、谣言……蚕食了我们宝贵的光阴,直到老去,才知道它们都是那么微不足道。而作家的眼睛却与我们不同,他们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诗意,能够在平淡的日子中寻得感动。
散文讲究形散神聚,在这篇短文中,三个场景、几个细节,都靠“情”这个“神”融合在一起。亲情、友情和爱情是人间永存的主题,这三种感情使得寒冷的冬天也洋溢着暖意。文章题目叫《冬天》,似乎和主题没有关系,这个看似随意的题目却使得文章更有韵味。也许,只有在冬天——季节的或者人生的冬天,我们才会感到情谊的深挚。在冬天,“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这就是情感的力量。
朴素洁净的文字,暖人心灵的细节,略带写忧伤的情怀——这篇短短的散文凭借着这些优点让读者感动。如今,社会发展的步伐如此之快,许多人在所谓市场大潮中忙碌得脚不沾地,迷失了自我,忘记了自己脆弱的心里也需要抚慰。在这样的背景下,这篇短文显得尤为重要。让我们略微停一停忙碌的脚步,来发现身边美丽的故事,让心间充盈真情的暖流……
提起冬天,人们自然会想起北国茫茫雪野的世界,灰蒙蒙的天空罩着冷飕飕的寒气,透着冰冷。然而朱自清笔下的冬天,带来的却是一股暖流,一种人间温暖的热流充盈其间。
散文《冬天》超前地运用了当今摄影艺术手法,用变幻的镜头摇出了三幅冬日的大特写,主画面中又重现出若干连动的小画面,大中套小,大小衔接粘合,主次相间补充,形成一组冬天里独有的不同景观,别有一番韵味。
第一幅画面:古老的房子,昏暗的“洋灯”,乌黑的锅炉,父子四人围坐在一起就着氤氲的热气吃着白水煮豆腐。热流在老屋里滚动,驱走寒潮,给这地冻天寒的夜晚带来了如春的暖意。温馨中父子之间尽情品味难得的天伦之乐。这幅画面看似平实,物都是见惯的,无奇可言,但将乌黑的铝锅,雪白的豆腐,桔黄的灯光这些细物叠印放大,就会突发成空间上的视觉形象的拓展,暗示出昔日生活的时空,这便是一种摄影艺术的再现。亲子们眼巴巴望着“鱼眼睛”似的豆腐块,嫩嫩的、滑滑的从父亲的筷子下掉进自己的酱油碟里,好贪吃好可爱的形象。谁人不曾有过这等往事?围着炉火一家人吃着煮山药煮红薯,听凭呼啸的北风吹打着窗棂。此刻的回忆竟变得那么清晰,顿时勾起一份诗化的温柔。父子情,父子爱被这幅放大的特写无限扩展延伸,构成了读者的想象空间。如今白水煮豆腐不多见了,电火锅涮羊肉涮海鲜倒成为家家冬天的一大景观。旧时与现况在想象的世界里幻化为一体,这就是画面摇动下的魅力。
第三幅画面叠印出另一番情韵:静静的冬夜,“我”和友人泛舟西湖,头上一弯明月,远处一抹湖山,山下一星灯火,身边一阵桨声。我们无言相视,荡着飘着,似醒非醒,似梦非梦。与第一幅画面比,这里少了黑白反差,少了动的知觉,少了喧闹的音色,强化渲染了清幽宁静,映衬出友情的悠远流长。平和冲淡才是一种永恒。这是一幅无声的画面,却胜似有声的世界,在艺术创意上作者玩味出一种佳境。
第二幅画面推出一个空寂的山城峡谷——台州。画面跳出了喧嚣的尘缘,进入松风鸟影的情境。在作者笔端摇曳出一组新的视觉形象,‘白天不见人’,“夜晚点火把”的长街,好似“老在过冬天”,临街的“大方窗”时时闪现出母子三人的微笑迎着“我”归来。这组画面取像上采取了对比的技法,外空内实。外在景观是“天地空空”,一片寂寥,而内心世界既隐含着作者难以言表的孤寞又流露出对妻子的无限满足和怀念,对比中幻化出母子微笑的特写镜头定格在整幅画面上,醒目清晰,难以忘怀。
《冬天》运用蒙太奇的方法,将长焦、广角、短镜头揉在一起对准一幅幅不同的冬景,推出、摇近、定格、幻化,使画面中的景色与人物深浅有致,远近相间,动静结合,虚实掩映,营造出“冬天里的春天”的意境和氛围,展现了人间亲情、友情、爱情永恒这一主题,是文与画合一的佳作。
教学目标
1、感受作者对朱自清《冬天》一文的赏析。
2、了解赏析的一些基本方法——如: “总——分——总”的逻辑顺序,蒙太奇的手法; 说明:生曾经学过朱自清的《背影》,在《背影》里,我们看见了一个如何用心来给予儿子一切的老父亲形象,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父爱”;而作者耿光怡对朱自清《冬天》一文的赏析,撷取了生活中三个画面,从朱自清惯常写的父爱,扩展到友爱、情爱。在感受亲情美好的同时,揭示了友情的绵长。全文像一部无声的电影,亦采用蒙太奇的手法,把质朴、自然的情感,通过三个镜头——亲情、友情和爱情,一一展现出作者文字里的深厚情韵。因此,课堂里可以细细品味作者赏析中的三幅画面:父子四人围坐在“洋炉子”旁边吃水煮豆腐的情景;和两个朋友月夜泛舟西湖的情景;在寂寞山城中,因为有了妻儿天真的微笑,冬天也“老是春天”的情景,最后感悟出:浓浓的情,可以驱散冬天的寒意,化解冬天的冰冷。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把握作者以总、分、总的形式,“摇出了”三幅画面,全面地对《冬天》一文进行赏析。
2、难点:朱自清《冬天》一文采用了“摄影艺术手法”,那么,《〈冬天〉赏析》一文哪些地方也体现了“摄影艺术手法”呢?
说明:这是一篇赏析的文章,针对九年级学生的阅读,教学的重点可以从赏析一篇文章,该如何入手进行设计,一定要指导学生整体阅读,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抓住细节进行品读,并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赏析。如《〈冬天〉赏析》一文是以“总——分——总”的逻辑顺序进行赏析,在赏析的过程中亦渗透了蒙太奇的手法。什么是蒙太奇的手法,它是如何表现的,可结合课文后的“学习建议”中的知识点,渗透教学的难点。
思路点拨 贴近生活、富涵感情,清新自然是朱自清散文的文风特点。因此,可让学生对朱自清的原文进行反复的朗读。在《〈冬日〉赏析》一文中作者选取的三个场景,犹如三副水墨画,简单的勾勒,寥寥几笔,语言质朴却饱蘸情意,散发出淡淡的清香。通过文中对细节描写,对比烘托手法的表现,蒙太奇手法的运用,使其营造出了“冬天里的春天”的气氛,浓浓的情,驱散了冬天的寒意,化解了冬天的严寒。可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描写生动的语句,进行圈划,品读,感受文与画的高度合一。练习举隅
1、朱自清《冬天》的最后一句你有与耿光怡不同的理解吗?你是如何理解的?
2、文章题目《文中有“画”——〈冬天〉赏析》里,带有怎样深厚的情感,你能读出在作者赏析中对冬天寒冷的感觉与不寒冷的味道的深层理解吗?
3、可以引导学生写一篇习作《这个(那个)冬天不寒冷》(或《今年冬天不寒冷》)。
第五篇:朱自清冬天赏析
朱自清《冬天》赏析
真意切质朴自然——《冬天》赏析
朱自清先生不愧为写情的高手,一篇《背影》不知令天下多少父子柔肠百结,令多少读者掩卷沉思。这篇《冬天》,作者撷取生活中的三个片断,不仅写了他惯常写的父爱,而且将之扩展到友爱、情爱。既揭示了亲情的美好,又昭示着友情的绵长。
文章开门见山,点明题目“冬天”,先描写父子四人围坐在“洋炉子”旁边吃水煮豆腐的情景。那高高竖起的“洋炉子”,熏得乌黑乌黑的“小洋锅”,以及“嫩而滑”“热腾腾”的豆腐,一个个物象,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凸现出冬天的寒冷和父爱的温馨。第二段写作者和两个朋友月夜泛舟西湖的情景,皎洁的月光,“软软的水波”,淡淡的山影,浅浅的微笑,这一切,虽时隔十多年,只因友情的珍贵,作者记忆犹新。第三段,写寂寞山城中妻儿天真的微笑,作者一生漂泊,居无定所,但即使客居他乡,生活在寂寞的山城,有了妻儿天真的微笑,冬天也“老是春天”,寂寞只属于屋外空旷的山城,而不属于屋内情意绵绵的家。最后总括全文,点明即使是冬天,“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全文就像一部无声电影,质朴、自然,一个个特写镜头,都流露出深厚的思想感情——亲情、友情和爱情。
巧妙地运用对比映衬的手法是本文的特色,文章中冬天的寒冷与内心的温暖形成鲜明的对比,营造出“冬天里的春天”的气氛。比如第二幅画面,月夜泛舟西湖。时令是冬天,时间是晚上九点多钟,当时的环境是,“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山下偶尔有两星灯光”(可见人们大多入睡了),且“有点风”。而我们三人感觉像是春天:“暖风吹得游人醉”,“我渐渐地快睡着了”;“S君口占两句诗,”我们都在“微笑”。淡淡的笑,驱散了冬天的寒意,浓浓的友情,化解了冬天的严寒。
另外,文章的语言质朴饱蘸着情意,比如写父亲夹豆腐的情景。他“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一“仰”一“觑”一“伸”一“夹”一“放”,诠释了无言的父爱,饱含着作者的感激之情。
文章以“冬天”为题,串起三个感人心怀的片断,表达亲情友情的珍贵。情真意切,回味隽永。
附: 冬 天
朱自清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锅”(铝锅)白水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豆腐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又是冬天,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日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S君刚到杭州教书,事先来信说:“我们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那晚月色真好,现在想起来还像照在身上。本来前一晚上“月当头”,也许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别吧。那时九点多了,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当间那一溜儿反光,像新砑的银子。湖上的山只剩了淡淡的影子。山下偶尔有一两星灯光。S君口占两句诗道:“数星灯光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我渐渐地快睡着了。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S君还常常通着信,P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
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台州是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只有一条二里长的大街。别的路上白天简直不见人;晚上一片漆黑,偶尔人家窗户里透出一点灯光,还有走路的拿着火把,但那是少极了。我们住在山脚下。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风声,跟天上一只两只的鸟影。夏末到那里,春初便走,却好像老在过着冬天似的;可是即便真冬天也并不冷。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但因为走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还只当远风送来的,想不到就在窗外。我们是外路人,除上学校去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那时是民国十年,妻刚从家里出来,满自在。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得她那微笑的影子。
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