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壮族的传统文化(民族团结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四年级第五单元第九课《壮族的传统文化》
教材名称: 200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试用)民族团结教育教材
授课年级:四年级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初步了解壮族传统文化中的民间文学、壮族民歌、壮族舞蹈、壮剧的来源、类别和特点。
2.能力目标:通过讨论、模仿演唱和舞蹈、搜集有关民族资料等教学体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归纳概括、感受壮族传统文化美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壮族传统文化来源于生活和劳动及其类别、特点。
教学方法:体验教学法、活动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情景教学法,讲授法。
教学背景:师生共同生活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的优势使四年级的学生对壮族的各种风俗习惯已有一些了解。但由于地方、学校宣传壮族传统文化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的生活实践还不够,因此学生对壮族传统文化还不是很了解。本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收集信息、分析归纳的能力,在教学中,注重实践和讲授相结合,激发学生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学
(设计思路:教师声情并茂地演唱壮族民歌,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壮族音乐美中进入学习。)
1.提问:你是什么民族?
2.教师演唱《山歌好比春江水》。提问:你知道这是什么民族的歌曲吗?(壮族)原唱者是谁?(刘三姐)
3.揭示课题:今天这节民族团结课,请同学们和老师跟随刘三姐的歌声,一起了解壮族的传统文化。
二、了解壮族传统文化
(一)壮族神话故事
(设计思路:通过学生和老师的讲述,使学生了解壮族传统文化之一:神话故事。)
1.提问:同学们知道刘三姐的故事吗? 2.老师讲民间文学中的刘三姐的神话故事。
(二)壮族民歌
(设计思路:通过师生观看民歌视频、演唱民歌、朗读歌词、讨论描述等,使学生了解壮族喜欢在各种场合表达情感,初步了解壮族民歌的分类,感受歌圩热闹的场景。)
1.欣赏:视频《只有山歌敬亲人》
⑴ 老师:刘三姐被誉为“歌仙”,可见壮族人对民歌是多么地热 爱。壮族民歌是壮族文化传统中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刘三姐演唱的壮族民歌。
⑵ 欣赏:视频《只有山歌敬亲人》。讨论:这是什么场合唱的?(迎接客人到来)在各种场合,无论迎客喝酒、下地种田、上山砍柴、婚丧嫁娶、逢年过节等,都用山歌来表达。
⑶ 师生演唱:《只有山歌敬亲人》。2.欣赏:视频《财主请来当奴才》
⑴ 有些地方甚至家庭成员之间的对话、吵架有时也以歌代言。下面让我们来看看,电影里人民和莫老爷请来的三个秀才斗智斗勇的对歌歌词。
⑵ 学生分角色朗读、体验。秀才:三百条狗交给你,一少三多四下分;不要双数要单数,看你怎样分得均。舟妹:九十九条圩上卖,九十九条腊起来;九十九条赶羊走,剩下三条(财主请来)当奴才。
⑶ 提问:歌词表达什么情感?(讽刺、嘲笑)壮乡人民都喜欢以歌声代替语言,表达心中的情感。
⑷ 欣赏:视频《财主请来当奴才》。3.壮族传统音乐主要是各种山歌调。
⑴ 壮族山歌由于壮语方言的不同而对山歌有不同的称呼:欢、西、加、比、论等五种。
⑵ 欣赏:平果县的《清风伴我唱嘹歌》 4.三月三歌圩
⑴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壮族的歌圩一般是在什么节日举行的吗?(农历三月初三)⑵ 师生观看广西各地三月三歌圩风采的图片,讨论并描述歌圩的景象。
⑶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壮族人民的传统歌节,俗称“歌圩”。节日期间,青年男女身着盛装,从四面八方汇集在一起,成群结队,他们相互对唱,一唱一答,从白天唱到晚上,从晚上唱到天明,有时几天几夜,歌声不绝。
(三)壮族舞蹈
(设计思路:通过观看图片引发学生思考壮族舞蹈的来源和表现;通过师生共舞,用肢体去体验壮族舞蹈的特色。)
1.老师:同学们再看看几组三月三歌圩上舞蹈的图片,说一说,你看到什么?(舞蹈)有歌声的地方一定会有舞蹈。
2.蛙形舞姿:
⑴ 请看这幅照片,猜一猜这张照片舞者的姿势在模仿什么动物?(青蛙)壮族舞蹈源于对狩猎的模仿,青蛙被视为蛙神,蛙形舞姿是壮族先民对蛙神的颂歌,是在祭祀拜神时跳的。
⑵ 师生共舞:全班同学来跳一跳蛙形舞姿。这种舞姿的形状是两臂张开弯肘上举,两腿蹲成弓步,动作粗犷有力,赋有特色,3.扁担舞:
⑴ 观察照片,人们在拿着什么?(扁担)在真实的生活中,扁担是做什么用的?(挑东西、劳动)
⑵ 观察图片,人们拿着扁担在做什么?(舞蹈?)为什么用扁担来舞蹈? ⑶ 观看视频:扁担舞的介绍。请同学们在介绍中,找到答案。⑷ 这是表现劳动的舞蹈。舞蹈动作、道具取材于日常的生活和生产劳动,准确地展现了和谐与欢愉的生活境遇。
4.“壮采茶”:
⑴ 表现劳动的壮族舞蹈还有“壮采茶”。广西壮族地区的“采茶”,流行于广西南宁地区及百色地区的一些农村,表现一年中开荒、点茶(即播种茶)、摘茶、炒茶、卖茶等劳动过程。
⑵ 老师表演:老师为大家表演一段采茶舞,⑶ 你觉得哪个动作模仿点茶?
5.图片欣赏:民间舞蹈绚丽多姿。除了蛙形舞姿、扁担舞、采茶舞,壮族还有很多独具特色的民族舞蹈,例如:祭祀拜神活动的师公舞、铜鼓舞等,表现劳动的捞虾舞等,庆贺丰收的斑鸠舞、舂堂舞、蜂鼓舞等,还有体育娱乐的绣球舞等,都是壮族文化的精髓。
(四)壮剧
(设计思路:学生在了解民间文学、民歌、舞蹈的基础上,归纳了解壮剧的特点。教师创设情境,在介绍大型壮族舞剧《妈勒访天边》时,通过让学生一边观看图片,一边聆听教师的娓娓述说,进一步了解壮剧和感受壮剧的美。)
1.介绍壮剧:同学们,壮族的传统文化丰富多彩,有民间传说、民歌、舞蹈。还有一种是汇集这些内容为一体的艺术形式,就是壮剧。
2.学生朗读:壮剧在壮族民间文学、歌舞、说唱艺术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因方言、音乐唱腔、表演风格和流行地区不同,广西的壮剧分 为南路壮剧、北路壮剧、壮族师公戏。
3.创设情境,加深对壮剧的感受和了解:
⑴ 老师向大家介绍获得国家多项荣誉的大型壮族舞剧《妈勒访天边》。
⑵ 很久以前,山民们在寒冷和阴暗的山谷中期盼着天边的太阳,渴望找到温暖和光明。美丽的壮族孕妇挺身而出:请让我去吧,也许我走不到那美丽的地方,可我有腹中的娃仔,他会继续阿妈的路,一直走向太阳。母亲在寻访太阳的途中生下儿子勒,并教育他去战胜艰难险阻,完成自己的使命。母亲去世了,勒继续前进。他遭遇了爱情,但不忘母亲的嘱托,乡亲们的期望,坚韧不拔地一直走向太阳升起的地方。舞剧《妈勒访天边》以美丽的民间传说为基础,全剧既有史诗般的雄浑,又有丝丝入扣的细腻情感和独具民族色彩的谐谑欢快情绪,展示了广西壮族人民勇敢坚定、不断进取的民族性格,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
⑶ 提问:谁来说一说你最喜欢哪幅图片?
三、我们身边的壮族传统文化
(设计思路:通过挖掘身边的壮族传统文化,使学生关心、知道家乡的民族文化,同时了解民族特点和发展现状,振奋民族精神,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1.壮族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在课前,老师布置了同学们收集我们身边有哪些壮族故事、民歌、舞蹈等传统文化,请同学们来说一说,与大 家分享。
2.师生分享。
四、小结下课
1.同学们,感谢你们的分享。让我们回顾这节课的内容,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壮族的传统文化尤其是舞蹈、音乐,都在世界艺术之苑闪烁着独特光彩。希望同学们多看、多听、多学民族的传统文化,让壮族文化在我们这一代继续传承下去!
教学反思:
《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自然资源,从学生所在地域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本课从师生共同生活的地方——广西壮族自治区入手,通过学习壮族的传统文化,即壮族民间文学、壮族民歌、壮族舞蹈、壮剧,使学生了解家乡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增强了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
本课融合多种教育资源,配置了文本资源(照片)和音像资源(电影、电视节目、录像、音乐)。使学生在学习时更能深刻体会和了解本民族文化的特点。
教师大胆展示壮族民歌和舞蹈,加深了同学对民歌和舞蹈的感受。同时,注重学生的体验,在演唱民歌《只有山歌敬亲人》和舞蹈蛙形舞姿时,学生好奇的目光、兴奋的笑声、甜美的歌声、有力的舞姿,把了 解变为了实践,进一步加深了对民族文化的印象,激发了学习兴趣,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在分享身边的壮族传统文化时,同学们兴奋不已,有的讲关于三月三赶歌圩的神话故事,有的表演山歌节目,老师则分享了学校舞蹈队2014年以壮族舞蹈《欢乐的铜鼓敲起来》获得少儿春晚金奖节目的视频片段。在分享中,学生进一步增强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培养学生传承民族文化的精神。
本课贯彻育人为本的原则,从地区的实际和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有效地进行了民族团结教育。
第二篇:壮族传统文化里所蕴涵的生物学教学资源
壮族传统文化里所蕴涵的生物学教学资源
(广南县第三中学蒙庚阳)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内容上注重强调面向生活、面向社会和面向学生实际,那么,作为一线教师,在教学时,如何把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两相融通起来,进一步促进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本文就以壮族的传统文化为例,从壮族传统文化中寻找与高中生物教材相互对应的知识点,供以壮族学生为主的地区作为生物学教学参考。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壮族人口数为16178811,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少数分布在广东、湖南、贵州、四川等省。壮族族称来源于部份壮族的自称“布壮”。此外,还有自称布侬、布土、布样、布斑、布越、布那、侬安、布偏、土佬、高栏、布曼、布岱、布敏、布陇、布东等20多种。建国后,统称为僮族。1965年根据时任总理周恩来的提议,经国务院批准,将“僮”改为“壮”。壮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其传统文化丰富多彩,蕴涵着许多合理的科学知识。教学时,若我们教师能把它作为有效的教育资源融入到课堂中,除了能帮助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深刻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外,还可以有利于发扬本民族的文化知识,促进地区民族教育的发展。
1从壮族的“那”文化看农作物的新陈代谢
岭南是壮族及其先民主要聚居地,岭南地处低纬度,北倚云贵高原,南临热带海洋。因受太阳强烈辐射和冬夏季风环境的影响,故具有明显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岭南地区年平均气温为17~23℃,年平均降雨量达1500毫升,比我国年平均降雨量629毫升、世界年平均降雨量730毫升均高出一倍多,而且多集中在6~9月份。雨水多以地表径流或地下渗流的方式,汇入江河。因而,岭南地区江河蜜布,溪流交织,在江河两畔和山岭之间,分布着一片片面积不等的平峒、弄场或三角洲。其土层较多深厚,肥沃湿润,有利于开辟为耕地,适合各地亚热带作物尤其是水稻的种植,具有发展稻作农业的有利条件和巨大潜力。正是这样的自然生态环境,造就了壮族以稻作农业为主的生业方式,形成了与其生存环境和生业方式相适应的文化模式----“那文化”(壮族称水田为“那”,“那文化”即“稻作文化”),影响着壮族文化发展的走向。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在不断的增长,生活区域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已不能满足当地居民的生活需要,一部分居民就会向外地迁移,日久天长,有的分支已远离其原居住地,但由于壮族先民的那文化从一开始就深深打上了自然生态的印记,因此,壮族先民无论迁移到哪里都会有意识的选择与岭南地区相类似的自然环境作为居住条件,尤其是江河两畔的土地。譬如,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从地域上就形成了“汉族住街头、壮族住水头、苗族住山头、瑶族住箐头”特殊的分布格局。这样的居住环境为种植水稻提供了充足的光照和水分,提高了水稻的能量代谢和水分代谢。
其次,从种植水稻的基本过程来看,也可以看到壮族人们是利用什么方式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如:通过耕翻稻田(一般是二犁三耙)可以逐渐加深耕作层,创造水稻根系需要的生育环境,使水稻根系有良好的生长环境发育空间,同时,还可以把土壤浅层的病菌、虫卵和杂草种子等翻埋到土壤深层,减轻病、虫、草对水稻生产的危害,通过耙耕,可以把土耙碎,使水稻的根充分的生长;在插秧
时,秧苗之间间隔有序,合理密植,保证水稻对阳光和矿质元素的充分利用;还有,在水稻生长管理期间,对植物的灌溉、施肥和除草除虫等等,这一系列的壮族那文化无一不体现出壮族先民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给农作物提供了充足的光照、水分、温度、矿质元素、氧气等一些基本的非生物因素,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水稻的光能利用率。虽然原先的壮族先民还不能从真正意义上去理解这些知识,只凭借其经验种植罢了,但不可否认这种传统的“那文化”间接的告诉我们,影响农作物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利用这些基本因素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等一些宝贵的农业基础知识。
2从壮族的民居特点看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1 壮族村落的选址
壮族以稻作农业为主的生业方式和以那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体系,决定了与之相适应的居住方式和居住文化模式。壮族村落的选址极为严格,大多数村寨都选在地势较高,背靠青山,面临溪河,村寨两侧还有山地,形成一个“月亮”型的环抱屏障。从村寨的分布情况看,一般是一弄一寨,或一峒一村,所谓弄,是指石山包围中的一块杯底形的小盆地,方圆不过一里或几里,出入必须翻过山隘口;所谓“峒”是指教大的一块平地或平坝,周围方圆十里八里或几十里。壮族的巫术认为在这样的地方建立村寨,便可“聚气”,从而人丁“大发”。当然,这种以“气”而居的巫术观念的基本出发点是十分错误的,但又是人们长期实践经验的结果,含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村寨选址地势较高,有视野开阔、空气流通、光照充足和地基稳定的优势。以面对南面的村寨为例来说,背靠北面的大山,东北面、西北面均有绿山环绕,缓解和阻挡了冬季西北风的入侵,而朝南的山隘口有可让夏季湿热的东南风吹入,给村寨周围的农田带来充足的降水。同时,村寨四周的的山地有对村寨形成一个屏障,是人们在这里饲养家禽、牲畜不易丢失。如再在南面的入口修筑防御屏障,便可有效的防御入侵之敌和匪贼的骚扰。这就是壮族及其先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合理利用生态因素的结果。
2.2壮族居民的“干栏”式建筑
历史上,壮族及其先民生活的岭南地区,气候炎热,多雨潮湿,瘴气弥漫,墨猛兽横行,对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为了避免潮湿瘴气对人们的侵蚀和猛兽的伤害,壮族先民发明了“依树积木,以居其上,牛羊犬豕畜其下”的干栏建筑形式。这种干栏式房屋的特点是用木料构成房屋骨架,有上、中、下三层(也有两层的),下层架空,用以围养牲畜。中上两层下铺木板,人就居住在中层,上层储存粮食。因人们居住在楼层上,故壮语称此类建筑为“干栏”意为栈台上的房屋。建造这类房屋,一是南方气候炎热,多雨潮湿,干栏可以通风排热,凉爽干燥,避免潮气,防止粮食发霉和腐烂;二是地处边疆,过去盗匪猖獗,干栏可以观察外部四周,预防匪徒侵扰;四是晚上害怕盗匪和野兽,不敢出门,大小便可从楼上向下排泄,楼下牲畜可以吃掉;五是干栏结构可以节约用地少占耕地。是啊,生物的生存和繁衍,都要受到各种生态因素的综合影响,而这种“干栏”式的建筑结构体现出了壮族先民如何利用了生态物因素对人类有利的一面,也克服了对人类不利的一面(干燥可以降低微生物的繁殖量,降低被保存食品中自由水的比例,削弱被保存食品的新陈代谢,达到保存粮食的目的),认识到了影响粮食储藏的各种生态物因素中,水就是关键因素,同时也学会去适应人与人之间竞争日益激烈的生活环境。
3.从壮族的医学与体育运动看人体生理学知识
3.1壮族的巫医
远古时代,由于自然环境恶劣,生活、卫生条件极差,人们经常生病,从而给人类的生存带来极大的威胁。因此,人类很早就开始在经受各种疾病的痛苦折磨中寻找各种治疗疾病的方法。但在当时的情况下,科学文化极不发达,人们不可能科学的解释人类的生理现象和自然现象,只好把它归于鬼神的作祟,因此,要治疗疾病,摆脱病魔的折磨,只能祈神驱鬼,又由于原始宗教信仰的影响,人们认为只有巫师才能祈神驱鬼,于是,巫师便成为最初为人看病治疗的医生。这种以巫术治病驱邪的做法,在现代文明人看来是很可笑、很愚昧的,但在原始人类和至今仍信仰鬼神的人的心目中,是很神圣的事。但我们应该值得注意的是,壮族巫医在为人治病时,除了用咒语、符篆、舞蹈、献祭等巫术活动祈神驱鬼以外,还用一些中草药汤剂、按摩、热敷、放血、刮痧、拔火罐等方法加以辅佐,这种做法与现代医学里的药物治疗和精神治疗相结合的道理是相通的。还有,当村寨中瘟疫流行,人畜多病时,巫师除了做种种祭神驱鬼的巫术活动外,还要求各家各户清扫居住的房屋、庭院,最后封闭整个村寨,不许外人进出。每年五月初五的“端阳节”,人们用雄黄酒擦脸和手脚,预防蛇蝎蚊虫叮咬,房屋四周也喷洒雄黄酒以驱除和预防五毒(蛇、蝎、蜈蚣、蟾蜍、壁虎五种动物)入屋。上述的民间做法,若除去鬼魂崇拜的做法,我们不难发现,这种清洁环境卫生、消毒、封闭疫情发生地(生物学上经常讲到的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方法就是切断传播途径)等做法,正是现代医学控制疫情流行的方法。现代医学中的科学做法,正是从批判继承巫医、巫术的过程中,吸取了它的某些合理因素而建立起来的。
3.2壮族传统的体育运动
壮族在“万物有灵”的思想影响下,壮族原始初民便把支配自己生活的自然力加以人格化,变成超自然力和神灵,形成最初的有神论观念,并由最初的自然崇拜发展到图腾崇拜、鬼魂崇拜和祖先崇拜。而在各种祭祀活动中,壮族先民们为了祈求各路神仙的欢心和赐福,便发生了争做第一祭神的竞争,发展成了一种祭神的娱乐民间体育活动。如:以崇拜龙为主的龙舟竞渡,以崇拜青蛙为主的跳娃舞,以崇拜狮子为主的舞狮活动,以驱邪、赶魂为主的打铜鼓、师公戏和上刀山下火海的“过练”等等。换一种角度来讲,壮族先民的民间体育活动对维持自身的身体健康、提高自身的免疫能力取到了积极有利的一面。
4从壮族的传统生育观、婚姻看植树造林与计划生育政策
树是壮族崇拜的对象之一。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古人生命一般只有三五十年,而树木有的存活百余年,甚至数百年仍枝叶茂盛,即使将其树干砍去,仍会从根部长出新芽,重新长大。而人或动物若被断其手、足或头,是不会再长出来的。树的这种强大的生命力,令人敬畏,进而形成树崇拜。这种风俗一直流传到后世。广西百色、田林交界一带的壮族,家有新生婴儿,其家人便到村外荒山上去种树,少者数株,多者成片。以种杉、松、梧桐、油茶树为主。树种下后要护理好,以象征孩子能像树木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若枯死,则要补种。部分壮族地区没有出生婴儿就种树的习惯,但若小孩在生长过程中体弱多病,父母也要为自己的孩子种上一棵“保命”树,希望孩子能像小树一样健康成长。这种树崇拜的做法隐藏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这种植树造林思想保证了在一定时间内壮族生活的地区有更丰富的植被,生态也相应地保护得更完整一些。
壮族婚姻的基本形态是一夫一妻制,各支系普遍实行氏族外婚,同一家族的人不得通婚,少数壮族忌同姓结婚,若违反了这些规定,就受到祖宗的惩罚,还有全村寨人的歧视。壮族的这种传统的婚姻禁忌,从优生学的角度看,在一定范围内大大降低了隐性遗传病的发病概率,这对于提高壮族人口的身体素质起到了
积极关键的作用。
壮族社会的“入赘”婚俗,是母权制社会的一种残余,因而招“上门郎”的壮族妇女拥有较大的家庭权力和较高的社会地位。“入赘”婚俗,盛行在广西的田林、隆林、西林、凌云、环江等不易受汉文化影响的偏远山区。据民国《榴江县志》载:“入赘之际,则为壮人居多,其田人口单薄,以女招郎,助理家务,或母爱女,不忍他适。”民国《明江县志》载:“有女无子者招男入赘,家产赘婿与子均分。”入赘之风,上门之俗,在这些地区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认为上门同过门一样光彩,一样生儿育女,也一样地继承家业,可见男女平等的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生育观,盛行“入赘”婚俗的壮族社会对生男生女持平等温和的态度,有的家庭甚至更趋向于对女子特殊的偏爱。有些家庭还采取“两不辟宗”的生活方式,较好地解决无儿或者无女的老人赡养问题,这为“生男生女都一样”的观念提供了合适的生长土壤,对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5从壮族的宗教禁忌和多神崇拜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禁忌是一种古老而又十分神秘的文化现象,本质上是人们信仰和崇拜神秘的异己力量和神圣的宗教对象的一种宗教行为。在壮族民间,禁忌既是一种宗教文化现象,又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手段,它用潜移默化和强制的手段,将人们的观念和行为纳入社会的伦理道德中,使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形成自我的约束的意识和社会行为规范。
壮族人们相信“灵魂不死”和“万物有灵”的观念,这是壮族祖先世代相传下来的。无论是有生命的还是非生命的,只要是作为崇拜的对象,对象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加以崇敬,不敢损害毁伤或生杀,在壮族聚居区,村前寨后都保留或种有一片古老的树种或一株古榕树,俗称“神林”或“神树”,林中的每一棵树都被认为是灵物,严禁砍伐或入内大小便及说亵渎神灵的话,严禁在附近发生两性关系,违者将会受到神灵的惩罚,轻者破财或生病,重者身残,甚至死亡。这种赋予树木以灵性,以树木神灵来保佑人命运凶吉的观念,实质上是古代壮族先民自然崇拜观念残余的表现。但它强调维护森林,主张在村寨后植树造林,这样不仅能保持水土,避免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对村寨的危害;而且还能美化环境,调节空气,增加空气的阴离子,维护了人类的生态平衡,有利于人体健康,益寿延年。从壮族的宗教禁忌和崇拜来看,壮族先民通过神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式并不亚于今天各种法律制度对人类的制约,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6从壮族的神话看生命的起源
壮族是由岭南地区的古人类逐步发展而形成的。在其童年时代,随着社会生产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的逐步提高,先民们便对天地万物的起源进行思考,并从当时的认知程度做了臆测性的解说,他们以天地人相生相成为主题,展开了一系列的哲学命题。
通过部分的神话可以看到,壮族原始哲学思想中存在着明显的先产生宇宙天地、后生成人类的认识秩序。如神话《布洛陀》说:在天地万物形成之前,整个宇宙一片混沌,只有一团大气在旋转运动。气团在运动过程中形成一个圆蛋。圆蛋爆裂后分为三片,一片向上飞成天;一片下落变成海洋;还有一片留在中间变成大地。《姆六甲》又说:姆六甲是由90朵鲜花聚合变成的。那时宇宙一片混沌,她吹口气变成了天。天小地大盖不住,她用手把大地抓起来,把天边和地角缝缀起来。结果天地盖好了,地却起了皱褶,凸起的成了山岭,凹下的成了江河湖海。她见大地寂寞无生气,想造人类,就赤身裸体爬到山顶上,让风一吹便怀孕了,孩子从腋
下生出来。她又用尿和泥土拌合捏成各种动物。从此,大地上就有了人类万物,彼此相生相成,充满生机。壮锦中的《阴阳合道》、《蕃息有序》等图案也可看到对“三界”宇宙观的描绘。这种对先产生宇宙天地后生成人类的认识顺序,隐含了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转化而来的新自生论的思想,闪耀着朴素的辩证思维光芒。
7从壮族的酿酒历史看微生物的发酵
在壮族社会中酒早已成为人们表达感情、抒发情怀、联络友谊、扩大交往、维持心理平衡、调节人际关系的精神“幽灵”,具有诸多的社会功能。这里我仅谈谈壮族的酿酒历史,最早是从“猿酒”开始。壮族人工酿造的酒是在自然形成的自然酒即“猿酒”的基础上诞生的。众所周知,酵母菌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将糖类物质分解成二氧化碳和酒精。水果里就含有发酵的糖类,而它的皮上有少量的酵母细胞,一旦酵母进入果子里,泛化起来就成酒.猿酒就是这样酿造的。《蓬夜话》记载:“黄山多猿猱,春夏采杂花果于石洼中,酝酿成酒,香气溢发,闻数百步。”壮族先民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逐步掌握了酿酒的技术,其酿酒史也经过人类酿酒史上呈递进式的三个阶段.即水酒酿制时期,发酵酒酿制时期和蒸馏酒(烧酒)酿制时期.壮族酿酒有许多类别,各具特色,其制法也各有异同,如:水酒(没有经过火煎和蒸熬)、砸酒(又称“杂酒”)、窑酒(亦称“煨酒”)、肝胆鸡杂酒、蛤蚧酒、金桔酒、菠萝酒、红兰酒、墨米酒。实际上,壮族人民除了学会利用微生物发酵的基本原理来酿制酒以外,还学会酿制包括醋、豆腐乳、泡菜、面包等在内的许多食品。
8从壮族的食用染料看色素的提取与分离
壮族人民在节庆佳日,家家户户都从植物中提取食用色素,染制五色糯米饭、米花糖、粽粑等民族传统食品,常见的色素植物有:枫香树(拉丁名:Liquidambar formosanaHance壮名:Meilou)、密蒙花(拉丁名:BuddlejaofficinalisMaxim 壮名:Waya)、姜黄(拉丁名:Curcumadomestica Valet壮名:Guoheng)、红蓝草(拉丁名:PeristrophebaphicaBremk壮名:Meizhen)等,壮族民间提取植物色素的方法简单易行,一般采用直接提取的方法:即采集有用的部位,水洗后凉干,搓散或捣碎,然后进行水煮,并边搅边挤压(有的新鲜材料不需水煮,可直接挤压),过滤去渣,便可获得所要色素液。有些植物材料也可添加草木灰提取色素,如红蓝草中加入一定量的草木灰(约为红蓝草茎叶的三分之一)一起捣烂,水煮提取,可得到蓝色的食用色素液。单从红蓝草直接提取,由于提取的色素液浓度不同,可分别显出粉红色、紫红色及棕红色。壮族人民采用热水为溶剂的萃取法获得食用色素,不受任何有害物质污染,保持了色素的天然性。长期以来,壮族人民从植物中提到的红、黄、蓝、黑等色素液染色,制成五色食品,作为喜庆节日的贡品或待宾佳品,并馈赠亲友。其方法简单,用各种色素液分别浸泡播米数小时,待米粒吸足色素液后,捞起沥水,即得到各种颜色米粒,未染色的为本色米粒,然后,分别放在蒸笼中燕熟,以米粒熟透发亮为度,取出后在盘中拼摆成美丽图案或混合拌匀,即制成壮族的传统染色食品----五色糯米饭。由染色的米饭,也可做成其他品种食品。上述提取过程与高中新课程教材中“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一节的学生实验有相似之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次题目为“五色糯米饭的制作”的专题实验比赛,让学生利用学过的提取方法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当然在现今的壮族人民的生活中,也有许许多多与生物学相关联的知识,我们教师也都可以带入课堂,让学生接受身边的事实,这比单独接受教材上那单一的理论,显
得更为有效一些。
与一切事物一样,壮族传统文化知识也具有两面性,若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处理好继承与批判的关系,充分发挥本地民族传统文化中积极有利的一面,紧密联系当地学生的生活实际,把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实际阅历经验带入课堂,引导学生从书本世界走向生活世界,促使两个世界的交汇,这样做不仅有利于促进理解、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心向和能力,而且还可以激发联想、生成创意,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第三篇: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 诗歌诵读
(一)第4课 蝉
教学目标:
1、结合解析理解诗句的意思。
2、再诵读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蝉》和《咏萤》这两首诗。
3、理解“垂緌”“流响”“疏桐”“的历”等疑难词语的意思。
4、学会诵读欣赏咏物诗的方法。
5、学会借助插图理解古诗里包含的意思。
6、学习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再诵读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蝉》和《咏萤》。教学难点:理解“垂緌”“流响”“疏桐”“的历”等疑难词语的意思。学会诵读欣赏咏物诗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揭题《蝉》。(板书诗题:蝉)。
2.师介绍作者:虞世南,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本诗与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咏蝉》同为当时咏蝉诗三绝。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蝉》。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2)学生尝试用简单的话语说说诗的含义。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师生探索,弄懂诗意
(1)欣赏蝉的“近景图”和蝉鸣幽思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蝉》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释义诗中难解词语。
1、垂緌: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嘴上的吸管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2、流响:传出的响声。
3、疏桐:高大的梧桐树。
师:现在你能完整的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吗? 书生试着交流。
4、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四、拓展活动。、师介绍:《咏萤》是虞世南的另一首咏物诗。
2、学生试读《咏萤》。
3、集体诵读《咏萤》。
4、引导学生理解难解词语及诗的含义。
的历:光明的样子。飘飘:在风中摇摆不定。
恐畏:担心,害怕。
《咏萤》大意:细小的亮光到处闪动,轻盈无力的翅膀在风中摇摆不定,唯恐没有人认识它,独自在黑暗中放光明。(表达诗人内心不甘落后、努力拼搏向上的精神)教学反思:
第5课 画菊
教学目标:
1、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背景知识。
2、在诵读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画菊》和《梅花》。
3、理解“疏篱”“趣无穷”“抱香死”等疑难词语的意思。
4、反复诵读、体会两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5、引导学生学习菊花独立自主、坚强不屈的品质。
教学重点:在诵读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画菊》和《梅花》。理解“疏篱”“趣无穷”“抱香死”等疑难词语的意思。
教学难点:反复诵读、体会两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学习菊花独立自主、坚强不屈的品质。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老师知道大家一定都认识菊花,你喜欢菊花吗?为什么? 学生交流
揭题《画菊》。(板书诗题:画菊)。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画菊》。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2)学生尝试用简单的话语说说诗的含义。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师生探索,弄懂诗意
(1)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2)逐句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画菊》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释义诗中难解词语。
1、疏篱:稀疏的篱笆。
2、趣味穷:趣味无穷尽。
3、抱香死:带着芳香枯死。
师:现在你能完整的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吗? 学生试着交流。
4、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四、拓展活动。
学生在语文课上已经都学过《梅花》,所以学生基本都能熟练诵读。
学生根据原有的基础交流诗的含义。老师小结:
墙角有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开放。为什么远看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那是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梅花,香色俱佳,独步早春,具有不畏严寒的坚强性格和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因而历来为诗人们所吟咏,所歌颂。在我国古代为数众多的咏梅诗中,王安石的《梅花》堪称一首饶有特色、脍炙人口的佳作。教学反思
第6课 《题画兰》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句,背诵《题画兰》和《庭竹》这两首诗。
2、对照解析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
3、借助插图并结合诗人背景理解古诗大意。
4、领悟诗人的情怀,学习古人那种在生活中不随波逐流,坚持操守、卓尔独立的品质。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句,背诵《题画兰》和《庭竹》这两首诗。对照解析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
教学难点:借助插图并结合诗人背景理解古诗大意。领悟诗人的情怀,学习古人那种在生活中不随波逐流,坚持操守、卓尔独立的品质。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有谁认识、知道兰花,能不能跟大家做一下简单的介绍?
2、揭题《题兰花》。(板书诗题:题兰花)。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题兰花》。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2)学生尝试用简单的话语说说诗的含义。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师生探索,弄懂诗意
(1)欣赏山巅兰草之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2)逐句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题兰花》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释义诗中难解词语。
1、贞:坚定,有节操。
2、抱:持守;奉。
3、芳:花卉。诗中的群芳泛指开在尘世间的花。
4、事:动词,做。
师:现在你能完整的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吗? 学生试着交流。
4、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四、拓展活动。、师介绍:《庭竹》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写的一首赞美竹子的诗。
2、学生试读《庭竹》。
3、集体诵读《庭竹》。
师:现在你能试着根据自己的理解,介绍一下这首诗的含义吗? 学生试着解释
4、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含义。
《庭竹》大意:经过清晨朝露的洗涤,竹节像涂了铅粉,泛出了银白的光。挺拔修长,似青玉般的竹枝在和煦的风中轻轻的摇曳着,亭亭玉立,婀娜多姿。修竹就像是一位有才德的君子,无论把它种植在哪里,都不会不适宜的。
教学反思
第7课 鸡
教学目标:
1、对照解析理解诗意。
2、能够熟练背诵《鸡》和《花鸭》这两首诗。
3、会填写并记住课后练习中与“鸡”有关的成语。
4、初步感受以物寄情的表达方法。
5、学习古人诚实守信的美德。教学重点:
能够熟练背诵《鸡》和《花鸭》这两首诗。会填写并记住课后练习中与“鸡”有关的成语。
教学难点:感受以物寄情的表达方法。学习古人诚实守信的美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知道十二生肖都是有哪些动物吗?
学生交流回答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其中有关鸡的诗歌。
2、揭题《鸡》。(板书诗题:鸡)。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鸡》。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2)学生尝试用简单的话语说说诗的含义。
师介绍: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的徐夤,原文有八句,现在我们学的是前四句。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师生探索,弄懂诗意
(1)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2)逐句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鸡》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6、师总结大意
鸡这种动物列在十二属相之一,厚厚的羽毛长着美丽的花纹,鸡是那样守信,它每天按时唤来早晨的太阳,又用自己的啼叫,送走黎明。
三、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四、拓展活动。、师介绍:《花鸭》是唐代诗人杜甫写的一首咏物诗。
2、学生试读《》。
3、集体诵读《花鸭》。
师:现在你能试着根据自己的理解,介绍一下这首诗的含义吗? 结合插图引导学生试着解释。
4、师小结诗的含义。
《花鸭》大意:花鸭一身洁净,没有半点污泥,每天从门口的台阶前不紧不慢的走过。它的羽毛也在追求与众不同,你看它的全身黑白是多么分明啊。
补充介绍:诗中的“泥滓”也暗指当时那些不良的社会风气。而“独立”“黑白分明”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入污流的品格。教学反思:
班级文化的建设
“环境造就人。”一个班级的文化环境对于学生的熏陶是潜移默化的。在班级文化建设活动中去塑造、锻炼学生,无疑比起单一的说教效果会事半功倍,影响深远。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这个班的学生活泼、好动,有点小随便。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克服学生行为的随意性,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一定的准则规范下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朝着文明、健康、团结、向上的方向前进。我在班上用“静、敬、净、竞”作为我们的班规。本学期我先从“净”着手来引导。
首先,班级是全班同学共同的“家”,需要每个家庭成员来爱护,所以每个人必须首先做到垃圾入筐,自己的周围保持洁净,同桌之间互相监督。
其次,每天的卫生打扫及卫生保持都有每天的值日小组长率领本组成员来完成,具体的分工有小组长负责,其他同学必须服从,哪组出问题哪组负责。再次,在每次的大扫除中,全班同学基本上每个人我都按照性格特点进行了分工,每人都有具体的负责项目,实行分工到个人,出现问题自己或同伴要负责。
所以,本学期开学以来,我班的卫生状况大有改善,卫生保持很好,进步很大。
另外,我班同学比较活泼、好动、调皮,大课间各方面纪律不是很好,我特别在班会上跟同学们商讨得出结果,选出6个体育委员,男生3人,(特别是本身就好动又被当选为体育委员的,首先在全班同学的面前表了态,一定做同学们的表率,首先管好自己。)女生3人,分别负责队伍的前、中、后3部分的学生,如发现故意违反纪律者,要在全班同学面前做出检讨,并保证改正错误。试行一段时间以来效果不错。
班级文化建设方面,原来都是由我自己亲自安排,从最基本的设计构思,到中间的准备,一直到最后的完工,感觉自己又累又忙。本学期,我完全放手,选出了12人成立了班级文化建设小组,其中包括掌握班级“财政大权”的副班长,需要用什么,组员商量着买(原则是不能太昂贵,最好是经济又实用),我只是给他们“打工”,什么时候需要我干点或传达点什么,我就照做。别说,他们的想法还真是比较独特,比起我一个人的力量大多了。
以上所举的几个例子实行下来,使我真实的感受到了班级文化是一门潜在的课程,它有着无形的教育力量,就象一句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它的作用,就象这春雨一样。搞好班级的文化建设,服务于学生的发展,仍是我今后孜孜以求的。
本学期的班级公约特制定如下:
一、学会自律,按时到校,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做好课前准备。
二、学会学习,上课专心听讲,勤于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学会交往,尊敬师长,礼貌待人,团结同学,协作创新。
四、学会自修,认真钻研课本,独立完成作业,不抄袭拖拉。
五、学会竞争,寻找一个对手,开展学习竞赛,共同促进提高。
六、学会享受孤独,利用业余时间,广泛学习,拓展知识。
七、学会休息,课间不允许在教室内大声喧哗,追赶打闹。
八、学会讲卫生,做好值日工作营造洁净的学习环境。
九、学会娱乐,不进网吧,游戏机室及其他营业性场所。
十、学会健体,按时参加广播操,眼保健操和课后活动。
没有学识,没有实践,犹如一块田地,即使土地肥沃也结不出果实,所以我们必须规范自己的行为,锤炼坚强的意志,提高自身的修养,尽力做到最好的自己,创最好的集体,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我的班级我做主”
班级文化是班级的一种风尚、一种文化传统,一种行为方式,它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一定的形式融会到班级集体同学的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中,形成一种良好的自觉的行为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好的班级文化让班级充满青春活力,充满人情味,充满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文化氛围,成为每一个学生温暖的家。
说到班级文化的建设,原来都是由我自己亲自来完成,从最基本的设计构思,到中间的准备,一直到最后的完工,感觉自己又累又忙。本学期,我完全放手,选出了12人成立了班级文化建设小组,其中包括掌握班级“财政大权”的副班长,需要用什么,组员商量着买(原则是不能太昂贵,最好是经济又实用),我只是给他们“打工”,什么时候需要我干点或传达点什么,我就照做,还有班里审美观最好的李雨桐做总指挥,该怎么张贴,哪里应该怎么装饰,全权负责。
首先,我把班里需要装饰的地方指定,然后给他们建设小组两天的考虑时间,先把最初的想法告诉我。吴洁说:“今年是奥运年,我们打算在南面这面墙上做与奥运有关的内容,让大家知道更多的奥运知识,传达奥运精神,提醒同学们,绿色奥运是我们承办奥运会的主题之一,作为小学生的我们应该行动起来,争做一个保护环境、讲文明、懂礼仪的好学生,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从保护校园的环境做起,每一个人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用实际行动,让文明之花开满校园。卫生角的上方,我们可以张贴一些比较醒目的标语,提醒同学们平常要认真完成值日,干好自己的工作,做到让垃圾及时入筐,保持好教室卫生,爱护好卫生工具等。对于攀登架上,则可以张贴同学们各种各样的作品,新作品可以随时替代旧作品,激励同学们勇于创新。北面的墙壁以“节日小常识”为题,用同学们制作的传统节日手抄报来补充。三表栏及班级公约等,由我们做些小的装饰物来进行装饰就行了,这样可以吗?”
别说,他们的想法还真是比较独特,比起我一个人的力量大多了。现在,教室的文化建设已经完成一大半,效果还不错,不是建设小组的同学也在跃跃欲试,参与意见,像这种既让我们老师解放、变的轻松,又让学生得到锻炼的事情,我们没有理由不支持呀!
第四篇:民族团结教学设计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只花教案设计
会泽县东风小学 任雪梅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56个民族及民族团结的情感。
2、能力目标:尝试多渠道的搜集相关民族特点的服饰、歌舞、风俗等资料,并学会对已有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归类,从中了解相关知识。
3、知识目标:初略了解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着重了解我们身边的少数民族————傣族、彝族等族。
教学重点:
1、了解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
2、了解我们身边民族——傣族、彝族的历史文化、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
教学难点
1、激发学生热爱56个民族及民族团结的情感。
设计思路:
1、课前指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渠道,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民族去搜集,整理有关的资料,并做成资料卡,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2、以比赛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民族知识的探究热情;
3、透过民族风情大展台,让学生体验56个民族就像56朵花一样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民族的情感;
4、充分利用了本地的地域优势,我们所处的地域————云南(全国少数民族最多的一个省),通过本省部分少数民族的风情展示,让学生较充分了解我们身边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对各民族知识的了解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透过少数民族与汉族学生融洽相处的点点滴滴,升华到各族人民团结一致,相亲相爱的民族情感。教学活动过程:
活动一: 导入、揭题
1、设疑导入【我今天带来了一张民族“全家福”照片,想看吗?(课件出示:五十六个民族合影图)猜猜这张“全家福”里总共有多少成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领略这56个民族的万种风情。(板书:五十六个民族)】
(设计意图:称民族兄弟姐妹大合影为“全家福”,并让他们猜一猜,让学生意识到我们中华民族是个和睦的大家庭,同时设疑,导题,自然入课。)
活动二:民族知识大比拼(课件:民族知识大比拼)
(通过活动初步了解各民族分布区域,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检查预习情况。)
1、引言:【我们这56个民族的知识你了解多少呢? 咱们先来场比赛“民族知识大比拼”】
2、宣布活动规则:【先宣布比赛规则:全班同学分成两队,男生、女生队。各队都有两题必答题,另有两题抢答题,答对一题加十分。】
第一题,: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56个民族名称):这是我国的56个民族,这56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哪个民族?(汉族)
第二题:这56个民族中,除了汉族外,其余的55个民族人口相对较少,我们都称之为什么?(汉族)
第三题:“献哈达”是我国哪个民族的习俗?(藏族)
第四题:炎帝与黄帝是我国哪个民族的传说?(汉族)
附加题:(课件出示:腾格尔肖像图)他是我国著名的歌唱家,他的名字叫腾格尔,他演唱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传遍大江南北。请问他是哪族人?(蒙古族)
附加题:这是一个视频题,请认真观看《孔雀舞》选段,这个舞蹈出自一个少数民族,请问是哪个民族?(傣族)
3、宣布比赛结果。【下面我宣布比赛结束,本次“民族知识大比拼”的冠军的得主是……】
(设计意图:根据儿童心理特征,让孩子充分体验比赛游戏带来的刺激与快乐,活跃课堂气氛。本环节的赛题设计有两个意图,其一,本课中需要传授的知识点融入比赛中,化枯燥为趣味,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其二,选择的赛题都是比较常见的民族知识,且具有的代表性。比赛掀起学生学习探究本主题知识的热情。)
活动三:民族风情大展台
1、小组活动:交流收集到的民族知识
【课前,老师也发动同学们收集你所感兴趣的民族知识,并做成资料卡,这个任务完成了吗? 太好了!那就赶快拿出来,和我们一起分享吧,上下桌四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先在小组里交流。结合课文70~83页,把你感兴趣的资料展示、介绍给你的组员。】
(设计意图:56个民族知识,学生也许有所了解,但要让他们比较具体的描述,会有一定的难度,课前指导学生收集资料,充分做好课前准备,让他们在课堂中有更好得展现的机会。这是一个资源共享的时代,让学生通过互相交流从中获的更多的知识。)
2、反馈
(出示课件:民族之花)【56个民族丰富多彩,我都迫不及待的想了解了。谁先介绍。】
A、民居
【根据学生反馈板书:民居。根据反馈介绍:傣家竹楼、蒙古包、石板房、藏族碉房、土楼。】
B、服饰
【根据反馈板书:服饰。展示:苗族服饰、白族服饰、鄂伦春族服饰、彝族服饰、傣族】
C、歌舞
【根据反馈板书:歌舞。展示傣族舞、彝族火把节……
D、体育运动
【根据反馈板书:体育运动。展示蒙古族摔跤、朝鲜族荡秋千。】
E、传统节日
【根据反馈板书:传统节日。展示“火把节”】
F、习俗礼仪
【根据反馈板书:习俗礼仪。展示“献哈达”、喝“八宝茶”、俄罗斯见面礼。】
(设计意图:通过系统的民族知识展示,梳理民族知识的同时,让学生领略民族知识风情的魅力,感受多彩中华,激发学生热爱民族的情感。)
活动四:感受傣族风情
1、理解“民族区域自治”概念,引出傣族。
2、学生介绍傣族知识。
【我们身为云南东人,傣族知识一定也有所了解吧。你知道哪些?】
3、感受傣族传统节日(课件:泼水节影像资料)
4、傣族泼水节都向我们展现了哪些傣族风情?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a、饮食(课件:美味的傣味)
【根据反馈介绍:竹筒饭、菠萝饭、芭蕉叶烤肉。】
b、傣族歌
c、传统节日
【 粗略了解一些傣族传统节日。】
d、傣族族音乐(葫芦丝)
…………
(设计意图:傣族是我们云南地区极具特色的一个少数民族,同学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也有同学到西双版纳感受过这个民族的美丽,油关注、了解、尊重这个民族,对各少数民族的了解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活动五:感受傣汉、彝汉友谊之花
1、结识傣族、彝族同学 【请两位身着傣族、彝族服饰的同学客串课堂。】
2、学跳孔雀舞、跺脚舞【傣族舞蹈舞姿优美,彝族舞蹈奔放,一般人可以学一下简单的姿势。】
3、了解傣族族服饰和彝族【傣族、彝族同学介绍身着的服饰。】
(设计意图:把本校少数民族学生请进课堂,让美丽的少数民族服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彝家孩子亲口教他们彝族话,与彝族、傣族同学交朋友。这些就是最生动的课程,给与学生最深刻的体会。了解各民族,团结各民族的口号落实到行动中,从自己的身边做起。)
活动六:绽放56朵民族之花
1、结语:【不仅仅是傣汉、彝汉一条心,在祖国广袤的土地上,各族人民都团结一致,心心相连。我们的56个民族就像56个兄弟姐妹,虽然各有特点,但都和睦地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现在,你知道为什么我们称这56个民族为56朵花了吗?(板书:勾勒花瓣)。只有将这56个花一样的民族紧紧簇拥在一起,祖国才会更加绚丽多彩。】
2、涌动真情,歌唱《爱我中华》。(课件播放歌曲《爱我中华》)
(设计意图:与身边的不同民族同学交朋友,了解、尊重他们的礼仪习俗,欣赏他们的风土人情。升华为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创造锦绣中华。)
作业:
回家继续收集56个民族的知识,做一张“民族风情”手抄报,咱们下节课将举行一次民族风情展
(设计意图:作业应具有拓展、延伸性。本课只是一个了解民族知识的起点。而了解民族知识的步伐正在迈开。)
板书: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
民居 服饰 歌舞 传统节日习俗礼仪
体育运动
(设计意图:精美、简练的板书是必不可少的,本课的板书设计美观、大方且切合文本,让人过目难忘。)
第五篇:民族团结教学设计
校本课程民族团结的含义教学设计
五年级
李生明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民族团结的含义
2、知道党和国家的民族团结政策的内容
能力目标:懂得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之福;祖国分裂、民族离乱,是各族人民之祸。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深刻认识到各民族的团结合作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
◆教学重点: 认识到各民族的团结合作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
◆教学难点:认识到各民族的团结合作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解法,情景教学法
◆教学准备:歌曲《爱我中华》、不同面值的人民币、新疆暴力恐怖事件视频、图片。
◆学习过程:
导入:
播放歌曲《爱我中华》,让同学们探讨一下歌曲的内涵。从这首歌曲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56个民族,就像56朵鲜花,只有56朵民族之花一起盛开,中华民族这个美丽的大花园才会春意盎然,满园花香。所以为了祖国的稳定和发展,我们就需要维护好民族团结。下面我们就一起接着探究关于民族团结的内容。
二、授新课:
㈠ 民族团结的定义
提问: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什么是民族团结?(学生回答)
教师:民族团结是指不同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的和睦、友好和互助、联合的关系。它在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㈡、民族团结的含义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86,并回答党和国家民族团结的含义包括几个方面?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教师:
1、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2、维护、促进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团结
3、各民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发展繁荣
4、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板书)
㈢、播放新疆暴力恐怖事件图片、视频。如4月30日乌鲁木齐火车南站暴恐案、5月22日乌鲁木齐爆炸案等此类恐怖事件。
回答:
1:他们的阴谋是什么?
2:他们的险恶行径对社会、对人民、对国家有什么危害3:结合正反材料总结维护民族团结有什么现实意义
针对国内外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频繁活动,国家和我们该怎么
做呢?
国家: 青少年: 三:你知道吗?
展示人民币,考虑它们上面头像的含义。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的收获是什么?我对本节课的学习经历有何感受?作为国家的小主人,学生总结通过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作业设置:
以民族团结为主题办一次黑板报六:板书设计:
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的定义 民族团结的含义 民族团结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