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华中科技大学科技楼环境简析
华中科技大学科技楼环境简析
姓名:
严伟嘉 学号:U200715900 指导老师:
沈伊瓦
华中科技大学逸夫楼环境简析 分析目的
现代大学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层出不穷,不断对教学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教学楼设计相应的也一改以往传统教学楼分散、单一的空间形态,空间构成和体型组合转而趋向集中、紧凑、开放、大规模和组群化。华中科技大学逸夫楼就是对这一理念的较早实践。教学建筑具有特有的空间品质和环境特点,其空间环境能对使用者的行为产生何种影响,怎样的环境影响能够被有效利用,如何提高教学建筑空间环境的吸引力,满足学生对环境品质的要求是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2分析对象 华中科技大学逸夫科技楼是香港电影大王、邵氏影业的创始人邵逸夫先生捐款建造的,位于华中科技大学校园中心区,为校园南北对称轴和东西对称轴的交点。它既是校园地理位置的重要节点,也是学校历史发展的重要节点。
落成时间2001年,总建筑面积31600平方米,框架结构8层,局部12层。校园内区位适应性分析
华中科技大学校园为典型的学校社区,整个校园优雅、宁静、富有文化底蕴。逸夫科技楼地处校园中心区,为校园南北对称轴和东西对称轴的交点。它既是校园地理位置的重要节点,也是该校历史发展的重要节点。沿着喻园路这条校园中轴线展开,学校的变迁与进程清晰可见:南一楼为校园从无到有的见证,讲述的是那段艰苦创业的历史,乃该校第一代标志性建筑;图书馆为该校严谨治学、勇敢开拓、跻身全国重点大学前列的第二代标志性建筑;逸夫科技楼展示出学校的风发意气和迎接学校第三次大发展的豪迈情怀,乃该校的跨世纪标志性建筑。因此作为科技楼的夜景照明设计,既要与已有氛围相协调,充分反映大楼在校园环境中的承接作用,又要具有时代气息,更要考虑校园发展的可持续性。
沿着喻园路这条校园中轴线展开,学校的变迁与进程清晰可见:南一楼为校园从无到有的见证,讲述的是那段艰苦创业的历史,乃该校第一代标志性建筑;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为该校严谨治学、勇敢开拓、跻身全国重点大学前列的第二代标志性建筑;逸夫科技楼展示出学校的风发意气和迎接学校第三次大发展的豪迈情怀,乃华中科技大学的跨世纪标志性建筑。
建筑布局着眼于整个校区的总体规划和区位特点。由于基地位于校园西端,场地环境空间十分开敞,适宜建造全方位式的文化景观。因此,在建筑创作中,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把握。一方面,逸夫人文教学大楼在规模与体量上无疑是校园规划的重要景观建筑之一。它是连接教学区与宿舍区的承接点,同时也是南北向建筑景观带的重要结点。因而,它的形体塑造应是有力度、有突出形象的。另一方面,它根植于校园一隅,应与周边环境相契合,与自然环境相融合。4 建筑外环境分析
一个新的建筑群不仅要自成体系,更重要的是把自己融入原有环境,并提升该地段的活力,成为改善校园环境的积极因素。如何让建筑根植于基地环境又赋予其时代特点,成为方案构思的起点并贯穿整个设计过程中。
自喻家山山峰隐约的天际线而下,映入眼帘的依次为北楼的塔顶、北楼的上层,接下来是南楼的轮廓和富有韵律的主立面,最后是和图书馆有机结合的庭院。大楼主立面建筑体块穿插、分解,建筑造型变化生动丰富,体现了浓郁的校园特征,表达校园文化的丰富而活跃、深厚而开放。中国传统建筑崇尚自然和顺应自然,建筑室内外空间注重相互融合、渗透及虚实相生。在设计上,常用“借景”、“对景”等手法。借鉴传统的四合院空间形式,我们采取建筑体块的错动、室内外空间的穿插、虚实界面对比等手法,打破传统内院的幽闭感,使内庭院层次丰富、连贯统一。无论身处室内或室外,都能领略到精巧静谧的庭院风光,有“步移景异”、“小中见大”的效果。从地段环境分析得出,建筑主要人流来自西校门及北一路方向,建筑空间的内外结合点就设在西三路与北一路交汇处,为了突出建筑的主入口与主体形象。5 教学空间适用性分析
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转变,以往固定的静 态的教与学的教学模式变成了具有动态的、连续的、互动式的教学模式。目前大多数学校所采取的教室的大小及排布、使用方式已经不适应以学生为中心的多种教学方法并用的模式,对教学改革有很大的局限性。在新的教学方法中,教室编制具有多样性,时大时小,甚至经常改变其布置形态,其教学空间更加趋向开敞灵活化,以适应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
作为华中科技大学重要的文化建筑,新教学楼应有它独特的风采,建筑造型自始至终围绕着传统与创新而展开。新教学楼造型来源中国传统的文化理念,四合院似的教学楼更蕴涵了中国传统的教学精髓,主入口的建筑形式使其隐喻为一种知识的高度,吸引无数学子攀登;内部围合的庭院使其隐喻为一种学海的深度,期待着学子探索;建筑立面的风格使其隐喻为一种放满各种书籍的书架,暗示惟有知识是解开所有疑问的钥匙。通过现代的造型理念表达传统的文化内涵,形成了新教学楼的外部造型,它是现代的,又是传统的,表达着一种历史文化内涵,更面向未来。6 存在优化设计的可能性 1)优化交通流线
传统的教学建筑通常按照设计规范上的面积指标进行设计,从经济方面考虑,走廊的宽度为人们需要的最小宽度,并多为内廊,导致走廊采光和通风都不甚完善。而在兴新的教学建筑中,扩大的交通面积被有效地利用起来,“服务空间”与被服务空间”的界限和功能变得相对模糊,人们有机会在模糊带停留、交谈而不用四处躲避过往的人流。因此适当增加交通走道面积或根据人流的分配设计成不同宽窄的梭形走廊可以创造多样的交往场所。(2)增加交往空间
交往空间在形式上是没有领域的空间,因为它不像其他性质的用房那样有固定的领域界定——墙,所以空间形态是模糊的,但是它的性质绝不是“扩大的交通空间厅”,避免人流交叉对于交往空间的形成也是至关重要的。一般性的交往空间要兼休息、交往功能就必须有足够的宽度,比较好的方式是将此空间设计成带凸角、小盒的围合形式。(3)提高空间通透性
围合实体的比例对空间形式有很大的影响,围合实体的长、宽、高比例问题发生改变不但使建筑形式发生变化,同时还改变了内部空间营造的氛围。围合体的比例变化不同可表现出多样的空间,不同形状的空间又使人产生不同的感受,甚至会影响到人的情绪。在空间净高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面或几面围合实体高度的降低,空间会变得更加通透,与周围环境相融合,更能吸引人在此停留。
第二篇:华中科技大学个人简历
柳如白
应届毕业生 | 男 |25岁(1985年6月1日)
居住地:武汉
电 话:139XXXXXXXX(手机)
E-mail:Liurubai@51job.com
最近工作 [ 1个月]
公 司: XX技术有限公司
行 业: 通信/电信/网络设备
职 位: 实习生
最高学历
学 历: 硕士
专 业: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学 校: 华中科技大学
------------------自我评价
性格开朗、稳重、有活力,待人热情、真诚;工作认真负责,积极主动,能吃苦耐劳。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团体协作精神,能迅速地适应各种环境,并融合其中。
求职意向
到岗时间: 待定
工作性质: 全职
希望行业: 计算机软件,航天/航空,计算机服务(系统、数据服务,维修),学术/科研,通信/电信/网络设备
目标地点: 北京,深圳,杭州,成都,西安
期望月薪: 面议/月
目标职能: 科研人员,互联网软件开发工程师,语音/视频开发工程师,软件工程师
工作经验
2010 /7--2010 /8:XX技术有限公司(500人以上)[ 1个月]
所属行业: 通信/电信/网络设备
软件组 实习生
在XX技术有限公司武汉研究所实习,主要从事与光通信产品相关的测试及维护工作。实习中通过参加公司组织的各种产品知识培训深入学习了光通信领域的相关技术,并了解了企业产品开发的流程规范。在实习中因高效的完成实习任务而获得奖励。
项目经验
2010 /2--2010 /7:人机交互技术研究
软件环境: C
开发工具: PC
项目描述: 将人脸识别、手势识别、摄像头测距等技术作为人机交互的媒介,从而利用人体生物特征及姿态特征与机器进行相应的互动操作。在PC平台上已经实现了人机交互的算法设计及研发工作,还在进行算法的优化工作。
责任描述: 负责手势识别算法的设计与实现。承担算法设计、算法实现、算法优化工作。另我对人脸识别算法技术也较为熟悉,可以从事相关技术的研发工作。
------------------2009 /10--2009 /12:图像型垃圾邮件过滤技术研究
项目描述: 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完成在互联网中“图像型垃圾邮件过滤技术”的研发。责任描述: 负责“图像型垃圾邮件过滤技术”的方案设计及方案可行性论证,完成了图像型垃圾邮件的特征提取算法。
------------------2009 /6--2009 /9:光学乐谱识别技术
项目描述: 利用图像识别的方法解译光学乐谱图像,按照五线谱的规则把解译结果生成成相应的MusicXml文件,并同时生成标准音乐格式的可播放文件。
责任描述: 负责对整个软件架构及算法的设计,实现了乐谱识别中的大部分音符识别算法。------------------2008 /7--2009 /12:智能视频图像分析技术---实时公交车客流量统计系统的设计与研发硬件环境: Arm9 hi3511,DSP6437
开发工具: C
项目描述: 项目描述:分析车载监控系统输入的视频图像数据,通过设计复杂环境条件下的人体检测识别跟踪算法并结合行为分析技术,达到精确统计上下车的客流量的目的。
成果:该客流量统计系统成功满足客户需求,并已经实现了产业化,开始了批量生产。同时该系统申请了两项专利。
责任描述: 作为核心研发角色承担着该系统的整体方案设计、算法实现、算法优化、算法性能测试等主体工作,并协助小组其他成员完成系统算法在Arm及DSP平台上的移植工作。
教育经历
2008 /9--至今 华中科技大学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硕士
------------------2004 /9--2008 /7 华中科技大学 应用物理学 本科
所获奖项
2009 /12 华中科技大学“三好研究生”
------------------2009 /11 华中科技大学“科技成果奖”
------------------2008 /8 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基金优秀个人
------------------2008 /2 华中科技大学“优秀毕业生”
------------------2006 /12 华中科技大学三好学生
------------------2006 /1 华中科技大学优秀学生干部
------------------2005 /11 华中科技大学三好学生
------------------2005 /4 华中科技大学学习优秀奖学金 A级(多次)
社会经验
2010 /8--2010 /8 参加“飞天杯”夏令营
参加了由“阿里巴巴集团”与“上海交大APEX实验室”联合举办的“飞天杯—全国大学生互联网计算大赛”,通过本次夏令营活动,认识到图像与语音内容分析技术在当今互联网中的深入应用,同时借助本次夏令营的机会也让我第一次近距离的接触了阿里巴巴集团,了解了“阿里云”的理念。夏令营期间,聆听了多位著名学者关于“云计算”、“机器学习”、“机器翻译”、“语音识别”、“计算机视觉”等相关内容的学术报告,受益匪浅。
校内职务
2008 /7--2009 /4 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管理部部长”
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管理部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基金,该所有项目的征集、组织专家对所有申报的项目进行初审和复审以最终确定可以获得创新基金资助予以立项的项目。同时在这些项目的研究过程中,项目管理部负责组织专员对各个项目进行定期审查,以保证项目如实的按计划进行,不合格的项目可予以终止资助,优秀的项目会进行适当的奖励。最后管理部还需组织专家对所有项目的结题进行答辩考核。整个过程中项目管理部门需要全权负责,合理组织所有事宜。每一批项目历时一年时间。
语言能力
英语(良好)听说(一般),读写(良好)
英语等级: 英语六级
IT 技能
技能名称 熟练程度 使用时间
------------------C/C++ 熟练 24月
Data Mining 了解 2月
Visual C++ 熟练 12月
第三篇: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
(2012)
一、总体情况
我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总体思路为“夯实基础、能力导向、创新机制、校企联动、个性培养、拔尖示范”。
培养目标定位在:具有实践能力、创业精神和国际视野的未来卓越工程师,即具有宽厚的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知识基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团队精神、国际视野和领导力。
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上,基于如下基本原则:
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思考工程和社会的重大(重要)问题; 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自主设计、自主管理;
主动实践:学生主动设计并选择实践的对象、方法、内容,学生自己寻找或提出实践课题等;
多学科交叉:在课程学习、工程研究等方面进行多学科交叉; 团队精神:团队学习、团队研究、团队合作。
我校在机械大类、电气大类、信息大类、土建环大类等9个优势工科专业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根据学生自愿的原则,从高考招生进入我校后的新生中,经过启明学院组织的考试和面试,选拔具有良好学习能力和习惯、并追求创新的高素质本科生组成实验班,采取先期试点、逐步推开、面向试点全体学生的方式,确保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部分专业实行本、硕、博三段式培养模式,部分采用本、硕两段式培养模式。每一阶段具有明确相应的培养目标,阶段之间建立相应 1 的分流和衔接机制。
2011年,我校在九个专业试点招收了卓越工程师计划实验班,开始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每个实验班招收人数为30人左右,每年招生规模为270人左右。涵盖专业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光电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2012年继续推进卓越计划各项工作。现有两个年级的九个专业卓越计划实验班共18个,500余本科生。
2010-2011年,我校按照《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制订了《华中科技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行)》和相应的卓越计划专业实施方案、人才培养计划和卓越工程师计划实验班管理办法,全面梳理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课程体系,整合了相关课程,特别是对实践教学、企业实习环节进行了重新设计,建设了一批企业实践基地,加强了相应的管理。2012,在前期课程整合的基础上,重点实施了整合后的各环节教学,引入了数十门业界课程,请业界知名人士为卓越计划实验班授课,让学生大量接触工程问题,同时加大科技创新创业项目的开展力度,开展工程问题研究和多学科交叉的研究,为卓越工程师计划实验班今后的基于问题和基于项目的企业实习实践环节,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机械学院等有条件的专业,提前在原有的创新实验班中实施了卓越工程师计划中的部分方案,实施了结合项目研究的企业实习,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实际上目前参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学生人数已超过600人。
二、组织管理
我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行校院两级联合管理的组织架构:以启明学 2 院为依托建立卓越工程人才培养基地,本科阶段9个专业的卓越工程师计划实验班均挂靠华中科技大学启明学院管理,教学实施则依托各专业院系完成。
学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领导小组由教务处、启明学院、研究生院、学生处、人事处、设备处、科发院、财务处等部门负责人,以及相关企业代表参与组成。校长李培根院士亲自担任组长,主管教学工作常务副校长林萍华教授任副组长,领导卓越计划的设计与实施工作。
启明学院作为培养基地,成立了专门的校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家组。在启明学院统一规格要求和规范管理下,各卓越工程师计划实验班所在院系充分发挥专业和行业优势,积极探索面向大型企业以及国家重大项目高端工程人才的培养思路和措施,努力创建卓越工程人才的全新培养模式,全面提高高等工程教育的质量。
实施卓越计划的院系相应地成立了组织管理机构,包括由行业专家参与的卓越工程师计划专家组,让企业人士参与工程人才培养,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培养标准,具体开展实施工作。
三、政策措施
各类卓越计划实验班建立时,学校统一下拨30万/专业作为建设和研究经费。2011-2012年,我校的机械、能源、电气、材料等四个院系获批教育部专业改革试点和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单位,分别获得相应的150万元+200万元的经费支持。
同时以启明学院作为管理机构,出台相应的管理文件和办法,并负责落实。目前学校出台了有关卓越工程师计划实验班的管理制度等文件有:
《华中科技大学启明学院卓越工程师计划实验班管理办法》[(校教2011)3 60号],在卓越计划实验班生源的选拔与录取、学制与培养模式、教学管理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定。其中特别明确了“卓越计划实验班遵循‘兴趣驱动、学生自主、注重过程’的原则,每位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至少须完成一项工程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并纳入必修学分。”
《启明学院大学生自主创新项目管理办法》[院教(2012)2号],规定实验班学生的创新实践项目应与课程学习(包括实习实践环节)相结合,开展理论探究、实践性研究等创新训练。
学校2012年拨专款150万支持启明学院学生的创新性学习和创新实践项目。2012年启明学院分2批立项建设了自主创新项目128项,并开展了中期检查、年底结题验收工作。
按照学校卓越计划的政策和精神,院系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措施:制订了导师制管理办法,根据双向选择的原则,设立了学业导师,具体负责学生兴趣学科方向的指导,解答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均分别针对本学科专业特点,制订了学业评价细则,每学年开展学业评价工作,实行了优补与退出机制(具体内涵见相应文件),确保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质量和后期实践环节的学科基础保障。
四、培养模式
1.学校培养标准和专业培养方案
指导思想:以教育的“三个面向”为指导,遵循“育人为本、创新是魂、责任以行”的办学理念,把强化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实践、国际视野、追求创新”的意识与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致力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和强大发展后劲的卓越工程师人才,为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提供高端的人才支撑。
鉴于我校长期以来实施宽口径培养和取得创新教育成果的沿革,我校多次召开相关研讨会,确定各实施专业基于能力导向,按照自身优势和学科特点建立培养方案,不实行一刀切的标准。
具体专业培养方案已报送。
2.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2011年,根据初步完善的卓越工程师实验班人才培养计划,对照各实验班专业能力培养矩阵,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整体再设计,重点整合了一系列专业基础和专业核心课程,对课程内容重复、陈旧的部分进行删减,增加了“基于项目、基于问题”的实践教学环节,在专业方向课程上,增设新方向、新技术等内容。参照培养标准和能力要求重新编写卓越工程师计划实验班所有课程的教学大纲,并组织了相关专家论证。
2012年,继续加强课程体系内各个知识模块的凝练和归并,修订了教学大纲,结合科学技术的发展,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在课程体系中增设了大型集中综合实践性课程,三个Project环节和一项科技创新活动环节;
“光电信息工程”专业采用特别设计的含CDIO全过程的项目,将所学课程串联起来,加强工程项目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专业课上引入了卡内基梅隆大学的两门核心课程。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完善了四门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大纲、教学内容,确定了三个专业方向的主要课程。
3.改革教学方法 我校“卓越计划”实验班一般采用小班教学。2010-2012年,我校设立启明学院教学研究专项,开展教学体系构建、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评价体系等方面的教育教学研究,倡导“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共立项27项教学研究专项,开展实验班教学方面的专题研究。实施2年来,效果明显,并逐渐辐射到面上教学,示范作用开始彰显。主要的教学改革特点为:
理论教学全面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全面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开展专题探讨、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实践性教学向知识综合应用方向改革,采用课程群综合实验模式,加强同方向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培养;
依托导师的工程背景和企业资源,从工程应用、研发、管理多方位对学生进行训练
为学生配备企业导师,结合企业认识实习、工程创新实践、企业专业实习、专业课程工程训练、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环节和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教学,加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有的学科优势强、教改成效走到全国前列的专业,如机械学院、生命学院等,根据自己专业特点,实行了特色改革:
机械学院:采取“改革课程大作业”、“自主实验课程模式”,“项目式实践模式”、“基于学生课程作业的作品举办创新比赛”的教学方法;
生命学院:实行主讲与助讲任课制,大力推行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和 TBL(Team based learning)教学法,强化问题引导意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
电气学院:以课程群开展教学方法改革,将数门理论课程与综合实验结合,6 开展研究性学习和主动实践,在理论课程中开展创新教育,在对应的综合实验中实践创新思维,涌现了多个学生的创新设计。
五、师资队伍建设
注重加强企业师资聘任工作,聘请企业和科学研究机构的领军人物担任学校兼职教师,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电信系连续2年邀请了中兴通讯等企业高管参加“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验班选拔考试的面试环节。
定期邀请企业兼职教师为学生开展企业管理、团队精神、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讲座、报告建设,电气学院持续举办的“携手电气精英与未来同行”系列讲座,为学生开设了解行业和社会的窗口。
六、校企合作
我校与多家相关大型企业构建战略联盟,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体,覆盖了所有卓越工程师计划实验班专业。除9个卓越工程师计划实验班外,这些专业的面上学生也直接或间接受益(业界课程授课;实习或实践),受益面超过60%。
1.建立了向业界高度开放的创新人才培养合作机制
启明学院与40余家中外知名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包括设立联合实验室、人才培养基地,委托开展科研合作项目、创新项目指导和孵化、举办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由企业资助经费支持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启明学院内开辟了校企合作专区,并有多家知名企业入驻启明学院。
2.与知名企业共同开设校企合作选修课程
启明学院与丝宝集团、华工创业投资集团等多家企业,共同建设了《创业基础》课程,授课教师全部由集团企业高管担任,课程教学效果好,受到学生普遍 7 欢迎。
依托学校的本科教学工程协同计划,我校2012年新建设了39门业界课程。邀请东风汽车、玉林柴油、中信机械、大族激光、华中电网、中兴通讯、中建三局、微软等几十家知名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为在校学生授课。
3.推进实践教育中心的建设
为推进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并根据我校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9个专业的特点以及企业的条件,建设了28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见附件2。
4.企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情况
我校企业培养方案要求:企业为学生配备企业导师,由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在企业培养阶段的学习与实践,并由双方导师共同为学生确定研发方向或课题,指导学生的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
先行启动企业实践环节的机械学院,采取了为学生1:1配备指导教师的“集中性实践模式”,面向企业需求,开展工程实践的“常态化贯通式实践模式”、以项目方式进行的“本科研究机会计划(UROP)”、“主动走进中小企业,解决企业技术难题”等四种模式。机械学院20多名学生还利用国内实习,成功解决了中小企业十多个难题,受到企业一致赞扬。
六、国际化
1.聘请一批海外知名教授给本科生开设一批优秀的国际课程
机械学院开设《机电创新决策与设计方法》、《精益制造理论与实践》、《计算材料学》、《能源材料》等6门国际课程;
电信系开设《信号完整性及高速数字电路设计》、《信息光学》、《自动化仪表 8 与执行器》等10门课程;
能源学院引入《计算机辅助工程》、《工程热力学》、《工程传热学》等5门国际课程。
2.开展跨国界的科技创新与企业实践活动
利用和国外知名高校的办学协议,2012年在我校教学协同计划中,设立专项经费,选拔资助了47名优秀学生参加美国Rosehuman科技夏令营等暑期实践项目、短期国外实习项目、参加国际大赛、国际论坛/国际会议等。邀请休斯顿大学等国外高校的知名专家学者来校为学生创新项目提供专业指导并开设专题讲座。
我校机械(HUST)和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WPI)长期联合开展国际合作工程实践教育活动(HUST-WPI工程实践教育项目)。每年由我校选派学生和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的学生混合编队,在美国和中国企业分别用7周时间完成美国和中国企业分配的任务,完成企业工程项目,解决企业问题。
七、其他(特色)1.发挥启明学院作为卓越计划培养基地的作用,搭建多学科交叉学习和研究平台,加强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
组建多学科交叉团队赴企业开展实习:2012年,启明学院组织了机械、控制、软件、计算机、经济、人文等7个学科数十名学生,联合组队赴东莞工业研究院开展实习,结合企业课题开展实践。由启明学院和企业共同承担实习所有费用,企业为学生配备了导师,学生在业界导师的指导下,真刀真枪地完成研究课题,效果良好。其中,计算机学院的实习学生参与了东莞工业研究院承担的“大气污染研究及治理”项目,他们应用所学知识,改进项目原有的算法,将大气污染检测速度大大提高,成果《基于ArcGis的大气污染扩散模型的构建及其flex 实现》已经整合到公司整体项目中并申报专利。
发布多学科交叉自主创新研究项目,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2012年启明学院除了设立实验班以课程学习形式的自主创新项目,还设立了不同学科学生联合组队开展的学科交叉研究项目,和将竞赛成果及研究成果/技术向创业转化的自主创新项目,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需求和解决问题,推动高等工程教育改革。2012年投入100万元资助的100多个项目,已有部分项目结题,取得初步成果。
2.实施“卓越计划”对我校其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示范性作用开始彰显
启明学院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前后,召开多次研讨会和经验交流会,每年暑假召开的全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改革研讨会,2011-2012连续两年均以高等工程教育为主题,邀请国内外和校内知名专家做主题报告,介绍国内外发展改革现状和经验,全校各专业教学负责人和院系党政一把手参与研讨;启明学院连续两年开展以工程教育改革委主题的“启明创新论坛”,邀请国内外高校和企业界专家做报告、各专业师生共同参与研讨。这些研讨会不仅有教学改革理念上的升华,也获得了专业改革、课程体系建设上的经验,使所有学科和专业都能基本同步地开展教学改革。
医学专业师生反映,通过卓越工程师教育实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实际上理念在各专业都是相通的,极有借鉴作用。在此基础上,医科各专业开展了各种专项教学改革工作,于2012成功入围全国首批“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
启明学院中有多种“实验班”(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和多个学生创新团队、特优生。启明学院每年通过研讨“卓越计划”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带动了启明学院内其他专业创新实验班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影响了多个学科和专业教学改革(如管理学实验班、物理学实验班、医学教育实验班,等),同时 通过启明学院学生,将主动学习、交叉研究的氛围,带到了面上普通本科生的学习中。
启明学院具有特色的跨学科组队联合实习实践活动,更是将能力导向、研究性学习的风气传递到不同学科。
八、下一步工作计划与建议
1.实施卓越计划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下一步工作思路
因行业特点和优势随国际国内市场而改变的情况比较明显,或行业在实践方面的特殊性,有的专业的企业实习遇到新问题:
电气学科:近年来专业就业火爆,毕业生抢手,而电气学科内部也有不同就业去向,学生们争着去“系统”尽量避开“企业”的情况比较严重,以至于企业要不到毕业生去那里就业,严重影响了企业接受学生去实习实践的积极性;
土木工程学科:土建类工程就非常明显非常漫长的周期性,受到资金到位的影响,这些周期有更多的不确定性。例如桩基工程可能需要1-2年,混凝土工程可能需要1年,等等。如果强调一年的集中企业实践,则这一年可能都在某单一的工程阶段,而不是全部过程,实习显得冗长而无意义。
这些问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柔性地实施“卓越计划”,使工程教育改革落到实处,而不是走形式和过场。
2013年是逐步推进企业阶段方案的关键一年。在前期课程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的基础上,我校将总结教学过程中和潜在的问题,进一步加强业界课程和国际课程的建设,继续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完善企业培养方案,落实企业培养机制;启动卓越计划教学评估工作,保障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质量。
2.建议 目前经费投入比较大、成效明显的,仍是教育部已经拨款实施专业改革和实践基地建设的那些专业。我校9个专业中尚有5个专业没有足够的经费投入企业基地建设。因此希望实施卓越计划的专业都能投入相应经费,鼓励优秀学生参与卓越计划,并调动企业积极性,有更多企业参与卓越计划。
第四篇:华中科技大学复试
材料学院2013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安排
一、各专业复试成绩要求
材料学、纳米科学与技术专业专业:
报考学术型学位的考生总分在335分(含335分),单科校线(505090
90)以上者可参加复试。按复试分数从高到低依次录取。
材料加工工程、数字化材料成形专业:
报考学术型学位的考生总分在368分(含368分),单科校线(505090
90)以上者可参加复试。按复试分数从高到低依次录取。
材料工程专业:
报考专业学位的考生总分在330分,单科(50509090)可参加复试。以上各专业招生总数:含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光学工程专业和WISCO联合实验室材料工程专业专业学位硕士的委托生源。
二、WISCO联合实验室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硕士可接受调剂生15名,报考科学学位的考生可以报名复试,报名人数按1:1.2确定为18名。想报名的学生填写报名表,交教务科张绮琳老师(也可填表签名后,扫描发张老师邮箱clxyyjsh@mail.hust.edu.cn)。
报名时间3月9日上午8:00至3月9日下午5:00,报满为止,以收到报名表时间为准。
报名要求:
1.材料学、纳米科学与技术专业总分330分以上(含330分),单科为本校校线。
2.材料加工工程、数字化材料成形专业总分345分以上(含345分),单科为本校校线。
三、攻读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的区别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与工学硕士学位处于同一层次,但类型不同,各有侧重。工程硕士教育侧重于工程素质培养和工程实践能力训练;工学硕士是侧重于基础理论学习和学术研究。
(1)工学硕士(学术型学位)
工学硕士学制为3年,奖学金资助比例为100%;在修完规定的学分、完成学位论文并答辩通过后,准予毕业,发给毕业证书和工学学位证书,参加学校统一的毕业派遣。
四、复试形式及内容
材料学、纳米科学与技术专业、材料工程(材料方向)专业:
1.笔试(40%):①高分子物理和化学、陶瓷材料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三组试题,考生可任选其中一组试题作答,30分。②英语专业翻译,10分。
2.英语口语(20%):简单的英文对话;听录音回答问题。两位主考老师的平均分为该考生的成绩。
3.面试(40%):3分钟的中文ppt考生自我介绍(文件名:考生姓名+考号),推销与展示自己;面试老师随机提问,五位面试老师的平均分为该考生的成绩。
材料加工工程、数字化材料成形、材料工程(加工方向)专业:
复试分为笔试、面试两部分。
1.笔试部分共40分:综合考查考生的数学、英语、计算机及专业知识水平。
2.面试部分分两小组进行,共60分。
①.英语口语组20分:简单的口语对话;听一篇短文,根据短文的内容,回答老师的提问。
②.专业知识组40分:从若干题中抽取一题解答;回答老师的提问。
五.报到时请考生提供以下材料:
考生请带上准考证(材料学、纳米科学与技术专业考生同时提交ppt)、应届生 需带上学生证、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复试政审表并加盖院公章(附件中下载)和在校成绩单(盖院公章)以及身份证;往届生 需带上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复试政审表并加单位公章和单位同意报考的证明或已辞职的证明,无工作单位者出具街道居委会或村委会证明,以及毕业证、学位证原件和复印件。
考生需交复试费100元。缺证明或缺材料的考生不得参加复试。
六.预报指导教师:
参加复试的考生可到研究生院网页导师系统中查询导师的研究方向及研究成果等信息,报到时考生要求预报导师,双向选择。
七.复试安排:
1.报到时间
3月16日上午 8∶10~11∶30,下午2∶30~5:00东三楼320(材料学院会议室)。
2.体检时间
3月16日下午(带近期免冠一寸照片一张、体检费35元到校医院体检),体检表单位一栏要填写材料学院。
3.综合素质考核地点:3月18日上午 8∶30 ~11∶50,材料学专业:东三楼330室;材料加工工程专业:东三楼320室;
纳米科学与技术、数字化材料成形、材料工程(材料、加工方向)专业:东三楼321室
内容:专业素质以外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着重了解考生对重大政治事件的看法和认识、专业思想和治学态度、参加社会工作和实践经历,以及个人成长等方面的情况。
4.心理测试时间
3月18日中午12∶30~13∶00,地点:主校区计算机中心机房(南一楼北 面)具体教室待定。
5.专业课笔试: 3月16日晚上7:00
东九楼C201:材料学、纳米科学与技术、材料工程(材料方向)专业
东九楼C202,C203:材料加工工程、数字化材料成形、材料工程(加工方向)专业
6.专业课面试:
材料学、纳米科学与技术、材料工程(材料方向)专业:
3月17日(全天)上午8∶15开始,地点:先进制造大楼西楼C306、C417。
材料加工工程、数字化材料成形、材料工程(加工方向)专业:
3月17日(全天)上午8∶15开始,地点:东三楼317,320室
7.复试成绩不合格者(若复试成绩以100分算,即低于60分者)、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考核不合格者、体检结果不合格者、同等学力考生的加试课程成绩不合格者,均不予录取。资格审查未通过者不予复试和录取。
8.公布录取名单:3月18日下午3∶00,地点:东三楼材料学院教务科橱窗
9.录取考生签协议时间:
材料学、纳米科学与技术、材料工程(材料方向)专业:
3月18日下午先进制造大楼西楼C306、C417
材料加工工程、数字化材料成形、材料工程(加工方向)专业:
3月18日下午东三楼320室
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领导小组
2013-3-8
第五篇:华中科技大学保研
为了切实做好我校2015届本科毕业生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下称推免生)工作,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工作办法的通知》(教学厅〔2014〕5号)和《关于下达2015年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工作的通知》(教学司〔2014〕号)的精神,结合《华中科技大学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和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管理办法(试行)》(校教〔2012〕37号)和《华中科技大学推荐本科生免试攻读硕士和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奖励细则》(校教〔2011〕40号)的相关规定,学校推免工作领导小组讨论确定了推免工作原则,并制定了我校2015届本科毕业生推免工作方案,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请各院(系)和相关单位遵照执行。
一、推免生工作基本原则
1.程序规范原则。所有推荐单位均应根据国家和学校的相关政策,制订本单位科学、规范、明确的推荐标准及严格的工作程序。
2.集体决策原则。各院(系)必须成立推免工作领导小组,凡涉及推免生工作原则和具体方案及推免生名单等事项都应集体议事、集体决策。
3.自主报考原则。各院(系)推免生名额不得自行设置留校限额,不得区分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推荐单位要充分尊重并维护考生自主选择志愿的权利。
4.强化考评原则。各院(系)应保证推免生质量,择优推荐,加强对学生的能力考察和综合评价。
5.信息公开原则。各推荐单位要做好推免生名额、推荐办法、推免生名单、咨询申诉渠道等推免招生重要信息的公开、公示工作。
二、推免生指标分配原则
1.严格按照教育部相关文件以及学校推免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的工作方案,对教育部下达我校的推免生指标进行公平、公正分配至2015届本科毕业生所在的院(系)。
2.适度提高推免生面上指标分配比例,用于面上分配的指标不低于教育部下达我校指标数的70%,面上指标依据应届本科毕业生数按比例分配到院(系)。
3.经教育部确定的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及各类实验班、卓越工程师班推免生名额,按学生人数的40%确定。4.对2014年学校本科专业评估的优秀和良好专业、教育部一级学科评估排名前10%的优秀学科,适当增加推免生指标。
5.在保障学生自主报考,维护学生自主选择自愿的权力的前提下,考虑学校学科发展与学生发展的统一性,通过分析近年我校跨院系跨学科推免数据,将原来分配到国家实验室、创新研究院、强磁场中心等单位的特殊类别推免指标,按照近年推免生实际去向的比例及今年的计划安排,直接分配至相关院(系)。
6.研究生支教团、2+2或2+3辅导员、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艺术特长生和高水平运动员等类学生推免生名额由学校单独分配到相关单位。
7.学校不留任何机动指标,所有指标一次分配到院(系),分配到院(系)的指标,可以打通使用。
8.适度减少破格推免指标,破格申请推免生的申请资料,院(系)审核后,由校级专家组评审,统一评审认定。
9.参照(不低于)国家下达给我校的推免生指标的总比例,依据医科2015届本科毕业生数将医科推免生指标下拨医学院,由医学院参照学校的基本原则,自行制定指标分配方案和工作流程。
三、推免生推荐条件
1.我校全日制普通本科应届毕业生; 2.品行端正,无任何违法违纪处分记录;
3.加权平均成绩居本年级或专业排名的前50%,通过国家大学外语四级考试; 4.修读本专业核心课程无不及格记录。
四、破格推免生推荐条件
1.满足上面一般推免生推荐条件的1、2、4条; 2.加权平均成绩居本年级或专业排名的前50%。
五、推免生工作流程
1.各院(系)成立推免生工作领导小组,制订本院(系)推免生推荐管理办法(9月5日前); 2.各院(系)向学生公布推免生推荐管理办法及推免生指标分配计划(9月5日前); 3.申请破格免推的学生向所在院(系)提交申请及有关成果、奖励证明原件等材料,院(系)审核后,提交教务处(9月8日前);
4.各院(系)及相关单位进行推免生选拔、考核;择优确定推免生名单并在院(系)内公示(9月19日前);
5.选拔2+2或2+3辅导员、研究生支教团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的推免生由学生处根据教育部和学校下发的计划,公布用人信息,面向全校各院(系)公开招聘(9月19日前);
6.学校推免生专家评审小组评定由院(系)提出的申请破格推免的学生材料,确定破格推免生名单,并由学生所在院(系)张榜公示(9月11日前);
7.各院(系)及相关单位依据教育部“全国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信息公开暨管理服务系统”(下称推免服务系统)要求填报推免生表格,表单格式及基础数据由教务处提供(9月21日前);
8.各院(系)及相关单位上报推免生名单及推免生信息表到教务处(9月22日前);医学院推免生名单由医学院教务办统一上报;
9.教务处向学校推免生工作领导小组提交2015届拟公布推免生名单,经领导小组决议通过(9月23日);
10.教务处向教育部推免服务系统上报2015届我校推免生名单(9月24日)。
华中科技大学教务处
2014年9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