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楞次定律教学反思
楞次定律教学反思
篇一:楞次定律>教学反思
一、设计的指导思想
依托网络媒体的支持,把提高课堂教学的质与量作为最高目标,探索提高教学效率的新途径;以媒体支持环境为平台开展教学互动,拓展教师、学生个体之间合作与交流的渠道。
二、与传统教学设计的差异
1.增加了教学的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完整、系统。
一般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是:让学生在理解楞次定律的基础上,学会如何使用楞次定律判定感应电流的方向。而我的设想是不仅要如此,而且要通过楞次定律的应用进一步让学生理解电磁感应的本质——利用磁场间的相互作用实现机械能向电能的转化,或电能的转移。
2.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以教师的引与导为辅,以媒体环境为支撑,以任务单为活动线索,使学生活动活泼、有趣,更有序。
为了贯彻二期课改要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的精神,本次课改的探索目标是如何开展以媒体为支撑环境下的互动教学。在初步的实践后,我们发现如何处理好教师、学生、媒体三者的关系,将成为此次实践成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而有了这一设计。
三、教学的得与失
1.在以媒体环境为支撑的互动教学活动中,如何谐调好师、生与媒体三者之间的关系尤为关键。
由于媒体的影响,学生的注意力极有可能从教学活动中游离出来,从而影响教学,因此在这类形式的教学中,必须加强的学生活动的引导与控制,做到收放自如,使教学活而不乱。为此这节课我再以下几方面做了一些变革:(1)强调课前预习,并在课前每人发放一份活动任务单,明确活动的内容与要求,同时将这份任务单带入课堂作为课堂活动的内容来完成;(2)对课件的使用做必要的说明——由于有些课件学生课前并没有接触过,对其作用和使用方法并不熟悉;(3)加强对学生活动的监督与指导,使行为偏差的同学及时得到纠正;(4)利用演示文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强化教师的影响力;等等。通过实践表明,以上的变化还是起到了良好作用。
2.合理选用互动课件,最大限度地发挥课件的功能,是媒体支持下互动开展成败的关键。
当前,每一个相关内容的教学课件在网上都能找到很多,但是,是否适合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因为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设计。所以,找到一个合适的课件真的不容易。另外,有的课件并不适合互动活动的开展,而有的课件还存在科学性问题也不能使用。一个合适的互动课件至少具有以下特征:(1)科学性;(2)可视性,特别是实际实验中的微小变化与瞬时变化;(3)变量的可调性;(4)使用的便捷性;等等。本节课中,我在探究“感应电流磁场与原磁场方向关系”时,所选用的课件是合理且有效的。
3.正确处理好效率与质量的关系,是一份教学设计成功的关键。
“方法新一点,形式活一点,容量大一点,效率高一点”是我校对当前教学活动要求的总结性形象化表述,然而,这里却少了一个最重要的一点,也是应该贯彻始终的一点,那就是质量。没有质量,“方法新、形式活”就成了花架子,“容量大、效率高”就成了>口号。质量是效率的基础,是效率的最终归宿。在“楞次定律”这节课的设计上,由于过于追求量,而影响了质的提高是一个教训。
篇二:楞次定律教学反思
“楞次定律”是高中物理电磁学部分的重要内容,面对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为营造一个让学生合作互动学习的良好环境,对本节内容采用“探究式”教学,即:“回顾旧知识→创设一个问题情景→学生讨论→猜想→设计实验→探索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楞次定律→课堂讲练→巩固练习”。这种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引导他们自己获取知识,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节课,我尝试的探究课强调的是学生的一种参与和体验,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具体到探究课的设计,我在强调“过程性”的前提下总体上把握好了这样几个环节。
1、激发学生进入问题情境
构建情景,引出问题,用复习已有的知识或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事件引出问题进而让学生去发现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产生强烈的求知冲动:“我想要学习。”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我让学生在实践中努力尝试用各种方法去解决问题,寻求规律。强调动手实践,在实践中才能创新,让学生“参与”,这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生有较多的时间,能够通过各种渠道,运用各种手段去了解、学习许多新的知识,并在课堂上向老师发问。这一来,教师做起来就难多了。但是再难,也要给学生这个机会。今天我们教师确应具有转换自身角色的紧迫感。教师要与学生一起交流,合作互动,共同学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参与、全面发展。
3、促使学生用心体验
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努力运用假设猜测、分析比较、归纳推理等科学方法,去获取知识,更去体验发现规律过程中的艰辛和快乐,这种体验的不断沉积,潜移默化中培养出他们一种能力——学力。当然,仅仅强调第二环节中的参与,一堂课或许也会非常热闹,但热闹的下面却可能会没有任何实质的内容。我想说:参与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体验,实实在在地体验过程才是探究课所要达到的更高境界。当然,在这里还要再次强调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学生参与体验中,将学生动手实验与先进的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将会给学生一种全新的认识——实验结果可信,媒体演示直观,让学生能够更热情地参与,同时更真切地体验,以此给学生创造一个舒适、愉快的学习氛围,使之自觉、主动地投入学习,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
4、激励学生在发现规律后不断探索
我还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一种发现新问题的习惯。学生时时获取,又不断有所发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大概就是“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循环状态吧?
当然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在创设情境问题上,要放在能激发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上;在知识模块的时间安排上还要更合理些;在课堂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能更积极主动地去摸索。而且我觉得在探究过程中,关键还在于体现其“重过程”的核心要求。还要应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大胆地放开,让学生用心去体验获取知识过程中的快乐与艰辛,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拥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总之,我觉得探究课中的环节,环环相扣,互为依存。同时各环节又都有其追寻的目标,有新意;学生参与讲究“全”:要让全体学生参与,更要让每一位学生全方位的参与;用心体验强调“细”:要慢,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要引导学生仔细,成功和失败的体验同样重要;获取规律后力求“变”:既要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规律,更要培养学生发现新问题的能力。这四个字“新、全、细、变”或许就是探究课众多模式当中的一种了。
篇三:楞次定律教学反思
一、教学设计思路反思
本节课是探究式学习的课堂教学,旨在让学生学会“在学习中探究”,“在探究中学习”。教学中应以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为主线,抓住探究式学习的本质和核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教师引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通过自主设计实验,分析问题、实验探究、收集证据;教师启发,寻求“中介”归纳规律,图表记录、实验检验、评估结论。最后,通过对现象的再分析总结楞次定律应用的步骤,并从能量守恒的角度理解“阻碍”的含义„„
二、教学过程反思
本节课最初,利用电磁炉点亮电灯的实验引入课题,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熟悉的家用电器发生并不熟悉的现象,引起学生强烈的认知冲突,最大限度激起学生迫切探究的欲望,教师适时引导分析,即复习了前节内容,为本节探究实验打下基础,又为下节《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教学埋下了伏笔。
本节课的重点是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实验,分析实验数据,发现以感应电流的磁场作为“中介”来确定感应电流的方向,教学中,可以从分析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入手,构建各相关量关系的流程图,引出“中介”—感应电流的磁场,从而引导学生归纳出楞次定律的简洁表达,达到突出重点的目的。
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如何将探究实验中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归纳、概括,利用图表这种直观生动的方法总结出楞次定律,实验中不乏盲目、不知所措的学生。对于线圈绕向,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关系,磁铁运动与磁通量变化关系等问题,仍有多数学生缺乏直接经验,针对上述问题,为顺利突破难点,学生的自主探究实验可分三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结合前节《探究感应定律的方向》自主设计实验,原则简单、直观,便于发现感应电流方向规律及磁通量变化清楚。
第二阶段,执行探究实验,将两个小组研究的过程、现象记录的图表通过展示台展示(可能什么都没有,或不着边际),各小组讨论;如何体现探究的相关因素,如何记录现象、怎样归纳、整理(通过图表、对比、控制变量法等),得出规律。
第三阶段,改进方案,再次进行探究,充分发挥图表优势,利用多媒体体现现代化教学手段、动态展示,整理,总结出感应电流方向的规律。
实验进行中对于出现的关于灵敏电流表偏转方向、线圈绕向和电流方向的问题及其它突出问题可采取统一讲授解决,三个阶段逐步推进,让学生体会到“探究式学习”,“我也可以”的感觉,从而突破难点,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习题教学的反思
本节课难点中还有对于“楞次定律”中“阻碍”一词的理解。这时,不妨将课堂上的探究实验示意图,作为第一个例题以多媒体展示出来,将楞次定律中几个重要因素逐个对照,得出感应电流方向,再与实验现象对比;第二个例题可将法拉第感应圈作为例题,潜移默化地将楞次定律的应用过程整理为四步,让学生规范记忆、应用;其余练习引入感应电流效果阻碍导体与磁铁间相对运动,及结合能量守恒理解“阻碍”的含义。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1.本节课探究的目的在于掌握探究的步骤,领悟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自主的构建知识体系,切不可盲目追求探究的形式而致“学习”不顾,探究过程中,教师必须及时进行必要的指导,充分估计学情,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对于基础性问题,可在前节探究基础上提前解决,否则本节课的探究实验很有可能流于形式,变成教师与个别学生的“独角戏”而失去意义。
2.时间安排要充分估计,引入课题的实验约5分钟,学生的自主探究实验(三个阶段)约15分钟,利用图表、对比、分析、归纳约10分钟,练习10分钟左右,各环节很可能会出现突发性问题,均要考虑在时间安排内,避免本节课最终虎头蛇尾。
第二篇:《楞次定律》教学反思
1、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时代在变,观念在变,学生的思维在变,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因学生的变化而变化,是其应该具有的特征。
2、教育是事业,教育是创新,教育是艺术。
3、探究式教学是物理规律教学的最好的教学模式,但它不是物理教学的唯一模式,只有在实践中证明采用探究式教学最能体现新的课程标准和教学理念的地方采用才是最合理的选择。
4、探究式教学围绕问题展开,并不是教师提出一个漫无边际的问题,学生无尽的思考并随意回答所构成的“菜场式”课堂,需要教师的引导,需要学生的参与,主要要呈现探究的要素,体现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5、对不同的学生,设问要做到“起点定方向,落点定区域”。
6、在课堂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预见可能出现的问题,课堂上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课后要查阅资料,请教别人,明确认识后,告诉学生,教师也要保持学习的习惯。
第三篇:楞次定律教学反思
《楞次定律》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的设计依据
1本节课教学内容是人教版教材,高中物理选修3-2第一章第三节楞次定律。本节课是在整个一章中占有重要地位,为学生在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奠定了基础。
2、楞次定律是电磁学的一个重要规律,是学生以后分析和解决电磁学问题的理论基础,在高考试题中常以综合题的形式表现出来,对学生的而言,需要能够熟练应用。
3、本节知识比较抽象,需要对实验现象总结概括,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提高。
4、学生对于本节的实验现象感兴趣,但对实验规律的总结能力欠缺,学生可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总结概括,从而升华到理论高度,得到结论。
5、学生已经学习过磁场的内容,为本节课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尤其是在判断电流周围的磁场时,可以使用以前学习过的知识。教学活动的得失
本节课主要以实验为主,需要用到磁场中所学知识,所以在本节课实验进行之前,需要对上节内容做一个回顾,提问学生复习上一章内容。
激发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探究实验,进而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去猜想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穿过螺线管的磁通量的变化及条形磁铁的磁场(原磁场)方向之间存在什么规律呢?由于实验中需要根据电流方向判断磁场方向,所以需要在实验中能够从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得出感应电流的流向,而电流的流向与电流表指针偏转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在此之前所见过的电流表都是指针在最左侧的电流表,但本次实验中我们所用到的电流表是指针可以左右摆动的灵敏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方向与通过电流表的电流流向有关,比如电流从正接线柱进,负接线柱出时,指针右偏;反之,左偏。这一点,需要我们在做实验之前,要先进行判断,并将 电流流向与指针偏转方向的对应关系记下来,以便在接下来的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指针偏转方向,判断电流的流向。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在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自主探究规律,从规律中找到答案。本节课“楞次定律”既抽象又难懂,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如何突破该问题呢?我通过精心的准备,设计实验,引导学生边做实验边教学,将晦涩难懂的理论内容转换为具体形象的实验。对于规律的总结,学生并不容易得到,为了能够更容易的得到规律,我将实验现象列成表格形式,让学生将实验现象填入所列的表格中,比较不同情况下所得到的实验结果有那么相同的规律,循循善诱,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见解,通过小组讨论并且交流实验心得。通过记录的表格,让学生总结出这就为引出楞次定律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是让学生在实验基础上,综合实验现象得出楞次定律。进一步让学生理解电磁感应的本质,从而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顺利地结合已知条件得到感应电流的方向。实际教学中发现还有一个难点,就是螺线管的绕向。这个问题不弄清楚,学生的探究实验就比较混乱,实验得出的结果会与定律相反,不利于定律的得出。因此,在实际教学时,我在“螺线管的绕向”这个知识点上,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分析有哪些办法判断螺线管的绕向,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个别学生还提出一些颇有创意的回答,这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最后,将螺线管的绕向用一个粗导线环绕在螺线管外部,使学生迅速的知道了螺线管的绕向(从上往下看为逆时针)。本次实验共分为四个部分,每一部分的方法都完全一样,所以本实验并不难做,而学生在做此实验的时候,花费时间太长,主要由于对电流周围的磁场方向的判断不熟练。所以在课前需要学生做好复习工作,区分左右手如何使用。这样可以为课堂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是学生可以有更充足的时间,对四种实验结果进行对比,总结,找到规律。
在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的时候,对课堂氛围和节奏的把握仍然欠缺,要能够从全局去引领学生的思维方向;另外对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要能够在课前预料到,这一点准备的不 是 很
充 分,所以平时 还 要
加
强
课
前
准 备,多 做习题,做 到 见 多 识 广,对于课堂探究中无法解决的问题,要在课下积极查阅资料,请教别人,明确认识后,再告诉学生,要保持一种时刻学习的精神;多 听 老 教 师 的 课,开 阔 自 己的视
野,吸 取 他 们的 优 秀 经 验;课堂的语言需要再精炼些,最好在课前能够先过一遍,做到熟练于心,这样可以避免在课堂上出现一些不必要的废话,如果再加上一些幽默的风格,效果会更好。
注重德育渗透。本节课讲授的楞次定律是从实验分析开始,归纳概括出初步结论后,再用实验来验证,不仅体现物理学科是实验学科的特点,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还符合辩证法中从实践中来,再回到实验中去的认识规律,达到对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总之,新课改要求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动手能力,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在 课 堂 上 要 以 学 生 为 主 体,教 师 为 主 导,课 前 设 计 好 课 堂,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是学生参与到课堂之中,通过探究互动建构知识体系,使他们体会学习的乐趣。
第四篇:楞次定律教学反思
楞次定律的教学因从有特殊性的静态场,进入到变化场的动力学问题,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楞次定律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参考!楞次定律教学反思1
一、教学设计思路反思
本节课是探究式学习的课堂教学,旨在让学生学会“在学习中探究”,“在探究中学习”。教学中应以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为主线,抓住探究式学习的本质和核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教师引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通过自主设计实验,分析问题、实验探究、收集证据;教师启发,寻求“中介”归纳规律,图表记录、实验检验、评估结论。最后,通过对现象的再分析总结楞次定律应用的步骤,并从能量守恒的角度理解“阻碍”的含义。
二、教学过程反思
本节课最初,利用电磁炉点亮电灯的实验引入课题,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熟悉的家用电器发生并不熟悉的现象,引起学生强烈的认知冲突,最大限度激起学生迫切探究的欲望,教师适时引导分析,即复习了前节内容,为本节探究实验打下基础,又为下节《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教学埋下了伏笔。
本节课的重点是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实验,分析实验数据,发现以感应电流的磁场作为“中介”来确定感应电流的方向,教学中,可以从分析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入手,构建各相关量关系的流程图,引出“中介”—感应电流的磁场,从而引导学生归纳出楞次定律的简洁表达,达到突出重点的目的。
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如何将探究实验中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归纳、概括,利用图表这种直观生动的方法总结出楞次定律,实验中不乏盲目、不知所措的学生。对于线圈绕向,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关系,磁铁运动与磁通量变化关系等问题,仍有多数学生缺乏直接经验,针对上述问题,为顺利突破难点,学生的自主探究实验可分三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结合前节《探究感应定律的方向》自主设计实验,原则简单、直观,便于发现感应电流方向规律及磁通量变化清楚。
第二阶段,执行探究实验,将两个小组研究的过程、现象记录的图表通过展示台展示(可能什么都没有,或不着边际),各小组讨论;如何体现探究的相关因素,如何记录现象、怎样归纳、整理(通过图表、对比、控制变量法等),得出规律。
第三阶段,改进方案,再次进行探究,充分发挥图表优势,利用多媒体体现现代化教学手段、动态展示,整理,总结出感应电流方向的规律。
实验进行中对于出现的关于灵敏电流表偏转方向、线圈绕向和电流方向的问题及其它突出问题可采取统一讲授解决,三个阶段逐步推进,让学生体会到“探究式学习”,“我也可以”的感觉,从而突破难点,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习题教学的反思
本节课难点中还有对于“楞次定律”中“阻碍”一词的理解。这时,不妨将课堂上的探究实验示意图,作为第一个例题以多媒体展示出来,将楞次定律中几个重要因素逐个对照,得出感应电流方向,再与实验现象对比;第二个例题可将法拉第感应圈作为例题,潜移默化地将楞次定律的应用过程整理为四步,让学生规范记忆、应用;其余练习引入感应电流效果阻碍导体与磁铁间相对运动,及结合能量守恒理解“阻碍”的含义。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1.本节课探究的目的在于掌握探究的步骤,领悟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自主的构建知识体系,切不可盲目追求探究的形式而致“学习”不顾,探究过程中,教师必须及时进行必要的指导,充分估计学情,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对于基础性问题,可在前节探究基础上提前解决,否则本节课的探究实验很有可能流于形式,变成教师与个别学生的“独角戏”而失去意义。
2.时间安排要充分估计,引入课题的实验约5分钟,学生的自主探究实验(三个阶段)约15分钟,利用图表、对比、分析、归纳约10分钟,练习10分钟左右,各环节很可能会出现突发性问题,均要考虑在时间安排内,避免本节课最终虎头蛇尾。
楞次定律教学反思21、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本节教学的主体为学生,通过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总结归纳结论,教师只起组织和引导的作用,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深刻理解楞次定律,而且也提升了学生的实验分析技能,以及归纳总结和逻辑思维能力。
2、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Flash演示最能直观明了地反映事物的某些现象,通过它我们不但看到一些宏观现象,对定律微观本质的分析也非常形象,教师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引进课堂,生动形象地展示两磁场间“阻碍”作用,不仅突出本节的重点,还突破了难点,使学生对定律有一个深刻理解,生动的记忆,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采用类比教学变抽象为具体:本节课教学过程中特别注意利用比喻的方法,尤其对于楞次定律这一类字数少但难理解和记忆内容,教师在师生得出定律之后,将定律概括成“增反减同”四个字,方便了学生理解和记忆,之后又做个拟人化的比喻,将感应电流比喻成一个专门与“父母”“对着干”的“坏孩子”,不仅将抽象的内容生动具体化,还调节了课堂气氛。
4、注重德育渗透:本节课讲授的楞次定律是从实验分析开始,归纳概括出初步结论后,再用实验来验证,不仅体现物理学科是实验学科的特点,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还符合辩证法中从实践中来,再回到实验中去的认识规律,达到对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5.不足之处
在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的时候,对课堂的控制和对学生思维导向做的不是很好;另外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准备不是很充分,平时还要加强课前准备,对做习题,做到见多识广;此外,语言虽然幽默风趣,但还不够精炼,这个要平时多听课,多学习。
第五篇:楞次定律教案教学反思
楞次定律教案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楞次定律教案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楞次定律”是高中物理电磁学部分的重要内容,面对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为营造一个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环境,对本节内容采用“探究式”教学,即:“回顾旧知识→创设一个问题情景→学生讨论→猜想→设计实验→探索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楞次定律→课堂讲练→巩固练习”。这种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引导他们自己获取知识,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节课,我尝试的探究课强调的是学生的一种参与和体验,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具体到探究课的设计,我在强调“过程性”的前提下总体上把握好了这样几个环节。
1、激发学生进入问题情境
构建情景,引出问题,用复习已有的知识或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事件引出问题进而让学生去发现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产生强烈的求知冲动:“我想要学习。”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我让学生在实践中努力尝试用各种方法去解决问题,寻求规律。强调动手实践,在实践中才能创新,让学生“参与”,这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生有较多的时间,能够通过各种渠道,运用各种手段去了解、学习许多新的知识,并在课堂上向老师发问。这一来,教师做起来就难多了。但是再难,也要给学生这个机会。今天我们教师确应具有转换自身角色的紧迫感。教师要与学生一起交流,共同学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参与、全面发展。
3、促使学生用心体验
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努力运用假设猜测、分析比较、归纳推理等科学方法,去获取知识,更去体验发现规律过程中的艰辛和快乐,这种体验的不断沉积,潜移默化中培养出他们一种能力——学力。当然,仅仅强调第二环节中的参与,一堂课或许也会非常热闹,但热闹的下面却可能会没有任何实质的内容。我想说:参与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体验,实实在在地体验过程才是探究课所要达到的更高境界。当然,在这里还要再次强调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学生参与体验中,将学生动手实验与先进的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将会给学生一种全新的认识——实验结果可信,媒体演示直观,让学生能够更
热情地参与,同时更真切地体验,以此给学生创造一个舒适、愉快的学习氛围,使之自觉、主动地投入学习,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
4、激励学生在发现规律后不断探索
我还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一种发现新问题的习惯。学生时时获取,又不断有所发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大概就是“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循环状态吧?
当然在这节公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在创设情境问题上,要放在能激发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上;在知识模块的时间安排上还要更合理些;在课堂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能更积极主动地去摸索。而且我觉得在探究过程中,关键还在于体现其“重过程”的核心要求。还要应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大胆地放开,让学生用心去体验获取知识过程中的快乐与艰辛,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拥有可持续发展的学力。
总之,我觉得探究课中的环节,环环相扣,互为依存。同时各环节又都有其追寻的目标,有新意;学生参与讲究“全”:要让全体学生参与,更要让每一位学生全方位的参与;用心体验强调“细”:要慢,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要引导学生仔细,成功和失败的体验同样重要;获取规律后力求“变”:既要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规律,更要培养学生发现新问题的能力。这四个字“新、全、细、变”或许就是探究课众多模式当中的一种了。